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行为

2024-06-26

酒驾行为(共3篇)

酒驾行为 篇1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民众的经济水平越来越高, 马路上来来往往的私家车也越来越多, 而由于一些车主的交通安全意识不足, “酒驾”交通事故也频繁出现,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酒驾”事故层出不断我们应该敲响警钟, 思考事故频繁出现的原因, 解决我国相关立法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 来有效地遏制“酒驾”行为。

二、“酒驾”危害行为的特征

(一) 危险性

行为人在醉酒的状态下驾车, 其控制与辨认能力已经实际减弱或是部分丧失, 行为人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对于驾驶的车辆无法进行有效控制, 所以, “酒驾”行为极易造成交通事故, 甚至于出现人员伤亡。

(二) 复杂性

“酒驾”行为往往伴随着其他的违法行为, 比如, 行为人原本就无证驾驶、逆行、闯红灯、超速等, 这些违法行为致使“酒驾”的危险性再次放大, 对交通运输造成很大的安全危害, 并且对其他车辆人员安全、行人安全造成了安全危险。“酒驾”危害行为的后果, 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行为人在“酒驾”时发生一些轻微事故时, 比如刮蹭, 酒精的作用使得行为人的大脑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 而丧失了控制能力驾车逃逸, 又发生严重碰撞, 造成人员伤亡, 此时行为人的行为, 已不单单是“酒驾”或普通的交通肇事犯罪, 而有可能面临刑法处罚。因此, “酒驾”可能引起的犯罪行为具有很大的复杂性。

(三) 违法性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酒后不能驾车, 对酒后驾车人员实行了吊销驾驶证、罚款、拘留等处罚手段。对于“酒驾”引发的交通事故, 可以依据刑法条例对肇事者进行刑罚。

三、完善刑法立法的必要性

(一) 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得到了飞跃式地发展, 国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买车的民众也越来越多。而由于我国城市交通设施比较滞后, 交通道路设计不够科学, 再加上驾驶员和行人缺乏交通安全意识, 常常发生交通事故。因此, 为了保障交通安全, 需要完善刑法立法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 司法实践的需要

由于“酒驾”交通事故频繁发生, 而现有交通肇事罪发条难以处理“酒驾”的各种复杂情况, 导致各地有关部门处理结果不一致, 所以需要完善刑法立法来统一规范。

四、完善刑法立法治理“酒驾”危害行为的对策

对于我国“酒驾”的现状, 为了减少“酒驾”危害行为, 我国刑法立法应加于完善。在完善刑法立法的同时, 必须要遵守立足于现实需要的原则, 应结合我国目前的交通运输安全状况, 完善刑法立法, 达到有效遏制“酒驾”行为的目的。

(一) 完善现有交通肇事罪相关法条

我国1997年《刑法典》中交通肇事罪的刑罚设置较轻, 一般出现人员伤亡的交通肇事行为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刑拘;肇事者逃逸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只有因为肇事者逃逸致使人死亡的, 才有可能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1]。因此, 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可以考虑提高我国《刑法典》中交通肇事罪刑罚力度, 将交通肇事罪的基本刑期提高到五年;出现人员伤亡的一般交通肇事行为由现在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刑拘, 提高到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刑拘;有逃逸或情节恶劣的由现在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提到到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由现在的七年有期徒刑, 提高到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2]。

(二) 增设新罪名

鉴于我国“酒驾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 严重威胁广大民众的人身安全, 现有的交通肇事罪法条已难以应对当前的状况, 相关人士提出应该在《刑法典》中增设一条“危险驾驶罪”。同时, 也有人认为, 要慎重考虑是否增设“危险驾驶罪”, 对于“危险驾驶”行为应该以事先预防为主, 并非一定要增加“危险驾驶罪”。相关部门可以考虑提高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档次, 对交通肇事罪法条进行细分化, 将交通肇事罪纳入到重罪来解决“酒驾”这个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现有的交通肇事罪难以遏制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的现状, 为了打击由“酒驾”引起的违法犯罪类似事件, 国家相关部门应采取有效地措施:完善刑法立法、增设新罪名等手段来治理“酒驾”危害行为, 保障广大民众的人身安全, 维护法律的威严不容侵犯。

参考文献

[1]赵秉志, 袁彬.“醉驾入刑”热点问题探讨[J].刑法论丛, 2011, 03:156-197.

[2]王刚.“酒驾”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焦作大学学报, 2014, 04:116-118.

[3]张霓.浅议处置酒驾违法行为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道路交通管理, 2015, 01:47.

酒驾行为 篇2

执勤执法工作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决定》于2011年5月1日起开始实行,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改变了以前对酒驾案件的处罚,醉驾就此入刑,同时也对我们办理酒驾案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好上述法律法规,规范办理酒驾案件,确保办理酒驾案件执勤执法各个环节的安全、高效、规范,下面我结合我们孝感交警实际和日常执法工作,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以供大家借鉴。

一、酒驾案件办理的相关要求和规定

(一)酒驾案件的定义:根据国家标准委员会制定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国家强制性标准,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在20(含20毫克)到80毫克之间,属于酒后驾驶;达到80毫克以上(含80毫克)的属醉酒驾驶,构成犯罪。20毫克/百毫升是区别酒驾与非酒驾的标准,立行政案件;80毫克/百毫升是区别饮酒与醉酒的标准,立刑事案件。(加案例)。

(二)省交管局对酒驾案件办理的相关要求:

办理酒驾案件在执法标准上必须坚持“三个一律” 和“三个严禁”

1、“三个一律”即:醉酒驾驶的,一律刑事立案,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饮酒驾驶营运车辆的,一律行政拘留,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饮酒驾驶非营运车辆的,罚款部分一律按照法律规定的罚款上限处罚。

2、“三个严禁”即:严禁免予处理、严禁降格处理、严禁降低标准处理。

3、办理酒驾案件在执法程序上必须具备“三个要件”,即血液酒精含量必须严格符合标准,必须是违法当事人本人驾车,违法地点必须在道路上。

(三)酒驾案件违法行为的规范案由

《关于规范违反公安交通行政管理行为名称及其法律适用的通知》(孝公交明发【2011】50号)

1、酒驾行政案件规范的案由如下:

饮酒后驾驶机动车(《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第1款,临时代码17121);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第1、3款,临时代码17021);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第2款,临时代码17111);

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1条第2、3款,临时代码17031)。

2、醉驾刑事案件规范的案由如下:危险驾驶罪(《刑法》第133条之一)。

二、酒驾行为的查缉

(一)酒驾查缉前的准备工作

1、工作准备:查处酒驾以集中整治为主要工作方法,要建立常态化的酒驾查处工作机制。酒驾查处前应制订相关工作预案,查处地点的选取应确保科学、安全,执勤民警不应少于5人,并有大队领导带队指挥,保持通讯畅通。酒驾整治地点应设臵明显的酒驾整治标识。

2、装备准备:酒驾查处要根据《公路巡逻民警队警务工作规范》的规定(第九章 警务保障与内务管理中第61条),配齐配全各类执法装备和防护装备。

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执勤执法应当按照规定穿着制式服装,佩戴人民警察标志;配备反光背心、发光指挥棒、对讲机、录音录像执法装备等,必要时可以配备枪支、警棍、手铐、警绳等武器和警械。

执勤警用汽车应当配备反光锥筒、警示灯、停车示意牌、警戒带、照相机、摄像机(执法记录仪)、灭火器、急救箱、牵引绳、酒精检测仪等装备;根据需要可以配备拦车破胎器,在查处酒后驾驶工作中对不服从检查的车辆冲卡的,可以使用拦车破胎器。

3、法律准备:(主要是两个方面)参与查处酒驾的民警必须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熟悉相关办理酒驾案件的法律知识;要加强对各类执法取证设备及全市各卡口的监控设备的检测和调试,定期进行相关技术检验鉴定,确保检测结果具备法律效力。

(二)现场查缉酒驾的方法步骤:

1、接到群众举报或发现有饮酒驾驶机动车嫌疑的,应及时将嫌疑车辆拦停检查,同时开启现场执法记录仪或录音录像设备,记录机动车驾驶人发生违法行为及交通警察执法过程;

2、查处酒后驾驶违法行为应指挥引导机动车驾驶人到道路安全地带停车,熄灭发动机,按照《交通民警执勤执法工作规范》的要求,使用规范用语,查验驾驶人的驾驶证、车辆合法证明和保险标志等相关证件手续;

3、经查验,机动车驾驶人没有酒后驾驶及其它交通违法行为的,应立即放行;

4、经查验,机动车驾驶人有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执勤民警应当要求机动车驾驶人接受酒精检测仪进行现场酒精检测,现场检测结束后,应当告知检测结果;当事人提出异议的,应当当场重新检测或抽血检测;

5、检测结果为饮酒驾驶机动车,但未达到醉酒驾驶标准的,或有其它交通违法行为的,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6、酒精检测结果达到醉酒后驾驶机动车标准的,应当由两名以上交通警察将当事人带至县级以上医院固定不少于两份的血液样本;

7、血液检验结果认定为醉酒后驾驶的,应当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的要求,依法对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及时开展案件调查取证工作;同时通知其家属或者当事人要求通知的人员。无法通知或者当事人拒绝的,可以不予通知,但应当在行政强制措施凭证上注明。

(三)查缉酒驾的注意事项:

醉驾入刑后,民警在执法中遭遇暴力抗法、强行冲卡、公然袭警等情况较之以前可能会更甚。因此,执勤民警在查缉酒驾时更应注意文明、规范,确保安全。

1、站位要科学,处置要得当。查缉酒驾要确保执勤民警的自身安全,站位科学,任何情况下,严禁民警站在车辆正前方拦车进行检查,对强行冲岗的一般违法车辆,不宜驾驶机动车追缉,可采取通知前方执勤交警堵截,或者记下车号,事后追究法律责任等方法进行处理。对于酒后驾驶企图逃逸的,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可以采取相应的强制手段和强制措施,对特殊情况(造成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也可以依照规定使用破胎器等警用设备。

2、心态要平和,语言要文明。当前,我们的执法环境不是很好,有相当的一部分违法当事人借我们在执勤执法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借题发挥,妄图逃避处罚。遇到情绪激动的嫌疑人和随车人,执勤民警一定要保持平和心态,坚持说理执法,坚持只谈“醉酒驾车”这个主题,就事论事。不要受对方故意引导,争论与主题无关的事,而授人以柄。

3、方法要科学,动作要适度。初步确认为醉酒驾驶后,要保持优势警力确保将嫌疑人与随车人分隔开,督促嫌疑人暂时关闭通讯工具,并尽快将嫌疑人带离现场。控制和带离嫌疑人时,动作幅度不宜过大,特别要避免拉扯动作,以防被别有用心的人借机滋事,起哄围攻,甚至抢夺嫌疑人等意外情况,应当尽量避免现场群众围观,给嫌疑人及其他人员滋事创造条件。

4、措施要规范,处置要果断。遇别有用心的人借机滋事,发生暴力抗拒执法等意外情况,必须迅速控制现场局面,果断将嫌疑人带离并立即上报,必要时应通知其他警种予以支援,应当尽量避免现场群众围观。同时,要充分使用执法记录仪、摄像机等法定装备,对查缉过程全程取证,在将嫌疑人带离前,应进行简单搜身,特别要注意腰间、衣兜等隐蔽部位,然后安排其坐在警车后排,并由2名警察坐在两侧、按查缉战术控制住两肩和上身,必要时,应果断使用约束带进行控制。

三、酒驾案件的证据

对于酒驾案件的调查取证,必须形成完整的证据体系,并要保证证据的来源的合法性、内容的客观、真实性及与待证事实的关联性。对醉酒驾驶的,围绕着醉驾行为的所有事实、情节都应当收集证据予以证明,如警察挡获醉驾者的经过、挡获的时间地点、醉驾者血液中酒精的含量、醉驾中是否还有其他违法行为、是否造成损害后果、被挡获后的态度等,这些都将成为定罪和决定刑罚时考量的事实和情节。

证据的提取主体必须要2名以上正式民警,对取证过程要进行录音录像或拍照,并有见证人在场。

(一)酒驾案件的主要证据种类有:物证、书证、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检验鉴定结论和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等。具体包括:

1、现场呼气酒精测试结果。交通警察在道路执勤执法中发现机动车驾驶人有酒后驾驶嫌疑的,应当依法对其进行呼气酒精测试。呼气酒精测试应当打印书面测试结果,由当事人签名、见证人和两名以上交通警察签名或者盖章。当事人对测试结果有异议或者拒绝签名的,交通警察应当在书面测试结果上注明,并制作强制措施凭证,扣留驾驶证(不能暂扣机动车)。

2、血液酒精检验鉴定结论。

当事人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抽取血样,检验体内酒精含量:

(1)呼气酒精测试结果达到或者超过醉酒驾驶标准的;(2)对呼气酒精测试结果有异议的;(3)拒绝配合呼气酒精测试等方法测试的;(4)发生交通事故的。

【抽血程序】抽取血样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实施:

(一)由不少于两名交通警察将当事人带到医疗机构或者具备资格的检验鉴定机构或者由上述机构派出人员抽血,并对抽血过程全程进行拍照、摄像。

(二)抽取血样应由专业人员按要求进行,交通警察应告知抽血人员抽取两份血样,一份备案,一份送检,且不应采用醇类(碘类或氟类)药品对皮肤进行消毒。抽取的血样要注明被抽血人姓名、抽血时间、血样用途,由被抽血人签名、交通警察和抽血人员签名或者盖章。被抽血人或抽血人员拒绝签名、盖章的,交通警察应当注明。

(三)填写《抽取当事人血样登记表》,写明抽血原因、抽血时间、抽血地点、被抽血人姓名等情况,并由交通警察签名或者盖章。

(四)抽取的血样应及时送具备相关资质的检验鉴定机构进行检测,不能及时送检的,应低温保存。

对酒后行为失控或者拒绝配合抽血的,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等约束性警械。

3、制作查获经过。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1)、查获犯罪嫌疑人的时间、地点及查获过程;

2)、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及机动车的车型、号牌、颜色等基本特征;

3)、现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呼气酒精测试、抽血、口头传唤、固定证据等处臵情况;

4)、其他与案件有关的情况。

《查获经过》应由查获人签名或者盖章。

4、当事人陈述和申辩。

5、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

6、同车人员的证人证言。

7、与犯罪嫌疑人在一起就餐饮酒等有关人员的证言。

8、酒店有关工作人员的证言。

9、驾驶员有关信息。

10、车辆有关信息。

11、违法行为人(犯罪嫌疑人)年龄、身份证明。涉嫌饮酒驾驶的证据主要包括第1、3、4、6、9、10、11项,涉嫌醉酒驾驶的证据主要包括第1、2、3、5、6、7、8、9、10、11项。

对涉嫌醉酒驾驶的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取证应在其酒醒之后进行,讯问不应少于2次,还应提取相关的旁证材料,要通过嫌疑人供诉的前后稳定性来确保取证的严谨。对取证过程中,要保证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权,注重其供述和辩解的核查工作。查处酒驾过程中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在对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和处罚时依法保障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民警自始至终必须保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工作作风,坚决杜绝对嫌疑人采取过激行为。

四、饮酒驾驶行政案件的办理

对于酒驾行政案件应按照《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要求进办理,此类行政案件不适用当场处罚的简易程序,必须按照一般程序进行案件的办理。对发现或者受理的酒驾案件暂时无法确定为刑事案件或者行政案件的,可以按照行政案件的程序办理。在办理过程中,认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当按照《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办理。(使用《撤销行政案件转刑事案件登记表》文书)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饮酒驾驶行政案件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办理:

(一)受案。制作《受案登记表》,有报案、控告、举报、扭送人的,制作《接受案件回执单》。

(二)传唤。凡是对犯法嫌疑人需要限制其人身自由进行调查取证的,必须履行传唤手续。需要传唤违法嫌疑人接受调查的,经交警大队负责人批准,使用传唤证传唤。对现场发现的违法嫌疑人,人民警察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并在询问笔录中注明违法嫌疑人到案经过、到案时间和离开时间。办案部门应当及时将传唤原因和处所通过电话、手机短信、传真等方式通知被传唤人家属,并在笔录中进行记载。

违法嫌疑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可以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也可以通知其所属单位或者家属将其领回看管。因情况特殊确需对醉酒人约束至酒醒的,主办案件单位应指派专人协助看护。对行为举止失控的醉酒人,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者警绳等进行约束,但是不得使用手铐、脚镣等警械。约束过程中,应当注意监护。确认醉酒人酒醒后,应当立即解除约束,并进行询问。约束时间不计算在询问查证时间内。

各县市公安局交警大队及支队直属三大队应按标准设立醒酒场所。

(三)询问。首次询问违法嫌疑人时,应当问明违法嫌疑人的姓名、出生日期、户籍所在地、是否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现住址、身份证件种类及号码,是否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行政拘留、劳动教养、收容教育、强制戒毒、收容教养等情况。必要时,还应当问明其家庭主要成员、工作单位、文化程度等情况。

对被传唤的违法嫌疑人,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询问查证,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案情复杂,违法行为依法可能适用行政拘留处罚的,询问查证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四)鉴定、检测。对涉嫌酒驾的违法行为人可采取呼吸式酒精检测和抽血检测等方法,在对嫌疑人使用呼气检测时,必须有在场证人见证并签名,对呼吸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应当抽血检测,对涉嫌醉酒驾驶的犯罪嫌疑人必须进行抽血检验鉴定。对证据进行鉴定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必须要有鉴定资质,鉴定结论应告知醉酒驾驶人。

【证据效力】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结论与呼气酒精测试结果不一致的,应当以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结论为准。

(五)证据保全。对涉嫌醉酒驾驶的犯罪嫌疑人必须进行抽血检验鉴定,抽取血样应由专业人员按要求进行,对抽取的血样必须进行备份,抽血、封存过程应全程摄像,抽取血样时应当填写好相关法律文书。

(六)告知。在作出行政处罚前,应当告知违法嫌疑人拟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并告知违法嫌疑人依法享有的陈述权和申辩权。

(七)听证。对违嫌疑人为作出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和2000元以上罚款处罚时应告知违法嫌疑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

(八)行政处罚的审批和决定。对违法行为人处以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由交警支队作出处罚决定,对非本辖区机动车驾驶员处以暂扣、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应当在作出处罚决定之日起15日内,将机动车驾驶证转至核发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违法行为人实施处罚后,必须在24小时内录入交通管理违法信息系统。

对县级以上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予以行政拘留的,作出处罚决定前应当经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

(九)送达执行。按照规定送达法律文书给被处罚人,行政拘留的应通知被拘留人家属。

(十)结案。对违法行为人的违法行为调查完毕,处罚执行到位后,应予结案。

五、醉酒驾驶刑事案件的办理

对于涉嫌醉酒驾驶的要抽调骨干力量,专门负责醉酒驾驶案件的查处办理工作。醉酒驾驶刑事案件由犯罪行为发现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管辖,上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也可指定管辖。醉酒驾驶刑事案件是指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构成危险驾驶罪的案件(特指行为,没有后果)。醉酒驾驶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交通肇事等其他犯罪的刑事案件办理,依照有关程序规定执行。

(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醉酒驾驶刑事案件应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办理:

(一)受案。经呼气酒精测试当事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或超过醉酒驾驶标准的,由办案部门负责人审查批准受案,制作《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和《接受刑事案件回执单》,有报案人或受害人的要及时将回执单送达报案人或受害人。

(二)立案。办案单位在收集血液酒精测试为醉酒结果等证据后,制作《呈请立案报告书》,并连同相关证据材料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制作《立案决定书》,以涉嫌危险驾驶罪予以立案侦查,有报案、控告、举报、扭送人的,制作《接受案件回执单》,送达以上人员。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可以直接在《接受刑事案件登记表》或者其他文书上批示立案侦查的,不再制作《呈请立案报告书》,直接制作《立案决定书》。

(三)传唤。对现场发现的酒后驾驶的当事人可以适用口头传唤,并制作询问笔录;在血液酒精测试结果作出前,需对醉酒后当事人约束到酒醒的,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采取保护性措施,必要情况下,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警绳,但不得使用手铐、脚镣等警械。约束过程中,应当注意监护,确保当事人安全,要及时询问嫌疑人有无特殊病史,在押送和采取强制措施过程中还应观察嫌疑人的语言和神色,发现情况异常时应及时送医并做好相关取证记录工作,避免发生嫌疑人在公安机关场所伤亡等敏感事件。不需要约束的,要通知当事人家属将其领回,等待公安机关调查。对血液酒精测试结果作出后立为刑事案件的当事人,要制作讯问笔录。当事人已离开公安机关,需要传唤其到公安机关接受讯问调查的,办案单位应制作《呈请传唤报告书》,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制作《传唤通知书》,对当事人进行讯问调查。

(四)调查取证。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开展调查取证,收集与醉酒驾驶相关的证据材料。

【照相或摄像】交通警察在道路上查处涉嫌醉酒驾驶违法行为时,应当通过现场拍照或者摄像等手段及时记录查获经过,照片或者录像应当反映以下内容:

(1)当事人面貌特征;

(2)所驾机动车号牌、车型、颜色等基本特征;(3)当事人接受呼气酒精检测的过程;(4)能够反映查处过程的其他内容。

【血样送检】抽取的血样应当在一日内送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刑事技术部门或者其他具备资格的检验鉴定机构进行检验鉴定。上述机构应当及时指派、聘请具有鉴定资格的人员进行检验鉴定。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时限内将抽取血样送检的,报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送检时限可以延长至三日。各办案单位血液酒精检测的检材应立即送孝感市公安局刑事技术鉴定中心检验鉴定。

【讯问内容】讯问醉酒驾驶犯罪嫌疑人时,应当首先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犯罪行为,让其陈述有罪的情节或者无罪的辩解,然后向他提出问题。讯问应当问明以下内容:

(1)犯罪嫌疑人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情况;(2)犯罪嫌疑人驾驶机动车基本情况;(3)犯罪嫌疑人被查获的时间、地点及过程;(4)醉酒驾驶的事实、动机、目的等情况;(5)其他与犯罪有关的情况。

【检验鉴定时限】检验鉴定机构对血样检验后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出具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意见,并在三日内出具检验鉴定文书。检验鉴定文书应当由两名以上具有鉴定资格的鉴定人签名或者盖章,并加盖鉴定机构印章。【鉴定结论送达】办案部门应当在收到检验鉴定意见后三日内,应当制作血液酒精含量检验《鉴定结论通知书》,送达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应在《鉴定结论通知书》附卷联写明对鉴定结论的意见,签名并注明送达时间。

【重新检验鉴定】犯罪嫌疑人发现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在办案部门送达《鉴定结论通知书》之日起三日内书面提出重新检验鉴定申请:

(1)鉴定机构、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格,或者超出登记范围鉴定,可能导致鉴定意见不准确的;

(2)鉴定程序违法,可能影响鉴定意见正确性的;(3)鉴定的血样检材被严重污染或者是虚假的;(4)鉴定意见明显依据不足的;(5)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6)鉴定意见不准确的;

(7)鉴定意见与其他证据明显矛盾的;(8)鉴定人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9)其他应当重新鉴定的情形。

办案部门认为检验鉴定结论不正确或者有错误,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五)案件移交。交警系统内部遇需要案件移交的情况,由前期办案单位连同有关物证、书证、违法嫌疑人的陈述和申辩、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辩解、证人证言、检验鉴定结论和视听资料、电子证据等证据材料,经双方办案单位负责人批准后移交。

(六)强制措施。对涉嫌醉酒驾驶的犯罪嫌疑人可以采取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强制措施。

【拘传】对经传唤没有正当理由不到案的醉酒驾驶犯罪嫌疑人,可以拘传。办案部门应制作《呈请拘传报告书》,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制作《拘传证》执行。拘传持续的时间每次不得超过十二小时。

【刑事拘留】对已立案侦查的醉酒驾驶刑事案件,除犯罪嫌疑人企图逃跑或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等情形外,不得使用拘留强制措施。对符合刑事拘留规定的,制作《呈请刑事拘留报告书》,经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制作《刑事拘留证》和《刑事拘留通知书》,依法执行刑事拘留,并及时送达当事人家属。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对符合法定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条件的犯罪嫌疑人,缴纳保证金或提供担保人出具保证书后,由办案部门制作《呈请取保候审报告书》或《呈请监视居住报告书》,连同证据材料,报市局(县局)法制部门审核后,由公安机关负责人审批,制作《取保候审决定书》或《监视居住决定书》,《取保候审通知书》或《监视居住通知书》,依法执行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并及时送达犯罪嫌疑人家属。

【提请逮捕】对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符合法定情形,需要依法提请逮捕的,应制作《呈请逮捕报告书》,经公安机关负责人审批后,呈送检察机关作出是否逮捕的决定。对醉驾犯罪嫌疑人不能适用逮捕的强制措施,那么刑事拘留期满后,在释放嫌疑人后要及时予以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只有在嫌疑人发生违反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特定规定的行为的,情节严重的,方可提请检察院予以逮捕,或者列为网上在逃人员。

(九)撤销案件。检验鉴定结论确定犯罪嫌疑人血液酒精含量未达到醉酒标准,应当撤销案件。对符合撤销案件条件应当撤销案件的,应制作《撤销案件报告书》,经大队领导审核后报市局(县局)法制部门审核,由公安机关负责人审批后,制作《撤销案件决定书》和《撤销案件通知书》,依法撤销案件并通知犯罪嫌疑人。

(十)侦查终结。对刑事拘留、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执行逮捕的犯罪嫌疑人,需要移送起诉的,应制作《呈请侦查终结报告书》、《起诉意见书》,经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依法向检察机关移送起诉。

(十一)移送起诉。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法律手续完备的醉酒驾驶刑事案件,办案部门应当在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呈请侦查终结报告书》后三日内制作《起诉意见书》,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决定。

(十二)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侦查终结后,对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醉酒驾驶的,办案部门应当将证据材料和扣押的机动车驾驶证一并报送交警支队,由支队交管科依法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处罚的,应依法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依法举行听证。

(十三)结案。交警大队在办理醉酒驾驶刑事案件过程中,案件已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并且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已对犯罪嫌疑人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完毕的,应当予以结案。

对醉驾嫌疑人应本着“刑事处罚优先”的原则,在追究刑事责任的同时可处以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行政处罚,法院宣判后,不得再给予罚款、行政拘留等处罚。

酒驾行为 篇3

台湾刑法中有关酒后驾车成立犯罪的相关规定比较复杂, 主要涉及条文有:第185条之三重大违背义务致交通危险罪, 第185条之四肇事遗弃罪, 第276条过失致死罪, 第277条过失致伤罪。大陆刑法有关酒后驾车犯罪涉及条文主要是第133条交通肇事罪, 第133条之一危险驾驶罪, 第115条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二者相比, 台湾刑法规定比较细, 而大陆刑法则显得概括些。

对于没有造成实际危害结果的单纯酒驾行为达到法定程度的, 台湾与大陆规定了不同的罪名, 设定了不同的刑罚。台湾刑法第185-3条规定 (重大违背义务致交通危险罪) :服用毒品、麻醉药品、酒类或其它相类之物, 不能安全驾驶动力交通工具而驾驶者, 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大陆刑法第133条之一规定 (危险驾驶罪) :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 情节恶劣的, 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 处拘役, 并处罚金。

从罪状描述来看, 二者明显不同, 台湾刑法的描述可以表达为“酒后不能安全驾驶”, 侧重从酒后达到“不能安全驾驶”的结果来判断, 不能安全驾驶相对于安全驾驶而言, 其取决于酒精对一般驾驶人产生的效能改变或干扰, 以及对其他参与道路交通者所生的危险程度而定。不能安全驾驶的判断标准, 台湾检察署和法务部参照德国标准, 认为只要酒精浓度达到呼出气体每公升0.55毫克或血液酒精浓度达到千分之一点即认定为不能安全驾驶, 同时也参考其他的客观情况, 例如每个人对酒精的承受力的差异等。“酒精含量标准可以说是一个绝对的客观标准, ”, “参考其他客观情况”则是赋予了台湾交警更大的自由裁量权, 台湾的实务做法也大多将主观条件考虑在内, 如通过食指触鼻法、立正姿势观察法、走直线法、朗读文字法、单脚站立法等对行为人当场实验, 以了解行为人的身体平衡能力及协调能力, 从而对是否能安全驾驶综合判断, 并将这一过程当场做成视频资料作为起诉的法定有效证据使用, 当然这需要交警同志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的技能水平或者是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做到公平公正。大陆刑法危险驾驶罪直接以“醉酒驾驶”来表达, 而对于醉酒驾驶的判断标准则是一个绝对的客观标准, 即血液酒精浓度达到80MG/100ml, 这种标准明显不合理, 其对个体差异性的排除难免会造成处罚范围的扩大, 虽然有“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是犯罪”作为避免过渡处罚的限制条件, 但其作为每个犯罪共有的原则这个判断标准就太含混了, 不利于理解、执行和监督。相比而言, 台湾的相关做法更人性化一些, 虽然台湾方面在酒精浓度标准上要远低于大陆规定, 但对行为人个体条件差异性的考察使得不会出现漏网之鱼, 而且这种做法一来不会使那些过量饮酒但毫不影响其神志和行为的人受不当的刑事处罚, 二来也不会使那些仅占一点酒就不能行为的人免于刑罚苛责, 因此, 在这一点上, 笔者认为台湾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无论是大陆的“醉酒驾驶”还是台湾的“酒后不能安全驾驶”都是成立犯罪的必要条件, 虽然两者在具体规定上存在差异, 但其实质内容具有一致性, 都肯定了酒驾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刑罚苛责性。

另外, 从刑罚处罚上来看, 二者也不相同, 台湾刑法对酒驾犯罪行为设定了不同处罚方式:有期徒刑、拘役、罚金, 罚金刑可以单处也可以并处, 法官可以根据具体情节科处不同刑罚;大陆刑法仅只规定了一种处罚方式, 即拘役并罚金, 这一规定使得情节轻重均保持在一个法定刑幅度内, 可能会造成对情节较轻者处罚过轻, 而对情节较重者处罚过重的不合理处罚, 有违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重大违背义务致交通危险罪和危险驾驶罪仅仅是对酒后法定状态下驾车行为的处罚而不涉及后果, 若“酒后不能安全驾驶”或“醉驾”造成严重后果将成立另外的罪名, 这一点上二者具有一致性。依台湾刑法规定, 酒后驾车造成死伤的成立第276条过失致死罪或第277条过失致伤罪。依大陆刑法, 酒后驾车造成严重后果将构成交通肇事罪, 如果酒后驾车造成公共危险还可能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可见二者此时在构成罪名上却是不同的。台湾刑法依据酒后驾驶造成的是“死”或“伤”的不同结果成立不同的罪名, 大陆刑法则没有如此细化, 而是只成立交通肇事罪, 且重伤结果与死亡结果的法定刑幅度是一样的。

此外, 对于酒后驾车造成严重后果以后逃逸的规定也大不相同。台湾刑法第185条规定: “ (肇事逃逸罪) 驾驶动力交通工具肇事, 致人死伤而逃逸者, 处六个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那么酒后驾车致死伤的也就当然构成本罪, 这里逃逸行为是两个罪名转化的条件。大陆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 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酒后驾车交通肇事后逃逸以及因逃逸致人死亡仍成立交通肇事罪, 只是法定刑升格, 这里的逃逸行为成为法定刑升格条件而不涉及罪名的改变。不难看出, 台湾刑法肇事遗弃罪中逃逸以致人死伤为前提, 并不考虑逃逸行为造成的更为严重的后果, 即重在处罚逃逸行为, 而大陆刑法逃逸以交通肇事为前提, 其单纯的逃逸行为使法定刑升格, 因逃逸行为造成更严重后果 (即致人死亡) 成为更高法定刑升格条件。

醉驾入刑在大陆曾引起了强烈争议, 有学者认为酒驾由行政处罚的打击力度就够了, 但以往的事实证明行政处罚并未有效的控制醉驾行为, 醉驾入刑已一年有余, 醉驾现象明显减少, 因醉驾引起的事故发生率明显降低,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但在执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通过对台湾与大陆对酒后驾驶犯罪规定的比较, 我们不妨借鉴台湾的一些做法, 以完善我们在此方面的制度, 给醉驾行为以有力有效的打击。

摘要:酒后驾驶的社会危害性客观存在, 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 随着酒后驾驶现象越演越烈, 中国大陆于2011年才将醉驾入刑, 而台湾则在较早之前就将其归罪, 但两岸对于酒驾犯罪的规定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将对此具体分析。

上一篇: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下一篇:占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