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训练

2024-09-17

感悟训练(精选9篇)

感悟训练 篇1

凡是参加过高考的美术考生都知道:美术高考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考查, 包括文化修养、艺术品味、绘画技巧、心理素质等, 任何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到整个大局。经过多年美术高考的技能训练教学, 我总结出一些实践经验和教学体会, 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正确运用, 以此来帮助学生逐步地进行自我完善, 从而适应高考的激烈角逐。

一、强化管理, 注重实效

在管理上, 依据艺术考生的特点, 主张在人性化原则下进行强化管理, 在鼓励和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此来保证和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事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否则便是盲目的。在不少学生的思想里, 学美术的就是行为很懒散或随意的, 所以首先要纠正学生这种错误的思想认识, 给他们一个准确的定位。美术考生不是艺术家, 只是一些将要走美术这条路的人, 是一些对美术还是很未知的学生, 而真正的艺术家是“要具备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 广博的知识, 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以及敏锐的感知能力, 更要有精湛的艺术专业技能”, 而不是流于形式与外表。其次, 课堂上要有好的纪律;没有好的课堂纪律, 是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

二、认真备课, 提高业务水平

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准备, 就不要开始”。做什么事都要有备而来, 而教师必须在自身的业务上多研究多下工夫,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自身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 能够示范, 让学生能直观地看到绘画的过程和画面效果。示范是首要的也是必需的, 是我们最重要的教学手段。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我们传统的美术教学活动, 往往忽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 常常是师傅徒弟式的传授美术技能的方式。具体表现在美术课上, 总是先把步骤和方法一一教给学生, 学生认真地听, 然后再认真地操作。遇到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还要手把手地教。这样的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问题, 也提不出问题, 更不会民主地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美术专业训练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三、制订计划

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的教学就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本学期要进行哪些教学内容。然后再制定本学期阶段计划, 确定每一个阶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以及为这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法 (示范、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

四、定期模考, 及时总结

美术有其特殊性, 也有与其他学科共同的东西, 那就是教学一段时期要对学生进行一次考试。根据阶段测试了解阶段教学效果, 检查阶段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 给学生分出几个等级:完全实现教学目标的, 基本实现的, 稍差的或相差较远的。有了这些依据, 在后面的教学中才有针对性, 才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同时, 这样的测试也有助于发现老师教学中的不足与失误, 以便及时修正。

五、阶段教学法与分层教学法

阶段教学法。如暑假这一阶段, 通过之前高二这一年的训练, 大部分学生已基本了解素描头像及半身人像的结构与明暗规律, 但仍比较弱, 所以通过前期头像大量的临摹之后进行写生, 并请来形体轮廓分明的老人做模特写生, 以便学生加强对头部五官结构与整体的关系理解。而半身人像则进行中、长、短期作业训练。短期作业重在抓形体、比例、结构训练, 而中、长期则体现让学生深入理解, 挖掘半身像的深刻的素描调子的内涵。这样中、长、短期相结合, 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而到了暑假中后期又针对学生训练情况进行了一次大的阶段调整。首先是素描方面从最基础的问题入手, 即从一个苹果的素描关系为例, 重新解释素描五调子的内涵, 并与头像、半身人像相联系对照, 找出共同的关系, 即虚实关系、体积关系、对形体边缘轮廓的理解、整体关系、取舍问题。在水粉方面, 针对前期以塑造形体、空间为主而转入丰富的画面颜色的练习, 重点突出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冷暖色调, 以及笔触的重要性, 从而使画面有形有色。

分层教学法。所谓分层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分批地分开教学。对专业突出的学生可先放一放, 让其独立思考完成作业, 分配较少的老师指导即可, 而把大部分师资集中在差或较差的学生这一组, 重点突破, 攻克难点, 多给这些学生讲解、示范与指导, 即所谓的提优补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吧。这样使差生能较快地赶上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专业水平。

美术训练进入最后阶段的学习, 将按原有计划稳步地进行, 并对随时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 真正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教学模式上, 更注重基础与应试相结合, 以提升学生基础能力为主, 结合每年美术高考趋势进行实战演练, 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从而在专业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

美术不仅是一门艺术, 也是一种技能, 需要不断地改进美术训练与指导方法, 需要不断地创新、总结并研究教学中的得与失, 使教学充满活力。

感悟训练 篇2

5月6日,在马君和孙曼娇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进修班全体同学一起去位于大圩合肥海峰户外运动咨询有限公司参加拓展训练。

一、拓展训练过程

根据教练的安排,49名进修班同学重新分成4队,各队被要求确定队长、旗手、队名、队标、队训和队歌。由于昨天培训导航课上做过相关的训练,这次任务完成的更加迅速。我们队共有12人,分别是队长董邦义,旗手马昊,队员林志伟、陆东兆、金永磊、石磊、翟骅、张磊、吴岚、王莉、陈惠、彭艳。队名确定为二炮队,因为我们是2队,而二炮是中国战略关键力量,寄希望选调生能成为公务员队伍的关键力量。队标为一枚使用冲压发动的腾空导弹,冲压发动机为目前国际先进发动机,而导弹是二炮主要武器。队训为首战用我,用我必胜。队歌是改编的《咱当兵的人》,歌词修改为“咱二炮的人,就是不一样,只因我们都来自四面八方,咱邦义的人,真是不一样,为了战胜自我,今天再次上战场”,歌词中嵌入队名和队长名。

在海涛教练和魏教练的带领下,二炮队先后完成高空断桥、穿越电网、信任背摔三个项目,手指写人、鸡蛋变凤凰、极速60秒等游戏。每次项目和游戏前,教练们都仔细讲解注意事项、动作要领、完成步骤、游戏规则;完成后,又及时组织队员谈体会,并精准点评。两位老师也一直照顾服务同学,如照相、鼓励等,感恩教练和老师的付出。

二、心得体会

一整天的拓展训练使我疲惫不堪,但我也收获良多,具体如下。

(一)关于突破。过去我曾参加过拓展训练。记得第一次参加拓展训练时,高空断桥项目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但也使我克服了恐高症,这一次训练,我仅用20多秒就完成该项目。第一次做信任背摔时,由于本能,我身体绷直不够,造成屁股先接触接我队友的手臂,自己和队友都很痛。这一次训练,我克服恐惧,充分信任队友,严格按照动作要求,身体绷直,肘关节收紧,下颌内收,结果队友接的很轻松,我自己也很舒服。

(二)关于团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团队却可以做到很多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若无队友的支持,一个人绝不敢站在1.6米的高台背摔,穿越电网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认为一个好的团队要有凝聚力,成员相互信任,角色定位清晰。在穿越电网项目中,二炮队所有队员都为顺利完成项目出谋划策,这就体现了凝聚力。团队确定体型相对瘦小的队员通过上面的网孔,这些队员认同这个定位,在被大家抬着穿过网孔时,服从队友的要求,这样才得以顺利完成任务。队员角色也是变换的,在抬人时,他是指挥者,在被抬时,他是服从者。定位清晰还包括责任清晰。背摔项目中,作为接人者的队员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认真做好接住队员的动作,才不辜负背摔队员的信任。正因为二炮队是优秀的团队,它才顺利完成这两个项目

(三)关于思维。海涛教练要求同学用手指摆一个朝他的人字,仅仅4个同学做到了,其余45个同学摆的字朝自己的方向是人,朝海涛教练确是入字。这个游戏反映出大家思维不够包容,不懂得换位思考。若能做到包容,思维格局才能成为大格局。极速60秒游戏中,不同队伍之间若能资源共享,结果可能是四队都能完成任务,而不是仅仅只有一支队伍完成。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变革融合的社会,我们一定要用更包容的心态去迎接工作生活的各项挑战。

感悟训练 篇3

关键词:英语;朗读;兴趣;技巧;语言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 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9-01 0X(2009)02-0041-02

朗读是学习语言知识所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是学好一门语言的基础,也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语言感悟能力它包括对文字符号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以及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的总体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如何加强朗读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目的,是我们每个英语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一、朗读训练与语言感悟能力的关系

1,朗读训练促进语言感悟能力的形成。

语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积极地采用一切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成语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形成语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朗读是对语言文字由外而内的吸收,语感则是对语言文字吸收内化的感受。英语是节奏感非常强的语言,语音的正确、语调的流畅使英语语言具有一种韵律美。培养语感能力,正是以优美的言语对象作用于人的语言器官,激活人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能力。

2,语言感悟能力的形成可提高朗读质量。

初步的语言感受使学生体会到了英语的美感,体会到朗读训练的作用及其重要性,使学生鼓足学习英语的劲头。朗读课文时能够做到正确、流利和连贯并能迅速地捕捉语言信息,感悟到语言信息真切而具体的韵味,从而提高朗读的质量。

二、激发朗读兴趣,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激发学生的英语朗读热情与兴趣是探索朗读训练方法的前提,也是培养语言感悟能力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与兴趣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1,教师正确、良好的示范。

教师的朗读水平对学生的朗读热情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纯正优美的语音、语调及声情并茂的朗读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2,形式多样的课堂朗读训练。

课堂上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开火车”朗读、小老师领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多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3,多种形式的朗读竞赛和评比。

通过评选班级“勇敢朗读天使”、“英语朗读助教”和“英语朗读明星”等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和兴趣。如每节英语课上可以评出几名“勇敢朗读天使”,通过“勇敢朗读天使”的评选使很多以前羞于开口、不敢朗读、不敢说英语,怕自己读错、说错被别人笑话的同学,便会放弃思想包袱,张开口,大胆地朗读、说英语。每周我都会评选出两名“英语朗读助教”。这两位“英语朗读助教”就是我的左右手,每天他们带领同学们朗读英语,帮助英语朗读有困难的同学,使全班同学的英语朗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另外,每月开展一次英语朗读比赛,评选出“英语朗读明星”,将照片粘贴在教室里的英语角内。通过这些比赛和评比,学生对英语的朗读有了独特的兴趣,朗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英语语言感悟能力也逐步形成。

三、提高朗读技巧,诱发语言感悟能力

1,掌握语音、语调。

语音语调是英语朗读的基础。但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地读出单词的语音。因此,教师要加强语音、语调教学,帮助学生准确地读出单词。在单词读音准确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语调朗读句子。很多学生不知道语调的规律,而乱用语调,使朗读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语调的规律,让他们能正确地运用语调,提高朗读的水平。

2,学会朗读节奏。

目前学生朗读的最大问题是节奏感的缺失,一部分学生朗读英语拖音很重。“Chant”是很好的改进学生英语朗读节奏的方法。“Chant”是指将所教内容编成朗朗上口的英文儿歌,反复朗读。此法可以提高朗读趣味性、拓展课堂内容、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和准确性,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水平。例如:在学习了新的称呼词语如:cousin,uncle,SOB,daughter后,鼓励学生根据既有的chant格式自己新编chant。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训练学生对意群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和水平。

英语朗读中少不了连读与重读。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对这些内容进行训练。如How old are you?一句中,要把old和are连起来读成ouda:。也许学生并不知道连读的规则,但只要教师朗读示范正确并加以训练,学生的语感便会逐渐形成,他们即使在不知道规则的情况下也能正确地连读,形成正确的语流。

3,激发想象,加强情感。

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文章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

一篇文章所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就是感情基调。朗读一篇文章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朗读基调是由感情基调决定的。要朗读好一篇文章一定要把握好基调。通过朗读的语言艺术,使枯燥的视觉文字活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心灵与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涵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领悟和感受。

四、创设朗读氛围,激发语言感悟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朗读、交际氛围。

教材是训练学生朗读的第一手材料,我们要多琢磨教材,用最适合的方法对不同的课文进行朗读训练。新课标英语教材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大多以生活中的故事为情景,这也为培养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供了便利。如分角色朗读要读得活、读得像,争取和录音磁带比高低。学生们兴致勃勃,小组内表演热烈。他们不仅深刻领会了课文意思,更在表演与模仿中、轻松和笑声中提高了朗读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英语语感。

再如:教学《How much…》一课时,创设“教室小商店”情景。在讲台上放满玩具和生活、学习用品,让几个学生扮成售货员,其他学生扮成顾客,让学生亲身体会买东西时的情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句型,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交际之中,即朗读训练和实际运用相结合,实现了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双重目标。

2,利用课外读物,营造朗读氛围。

有效利用课外英语读物,将朗读训练和泛读训练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我经常推荐《英语画刊》、《英语周报》、《英语辅导报》及各种英语故事读本给学生,让他们在课余时间阅读、思考、写读书心得。还可提供一些英语阅读及学习的网站,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听文章诵读并跟读以提高英语朗读能力。在英语活动课上,让每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有讲故事、唱英语歌、做英语游戏、演英语小品等形式。这样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和交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体验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这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开展各种英语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投入阅读实践。

除课外读物及网络学习外,还可以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到阅读的实践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如在我校英语艺术节中,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其英语朗读水平;学校开办了校园英语一百句的教学节目《campus English Teaching》,让学生担任主持人,进行教读。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及各方面能力,同时训练了全体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了英语感悟能力。我校还开辟了英语角、创设了英语报廊,经常举行英语故事会、英语晚会、英语童话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了思维能力,增强了责任感,同时又提高了英语朗读能力和英语感悟能力。

对体育专业高考训练之感悟 篇4

1. 文化成绩和体育成绩是体育高考工作的两个重心, 不能失去平衡。

体育专业高考要求双上线, 如果对这个问题定位不清, 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各行其事, 考生就会因没能实现双上线而无法考上大学。对此, 我在制订、实施专业训练计划时合理安排运动量, 特意留给考生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和体力。同时, 采取体育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和任课教师捆绑式的考评制度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增强了人文关怀力度, 为体育考生创造了良好的训练、学习氛围, 极大地提高了体育考生的考试成绩。

2. 准确把握体育考生文化课学习的切入点。

体育考生往往文化课基础较差, 各科成绩不均衡。通过平时的调查、记录, 我将考生大体分为两类:基础太差的和基础较差的。然后通过教导处进行分班教学, 把基础太差的编到慢班, 降低教学难度, 从基础层面切入, 紧紧抓住课本知识。把基础较差的编到正常班进行教学, 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

3. 经常对考生进行树雄心、立大志的理想教育。

我经常鼓励考生, 使考生彻底摆脱“考文化课没有希望, 考体育专业没有出路”的消极思想, 使考生对自己有了准确的定位,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大学毕业后在各种岗位上任职, 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由于就业的良好循环, 我校近几年来体育考生越来越多, 成绩也越来越好。

二、健全训练制度, 规范训练手段

1. 建立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层层递进的训练制度。

高一阶段的任务是:选材组队, 建立兴趣小组。主要挑选一些安静心率低、最大心率高、训练后恢复快的学生 (文化课成绩中等) 作为训练对象。具体做法是:接受测试的学生先静坐休息10分钟, 测10秒安静时脉搏, 次数乘以6记作N1;被测试学生从立正姿势开始, 按30次/30秒的速度完成深蹲起, 最后一次起立时, 测即刻10秒脉搏次数乘以6记作N2;休息1分钟后再测10秒脉搏, 次数乘以6记作N3。心功能指数=N1+N2+N3-200/10。心功能指数越小, 说明该生的心功能越好, 心脏潜在做功能力越大。这些学生就可以作为训练苗子重点来抓。训练内容以提高六大身体素质为主, 力争为高二的训练打好基础。

高二阶段的任务是:调整好训练模式, 制定好单元训练计划。传统的训练模式分为运动负荷———恢复———营养三个模块。通过多年的实践, 我觉得没有营养作支撑就没有体力, 恢复不好就承受不了第二天的训练量, 于是, 我将其调整为营养———恢复———运动负荷这一模式。比如, 在力量训练中, 一是多采用克服自身重量做练习, 二是多采用中小负荷的快速力量练习, 并且无论是什么样的力量练习都要紧密地贴近专项动作。我一般把单元训练计划分为单双周来进行。以单周为例, 如下表:

高三阶段的任务是:把全年训练计划分为四个阶段:8~10月为基础训练阶段;11~2月为冬训阶段;3~4月为竞赛考试阶段;5~6月为后期管理阶段。在四个阶段分别召开四次讨论会, 每次都在进入训练阶段的前一周召开, 针对本阶段的管理训练制定方案, 解决考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考前一月周训练计划 (4周) :系统训练周→模拟训练周→恢复训练周→比赛周。

2. 加强模拟训练, 调整心理适应。

考场如战场, 没有稳定的心理状态作支撑, 就不可能发挥出正常的水平, 更别说超水平发挥了。运用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心理训练手段, 能使考生在考试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为此, 可在专业统考前组织考生参加运动会, 使考生了解测试程序, 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

三、要注重专业考后管理, 指导考生填报志愿。

体育考生专业考试后期的管理特别重要。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对专业考试成绩好的和差的两类学生分别进行心理疏导, 要做到正确分析, 区别对待;二是解决好考生如何安心学习文化课的问题。要有计划地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如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 使其逐步适应由“动”到“静”的学习环境;三是要细心研究招生计划,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文化课成绩合理填报志愿, 实现其预定的目标。

拓展训练感悟 篇5

5月12日上午随着“破冰”仪式的顺利进行,霞阳学校素质拓展训练在拓展基地拉开了序幕。全体学员聆听了基地老师对相关状况的简要说明和对此次活动的期望后,我们就开始了培训前的热身。热身的资料是分小组,给所在的小组命名、设计队徽、队训、创作队歌。我荣幸在编在”必胜队”.

从来没有想到,一次拓展训练给了我这么多的感受和收获,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要做出很多抉择,有些抉择需要的是勇气。在事业上,我们往往去应对很多机遇,把握机遇需要的是决心。越出窘迫后的海阔天空是令人向往的,但是否有勇气和决心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也是很重要的。经历这一切之后,你会发现人的潜能真的是很巨大的。拓展是什么拓展是石,能够敲出星星之火;拓展是火,能够点燃期望之灯!拓展是灯,能够照亮前进之路;拓展是路,伴随您走向成功!这次训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高空断桥和“孤岛泅渡”两个项目。在高空断桥项目训练时,我在下面望着六米高的断桥时,心理只有恐惧,心想,虽然只有一米的跨度,在平地上轻轻一跃也就就应过得去,可在高空中万一过不去摔住怎样办。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高台,我已是颤颤惊惊了,跳板也比想象的窄得多,当时腿就软了,不由自主的想:“怎样办,还是下去吧”尽管有保险带,但我心里还是咚咚直跳,斗大的汗珠将衣服都浸湿了,就是一个“怕”字。

下面同伴在一遍遍地喊“加油!加油!”我心一横,豁出去了。一跃,成功!此时此刻,我惊讶于我战胜自己的决心,我感动于原先困难就是扔下精神包袱,轻轻一跃……这个项目对人的体能要求并不高,最需要的则是对心理的挑战,只要能战胜恐惧的心理,困难就迎刃而解。“孤岛泅渡”这个项目是要求人只明白自己的任务而不明白其它岛上的任务,这个项目主要是考验一个团队在接到任务后高、中、基层员工的相互配合与沟通。盲人(是基层员工)、哑人(中层领导)、健全人(高级领导)、在训练的过程中,许多队员都为团队完成训练科目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团队会出现混乱,训练科目也难以成功完成。从活动中,能够看出,每个岛都有任务,但是缺少沟通,各忙各的,却忘了我们的共同目的。下面基层有困难,却得不到高层的支持与解决,中层没有发言权,只有指挥权,高层有发言权又有指挥权却不办实事,为了别的小事而被耽误时间,忘记了我们的主要目标!

这次拓展训练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得到的知识与心得体会也十分丰富,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分层管理、明确领导极其重要。每个人的岗位职责确定之后,各司其职,有利于明确职责,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既明白自己就应做什么,又思考怎样做好。在做群众拓展项目时,每个人开始尚能听着队长安排,仅说些意见,时间稍长,便按耐不住,跳将出来,指挥一下,影响了其他同志才智的发挥,也造成了局面的混乱。

2.应学会遇到问题换位思考。在工作中,不要为表面的现象所困扰,有些印象其实是主观的臆想,需要你的耐心和智慧,透过分析、决定,充分了解它的本质,透过组织、协调到达目标,透过沟通交流,才能建立多赢的局面。

3.从失败中我们也得到教训和启示:在工作中,各单位之间需要沟通和信息的共享,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构成力量的整合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

4是要学会相互配合。在工作中,各单位之间需要沟通和信息的共享,需要相互配合和协调,构成力量的整合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

5是要因村适用。要看到差异,容纳差异,协调差异,利用差异,在差异中取长补短,在差异中塑造一个完美的群众、完美的团队。

感悟训练 篇6

纵观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感悟”、“文本对话”成了热点,“训练”一词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忌讳。而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及表达上,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怎样处理好“人文感悟”与“能力训练”二者的关系,下面我结合《秋天的雨》第二段的教学,谈谈自己是如何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升语文素养的。

一、在“理解词语”训练中,感知文本

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之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怎样让课文中的词语真正内化成学生的语言,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呢?

片段一:词语训练,感知“五彩缤纷”

本片段的教学,我抓住“五彩缤纷”一词展开训练,首先直面词语:“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当学生回答“五彩缤纷”就是表示颜色多时,带领学生阅读文本,画出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并以填空的形式提炼出各种颜色及相关事物,如:(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树、(金色)的田野、(橙红色)的果树、(雪白)的菊花。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演示金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树等动画图片),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然后提问:秋雨还有哪些漂亮的颜色?让学生仿照上面的短语形式拓展训练,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有了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学生的思维一下子鲜活起来,对“五彩缤纷”有了更生动的诠释:就是许多美丽的颜色混在一起,形成的美丽的画面。再如一个学生用打翻了颜料盒作比喻,“五彩缤纷”的意思就像是打翻了颜料盒,许多美丽的颜色流淌了出来,很鲜艳、很生动。在词语的训练中,我巧妙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原来静止的词语动起来、活起来,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二、在朗读训练中,感悟文本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加强学生朗读训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训练重在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所描写内容的感悟。

片段二:朗读训练,感悟“五彩缤纷”

1.边读边想像。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仅从字面上是很抽象的,只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把同它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深刻领会内涵、体会其实质。我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银杏的样子,仿佛眼前出现了“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扇哪扇哪”的动态画面,达到入境入情的效果。

2.有感情地读。有感情地朗读的前提是学生对文字内容的深刻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作为外在的表达,源于内在的感悟。在读“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一句时,我因势利导:“看到果园里一片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多喜悦呀,下面我们就带着喜悦之情齐读这句话。鼓励学生有感情地读,做到了“情”因“感”而生,“情”由“悟”而深。

3.读好重点词。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往往是一个句子的点睛之笔,读好重点词对领悟文本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抓住“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个句子中的“飘哇飘哇”一词指导朗读,让学生放慢语速,边读边想像,把风托着叶片慢悠悠飘落下来的样子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读好重点词的重要性。

三、在仿说训练中,升华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往往只注重理解课文内容,却忽略了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语言。我们不仅要抓理解,同时也要抓运用,这样课文中的典型句式以及修辞手法等,就能在脑子里形成各种写作的“范型”。

片段三:仿说训练,升华“五彩缤纷”

为了升华对“五彩缤纷”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仿说训练。

师:出示文中句子“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写得好在哪里。

生:这个句子把红红的枫叶比作邮票,太形象了。

生:“飘哇飘哇”这个词用得好,把一片一片枫叶在秋风中慢慢飘落下来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

师:这个句子好在把事物写活了,让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我们也来学学课文的样子,说说五彩缤纷的秋天,好吗?

师出示:秋天的雨把____色给了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呀呀,_____。

师举例:“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请同学接着说,“__ 像______”。

生: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玛瑙。

师:比喻得好,接着说。

生:摇呀摇呀,摇出了丰收的喜悦。

师:请大家仿照刚才的句式,说出自己精彩的句子。

生: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小姑娘的脸蛋,笑呀笑呀,笑出了秋天的香甜。

师:太精彩了,你将来一定会能成为一个诗人。还有谁想试试。

生: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鸭梨,黄澄澄的鸭梨像一个个金葫芦,挂满枝头,秋风一吹,荡啊荡啊,荡出一支快乐的歌。

在对文本深切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句式进行仿说训练,学生的潜能一下子被激活了,教师的智慧与学生的聪慧完美结合,课堂焕发出创造性的活力,对文本的解读得以升华。

感悟训练 篇7

1. 要让朗读贯穿始终。

首先要确保朗读的时间, 预习时自读, 做到正确流利;回到家里大声读给家长听, 读后用一两句话表达主要写了什么;课堂上比赛读, 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 或者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地方等。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体验作者的情感, 体会和揣摩弦外之音, 获得思想启迪, 提高审美能力。

比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1) 初读课文, 了解大意。边读边体会:本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读完后你最想说的话。 (2) 细读课文, 抓住重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 画出重要的词语或句子, 有疑难问题与大家交流, 并结合“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一问题找出课文的中心句子。 (3) 品读课文, 突破难点。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受到很多人的尊敬、爱戴?二是根据所写的事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2. 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低年级要通过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体会语言的节奏、韵味, 获得直接体验。通过领读、尝试读让学生掌握轻重、快慢、语气等朗读技巧;中、高年级应加强朗读训练,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 如大声读、默读、同桌之间互读、扮演角色读等。

二、积累语言

学生只有在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之后, 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说明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就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1. 教给学生积累的方法。

比如, 要知道哪些语言好, 好在哪里, 并多读多背名言佳句, 让学生在熟读成诵中积累大量语言。比如, 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 我让学生分别看桂林山水的挂图, 边看边想象, 然后分三步进行。第一步, 用课文中的语言说说看到了什么;第二步,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景象;第三步, 面对这么奇特的山水, 请大家吟一首小诗来表达心中所感。

2. 要采取多种形式, 鼓励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活动。

如, 举行故事会、优秀诗歌朗诵会、即兴演讲、即兴作文等活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体裁、各种题材的读物, 让他们充分感受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的魅力。比如, 学习《丑小鸭》之后, 可向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集》;学习《小抄写员》之后, 可向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学习《草船借箭》之后, 可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

三、理解感悟

1. 在精选感悟点上下工夫。

比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四周黑洞洞的, 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内涵丰富, 含义较深。教师应紧扣这个感悟点, 重锤敲打, 学生就体会到鲁迅先生幽默的语言风格。

2. 创意感悟。

如, 学完课文《我们的战友邱少云》之后, 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意境:战斗结束了, 但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爬在火堆里的情境, 使我们久久不能忘记, 面对此情此景, 你如何表达心中的感慨?请为课文插图题一句词。

3. 重点感悟法。

对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抓住线索复述, 如《小英雄雨来》《西门豹》等;对景物描写的文章重在再现画面, 积累语言, 感受其中的意境美, 如《阿里山的二云雾》《迷人的张家界》等;对知识性、科学性很强的文章, 重在掌握写了什么, 如《地球万岁》;对情感浓烈的文章重在感情朗读, 如《秋天的怀念》。

感悟训练 篇8

一、培养雕塑空间形体观

近年来考入雕塑系的新生都具有一些基本的素描基础, 也或多或少地尝试做过一些泥塑, 但总的说来, 对于雕塑的语言还是知之甚少。绘画与雕塑在艺术语言上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素描基础对于认识雕塑也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绘画与雕塑毕竟是差异很大的艺术形式, 各自具有个性极强的艺术语言, 有着不同的地方。绘画是在平面上造形, 在平面上制造立体幻觉的过程, 而雕塑是在空间中表现对象, 是现实的立体的可触摸到感触到的空间形象;绘画中对象的深度是在“模拟的空间”中利用透视原理进行表现。雕塑中的形体与形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却都实实在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不会产生长、宽、深三度空间的变化。这就要求初学者转化思维, 转变习惯式的绘画的观察方式, 学会在三维空间中观察形体, 感触形体。英国著名雕塑家享利·摩尔指出:“欣赏雕塑完全要靠对三度空间的形式所具有的反映能力。”因此, 对于从事雕塑的人来说应不断发展对深度空间的认识, 从平面过渡到纵深, 从二维过渡到三维, 从“平面中思考”过渡到“在空间中思考”这是必须突破的第一关。

既然雕塑艺术语言是由占据着长、宽、深三度空间的积所组成, 那么我们必须通过认识体感进而掌握它, 但这对许多初学者来说是一个相当痛苦的过程, 转变以往的习惯性思维确立雕塑式思维将是一个质的转化。以往一点一点临摹出来的人体, 与主动把握空间中的形体的结果大不一样。因此, 这个阶段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明白“形体”、“空间”这些专业术语的具体含义, 讲解要通俗易懂。例如, 我们可以把“形体”分开来几何讲, “形”就是形, 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都是形, “体”就是体积, “形体”就是几何体, 就是圆球体、长方体、正方体, 它们就具有了三维立体, 就拥有了空间变化。让学生在以往认知的前提下慢慢转化, 形成新的认知。

二、形体感的实践

人体是由众多的骨骼、肌肉、脂肪、皮肤和毛发所组成, 是非常复杂的形体组合。而雕塑人体具体的单个形体, 应是对对象感觉后的概括, 是来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存在。概括是从具象物体到抽象的几何形式的一种过程, 它的实质包含了两种相逆的过程, 从它的外部形象来看, 它是从复杂到简单, 由模仿到再现到概括;从所含内容和象征意义上讲, 它是从简单到复杂, 是从简单的信息传达到复杂的思想表露。是用简约的笔触传达出极其深沉、含蓄的意味。概括并不是简单化, 而是一种制造艺术符号的过程, 这种符号不是无生命的阿拉伯数字, 而是有生命活力的形式, 是艺术家自己的学识和情感的真实表露。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 (Adolf Von Hilderbrand) 认为:“概括的艺术表现出了对自然物象的抑制和对三维空间表现的抑制两个明显的特征。而对三维空间表现的抑制又来源于其三维空间会防碍观者于对象本身材料的封闭性中去把握对象。它是指, 以概括为基础的艺术在对外物的表现中, “深度关系必须尽可能的转化成平面关系”。由此他提出:“雕塑的任务并不在于使处于未成型和不安状态的观赏者, 面对一个他于其中必须竭力构造明确视觉想象的、由自然印象而来的三维物体或立体物, 雕塑的任务在于赋予观赏者以这种视觉想象并由此略去立体物中令人不快的东西。只要雕塑造型首先是作为一个立体物而产生效用, 它就仍然是处于艺术创造的初级阶段, 而当它作为一个平面而产生效益之时, 尽管它还是立体的, 却已获得了一个艺术形式。”在此, 阿道夫·希尔德勃兰特 (Adolf Von Hilderbrand) 称之为“立体物中令人不快的东西”, 从根本上说就是人在面对混浊和变动不居的外物时所产生的厌烦和不安的残留物, 也即是所有有机存在外表上的变动不居, 在艺术活动中概括表现为对自然物象的抑制, 而对自然物象的抑制表现为抛弃物体的具象性, 以几何形式为主。

因此, 在概括形体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重视模特自身的特点给我们的启示与感受。在此基础上把这种感受明确地进行概括、归纳, 使之比对象更加鲜明、强烈, 特征更明朗, 并在其中赋予几何体的因素。这样的形体就再不是原来的自然形态, 而是经过抽象与综合后感觉与概括的重新结合。这种概括不是对客观对象的不尊重, 而是更加真实的去追求探索雕塑的本质。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应该把雕塑中的大形体当作建筑来看, 人体的细节好比房子中的门窗, 将会使我们在塑造观念上更容易抓住大的纵深的形体, 这种建筑感也会使我们的雕塑形体更完整结实, 也就更加充满生命力。对于基本形体, 我们的老祖宗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 把人的头部概括成甲、申、由、国、田、用等形象的基本形。在雕塑训练中, 学会舍弃, 主动把握对象的能力也就会更强, 造形能力也就会得到质的飞跃。

三、形体与运动

经过—段时间的训练, 把握模特的形体变得容易了, 但是人体的生动性与活力却难以表现出来, 人体在运动中产生的扭转, 挤压, 拉长, 缩短现象是我们这时的教学重点。比如头部在扭转时, 就可以产生前后仰俯、左右仰俯、左右转等运动轨迹, 相应的颈部也会产生变化、特别是胸锁乳突肌伴随着扭转运动明显的有拉长与挤压状态显示在外形上, 身体的其它部分电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体积面向的动作, 以和头部的变化相协凋。理解运动, 掌握运动规律就需要学生从具体模特的特点与感受出发, 在短时间内把最鲜明的感觉快速表现出来, 可以侧重人体动态、形体、比例、空间、节奏等不同造型因素的表现与塑造。力求生动、明确, 重点要求对雕塑整体关系的理解。要让学生理解人体的每一个“静态”都是下一个“动态”的前奏, 每一个新动态, 都是彼时彼地对象的心理状态, 反映到外形的相应变化。每一个形体既不是—个个孤立的解剖符号, 也不应是违反人体运动规律的僵硬别扭的粗糙造型。而是贯通一气的一个整体。我国著名雕塑家滑田友先生把整体与基本形体的关系比喻为“串糖葫芦”的关系, 认为一个个红果, 有一根竹签串起来, 一个个圆的, 中间直的。有骨有肉, 人体也是这样, 头、胸、臀部, 都是红果, 颈、腰、骨骼, 都可以看作竹签, 人的骨骼是从内部串联起来的。没有整体这根棍, 当然糖葫芦也不知道怎样串了, 因此, 在塑造对象时要求学生紧紧的抓住几个大的形体变化组合关系, 记住人体是由头、胸、盆骨、大小腿、大小臂构成, 这几个部分之间是既统一连贯又段落分明, 就变得至关重要。为此人体雕塑上大泥阶段就要把主要结构用形体的语言生动的在整体中表现出来, 这时不要求细与工整、更不能死刻某一局部, 要求把握对象的味道及基本体积的正确空间感, 并在不断的深入中牢牢地保持这种整体的感觉与关系。

四、理解与感受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之后学生的感觉得到升华与提高, 对雕塑本体语言的认知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时候我们就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更深层次的感受对象, 有选择地看对象, 抓住感觉各取所需、大胆取舍, 善于寻找到对象的特点与美的地方, 进一步加深对人体结构和形体的认识与雕塑语言的表现和表达, 根据个人感受表现模特的形体特征与特质。

摘要:文章针对于人体泥塑训练中的形体要素进行教学论述, 从培养学生的雕塑空间形体感到实践到与运动的关系, 再升华到理解与感受。从艺术思想与技术技巧不同层面, 做到从浅入深, 从低到高;从小到大, 从易到难, 使学生对雕塑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有所认识与基本把握;引导学生在空间中观察对象, 从形体出发塑造对象, 整体表现对象, 培养学生良好的三维立体观察方法与整体意识, 学习并掌握人体结构的基本造型规律与运动规律。培养学生掌握表现人物的造型能力, 掌握雕塑本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泥塑,雕塑,形体

参考文献

[1]海因里希沃尔夫林 (Heinrich Wolfflin) .艺术风格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2]E.H.贡布里希 (sir E.H.Gombrich) .艺术与错觉[M].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2.

[3]沃林格 (worringer, w.) .抽象与移情[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4]潘诺夫斯基 (Panofsky, E.) .视觉艺术的含义[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5]M.巴克森德尔 (Michael Baxandall) .意图的模式[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7.

[6]E.H.贡布里希 (sir E.H.Gombrich) .秩序感[M].湖南科技技术出版社, 1999.

[7]克莱夫.贝尔 (Clive Bell) .艺术[M].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 1984.

感悟训练 篇9

所谓“先学”, 就是先让学生自学探究, 即引导学生依据学习内容, 围绕目标, 自学思考题, 独立、认真地读书、看书、操作、思考, 从而对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所谓“后教”, 就是同学们合作探究, 就相关疑难问题进行“兵教兵”, 即相互启发, 相互研讨, 会的同学帮助不会的同学, 思维快的同学帮助思维慢的同学, 通过互动, 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所谓“当堂训练”, 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让学生运用上课所获得的知识, 解决类似的或更深一步的问题, 也就是通过再实践, 再探究, 巩固、深化认识, 形成能力。一句话,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实质, 就是全过程让学生学, 全过程让学生读, 全过程让学生思, 全过程让学生去实践,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因学生学习情况而制定、调整教学策略。其每一步都是让学生去学, 去探, 去实践, 去体验, 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开放性、过程性、实践性、自主性、任务驱动性的特点, 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变接受为探究地去学习新知, 形成能力, 全面提高素质。

物理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 实验多, 每节课的知识点较零碎, 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机械地运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而要根据学科特点、课型特点灵活运用。

曾听过一位教师的洋思模式课, 授课内容为“温度计”一节。该教师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 给每位学生分发一份随堂练习, 引入新课后, 先让学生看课本所有内容, 五分钟后做随堂练习, 学生看书没两分钟就迫不及待地练习, 概念填空题边看边抄。约十分钟, 规定的练习做完了, 教师开始检测, 由学生报答案, 遇到该做实验得结论的题目就进行实验验证一下, 最后作业。对于这节课, 我确实不敢恭维。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块化, 只注重了形式, 整个课堂气氛沉闷, 体现不出让学生主动参与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 更感觉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激情。

上一篇:新形式主义下一篇:外墙外保温装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