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翻译

2024-06-16

功能主义翻译(精选12篇)

功能主义翻译 篇1

1 Introduction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is often criticized for its subversion of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Nevertheless,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eye-catching in today’s translation circle.Chen Xiaowei (陈小慰) held that“functionalist approach has pave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pplied translation used to be regarded contradiction with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criteria” (陈小慰, 2000) .In his book On Pragmatic Translation—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t Professor Jia Wenbo (贾文波) pointed out that“if dealing with pragmatic translation from 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 and the purpose of translation, we can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strategies and orientations in practice and theory of translation” (贾文波, 2004:62) Some other Scholars such as Zhou Zhaoxiang, Zhang Nanfeng and Zhang Meifang also called for more attention to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theory in translation.

2 The Theoretical Background

Functionalist approach didn’t occur overnight.It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a particular period when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cannot alone function as the guidance to the boom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especially to applied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had been traditionally regarded as an art or a craft.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linguistics in the mid 20th century, translation study was progressively regarded as a science and turned to linguistics-centered.In general, the common feature of all the linguistically centered translation theories is the essential concept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According to equivalence-based translation theory, the target text should be equivalent to the source-text, which means all the features of the source-text should be maintained in the target text.However, increasing number of translation theorists came to realize that many non-equivalent phenomena caused by different cultural factors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may exist in translation.Therefore, domestication has to be accepted as translation strategy.Therefore, equivalence-based linguistic approaches still have their inevitable weak points and many scholars began to doubt the feasibility and scientificity of the equivalence-based translation theories in translation study.In this situation, a new theory was called for.The 1970s and 1980s saw the emergence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 which intended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s of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3 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ist Approach

Modern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mainly refers to the theory developed by the school of German functionalism, its development are generally attributed to three German Scholars who are considered as the typical representatives of this school:Katharina Reiss with her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criticism;Hans J.Vermeer with his Skopostheorie and Justa Holz-Manttari with her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Reiss’s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criticism is still equivalencebased but take the text rather than the word or sentence as the translation unit at which equivalence should be reached.Based on the language functions proposed by German psychologist Karl B?hler, Reiss puts forward her text typology, specifically referring to (1) informative texts, which emphasize content or information, hence also referred to as content-focused texts; (2) expressive texts, which emphasize the form of the language, also referred to as form-focused texs;and (3) operative texts, which emphasize appeal to the reader, also appeal-focused texts.Usually a whole text is impossible to be dedicated exclusively to a single function.However, in a given text, there must be a dominant function, which is also the basis of text typology.For example, commercial advertising text should not be classified as content-focused because it mainly emphasizes the persuasive function of language—directed to entice the target readers to accept and purchase the advertised product, thus categorized as appeal-focused.In translating such kind of text, “it is essential tha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same effect be achieved as the original in the source language” (Reiss, 2004:41) .Therefore, to produce at least similar appellative effec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n most cases the translator has to make dramatic adjustment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and from because of the existing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languages and cultures.Reiss’s text typologies can“sharpen the translator’s awareness of linguistic markers of communicative function and functional translation units.” (Nord, 2001:38) , thus helping translators define the applicable hierarchy of equivalence ranks essential to realize a specified function.

After Reiss’s text typology, Hans Vermeer, one of Reiss’s students, put forward his famous Skopostheorie which 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nd is regarded as the milestone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Vermeer holds that translation is a cross-cultural event, a purposeful activity.The Greek word Skopos adopted as a technical term by Vermeer to refer to the purpose of a translation and of the action of translating.Every translation is oriented to a target audience, as translating means producing“a text in a target setting for a target purpose and target addresses in target circumstances” (ibid:12) .Skopostheorie lays out three general rules guid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i.e.skopos rule;coherent rule and fidelity rule) , among which skopos rule is the top-ranking rule for any translation.Skopostheorie hold that the translating end justifies the means adopt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Therefore in such kind of purposeful activity, a translator should, with a view to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take all possible relevant elements concerned into account to determine the most appropriate action—translation strategy.In a word, whatever strategies applie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s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terminal task—to realize the translation purpose.In other word, any translating strategies or methods have to be taken to serve the translation purpose.Thus, to translate a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a translator should take both the relevant linguistic elements and extra-linguistic elements into consideration so that he can realize the translation purpose with the most appropriate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dopted—to persuade the target audience into taking similar purchasing action to the original audience through translating.Vermeer’s Skopostheorie dethrones the absolute authority of the source text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equivalence-based theories, enhance the status of translators, emphasizes the aims of the target text in the target context and thus expands the sphere of translation study and practice, especially the applied translation.

Based on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Action Theory, HolzMänttäri proposes her own theory Translational Action.The basic approach of hers is very similar to Vermeer’s, but she is more radical in her methods and conceptual model.She“views translation as purpose-driven, outcome-oriented human interaction and focuses o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s 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 (Munday, 2001:77) .According to Holz-Manttari’s Theory of Translation Action, the genre and from of the target text must be guided by“what is functionally suitable in the target text culture, rather than by merely copying the source text profile” (ibid.) .Theory of Action places translation within its sociocultural context, cover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initiators.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has broken the two-thousandyear-old chain of translation theory around faithful vs.free axis.Functionalist Approach does not refers to a certain fixed translation approach, it can be either one or the other on the condition that the approach applied is adequate to the aim of the communication.In other word, any approach can be considered as functionalist approach as long as it can help to realize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 successfully.For example, a text of product description emphasize on the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aracters or functions of the product, therefore, to translate such kind of text demands documentary approach as suggested by Christiane Nord, trying to convey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as faithfully as possible to the target readers.While a text of advertisement might need a much freer approach.The functionalist approach endows translators more flexibility to determine which approach would be appropriate in a provided setting.And the functionalist theories elevate translators to“equal status with authors, editors, and clients, allow them to make appropriate, rational decisions that best realize the intende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Gentzler, 2004:71) .Therefore, in the applied translation, especially translation of advertisement, the translator can find their theoretical grounds to manipulate the source-text so as to produce a suitable target text which can reach the communicative goals.Next,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will be applied to analyze Ads transaltion to test its feasibilit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4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in Ad Translation

4.1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A brand is directed to distinguish one kind of goods or services from others.Consumers regard brand names as the identity of the product and a guarantee of consistent quality.

Branding and advertising decisions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 marketing strategy and the primary components of the company image strategy.Advertising serves as a bridge for the product to enter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and a good means of communication for the commercial information.An excellent brand name sets up an excellent company image, which in return helps promote the sales.An excellent internationalized brand name is a good means of marketing for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to explore the global market.So the brand name transl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It is very crucial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a brand name should be adapted to target language and target culture so as to satisfy target consumers’taste.

Because of poor knowledge of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quite a lot of Chinese enterprisers fail to promote sales of their product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Chinese people like to use the image e of some animals as the brand names.But the associations related to the animals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cultures.Sometimes, unawareness of differences will lead to the failure of advertising act.For example:

“喜鹊”is viewed as“a lucky bird that heralds good news”in Chinese culture.“喜鹊”bed sheet is popular in Chinese market.But it may meet trouble in promoting sales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if the brand name is literally transferred as“Magpie”, because“Magpie”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gossipy persons in English culture.Therefore, the brand name“喜鹊”is adapted into“Lucky bird”when introduced into English-centered market.

Nowadays, more and more Chinese enterprisers and translators have noticed the importance of adapting to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When opening and exploiting a foreign market, they will take the target consumers’understanding and taste into account and employ target-language-culture oriented and re-creative translation strategy to attract the target consumer.For example:

The famous Chinese PC brand name“联想”is translated into“Legend”instead of simply and literally into“imagination”or“association”just because the English name”Legend”implies something miraculous and will inspire the target reader’s imagination of the product.

Likewise, in order to open and develop Chinese market and to build a good product and company image in Chinese market, many renowned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end to adopt the target-language-culture oriented and re-creative strategy of translation to cater to Chinese consumers’taste so as to promote sales.Chinese people like to use the characters with favorite and fine meaning to name things to express a good wish.So many foreign enterprisers have been aware of it and done a good job.Let’s see some examples:

7-up (drink) 七喜Marlboro (cigarette) 万宝路

Pepsi-Cola百事可乐Goldlion (tie) 金利来

Ford (automobile) 福特BMW (automobile) 宝马

In the above examples, the favorite characters to Chinese are easily found in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such as“福” (happiness) , “乐” (pleasure) , “喜” (happiness) , “利” (profit) , “宝” (treasurable and precious) .These characters can easily touch the consumers and arouse their sympathy to get action.

Sprite (a kind of soft drink) is translated into“雪碧”which sounds and means“cool”and“pleasant”in Chinese.“飘柔”is a rewriting of Rejoice which implies the smoothness and softness of hair after the use of Rejoice.

All in all,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aims to open a new market and promote sales in it.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since to promote sales of a product usually means to promote a certain brand name of the product and set up a best image of the company.Whether or not the translated brand name gets success makes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arget consumers’decision of purchase.To reach the aim of persuading the consumer into purchasing the advertised products,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should adapt to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 so as to exploit the persuasive function of advertising at its best.

4.2 The translation of slogans

A slogan of an ad is regarded as the eye of the ad and should be eye-catching and impressive.The majority of successful ads owe much to their slogans.Like the brands, slogans are an equally critical part in any advertisement.The main purpose of a slogan is to maintain the continuity of advertising campaign, grasp consumers’attention and promote the sales of the product.Therefore, an advertising slogan should be smooth to read, easy to remember and attractive enough to persuade the target reader.

In translation of slogans, to help target consumers to understand and remember the versions, a wise translator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target linguistic features in the context of target culture.The following examples serve to give a better analysis.

(1) Nescafe, good to the last drop. (Nescafe ad)

雀巢咖啡, 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2) 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 there is a Toyota (Toyota ad)

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

Four-character compounds and parallel structures are two typical linguistic features in Chinese language.Four-character compounds are frequently applied in Chines to convey profound sense in very simply structures with strong rhythm, such as translated version 1, while parallel structure serves for emphasis and height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ressions by balancing word and word, phrase and phrase, and sentence and sentence, as illustrated in translated version2.Due to the expressive and effective impact they can make, four-character compounds and parallel structures are widely exploited in Chinese advertisements, especially in slogans.Furthermore, they are easy to remember.Therefore, they are appropriately employed in translation from English to Chinese.With the help of the two devices, the translated versions in 1 and 2are smooth to read and easy to remember and leave a deep impression on Chinese consumers.

In addition, rhetorical devices can be used in target language to achieve the intended persuasive effect.For example, translation2 copies a Chinese proverb“车到山前必有路, 船到桥头必然直”which means that everything will eventually sort itself out.The latter part of the proverb is changed to“有路必有丰田车”to emphasize that Toyota is in great demand.The parody gives a sense of humor and familiarity that will make the version easy to remember.

In order to project a preferable image of the advertised product and to promote sales, the advertising slogans are specially designed to be attractive, persuasive and unforgettable to develop continuity for an advertising campaign.Likewise, in order to translate the original slogans as attractive, distinctive and effective as possible, translators should make use of targe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arget cultural context.Therefore, target-language-culture oriented and re-creative strategy in translation is necessary and inevitable.

5 Conclusion

Through the above investigation of various aspects of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we can find that ad translation is different from translation in other fields as follows:

Advertisements are typical texts with high commercial value, and the terminal target of all advertisements is the promotion of sales.Accordingly, ad translation should serve to fulfill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the ad in the target market.Therefore,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cannot help to achieve the goal, and it is inevitable for the translator to make appropriate adaptation so that the rendered text can be consist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ulture.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target consumers accept the ad and be persuaded to get action of purchase.The translation of ads can thus be viewed as successful.

The German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has made a breakthrough from the traditional equivalence-dominated translation theory to a certain extend.The functionalist theories have subverted the domina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in translating process and the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evaluation.Instead, it attaches most importance to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the target text, taking purposeful rule as the basic and top-ranking translation rule.According to this rule, adaptation in translation is always favor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the target text.In this sense, functionalists approach is the most suitable and practicable theory to guide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which is much skopos-loaded.Combining the essence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 and the function of advertising, the writer tentatively advances target-language-culture oriented and re-creative strategy to guide ad translation.

As Eugene Nida said in his lectur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always in a process of change and tend to be enlarged.So it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at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of great ability to accept each other.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more and more chances to communicate and exchange in many fields,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from different counties and regions have penetrated into each other.Therefore, translators may sometimes take the culture blending into account while translating ads, because the alien concepts and ideas may seem novel and attractive so as to motivate the target audience to get action of purchase.In this way, the function of the translated advertisement is also fulfilled.

In a word, Functionalist approach and the target-languageculture oriented and re-creative strategy are respectively the most appropriate theory and rule to guide advertising translation.

参考文献

[1]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 2001 (4) :9-12.

[2]贾文波.应用功能翻译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62.

[3]Gentzler, 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71.

[4]Munday, 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Routledge, 2001:73.

[5]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4-35.

[6]Reiss, 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Limita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41.

功能主义翻译 篇2

[摘 要]功能翻译理论派以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其主流。其中,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主导理论。纽马克和奈达也把翻译研究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探讨翻译,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开拓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目的论 文本功能分类说 功能对等

一、引言

随着现代语言学和翻译活动本身的蓬勃发展,西方译论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于翻译研究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出现了众多学派,如翻译的语言学派,翻译研究派,翻译文化派,翻译功能派,多元系统派等等。各派学者在吸取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观点,从新的角度描述,论证翻译及其研究方法,逐步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翻译理论。在上述众多学派中,翻译功能派即是具有代表性学派之一。

二、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功能派持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的‘功能主义’就是指专注于文本的一种或多种功能的研究”(Nord,:1),它是对此研究方法产生的多种理论而使用的一个广义术语。其中,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论”(skoposthoery)是该学派的主导理论。除此之外,还包括认同功能翻译理论以及受德国“目的论”启发的学者。代表性的如,英国学者纽马克,美国学者奈达。二者均把翻译研究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并提出针对不同功能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翻译功能派的主流,它出现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1971年莱斯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其中,费米尔的“目的论”(skoposthoery)是其主导理论。费米尔明确指出,所有的翻译都是指向其预定的对象的,翻译本身就是“为的语目的和的语环境中的的语对象创造出的语背景中的文本” (Nord,2001:12)。作为有目的的交际行为,整个翻译的过程是由它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的,即“目的决定手段”(Nord,2001:124)。原文文本在翻译中只起“提供信息”的作用,译者在翻译中完全可以根据译文预期的交际功能,为适应新的交际环境,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要等,采取适合翻译目的的具体翻译策略和手法,在不必拘泥于原文功能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实现译文的交际功能。

同时,费米尔提出了翻译过程应遵循的三大规则:目的规则(skopos rule)、连贯规则(coherence rule )和忠实规则(fidelity rule )。目的规则指译文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规则反映文本内关系,即译文能否被接受者所理解,具有可读性,并在译语文化及其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规则反映的是文本间关系原文本和目标文本。译文文本不能随意创作,过多地偏离原语文本。目的规则是第一位的,它贯穿整个文本,适用于文本的各个部分,连贯规则和忠实规则从属于目的规则。在翻译过程中,如果目的规则要求译文与原文的功能不同,就放弃忠实规则;如果目的规则要求译文不通顺,就放弃连贯规则。

莱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先导人物,首次把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起来,把文本按不同功能进行分类,提出三大功能文本类型(text-type):“信息型”选取恰当语言和文体形式,向读者呈现客观世界的物体和现象;“表达型”注重美学功能,文体形式的选择要体现美学效果;“诱导型”内容和形式应以获取文本预期的超语言效果为准则。

(二)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莱斯的“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三类文本的基础上重新划分文本体裁:“表达型文本”,“ 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Newmark,1982:21),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种翻译方法。“表达型文本”如官方文告,自传文学,私人书信等,重在表达作者思想,体现作者个性,尤其是作者个人语言风格“个人习语”(idiolect),为保留原文形式,使译文在结构和词序上力求接近原文,应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 信息型文本”如自然科学,报刊文章,会议记录等,重在信息传达的真实性和信息传递的效果,应采用交际翻译的手法,(Newmark,1982:39);“呼唤型文本”,如通告,说明书,公共宣传品等,重在信息的传递效果和读者的情感呼应,以唤起他们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因此,译文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心理感受和欣赏习惯,运用它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采取“阐释”而不是“复制”的方法,对文本做“逻辑上的改进”,通过重组译文的语言结构,使译文地道流畅,明白易懂,加强译文的`可读性(Newmark,1982:42)。由于大多数文本三种功能兼有,而以其中一种为主。因此,译者应首先确定文本的主要功能,或同一文本不同部分的语言功能,进而有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手法。

(三)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圣经》翻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即“从语义到语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Nida,2001:91)。 从“最切近的”,“自然的”,“对等语”三个层面考察译文,看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对所接受的信息能否做出基本一致的反应,即注重言外的交际效果的对等。奈达最初提出该概念时,用的是“动态对等”这一术语,由于易被误解为仅指一种影响力,因此,用“功能对等”替换了“动态对等”。虽然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不同,但均具有同等表达力,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是相似的,具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语言功能,如认知,人际,信息,祈使,移情等等。翻译要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为主,而不是反映“表层结构”的“形式对应”。要注重原文意义和精神的传达,不要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当原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较大时,要通过从语法到词汇改变原作的结构形式来保全原作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作者,作品内容,读者,作品背景,作品表达手段等各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然后转换出能起类似原作交际作用的译文”(谭载喜:)。如果译语读者做出与原语读者基本一致的反应,那么就达到了翻译的功能对等。

三、总结

费米尔,莱斯,纽马克和奈达均把翻译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重视文本或语言功能在翻译中的运用,文本创作者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采取相应交际策略,选择相应文本形式来实现其预定文本功能。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在宏观上把握原文的功能特征,根据自身目的,采取相应翻译策略,选择相应译文形式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功能。

参考文献

[1]谭载喜,1999,《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Newmark. 1982.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 Pergamon Press Ltd..

[3]Nida. 2001.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Nord,2001.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

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sEducationPress.

以功能翻译理论视角看商贸翻译 篇3

关键词:商贸翻译 功能翻译 翻译标准

1.引言

纵观目前翻译界提出的商贸翻译标准,大多过于单一和笼统。比如,刘法公在《商贸汉英翻译专论》中提出商务翻译的标准是“忠实、通顺、统一”。彭萍在《商务文本翻译尺度的探讨》一文中提出的商务文本翻译必须做到(1)意思准确;(2)术语规范;(3)语气贴切。综上所述,商贸翻译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指导一切商贸翻译实践的标准。这是由商贸翻译文本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因此,商贸翻译的标准也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即不同文体的商贸翻译的功能和目的不尽相同,采用具体翻译标准和策略也不一样。

2.商贸翻译的标准多元化发展的理据

商贸翻译的现状,迫使我们从西方译论和我国大量的翻译实践中汲取精华和经验,形成指导商贸翻译的理论基础。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包括德国翻译学派的目的论、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功能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应根据委托人的翻译要求和翻译活动的目的,结合文本的交际功能和译文读者的期盼,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

商贸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的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在商贸翻译的各类体裁中,绝大部分都可纳入功能翻译理论的“信息型”和“诱导型”文本范畴,译者更多地要考虑如何使译文传递的信息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

由此可见,商贸翻译与功能翻译理论十分贴合,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和必然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功能翻译理论不仅是商贸翻译在宏观策略上的指南针,还可为译者顺利采用不同文本的翻译策略进行实践提供可行性方法。

3.不同的商贸文体要求和功能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和策略

根据商贸文体的特征和交际功能不同,对翻译标准的要求亦不同。以下从商贸翻译中 “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这两种主要文本形式,结合实例探讨各自的具体翻译标准,来进一步说明商贸文本的翻译需要多元化。

3.1“信息型文本”-商贸公文翻译

对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信息的准确与真实是这类文本的功能核心。商贸翻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内容精确”、“信息明确”和“语言通俗”(Reiss,2004:30)。

例如:本协议由双方各自全权代表在上述首签之日起亲自签订,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各自具有同等效力。立此为证。

IN WITNESSWHEREBY, the parties hereto have caused their representatives, duly authorized for the purpose, to set their hands and seals to two copies of the agreement, both of which shall be authentic, on the day and year first above written, each party retaining a copy there of.

汉、英相比,会发现二者行文格式大不相同,译文完全以英语习惯行文用字,采用了“归化”的手法,多了不少原文没有的尺牍用语,却都是英语合同文本不可或缺的、带有鲜明“语域”特征的固定表达,与“信息型”文本的翻译要求刚好切合。

3.2“呼唤型文本”-企事业广告翻译

如何突出译文“呼唤”功能,常常需要译者对原文信息的内容的取舍做出合理的选择,具体表现在:1. 文化知识的差异要求对原文明示的信息和暗含的信息进行调整;2. 特有文化类型对文本的不同期待要求译文形式按的语文化语境和文体规范进行改写(Nord, 2001:63),使译文做到既有效传递信息,又让译文语言和文本形式符合译文的通用文体规范。

例如:新的世纪,总部将xxx定位于发展百年企业,争做“中国汽车美容养护第一品牌”写入公司的发展计划之中,计划三年内发展直营店300家、中心店300家、加盟店突破2000家,六年内冲进中国连锁百强行列,实现“有车就有施耐普”。

[ZZ(Z]让我们紧紧连锁起来,共同打造这一响亮的品牌。[ZZ)]

In the new century, based on the scheme laid down by the headquarters, xxx aims to develop into an enterprise to be well-established for century with a name-brand at the top of Chinese auto beauty and maintenance trade, planning to develop further 100 selling stores, 300 center stores and more than 2000 franchises within 3 years and determined to strive in 6 years into the 100 tops of China franchise. (口号略去)

(尾段省去)

汉语总是喜欢用大段的评述性话语或响亮的口号作为结尾(原文加底线句),语篇组合离不开“起、承、转、合”的汉语思维模式,译成英语时,大多可省去不译。例句译文打破原文结构,将原文5个平行并列的动词句合并为两个SV主干结构,逻辑主次分明,更合译文行文习惯。

4.结束语

无论是纽马克还是诺德,他们都将翻译和语言功能结合起来,注重文本功能在翻译中的作用,进一步说他们都将文本功能和翻译策略及方法结合起来,为商贸翻译在宏观策略和微观技巧上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充分的理据和具体可行途径,也为商贸翻译标准的多元化起到了“抛砖引玉”作用,有效地指导商贸翻译的具体实践操作。

参考文献:

[1]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J].中国翻译,2003,(6).

[2]贾文波.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J].上海科技翻译,2004,(3).

[3] 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Reiss, 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 Limitation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功能主义翻译 篇4

一、功能翻译原则

1. 坚持目的法则

依据目的论原理, 目的法则是一切翻译行为必须遵守的核心问题, 全部翻译经过由翻译目的来决定, 也就是结论决定办法。广泛使用的规则应该是目的规则,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连贯性规则和忠实性规则。

2. 坚持忠实原则

功能理论存在两个缺点: 因为文化具有的特殊翻译方式造成第一个缺点。假如翻译文章倡导人员、阅读人员、原文作者三者出现利益纠纷时, 翻译的人要尽力进行协调, 力求三方达到共同满意。

二、功能翻译理论的方法

在对待翻译和翻译研究方面, 功能翻译理论依据修辞功能等值原则, 存在完整的对应方法。主要有下面这些方法:

1. 段落的主题认知法

依据一定标准把原文文本分为许多段落, 找到段落的主题思想以及相互连接主题, 利用不同段落间的因果关系, 正确认识段落的全部内容。

2. 功能分类法

依据语言学研究成果, 描述功能、定义功能、陈述功能、分类功能、指令功能共同组成英语的五种修辞作用。可以再向下细分为许多小功能, 再进行与汉语的功能对比分析, 寻找翻译当中存在的规律。

3. 图式研究法

依据图式原理, 对原语和目标语的不同结构认知图式进行分析和对比, 寻求翻译规律和翻译办法。

4. 积木切分法

这种方法认为, 积木块和子句共同组成语言, 堆积积木的过程就是使用语言的过程。名词、名词性词组、名词化结构都包含在积木当中。如果将专有名词和具体名词去除在外, 积木具有自身构造, 这些自身构造都是指的句子。一个句子的核心内容依靠一个句子成分的表面意义来说明, 这一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由于翻译出事物的内在要素总和就是翻译的基本任务。

5. 逻辑推理法

为了帮助翻译的人确定所译内容的真实含义, 可以应用逻辑推理法。文中出现的句子一定有其依据。如果遇到不易理解的句子, 翻译的人则可以研究其存在的条件。利用逻辑推理办法, 得到不易理解句子的真实意思, 依据逻辑使用目标语进行说明。

6. 概念转换法

翻译工作中的概念转化过程指的是将原文中的定义转换为自身要表达的定义, 这是翻译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

7. 直译法

依据功能等值原则, 当语言运用效果可以由语句的语义产生时, 不存在语言区别的情况下, 可以适当保留言语方面的差别, 运用直译法。

三、功能翻译理论为例分析英汉翻译

1. 以谚语的英汉对比为例

谚语是语言艺术的奇葩, 是民族各种实践经验锤炼的结果。意合手段表现在汉语句子当中, 形合手段表现在英语句子当中。所以, 在确定汉语谚语句型和英语谚语句型的对应部位时, 应该首先研究双语谚语句式的深层构造和逻辑关系, 再进行关系句型的套用。

中国的谚语“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A. plant melons and you get melons, sow beans and you get beans.

B. You reap what you sow.

分析: 分析汉语的表面形式, 4字词组是两句话的主要形式, 但都具有不同的内部含义, 所以也有不同的组合关系。直接依据语句的表面形式进行翻译, 即是A的翻译, 意思是种什么, 就收什么, 属于直译; 如果从功能目的论方面来研究, 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此谚语, 就可以选择A的翻译。从内部含义进行翻译, 即是B的翻译, 意思是做了什么事, 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这时可以选择B的形式。所以, 相同的汉语谚语, 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不同的文体、翻译目的, 进行不同的翻译。

2. 以广告的英汉对比为例

广告也是一种文体, 它的商业价值很高, 实用性很强, 说服力和易于人们记忆是广告必须具备的要素, 说服功能是广告的核心特点, 可以说服消费者对产品进行购买。依据此意义可以得出, 在广告英汉互译中可以应用功能派原理。。

翻译目的论不重视翻译后的文章多么完美, 也不重视翻译后的文章和原文是不是对等, 它重视的是翻译后的文章的功能, 进行最好方法的选择。在翻译广告内容时, 要依据本地语言特点, 适当做一些语言处理。

还有, 世界不同民族对于同一事物具有不同的联想方面, 依据目的原则的办法, 翻译的人则应该根据当地的风情习惯进行翻译, 可以大量减少误解现象。如“White Elephant”是“白象牌”的翻译, 但在美国出售时却无人理会。研究发现, “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的联想意义是“废物”。中国人重视“海燕”的价值, 在出口产品时也常常使用海燕作为商标, 但没有料到, 西方人非常讨厌海燕。在《朗曼现代英语词典》中有关于海燕的解释, “灾难即将来到或者讥笑别人的人”。为了保证翻译后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 也就是促销功能) , 翻译的人应该理解“西方人重视事实”的意义, 在对译语进行调整时, 要依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四、结语

总之, 功能翻译理论扩大了翻译的范围, 又因为翻译活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活动, 所以对翻译和翻译行为进行了区分, 而翻译的人语言能力的提高并不一定表示翻译能力的提高。它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翻译方面的许多问题, 这种翻译形式是自上而下, 而传统翻译形式则是自下而上, 所以功能翻译更加适宜将来的发展, 在未来的语言翻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洁.基于功能目的论的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9) .

[2]黄永红.浅谈功能翻译理论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04) .

功能主义翻译 篇5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谈旅游资料的翻译

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在旅游资料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其实是在从事一种再创作.要实现旅游资料翻译的目的,译者可以运用功能派翻译理论做指导,从文本特点、读者接受、文化背景3个方面考虑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把原文的意图及内容准确得体地再现给读者.

作 者:陈霞 CHEN Xia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52刊 名: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4(3)分类号:H315.9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旅游资料 翻译方法

从三次翻译高潮看翻译的社会功能 篇6

关键词:三次翻译高潮;翻译史;社会功能

一、引言

翻译活动作为不同文化间沟通的桥梁,其作用不仅仅限于连接两种或是多种不同的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外来的语言文化不仅对译入语本身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作用于译入语所在的社会环境。在中国的翻译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翻译的高潮,从不同的翻译高潮能够分辨出当时不同的社会环境的需要及翻译发挥的不同社会功能。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次翻译高潮,对翻译的社会功能都体现在哪些方面及其具体影响进行了探讨。

二、三次翻译高潮

1.佛经翻译。起源于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我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是《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翻译梵文佛经的开始。随后,从东晋开始,梵文佛经大量传入中国。随着统治者日益信奉佛教,佛经翻译工作也开始由私人翻译转为官方翻译,至唐代,梵文佛经已经能够得到全面系统的翻译。著名的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都是在第一次翻译大潮中为佛经的翻译做出了突出贡献。大量的佛教典籍进入中国以后,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宗教、绘画艺术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明清科技翻译。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翻译高潮,是明末清初的一百多年间以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翻译活动。16世纪至18世纪初,正值欧洲各国家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产生的时期。当时的中国政府相对封闭落后,但在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之下,渐渐兴起了科技翻译的高潮。在这次翻译高潮中,传教士利玛窦与汤若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607年,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的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成为第一本西方科学著作的中文译作。此次科技翻译高潮不仅在科学技术的进步上做出了贡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中国社会既有的思维方式,助力了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3.清末西学翻译。鸦片战争之后,许多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古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开始主动翻译西方著作,传播新思想,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翻译高潮。林则徐、魏源等人最初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由此引发了以“中体西用”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洋务派创办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以培养翻译人才,翻译大量有关军需工业及自然科学的书籍。洋务运动失败以后,又兴起了以严复和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维新派,对大量介绍西方民主思想的书籍进行翻译。严复在翻译的过程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不仅对当时的翻译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对后世的翻译理论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翻译的社会功能

历次翻译高潮出现的社会环境不同、作用不同,也反映出翻译社会功能的不断变化:由最初的宣扬宗教思想,到后来推动社会变革,翻译越来越注重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用性也不断增强。但其基本功能没有发生改变,仍然具有传播新思想、新技术,启迪民智等社会功能,并在文学、科技等各个方面得以体现。

1.助力文化发展。翻译本质上是一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常为已有的语言形式、文化传统等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一次翻译高潮就曾将大量佛教语言引入中国,不仅丰富了原有的汉语词汇,还创造了许多新的表达方式,其中有许多方式甚至沿用至今并为大众所熟知。如“一尘不染”,原意指佛教徒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易本义》中有表述道, “尘以比喻物欲,故六根清净者,曰一尘不染”。如今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亦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部分词语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

2.促进科技繁荣。翻译活动最初的目的大多是出于文学或是政治考虑,但在翻译的过程当中,也會译入许多自然科学知识的书籍。翻译对科技的影响以明清时期最为明显,尽管当时西方传教士主要以为本国谋利益和传教为主要目的,但是在此过程当中,传教士与士大夫共同译述的西方科学技术书籍近120种左右,涉及医学、地理、天文学、数学、农业水利、军事、冶金等诸多方面,为中国介绍了许多当时先进的知识。科技翻译的高潮为国人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我国传统科学技术的改造更新。

3.推动社会变革。翻译所带来的文化或是科技方面的变化较为直观,但翻译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影响则不易察觉。翻译活动最本质的作用是为人类消除语言间交流的障碍,而这一活动往往能为大众呈现出新的社会形态构想,带来新的启迪,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推动力。在第三次翻译高潮中,正是由于西方先进思想的译入,才促成了清末有识之士努力挽救国家于危亡之际的壮举。在近代中国,老一辈革命斗士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影响下,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步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而这两部巨著的翻译也无疑成为中国翻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当代中国,伴随着大量国外先进理论和著作的翻译,各个行业都呈现出猛烈发展的势头。由此可见,翻译的社会功能远不局限于具体的文化或是科技成果,其更深一层的影响在于对于社会变革的推动和助力作用。

四、结语

从中国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可以看出,无论是佛经翻译运动、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活动还是清末的西学翻译,虽然三次高潮兴起和结束的时间有所不同、主题各异,但它们都在中国的文化、科技发展中展现了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当今社会经济加速发展,全球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翻译的社会功能应当更加引起重视。如何充分发挥翻译的社会功能、并将其功能最大化,是值得每位翻译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韩振宇. 翻译的社会功能标准新论.[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 (4).

[2]黎难秋. 中国科学翻译史[M].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4]唐英姿.第一次科技翻译高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1(19).

[5]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功能主义翻译 篇7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唐顿庄园》,字幕翻译

1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学派, 也是当代翻译学派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弗米尔 (Hans J.Vermeer) 、莱斯 (Katharina Reiss) 和诺德 (Christian Nord) 等。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认为, 凡行动皆有目的, 同理, 翻译也受目的的支配。

目的论包括三个原则, 即目的原则 (skopos rule) 、连贯原则 (coherence rule) 和忠实原则 (fidelity rule) 。目的论认为, 所有翻译活动都要遵循目的原则, 即译文在目标语文化和情景中, 按照目标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弗米尔认为, 翻译目的包括三层意思: (1) 翻译过程, 亦即翻译过程的目的; (2) 翻译结果, 亦即译品 (translatum) 的功能; (3) 翻译方式, 亦即所用方式的意图[1]。连贯原则指语内连贯 (intra-textual coherence) , 要求目标文本必须与目的语读者情景相连贯, 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译者应当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使译文语义连贯, 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收。忠实原则指语际连贯 (inter-textual coherence) , 即译文与原文之间保持一定的连贯性, 要忠实于原文。翻译目的论的最高准则是目的决定翻译行为[2]。即目的原则统摄其他原则。也就是说, 当其他原则与目的原则冲突时, 优先采用目的原则。

2 电影电视字幕翻译的特点

字幕作为画面和声音的辅助信息, 通常出现在屏幕的下方。字幕的功能显而易见:提供信息[3]。它使观众在观看画面的同时, 通过字幕, 更全面地了解电影电视的剧情。电影电视字幕除了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外, 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 其涉及源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经济等背景信息。好的字幕翻译能够让目的语观众获得与源语观众同样的观感, 并了解源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电影电视的字幕翻译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 因此, 译者必须先了解字幕翻译的特点。影响电影电视字幕翻译主要有以下特点:

2.1 口语化

除了纪录片、科普片和科教片等节目具有其特定目的、语言正式和具有阐述性的特点之外, 电影电视节目的语言一般比较口语化。其主要依靠人物角色的互动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在人物角色互动中, 对话是其主要手段。对话语句不会太复杂, 它是人们日常的交流方式, 大部分具有浅显易懂和口语化的特点。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字幕时, 必须使用非正式的口语化语言, 而非正式的书面语。

2.2 人物的潜台词

好的对话必须揭示人物性格。它产生于人物的性格矛盾, 又不断把人物关系、性格冲突向前推进[4]。另外, 对话还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观众根据对话挖掘人物的潜台词, 将字里行间潜藏的意图挖掘出来。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 如何译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使观众了解人物话语的潜台词, 不仅考验译者的翻译能力, 同时, 还要求译者具有心理洞察力。

2.3 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字幕必须与画面和声音同步, 不能独立存在, 这就决定了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受到了一定限制。一方面, 字幕具有瞬时性特点。每一句字幕都是跟随相应的画面和声音出现的, 而且必须跟它们相吻合。随着其画面和声音的消失, 这句字幕也会消失。另一方面, 字幕也受到了空间上的限制。字幕位于屏幕下方, 一般为1~2行, 每行字数最多不超过35字[5], 且中英字幕必须相对应。另外, 字幕的排版必须符合审美标准, 不能对画面的整体视觉效果产生影响。因此, 译者在翻译字幕时, 必须考虑到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性, 控制目标语字幕的字数, 使其与源语字幕相对应。

2.4 文化差异

源语电视电影的文化与目标语文化有所不同, 其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同时, 不同的文化, 也有不同的习语, 有些源语习语在目标语中也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因此, 译者必须熟悉源语和目标语两种语言, 了解其文化背景和不同的表达方式, 准确地翻译出源语所表达的信息, 避免观众因目标语字幕而产生对影片的误解。

3《唐顿庄园》第三季简介

《唐顿庄园》是英国ITV电视台推出的时代剧, 由著名的编剧朱利安·费罗斯倾力打造。故事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英国庄园——唐顿庄园中格兰瑟姆伯爵一家人的悲欢离合, 以及伯爵家仆人的命运。其中包括家庭生活、上流社会、时代变迁、宅邸家业、爱情故事等内容。

《唐顿庄园》第三季主要围绕大表哥马修与玛丽的婚礼展开。看似平静的唐顿庄园, 也潜伏着令人不安的因素。伯爵被告知投资失败, 唐顿庄园可能面临没有资金维持的困境;另一方面, 马修成了前未婚妻拉维尼娅父亲的遗产继承候选人, 马修意外获得了一笔巨额财富, 再一次拯救了摇摇欲坠的庄园;而贝茨身陷牢狱之灾, 等待出头之日。围绕着“变革”二字, 唐顿庄园的转型不可避免。庄园的发展也抵挡不住时代的变迁。

4 目的论与字幕翻译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而影视剧则是当今世界文化传播最具影响力的主要媒介。其中, 文化信息有一部分是通过字幕传播的。将源语字幕翻译成目的语字幕, 其目的是将源语文化传播给目的语观众, 同时, 使观众在观影时, 获得与源语观众一致的观感。目的原则主要是指译文能在目标语文化和环境中, 按照目标语接受者预期的方式发生作用[6]。也就是说, 译文必须在目的语社会文化语境中产生交际功能。这与字幕所要达到的效果相一致, 因此, 目的论适用于指导字幕翻译。

在翻译行动开始之前, 译者必须先确定翻译的目的, 根据目标文本在目的语文化中所承担的功能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策略。根据翻译目的的三层意义, 字幕翻译的目的是实现文化传播, 使目的语观众了解源语文化;字幕翻译结果的功能是辅助目的语观众了解剧情发展, 同时, 使目的语观众获得与源语观众一致的观后感;字幕翻译方式则根据译品所要达到的目的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目的论的定义中, 翻译不再是简单地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本转换, 而是为目标语受众创造出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实现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的行动。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目的语读者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所以, 译者必须明确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功能, 才能创造出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的译文, 使目的语读者能手理解, 并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产生交际作用。另外, 字幕的译文必须与源语字幕语内连贯, 忠实于原文。

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7]。译者在翻译时, 必须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交际需求。因此, 在进行英语字幕翻译电视电影字幕翻译时, 译者在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 可采用意译、直译、增译和减译等多种翻译方法来达到翻译的目的。其实例分析如下:

例1:Syble:But Tom wants it to be born in Dublin.

Mary:He won’t hold you to that now.

西珀尔:但汤姆希望孩子生在柏林。

玛丽:他现在还敢这么要求你?

在经历了惊险的逃亡后, 母亲柯拉建议怀孕的女儿西珀尔在孩子出生前不要奔波, 好好待在唐顿庄园修养。西珀尔立刻提出反对, 说丈夫汤姆希望孩子在柏林降生。姐姐玛丽听完之后, 立刻反诘:He won’t hold you to that now.这里, 译者将其意译为:他现在还敢这么要求你?这生动地反映出她鲜明的性格特点。玛丽是家中的长女, 她虽然性格自傲、苛刻, 但是, 面对大事时, 还是撑得起责任。她跟两个妹妹也经常拌嘴, 但是, 当涉及妹妹性命相关的事情时, 她毫不含糊, 立刻站出来维护她, 并为她拿主意。原文为陈述句, 而译文为改为反问句, 不仅表明玛丽维护妹妹的立场, 还暗示着玛丽对汤姆意见的反驳, 俨然是一个家长的身份。在语言形式上, 也显得更加口语化。

例2:Lady Violet:All the more reason.If we can show the county he can behave normally, they will soon lose interest in him.And I shall sure he behaves normally, because I shall hold his hand on the radiator until he does.

维奥莱特:那更该让他们回来。如果我们能让郡里人看到他举止得体, 他们不久就会对他失去兴趣。而我将确保他举止正常, 我自有办法让他老实按规矩来。

当讨论到是否该让三女儿西珀尔回到唐顿庄园参加大女儿玛丽的婚礼时, 母亲柯拉担心三女婿又称为郡里议论的话题, 不想让他们回来。婆婆维奥莱特立即反对, 提出更应该让他们回来, 证明唐顿已经接受这个车夫。这里将“because I shall hold his hand on the radiator until he does”意译为“我自有办法让他老实按规矩来”, 体现出老夫人的权威。虽然老夫人年事已高, 但她在家里依然有话语权, 而且她本人也是一个识大体的人。维奥莱特是个地道的贵族, 她始终坚守贵族的准则, 并认为, 汤姆既然已经成为唐顿的三女婿, 就应该按照贵族的方式生活, 言行举止也应该与贵族一致, 而不再是地位低下的车夫。译文与原文作用一致, 都起到强调的效果, 符合人物性格, 同时也译出了人物的潜台词。如果按照句子的字面意思, 直译为“我会将他的手按在暖气片上, 直到他举止正常为止”, 则完全失去了句子所处语境应有的效果, 而且还显得冗长拖沓。

例3:Elizabeth:Are you all set for the wedding?

Mary:Of course he is.Carson’s motto is, “Be prepared.”

Lady Violet:I’m afraid Baden-Powell has stolen it.

伊丽莎白:婚礼的一切都准备妥当了吗?

玛丽:当然了。卡森的座右铭就是时刻准备着。

维奥莱特:恐怕这句话被贝登盗去了。 (童军运动创始者“时刻准备着”为其名言)

这句话中出现的人名是童军运动创始人, 但是目的语观众不一定知晓, 所以, 在译文后面加上括号加以解释, 令观众知其所以然。如果没有加上必要的注释的话, 则观众无法了解到完整的信息, 甚至一头雾水。

例4:Carson:I’m not often as one with Mr.Barrow, but no.

卡森:我极少同意巴罗先生的观点, 但我不干。

在休斯太太提出让卡森先生伺候庄园的三女婿更衣时, 卡森先生十分生气, 因为他作为一个管家, 不可能去伺候一个司机更衣, 这不符合传统。如果他伺候司机的话, 那么, 就是对他的羞辱, 所以他坚决拒绝。这里将“no”译为“我不干”更适合句子所处的语境, 令中国观众对卡森先生所持的态度一目了然。如果直译为“不”, 则比较平淡, 无法表达出说话者激动的情绪。

例5:Lord Grantham:Did you hear about Tom’s announcement at breakfast?He wants the child to be a left-footer.

格兰瑟姆伯爵:你听到汤姆在早餐时说的话了吗?他想让孩子成为天主教徒。

此句中涉及文化问题。“left-footer”指的是爱尔兰和苏格兰的罗马天主教徒, 而不能按照其字面意思译成“左脚”。译者必须对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有一定了解, 这样才能避免误译。

5 结束语

通过对《唐顿庄园》字幕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能够很好地指导字幕翻译, 解决实际翻译中的问题。在目的论指导下的字幕翻译, 译者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从目的语观众的观感出发,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使译文更加鲜活, 实现字幕与画面和声音相得益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张锦兰.目的论与翻译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7 (1) :17.

[3]李运兴.字幕翻译的策略[J].中国翻译, 2001, 22 (4) :39.

[4]李建强.影视艺术鉴赏[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5]李砚颖.A Study on Film Subtitling Translation[D].成都: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6:7.

[6]卞建华.传承与超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9.

功能主义翻译 篇8

关键词:功能理论,实用性转向,翻译能力

1、前言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功能翻译理论在非文学领域显示出“较大的灵活性、较高的科学性和易操作性。” (方梦之, 2004:2 9) 国内近些年来, 也有不少学者就其对非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撰写了论文和著作。最为系统的当属贾文波的著作《应用翻译功能论》, 该书系统地探讨了不同类型功能文本的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 为应用文翻译提供了指导性意见。那么, 正在蓬勃发展的翻译教学是否也能从中获得些启示呢?

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使得翻译教学的内容、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顺应社会对人才实用性和文本实用性的要求, 翻译教学开始转向了以满足翻译市场需求、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面对翻译教学的这种实用性转向, 克里斯蒂安·诺德 (Christiane Nord) 在其《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一书中就提到了该理论与译者培训的关系, 但在国内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旨在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切入点, 探讨翻译教学中分析文本功能、选择翻译策略、注重翻译过程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之间的关系。

2、现代翻译教学的发展趋势

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要求翻译教学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使翻译更为全面地参与语言的社会功能, 当今的翻译教学日渐呈现以下的发展趋势:

2.1 教学观念的变化:课堂、校园→社会、市场

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巨大的就业压力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翻译教学应当放眼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 要具有前瞻性和预测性 (刘宓庆, 2003:18) , 要从社会和市场的发展中汲取动力。

2.2 教学内容的变化:以文学翻译为主→以应用文翻译为主

传统翻译教学多选取文学作品作为素材, 如今, 文学翻译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许多领域都要求译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或是具备利用各种翻译资源获取所需学科知识的能力 (王湘玲, 毕慧敏, 2008:53) 。因此, 翻译教学素材也逐渐转向科技、经济、贸易、旅游等各个领域的应用翻译。

2.3 教学模式的变化:

2.3.1 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

传统翻译教学一般都会采用较单一的教学步骤, 即:学生完成练习, 教师给出参考译文, 结合译文讲解技巧。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翻译最重要的特点:翻译往往并不具有唯一正确的译文。现代翻译教学则将这一传统模式进行颠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教师不再提供唯一的参考答案, 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 必要时给出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2.3.2 重翻译结果→重翻译过程

如上所述, 传统翻译教学只关注最终译文的产出, 忽略了翻译过程。学生翻译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依赖于教师给出的译文, 对自己的思维缺乏理性分析。现代翻译教学注重在翻译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让学生对自我的思维过程和产出的译文进行分析、总结, 使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同时通过加强翻译过程, 翻译结果也必将得以改善。

3、功能翻译理论与翻译能力的培养

功能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能力的培养而非语言的熟练程度。 (A feature common to the functionalist scholars engaged in translator training is……emphasizing the specific nature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s against language proficiency.) (N o r d, 2 0 0 1:1 4) 诺德提出, 通过事先对源语文本功能与翻译目的的比较分析, 译者才能对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定位, 而后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By comparing the Skopos with the source-text functions before starting to translate, translators should be able to locate the problems that will arise in the translating process.They should thus be able to devise a holistic strategy for their solution.) (ibid.)

在翻译教学中可以借鉴赖斯对文本类型的功能特点的划分并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对信息性文本 (i n f o r m a t i v e text) , 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等源语文本的翻译, 就应译为“质朴的散文” (plain prose) , 并在必要时将原文意义“显化” (explication) ;对表达性文本 (expressive text) , 如文学作品, 则要求学生在翻译时注重原文的美学价值, 采用“认同法” (i d e n t i f y i n g) , 准确传达出原文的艺术性;对呼唤性文本 (operative text) , 如广告, 则要注重广告接收者的反应, 采用归化译法, 等等 (李长栓, 2004:66) 。在翻译前确定文本功能及翻译目的,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全面认识, 翻译的目的性增强, 对翻译策略的定位也更准确。

分析文本功能, 选取翻译策略是翻译教学的重要一环。学生的主动性由此得以体现和发挥。如采用小组讨论、师生讨论等形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翻译思维过程之中, 同时利用“挑刺”环节, 让学生对译文不断改进。笔者曾尝试让学生用方言 (如兰州话) 翻译一些俚语、黑话, 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的关系。

4、结语

功能翻译理论对文本功能进行了划分, 并对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归纳, 这就为翻译训练提供了思路。同时, 该理论对非文学类文本的指导作用也为今天注重实用性的翻译教学提供了借鉴。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教学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在分析文本功能、选择翻译策略的过程中得以提高, 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辞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5]王湘玲, 毕慧敏.建构基于真实项目的过程教学模式[J].上海翻译.2008 (2) :52-56.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对翻译的影响 篇9

翻译的存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自然更便捷。翻译理论的出现给翻译带来了全新的发展, 比如结构主义理论的出现, 这也是传统翻译理论的典型。而解构主义理论又被叫做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是法国德里达提出的, 代表了当时反传统的思潮。解构主义理论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它提倡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辩证眼光解决问题。本文将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起源, 发展, 研究现状等进行阐述, 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对该理论有更深的了解。虽然这对翻译来说是一个新的认识, 新的挑战, 但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吸取可取之处, 将其运用到翻译实践中去。

二、文献综述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随着文学解构批评时期的到来, 德里达等人提出了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对稳定的封闭的观点进行否定, 要求译者足够充分的了解原文的原始含义。解构主义被他们归到翻译研究当中, 是为了让译者成为一种新语言的开创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西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开始逐渐引入中国, 大量的学者开始研究和学习,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郭建忠、张永喜、王守仁、王东风等人。当时,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被视为翻译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王东风说过, 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关注也恰恰是一些语言方面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能够通过翻译这个平台充分的表达出来。解构主义哲学给翻译注入了正能量, 拓展了研究新视野, 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解构主义翻译学派。

三、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存异”, 它没有固定的翻译规则, 所以再优秀的译者也不敢说自己的译法是百分之百正确。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不提倡标准翻译一说。许多专家、学者们认为受译者、译文和读者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角度会产生不同的翻译文本, 所以才不被人们所接受。这种翻译的关键不是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而是讨论为什么这样翻译, 它给译者留下了无限的自由空间。

文本是言语符号的集合。从传统翻译视角来看, 作者利用语言符号、语法规则来创造源文本。只有他有权利说明文本的含义, 使用他想用的方式来表达意思, 而源文本与译作之间的关系则是重复和复制的过程。因此,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信”是翻译中的最高标准, 译者必须诚信的, 准确的通过翻译表达作者的思想, 他没有特权去增加其他的观点或者他本人的观点。然而,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则是倡导译者发挥想象力, 充分利用自由空间, 不采用固定标准来翻译。

文学翻译服务于读者, 旨在引入文化和习俗, 文化的沟通是文化符号标志的交流。源文本能够深刻反映作者当时的心境, 而在读者看来, 只有译文文本的保存。源文本的水平, 文化与译文存在差异, 解构主义的出现让读者从新的角度来体会译文文本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从外国文学作品来看, 大多数的读者认为, 阅读这些作品就是体会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文章的语言风格。由于目标文本的灵活性, 失去源文本的语气和风格是难免的。译者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有的译者愿意将它们翻译为通顺流利的语言, 可被接受的译文表达方式。例如:“Wait a moment, professor Mac Hugh said, raising two quiet claws.”甲翻译为:“且慢, 麦克休教授从从容容地举起瘦削得像爪子一样的两只手说。”乙翻译为:“等一下, 马克教授竖起两根安静的爪子说。”从两种翻译来看, “two quiet claws”可以从不同视角来译。“安静的爪子”看起来与汉语习惯不相符, 但是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相反, 这更能让读者体会源语言的语言风格情调。试想, 如果我们盲目的接受这种翻译方式, 而不是去考虑文化差异, 那么现在也不会有同一意思不同表达方式的存在了。 很典型的例子, 汉语的猫哭老鼠, 英语中鳄鱼的眼泪 (shed crocodile tears) , 全副武装, 被翻译成武装到牙齿 (be armed to the teeth) , 一箭双雕, 译为“一石二鸟”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因此, 读者对这种方式的接受毫无疑问。在翻译过程中, 必须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接受心态和期望, 才能有好的译文。

四、结语

解构主义理论引导我们走出误区, 不让我们局限在有限的空间内。在翻译过程中, 充分利用开阔的眼界, 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因此, 该理论扩展了翻译研究理念, 从文化、思维、社会符号学等不同角度对翻译活动进行研究, 有了突出的进步, 同时也存在缺点和不足。我们也正准备面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本身的不足和负面影响, 从而激励更多的研究者在以后的探索研究中有新的发现。

摘要: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传统翻译的理解, 推翻了人们心目中一元中心理论, 倡导人们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看待翻译。本文将从解构主义入手, 引导读者在了解理论的基础上就其对翻译的影响产生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通过与传统翻译的比较之后, 体会解构主义的进步, 并以翻译实例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同时指出, 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存在缺陷与不足, 希望在将来的研究中会有更多的突破。

关键词:解构主义,翻译,影响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2]刘军平.解构主义的翻译观[J].外国语, 1997 (2) .

[3]苗菊.翻译能力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研究, 2007 (4) .

[4]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6]张南峰.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16.

功能翻译理论下英语翻译技巧刍议 篇10

一、功能翻译原则

1.目的性原则。功能理论的创始人员认为无论是何种行为,其都具有目的性的作用,翻译行为也是遵循这个规律的。原本翻译的接受者也是对于翻译造成影响的重要性原因之一,他们的社会背景、自身知识水平层次、生活状况,预期的目标、交往需要都是翻译和交际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各个方面,这些对于翻译工作都造成某种程度的影响。比如针对结构性的翻译就要重视语法问题,对于交流需要的表达翻译过程中就要直接明了,通俗易懂。

2.实用性原则。功能翻译理论还表明整体的翻译过程中应该关注统一篇幅的一致性和内容的整体性,也即是翻译应该满足实用要求。翻译是让目的语文化能够和需要翻译环境中保持一致,能够高效的降低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差异性,同时翻译后的文字保证和原文一样的连贯性,能够尊重原本的作者和实际的应用者。这些都是基于翻译人员对于原文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翻译实现具体的作用效果和功能。

二、翻译理论的功能类型

目的的不同造成翻译策略的差异性,整个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文本的概念、翻译的目标、翻译的类型各个角度。不同的翻译类型在具体的环境中因为目标可以进行详细的划分。

1.所指功能。所指功能为目的语描述的事物、现象、对象等等,最基本的要求是向应用人员提供具体表达的信息内容,提升主体的认知水平;

2.表达功能。指原本所要转述的内容,通过表达原本现象、事物、情感、或是对于事件的态度等等,让应用者准确的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

3.通话功能。翻译人员将应用者作为翻译的基本核心,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原本的意思转译,让翻译后的信息能够带动应用人员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提升应用人员的个人意识,帮助使用者获得更加多的感受和体验。

4.寒暄功能。通过对于原本的翻译保持翻译应用者和原文之间的联系,符合实际的需求。在具体的翻译环节中,需要结合翻译内容的不同选择科学的翻译手段,让翻译后的表达更加符合原本表达的中心思想,最大化突出原文的特点和语言表达特征,提升参考价值和科学性,翻译中不仅要遵守基本的原则,还要保证灵活性和使用效果。

三、功能翻译理论下的翻译手段

1.重视口译。由于功能翻译的创始人员和语言理论学家对于翻译过程中关注的方面是具有差异性的,创始人员认为翻译需要重视语言的用法,关注文化思想的准确度,要保证翻译后的效果和原文的目的水平在同等的程度上;语言学家认为翻译需要关注语言的结构、词性、句式结构的表达和完整,翻译应该保持严谨性和系统化。在功能翻译的理论下,口译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汉斯弗米尔觉得口译是培养翻译能力的最好方式,因为其能够更好的体现出使用性和即时性,在实际的场景中,通过语言环境的作用想象主体的语言交流或是肢体沟通,感受表达的意识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反应能力和思维效果,口译中不需要对于原文进行完全的还原,通过抓住中心思想,实现交际服务目标。口译摆脱很多的束缚,深入了解表达人的意图,最能够体现翻译技巧。

2.遵守翻译常规。所谓翻译常规就是在交流过程中主体之间默认的非强制性的一些规定。比如翻译中常见的体裁来说,翻译人员可以借助常规的翻译文本,选择译文的目的语常规形式,自身翻译的风格、文化特色、格式都能够借鉴,在其中得到一定的启发。例如在翻译国内的白皮书的时候,就可以借鉴德国、法国、英国等的白皮书翻译,根据其中的细节或是处理方式,准确的确定翻译方式。在影视作品中的翻译需要综合考虑目的语言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语言结构等等,通过功能翻译,最后找到共同之处,提升综合的翻译水平,促进行业的发展。

翻译的准确性是关键的因素,也是对于翻译人员综合能力的一种最直接的表达,按照常规的翻译规定来展开工作,能够提升整体的准确度,避免翻译后给予受众带来过多的疑问,让受众能够快速的体会文化带来的精神,提升认知水平。

重视翻译过程,体现翻译的神韵和灵活性。翻译过程中避免逐字逐句的解释,翻译时候关注整体意识的把握,译文不能够过分的追求连贯而导致失去原本的神韵。重视翻译的目的,用目的来决定翻译的过程,用方法引领翻译的环节,让翻译能够用原文作为起点,结合功能性,参考常规翻译,对于全局有把握,体现整体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让翻译后的风格接近原文风格,便于阅读者直接的感受和接受。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中西方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英语翻译已经成为了文化交流沟通的途径之一。本文对于功能翻译理论下的英语翻译技巧进行分析,详细探讨了英语翻译工作中的方法构建问题,供相关专业人士参考借鉴。

关键词:英语,翻译,功能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

[1]邢瑞.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英语翻译技巧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4.

功能主义翻译 篇11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电影片名;文化;信息;审美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电影这门艺术融合了很多种艺术手段,其将信息传播出去,更是反映了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

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概述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功能翻译理论问世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将翻译定位成一种交际活动与跨文化活动,在此活动中涉及到委托人、译者、接受者等人。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这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所提出的翻译“目的论”为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贾斯特·赫尔兹·曼塔里在翻译“目的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内涵,正式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第四阶段,德国学者诺德提出了“功能+忠诚”这一原则,这就组成了功能翻译理论体系。

二、功能翻译理论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启示

功能翻译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束缚,其不再将翻译定位于一种静态的语言现象,而是将翻译正式划入到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中,重视译文的交际功能。它从崭新的角度诠释了翻译,为电影片名翻译提供了新颖的意见。我们知道,在宣传影片时,片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片名是决定影片能否取得良好的上映效果,能否取得高票房的关键因素。所以,电影片名翻译这项活动应该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在功能翻译理论的引导下,翻译者要参考翻译目的、译文可能带来的预期功能来对翻译策略进行调整,确保片名翻译摆脱了源语文本中心论的束缚,将片名翻译功能定位成提供与影片相关的信息。

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

1.目标语文化导向原则

功能翻译理论中曾明确指出:所谓翻译是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开展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只有在目标语文化中,译文才具有特定的意义,并且也能被越来越多的接受者理解、认同这一翻译手段。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片名是折射影片内容的窗户,同时也将某一国家的语言文化特色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所以,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电影片名原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文化背景这一方面来讲,各个民族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直接来翻译影片中的内容,这会发生文化冲突,让很多译语观众无法接受最终的译文。

我们以《龙年警官》这部影片为例子,翻译者将这部影片的片名翻译为“Dragon Year Cops”,但是由于西方国家一直以来都不使用动物作年号,这种翻译方法既不能让西方国家的观众了解到片名所蕴藏的文化信息,还会影响到他们对影片题材的判断。所以,电影片名翻译要尽可能地与目标语国家文化相适应,将原电影片名所蕴藏的文化信息传递出去。

在众多心理惊悚片中,Seven最具代表性。Seven这部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为自己就是上帝,他将天主教七大死罪惩戒作为杀人的依据。然而影片的英文名字只用“Seven”这个单词来表述。从宗教的立场上来讲,Seven这个数字具有神秘性。从整部影片来看,Seven无处不在,其也暗示着宿命的罪与罚。当外国观众看到“Seven”这部影片时,他们能够迅速想到“Seven”背后所隐藏的宗教内涵,但是如果将这部影片片名翻译为《七》,由于中国观众对外国的宗教文化了解较少,因此中国观众无法感受到“七”这个数字背后的秘密。现Seven这部影片片名被译名为《七宗罪》,这个译名阐明了故事内容,完成了传达文化信息的任务。

2.信息功能导向原则

电影片名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信息功能。通过电影片名,观众可以了解整部影片的主题、题材、类型、基调等。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特别注重译名的预期交际功能,影片译名既要概括出整部影片的内容,还要凸显整部影片的风格。所以,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信息功能导向原则是基本原则。为了能够让影片片名翻译达到信息功能这一目的,翻译者要深入了解影片的内容、影片的背景,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来分析这部影片,真正实现内容与译名的统一。

我们以Waterloo Bridge这部影片为例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在二战期间一对英国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该部影片以男女主人公在滑铁卢桥上葬身于车轮下而结尾。如果将这部影片片名翻译为《滑铁卢桥》,会让很多观众误以为是与滑铁卢战役相关的纪录片。为了能够准确地将影片中的内容传达出去,翻译者借助了中文“蓝桥”的典故将其翻译为《蓝桥》。

3.审美心理导向原则

电影片名本身具备独特的审美特点,从本质上来讲,电影片名翻译是一种审美再创造的活动。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翻译者要挣脱掉原文词语的枷锁,将译入语的优势发挥出来,从音、形、意这三个方面来满足观众对电影片名的需求,真正给观众一种美的享受。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要尽可能保证译名的音美,通过节奏、音调等来翻译出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片名。

当然,影片片名的翻译还要重视体形美,保证译名结构严谨,整齐匀称,容易被观众记住。我们以The Sting这部影片为例子,这部影片片名被翻译为《骗中骗》,从结构上来讲,译名严谨、整齐,体现了形式美,并取得良好的语言表达效果。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翻译电影片名的时候,要站在全局的立场上来考虑,巧妙结合每位观众的需求,处理好归化与异化,确保译语观众能够接受翻译策略,也保证原影片片名的文化特色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1]黄婵英.英语影视中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窥视[J].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0(09).

[2]李治.纽马克的文本分类及其翻译方法探讨[J].疯狂英语(教师版). 2010(03).

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谈广告的翻译 篇12

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流行为。不同类别的文体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 对翻译的要求和翻译的策略的选择也各不相同。西方传统上把文本分为两大类, 实用类与文学类, 中国大致上也是如此。广告文体是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实用性应用文体。里奇在《广告英语》中说道:作为一种文学文体, 广告翻译既不同于普通的文学翻译, 追求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 又不同于一般的科技文体翻译, 强调语义的对等, 而是介乎两者之间。以德国学者为代表的功能翻译理论对非文学类型的翻译研究确有独到之处, 认为:只要一种译本成功地达到了原广告预先没定的目的, 使其具有同样的影响力和说服力, 也就是实现了广告本身的各种功能, 我们就认为它是成功的。

2.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是由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于1971年创始的。在当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 赖斯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她虽然未能脱离传统译论的影响, 仍旧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 但同时发现等值在具体翻译实践中有时很难实现, 因此也不应该去努力追求。赖斯把文本功能作为评价译文的一个标准, 认为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译文的功能特征而非对等原则, 即应该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一种新的模式, 从原文和译文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此后, 赖斯的学生汉斯·弗米尔彻底摆脱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 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 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Skopos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 意指“目的”) 。其主要概念是:“决定任何翻译过程的首要原则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 (Nord, 2001:27, 笔者译翻译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策略与具体的翻译方法。翻译行为可能有多个目的, 译者可以对其排序, 并根据具体情景做出选择。20世纪80年代, 在弗米尔“目的论”的基础上, 加斯塔·赫兹·曼塔利提出了翻译行动论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 该理论把翻译视为一种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而设计的复杂行动。这种行动所涉及的参与者有:行动的发起者、委托者、原文产生者、译文产生者、译文使用者及译文接受者翻译行动论强调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因此, 译文的形式并非照搬原文模式, 而是取决于是否在译语文化中合理地为其目的和功能服务。

1997年德国学者克里斯蒂安·诺德出版了《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 不但详细讲述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形成过程和基本思想, 而且针对该理论的不足, 同时也是回应一些人的批评, 提出了“功能+忠诚”原则。忠诚原则是诺德对功能翻译理论的一大贡献。根据这一模式, 即使有功能和忠诚两原则相互冲突的情况, 但重要的正是它们的结合。功能是指使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以预期的方式发挥作用的因素。忠诚是指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发起人之间的多边关系。忠诚不仅限制了针对某一特定原文的译文的合理功能范围, 而且使得译者及其委托人翻译任务之间的协调成为必要。有批评家怀疑功能翻译理论使译者有权按照自己或委托人的意愿, 对任何原文进行任何改动。“功能+忠诚”模式不仅有效回答了批评家的这一质疑, 而且同时兼顾了翻译中所涉及其他三方 (翻译发起者、译文接受者和原文作者) 的合法利益, 而译者正是三方利益有冲突时的协调者。如此一方面既不会把目的普遍化, 另一方面又可以避免激进功能主义。这样的译文在完成译语情景中交际功能的同时, 又符合参与各方的意愿。

总之, 功能翻译理论是一种以翻译目的或功能为核心, 同时兼顾译者、原文作者、译文接受者和发起人之间的多边关系的理论。它从新的视角对翻译行为作了诠释, 对于如何评价翻译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下面笔者试图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广告的翻译做一简要分析。

3. 功能翻译理论对广告翻译的启示

广告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商品营销宣传形式, 广告将本国的商品和厂商的声誉向国际推广。广告就其制作目的而言, 主要是宣传产品, 传播某一信息或观念, 引导和感召人们去采取某种行动。

英美现代广告学认为广告的功能在于:提供信息 (Information) 、争取顾客 (Persuasion) 、保持需求 (Maintenance) 、扩大市场 (Creating Mass Market) 和确保质量 (Quality) 。一般认为劝诱功能和信息功能是广告最主要的功能, 而信息功能从属于劝诱功能。因为广告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提供信息, 而是希望通过提供信息实现劝诱功能, 达到争取更多顾客的真正目的。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 广告在语言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语言上引人入胜, 说服力强;修辞手段的运用也别具一格, 如语意双关等, 使人感到幽默中见智慧;广告语言在形式上也极具鲜明特色, 或行文工整, 或节奏感强, 或耳目一新, 可以收到耐人寻味、经久不忘的效果

因此, 广告翻译应是以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为中心, 以译文读者为目标, 以目的语言、文化为取向, 由译者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4. 广告的翻译方法

陈小慰认为:“删减和改译在非文学类语篇 (尤其是‘呼唤鼓动’类语篇, 如广告、旅游宣传资料) 的翻译中常常是必须借助的手段, 否则可能会对实现译文预期目的不利。”

在广告的翻译实践中, 译者其实是在从事一种再创作, 在这种再创作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两种语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要实现广告翻译的目的, 帮助该商品在目的语国家打开市场, 译者应尽可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挖掘出商品表征与译语文化上共同的特征, 尽可能向译语文化贴近。具体实践中可采用谐音取义法、改译法、增删法和音译或直译加注法等四种方法。

4.1 谐音取义法

这种译法是在翻译时尽量选用与原广告词谐音而又有褒义 (或新意) 的词, 能够充分展示出商品的特色。谐音取义法是一种理想的翻译广告的方法, 易于联想和记忆。以下几例是运用谐音取义法的范例:

例1:coca-cola汉译名“可口可乐”

coca和cola原为两种植物的名称, 它们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原名coca-cola给人提供了产品的原料以及功效方面的信息。译名“可口可乐”给人带来美好的联想:“可口”让人感觉味道好, “可乐”则表示“可以带来快乐”。此外, 汉译名与原商标词发音相近, 节奏相符, 保留了其形式上的美感。

例2:safeguard汉译名“舒肤佳”

safeguard意为“保安, 保护”, 若意译, 很难在中国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汉译名“舒肤佳”这一译名在读音、音节方面都与原语相近, 按粤语发音更有这种效果。“肤”字表示该商品的用途, “舒”给人以滑爽舒服的感觉, 而“佳”表明它的功能效果好, 整个译名向顾客传递了用了之后皮肤会感到舒服的信息, 易引发消费者尝试欲购的消费心理, 堪称妙译。

4.2 改译法

要实现广告翻译效果和功能, 译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和语篇结构。这要求译者翻译过程中以目的原则为指导, 以实现目标文本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为目的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如改译法。

例1:

译文:Women diseases?All you need is‘Enwell’Jie Er Yin.

这是经过改译而成情感性广告, 原广告是一则介绍一种女性用品“洁尔阴”的产品功能的叙事性广告, 如果直译成英语就会显得冗长枯燥。而这则译文经过大胆地改译转移了广告的主题, 简化了原文, 使广告目标受众更具体, 更能吸引女性读者的注意。

例2:中华啤酒, 确实不错!

译文:Zhonghua Beer, 闇I'm really impressed!

这则广告若直译成“Zhonghua Beer isindeed wonderful!”虽然意思没错, 但是它只是陈述了一个客观事实。因此这则广告经过改译, 译文中广告翻译者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介绍茶品, 好像是一名顾客在向别人谈自己的感受, 对广告受众的感染力和可信度要高得多, 交际功能也更强, 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4.3 增删法

汉、英民族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导致两种语言表达上有较大差异。汉语在对景物进行描述时, 讲究情景交融, 用词含蓄, 文笔优美, 主观色彩较浓;而英语描写景物时, 则注重写实, 客观具体自然, 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语言的使用性。根据翻译功能理论, 翻译行为要以其翻译目的和功能为标准, 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对一些中外文化相差甚远的词汇, 有时可采用其他方法, 对原文进行恰当的增删, 甚至调整原文的结构、风格, 将原文译成符合英语习惯及思维方式的译文也是可以的。

例如:满树金花, 芳香四溢的金桂;洁白如雪, 香气扑鼻的银桂;红里透黄, 花多味浓的紫砂桂;竞相开放, 争妍媲美。进入桂花园, 阵阵桂花花香扑鼻而来。

The Park of Sweet Osmanthus is noted for its profusion of Osmanthus.Flowers from these trees in different colors are in full bloom, which pervade the whole garden with the fragrance of their blossoms.

大量使用平行对偶结构是汉语旅游文体行文用字的习惯。这则广告中的原文即采用这种形式, 作者使用优美的语言意在说明公园内有各种稀奇名贵的桂花。但在翻译成英文时, 要结合英语国家的语言表达习惯, 以便通过译文能较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和实现原文的功能。为此, 译者打破原文的束缚, 对不符合英语国家人民习惯的汉语表达方式进行适当的增删, 突出信息内容的表达, 使译文更易被海外游客接受。

4.4 音译或直译加注法

音译法是目前我国翻译广告中的中文商标时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即按照原商标词的发音, 尽可能找到与其发音相近的译名。音译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保留原商标词的音韵之美, 体现商品中的异国情调或正宗特色, 有时按汉语拼音的变体或外国商标的拼音化形式进行翻译。如“飞亚达” (钟表) 的英文商标为“Fiyta”;乔士 (服装) 英译为“Choose”, 寓意为明智的“选择”;“四通” (电脑) 的英文商标“Stone”, 寓意为“坚如磐石”, 充分体现了“四通人”甘做中国电脑的铺路石, 创世界名牌的坚忍不拔的精神;Intel (电脑) 音译为“英特尔”, 简短好记;Kodak, 本身是一个杜撰的英语词汇, 无任何实际的意义, 译为“柯达”, 体现了原名“注意语音表现”的创意。

直译加注法主要用于富有文化内涵的广告词的翻译, 通过括号注释、同位语 (从句) 、定语从句等方式对直译进一步做出解释, 释义有助于外国顾客理解与接受中国文化, 从而使译文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菜肴名称大多可借助原料和烹饪法译出, 如熏鱼 (smoked fish) , 红烧肉 (braised pork with brown sauce) 等。但部分源于历史典故或民间传说的菜名, 其名称既不反映原料, 也不反映烹饪法, 只能借助直译加注的方法。如:“大救驾”可译为Dajiujia (ShouxianCounty’s kernel pas—try) ;“佛跳墙”可译为Fotiaoqiang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 。再如中国有一道名菜叫“霸王别姬”, 此名出自历史典故, 实则用“别”和“姬”分别暗指“鳖”和“鸡”两种动物。如把它直译为“The King Bids Farewell To His Concubine”, 尽管有效传递了一种历史文化, 但会令外国顾客费解, 他们如不是对中国饮食文化有所了解, 就算知道这是一道菜名, 也无法在它与“乌骨鸡炖鳖”之间产生联想。因此不妨加注为“stewed turtle with black-boned chicken”, 更能引起外国游客的食欲, 起到菜谱翻译的主要功能。

5. 结语

广告的成功翻译将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有利于商品为更多国家的众多消费者所接受。广告翻译应是以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为中心, 以译文读者为目标, 以目的语言、文化为取向, 由译者灵活地采用翻译策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可以运用功能派翻译理论, 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通, 自由选用各种翻译方法, 译出能够完美体现商品内涵, 传递商品神韵又能兼顾消费者文化风俗习惯的佳作。

摘要: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在广告的翻译实践中, 译者其实是在从事一种再创作。要实现广告翻译的目的, 译者可以运用功能派翻译理论做指导, 在对广告原文正确理解基础上, 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译出既能完美体现商品内涵, 传递商品神韵, 又能兼顾消费者文化习俗的佳作。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广告翻译,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Nord Christi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4]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5]陈小尉.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 2000, (4) .

上一篇:思维规律下一篇:体育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