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趋势

2024-11-27

死亡趋势(共7篇)

死亡趋势 篇1

目前, 在大多数国家中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是导致0~14岁儿童及青少年死因的第一位, 儿童期意外伤害是儿童健康问题和儿童保健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1]。本文为了探讨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现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 按照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6实施[2]。

1.2 方法

本院每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均经过区市二级质量调查控制, 由区级专家对全部死亡个案进行死亡评审。按照国际疾病分类标准[3]对死因进行分类, 意外死亡参照5ICD-10损伤和中毒外因的补充分类6[4]。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以及顺位

2011~2013年全区5岁以下儿童意外发生情况共264例, 其中意外死亡24例, 占9.09%, 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位于死因顺位之首;且2011~2012年来该构成比上升趋势明显, 由2011年的9.09%上升至2012年的11.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2013年开始缓慢下降。3年中流动儿童5岁以下意外死亡率明显高于本地儿童, 各年份、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从死因构成来看, 本地与流动儿童的意外窒息和溺水两大主要死因发生率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2011年与2012年比较, aP<0.05;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比较, bP<0.05

2.2 儿童意外死亡的死因构成比

婴儿组意外死亡共13例, 其中意外窒息共8例, 发生率为61.54%, 溺水只有2例, 均为1岁内婴儿在浴盆中溺水, 发生率为15.38%, 意外坠床1例, 发生率为7.69%, 其他意外2例, 发生率为15.38%。因此, 婴儿组意外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意外窒息;1~4岁组意外死亡共11例, 其中溺水6例, 发生率为54.55%, 3例幼儿坠楼, 发生率为27.27%, 交通意外1例, 发生率为9.09%, 意外窒息1例, 发生率为9.09%。因此, 1~4岁组意外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溺水。

2.3 儿童溺水、意外窒息死亡与季节的关系

5岁以下儿童溺水意外共8例, 有6例意外事件发生在二、三季度, 发生率为75.00%;意外窒息9例, 有5例意外事件发生在一、四季度, 发生率为55.56%。两大主要死因呈现明显的季节特点。

3 讨论

在大部分的发达国家意外死亡已经占据儿童总死亡的首位[5], 本次研究中2013年的意外死亡发生率缓慢下降, 但是减少意外死亡事件和预防意外死亡措施仅仅是针对5岁以下儿童, 相关报道认为, 必须进一步加强管理5岁以下流动人群, 将其列为重点人群。本文3年中流动儿童的5岁以下意外死亡率明显高于本地儿童, 各年份、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所以建议相关部分投入更多的公共卫生建设, 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的实施与本地儿童需一致, 加强安全监管和健康教育。本研究中婴儿组意外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意外窒息, 多发生在一、四季度;1~4岁组意外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溺水, 多发生在二、三季度, 因此建议婴儿组家长充分掌握婴儿期发生意外窒息的各种可能因素以及知晓其危险度, 掌握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和应对窒息的简单紧急措施。而1~4岁组儿童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对所见到的事物会产生好奇心, 因此加大该年龄段的看护至关重要, 同时儿童家长也需加强健康宣教, 提高1~4岁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

本次研究总结进行了四方面的干预措施, 具体包括: (1) 加大宣传力度:相关报道认为, 干预后儿童家长溺水的认知和行为明显优于干预前, 且干预后的死亡率有所降低[6]。所以, 有效干预儿童溺水的措施首先是对家长展开健康教育, 干预方式为利用电视、报纸、宣传栏等开展针对性的卫生、健康与安全教育, 提高人们安全防范意识[7]。 (2) 加强救护技术培训:相关部分应当向家长以及其他公众普及关于儿童意外伤害的救护技术, 从而提高其对发生伤害事件的应变能力和处理能力, 进而及时救治发生意外伤害的儿童[8]。 (3) 加强儿童生存环境的安全管理:降低儿童溺水发生率最重要的措施就是保障水域安全性。针对没有屏障、明显警示标识、监视设备或者设计中存在缺全屏障以及监视器等, 对于设计中存在缺陷的水域应禁止儿童靠近。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婴儿喂养方法和护理措施, 提倡母婴分睡, 降低婴儿意外窒息的发生率。加强执行各项交通安全措施, 例如人行道、行车道分离和车辆限速等, 对减少交通事故对儿童造成的伤害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9]。 (4) 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应当采取综合性措施对儿童意外伤害进行有效干预, 除了对儿童和家长实施宣传教育之外, 也可通过行政立法的方式避免和消除引发儿童意外伤害的潜在危险因素, 使儿童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减少儿童意外死亡事件[10]。

摘要:目的 探讨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发展趋势与特点, 并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本院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 分析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率、死因构成等情况。结果 20112013年全区5岁以下儿童意外发生情况共264例, 其中意外死亡24例, 占9.09%, 由2011年的9.84%上升至2012年的12.0%, 但2013年开始缓慢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年中流动儿童的5岁以下意外死亡率明显高于本地儿童, 各年份、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意外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意外窒息、溺水, 且两大主要死因呈现明显的季节特点。结论 目前, 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就是儿童意外死亡, 意外窒息、溺水是最主要的死因, 因此, 必须提高该方面的安全意识, 扩大宣传力度, 从而减少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事件。

关键词:儿童,意外死亡,干预措施,死亡趋势

参考文献

[1]闫淑娟, 朱雪娜.北京市2003-2012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流行病学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4, 35 (5) :562-565.

[2]林穗方, 胡艳, 蒋琳, 等.广州市5岁以下儿童2001-2010年意外死亡趋势流行病学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2, 33 (12) :1258-1260.

[3]黄燕, 张雅琴, 姚燕贤, 等.海南省2005-2010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监测结果分析.海南医学, 2012, 23 (4) :134-135.

[4]王菁, 徐勤华.2006~2009年苏州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趋势和死因分析.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6) :4351-4353.

[5]蔡建宁, 冯素青.2007至2010年石家庄市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监测分析.河北医药, 2012, 34 (21) :3317-3318.

[6]向左英.慈利县2005-2009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2) :42-44.

[7]张华君.郫县2007~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因分析与干预措施.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35) :5552-5553.

[8]郭素侠, 吕艳芬.2009~2011年从化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分析与对策.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24) :3855-3856.

[9]王冰.焦作市2005~2009年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相关因素分析.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7) :361-362.

[10]张国慧, 万秋萍, 权力.上海市闸北区2006-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析及死亡率预测.上海预防医学, 2014 (3) :151-153.

死亡趋势 篇2

关键词:孕产妇,宝安区,孕产妇死亡率,危险因素,外来劳务工

孕产妇死亡率(MMR)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1]。任何一个孕产妇的死亡,对其家庭及社会来讲都是一个沉痛的悲剧[2]。怎样使孕产妇死亡率降到最低,是每一个地区及每一个国家都要必须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剖析了深圳市宝安区1998年10月1日~2010年9月30日孕产妇的死亡率变化情况以及死亡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出相关干预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1998年10月1日~2010年9月30日在深圳市宝安区发生死亡的孕产妇161例,即从妊娠期算起至产后的42 d之内,由于任何与妊娠处理或妊娠有关的或者由此而使病情加重的原因而导致孕妇死亡,意外事故导致死亡的除外。

1.2 研究方法

对每1例孕产妇死亡组织个案调查,并按省市级孕产妇死亡监测方案的要求,使用统一表格对孕产妇死亡个案进行填报和网报,开展半年、年度质控与个案评审。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从监测资料中分析孕产妇死亡率的变化及死亡危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死亡率的时间趋势采用趋势χ2检验,孕产妇死亡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998~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

1998~2010年宝安区共有161例孕产妇死亡,MMR从1998年的96.8/10万下降到2010年的11.9/10万,13年平均MMR为37.1/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χ2=56.24,P=0.000)。2000年呈突然上升势头,而2007~2009年则呈平台期发展。见图1。

2.2 孕产妇死因构成

导致孕产妇死亡的直接产科原因占60.2%,主要为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及妊娠期合并内科疾病;间接产科原因占26.1%,主要为妊娠高血压疾病。见表1。

2.3 孕产妇死因的危险因素

分析孕产妇死亡的影响因素,孕产妇年龄、孕周、产检次数、分娩地点、户籍类型、孕次、产次、分娩方式、计划妊娠性质和接生地点等,在单因素分析中,均与孕产妇死亡有密切关系(P<0.05)。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见,家中分娩、私人诊所分娩及孕产妇年龄≤19岁与孕产妇死亡存在强相关性,OR值分别为30.57(7.60~122.93)、27.66(6.10~125.36)及22.65(4.76~107.79)。见表2。

3 讨论

孕产妇死亡率在宝安区得到了安全有效地控制。孕产妇死亡率从1998年的96.8/10万下降到2010年的11.9/10万,并呈明显下降趋势,逐渐接近发达地区2005年的9/10万。然而,由2007~2009年孕产妇死亡率呈平台期发展的趋势可见,对孕产妇死亡率的控制仍任重而道远。2000年发生突然上升的势头,这与该年流动人口突然增多,流动人口同期活产数突增,“降消”项目尚未启动,导致孕产妇死亡率突然升高。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宝安区有近600万的外来劳务工,他们为深圳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由于这些人的聚集、流动及工作生活条件差等因素也给宝安区的妇女保健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3]。显然,要使全区人口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其主要因素就是要控制流动人口[4]。

从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危险因素可见,产科出血、羊水栓塞及妊娠期合并内科疾病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产科出血主要原因是旧法接生造成的,而羊水栓塞的发生主要与非法接生者未科学使用催产素关系密切。加之,近年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肿瘤性疾病、外科性疾病在其死因的构成中有逐渐上升的趋势[5]。与其孕产妇的死亡以及流动人口太多、社会的经济地位、受教育的程度、居住地等条件的影响,而且孕妇的保健意识薄弱,普遍存在孕妇产检次数少、孕检时间较晚,结果产科发生合并症,导致并发症不能及时被发现与早期诊治[6];经济条件差、计划外怀孕多、孕期无保健、产时旧法接生、家中和私人诊所分娩等也有密切关系[3]。

死亡趋势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死亡资料来源于2003—2007年温州市卫生监测区(鹿城、乐清、平阳)上报的常住人口的死亡监测报告,经县、地、市核实整理后统计;人口资料由各监测区公安局提供。标准人口构成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

1.2 方法

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标准分类进行死因编码,死因归类按国家卫生部(CCD-87)17大类归类,用Death Reg2002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1.3 主要统计指标

主要的统计指标有死亡率、死因构成和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

其中L为生存目标年龄(本文定为70岁),ai为死亡人群中每个人的实际生存年龄,N为现时人口数,di为死亡人数[2]。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温州市(鹿城、平阳、乐清)3个监测区2003—2005年部分乡镇抽样人群监测,2006年扩大到全人群覆盖。2003—2007年监测人数各为352 344人、366 437人、380 877人、2 696 086人、2 719 870人,5年间共监测人口合计6 515 614人,其中男、女各为3 361 562人、3 154 052人。死亡案例35 097例,平均报告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为538.66/10万、424.27/10万。恶性肿瘤平均死亡率2003—2007年温州市居民前5位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前5位潜在寿命损失分别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及先天畸形,平均减寿率各为12.60‰、9.41‰、2.27‰、2.05‰和1.66‰。温州市恶性肿瘤5年共报告死亡9 701例,平均死亡率为148.89/10万,占全死因的27.64%,居死亡率、平均减寿率的第1位。见表1。

2.2 恶性肿瘤死因在不同年龄组呈现的特点

2.2.1 全死因中不同年龄组分布特点。

0~岁组死亡以起源于围生期疾病及先天畸形为主,合计占78.53%,损伤和中毒占8.05%;1~14岁组以伤害为主,占61.35%;伤害是15~34岁组主要致死原因,占51.51%;其次是恶性肿瘤,占21.89%,心脏病占第3位为6.79%;35~49岁组以恶性肿瘤、伤害和脑血管疾病为主,各占45.59%,23.42%和7.03%;50~64岁组以肿瘤、伤害和脑血管疾病为主,各占52.84%、12.58%和10.76%;65岁以上组脑血管病上升为第1位、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居第2位、第3位,分别占23.00%,21.08%,14.42%。恶性肿瘤对青壮年及中老年人影响非常大,这为不同年龄组疾病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2.2.2 恶性肿瘤不同年龄组死亡率。

温州市恶性肿瘤5年共报告死亡9 701例,平均死亡率为148.89/10万,随着年龄的增高,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增高。

2.2.3 不同年龄组的恶性肿瘤构成。

0~14岁组主要是白血病,占55.26%;15~34岁组主要是肝癌、白血病,各占25.00%、22.41%;合计占该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的47.41%。35~49岁组主要为肝癌,占该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的39.10%,其次为肺癌、胃癌各占11.58%、9.80%。50~64岁组则为肝癌、肺癌、胃癌,各占该年龄组死亡的30.27%、20.19%和13.66%,合计占64.12%;65岁以上则主要是胃癌、肺癌、肝癌,各占该年龄组恶性肿瘤死亡的23.12%、22.84%和16.41%,合计占62.37%,见表2。

2.3 恶性肿瘤死因顺位及主要恶性肿瘤分析

恶性肿瘤前6位为肝癌、肺癌、胃癌、结直肠肛门癌、食管癌、白血病,死亡率各为34.92/10万(2 275例)、30.07/10万(1 959例)、27.10/10万(1 766例)、7.55/10万(492例)、7.47/10万(487例)、3.98/10万(259例),合计占74.61%,见表3。

男性共报告恶性肿瘤6 518例,其中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肠癌居前5位,各占27.34%、21.53%、19.41%、5.91%、4.56%,报告死亡率各为53.01/10万(1 782例)、41.74/10万(1 403例)、37.63/10万(1 265例)、11.45/10万(385例)、8.84/10万(297例)。女性前6位为肺癌、胃癌、肝癌、宫颈癌、肠癌及乳腺癌,各占17.47%、15.74%、15.49%、6.25%、6.13%和6.00%,死亡率各为17.63/10万(556例)、15.88/10万(501例)、15.63/10万(493例)、6.31/10万(199例)、6.18/10万(195例)和6.06/10万(191例)。

2.4 5年的变化趋势

2003—2005年恶性肿瘤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平均为148.89/10万、130.37/10万,5年恶性肿瘤死亡率依次为140.77/10万、145.45/10万、155.96/10万、146.99/10万和151.29/10万。前3位位次变化不大,2003年前3位为肝癌、肺癌、胃癌;2004年为肝癌、胃癌、肺癌;2005年为肝癌、肺癌、胃癌;2006年为肝癌、肺癌、胃癌;2007年为肝癌、肺癌、胃癌,见表4。

3 讨论

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温州市恶性肿瘤平均死亡率为148.89/10万,平均减寿率为12.60‰,均居第1位,死亡率高于国内人群的水平[3,4]。35~64岁组死亡以肿瘤为主,35~49岁组占45.59%,50~64岁占52.84%,可见恶性肿瘤对居民造成的健康损害日益突出。随着年龄增高,恶性肿瘤死亡率逐步增高。恶性肿瘤死亡率高的年龄组主要在中老年组,这可能是由于这一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其暴露于环境危险因素累计机会增多,其抵抗力也降低、疾病高发的危险因素较多,所以应加强对这一部分人群的防护。

1/10万

恶性肿瘤前6位为肝癌、肺癌、胃癌、结直肠肛门癌、食管癌和白血病,合计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4.61%。我们推测这可能与当前居民的病毒性感染、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烟草以及环境污染有关。国内一些研究表明,恶性肿瘤与一些病毒感染、炎症等有一定关系[5]。因此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已是当务之急,必须针对恶性肿瘤死亡的原因和特点,制定相关卫生政策,采取有效的干预和预防措施,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加强人群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议有关部门积极整治环境污染,减少居民暴露于环境危险因素的机会,以促进居民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杨树勤.卫生统计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70.

[2]周宝森,王天爵.减寿分析方法[J].中国卫生统计,1994,11(4):58-61.

[3]郭炳虹,王翔军,王彦宏,等.2003—2004年北京市朝阳区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5,12(5):1113.

[4]金岿立,潘琴琴,夏弟明.湖州市区居民恶性肿瘤死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6,18(4):31.

死亡趋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结直肠癌的发病数据来自常熟市各级医疗机构提供的2004—2010年肿瘤发病报告卡和2011—2013年肿瘤死亡补发病卡;死亡病例资料来源于各死因报告责任单位上报的1973—2012年《死亡医学证明书》, 经调查核实、查漏补缺、剔除重复后, 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汇总的年报表;人口资料来自常熟市公安局发布的人口信息, 标化率按2000年全国标准人口构成进行计算。

1.2统计方法

使用Excel 2003对原始资料进行数据汇总处理, 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检验。

2 结果

2.1常熟市居民结直肠癌发病情况及变化趋势

2004—2010年常熟市结直肠癌发病人数为2 209人, 粗发病率为29.87/10万, 标化发病率16.22/10万。35~64岁的截缩发病率为22.42/10万, 0~64岁发生结直肠癌的累积率为0.90%, 0~74岁发生结直肠癌的累积率为1.96%。不同年份, 结直肠癌发病率始终位于胃癌和肺癌之后, 居第3位。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经对数曲线拟合法计算R2=0.850, F=28.291, P<0.01) 和标化发病率 (R2=0.591, F=7.23, P<0.05) 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的趋势, 截缩率和累计率无明显的变化趋势 (P>0.05) 。见表1。

2.2不同年龄组男女性结直肠癌发病情况

常熟市居民男 (线性回归R2=0.800, F=28.063, P<0.01) 和女性 (R2=0.840, F=36.873, P<0.01) 结肠癌发病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 呈显著的上升趋势。男性>80岁年龄组发病率达到最高峰;女性及全人群的发病率最高峰出现在70~79岁年龄组, >80岁以上年龄组的发病率有所下降。男性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女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6, P<0.01) , 见表2。

2.3不同部位结直肠癌发病情况

2004—2010年常熟市居民结直肠癌的发病构成中, 以结肠癌和直肠癌为主, 直肠乙状结肠跨越处癌和肛门、肛管癌仅占0.64%和1.90%, 随着时间的推移, 直肠癌所占的比例从60.27%下降到45.66%, 结肠癌所占的比例从33.93%上升到52.55%。见表3。

2.4不同年龄组男和女性结直肠癌死亡情况

常熟市居民男 (经线性回归分析R2=0.778, F=24.515, P<0.05) 和女性 (R2=0.766, F=22.884, P<0.01) 结直肠癌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80岁年龄组死亡率达到最高峰, 男女性结直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30, P>0.05) , 见表4。

2.5常熟市居民结直肠癌死亡情况及变化趋势

1973—2012年常熟市居民结直肠癌死亡4 891例, 粗死亡率为12.02/10万, 标化死亡率为8.65/10万。35~64岁的截缩死亡率为10.53/10万, 0~64岁死于结直肠癌的累积率为0.42%, 0~74岁死于结直肠癌的累积率为0.97%, 减寿率和标化减寿率分别为1.03‰和0.84‰除粗死亡率之外, 标化死亡率、截缩率、0~64岁累积率、0~74岁累积率、减寿率和标化减寿率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见表5。

3 讨论

通过对常熟市7 年结直肠癌发病资料和40 年死亡资料的分析表明,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缓慢上升的趋势, 位于恶性肿瘤顺位第3 位, 与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状况基本一致, 结直肠癌死亡率位于恶性肿瘤死因顺位的第5 位[3,4,5], 与全国及江苏省一致。而标化死亡率逐年下降的趋势与江苏省的情况相符, 与全国的3次死因回顾调查结果所显示的上升趋势不同[6]。这与常熟市结直肠癌的发病老龄化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关, 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都与年龄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加, 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结直肠癌若能被及时发现, 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生存率较大多恶性肿瘤都要高, 部分老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并非死于癌症而是心脑血管疾病或慢性呼吸道疾病, 提示了人口老龄化对结直肠癌发病、死亡趋势的改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结直肠癌的发病部位经历了从远端向近端“迁移”的过程, 直肠癌所占的比例从早期的60. 27% 下降到45. 66% , 结肠癌所占的比例则从33. 93% 上升到52. 55% , 超过了直肠癌, 与国内的有关报道一致[7]。

结直肠癌是由环境、饮食以及生活方式与遗传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由致癌物作用结合细胞遗传因素导致细胞遗传基因突变而逐渐发展为癌[8], 结直肠癌患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饮食因素 ( 高脂、高蛋白、高能量和低纤维) 、遗传因素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和疾病因素 ( 结直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和息肉病) [9,10]。此外, 结直肠癌的发生还与肥胖、体力活动及乙醇和烟草摄入有关。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肿瘤中可获得较好防治效果的癌种。结直肠癌的筛查有较高的检出率、早诊率及治疗率[11], 通过大便潜血试验和乙状结肠镜检查可以发现更多的癌前病变, 还可以筛查出早期的结直肠癌, 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 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需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 以预防为导向, 立足于社区, 积极开展结直肠癌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使人们自觉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积极参与筛查和治疗癌前病变, 从而减少人群中结直肠癌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摘要:目的 了解常熟市居民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为制定结直肠癌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常熟市疾控中心收集到的结直肠癌发病和死亡资料, 计算常熟市居民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截缩率、累计率和减寿率, 运用线性回归法和对数曲线拟合法 (Logarithmic模型) 对常熟市居民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长期观察数据进行趋势分析。结果 2004—2010年常熟市居民结直肠癌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 (P<0.05) , 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P<0.05) 。在结直肠癌发病的部位构成中, 以结肠癌和直肠癌为主, 占97.46%。1973—2012年常熟市居民结直肠癌粗死亡率变化不稳定, 但标化死亡率、截缩率、累积率、减寿率和标化减寿率均呈稳定的下降趋势, 分别下降了57.75%、71.14%、69.86%、58.21%、60.00%和79.0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常熟市结直肠癌发病状况形势严峻, 应继续加强恶性肿瘤监测和综合防治工作, 以降低居民的结直肠癌发病率。

关键词: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趋势分析

参考文献

[1]万德森.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趋势及对策[J].中华肿瘤杂志, 2011, 33 (7) :481-483.

[2]李泓澜, 高玉堂, 郑莹, 等.上海市区居民1973—2005年结直肠癌发病趋势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9, 43 (10) :875-479.

[3]张宁, 周正元, 徐晓燕.常熟市1973—2010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9) :1328-1330.

[4]张思维, 雷正龙, 李光琳, 等.中国肿瘤登记地区2006年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分析[J].中国肿瘤, 2010, 9 (6) :356-365.

[5]周金意, 武鸣, 杨婕, 等.1973—2010年江苏省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J].中国肿瘤, 2012, 21 (8) :570-573.

[6]武鸣, 张思维, 韩仁强, 等.2004—2005年中国结直肠癌和肛门癌死亡水平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0, 44 (5) :403-407.

[7]李明, 顾晋.中国结直肠癌20年来发病模式的变化趋势[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4, 7 (3) :214-217.

[8]陈琼, 刘志才, 程兰平, 等.2003—2007年中国结直肠癌发病与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 2012, 21 (3) :179-182.

[9]Cucino C, Buchner AM, Sonnenberg Amnon.Continued rightward shift of colorectal cancer[J].Dis Colon Rectum, 2002, 45:1035-1040.

[10]Greenwald P.Colon cancer overview[J].Cancer, 1992, 70:1206-1215.

死亡趋势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芜湖市2005—2014年间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 (含常住本市的流动人口) 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户口在本市但离开本市超过1年者。将0~28天死亡的儿童统计为新生儿死亡, 指妊娠满28周 (若孕周不清, 参考出生体重达1 000 g及以上) , 娩出后有心跳、呼吸、脐带搏动及随意肌收缩4项生命体征之一的新生儿死亡。

1.2 数据采集

数据采用芜湖市妇幼卫生监测点儿童死亡的个案报卡、季度报表及全市妇幼卫生年报数据等。依托芜湖市妇幼卫生三级监测网络, 按照《芜湖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要求, 市、县、乡及村分级负责监测资料的收集整理、审核和上报工作, 市疾控中心儿保科负责汇总分析工作。儿童死因按照国际疾病分类 (ICD1-10) 方法分类。

1.3 质量控制

统一培训监测人员, 建立信息逐级质量控制和报告制度, 要求县区级全面质控、市级抽样质控, 审核监测点表、卡质量和活产、死亡漏报情况。有关数据与公安、计生、疾控及民政等部门数据交叉校验。

1.4 统计分析

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据采用2005—2014年统计数据, 死因别死亡率采用监测数据, 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死亡趋势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死亡率变化趋势

芜湖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图1) , 从2005年的14.84‰下降至2014年的8.04‰, 年均下降4.6%, 趋势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χ2=117.34, P<0.01) 。新生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8.23‰下降至2014年的3.92‰, 年均下降5.2%, 趋势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χ2=98.73, P<0.01) , 新生儿死亡率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比重波动在46%~62%之间。

2.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城乡间差异

城市下降了43.4%, 农村下降了40.7% (图2) , 城乡间差距波动在1.17~1.66倍之间, 差异检验无统计学意义 (χ2=14.68, P>0.05) 。

2.3 死因及构成比趋势分析

2013年芜湖市5岁以下儿童死因居前5位的顺位分别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出生窒息、溺水及交通意外 (表1)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死亡率从2005年的第3位跃升至第1位, 出生窒息从第5位跃升至第3位, 先天性心脏病维持在第2位水平, 溺水、交通意外、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降幅较为明显。

3 讨论

本次分析结果显示, 2005—2014年9年间芜湖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从2005年的14.84‰下降至2014年的8.04‰, 年均下降4.6%, 趋势检验差异有显著性 (χ2=117.34, P<0.01) , 但有波动。近年来, 芜湖市扎实贯彻落实《母婴保健法》及其实施办法, 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妇幼儿童健康水平等民生工程, 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及“降消”等项目, 儿童保健工作质量逐年提高, 推广新法接生和产前筛查;扩大儿童免疫规划范围, 开展死亡评审, 巩固爱婴医院建设, 强化新生儿复苏技术培训, 举办孕妇学校和家长学校, 多种措施综合降低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成效显著。但是和发达城市相比还有差距[1,2], 提示芜湖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还有下降的空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 我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中新生儿死亡占有很大比重, 新生儿死亡率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比重波动在46%~62%之间, 基本符合儿童死亡规律, 与其他地市报道的结果相似[3]。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 尤其是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4]。本组死因构成分析表明, 早产/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及出生窒息已居5岁以下儿童死因前3位水平。早产/低出生体重多因胎膜早破、多胎妊娠、感染和孕期营养不良导致;先心病是出生缺陷之一, 多由孕早期感染导致, 而且在产前不易确诊;出生窒息受孕产期保健尤其是高危孕产妇管理以及助产技术服务水平影响。提示我们要重视婚前保健和孕期保健,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口应前移至孕期, 这与助产机构能力建设密不可分。重点要提升助产机构服务水平, 推广产前诊断和新生儿复苏技术, 提高宫内发现出生缺陷的能力, 提高早期识别、处理产儿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病例的能力, 完善助产机构硬件设施和产儿科医护人员配备, 建立产儿科急、危重症绿色通道, 加强产儿科建设。通过对儿童死亡评审发现, 多数死亡儿童家长缺少必要的卫生保健知识, 孕产妇自我保健意识薄弱, 所以要充分利用如广播广告、发放宣传资料、悬挂展板、举办讲座或咨询活动等多种宣传方式和途径加强妇幼卫生健康教育。

本次研究显示, 溺水、交通意外等意外伤害死因别死亡率大幅下降, 但仍排在死因顺位前列, 意外伤害导致的死亡率不容忽视, 已成为危害儿童生命健康的问题之一。其原因主要是儿童对危险的识别能力较弱、部分监护人疏于管理防范等, 为伤害致死埋下了隐患。提示需要加强学校和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提高儿童及其监护人的防护意识, 加强对儿童的保护[4]。意外伤害具有致死率高的特点, 因此, 有必要建立系统的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监测网络, 加大对儿童意外死亡的流行病学预防效果的研究力度, 为制定科学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5]。

注:“-”为未统计。

我市10年间城市与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差距无明显变化, 与某些报道不一致, 可能是因为我市2008年、2011年进行了两次行政区划调整, 将部分农村地区划入城区范围, 需进一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蕾丝, 姚朗, 李雨捷.1991—2012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及死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3) :3710-3713.

[2]王菁, 徐蓉, 吴倩岚.2005—2013年苏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14 (4) :83-85.

[3]殷刚柱, 傅苏林, 邵子瑜, 郭锋.2006—2010年合肥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17) :2679-2681.

[4]陶长余, 倪倬健, 肖静.海门市2003—2012年0~14岁儿童死亡状况及趋势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15 (36) :97-99.

死亡趋势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死亡资料来自拱墅区居民死因监测系统,包括2003-2012年医疗机构出具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与殡葬部门、公安部门、妇幼部门、社区居委会核对的居民死亡登记资料。2009年、居民死因漏报率为6.25%;2010-2012年居民死因漏报调查未发现漏报。人口资料来自拱墅区公安部门。

1.2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分类和编 码,并将资料 全部录入DeathReg2005软件系统,进行数据 处理、汇总和整 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男女性别差别采用χ2检验,不同年份和不同年龄组死亡率趋势分析采用趋势χ2进行检验。采用我国1982年人口构成和1985年世界标准人口构成分别计算中国和世界年龄调整标化死亡率,以下简称中标率和世标率。

2结果

2.1 2003-2012年拱墅区肺癌死亡率变化趋势

拱墅区2003-2012年累计监 测人口3 047 078人年,因肺癌死 亡1622人,年均肺癌 粗死亡率 为53.23/10万 (世标率为26.84/10万,中标率为19.57/10万)。男女性肺癌死亡率性别比为2.58∶ 1,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性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75.350,P<0.01)。2003-2012年全人群肺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肺癌死亡率 由45.14/10万上升到57.98/10万(趋势χ2=9.266,P<0.01)。 其中男性肺癌死亡率由68.53/10万上升到90.38/ 10万(趋势χ2=4.845,P<0.01),女性肺癌死亡 率由19.40/10万上升到24.78/10万 (趋势χ2= 6.728,P<0.01),见表1。

2.2不同性别各年龄组肺癌粗死亡率变化趋势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肺癌粗死亡率均随年龄组的增加而呈 上升趋势 (男性趋势χ2=2634.705,P< 0.01;女性趋势χ2=886.421,P<0.01;男女合计趋势 χ2=3446.747,P<0.01)。男性30岁以下、女性25岁以下年龄组未见肺癌死亡。男女性死亡率最高峰均为80~ 岁年龄组 (男性为626.06/10万,女性为228.18/10万),见图1。

2.3肺癌在恶性肿瘤中的构成及死因顺位

2003-2012年,肺癌在恶性肿瘤中的死因顺位均居第1位。肺癌在恶性肿瘤中的构成比波动在30% 上下;其中男性构成 比2005年最高 (36.47%),2011年最低的 (26.07%);女性构成 比2010年最高 (28.82%),2012年最低(16.38%),见表2。

3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2年全球肺癌死亡率男性为31.2/10万,女性为10.3/10万,肺癌死亡人数占癌症总死亡人数的23.8%[3]。2003-2012年拱墅区居民肺癌死亡人数占癌症总死亡人数的构成比高于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数。拱墅区居民肺癌死亡率波动在40.81/10万~59.85/10万之间(中标率17.08/10万 ~22.68/10万;世标率23.82/10万~30.75/10万), 与浙江省同一年度相比较,高于2005年全省肺癌死亡监测数据[4];与2006年全省男、女性肺癌死亡率基本持平[5]。

本资料显示,2003-2012年拱墅区 居民肺癌 粗死亡率呈上升趋 势,这与北京、上海、青岛等地 的报道结果相类似[6,7,8]。但排除了人口年龄结构影响,肺癌标化死亡率随时间的推移并未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这表明人口老龄 化是造成 肺癌死亡 率升高的 重要因素之一。在过去的50年或者更 长时间已 经明确,吸烟可导 致肺癌。 拱墅区居 民男性吸 烟率47.81%,女性吸烟率0.78%[9],从不同性 别居民的 肺癌死亡趋势分析,拱墅区男 性的肺癌 粗死亡率 和标化死亡率均要高于同时期的女性。由于吸烟对健康的影响呈20~30年滞后效应,拱墅区数据显示60岁以上年龄组的肺 癌死亡率 明显高于60岁以下年 龄组,这一结果也从 侧面反映 出年龄因 素是造成 肺癌死亡率升高的原因之一。

肺癌的致病机制复杂而多样化。有研究表明,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生活压力、经常下厨、家族史、吸烟是原发性肺癌的危险因素[10]。在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的背景下,建议提高对肺癌的发病与死亡情况的监测质量,掌握其发展变化趋势,并对重点人群如男性居民及老年人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尤其是倡导全面戒烟,创建无烟环境的活动[11],以及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以尽可能地减缓肺癌发病和死亡率的快速上升趋势。

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拱墅区居民肺癌死亡率及其发展趋势,为肺癌综合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拱墅区居民2003-2012年肺癌死亡报告资料,统计分析各年份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分性别年龄别死亡率等。结果:2003-2012年拱墅区居民肺癌在恶性肿瘤中的死因顺位均居第1位,肺癌死亡1 622人,粗死亡率、世标率、中标率分别为53.23/10万、26.84/10万、19.57/10万。10年间男女性粗死亡率随时间均呈上升趋势,男性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高于女性,男女性粗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结论:拱墅区居民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大控烟力度,积极开展肺癌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关键词:肺癌,死亡率,变化趋势,居民

参考文献

[1]杨玲,李连弟,陈育德,等.中国肺癌死亡趋势分析及发病、死亡的估计与预测[J].中国肺癌杂志,2005,8(4):274-278.

[2]潘劲,俞敏,胡如英,等.浙江省居民恶性肿瘤减寿分析[J].中国肿瘤,2010,19(7):458-461.

[3]李连弟,鲁凤珠,张思维,等.中国恶性肿瘤死亡率20年变化趋势和近期预测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1997,19(1):3-9.

[4]杜灵彬,余传定,汪祥辉,等.浙江省4个肿瘤登记地区2005年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8,22(5):430-433.

[5]杜灵彬,余传定,汪祥辉,等.浙江省四个肿瘤登记地区2006年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17(16):1244-1248.

[6]朱晓云,陶莉,乔国良.1990-2009年上海市金山区居民肺癌死亡率及其所致寿命损失的趋势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1,27(1):9-11.

[7]张华,张葵.2006-2010年青岛市肺癌死亡监测资料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2):207-208.

[8]赵清水,马淑玲,黄少平.1976-2011年北京市房山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7):565-568.

[9]赵媛媛.拱墅区社区居民控烟态度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8):77-78.

[10]俞敏,饶克勤,陈育德.京、津、沪、渝四城市肺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0,34(4):227-231.

死亡趋势 篇7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0 ~ 14岁儿童死亡资料来源于海门市死因监测系统,2003—2012年死因分类采用国际死因分类法ICD-10编码[5],采用DeathReg 2005软件录入,所有数据均经过专业人员审核,人口资料由公安部门提供。10 a间共监测0 ~ 14岁儿童1 853 774人年,其中男性937 507人年,女性916 267人年。0 ~14岁儿童共死亡767人,其中男生441名,女生326名。1.2方法根据性别、年龄和年份对0 ~ 14岁儿童死因构成情况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对百分率的比较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χ2检验。使用Excel 2007计算变化百分比并建立GM( 1,1) 灰色模型[6,7],拟合2003—2012年死亡情况,并预测2013—2015年死亡趋势。

公式中x表示年份,r表示死亡率。百分率的时间趋势分析用y表示百分率的自然对数,即y = ln( r) ,以y作为因变量,x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公式为y =α+βx+δ( α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δ为随机误差) 。从β可以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 annual percent change,APC) ,并用百分数表示[APC = 100×( eβ1) ],而β值的统计学显著性作为趋势判断的标准。

2 结果

2.1不同年龄死亡状况2003—2012年间0 ~ 14岁儿童平均死亡率为41.38 /10万人年,其中0 ~ <1岁组为505.31 /10万人年,1~ <5岁组为42.75 /10万人年,5 ~ <10岁组为15.14 / 10万人年,10 ~ 14岁组为17.07;4个年龄组儿童死亡构成比分别为49. 41%,20. 99%,12.65%,16.95%。见表1。

2.2不同性别死亡状况0 ~ <1,1 ~ 5,5 ~ < 10,10 ~ 14岁组儿童平 均死亡率 ( /10万人年) ,男性分别 为566.54,48.29,18.62,18.63,女性分别为441.42,37.07,11.62,15.46。0 ~ <1、5 ~ <10及0 ~ 14岁组儿童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 P值均<0.05) 。见表1。

2.3死亡构成及顺位0 ~ 14岁组儿童前3位死因依次为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 29.61%) 、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 ( 24. 04%) 、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 情况( 21.78%) ,共占75.43%。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2.4死亡趋势2003—2012年,0 ~ < 1,1 ~ < 5,5 ~ <10,10 ~ 14岁和0 ~ 14岁儿童组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APC值分别为-12.10%,-1.29%,-11.84%,-12.98%,-8.97%,其中0 ~ <1,5 ~ 9,10 ~ 14岁和0 ~ 14岁儿童死亡率下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2。

2.5趋势预测对海门市2003—2012年0 ~ 14岁儿童死因数据 建立灰色 系统GM ( 1. 1) 模型xk+1=-620.936 4e( -0.094 1×k)+679.109 5。模型检验,平均精度为92.86%,后验差比值C值为0.31≤0.35,预测精度为2级,可以进行外推。见表3。

0 ~ 14岁儿童2013—2015年死亡率( / 10万人年)预测值分别为23. 91,21. 76,19. 81,男性为29. 23,26.92,24.79,女性为18.51,16.57,14.84。

3 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2003—2012年海门市0 ~ <1,1 ~ <5,5 ~ < 10,10 ~ 14岁组儿童死亡率分别为505. 31 / 10万人年,42.75 /10万人年,15.14 /10万人年,17.07 /10万人年,低于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性调查[8]。低于上海市浦东新区[9]、张家港市[10]等邻近地区以及福建省[11]、西安市[12]和贵阳市[13]儿童死亡水平。儿童的死亡率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居民文化程度及卫生服务等因素相关[14]。近年来海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有效落实,儿童死亡率相对较低。

0 ~ < 1岁组死亡数占0 ~ 14岁儿童死亡数的49.41%,0 ~ <5岁儿童占总数的70.40%。提示做好此部分人群的预防保健是降低0~14岁儿童死亡率的关键。0~ <1岁、5 ~ <10岁及0 ~ 14岁组儿童平均死亡率男孩均高于女孩,显示海门市2003—2012年间女孩的生存环境改善情况要优于男孩[15]。0 ~ <1岁组的死亡率男孩高于女孩,可能与围生期男女孩的生物性差异有关[16]。5 ~ <10岁组死亡率男孩高于女孩,可能与男孩活动范围较大,发生意外伤害致死的机会高于女孩有关。

0 ~ 14岁组儿童死因前3位为损伤和中毒、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以及围生期疾病。围生期疾病主要为先天性心脏病、早产儿和未成熟儿、新生儿产伤和窒息等。与1994—1996年海门市婴儿死因顺位( 前3位死因依次为产伤和窒息、肺炎、意外死亡)[17]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感染性因素造成的死亡显著降低。提示要提升相关医疗机构产科技术能力和处置水平,降低围产期异常导致的死亡率;同时加强婚前检查工作,强化孕期筛查诊断工作,提高先天异常的发现率和诊断率,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先天异常儿的出生。还需教育孕产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理化、微生物高危因素暴露,孕前接种相关疫苗,降低儿童先天性疾病死亡率。

损伤和中毒是0 ~ 14岁年龄组的首位死因,主要包括淹死、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和意外跌落等。儿童伤害是一个日益凸显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每天有2 000多名儿童死于伤害[18]。由于儿童对危险的识别能力较弱、部分监护人疏于管理防范等,为伤害致死埋下了隐患。提示需要加强学校和社区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儿童及其监护人的防护意识,加强对儿童的保护。

APC分析显示,2003—2012年海门市0 ~ <5,5 ~ <10,10 ~ 14岁和0 ~ 14岁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与海门市近年来孕产妇、儿童保健工作不断深入开展有关。灰色模型预测值显示,2013—2015年海门市0 ~14岁儿童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提示未来儿童生存质量较为乐观。

当地相关部门需要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孕产妇保健和儿童救治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对孕产妇的管理筛查,同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加强对儿童意外伤害的防范,减少儿童对有害因子的暴露,进一步降低儿童死亡率。

摘要:目的 了解海门市0~14岁儿童死亡状况、死因顺位、变化趋势并预测海门市2013—2015年儿童死亡水平,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对海门市2003—2012年0~14岁儿童死亡信息进行流行病学描述,运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未来3 a 0~14岁儿童死亡趋势。结果 2003—2012年海门市0~14岁儿童平均死亡率为41.38/10万人年,男孩死亡率(47.04/10万人年)高于女孩(35.58/10万人年),0~<1,1~<5,5~<10,10~14岁组儿童死亡构成比分别为49.41%,20.99%,12.65%和16.95%,死因前3位依次为损伤和中毒(29.61%)、先天畸形变性和染色体异常(24.04%)、起源于围生期的某些情况(21.78%),共占75.43%。10 a间0~14岁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灰色预测模型结果显示,2015年0~14岁儿童死亡率为19.81/10万人年。结论 小年龄组儿童是降低儿童死亡率的重点对象,加强孕妇保健和新生儿围产期护理,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可有效降低0~14岁儿童死亡率。

【死亡趋势】推荐阅读:

死亡率趋势11-23

论死亡07-06

突然死亡05-25

死亡意识06-20

触电死亡06-21

死亡时间06-23

胎儿死亡06-24

文化死亡08-29

住院死亡09-06

死亡模式09-10

上一篇:学校资产的日常管理下一篇:共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