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面对后进生

2024-10-13

教师如何面对后进生(共10篇)

教师如何面对后进生 篇1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客观、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能力。我们能否做到因材施教, 面向全体学生,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敢于面对现实,放下架子、拉下面子,深入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面对一个新集体,不可急于求成,不可采用高压政策。学生可能会自然地和以前的教师作比较,从心理上一般不会主动和教师交流,而教师此时应主动地走近学生,做深入的了解,友好地交流沟通,探讨学习体会,对各科教师教学的认同,对生活习惯以及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的观点或思考,帮助学生排解一些情绪和思想障碍,解决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等。还有的学生可能内向,不愿就自己的问题和教师探讨,不过教师可以形式多样、有层次地逐步了解和沟通。只有敢于面对后进生的教师才可能有计划、有信心地完成后进生转化工作。

二、要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些学生,从多元智能角度去培养和评价,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信任和尊重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最基本原则。作为“师者”,我们要理智地对待他们。我认为学生纪律差、学习差是一时的,产生这种结果是有各种不同的原因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 后进生各有突出之处,学生间不管是横向比较还是个人能力比较,有的学生在体育方面比较突出,通常在体育赛场上能够威风; 有的在音乐方面擅长;有的在口才方面突出;有的善于搞人际关系。在文化课方面,有的在数学方面不行而在语文方面就可以;有的内向擅长于思考;有的外向善于交际。仔细看,他们各自都有潜在的优点,所以教师应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用“放大镜”去找他们身上的亮点。可能有学生被别人歧视过,有的长期被压制,有的长期放纵自己,对此,教师应细心观察,言语得当,发现小小变化, 立刻给予表扬和鼓励,鼓励他们大胆参与。十年前,班里所谓的后进生马某,动手能力强,热爱劳动,我给他安排为班里的劳动委员。 现在某钢厂工作,成绩突出,很受同事的赞赏。

三、要关心爱护他们,从习惯入手严格要求他们

后进生所谓的“差”,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家庭的原因,如父母离婚造成的,有的是自身多元智能不平衡造成的,还有的是因为以前的教师、同学的影响。总之,他们被疏于管理,或被放弃,听之任之。要是真心关心爱护他们,就要从小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入手,尽量做到少迟到、不迟到,作业可以推迟上交到按时上交,逐步推进,每天都要关注他们,不是责问呵斥,而是究其原因。也有的学生会出现无原因违纪,就是恶习根深蒂固,一时改不了,怎么办?明确要求,学会等待,每天做好记录,有进步就表扬,多赞许,少责骂,及时沟通,调整学生心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对他们的关爱,帮助他们建立能够取得进步的自信心。

四、充分发挥同学的力量,帮助他们尽快转化

教师和学生有时会产生代沟,而学生之间的沟通可能就容易一些,让班内表现好的学生,带着教师给的任务,去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在不良习惯上去矫正,建立班内进步记录档案,每周表扬评比,营造和谐互助的班级风气。教师进一步就可利用通过爱心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唤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逐步实现“自我管理”和 “自我改造”的良好境地。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在每一项教育活动中,让学生重参与,重过程,重态度;注重心理疏导,培养抗挫折能力;培养合作、理解、沟通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同学间、师生间感情,按新课程标准,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后进生也就会“前进”了。

教师该如何面对家长送礼 篇2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又到了,这一话题随即引发众人的关注。

教师收礼心态分析

@王 梅(某中学教师):家长送过于贵重的礼品,我是绝对不敢收的,偶有家长送一些水果、食品之类相对普通的礼物,我则会默许收下。如今教育部出台了这个规定,以后就都不敢再收了。其实不收礼更好,心理没有压力,不必再担心对不住哪位家长。

@转转兜兜(某小学教师):收家长的礼物当然不太好,但看到身边的同事都收,久而久之也就心安理得了。说起来,我们其实更愿意收“优等生”和“中等生”的礼物,心理负担较小,稍加关注,他们就进步很大。最不愿意收“学困生”的礼,因为他们成绩较难提高,老师心理压力很大。

@韩洋一线(某小学教师):刚开始做班主任时,就有家长送礼了,当时还心里窃喜,感觉得到了家长的尊重。后来收礼次数多、时间久了后,才感觉压力很大,毕竟“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如今想拒绝家长送礼还是有点难,因为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原则。

家长“硬塞”礼物怎么办

@程红军(某中学校长):不管是真心感谢老师,还是有求于老师,总会有某些家长通过各种方式把礼物“硬塞”给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首先,老师要端正心态,坚决拒收、退还;其次,运用一些正确、巧妙的处理方式,例如可以借家访之机把礼物退回,或者让学生带回去,同时附上给家长的一封信,诚恳说明原因。

@李 立(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针对家长“硬塞”礼物的现象,我觉得学校要有所作为,要为老师们“做主”。老师可以把礼物上交给学校,由学校出面与家长沟通交涉,把礼物退还,同时劝导家长不要送礼。当然,在处理过程中应注意使用恰当的方式,要注意保护家长的隐私。

@何 泽(中学教师):我觉得教师的态度很重要,尤其是“硬塞”行为正在进行时,例如送礼的家长就在校门外等候或直接到家里送礼等,这时教师的态度一定要坚决,万不可犹豫不决,让送礼者认为是“假意推脱”。只有态度坚决,并辅以善意的劝导,才能让送礼的家长“死心”。

如何遏制家长送礼的现象

@柳飞燕(中学教师):很多家长送礼是担心孩子被老师忽略,希望老师多关注孩子。对此,老师平时应给予每一名学生公平的关爱,同时要多花些心思,通过恰当的方式,有意识、分批次与家长多沟通交流,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是用心教育的。

@杜文澄(社会学家):有“送”才有“收”。不能只要求老师遵守规定,对送礼者就置若罔闻。建议相关部门也出台相应规定,对送礼者进行约束。不但要让送礼者明白向老师送礼的危害,更要让送礼者明白向老师违规送礼后,自己也要承担责任。

@顾和平(时评人):打电话向老师说一声感谢、让孩子做一张贺卡送给老师,都是很好的感恩方式。可惜这种节约、文明的方式,往往被认为“寒酸”“拿不出手”(许多人哪怕嘴上不说,心里或多或少也会这么想)。所以,引导社会转变观念,肃清不良风气才是关键,尤其是政府部门,更应做好引导,做出表率。

还需标本兼治

@朱澄云(教育学者):“送礼办事”,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制度不完善的因素,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情风气使然,要改变尚需一个过程。仅就教育领域而言,要真正标本兼治,还得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起,优化资源配置,维护教育公平,让群众满意,家长放心,送礼现象(特指有求于教师的送礼)也就逐渐减少乃至绝迹了。

教师如何面对后进生 篇3

那是我担任初三语文任课教师时, 在一次月考中发生的事。一名学生在月考试卷上填写了自己的姓名后, 整份试卷只字未动, 就交了上来, 俨然一位“白卷先生”。他为什么不做试卷?是公然的挑衅, 还是无声的抗议?

我的思绪回到过去平日的课堂。

镜头一:上课铃响过之后, 有人喊报告, 一个学生走进教室经过我身边时, 一股烟味飘了过来。“站住。”我熟练地从他的衣袋里摸出一盒烟, 班上同学轰然大笑起来。他就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李甲。

镜头二:“李甲, 你的作业交了没有?”他慢慢地站起来, 低着头说:“我放在家里了。”“你咋不把你自己放家里, 你多少次作业没交了?下课后, 你到教研室来一下。”我没好气地说。……“李甲, 你这几天学的课文背会了没有?多少天了, 就学了这么几篇文章, 你一天都干啥了?背不会, 就不要上课。”

正如上面所述, 不知从何时起, 李甲变得对学习毫无兴趣, 我对他也日益感到厌烦, 常常会恶声恶气, 同时, 我明显地从他的举止、语气、神态中, 感受到他对我的抵触情绪。这次, 他终于把对我的愤恨, 用一种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了, 他想看到我被气得火冒三丈的样子。万般无奈, 我只好请来了他的家长。通过交谈, 我了解到, 他是家中最小的且是唯一的男孩, 他父亲从来就不管他。对于孩子的这种错误做法, 他的家长说:“我们也无能为力, 多少好话说完了, 他就是听不进去。”

面对这种情况, 我陷入了两难之境。如果为了保存我所谓的脸面, 这个学生就很有可能很快离开学校, 带着对我的怨恨, 走上社会;而如果不严肃处理, 下次考试, 也有人像他一样上交白卷, 那不是出更大的问题了吗?

我该怎么办呢?……我决定, 先找他做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

“李甲, 你这次交白卷, 出于什么心理, 我是清楚的。老师以前在全班面前搜你兜, 是我不对, 损伤了你的脸面, 可是, 你作为学生, 抽烟是不对的, 况且这对你的身体也不好, 我希望, 你尽可能的少抽或不抽, 我也保证今后不会再翻你的口袋。平时老师上课对你不够礼貌, 说话有些伤你的自尊, 在此, 希望得到你的谅解。”

“李甲, 你说老师说的对吗?我相信下次月考, 你一定会考出自己满意的成绩。”望着他转身离开教研室的背影, 我不知道, 这些话对他会有多大的作用, 但是, 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 解决我们的矛盾, 我也期待奇迹的出现……

镜头一:“下面, 我们就‘愚公是否愚蠢’展开一次小型的辩论, 谁能主动上来?”他———李甲, 竟然举手了!“好, 李甲同学, 还有……”

———这次辩论中, 李甲表现很好, 博得同学们的掌声, 我当众表扬了他。

镜头二:月考后, “这次李甲同学考了85分, 比前两次已有很大的进步, 我相信, 中考时他一定能考个更理想的成绩……”

自那次长谈之后, 李甲有了许多变化, 而我也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看到他些许的变化, 我都会感到欣慰。最后, 值得一提的是, 他在中考中, 语文考了92分。这虽是我教学生涯的一个小插曲, 但里面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 我们教师即使面对的是后进生、学困生, 也应该抱有一颗宽容之心, 用鼓励的话语包容他们的过错, 唤醒他们迷失的心灵, 使他们有改过的机会, 用诚挚的态度肯定他们的成绩, 鼓起他们奋斗的力量, 使他们在学习上有所收获。

高中政治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 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师 新课程

新课程的启动和实施,无疑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新突破。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当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新的课改理念正在基础教学中广泛运用,在改革前沿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们已感受到了新课程带来的震撼与洗礼。

但在更广泛的教育场所,教师们却还在固步自封地、一成不变地迈着过去的脚步。一方面我们粗略领会到了新理念、新教法、新的评价观点带来的智慧与创新;另一方面,在对新课改的理解与认同、接受与反思的实践过程中,更痛苦的是新课改带来的对老师自身的严峻考验和挑战:教师是新课改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可是,没有金刚钻就别揽那瓷器活儿,我们拿什么来面对新课程?

不承认矛盾就不能解决矛盾。作为高中政治课教师,特别是要与高考打交道的政治教师,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不可能回避的。目前,一线教师可以说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许多教师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以往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评价观(当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高考指挥棒没变的原因),在短期内很难转变过来,甚至有些政治教师由于受自身能力的限制,从根本上就排斥课改。有些政治教师对本学科重视不够,没有积极性,再加上学生对政治学科的不重视和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使得政治课改进程缓慢。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与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一、明确新课程理念和精髓,变“守旧派”为“革新族”

就课程的核心价值来说,它是一门以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为基本内容,对高中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就课程的能力目标来说,它是一门引导学生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的一门课程;就课程的培养目标来说,它是一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

在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中,要求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等都要求我们冲破陈旧观念约束,走出一条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路子。

我们要转变旧的教育理念,不能简单地以社会评价(以成绩为中心的社会评价直接冲击教学新思维)和高考方向来给自己的守旧作为台阶。

二、转变角色,由“传”道“授”业者,变为“引路人”

在新课程下,教师是课程结构的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是学生体验,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是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是促进学生发展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和评价者,是课程民主管理的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

这要求教师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高中政治教学要注重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中引出新内容的学习,用案例来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以帮助学生从现有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注重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反对教师把自己变成权威的、万能的传输者,而是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要树立正确的评价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评价既关注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了学生的潜能;既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使评价从单纯的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变化与进步。

三、改变教学方式,由“教书匠”变为“鼓动家”

教师要研究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的特点,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重视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切入,呈现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拘泥于知识的理论体系,突出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核心概念;重视引导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获得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追求。

这要求我们明确本学科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重视从总体上控制理论知识的学习总量,给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创造条件,灵活处理教材的内容,要依据课标规定不能超越学生的承受能力。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讲解、作业、考试这些单向方式来教学。要让一节课具有立体感。要通过教室、社会实践活动组成的“开放式教学或研究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注意将教科书与其他的各种课程资源合理整合,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支撑起学生的学习活动,如网络信息、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参观、调查、访谈、时事政策、党团活动、班级活动、学校特色等,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总是该优先考虑的。

四、丰富教师自身的内涵,由“纸上谈兵者”变为“多能学者”

这儿的“多能学者”,主要指在专业上是学者,在知识上要广博(比如,随时关注时事政治、关注社会热点、了解学生的注视点,熟悉史、地科目甚至一些理科知识),在能力上是实践者和善于引导学生的实践者。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因此,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不断丰富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

教师还要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必须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内的课程资源,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利用校内外的网络等信息化资源及校内外一切可用的课程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

总之,我们新课程改革的序幕才拉开,但新事物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教师自身教育惯性将成为道路曲折的重要原因,如何不让教育者成为改革的阻碍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讨。

教师该如何面对“课堂意外” 篇5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数学课堂教学已成为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 由于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 造成了开放的课堂教学进展中的不确定性, 无论我们对教学过程做多么精心的“预设”, 依然会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 即“非预设生成”。

大部分的“非预设生成”与课堂教学目标是紧密相关的, 面对这些鲜活的生成资源, 教师在倍感“意外”的同时, 应及时调整预设方案,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 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矛盾, 使课堂教学多一分“精彩”, 多一分生气, 让学生智慧的火花闪耀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然而, 在现实的数学课堂学习中, 非预设生成又会给课堂带来另一种结果——尴尬, 对教师个人来说, 心里都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念头, 担心非预设生成让自己在课堂上下不了台, 于是就不期望非预设生成给课堂带来的精彩了。因此, 教师们为了“安全”起见, 一般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采用多种手段, 包括语言、眼神、脸色以及课堂的纪律要求, 或者对学生非预设的生成情景采取漠视的态度, 或者将学生尽量往自己的预设生成的方向引导, 以减少生成。久而久之, 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时候, 会习惯性地思考一个附带问题, 即:我这样说, 老师会满意吗?我的答案是老师希望的吗?但总有个别学生是例外的, 他们在思维冲动之下, 不管老师高兴不高兴, 都会把一些思维成果表达出来, 造成一个个“课堂意外”, 这些都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

【案例1】直线、线段、射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射线有两个点”

(1) 师:同学们, 射线在生活中有吗?

生:有, 电筒。

(2) 感悟射线的端点。

师: (指着电筒光源) 这一头有点吗?

生: (齐) 有。

师:那一头有点吗?

生:有。

师:真的有吗?

生:肯定有, 虽然在教室里看不见, 但电筒的光最终会落到后面房子的墙上。

师: (眼睛有些睁大) 好!那如果后面的房子都没了, 还有点吗?

生: (有的摇头, 有的发呆) 有!

师:你说在哪里?

生:假如我们教室后面的房子都消失了, 但后面的山还是不会消失, 因此, 肯定会落在山上。

师:……

【分析1】“意外”造成了尴尬

教师一直无法让学生得出“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的结论, 导致生成冷场的局面, 究其原因在于把电筒说成“射线”, 忽视了“射线”是数学化的结果, 是一个纯抽象的数学概念, 它是对某类生活现象的抽象, 并且为了描述方便, 人为地作了规定。而案例中的这位老师的引导之所以未形成有效的互动和生成, 原因在于教师引导的时候把电筒说成是射线, 并以此来验证, 这就颠倒了秩序, 因此, 教师再将数学概念回到生活中去的时候, 必须向学生渗透数学知识是具有规定性的。

如果此时教师积极地跟进:“电筒只是一个生活中使用的物体, 假如类似于它的一个点朝一个方向无限地延长会有尽头吗?”肯定会迅速激活冷场的局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一旦因学生的非预设生成而导致课堂上出现情感冷漠处、教学冷场处, 思维冷却处时, 要及时跟进加温、聚热, 重新激活课堂, 推进“教学动态”的发展。

【案例2】乘法分配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乘法分配律有两种表现形式”

(1) 师:猜想一下“乘法分配律”是怎样的。

(2) 生A: (a+b) ×c=a+b×c (超出预设)

生B: (a+b) ×c=a×c+b×c (大部分学生赞同)

(3) 师:出现了两种猜想, 怎么办?

生:举例验证。

师:验证时, 如果觉得足以说明猜想成立或者不成立的时候就停止。

(4) 生A: (108+2) ×3=108×3+2×3

(25+4) ×5>25+4×5

生B:1900+90×10< (1900+90) ×10

(20+6) ×5=20×5+6×5

……

师:通过验证 (a+b) ×c=a×c+b×c是正确的。

生C: (a+b) ×c=a+b×c也是正确的。

例子有: (1+1) ×1=1+1×1

(0+0) ×0=0+0×0 (意料之外)

(学生议论纷纷, 到底谁是谁非不知所措)

师:按照它的样子再举几个例子看看。

(全班一片安静)

生D:只有这两个可以, 其他的数都不行。

师:为什么这两个例子可以呢?

生E:a、b、c一般都不表示同一个数, 而这里都是0和1。

师:对呀, 一般不同的字母要表示不同的数, 现在知道原因了吗……

【分析2】“意外”造就了美丽的错误

对学生而言, 学生提出的观点毕竟是他们再思考过程中的积极发现, 让学生沿着自己假设的方向去研究, 直至推翻自己最初的结论, 能使学生茅塞顿开, 表现为内心的澄明和敞亮。如果不假思索地轻易否定学生, 这样的教学很可能会妨碍学生的发展, 就会在无意中泯灭了学生发展的智慧火花。

在课堂中, 学生出现两种猜想, 其中一种是非预设的, 学生居然能举出特殊的例子来证明错误的猜想的正确性, 这实属出乎意料, 然而正是让这种错误的猜想也参与到验证中, 使得整堂课的重要部分变得充实, 意外的生成被妙用, 成为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

【案例3】“十几减8”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减法可以倒着减吗”

(1) 师:13-8=?该怎样计算?

(2) 生1:10-8=2, 2+3=5

生2:3减8不够, 就从十位借5个, 剩下还有5

……

(当师生探明算法, 总结方法时。)

(3) 有位学生突然提问:“老师, 13-8, 3不能减8, 就倒着减, 先算8-3=5, 再算10-5=5, 这样13-8也等于5, 这样算行吗?” (意想不到的发问)

(4) 教师一愣之后 (负数范围内的加减法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 当即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达成共识:这样算不但合理, 而且很有独创性。

【分析3】“意外”带来了惊喜

“减法可以倒着减吗?”这是负数范围内的加减法的雏形, 是预设之外的生成, 如果把它作为一种学生随机的课堂言语不予理会, 学生敢于质疑的欲望将被抹杀, 如果只注意教学流程的顺利运行, 而不去考虑当时的课堂生成情况,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不强烈的, 当出现真实的异议, 说明他对所学内容有了独立的思考, 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资源。

课堂中教师面对的是独立的、有个性的孩子, 它是有计划的, 又是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 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教师只有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才能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切为学生考虑, 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动有效!

【案例反思】

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课堂教学是一个渐进的, 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 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除了“预设”和“预设生成”外, 往往还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而又有意义的信息材料, 即非预设生成。

“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 (布鲁姆) ”, 非预设生成信息也是一种资源, 其间隐藏着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智慧的光芒以及数学课程中的人文价值, 我们在课堂中要大胆地直面各种意外, 以积极的态度与科学的策略主动地去捕捉各种非预设生成资源, 努力营造出优质的“教学动态”, 从而激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

一、捕捉学生非预设生成的思维源点, 及时化解课堂尴尬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 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 整个课堂由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作为主线索, 学生没有机会提问, 也用不着提问, 课堂上看似精彩的问答却始终不能融合成学生内部的思维网络和需求。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动态过程, 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学生的差异, 教学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学生基于个体生命体验之上的各种见解或疑惑。在教学中, 如果让学生真实思想得以充分表露, 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意愿, 也就是捕捉这种“非预设生成”的见解或疑惑, 并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 生命的活力也就在探究中得以展现。

1. 以“质疑”为契机, 顺势引导。

很多的“非预设生成”是学生的质疑问难。此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质疑做出甄别, 如果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深入, 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 那么就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提问, 顺着学生的思路延伸下去, 通过步步追思, 生成新知教学的深化点。如果这个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议, 教师加入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将加剧这种倾向的产生, 一旦师生处于争论状态, 将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甚至陷入“动态不生成”, 当课堂中出现这种非预设、有争议的问题时, 教师要学会把“球”踢给学生, 赢得思考时间, 确保有效的生成, 同时主动地进行引导学生把它与同类知识之间进行对比、联系, 引发学生对它的形成过程进行思考。

2. 以“疑难”为素材, 组织讨论。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 由于每个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他们在探索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会有较大的差异。此时, 教师应迅速对学生的思考做出判断。如果教师能很快发现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和发展趋向, 就可以及时引导、梳理, 一步一步使学生的思维清晰化、正确化。如果教师不能很快做出判断, 不妨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讨论, 在学生讨论的间隙既可以摸清学生的思维层面, 再作适时引导, 也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体验。

二、捕捉学生错误资源的课堂价值, 顺势推进思维进程

为了追求教学流程的顺畅, 在教学时不少老师层层铺垫, 处处设防, 努力避免或减少学生的错误, 可往往事与愿违, 冷不丁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事实上, 学生的错误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学生出现错误也不一定是件坏事, 利用得当, 学生的错误有时会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尤其是能提供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剖析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并且经历从错误走向正确的认识过程,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1. 以“错误”为资源, 因势利导。

教学过程中, 由于受知识起点、年龄特点等因素影响, 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错误, 而且当自主探究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主流时, 学生学习中难免出现认识上的偏差或判断的失误, 教师如果简单的予以否定, 既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不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此时, 教师应转变观念, 把学生的错误也当作一种教学资源, 深入分析错误的生成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监控, 自己发现错误、剖析错误、改正错误, 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 没有必要对学生的错误遮遮掩掩,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释放出生命的活力, 闪耀出智慧的光芒, 飞扬起自主的个性。

2. 以“错例”为主题, 引发争论。

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认知水平、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往往不尽相同, 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非预设生成, 往往是学生的意见分歧。此时, 教师应随机应变, 把学生的分歧作为激活教学气氛, 引发思维高潮的契机, 引导学生充分地争辩, 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 自主感悟, 逐步建构。

三、捕捉学生的求异思维火花, 激发数学课堂生命活力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 每一个人都具备多种智慧和潜能。学生不同个性经历和发展水平的差异, 会为课堂带来各种可能。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看, 在教学过程中会不断涌现出生命的信息, 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捕捉学生机灵生动的思维火花, 并很好地加以利用, 对师生的成长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特别是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将起到促进作用。

1. 大胆“暴露”求异的想法。

课堂中任何一个细节都包含着学生自然袒露的感受和体验, 尽管它可能落在课前预设之外, 但往往隐藏着创造精彩的契机, 要大胆地展示这份意外。

2. 及时研究求异的想法。

意外的想法引起了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的反思, 客观上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新的方向, 制造了一个新的问题情境, 教师应改变原定的教学流程, 借用意外的生成来推动学习过程向纵深处发展。

3. 积极评价求异的想法。

课堂中出现预料不到的想法, 来自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求异的勇气, 要及时放大他们的想法并给予积极性评价, 促使民主课堂氛围的形成。

英语教师如何面对“课堂意外”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师,课堂意外,思考

一、提出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同时进行的,课堂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课前所设定的小框框里,而是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开放。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产生许多自己的想法,从而导致许多无法预见的生成性问题的形成。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这些出人意料的问题与课堂教学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完全处于教师教学计划之外,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有三个源泉:科学,技巧和艺术。”作为这三个源泉的高级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智能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本身所固有的教育素质、素养,日常教学工作的总结与积累,以及与教师个人具体工作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的教育能力。教育机智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威信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优劣。

二、案例分析

【案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travel in Hong Kong Disneyland。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也期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同时,本节课教学的话题是描述一次游玩的经过,很贴近他们的生活,也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1.人物介绍。有必要介绍一下这场“对决”的另一主人公。陈阳,女,14岁,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于缺少与人沟通,她胆小内向、沉默寡言,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各科成绩一般,平时课堂表现也不太积极,从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但也不会去影响其他同学。她总是安静地呆在角落里。

2.教学情景。游戏过后,开始导入本课的主题:香港迪斯尼乐园的四个主题公园。

Section 1:“对决”的序幕

教师心境: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学氛围融洽,教师对课堂教学充满信心。T:Did Millie and her parents have a fantastic time during the holiday?S1:Yes,they did.T:How many theme parks did they go?S2:They went to four theme parks.T:What are they?(课件展示这四个公园)我计划从总体上介绍这四个主题公园,再分别进行解说。学生看到公园的图片后,都很兴奋,踊跃举手回答问题。可当我点到陈阳时,问题出现了。)S3:Tomorrowland S4:Fantasyland S5:Adventureland S6:沉默(她低着头,一言不发,很久都没有站起来。)

对决“序幕”:当她以沉默和不起立来回应我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会是个问题。我自以为她可能是没有听清楚或是一时思想开小差了。正是因为我的疏忽,导致了后面更为严重的后果。

Section 2:师生对决之第一场

(1)教师心境:她可能上课走神了,没有听到我在喊她。

T:陈阳,There are four theme parks in Hongkong Disneyland.(指着最后一幅图)Do you know what is it?S6:沉默(我喊了一声她的名字,想让她集中注意力,但她仍未起立)T:陈阳!I’m asking you the question.S6:沉默。(2)教师心境:疑惑她为什么不站起来。T:陈阳,please stand up!(我提高了声音。)S6:还是沉默(“站起来,快点啊!”旁边的同学开始催她了。她不情愿慢悠悠地站了起来。(3)教师心境:有点生气。T:stand up!(我有点生气地走到她面前,又大声说了一遍。)

师生对决第一场之结果:她终于慢悠悠地站起来了。我把答案“Main Street USA”用课件显示出来,示意她看着单词读一遍。

……

沉默,沉默,还是沉默,这是一场尴尬的“师生对决”。40分钟的课堂可以很快结束,但陈阳同学当时有点固执的表现却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师在拥有良好的语言素质、教学组织能力以及富有创新精神的同时,具备一定的教育机智及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必要性。课堂教学是一个思想相互碰撞的过程,如何正确对待并善于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3.情景后续。在后面的小组合作中我特意观察了陈阳的表现,虽然她不像别的学生那样积极踊跃地参加每个活动,讨论每个问题,但还是参与其中,让我感到了些许欣慰。在最后一个活动中,我请学生选出这节课上表现最突出的同学,并赠送其礼物。最后,我把礼物送给了陈阳。她很意外也很高兴,大声地说了句:“Thank you。”从她那羞涩的笑容中,我看到了希望。

三、思考问题

怎样面对课堂上学生的突发事件,怎样使结果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不仅需要教师一贯的素养,还需要一点“教学灵感”。课堂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与学生零距离的交流知识和情感,还为教师们提供了一处机智应变、富于挑战的多彩空间。而要想在这个空间里灵活驰骋、自由扬鞭,则需要授课者具有机敏的头脑和应变的技巧。教学机智,应该是一个成功的授课者的法宝。灵活地应用它,整个授课的空间会在无形中得到延展。

因此,教师应具有一定的语言技巧。一是语言要简洁。出现偶发事件时,切忌长篇大论,拖泥带水。要惜话如金,以片言明百意,言尽而意有余。“一语道破天机”使学生回到课堂上来,并从中受到教育。二是语言要准确,有的放矢,针对性要强。要针对眼前的窟境,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等……而眼前的现状是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到另一种事物上,要根据二者建立联系,巧妙地把话题转移。要求教师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要敏捷。三是语言要有愉悦性。比喻新颖、幽默、含蓄,力求妙趣横生而鞭辟入里。幽默雅致而不失高贵矜持的风度。否则,教师疲惫学生无趣。

语文教师如何面对新课程 篇7

首先, 教师必须建立新的教学观, 转变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教学观念的更新, 又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教育观念不转变, 教学改革便无从谈起, 课程改革便会流于形式, 成为口号。同时, 教师还要转变教学方式, 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行动指南, 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 三年级有篇课文《卢沟桥》, 主要是通过介绍卢沟桥美观的造型和科学的设计来歌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传统教学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朗读重点句段以及倾听教师讲解来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学生有的漫不经心, 有的窃窃私语……显然, 学生对老一套的学习方法不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 我灵机一动, 决定应用前一天电视上看到的方法上课。我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鸡蛋和木板, 并和学生一起做下面的游戏:在木板的四个角下方各垫上一个鸡蛋, 再在木板上放三个沉重的书包, 鸡蛋不碎, 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们激烈地讨论, 但并没有得出结果。这时,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为什么, 而让学生继续做下面的游戏。让学生们把一根长竹片架在用积木做成的“桥墩”上, 然后往“桥”的中央部位放小砖块, 直到“桥面”塌陷, 并记录下最后所放的砖块的数量。之后提出:“有没有办法使‘桥面’承受更大的重量?”学生们积极思考, 最后提议增加“桥墩”的数量。经过验证, 发现这一方法可行, 但“桥”的外观不是非常理想。于是, 我就启发学生找最佳方案, “桥”要美观, 又不能影响船只和洪水通过。然后我指导学生们将长竹片变成拱形, 用砖块卡住“桥墩”, 再往“桥”的中央部位放砖块, 直到“桥面”塌陷, 并记下最后所放砖块的数量, 大家发现同样的竹片承受的重量比刚才大了许多。“同学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四个鸡蛋能承受三个书包的重量了吧?主要是因为鸡蛋的形状。下面, 我们学习《卢沟桥》, 一起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这样教学, 不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 教师要转变角色。1.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 因而,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放下师长的架子, 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勇于向课本质疑、向教师质疑、向同学质疑。2.由传统的“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语文教学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 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 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 从而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进而进行推广应用。3.由“学校型教师”向“社区型教师”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 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 即学校教育社区化, 社区生活教育化。在这种情况下, 语文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 其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 而要关注整个社区教育、科学、文化对语文教学的综合影响, 用丰富的社区资源来充实语文教学内容, 以促使学生关注社会, 形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初中英语教师如何面对英语厌学者 篇8

一、初中生英语厌学因素分析

1.学生主观原因。对于英语学习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主观方面的原因占据的比例较大,学生认为英语艰涩难懂,语法与汉语相差太大,不太容易接受;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没有英语学习天赋,怎么努力都学不会,进而放弃了英语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

2.环境因素影响。现在网络的便利使很多学生忽略了英语课程的学习,沉迷于网络游戏,进而导致英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甚至还有学生撒谎骗家长说老师要求通过网络来查阅资料,通过“老师的要求”这个幌子要求家长为其提供网络便利,由于初中阶段学生自制力不足,网络的沉迷导致其他学科也受到影响。

3.教育监督不到位。现在很多教师害怕承担责任,害怕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敢对学生学习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家长方面也是很多家长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对学生的监管不到位,致使孩子学习成绩不稳定,英语学习停滞不前,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

二、转变方式合理引导学生学习英语

学生英语学习的厌学情绪并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疏导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走出英语学习的困境,积极主动学习英语。

1.转变态度换位思考。对于英语的学习过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态度,一直以来我们都站在“我这样教育是为你好”这样一个角度去进行英语教学,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我们这个态度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教学的过程反而更加不易进行,因此要想摆脱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态度,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进行知识传授。设想一下,现在坐在下面的是自己,怎样的方式才可以使学习的过程容易接受呢?

2.增强英语的趣味性教学。每个教师都是从学生阶段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因此我们更加明白,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更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节课前拿出5分钟,声情并茂的给学生配乐朗读一首英文短诗,亦或是给学生讲一个英文小笑话;课程讲解过程中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和英语应用的渗透教学,使学生明白学以致用,活学活用;下课前3分钟陪学生猜猜谜语,听一首英文歌等等,所有这种精心的课程设计在不经意中就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跟学生一起比赛查字典,用短语自己造句等等多彩的活动都能够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

3.加强对网络的利用。网络成瘾问题目前已经是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不仅仅存在于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大学生、成人等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这个问题,因此需要格外关注,一旦发现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网络成瘾问题,归根结题是因为自制力不足,缺乏判断能力,不懂得合理控制和利用网络的便利,进而沦为网虫。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加强对于网络合理利用的穿插教学,教给学生合理通过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资源,例如搜索生僻词汇,检索不会做的题目,通过网络搜索精美句子等等。对于网络的监督还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双管齐下才可以防止学生沉迷。

4.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双保险。学生的性格养成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协作的结果,一个书香门第的孩子自然更加喜欢看书,如果一个孩子的爸爸天天对着电脑,那么这个孩子自然也更喜欢沉迷于网络。因此对于学生的教育监督应该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在学校教师积极的传授知识给学生,回到家父母及时督促和监督学生做好课后的复习和课前的预习,多重影响下的学生自然知识记忆更加牢固。

现在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建立起来朋友群,在群里及时沟通交流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一方式就很好的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便于对学生的管理。教师把优秀的资源放到群里,方便家长朋友查阅,大家在交流的过程中既增加了对自己孩子的了解也很好的交流了感情,取长补短,增进孩子的长远发展。

三、帮助学生确立英语学习的长久目标

英语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突击可能取得一段时间的效果,可是时间久了放下之后就容易忘记。学生可能很容易建立起一段时间的学习兴趣,可是过段时间学生兴趣又会减弱。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反复运用不同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确立英语学习的长久目标,引导学生多反思,多总结。教给学生一些英语学习的小窍门,规律性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首先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再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学习,当学生养成英语学习的习惯之后,厌学情绪就会消除,学习的兴趣就会稳定下来,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也更加容易确立。

四、小结

学生产生英语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时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建立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调节和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帮助学习建立长久的英语学习目标,反复刺激不断鼓励。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英语语言学习在中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涯以及今后的就业择业方面都有深远影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究初中英语教师如何合理应对英语厌学同学,帮助其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念,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英语,影响,厌学,兴趣

参考文献

[1]孟顺芬.中学生厌学英语状况调研[D].云南师范大学,2011.

教师如何面对后进生 篇9

本期《对话》,我们邀请了高中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南京师范大学张义兵博士以及两位来自一线的信息技术教师,共谈新课程下如何应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我们期待着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敢于迎接挑战,提升自身素养,转变教育观念,践行高中新课程,以我们的共同努力,打造一个美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明天。

新课程呼唤新型信息技术教师

张义兵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能否创新,改革能否深入,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担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任务的执行者——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一个全新的转型。信息技术教师能否提升自身素养,决定了他们在实践中能否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能否真正地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高中新课程呼唤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师。

面对新课程,教师能够适应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全球性浪潮,这种改革的共同趋势是对传统的学校、教师和教学等的全方位冲击。教师对此不适应是一种正常现象。可以说,新课程改革也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变革,与以往不同的是,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观、课程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方面都需要一个彻底的转变。譬如,从教学活动来看,教师需要由被动的教学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设计者、教学研究者、专业发展者,这种转变不可谓不巨大。

显然,教师面对新课程,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够实现这种转变。原因有二:其一,存在旧课程的惯性,特别是一些已经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老教师,不仅会存在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不适应,而且还更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不适应。其二,面向新课程的教师培训需要有个周期,教师在短时间内既要完成常规的教学活动,又要参加研习活动、规划校本课程……是相当不容易的。这种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于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受到极大的挑战。面对这一挑战,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亟待提升。可以肯定地说,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提升自己的素养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转换

回顾一下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的“发展史”,他们的命运与信息技术学科地位是休戚相关的;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是不同的,由此,信息技术教师在不同时期的中小学教育活动中扮演了不同角色。如果说计算机课程从无到有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第一次转型的话,那么,从“文化论”走向“工具论”则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第二次转型。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由“计算机教育”向“信息技术教育”转变,同时,这也标志着信息技术教师的第三次转型。但是,由于我国高考制度的作用,信息技术课程尽管已经被列为必修课程,其地位与作用仍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信息技术教师自然也成为学校的“鸡肋”了。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课程改革赋予教师以新的角色、新的地位,许多在新课程实施前几乎难以想象的事情,如今已经成为现实。但是,并不是说制度的问题解决了,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坐享“天下太平”了。信息技术教师还要做很多工作,要对得起新课程所赋予的新角色、新地位,这就需要教师主动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应该表现在教师的教师观——自我意识、教师的自我成长,教师的学生观,教师的教学观、教育观、课程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主动完成信息技术教育史上的第四次转型!这一次转型与以往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如下几点:①从改善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教师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导引者。②从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③从新的课程观来看,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执行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④从新的教师发展观来看,信息技术教师不应只是个“教书匠”,而应该是个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研究者。⑤从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教育来看,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是个终身学习者。

培养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

狭义地说,信息技术教师的主要工作就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因此,对于新课程的实施而言,信息技术教师不同于“电化教育”时代的教师,信息时代的教育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具有不同于此前的教师素养。为了适应新课程实施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提高技术素养,特别是对新技术的适应能力;更应该具备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所应有的处理与交流信息的能力与习惯,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素养;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具有信息时代所应有的信息伦理与道德,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善于组织协调,科学探讨与运用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

广义地说,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中的一个“特殊”角色,他们还不得不承担“分外”之事,在教育实践中还承担着多项工作。当然,随着信息技术教师不断专业化,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学校的“电教工作”应该与“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逐步分离,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逐步走向专职教学工作。

凡此种种,意味着信息技术教师需要重新建构自己的素养体系。笔者从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出发,从信息技术教师的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从新时期中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需要出发,提出新时期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结构。显然,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人一样,并非“完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更多地是提出一种相对“理想”的素养结构,以试图导引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教育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体系包括:①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从根本上说,信息技术教育是个教育问题而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既然是教育问题,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中,教育理论素养则首当其冲。实践证明,培养一个懂教育的信息技术教师要比培养一个只懂技术的信息技术教师难得多。新课程改革需要大批真正懂教育的技术类教师。②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养: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育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尽管这是对学生的要求,但对于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主力军——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他们需要更高层次上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身信息素养方面的不足之处,明确一个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信息素养,理解信息技术教师的发展方向,知道通过有效途径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③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素养:从一定意义上说,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是信息技术工程师,他们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例如,在编程、网站设计、多媒体制作等方面能够为学生进行操作示范。简而言之,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其次,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能够成功地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第三,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学习、创新、创业与服务的精神和能力,具有国际化的语言、文化、知识和视野,能够更新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学习与研究方法,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和不断更新的社会需求等。④信息技术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信息技术教师除了需要担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学校管理外,还有许多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事务,如非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技能培训、计算机房的管理与维护、校内各科室计算机的保养与维修、中小学生兴趣小组的组织与活动、信息技术竞赛的组织和训练等。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但能够胜任信息技术教学,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教学和活动的能力、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和软硬件应用与制作的能力。⑤信息技术教师的研究素养: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已经不再是“教书匠”,更不是计算机“维修工”或是课件“制作师”,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型教师。⑥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道德: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一样,都应该具有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包括对专业的态度;对教育对象态度,对同事的态度(信息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关系)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态度等。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爱职业、爱专业、爱孩子的真挚情感,这是做一名教师的力量源泉。

新课程来了,我的应对之策

夏学华山东省邹平县第一中学

新课程来了,似一股春风,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那么,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面对?下面是我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心得,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明道:学习并领悟新课程的有关理念

“所做永远不会超越所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初次参加新课程培训,我感受到了它的活力;第一次见到高中技术新教材,我一筹莫展:以前都是类似微软培训说明书,上课照本宣科就可以游刃有余了,但是新教材不同了,可实施性不大,通用性不强,我该怎么办?问身边的同事,大家也是一头雾水。新课程到底是什么?我带着满脑子的疑惑开始了求知若渴的学习阶段。《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等与新课程、信息技术教学相关的书籍成了我的首选。我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搜集着、汲取着其中的精髓。《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杂志也成了我床头桌面的必备。在阅读的同时,用心做了笔记,及时整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随着资料的搜集与阅读,我对新课程的感受和认识也渐渐深刻和清晰起来了。

合众:借助网络平台拓宽学习和交流的途径

由于山东是全国新课程实验的首批省份,对于我的教育教学来说,可以就近搜集学习的资料、书籍还是非常有限的,身边可以交流的同行也是寥寥无几。怎么办?充分利用网络!作为一名技术学科的教师,我深刻体会到了网络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广东、宁夏、海南作为和山东一起首批进入新课程实验的省份引起了我的重点关注。同时,借助外出学习、参加培训、听讲座、读书看报等机会,我用心地搜集着培训教师和相关课程专家的联系方式、博客、网站地址,并及时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与他们进行交流,不仅明晰了自己的认识,也解除了自己的疑惑。特别是苗逢春老师领衔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和李艺老师的信息技术课程网,不仅云集了国内信息技术教育界的专家和优秀同行,成了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大本营,而且也成了诸多信息技术老师的网上的心灵家园,给了我最强有力的支持。

践行:积极实践,及时总结、反思、提升

实践出真知。如何根据所在学校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呢?没有可以直接照搬的经验,只有积极进行校本教研,结合生活“创造性地应用教材”,才是唯一出路。当我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惊喜地发现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课堂生动了,知识也“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在“以人为本”、“把人的全面发展视为教育教学的总目标”、积极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纵向发展”等诸多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全面分析学生特点、研读课标、深挖教材、把握时代脉搏、充分联系社会生活、把知识“活”化、生动活泼地解放自己和学生,一次次破茧成蝶,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

思考,才能进步。积累,才有提升。期间的挫折与困惑,成功与喜悦,我都一一诉诸笔端,整理成文,不断反思自己的利弊得失,进行自我激励和鼓舞,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定位。随着相关博文的陆续发表,我的教研博客的点击率和回复率一路飙升,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同行的关注和指导。这给了我莫大的精神鼓舞和支持,也进一步激发了我投身新课程实验的热情。我深刻感受到课堂是问题的积聚地,灵感的萌发地,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地方,体味到了教育教学的真正乐趣,领悟了教育是创造性活动的真正含义。

优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随着自己新课程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入开展,我越来越感觉自己教育教学理论的缺乏,于是在2005年,我报考了山东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这一段学习生活给我打开了更广阔的天空,《教育心理学》成了我的新宠儿,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教师专业成长等也成了我关注的对象。《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等书籍也渐渐充实了我的案头。这些都使我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和我们的教学工作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对我从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的专业成长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不再单纯追求把我的课上好,而是以审慎的态度、以研究的眼光来关注我所做的每一份工作,这不仅为我打开了开辟事业新境界的一扇窗,而且使我的思想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课程的实施已全面展开,全国上下关于新课程的是非论断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徘徊观望者有之,批评斥责者有之。我想,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担负起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责任,从自身做起,深入领会新课程的理念,用自身的实践来积极践行。希望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同行能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的热潮中,努力专研,开拓创新,获得职业生涯的新生,感受教育的快乐,也希望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能借新课程实施之风获得进一步长足发展。

除了技术,我们还可以拥有什么

——新课程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刘毅婉广东省汕头市华侨中学

新课程对原来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做了重大的改革。在责任和现状的矛盾中,信息技术教师何去何从?除了技术以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事?还拥有什么?其实,我们还会观察、会思考、会寻找问题、会规划设计,我们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有感性的描述,我们拥有了比较高层次的信息素养……

积淀底蕴,树立学科品牌

讲到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不得不理清一个问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1.技术是我们永恒不变的主题。要建设好信息技术学科,就要回归到这个学科的核心上来。信息技术学科属于技术领域,因而,它的核心还是技术,学校对这个学科建设的立足点也是技术!但技术不等于操作,技术教育不等于操作教学。信息技术课最终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会了学生们操作步骤与要领,还应当能够使学生学会用这种工具进行学习、体会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改善学习与生活的策略与方法。要让学生关注信息技术本身,更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

2.磨练教学基本功。信息技术教师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信息技术教师。要谈专业的发展就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我们可以这样概括:课堂上要关注学生,要与学生有恰当的沟通;语言表达要严谨;问题描述要规范;知识的归纳和操作流程的梳理要有适当的板书或演示文稿的设计;示范操作要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所以,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坚持技术为根本的同时磨练教学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充实我们的学科建设。

钻研教学,构建积极课堂

1.拨动学生心中的琴弦。我们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上鼓励学生做研究,做有创意、有价值、有个性、有情趣的研究。例如,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家庭收支调查”为主题组织关于数据处理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家长沟通,询问当天家庭的收支情况,并用电子表格登记、统计,从而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但掌握了电子表格的相关知识,更体会到了与家长交流的乐趣,理解了家长挣钱的艰辛,在学习中体会真实的情感。

2.把握住首次见面的机会。很多教师忽视了第一课的教学,但很多学生正是通过第一课的印象去判断他是否愿意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在第一课上就深深感受到课程与以往不同的魅力。我们可以凭借初次见面的微笑,来实现创建积极课堂的第一步。我们还可以适时地直呼学生的姓名,这是最容易拉近距离的。一般来讲,信息技术教师任教班级多、课时少,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别让名字“冻”住我们的课堂。

3.让设计充实我们的课堂。良好的课堂教学依赖良好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第一,关注相应的课标;第二,从教学对象、教学需要、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的设计等方面进行教学分析,寻找教学设计的思路;第三,从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等四个方面设计教学过程。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要特别关注对学生活动的设计,使教师活动的设计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服务。

4.让评价激活我们的课堂。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动力来推动。我们要努力、有针对性、有效地去尝试多种形式的评价。例如,捕捉学生参与活动的镜头并在教学网站中体现出来,达到激励的作用;用课堂表现记录的形式,将个人、小组、互助组学习表现综合起来,有助于激励课堂学习团队的良好形成。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学习、评价常常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因此,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对学习和评价进行设计,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立足专业,谋求学校发展

曾经有人在论坛上惊人地提出:信息技术教师,你会下岗吗?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都有着类似的命运:身兼数职,信息技术课是副业。目前我们无法去改变现状,但我们要坚信:这种状况只是一种过渡现象。要时刻告诫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我的本职。我们把握住课堂的关键在于我们对学生的关注和理解、对教材的关注和创造、对教学环境的关注和改造。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从为学校信息化服务方面来提升专业发展,即是从系统决策能力出发,提升学校层面信息化发展的设计规划能力。学校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着眼于当前的机遇,进一步培养自己的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和管理能力,协助校领导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布局、制订计划。

发挥优势,开展教师培训

中职学校教师应如何面对心理压力 篇10

一、中职教师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外部压力

1. 来自工作的压力。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而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具有文化基础比较差、厌学、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差、不良行为习惯多等特点。中职教师不仅要进行专业技术的教学,还要全方位地对这些学生进行品行教育;有些还要担负学校的招生任务;这些都给教师带来了很大心理压力。

2. 角色多样性形成的压力。

中职学校教师往往是多重角色的综合体,既是班级的管理者、知识传授者、助人成长的教育者,同时还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引路人。另外,中职学校的部分学生住宿,教师还要担当部分应由父母承担的监护人的职责。再加上教师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的其他角色,教师很容易不堪重负,产生心理压力。

3. 教学改革造成的压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已成为大趋势。而中职学校教师要适应改革需要,必须做到三点:一是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二是成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三是成为“双师型”或综合型教师,这都给教师增加了压力。

4. 自身生活造成的压力。

我们在调查统计中发现,中职学校教师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占66.7%,这一年龄段的人生活压力是比较大的,父母、子女都需要照顾。在性别分布上,女教师占69.2%,而大多数中国女性在家庭中的负担也要超过男性。

(二)内部原因

1. 自我强度不够形成压力。

一是中职学校的很多教师是非师范类毕业生,缺乏必要的心理学知识,遇到压力后往往会形成情绪恶性循环的思维模式:“情绪不好→往坏处想→情绪更坏”;二是有的教师本身心理素质存在问题,表现为易冲动、谨小慎微、求全求美、自我克制、墨守成规等;三是女教师居多,而多数女性容易情感脆弱,产生心理压力。

2. 来自自身发展的压力。

随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快速发展,社会及学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双师型”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在工作之余进行学历提高和职称晋升等。教师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如不能正确处理好教育教学与竞赛的关系,必将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二、要想排除上述压力,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学校建设

1. 重视创业教育,排除失业压力

首先,要特别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突出专业特色,使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切实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从而增强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整体竞争力。其次,要培养学生具有创业所需的心理品质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只有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使广大教师安于教学,不再面临失业的压力。

2. 加强学生管理,排除尊重压力

中职学生由于自身素质不高,往往承受着更多的社会偏见,因此他们很容易把一切的仇视转移到教师的身上,教师也就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发泄对象。因此必须加强中职学校学生的管理工作,才能使教师得到必要的尊重。

(1)让学生明确角色意识。

必须让学生明确:遵守规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作为一名学生必须尊重教师。遵守学生行为规范,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2)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中职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多种渠道美化校园,办好橱窗、板报,以此来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

(3)严格学生的管理措施。

对于不尊重教师、扰乱课堂秩序、不遵守校纪的学生必须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这样就能减少不尊重教师的现象,缓解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压力。

(二)减轻教师负担

1. 减轻工作负担

学校应该完善教师配备,使教师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即使师资不足,也要尽量让其从事相关学科的教学,避免备课任务过重给教师带来的心理负担。

2. 减轻发展负担

对中职学校教师的培训、选拔,学校不能只是提要求、喊口号,而是要制订详细的学习培训计划,给教师充足的学习时间。要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训练,还要组织专题讲座、参观和研讨,使广大教师找到自我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三)强化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

1. 重视职业性格,做好职前筛选

教师的职业性格是指教师职业对从教者的性格提出的特殊要求。中职学校在选拔教师时,除了知识与技能,还要进行教师职业性格的测试。这样,就使从教人员很快适应中职学校的工作环境,减少引发心理问题的主体因素。

2. 培养教育机智,愉快课堂气氛。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意外情况准确、恰当、迅速、敏捷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恰到好处地采取果断措施的能力。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在中职学校的课堂上,更容易出现一些突出事件。学生对教师的抵触、不尊敬及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频频发生,这就增加了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负担,甚至让有些教师对上课产生了畏难和厌倦情绪的心理压力。

3. 注重心理援助,弱化心理问题。

首先,针对中职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负责教师进修、培训的机构应该高度重视,积极开展相应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其次,学校要注意对老师们进行定期的心理状况调查。请专业人员深入学校,对老师进行心理访查和心理素质测评,建立规范的心理健康档案。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定期对广大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通过讲座、研讨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这样既丰富教师的生活,也使他们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了自我调适的能力。再次,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使出现心理问题的教师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倾诉的对象,并且得到相应的援助和指导,而不至于沉湎于自己的心理问题,久而久之形成顽疾。

上一篇: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防范下一篇:电源测试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