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中的几个摒弃

2024-05-09

有效教学中的几个摒弃(共7篇)

有效教学中的几个摒弃 篇1

从2008年4月份开始, 和全国其它许多地区一样, 笔者所在的地区教育局也积极组织开展了实施“有效教学”的活动。在一年多“有效教学”活动中, 各个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相关文件, 开展各项和“有效教学”相关的说、上、评活动。根据教育局教学视导反馈结果来看, 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引下, 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成绩显著, 教研氛围浓厚, 教学质量提高。

“有效教学”, 顾名思义, 反映在课堂上就是教师能够有效“讲授”、有效“提问” (并“倾听”) 学生、有效地“激励”学生。从本质上来说, “有效教学”包括很多方面, 不仅仅指几十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有效, 更包括一些课外延伸和拓展的过程中, 也要达到活动的有效性, 而不是人力, 财力和物力的浪费。

作为一名从教五年的教师, 笔者深知教师的每次课堂教学都应该追求实效, 每个教学环节, 包括导入、新授、巩固、拓展、作业等各个环节, 都要循序渐进;每个教学行为, 包括教师仪态、教学语言、教法选择、媒体选用、提问设计、课堂评价、师生交往都要依据适用有效原则, 合理进行。

笔者本人, 作为所在学校“有效教学”行动小组的成员, 深切感受到“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给教育教学带来的益处, 但同时, 笔者也看到“有效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很多冠以“有效教学”的课堂并不能完全遵循上述原则, 总是或多或少的与之相背离, 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区。以下就是笔者结合自身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以及一些教学案例, 谈谈对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误区一, 教学语言不规范, 烦琐冗长, 不能准确表达

尽管现在很多一线数学教师都是教育专业科班出身, 但其中一些教师仍然会犯类似的语言低级错误, 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有一条, 就是这些犯错误的老师都走入了这样一个误区:觉得自己一个高学历的数学教师, 教小学生简直就是大材小用, 根本不会有什么难度,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对语言缺乏锤炼, 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殊不知, 我们教师本身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就因为很多主观或客观的原因, 没有弄不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不能真正完全掌握数学的本质规律, 没有养成数学思维的习惯。

前不久我校的一名教师要承担“有效教学”公开教学的任务, 作为同轨教师, 我和其他几位老师帮助她一起备课, 听她在平行班级试讲。她执教的是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公倍数和最小倍数》, 在巩固拓展阶段, 她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暑假期间, 小林和小军都去参加游泳训练, 小林每隔4天去一次, 小军每隔3天去一次。7月31日两人同时参加了游泳训练, 几月几日他们又再次相遇?很明显这道题目是求5和4的最小公倍数。但这位老师却是求4和3的最小公倍数。课后我们给她指出这个错误, 她说自己根本没有注意每和每隔的区别。在我们听课老师的帮助下, 直接把题目改成“小林每4天去一次, 小军每3天去一次”, 这样既降低了题目难度也体现了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教学实践中不胜枚举,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严密的学科, 应把规范性和准确性放在首位。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准确、精炼、逻辑性强。往往一字之差, 会有不同的含义。如“数位”与“位数”, “增加”与“增加到”“除”与“除以”等。因此,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错误, 会导致教学的失败。优秀数学教师的语言应准确、精炼、严密。

这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要端正工作态度, 坚持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 不断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语言, 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最终使自己真正成为语言的主人, 提高课堂中教学语言的实效性, 做好数学教学的工作。

误区二, 媒体选用不能充分为教学服务, “为媒体而媒体”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推进, 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广泛使用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可否认,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精美的课件制作和精心的情境设计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 而且还作为课堂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flash, photoshop等都出现在课堂上, 精美的图片和动画让老师和学生应接不暇。但其实很多老师都知道, 课件并不是多多益善的, 只有当它充分为教学服务时, 才有其存在的意义的, 否则, 则是进入“哗众取宠”“为媒体而媒体”的误区。因为, 有些课件反而会因为本身的花哨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干扰了学生的学习。

前不久, 区教育局组织了“有效教学”的青年教师优课评比活动, 我有幸聆听了几位青年教师的课。其中一位教师的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要是她的课件。她执教的是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她以2008年奥运开幕式为主线, 在课件中包括了多处视频, 确实, 她的课件制作水平很高, 课件制作效果也很震撼, 让我有一种超级的视听享受, 可想而知, 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会是什么样的效果!但仔细想来, 她的课件虽然很华美, 但有点为情境而情境的感觉。如, 课本的情境是班级的座位图, 这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直接使用就很好。而这位教师的情境是奥运会的千人“击缶而歌”的站位视频图。孰优孰劣?

所以, 我坚持“媒体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观点, 能不用媒体的尽量不用;能用实物或图片的, 不用ppt;能用ppt的, 不用flash或photoshop。而且我同样发现一个现象, 很多名师或特级教师上课的课件都很简单。6月份, 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淮安执教《求平均数》时, 就是用简单的ppt, 而没有复杂的动画和视频, 但从教学效果来看, ppt最大发挥了有效教学的作用。

因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杜绝“为媒体而媒体”的心态, 最大发挥所用媒体的功能, 降低有效课堂教学的“成本”。

误区三, 提问设计简单重复, 脱离情境和语言材料, 缺乏效度

这也是提问随意性所致, “为提问而提问”。

还以执教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的青年教师为例。在最后巩固阶段, 她首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找朋友的录音, 然后提问“你的位置在哪儿?”其实, 这位老师所提的问题, 学生在新授课时就已经在“向同桌说说你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列, 并用数对表示”这个题目中解答过了。在课的总结延伸阶段再出现这个问题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没有应有的效度。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的提问设计应努力避免程序化, 减少对记忆和常识考查, 而应努力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提高语言表达的有效的问题。

误区四, 情境设计支离破碎, 活动组织简单堆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所有的情境设计和活动组织都应该是为数 (下转第117页) (上接第116页) 学方法的获得服务的。但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有些教师单纯、片面追求情境设计的多样性和活动组织的丰富性, 却背离了为数学教学服务的功能, 最终使整个课堂的情境设计支离破碎, 活动组织简单堆砌, 整个课堂缺乏应有的主体。

事实证明, 教师只有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以数学方法的获得为主题, 以学生为主体而设计的情境和组织的活动才是有效的。

当然, 在这里, 笔者基于自身的局限, 并不能把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所有误区“一网打尽”, 而只能是“抛砖引玉”。笔者希望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 和各位同行一起认真学习, 不断实践和反思, 努力探索教学的艺术, 最终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有效教学中的几个摒弃 篇2

目前, 在教授高年级段语篇教学时, 许多老师会从单词句型着手, 先扫清单词和句型的障碍, 才开始课文教学。这样的教学顺序使学生在学语篇部分时感觉比较轻松, 不会有太多的单词、句型障碍。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对整体语篇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体会。因此, 如何让语篇教学更有效, 我尝试了一些方法。

一、我的孩子在哪里——分析学情的“有效性”

一般我在拿到一篇语篇材料时, 都首先会对教材、学情作一个详细的分析, 做到心中有数。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7《After school》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课余活动”这一主题展开, 涉及了体育、游戏、阅读和帮助别人等四个方面。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5A Unit 7 After school的第一教时。根据教材编排, 教授内容是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但教师并不是简单机械的呈现教学内容, 我在了解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后, 而且在深入研究教材后, 我们发现C部分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的句型与本课的话题及文本内涵存在偏差, 因此我们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定位在语篇的感悟与复述、一般将来时be going to的初步运用的知识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阅读、复述语篇的学习策略能力培养的能力目标。以及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情感目标。

二、我的孩子准备什么———指导预习的“有效性”

语篇相对来说比较长, 涉及的词组、句型、文化信息较丰富, 教学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教学, 那么学习基础一般或者薄弱的学生就无法很好地进行学习。因此我就对学生加强预习指导, 布置学生进行语篇分析, 让学生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语篇学习。例如:在图片中看见了谁?在哪里?说了什么?教师可根据教材语篇的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预习指导。对于一般性的文章, 我就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语篇、适当翻译中文意思, 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组与句子。有的比较简单易懂的对话文章, 我就让学生划出问句, 再根据问句先找找答案。

三、我的孩子怎么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要设计有意义的情景, 为学生创造产生语篇的条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扮演情景创设的组织者。本教学设计的教学容量比较大, 因此在切入语篇教学前, 我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先由猜谜游戏引出一些与课余活动相关的词组。与本单元学习“afterschool”内容相关。通过这个游戏不仅帮助学生复习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 同时引出放学后可做活动的具体内容。再借助简单的语篇进行铺垫, 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做好示范。

四、我的孩子学什么———把握主线的“有效性”

在语篇教学中要找准一个切入点, 恰当呈现语篇, 找准一条主线, 开展语篇教学, 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语言运用。一节课如果没有一条主线或一个主题, 教学过程就会显得比较乱, 留给学生的印象就不深。本教学设计借助了本课的图片询问“Where is Gao Shan?What is he doing?”及其回答“He is looking for Wang Bing.”进行语篇教学的切入, 简单直接。再利用Q1:Where is Gao Shan going at first?Q2:What is Gao Shan going to do at first?Q3:Where is Gao Shan going at last?Q4:What is Gao Shan going to do at last?这四个问题, 引导学生把握语境, 进行默读、快速阅读和大声朗读这三个层次的语篇整体阅读, 提高学生整体把握语篇的能力。借助课堂生成的关于课文重点内容的知识结构,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操练、模仿运用语言。在学生对整篇语篇有一个整体性把握后, 将语篇分成有连续地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提供复述的参考句子。第二个场景则让学生自由复述。分两段进行对话的阅读和复述训练, 培养学生如何进行语篇复述的学习策略。

五、我的孩子到哪去———拓展与写作的“有效性”

单单只有教材语篇的阅读是不行的, 会限制了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发展。我觉得要将课堂进行适当的拓展, 把语篇阅读延伸到课后。情感教育是现代学校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和核心内容, 它在促进学生个性主动和谐地发展、开发每一个学生身心潜能、深化学校素质教育、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作用。本教学设计用Where…going?What…going to do?进行操练后, 询问学生“If you were Gao Shan, Where are you going?What are you going to do?”挖掘文本内涵, 进行情感教育, 助人乃快乐之本。当然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而不是储存。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在于学生能掌握be going to的表达方式, 而英语课的有效性则表现在学生是否能顺利突破这一难点, 所以在经历了听、说的训练后, 我又将所有内容综合在让学生写文章中, 这样一文章既可以有效的巩固学生对于be going to的理解, 又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有效地创设了英语教学中的“信息沟”。

实现有效教学的几个注意点 篇3

一、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目标有机结合, 教学目标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同时, 不能忽视知识教学, 应切实保证知识教学的有效性。一节课仅40或45分钟, 不可能“面面俱到”, 教学目标是相当“有限”的。中国有句话:“与其击伤十人, 不如击敌一人。”少则得, 多则惑。对于外显的知识 (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等) 要通过过程和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 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自主建构, 千万不能只是过分强调过程和方法只使其击伤。传统教学中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 已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在确立课时目标时, 有意或无意削弱“双基”这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

“知识与技能”不能作为“一维”, 知识重在逻辑性, 技能重在操作性, 两者明显不同, 是有差异的。这里的“知识“显然指狭义的知识, 是可以言传的, 而“技能”则需靠体验和感悟, 因此, “知识与技能”应作为两个维度来确立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多属于隐含性的, 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 如果硬要每节课都要写出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另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通常就只能“贴标签”。对于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 绝不能急于求成, 一个课时的教学, 甚至一个学期的教学也难实现其目标, 它是一个“长期目标”而不是一节课的“短期目标”, 只能融合、渗透在教学中。因此, 对这些目标必须作出系统的规划, 通过一个课时或一个阶段的教学, 要达成什么样的初级目标, 要心中有底, 千万不能把“技能、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终端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来确立。比如掌握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 八年级 (上) 科学第四章教学中会出现, 九年级 (上) 科学第三章教学中又会出现。那么, 是在八年级教学时定位为掌握、九年级教学时定位为巩固呢, 还是在八年级教学时定位为初步掌握、在九年级定位为掌握呢?

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 目标定位必须遵循渐进性原则、实效性原则, 目标定位必须要符合学生的水平和实际, 还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 切不可起点太高, 否则确立的目标就流于形式, 在课时教学中就不能实现目标, 目标不能实现的教学怎么能称为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呢?显然, 后者的目标定位是较恰当的。因此, 在实现课程标准时, 要深刻领会其实质, 要进行系统科学地计划, 在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时, 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把课程的所有目标都当成课时目标来确立, 势必出现课堂教学重形式而缺实效。

二、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许多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 越俎代庖, 代为探究。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到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都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 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教学时间上的浪费,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环节很少, 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设计的方案操作实验、记录数据、进行数学计算。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俨然成了科学探究的主人, 学生只是操作实验、记录数据、计算数据的工具。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应遵循怎样的规律?随后在课堂上边讲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实验中, 教师让学生分别把蜡烛移到焦点之内、焦点之外与两倍焦距之间、两倍焦距之外、焦点和两倍焦距处, 在每步实验完成后, 让学生及时记下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 (物距) 和蜡烛到光屏的距离 (像距) 及所观察到的像的特征, 最后教师让每一小组选派一人汇报实验结果并由此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每步实验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 他们只是被动的按照教师设计的实验完成“探究”, 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用教师的“讲授探究”代替了学生探究。学生的自主建构缺乏,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有了问题。

因此, 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充当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与学生一起探索、讨论、交流, 共同完成意义建构。在探究过程中, 当学生不能提出问题时, 教师要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当学生设计的方案不合理时, 教师要帮助他们修改实验方案;当学生交流讨论出现争执时, 教师应及时地协调关系, 鼓励他们更深入探讨;当学生无法正确分析处理数据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整合数据, 从中寻找规律, 发现规律;当学生不能完整地表述结论时,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补充。师生间的互动交往不应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而应追求实实在在的质量和效果。

三、活用教学方法防止课堂教学模式僵化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没有最好的方法, 只有较适宜的方法。课堂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 过重地注重模式, 机械地套用一种模式, 往往只流于形式, 处于被动僵化的局面。各种教学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但也有其缺陷的地方, 每一种方法和模式能够发挥其最大作用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不同课时的教学内容、不同班级的学生等都是可变因素, 因此, 课堂教学中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所谓最好的方法和模式。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教学中要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建构多样化、最优化的课堂教学体系, 做到“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目前, 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 对有些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的排斥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似乎粘上了就跟不上课程改革的脚步。无论教学如何改革, “讲授”仍然作为“有效教学”的一条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显得卓尔不凡, 它以它的“优势”将在教学实践中延续下来。其实, 没有系统地整理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 方法也只是表面。当然, 采用记忆性的讲授教学, 教师讲学生听, 普遍存在“有教无学”、“教多学少”、“教多少学多少”, 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也是不行的。如果采用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必须的记忆、理解, 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全身心地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的方法。这固然好, 但学生始终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 “学大于教”, 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况, 过于疲惫, 对学习会产生厌倦心理, 这也是不可取的。我们也应认识到探究仅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但不是惟一的学习形式。探究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 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用探究的方式来获得。因此, 在科学教学中, 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以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对问题的探究切莫“开放自由”

新课标实施以来, 教师挖空心思地把学生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 处心积虑地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和多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创新、发散思维能力。特别是对问题的探究, 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在现成的答案之外寻求新的尝试, 甚至无所顾及地“迁移”和“延伸”。如在初中科学九年级 (上册) 第二章的教学中, 有关稀有金属的优良特性, 教师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试从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金”为何比其它金属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许多学生踊跃发言, 有的回答金的光泽好, 有的回答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 可用于加工成各种饰品, 有的回答金稀有, 物以稀为贵, 有的同学甚至向政治、历史等文化领域无所顾及地迁移和延伸,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但就是没有抓住重点, 问题中明确指出从金的化学性质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积极发言固然是好事, 但教师应适时加以纠正, 如果一味的迁就、信马由缰、放任自流, 就会出现答非所问, 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 学生也顾此失彼, 抓不住学习重点, 造成了教学的有效性缺失。

对问题探究的过度“开放性”还体现在对问题或情景的设计过于开放、漫无边际, 结果是冲淡了探究的过程和意义。如在七年级科学 (上) 第一章第七节探究“盒子里面有什么”的活动中, 教师是这样提问学生的:“同学们, 在你们的抽屉里放着一个盒子, 请大家在不许打开盒子的情况下猜一猜里面可能放着什么?”学生的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 有的说可能是梨子、有的说可能是石块、有的说可能是一块糖果……对问题没作任何限制, 对探究方法没作任何提示, 就让学生随意的猜想, 这样的猜想还有意义吗?换一种提问方式, 结果就会大不相同, 如“同学们, 在你们的抽屉里放着一个盒子, 盒子里可能放着苹果、橘子、乒乓球、玻璃珠、小木块、铁块等, 请大家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 通过摇、掂、闻等各种方法来猜一猜盒子里究竟放着什么?”然后, 引导学生通过摇确定盒子里物体的形状, 通过掂比较物体的轻重, 再通过闻、移动时发出的声音、用磁体吸引等方法进一步确定盒子中的物体。如此设问和探究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探究的过程, 明确探究的目的和意义。为此, 我们在设计问题或情景时, 切不可过于开放自主, 要在某些方面给予一定的限制, 作一些必要的引导和提示, 以利于学生有目的性的思考和活动, 一味地放开, 只会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漫无目标, 抓不住重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去探究, 并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将大打折扣。

五、实现有效教学时要避免短期效应而应注重长期效果

对于科学的教学来说, 有些内容是通过课时教学能够实现的, 并能马上测量的, 是教学的短期效应, 有些内容需通过长期的教学才能逐步形成的, 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是一个长期效果。在教学中只追求可测量的短期效应, 而忽视不可测量的长期效果的教学来片面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是事与愿违的。如某位老师在教化学方程式时, 叫学生去背和记。由于初中科学中刚开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时, 数量不多, 学生基本能记住, 课时教学效果确实很好。学生也取得了成功的喜悦, 把背和记就当成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法宝。当以后的学习, 特别是高中和大学, 化学反应方程式不计其数, 背和记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学生就困惑了, 这样的教学就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如果我们一开始在教化学方程式时, 就教基本的方法和原理, 可能从课时完成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角度来看, 短期效果可能不好, 且费时。但掌握了它的方法和原理, 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得心应手, 它的长期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注意短期效应, 更应注意长期效果, 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尽管长期效果的教学在近期不如短期效应的教学效果, 也不能将教学是为人的终身发展的本质予以否定, 这样的教学不管课时教学的效果如何好, 也将是无效的教学。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2]魏清.中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5.

创设教学情境的几个有效途径 篇4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存储和处理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多种教学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课中关于“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问题时, 笔者上课一开始就播放多媒体课件《春天的故事》这首歌, 学生们一听到歌声, 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住了, 不少学生随着歌声唱了起来, 歌声把学生带到了特有的意境之中。这时音乐突然停止, 笔者问这首歌是歌颂哪位伟人?什么时间?这样一唱一问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笔者播放了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的画面及有关“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论述, 配以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画面, 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学生兴趣盎然。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使它可以把难以表述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陶冶学生的情操, 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提问题的方法创设教学情景, 就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能引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 或者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激活学生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思维一旦活跃起来, 他们就会感受到发现问题的快乐, 解决问题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 设疑发问,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不断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学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一课时笔者首先问学生: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 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 有的学生自己不自觉地扮演起盲人来, 把眼睛蒙上, 向前走路, 体会走路的不便;有的学生蒙上眼睛, 相互梳头, 看看自己梳的怎么样, 体会盲人生活的困难;有的学生闭上眼睛写字, 字迹歪歪斜斜, 体会盲人学习的困难。让学生亲身体会生命缺陷给人带来的痛苦和不便, 引发了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三、利用辩论活动创设情境,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利用辩论活动创设情境, 即教师组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中的某一话题展开辩论。辩论既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 又可以锻炼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思辨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教《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一课时, 笔者设置了这样一个辩论题:网络交往是利大于弊, 还是弊大于利?学生的热情很快调动了起来, 你一言, 我一语, 争得面红耳赤。不管辩论的结果如何, 学生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锻炼了思维能力,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时事热点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思想活跃, 对社会的热点问题极为关注。因此,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从丰富、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出发, 把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焕发生机。

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时, 一开始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 于是, 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汶川地震后党和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 并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谈自己的认识。在讨论过程中, 一个学生激动地说:“在危难时刻, 总是那些党员冲在前面, 难道他们不知道有危险吗?但他们是党员, 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毫不犹豫地冲进抗震第一线。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教学内容与社会时事的结合, 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提高了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策略 篇5

一、吃透教材, 抓好备课环节

教师只有认真解读文本, 吃透教材, 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和主旨, 抓住重、难点和关键点, 明确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要求, 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安排, 才能对一节课进行周密的预设, 才能很好地驾驭和调控课堂教学, 张弛有度,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备教法, 并结合教材、学生实际、当地条件设计出多种教学方案, 选择最能激起学生兴趣, 最能抓住学生眼球的教学方案。

二、先学后教, 明确学习目标

“先学”就是要做好课前预习。预习能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如果没有预习, 学生只能被教师牵着走, 被动地接受知识, 自觉性和参与性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可见, 学生的预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上课的效率, 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

三、付出爱心, 创建和谐关系

新课程要求,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最佳状态下学习和交流。这是提高课堂实效的前提, 而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保障。古人云:“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教师要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 使优秀生最大限度地发挥特长, 使后进生消除恐惧心理, 让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进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真诚地关爱、呵护每一位学生, 用心与他们沟通, 这会大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增强教师的亲和力。

四、提高素质, 形成教学风格

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追求个性化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向活动,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如果一位缺乏激情的教师走进课堂, 神情漠然, 语言平淡, 讲课如同自言自语, 就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反, 一位满怀激情的教师走上讲台, 用自己的激情就能带动学生, 感染学生, 心与心的激情怎能不碰撞?学生的情感怎会不产生共鸣呢?这种以情感为主线的教学风格, 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 一个眼神, 一个手势, 都心有灵犀。

总之, 教学是一门艺术, 为了有效的40分钟,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素质, 锤炼自己, 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五、培养习惯, 增强课堂实效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着力点 篇6

一、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

“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丰富自己的知识, 来为每一堂课做好准备。在备课上多花一份精力, 在教学中就会多产生一份效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深入挖掘教材, 真正做到“备学生、备教材”, 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 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完成教学任务。备课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首要抓手, 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点。

1. 强化目标意识, 整体把握教材。作为一名任课教师, 必须明确本学科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方面的目标, 以保证自己对本学科有全面、深入的把握;教师必须熟知所用教材的编排特点、知识重点和难点, 对教材进行全面整合与分析, 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确保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加强集体备课, 营造教研氛围。集体备课是备课组活动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能促进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提高合作效率。集体备课决不仅仅是一份教案、一个课件、一张试卷、一次作业的共享, 而是要引导教师在研究数学问题上下功夫、通过集体备课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二、上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点

同样的教学设计让不同的教师来教, 效果是不同的, 因为课堂上会出现许多无法预料的问题, 这需要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机智去解决。课堂驾驭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所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教学机智, 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 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 注意平时的课堂上一些情境的积累, 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 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 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 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 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 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 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 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 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 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 因此, 针对差异性, 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展示学生个性,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三、作业练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整点

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 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的作业反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实际, 及时调整教学, 使新的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对待作业, 教师应努力做到“有做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

1. 明确作业布置要求。课前预习力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 加强辅导;课外作业提倡分层要求, 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 提倡布置开放性作业。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养成静心作业、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2. 明确作业批改要求。批改要认真、及时、规范, 保证批改的正确率。

3. 明确作业讲评要求。要对学生的作业全面了解, 掌握典型, 综合分析, 及时讲评, 查缺补漏。建立优秀作业表扬制度, 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补充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 造成了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的差异, 所以课后辅导要兼顾两头。不仅要挖掘优秀生的学习潜力, 更要加大学困生的辅导力度。

1. 教师课后辅导要避免随意性, 辅导学生要做到四定:定人、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2. 教师要关心、爱护学困生, 要加强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 注重辅导的有效性。通过课后辅导, 使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使其找到新的学习生长点。学生对学习有了信心和热情, 课堂教学才更有效。

有效教学中的几个摒弃 篇7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一向重视课前预习, 预习甚至能够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教师也只是起到作为解疑答惑的“辅助”作用。在当今社会普遍应对应试教育的教学中, 课前预习逐渐变成针对考试内容和重点的“圈重点、划范围”环节, 了解教科书内容, 复习与新课有关的知识, 并尝试一些适应新知识点的课后习题练习, 这种预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 而忽略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课标下, 为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必须改变这种不再适应新阶段教育教学的预习方式。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多、知识运用量大、知识点转换快, 再加上多数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且更新快, 这就要求学生要预习就要“有的放矢”, 提前做好功课, 以免在课上跟不上教学节奏。所以, 教师就得以新课程理念、目标为参照和指导, 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索创新精神, 在对旧知识进行复习的同时, 对新课程进行探索, 同时, 还要及时关注和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知识案例, 以达到初步的“知己知彼”。

二、做好课堂教学辅助道具的选择和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因此, 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一向重视教学道具的运用, 这将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效率。高中化学的课堂辅助道具, 包括板书、实验用具和多媒体。

首先, 重视传统板书。板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知识、共同探索智慧的最有效方法, 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直接窗口。无论如何高深的知识探究、如何高超的口才或是高明的教学方法, 总不可能离开板书。化学虽说是一门讲究实效性的学科, 但它更具有技术学科的重要特点, 就是严谨的逻辑性, 课堂板书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 必须重视化学课堂的板书。教师也应该创新课堂板书, 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跟随你的思维徜徉在化学海洋里。

其次, 重视课堂实验。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 学生在实验中细心观察、接受知识和积极思考, 最终掌握知识, 而让学生亲眼观察、亲自分辨和亲手操作则成为最为简便和易于接受的一种巩固化学理论和探究科学知识的方式, 因此成为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化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最为基本的动手技能, 让学生学会观察、分辨和操作, 激发自己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培养自身的探索创新意识, 这是与新课程大纲的教学目标一致的。

最后, 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基于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发达, 包括了文本、图形、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传媒技术, 为抽象的理论教学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并更加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极大提高。化学教学重视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交流, 而引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则成为启发者和引导者, 把枯燥和抽象的教学内容通过声音、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图象等信息传达出来,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加易于理解接受。再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和恰当的讲解, 学生就会对这些枯燥无味和逻辑抽象的内容更容易理解透彻, 记忆深刻, 增强教学效果。

三、重视课堂讲课艺术

讲课是一门艺术, 水平越高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精彩的讲课就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 吸引注意力、引起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点, 最终让学生产生积极探究化学知识的目的。

设计精彩的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要力争在课堂导入上阶段就要做到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一个与本课内容紧密相连的社会案例或是一个能使学生产生兴趣的问题, 都可以作为“导火索”, 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 产生探索化学知识的动力。

增加有趣的故事。在化学学科的发展历史长河中, 有着无数的有趣故事, 有的是化学学科趣闻, 有的是化学名人轶事, 也有的是一些重要新闻和事件, 再加上化学本身就是一个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可以利用身边的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吸引学生的兴趣, 最终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恰当的联系实际。化学也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 身边化学的实用范围非常的广, 几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包含化学, 化学现象、理论和知识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所以, 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利用学生们亲身体会过和耳濡目染过的东西来讲解课堂上的知识内容, 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理论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四、适当地增加课堂和课后练习

课堂练习是传统教育教学中总结出来的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不仅能够反馈学生对课堂讲授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 反映本课时的教学效果, 还能够加强记忆, 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所以, 设计练习习题应该紧扣课堂教学内容, 选择那些题型经典、耗时短、简便易做的题目。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的有效方式, 能够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习题要本着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适当选择那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题型创新、难度有所增加和开放性相关内容的题目。

以上就是笔者的四点经验之谈, 希望读者们能够批评指正和互相交流, 共同为高中化学的教学提高做出努力。

摘要:在高中课程中, 高中化学被称作“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难度学科,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也就成为高中化学最重要的突破点。笔者从多年从事一线教学的经验出发, 结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 总结出几条能够为大家借鉴的有效教学方法。

上一篇:调频广播传输发射系统下一篇:江西鹰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