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的孩子》

2024-11-06

《德国制造的孩子》(通用12篇)

《德国制造的孩子》 篇1

2015 年3 月我随团到德国学习职业教育, 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德国社会, 体会到教育理念就是社会观念的直接反映, 不光影响到个人的一生, 还对国家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主要内容:到德国的感受, 德国的过人之处, 我的疑问, 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我们的现状。

德国———高端制造的代名词, 一个令中国制造业心驰向往的国度。 2015 年3 月1 日早6:00, 省人社厅于红处长带领河南赴德研修学习的老师踏上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土地, 我作为其中的一员, 首先在视觉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最直接感受的就是空气清新, 一尘不染, 环境优美, 童话世界般的建筑, 人文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周环顾, 无处不风景, 城市即是花园。 人们神色淡然娴静, 彬彬有礼, 生活设施简洁实用, 细节中透出以人为本的艺术气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家, 看不到一点国内大工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德国的过人之处:德国在历史上发动了第一和第二两次世界大战, 战败后不但没有倒下, 反而在很短的时间里重新成为世界强国, 在当今欧元区整体经济不景气的大气候下, 德国一枝独秀, 经济依然保持着稳定强劲的增长, 从更高层次来说, 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军事、体育教育、发明创造无一不影响并改变着世界。 没有德国人, 就没有今天的汽车, 原子能甚至MP3! 德国高端制造更是皇冠上的明珠, 无人能及!

疑问:为什么? 德国怎么做到的?

感慨:看着城市中高大突出的教堂, 我不禁想到, 如果真有上帝的话, 他也太偏爱德国人了!

通过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的学习, 我渐渐对德国的成就有了深入了解, 德国制造过人之处在于质优而非量大。 支撑这座国民经济大厦的, 除了大众或西门子这样的巨型跨国集团, 还有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一一大批拥有专业顶级产品的中小型企业许多还秉承着家族经营的传统, 却源源不断向全球市场输送着某一领域中最好的产品, 凭着一招绝技, 走遍天下无敌。 巴伐利亚绒巾公司Feiler, 日常生活中一块小小的毛巾, 靠着特色技术, 能在这一领域里数十年做到全球质量最好, 规模最大。 刚刚庆祝过百年诞辰的莱卡相机, 在全世界不到1500名员工, 一半在德国本土, 却坚守着全世界公认顶级的相机品牌。其他如刀具品牌双立人、钢笔品牌万宝龙等, 拥有这种高端品牌的企业, 在德国数不胜数, 百花竞放, 而且很多是百年传承的行业龙头。它们构成了德国出口大国的坚实后盾。因此德国制造过人之处不靠量, 而靠质。质从何来? 德国人的质来自于永不满足的创新和精益求精。

创新的能力和动力又来自哪里? 来自于其教育体系和创新体系, 尤其是重视和尊重教育规律, 保证每个人都能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一个伟大的民族绝不会只有几个人强大, 一个伟大的国家也不可能由少数精英建成, 他需要千千万万的高素质人才来铸就, 而且每个人的特长不同, 要有发挥其长处的渠道, 同时能力也不是天生的, 需要通过学习教育来引导和提高。德国的职业教育就是其教育体系的一个缩影。

德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职业教育把为经济发展服务, 促进经济发展作为目标。人才先行为主线。

第二, 由大学教授、企业专家、经济专家、专业技师、心理学家、专业教师等组成的教育前瞻团队, 通过调研考察, 科学预测等, 提前3-5年对某种职业领域进行教学预备, 知识更新。 制定教学计划和培训规则。

第三, 通过文化部长联席会协调框架教学计划。

第四, 各职业学校和企业培训中心是通过优胜劣汰后, 有自己优势的职业方向, 并得到各方认可的。

第五, 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和企业培训中心的培训师组成教学团队, 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培训规则进行教学培训 ( 双元制) 。 教学中不允许有教科书 ( 可有参考书) 。 以职业行为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

教师教学靠团队合作完成, 进行引导教学, 成立各种委员会, 研讨改进。 否则单个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比较困难, 难以适应。

教学改课程为导向 ( 核心是内容) 为职业行为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称作学习领域课程, 核心是学习目标/能力

( 但基础课如德语、经济学、社会学、体育等仍以课程为导向。 )

第六, 职业学校教师至少要有职业领域和教育领域两个方向的硕士学历, 2 年的见习期, 考核合格才可上岗。 最长要甚至10-20 年的培养时间。

第七, 全日制职业学校学生由学校招收, 在学校学习和培训, 学习免费。

第八, 双元制职业学校学生由企业招收, 要签定培训合同, 以保证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在学校和企业培训中心学习, 企业支付学费和一定的劳动报酬。

第九, 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不适应可改换学校或职业方向。如果不适合某个职业方向或学习有困难, 学校会评估推荐其到合适的职业方向或学校, 特殊的学生有专人进行教学和疏导。

第十, 学生的职业资格考试由工商联合会IHK、手工业联合会HWK或政府委托的考试委员会, 执行独立的考试。 以评估教学水平和学习效果。

第十一, 考试合格发放IHK、HWK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第十二, 学生取得证书后到招收他的企业或实习的企业参加工作。

第十三, 工作中需不断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并考核。 晋升, 换岗都要进行职业教育, 以提高工作能力, 提升个人价值, 保证个人的发展, 促进社会进步。

我认为德国职业教育可以概括为以下32 个字:服务经济、不断改进、超前有效、宽进严出、精英引导、自主互学、不适转行、能力为重。

所以德国的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普通人一生的发展为主线, 把为经济发展服务, 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进行预见和预备性教学, 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 实现学习和工作;学生和员工的无缝对接, 促使每个职业学校学生都是可用的“ 精钢”, 而非“ 粗钢”。 通过政府, 学校, 企业, 学生的共同努力, 提高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目前, 我国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已经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模式的落后, 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能源、人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情况类似于德国的20 世纪五十年代, 各种社会矛盾越积越多, 已经到了发达国家几十年前的生产方式转型时期。 2015 年春节期间, 大量中国人到日本抢购电饭锅和马桶盖的新闻持续发酵, 这就是一个信号, 标志着我们的时代已经从求温饱向要品质转变, 粗制滥造就可以赚大钱的时代马上就要结束了, 要转变生产方式, 需要大量的优秀劳动人才, 职业教育应该提前为企业转型提供人才和服务, 但我们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 如何应对突然到来的情况, 这次研修学习给了我们答案, 就是以开放的心态, 积极行动, 学习和借鉴德国成熟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成果, 小心求证, 大胆实践, 把职业教育做成高素质人才孵化器, 真正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德国制造的孩子》 篇2

德国是原料缺乏的国家,今天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虽然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但家庭教育与职业引导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德国孩子的家庭教育,希望有所帮助!

德国人极为重视家庭教育,也是唯一把父母教养儿童的义务明文写入宪法的国家。

比起传授知识,德国人更注重传授技能,注重培养孩子一生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德国人看来,品德、人格、好的习惯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训导的。是从小让孩子在心灵深处种下懂得的因,才能收获获得的果。

“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是每个德国家庭教育的第一课。

这种教育在德国家庭教育中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到德国的国民素质普遍较高的原因:好的教育培养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一生。

阅读塑造了强大的民族

德国中文网了解到,全世界图书中有12%的语种是德语,而德国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2%。德国也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在柏林,每平均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而这么密集的书店里却永远不缺读者。

去过德国的,你会发现,在机场候机、在地铁上,玩手机的德国人很少,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手里经常拿着本书看,还通常是有一定厚度的大部头。就算是五六岁的孩子,通常手里也会拿着绘本,安安静静地阅读。

德国人很少看电子书,电子书的占有率至今仍然很低。他们的书店里和家里都有大量的印刷书籍,给孩子看的书更是品种丰富。

在德国的公共场所,你看不到喧闹、喊叫的孩子,安静读书的是大多数。在德国,从家庭到学校甚至到整个社会,都很鼓励孩子阅读,那里的公共场所,包括大型活动场所,都会辟出一个安静的角落提供书给孩子读。

德国不主张“学前教育”,不准教孩子学数学、认字母,但却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们阅读。我的房东先生说,他从几个孩子刚出生就开始给他们读书。他还经常把书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们,用他的话说:阅读是最浪漫的教养,爱书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

健全的人格是锻造逻辑

德国人的很多好习惯是家庭教育的结果,比如严谨、守规则、守信用、有公德。在德国,有一大套和儿童教育有关的绘本,书店里到处都是,德国孩子几乎都看过。

它用一个个暖暖的故事,来教孩子形成健全的性格、培养好的习惯和好的品德,也来教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关于承诺

德国有句谚语——Ein Mann, ein Wort(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承诺”被德国人看的很重,人不能轻易许诺,许诺后就要遵守约定,答应过的事,就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

在德国生活,恐怕遇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Termin(预约)了,看医生要Termin,约老师见面要Termin,去管理部门办事也要Termin,而Termin定下的日期,双方都会严格遵守,即使有更改,也会提前告知。

这种重视承诺的品质,就是德国文化中的“契约精神”。对父母、对同伴,对同事、朋友,哪怕是陌生人,都是如此,这成就了全球对德国品牌的信任。

关于合作

德国有本绘本中叫《One for all-All for one》,讲的是一只腿脚不太好的小老鼠,想去闯荡外面的世界,在路上遇到了不少的阻碍,但也收获了不少的朋友,每个朋友都不完美却都各有所长,他们齐心协力完成了很多无法独自完成的事情。

这是一本很典型的德国教育绘本,它讲的是一个简单却没法人人做到的道理——“Wer alleine arbeitet,addiert.Wer zusammen arbeitet,multipliziert.”(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教给孩子认识合作的力量。

One for all-All for one(《了不起的新朋友》)

在德国留学期间我发现,德国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真的非常强大,这也是许多中国学生来德之后,感到不大习惯的原因之一——中国留学生更习惯自己躲进小楼成一统,德国学生则不是这样,他们非常习惯并善于团队合作。

研读一本小说的时候,老师会布置读书报告,而这个报告,常常是要求几个学生一起完成的。比如一个人负责查找作家生平,另一个人则负责梳理小说的脉络,这样几个人一起,互相帮助磨合,做出一份体例完整的报告。

我想,这种团队精神,应该也是德国足球与德国制造“战无不胜”的原因吧,绿茵场上的德国队,分工明晰的德国工厂。每个人都恪守本分,做好自己的岗位,团队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关于公德心

德国对公德心的教育是从孩子抓起的,为的就是培养“与社会和谐相处”“有公德”“能帮助他人”的人。

在德国,除了家庭教育层面,还有社会教育层面的作用,每个公民都有义务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负一份责任,这个下一代不只指自己的孩子,而是社会所有的孩子。

在德国,你绝对看不到车辆横冲直撞、杂物占领走廊的情况,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恪守社会公德,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努力不去打扰别人。

每个人的家门口都收拾得干干净净,到了下雪的时候,邻里之间轮班扫雪,为大家开辟道路,仿佛这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而车辆上路后,见到行人总是提前减速,偶尔还会停下来,伸手示意让行人先走……每个人自觉规划好自己的疆界,相互之间都有100%的安全感。

关于同理心

德国有很多绘本,里面出现的小动物或者主人公以及配角,并不是完整健康的,他们中的很多,或多或少地有点问题或是残疾,这种人物设定在国产绘本中是没有的。

而事实上在德国,老人摔倒一定会有人来帮忙,遇到残疾人时,会有人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遇到困难时,也一定会有来自陌生人的温暖。

此外,比如规则、比如担当、比如给予、比如严谨、比如礼仪、比如坚持、比如见解独立、比如自我认知,都是德国家庭教育的各个要点。

父母的陪伴胜过一切教育

网上经常看到“德国禁止学前教育”这种说法。其实,德国不是没有学前教育,德国人对“学”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学”的内容与我们不同。德国当然也有幼儿园,幼儿园通常每天只上半天课,当然了,这也是在德国“教育假”的支持下才得以实现。

幼儿园老师会教孩子们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可大声说话,甚至会对他们进行如何做垃圾分类等遵守社会秩序的教育。

德国人认为,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的情感关系是孩子人格完整、心智健全的基础。

在德国人的心中,家庭的地位很高。大多数德国家庭都有家庭日,父母会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他们陪孩子散步、玩耍,一起骑着车去野外……而德国父母的陪伴并不只是陪孩子玩,教孩子规则,教孩子整理房间,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是陪伴的一部分,所以,6岁的孩子就已经有很强的自理能力了。

“一个国家的繁荣,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对一个国家而言如此,对每个孩子而言,这段话同样适用。

精良的工业制造、美轮美奂的艺术设计、首屈一指的现代医疗,爱因斯坦、伦琴、马克思、黑格尔、尼采、歌德……德国的世界名人群星璀璨,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德国人多达102人。

“德国制造”的深刻含义 篇3

早在1957年,德国就制定了面包国家标准。各个面包厂都驻有食品评定机构派出的技术人员,他们对面包的整个制作过程跟踪检查。首先,严把原料关。认真检查工厂使用的麦子,看是否有农药等有害物质。对面粉的要求也很高。必须未经漂白。不含防腐剂,不掺油脂。蛋白质的含量只能在9%-15%。在生产过程中,只许可用盐和酵母进行发酵和烘焙。对烤制好的面包也有统一的规定,无论小面包还是大面包,都要外皮松脆,内里醇香。其中小面包为50克。热量不得超过140千卡;大面包重1公斤,有将近20个品种。

在德国,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多层次检验检测机构和体系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企业自我检测;第二层次是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完全独立的中介检测机构;第三层次是政府检验检测。全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以检验检测为基础。检验标准和操作规范统一。由于食品生产企业重视。自觉地加强自我检验,因此从源头确保食品安全。中介检测机构独立于企业和监管部门之外,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和公正。

德国致力于加强和巩固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控制能力,其中包括对化肥、农药、饲料、运输工具、食品标签等使用的监管。全国建立起了食品追踪机制和统一数据库、转基因食品的跟踪系统、快速预警系统,从源头上控制、预防和减少食品的安全风险。

别看鸡蛋这样小的产品,德国人对它的检验、检测、跟踪也一点不马虎。德国市场上销售的鸡蛋通常用硬纸盒包装,见不到散装的。最令人惊讶的是,盒里每一只鸡蛋都有说明“身份”的红色编码。

以“2-NL-4315402”这组编码为例,就很有讲究。其中第一个数字必定是0、1、2、3当中的一个,用来表示产蛋母鸡不同的饲养方式。“0”为绿色鸡蛋,产这种蛋的母鸡无固定的鸡舍,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由觅食。在喂食的饲料中,不含化学添加剂。平日里这种鸡不打预防针,生病时除外。“1”是露天饲养场放养的母鸡下的蛋,这种母鸡有固定的鸡舍。除了自由觅食,另外还要添加人工饲料,定期打预防针。“2”表示蛋是圈养的母鸡产的。这类母鸡虽然不如上面两种“快乐的母鸡”,但还是较为“幸运”,至少生活的场地较为宽松。两只脚还能踩在地上。“3”则告之这是在笼子里饲养的母鸡下的蛋,这种笼中母鸡生活境况最为糟糕,一天到晚双脚无立锥之地,只能踩在铁丝网上面。而且鸡笼还是一层一层,相当拥挤。这种鸡蛋价格最便宜,然而在市场上不易看到,因为很多德国人不愿意购买。第二部分是鸡蛋出产国的标志,像“N L”代表荷兰,“DE”是德国,“BE”为比利时,“IT”代表意大利,“DK”是丹麦,“FR”为法国。至于第三部分的那一长串阿拉伯数字,则是产蛋母鸡所在的养鸡场、鸡舍或鸡笼的编号。

通过红色编码,消费者对鸡蛋的出生地一目了然,从母鸡的饲养方式可了解到蛋的营养价值或质量高低,然后视情况决定是否选购。如果发现鸡蛋质量有问题,可以根据编码“顺藤摸瓜”,一直追查到生产商。这种别具一格的“身份证”,不但确保了每一只鸡蛋的质量,而且有助于养鸡行业的标准化管理。

在德国,《食品法》、《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HACCP方案》和《指导性政策》构建起食品安全监管的四大法律支柱,彼此互相对应、互为补充,组成了成熟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以《食品法》为例,所列条款多达几十万个,涵盖了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等在内的每一环节,形成了统一完整的法律体系、质量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准则。根据《食品法》无论是国产或进口食品,其包装标签都要注明商标、食品成分、有效期和质量认可的显著标志。

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立即依法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在查清北部石荷州一家土耳其烤肉店使用了大量没有产地证明的变质肉制作烤肉后,该店主被临时拘留。从2006年12月起,该店总共使用了近41吨没有产地证明的过期肉制作烤肉,倘若不是这家烤肉店的一名雇员向当地卫生机构揭发了这一不法行为,这些用变质肉制作的烤肉普通消费者是根本无法识别的。

在此之前。南部的巴伐利亚州也发现了一起较严重的“变质肉事件”。位于该州魏廷根的一家肉制品公司,竟然将多达180吨屠宰场的“动物下水”当作肉制品供应给烤肉店。其中有近150吨被运到柏林的一家土耳其烤肉公司,加工后被分销到各地。检查人员发现,这家公司冷藏库内的部分肉已超过保质期4年之久。

作为维护食品安全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德国在上世纪80年代初建立了分为“重、中、轻”3个等级的召回制度。其中“重级”指可能导致难以治疗甚至死亡的危及健康的产品;“中级”主要针对可能对健康产生暂时但可以治愈的影响的产品;“轻级”是指那些不会威胁健康、但内容与说明书不符的产品。召回产品,表面看上去损失巨大。实则避免了对消费者损害的扩大。又尽可能地维护了企业的诚信。如果食品出了问题需要召回,通常会先由企业在24小时之内向德国食品安全局和联邦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联合成立的“食品召回委员会”提交报告。该委员会经过评估拿出报告后,召回计划就按下列步骤正式实施:第一步。企业向媒体发布召回新闻稿;第二步,通过媒体向消费者、各级经销商公布召回公告;第三步,企业在监督下召回有问题食品。采取补救措施,并且进行补偿。只有在“食品召回委员会”认可企业已经采取了有效措施、有问题食品对大众的危害风险降到了最低之后,召回活动才能宣布结束。

2004年10月,有消费者向德国亨特格尔奶制品公司投诉,反映一些婴儿在食用该公司的豆粉后健康出了问题。在德国“食品召回委员会”的监督下,亨特格尔公司组织科技人员进行调查,发现公司生产的孕产妇奶粉和婴儿豆粉中有“坂歧氏肠杆菌”。这种细菌可以导致任何年龄层的人群患病,其中对婴儿(一岁以内)的威胁最大,尤其是未满月的婴儿(头28天),特别是早产儿、出生体重轻的婴儿或免疫受损婴儿。随后,该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发布了针对这些有问题产品的“召回令”。在亨特格尔的奶粉和豆粉被召回时,医疗防疫机构一时人满为患,数以百计的消费者要求对婴儿及孕产妇进行检查。奶粉和婴儿豆粉事件发生后,亨特格尔公司的所有商品几乎全部从柜台上撤下,损失多达1000万欧元,另外还向消费者支付1000万欧元的赔偿金。在德国,尽管食品召回是企业的自愿行为,但是由于从事食品生产的多是大企业,一般不愿冒信誉受损、失去顾客的风险,因此目前还没有出现过生产厂商拒不召回的情况。

在德国,标准化是企业达成的重要共识。统计表明,食品行业的标准多达3000

余种。这不但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且确保了食品的质量。有效地防止了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让消费者享用更安全的食品。标准化使德国深受其益,所带来的利润每年超过160亿欧元。时至今日,“德国制造”已成为全球高质量的代名词,德国产品成为消费者信得过的商品。

德国人之所以在确保食品质量方面卓有成效,可贵之处在于狠抓细节,从而保证了各项标准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面包生产从进料到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懈怠。连一个小小的鸡蛋也不放过,把它的来龙去脉都搞得一清二楚。超市里的蔬菜洗得干干净净,包装得整整齐齐,大都和水果摆在一起。人们到收银台付钱时,收银员会用购物袋将蔬菜装起来。这可不是一般的透明薄膜购物袋。上面密密麻麻地印着德文的表格。详细地列举了市场上出售的各类水果和蔬菜内所含的营养成分,什么热量、水分、维生素、矿物质……,应有尽有。顾客看后一目了然,胸中有数,可以从本人的身体状况、摄入需求和食用喜好出发,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虽然在购物袋上印上水果蔬菜营养成分一览表并不难,也花不了多少成本,但却充满了商家的人文关爱。令人倍感温暖。

标准和细节充分体现出德国企业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对消费者权益的关心和保护。它折射出企业感人的品德,常常是被人接纳、受人赏识的切入口。细节并不是无关轻重的细枝末节,而是安全生产中的基本粒子。对一个国家而言,安全生产的细节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品质,常常影响到国民的命运。现在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在当今讲求精细化的时代,细节往往能显示企业的专业水准,突出厂家的内在素质。要成就丰功伟业,离不开从小处着眼,将小事做精。只有踏踏实实地完成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在确保安全和谐的基础上把企业做好做强。

德国人循规蹈矩,办事踏实,遵守纪律,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建立在对标准和法律充满敬畏的基础上,这点对我们不无启示。的确,人生天地间,敬畏感是阻止人们滑向浅薄、野蛮、无所顾忌的坚实护栏。在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许多标准和法律早已颁布实施,遗憾的是缺乏巨大的威慑力,也就是说违法所付出的“成本”(如罚款或判刑)不足以让违法者止步。因此,我们当中的一些企业和个人依然把食品安全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屡罚屡犯。要想惩罚得到最大的效果。一是惩罚要及时,二是惩罚的成本应大于违法所得。我们要从根本上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坚决以法办事,坚持公平正义;强迫制造伪劣食品的企业和个人付出沉重代价,甚至“倾家荡产”;对于屡次违规犯法者。更要用重典。唯有如此,许多老大难的食品安全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工业技师: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 篇4

德国造产品之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叫响, 一方面是高科技人才不断创新, 另一方面还得益于德国有一大批能将创新设计落实为高精尖产品的技能人才, 其中一个“秘密武器”就是所谓“工业技师”。

而这些工业技师, 不仅技术过硬, 还练得一手理论和管理的“软功夫”。

不久前, 一名德国应用型高校的教授告诉笔者, “Made inGermany (德国制造) ”一个成功秘诀是在工程师、技术员等设计人才和高质量的技工之间, 还有一类动手和动脑能力兼备的高技能人才———工业技师。这类特殊技能人才是德国专门培养、德语区国家所独有的, 能做到一些其他国家技工做不到的事情。

有实例为证: 这名教授以前在美国公司领导的设计小组设计出一种高精度频谱测量仪, 生产原型机时需要对设备的光谱窗口进行精密安装调试, 在美国找不到既懂设备科学原理又能干调试细活的技工, 最终有关部件只好拿到德国由工业技师制作。

众所周知, 德国高质量技工来自双元制职业教育, 但恐怕很多人不知道, 德国职业教育还有一个高级继续教育阶段———工业技师培养。

一般来说, 德国双元制毕业的技工在企业积累一定实践经验之后, 如果有志向继续深造, 可申请在职时利用晚间或周末业余时间到各地工商会等职教机构参加工业技师培训, 并参加全国统一标准的工业技师资格考试。获得工商会颁发的工业技师证意味着此人可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高要求的生产管理工作, 薪酬也比以前高出一截。

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工商会负责职业教育项目的多伊林女士告诉笔者, 工业技师培训班学员需要经过大约30个月每周10小时的严格培训。培训的主要目标是, 在学员熟练掌握技工所需的生产加工技巧等硬技能基础上, 再通过理论和实践课赋予其组织加工生产、质量保障和生产成本管控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技巧和人员管理技巧等“软技能”。

由此可以看出, 工业技师在德国现代化工业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已不再是以往“师傅告诉徒弟怎么做”这种简单模式, 而是既要能带好技工队伍高质量完成生产目标, 又要能在领会新产品设计原理基础上根据产能、设备和人员实际情况组织好实际生产。在企业管理的等级制度中, 工业技师起着连接管理层和技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中枢纽带作用。

高科技生产的迅猛发展要求生产一线员工不断更新知识。在德国, 这也是工业技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德国教育孩子方法 篇5

2、德国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

3、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

4、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5、没有本科生(后来根据欧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么就读到研究生,

6、重视实践课程,抽象的数学学习进度至少比中国晚2年

7、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諾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所谓“输在起跑线上”是伪命题,提早读的都是没用的,最多给家长们乐乐,炫耀一下,显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会外语了、会背古诗了等等,没用!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1.不该过度开发孩子智力

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2.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独领风骚的“德国制造” 篇6

自1918年,Franz Kaldewei先生创立卡德维开始至今,品牌一直秉承无止创新的精神不停地展现产品的新兴理念1934年,世界上第一只独立钢制浴缸通过几个部分焊接而成:经过24年的致力研究。1956年卡德维扩展了整个钢瓷釉淋浴盘产品系列:一年后便生产出第一个由整块钢板冲压而成的无缝浴缸,巨大革新的技术瞬时引来行业的关注,这项发明于1958年率先投产,并给予用户30年持久质保的承托。从此。作为卡德维品牌核心的3.5mm钢瓷釉浴缸几乎占据整个德国市场。

世代传承的卡德维家族,历经百年却从未放弃过对创新和品质的追求,传统也正是这个品牌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因。卡德维品牌第四任掌门人Koch曾表示传统使卡德维的家族哲学通过时间的考验,也为其创新的步伐提供坚实的基础,在他们的产品中得以多方面的体现。其丰富的原材料技术,功能基于性的思考,舒适的人体工程学原理引来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设计公司如the Milan Studio Sottsass Associati和Phoenix Design Stuttgart/Tokyo…等等前来合作,使“德国制造”得以全球化的推广从欧洲到美洲,再到亚洲,都有卡德维设立的下属公司以促进这一发展。卡德维不断地与不同的设计师合作,也将全球的“性格名人”作为自己的灵感缪斯,创作了众多极具个性的卫浴空间,波普艺术家安迪霍沃尔,优雅的总统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甚至是在电影市场上大出风头的詹姆斯·邦德,都被提取出独一无二的灵感,融入卫浴空间的设计中。在品牌数年的发展过程中,品牌获得了超过60个国家在内的国际设计大奖。卡德维全球销售总监Nicole Roesler曾说过,使卡德维变得独一无二的缘由正是其最先进的生产工艺特征以及不断开拓创新的设计。

浴室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代表安宁与感性的生活场所,而健康的浴室美学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已经逐渐趋向于大胆张扬的表现。卡德维所提供的更多功能的独立式浴缸,安装便利的地平式淋浴盘。极易清洁的选用材质,正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德国农机制造企业给我们的启示 篇7

试验装备和检测平台越来越重要

德国农机企业产品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的在线监测和下线检测, 检测程序和防错系统已经标准化到生产程序之中, 既降低了人工成本又使产品质量可控。

德国农机企业非常重视产品的线下检测。在科罗尼公司投资850万欧元建成的“青贮收获机模拟检测实验台”旁, 我们发现, 每台收获机下线后, 立即对行走轮扭矩加载、负重加载、模拟爬坡等性能进行检测, 检测时间4小时, 以确保收割机的可靠性和装配质量, 从而保证收割机在客户手里不会轻易损坏。

对一些非关键部件的试验和检测, 德国人也是非常认真的。菲茨曼公司驾驶室的防雨性能检测是从各个角度向驾驶室不间断地喷水达10分钟, 以检测防水性能。艾乐宝公司从四个方向向箱操作手柄加载搬动, 进行疲劳性能检测。

在德国, 产品在线监测也同样重要。在易福门, 任何一个电器元器件只有激光扫描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哈威阀门加工中心在线密封性检测也成为标准化的配置。

我们发现, 德国的农机制造企业无论是机械加工件还是装备部件;无论是收获机整机还是很小的零件, 加工流转过程都要经过检测, 获得检测数据后才能作为产品交付。这些都值得中国的农机企业学习, 也意味着试验装备和检测平台建设对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将会越来越重要。

产品研发要有资金和试验装备作保障

德国农机企业很重视研发资金的投入。据雅歌斯托辉介绍, 该公司每年利润的50%用于产品研发, 科乐收公司年销售额的5%用于科研经费, 采埃孚公司去年投入研发的经费为9亿欧元。充足的资金投入为研发的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

另外, 科学的研发态度和试验手段也是德国企业产品具有竞争力的最主要原因。据介绍, 菲茨曼公司为用户设计一个个性化的驾驶室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 仅安全测试和性能试验就需要1年半。测试项目包括顶棚抗挤压安全测试、振动舒适性能测试等, 全程通过电脑进行数据记录与分析, 从而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无独有偶, 爱乐宝公司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一般为18个月, 其中测试就需要6个月, 仅操作手柄的试验和检测, 就要进行耐腐蚀性试验、耐疲劳性试验、耐高温性试验、低温冰冻检测等项目。

德国专家认为, 如果在研发阶段没有对产品进行试验或验证, 那么就是将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检测后移给用户承担, 这种代价是巨大的, 浪费也是严重的。虽然检测平台投资不菲, 但能够大大降低企业的研发费用、试制费用和田间测试费用, 能够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 从而极大地提高产品的质量。

重视制造工艺和专业化的生产线

实现“制造一致性”的企业一定能够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制造一致性”必须依赖好的装备和先进的工艺来保障。德国企业认为, 能够用机械的地方一定不要用人。因为人工成本是最高的, 而且会越来越高。另外, 只有机器才能实现制造的一致性。而农机产品品种多、批量小, 因此很难从市场上购买到适合自己的, 比较满意的工装和生产线, 必须拥有自己的工艺师队伍和工艺技术, 因此, 他们高度重视制造设备的投入、工艺设计和管理。

哈威公司的主要设备都是5年内的新设备, 智能化程度很高。该公司认为, 只有智能化的设备, 技术升级周期才会缩短, 才能走在竞争的前沿。哈威公司阀体加工中心上配备了240把刀具, 可以智能选刀、自动换刀、自我纠错。这些加工中心的液压系统和元器件都是自己设计制作。科乐收公司收获机的钣金件, 机器人焊接占80%, 焊接生产线、翻转台架、零部件夹具、移位车辆等都是依靠自己的工艺设计师来实现的。

可以说, 这些公司的标准作业生产线和专业化的加工装备, 是其保持行业领先的核心技术和竞争手段。

智能化制造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

农机是很复杂的产品, 一台大型收获机有1万多个零部件。如何保证零部件的采购组织、生产配送、市场服务供应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德国农机制造企业的零部件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都实现了高度智能化的管理, 参观的10家企业都在使用立体仓库。其中格立莫立体仓库的机器手取件速度是每秒7米;科罗尼立体仓库领取已停产10年的旧车零配件, 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哈威公司采取模块化的生产, 接到订单就能迅速地把这些模块调集齐全, 组织生产;而通过信息化远程控制, 雅歌斯托辉可以管理远在捷克的工厂, 使其科学地进行过滤器装配、滤芯涂胶等工作, 完全没有距离上的障碍和组织上的困难;采埃孚通过实施二维码标注管理, 使每一个材料和零部件实现了快速流转, 在生产车间的积压时间不超过4小时。

小单元生产模式提升品质

综观德国农机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 大多采取小单元的生产模式, 进行独立核算和考核。比如采埃孚的行星齿轮箱, 从箱体加工到装配再到质量检测, 在一个封闭单元里, 由一个人来完成。科罗尼公司采用部件电泳, 脱粒室等焊接装配好后再去电泳, 能够保证底面合一和颜色一致。该公司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面漆用水溶性油漆电泳, 完全取消了传统的喷漆工艺, 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涂装质量, 降低了环保治理费用, 使工人的工作环境更为清洁。绿色生产观念深入人心

在哈威公司的车间里, 地面、加工中心的台面、机加工的工件上都看不到一丝油污。车间安装了空气过滤系统, 对空气中吸附的油污进行分离回收, 大大提高了车间的清洁度, 提高了液压件的制作和装配质量。艾乐宝公司管理者上班不开车、不打领带, 工厂全部使用电动汽车运输, 建有太阳能光伏发电, 使用可再生的能源,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汽化系统得到100%的循环利用。

优秀员工是培训出来的

125年缔造“德国制造”传奇 篇8

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开车也是非常惬意的事。据德国人介绍, 他们高速公路路面铺装的水泥, 平均厚度达到了70厘米, 可以起降飞机和行驶坦克。

德国制造为何质量那么好, 实际上, 德国产品从无人问津到竞相追逐也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

实业立国

从象征尊贵奢华的奔驰、宝马、格拉苏蒂腕表, 到发烧友手中的蔡司镜头、迈森瓷器, 乃至厨房里摆放的双立人刀具, 无一不代表着顶尖的做工和品质, 当然还有不菲的价格。

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 过去15年中, 制造业占德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始终维持在23%左右, 稳居欧盟第一。2010年, 德国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 000多亿欧元, 对GDP的贡献率超过50%, 成为“德国战车”率先驶出金融危机泥潭的关键动力。

对于制造业, 德国人有着特别的执著。本世纪初, 当美国等国忙于拥抱互联网经济和发展各类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时, 德国人却依然满足于在车间里敲敲打打。在全球叫得响的德国企业, 无论是大众、西门子, 还是博世、巴斯夫, 无一不是从实业起家, 以实实在在的产品立足。

德国的坚守最终换来回报。由于产品赢得全球信赖, 过去10年间, 德国经济增长的2/3都来自于出口。据德国工业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 德国机械制造业出口比前一年增长17.7%, 其中对华出口劲增33.9%。“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 但德国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这已成为德国或许你还不知道, 2012年是“德国制造”这个名词诞生的第125个年头。如果能够再看到一些德文媒体最近的相关报道, 你就更能够切身地体会到, 德国人对“德国制造”这个词有多么自豪。

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的经典名句。出口旺盛引发工厂开工率提升、就业率增加、商业信心上扬、私人消费增长等连环效应, 帮助德国成为债务危机风暴下的一片“绿洲”。

此前有学者预言, 新兴经济体凭借低廉成本和大量投入, 将成为德国制造业的终结者。而事实上, 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相反, 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兴起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舞台。毕竟它们开足马力为全世界生产之前, 需要引进大量优质的精密机床、数控生产线和大型机械作为支撑, 而这恰恰是德国的强项所在。

科教兴国

如果时光退回到200年前的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德国制造”却远没有现在的好名声。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 当时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 追求强国梦、在夹缝中求生的德国人“不择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 并廉价销售冲击市场。1887年, 为了保护本国市场, 英国议会修改了《商标法》, 规定所有由德国提供给英国的物品都必须标明“Made in Germany”, 以此将“德国制造”与英国的优质产品区分开来, 这就是“德国制造”历史命名的由来。

不过, 这个原本带有侮辱色彩的字样, 若干年后则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德国机械制造、化工、环保技术等行业在世界享有盛誉。

而为了永葆这样的盛誉, 确保占据产业链的高端, 德国坚持科教兴国。

在1991年荷兰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技能大赛上, 德国选手以24个工种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团体冠军。当时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将此归结于职业教育:“国际奥林匹克技能竞赛中的优异成绩证明了我国‘双轨制’职业教育的质量。”

德国对于人才的定义范围并非局限于前沿行业或学科的领军人物, 更包括在普通行业中发挥专长的个人。这种广义的人才观和平等尊重的社会共识, 使得德国有大量年轻人愿意接受职业教育, 成长为优秀的产业工人。在德国, 大学毕业生仅占同龄人的20%, 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 并由此走上工作岗位。

而企业也是德国最活跃的创新主体, 其科研投入占全国总量的70%。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 前25位就有11家德国公司。排名第一的大众汽车公司一年研发经费高达58亿欧元。这种职业教育模式、这些技术娴熟的工人及活跃创新的企业, 把蓝图变成精美的产品投放市场, 使德国经济快速走出困境,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德国一跃成为欧洲工业强国。

隐形冠军

有时人们很难说清, 到底是德国这个国家的形象与性格塑造了德国制造的名声, 还是上百年来德国产品的优质造就了人们对德国这个国家的整体印象。但这种印象很可能与德国一大批中小企业占据出口行业的主要部分有关。虽然他们名气不大, 也被统一冠上德国制造的铭牌。

在法兰克福有一家只有几十名员工的家族企业黑格拉公司, 虽然业内几乎没人知道它的存在, 但黑格拉却是全球领先的线性技术和直线导轨系统生产商。所谓直线导轨系统, 通俗地讲就是各类工业机械所需的滑轨和用于输送物体的“导向件”, 例如各类抽屉底部的轨道、大型货车用于装卸货的伸缩板滑轨等。黑格拉公司拥有不少“独门秘技”, 能够将这些元件做到超低摩擦和超级耐用, 产品时常供不应求。

像黑格拉这样的中小型企业在德国有成千上万, 它们是整个工业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总体来讲, 这些中小企业特点鲜明:规模不大, 德国总部最多几百人, 但往往具有全球视野, 在不少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不追求“大而全”, 而是专注于“小而特”, 其产品往往只是个不太起眼的小零件, 但在制造上精细高质, 技术上独一无二;大部分是家族企业, 极少上市, 分散在全国各地, 不事张扬。

官方数据显示, 德国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吸纳全国70%的就业。它们善于坚守某个“缝隙市场”, 被经济学家们称为“隐形冠军”。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中小企业, 既保留了几百年前手工作坊的精细考究, 又结合了工业化大生产的创新活力, 成为德国工业真正的基石。

《德国制造的孩子》 篇9

各国推行“工业4.0”战略的差异

目前, 各国都在实行“工业4.0”这种高科技水平的工业化智能生产战略, 但由于各国的国情、经济结构、文化水平等有所差异, 因此推行的战略也不同。

1.德国

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 希望牢牢抓住制造业革新的机遇, 掌控住全球智能制造业的话语权。2013年4月, 德国发布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同年12月, 又发布了“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 使其快速进入“工业4.0”的进程中。

2.中国

中国在德国推出“工业4.0”之后,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创造新兴产业。2014年11月,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与SAP公司合作, 预示着制造业向“互联网+”迈进。2015年3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了落实“实业兴邦”这一基本国策, 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 勾画出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蓝图。

3.美国

美国的“工业4.0”又称为“工业互联网”, 以智能的方式, 将设备、人、数据连接起来相互交换数据, 希望以此打破传统的技术壁垒, 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早在2010年, 美国就提出了“再工业化”, 即“制造业回归”战略。2013年,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第二任期的首份国情咨文中就提到“让美国成为新增就业和制造业的磁场”。

4.日本

日本“工业4.0”的一大特色, 是围绕人工智能和3D造型技术展开, 从工业化生产线出发,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劳动力问题之后, 开始进行工业智能化创新。2015年初, 出现了中国游客奔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的事件。马桶盖这种轻工业品对于中国制造业是轻而易举的 (实际上这是中国杭州制造的) , 但中国缺少的正是这一品牌和这个品牌下的技术创新, 才会闹出这戏剧性的一幕。

各国结合本国国情对“工业4.0”作出的战略规划如表1所示。

“中国制造”与德国“工业4.0”

1.中德两国的数据比较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处:德国实现“工业4.0”需要5—10年的时间, 而“中国制造2025”战略执行时间也基本上在10年左右。在了解中德两国的产业生态体系、结构性制造模式等不同的前提下, 结合相关可靠数据, 对比中德两国的差距。以下从制造业就业人数、CO2排放量、R&D (研究与开发) 经费、R&D/GDP、每1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五个方面, 对我国人口素质、环境污染、科技创新投入三方面进行说明。

(资料来源:互联网、国企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由于实际操作、社会治理等原因, 有些年份的数据在统计局中无法收集到, 但从表2几个数据中可直观地看出, 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呈稳定增长态势, 比德国高出7倍之多, 且在R&D经费投入方面也比德国高出5—6倍, 但R&D/GDP、每1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这两个指标与德国相比, 相差巨大。在环境方面, 我国的CO2排放量更是比德国高出10倍有余。

2.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 从产值规模看, 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 这二三十年的快速增长是有结构性原因的。当初的人口红利, 确保了源源不断廉价低价劳动力的涌入, 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红利减退、老龄化加快, 劳动力成本直线上升, 导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至今仍存在“两高” (高污染、高能耗) 、“两低” (低技术密集度、低附加值) 的历史问题未曾解决。最近10多年, 又效仿西方的经济策略, 以房地产业、服务业为主, 把经济虚拟化, 使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从而导致原本就以出口为导向, 以牺牲环境和资源、压低劳动力价值为代价的薄弱的经济受到双重挑战。

(1) 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吸取教训, 纷纷实行“再工业化”战略, 将制造业重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优先位置, 从制造业中得到一份“实心”的“脚踏实地”。

(2) 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拥有更低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 许多最近从中国撤出的外资生产线就搬往那里。例如, 宁波“雅戈尔”的工人最高月薪为3900元 (不包括五险一金、奖金、礼金等) , 这个工资是当地最低工资1650元的2.4倍。从企业的角度看, “雅戈尔”在宁波雇佣一名员工, 每月起码要花费近5600元, 电费、运输费、租赁费等都还不算。2013年, “雅戈尔”考虑搬迁到吉林省, 因为吉林省的工人工资更低, 地租、水电费等也较便宜。“雅戈尔”作为宁波“地标性”制造企业, 其搬迁只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虽然“雅戈尔”不是搬往国外, 但建立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 足以说明我国在用工成本、能源、地租等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3.德国“工业4.0”的现状

以“日耳曼彻底性”著称的德国式严谨态度, 使人们一谈到“德国制造”就联想到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这几个词语。那么, “德国制造”到底好在哪?德国制造工人有一个共同的观念:不相信人, 认为是人都会犯错, 只有制度和流程更可靠。所以, 德国人专注于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 只要机器能做的, 就坚决不让人做。人的作用也就只有下达生产指令、给机器人“打下手”。

“西门子”作为德国工业的代表, 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工业4.0”概念诞生之初, 就嗅到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气息。2013年9月, “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生产研发基地 (SEWC) 正式投产。该生产车间共有两层楼:一楼是物流层, 负责原材料的进入、送检、分送、加工、到成品打包、包装运送等一系列流程。这里除了传送带, 只有1—2名工作人员操控一辆小车在传送带之间, 检查或在总操作机器前下达下一步命令。二楼是制造车间, 整个车间只有20—30名会用电脑的工作人员。不必担心会出现运送差错、断电等突发情况, 因为所有的材料从进入一直到产成, 传感器遍布生产线, 通过条码记录下各种数据, 就算断电也会有数据备份, 不可能出现任何差错。这只是高度发达的制造工艺、设计水平、创新能力所生产出的“德国制造”产品的一小部分。如今, 德国制造企业如宝马、大众、阿迪达斯等都在使用和引进这一工业技术, 希望能在维持产品高质量、少污染的前提下, 减少人力技术成本, 真正达到“工业4.0”的战略目标。

如何缩短“中国制造”与德国“工业4.0”的差距

19世纪中后期, “德国制造”与现在的“中国制造”有些相似之处, 也曾被贴上“假冒、抄袭、粗制滥造”等标签, 但如今“德国制造”誉满全球, 被其他国家所追捧。我国要想像德国那样从制造业低谷中走出, 并缩短与德国“工业4.0”的差距, 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1.借鉴他国

(1) 引进来。目前, 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需要学习各国先进的方针政策和战略目标, 引进先进生产线、高科技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 吸引新兴资本, 以保持原有的资本市场不外流, 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2) 同合作。制造业在中德两国社会发展中都掌握着重要的经济命脉。两国可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战略性合作, 启动政府指导下的对话机制, 对相关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等问题交换意见, 拓宽双方的合作空间。例如, 近期重庆两江新区凭借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的地理优势, 深化中德战略创新合作, 对接德国“工业4.0”,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3) 取精华。德国“工业4.0”是新兴战略, 聚焦于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环节技术, 减少以人为导向。而我国则是强调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两者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 我国不能一味地照搬德国的战略方针, 而应以“工业4.0”为辅, 借鉴德国的创新驱动体系, 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中国制造2025”, 立足于转变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八大对策”为主要内容, 加快实现成为“制造强国”的目标。

(4) 快实践。在企业中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 加强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 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产业的经济效益, 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战略目标。例如, 博泰集团CEO沈晖在推行信息化系统中, 将企业的重点转向C2B。2015年5月, 中国软件国际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奋进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工业4.0”合作协定, 三家公司利用工业物联网生态链建设, 共同推动面向行业、企业、客户的“工业4.0”领域的“互联网+”转型。

2.了解自身

(1) 补不足。有产品而缺品牌、有速度而缺质量、有制造而缺创造, 我国制造业为了求大求快, 一直采用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 才有如今的尴尬处境。因此, 我国制造业亟需一个健康的法制生态环境, 在创新中求发展。而创新不仅仅指技术创新, 还应涉及体制和理念的创新, 真正落实“实业兴邦”这一基本国策。

(2) 实政策。目前, 我国的综合营商环境位列全球中下游, 例如, 办理一个投资项目, 需要跑委办局、处室盖章, 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期。虽然国务院出台了一些简化政策, 但是由于以前的明文法规难以一下子修改, 因此真正落实的也没几个。居高不下的企业税负、名目繁多的“隐性费用”、难以解决的三角债和融资问题, 都是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欠缺的地方, 使制造业企业难以跨过经济转型这道坎。

(3) 创优势。当然, 我国的制造业并不是一无是处, 我国除了拥有广阔的资本市场、富足的劳动力, 还有天量的外汇资本去海外寻找投资机会。只要不放弃低端制造业、不断扩大内需增加附加值、加快经济结构转型, 我国仍是亚洲工厂的中坚力量。现在, 我国正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黄金十年, 开始发行富国“工业4.0”基金, 通过与金融领域的创新合作, 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制造业转型。

(4) 扬精神。我国错过了人类历史上的前三次工业革命, 在“工业2.0”普及、“工业3.0”补课、“工业4.0”紧随的进程中, 我国应弘扬“工匠精神”———优秀的工匠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视技术为艺术, 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用“工匠精神”武装产业变革, 将科技与产业相融合, 以质量提升品牌、以精神促进产业转型、以创新引领企业走向高端, 将“工匠精神”植根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 共同实现“中国智造”。

摘要: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 推行“工业4.0”战略, 对我国大而不强的制造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不仅可控制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而且有利于塑造制造业强国的形象, 摆脱“低端锁定”的处境, 符合当今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制造”,德国“工业4.0”,差距对比

参考文献

[1]郎咸平.中国制造的危机与出路 (B2C版) [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 4.

[2]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 4.

[3]李廉水, 周彩虹, 刘军.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 3[R].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4]黄俐.西门子的“工业4.0”[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 3 (1 8) :49-51.

德国孩子的家务事清单 篇10

杰克有两个可爱的孩子, 三岁的彼得和六岁的约翰, 他们都很有礼貌。我正在和杰克一边看电视一边聊天时, 在厨房里忙碌的杰克的妻子玛丽说:“晚饭做好了, 大家准备吃饭吧。”彼得和约翰听了, 马上放下手中的玩具, 来到厨房, 每人拿出一套餐具, 放到自己的位置上, 吃饭的时候也十分专心。吃完饭, 彼得和约翰把自己用餐的餐具端到了水池边, 然后帮助玛丽做一些家务活儿。

看到两个孩子如此懂事, 我问杰克有什么办法让孩子们如此勤劳。杰克两手一摊, 说:“这是很正常的事啊! 在德国, 父母都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 家务是第一步。大多数家庭都会为孩子列一张家务事清单。”“家 务事清单?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 很感兴趣。“是的。”杰克说着, 从书桌上拿来了孩子每天负责的家务事清单。

我接过来一看, 家务事清单制作得很精美, 孩子每个年龄段主要做的家务都清清楚楚地列在了上面。我饶有兴趣地看了起来。

两至三岁孩子要做的家务:帮助铺床、把玩具和儿童读物从地上捡起来、饭前把纸餐巾放到桌上、帮助准备宠物饲料、把袜子套在 手上掸灰尘、帮妈妈拿扫帚、帮家长把衣服挂上衣架、浇花。

三至四岁孩子要做的家务:擦灰尘、喂宠物、到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助妈妈铺床、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从超市买菜回来帮助家长把菜拎进家、 到信箱里取回信件。

四至五岁孩子要做的家务:擦桌子椅子、擦灰尘、独自铺床、吃完饭后把脏碗拿到水池边、妈妈做饭时在旁边帮忙、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浇花。

五至六岁孩子要做的家务:照顾宠物、拖地板或者用吸尘器洗地毯、倒垃圾、叠衣服, 并把衣服放进衣柜、秋天时帮助父母扫落叶、整理房间、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把洗干净的餐具放回橱柜。

在每份家务清单后面, 还有简单的对父母的要求, 比如要多鼓励孩子, 让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参与家务活动; 孩子做家务时要陪在孩子身边, 与他们一起分享劳动成果;当孩子完成一件家务时, 要发放小红花表示奖励等。总之, 这份家务事清单写得很明确, 孩子一看就会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看完清单, 我说:“让孩子们承担那么多家务, 会影响学习吗? ”杰克说:“不会。在德国, 孩子一般三岁上幼儿园, 为期三年。三年中他们要做的事有:参观警察局, 学习如何报警;参观消防警察局, 学习灭火和躲避火灾; 参观市政府, 认识市长, 看他如何为市民服务;坐有轨电车, 记住回家的路线;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 学习付钱和选货等。三年过后, 当孩子具备了初步的生存能力后, 才会接触书本知识。”

听了杰克的话, 我不禁在心里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基础教育啊!

《德国制造的孩子》 篇11

学过英语的人可能会犯嘀咕,明明德国的英文名字是“Germany”,怎么被翻译成“德国”呢?其实“德国”一词来自他的另一个名字“德意志(Deutschland)”,而“Germany”一词源自德国境内的主流人种“日耳曼人(German)”。这两个名字,前者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频率甚至高一些,因为日耳曼人并非希特勒当年所鼓吹的“智慧与高贵的血统”,而仅仅是欧亚大陆上众多白种人的一支。根据遗传学通过不同国家人种的DNA统计的最新数据,拥有日耳曼人最多的国家是德国和英国,都超过了半数,其次是荷兰、比利时、奥地利、丹麦、挪威和法国,连美洲大陆上也生活着几千万日耳曼人。因此,说日耳曼民族天生具有工程师的缜密思维和严谨态度是毫无根据的。

接下来再说说德意志,在19世纪的欧洲政局中,它是一个地道的二流国家。首先是历史,德国在1871年才完成统一,而那时英国和法国已经辉煌了几百年了,连后来被德军“闪电战”攻陷的波兰和奥地利都有足以藐视德国的厚重国史。其次是政治,建国后的德国可以说没有首都,因为当时的柏林才是一个拥有区区3万常住人口的“小镇”,连一条像样的繁华街道都没有。德国的第一任皇帝威廉一世的登基典礼竟然借用了法国巴黎郊区的凡尔赛宫,一点儿也没有后来“欧洲一代天骄”的威严和排场。后来为了与法国制衡,威廉一世准备迎娶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大女儿,但未来的丈母娘“母仪天下”地放出话来“不会跨出日不落帝国的领土半步”。由于当时英国的国力太过强大,这个女婿如果不当,德国实在在欧洲混不下去,一代“开国太祖”只能远赴英伦,“倒插门”参加自己的大婚仪式。

自此以后,在英国宫廷里,德国人成了卑躬屈膝的笑柄,以至于后来英国百姓也开始瞧不起德国人。《国王的演讲》中的英王乔治六世的妻子,也就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的生母当时竟然公开称呼德国人为“匈牙利人(匈奴人)”。而如今,德国人用精湛的科技力量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终于让傲慢的英国贵族低下了头。2011年威廉王子“世纪婚礼”上使用的宾利礼宾车就是德国制造的,而他们引以为傲的“车王”劳斯莱斯也成了德国宝马集团的囊中之物。

山寨与创新、贫瘠与守法

1840年左右,正是英国的大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开始了铁路建设和工业起步。而那时的德国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国家,全世界闻名的德国产品只有纽伦堡生产的玩具熊和索林根制造的餐叉餐刀。别说钟表这类精密仪器了,就连最简单的大型机械纺织机德国人都只有拿着扳手修修的份儿。当时在欧洲采矿、冶金、蒸汽机、武器制造等领域,德国可以说是全面落后,于是他们开始了低三下四的“山寨之路”,足迹遍布欧美的德国工业间谍就这样拉开了德国工业起飞的序幕。

但德国人眼中的“山寨”,与我们国家现行的卑劣的粗制滥造和简单的外形模仿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在原产品的基础上,针对技术和可靠性上的缺陷,做进一步的完善与创新,比如汽车上使用的内燃机,就是几拨德国工程师针对动力不稳定且体积大的蒸汽机所做的改进方案。当时德国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停留在乡村阶段,英法贵族身上佩戴的金银首饰和名贵宝石,德国人是想都不敢想的。但一批有手艺的德国工匠不甘寂寞地鼓捣起了铁丝首饰,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奇思妙想的造型在当年的世博会上一炮打响,“柏林铁丝首饰”成了欧美上流社会最流行的奢侈配饰。

德国人的钻研精神与其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刻板的守法意识,构成了现代德国工业腾飞的基础。德国本土不生产石油,气候环境也不可能种植橡胶,但德国的化学家从莱茵鲁尔地区生产的原煤中提取石油,从石油中提取人造橡胶,从而摆脱了对武力掠夺和海上运输的依赖。一战失败后,巨额的战争赔款是以“金马克”为单位的,就算倾尽国力都赔不起,德国人此时想到的不是赖账,而是从海水里提炼黄金以还账!虽然这个大胆的计划最终搁浅,但德国的科技实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相机与腾飞,汽车与复兴

在中国提起德国货,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满大街跑的各种品牌的汽车,尤其是在中国,德国车被赋予了近乎神话的地位,精湛工艺,前卫科技,可靠耐用,人性设计,高保值率,品牌价值,高贵血统,不凡品味……所有华美的恭维都成了德国车的代名词。殊不知,在德国工业起飞的年代,雄厚的资本积累并不是依靠汽车来完成的,而是靠那个方寸间凝固时光的小盒子。

当年的德国放眼全球,造汽车没有美国那么财大气粗,拥有那么多石油和钢铁资源;造奢侈品比不过法国,拥有那么多高消费贵族人群和一打以上的百年高端品牌;造跑车和赛车比不过意大利,王公贵族各个都是赛车手兼工程师;造大型机械比不过英国,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阔的市场;造钟表比不过瑞士,全欧洲的顶级匠人都聚集在日内瓦湖畔“搞科研”。于是德国人绞尽脑汁,终于发现了照相机这个好东西。

便携式照相机是由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发明的,这位仁兄是制造望远镜和显微镜起家的。照相机不需要大量的钢铁和高超的冶金技术,不需要大型的机械设备,不需要生产线和流水作业的大批工人,没有超出德国能力范围的工艺和技术含量,特别适合在广大乡村作坊里精工细作。而且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定位是民用消费品,每个家庭都会需要,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可经济学角度的问题来了,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够消费得起呢?当然不是穷得叮当响的德国家庭,因为据说当时的德国GDP只相当于南美洲的阿根廷。于是德国人瞅准了大洋彼岸的暴发户美国。

1936年的一期《财富》杂志上,刊登了人类历史上第一篇“数码产品评测”的稿件,该文章用了20多张图片和相关表格介绍了来自德国的徕卡、康泰时和罗莱福莱克斯相机。这三款产品中卖得最好的就是徕卡。当时的德国人甚至不相信,生产徕卡的小镇维兹勒德国人都没几个听说过,这个小盒子竟能卖到150美元,配齐全套附件价格高达450美元。要知道,当时美国产的柯达相机售价才5美元,一块瑞士的浪琴手表不到100美元,而那时的美国,一栋双车库的小别墅才卖不到3000美元。

德国的汽车工业,早期一直以制造华而不实的豪华大轿车为主,当时的宝马还是一个摩托车作坊,真正腾飞是在二战之后,可以说,德国的汽车工业是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德国的中型城市德累斯顿为例,它不但是著名的钟表和相机制造中心,也是汽车和军工重镇。二战后期,盟军为了显示对纳粹嚣张气焰的威慑,准备选一个中型城市作为靶子,德累斯顿不幸入选。美军当时在美国西部建造了一座模拟德累斯顿的城市,试着用各种不同的炸弹摧毁它,以达到最佳视觉效果。于是,3万5千多人葬身战火,40万工人和居民无家可归。美国的侦察机显示,光是清理废墟就需要至少20年的时间,德累斯顿已经从美军地图上被抹掉了。

而战后的德国人励精图治,选择了汽车工业作为提振国民经济的救命稻草,民众也爆发了汽车消费的热情。甲壳虫、高尔夫、捷达、帕萨特、辉腾,德累斯顿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从原点的复兴。如今,执世界汽车制造之牛耳的德国,是不是已经用那份日耳曼民族特有的自信,破除了你对德国货的盲目迷信呢?

德国孩子负担轻的奥妙何在 篇12

德国中小学生没有作业和考试压力

在德国, 小学6年级毕业后 (个别联邦州为4年级) , 学生根据自己在小学阶段的表现和成绩, 分别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

其中成绩好的学生进入文理中学 (相当于中国的初高中一贯制重点中学) ;高中会考通过者, 可直接就读大学;成绩略差的学生进入普通中学, 毕业后大部分进入职业学校, 少数经过补习, 通过专门考试后, 可就读应用技术大学。中国驻德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姜锋长期从事德国教育问题研究, 他的孩子也在德国上中学。他用亲身体会向记者谈到德国学生的负担问题。

姜锋介绍说:在德国, 小学生在1~3年级基本没有家庭作业。德国人认为, 学校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场所, 家庭是孩子娱乐和成长的摇篮, 要严格区别两者的社会功能。小学初级阶段, 要最大限度地给孩子以自由成长的空间, 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德国的小学是半日制, 下午没有课, 老师经常会组织学生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郊游。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 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校很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注重开发小孩的想像力和创意。例如手工课就是德国小学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姜锋说, 可以用三句话总结德国小学1~3年级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享受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

德国的小学生到了4年级, 课程有所增加, 学习任务渐渐加重, 孩子4年级后学生也面临“小升初”问题。在德国, 小学升中学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平时测试成绩、课堂表现和学习态度。语文、数学、常识这三门课成绩优良的学生, 才可能被推荐到文理中学上学。经过从小学1年级到3年级寓教于乐的阶段, 4年级的学生已经懂得应该认真、刻苦学习的道理, 老师也开始布置家庭作业。但学校对家庭作业完成与否并不进行严格检查, 有时是老师课堂统一讲评, 有时只是抽查批阅。他们平时也进行笔头测试, 但规定测试时间, 低年级不超过15分钟, 高年级不超过30分钟。所以, 德国学校在小学阶段, 学生学习负担轻, 压力小, 课余生活丰富, 过得确实潇洒。姜锋的孩子有时也在家额外多做些课外作业, 但并不得到老师的嘉许。在德国人的育人观念中, 孩子生长在什么年龄段, 就应该做他相应的事, 超前学习并不是什么好事;孩子有闲暇时间, 应该参加体育锻炼, 因为在长身体阶段, 必须要有强壮的体魄。因此, 学校在课余生活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锻炼身体, 作业要给体育锻炼让路, 这在德国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

德国的孩子进入中学后学习课程大幅增加, 通常要上德语、数学、英语、拉丁语、化学、生物、地理、宗教、历史、音乐和体育等课程。前四门是主课, 老师会针对主课内容留部分家庭作业, 一般学生会在30~40分钟内做完一门功课的作业, 每天做作业的时间大约两个小时。如果每门课的作业都想得高分的话, 还要加上复习、预习以及整理老师讲课内容的时间, 要花大约3小时。德国中学没有期中和期末考试, 也没有中考和高考。老师根据每学期4次阅卷课堂书面作业成绩、平时课堂提问和测验的综合水平评定学生的学期成绩。

不留过多过繁作业给孩子

德国老师从来不给学生留过多、过繁的家庭作业, 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假期和周末不留家庭作业, 星期一不得安排考试。德国老师普遍认为, 学生做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学会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 一个概念或一种定律, 学生懂了, 会用就行。所以在测验时, 如果学生解题思路正确, 即使计算有误, 老师也给予肯定。德国的学生参加数学考试可以带计算器, 参加物理考试可以带物理公式手册。他们觉得, 当今互联网高度发达, 各项公式可以很方便地从网上或计算器等工具里获得, 为什么还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呢?很多德国家长都认为, 与其让孩子花大量时间去背诵条文, 不如让他们学习更多知识, 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懂得如何可以随时找到并运用所需要的信息。因此, 德国学生的作业虽不多, 但阅读量很大。在德国, 很少有家长允许孩子晚上坐在电视机面前消磨时光, 而是鼓励孩子们读书。姜锋认为, 从表面上看, 德国学生没有像中国学生有那么多作业要完成, 也基本没有考试压力, 但他们内在压力还是很大的。例如, 德国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进行讨论。老师出题, 学生要为此准备专题报告。这就促使学生须阅读大量书籍和资料, 学会如何搜集、归纳和运用信息。

评价机制合理, 学生负担减轻

德国孩子从小学入学到进入大学之前, 只经历一次称得上是真正意义的考试, 那就是高中毕业考试, 但即便这唯一的考试也并非一考定终身。德国高中升大学的条件, 除这次考试外, 还要将两年内四个学期所有学科成绩计入毕业成绩的总评中, 也就是说, 即使一个学生在高中毕业考试中考砸了, 只要他以前各门功课的测验和作业成绩不错, 也不至于功亏一篑。德国高中学生负担轻、压力小的另一个因素是, 高中毕业考试的四门科目是由学生在规定课程内自己选定,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强项, 使自己的毕业考试成绩达到最佳水平。

相比中小学生, 德国的老师却十分辛苦。高中教师每周授课时间为24小时, 每位老师至少负责两门功课的教学, 如语文兼社会学, 拉丁文兼历史, 数学兼物理, 英文兼体育等。在德国, 教师要修两门主专业, 并通过两个国家考试才算合格。

从总体上看, 现行德国教育制度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 相对来说身心比较健康, 知识面比较广泛, 能力比较全面, 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都比较强。但是该体制也并非十全十美。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持的历届国际中学生评估中, 德国学生不是名落孙山, 便是蛰居中游。德国很多专家学者对现存教育体制提出了方方面面的批评或置疑, 也有人提出, 是中国“虎妈”式的严格教育方式还是欧美宽松的氛围, 更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德国下萨克森州文化部长联席会曾专门组织力量研究中国教育体制, 德国实力雄厚的贝塔斯曼基金会也专门组团前往中国考察基础教育。姜锋认为, 如果中德两个国家在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上能互相学习和借鉴, 大可形成一个较为理想的教育模式。

上一篇:甲基强的松下一篇:建筑供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