1岁小儿(共7篇)
1岁小儿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1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参与儿童保健活动的1岁儿童共46例, 将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两组各23例。对照组儿童进行不规律性儿童保健活动, 观察组儿童进行规律性儿童保健活动;观察和分析两组儿童的营养情况、体格发育情况及智能发育情况, 分析比较两组儿童的保健效果。结果 观察组23例儿童在接受规律性保健后, 体内血红蛋白值均优于对照组, 组间比较具有明显差异 (P<0.05) ;观察组儿童缺铁性贫血等疾病发病率与对照组对比, 具有明显差异 (P<0.05) ;观察组儿童在大脑智商发育上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岁小儿定期参与儿童保健活动, 有助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 具有应用效果及价值。
关键词:1岁小儿,儿童保健,效果观察
本文分析1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后营养情况、体格发育情况及智能发育变化, 探讨1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 将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23例。观察组23例儿童包括14例男童及9例女童, 年龄低于1岁, 平均年龄为 (0.6±0.2) 岁, 对其进行规律儿童保健。规律儿童保健是指1岁以内的小儿接受至少4次体检及保健措施;对照组23例儿童包括12例男童及11例女童, 年龄不足1岁, 平均年龄为 (0.5±0.3) 岁, 对其进行不规律儿童保健。不规律儿童保健是指1岁以内小儿接受不足4次体检及保健措施。两组儿童均未患有其他疾病, 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23例儿童进行不规律儿童保健活动, 观察组23例儿童进行定期、规律的儿童保健。
1.3 评价标准
按照丹佛婴幼儿智能发育筛查参考表, 对1岁小儿大动作、精细动作、社会行为、语言能力及社会适应性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儿童各项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2.0对上述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x軃±s表示, 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营养情况、体格发育情况对比
对两组1岁儿童的营养情况、体格发育情况进行对比 (见表1) , 观察组血红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 缺血性贫血例数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1岁儿童进行儿童保健后智能发育状况对比
观察组23例儿童经过定期规律性儿童保健活动后, 其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能力、适应性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儿童在社交行为上无明显变化,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从以上观察得出, 参加定时规律性儿童保健对增高1岁小儿体内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缺血性贫血发生率以及提高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能力、适应性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儿童保健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 参加保健活动可以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健康, 增强小儿体质和免疫力。这就要求现阶段全面了解儿童的身体健康情况, 大力开展儿童保健工作, 加强对儿童生长发育情况的监测, 营造良好的儿童保健氛围。另一方面, 开展儿童保健工作还能使医生及儿童家属准确了解儿童的发育状况, 以便及时发现儿童身体异常情况。由于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使其生长发育受到阻碍, 因此, 需要对儿童实施合理的营养支持, 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开展合适的儿童保健工作, 例如, 对于年龄不足4月的儿童, 需要采用完全母乳喂养的方式, 4月以上儿童需要采取母乳加辅食进行喂养, 保证儿童营养满足生长需求。同时, 由于儿童时期具有极强的塑造性, 人们需要重视儿童的智能发育情况, 结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对儿童实施合理的感官刺激及语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 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浩棠, 卢爱仪.1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3 (2) :82-83.
[2]尚玉红, 李丽丽.对于1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 10 (1) :1711.
[3]顾晓军.社区1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2) :212, 215.
[4]张惠丽.社区1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分析[J].现代养生, 2015, 4 (2) :292.
1岁小儿 篇2
小猪口水直流,就要跑过去拾起那条大鱼。
小羊连忙拉住它,小心翼翼的说:“不要过去,可能有诈!”
小猪早就已经被美味冲昏了头脑,它说:“能有什么危险啊!说不定是谁捕鱼回到家的时候中途落下的呢!”
小羊说:“不对,还是小心为好,不要贪图小便宜,你想想,在我们的面前突然多出了一条大鱼,不是有些奇怪吗?”
小猪顾不得听小羊的话,挣开小羊的手,就去捡鱼。
可是刚一走近,脚下一空,掉进了陷阱里。
这时候,小猪才知道上当了,小羊走过来,说:“你看看,早该听我的话!”
小猪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我错了,快救我上来吧!”
小羊说:“等等我,马上来!”
与3岁小儿也可以协商 篇3
下面是一位妈妈通过磋商培养自理的故事:
在训练三岁儿子上厕所的过程中,我吃尽了苦头。后来,我想和儿子一起试试“磋商”的办法。我坐下来,对儿子说:“卫卫,我知道,让一个小孩子学会上厕所真的不太容易。有时候你正忙着玩的时候,真的想不起来要去厕所。”
他睁大眼睛,看着我,没说什么。我接着说:“即使你想起要去的时候,也很难及时跑过去,坐到马桶上。”
他点点头,“是的。”
我让他拿来纸和蜡笔,一起想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他跑回房间,拿来一张黄纸和一支红笔。我坐在边上,开始写。
我先听他说了两个办法。
我写到:买一个浴室里那样的小凳子;
妈妈询问卫卫是否想上厕所。
卫卫接着说:“皮皮和皮皮妈妈可以帮我。”(皮皮是他的朋友,已经能自理了)
“皮皮穿大男孩的裤子。”
我写下:“给卫卫买大男孩的裤子。”
第二天,我跑出去给他买来小凳子和大男孩穿的裤子。卫卫对这两样东西很满意,拿去给皮皮和皮皮妈妈看,他们也给他鼓励。
我们还讨论了肚子感到有压力的时候,就是要上厕所了,赶紧去厕所,脱下裤子。
他知道了我很了解他的困难。三个月过去了,他现在已经能完全自理了。他很为自己自豪!
这位妈妈做得棒极了。通常,磋商由下面五个步骤构成:
第一步 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 说出你(家长)的感受和需求
第三步 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第四步 把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不带任何评论)
第五步 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这几个步骤并不难理解,但现实中的执行却并不容易,磋商的每个步骤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首先,在我们和孩子磋商之前,我们应该问问自己是否真的心平气和,是否真的想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包括那些让我们不好接受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孩子的情绪和状态,是否愿意和适合跟我们坐下来好好谈谈。磋商不是谈判,谈判是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也不是辩论,辩论分出一个谁输谁赢,磋商是了解彼此的需要和想法,寻求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这是一种接纳性和包容性的讨论和探究。双方的需求和感受以及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可能性都应该受到足够的尊重。
以下几个心理暗示通常是必要的:
“我要尽可能地接纳和倾听孩子。我会尽可能地得到一些以前忽略的信息和感受。”
“我要避免论断、评价、说教。我不去试图劝说。”
“我会考虑任何新想法,不管是不是现实。”
“我不去担心是否立刻见效。如果我们没能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说明还需要认真思考、仔细调查以及更多的讨论。”
好了,我们现在来看看每个步骤需要注意些什么。
1.关于讨论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让孩子感到我们是在以一种完全接纳的心态真心想听很重要,这样孩子才能完全放开,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被接纳之后,他才有兴趣来了解我们的感受。
一定要坚持做到不打断和评论,这一步骤的核心就是鼓励孩子畅所欲言。
2.关于说出你(家长)的感受和需求
要简明扼要,不要长篇大论。尽量客观地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期望,一定不要带情绪,即便说到自己对孩子的不满,也应该只是平静地叙述事实,就像在说别人的事。孩子们对父母的不满是很敏感的,即便我们不强调,不动怒,孩子也会听进心里。
3.关于“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决方法”
最好是让孩子先说,就像一开始先让孩子说一样,这会让孩子感觉很被尊重,而且,孩子自己说出可行的方法,最容易被孩子接受和执行。
同样是切忌评价和论断。就像第一个步骤只需要让孩子把所有的想法说出来一样,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把双方的想法都记录下来。(有时候会听到孩子说:“我妈妈特聪明,她能把我所有的想法都写下来。”)
当然,我们也要制止孩子对我们的指责和批判,如果孩子出现这样的话语和态度,我们应该及时提醒他用合适的态度来沟通。比如孩子说:是啊。这不可能。因为你总是……你从来不……我们应该提醒孩子:不指责也不讨论以前发生的。我们现在重点讨论的是以后怎么办!
4.关于“挑出哪些建议你们接受,哪些不接受,哪些要付诸行动”
这是五个环节之中最关键的环节,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尤其要注意的是在你觉得孩子的方法不妥时,不要贬低或者指责,比如:这是个愚蠢的主意,或者你怎么能这样想,太不考虑别人感受。如果你不同意,应该采取描述个人反应的方式,比如“这个让我感觉不舒服,因为……”或者“你的主意不错,只是……”。
在我们和孩子达成共识后,别忘了落实到具体。比如:“把计划变为行动,我们还需要做什么?”“谁来负责这个?”“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完成?”“如果我们当中有人违反我们的约定怎么办?”
其实,每个环节都在考验我们对待孩子的民主性。如果我们还是把冲突当成孩子的“问题”来纠正,如果我们还是认为“成年人总有正确答案”,如果我们潜意识当中不过把磋商的形式当成一个让孩子来服从我们的手段,以上所有的技巧都是没有用的。
而这个过程中,我们面对冲突的所思所感、所言所行,无不是对孩子的示范。这种沟通的模式,将会被孩子模仿借鉴,并运用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每个人都是从应对父母开始学习应对世界的。
1岁小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儿均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的诊断标准[1]。男26例,女30例,男女比例为1:1.15,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0个月,平均6个月。6个月前就诊的最多占73%。脑瘫病因以产时最多(62%),早产及低体重最常见,其次为窒息和黄疸。56例患儿中具有1种病因的仅6例,2种病因的18例,≥3种的32例。家长发现患儿异常的时间高峰在4~6个月,其次为2~3个月,9个月以后最少。异常表现形式为患儿在6个月前俯卧不会抬头、固定姿势、全身软、反应迟钝等。其中以俯卧不会抬头最多;6个月后不会伸手抓物、不会翻身、有抽搐、打挺,不用下肢或足尖支持为常见。56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发育落后,且异常表现各种各样,不仅在不同类型,甚至在同一类型也表现不一。临床分为ZKS、痉挛型、紧张性手足徐动型,合并症有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听力障碍、癫痫及视力障碍。56例患儿各类型无一单独存在,均复合出现。头颅CT检查50例,其中正常10例,异常40例(75.0%)。表现为脑室扩大、脑组织界面欠清、轻度脑萎缩、蛛网膜下隙少量出血(陈旧性)等。双髋关节的骨盆正位X线设片检查1例,左髋关节有痉挛性抬高改变。
1.2 治疗方法
(1)缓解痉挛刺激平衡能力:巴氏球训练,根据患儿不同病情,在球上采用不同手法和姿势,前后左右摇晃球体,1~2次/d,每次约20 min;Vojta或上田法,根据病情和体质等酌情同时或分别采用,2次/d;四肢被动运动及按摩1~2次/d约15 min。治疗师在操作时抓住患儿关节部位,缓慢有规律的运动,切忌暴力拉伤患儿关节。(2)抑制残留的原始反射:抱球姿势训练,针对不对称性颈紧张反射及紧张性迷路反射明显的患儿,1~2次/d,每次约5~10 min;侧卧训练,适用于头偏向一侧,角弓反张,躯干不对称,拉弓姿势的患儿,每次每侧10~15 min,两侧交替;(3)俯卧伸展位训练:适应于头控差,不能坐的患儿,每次约5~10 min,每日多次;(4)控制正常姿势适度加压稳定:适用于肌张力偏低和手足徐动型患儿,以增加肢体负重感和姿势稳定性[2];(5)音乐寓于训练:选择患儿喜爱的儿歌和童谣溶于训练中;(6)培训家长:指导家长随时正确、规范及认真的训练患儿,上述治疗方法每2~3个月为1个疗程,其中门诊患儿须在家中每天重复一次。
1.3 疗效评定
正常化:肌张力与运动功能正常,异常表现或残留的原始反射消失;有效:运动功能有所改善,但原始反射残留,肌张力仍正常;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
2 结果
56例患儿经3~9个月,平均约6个月的规范治疗,结果正常化46例(82%),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8%。46例正常化患儿中ZKS 28例,痉挛型18例,其年龄最小的<3个月,最大的10个月,大部分年龄为5~7个月。46例中36例为住院治疗,10例为全天门诊治疗。症状明显改善的时间为治疗3个月后,其中1例7个月初诊时头颅CT检查脑室扩大,脑组织界面欠清,骨盆正位X线摄片左髋关节有痉挛性抬高改变;治疗6个月后头颅CT复查,脑组织界面已清晰,脑室、脑沟未见明显扩张,X线摄片复查左侧股骨略有上抬,较前明显好转。
有效的6例就诊时年龄为5个月、7.5个月、8个月。4例均诊断为重度痉挛型、合并智力低下或听力障碍;另2例诊断为紧张性手足徐动型(中度)且合并有听力障碍及癫痫,住院治疗时间<3个月。
无效的4例患儿均为重度紧张性手足徐动型,就诊时年龄分别为7个月、11个月。入院时的临床表现俯卧不会抬头、不会注视人、原始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不对称性颈紧张反射、脊柱侧弯反射)亢进。住院治疗时间为5个月和20 d放弃。
3 讨论
3.1 重视预防
56例患儿的病因分析中已不难发现,脑瘫的病因复杂,在诸多的病因中以早产及低体重为最多,其次为窒息和黄疸,这与国内许多学者的报道结果相仿。从病因分析还可以看出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做好孕期、围产期保健,防止早产、低体重、窒息和黄疸的发生,实为减少小儿脑瘫的重要措施[3]。
3.2 早期诊断
小儿脑瘫轻重悬殊且症状复杂,故早期诊断较困难。本组56例小儿脑瘫早期就有各种各样异常表现,不仅不相同类型异常表现不一,而且同一类型的异常表现也不尽相同,且多数复合存在,均由家长首先发现,为早期诊断提供了主要线索,但也经常遇到不少脑瘫患儿早期被误诊为“缺钙”、“发育晚”而延误了最佳康复时机,造成终身残疾。因此,笔者认为儿科及儿保医师要提高专业水平,充分认识到小儿脑瘫早期诊治的重要性,重视家长的早期发现,宣传小儿脑瘫常见的一些典型症状将有可能发现更多早期不典型或轻症的脑瘫,减少误诊,降低小儿脑瘫的、发病率。3.3正确规范的康复治疗小儿脑瘫应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是国内外一致的观点。本组56例患儿,总有效率达92.8%。这一结果表明越早期脑的可塑性越大,治疗效果越好[4]。这不仅能使患儿的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消失,肌张力正常,而且还可以使异常的头颅CT检查得以明显改观。直到目前国内外还未研究出治疗小儿脑瘫的有效药物,而以Bobath、上田敏、Vojta等理学方法为主,辅以我国的中医按摩疗法尚不失为小儿脑瘫早期治疗的较好疗法,有关这些疗法所取得的明显效果在小儿脑瘫早期治疗的文献中均屡见不鲜。本族患儿根据不同病情及病情的不同阶段,同时或分别采用上述方法,发现对痉挛型效果颇佳,对手足徐动型效果欠佳,原因有待进一步讨论。本组患儿绝大部分每天在院治疗的时间为2 h,其余时间遵医嘱在家进行康复训练。实践证明,家庭康复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早期康复手段,这既适合我国国情,又有利于节省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应该提倡。3.4音乐寓于训练音乐寓于患儿的早期康复治疗中相当重要,值得重视。现代脑科学证明:人的左脑是逻辑的语言脑,而右脑是感受的、音乐的脑。缄默无言的右脑洋溢着情感的波澜及创造的欲望和活力。患儿在接受训练的同时听着优美健康的儿歌和童谣可以调节他们的情绪,刺激他们的多种感官,可不失时机的改善患儿右脑发育,起到其他训练所起不到的作用。但因每位患儿病情不同,音乐的节拍、音量的大小要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林庆.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纪要.中华儿科杂志,1989,27 (3):162.
[2]李晓玲.小儿脑瘫早期诊断及治疗的探讨.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993,8(5):426.
[3]孙世远.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31.
外出饱餐(1岁) 篇5
办法一:注意地点的选择
过于嘈杂的环境不但会让宝宝忘记吃东西,而且还会产生烦躁不安的心理,所以如果要带宝宝一同前往,一定要注意地点的选择,最重要的是要安静,同时环境要安全。可以选择咖啡厅、茶馆,以及一些情调高雅的餐厅,如果有宝宝活动区就更好了,宽松的环境是宝宝顺利就餐的先决条件。
办法二:注意时间的选择
约朋友吃饭,或者家庭聚会,有宝宝在场,最好注意时间的选择,尽量避开吃饭的高峰时间,选择比较清静的上午或者宝宝午睡之后,既可以保证小家伙有充足的体力,同时也不会出现人多嘈杂,等菜等位置的状况出现。
办法三:注意饮食的选择
一直在家里吃专门“定制”的美食,对外面的食物难免会有一些不习惯,所以要注意点菜的艺术,选择一些适合宝宝的食物,软糯的土豆泥,刀功精细的肉丁等,恰当的菜品也许会吸引宝宝来品尝一下。
办法四:让宝宝自己点餐
自助餐是带宝宝外出就餐的好方式,可以让宝宝自己选择要吃的东西,边点边吃,兴趣所致,也许会胃口大开。有些饭店会推出一些切配好的菜品,和宝宝玩个点菜游戏,一人选择一盘菜,交给厨师,一起等待上菜,激起宝宝的品菜兴趣。
办法五:游戏与就餐并进
游戏是引诱宝宝的最好办法,既可以让宝宝开心,而且又可以让他张口吃饭:
抢食吃。妈妈在宝宝面前假装要把菜放在别人嘴里,引诱宝宝来抢着吃,并且及时夸奖宝宝,让他知道自己做得很棒。
互喂吃。让宝宝用小勺子给妈妈送吃的,然后妈妈再喂宝宝吃,这种互相喂菜的过程中不但会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同时也是增强动手能力的机会。
边走边吃。吃饭的间隙,可以带着宝宝离开餐桌,四处走走,看看在鱼缸里游泳的鱼,告诉宝宝“有一条鱼已经在我们的桌上了,我们去找找!”然后返回餐桌边找边吃。
办法六:开辟宝宝就餐区
外出就餐之前,带好宝宝喜欢的玩具和他熟悉的餐具,在餐桌安全一角开辟出宝宝自己的就餐区,让他拿着宝宝餐具品尝各式菜肴。
办法七:提前吃,回家补
1岁小儿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350例1岁~6岁儿童,均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儿童。
1.2 方法
采用DR6608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血清,大于10.00为阳性结果(参考值:0.00~10.00),对350例儿童检测乙肝表面抗体,结果按性别及年龄分组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检测1岁~6岁儿童乙肝表面抗体350例,表面抗体检测阳性227例,阳性率为64.86%。其中,男孩检测180例,检测阳性118例,阳性率65.56%;女孩检测170例,检测阳性109例,阳性率64.11%,男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05)。1岁~3岁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115例,表面抗体检测阳性90例,阳性率78.26%;4岁~6岁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235例,表面抗体检测阳性137例,阳性率58.30%,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9,P<0.01)。
3 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与性别无关,与年龄相关,随年龄增长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下降,对抗体阴性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是防止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阳性状况国内文献报道各有不同,根据叶泽忠[1]报道,玉林市159例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检测阳性113例,阳性率71.07%;其中,女孩检测79例,检测阳性54例,阳性率68.35%,男孩检测80例,检测阳性59例,阳性率73.75%。根据周桂珍[2]报道,青田县华侨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阳性率48.0%。根据傅小艺[3]报道,对2岁~5岁入园儿童采用酶标法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农村入园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54.2%(1 383/2 550),城区入园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60.2%(2 286/3 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与儿童年龄的关系,根据柳益群[4]报道,佛山市禅城区30家幼儿园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儿童乙肝表面抗体结果,1岁~3岁时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89.9%,到3岁~4岁时为61.2%,与本文结果一致。
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阳性的主要来源是接种乙肝疫苗,极少是自然感染引起。我国已把乙肝疫苗接种列为计划免疫项目之一,从出生后24 h内接种第1针,1个月后接种第2针,6个月后接种第3针[5]。接种乙肝疫苗后能刺激机体产生有免疫作用的抗体,达到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目的。随儿童年龄的增长,抗体量会下降,降到一定的程度即起不到有效的免疫作用。抗体量过低则要及时补种乙肝疫苗,刺激机体提高抗体量才能达到防止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效果。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是基因工程疫苗,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把含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信息的重组质粒植入酵母,使之在繁殖过程中根据植入的表面抗原基因信息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破碎酵母菌菌体释放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经纯化,灭活,加氢氧化铝后制成[6]。因为乙肝疫苗并没有使用乙肝病毒生产,因此,接种者不会因为接种而感染乙肝病毒,是安全的。对儿童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检测,为阴性儿童接种乙肝疫苗是防止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叶泽忠,邓国生.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1):125.
[2]周桂珍,徐金,曾永,等.青田县华侨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1):85-86.
[3]傅小艺,肖茵,宋琳英.6346名入园儿童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0):158.
[4]柳益群,李燕华,陈绮华.微量血检测学龄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结果分析[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17(3):32-33.
[5]冯春锋,李玉英.玉林市城区幼儿园儿童HBV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109、116.
留守也快乐(1岁) 篇7
实在没办法,要去外地工作,宝宝又那么小,不可能带他一起去,不得不托付给长辈,做个留守宝宝。心里知道这对宝宝的成长不利,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留守”对于宝宝来说,负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就需要父母动动脑筋,如何让宝宝在留守生活中,也能和自己轻松快乐地交流,用另一种方法来弥补甜蜜的亲子关系。
声音留守——电话诉衷肠
一岁的宝宝,正处于学说话的阶段,有的宝宝已经开始会清楚而且有意识地称呼爸爸妈妈了,尽管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在宝宝身边,但并不意味着对宝宝的教育就彻底放手不管了,这个时候,电话就成为联系你和宝宝之间的情感纽带。
可以这样做:
1兴趣培养在和宝宝分离之前,可以用打电话的游戏作为铺垫。一段时间以后,宝宝对电话游戏已经很熟悉了,为今后的沟通奠定基础。在离开之前,可以跟宝宝说好:“从现在开始,真正的电话游戏就开始了哦!”
2实战经验很多宝宝可能平时小嘴不闲地叫着爸爸妈妈,但对于真正的电话沟通,还是有一个习惯的过程,就只顾着听,却不说了。所以这个阶段,父母应该是聊天的主力,语速可以慢一点,尽量字字清晰。
3耐心果断在和宝宝讲电话的过程中,要有耐心,让宝宝渐渐地喜欢上这种电话“游戏”,当宝宝在电话里哭起来的时候,一定要果断地挂掉电话,这个时候越哄越乱,过一会儿再打电话询问宝宝的情况。
形象留守——照片打造熟悉环境
一岁左右的宝宝忘性是很强的,而且,因为看护人一一爷爷奶奶本身身体的限制,有的宝宝不能经常出门和小朋友交往玩耍,性格上会变得有些孤僻。即使再见到父母,也会像见到陌生人一样,表现得冷漠。
可以这样做:
1营造环境为了不让宝宝对自己有陌生感,父母在离开之前,可以把宝宝的屋子精心地装饰一下,最主要的道具就是照片,选择一些三个人一起拍的温馨照片,大大小小有层次地挂在墙壁上,摆在桌面上。
2不断温习老人每天可以带着宝宝去温习,指着照片告诉宝宝:“这是爸爸,那是妈妈。”这样,宝宝就可以时时刻刻看到爸爸妈妈的形象了,就像在自己身边一样。
影像留守——快递小爸小妈
屏幕里会动、会说话的父母,对宝宝的吸引力是最大的,即使分隔两地,现代的交流沟通手段仍然可以帮助宝宝经常能“看”到爸爸妈妈,听到他们给自己讲故事,同样很幸福啊!
可以这样做:
1DV准备父母可以用DV录下一些有趣的影像,一些想对宝宝说的话,打包寄给宝宝。
2内容选择 可以投宝宝所好,在录像中唱唱歌、跳跳舞、扮扮鬼脸,甚至做做以前和宝宝经常做的游戏,讲几个小故事,供宝宝平时听听。
3DV互通如果有条件,让宝宝也录一段录像,和爸妈说说话,跳跳舞,收到宝宝的礼物,父母肯定开心的不得了。
视频留守——看得见摸不到的爸妈
DV影像虽然生动,但却不是实时的。视频一种比较完美的沟通工具,让父母和宝宝能随时保持互动,聊天时间到!
可以这样做:
1软件安装这种高科技的东西,在离开之前要教看护人学会使用,这样才能为以后的交流提供条件。视频聊天的好处在于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实时交流的功能。
【1岁小儿】推荐阅读:
3岁小儿呕吐的原因有哪些09-25
小儿垂钓,小儿垂钓胡令能,小儿垂钓的意思,小儿垂钓赏析12-09
小儿呕吐07-17
小儿胃炎10-21
小儿隐睾01-16
小儿麻醉05-28
小儿气道06-05
小儿灌肠06-07
小儿哮喘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