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教育

2024-06-10

规划教育(共12篇)

规划教育 篇1

教育乃民生大计, 在目前城市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 完善教育设施的布局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研究当前城市发展状态下, 如何合理地布局教育设施, 是社会公平的前提, 是减少社会资源浪费的重点,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础教育及基础教育设施的涵义

基础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及中等教育。初等教育指小学阶段的教育;中等教育指初中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本文研究的是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的教育设施规划。

2 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标准解读

现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SO18O-93, 2002年版) , 由国家建设部主编。目前对城市中小学校的规划布局其主要规范作用。该规范发布时, 城市用地分类采用旧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90) , 中小学用地属于居住用地, 是作为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 其配建水平是按照“千人指标”进行, 即按照每千居民所需的建筑和用地面积作为控制指标。

根据国家标准, 基础教育设施布局应按照服务半径布局。规范规定幼儿园服务半径为300米, 小学服务半径为500米, 中学服务半径为1000米。该规定在人口密度及阶层均值化的情况下可行,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 社区日趋老化, 而城市蔓延产生新的社区。上学适龄人口密度不一, 单用同一标准来布局, 并不合理。老化社区, 人口出生率低, 本着保证学校规模, 避免出现“麻雀”学校, 节省国家资源的目的, 此类城市区段学校布局应扩大服务范围。再者, 适当扩大服务范围, 也为后面所讲的控制单元弹性控制法留有弹性空间。这个方法对学校的分期开发提供灵活的可能性。

另外该规范还有问题, 中学均为完中。事实上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的行为能力不同, 对学校服务半径的要求也不同。初中毕业后学生有的上职业学校等, 有不上高中的可能性。因此高中和初中的密度、服务半径均应有所不同。再加上现在很多城市初中免试入学, 按居住划片进入, 而高中则是考试入学。这样的制度让初中和高中的生源大为不同。因此, 规范应提供独立式高中和独立式初中的布局规范, 而不应该一刀切。

3 基于问题导向的规划方法

3.1 指标体系优化及评价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 为了学校资源的集中, 服务半径方面相对规范, 应该做一定调整。独立高中的服务半径可以控制在1500米以上。以山东省沧州市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为例, 小学的服务半径定为500—1000米, 初中的服务半径定为1000—1200米, 高中的服务半径定为1500米以上。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 教育设施的布点和规模, 主要通过千人指标进行配置。沧州市各个片区的社区存在极大的差异。包括开发强度、人口结构。随着新区的建设和旧区的老化, 这种差异性会愈加明显。因此应该参考《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 通过社区人口结构进行人口出生率的预测, 通过适龄就读人口数占服务片区居住人口总数百分比, 进行计算。参照国家相关规定, 通过沧州市教育部门多年的管理经验, 小学生占居住总人口比例一般为0.066, 中学为0.033。以该值为平均值, 在规划中根据周边社区具体情况, 老旧社区的比例应该做一定下降, 新社区人口应该做一定量的上浮。通过数值的灵活性, 在控制单元内进行弹性的指标控制。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 考虑沧州市近年快速发展, 人口机械化增长迅速。因此对部分目前为城市边缘区, 未来将过渡成为城市新区的地方, 由于外来人口迅速增加, 个别外来人口集聚区中学的学生人口数应追加外来人口的3%的学生数, 以求教育平等。

教学规模主要体现在教学班个数及每班人数上。教学班的设置主要依照国家规范, 取合理范围内的较大规模的班级数。在城市新区, 按照国家标准的班级规模, 无法满足需求。因此, 应结合沧州市情况有所突破, 实现学校的规模化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每班学生数量、人均占地面积, 基本按《河北省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制定学生人数。考虑未来沧州市尤其是城市新区存在较大的人口变动, 且新区和老区存在差异。因此每班人数制定取值区间, 也便于控制单元的弹性控制。

学校班级规模制定以《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为蓝本, 结合河北省基础教育设施标准进行调整。学校用地规模指标根据学校班级规模、人均占地面积标准按照河北省基础教育设施标准计算得出, 高于国家标准。

3.2 布局规划方法———控制单元内弹性控制

控制单元具有引导性, 具有刚性和弹性两方面控制的性质。刚性控制体现在学校数量控制上。弹性控制表现在对学校项目的位置弹性控制。尤其是在城市建成区, 学校周围的城市用地在用地性质和产权上不易调整, 资金难以一步到位, 包括现有学校资源整合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 单元内新建学校为了便于控制管理建设所选为模糊位置, 具体位置根据实际开发建设情况可以适当调整, 但不能超出控制单元的范围。

控制单元内学校数量为确定数量, 每个学校规模为经过计算的准确规模。建议建设时候按给出条件建设, 确实个别学校有困难的应在本单元内用其他学校补齐。个别中学规模需要调整的在相邻中学内补齐。

(1) 控制单元控制原则: (1) 根据人口规模确定的学校规模、用地、总建筑面积等相关指标; (2) 新建学校具体位置满足最大可能性覆盖缺乏设施的住宅用地; (3) 控制单元内学校数量不得增减; (4) 新建学校位置可在控制单元范围内做适当调整, 调整位置不得超过控制单元范围。

(2) 控制单元划分原则: (1) 城市河流; (2) 城市铁路; (3) 城市主干道 (80米宽道路) 。

(3) 单元内人口计算方法: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单元划分与总规居住片区划分一致的情况。该单元的人口总数直接从总规居住片区人口容量得来。另外一种情况是单元划分与居住片区划分有所偏差的情况。则依据总体规划对所占居住片区人均居住占地面积的数值, 取其均值。该根据单元内居住用地面积, 从而得出规划控制单元内人口的数量。

分另个层面控制, 控制单元层面和学区层面。一个控制单元包含若干学区。

(1) 控制单元层面

·A控制单元人口数量=A控制单元居住用地面积/A控制单元人均居住用地面积。

·A控制单元内小学班数=A控制单元人口数量*小学生占居住人口比例 (可取近三年内的人口出生率平均值) /每班人数。

·A控制单元内初中班数=A控制单元人口数量*初中学生占居住人口比例 (可取前5-8年人口出生率平均值) /每班人数。

(2) 学区层面

·小学A-01学生数量=小学A-01招生片区内居住用地面积A控制单元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小学生占居住人口比例。

·初中A-01学生数量=初中A-01招生片区内居住用地面积A控制单元人均居住用地面积*初中学生占居住人口比例。

(注:招生片区的划定主要依据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周边道路)

4 结论

教育专项规划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属于迫在眉睫。而目前只有少数城市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规划。希望能够通过规划师之手对基础教育空间布局有一个科学的操作。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需要社会制度、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深层次变革, 规划空间布局只能在一定层次起到优化提升的作用。

规划教育 篇2

2011年--2015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治校战略,适应“十五”期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我校的普法工作,根据和田县教育局及上级有关单位等文件的要求,为做好此项工作,特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校规划确定的宏伟目标,推动我校各项工作的改革与发展;立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总体要求,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立足于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通过继续深入广泛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普法在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中的基础作用,为加快我校各项工作的法制化进程,保障和促进我校新一轮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

根据宪法原则和新时期教育法制建设发展进程的要求,紧紧围绕我校改革与发展的大局,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全校师生的法律素质;扎实推进我校依法治校进程,全面提高法制化管理水平。通过规划的实施,努力实现由提高法律意识向提高法律素质转变,学校办学和教育管理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方向的转变,使法制教育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努力培养具有相应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使我校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与学校改革和发展进程相适应。

(二)、任务

1、继续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和党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的基本法律,学习宣传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权利义务对等的现代法制观念,提高学院全体教职工对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重视程度,增强教职工、学生遵纪守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意识。提高领导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的能力。

2、密切联系我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宣传以《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核心的教育法律、法规和其他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依法行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的行政法律知识,宣传维护未成年儿童的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律知识,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保证我校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制环境。

3、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校既是普法工作的要求,也是各部门要妥善处理学法与用法的关系,以普法工作为基础,以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为重点,以全面实现依法治校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法制工作制度建设,自觉学法、用法,积极推进我校的依法治校进程。

4、把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建设和教师的师德建设,促进我校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对象与内容

(一)、法制教育的对象是全校师生。

(二)、法制教育主要内容是:

1、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以及与推进“依法治校”密切相关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和掌握《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教育法律法规,重要的行政法律知识,学习与反腐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国家新颁布的重要法律、法规和本职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2、教师要结合师德建设和育人实践,加强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学习。重点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以及劳动法》、《教师资格条例》等与自身权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3、学生要学习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重点抓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传教育,增强未成年学生依法自我保护和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能力。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成为具有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

四、步骤与方法:

(一)、步骤:

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通过制定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

1、启动阶段;2011年。做好法制教育实施的准备工作,建立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工作机构和法制教育工作责任制;根据地、县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法制教育规划;做好法制教育的教材征订、骨干培训、宣传发动工作,为法制教育规划的顺利实施做好必要的准备。

2、实施阶段:2011年-2015年。根据学校法制教育规划要求,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学习任务和普及进度,做到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扎实认真地组织实施,务求实效,确保法制教育内容的完成。

3、考核验收阶段;2015年。将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要求,对法制教育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自查,做好总结验收工作,对在法制教育中做出成绩的进行表彰。在此基础上,迎接法制教育的考核验收。

(二)、方法:

1、普治并举,整体推进。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把法制教育工作与学校的法制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普治兼顾、全面实践、整体推进。通过普法,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提高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与水平。

2、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积极抓好法制教育教育典型引路工作,及时总结介绍法制教育先进典型经验,积极推广。并提出要求,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扎实开展学生的普法教育;按照计划举办法制培训、法制讲座,积极开展法律咨询、法律知识竞赛、法制图片展等,充分利用队报、墙报、校园广播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每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集中开展一次专题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4、针对实际、狠抓落实。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把法制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长抓不懈,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形式主义,确保法制宣传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五、基本要求: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法制教育同步实施,整体规划、重点突破,按照地、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社会法治化“的战略目标,在各级领导干部、教师、学生等重点对象学法的制度化和学校工作的法制化建设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坚持学法与用法相结合,积极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的实施方案,切实找准学法、用法的结合点,在教学改革、教学管理、育人工作等方面,自觉依法办事,认真履行和维护法定职责。

(二)、加强普法制度建设,增强学法、用法的自觉性。

1、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党支部学法制度、法律培训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法律顾问制度等。

2、建立健全和落实教师、员工学法用法和考试考核制度,依据全省教育系统干部、教师普法知识读本,进行考试考核,实行合格证制度,作为全体教职工考核、定级和晋升的重要依据,考试不合格者,当年考核不得评为优秀等次。

3、坚持自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形式,组织多种形式的法制学习和培训。

(三)、紧密结合德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开设与在校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成长相适应的法制课程,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列入考试科目,确保”六五"普法任务的完成。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加大法制文艺宣传力度。在巩固原有宣传阵地的基础上着力开拓网络宣传新领域。开展大学生文艺法制宣传活动、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开展送法制文艺宣传下乡活动。

六、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学校将把法制教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到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

成立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由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统筹协调、领导、指导全校的法制教育,并做好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指导等工作。

(二)、建立和实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学校法制宣传教育机构将明确职责与任务,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要明确专人负责,具体负责落实普法宣传教育工作。

(三)、推行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评价考核制度,健全监督与激励机制,将法制教育学习宣传教育与创建文明处室、文明班级的活动结合起来,与学校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考核结合起来,统一纳入考核体系,一同考核,调动各级普法积极性,推动我校法制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民办教育”博弈教育中长期规划 篇3

5月20日14时20分,北京会议中心六号楼一楼会议室内,著名教育家、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正在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初稿)》(以下简称纲要)第十章——办学体制改革——逐字逐句读出。事关自身命运,与会者全体埋头记录。

这是第五届全国部分省市民办教育协会协作会的会场,不出与会者的意料,“实行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制度,将民办学校分成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从这位副部级干部这里脱口而出。

在念初稿第十章之前,陶西平告诉与会者:“既然大家对‘分类管理的意见比较集中,这个问题也的确关键,那么我读完之后,大家就只围绕这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其他问题因为时间的原因不作涉及了。”

江苏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马自雄在14时32分第一个发言,他有备而来,直言“如果分类管理实施,将是最近7年间对民办教育的第六次冲击”。一时间,附和者众。

两种声音

马自雄以无锡金桥双语实验学校董事长的身份,已经在5天之前来过一次北京,参加21世纪教育研究院舉办的“如何振兴民办教育”论坛。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坦承,尽管自己身在民办教育界17年,但近来对民办教育的宏观政策却有些不摸底,来京参加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论坛,实际上就是想“探探风向”,毕竟,“如何振兴民办教育”研讨会打着为《纲要》建言献策的名头。

“如何振兴民办教育”的第二项主题正是“分类管理”是否需要实施,只是,阵营的明显分野让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都有些吃惊。

在“分类管理”讨论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社长袁绪程第一个作主题发言,“中国民办教育投资多,捐资少,主要是体制问题,产权没有明晰”,“随着民办教育做大,遇到困境时,潜伏的产权问题(土地、税收减免)都会浮上水面”,“以民办非企业法人地位为例,我们历来在这方面的制度就不清楚,而美国的学校是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类登记;应该让举办者自己选择是办公益性教育(免费)还是私人品(收费)”,“我有两点建议,第一,修法修规(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第二,民办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试点,在一些地区重新进行界定,对非营利的,政府要给予扶持”。

与会者数十人,具有政府和学界身份的与会者,几乎一边倒地支持袁绪程的意见。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副主任、《纲要》起草者之一王烽首先发言附议。王烽说:“我和我身边的人一致认为,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站在这一阵营对立面的,是民办教育出资人这一团队。马自雄在列举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7年间民办教育所受到的5次冲击之后表示,《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关于民办学校、民办教师地位上的“平等宣示”始终未能兑现,民办教育一直是在一个不公平的环境下与公办学校竞争。平等尚未兑现,又何谈加强规范管理?

次日,马自雄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明言,7年前出台民办教育促进法,主题在于“促进”,寄望民办教育做大做强;如今,目标没有实现,就要改弦更张,未免在逻辑上混沌不清。

他在2007年曾经收到过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问卷调查:如果实施分类管理,你选择做营利性学校还是做非营利性学校?马自雄犹豫再三,在非营利性一栏打了钩。

据他所知,当地几乎百分百的民办教育出资人作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无独有偶,5月20日,上海市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王世虎在协作会上透露,上海也曾做过类似调查问卷,99%的被调查者选择去做非营利性学校,“问题是,目前中国99%的民办教育出资人的真实心态是希望营利的。”

“我们在基层工作的人,会觉得上面的人,包括一些学者和官员太书生气。”马自雄说,“如果你忽视两个截然对立的99%,就等于忽视社会基础,杨东平不是说中国还没到捐资阶段嘛!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连投资教育都举步维艰呢!那么,如果你硬要实施分类管理,带来的效果只有一个,大伙一起做假账,一起应对工商和税务的稽查。这将是一场猫捉老鼠的游戏,也给腐败提供了机会。”

一轮“上书”

5月20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的民办教育协会协作会,马自雄决定参加。这天一大早,马自雄给《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打来电话:“今天下午的会议,我们会达成一个共识。”

这个共识,就是“公车上书”。

5月18日中午,接马自雄外出吃饭的朋友熟知医改内幕,他建议马自雄,不妨依托协会,联合民办教育界上书中央、上书教育部,以反映民办教育界在这次教育中长期规划中的呼声,“医改的部分市场化转向正是依托于此,两家医药协会在开完会员大会之后的‘上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马自雄听后连称“这是个好主意”。

当晚,马自雄在登上返回无锡的火车之前,打电话给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柴纯青,将自己的设想和盘托出,获得柴的支持。返回无锡后,马自雄随即与江苏省民办教育协会副秘书长朱晓春取得联系,请朱代为联络其他省份民办教育界代表,朱一口答应。

一如会前的“安排”,马自雄在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陶西平读完《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第十章有关体制改革的内容之后第一个发言,直言“分类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仅就产权的界定就不是那么简单”。

在他看来,后来的投资办学乃至新近开始在东南沿海出现苗头的捐资办学产权尚好界定,但中国民办教育的第一阶段——储备金办学阶段产权很难界定。产权界定困难,分类管理自然无从谈起,“很多事情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有些问题也需要先放一放,等时机成熟再说”。

话音未落,他的观点就获得与会所有代表的支持,湖北、河北、上海、河南等地的民办教育协会代表纷纷发言支持马自雄的意见。而马言犹未尽,他建议:“大家今天的话题高度一致,应该由主办方根据记录整理出一份文件,作为我们民办教育界对分类管理、对教育中长期规划的集中意见,上报给教育部乃至中央。”这份建议,同样得到全场一致的支持,负责承办此次会议的东道主、北京市民办教育协会秘书长马学雷说:“这事情,我来办,先交给陶西平会长,请他代为上呈。”

多个难题

此时,陶西平已经有事先行离开了北京会议中心,在离开之前,他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分类管理远未到定局的地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一些领导就明确表示反对”。陶西平以前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曾经任职。

实际上,目前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5月15日的民办教育研讨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柴纯青转述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主任卢干奇对分类管理的意见:一、赞成分类管理,与国际接轨;二、选择做营利或非营利学校,由学校自己申请;三、如果分类管理实施,先要澄清“属性”,“民办非企业法人”问题必须要解决。

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一位参与过义务教育法修订、民办教育促进法起草的官员后来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承认,尽管很多官员和学者赞成实施分类管理,但条件恐怕尚未成熟,“产权和会计师制度都还没跟上”,“民办非企业法人不仅仅存在于教育一个领域,单凭教育部门的力量,要动《国务院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显然不现实”,“实施分类管理,还必须修订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他的建议是,“现在最好还是找一个民办教育发达的省份先做一下试点”。至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内部关于分类管理的争论,这位官员表示,现在分类管理究竟实施与否远未定局,有争论很正常。一旦定局,“我们会有一个统一的意见”。

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和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改之时,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两度被提上议事日程,在两部法律最初的文稿中,也曾出现“分类管理”的字样,但最终被否决。此番《纲要》中第3次出现这一字眼,能否通过尚难断言。

高中生涯规划教育 篇4

编者按:高中在人生选择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著名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指出:“我感觉最难处置, 就是中学这个关头。到了大学, 人生观渐渐确定了。中学正在交叉路口, 欲东便东, 欲西便西, 出入很大。”19世纪末, 西方已经出现了职业指导, 这是生涯规划的雏形。现在我国的一些城市, 如北京已经有很多中学开始意识到生涯规划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也以不同的方式开展这项工作。本期《热点争鸣》选取“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这一主题, 以北京市海淀区、石景山区为例, 针对两个区的教研员进行专访, 了解当前学校开展生涯规划的具体情况, 分析北京市高中开展生涯规划的内容、方式、经验及困难, 为其他学校与教师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提供一些参考。

人生规划教育范例 篇5

坊子区崇文中学

坊子区崇文中学位于坊子新区,始建于1960年,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生近2200人,在岗教职工209人。

近年来,崇文中学以“规划人生,让师生生命更精彩”为办学理念,创新学生发展体系,引导学生发现兴趣特长,激发学习动力;构建教师发展新体系,引领教师认识自我、主动发展,享受育人的快乐。学生精神状态、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连年提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一、整合育人课程资源,构建学生发展体系,助学生规划幸福人生

学校通过开设以人生规划教育为主体,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学法指导的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兴趣特长,树立人生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一是整合育人课程资源,构建学生发展新体系。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反复研讨论证,按照“心理导航-学业指导-人生规划”三个发展层次,依次递进编写了“人生规划教育”校本教材。整合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法指导”“人生规划”等相关育人课程的内容,将“心理-学业-职业”三个方面作为研究落脚点,以突破影响学习的心理障碍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通过三年人生规划教育,逐步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自己适合的职业类型,为自己的一生发展做好前期铺垫。

二是开设特色人生规划教育课,为学生发展助力。学校在三个年级开设人生规划教育校本课程,初

一、初三每周1节,初二每周0.5节,由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师、班主任以及热衷于人生规划教育的教师任教,采用趣味引入、分享体验、理论提升、行动指南、反思升华的模式授课。将职业体验作为“人生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人物访谈、实习、亲身实践等形式了解、体验职业,发现职业兴趣,大致确定自己适合的职业范围,树立目标方向,激发学习动力。同时以《学生发展手册》《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手册》为辅助,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留下后续发展的轨迹。

三是丰富人生规划课程载体,助学生规划幸福人生。学校进一步丰富了人生规划教育课程体系,开发实施了“走进中学门”、授班旗、拜师、宣誓、一周军训等入学课程,远足活动、机器人、毛笔书法、桌式足球、韵律操、剪纸等社团活动课程,适合崇文学生发展的初高中衔接课程,班会倾诉、毕业典礼、“留给20年后自己的信”等离校毕业课程。这些课程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磨练了意志品质、学会了感恩合作,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创新教师发展新体系,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

崇文中学还关注教师工作、精神状态,通过文化凝聚人心,构建教师发展新体系,为教师幸福人生做好“规划”,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

学校通过专家报告会以及“热身鉴赏”“杏坛之歌”“班主任论坛”“校长哲思”四大板块,“崇文简报”(已发138期)、校长每天共享一个励志故事(已发810个)、校长管理心语”(已发156篇)、诗意过三

八、评选月度人物青年才俊、给不同岗位的人颁发创意奖项、为初三老师减压、进行团体辅导,教师自发创建学习型青年教师发展共同体、追梦和博雅班主任发展共同体、智博老教师协会、“校园QQ群”等等形式,将教师的职业幸福与专业发展融为一体,从“自我认识-职业发展-人生幸福”三个层 1

次依次递进实施,引领教师制订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切实可行的个人短期、长期发展规划,由单纯的培训学习转换为老师的主动发展、自我成长,让老师体验教育的快乐和幸福,缓解教师职业倦怠,构建了崇文特色的教师发展体系。

三、人生规划教育的阶段性成果

几年的发展,崇文中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以人生规划为主体、整合各项育人资源的课程体系,在不断思考与实践中逐渐清晰明朗,成为引领师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动力和源泉。

一是主动发展成就学生未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主动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积极寻求通过不同的道路实现自己的理想。近年来,满怀信心地要求提前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人数逐年递增。2012年12月第六届亚洲杯机器人锦标赛,崇文中学“人形机器人”代表队远赴新西兰参加比赛,以满分的成绩荣获国际金奖;2013年8月,全国“人形机器人”比赛,崇文中学代表队一举夺得冠亚军。桌式足球、韵律操、经典诵读等多种社团活动纷纷在市、区获奖。2010届张起东同学,根据学习实际和兴趣爱好,选择潍坊商校学习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在2013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技能”比赛金牌,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接见。

二是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学校鼓励老师根据个人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风格。朱丽霞“高效英语四步教学法”、李彦“英语四位一体小组合作学习”、华秀洁“以实验引趣的化学高效课堂”、任洪远“语文素养知识面拓展性高效课堂”、孙丽“语文海量阅读课堂”、黄志英“数学启发诱导课堂”、毕京梅“合作精讲数学课堂”等应运而生,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老师也在追求特色与个性的课堂中得到了适性的发展。

审慎规划教育金保险 篇6

为孩子建立一份长期教育保障计划,使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撑,家长可以考虑专门的教育金保险产品。

根据期待确定保额

到底需要为孩子投保多少才够呢?在规划教育金前,要先知道需要为孩子准备多少钱才够。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提供的资料(2006~2007年),广东省在义务教育阶段,6年小学的书杂费要3500元,3年初中书杂费要2500元;在非义务教育阶段,读3年高中,学费和书杂费共需1.2万元,而读4年本科,总费用要达到8万元。这还不算课外班、读私立学校甚至去海外留学的费用。

在了解各个阶段需要的教育费用后,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对孩子未来的期望,设定相适应的保额(返还额)。比如按照目前的消费水平,希望孩子在国内读完本科至少要准备约10万元。在确定保额(返还额)时,还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情况,选择能支付得起的保费水平。

同样是为两个刚满月的孩子投保信诚人寿“未来有数”教育金保险,选择5年缴费。李先生打算让女儿在国内读书,选择保额10万元,每年要缴费14829元;王先生打算让儿子到澳大利亚留学,就选择投保40万元保额,每年缴费59318元。在保障利益上,李先生的女儿在高中和大学阶段,每年分别领取6000元和18000元,而王先生的儿子在同样阶段领取的数额是前者的4倍。

考虑非固定收益类产品

传统的教育金产品很多是定额返还的,收益是确定的,即到期给付的教育金是固定的数额。教育金是项长期的储蓄,如果通货膨胀率超过教育金的预定利率,则存在缩水风险。如何才能让现在开始准备的教育金,在用到时不会缩水呢?

选择教育金产品时,不妨考虑非固定收益产品。像分红险、万能险产品,在固定利率之外,投保人还可享受保险公司分红或投资收益,比如信诚人寿“未来有数”教育金保险就是分红险。如果有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投保人还可选择收益完全浮动的投连险产品,如中美大都会人寿的少儿成长先锋保障计划。还有的融二者于一身,如金盛保险的天才宝贝教育金保险就设计为主险为两全分红险,附加险为投连险。

需要注意的是,万能险和投连险对每期所缴保费的要求不是特别严格,如果资金紧张,缴的保费够维持保单即可,而且可以在需要时部分领取账户内资金。但教育金计划是项长期规划,最好做到定期定额投资、专款专用,分红险虽然灵活性不如前者,急需用钱时只能通过保单质押贷款来周转资金,但强制性(按期缴费、到期领取)很好。

投保越早越好

教育金保险对被保险人的年龄都有限制,一般最大年龄在9~15周岁。但从经济性角度来看,投保越早越好。领取的时间和金额是固定的,越早缴费,复利的成效越明显。

为孩子投保金深度保险的天才宝贝教育金保险,同样是在18~21周岁时每年领取25000元大学教育金,缴费期10年,如果在孩子0岁时投保,每年只需缴11303元,而在5周岁时投保每年就要缴12376元了。

善用保费豁免

教育金保险的缴费方式可以分为趸缴和期缴2种。初为父母者大多年纪在30岁左右,经济基础并不十分雄厚,因此选择期缴的方式更适合。在期缴的具体方式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比如一年一缴、一月一缴等。

选择期缴方式,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可以享受保费豁免。这也是保险不同于其他教育金规划方式的一大优点,即当投保人(父亲或母亲)不幸身故或因规定的原因(如发生重大意外或罹患重疾)丧失缴费能力时,保险公司将免去投保人之后所要缴纳的保费,而教育金的领取却丝毫不受影响。很多教育金保险的保险责任中都带有保费豁免功能,如金盛天才宝贝教育金保险等,但也要注意,少数保险产品需要投保人以附加险形式另行购买,保费较便宜。

多看保障功能

教育金保险除了定期给付教育费用的主要功能外,还有保障功能。一般来说,所有教育金保险都能提供儿童身故保障。除此之外,有些教育金保险还有高残保障。保障金额上,不同教育金保险也有不同。比如中美大都会人寿的少儿成长先锋保障计划在前10个保单年度内,提供的身故、全残保额为保单账户价值加一个额外的保额(逐年递减),之后保额为账户价值,信诚人寿“未来有数”教育金保险在被保险人15岁之前提供的身故保障为已缴保费与账户价值中较大者,15~18岁时,提供的身故保额为已缴保费加主险保额,意外保额为已缴保费加两倍主险保额。

规划教育 篇7

1. 情感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 就是高职院校根据高职学生的情感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通过相应的活动, 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培养综合情感素质, 促使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 塑造学生完满人格的教育范式。

生涯规划教育, 就是教育主体根据受教育者的成长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依据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未来人生追求, 以生涯发展过程为着眼点, 开展生涯规划辅导, 引导受教育者明确个人的生涯发展方向, 合理规划生活, 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1]。

基于情感教育的高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 是指高职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 以情感教育活动为载体,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施加情感影响和引导, 帮助大学生消除情感问题, 培养积极情感,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促进全面发展。

2. 基于情感教育的高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的扩招, 高职院校的飞速发展, 为人们增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问题: 有些学生在入学前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力不足, 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习倦怠; 有些学生因为没有了高考的压力, 没有学习目标, 生活得过且过, 丧失生活乐趣和目标; 有些学生认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 热衷网恋、婚前同居等, 却不懂得自重、尊重、珍惜、负责; 有些学生沉迷网络, 不会、不愿、不能与他人交往, 也不愿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被游戏、微博、微信等“绑架”; 还有些学生因受到自身考试分数影响而不得不进高职院校, 自卑、脆弱、敏感……面对高职学生情感贫困的现象, 学校若没有相应的情感教育进行及时的疏导, 将可能导致一些学生自闭、性格扭曲、不敢面对社会现实, 退学、休学甚至自杀、违法违纪等。因此, 高职院校要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 帮助大学生消除情感问题, 培养积极情感, 尽快找到人生坐标, 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充分发挥自我优势, 弥补和完善心理和能力上的不足, 激发潜能, 为实现各自的人生目标做好准备。

二、基于情感教育的高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内容

1. 加强人生目标教育, 引导生涯规划方向

加强对高职学生人生目标的教育, 引导他们具有正确的精神追求, 增强自信心, 确立生涯方向, 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具体包括: ( 1) 生命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及一切生命的关注、尊重、珍爱、敬畏, 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激发生命的热情与潜能。 ( 2)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育。不同的人生态度, 决定不同的人生道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克服自怨自艾的消极情绪, 敢于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积极乐观地生活, 追求向上向善发展。 ( 3) 人生价值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之间的关系, 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取向, 正确处理一元主体与多元并存价值观的关系, 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 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

2. 加强情感自控教育, 确立生涯规划目标

培养大学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能力, 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激发生活热情, 焕发生命活力, 确立适宜的生涯目标。具体包括: ( 1) 自我认知教育。就是全面地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对自身的性格、能力、价值观、情绪和追求的生活形态等方面有正确的评估。 ( 2) 情绪情感控制能力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 正确分析情绪情感的起因, 合理看待并寻求适宜的方法处理自己的恐惧、焦虑、愤怒和悲伤等情绪, 使大学生能够接受自我、悦纳自我, 提高抗挫折和抗干扰能力。 ( 3) 自我激励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学会调动自己的积极情绪, 克服自满和迟疑, 激发达成目的的持久动力。 ( 4) 情感互动能力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形式进行人际交流、信息沟通, 接纳他人, 帮助他人, 尊重他人, 实现情感交流、碰撞、感染, 达成思想共鸣。

3. 加强情感体验教育, 发展生涯规划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情感观察、理解、表达、传递、体验和感悟能力, 保持积极、健康、稳定的情感基调, 发展生涯规划能力。具体包括: ( 1) 政治情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世情、国情、民情, 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情感, 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明确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国家、集体发展的和谐一致性。 ( 2) 道德情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道德知识, 知荣辱、明事理、辨是非, 树立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提高生涯规划中的合作责任感、公平公正感、荣誉成就感等。 ( 3) 人际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亲情、爱情和友情, 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友情观和爱情观, 学会珍惜爱、尊重爱、接受爱与拒绝爱, 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方法, 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贴与感谢他人, 换位思考, 快速适应新角色和新身份, 尽早融入新集体。 ( 4) 生态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和优化环境意识等”[2]。对自然心怀感激和敬畏, 珍视生命、善待环境、热爱生活, 潜移默化地培养生态伦理道德意识与自觉性, 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 5) 审美情感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等, 感受生活之美, 追求高尚道德境界, 塑造高雅情操, 提升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设计生涯规划的美丽视界与境界。

4. 加强职业情感教育, 提升职业规划素养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情感态度与体验, 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力, 提升职业规划素养, 推动学生求职就业创业的成功。具体包括: ( 1) 职业敬畏感教育。引导学生尊重、热爱、敬畏今后所从事的职业, 在敬畏中, 生发出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等品质, 时时保持对职业和自我的清晰认识, 看到自己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之间的差距, 不断努力, 缩短这种差距, 以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 2) 职业责任感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到今后将从事的职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明确自己肩负的职业责任, 生发履行责任感的强大动力, 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提升。 ( 3) 职业热爱感教育。引导学生干一行爱一行, 从内心中喜欢即将从事的职业, 在工作中快乐, 快乐着工作。 ( 4) 职业成就感教育。引导学生认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从自己的职业活动中体验生命的成长和进步, 在劳动成果中收获自豪感、自尊感, 分享成就感。

三、基于情感教育的高职学生生涯规划教育路径

1. 主干课程: 生涯课程

学校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组织专家编写适合职业院校的生涯规划教育校本教材, 开设生涯相关课程, 并针对学生的情感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开展生涯规划实训, 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以积极的情绪设计自己的生涯规划。

2. 目标引领: 思政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更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主阵地, 在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中起着目标引领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充分渲染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 引导学生科学制定规划方案, 坚定理想信念, 激发行动动力, 在实践中调整情感与规划目标, 不断修正规划方案, 在反省中发展。

3. 辅助课程: 专业课程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学习备受学生重视。因此, 专业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可从专业实际出发, 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向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相关内容的教育, 通过对即将从事的职业讯息的介绍, 所学专业前景的介绍, 专业实习、实训等强化职业情感, 培养职业素质, 了解职业角色, 为尽快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劳动者, 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架桥铺路: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必经教学环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架桥铺路, 在情感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之间建立联系, 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展素质, 培养品格, 锤炼意志, 强化情感体验, 提升情感感悟, 对人生的认识、理解不断加深、拓宽、延展, 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5. 感染熏陶: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感染熏陶无处不有。如校园景观、文化长廊、校园条幅、校园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学生社团、专题讲座等等, 物质、精神和管理多方面并用, 搭建校园情感教育网络和生涯规划教育平台, 增强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识, 点燃学生心中的真情, 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6. 榜样示范: 企业模范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院校搭建与企业合作的平台, 构筑校企合作机制, 适时邀请企业模范, 系统介绍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企业组织文化、企业价值观、企业优秀人才、模范劳动者等, 使学生在了解企业规章制度和企业模范的成长过程中, 增强职业敬畏感、责任感、热爱感和成就感, 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使个人的发展与集体、组织的发展协调一致。

7. 亲情呼唤: 家庭成员

家庭是社会成员的亲情港湾。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方式与模式影响着每个人的情感水平和发展状况, 家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对个人的生涯规划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家庭成员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友善沟通, 尊重彼此, 以亲情呼唤温情, 用真诚换取真心, 引导子女形成科学的人生态度,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 上好生涯规划教育第一课。

8. 生成建构: 学生个体

高职学生是情感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 要发挥自觉能动性, 积极主动建构基于情感教育的生涯规划设计, 学会驾驭情绪, 自我管理, 充分利用学校可供利用的资源, 如图书馆、校园网、学生社团、讲座、实习实训等, 主动学习, 充实自我, 编织人脉, 发展专业能力, 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认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郭君.生涯规划的内容选择与方法设计[J].人民论坛, 2013, (2) .

生涯规划始于基础教育 篇8

生涯教育是什么?

生涯,就是生命的涯际。生涯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是针对生命过程实践的教育——而不仅仅是以生命为对象的关注。作为生命生涯的过程实践,生涯可以从三个维度加以理解: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状态维度。

就生涯的时间维度,古今中外皆有哲人或经典述及。比如,《易经》乾卦六爻的爻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整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于,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这正反映了人一生的生涯走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更具操作指导性的,如孔子认为的理想人生是“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如此,儒就给了生命生涯一个不断精进自强不息的成长历程。而在这个成长历程里,也明确了各个阶段的核心生涯任务与目标。20世纪40年代,美国生涯发展大师Super(舒伯)提出的“生涯发展观”,把生涯区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退出”五个阶段。

所有这些生涯理念、理论,都说明了生涯的时间观:(1)特定的生涯时段,有特定的生涯使命等待完成。如果很好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生涯会得以顺利展开,个人潜能会获得充分展现;(2)各个阶段的生涯任务不会因免修而消失,比如,小时候没有养成的好习惯,会持续对人生制造麻烦;(3)推迟完成的生涯任务称为“补课”,所有的补课成本都是越来越高昂。比如,若“十有五”之前没有很好地完成“小学”之“洒扫应对进退周旋”的任务,那么也很难有志于学(这里的学,指的是“大学”,即明明德之学)。如果没有志于学,那么未来就很难立得住、很难度过惑之年,及至到了“五十”而成为“坏人变老”,处处为难社会。或者,按Super的理论,如果在成长阶段,没有建立良好的习惯系统、人际互动素养,那么在“建立”期就很难有“好奇心”“勇气”“整合能力”以顺利完成对“属于自己的世界”的探索,从而无法找到一个内心认同、愿意承诺与付出的职业生涯定位。如果已经步入不惑之年,进入生涯的“维度”阶段,这时如果没有足够的创造力累积,这时想要学习“与时俱进”的新知识体系,其难度之大往往会让这个阶段的人望而却步,最后只好为未来的遗憾埋下伏笔。

就生涯的空间维度而言,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所谓的生涯,就是扮演好该扮演的角色的整合。Super认为,人有六大角色对生涯具有决定性影响:子女、学生、休闲、公民、工作、持家。在3岁前如果子女角色没扮演好,没有获得来自父母足够的爱与照顾,没有培养起足够的信心,那么对未来将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3岁后学生角色出现,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符合规律的学科思维,将是这个阶段的关键角色。另外,通过休闲建立更广泛的人际网络,使自我资源、信息空间得以拓展。总之,生涯发展的本质,其实就是这些角色平衡推进的过程。生涯发展,绝不仅仅是职业发展。

生涯的状态维度,指的是在每一个生涯时段、每一种生涯角色里,人的体验状态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情绪变量,用来衡量生涯的幸福感。生涯发展,并不是一个工具主义的“投资—回报”逻辑,生涯发展就是生涯本身。我们并不是为了过好“建立期”“维持期”才好好地过好“成长期”的。过好成长期本身,就是生涯。所以,生涯发展不是把自己当工具与目标的过程,生涯发展就是每一个充实、快乐的当下组合起来的整体。

由生涯的时间、空间、状态三维度可以清晰地知道,生涯其实深刻地涵盖了生命与生活,甚至要比“生命教育”“生活教育”里的生命与生活更有活力与整体性。所以,基础教育阶段加入“发展”职能,可以直接过渡为“生涯发展”职能。而且,从生涯发展的时间维度可知,生涯发展教育有系统地执行越早,越有价值。

有一群诺贝尔奖获得者被问及“什么时候学得一生最重要的东西”,他们的答案大都是“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他们学会了“要别人的东西时,要征得别人同意”“得到别人的好处需要表达谢意”,等等。作为一个人的本质,其实就是这些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中展现出来的素养。

生涯教育要应对什么问题?

为何现在特别提出在基础教育体系里加入“发展”职业,难道学校教育之前没有这个职能?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把“教书”“育人”合而为一的,即经师与人师是合一的。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老师也在为学生做人格熏陶与塑造。但是,随着时代演进,种种因素使然,“人师”越来越难得、难做,教师越来越标准化为一种岗位。这就使得,学生“发展”的职责在慢慢离开教育体系,标准的教育体系里只剩下“教书”使命。这个具体的表现是:

(1)学校教育的“科学化”(分科之学),使老师越来越被工具经为“××老师”,比如,“我是一名数学老师”“我是一名化学老师”。这样,老师的焦点更多关注的是分科之“学”,以及学生在这个“学”上的成长与成绩。笔者回忆自己的受教育过程,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在自己学科取得好成绩的“由衷喜爱”。这样一来,学生就成为一个被各种学科价值组合起来的价值联合体,而不再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而且也没有人特别关心这个个体。

(2)社会上升路径的单一化。时代发展,必然是越来越专业化、标准化,进入精英阶层的要素越来越明确。现实里,“985”“211”似乎就是中国社会精神阶层的后备队。有一个对当前当红的一线CEO的小样本调研(这个名单里有马云、姚劲波、马化腾、丁磊、周鸿祎、雷军、李彦宏、张朝阳、刘强东、王兴、王小川、古永锵等),结果是:25%是不入流大学,20%是一般重点大学,55%是名校。诸如此类的现实,都在强化一个唯成绩的一元化学校教育激励体系。似乎,一个人的价值就在其成绩。

(3)教育的产业化、投资化使教师角色空间越来越窄,这些使得教育越来越失去“育”的功能。家庭、学生、学校、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育人”的关系,而更倾向成为一种交易关系。在《易经》蒙卦里特别讲教育要“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即教育者与受教育是有位差的。但现在,这个位差似乎因为交易关系反过来了。成绩好的学生,似乎成了学校里的“甲方”。

这种种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教育体系里的相关者(老师、学生、家长等)都不再关心学习的育人目标,而只关注成绩提升的绩效目标。基于这种一元化的标准,学生之间往往以分数分等级,形成相互敌视的亚群体,这进一步加深了价值观的扭曲。等到进入大学,当“自由”的空间到来的时候,学生面对多元的选择空间,突然茫然无措。

《纲要》恰在其时,如果不回归“育人”的教育本质,那么正规的学校教育将与市场化的教育不再有区别,而且效率会更低。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在基础教育阶段广泛开展生涯意识启蒙教育,这样可以激发教育相关者,重新审视、思考教育的关注“人”的本质。当然,这样的良好初衷要有作用,还需要激励体系配套。这个配套体系就是新高考改革,即高一时的“6/7选3”“取消文理分科”“取消一二三本批次划分”“高校三位一体招生”等。也就是说,让基础教育的最终出口多元化,以此来强化基础教育实施过程里,关注人的多元化发展与成长。

通过系统的生涯教育启蒙,如果学生、家长、教师都能生出一种“生涯观”——时间观、空间观、状态观——那么就会适当减少对分数的关注权重,而分一些能量关注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再配合新高考改革,生涯教育就更可以有效地促进基础教育体系里的学生多元成长。

为什么要在基础教育里进行?

2007年12月出台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推进,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该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经过3~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了一定的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拿到人社部职业指导师认证的人员也有几十万了。但是,真正一线从事高校生涯教育实际工作的辅导员们(高校一般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专职教师设置),普遍没有从这项工作里找到成就感。一则缺乏必要的激励体系,二则这件事很难看到成效。从生涯发展的规律来看,这个阶段生涯发展的许多关键期已经过去,这时进行的生涯教育更多是“补课”行为,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如同,要对一个已经长得有些歪的粗树进行塑形,难度之大而使相关参与者越来越失去效能感。

人的生涯发展,就是一个逐渐失去想象空间的过程:小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性。随着时光推移,人越来越被定型。所以生涯教育实施得越早,越能够在个体生涯发展的关键阶段注入关键成长要素。比如,现在你就可以反思一下,作为一个工作者创造价值的根本技能、品质都是什么时候修炼得来的?估计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小时候”。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生涯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事,更是家庭教育的事,即,生涯教育不仅仅要“基教始”,更应该“零岁始”。

如何做:ANSEE

基础教育里加入“发展”职能,加强“生涯教育”,无疑是好的,但要避免把一件“育人”的事转化成了另外一个学科的课,成为学生新的负担。美国的做法可资借鉴:组织专家团队,做广泛调研,制定不同阶段学生的生涯发展目标体系,从自我认知、关系互动、世界认知等方面定立了比较多元的、丰富的结果指导体系。而对于具体的生涯教育实施方法,不给明确的规定。这样,反而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经验与智慧。笔者的一位好友,时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课程建设研究院秘书长的张振笋老师,曾经一手建立起职业院校生涯教育的示范,他说:“我现在都不愿意提‘生涯教育’这几个字,因为教育本身就包括有生涯教育。过分提生涯教育,试图在教育之外另立一个‘生涯教育’,一定不会有好结果”。我非常认同张老师的观点,生涯教育要有价值与作用,需要融入教育里面去。

当前理想的做法就是借鉴美国经验,从目标入手,构建出一个“生涯教育”乃至“教育”的育人目标体系。然后给学校自由度,让学校创意发挥,只要达成目标就可以。这个过程的具体实施模型ANSEE:Aim-Need-StructureExecutive-Evaluate,即设定目标、研究学生阶段特征与需求、设计方案体系、具体执行、评估反馈。

A的部分最为关键,可以邀请高校生涯教育专家、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专家团,对优秀毕业生、职业人做“素质访谈”“生涯发展访谈”,从而提炼总结出阶段目标模板。然后把这个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N)进行目标的阶段分解。基于此,制订具体的方案框架,然后进行实施。这里的实施就不仅仅是一节生涯课那么简单了,而是要让生涯教育遍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里。可以基于阶段的“素质”标准进行结果衡量,从而为之前的生涯教育实践提供有方向的完善与修正。

规划教育 篇9

一是期盼切实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负”喊了这么多年, 为什么孩子们的书包却越来越沉?网友“顺子妈”是一位初一学生的家长。她发现, 儿子每天写作业比小学六年级时长了半小时。“孩子们真累啊, 家长们看着心疼也没办法。借着国家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机会, 我们当家长的就盼着政府动真格的, 出台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策和举措, 让孩子们的书包变得轻点, 再轻点, 给孩子玩的时间长点, 再长点。”

二是期盼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网友“天天忧虑”说, 过去上大学时, 一半的同学来自农村。前年回了一趟老家, 才知道村里已经有七八年没出过一个大学生了, 很多孩子初中一毕业就出去打工了。为什么农村孩子上学的越来越少?他认为, 义务教育不单是财政投入的问题, 光靠免费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与城市相比, 农村的教育资源实在太缺乏了, 因此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的概率太低了, 即使考上大学也不能保证找到工作, 家长也觉得读书并没有什么出路。希望国家真正将农村的教育问题视为重中之重, 不但让农村的孩子有学上, 还能上好学。

三是期盼教育别再乱收费。网友“一位家长”反映, “我去为孩子报名时, 学校告知初一年级将分成小班和普通班, 小班每班50人, 普通班则至少70人;另外, 小班还会配备好老师。考虑到孩子的成长, 只好选择上小班, 向学校多交了1 000多元钱。”许多网友认为, 教育乱收费之所以屡禁不止, 固然有教育投入不足等客观原因, 但也有学校趋利、教师贪财等主观原因, 希望严格规范、重点治“乱”。

四是期盼改革高考制度。网友“晒太阳”说, 大学录取制度, 应由单一的分数制改为多元的申请制。学生可以同时申请几所自己喜欢的学校, 学校也可以专门挑选适合自己的学生, 从而真正实现双向选择。全国统一高考的分数, 只作为大学录取的基础标准, 不是唯一的, 取而代之的是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察, 做到不拘一格取人才。也只有这样, 才能彻底破解应试教育的痼疾。真的期盼有一天, 高考不再是“独木桥”, 而是所有年轻人一个亮丽的起点。

五是期盼切实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网友“三块钱”回忆说, 进了大学, 除了第一年还有些公共课, 其他时候基本上就是各专业班上各专业的课。四年过去, 文科生对科学所知甚少, 理科生也可能“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只挑有用的知识学, 可能在短期内带来收益, 但由此带来的知识结构的不完整和思维方法的局限性, 长远看对青年发展很不利。而在高中阶段, 文理分科也有越来越早的趋势。摆脱实用性的教育理念, 更多地从培养完整人才、塑造完善人格的原则出发培养人才, 对于民族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六是期盼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长期以来, 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 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网友“温水里的青蛙”说, “前不久回趟农村老家, 20年前教过我的小学老师还坚守在讲台上。由于农村学龄儿童逐年减少且多为留守儿童, 几个村子的小学被合并在一起, 他每天都要走10多公里的路去另外一个村子上课。这样一位从教近三十年的老师, 每月工资才200多块钱, 还总被拖欠。真让人心寒!”网友“董永他弟”表示, 现在很多中学招聘都只招男老师, 但是很少能招得到:这样的收入水平, 生活都紧张, 谁愿意嫁给他?

七是期盼别让教学改革变了味。对于教改, 老师、学生、家长都希望能更贴近实际。网友“弯弓搭箭”是位中学英语老师, 他所在的学校在三年前开始搞新课改, 本以为可以轻松一点了, 没想到课改方案三年内就变了两次, 老师、学生的负担都更重了。她说, 新课改不是减负, 反而是增负了。“推行素质教育我支持, 但教育部门在规划课改之前要想清楚, 不要瞎改, 别折腾孩子和老师们。”

规划教育 篇10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的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 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一、始业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在联系

始业教育与生涯规划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标的相通性。

始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都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评价环境、形成合理完善的人生发展目标, 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学生从中学到大学, 宛如进入一个新天地:新的学校、老师和同学, 新的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和学习方式, 新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调查显示, 不论是重点还是非重点院校的新生, 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会用“混乱”、“迷茫”、“空虚”等词语来描述入学后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自我体验。时代赋予“90后”大学生典型的人格特征, 要让他们不再“迷茫”、“空虚”、“混乱”, 需要进行始业教育, 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完成角色转变。要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 可以使大学生始业教育工作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2. 教育过程的相融性。

对大学生进行始业教育的过程, 就是不断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勤奋学习, 锐意进取, 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 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

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 是对高校始业教育工作深化和扩展, 两者的教育过程是相通相融的。始业教育是为学生积极做好知识、技能、思想、心理等诸方面的准备工作, 为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打好基础, 生涯规划教育是更加长远、宏观的始业教育。

3. 教育结果的相关性。

调查显示, 有约70%的同学表示, 大一进校时对大学的学习、专业、生活感到迷茫, 不知道该怎么学、怎么锻炼能力、碰到问题了怎么处理等系列问题。对大学新生进行始业教育, 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是将考入大学作为自己唯一的奋斗目标, 随着这一目标的实现, 学生又陷入目标失落的境地。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是一个人确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为关键的时期, 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黄金时期。始业教育旨在让每一位学生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 顺利度过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大学学习的转变期、人生征程的转换期。因此, 大学新生的始业教育对生涯规划教育成功具有直接影响。生涯规划没做好, 意味着始业教育也不尽完美。

二、以始业教育为契机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对策

大学新生始业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 始业教育一般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生活适应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和宗教政策教育、校情校史教育、法规校纪教育、学习方法教育等多方面。结合始业教育内容, 在大学新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教育,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实现其人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理想信念教育是始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的是让大学生根据社会、高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根据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奋斗目标, 形成积极乐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得更加务实。在就业观念方面, 大学毕业生重待遇、重工资福利、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存在着理想化的色彩和较高的职业期望。这种务实的职业规划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而且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新生的始业教育阶段, 要通过名人讲座、优秀校友事迹报告等形式,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学生摈弃狭隘的对金钱与功利的追求, 让学生懂得:要变“你追财富”为“财富追你”, 只有追求理想的人, 财富才会紧追着你。

2. 细化专业思想教育, 促使学生形成专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能力。

在新生的始业教育中, 各个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业思想教育, 目的是加强对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以增强他们学习的针对性与自觉性。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课程性质、知识结构、就业前景等概括, 让他们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工作方向, 使学生热爱本专业, 决心为自己选择的专业奋斗, 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 激发学习的内动力。同时也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所必需的知识范围、应用技能等, 强化专业归属感。但在对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过程中, 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过于注重对专业思想、专业设置的介绍, 让学生产生不明确自己的就业前景的顾虑;二是过于功利化, 向学生灌输过多本专业的就业情况, 使学生产生“为了工作而学习”的误区。因此, 在对新生进行专业思想介绍时, 应将学生的专业认知与职业认知相结合, 引导学生实现“专业—就业—职业”的思想转变, 形成具有现代人才资源意识的生涯规划观念。以专业教育为核心, 渗透就业创业指导, 激发新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发展性教育。

3. 结合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 缺乏素质和能力, 尤其是很多“90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家庭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其基本素质能力的培养。因此, 要在始业教育中向新生介绍校园课余文化活动, 使新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进行选择, 以满足他们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心理需求。同时, 这些文化活动也可以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 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而这些素质和能力也是学生生涯规划实现所需要的。因此, 在对大一新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时候, 可结合始业教育内容,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引导新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各种能力, 为实现他们的生涯规划做好准备。

三、大学新生生涯规划教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队伍。

一个专业的生涯规划教师应该至少具备以下几方面专业素质:首先, 在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知识和较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其次, 应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 主要表现在指导能力和创新能力两方面。再次, 应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技巧、指导过程中针对不同对象“因材施教”, 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因此, 有必要为学生配备专业的生涯规划导师, 让学生在一入学就受到专业的指导和教育, 迅速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2. 在新生的始业教育中加入实践锻炼环节。

西方发达国家由学校承担的生涯辅导与职业教育大多是从幼儿园开始的, 例如在美国, 孩子们上八年级以后就要请专家给他们做职业兴趣分析。十几岁的孩子职业兴趣并没有定型, 但通过职业日和职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不同孩子的心理和个性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力争达到以兴趣定职业的目的。换言之, 在基础教育阶段, 孩子们就已经完成了生涯认知阶段、生涯探索阶段、生涯定向阶段、生涯准备阶段和生涯安置阶段, 并且习惯于以更具专业性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指导自己的职业选择。而我国的教育体制决定了, 中国的学生只有到了大学之后, 甚至是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 才有机会通过实习等形式接触社会, 接触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些学生到了大三、大四实习的时候才发现自己专业从事的工作原来与想象截然不同。

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学生始业教育阶段就逐步融入实践锻炼的机会, 如让大一学生利用自己节假日到目标企业或与目标企业相近似的企业、公司进行实地考察、顶岗实习, 以职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做到与目标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一方面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 感悟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 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 摸索岗位工作性质、内容, 工作环境、薪酬、晋升机会及发展前途等;另一方面考察自己对工作环境的适应力, 探寻自身条件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 在以后几年的大学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

摘要:大学新生始业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具有教育目标相通性、教育过程相融性、教育结果相关性等内在联系。因此, 以始业教育为契机, 开展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 在进行新生生涯规划教育时, 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引入实践锻炼环节也颇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新生,始业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宇.比较研究视野下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问题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 2009, (7) :105.

[2]王明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7) :80-81.

[3]张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9) :163-164.

[4]谢学.浅析大一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 2009, (10) :28.

教育规划不能忽视人口因素 篇11

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世界人权宣言》

教育不仅要被视为一项权利,而且是经济增长的一种投资,更是为社会提供必要的劳动力的一种工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第一种因素:人口地区差异

人口总量的发展趋势不同。各地人口总量的基数、育龄人口的总量、计划生育政策及其执行的地区差异等,将导致各地人口总量的发展趋势并不平衡。

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不同。各地在人口流动频率、流出人口数、流入人口数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加上不同地区受国家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影响,在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方面也颇不平衡,尤其是对某些地区可能存在的人口回流的显著转变,应当有合理的预测。

各地在满足教育需求的教育成本支出方面有显著差异。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各地在满足教育需求的生均教育成本支出(例如生均公共教育经费、学生上学的时间支出、改善教育的交通改造等)是明显不同的,再加上各地不同程度的老城区旧城改造、撤乡并镇的小城镇建设等因素影响,这些都会带来相应的教育成本支出的差异。

不同地区人口因素的差异,必须考虑地方政府在教育规划方面的主体性地位,否则,就容易造成教育规划忽视各地的差异而导致教育规划的目标不能有效实现。同时,虽然各地人口差异显著,但仍然可以通过诸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的三类地区(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为借鉴,以现实理性主义为指导,将代表性的县域规划为样本,指导不同地区开展科学合理的教育规划。

第二种因素:人口转变模式

现状:五种人口转变类型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在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下的人口再生产的过程。一般来说,人口转变要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再生产类型,经过死亡率降低和出生率降低,最后达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变化过程。较低的出生率导致青少年儿童人口总数和比重的下降,也就相应减少了中小学适龄学生的数量,那么,从总体来看,国家可以在加大教育投入的过程中,更好地保障每个适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进而有力地推动教育质量的提高。

根据各地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水平的差异,我国人口转变可以区分为五种不同的类型:

以上海为代表的都市模式:已经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人口变化;

以辽宁和浙江为代表的东部模式:接近于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人口变化;

以湖南为代表的中部模式:较高的生育率和持续时间较长;

云南贵州等西部省份为代表的西部模式:仍然维持着较高的生育水平;

西藏模式:其受政策因素影响较小。

不同地区在不同的人口转变模式下,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教育需求等均有较大的差异,这就对教育规划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对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

在五种不同的人口转变模式下,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在人口年龄结构方面存在明显不同,这就影响着不同地区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资源配置。例如,生育率持续走低的地区,中小学适龄人口不断下降,从而要求关闭或合并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而在生育率或增长率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的地区,在保证中小学适龄学生所要求的学校、师资等教育资源配置要求的同时,还要科学预测今后生育率的变化所带来的教育资源的调整等问题。

第三种因素:适龄人口变化

变化一: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十分显著

对于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来说,适龄人口变化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将会十分显著,这就要求教育规划必须考虑到不同地区适龄人口显著波动的关键节点,以提前做好有效应对。同时,教育规划要解决以下两种矛盾:

师资队伍建设中的“超编与短缺并存”的矛盾。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变化对中小学师资力量调整有着巨大影响。当前,部分地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建设存在“超编与短缺并存”的矛盾。部分地区随着学龄人口高峰的退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编制将会大幅减少,这会在几年后给教师分流问题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同时,部分地区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还存在结构性缺编,包括诸如“编制过紧”的问题,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太合理,存在老龄化倾向的问题等等。

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班级规模“过大”与“过小”并存的矛盾。学龄人口的变化会导致学校布局调整,这可能导致部分地区要强调发挥了学校撤并调整后的规模效益,也可能导致部分地区生源不断流失、但学校又必须存在而导致“过小”班级存在、浪费教育资源的问题等等。

变化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生源相对稳定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来说,适龄人口的变化将会导致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生源保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同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这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来说,是抢抓机遇的黄金发展时期。

一方面,今后应将发展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办学质量和注重学科结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上来,为社会输送适用的人才;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的退出机制,在未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适龄人口大幅减少之前,及早制定预案,尽可能降低生源数量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解决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四种因素:人口流动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到2.36亿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长81.03%。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带来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的流动问题,这就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编制和实施提出了较大的压力。

流动一: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对城市的教育资源配置提出了极大的要求,在不能突破户籍政策等限制性约束的压力下,“民工学校”、“志愿者学校”等措施只能是临时性的安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城市人口分布的变动也要求教育网点随之改变。由于城市建设的加快,道路建设和旧住宅区的拆迁造成了城市人口分布的大规模变动,而且市区人口的老化现象也逐渐加重。

因此,在“城—乡”人口流动和“市—郊”人口流动过程中,一方面,要统筹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综合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另一方面,要因应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合理调整城市中市区和郊区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布局,在优化资源配置中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率。

流动二:农村流动人口的“回流”

农村流动人口的“回流”导致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受到严重影响。据有关学者研究:人口流动过程中存在“排队现象”,那些受教育水平很低的潜在移民会被排挤出去;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转移后职业的稳定性有显著作用,从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回流来看,学历越高的回流的越少。上述研究结论表明,低教育水平群体不利于自身的转移,即便是实现了转移,由于岗位的竞争而被挤出或回流的几率很大。

当劳动者“回流”后,针对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规划,一方面,在将来可能出现的人口回流高峰的时间节点和主要地区,要提前做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以妥善解决“回流儿童”受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按照“公平和效率”兼顾的原则,妥善处理流动人口回流后小城镇建设进程加快过程中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尤其要妥善处理由此带来的城乡不平等的问题。

职业规划教育,创新才能发展 篇12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004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 大学生中有超过50%的人毕业后一年内更换工作, 可见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显得被动、盲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自己, 不了解社会对工作岗位的要求, 从而导致自身定位不准, 学习针对性不强, 缺乏长远规划, 就业竞争力下降。

基于此, 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是亟须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学校作为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主体, 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 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以保证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是将学科教育渗透到职业规划教育。在学科教学中, 以拓展学科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规划意识等, 如核心课程与德育课、大学语文课、心理辅导课等相关内容的融合。二是建立“全程式”职业规划教育长效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合理的规划指导, 如大一时侧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市场对职业的需求, 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大二、大三时通过课堂教学、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社会实践等, 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潜能, 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 同时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档案, 便于定期了解学生职业发展情况, 完善相应的就业跟踪机制。三是要创建本土化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测评工具。目前, 我国职业规划教育所运用的理论和测评工具多是从西方引进的, 其适用性存在一定差异。高校要从国家、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 采用有效的研究方法揭示客观规律, 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四是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应积极投入, 培养熟悉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并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五是知行统一, 强化大学生职业活动体验。高校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 如互动座谈、自我测评、范例引导、模拟职场、辩论会等, 让学生亲自体验职业生活, 加深对职业世界的了解, 进而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科学准确决策, 确立自己生涯发展目标, 最终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上一篇:事业单位绩效特点研究下一篇:病险水库现状研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