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效益

2024-10-12

学习效益(精选12篇)

学习效益 篇1

在当前新课程背景下, 要切实提高历史学习效益, 教师不仅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更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 教师应着力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历史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历史学习中来

历史学习应当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历史学习要求学生应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和坚持不懈地学习。然而在当前, 大量的学生越来越厌学历史。难道是他们天生就讨厌历史学科吗?易中天的“品三国”不是红红火火的?我想, 问题是来自方方面面的, 历史教师自身也大有值得努力改进的地方。

1. 改进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首先, 教师要展示历史学科的魅力。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包罗万象。在历史教学中, 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其次, 教师要对历史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和拓宽。教材中讲得清清楚楚的, 教师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而教材中未涉及, 而其他版本教材又讲得透彻、到位的, 就适当补充;历史教材中由于篇幅限制, 未能说明确的, 应作透彻的分析;补充有趣的史学材料……第三, 改革教学模式, 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施行课堂教学民主化,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引导学生自觉动脑、动口、动手, 大胆探索, 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感觉。

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重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学习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方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 往简单方面说, 只须一句话, 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 我们必须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良好的预习习惯、上课习惯、复习习惯等基本环节。

另一方面, 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阶段性、理论性。须将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并从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学好历史, 特别是高中历史, 还需要一定历史理论的学习和现代历史观的树立。

二、历史学习的实用性:让历史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努力实现“学以致用”

1. 联系生活实际, 提升生活经验

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若能经常性地联系生活实际, 就会激发学生对现实的兴趣, 对现实进行历史分析, 这样学生就会理解基本历史知识,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在教学必修二“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引导学生分析引发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时, 让学生思考:在当前我国的经济运行中, 有没有相似的消极因素, 你如何看待?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激烈争辩, 课堂效果非常明显。

2. 善于领悟历史, 体会生活哲理

“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 我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善于领悟, 学会应用, 让历史帮助我们走向成功, 获得成功的体验。如学习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我们应让学生主动地去关注我们的生活, 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在困难挫折面前、在荣誉和鲜花面前, 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态。

三、历史学习的问题性: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

1. 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获得最佳表现和发展。因此,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必须构建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千方百计地创设一种师生间民主、平等, 学生间协作、和谐的教学气氛, 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鼓励学生质疑、争辩, 允许学生出错、改正。

2.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大胆质疑的习惯

要想发现问题、敢于质疑, 甚至提出独特见解, 首先必须善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问题的发现既可由教学内容引起, 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现象引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观察生活、观察社会, 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

3.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问题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 或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作素材, 或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思考, 或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 引起学生的悬念, 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 从而达到学生“欲罢不能”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历史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排除迷信权威这个障碍。孟子曰:“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现在各版本教材差异较大, 甚至有冲突。这恰是排除学生迷信课本和前人的绝好机会。

学习效益 篇2

小组学习是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的一种形式。怎样优化小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呢?

一、引导独立思考,打下小组学习基础

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这思考题应是经过教师梳理的,能够体现教材重点、难点以及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宜多,要有讨论的价值。例如,在教学《穷人》这一课的第二段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讨论题:桑娜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为什么“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去读书。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读书时间。

二、指导互动合作,确保小组学习到位

1.分组要灵活。课前或课上,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分组的方式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四种:(1)差异组合式。这是美国《教育领导》杂志介绍的一种小组伙伴式学习方式,即合作讨论(学习)小组。通常有四人组成,其中一个为优等生,两个为中等生,一个为后进生。他们的分工是: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优等生对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和后进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班级排位法是:以优等生为中心或以差生为中心的“茶馆式”法。这是课堂上最常用的一种方式。(2)自然村式。将自然村在同一班级朝夕相处的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这种组合有利于课外家长或老师辅导,为讨论小组创造了共同学习的.条件。如上学、放学的路上可以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学习等。(3)男女搭配式。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自异性的支持和帮助总是更有鼓舞力,更容易产生效果,这就是“异性效应”。讨论小组以4-6人为一组,男女各半。(4)自由搭配式。由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学习)小组,这样由小组里的成员大多兴趣、爱好相投,感情相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这样灵活地分组,学生几乎永远没有固定的座位,也没有永远固定的合作伙伴。这种不断变动的小组,使学生获得了和不同性格、不同爱好的同学交往的机会,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向他人学习的能力,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这在当今未来的社会中是相当重要的素质。

2.分工要明确。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争辩、朗读。

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对“代言人”来说,他能获得伙伴们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努力做得好些,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另外,因小组的不断变动,“代言人”也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3.指点要巧妙。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引导学生确定采用的讨论方法。常见的讨论形式有三种:(1)补充式。由小组长指定一位同学作中心发言,其他同学将其与自己的理解作比较,进行补充,得出正确的答案,由小组长归纳。如“易读错写错的字词”、“文章的提纲”、“主要内容”等可采用此法。(2)辩论式。由小组长负责,按步交流,组员提出不同的意见,并说明理由,经过争论、比较,由小组长综合归纳。(3)连锁式。小组成员依次谈看法,提出各自的见解,由小组长归纳。如“词语理解”、“佳句佳段的赏析”、“练习设计”等的讨论。

为提高讨论的效益,使讨论由浅入深,教师在巡回中应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进行综合、归纳同学的意见,如何代表小组进行集体交流等技巧,有针对性地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或示范表述,并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各抒己见,防止思维惰性,特别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标新立异的看法,使讨论波澜迭起,让学生茅塞顿开。

小组学习最大的误区就是以“议”代“读”,教师要引导学生先读后议,边读边议,议后再读,要把“读”与“议”有机结合起来。

三、组织全班讨论,扩大小组学习效益

教师根据分组学习情况和教学目标选好讨论的内容与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全班交流甚至争论。内容可以是小组讨论的成果与疑难,也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读、说、写的侧重点。形式通常有三种:(1)汇报式。可以是小组代表汇报,也可以各组按序汇报;可以是全局汇报,也可以是局部汇报或择要汇报。(2)交流式。参加交流的人员:后进生,小组讨论时持保留意见者,教师巡视时发现并指定的典型问题和答案的持有者。(3)辩论式。汇报交流过程中对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教师可随时引导辩论。在应得出一致意见的问题上力求得出一致意见,在允许有不同意见的问题上不要强求一致,要鼓励学生谈出带有个人情感的理解,要鼓励创见。全班讨论时,教师要做好引导、沟通的工作,善于捕捉语言文字的语感火花,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感情,使他们运用直觉思维去感受,通过读读、说说、议议、演演等多种形式学习语言文字。要注意以读为本,让学生潜心读书,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

加强自主学习 提高教学效益 篇3

关键词:激发兴趣;创设氛围; 引导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75-001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以学生为本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如何让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开展竞赛、大胆创新等等,便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就自己教学工作中引导学生学习的尝试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学生带有情绪色彩,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意向性活动。只有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之后,才能真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1.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我常与学生交流。或以自己的旁征博引使学生折服,或以自己的如珠妙语使学生佩服,或以自己的深情诵读使学生叹服,或以自己的人格使学生信服。而在更多时候,则是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们一个鼓励的眼神;在天气突然变化的时候及时给学生一个温暖的叮咛……这样,做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很多学生对我就有了较强的信任感,亲近感,相对就较喜爱我所教学科。

2.促进自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发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如我在教学中,采用诸如目标引导,成就激励等有关的策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在每次新课教学前,我抓好课前预习,让学生事先预习课文:朗读课文,尽可能将课文读熟;自学生字词;将重点的内容或是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做上记号等等。

二、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教师有必要创造一个平等和谐、自主学习的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土壤。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

问题情境是教师为解决中心问题而创设的一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问答、讨论等活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环境。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做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然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师“教”的主观愿望转化为学生“学”的内在需要。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第一小节的教学,我就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既然肖邦这样爱国,为什么不留在国内呢?”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多触角地寻求与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比较,通过认知冲突,通过发散求异等深化了对文章思想内涵的理解,升华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2.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乃悟之父”,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为有的放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更为透彻。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质疑。有的课文在教学伊始就紧扣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就课文题目质疑:“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标题新颖而又奇特,学生触题后会产生一连串联想:“我”是谁?怎么会离开祖国?“我”不在祖国,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有的课文在初读后启发学生质疑:“你们发现了哪些问题要老师帮助解决?”有的课文在教完之后再让学生说说对于这篇课文心中还有什么困惑:“学了这篇课文之后还有什么疑问吗?”而有的课文则是引导学生从矛盾的情节中发现问题,进行质疑。

三、引导学生自主实践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充满活力,具有鲜明个性,会学习的一代新人。对于教师来说,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来说,关键在于改变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生有涯,而知也无涯。”因此,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学生的自主实践

人的实践活动很重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事实证明,通过实践而掌握的东西,往往印象深刻,掌握牢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将其排练,在课堂上登台表演。学生兴趣盎然,在排练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人物性格特点的认识,同时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

学习效益 篇4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物理中意义

革新的学习观强调, 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应该成为主动掌握知识的主人, 而不应成为知识的奴隶。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应重视问题的解决,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探究的角度提出问题, 围绕某个主题进行讨论研究, 使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答案。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和探讨研究, 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了, 学生的认知冲突, 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同时, 合作学习还有利于减轻教育情境中不必要的竞争压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程度, 尤其是可以促进后进生的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效率。

二、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

1.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 一个班的人数不能太多, 一个班在40人左右、每组约6人, 分为7~8组较为适宜, 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主动地参与并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果小组人数大多, 有些学生会没有学习的压力, 在学习讨论中没有责任感, 不能参与到学习中来, 使得唱主角的总是那一两个学生, 从而达不到合作的目的, 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此外, 教师也不便于管理各小组, 不利于小组的辅导和各小组成绩的考查。

2.小组成员的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

要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就要对每个学生的素质进行分析研究, 掌握各学生的特性, 分组时要考虑每个组成员的组织能力、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问题, 要考虑各学生的层次性, 否则在实施小组学习时, 有些小组会开展得很顺利, 有些小组会不能展开小组学习, 造成教学失败的不利后果。教师要力求避免有些学生不合作, 不配合小组讨论的现象。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 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或者是有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每个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使他们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 能使大家友好相处, 从而对小组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此外, 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 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 这样使小组成员更易于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 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间可能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 教师要使成员间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 要以诚相待、荣辱与共, 不要计效个人的利益得失, 要以小组利益为重, 要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始终保持团结, 这样才能完成合作学习的任务。

3.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 提高合作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认识到, 并不是所有的物理知识都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 如果对于一些简单的和显而易见的问题也让学生去合作学习, 去讨论研究, 那是毫无意义的和极不科学的。合作学习的项目和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 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 要达到教学目标, 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 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如一位教师在讲解“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时, 让学生按照课本上的图进行实验,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结果学生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教学效果非常好, 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团结精神, 更使学生掌握了“平面镜成像特点”这一节内容。如果是仅靠教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 那是达不到这样良好效果的。而有位教师在讲解“人眼看不见的光”时, 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 但小组成员间只是相互比较各自的解题答案, 没有进行讨论和研究。因为这些习题不是开放性的题, 没有一定的难度, 没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的价值, 所以用这样的习题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是没有必要的, 这种做法只不过是走过场而已。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和目标要非常明确, 并且是学生合作行为的指南, 要给学生留有实验、提问、尝试的机会和空间, 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进来,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效率。

三、实施小组合作应注意的问题

1.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也应该是合作小组中的一员, 也有可能成为一名学习者, 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使讨论和探索得到不断的深入。所以教师不要做旁观者, 让所有事情都交由学生去做。

2.教师在评价各小组的成绩时, 要尊重每一个成员的意见和研究成果, 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即使是有些学生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 也是充许的。

3.对各小组中的各成员要进行明确的和合理的分工, 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干, 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自己的学习中来。

学习效益 篇5

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相对较短,而直观教具形象、生动,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水果时,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水果装进包里带入教室,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到我的包上。然后我拿出梨子自问自答:What’sthis?It’sapear.反复数遍,让学生明白了pear的意思,然后领读,学生齐读,最后指读。学生很快把语音、语义与形象结合起来,不仅加深了印象,还记得牢固。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片、VCD、多媒体等多种直观教学手段,特别是利用电教手段教学,对于那些胆怯的学生特别有帮助。面对话筒他们不能沉默不语,于是不得不在课前预习好,课后也复习好,在不知不觉的练习中提高了他们的英语水平,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要从听、说、读、写不同的角度展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以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运用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在课堂教学时的目光、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向学生传递信息,感染学生的情绪,较口语更直观生动,更能创设形象自然的情境。体态语言能让学生感受最真切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体态语言有其独特的魅力。如:两手各做V字状,高举过头,两脚一蹦,学生们马上猜出rabbit(兔子);十指叉开,放于嘴边,学生知道是duck(鸭子)……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三、设计各种游戏,调动学习兴趣。

学习效益 篇6

关键词:合作学习;不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96-02

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的不足

1.合作学习很热闹,但高耗低效。为“活动”而“活动”,热闹有余。问题症结是神话合作,夸大其作用,缺少对合作学习深度的思考。

2.合作学习缺少前提条件,合作显得过于操切。课堂只强调教的路线图(执行教案),不知道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互动。合作学习需要前提,那就是个人学习先有得或有惑,再讨论交流才会有深度。

3.教师缺位,缺乏调控,影响合作效果。有的合作学习放任自流,“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赶集市”合作,是为了展示而为的“作秀式”合作。

4.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参与度不高。学生立场不够,缺少思考,没有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小组合作变成了“优生舞台”。

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基本策略

(一)加强小组建设,让合作学习有“序”

1.只有把合作的小组建设好了,小组合作的效率才会得到保证。我认为开始时小组人数不宜多,4个人一组是不错的选择。人数少,前后排掉个头即可讨论,便于组织。人数少,也便于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言的机会,这对于刚开始阶段尤其显得重要。班级的分组还是有所讲究的,本人比较倾向小组之间相对均衡。小组内部注意层次性,好中差正态分布。

2.小组内要形成“游戏”规则。比如发言规则,组内进行讨论时,需要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发言的机会。可组长负责制,又组长安排发言;可按方位顺序发言,每次轮换。我本人比较喜欢采用弱者优先的规则,这样就避免了优生说完,其他孩子无话说的尴尬。组际交流,小组形成代表发言,其他人补充的制度。

3.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小组长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责任人。小组长的分工安排合理,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有效运转,需要在平时不断进行训练,在实战中不断地提高。

总之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形成倾听、表达、支持、补充、求助、帮助等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参与度与幸福感。

(二)聚焦大问题,让合作学习有“向”

集中力量解决大问题,问题的细碎也不利于学习,更不利于合作学习。事实也是如此,小问题自己可以解决的,何必劳师动众。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鼓励用,但不可滥用。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比较好的学习组织方式,但不是每节课的必需环节。

我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主要是形成大问题意识,实现课堂的有向开放。一节课如果问题太多,整个课堂太过于零碎,就索然无味了。所以这个小组合作學习是随着年级的提高运用得相对而言越来越多一些。我的语文教学经验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有大问题意识,讨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富有挑战性,这样合作学习才有可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这个问题就该是大问题,是根本性问题,是教学中的重难点,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问题的深入理解与有效解决。

如苏教版语文第八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大问题,我和孩子确定的就是“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她故居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这个问题具有综合性、挑战性,既需要联系课文内容,知道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到底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还要搜集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联系樟树的可贵品质,问题逐步清晰化。最后谈到“以树喻人”就水到渠成。否则你再灌输以树喻人,孩子也是懵懂的。

(三)角色不缺位,让合作过程有“效”

1.合作学习目标指向要明晰。是做秀还是教学的需要,这不仅需要教师的认同,还需要课程的认同,学生的认同。要看是不是开展小组学习的时机,这个时机的掌握要看教师教学实际操作。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就是指导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指向性要明晰,不能出现连教师自己都理不清的现象。不该出现意气之争,那样讨论就会失去控制。这需要教师课前充分预设,当资源生成时能及时抓住。当“学问”之争变成意气之争,教师能及时引导。教师本人对讨论问题本身要有一定深度的认识。这个目标有可能是针对教学中讨论问题本身的分析,也有可能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本身的建设问题,也有可能二者兼顾。总之,目标清晰,做到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

2.不走过场,时间上要得到保证。没有自己见解的讨论的价值是不高的,所以必须要有必要的自我学习,形成自己收获的时间。留足学习时间,形成自己见解,再讨论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分配时间老师应起到主导作用。合作学习时间必须要得到保证,保证个体学习的时间,保证交流、反馈的时间。教师对整个课堂要有时间、空间认识,这也需要合作学习有大问题意识。

3.实现互动,保证每个人积极参与学习。为提高效率,组际、组内要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组代表发言时要介绍组内交流状况,发言时是小组代表身份。只有这样,才会形成倾听学习习惯,否则就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关注自己的学习状况,那样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如果能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或者以自己的发言诱导学生发言,教给学生如何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

合作小组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规则、制度让合作“有序”;聚焦主要问题,让合作学习“有向”;合作学习中,教师不失位,保障合作学习“有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是一种教学策略,具有学生立场,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积极的帮助,发挥出了很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刘国庆.用有效教学理念引领小组活动——谈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0,(7):8-10.

[2]李青,周全.合作学习:基本要素、存在问及对策[J].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0,(1):12-16.

强化反思意识提高学习效益 篇7

一、揭示知识形成, 在质疑中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强调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体现在反思能力的培养中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经历, 自我反思, 形成自主反思能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对学生的质疑要允许、鼓励, 教学设计应该是通过数学知识形成的揭示, 在质疑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反思。

【案例1】在勾股定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72页) 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图中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 学生觉得三个正方形只要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那么就有两个较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另有学生质疑反思后觉得三个正方形要围成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他的结论才成立!教师趁热打铁问:“那么这个结论对于一般的三角形是否成立呢?”部分学生不加思索地认为成立。另有学生思考反思后举出反例:如等腰△ADB和等腰△ACB有公共的底边AB, 以AC、CB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与以AD、BD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不相等。所以, 等腰三角形的三边没有特殊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反思一般的等腰三角形中三边不具有特殊的关系, 当然普通三角形三边也不具有特殊的关系。那么直角三角形有这样的性质吗?最后学生经探究得出在直角三角形中, 两直角边a、b与斜边c有a2+b2=c2。

对于学生的质疑, 采取“冷处理”, 将问题再度抛给学生, 让学生去反思、去感悟, 为学生思维的飞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互相探讨、反思, 不断闪现出思维的火花, 最终问题便在师生的共同互动中迎刃而解了。在课堂上, 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提出问题 (质疑) 、解决问题 (反思) 的过程中, 他们经过自主探索、自主反思, “再创造”了数学知识, 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 乐于自主探索、自主反思的孩子, 享受成功的机会会越来越多, 学习数学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二、注重变式教学,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自主反思意识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教会学生对解题的反思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 教会学生有效学习的一条主要途径。可以要求学生对数学解题作如下方面的反思: (1) 对题目立意的初步反思; (2) 对解题过程的技能反思; (3) 对解题方法的总结反思, 经过这三步的反思训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确定解题关键, 优化解题思路, 整合解题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有效和简洁的方向发展, 在变式教学的不断优化的方案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反思。

【案例2】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49页) 例:如图所示, 为了测量金字塔的高度OB, 先竖一根已知长度的木杆EF=2m, 木杆的影长FD=3m, 金字塔的影AO=201m, 求金字塔的高度OB.

变式1:想一想:在没有太阳光的情况下又如何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呢?

(方案:我们可以借助镜子或积水, 利用反射原理来解决。)

如下图:小明要测量一座古塔的高度, 从距他2米远处的一小块积水C处看到塔顶的倒影, 已知小明的眼部离地面的高度DE是1.5米, 塔底中心B到积水处C的距离是40米。求塔高AB?

变式2:再问:上图中若BC无法测出又怎么办?

(方案:小明想测量小河对岸的一棵大树的高度, 他先在地上放一个镜子, 然后后退一定的距离, 直到从镜中刚好看到树梢顶, 再把镜子往后放一定的距离, 重复以上操作便可。)

如上图, 已知人眼睛到地面的距离为1.5米, 第一次测得CE=2米。将镜子往后移动5米, 再测得NF=3米, 求树的高度。

在上例的变式教学中, 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策划、验证的思维过程, 教师给学生一些思考、反思的机会, 适时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 安排一些实际的、可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反思, 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自主反思的优势所在, 有利于学生自主反思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做好解题后的拓展和反思, 激发学生探求数学奥秘的兴趣, 久而久之, 思维在反思中升华, 从而达到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自主反思的目的。

三、利用错题载体, 在陷阱中培养纠错反思意识

钱学森先生说过:“正确的结果, 是从大量的错误中得出来的, 没有大量的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正确结果的高座。”《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也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 学生“在他人的指导下, 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纠错反思是指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肯定的过程, 是对知识形成过程和学习历程的体验、感悟和升华。现在的学生一般都缺乏数学纠错反思的意识, 对于练习和测试中出现的问题总是不能及时有效的纠错与反思, 结果是下次碰到了还是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仍不会解, 这就是为什么总能听到一些教师报怨学生学习效率低, 讲过的题还是做错的原因所在。所以, 数学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及时查找错误所在, 纠正错误思维, 帮助学生形成纠错反思的意识。

可指导每一名学生准备一本纠错集, 纠错集不是简单地将题目和答案抄录下来, 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和预防类似错误出现的方法。这是一个自身逐渐学习和修正的过程, 通过“记录”, 变学生对错误“熟视无睹”的现状为“有意识的关注错误, 分析错误, 纠正错误”, 从而加深对这一类错题的认识。将错误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利用, 培养学生的及时反思的习惯。纠错集包含三个部分: (1) 错误原因的查找, 反思陷阱; (2) 订正错题, 形成正确思路; (3) 反思以后如何避免类似错误。经常回顾反思, 不断写纠错反思, 有利于纠正以往的错误,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坚持一段时间后, 学生深有感触地体会到了二次学习的有效性, 反思的次数多了、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案例3】在一节反比例函数的复习课上, 出示学生错题集中的了二个错题:

(1) (20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 若点A (x1, y1) 、B (x2, y2) 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 且x1<0

A.y1>y2>0B.y1

C.y1>0>y2D.y1<0

(2) (2010年浙江省台州) 反比例函数图像上有三个点 (x1, y1) , (x2, y2) , (x3, y3) , 其中x1

A.y1

C.y3

这应该是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应用时易犯的典型错误, 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反思, 让他们自己弄清楚错误的原因 (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0, 在每一个象限内, y随x的增大而减少;当k<0, 在每一个象限内, y随x的增大而增大”没有理解透彻) 。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性质理解得不透彻而出现的思维障碍, 因此就出现了解题中顾此失彼的情况, 可反思归纳, 反比例函数中函数值大小比较可利用函数增减性或数形结合法 (如图) , 深刻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妙用。当然, 刚开始时, 学生纠错反思的积极性并不高, 尤其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 他们不知道从何处下手进行检查, 即使检查出错误也仅限于在原题上改改了事, 但是通过教师的多次强化学生自主反思意识, 学生学会了反思和感悟, 思维开阔了, 错误率降低了, 真正尝试到自主反思的“甜头”。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课堂内纠错反思, 而且应培养学生在课外解题中纠错反思的习惯, 在纠错中反思, 在反思中进步。毕竟,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受益的。

4.构建知识体系, 在整合知识中培养反思意识。明代文学家谢榛曾经说过:“起句当如爆竹, 骤响易彻, 结句应如撞钟, 清音有余。”这也充分说明一堂有效的数学课, 课堂小结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每堂课的课堂总结就是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反思的机会。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联系这些知识的主线是什么?有哪些新概念、新定理 (公理) 、推论及公式?, 运用这些知识点, 要考虑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错在哪里?这节课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等等。通过分析、重组、联想、猜测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而产生一系列创新想法、解题方案等, 这样学生就能水到渠成把数学学活, 能灵活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反思解决数学上、生活中涉及到的数学问题, 在单元小结中引导学生对自己获得的结论进行反思, “相关结论还有吗?”“这个结论正确吗?”“有无反例?”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建构有序的认知结构, 促进学生养成反思性学习的习惯。如学生通过对人教版七年级三角形及八年级四边形基本常识的学习, 了解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通过类比学习, 就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土地测量的三脚架做成三角形, 而有些衣架、拉门、等做成四边形的原因。让学生自行编制知识网络, 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还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这一单元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所要求的程度, 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对正方形性质的学习, 可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1) 从平行四边形出发思考; (2) 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菱形出发思考; (3) 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出发思考。这种经过反思总结出来的规律, 降低了学习数学的难度, 增强了学数学的信心。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数学知识不是被动的接受, 不是单纯的复制与迁移, 它要求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建构, 因为数学知识是对学生自己数学活动过程不断进行反省整合的结果。”而初中教育处于基础教育的地位, 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最好时期,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自主反思的基础与能力, 但还需要教师和家长在具体的反思途径和自主策略上加以指导与帮助。通过日积月累的数学教学, 让学生在强化反思意识过程中不断成长, 不断创新,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不过由于初中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数学过程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 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初中生不能一次掌握数学学习的本质和特征, 这也要求学生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探索、自我调整、自我改进, 即坚持反思性学习, 才能充分挖掘与发展潜能, 提高学习效益。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顾继玲.浅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J].中学数学教育, 2008, (4) .

[3]徐永忠.剖析错因.反思教学[J].数学通报, 2003, (10) .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学习效益 篇8

案例:“64=65”问题出在哪里 (片断)

教师:如图1, 一个含8×8个小方格的正方形, 可以被裁剪成四部分, 用这四部分你可以重新拼成一个13×5的矩形, 如图2, 于是有64=8×8=13×5=65.问题出在哪里?

学生 (小声讨论) :面积运算没有错呀, 拼成的矩形四周连长与被剪下的四块图形边长之间的数据关系也不矛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大家都陷入了深思, 一时感到很茫然, 百思不得其解. (其中一位学生说:“中间可能有缝隙.”)

【点评】简单的一个图形变换引发了学生的强烈的思考,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中间有缝隙吗?也许有许多同学不一定想象得出, 不妨让我们动手操作一下, 把手中的纸板按图1剪成四块, 然后按图2的样式拼图, 最后把拼图的结果告诉老师.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组内同学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 过一段时间后, 让其中一组同学到黑板上演示.)

学生1:如按图2先重合上下两条边, 但中间的斜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结果是剪下的四块图形不能拼成如图2的矩形.

(教师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 结果拼成如图3的中间带有一条缝隙的矩形)

【点评】这个同学的回答为本节课打开了一扇窗,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动手实践, 自主探究, 然后教师让一组同学派代表黑板上演示, 最后教师又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 让同学们完全明白了面积不同的原因.

教师:大家想一想,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只能拼成中间有缝隙的矩形?你能用你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一“怪现象”吗?

【点评】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 你能用数学知识解释其原因吗?这时那些还在为拼出图形而沾沾自喜的同学又被一阵冷风清醒了, 是啊!数学讲究道理, 现在从小学的实验几何、直观几何到了初三的推理几何, 哪些数学知识能用来说明其中道理呢?

(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探索, 并与组内成员交流, 达成共识, 教师巡视, 并对个另小组作适当引导, 最后各个小组派代表积极发言, 各抒己见.)

学生1:用反证法, 如图4, 若能拼成如图2的矩形, 则有△BEF∽△BAD, 但BE=8, BA=8+5=13, EF=3, AD=5, 而与相似矛盾.故不能拼成如图4的图形.

学生2:若能拼成如图2的矩形, 必须有∠ACD=90°, 即∠ADB+∠GDH=90°, 因为∠GDH+∠GHD=90°, 所以只要有∠ADB=∠GHD, 然而tan∠ADB=, tan∠GHD=, 所以tan∠ADB≠tan∠GHD, 即∠ADB≠∠GHD, 故不能拼成如图2的矩形.

学生3: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 因为, 故AB2+AD2≠BD2, 所以△ADB不是直角三角形, 即不能拼成如图2的矩形.

……

【点评】说理的有相似的方法、有三角函数的方法、也有三点一线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确实令教师感到意外, 太出色了,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自身潜力.而以上的这一切活动, 老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主体还是学生, 这与平时课堂中教师大量苦口婆心的讲解, 学生冰冷的看着, 没有思维的积极投入的课堂气氛有着天壤之别.

在本节课中, 首先是给出了课题学习的一个基本模式:“问题情境———探究———说理———解释与应用.”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实施以来所倡导的一些理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等, 由于在要花费的时间与考试中体现的内容不成正比, 渐渐地被功利所忽视、弱化, 而在本课中, 则是大量地体现了这些新理念.

其次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题学习的基本特征是老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索为主线, 在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保证学生较大的探索余地和思考空间, 把课堂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讨论———探索求解———交流互换———问题解决”的过程, 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体现了知识的综合, 能力的提升.课题学习并非新知识的习得, 而是旧知识的综合应用, 它加强了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教学中更为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自身体验, 因而目标更具过程性.本节课中许多数学知识的应用并非直接可见, 而是需要较强的数学建模能力, 综合应用的能力, 比如后来的面积法、前面的三点一线等, 都不是平常熟练的, 所以, 对学生的要求颇高;同时, 贯穿整节课中的对学生阅读、表达、建模、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 是功利的应试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学习效益 篇9

一、开通班级博客,营造写作氛围

目前,博客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欣赏优秀博客,激发兴趣。和学生一起探讨建立博客的技巧,确定博客名称和板块。明确博客作品的诚信和创新要求,保护知识产权。明确班级成员在博客中的义务。每月每人上传一篇原创作品,推荐一篇佳作。建立团队,定期更新博客。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如学习了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后,要求学生仿写。或借鉴《枣核》的以小见大,或模仿《最后一课》的多种描写方法,或学习《始终眷恋着祖国》的详略安排。双休日将仿作上传,及时互评。设置阅读点击率和点评率奖项,最优的颁发本周明星奖,并发表该同学的获奖感言。创作、阅读、点评和回复,营造了求知的氛围。语文实践课,学生都愿意勤奋地阅读、摘抄、作批注。家长关心博客日志,不断提出良好的建议。有的还和孩子写同题作文,在博客中分享,成为特别的风景。班级博客,搭建了写作的平台,加强了互动,激发了语文学习的热情。

二、利用家校平台,培养阅读自觉

语文阅读立足生活,开发情商,培养心智。如何让学生自觉参与双休日的阅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借助家长的力量,让家长和学生在读书中分享天伦之乐。家校通信技术提供了培养阅读自觉的平台。爱读书的孩子有希望,爱读书的家庭更有希望。良好的读书习惯应在中学时代养成。感动家长,就能得到理解和支持。煽情成为重要的方法:您是否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的宁静?请与孩子共享一小时的书香,希望您阅读快乐!读书怡情悦性,增智明理,静心开眼。漫步在阅读的田野,沐浴着智慧的光芒,分享智慧,追寻历史。一本书,一支笔,一盏灯,一起读书吧!读书交流会交流周末的阅读成果,或展览笔记,或展示批注,或赏析名句,或演讲一分钟。形式不一的交流活动让大家找到了读书的快感。读书,写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家庭,读书的加油站;课堂,读书的展示会。不分时空,都可以读书,读出生活的味道。

三、欣赏影视佳作,提升创新能力

许多影视作品植根于名著,改编忠实于原著,演员阵容强大,演技精湛,化妆、动作、台词等堪称精美。指导学生欣赏影视佳片,一方面利于引领学生阅读名著,提升精神品位,另一方面有利于转移学生关注娱乐八卦的注意力,避免低俗文化的诱惑。

组织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片断,欣赏设计、用计和中计的精彩情节,从人物的台词、服装、动作、神色及当时的音乐和背景设计中领略周瑜的智谋,理解作者的价值取向。结合原著,标出与自己的理解一致的语言,理解作品中人物潜在的心理,揣摩人物的性格。根据自己的理解,精选喜欢的人物语言,加以改编,在班级中表演课本剧《群英会》。每个学生可以选择个性化的表演方式,在理解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基础上选择一个人物重点演绎。其他同学适时点评。影视作品与名著,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撷取有效信息,通过各种互动放大信息的有效性,让各种有效信息在互动中深入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自然会达到“随本潜入心,润情细无声”的境地。在学生自我把握的学习时间里,建构学习语文的自信、习惯和科学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培养关注生活、热爱语文的素质。

学习效益 篇10

一、反思求解

在解题时, 学生往往没有一个完整的解题思路, 只是摸着石头过河, 做完一道题目, 只是从表面上了解大意, 或浮光掠影, 或浅尝辄止, 并没有真正品味题目的本质, 这样对学生不会有很大的帮助.只有回过头来重新整理一下解题思路, 才能真正明确自己是如何走过来的, 才能初步了解题设与结论的联系, 体味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例求证: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A

证明时, 光知道证明方法不重要, 关键是清楚此题的解题思路.

如图1, 过C点作ED的垂线, 垂足为M, 利用矩形, 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了问题.

二、反思求果

解完题后, 整理解题思路, 记住本题结论, 以便应用此结论解决其他问题.

如图2, 在矩形ABCD中, AD=12, AB=5, P为AD边上任意一点, PE⊥BD, PF⊥AC, 垂足分别为E, F, 求PE+PF值.求解时, 过A点作AH⊥BD, 垂足为H,

∵△OAD为等腰三角形, P为底边上任意一点,

在△ABD中, 利用面积法求出PH的值, 即可得其解.

三、反思求新

要想更深一步的理解题目, 学透一题, 千万不要满足结果一种解题思路, 要学会“反刍”, 在解题后进行反思, 在反思中寻找新的解题思路, 深究题设中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多种联系, 这是学习中亟待加强的环节.

例如上面例题中,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该例题有没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哪一种证法最简便?为什么?

如图3, 连接AD, 利用S△ABC=S△ABD+S△ACD即可获得证明.

四、反思求变

要想全面理解题目的本质、内涵, 精学一题, 胜似盲目做题万道, 在求解、求果、求新的同时, 还要求求变, 使知识得到应有的升华, 尽力做到大彻大悟.

本例题中还可以进行拓展变化:若D为BC边的延长线上任一点, 到两腰的距离与一腰上的高有何关系?利用前面的两种证法不难得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等于一腰上的高.

学习效益 篇11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学习状态 教学效益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3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可以面对面地交换知识、信息与情感。此时,学生的学习质态可以一览无遗地展现出来。要想使一节课更加有效,除了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流程和有效点拨之外,还在于学生有效听课。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随时调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目的。

一、学会放手

一直以来,阅读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各种信息。这就很难真正唤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愿望,学习气氛不浓。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学会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受,进而掌握自己想要学到的知识。

如,一个年轻教师在教学苏教版第五册《哪吒闹海》一课时,反映学生听课时不够专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其实,这是教师教学时过分包办代替所造成的。学生从两三岁开始,就认识《西游记》中的人物;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不断深刻。此时,教师还是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自然兴致不高。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主去获取知识。对这一课的教学,由于学生对文中的人物都比较熟悉,教师就不妨让学生把哪吒闹海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里,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深入学习的状态,改变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复述课文,学会讲故事,提高了学生感悟语言和表达的能力。

二、学会倾听

倾听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交流。倾听不仅可以使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信息,还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学习态度,理清学情,顺应学情,从而使学生更为机智灵活地处理好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倾听,点化生成,演绎精彩的课堂教学。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七册《珍珠鸟》一课时,正当我讲到因为作者爱鸟,所以小鸟才会自愿停留在他的身边,由此作者产生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种感受的时候,有个学生小声嘀咕:“我看作者并不是真正的爱小鸟。如果是真爱,就应该把小鸟放飞。他这样做,没有环保意识,这种做法不可取。”听到他的发言,我想这不正是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最佳时机吗?于是,我把刚才学生的话在课堂上大声地说一遍,让大家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有的学生说:“那时候国家还没有这项规定。”有的学生说:“我们应该站在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看待这一现象。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作者这样的做法肯定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对今天的我们来说,这种做法就不可取了。”在学生竞相发言中,演绎了课堂教学的无限精彩。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把握住了教学中很容易被忽视的“小插曲”展开引导,使学生深入思考。“小插曲”的捕捉正是教师认真倾听的结果。这样教学,抓住一些意外情况,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这就是倾听的魅力,也是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的结果。

三、学会引导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无非是两种:一种是积极的学习状态,一种是消极的学习状态。对学生积极的状态,教师一定是大加肯定,予以赞赏;而对学生消极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善于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拨开学习障碍,使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二册《夹竹桃》一课时,由于课文篇幅较长以及课文特点的原因,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当看到学生一点也不主动学习的时候,笔者这样进行引导的:“同学们,夹竹桃既不是特别名贵的花,也不是那么艳丽多姿,可是作者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呢?你们知道具体的缘由吗?请大家细读课文,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在精心营造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改变。通过细读课文,学生从夹竹桃的外在美以及默默无闻等品质中明白了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个教例中,教师通过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当发现学生学习处在消极状态时,教师要巧妙引导,使学生的思绪沉入课堂,积极学习。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教师就要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入手,学会放手、学会倾听、学会引导等。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起到教为学服务的作用,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益。

学习效益 篇12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指导与培养,把握时机,评价与鼓励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现代的数学教学, 绝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小组合作学习在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更是不可替代的. 在这几年的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我一直重视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实践摸索了一些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一、加强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细心地指导,教者须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探究、交流倾听等能力. 在指导和培养学生小组合 作学习方 法的过程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 合作形式分层进行 , 即先引导孩子进行同桌合作交流,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年级时,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很差,且绝大部分孩子不太善于倾听别人的话语,如果这时候进行四人或六人小组合作的话, 容易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不利于培养他们专心倾听的好习惯,而且孩子年龄比较小,多人形式的小组合作不容易组织,效果也不会很好. 所以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时,尤其是第一学期,主要是培养孩子们与同桌的交流合作能力,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慢慢组织开展四人小组合作,进入二年级后,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及方法已基本形成.

2. 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及具体要求. 刚开始进行小组合作时,孩子们对于“交流”“合作完成”等词语的意思并不清楚,所以教师就要用很通俗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如把“交流”说成“把你的想法说给同桌小朋友听”“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告诉同桌”,“合作完成”可以说成“同桌两个小朋友一起动手”及“一个人说另一人在本子上写下来”等,当习惯慢慢养成后,就直接用“交流”“合作完成”等语言来表述合作要求.每次合作都要先提要求,要做什么事情,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都要明确地告诉学生,比如怎样说,另一人要仔细听,出现不同意见时要再次讨论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3. 小 组 成 员 要 有 明 确 分 工 . 我 根 据 学 生 各 自 不 同 的 特点,给每个小组安排了小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的活动,并且教给他们怎样当好小组长,其他成员要按小组长的安排有序地开展活动,谁先说谁后说,谁负责记录,谁负责汇报,还有需要提前准备学具的由小组长把任务分配给各组员等.

二、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虽然说小组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是每节课、每个环节都要用,这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因时因材因内容使用.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我通常会在以下情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1. 导入新课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时进行合作. 低年级学生有序观察能力不够好, 如果仅仅让孩子们独立观察后就直接进行全班汇报的话,恐怕是天马行空、稀奇古怪的都有,不仅耽误有效的教学时间,也会因为一些“有创意”的发言而分散孩子们的注意力,这时候就可以先进行小组合作,把自己观察的信息与组内同学交流,在表达与倾听的过程中,孩子们自然就会形成一些共识,再进行全班汇报时,质量就会更好.

2. 探究新知出现思维障碍时进行合作. 新知的探究过程不一定是很顺利的,当孩子们在认知活动中,无法突破重点及难点时, 老师就要放手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镜面对称”,探究镜面对称的特征“大小一样,上下前后的位置不变,左右的位置相反”时,我就让孩子们两人一组,进行“照镜子”的游戏,通过反复练习,多次观察,就真正明白了镜面对称“上下、前后位置不变,左右位置相反”的特征.

3. 解决有一定难度及开放性问题时进行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益及学习能力, 所以在教学中,简单的问题解决只需让学生独立思考就行,当遇上有难度有争议、解决的策略多样化的情况时,就应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孩子们的想法及策略出现不同情况时,就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时, 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小明今年8岁,爸爸今年35岁,爸爸50岁时小明多大? 我就放手让孩子们在独立思考后,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且对不同方法开展讨论,找出不同的解题策略,在汇报时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们不仅找到了好几种解题的方法, 而且说得头头是道. 这样不仅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每个人都有表现和表达的机会,更能使他们从其他同学那儿学到不同的方法, 思维得到拓展. 孩子们的潜能永远是我们无法预测的,在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选择相信他们,把时间和空间交给他们,让他们在与小伙伴的交流与争论中得到成长.

三、突出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服务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现在的课堂,几乎每节课都有小组合作的环节,但是否有效,是否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是否真的对提高学习效益有帮助,却值得探讨.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能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我着重抓好了以下几点:

1. 用心分组 .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 、 性别 、 智力 、 性格的差别进行分组, 由学习基础不一样的孩子相互搭配,这样能让孩子们互帮互学,思维活跃的孩子对学困生有带动作用,让学困生能受到其他同学思维方法的启迪和思维方式上的熏陶,减少了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走弯路的几率,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进步的优良品质.

2. 精心准备. 我在设计教学时 , 就考虑到合作学习的每个细节,如合作之前怎样调动孩子们的热情,合作时的要求是什么,合作后汇报的形式,交流汇报后的评价等,尽量使方法灵活多变.

3. 时间充足. 在参加学校的听评课活动时 , 经常遇到这类情况:老师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而且时机也恰到好处,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总是形式重于效果,任务安排下去后,还没等孩子们讨论完毕,甚至是大多数孩子还没来得及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就匆匆收队,这样,合作学习就流于形式,甚至是成了优等生表演的舞台,反应慢一点的孩子只能做可怜的道具,没机会表达,没时间思考,只是被动得让老师和同学牵着鼻子走.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一定要充足,要给每个孩子思考和发言的时间与机会,这样合作学习才能讨论出深度,讨论出结果,也才能真正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

4. 主动参与.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 教师不能在一旁观望, 而是要主动参与到孩子们的交流活动中去,去倾听,去帮助,去发现,深入了解孩子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和认知的过程, 在他们讨论中遇到瓶颈时适当点拨,更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孩子们更轻松自在,思维更活跃.

四、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鼓励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习过程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更注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除了需要组织常见的交流汇报活动外,更要重视合作探究成果的充分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互评活动,教师则要适时点评,尤其是要多给予鼓励,这样既能使小组成员明白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增强集体荣誉感.

【学习效益】推荐阅读:

产品效益05-19

效益评估05-26

临床效益05-27

综合效益06-02

效益调查06-03

能源效益06-03

效益整体06-05

效益优化06-09

绿化效益06-11

政策效益06-14

上一篇:传统中国绘画下一篇:合理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