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电广传媒

2024-05-31

湖南电广传媒(共3篇)

湖南电广传媒 篇1

近年来, 随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推进, 社会服务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大职能已日渐成为共识, 并在一定范围内实践着。特别是理工科类高职院校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 而文科类高职院校如何开展社会服务, 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主要表现为: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建设内涵不明晰、建设措施缺乏实效性等。本文试以文科类中的艺术传媒类 (“艺术传媒类”全称为“艺术设计传媒类”, 是教育部发布, 自2005年开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中的一个专业大类, 下设艺术设计类、表演艺术类、广播影视类三个二级类专业, 涵盖广告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设计与制作、音乐表演、影视表演、编导、广播电视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等30个专业) 高职院校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探讨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问题, 以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

一、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提出

(一)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承担“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历史使命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1) 十七大顺应时代要求, 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 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专题研究部署了文化体制改革, 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这既是历史赋予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的神圣使命, 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 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不仅要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以为文化建设培养更多后备人才;还要积极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 以服务求支持, 以贡献求发展, 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创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重要内容

2006年, 教育部、财政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05]35号) 精神, 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这是引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在该计划中, 明确将“社会服务领先”作为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五个基本条件之一, 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作为建设计划的重要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 政策导向十分明确。2010年, 教育部、财政部为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 并再一次把“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作为计划实施工作的目标、任务和主要内容。两个计划, 前后延续十年, 一致强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为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创建国家示范校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三)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强化自身内涵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高职院校内涵式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 (2) 三者有机统一, 而又相互促进。借助于社会服务, 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人才需求和技术发展动向, 以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布局;可以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使教师在文化建设第一现场掌握最新技术, 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水平, 增强教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能力;可以为学生搭建成长成才的平台, 在参与实践中验证知识、增长才识,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可以促使学院科研调整研究方向, 提升实效性;还可以为学院争取到企业和社会的大力资助, 增加办学经费。然而从现实来看, 当前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大多还处在起步阶段, 表现为:认识上的不到位, 把社会服务看成为副业;能力上的不适应, 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滞后于行业的发展;机制上的不完善, 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技术基础不够, 演播室、剧场、实训实习基地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等不能满足社会服务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更是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强化自身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内涵

社会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的社会功能和角色, 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狭义的社会服务, 是指在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 高校以各种形式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做的经常性、具体性、服务性的活动。本文所称的社会服务主要是指狭义上的。而所谓能力建设, “是对能力人的培育和对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所赖以进行的社会条件的创造”。 (3) 这里的“能力人”既可以是个体的人, 也可以是由人构成的组织。而无论从哪个层面而言, “能力的主体和主体存在的环境是影响和制约能力发挥和实现的重要因素。” (4) 因此, 把握能力建设的主体特征和客观环境, 是科学界定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内涵的两个基本点。

从能力建设的主体特征来看, 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首先是一种职业教育, 因其“职业性”而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所区别。“本科高校发挥其学科多、科研能力强、设施完善等长处, 更擅长科技成果转化、创办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咨询服务、信息服务和装备服务等。而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其行业背景和人才培养层次等优势, 重点抓好大众培训服务、应用技术咨询服务及地方或社区的信息服务。” (5) 教育部、财政部2010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有明确的要求: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 拓展社会服务功能, 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面向区域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 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 为企业职工和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继续教育、为中职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创造条件, 增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能力。这是对整个高职院校的一般化要求, 而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还有一个特性就是“艺术性”。从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和优势, 以及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的能力出发, 本文认为其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主要集中在:传媒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训能力, 立足区域的文化传播能力, 以及面向艺术类中高职院校、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四个方面。

从能力建设的客观环境来看, 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还必须对接当前社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开展社会服务, 既要考虑高职院校的能力和需要, 又要考虑社会的需求, 只有把两者对接起来, 才能促发高职院校的动力, 提供有效的服务。基于这一前提, 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就是在院校和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中寻找服务的对接点和能力的增长点。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新时期的文化建设有着全面的部署, 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可以有所作为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创作、展演优秀的文化作品,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通过技术研发和理论研究, 加强舆论的分析、研判、监督与引导, 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培育文明理性的网络环境;三是通过援建电视台、文化站、广播站、社区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 共享学院剧场、演播室、图书馆、体育馆等文化资源, 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是通过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 参与中外文化交流等形式, 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五是为传统及新兴文化产业职工提供培训,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实践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是全国100所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和100所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中首批获得立项建设的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作为改革的先锋与示范, 学院始终注意把社会责任与自身需要及能力结合起来, 已逐步形成具有艺术传媒特点的社会服务模式, 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和平台支撑, 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本文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进行分析, 试图为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供一个参考案例。

(一) 传媒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通常而言, 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弱项。为了克服这一弱项, 学院采取了多方面的举措, 其一是加大激励力度。通过制定《社会服务管理办法》、《中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管理办法》, 修订《科研管理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 落实社会服务责任, 并从时间、场地、经费、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极大地提升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其二是搭建平台。依托发展研究中心, 整合学院研究所、工作室和其他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形成对外服务的集成平台, 研究所侧重技术研发, 工作室侧重产品加工和生产。其三是构建长效机制。通过牵头组建湖南文化产业职教集团, 并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引企入校, 先后与湖南卫视、青海卫视共建“湖南电视产品生产基地”, 与广东中奥动漫公司共建“动漫产品制作基地”, 与湖南数字时代出版设计公司共建“校园数字出版平台”。实践证明, 这些措施是非常富有成效的。近五年来, 学院对外承接了20多部广告片的拍摄制作任务, 500多部 (集) 广告片、动画片、资料片的配音任务, 30多项影视动画外来加工项目, 金鹰卡通卫视2006年动画春节晚会, 《三湘职业技能大师》系列专题片, 湖南省高校首部电视剧《棕榈树》, 以及国内首部动画幻想电影《风筝手》等项目, 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二)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训能力建设

为了提升培训能力, 学院在整合原有国家动漫产业振兴基地、实训基地、职业技能鉴定所、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教学水平认证培训基地、IELTS (雅思) 培训与考试服务工作站等培训机构的基础上, 成立继续教育中心, 专门负责社会培训服务, 面向文化创意产业、区域中小型文化企业和社会积极开展各类培训。2011年, 为省内外广电行业、高校、中小学及社会人士提供各类培训达18 000人次, 这些培训项目的实施不仅为学院扩大了办学经费来源, 还赢得了文化界、政府的高度肯定。2011年, 学院还与湖南广播电影电视局成功签约合作共建“大广传媒培训基地”, 建立起由学院名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构成的“培训师资库”, 开发培训教材, 重点为影视动画、广播影视、数字出版、艺术设计、新媒体等领域的企业职工开展岗前技能培训、新技术培训、高技能培训和鉴定等, 每年可接纳8 000人次来基地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同年, 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新疆高校毕业生“文广班”学员为期两年的培训任务安排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学院教学质量的高度肯定。

(三) 立足区域的文化传播能力建设

相比于产品研发与技术服务, 文化传播是艺术传媒类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强项。近年来, 学院发挥自身的文化传播优势, 不仅积极参与公益文化事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还积极参与国际项目承接与合作, 促进中华文化国际推广。首先, 在参与公共文化事业方面, 学院师生先后担任了世界、亚洲龙舟锦标赛, 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龙舟赛等赛事的裁判及现场解说, 以及参加全国妇联、《今日女报》、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媒体大型文化演出, 为湖南省展览馆“三湘巨变——湖南省60周年成就展”担任讲解等活动, 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 美国、澳大利亚等华人龙舟组织, 湖南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肯定;其次, 在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 主动与省内外媒体、周边社区群众、区域企事业单位共享实验剧场、演播室、录音室、实训室、图书馆、体育馆、国际汉语言传播湖南基地等文化、文娱和体育设施, 使学院日益成为长沙星沙地区乃至中南地区的文化传播与活动中心。如湖南广播电视台节目《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等名牌节目在学院演播楼录制;2011青海卫视花儿朵朵海选现场设在学院体育馆;2009年首届湖南校园戏剧节闭幕式在学院实验剧场举行等。再次, 依托落户学院的国际汉语言文化传播基地, 整合电视节目制作、影视动画、主持播音等重点专业人才优势, 开展国际项目承接与合作, 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推广。从2009年至2011年, 连续三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在基地举行。2011年7月, 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十届汉语桥中文比赛开幕式上说:“汉语桥已成为各国青年展示汉语水平的重要舞台和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特色品牌, 成为充满魅力的‘文化之桥、友谊之桥、心灵之桥’”。

(四) 着眼文化事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建设

“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带动能力是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其改革探索过程中取得的管理改革的成功经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出成果和雄厚的专业教学资源等, 对其他职业院校示范、推广和服务的能力”。 (6) 在这方面, 通过发挥学院“湖南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和“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的作用, 以系部为主体, 积极开展与湖南边远地区和西部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校际合作与对口支援。如主持与播音专业、影视表演专业对口支援湘西州某艺术职业学校, 帮助在原有专业中渗透播音与主持、影视表演、礼仪主持课程内容与教学, 提供教师培训和学生继续教育学习, 共享教学、师资、实训等资源。网络传媒系、主持与播音系对口支援新疆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重点帮助提升办学层次、转变办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师资交流与培养、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与就业信息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学院还进一步拓展辐射带动面, 以优势艺术教育资源对口支援老少边穷地区,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出版与发行专业、主持与播音专业对口支援湖南江永县的村文化站建设, 帮助建设图书室、广播站,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指导农民利用网络进行农副产品数字化营销, 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为景区讲解员开展普通话培训和旅游讲解业务指导, 制作旅游手册, 提升民族地区旅游业品味。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 不仅使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锻炼, 还为学校赢得了良好声誉, 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2011年10月25日。

[2]霍丽娟:《高职院校如何实现社会服务功能》, 载于《光明日报》, 2008年8月3日, 第11版。

[3]韩庆祥、张军:《能力建设: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伟大工程》, 载于《特区理论与实践》, 2001年第6期, 第28-29页。

[4]魏明、郝理想:《“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概念透析》, 载于《职教论坛》, 2010年第15期, 第65页。

[5]廖忠梅:《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比较研究》, 载于《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 第27页。

[6]任振林:《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辐射带动能力》, 载于《职业教育研究》, 2011年第2期, 第7页。

湖南电广传媒 篇2

第六届“信息检索与分析技能”决赛方案

为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班级凝聚力,大力强化学生职业素养训练,提高学生信息检索与信息分析的能力以及演讲能力。我系决定于2011年5月17日举办“第六届信息检索与分析技能(ISAS)竞赛”决赛,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办、承办单位

1、举办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2、承办单位:网络传媒系

3、竞赛委员会:

主任:方建超

副主任:易匠翘、曾赛红、樊蔚、吴振峰

委员:方建超、易匠翘、曾赛红、樊蔚、朱林、吴振峰、向聂琳、石银燕、雷吉平、李灿辉、任春梅、邹新、王蓉芳、陈灵

4、宣传策划:网络传媒系学生工作办公室、系学生会组织部、宣传部

5、报名登记:任春梅、邹新

二、竞赛规则

预赛评审由指导组成员组成。评分标准采用100分满分制。评分标准含文档、幻灯片演示、演讲及回答问题等部分组成。

决赛评审由网络系老师评委组成。评分标准采用100分满分制。评分标准含文档、幻灯片演示、着装、演讲及回答问题等部分组成。评分细则见附件。所有评委评分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其余分数的总分为该组的最后得分。

三、评分标准

四、决赛安排

竞赛经过1个多月的训练,初步拟定于

5业)、大二组(网络传媒系各专业)决赛。

1、决赛流程安排

(1)准备工作:经过各班在自己班上举行初赛然后再统一进行复赛,由网络系的老师打分选出8个队伍进行总决赛。

(2)下午2点10之前比赛人员,观众入场,主持人就位。

(3)下午2点30,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宣布本次比赛正式开始(鸣谢赞助商)。

(4)各组选手进行演讲,演讲时间为12分钟,答辩3分钟,答辩完后由各位评委打分,工作人员收取打分条,并且在下一组答辩完后主持人能够宣布这组的最后得分。

(5)网络传媒系吴振峰主任发言总结

(6)网络传媒系党委书记石银燕宣布最终获奖名单

(7)由到场领导为获奖选手颁奖

(8)主持人宣布ISAS比赛结束(鸣谢赞助商)

(9)领导、老师离场

(10)学生离场

2、决赛注意事项

(1)请所有参赛同学尽量统一好队服;

(2)请各组同学起好各队的队名以及口号;

(3)比赛演讲时间为12分钟,答辩时间为3分钟;

(4)比赛地点定为图书馆三楼学术报告厅;

(5)观众为网络传媒系09级和10级全体学生;

(6)在离规定时间还有2分钟的时候第一次举牌用来提醒参赛人员,在时间到的时2次举牌用来提醒主持人。

3、决赛人员安排月17日举行大一组(全院各专

(1)会场布置与座位安排及总体工作监督:团学会 主席团

(2)决赛人员签到:团学会 办公室

(3)活动中记时人员与举牌人员:团学会 书记团

注意:在离规定时间还有2分钟的时候第一次举牌用来提醒参赛人员,在时间到的时候第2次举牌用来提醒主持人。

(4)统计分数: 团学会 学习部

注意:必须字带笔记本电脑,电脑中装有excel用来快速计算分数。

(5)监督统计分数:团学会 学习部

(6)收拿分数条:团学会 办公室

注意:一个必须要即时把分数条从评委那收到学习部去统计,另一个要及时把统计出来的分数条拿给主持人宣布。

(7)礼仪安排:拾届俱乐部

注意:6个礼仪,门边两个,颁奖时候要四个,礼仪要在星期天之前确定。

(8)活动现场拍照:外联部;后勤:心理部

(9)会后卫生打扫以及横幅等东西的收存:宿管部

(10)现场次序和纪律:体育部

五、奖项设置

团队体:一等奖(1组,获奖证书和相应元奖品)、二等奖(2组,获奖证书和相应奖品)、三等奖(3组,获奖证书和相应奖品)优秀团队奖(2组,获奖证书和相应奖品)

指导教师指导奖:6名(获奖证书和相应奖品)

湖南大众传媒网络传媒系

湖南电广传媒 篇3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和交流情感、信息的过程。古今中外, 有很多的学者对沟通做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并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为有关沟通方面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如安景文、苗建国主编的《组织行为学》, 郭文臣的《管理沟通》, 朱志忠、唐和平的《组织行为学》都对沟通的含义、沟通的过程以及沟通的影响因素做了相应的总结与概括。孙健敏、徐世勇编著的《管理沟通》, 郭文臣编著的《管理沟通》对沟通的本质进行了全面阐述, 认为其本质就是达成共识、换位思考、坦诚和信任。屠荣生、唐思群编著的《师生沟通的艺术》中系统阐述了在师生沟通过程中老师应灵活运用的一些沟通艺术。

本文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 对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的师生新媒体交流方式, 如QQ、微信沟通方式及其效用进行了探索。共发放100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90份, 并结合运用抽样调查与访谈的方式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相关文献, 对调查结果予以整理、汇总。

一大学师生新媒体沟通方式及其效用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在大学师生新媒体沟通方式及其效用调查问卷中, 我们发现41.1%的学生认为师生良好的沟通在日常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54.4%的学生认为师生良好的沟通在日常教学中有点作用但影响不大, 还有4.5%的学生认为其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影响。这些数据说明, 绝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良好的师生沟通的重要性, 同时也反映出师生之间的沟通并没有很好地与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 要求教师要树立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提高教学水平的意识。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 只有16.7%的学生有并且随时可以有与老师课余交流的时间, 44.4%的学生有时间与老师进行课余交流但是很少, 38.9%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时间与老师进行课余交流, 这一数据表明:学生与老师除了课堂上进行沟通交流之外, 其余的接触时间少之又少, 为了增加师生之间的沟通时间, 一方面老师应该多留点时间与学生沟通, 而不是除了上课就忙着搞科研、抓项目, 让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找到老师;另一方面, 学生应该提高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的意识, 拓宽交流范围, 不要将沟通内容局限于学习方面, 寻求老师在生活上、工作上的指导更容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好、伙伴关系。下面依次对QQ、微信、视频等沟通方式及其效用进行分析。

1. QQ

据调查分析, 40%的学生认为QQ是师生之间沟通的一般性接触, 可以获得一些基本信息, 26.7%的学生认为QQ使得信息传递通畅、师生之间彼此关系密切, 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双方加强沟通, 彼此可以深入了解。QQ相比较短信而言, 费用更低、速度更快、频率更高、沟通起来更随意, 除了可以聊天之外, 还可以到对方的网络空间了解对方在生活上、工作上的一些基本信息, 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动态信息、抓住对方的心理, 更好地交流彼此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从而方便老师因地制宜地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但是也有21.2%的学生认为利用QQ沟通使得师生之间接触有限, 不利于获得一些基本信息, 这主要是因为目前大多数师生之间并没有通过QQ进行交流, 老师很少将自己的QQ联系方式告诉学生, 大多数是将公共的邮箱公布, 其目的主要是便于教学作业方面的审查, 并非出于彼此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学生的尊师敬师观念仍很浓厚, 不敢放开包袱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 除非有重要事情, 否则不会主动找老师聊天, 即使加对方为好友也会将其另设在一个分组列表里面, 甚至还会起一些稀奇古怪的名字以提醒自己不要擅自“搭讪”, 彼此之间这种观念意识的落后是阻碍QQ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的主要原因。

2. 微信

微信是师生沟通效用比较好的一种方式, 8.9%的学生认为微信可以促使师生双方加强沟通, 彼此深入了解, 32.2%的学生认为其有利于师生之间信息传递顺畅、彼此关系密切, 36.7%的学生认为微信有利于师生一般性的接触, 可以获知一些基本信息, 16.6%的学生认为其使得师生之间接触有限, 不能获知一些信息, 5.6%的学生认为其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畅通、师生彼此关系疏远。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沟通软件, 除了具有QQ的一般性功能之外, 还可以起到打电话的作用, 双方可以通过使用流量来进行语音交流, 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交流, 还可以通过朋友圈与一些陌生人进行交流, 这样就会使学生不会因为对方是老师而放弃与其进行交流, 老师可以通过匿名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 以忠实的聆听为主旨, 以同龄人的身份进行生活、学习、工作上的经验交流与共享。

在运用社交软件交流时, 师生之间也经常运用视频进行交流。视频是师生沟通比较有效的方式之一, 沟通效果显而易见, 值得师生运用与完善。12.2%的学生认为通过视频可以使师生加强沟通, 彼此深入了解, 具有面对面沟通的效果, 可以就某一问题深入、全面地沟通, 通过眼神、表情、语气等非语言进行交流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另外, 37.8%的学生认为视频可以促进信息传递通畅、师生之间关系密切, 这种沟通方式可以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辅导与指导, 尤其涉及手工操作方面的内容, 不至于在沟通时产生误解或者歧义, 这一功能是打电话、发短信、QQ等沟通方式所不能比拟的。28.9%的学生认为视频沟通方式方便了师生之间对于基本信息的获取, 由于视频沟通方式速度快、成本低、便于操作与实施, 广泛受到当代大学生的青睐。但仍有超过20%的学生认为视频沟通也会阻碍良好沟通效用的实现。视频沟通要求双方要在某一固定的位置进行, 受到空间限制, 视频沟通对网络稳定性具有比较高的要求, 如果信号较弱, 一句话不能通顺表达, 就会产生误解, 还会影响沟通双方的心情, 尤其是在双方好不容易才协调出来的彼此都空闲的时刻。

二改进大学师生沟通方式及其效用的建议

微信、QQ等联系方式不但能方便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而且它们能很好地避免面对面交流中的尴尬等问题, 又能保证沟通及时性。

1. 树立正确的沟通理念

首先, 有效沟通基于双方的共同点, 共同点意味着双方在沟通的目标、态度和兴趣等方面相互认同, 缺乏这一前提, 沟通只会徒劳无功。其次, 在沟通过程中, 要注重换位思考, 如果师生都能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老师会感觉到被学生支持和爱戴, 学生会感觉到被老师尊重和理解。最后, 沟通的本质是信息的交流, 目的是信息共享或解决问题, 最终结果是求同存异。

2. 要创设沟通的情感氛围

以心换心是良策, 教师言语要亲切、和蔼, 感情要真挚、投入, 使学生的自尊心、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 学生才会体会到老师的关爱与在乎, 像与亲人接触一样轻松、真实, 减少戒备感, 真情流露是实现师生沟通、彼此深入了解的前提。

3. 建设稳定的校园网络

QQ、微信、语音、视频等沟通方式的畅通无阻, 首先离不开稳定的网络环境, 这就需要学校相关部门能够与移动、电信公司进行协商, 在降低通信成本的同时可以享受到较高质量的网络信号。使校园内部的公共信息能够得到共享, 老师、学生的相关动态信息能够及时得到更新与传递, 使校园到处都洋溢着浓厚的师生情谊, 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4. 要注意语言技巧

心灵沟通是双向交流, 要善于启发, 学生才会袒露心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巧妙地运用语言技巧, 委婉、含蓄、幽默等技巧要融会贯通, 须知“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摘要:运用设计的大学师生社交软件沟通及其效用调查问卷对大学师生进行调查, 探讨师生之间的新媒体沟通方式及其效用问题。通过调查、分析QQ、微信等沟通方式的效用, 根据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完善其效用的建议。

关键词:师生沟通,沟通方式,沟通效用,社交软件

参考文献

[1]屠荣生、唐思群编著.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朱志忠、唐和平.组织行为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秀娟.组织行为学——先知而后行, 行必有所为 (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4]安景文、苗建国主编.组织行为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思想品德课的学法指导下一篇:内隐社会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