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基地建设

2024-05-29

就业基地建设(精选12篇)

就业基地建设 篇1

一、实习基地、就业基地现状分析

实习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建设好一批稳定的、高质量的校外实习基地,不仅攸关实习教学质量,也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每所高校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校内实习基地数量有限,规模小,功能单一,综合性弱,设备更新慢,存在与技术发展不同步、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仅能承担认识性实习教学任务;校外实习基地在专业性、综合性、技术先进性等方面领先于校内实习基地,但稳定性较弱,企业基于技术保密、经济效益、实习安全性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接收高等教育实习教学。

学生就业基地建设方面,学院各自为战,虽然在四川,在泛珠江、泛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等地区,与两百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就业关系,但多数企业也无法做到每年都提供就业岗位,基地稳定性差,学生就业依然以自谋出路为主。

在管理上,实习教学基地与就业基地分属教学与学生工作管理两个系列。由于各自归属系列不同,在基地建设工作中,相互信息不通,资源也无法实现共建共享。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学院层面上,均未建成集实习与就业于一体、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基地。

二、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实践

(一)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模式变革

针对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向各教学单位提出了建设集实习、就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的要求,并以“生产规模大、行业领先、技术先进、示范效应强”为原则,着手对现有基地进行集中建设与管理,充分运用与发挥学校在学科、专业技术领域、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整体优势,采用多渠道、多模式,开展本科生实习就业基地校企共建工作,以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符合经济建设及技能岗位的需求。为规范基地建设,学校制定了《西华大学教学实习基地管理试行办法》。

(二)综合性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试点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与企业合作共建工作,带领相关管理部门与学科、专业学术带头人,主动走访企业,密切校企联系,全方位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经学校不懈努力,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西华大学`3+1'专业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建立了集实习、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在协议框架下,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学校相关学院及专业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场所,在学生实习期间,让学生参与相关研发项目,并承担相应的基础性任务;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公司举办“研发项目研究”、“产品开发成本控制”和“汽车造型审美能力培养”等专题技术讲座;公司在此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完成对学生的初步考察,确定意向性人选,并与学生签订就业意向性协议书;学校在签约学生最后一学年里,根据教学任务的安排,落实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厂实习及研发岗位实习;学生在工厂实习及研发岗位实习期间,以公司技改项目为题,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或论文,毕业后在企业就业。

三、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的成效及有待改进之处

(一)取得的成效

1. 转变了基地建设观念,开创了基地建设与管理新模式。

在基地建设实践中,转变了基地建设各自为阵、各自为战的形势,实行了以学校为主体,集中优势资源,通力合作建设集实习与就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推动了基地建设新局面。目前,学校各教学单位正积极借助学科、专业及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提供技术咨询、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等多种方式,与企业开展合作,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实习就业基地,如艺术学院在广东沿海建设的实习就业基地,每年接受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习,30%左右已毕业学生在基地就业。

2. 促进了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

依托大型企业建设实习就业基地,不仅为教学实习提供了先进的、高水平的实习场所,通过实习,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变过去的参观实习为跟班实习,使学生接触到生产实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有效提高了实习教学质量;在学生方面,使学生提前感受到企业文化,通过实习,准确定位,找准自己的差距,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目标性更强。

3. 推动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毕业设计环节是高等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的关键环节。通过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让学生到企业在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实战性毕业设计,推动了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工作,提高了相关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比例,既检验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检验了教学单位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4. 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目的之一,就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思想与能力。通过在基地开展的生产实习,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推动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近年来,学校参加国家、省(部)组织的科技创新比赛的学生数逐年递增,并取得了优秀的比赛成绩。如2010年10月,学校组织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高年级学生组队参加了“2010年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在参赛准备工作中,队员们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借鉴企业汽车产品研发理念及制造技术,结合大赛要求,经过反复设计、制造、试验,成功制作了参赛车辆“西华号”,并在大赛中,一举夺得了“杰出工程”、“最佳制造品质”及“东风风神杰出品质”等十项大奖。

5. 锻炼了学生就业、创业竞争能力,为就业创造了机会。

让学生到基地参加实习,既方便了企业人才挑选,也为学生创造了就业机会。企业在学生来实习时,可以就近考察学生,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交流,可以提前挑选到中意的人才,并与学生提前签订就业意向协议。而对于学生,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提前感受、熟悉企业文化与生产,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选拔制度,对就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促使学生提高对学习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如果在企业实习期间能得到企业的认可,就可以提前签订就业意向性协议;对于通过基地考察并签订了就业协议的学生,通过提前岗位对接,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缩短了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目前已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大力支持。

组织学生到基地参加生产实习,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励部分学生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学校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学生王瑞、黄德福等,在校期间,与自己的同窗好友数人一起自主创业,依托大型快递公司,成立了自己的快递分公司,以快捷方便的服务,使公司的业务很快就打开了局面,为在校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6. 提高了学校服务功效。

通过基地建设,加强了校企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学校能及时了解、掌握企业在技术、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的需求,运用学校整体优势,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如企业人员培训、产品开发等,强化了校企合作基础,促进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二)有待改进之处

1.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与重庆长安汽车有限公司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对公司的依赖性较强,没有充分发挥出自身在科研、学科及人力资源培训方面的优势。在未来的合作中,学校应定期走访基地,密切校企联系,同时发挥自身优势,突出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在科研、产品开发、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邀请基地领导、专家来校宣传企业与企业文化。通过校企间多层次、多模式的合作,稳固实习就业基地。

2.基地建设应呈多层次格局。与大型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就业基地,有助于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但也需要在中小型企业进行布局,特别是从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角度出发,更为必要。在中小型企业布局是对基地建设的一个补充,此举不仅增加了实习教学场所,更有利于发挥学校整体优势,使学校在合作中,主动性更强,同时,也为更多的学生创造了就业机遇。

摘要: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与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实习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就业与创业能力。西华大学进行了综合性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实践。通过在基地开展实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创新、就业与创业能力,为兄弟高校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实践,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水根.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几点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108-109.

[2]杨海明,王志跃.新时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3):87-89.

[3]李建楠,刘玉峰,李春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中的困境及对策[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9):152-154.

[4]胡红军,杨明波,夏华,等.工科专业生产实习基地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J].科技资讯,2008,(33):144.

[5]蔡敬民,董强,余国江,等.高等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2):77-78.

就业基地建设 篇2

为进一步推进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切实做好我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根据各县(市、区)人社部门和共青团组织要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创造条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

一、积极做好就业见习基地建设工作: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疏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渠道、改善基层人才匮乏现状的重要措施。同时,要加强对就业见习基地的监督和管理,指导其完善工作制度,提高见习质量,充分发挥示范效应。认定为就业见习基地的,须与人社部门、团委签订合同书,挂牌期限为3年,3年期满后,经考核合格的可继续挂牌。

二、努力组织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各有关用人单位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行列,为广大毕业生提供适宜的见习岗位。要加大宣传力度,认真做好见习毕业生的招募报名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当地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

三、有关工作事项与时间安排:

为加强工作信息沟通与交流,切实做好基地申报、岗位核实、人员招聘与对接、信息汇总及上报等工作,保证毕业生能及时、便捷与基地实现有效对接。

就业基地建设 篇3

[关键词]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服务就业创业;现状;对策

1.当前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设现状

1.1.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积极促进了青年就业创业首先,是帮助青年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既要看到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也要看到就业经验、技能的积累对创业的重要促进作用,工作经验的积累是青年成功创业的重要条件。其次,是为企业搭建了选人用人的平台。青年到企业参加见习,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全方位了解见习人员的机会,可以帮助企业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满足企业的扩张性需求。同时青年也可以充分地了解企业,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有利于提高双向选择的成功率。再次,是广泛动员社会资源,缓解就业压力,营造关心、帮助青年就业创业的浓厚氛围。共青团选择就业创业具有普遍性的、共性的迫切问题作为服务青年的切入点,遵循市场机制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基本规则,广泛动员和争取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中建立“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不仅为青年提供见习岗位,还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

1.2.高校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及运转现状

建立方式主要依托高校资源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基地。各高校团委开展建立见习基地工作是当前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举措,各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单位、校友资源、社会实践基地等“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见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和创业条件。

见习对象以高年级为主,利用寒暑假时间集中见习。见习基地建立的标准中提出“每年至少安排一期见习,每期一般为2至3个月,岗位数量不少于10个,见习工作岗位需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含量”。通常见习基地所提供的岗位是较为有限的,因此更为优先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生年级,而且岗位竞争较为激烈,获得见习机会的同学多以高年级中学业成绩好、专业技能强,有一定就业竞争力的同学为主。并依据学校的教学安排,多在寒暑假进行,辅之以每周定期安排见习的方式进行开展。

见习岗位覆盖面广,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较为紧密。高校大多围绕本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人才的类型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因此针对性较强,学生在见习过程中对岗位的设置及操作性普遍感到满意,认为见习期是有效的,切实为毕业生真正走向就业创业之路提供了实践和锻炼的机会。

见习基地运转规范化,并具有时效性。见习基地的建立及运转全过程有系列的规章制度及合同文本做保障,见习过程也实施紧密跟踪,月报制度有力地对见习过程起到规范和监督作用,有利于加强学校与见习基地间的联系和沟通,并实现了见习期的动态管理和过程控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在就业创业见习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也在基地建设中得到指导和实践,学生的创业意愿得以实施,创业成功率有提高。根据麦可思信息咨询公司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有创业意向的人数比例一直较高,而实际创业的人数偏低。

2007届大学毕业生只有1.2%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2008届为1%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211所院校占0.54%,非211所本科院校占0.73%;数量很少,成功率很低,这与大学生创业意识及能力不足,缺乏创业环境有直接的关系。2009年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建以来,大学生创业意愿明显增强,创业团队也纷纷涌现,并得到企业的关注与支持。依托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有利于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典范宣讲、创业指导师帮扶等创业服务及创业教育,为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提供了现实平台和有力支撑,全面推进了创业促就业服务工作

2.加强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实效性的对策

2.1应加大政府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从以下几方面作努力和探讨:一是加大对建设基地重要性、双赢性的宣传,扩大其影响力,使得此项工作能够得到广大企事业单位的拥护、支持和落实。二是加强对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的鼓励和奖励,在人力、财力、物力、政策支持方面优先倾斜。例如,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基金,出台对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企事业单位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优先启动涉及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政府资助科研项目并且提供快譬器毪一.速资助、连续扶持等。三是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为建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工作提供方便、快速、高效的管理平台,切实管理好这一项目化、基地化、长效化、专业化的社会实践。

2.2企业应增加就业见习岗位数量。扩大受益面及就业帮扶力度。一是企事业单位应增加见习岗位数量,转变观念,真正把见习大学生纳入到人才培养和用人需要的双赢目标里,并且在录取机制中侧重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为确实有较少机会和途径参加实习、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同学提供就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以更大幅度地促进大学生就业。二是加强见习基地培训力度,让学生切实长才干、收实效。重视对大学生的传、帮、带培养,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和培训,提供一些了解各崗位的机会,使他们积累有效的就业技能和见习经验,更顺利、清晰地就业、择业。在见习岗位遵循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在设置上体现一定的技术技能含量。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最直接的意义体现在对青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完善上。因此见习基地的建设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紧跟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把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落到实处和可需之处。

2.3高校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找准基地和学生的共赢点,提早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因此把就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及早开展,分步实施,有利于循序渐进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及能力。加大创业教育力度,提早关注创业见习,重点实施培养,典型示范带动。创业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时间和实践,因此创业见习可以从低年级开始,对有创业意愿和基础的学生采用重点培养方式,为学生的创业项目做长期规划,提供全程的指导与跟踪,提高创业活动的成功率,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典范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转变唯就业观念。

2.4作为见习主体的大学生应该加深对见习岗位的认识以及加强自身技能的储备。见习岗位上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设成效。因此,在参加见习之前,学生应该具有与见识岗位相适应的知识储备,防止因达不到岗位要求,在见习岗位上出现无技可施,不能胜任岗位的现象,而影响企业的工作进度,给见习单位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清楚见习岗位的定位及意义,调整自己将见习等同于求职,要求工作稳定、待遇好的期望,脚踏实地从增强自身工作能力,提高职业素养,了解市场需求出发,在宝贵的见习机会中积累经验取得实效。在就业创业见习过程中,求真务实、大胆尝试,在优良政策环境下积极创业。

3.结束语

就业基地建设 篇4

面临严峻就业形势,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早在2004年,国家启动了大学生西部工作计划,随后制定了“特岗计划”和“三支一扶”等多个项目,引导并促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加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及服务体系建设,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本专业和行业发展动态,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困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2015年,面临新的“史上最难就业季”,教育部发布了一项关于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通知”,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分”制度,允许在校大学“休学创业”,高校需开设创业课程,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创业课程中。国家和高校应当给予大学生创业大力支持,包括场地、税收、融资等。

尽管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大学生创业意识比较淡薄。根据麦可斯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人数占当年大学生毕业总数的1. 5% , 2011上升了0. 1个百分点,2012 - 2015年维持在1. 5% - 2% 。在国家政策鼓励下,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毕业总体上有所上升,但相对于庞大的大学生就业人群,这一比例显得有点尴尬。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还可以带动一大批大学生就业。面对国家有利的创业优惠政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淡薄,不愿意冒风险去自主创业,宁愿去找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这固然有大学生自身创业观念等原因,但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高校没有开始相关创业课程,也没有对在校生进行创业宣传和教育,并提供相应的创业平台,大学生创业知识和经验都缺乏,创业风险较大,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冒险创业。

二、高校创业就业基地发展的意义和现状

1. 高校创业基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需要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创业教育应当摆在关键位置。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创业素质不高,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并且不愿意从事一些特殊工作岗位。因此,“高校需要树立创业教育观念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素质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就业基地,借助创业就业基地的教育、培训功能,创业基地为大学生提供真实的创业机会和条件,通过体会创业过程, 积累创业经验,激发大学生自我提升意识,提高大学生创业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高校创业基地的类型。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基地主要有以下五种类型:一是创业见习基地,主要为一些厂矿企业,是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场所,让学生了解这些企业的成长经历,体会这些企业所蕴含的创业精神,从而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二是创业实习基地,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学校根据专业不同,组织学生到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让学生带着明确目的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大学生基本的创业技能;三是创业社团实践基地,这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主要模式,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组建社团,并定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团建立起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通过社团从事各种创业活动,这对于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四是创业岗位基地,校内主要有勤工俭学、便民服务工作岗位,校外有一些工作岗位,这些岗位能让大学生接触到实际任务,在得到相应报酬的同时,拓宽视野,提高创业能力,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大学生服务意识,为养成良好的品质做好铺垫;五是高校创业园,这是大学创业基地主要类型,专门为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场所,包括创业实践基地和教育实训基地,学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前来创业,运用自身所学知识,为创业提供支撑条件,为以后创业提供必要的经验。

3. 高校创业就业基地的发展模式。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基地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由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整合校内超市、羽毛球馆等相关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相关公共配套设施设备,使其成为大学生创业基地,并配备相应的资金,组织并指导学生创业和管理; 二是学校、 企业、大学生共同参与的创业基地发展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社会企业提供项目和资金,或者由学校开发创业项目,从社会寻求资金支持,在校内建立创业基地,由学生组织创业团队进行经营管理,主要经营咖啡店、奶茶店以及移动、联通营业厅以及校外精品连锁店等众多创业基地, 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学校和政府联合创业模式,由省政府和其他相关部门设立创业大赛项目,鼓励大学积极参与,并在大学校园里设立创业项目,促进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4. 高校创业就业基地的运营管理模式。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基地的运营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创业基地以培养大学自主创业能力为目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培训、咨询、贷款等服务,为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奠定坚实基础。首先,“由于学生组织相应的创业团队,撰写创业计划书,并提交创业计划申请,申请通过考核后由于先前的创业团队成立虚拟公司,组建运营部门,完全按照真实企业运营管理,开始参加公司内部各项活动、参加创业大赛和学术讲座等”。其次,由学校后勤管理部门联合联合就业处、学工处等各职能部门组成创业基地管理委员会,并成立相应的创业管理和指导中心,下设指导部、项目部、信息部以及人力资源部。最后,大学生毕业后,把自己在校经营的虚拟公司转为实体公司,团队成员可选择择业或自主创业。

三、高校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高校和学生对创业基地的认识有偏差。高校创业就业基础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扶持学生创业活动。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业余教育阶段,开设创业课程数量少,在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对创业课程设置随意,缺乏统一规范的创业教育教材,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计脱离社会实际,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小企业该如何经营管理讲解不多,对大学生创业指导意义不大。一些高校在创业基地定位上仍然不明确,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办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业基地。另外,我国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校尚未设立创业基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不足,无法对大学创业进行系统教育和提供孵化服务。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多数大学生更愿意去工作稳定、报酬较高的单位工作,对公务员或有编制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大学生这些就业观念还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创业知识和相关技能不够重视,缺乏企业经营观念经验,刚出校门,仅仅靠激情去创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对创业风险有足够认识和能处理创业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这就需要通过创业基地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他们创业知识,激发他们创业意愿,从而引导他们投入到创业实践中来。据调查,大部分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设立创业就业基地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并提供企业孵化服务。

2.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善,不能满足创业基地发展需要。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融资、生产管理、税收等各个方面,仅仅靠高校的创业培训是完全不够的,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国家层面的政策缺乏系统性和长效性,主要集中于高校创业基地,政策覆盖面较窄,在高校创业基地内部,国家创业政策仍然无法解决,创业基地成为一个“空壳”,导致创业实践、创业项目运行困难重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创业基地发展。

3.创业基地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严重匮乏。创业经费对大学生创业有着重要支撑作用。“创业经费不足是目前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遇到的主要瓶颈,大学生创业对资金的需求较大,某些领域需要大量资金,充足的资金是创业成功的保证”。大学生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父母和亲戚朋友,这需要宽裕的家庭才能承担;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希望能够获得贷款来创业,但申请创业贷款也需要满足诸多条件,而且贷款金额少,办理手续烦琐,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并不满足贷款条件;针对创业基地发展的优惠政策看上去很美,但不适合部分高校创业团队,由于资金困难,创业往往半途而废。另外,很多高校与企业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资金很少流入到高校创业基地。大学生要想获得创业成功,创业指导教师非常关键,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很多学校的创业指导教师来自从事企业管理专业教学的专任教师和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然而,这两类教师很少有参加过创业实践的,缺乏创业经验,加上很多创业教师身兼数职,在时间、精力和经验上都无法对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进行专业化的有效指导,只能与创业团队一起探索,创业指导效果和质量难以保证。

四、高校创业就业基地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基础条件建设。首先,创业就业基地的建筑与设施,学校要挖掘校内各种资源,如教学楼、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宿舍、食堂等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门场地,并配备有电脑、办公座椅等相关硬件设备,加强计算机软件和数据等软件支撑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用计算机开辟创业基地的网络空间,建设创业网站,加强基地内不同资源之间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其次,装修与布局,在办公走廊布置一些名人名言等,通过对办公设备合理布局,将创业文化和励志文化相结合,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

2. 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将基地建设纳入教育课程体系。目前,高校创业就业工作主要由学工处、团委、招就处等多部门共同负责,导致相互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 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对创业就业建设进行管理和指导。 首先,建立创业就业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企业领导以及创业就业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对整个创业就业基地的宏观管理,包括资源分配、人员配置以及对创业项目最终的审批。其次,在管理委员下设创业就业管理指导中心,中心设主任1名,副主任3名,成员主要由在企业工作过的教师组成,并负责联系社会中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作为创业就业中心的辅导教师,从而构建专家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管理团队。最后,根据实际需要,创业就业管理中心下可设咨询部、项目部、信息部和综合部等职能部门。 咨询部主要解答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疑问; 项目部主要负责对大学生提交的创业计划可行性考察,对整个创业团队进行考核; 信息部主要负责创业网站建设,发布创业信息等; 综合部负责创业就业基地行政管理、税务管理、工商管理等。由高校和创业基地的师资共同建设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就业基地建设纳入教学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中最基本的教学环节。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需把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纳入到教学计划中, 在课程中渗透创业就业教育内容,激发他们创业动力。在创业课程讲授过程中,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重视实践操作,结合具体的创业项目进行讲解,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创业过程进行指导,提高他们创业就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达到实战效果。

3. 打造专家型和企业型相结合的创业教师队伍。教师自身必须有创业实践经历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创业指导教师和就业主管部门人员需主动到企业一线、创业一线去兼职,至少保证每周有一天时间去公司兼职,提升他们自身创业实践能力,并邀请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管理者和校友作为创业教育课程的兼职教师,有了专业人士指导可以有效降低创业初期的风险,促进理性创业”。加强对创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培养他们把握市场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打造专家型和企业型相结合的创业指导教师队伍,从而保证创业的有效性。

4.完善创业团队选拔及激励机制。创业团队在创业初期起着关键作用,他们有着共同目标,共同承担责任,创业团队建设是创业初期的核心,将决定创业是否成功。创业团队成员要在能力与背景上互补,其中,建立优势互补的创业团队是团队稳定的关键,团队成员有着共同理念和目标,相同的价值观可以有效化解创业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同时,创业团队职责划分和权益分配要合理,避免职权重叠,有明确的收益模式,保证利润分配方案合理。随着企业的扩大,在运营后期,团队会出现诸多矛盾,因而,需采取有效激励措施保证团队战斗力。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对团队成员给予物质奖励,并加强精神激励,营造团队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

5. 建立规范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保障创业就业基地建设资本。首先,政府需要在创业政策方面给予保障支持, 简化大学生创业行政审批流程,把税收减免、补贴政策和小额贷款等融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其次,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加大对大学生创业支持力度,大学生创业基地需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创业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防止创业资金被挪用; 最后,在创业就业基地建设初期学校需适当注入资金,定期举办校友会,争取通过校友捐赠等方式获取部分资金。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大学生个人社会资本,大学生应当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在社团中为自己社会资本储备力量; 有意识地构建社会资本,巩固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拓展其他社会关系,定期举办校友会,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增加一些人脉资源和分享校友成功经验,将对大学生创业有直接帮助。大学教师往往拥有优质的社会资本,因此大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社会资本,发挥关键人物在创业就业中的作用。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挑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创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基于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发展的现状,还存在国家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创业资金不足、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严重匮乏等诸多问题。因此,可从高校创业就业基地的基础条件、组织管理机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运行机制、资本保障、创业团队建设、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促进高校创业就业基地发展。

关键词:就业难,创业就业基地,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符志云,吴新.关于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思考[J].琼州学院学报,2012(12):72-73.

[2]韩雷.论创业基地建设[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6):70-71.

[3]叶景明.我国民办高校创业基地运营管理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4]肖波.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2(7):269-270.

java就业基地 篇5

Java是一种简单的,面向对象的,分布式的,说明型的,健壮安全的,结构中立的,可移植的,性能优异、多线程的动态语言。Java分为三个体系JavaSE

(Java2 Platform Standard Edition,java平台标准版),JavaEE(Java 2 Platform,Enterprise Edition,java平台企业版),JavaME(Java 2 Platform Micro Edition,java平台微型版)。所以一般JAVA培训也分为J2SE,J2EE,J2ME培训,各个体系的方向有所不同,JAVA培训的内容也有所不同。

通过JAVA就业培训,学员可以系统把握面向对象编程语言JAVA的核心语法,能够理解J2SE、J2ME、J2EE三种体系架构的理论思想和架构内容,把握JAVA程序设计的主要模式和核心思想,熟练把握基于JAVA语言的编程技巧和编程工具,能够独立完成基于JAVA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应用程序的开发、调试、部署和执行。一般JAVA培训包括以下内容:HTML/XML语言。数据库技术。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设计模式。J2EE设计和应用。Eclipse/CVS/OpenSource.软件测试/安全性编码技术。UML设计。UNIX.项目实战。

JAVA就业前景

JAVA人才社会需求量大,根据IDC的统计数字,在所有软件开发类人才的需求中,对JAVA工程师的需求达倒全部需求量的60%~70%。同时,JAVA工程师的薪水相对较高。通常来说,具有3~5年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拥有年薪10万元是很正常的一个薪酬水平。80%学员毕业后年薪都超过了5万元。Java平台以其移动性、安全性和开放性受倒追捧。

JAVA就业前景分析:Java发展方向大致分为两类:

成为管理人员,例如产品研发经理,技术经理,项目经理等继续他的技术工作之路,成为高级软件工程师、需求工程师等。根据IDC的统计数字,在所有软件开发类人才的需求中,对Java工程师的需求达到全部需求量的60%~70%。同时,Java工程师的薪水相对较高。Java软件工程师一般月薪范围在4000-10000元,远远超过了应届毕业生月薪2500元的平均水平。通常来说,有一年工作经验的Java高级软件工程师的薪酬大致在年薪10—13万左右。

就业基地建设 篇6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高校就业 指导服务体系 构建现状 加强对策

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2010年11月19日,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地各高校要以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为支撑,以建立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为重点,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政策的出台推进了各地高校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现状

1.制度不完善、设施不完备。当前,高校就业服务机构一般是学校就业处和二级院系就业工作小组,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和设施,如招聘面试室、就业网络平台等。但是多数没有专门的就业资料室、咨询室、测试室等场所,网上求职的设备、职业测试软件等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多数二级院系没有专门的就业工作场所和设施。

2.队伍配备不足、专业水平不高。就业指导服务不仅是一项行政工作,而且是管理、服务、指导、研究、教育多位一体的系统性工作,当前高校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比较少,专业专职的更少。二级院系专业专职的就业指导人员更少,多数由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在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能力、技巧等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

3.专业设置不匹配,没有充分考虑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高校可以说是一个企业,而它的产品就是毕业生,该产品能否适销对路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专业设置是否与社会经济命脉相吻合。与其他产品相比,培养学生是一种集生产和营销综合配套的营销体系,供需要平衡。只有专业符合社会需求,大学生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相反势必会影响大学生就业。

4.内容单一、方式方法简单。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仍局限于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注重服务的功能,忽视教育、管理的功能,内容仍局限于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和技巧指导。大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针对毕业生,是一种“短期促销”式的指导,忽视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市场的基本素质入手,没有从大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与指导。

二、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人员配备齐全,加强就业指导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高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要求的不低于1:500的比例配置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师生比,保证就业指导人员的数量。高校就业处应该统筹安排,加大就业指导队伍的培训力度,有计划地分批选送就业指导教师参加就业指导知识的系统学习,或者聘请专家到校对教师进行培训,以尽快提高每个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就业处每个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具备职业指导师资格,每个二级院系至少有一名通过就业指导师资格考试、获得资格证书的专业专职的就业指导师,同时应该逐步增加兼职就业指导人员获得就业指导师资格证的比例,以形成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专家化、学习型的就业指导队伍。

2.丰富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大学生的就业观、职业观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升华而成,因此,就业指导课不应只面对毕业生,而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开设就业指导课并贯穿整个大学期间。高校应该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建立系统、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同时,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咨询、帮扶服务。一是建立职业能力测评室,开设个性化就业咨询。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对学生的个性塑造、潜能开發、个人理想和职业目标定位进行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有目的地加强学习和训练,培养职业能力。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教育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应聘等职业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把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大学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结合起来。通过上述举措的实施,逐步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全程化和全面化。三是做好高校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3.完善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系统,搭建就业信息平台。目前,大学生就业中,通过网络平台就业的占非常小的比例,说明网络建设的欠缺。要实现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打破高校信息网站的保守思想,必须采取开放式的联合之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负责建立大学生综合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的各种情况,方便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并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和考核。另外,提供一切职位空缺和兼职的机会,供学生共享。同时,高校要与政府、企业联合建立电子办公服务网络,开设的栏目可以有考研、就业、出国、相关政策等,为企业提供网络链接平台,可以通过链接直接登录用人单位的服务系统,了解相关信息,专门设立应届生就业、招聘服务平台,共同构成大学生就业的公共信息系统。

4.开展创业教育,创造新岗位。创业教育,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联合国亚太地区办事处1991年东京会议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能够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是保证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高校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建立大学生创业帮扶办公室,重视创业教育,培养创业能力,积极培育大学生创业群体。聘请专家学者,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大力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加强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建设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当然,仅仅依靠高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还远远不够,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部门的联合,共同构建依托国家政策、符合社会市场形势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这条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英侠,江彩霞,王娇.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市场的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3(48).

[2]邱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问题探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2).

[3]陈惠娟.关于加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6(2).

[4]侯培玲.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系统[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9).

[5]严秋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7).

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浅析 篇7

一、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的现状。

毕业生实习基地为毕业生与企业对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当前, 部分高校同用人单位合作, 建立了毕业生实习基地, 然而这样的实习基地不仅数量少, 而且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在建设和运作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 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已经对毕业生实习基地的重要作用取得了共识, 但由于以前高校和用人单位只是将实习基地作为互相联系的一个纽带, 而不是有别于毕业生传统就业渠道的全新载体, 观念还没有转变, 对实习基地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远远不够。而政府和社会的相关配套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也没有跟上。

(二) 毕业生实习基地作用被单一化。

学校将毕业生实习基地仅仅作为培养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途径, 实习基地在毕业生就业、反馈教学与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作用被掩盖了。毕业生也只是将实习基地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载体, 没有通过实习基地去主动寻找就业机会、提升就业力。而用人单位则视实习基地为和学校联系的桥梁, 其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和检验人才现场的作用也被忽略了。

(三) 毕业生实习基地运作缺乏过程管理。

高校对毕业生在实习基地实习和学习中的动态过程管理很多时候出现了缺位现象, 这导致了毕业生缺乏来自学校的指导和建议, 往往会目标模糊、定位不准, 效果打折;而单位在实习基地运作中也会出现追求目标化管理, 忽视了过程对毕业生的塑造性的重要意义。

二、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的建设, 是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内在需要

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对于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是一个多赢的结果。

(一) 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的建设, 是毕业生增强自身就业力的必然要求。

我们经常听到用人单位抱怨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实际动手能力太差”, 实际操作能力的欠缺成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最短的那块木板, 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毕业生在进入正式工作岗位之前提供了难得的实战机会, 通过在实习基地中的锻炼, 毕业生的就业力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二) 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是毕业生提高就业成功率的迫切需要。

在传统的就业渠道中, 毕业生由于与用人单位之间了解不全面, 往往会凭表面的感性认识错失了就业的机会, 或是签定了其实不适合自己的工作。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 可以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正式签定就业合同前用一个较长时间互相了解的过程, 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等状况有更深刻的认识, 促进毕业生理性就业, 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

(三) 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 是学校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然途径。

实习基地作为毕业生就业成功几率高的一个载体, 为高校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增强与用人单位的互动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学校还可以根据毕业生在实习基地中的表现, 发现寻找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从而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寻求改进, 以制造出更适合社会需求的“产品”。

(四) 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 是用人单位提高招收人才素质的重要渠道。

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为用人单位建设自己的后备部队, 提高接收毕业生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通过考察毕业生在实习基地的表现, 用人单位可以确定自己的招聘人选, 并针对这些毕业生个体进行特别的锻炼, 进一步缩短学生到劳动者之间的适应期, 为用人单位带来更好的效益。

三、加强毕业生建设的主要措施。

毕业生实习基地的建设, 目前在多数高校还没有开展开来, 这方面仍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

(一) 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 需要增强毕业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中,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是主体, 如何发挥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所在。因此, 要加强对毕业生的观念教育, 树立起实习基地就是成功就业的前哨战, 是上岗前最好的培训机会, 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实习基地中应该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加强对毕业生在实习基地中的过程管理, 以免实习基地的作用流于表面。

(二) 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 需要学校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

在当前形势下, 学校根据本校毕业生的专业和就业地域意愿寻找用人单位建设实习基地, 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 也是用人单位喜闻乐见的形式。因此, 学校必须将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作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抓紧抓好, 增强就业基地建设的目标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同时学校需要加强对毕业生在实习基地中的动态监控, 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收集第一手的资料。

(三) 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需要用人单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用人单位急需转变观念, 明确实习基地作为人才队伍的培养基地和后备库的重要意义, 而不仅仅是同学校联络的一个纽带。因此对实习基地进行大力建设, 提供硬件设施保障, 并配备足够的指导队伍, 这些都可以看成用人单位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性投入, 这些投入的收获就是符合单位需要的大量人才, 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对整个实习基地的建设往往具有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 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 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政府对建立实习基地的高校和单位可以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优惠, 将之作为鼓励和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一步调动起用人单位建设毕业生实习基地的积极性。整个社会应营造对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有利的舆论氛围, 宣传和倡导毕业生实习基地的建设, 让更多的企业投身进来。

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不仅对毕业生成功就业、用人单位长远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对完善社会就业体系、拓宽就业渠道、高等教育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摘要:毕业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它不仅事关毕业生切身利益, 更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等多个方面。加强毕业生实习基地建设是对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补充, 对促进毕业生就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用人单位后备人才具有积极的作用。

就业基地建设 篇8

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引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中,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就业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分为两种类型:(1)集中式就业实训。这种就业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连续数个月实训,在此期间学校安排少量或者不安排教学活动,参加实训的学生主要精力投入到就业实训中。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相对持续、系统地实施实训内容,学生在此期间能够充分投入到实训中,实训效果较好。缺点是受人数、专业等因素影响,很难找到长期、一致的空闲时间段,因此受益面相对较小。(2)分散式就业实训。这种就业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分散的实训时间段,在此期间参加实训的学生,既要参加实训活动,又要参加学校正常教学活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方式灵活,可以惠及更多的专业以及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就业实训中。缺点是实训周期长,而且受地域限制,参加实训的学生受日常教学活动的干扰,影响实训效果。这两种人才培养的特点各有优势,而且适应于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

针对就业实训基地人才培养的特点,由校企合作共建就业实训基地在途径上要充分结合高等院校、企业的实际情况,经过商榷后最终选择合适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双方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用企业需求的人才。

一、就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一)将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建立在企业

由于企业和高等院校位置上存在同地或异地的关系,所以其人才培养类型存在差异。如果企业和高等院校同属一地,则此就业实训基地的培养类型应以集中式就业实训为主;如果企业和高等院校是异地关系,则就业实训基地的培养类型应以分散式就业实训为主。选择集中式或分散式就业实训类型主要根据参加实训学生的时间,以及企业与高等院校的物理距离。此种途径的优点:实训环境完全企业化,参加实训的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企业氛围,实训效果对学生触动比较大,往往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加实训;缺点:企业在人力、设备、环境等方面投入量较大,高等院校如不能解决部分经费,则需要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进行合作。

(二)将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建立在高等院校

此种途径能够解决企业和高等院校在物理距离上的问题,因为实训完全在高等院校内模拟企业环境,企业只需派遣“双师型”师资中的企业工程师。在高等院校建立就业实训基地的培养类型可以采用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就业实训模式。对于参加实训的学生如果在某学期或者寒暑假有一致的空闲时间段,则可以采用集中式就业实训模式;如果参加实训的学生没有长期、一致的空闲时间段,则采用分散式就业实训模式。此种途径的优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经费投入量小,实训方式灵活,学生在校即可以方便地参加就业实训。缺点:实训效果没有企业真实,由于技术、环境和资金等原因企业不能将真实的项目设置在高校进行实训。

(三)将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分别建立在企业、高等院校

这种途径更加灵活,对于参加实训的学生,如果没有长期、一致的空闲时间段,则选择在高等院校参加分散式就业实训;如果参加实训的学生具有长期、一致的空闲时间段,则选择在企业参加集中式就业实训。同时可以把实训前期的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在高等院校,将重点的实践部分设置在企业实训阶段。将企业、高等院校单方面投入平衡为双方共同建设,降低了双方的运行成本。在实训各阶段仍采用“双师型”的教学模式,既保证参加实训的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又保证学生对就业实训活动的参与兴趣。此种途径整合了以上两种途径的优点:对参加实训的学生既考虑到长期、一致的空闲时间段,又考虑到短期、分散的时间段;既降低了企业、高等院校双方的投入,又保留了企业、高等院校双方实训的特点。以这种方式建立的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将有非常广泛的发展空间。

选择适合自身专业特点的校企合作就业实训基地建设途径对高等院校十分重要,关系到就业实训基地未来的发展。同时选择何种方式作为企业与高等院校就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切入点,也影响到企业、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建设就业实训基地的成败。本文根据在黑龙江大学已经开展了六年的创业教育活动,总结出企业与高等院校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方式。

二、就业实训基地建设方式

(一)企业分模块“嵌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中

以这种模式建立的就业实训基地首先选择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仍由高等院校教师讲授,将部分新技术、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以企业人员主讲、高校教师辅助教学的方式讲授。这种“双师型”教学既能够将企业最真实的需求带入课堂,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又有利于培养高等院校的教师。这种方式内涵上有别于以往因教师不足等原因,而外聘教师的方式。高等院校可以按照工程的思想,邀请企业全程参与到教学体系中。此方式将企业的实际应用带入课堂,学生所学知识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同时促进辅助教学的高校教师能够尽快将其他教学模块与企业需求结合,最终实现培养出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

(二)高等院校分阶段将实习等内容“外包”给企业

以这种模式建立的就业实训基地的原因是目前多数高校的实习特点为时间短、内容浅,很多高校都采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多数学生刚刚适应企业环境就要回到学校作毕业设计等,结果学生没能深入接触企业的岗位需求,企业花费人力、物力培养后,还要重新安排人员重复工作,因此,很多企业都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这种教学计划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高等院校在教学环节上进行改革、创新,适当压缩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例如,在大学期间的前2—3年内完成理论课程讲授,安排大学期间最后1—2年为实训期。企业根据人才需求,选定需要实训的学生,在学生实训期内,高等院校教师进入企业,由企业和高等院校共同负责对学生的实习指导。这种实训既能够满足企业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要求,也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入地接触企业实际岗位工作,同时也为高等院校培养了更符合实际要求的“双师型”教师。这种方式将很多企业不愿接收的实习转变为更具实践意义的实训,将会进一步促进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

(三)企业、高等院校“穿插式”共同培养人才

以这种模式建立的就业实训基地主要解决多数高等院校因政策等多方面原因,无法实现企业“嵌入式”教学的问题。多数高等院校由于政策等综合原因,无法实现效果鲜明的“嵌入式”、“外包式”校企合作,但是可以在教学计划之外充分利用各专业学生的课余时间,让企业进入高校,由高等院校教师辅助企业人员联合培养,实现高等院校、企业穿插时间培养实践型人才。因为这种模式所选定的时间以寒假、暑假集中期或每周各专业学生一致的休息期间为主,所以比较灵活。教学环境虽然没有达到企业真实环境的效果,但可以模拟部分企业环境,并且按照企业流程进行真实管理。此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1)必须在每学期选课前对参加实训的学生团体进行选课指导,以调整出下一学期学生统一实训期间。(2)此种实训期间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其中部分时间是企业、高等院校正常工作以外时间,需要双方协商共同解决师资问题。此种模式虽然没有“嵌入式”、“外包式”效果明显,但是这种灵活的模式,降低了企业、高等院校双方的运行成本,可操作性在前期比较理想。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创业教育基地从2002年开始以此模式运行,随后建立的就业实训基地运行状况良好,效果突出,受到企业、学生的好评。

就业实训是近几年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新兴教学模式,其注重基础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鲜明特色,越来越受到教师、学生的欢迎,一些先期开展就业实训模式的高等院校在学生就业数量、质量方面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一创新式的教学模式必将促使更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开展各式各样的就业实训活动。本文在总结了创业教育以及已经开展的就业实训实践经验基础上,探索出企业、高等院校共建实训基地的途径和方式,为高等院校广泛地开展就业实训活动奠定基石。

参考文献

[1]李斌宁.校企合作式的电子商务实训模式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7,(9).

浅析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建设 篇9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可见, 党和国家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提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高度。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达630万, 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 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 用人单位的需求量不断减少, 导致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有必要开辟新的领地———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为大学生提供职前培训、实习的场所, 对毕业生进行科学的就业指导, 这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新支撑点。

(二) 分层次明确大学期间的学业规划阶段性目标, 并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一方面教师要结合教学要求明确大学生学习的总体目标, 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帮助他们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另一方面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分层次确定学业规划阶段性目标。

(三) 强化教学管理。

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的要求, 合理设置课程;严格考勤制度, 实行任课教师与班长双轨考勤, 强化学生学习行为的约束力;将计算机、外语过级纳入学籍管理, 强化学生的考证培训;进行完全的学分制改革, 在规定的年限内可视学分的获得情况提前或延后毕业;要坚持将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奖学金状况等与就业挂钩, 让优秀学生有相对的选择空间, 找到较为理想的工作。

(四)

从需要和目标两个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正面疏导,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教师要教育学生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学习过硬的知识和本领报效国家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四多”培育学习兴趣。四多是指“多读、多看、多动手、多参与”。多读, 不仅要读专业书籍, 而且要读非专业书籍;多看, 就是要多参观一些学术成就展览, 多看一些科技资料片;多动手, 就是要多参加各类实验活动和技能竞赛, 在实际操作中增长技能, 使理论能联系实际;多参与, 就是要主动参与学校各种科技文化活动。

(五) 加强与学生情感交流。

了解大学生心理需要, 适当运用激励机制。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成绩和突出的工作业绩给予直接的奖励 (包括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 还要注重对一些成绩较差学生, 在其身

1. 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意义

当前很多用人单位都强调求职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 这方面是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劣势, 如何解决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的“鸿沟”, 很多高校都积极抢占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这一高地, 这无疑能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的道路。

1.1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首先, 通过在实习基地的锻炼, 大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社会, 形成更为理性的求职态度和职业规划, 可以修正就业观念, 避免盲目择业;其次, 大学生可以在实习中及时调整学习重点和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积累工作经验, 提高自己职场素质水准, 为进入职场成功就业做好准备。

1.2有利于高校更合理地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 巩固专业领域的就业资源。

高校可以将实习作为与单位交流的信息平台, 在安上找出闪光点并进行激励, 让这些学生更加增强自我学习的信心;加强情感交流,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 教师应加强同大学生的情感交流, 增进师生友谊,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难, 使大学生对教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 达到“尊其师, 信其道”的效果;强化导师制, 做好正面引导。聘请有专业建树和强烈责任心的老师作为学生导师, 以导师自我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

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归因理论认为, 人有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功的希望驱使人去追求成就, 失败的恐惧驱使人避免失败。[2]追求成功的学生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较强的能力, 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主观上的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当, 这是一种主动的归因方法。相反, 有些学生却把成功归因于机遇好、任务容易等外在因素, 而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低, 降低了自我效能感。可见, 不同归因方式会直接影响自我效能的评价。为此, 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做到主动归因。要通过必要的归因训练, 对主动的归因给予鼓励和奖励, 对那些很少做出主动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 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归因思维。

参考文献:

[1]蒋俊红, 李晓菊.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123.

[2]维纳著.林中敏译.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9:192.

排学生在单位的实习过程中, 及时地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通过实习过程反馈的意见, 有针对性地对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育模式作出适当的调整, 高校学科如果能结合社会的需要设置专业和培养人才, 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将可以稳定本专业的就业资源, 大大地拓宽就业的渠道。

1.3有利于企业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和提高用人单位的知名度。

对用人单位来说, 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有助于它们在实践中观察挑选和优先储备人才, 这样既减少了它们在就业市场上选人、试用人才的经济成本, 也缩短了学生到劳动者之间的适应期, 为用人单位带来更好的效益;其次, 扩大了用人单位的影响, 提升其知名度。通过在各相关院校校内信誉和品牌的树立, 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毕业生到单位建功立业, 达到人才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1.4有利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推进。

当今的社会已迈入知识经济时代, 高校不仅是人才的宝库, 更是知识创新的基地, 理应成为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组成力量。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 就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无疑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载体, 这个基地建设好, 产学研的教育模式也就有基础更进一步推进。

2. 就业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由于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被赋予崭新的内涵, 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然而它对毕业生成功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在建设和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把实习基地建设放在应有的位置上。

由于以前高校和用人单位只是将实习基地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载体, 而把它作为毕业生就业渠道的全新载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指导教学等方面的作用忽略了, 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 因此, 对实习基地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不够。

2.2缺乏稳定的互利互惠机制, 用人单位积极性不高。

用人单位由于除了要负责实习生的培训指导、自身的安全外, 他们最主要的担心来自于对加大工作管理难度、泄露商业机密等方面, 导致现行实习基地建设体制并没有使用人单位完全受益, 它们没有完全享受到政府及学校的优惠政策, 因此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实习基地建设兴趣不高, 学校往往处于被动状态, 实习基地建设往往是靠学校领导、教师、校友的私人关系来进行的, 日积月累逐渐变成双方的一种负担。

2.3高校发展实习基地的能力有限, 对现有的实习基地的运作过程缺乏管理。

高校从自身的责任出发, 大多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校企双赢的理念多途径地开辟实习基地, 但高校毕竟是教学、科研单位, 自身所拥有的用人单位资源是有限的, 导致实习基地成为稀缺资源。另外, 有的已经建立的实习基地, 但却流于形式, 没有全面实施签订的实习协议, 很多高校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实习鉴定制度, 对毕业生在实习基地的实习和学习状态缺乏管理。

2.4学生自身的原因

部分学生没有实习前对实习很期待, 总觉得比在课堂上听枯燥的知识好, 真正实习后体会到的却是行业的艰辛与不易, 存在眼高手低、自身发展方向盲目、不能吃苦等问题, 这一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学校开辟新的实习基地存在困难。

3. 大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思路和做法

3.1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 鼓励用人单位接纳大学生实习。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 明确大学生实习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 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税费优惠等政策, 使用人单位接纳大学生实习成为一种常规行为, 同时还应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和建立泄密责任追查制度, 避免大学生实习的短期行为给用人单位带来的风险。

3.2高校建立规范化的实习基地制度。

高校要与用人单位签订长期合作的实习合同并挂牌运行, 合同应明确规定双方的责任、义务, 双方都要树立责任意识。此外, 高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和实习评估体制, 对可能涉及到的实习计划、实习教师的安排、学生的安全教育、实习档案的管理和实习考评等问题一一规范, 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有切实可行的考核手段。

3.3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互利互惠机制。

现代化社会中不同对象之间的合作只有达到“双赢”, 才富有持久的生命力, 才能获得良好的效益。高校应承担用人单位人员的继续教育、员工培训的任务, 优先优惠转让技术成果, 优先向实习基地所在单位推荐优秀毕业生;高校还可以考虑聘请实习基地企业家、高级技术人才为学校的兼职教授, 为学生授课, 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答辩, 与实习基地所在单位共同参与课题研究, 联合开发新产品, 这样就将产学研的合作模式落到了实处, 在提高高校的办学水平的同时也有利于用人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3.4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针对部分大学生在实习时表现出的眼高手低、发展方向盲目等问题, 高校应以学生为本, 把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针对不同阶段, 规划不同的内容, 引导学生认清形势, 转变观念, 提高学生素质, 使学生在实习基地的表现能受到单位的好评, 这样也有利于实习基地的良性发展。

3.5用人单位需用心搭建用人平台。

目前还有部分用人单位将接纳实习生视为负担, 诚然, 接纳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给单位带来“麻烦”, 从这方面来看, 用人单位从事的是公益性的活动, 但从长远来看, 只要用人单位用心搭建用人的平台, 培养学生对单位的感情, 就可以缩短人才供需的信息链, 搭建单位选取人才的广阔平台。

4. 我校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就业实习基地建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教学一直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目前学院共建立实习基地10余个, 其中包括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湖南路桥建设集团等知名企业, 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 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 在人才培养、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目前我院共聘请实习基地的企业家、高级技术人才10多人为我院兼职教授, 他们不仅仅为我院学生带来20多场学术报告,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还为我院的教学模式、教育改革的方向提供许多宝贵意见, 为学院找准定位, 确定自己的特色办学模式提供依据, 由于双方的诚意合作, 仅2009年就有一批学生签约实习基地企业, 成为校企合作的典型示范。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文萍1马宏贤2

(1淮阴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2淮阴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江苏淮安223001)

摘要:大学生就业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经济结构、高校专业设置、教育质量和就业指导、企业用人、学生就业观念五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成因措施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全球经济尚未全面恢复的2010年, 我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将达到630余万人, 比2009年的611万人增加了约20万[1]。这使得原本紧张的就业形势更趋严峻。我认为,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仅仅依靠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需要宏观经济的支持和众多企业的配合, 这样才能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的就业拉动力减小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当前, 我国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偏大,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仍以传统的商贸业、服务业为主, 与发达国家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知识含量高的高端产业为主相比, 差距很大, 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岗位相对较少。第二、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导致了就业需求远小于就业供给, 从而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被动局面。

此外, 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力也在逐渐减小, 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九五”期间, 我国GDP年均增长8.6%, 就业年均增长1.2%;而到了“十五”期间, 虽然GDP年均增长仍高达9.5%, 但就业年均增长已降至1.1%, 年均增加就业人数比“九五”时期减少56万人, 就业弹性系数也由“九五”时的平均0.14下降到“十五”时的0.12, 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 由94万人减少到80万人[2]。

2.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内在原因。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 国内多数高校在持续扩招的同时, 其专业设置却未能及时依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 结果导致结构性失业, 即一方面是许多

5. 结语

要建设好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 涉及到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学生等多方面的问题, 需要各个方面协调运作, 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总结, 科学探索, 开辟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就业实习基地。

大学生因所学专业知识结构相对落后, 实践技能贮备不足而不能顺利就业;另一方面则是众多新兴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为其所用, 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相互脱节。

3.高等教育质量相对下降, 就业指导不充分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国内大学扩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实现了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深刻转变, 但同时也带来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对下降, 归结起来,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高校的大规模扩招, 降低了大学的入学门槛, 生源质量有所下降; (2) 高校师资和经费投入相对不足, 学生培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3]; (3) 许多在校实习往往由于安排时间短、学生认识不足、经费得不到保证等原因而流于形式, 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得不到切实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此外, 大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还停留在就业形势分析、求职技巧训练等较浅层次上, 难以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高品质的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4], 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4.企业用人存在误区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企业的用人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 (1) 部分国有企业非重点大学、非研究生不招, 人为地加大了地方高校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2) 一些中小企业用人观念存在“实用主义”倾向, 因担心培训后的大学生纷纷跳槽, 所以更愿招收具有从业经验的人员, 而不愿选择应届毕业生。这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现实原因; (3) 个别企业面对众多求职的大学生, 任意提高就业门槛, 对毕业生的学校、学历、外貌、性别、身高等不断提高招聘要求, 原本专科生可以做的工作却要招聘本科生, 本科生可以做的工作却要招聘研究生, 此外又随意降低薪资待遇。这样做的后果既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同时又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 (4) 国内企业还未形成积极聘用实习生的社会风尚, 能够给予在校大学生的顶岗实习机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5], 使得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得不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朱英, 耿绍宁.建立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 2005, 增刊.

[2]宋春光.关于高校实习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几点思考[J].就业工作研究, 2007.

[3]刘刚.实习基地;大学生就业的缓冲港[J].人才开发, 2005, (10) .

就业基地建设 篇10

1建设目的

1.1保证学生顺利实践

保证学生顺利实践的核心在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学生们通过实践活动可以锻炼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身就业素养,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校外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感性认知及创新能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枢纽。积极建设高效率、高质量的校外实践基地有助于学生们更快地适应社会工作。

1.2降低学生的失业率

校外实践基地的有效建设有助于降低学生们的失业率。近几年,我们国家高等院校始终保持扩招状态,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热点。就当前来说,每年的高等院校毕业学生均600多万人次。显而易见,就业压力是非常显著的。高校的不断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就业困难。相关数据显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在毕业以后更容易找到工作,并且薪资情况也高于平均水平。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学校通过校外的实践活动为企业与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最大程度上缩短大学学习与就业上岗培训时间。

2建设思路

2.1探索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

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建设多元性、稳定性、长效性的实践基地。以“互惠互利、双向受益”为核心进行建设工作,且必须考虑学校与企业双方长期发展前景,着眼于学校所依托的行业优势及区域位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校企能够在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教师们也可以在企业进行产品的研发、技术服务等工作,为企业带来一定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及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实现双面共赢。

2.2建立“一站式”实践模式

积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站式”实践模式,即“校内实训(技能培训和从业资格证考试培训)—校外实训(岗位练兵)—顶岗实习”的实践方式,如图1所示。

2.3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教育模式并不是新名词,在国际范围中,它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趋势。现阶段,这也是我们国家高级职业技术教育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培养方式。它是以社会及市场需求为导向,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全方位素养、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等,借助高校与企业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差异性,有效地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适合不同单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该模式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及竞争力等,充分利用校企的教育资源,有效结合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实现校企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资源与职业培训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有效结合是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培养符合用人单位招聘标准的学生,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有计划、有指导的实际工作经历相结合,目的明确,效果明显。

3建设具体措施

推进冶金材料类毕业生就业见习、实习基地建设的有效措施包括以下几种:①整合建设校内外实践基地,优化相关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更加职业化、开放化,让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具有行业化和规范化,尽可能地缩短学生的工作适应时间;②积极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现代化合作机制,让双方互惠互赢,进一步建立多元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实践基地;③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站式”实践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参与能力;④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教育”,依托各优质企业的“企业开放日”“暑期实习夏令营”等平台,组织本院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锻炼学生,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4结论

本研究依托学科平台,将建设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作为核心内容,坚持以“培养有素质、有能力、有文化的人才”为根本思想,积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一站式”实习模式及职业化的管理模式,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相关活动,让学生们的实践呈现出长期性、制度性、实际性的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参与能力。

摘要:根据湖南工业大学冶金专业的实践活动情况,以实践教师、学生及企事业单位等个体作为调查对象,进一步探索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现代化协作机制,积极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活动基地。

关键词:冶金材料类,毕业生,实践活动,实习基地建设

参考文献

[1]周雄文,陈艺锋,刘友良.面向冶金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J].中国冶金教育,2010(6):1-4.

[2]向楷雄,钟记超,刘友良.冶金材料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思考——以湖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2015届毕业生为例[J].卷宗,2016(2):178-179.

[3]张革英,刘友良,刘光辉.当代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8):73-74.

[4]向楷雄,刘友良,张革英.“冶金特色”环境下的就业工作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3(5):21-23.

就业基地建设 篇11

关键词: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模式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许多院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通过建立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将其打造为实现大学生成功就业的新支撑点。相较于理工科学校的大胆创新,法学专业却很少对此进行尝试。法学专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勇于转变思路,探索在法学专业实习中引入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模式。

一、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的价值定位

实习就业基地较之于传统的实习基地,具有合作内容丰富性、多方共赢性、实习就业一体性等特点。法学专业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对深化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法学毕业生就业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1.满足法学专业多元化就业市场需求。长期以来,法学专业毕业生一直以报考公务员,担任法官、检察官等作为优先的职业选择,但近年来,随着公务员招考名额的缩减以及法学专业的大规模扩招,最后能够进入这些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己经大大减少。与此相反,选择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事业单位、公司企业就业的法学毕业生则越来越多,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就业格局。但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理念、课程设置、授课内容等方面已经落后于社会对法学专业的人才需求。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可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缓解法学专业结构性就业难题。学校通过与实习就业基地的联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适时革新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法学人才培养质量,使法学人才培养满足社会对法律专业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2.有效培养学生法律实践操作能力。法学乃实用之学,旨在运用法学知识和法律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其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应用性的要求,即着重培养法科学生运用法律规范解决现实纠纷的能力。这同时也是社会对法学人才的基本要求,无论是检察院、法院等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还是律师事务所、公司、企业等法律服务从业人员,无不首先要求其具有高超的法律应用能力。在现行的法科学生教育模式中,参加专业实习是培养学生法律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但由于集中实习基地数量限制以及参加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与实习时间冲突等原因,导致现在很多法科学生的专业实习因时间不能得到有效保证而流于形式,其结果就是法科毕业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普遍不强,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因其性质决定实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即可获得就业机会,这可以最大程度解除学生实习影响就业的后顾之忧,充分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法科学生的实习质量。

二、法学专业实习就业基地创新模式特色

1.基地的选择范围多元化。实习就业基地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把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在实习就业基地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可通过双向选择,与基地达成就业意向,因此建立基地的范围必须多元化。并且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局等司法行政机关,其新近从业人员需要通过统一的公务员考试,其单位性质和招录方式决定难以在上述机关中建立实习就业基地。当然,在某些特殊的公务员岗位也可以对此进行有益的尝试。如西南政法大学与司法行政部门联合对其刑事执行专业学生实行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即在学生招生、培养、实习和就业等环节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特别是实习环节,该专业全体学生统一到基地进行集中实习,经过系统的狱政管理实践学习,学生毕业时通过公务员考试即可进入狱政系统工作。通过此模式已经为狱政管理系统输送了大批熟练掌握法律知识,通晓狱政管理相关理论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实习就业基地的选择除考虑基地单位性质外,对影响基地功能发挥的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意愿等其他因素也应该进行充分考量,这样才能保证实习就业基地在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2.基地的实习时间灵活化。在实习就业基地模式之下,实习时间将进行灵活化处理,采取连续计时与累计计时两种方式。根据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专业实习时间与司法考试备考时间存在有明显冲突。如果建立了实习就业基地,实习时间将进行灵活化处理,采取连续计时与累计计时两种方式。连续计时就是传统的实习方式,在固定时间段连续进行实习。累计计时是指学生可以灵活利用寒暑假,到实习就业基地进行实习,每一次实习完毕由基地出具实习时间证明,实习累计时间达到计划要求。通过灵活安排实习时间,避免了实习与司法考试、考研等的冲突,学生更能安心实习,更好地达到专业实习效果。

3.基地的实习管理制度化。在实习就业基地模式之下,不仅能实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还能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过渡”,现在的实习生在毕业之后就可能是该基地单位的正式员工,为达到基地单位降低用人风险和用人成本、提高实习学生就业成功率的目的,必须对实习进行制度化管理。基地应派专人或专门的部门负责实习工作,制定实习生选拔标准、考核标准,对实习生的实习表现和实习时间进行鉴定,与实习生所在学校学院保持联系。学校则按照基地要求选送实习生,并完成学校层面的实习考核。

4.基地与学校的合作多样化。在实习就业基地模式之下,学校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与基地开展实习之外的合作,多方共赢。①学校“走出去”,与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合作,学校可选派专家教授担任基地“咨询专家”,对实习基地相关人员开展培训,起到充电、提升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选派教师深入到基地相关部门进行调研,确保每一位法学专业教师能够肩负起法学理论知识传授和司法实践技能培训的双重职责。②学校“请进来”,与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合作,学校可聘请基地司法实务界精英走进课堂,开展法律实务教师与理论教师双师授课,开办“律师讲堂”“法官讲堂”“检察官讲堂”等系列讲座,聘请法律实务界骨干讲述司法实践办案经验。

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对于法学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实习就业基地的建设,可以全面推动法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实习就业基地建设,规范基地管理工作,必将有效地促进社会和学生之间的现实选择,形成实习与就业的良性过渡,从而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实现基地与学校、学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何勤华.大众化与精英化:法学教育难解之结[N].法制日报,2009-5-7(3).

[2]张育.基地教学: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多方合作共赢的法学专业实习模式[J].法制与经济,2007,(7).

基金项目: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校级教育教学研究重点项目(2011ZD10)阶段性成果

高校就业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12

一、高校就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 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近年来国家实施的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有关政策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一系列设计就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观念, 逐渐演变成一种与就业有关的校园文化。因此, 就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在高校及其周边长期存在的、长期形成的, 能够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的一系列观念、制度、评判等的总和。它既包括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等主观性因素, 还包括国家制定的鼓励就业政策、学校实施的就业措施、社会就业工作机构的规章制度、高校的生存环境等一些客观性因素, 是一个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

从构成要素和形成过程来看, 就业文化是青年个人的择业观念与现实社会的就业观念有机结合的产物, 针对不同的文化结构, 我们可以将个人观念、思想、心理等因素称为就业文化的“软模式”, 将政府和学校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等称为就业文化的“硬模式”。

二、高校就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 就业文化建设是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内在需求。

构筑健康向上的就业文化体系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凡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内各个主体精神判断和道德判断的综合体现, 是学生主体导向性的集中体现, 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性和教育性, 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来感染和熏陶学生。特别是当毕业生面临着生活和学习的沉重压力、即将步入社会的种种挫折考验以及各种消极思想的不良影响下, 更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体系、强化就业工作实效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 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不骄不馁、直面挫折的坚韧品质, 引导校园文化健康向上、蓬勃发展。

(二) 健康向上的就业文化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

正处于结构调整阶段的中国社会经济对所需知识技能的更新换代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初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难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就业工作阻力日渐突出, 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只有不断强化大学生就业意识的锻炼和培养, 才能有效扭转这种不利局面。高校形成健康向上的就业文化氛围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能够引导大学生由“自在”走向“自为”, 依据自身特点和爱好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进而使就业目标更加明确, 行动更具针对性, 在自觉的水平上凝聚成一个有着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的有机行动整体, 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

(三) 就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就业措施的发展完善, 有利于学校调整教学培养体系, 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全面接轨。

高校就业文化作为社会就业文化和大学生个人就业观念的交汇产物, 必须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发展方向, 必须能够准确体现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社会工作岗位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毕业生不能仅仅掌握理论知识, 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娴熟的专业技能, 这些新的标准和要求将成为就业文化发展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高校必须转变观念, 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不断改革完善教学体系, 增加就业工作设施, 制订促进就业的有关政策, 在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体系的工程中形成文化上的正确导向, 积极促进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大学生培养和就业体系的形成。

(四) 就业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大学生从大学校园步入复杂的社会, 不仅仅需要有正确的就业意识和理念, 还应当具备从事相关职业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因此, 积极组织开展以就业文化建设为依托, 以社会实践、演讲与口才、实习实训、职业形象设计、职业技能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就业文化建设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锻炼较好的语言表述、文字表达、组织活动能力, 加强与社会的沟通, 为毕业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强高校就业文化建设的举措

建设同社会接轨的校园就业文化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有效引导和积累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就业文化。就业体系作为就业文化的物质载体, 从根本上决定了就业文化的发展, 就业文化的繁荣反过来对就业体系的完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化的高校就业文化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现代化的就业理念, 还要求校园的就业体系也适应现代化的要求。加强就业文化建设, 不仅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教育, 更要不断完善就业体系;不仅要注重对宏观政策的制定, 还要注重对微观环境的管理。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的正确引导和教育。

就业观属于价值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一个人的整个价值观发生扭曲时, 其就业观必然是错误的。物理学家范守善说:“一个大学其实就是一种氛围, 一种文化。一个大学生进入到大学学到什么当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一种熏陶, 被浸泡成一种人才。”因此, 高校要发挥自己在文化育人方面的优势,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导向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完善校园文化体系, 通过两课课堂教学、就业指导课程、就业专题讲座等常规教学活动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 帮助大学生端正自己的人生观, 价值观, 摒弃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浮躁情绪, 培育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倡导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就业理念。要加强对外来校园文化和就业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引导大学生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价值的影响, 利用大学生群体对外来先进事物接受能力比较高的优势, 通过对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学习和吸收正确引导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就业观, 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就业。

(二)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就业需求。

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以科学、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大学生就业工作更加需要在正确的思路指导下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状和青年学生的思想、心理特征有机结合, 准确把握学生内心的价值需要和文化诉求, 对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 针对不同个体提供差异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既符合大学生的整体利益诉求, 又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可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该理论以谋求如何实现“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以“自我”以及“自我实现”作为核心理念, 高度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人价值观, 以发展学生的个性, 实现其潜能的充分展现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这一理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和谐理念, 能够很好地满足就业工作开展过程中学生个体多样化的就业需求。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就业文化建设, 能够充分发挥高校第一课堂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第二课堂的综合育人优势, 有利于促进高校就业措施的发展完善和学校调整教学培养体系, 培养各具所长的创新型人才, 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全面接轨。

(三) 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各高校应当重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围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广适型人才的目标, 合理构建实践教学课程, 规范实践教学环节, 活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 要采取“引进来, 走出去”的政策, 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实习、实训活动, 一方面, 将大学生推向社会去实践,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 要为大学生选择实习场地提供可供选择的空间。鼓励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实习场所, 使大学生将社会实践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 努力做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四) 改革校园旧的就业文化体系, 建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就业文化体系。

我国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制度和程序, 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施行全程指导、全员参与的方式, 简化纷繁复杂的就业管理事务, 集中精力抓专业性就业辅导建设。就业指导机构应制定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标准, 规范就业指导工作, 使其得到合理有序的开展。对内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个性化的学生就业指导, 确立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外应当与政府就业保障部门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积极主动地去开辟就业渠道和就业市场, 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创业服务。从国家的层面可以加强教育立法, 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教育法规, 规范和引导就业指导活动, 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法律保障, 从而使就业指导有法可依、依法治教。

(五)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国内各高校都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 但是这支队伍往往是由学生辅导员兼任, 对各级政府的有关就业政策了解得不深、吃得不透, 无论是为学生进行就业咨询还是进行面试辅导工作都缺乏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 很难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者的作用。必须要抓好学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由熟悉青年学生心理的专职学生工作干部主要构成, 以专职为骨干, 以兼职为基础, 专兼职结合, 优势互补, 相对稳定的就业工作队伍专业从事学生就业咨询指导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强化就业干部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技能, 着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专职就业工作队伍。

(六) 投资社会资本, 加强学生和学校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源建设。

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群体内部的成员在相互联系的构成中所产生的信任和规范, 它能够提高社会效率, 提高投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弥补劳动力信息不对称的不足, 在人们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为相互陌生的人提供连接的通道, 从而获得社会资源。社会关系网络不仅是信息通道, 还可以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渠道, 学校应当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加强自身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网络建设, 利用一些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企业、人才中介咨询公司等社会资源弥补学校就业渠道窄、缺乏经验的不足。通过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一个平台, 鼓励有实力、资质的社会就业指导机构参与高校的就业指导, 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社会之间展开竞争, 以竞争促“特色”, 建立就业指导的市场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在构筑了一种开放式、全方位的就业指导网络的同时必将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水平、功效。

参考文献

[1].郑纯.加强就业文化建设, 提升就业竞争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1

[2].李家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12

[3].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新闻评下一篇:BOT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