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恐慌

2024-09-08

就业恐慌(共6篇)

就业恐慌 篇1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原因

(一) 大学生就业现状

1.工作岗位供过于求, 找工作难成为结构性问题。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企业大量裁员, 短时期内并无扩展招聘人数的计划, 再加上下岗职工与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的叠加, 企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 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 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

2.大学生创业少, 集中选择热门单位。工资待遇较好的公务员、外企、国企或知名的大企业受到追捧, 这些单位甚至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场景, 而一些中小企业, 即使以后可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仍然不能吸引大学毕业生。

3.东部地区人才集中, 岗位难求;西北地区人才缺乏, 毕业生却不大愿意选择西部。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发达受到毕业生的青睐, 因此人才济济, 竞争激烈;西部地区更需要人才进行经济建设, 却难以招来“凤凰”, 人才的区域性矛盾凸显。东部地区吸纳了50%的高校大学毕业生, 而西部则不足20%。

4.大学生就业工资待遇要求高, 与用人单位能提供的条件有差距。大学生自我评价颇高, 而用人单位则认为应届大学的能力与其要求不成正比, 而且有的要求超越了用人单位可以承受的范围, 因此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产生了脱节现象。

(二)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原因

1.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经济, 一些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破产, 有的企业即使没有破产也在大量的裁员, 根本无法提供很多的工作岗位。人才市场大量的供过于求, 使得近几年已经凸显的就业难问题更加雪上加霜。尽管现在经济危机正在缓和, 但是无法很快地改变目前的状况。

2.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性招生数目指导与市场需求之间产生不平衡, 有的专业市场需求很少, 但是却没有相应地缩减招生数目, 使得有的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难以很快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高校设置的课程偏重于理论, 或者设置不合理, 使得大学课程里很多知识无法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

3.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不少大学生存在专业素养不够、实践能力不强、好高骛远等问题, 这些缺点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差距较大。因此很多用人单位更青睐有工作经验的求职者, 无需培训或者稍加培训即可上岗, 而不太喜欢招收没有任何经验的应届毕业生。

4.很多人的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大学期间并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 没有认识到现在已经是市场经济, 人才的选拔需要通过市场来调节, 对于一些高学历的人找不到工作或者从事待遇不高或社会地位不高的工作表示不理解, 从校园走向社会的突变在心理上也未做好准备。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恐慌现象及分析

1.困惑与焦虑心理。

在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时刻,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 很多大学生心中存在着忐忑不安的状态, 对于无法预期的未来, 存在如同考试前夕的紧张、烦躁、易激动、心慌等现象。由于没有明确易行的奋斗目标, 再加上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很多大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哪里, 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因此内心非常困惑与茫然。

2.从众与攀比心理。

由于很多高校大学生并没有明确的目标, 对自己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 容易受周围的同学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产生从众心理。如很多的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进入国企、外企等单位, 只是简单随大流。从众心理的出现也就当然的产生了攀比心理, 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只是简单地比较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 因此一些中小企业、西部地区的用人单位、基层单位很难吸引人才。

3.自负与自卑心理。

大学生很多人认为自己受过高等教育, 是天之骄子, 因此有的较为优秀的学生认为自己成绩较好或者做过学生干部, 开始会踌躇满志, 认为自己可以从事高端的工作, 自己会做一番大的事业, 提出的工资待遇等要求也会非常的高, 产生较强的自负心理。然而,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 才体会到艰难, 在数次碰壁之后则会产生很强的自卑心理, 找工作的自信心备受打击, 不敢再去展示自己的能力, 不敢参与竞争, 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 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4.浮躁与功利心理。

受整个转型社会的大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氤氲着一种浮躁和功利的气氛, 这种社会现实也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很多高校大学生只重视自我发展的机会和自己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 而忽视了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 不去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结合, 缺乏奉献精神。

5.缺乏自主性的依赖心理。

由于计划经济式思维的残存, 很多大学生缺乏自主性, 寄希望于社会、学校、家长, 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获得工作机会, 而是被动地等待。将大部分时间浪费在游戏、谈恋爱或其他事情上, 自己的综合素质没有很大的提高, 没有意识到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 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能获得一席之地。

6.抱怨社会的畸形心理。

有的大学生面对自己受到挫折的时候, 会产生一种心理不平衡。加上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制度不健全, 在社会中有一些不正之风的存在, 某些人违法乱纪、任人唯亲, 引发社会不满, 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看到以上的不正常现象, 某些大学生在遇到就业困难之后, 不从自身的不足找原因, 而是一味的抱怨社会上的不公平, 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不正常心理, 导致自杀或者违法犯罪的现象。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恐慌的应对策略

(一) 国家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 对大学生就业取向进行适当的引导。第一, 高校的招生克服计划思维, 应当与市场充分地接轨, 根据市场需要设置招生数目及专业, 缩减社会上需求较少的专业, 增加实践性较强的、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第二, 应当制定合理的政策, 吸引高校大学生选择西部地区, 选择基层工作, 选择自主创业, 并保证以上措施能够使得大学生有一个上升的畅通的通道, 以便对大学生择业进行分流。

(二) 在国家、社会的就业大环境不可能有很快变化的情况下, 高校应当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设置合理课程体系, 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 培养的各个专业方向也应当根据人才市场的需要有所侧重;加强就业指导, 多召开有益的座谈会、讲座等, 讲解职业规划设计、面试礼仪与技巧等。

(三) 各种媒体应当进行正面的引导, 应当多传达积极的信息, 鼓励和大学生从事合理的就业选择。在很多情况下, 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 过于夸大就业压力, 而不是主动地引导如何才能够使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结果一些夸大或者不全面的负面报道愈发加剧了社会和学生的越恐慌心理。在呼吁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同时, 也要呼吁学生根据自身状况, 确定今后的工作岗位。

总之, 夸大的负面报道应被积极的引导报道所取代。

(四) 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保证能够与学生及时沟通, 了解学生近况, 把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可以采取班会、个别谈话、调查研究等方式,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重感情交流, 遇到个别紧急情况, 采取适当的紧急措施。

(五) 作为大学生自身, 首先要对自己要有一个清晰的正确的认识, 较早地进行人生职业规划, 增强自身的素质, 提升自己的能力, 特别是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因为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不仅仅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道德修养、文化修养, 还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人际交往能力等。根据自己本身的能力和特点, 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 争取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

克服大学生就业恐慌心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国家、社会、企业、高校和大学生本人的共同努力。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同大学生进行就业情况的交流和心理疏导,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规划, 发挥自身在学生工作方面的各种优势和大学生一起应对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过半大学生有就业恐慌, 心理恐慌大于现实困难.成都日报.

[2]共青团四川省委办公室通报.

就业恐慌 篇2

连日来,高校学子就业签约率成为焦点,街头巷尾热议“史上最难”、“不足三成”。本市一位高校就业负责人直言,关注签约率有助于激励学子“适当紧张”,更好地把握机会。但这同样需要科学、理性地解读认识,否则可能形成“数据恐慌”,对推进就业反成掣肘。

一看数据

就业去向出现新变化

复旦、财大、上大等本市多所高校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包含就业、出国、读研等数据在内的签约率与往年同期基本持平。

以复旦为例,今年共有2891位本科应届毕业生,目前已落实去向1763人;应届研究生总人数4876人,目前落实去向3042人,签约率均超过六成以上,用招办负责人刘金华的话来说,“跟去年差不多”。该校经济学院本科生签约率在85%―90%,三年制硕士生签约率为89%。

但再往深处追问,也有变化。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蔡晓月透露,以往不少硕士研究生非投行不去,今年由于来招聘的证券公司、投行岗位大幅减少,应届毕业硕士生选择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岗位较多。上海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王佩华表示,理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没有很大变化,而文科毕业生受到一定影响,学校正通过“三支一扶”等多种项目加以推进。

二看节奏

5月起签约率“爬陡坡”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多场高考填报志愿的校园咨询活动中,“签约率”、“就业率”成为高三家长口中的热词。在上海理工大学举行的招生咨询会上,来自徐汇区的王先生问老师,“听说今年签约率不到三成,现在就业越来越难,你就直接告诉我,学校哪个专业就业形势最好,我们就报哪个!”

专家指出,一所高校的签约率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数字,变动也有其节奏。一般而言,从就业启动的9至10月份到来年三四月份,往往增长缓慢,5月起开始“爬陡坡”,几乎每周都有较大幅度提高。这是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一,不少同学虽然已经有了一个或多个就业意向,但还是希望找到更好的`;其二,毕业生中半数以上是外地生源,若有同学想留沪工作,需在五六月份前递交包含就业单位在内的“非上海生源进沪就业办理户口申请”相关材料,也就必须在此前签约确定单位。

因此,考生家长也无需为一个阶段的“小数值”签约率过度紧张。在选择专业时若要考虑未来就业,莫以一时之冷热为方向,不妨更多结合考生自身兴趣,从国家宏观中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趋势中判断。

三看心态

切勿纠结“史上最难”

在就签约率、就业形势进行采访时,不少应届毕业生看法迥异。有的自身和身边同学都求职顺利,直言“还好”,也有人至今还没拿到理想的Offer,连呼“困难”。

与此同时,当“签约率”被强光聚焦时,高校开始如履薄冰。一位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了目前学校就业情况后,反复说,“有的专业现在签约率暂时较低的情况,千万别写哦,否则招生招不到了。”

业内人士指出,与其为一个随时动态变化的整体性数字过度纠结,各方不如沉下心来,积极应对。其实,这个“最难”还真“有待商榷”――,应届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600万人,较前一年一下子多出了50万人,同时遭遇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那个4年前的“寒冬”,在政府、用人单位、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平稳度过。

严控“地王”·恐慌购房 篇3

临近年末, 各地“地王”频出。据某机构的统计数据, 11月27日到12月7日之间的11天里, 有7个城市的“地王”纪录被刷新。面对年底越来越火爆的土地市场, 12月18日, 国土资源部召开了关于“采取切实措施, 稳定房地产用地供应, 抑制异常地价”有关工作情况的新闻通气会。会议提出了诸多措施要求, 其核心议题就是要严控“地王”、稳供抑价。国土部要求平抑土地市场价格的异常波动, 并将公布各地“地王”参照标准, 避免出现“地王”。新闻通气会上国土部还表示将调查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滨江2号地块, 此地块正是2012年以来的全国总价“地王”, 竞得该地块的企业是中冶置地。

国土部土地利用管理司司长廖永林在会上表示, 除了公开调查地王之外, 遏制“地王”抬头的方式主要有:首先, 对总价较高的地块, 将实行分割处理, 划为多宗地供应。其次, 对地段较好、单价较高的优质地块, 则综合采用多种竞价方式, 或招标出让, 或提高付款难度, 或与条件较差的土地“捆绑”供应。廖永林还表示, 下一步, 国土资源部将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实现分类指导, 加强针对性, 突出差异性, 强调时效性。当前主要要求市场出现波动的城市在3个方面采取切实措施:一是加供应、稳后市, 二是控异常、防波动, 三是避免误读误导、稳定市场预期, 以保持土地市场稳定,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

近期多地“地王”涌现, 似乎与政策走向背道而驰。在这种形势下, 国土部提出今后整治土地市场的若干思路, 虽然有临时“救急”、“灭火”之意, 但从中我们也可以解读出一些深长的意味。

一是引发示范的效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 国土部召开新闻通气会重申了这一立场, 其关于土地市场未来调控方向的表述, 也是十八大后决策层第一次有针对性的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发声。国土部的表态无疑起到“榜样”的作用, 其他部委近期也极有可能有类似声音或动作跟进。

二是“预期”或固化为调控手段。近期楼市回暖、土地市场火爆无疑增加了市场的看涨情绪。尽管近期的几块“地王”是在土地市场整体处于低位的时间段出现的, 但确实存在误导市场、影响预期的因素。国土部果断表态整治“地王”, 彰显调控决心, 起到稳市场的作用。从最近几次楼市调控政策来看, 越来越重视“预期”, 影响“预期”的意图日渐明显, 此次国土部的表态也是这样, 意在扭转土地市场趋向火爆的预期。或许今后“预期”将逐步演进为一种重要调控方式。同时, 此次国土部的表态也有预警之意, 警示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 推地、拿地时要注意市场效果和舆论导向。

三是调控趋向灵活。此次国土部的表态立场坚定, 值得注意的是, 国土部未来将采取的措施中行政色彩较淡, 更多的是市场化手段。这无疑是此轮调控以来的一大变化。未来采取市场手段调控楼市应是必然方向。同时, 楼市调控手段也将趋向灵活。如国土部首次划分市场异动三类城市颇有新意, 未来房地产调控可能更多向差异化调控倾斜。

国土部整治“地王”意在推动调控持续深化, 本轮调控由之前的以“限购”、“限贷”为主, 向源头的土地市场深化。这将预示着调控政策正向整体化、系统化、精确化的方向演进。

●恐慌购房

近日, 有媒体报道北京、广州等地出现排号购房、“恐慌性”抢房现象, 并借此推断房价或将迎来新一轮疯涨。

据报道, 计划推盘288套的北京“金地格林”项目, 首次排卡即超过1600人;更有甚者推出“北京二手房一夜之间涨价70万元”的惊人报道。在近期的南昌市场, 每一个楼盘开盘即售罄的广告同样不绝于耳, 基本上所有的开盘现场都是抽号选房。不仅新房市场如此, 北京市住建委网站公布的网签数据也显示, 截至11月底, 2012年北京二手住宅签约套数为124201套, 已远远超过2011年全年121512套的成交量, 呈现出迅猛上升的态势。

针对相关报道, 11月19日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 这基本上是个别开发企业制造假象、诱导消费者购买的违规炒作行为。例如, 上文提到的“金地格林”项目, 经查至今尚未取得预售许可, 已涉嫌违反“未取得预售许可证之前, 不得排号、定房、内部认购或收取任何预付款性质的费用”的规定。对于违规炒作和销售的项目, 北京市将严厉查处。目前, 北京市住建委已约谈了一些涉嫌违规项目的负责人, 并启动了执法程序。

该负责人还指出, 当前北京楼市并不存在“恐慌性”购房情况, 市场基本处于动态平衡中。北京将继续严格执行包括住房限购政策在内的调控政策, 遏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将作为今后楼市调控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期坚持。因此, 住房成交量和房价都不具备明显反弹的条件。所以, 提醒广大居民还是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安排购房, 盲目非理性的购房存在较大风险。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 购房者在“羊群效应”的影响下入市购房, 本身就处于弱势;而企业的趋利性使得开发商对推高价格充满了动力, 恐慌性购房带来价格的上涨是符合开发商本身利益的。

莫名的恐慌经典散文 篇4

在我童年时候,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家里姐妹三人,缺衣少食,母亲对于孩子们没有像样时令衣服而恐慌愧疚;父亲对于家中粮食接不上顿而恐慌自责;西安求学毕业,一度迟迟不能就业,父母又深感自己无能,给娃帮不上忙而恐慌内疚;就业了,婚姻迟迟停滞不前,父母又一次恐慌发愁,坐卧不安……

人生就这样如此反复,一个让人恐慌的问题解决了,一个让人恐慌的问题又接着来了。人呀,一直都生活在矛盾中,生活在莫名其妙的恐慌中。时隔多年后,已为人父的我,终于体会到了父母当年那份忐忑不安的恐慌心情和内心煎熬,自己也陷入了一个又一个无休止的恐慌之中。

恐慌一次次的各种考试,唯恐自己被否定出局;恐慌应对复杂的人际交往,唯恐木讷的自己,处理不好各方面关系,影响个人声誉;恐慌多病的父母的身体再次有恙,唯恐心里不够强大撑不住;恐慌突如其来的变故,唯恐自己承受力之神经被崩断;在工作中唯恐自己有闪失,恐慌领导对自己不满意……

人之一生,跌跌宕宕,起起伏伏,路之坎坷,事之艰难。

好多人,对自己人生描绘的璀璨又美丽,可是事情的发展,又有几件事是遂自己的意愿。其实,人生就像蒲公英,看似自由,却身不由己。为此,一个个恐慌接踵而来,一个个忧愁让人对命运的.安排又无力挣脱。

女儿,突患重疾,让我看多了生死离别,看清了人性,更看淡了一切。

近年来,父母女儿轮番住院,自己经常在去医院和单位的路途上奔波。一直都在为囊中的金钱不足而恐慌,而伤神。唯恐至亲之人出现什么不测,自己一时应付不了场面而遗恨终生。

对于,不懂开源节流,勤俭持家的我,父母为此,常教导我和姐姐们:“家有存钱,不用求人。”

“出门门槛低,进门门槛高。”为了给孩子看病,花尽了家中积蓄,还一度四处告借,仰人鼻息自是难免,其中难堪自是不可言喻。儿童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每天医药费、诊疗费压的另种境况了。还好,天佑爱女,经过半月治疗,女儿康复出院,房子最终没有被卖掉。恐慌,又一次被解除。

现实给我结结实实上了一堂课,让我如梦初醒;不得不正视,金钱,在某种时刻显示的重要地位。

“手中有钱,心中不慌。”别人有,不如自己有。经历就是财富,现在想起父母的话,真个是字字真切,对我来说教育不为之不深刻。

恐慌让人困惑,让人忧愁,又让人无可奈何。每天都生活在莫名的恐慌中,这是怎么了?是自己生活压力太大还是到了该恐慌的年龄段了?连给人搬砖和灰的阿牛都陷入失业的痛苦中,日日恐慌的不行!

电视新闻人如何克服“本领恐慌” 篇5

“本领恐慌”是指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任务和新目标的挑战, 担心自身素质不适应, 缺乏知识和技能而产生的惶恐不安的情绪。直白地说, “本领恐慌”就是知识恐慌、能力恐慌。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 传媒行业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洗礼。这种情势之下, 传统媒体会产生一种学习掌握新媒体技术、自觉运用新媒体渠道的内生动力, 这就是融媒体产生的背景和动因, 也是传统媒体需要面对的新课题。然而融媒体发展没有经验可循, 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迷茫与未知, 成为当下不少电视人产生“本领恐慌”的主要原因。

媒介融合正处于如火如荼的进程之中, 业界正在经历从观望到质疑再到适应的过程。任何改革都不会轻轻松松, 而决定改革成败的最关键的因素, 也是最有活力的因素, 仍然是人的因素。因此, 当下的电视新闻人需克服融媒体时代的“本领恐慌”, 自我革新, 树立新理念。

一、具备重构新媒体、重塑融媒体的本领

融媒体发展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开办了新闻网站, 开设了官方微博、微信, 建立了客户端。传播手段上多元化, 也并不等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了深度融合发展。所谓深度融合发展, 是要对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进行重新解构与认识, 然后加以利用, 拉长传统媒体的短板, 实现融媒体重塑。今年3月, 张家港电视台《张家港新闻》对栏目的公众微信平台进行全面升级, 不再仅仅是对当天新闻信息进行简要发布, 而是专门成立了由4位记者组成的微信小组, 对每天的微信内容和活动进行深度策划。先后开展“首届港城萌娃大赛”、“父亲节晒微笑”、“就业我帮您”等活动, 逐渐形成了微信线上推广、电视栏目线下跟进互动的良性运作模式, 取得了1+1>2的效果。三个月时间, 栏目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微信粉丝量从原来的不足千人提高到了10万人以上, 占到全市总人口的8%。由于有栏目的扶持, 《张家港新闻》公众微信平台影响力日益扩大, 成长起来的微信平台也在反哺栏目。例如, 目前每天的微信爆料有效信息在10条左右, 这些新闻线索不但丰富了日常电视节目的内容, 也让《张家港新闻》这一时政类综合新闻节目走进百姓生活, 更接地气。此外, 《张家港新闻》即将推出的子栏目《朋友圈》也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而形成的一个汇聚和发布、讨论微信话题的融媒体节目形式。

二、具备自我创新、生产新内容的本领

融媒体发展要求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能够充分认识新媒体传播技术的特点, 生产出适应这些特点的内容。为此, 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需要改进、调整传统写作习惯, 既要坚持自身的优势和特点, 也要在形式上更贴近新媒体的技术特点。今年6月2日, 张家港迎来了入夏以来的首场大雨, 24小时内降水量达到219.6毫米, 达到历史极值。当天的电视节目, 在头条报道了与降雨有关的新闻, 除了关注大雨造成的影响, 也报道了各部门抢险工作动态。尽管报道非常扎实详尽, 但如果把这条电视新闻全部照搬到微信平台上却很难形成吸引力。为此, 微信编辑组对这条新闻进行重新编辑, 用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对大雨的影响进行描述, 重新设计了标题《115个沙洲湖昨天砸向港城, 2万只鸡被淹死》。这样的标题不但直观地反映大雨之大, 也更生动地反映了大雨给百姓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当天头条点击量达到26000, 占到总粉丝量的近三分之一。之所以这条信息会得到大量的关注, 除了选题具有吸引力, 微信改编功不可没。可见, 由于传统电视新闻与新媒体传播方式有本质的不同 (一个是一对多线型传播, 一个则是多对多的碎片化传播) 。因此, 即便是同一个新闻题材, 当从电视屏幕上走到手机屏幕上, 其报道的切入点、信息选择, 都需要进行重新加工和改编。如此, 才能提高信息的到达率, 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三、具备运用新媒体渠道树品牌的本领

品牌是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是媒体的软实力。新媒体的互动性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优势, 拓展品牌的影响力。今年4月, 一位大葱种植户向《张家港新闻》栏目微信平台反映今年大葱滞销, 栏目组迅速策划, 报道了爆料人大葱滞销的情况, 还走访多个种植基地, 采访当前大葱种植和销售方面的现状, 并深入分析大葱滞销的原因, 为种植户提供相关建议。这条信息也在微信平台上发布, 并发起“爱心向前‘葱’”公益行动, 向社会广泛征集爱心人士, 帮助葱农销售大葱, 首批参与活动的5家爱心企业从困难葱农那里购买了1500公斤大葱, 解了葱农的燃眉之急。这一活动的成功运营是一次有益尝试, 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专业性与新媒体的互动性进行有效整合, 形成合力, 提升了栏目的社会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 改变了以往受众对于《张家港新闻》这档时政类新闻栏目的刻板印象, 树立了栏目的公益品牌形象。融媒体时代, 传统电视媒体需要思考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走大众路线, 让节目更有温度, 俘获观众的心。

电影《极度恐慌》的医学教学用途 篇6

1 丝状病毒的形态及病毒的发病机制———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

电影里给这种变异的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 EBV) 一个新名称———莫塔巴 (Motaba) 。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 (金) (旧称扎伊尔) 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这种病毒, 该病毒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BHF) , 这种烈性传染病病毒, 致死率高达53%~89%。

1.1 丝状病毒的生物学形态 (见图1)

埃博拉病毒形态为线形, 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6”字形、“U”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 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 nm, 长度可达1 400 nm[2]。电影中主角Sam说:“It’s one billionth our size and it’s beating us.”助手开玩笑说:“What, do you want to take it to dinner.”电影中描述的病毒形态学表现极为准确, 符合教学要求。

病毒形态有很多, 常见的有砖形、弹形、球形、杆形 (丝状) 、蝌蚪形等, 丝状病毒是较常见的形态。

1.2 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

人体的内皮细胞、肝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对象。成功感染目标后, 埃博拉病毒表面跨膜蛋白 (GP) , 形成三聚体, 并与血管内壁的内皮细胞结合, 之后吸附、穿入, 能抵抗干扰素及杀细胞毒性[3~6]。此外, 病毒蛋白干扰抗原呈递细胞 (巨噬细胞、树突细胞) , 使埃博拉病毒不会触发活化T淋巴细胞, 避开免疫系统防御。同时, 这些细胞将病毒带至全身诸如淋巴结、脾脏、肝脏及肺部等地方[6]。

动物实验中, 地鼠肾细胞、绿猴肾细胞、人胚肺纤维母细胞等均可用于培养EBV[7]。在病毒感染细胞后7 h, 培养物中可检测到病毒RNA, 18 h后达高峰, 48 h后可见到细胞病变, 7~8 d后细胞变圆、皱缩, 染色后可见细胞内病毒包涵体。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学习到, 病毒感染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 抑制宿主细胞代谢、破坏溶酶体、破坏细胞器、抢占资源等, 最后导致细胞裂解死亡, 即杀细胞效应。宿主细胞死亡后释放大量的病毒, 进一步感染其他细胞。电影通过画面和讲述, 准确地解说了病毒的主要致病机制。

2 埃博拉出血热的临床表现———用于传染病学教学

随着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大面积爆发, 非洲以外的国家仍有可能发生输入性感染, 正如电影所描述的一样。电影用较多镜头对埃博拉出血热的临床表现进行了描述, 而且, Sam和他的同事在飞往扎伊尔的飞机上, 对Salt介绍了病情:“患者初期症状像流行性感冒, 两三天后全身出现红斑, 不久变成脓包, 很快出现溃疡和出血, 红斑变成脓包就像烤糊的玉米粒。呕吐、腹泻, 鼻子、耳朵、牙床、眼圈出血, 内脏腐烂。”

病毒潜伏期可达2~21 d, 但通常只有5~10 d。病毒感染后, 在体内迅速扩散、大量繁殖。患者表现为突然出现高烧、头痛、咽喉疼痛、虚弱和肌肉疼痛, 继而呕吐、腹痛、腹泻, 病毒在体内大量繁殖, 使多个器官变形、坏死, 导致人体内外出血、血液凝固, 患者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和肛门出血等。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2,5,7]。

3 埃博拉病毒爆发的流行病学调查———用于临床流行病学教学

电影以Sam进行埃博拉病毒传播的流行病学调查为主线, 展开情节, 并分析了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变异, 总结了病原携带者可能具有抗病毒血清———这是救治的唯一希望。

3.1 病毒的天然宿主在电影中没有具体表现

蝙蝠 (锤头果蝠、反曲肩果蝠、小领果蝠) 最有可能是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天然宿主。感染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猴子可以致其死亡, 故灵长类动物是否成为天然宿主值得探讨, 但如果灵长类动物 (如猴子) 携带病毒而能够存活, 说明猴子对病毒是隐性感染, 体内具有抗病毒抗体[6,8,9]。

3.2 传播途径

人类及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 接触带病动物的体液而感染后, 再通过直接的血液及体液接触传染他人。另外, 口腔及黏膜接触为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感染病毒的途径之一。男性治愈者的精液在康复后50 d内仍具有传染性。尚未出现人类空气传播的案例, 但是有实验证实空气中0.8~1.2 um的飞沫能使猴子染病[7,9]。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 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

电影中讲到病毒发生了变异, 可以从接触传播变异到空气传播。虽然埃博拉病毒传播方式能否变异成空气传播还存在争议, 但也揭示了病毒的传播方式和生物学性状均可能发生变异, 这是病毒变异特点的一种规律。

病毒具有一定的耐热性, 在60℃的条件下60 min可被杀死。病毒主要存在于患者的体液、血液中, 因此对患者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 均应彻底消毒, 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6]。电影中医务人员Henry、Casey、Robby均在诊治或研制过程中被感染, 是医源性感染的实例。

3.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无论其年龄和性别。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患者、感染动物密切接触人员, 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埃博拉流行现场工作人员等。目前正在研制疫苗, 现已开始临床试验。

3.4 埃博拉病毒爆发历史回顾

3.4.1 流行区域

(见图2) 埃博拉病毒主要呈现非洲地方性流行, 开始局限在中非热带雨林和东南非洲热带大草原, 但后来从苏丹、刚果 (金) 扩展到刚果 (布) 、中非、加蓬、尼日利亚、肯尼亚、科特迪瓦、喀麦隆、津巴布韦、乌干达、埃塞俄比亚以及南非[2]。2014年在非洲西海岸塞拉里昂、利比里亚、几内亚最为严重, 成为该病毒历史上流行最严重的一次。非洲以外地区偶有病例报道, 均属于输入性或实验室意外感染。

埃博拉病毒仅在个别国家、地区间歇性流行, 在时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如电影中所说, 这种病毒病程短、死亡快, 不会引起大范围扩散。

3.4.2 流行情况 (见表1)

电影发布的1995年真实发生了埃博拉病毒爆发流行, 只是爆发地点不是在美国, 而是在刚果 (金) 。

注:截止2014年10月10日, 感染人数超过8 000人, 死亡人数达到4 033人

4 不同角度的伦理学大讨论———用于医学伦理学教学

医学伦理学是运用伦理学的理论、方法, 研究、讨论并践行医学领域中发生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问题。这部电影, 不仅用流行病学调查为情节发展主线, 另外还用激发医学伦理学矛盾去突显电影主题———生命第一。

4.1 医学伦理学精神

电影主角Sam Daniels在流行病学调查中, 表现出了崇高的职业道德, 他不畏惧病毒, 突破重重风险, 为拯救小镇所有居民生命而奋不顾身, 与自己的国家、军队对抗, 最终以机智取得了胜利。“People are dying.It’s about you being a doctor!It’s about that sacred oath we took!”Sam的争辩充分体现了医生的职业操守和遵守的誓言, 是影片的中心思想。

4.2 军方伦理学讨论

1976年发现病毒后, 军方研制出抗埃博拉病毒血清, 只作为生物战争中的武器来研究是极不人道的。之后发现病毒在小镇蔓延, 军方想用血清来救治病患。当发现病毒不可控制时, 军方采取了毁灭小镇的做法来控制病毒蔓延, 这里也值得我们进行教学讨论。

4.3 小镇居民伦理学讨论

居民在被强制隔离时, 听到最多的是“我有权呆在这儿!”“我们要自由!”, 甚至发生居民开车冲出小镇的冲突事件, 隔离措施阵容甚比战争场面。被隔离人群的伦理学观点也值得我们进行教学讨论。

4.4 人类与大自然相处的伦理学讨论

电影中Jam问那个巫医知道些什么, 向导Benjamin这样回答:“He believes that the Gods were awoken from their sleep by men cutting down the trees.Where no man should be.And the Gods got angry.This is a punishment.”可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善待大自然, 爱护环境, 也是医学伦理学的一部分。

5 抗原抗体人体免疫应答与病毒变异———用于医学免疫学教学

5.1 检测方法

埃博拉病毒是高危病原体, 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 (炭疽、艾滋病、SARS为3级) 。电影一开始就对不同微生物进行安全级别分类;在微生物课程教学中也是这样评定的, 必须在专门的实验设施内进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主要通过检测埃博拉病毒特异性Ig M和Ig G抗体以及病毒抗原或核酸等, 目前已经明确了埃博拉病毒基因谱。

5.1.1 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查

患者血液中的病毒特异性Ig M抗体在发病后2~9 d出现, 持续到发病后1~6个月;Ig G抗体在发病后6~18 d出现, 持续存在到发病后2年以上。因此, 非洲出现了黑市购买康复患者血液的现象。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出的病毒核心蛋白羧基端多肽为抗原, 建立的检测埃博拉病毒Ig G抗体的ELISA方法, 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10]。

5.1.2 病毒特异性抗原和核酸的检查

检测埃博拉病毒抗原与检测病毒核酸的一致性几乎达到100%, 敏感度很高。用γ射线照射标本并灭活病毒后, 再检测病毒抗原或RNA时, 实验安全性增高, 且实验结果也不受影响[11]。

5.2 猴子血清治疗变异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学理论依据[12]

猴子作为病毒携带者, 其血清中含有病毒抗体, 可以使猴子本身不患病, 且提炼出来的抗体血清也能用于治疗人类患者, 如同破伤风抗毒素。如果猴子体内有原病毒和变异病毒, 当然可以抵抗两种病毒, 如果只有一种病毒, 因体内已经产生针对病毒多种抗原的相应抗体, 其血清也能用于变异病毒的治疗。军方研制的原病毒血清, 可能因抗体针对的抗原发生变异, 所以没有疗效。就像流感疫苗一样, 新的变异病毒出现, 旧的疫苗刺激产生的抗体将不再起作用。电影中Jam为了找到这种血清, 费尽周折。当然, 这种方式作为免疫学治疗的一种思路是可行的, 而实际上用一只猴子的血清来治疗整个小镇的所有患者是远远不够的。

综上所述, 电影《极度恐慌》不仅是一部艺术电影, 更是一部可以用于医学教学的科教电影, 适用于医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沃尔夫冈·彼得森《.极度恐慌》 (《outbreak》) [Z].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华纳兄弟公司, 1995.

[2]张文生, 李学军.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15) :2856-2857.

[3]石明, 沈宇清.埃博拉病毒侵染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 2013 (1) :71-75.

[4]Jeremy Cherfas, 王浩鑫, 马建华.研究前沿:埃博拉病毒感染机理[J].科学观察, 2013 (2) :62-63.

[5]丁国永, 王志玉, 高璐, 等.埃博拉病毒包膜糖蛋白研究进展[J].病毒学报, 2013 (2) :233-237.

[6]瞿涤, 袁正宏, 闻玉梅.埃博拉病毒及其致病机制[J].微生物与感染, 2014 (8) :1-5.

[7]聂福平, 范泉水, 王灵强, 等.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 2006 (10) :65-67.

[8]秦少青.法国研究人员发现:蝙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5 (12) :90.

[9]许黎黎, 张连峰.埃博拉出血热及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1 (1) :70-74.

[10]盖微微, 郑学星, 薛向红, 等.埃博拉病毒VP40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3 (9) :782-786.

[11]盖微微, 郑学星, 薛向红, 等.埃博拉病毒检测与分型Real-timeP CR方法的建立[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3 (3) :208-211, 216.

上一篇:离心泵振动下一篇:装修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