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管人员

2024-09-22

置管人员(通用7篇)

置管人员 篇1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效果。方法:选取培训老师,确定培训学员资格,通过培训老师对培训学员进行超声引导下血管的模拟定位、操作的培训,直至学员基本能准确的对血管进行定位以及对超声引导下操作过程比较熟练后方可进行实践操作,最后在培训老师的带教下进行实践操作。结果:通过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人员进行的管理和规范化培训后,对护理人员的置管的成功率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并发症的概率也显著的减少了,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既满足了患者的临床治疗需求,提高了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及自我维护的能力,又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规范化培训与管理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人员,对于PICC置管及维护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促进了静脉输液治疗向专业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人员,规范化培训与管理

国际共识认为PICC是目前唯一一项有有资质护理人员独立进行操作完成的的有创技术,在操作中的所产生的并发症不容小觑。如导管断裂、导管移位、静脉炎等情况都会对PICC的临床应用及推广有影响[1]。因此为了减少并发症和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在医院内制定严格规范的培训是必要的。

为此,本科2008年8月开展PICC以来,严格执行PICC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2013年4月我科又从取得PICC置管资质的护理人员中进行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开展超声引导下的塞丁格PICC置管,有效提高了PICC置管成功率和留置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舒适度与满意度均得到了提高。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培训人员的资格确认

置管操作是高风险的护理项目,参照美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实施先培养后使用的管理原则[2]。我们培训的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人员,必须是取得PICC置管资质的护理人员,且目前仍然在临床一线从事PICC置管的工作者,从中挑选两位人员进行培训。

2.置管材料的准备

准备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导管型号为4Fr;超声仪;赛丁格。

3. 培训模式和方式

3.1 师资:

由外省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老师和美国巴德公司的培训专员共同担任,其对超声仪的性能、操作方法及超声下的血管认定等非常熟悉,且教学能力强。PICC置管资格认定领导小组由以上人员担任。

3.2 超声引导下血管的定位

由培训老师用超声仪在护理人员手臂上进行教学,直至学员基本能准确的对血管进行定位。

3.3 超声引导下操作培训

学员们练习的每一个超声引导下操作步骤由老师在旁观察、指导,纠正操作中的不足,达到学员对超声引导下操作过程比较熟练后方可进行实践操作。

3.4 实践操作

在患者身上进行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首先应征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取得患者的配合,我们准备了两位顺应性和血管条件都好的患者,一位患者由培训老师进行临床实践操作的演示,同时配备一名学员做培训老师的助手。另一位患者由培训老师指导助手对患者进行穿刺,使学员在这个实践操作过程中有深刻的体会。操作结束后,培训老师对学员的操作步骤进行逐一点评,使学员进一步认识操作中的不足,针对不足加强训练,提高操作技术。

4. 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后的效果

4.1 患者舒适度得到提高

经超声引导下的塞丁格PICC置管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后,置管患者的舒适度得到提高。缪景霞等[3]的研究表明,PICC置管影响了患者的的舒适度,因为在其穿刺和留置的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疼痛、神经的损伤又或者会感染等情况产生,与此同时,PICC置管过程中对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和精神状态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是通过超声引导清晰定位,导针器可引导穿刺针顺利的进入靶向血管,由传统的盲穿飞跃到可直视血管穿刺,穿刺部位从传统的肘下或肘关节移至肘上,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便于活动及更容易留置,患者的舒适度得到了提高。

4.2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保证了护理质量

实施超声引导下的塞丁格PICC置管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后,严格按照规范统一流程进行操作,保证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做好置管全过程健康教育的指导,患者的依从性得到提高,使患者在PICC导管的围置管期参与维护,降低了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PICC留置时间,减少了患者费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同时减轻护理工作量,从而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新的知识,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发展,才能更好更有效的为患者服务。

5.体会

PICC置管术要求护士不仅要提高置管技术还要有过硬的护理安全意识,才能在操作过程中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紧急事件,来确有效通道和置管的顺利完成。因此,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技术和服务相结合,才能有效的提高服务质量。就目前情况来说,90%~95%的住院病人需要静脉输液治疗[4]。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可有效保护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静脉炎和渗出发生率。

我科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实行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以来,共成功置管136例,非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229例,两种置管均未出现一例严重并发症,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90.4%)高于非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81.2%),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并发症低于非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如机械性静脉炎,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为3.7%,非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9.6%。通过对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以及维护及并发症等会诊工作的开展,满足了临床科室及患者的需要,同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

综上所述,护理人员的专业培养是医院护理工作发展的重点方向,超声引导下塞丁格PICC置管术人员的规范化培训与管理,对于PICC置管及维护起着重要作用,提高护理人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不仅满足了在给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提高了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的评价,提高了护理质量,也激励了护士对新知识的学习,从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同时也促进了静脉输液治疗向专业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照莉,阮健,蔡华荣.流程管理在PICC管理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4(3):214-215.

[2]朱建英,张玲玲,韩文军,等.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1,43(2):153-155.

[3]缪景霞,周瑾,钟奕,等.PICC不同穿刺部位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1B):63-64.

[4]王腾珍.静脉输液治疗的护理专业化现状[J].赣南医学报,2011,26(2):279-280.

置管人员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自2011年3-12月期间共收治老年病人26例, 病人年龄在68~92岁之间, 平均为75.9岁。其中16例为男性, 10例为女性。本研究病例均满足下述标准: (1) 血管条件差; (2) 病人及其家属同意进行PICC; (3) 病人未见凝血功能障碍及感染。所有病人具备置管适应证。将全部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例。2组病人在性别、年龄、治疗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置管方法

2组病人均应用14G穿刺针与4Fr单腔PICC导管。对照组通过传统盲插置管, 置管长度在40~53 cm之间, 平均长度为44.87 cm。其中9例为贵要静脉置管, 4例为正中静脉。治疗组除需要巴德视锐5血管超声引导仪以外, 另需赛丁格穿刺套件, 内含21G穿刺针、扩皮刀以及导丝等以及10 mL的2%盐酸利多卡因。采用超声系统评估病人肘上贵要静脉及肱静脉, 区分动脉、静脉, 先确定有搏动显示的肱动脉位置, 再确定靶血管贵要静脉, 超声显影血管组织为横断面, 将血管内径扩大4.5倍, 使血管位于屏幕正中, 确定所显示的血管深度。做好皮肤消毒, 套紧探头, 在探头内侧的导针中心柱上安置导针器, 将穿刺针插进导针器的沟槽, 一只手紧握探头, 同时观察显示屏, 另一只手持穿刺针借助导针器进行穿刺, 在屏幕上观察穿刺针插入血管, 回血自针尾缓慢溢出表示穿刺顺利完成, 分离穿刺针与导针器, 使穿刺针角度下降, 将导丝送入, 并于体外留存10~15 cm, 防止滑进血管, 在穿刺点附近皮下0.5cm处给予0.1~0.2 mL的2%的盐酸利多卡因, 将扩皮刀深入穿刺点0.3~0.5 cm, 获得0.5 cm切口, 一手绷皮, 按住导丝末端, 另一只手转动推入置管鞘, 抽出导丝并送管。本组病人置管长度在35~44 cm之间, 平均长度为39.46 cm;其中8例为贵要静脉置管, 5例为肱静脉置管。

1.2.2 观察指标

观察2组病人置管7 d内机械性静脉炎、出现导管异位以及穿刺的出血量 (8层的4 cm×4 cm的纱布浸湿面积不足1/2者为少量, 在1/2以上并<1块者为中等量, 浸湿面积在1块及以上者为多量;穿刺成功率计算方法为:一针穿刺计为成功, 重复穿刺计为失败。

1.2.3 数据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5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进行χ2检验与Wilcoxon秩和检验。

2 结果

2 组病人在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出血量方面相比差异显著 (P<0.05或P<0.01) ,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l。

[n(%)]

3 讨论

在血管超声引导可视下进行置管时, 采用导针器可以准确掌握进针的左右摆度以及上下角度, 能够显著提高定位的准确性以及一次穿刺的成功率[2,3]。针对老年病人具有基础疾病多、血管条件差、输液时间长等共性, 因此选择肘上的贵要静脉及肱静脉, 能够防止由于肘关节活动过多而对血管内膜带来摩擦引发机械性静脉炎[4]。

综上所述, 在血管超声引导下实施PICC置管手术能够明显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降低穿刺出血量, 使病人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摘要:目的 探讨并比较血管超声引导下施行PICC置管和盲插置管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该院收治的26例实施PICC置管治疗的老年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例, 对照组给予传统盲插置管, 治疗组在血管超声引导下采用改良赛丁格穿刺技术实施PICC置管。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病人在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穿刺出血量方面相比,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血管超声引导下实施PICC置管手术能够明显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降低穿刺出血量, 使老年病人的舒适度以及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

关键词:血管超声引导,PICC置管,盲插置管,导针器

参考文献

[1]金琦, 陈璇.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24) :113-115.

[2]吕彦锋, 王瑜.PICC置管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河北医药, 2007, 29 (1) :87-88.

[3]田庆, 严云丽, 左杰.血管超声引导下运用MST技术行PICC置管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26) :56-57.

置管人员 篇3

关键词: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穿刺点,止血材料

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成熟的临床护理操作技术已逐渐被广大医护人员、患者所接受,并广泛应用于临床。PICC置管操作是一项经皮肤的血管介入性操作,从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属于护理工作的权限范围,护士在实施这一治疗操作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的长短受多种因素影响[1,2]。

采用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穿刺,保证穿刺成功,有效控制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技术将PICC穿刺点上移近10 cm,从肘下上移至肘上,使导管避免了肘部关节弯曲,在上臂穿刺点部位无菌贴膜易于固定。肘上血管内径略粗与肘下血管内径,PICC导管在肘上血管内易处漂浮状态, 减少导管对血管内膜的刺激,从而有效减少置管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改良塞丁格技术使原塞丁格技术中扩张器改变为扩张器、插管鞘组件,便于从外周血管置入插管鞘从而送入PICC导管[3]。在沿导丝送入PICC导管前需用解剖刀开皮0.5 cm左右,对皮肤穿刺点造成一定损伤,术后局部不予缝合,仅使用敷料机械包扎待其自然愈合。因而许多患者置管术后穿刺点局部常存在渗血现象,尤为常见置管后48 h内穿刺部位渗血。有的患者置管后甚至出现穿刺点出血量多, 伤口不易愈合。穿刺部位渗血增加伤口换药次数及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机会,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心理刺激[1,2]。为了有效控制PICC穿刺点局部渗血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本文对运用不同材料对改良式赛丁格PICC置入后穿刺点压迫止血作用的观察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上海市胸科医院以PICC置管进行化疗的997例肺癌住院患者,其中男性568例,女性429例,年龄20~82岁,平均年龄 (48.8±16.8)岁。纳入标准:1一次穿刺成功的PICC置管患者;2血常规、血糖、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正常;3住院治疗患者;经患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330例、B组333例、C组334例。三组患者年龄、 性别、穿刺血管、穿刺次数、穿刺工具、血液化验相关指标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PICC穿刺及局部压迫止血方法

PICC置管均由4名具有PICC置管资质,1 000例以上置管病例数,置管经验丰富的PICC专职护士操作,导管材料均采用美国巴德生产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规格为4F;穿刺方法为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穿刺技术(MST)[4]。操作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有关PICC的操作规则。置管成功后,局部予2%葡萄糖酸氯已定醇皮肤消毒液消毒待干后,A组采用自制纱布垫(3 cm×3 cm,厚1 cm)按压穿刺点;B组采用二次对折四层(2.5 cm×2.5 cm)藻酸钙伤口敷料按压穿刺点;C组采用二次对折四层(2.5 cm×2.5 cm)藻酸钙伤口敷料加纱布垫(3 cm×3 cm,厚1 cm)按压穿刺点, 三组均予敷料外贴透明贴膜(10 cm×12 cm)。因根据玻璃管法测定正常人凝血时间为4~12 min[5],故由置管护士以右手大拇指在包扎好的敷料外局部按压穿刺点15 min。嘱患者穿刺肢制动30 min,24 h内限制上肢用力,避免穿刺肢肘关节的屈伸运动,24 h后穿刺侧手部每天三~四次使用弹力球,嘱患者穿刺侧手臂可自由活动,提物重量小于5 kg,避免手臂360o旋转等过度运动。

1.2.2穿刺部位渗血观察及处理

按照2013-1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无菌纱布敷料至少每2 d更换一次,若穿刺部位渗液、渗血时应及时跟换敷料。PICC置管术后第1、2小时由病区参与课题组护士观察穿刺部位渗血并作记录。如果敷料上可见血迹,立即更换敷料。2 h后每间隔2 h观察1次;置管48 h后到PICC门诊常规局部换药,观察渗血情况,换药后穿刺点仅使用透明敷料固定,观察48 h后穿刺部位渗血情况,嘱患者有渗血及时告知病房课题组护士并予更换敷贴,记录;无渗血者每7 d到PICC门诊进行PICC导管的常规维护。置管期间必须保持敷料内清洁干燥无渗血。

1.3观察指标

1.3.1三组患者48h内穿刺点渗血情况比较

渗血情况观察:无渗血:敷料表面无肉眼渗血;轻度渗血:敷料表面可见渗血或渗血面积直径<0.5 cm;中度渗血:敷料表面可见渗血或渗血面积在0.5~1 cm; 重度渗血:敷料表面可见渗血或渗血[6],面积>1 cm2。

根据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有关敷料的更换、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完整性观察。中度以上渗血或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需要立即给予局部伤口更换敷料[7]或在医嘱下给予相应止血处理。

1.3.2置管后7d内PICC导管维护费用

局部穿刺点压迫止血期间,按照我院统一收费标准,比较三组患者置管7 d内换药次数及使用耗材费用总额。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三组间的渗血分级、换药次数比较采用Kruskai-Wallis检验及t检验;三组换药费用比较采用F检验。

2结果

2.1三组患者PICC置管48h内局部渗血情况(表1)

1 A组与B组比较 P>0.05 2 C组与B组和A组比较P<0.05

三组患者PICC置管48 h内局部渗血情况,C组与A组和B组比较,P<0.05;A组与B组比较,P>0.05.

2.2三组患者48 h内换药次数(表2):

三组患者PICC置管48 h内换药次数的比较,C组与A组和B组比较,P<0.05;A组与B组比较,P>0.05。

2.3三组患者导管维护费用比较

PICC置管7天内,A组平均换药费用为99.0元(52~104元),B组平均换药费用为120.0元(46~138元),C组平均换药费为28.0元(20~112元)。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 A组与B组比较 P>0.05 4 C组与B组和A组比较P<0.05

3讨论

3.1PICC穿刺点护理的重要性

置管操作采用超声引导下M S T技术行P I C C穿刺,极大提高置管成功率,控制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6]。但置管术中赛丁格技术操作对于穿刺部位的创伤,穿刺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渗血,尤其老年、 肘上臂皮肤松弛等患者,如穿刺部位加压包扎不够, 置管后局部渗血、出血比例会更高。血液是细菌最好的培养基,如护理措施不当,极易引起局部伤口感染。如穿刺处渗血,需反复换药,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无血污染。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避免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从而保证患者置管安全及静脉通路的有效使用。

穿刺处渗血增加穿刺点感染机会及患者医疗费用等负担。部分患者出现中度以上的渗血,48 h内需换药4~6次,才能止住渗血,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置管后穿刺点的愈合直接关系到PICC置管术后相关感染、血栓、静脉炎等并发症。

3.2三组患者PICC穿刺点压迫止血的比较及分析

本项目结果显示,PICC置管后穿刺点使用纱布垫加藻酸盐敷料止血效果,比使用藻酸盐敷料、纱布垫压迫止血效果更佳。与王兆霞[8]、朱云芳[9]等的报道一致。这可能与藻酸盐敷料的成分结合纱布垫的物理性加压止血作用有关。藻酸盐敷料与伤口渗液中的钠离子结合形成凝胶,粘于出血处;在创面处形成湿性环境,加快血管再生,加速创口愈合。藻酸盐敷料富含钙离子释放到伤口处,起止血作用。由于藻酸盐敷料目前止血性能而言效果仍不理想[10]。为此我们在临床中藻酸盐敷料结合自制纱布垫压迫止血。通过物理压迫止血结合藻酸钙敷料,减少穿刺点渗血,促进伤口愈合。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C组334例患者,48 h内51例无穿刺点渗血,而A组300例、B组333例患者均有轻度到重度渗血,止血效果显著优于A、B组患者。

3.3三组患者穿刺处压迫止血经济成本比较

结果表明,自制纱布垫加藻酸盐敷料比藻酸盐敷料、纱布压迫止血经济成本更低。C组有1例患者48 h内换药五次才达到止血,可能与患者术后没有认真按照术后健康宣教要求而过度活动有关。A组患者和B组患者术后局部止血效果欠佳可能与单用纱布压迫止血或藻酸盐敷料的止血作用的效果不佳有关。单独使用纱布对有创口的伤口进行加压或单用藻酸盐敷料使用,临床止血效果不够理想,需频繁换药有关。

3.4加强PICC置管患者的术后宣教至关重要

PICC置管术后必须加强对患者的宣教,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我们通过口头宣教,结合发放自制的PICC宣教手册,PICC热线电话。PICC微信公众平台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宣教。但是由于患者的依从性及文化程度差异,对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恐惧心理。1例病人要求反复换药;1例病人因为术后过度活动导致局部渗血多而增加换药次数。因此,加强术后的健康宣教是保证置管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4小结

置管人员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诊治的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通过头颅CT和MRI确诊。其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38~72岁,平均(43±3.8)岁。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中男31例,女9例,年龄38~71岁,平均(43±3.4)岁;CT显示低密度18例,等密度11例,混合密度11例;硬膜下血肿单侧26例,双侧14例;临床出现头痛、恶心、呕吐25例,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障碍12例,偏瘫或反应迟钝5例。实验组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38~72岁,平均(43±3.8)岁;CT显示低密度17例,等密度12例,混合密度11例;硬膜下血肿单侧24例,双侧16例;临床出现头痛、恶心、呕吐22例,神经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障碍13例,偏瘫或反应迟钝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疝,意识改变现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局部麻醉,对照组40例在血肿的同侧靠额部和枕部均各用电钻钻一个孔,手术过程中用生理盐水对硬膜下腔进行冲洗,术后在硬膜下放置带侧孔的引流管进行闭式引流,不进行负压吸引并将引流管留置2~3 d。实验组40例在血肿的最低处钻一个孔,并及时在血肿腔里放置引流管,将引流管接待并且夹闭,然后将切口缝合并固定引流管,进行引流并留置3~5 d。

1.3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前后对ADL进行评定,通过增分率判断其疗效。痊愈:增分率大于86%,显效:增分率大于46%小于85%;有效:增分率大于16%小于45%;否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愈27例,显效8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90%;实验组治愈33例,显效7例,有效0例总有效率100%,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复发率为2.5%,对照组复发率为15.0%,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部分出现痴呆及智力减退等精神问题,少数伴有偏瘫。主要是由于血肿包膜外层的微血管持续性断裂并致出血,在加上过渡纤维化的蛋白溶解促进了出血,进而导致血肿的体积不断增加而产生[2]。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法进行治疗,一旦有颅内压上升或者脑受压症状及体征出现时,首选钻孔引流进行治疗,治疗的主要原则是安全有效、完全引流、快速、低创伤、低复发等[3]。临床上目前主要的钻孔引流方法包括两孔置管冲洗与单孔置管未冲洗。目前治疗的主要问题是术后易复发,主要原因有老年患者的脑部萎缩术后很难澎起,血肿的包膜较厚导致硬膜下腔无法闭合或者血凝块未彻底清除干净[4]。两孔置管冲洗疗法,采取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可以达到将血肿冲洗干净彻底的目的,保证引流通畅并且不会出现堵管的现象,并且可以基本解决手术后颅内血肿出现,气颅及脑组织的损伤[5]。研究表明,该病的治疗钻单个孔就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将引流管放置于血肿的下端可有利于残余液体的排除,但是会导致出现颅内积气[6]。有临床研究证实,改良后的单孔疗法可以很好的避免气颅的出现。此类疗法不进行冲洗可以避免形成再出血并降低颅内感染的机会。由于钻孔手术大多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就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痛感及不适感,在加上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很难忍受此类疼痛。因此,对手术的要求是手术时间要尽可能的短并且创伤尽可能的小[7]。文献[8]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钻单个孔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单孔置管未冲洗疗法比两孔置管冲洗疗法的手术时间相对要短,创伤性相对较小,操作相对也较简单,所以目前临床更趋向于采取单孔置管未冲洗疗法进行治疗。

本次对本院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研究,分别给予两孔置管冲洗或单孔置管未冲洗进行治疗,研究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100%,高于对照组的9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的复发率为2.5%,远低于对照组的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单孔置管未冲洗与两孔置管冲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相比,单孔置管未冲洗的治疗效果更好,并且复发低创伤小,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两孔置管冲洗与单孔置管未冲洗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2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接收诊治的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 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40例给予两孔置管冲洗进行治疗, 实验组40例给予单孔置管未冲洗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治愈27例, 显效8例, 有效1例总有效率90%;实验组治愈33例, 显效7例, 有效0例总有效率100%,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复发率为2.5%, 对照组复发率为1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单孔置管未冲洗与两孔置管冲洗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相比, 单孔置管未冲洗的治疗效果更好, 并且复发低, 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两孔置管,单孔置管,慢性硬膜下血肿,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黄兴, 朱东, 杨钟熙, 等.11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临床诊断及CT影像学表现[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23) :3103-3104.

[2]杨国瑛, 王学富, 张文彬, 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分析 (附139例病例分析) [J].安徽医学, 2011, 32 (12) :2024-2026.

[3]孙涛, 李智高, 李经辉, 等.单双颅骨钻孔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01例效果比较[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5, 4 (2) :185-186.

[4]赵亚鹏, 安西恩, 周健, 等.单孔双置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1) :87, 96.

[5]王建会.改良单孔钻颅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0例[J].山东医药, 2011, 51 (26) :22.

[6]魏疆.高低位钻孔置双管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27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1) :1678-1679.

[7]杨葆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48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6) :113.

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我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因病情需要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 共计36例, 其中男16例, 女20例, 年龄65~87岁, 平均年龄72岁, 导管留置时间15~75d。静脉置管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32例, PICC置管3例, 股静脉置管1例。

1.2 操作方法

常规碘酒、酒精皮肤消毒, 打开静脉穿刺包, 戴手套, 铺洞巾, 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在锁骨下静脉穿刺点, 对准胸锁关节后上角, 沿锁骨下缘朝胸锁乳突肌与锁骨交界之顶角方向与胸壁呈25°~30°夹角进针, 进入锁骨下静脉后左手固定穿刺针, 右手通过导引钢丝插入留置导管15~16cm, 拔出导丝抽回血, 检查并注入肝素盐水2~3ml。导管末端予肝素帽封管;将导管外翼小孔与皮肤缝固定;碘酒、酒精再次消毒导管入口处, 皮肤与缝针处, 干燥后用3M透明敷料覆盖固定。颈内静脉进针方向朝向同侧乳头、针轴与皮肤呈30°~40°, 股静脉与皮肤呈35°~45°角进针, 其余同锁骨下穿刺。

2 护理

穿刺成功后, 深静脉导管的维持主要依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延长置管的时间, 护士在中心静脉通道的维护及患者的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2.1 导管护理

(1) 冲洗及封管:每次输液前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导管, 输液完毕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3ml推注后封管, 封管要紧密, 也可用封管液, 密切观察封管后的反应; (2) 导管的固定:防止滑脱, 除了距穿刺点1cm处固定外, 5cm处再用长3cm、宽2cm胶布固定, 固定部位避开关节及凹陷处; (3) 换管:使用时间长、受药物刺激等致管径变细, 或导管被压折、血液回流阻塞时, 在严格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后, 通过原穿刺点, 可以多次换管。

2.2 穿刺部位护理

穿刺部位应每周消毒处理、更换透明贴膜2次。护理穿刺部位时严格按常规操作。局部用碘伏棉球消毒, 面积10cm×10cm, 待干2min, 用透明贴膜覆盖穿刺部位并注明更换日期。穿刺部位一旦被污染, 应立即严格消毒, 立即更换。更换透明贴膜时, 应自下向上拆除贴膜, 防止导管脱出。

2.3 其他护理

观察导管周围皮肤、患者体温, 定期进行血培养。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3 讨论

深静脉穿刺置管是监测和治疗危重患者的一种重要方法。深静脉置管具有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等优点, 在输血、补液、静脉营养支持、中心静脉监测及危重患者抢救方面已广泛应用[2]。它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效率及质量, 同时还避免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穿刺成功后, 深静脉导管的维持主要依靠精心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优质的护理能有效地延长置管的时间, 护士在中心静脉通道的维护及患者的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3]。持续有效的导管护理是减少感染、延长置管时间最有效的方法[4]。通过观察显示有效护理在深静脉置管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牛淑芹, 谭荷艳, 李霞.深静脉置管的护理 (J) .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1) :200-201.

[2]高玉芳, 鲍霞.如何预防院内感染 (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 20 (9) :413-415.

[3]王秀梅, 高立栋.临床静脉输液引用系统理论指导操作管理的实效研究 (J) .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 :116.

脐静脉置管137例临床分析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自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我科NICU共进行脐静脉置管术137例,主要对象是出生体质量≤1500克的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1.2 方法

脐静脉置管均需要家属签署治疗同意书,签字同意后进行操作。患儿仰卧在远红外操作台上,固定四肢,监测呼吸和脉氧。导管插入深度采用公式法[1,2]:脐带残端(cm)+(kg×3+9)/2,参照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的方法[3],操作在严格无菌技术下进行,常规消毒脐带残端及脐部周围皮肤,铺巾,在脐带根部先系一根消毒棉线,以防切断脐带后出血,松紧以不出血为宜,然后切断多余的脐带,尽量使断端平整,便于观察血管,保留1.0cm脐带残端,导管采用美国UATH公司的脐血管导管,体质量≤1500g使用3.5 Fr型号,体质量>1500g使用5.0 Fr型号,用肝素生理盐水(1U/m L)充满导管,排空气体,在插入导管时尽量轻柔,以免穿透脐静脉管壁,行进时导管方向略偏向患儿身体右侧,遇到阻力时不能使用暴力,应退回较低位置调整方向和角度重新进入,到达预期深度,观察回抽血流通畅后,将导管脐带端用消毒的创可贴黏贴固定,然后用4-0丝线将创可贴与脐残端缝合。行床边X线观察导管位置,理想位置在T8~T10,对应于右心房和下腔静脉连接处。如果导管位置在肝脏静脉、门静脉或打折,将导管退回到低位(深度4~5cm处),回抽血流通畅处,重新用创可贴和缝线固定,短期使用3~5d。置管成功后连接输液泵,按照中心静脉置管常规进行护理和维持静脉通畅,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医师。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在本研究期间共进行137例脐静脉置管术,其中男76例,女61例;134例(97.8%)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胎龄26~35周,体质量350~1500g;另外3例为Rh血型不合换血1例、难治性低血糖、巨大儿1例和在产房内置管复苏重度窒息1例。(表1)

2.2 导管留置情况

106例(77.4%)床边X线定位导管末端位置T8~T10,对应于右心房和下腔静脉连接处,正常使用7~14d,平均(8.5±2.2)d,27例(19.7%)置管不顺利,留置深度在4~5cm,短期使用3~5d,4例(2.9%)置管失败。Rh血型不合换血的患儿脐静脉置管导管深度为5cm,作为血液输入通路,同时进行脐动脉置管,X线定位在T7位置,作为血液输出通路,脐动静脉置管在换血术后均及时拔除;产房重度窒息复苏患儿脐静脉置管为短期使用,在生后第4d病情好转后拔除;1例难治性低血糖、巨大儿脐静脉置管导管末端在T8~T9位置,作为中心静脉输注高浓度葡萄糖,在生后第9天病情好转后拔除。

2.3 合并症

脐部渗血7例(5.3%),脐部出血1例(0.7%),脐静脉走行腹壁出现红肿2例(1.4%),腹胀8例(6.0%),NEC 1例(0.7%),未出现心律失常、门静脉栓塞、空气栓塞、肝脏脓肿、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等合并症[4,5,6,7]。

2.4 导管末端培养结果

133例拔管后送检导管末端培养,临床有感染表现者同时送检血培养,结果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5例(3.8%),3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肺炎克雷白菌,1例黏质沙雷菌,血培养阳性3例(2.3%),且与导管末端培养为同一细菌,1例表皮葡萄球菌,1例肺炎克雷白菌,1例黏质沙雷菌。另外2例导管末端细菌培养表皮葡萄球菌患儿临床无感染征象。5例阳性导管留置时间均较长,平均10.8d,1例肺炎克雷白菌为置管第9天,1例黏质沙雷菌为置管第10d,2例表皮葡萄球菌置管时间为置管第11天,另1例表皮葡萄球菌为置管第13天。

3 讨论

脐静脉在胚胎发育早期是左右两根,当胚胎发育到6周时,右侧脐静脉逐渐消失,左侧脐静脉沿着肝镰状韧带边缘上行,在肝脏入口处分为两个分支,较大的分支与门静脉连接,较小的分支继续向头端延伸,成为静脉导管,静脉导管约1~2cm长,终止于左侧或中间的肝静脉,非常靠近下腔静脉的连接处。出生后脐静脉逐渐闭塞纤维化,在肝镰状韧带下缘形成肝圆韧带,静脉导管形成静脉韧带。脐静脉置管时,导管先后经过脐轮部、脐静脉、左侧门静脉、静脉导管、左侧或中间肝静脉、下腔静脉,最后到达右心房。在前后位胸片上看,导管在上行过程中,轻微弯向肝脏右侧,然后进入心脏,达到T8~T9位置,在侧位片上,导管呈“S”向上通过肝脏,达到右心房[8]。

自从Diamond[9]在1947年通过脐静脉置管交叉换血抢救血型不合溶血病的新生儿以来,脐静脉置管已经成为国外NICU救治早产儿的常规技术,应用极为广泛,形成了一整套的技术方法和管理策略[10,11,12]。脐静脉置管的优点是置入容易、操作快捷以及管径相对较粗。脐静脉作为联接胎儿和母体的营养通道在刚刚出生结扎后尚未完全闭锁,相对于皮肤体表的外周静脉而言,管径粗,管壁厚,可作为中心静脉通路的选择。有报道[13]称首次置入脐静脉的成功率为92%,但是只有76%到达相对理想的位置(在下腔静脉和右心房处)。很难通过静脉导管的占11%,有24%导管进入了肝脏或进入了更低的位置。依据影像学[14,15]的资料,最佳位置是位于前后位胸片T8-9,但是右心房-下腔静脉连接处并不总是和骨性标志保持一致的。导管达到T6或更高位置表明进入了心脏,T7有82%的可能在右心房内,如果导管在T7及以上有45%的可能性是置管位置偏高了,在T8-9则表示90%可能在右心房和下腔静脉连接处,T11及以下表明导管接近了静脉导管的近端,过低的置管位置说明导管可能在肝脏内、门静脉、静脉导管甚至还在脐静脉内。最近的研究显示[16,17],超声用于UVC导管头端位置定位更优越于X线定位,超声定位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96.4%和93.9%,而X线定位是66.7%和63.0%,因为超声的无创性和便捷性,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应用前景良好。本研究中置管成功133例,成功率为97.1%,106例(77.4%)达到相对理想位置,27例(19.7%)很难通过静脉导管或进入了肝脏,最终留在较低的位置短期使用。4例(2.3%)置管失败的原因有3例是发生在宫内生长发育迟缓的患儿,脐带特别细而且异常扭曲,导管在脐轮部就很难进入,推进力度稍大就容易发生穿透静脉管壁进入夹层,导致置管失败。另1例是脐静脉发育畸形,脐带根部有血管瘤形成,在脐带断端平面难以辨别脐血管位置,脐静脉开口不清,钝性分离组织和扩张血管开口失败而放弃置管。

脐静脉置管传统的适应证包括:复苏的紧急静脉通路、换血、TPN或者一些药物的静脉通道以及用于中心静脉压力的监测[18,19,20]。脐静脉置管随着低体质量儿的增加、更多侵入性操作以及科技材料的进步使用频率在逐渐增加。国外一项研究报道脐静脉置管占总静脉通路的85%,各NICU在使用频率和适应证上略有不同。本研究中134例(97.8%)为极低或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另外3例为Rh血型不合换血1例、难治性低血糖1例和重度窒息复苏1例。国内吴燕云等[21]的报道,脐静脉置管在超低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应用效果良好,主要用于输注高渗营养和输血,减少了反复静脉穿刺、高渗液体外渗等情况的发生,为远期治疗保留了血管通路。

UVC很多并发症的发生是由于低位的导管进入肝脏并且有高渗的液体进入门脉系统造成的[22,23,24]。门静脉发生血栓的危险性增加是由于异常位置的导管造成了内膜的损伤,进而血流缓慢发生血栓。血栓形成在导管异位发生率为25%,而正常位置的发生率为1.3~3%。其他报道的并发症包括空气栓塞、静脉炎、骨髓炎和肠穿孔。双侧乳糜胸可发生于置管位置过高导致的上腔静脉血栓形成。脐静脉相关败血症约为3%[25,26,27],脐静脉置管是新生儿败血症单一的高危因素,尖端定植可高达60%,葡萄球菌感染时最常见的细菌,占71%。其中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43%,金黄色葡萄球菌28%,革兰阴性菌21%。UVC置管的时间长短与中心静脉相关性血流感染(CLABSI)成正相关,Butler等[11]的研究发现,>7d的UVC与≤7d的UVC相比,CLABSI的相对危险性要高5.48倍。本研究脐静脉导管相关败血症3例(2.2%),且阳性病例均发生在置管时间较长的情况下,提示临床应用脐静脉置管时间应适当缩短,位置理想的置管放置7~10d比较安全。

置管治疗泪道阻塞疗效观察 篇7

1 对象

54例置管患者均为2006年~2012年5月我院诊治病例, 7人为双眼置管, 共61眼。最大年龄68岁, 最小年龄16岁, 平均年龄44.5岁。男13人, 女41人, 男女比为1:3。病程最短2个月, 最长病程24年。其中泪小管阻塞11眼, 泪总管阻塞15眼, 鼻泪管阻塞35眼 (采用泪道冲洗判定) 。鼻泪管阻塞病例中干型阻塞17眼 (挤压及冲洗泪囊为少量泪液或极少粘液物流出) , 分泌型18眼 (挤压及冲洗泪囊有大量粘液分泌物或粘液浓性物) 。均随访2~6年。

2 材料

长约20cm, 外径1mm硬脊膜外麻醉导管, 将中段加温牵拉使管径变细, 两端之断端剪齐, 用细砂纸或细砂轻打磨光滑。1号探针2根, 将其中一根针头用砂轮磨尖。针炙针刺针1支。

3 方法

泪点扩张, 作泪道探通, 若有阻塞普通探针无法通过者, 可用尖头探针捻转用力探通阻塞部分, 要注意保持泪道平直, 否则会形成假道。遇落空感后继续探通 (有条件者可用激光打通) 。然后持备好消毒导管, 将针刺针沿管壁刺入管腔, 使针尖与管端平齐, 按探通方法先自下泪点探通至鼻腔, 拨出针刺针, 用拉勾将导管拉出, 同法将另一端由上泪点送入鼻腔及鼻孔外, 牵拉双导管, 使拉细部中央为上下泪点外露处。自鼻外3~5cm处剪断导管, 藏于鼻前庭中, 术毕肌注抗生素3~5天, 滴用抗生素眼药水, 每天活动导管1~2次, 3月至半年后拨管, 开始每周冲洗泪道1次, 后逐渐减少为每年冲洗1~2次。

4 疗效标准

(1) 治愈:无流泪, 泪道冲洗通畅, 2年无复发。 (2) 有效:冷风刺激仍有轻微流泪, 泪道冲洗有阻力, 分泌物返流, 但有部分药液进入鼻腔。 (3) 无效:症状无改善, 泪道冲洗无药液进入鼻腔。

5 治疗效果

见表1-3。

61眼泪道阻塞病例治疗结果中, 男性16眼治愈率63%, 女性45眼治愈率60%, 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61眼总治愈率61%, 有效率16%, 无效率23%。表2中鼻泪管置管治愈率为74%, 与泪小管36%、泪总管47%经统计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0.001) , 鼻泪管阻塞置管效果明显优于泪小管与泪总管阻塞置管效果。表三中干型治愈率为94%, 分泌型治愈率56%, 经检验干性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分泌型 (P<0.001) 。

6 讨论

54例病例中, 男女比约为1:3, 在基层医院患者主要来源为农村, 扫地、拾柴、烧火、做饭主要为女性, 因此接触烟雾、灰尘机会较多。另外女性有孕产、月经等特殊生理过程, 致使抵抗力一时下降, 且因农村条件必须接触冷水、受寒、风刺激, 易诱发结膜及泪道感染, 可能为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的主要原因。

鼻泪管阻塞治愈率明显高于泪小管、泪总管治愈率, 可能是因为泪小管及泪总管较鼻泪管内径细, 且整段常受泪囊返流炎症脓性物刺激, 致使其管内壁炎性浸润广泛, 急性炎症感染机会也较鼻泪管多, 所以其粘连阻塞往往较鼻泪管广, 且因急生炎症可瘢痕挛缩, 使阻塞更重, 而鼻泪管在泪囊炎症时, 鼻泪管上段在受炎症浸润时即阻塞, 而下段炎性浸润并不很重, 所以在作泪道探通时往往觉泪小管及泪总管探通较难, 而鼻泪管的阻塞探通相对较易, 因此, 鼻泪管在置管后因损伤范围小, 瘢痕化轻, 较易上皮化, 而治愈率明显为高。

干型治愈率明显高于分泌型, 主要是因炎性分泌物刺激管内皮水肿浸润, 难以上皮化。

上一篇:履带拖拉机下一篇:模板体系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