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2024-08-10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通用12篇)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篇1

道教是经过漫长演化而发展起来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清水道教音乐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乐,其在曲式与音调上,充分体现着道教中所崇尚的道法自然、崇尚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信仰,具有清心寡、宁静平和的情调[2]。由于清水道教音乐的曲调以及形式与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因此道教音乐更容易被大众理解,故其即具有宗教的作用,又具有娱乐的作用。因此如何正确的保护与利用清水道教音乐,对提升城市品位、促进旅游事业、发展城市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应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开发清水道教音乐的文化旅游建立,完善对清水道教音乐的利用工作。

一、清水道教音乐的发展以及开发意义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自然环境宁静清幽、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文资源厚重。这里祖祖辈辈所追求“耕读传家”的儒学气象与长期的农耕文明,使得百姓形成了牧歌劳作式的生活方式以及温良包容的社会心理。清水不仅具备优越的地理环境还具备较为坚实的道家文化底蕴,这都是其道教文化得以存续与发展原因,清水县内可见道观与佛寺并存、道教与儒学文化交融,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以及文化旅游资源。

清水道教源于全真道派,是甘肃省天水市的汉族宗教音乐。其自明朝时建立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清代乾隆年间,由于受到陕西华阴等地区道教音乐的影响,分成了“龙门派”与“华山派”。“华山派”道教音乐的曲调是以柔带刚的旋律,配合舒缓而又悠长的节奏;“龙门派”道教音乐的曲调在旋律上显的柔和婉转,结构严谨。“华山派”以及“龙门派”在唱诵经韵时,有专门的打击法器为之伴奏。现存的清水道教音乐曲目约有200多种,现存的器乐曲有60余部100多卷。清水道教音乐以口口相传的形式传承,具有较强的独特性、民俗性、地方性,是至今仍存在于民俗主体中的宗教文化艺术体裁,其亲民俗与独特性使之具有很好的开发意义。也正因如此,清水道教音乐于2008年6月14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

二、清水道教音乐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出现的问题

(一)开发过于趋向商业化。

道教音乐文化是道教文化中的一种,具备满足旅游者宗教情感与感官互动的功能,是一项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旅游场所往往带给旅游者的是一种神圣、庄严的感受,但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和利益的趋势,对于清水道教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原生态的文化性越来越淡,而商业性日益明显,忽视了对道教音乐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

(二)宣传力度不够,配套设施不健全。

清水道教文化旅游资源法事活动不多,道教氛围不浓,除了进香以外,其他旅游活动较少,尤其是道教音乐文化方面的活动尚未进入规范化的管理以及重点开发。清水没有将开发清水道教音乐文化和旅游资源结合,也没将这一特色去规划宣传,进而吸引游客。而配套设施如旅游景区的饭店内的音乐文化气息以及体系音乐文化的活动设施都较为落后[3]。这是清水道教音乐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不利之处。

(三)导游人员素质较低。

很多导游由于对宗教知识了解过少,不能做好对道教音乐文化的讲解与宣传工作,导致旅游者对无法仅通过表面的文字阶段了解深奥的道教音乐文化,走马观花看热闹,无法产生对清水道教音乐文化的兴趣,使得其发展与利用受到限制。

三、清水道教音乐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一)以保护为主,科学开发旅游资源。

道教音乐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清水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它一份无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在道教音乐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中,不能盲目实行,需要在开发前做好科学的规划,将所有的规划与开发都要围绕着保护这个中心展开,从而建立一套完整的清水道教音乐开发体系。

(二)加强宣传力度,建立完善配套设施。

首先,要加强开发清水道教音乐的文化旅游资源意义的宣传,其不仅道教文化的一种,更是展示清水历史文化以及道教生态文化的良好手段。其次,采取不同的宣传方法和力度,加强吸引国内外客源的宣传。利用清水道教音乐文化自身的独特魅力,吸引国内外道教信徒、专家学者以及普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

(三)提高导游从业素质。

为使得清水道教音乐文化作为道教文化的主要宣传方向,带动清水道教旅游建设,提高导游素质是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之一。相关部门应建立适当的培训体系,多层次、多形式、多方向地培养人才,加强其专业素质,提高其文化水平,以利于清水地区道教音乐的宣传,推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四、结语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水道教音乐,既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又是该地区发展宗教旅游的一项十分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清水道教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与利用能够解决该地区目前道教旅游面临的旅游形式陈旧、内容单调浮浅,缺乏参与性等问题,同时也能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得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传承。

摘要:道教音乐的文化旅游产业是产业经济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其具备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以及潜在有利的市场价值,日益成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中不可小觑的开发资源。清水道教音乐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对清水道教旅游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清水相对落后的经济有所改善,是清水县实现跨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介绍清水道教音乐,探讨其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带动作用以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关键词:清水,道教音乐,文化旅游资源,利用

参考文献

[1]陈雅岚.中国道教文化资源开发及产业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2]袁银枝.试析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价值[J].宜宾学院学报,2004,03.

[3]陈雅岚.论宗教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政府规制[J].云南社会科学,2012,01.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篇2

一、民俗旅游

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的生活环境到居住地以外,通过自身的感受来获得一种心灵上的“重生”。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精神需求,以文化为载体,以体验为方式的民俗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游客的精神诉求,现在民俗旅游也来越来越成为吸引旅游者的重要方式,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很大一部分仍然处于待开发状态。云南、贵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当前的旅游发展中已经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其发展的民俗旅游之路。那么在发展民俗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开发?我认为中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一个大品牌时代,只有精准定位才能建立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品牌形象。中央电视台广告中心副主任何海明如是说。“不要放过旅游产品或服务的任何特性,并从品牌中提炼出独特的特性,占据一个细分品类。”现代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也是旅游者深度旅游的开始,随着旅游的频率的增长,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旅游地表征的肤浅的认识,希望获得的是一次次震撼心灵的“心灵之旅”,谁能打动游客的放心,触动他们心底最深的期望,谁将在旅游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

二、品牌---旅游符号

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对某地的一种最初的印象,也就是某地在我们脑海中最突出的形象的树立,如西湖--杭州、漓江-桂林、丽江-云南,这就是一种旅游符号,有其“能指”和“所指”。江西旅游在中国旅游市场上,它的旅游符号可能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革命圣地、红色旅游。自2000年江西省率先提出“红色旅游”,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将革命圣地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战略性开发。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江西红色旅游规模已占全国红色旅游的三分之一,“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这一旅游品牌已经深入心。但是据国家旅游局2011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数据显示,江西的旅游在全国各省排名仍然处于中等以下水平。究其原因在于江西“红色旅游”象征符号已经深入人心,“红色旅游”资源符号客源群体比较单

一、旅游主要是以观光、教育为目的,产品的体验性、娱乐性不足,不能满足大众对于异质文化的高品质的旅游心理需求。现在对于江西旅游而言,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的符号象征,打造更为丰富、更符合江西地区特质的,长远吸引力的民俗旅游产品。

三、江西民俗旅游开发现状 江西有着丰富多彩的地方民俗:以断发纹身悬棺葬为代表的古越人风俗,以畲族文化艺术风俗习惯节庆活动为代表的畲族风情;以客家文艺客家饮食为代表的客家风情;还有景德镇瓷俗、樟树药俗、婺源茶俗、江西傩舞等。江西傩舞和永新盾牌舞被正式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众多的民俗资源当中尤以客家风情、畲族文化、傩舞为代表的江西民俗文化独具地方特色,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有较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但是就江西目前的民俗旅游开发现状看来,除了赣州的各家文化,其他发展都特别滞后。位于赣县的客家文化园建筑风格既秉承了传统文化建筑理念 又结合了浓郁的地方人文特色,现在已发展成为集祭祀庆典、文博展览、商贸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已成为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除此之外江西富有地方特色、源远流长的傩文化,虽然受到了政府的重视,但是长期以来只是成为重要节日的表演项目,在民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傩庙损毁,傩舞、傩戏失传,并没有发展成为惯常的旅游项目。还有江西目前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畲族,是全省惟一成乡镇建制的少数民族 截止2006年9月江西省共建7个畲族乡,九个畲族村,由于长期以来的不重视,畲族民俗风情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前途令人堪忧。

四、民俗旅游开发模式探析 民俗旅游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发展民俗旅游要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文化特质,在开发的时候注重文化元素的挖掘、组合。

(一)以节庆带动的民俗旅游开发。

节庆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展演,在我们发展民俗旅游中,节庆的辐射效应非常大,节庆是一个民族民俗活动展演的浓缩和核心,通过特定的节日我们可以领略当地人民的精神信仰,现在的很多节日大都来源于古时的祭祀礼仪,是族群精神的凝聚、团结的重要载体,并且通过民俗节庆,可以让游客在有限的时间感受到当地最为多样化的民俗风情。在江西发展民俗旅游中,可以先开发出具有代表性的民俗节日,以节日的效应,辐射影响其他民俗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畲族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73万人, 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 其中闽东、浙南占70%,江西位于第三,畲族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有着独特民族习俗、文化艺术、民族建筑及其居住的特殊地理环境等, 形成了鲜明的畲族民俗文化旅游特色。

江西信丰自2009年参与全国畲族文化古籍整理,年至今已经连续两届举办了“三月三”畲族乌饭节,开创了全省民族地区自办大型民俗活动的先例。通过节日展示了畲族歌舞、畲族民俗文物、畲族服饰、畲族饮食等独具畲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乌饭节活动在全省民族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通过媒体的报道,很多人了解了畲族,村民看到了旅游带来的巨大效应,都纷纷主动挖掘当地特色,“三月三”乌饭节开创了江西省自办大型民俗活动的先例,利用节庆文化的这种效应,田垅畲族村打出畲乡牌,成立了畲民脐橙、西瓜两个专业合作社,脐橙、西瓜等特色产业也成为畲农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二)增强民俗旅游资源的娱乐性、世俗性

江西独特的傩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江西是傩文化的发源地,尤其以上栗、莲花、等地为主,江西丰富的傩文化资源,重点突出以傩祭、傩俗、傩舞、傩戏为特色的傩文化原生形态,以彰显赣傩在傩文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价值。目前在傩文化的开发中主要以展览这种静态的表现为主,以实物、图片,辅以声像播放、活态展览等手段给游客以视觉欣赏。江西南昌举办的傩文化画艺术节以及傩文化主题公园,都没有深入挖掘到傩文化的内涵,傩是古代的一种驱鬼的仪式,是人神交流,祈福免灾的一种民俗活动,它的源泉在民众,在生活,因此单纯的以一种静态的、展览的方式不足以领略傩文化的真谛,也不能感受到足够的文化震撼,吸引力大大减弱,目前在民俗旅游中应该增强傩文化的民俗性和体验性,旅游者亲自参与或者亲临观看傩祭、傩戏,了解傩文化的内涵,从而提升旅游认识,亲身制作傩面具,最终达到娱神、自娱的目的。

(三)民俗旅游主体---社区居民的主动性提升 民俗旅游开发中要注重旅游地居民的民族主体意识的提升,强化其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开发中注重开发产品的选择,不能一味的为了满足游客猎奇的需要而开发出一些与民族主体意识背离,消弱民族认同的项目,如现在很多民族地区开发的少数民族少女的低俗歌舞表演,还有开发出一些“奇风异俗”满足游客低俗的旅游需求,随着旅游的这种主客关系的错位,民族居民的民族意识会逐渐淡漠,会背离民族主题文化而逐渐被同化。因此一定要确立以民族地区居民为主体的民族开发方向,这样民俗才能得以保持,吸引力才能持续存在。

(三)民俗旅游与其他旅游的组合

江西民俗旅游中可以将其不同类型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同时也可将江西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增强旅游线路的吸引力,使江西旅游的品牌得以提升。如鹰潭要利用龙虎山悬棺表演这一品牌在龙虎山建立古越人民俗馆集中展示古越人悬棺葬习俗、断发纹身习俗、图腾崇拜习俗,干栏式建筑习俗等;可以把畲族民俗文化旅游与上饶、吉安、赣州的旅游产品进行组合,以畲族的乌饭节、中秋歌节、二月二会亲节等传统节庆活动为重点,集中展示畲族的文化艺术成果、婚俗、民族服饰、畲族礼仪把经典的参与性强的趣味性大的活动日常化。赣南客家文化是江西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把赣南建成赣闽粤客家文化的中心在赣州市或赣县建客家文化城,将客家独特的建筑客家土楼和围屋客家文艺客家饮食等集中展示给游客。

旅游是旅游者离开惯常的生活环境到作为一种特有的经济方式,是通过游客在空间载体上的活动和对旅游产品的消费来实现的,是通过感受来实现的。它不像工业产品,工业产品在车间里生产,或者在商店里销售。那么,旅游营销的品牌价值如何才能实现呢?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一、江西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江西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江西的红色旅游资源,自2000年江西省率先提出“红色旅游”,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将革命圣地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战略性开发,到现在江西红色旅游的收入已经占到全国红色旅游收入的三分之一多。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江西红色旅游规模已占全国红色旅游的三分之一,“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这一旅游品牌已经深入心。但是据国家旅游局2011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数据显示,江西的旅游排名仍然在全国的中等以下水平。

二、江西旅游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江西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一、江西 畲族

江西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人口、历史上

2012年3月24日(农历三月三)在江西信丰举行了第二届“三月三”大型节庆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的很多游客,畲族人民也穿上了自己的节日服装,融入到了歌的海洋,畲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人们擅长以歌曲来表达各自的心声,“三月三”不仅是畲族的祭祀节日,更是畲族男女寻找意中人的“情人节”。在轰轰烈烈的节庆文化的升温之下,我们不禁要问

二、江西畲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江西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红色旅游、绿色旅游 民俗旅游比较欠缺

2、畲族旅游的开发对树立畲族民族自豪感,保护民族遗产的重要性。

3、节庆旅游的辐射效应。

该村按照“一村一品”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脐橙、西瓜、生猪、养牛等特色产业,成立脐橙、西瓜两支党员带头的志愿服务队,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在服务队的带领下,成立注册了畲民脐橙、精美西瓜两个专业合作社,拓宽了农产品的营销市场。目前,全村脐橙实现人平一亩果,总产量达到250万斤,西瓜种植面积1400亩,年产量达2800多吨,总产值300多万元,脐橙、西瓜等特色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该村发展生态农业的做法在全省召开的民族地区“一村一品”经验交流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

09年投资30多万元新建了34米长、以“和谐畲族”为主题的大型畲族文化墙,新建了一幢畲族民俗文化展览馆和一个具有浓厚畲族特色的歌舞戏台。并于2009年和2010年农历三月初三连续举办了两届“三月三”畲族乌饭节,开创了全省民族地区自办大型民俗活动的先例。通过节日展示了畲族歌舞、畲族民俗文物、畲族服饰、畲族饮食等独具畲族特色的民族文化,乌饭节活动在全省民族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先后在《人民网》、《江西日报》、江西卫视等10多家中央、省、市媒体进行了报道。该村在挖掘和整理畲族文化工作方面走在了全省民族地区的前列。

畲族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大分散、小聚居

2、江西的地理位置及文化积淀

3、畲族文化的意识

三、信丰畲族文化旅游的策划

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现有人口73万人, 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 其中闽东、浙南占

70%,是一个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畲族独特的民族习俗、民族文化艺术、民族建筑及其居住的特殊地理环境等, 形成了鲜明的畲族民俗文化旅游特色。畲族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里的客户。我省的畲族分布在7个乡80个村500多个村民小组,近15万人,是全国畲族分布的三大省份之一。我们欣喜地发现,近些年来,支撑这个民族结构的固态的东西,正渐渐地回到了畲民的生活中:

2009年,我省首次参与全国畲族文化古籍整理,并成功地承办了第三次全国畲族古籍整理工作会,在会上,我省1000多件古籍、契约等走进出版社。

经过挖掘、整理和建设,如今,全省拥有畲族特色村寨15个。2012年,畲族乡村更是以从未有过的火爆场面和热情,竞争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计划,会昌、崇义等县专门列支几百万元资金投入畲族特色村寨建设。代表畲族忠勇刚直精神的“铁书”、描绘畲族祖先神话历史的犬王图„„这些畲族文化的载体也在万安、贵溪、会昌等10多个县的民间被陆续发现。江西舍族的族群祭祀与全国其他地区的舍族一样都与盘颤神话传说中的图腾礼仪 图腾标志图腾禁忌相联带盘饭是金族共同的祖先

在上个世纪,在江西宝山乡安长畲族自治村发现了一副保存完好的,清乾隆十五年所做的《犬王图》,这幅全网图为工笔画,叙述了

畲族山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好它们是让文化元素鲜活起来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因而,畲族山歌成为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好它们,是让文化元素鲜活起来的必由之路。

《高皇歌》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为著名,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盘古开天到如今,一重山背一重人,一朝江水一朝鱼„„”,在“三月三”乌饭节上,当信丰县安西镇田垅畲族村小的孩子们登上舞台,美妙的歌声四处飘扬时,一个民族的文化韵味也被发挥到了极致。五年级学生王一超自豪地说:“现在,他们学校每个学生都会唱这首山歌了。”

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必定离不开文化的发展。

对信丰县安西镇田垅畲族村来说,“三月三”乌饭节开创了全省民族地区自办大型民俗活动的先例,随着畲族歌舞、畲族民俗文物、畲族服饰、畲族饮食等一些独具畲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的一一亮相,也让这个偏远的小村庄声名远播,不远千里前来参加活动的大有人在。利用这种效应,田垅畲族村打出畲乡牌,成立了畲民脐橙、西瓜两个专业合作社,脐橙、西瓜等特色产业成为畲农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同样的现象接连出现在一些畲族乡村。资溪县乌石镇新月畲族村向政府争取、自筹资金、自主投劳,创办了一个畲族文化演艺厅,把本民族的祭祀、山歌、饮食、服饰等文化元素集中起来,同时与畲族村寨的旅游相结合,每年都有近万人来到这个村寨品尝畲族饮食,观赏畲族祭祀,与畲族歌舞相伴。五年间,畲族村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从中等收入步入“小康人家”。

江西民俗旅游开发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篇3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国内旅游市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现阶段旅游行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旅游行业实现可持续、全面、多元化发展,相关专家学者、以及旅游行业管理人员创新发展思路,转变经营理念,推陈出新,寻找旅游行业发展新方向。文化旅游是当前旅游市场的新模式,以当地文化资源为依托,合理开发利用人文资源,丰富旅游项目内容,增强国内旅游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本文以分析独特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寻找促进国内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方式。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旅游;对策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与完善,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年提高,从单纯追求温饱发展到要求精神满足,特别是对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迎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国内多个产业都将文化资源或是文化因子有效、科学地融入产业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中,以此方式作为寻找行业新突破、创新行业思路的探索与尝试。文化旅游是旅游行业的最新发展成果,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扩展旅游项目,提高旅游行业的整理竞争力与综合实力。我国地域辽阔,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如何在推进和谐社会与尊重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发掘特色文化资源成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当前基于独特文化资源视角下的文化旅游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文化要素伴随人类旅游发展历史的始终。无论是不自觉地接受文化的信息及熏陶,还是为了体验感受异地文化风情,文化都会渗透在旅游过程中。可以说,人类旅游史同时是一部人类文化感受史[1]。为凸显国内文化旅游的特色,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人文资源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但就当前文化旅游发展现状来说依然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

1、对国内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开发不彻底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每一条小道都代表着一段独特的故事,充分开发与挖掘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对于推进当前旅游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深远意义。但国内旅游行业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很不彻底,不能及时发现“隐性”文化的旅游可能性,诸如地域特色文化(信阳茶园文化、哈尔滨冰雕文化)、历史文化长廊(殷商旧址、观星台)等等都是我国珍贵的特色文化,旅游相关部门缺乏发现“隐性”旅游资源的眼睛,造成国内文化资源的巨大浪费。

2、文化旅游行业缺乏专业的人才后备军

当前国内文化旅游遭遇发展“瓶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人才极度缺乏。首先,文化旅游是国内旅游行业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在对国内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方面,依旧沿用原有的工作人员班底,工作能力与工作观念较为落后,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较低;其次,我国早已步入高新科技时代,推进各行各业的现代化与数字化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目前我国文化旅游由于缺乏专业人才的支持,整体工作实力较差,对文化资源中旅游可能性的感受敏感度较低,不利于我国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与进步。

二、对国内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对策探讨

1、立足国内既有文化资源,构建特色文化“旅游专线”

首先,立足国家历史发展实际,以“品味历史”、“记忆重现”为主题,建设独具特色的“历史专线”,比如“七七事变”、“秦赵会盟”等等真实历史为宣传点,增强旅游线路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其次,要充分利用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再发现国内特色文化资源的旅游因素,诸如以“若曦记忆”串联起整个清宫的历史,开发一系列相关产品,包括服饰、餐饮、礼仪等等,让游客亲身感受“电视剧版的体验”,构建文化旅游特色专线。

2、注重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人文资源的开发

我们有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人情,都蕴含着丰富的旅游潜在因素,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不仅可以丰富文化旅游内容,而且可以优化文化旅游结构,推动整个旅游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比如可以建设特色风俗旅游节,诸如“杭州采茶节”、“凤凰农家体验游”、“湖南糍粑制作”等等都可能作为文化旅游的重要内容,并以当地独特的自然美景为依托提高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还可以建设“宗教体验”线路,以宗教名山(峨眉山)、代表人物(玄奘)、建筑(洛阳白马寺)、书籍(金刚经)等等作为旅游参观项目,让游客体验独特的宗教生活,了解宗教的起源与发展,把握宗教的全部内涵,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

3、以社会热点为切入点,深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是一個内涵丰富的词汇,包括历史文化、社会文化、风俗文化等等诸多方面,为有效扩展文化旅游的项目内容,建立文化旅游与现代社会的有机联系,就必须将社会热点问题有机渗透入文化旅游项目中,既充分利用国内丰富的人文资源,又起到教育群众的作用。比如,我们可以建设“生态旅游”线路,让游客深入干旱的乡村地区近距离看到干涸的河流、龟裂的田地等等,体会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或以“湿地体验”为主题,了解湿地净化生态、调节气候、培育生物、完善生物链的巨大作用,激发游客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积极性与热情,以此方式来提高文化旅游的深刻意义与深远价值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这已是学界的共同认识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者的活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经营营销范围的不断拓展[2],为推动国内旅游行业的进步与发展,依托国内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与深挖掘国内文化资源成为推动文化旅游模式创新与完善的关键,扩展多条特色文化资源路由线路,充实专业人才储备,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可持续化、多元化、深层次发展目标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毕绪龙.文化旅游发展政策及其政策[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3(5).

道教文化绿色旅游研究 篇4

道家的旅游是中国的传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认为名山都有仙真主理, 空气清新是采药炼丹、呼吸吐纳的理想场所。道教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 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内在地与今天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动机相吻合。道教文化绿色旅游不仅能够使游客领略到风光的自然美, 而且领略到人文古迹的历史美, 道义的哲理性, 建筑的艺术性和体验道教氛围的神秘性。

2 道教文化的内涵

道教文化是一个巨大的体系, 包括观念系统、行为系统、制度系统等。其中仅观念系统就十分庞大, 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 广泛吸收了中华民族许许多多的思想文化, 包括道家思想、儒家伦理纲常、墨家思想、易学和阴阳五行思想、谶纬之学、古代鬼神思想、巫术和神仙方术、黄老思想, 中华民族的许许多多传统的思想文化都汇集在道教文化中[1]。道教文化的行为系统, 主要表现在意在控制自身变化的修炼之术, 和意在控制鬼神及外物变化的符篆法术, 这两者又都形成了行为的程式即斋醮科仪。而举行其科仪的场所, 也就是道人平时修炼和过宗教生活的场所, 主要在宫观之中。

所谓制度系统, 主要是道教徒必须遵守的规戒, 宫观和道教组织的制度规矩。广义地说, 还包括相应的禁忌。它们体现着道教徒的信仰、道德和组织方式。道教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集大成, 以道学、仙学、神学为主干, 并融入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说。道教中的音乐、宫观建筑、神仙图像等, 也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道教的基本信仰是“得道成仙”。老子认为:“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2]”。“夫道者, 无为之理体, 玄妙之本宗, 自然之母, 虚无之祖。高乎盖天, 深乎包地。与天地为元, 与万物为本[3]”。“自本自根, 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地, 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 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先天地生而不为久, 长于上古而不为老[4]”。“道”是一个衍生万物、无始无终、先于一切事物存在而又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东西。在修身方面, 道教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讲究“虚心实腹”、“归根复命”,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知足不辱”。 道教重生恶死, 追求长生不老, 认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 而不用听命于天。认为人只要善于修道养生, 就可以长生不老, 得道成仙。

3 道教文化绿色旅游的现状

近年来, 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有关道教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 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出现。曹艳英教授在《胶东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中对区域道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了探讨。2003 年, 胡锐在《道教宫观文化研究》中, 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考察, 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以道教旅游的方式来开发和利用道教宫观文化的可利用资源和可行方式, 如何保护道教宫观文化的问题。2005 年, 孔令宏在《论道家与道家文化旅游》中论述道教文化旅游时, 分析介绍了道教所具有的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文化资源, 对道教文学和艺术、洞天福地、宫观及园林做了总结和介绍。胡锐在《道教旅游文化与道教文化旅游辨析》中, 对道教旅游文化与道教文化旅游两者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作了简略论述。从以上看出, 人们对道教文化旅游做出了广泛的探讨, 具有一定的成绩, 但是对道教文化旅游的绿色性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4 道教文化绿色旅游的类型

道教的名山宫观, 是自然与人文、宗教与哲思有机交融的产物。观其形, 自然造化, 鬼斧神工;体其神, 人文聚结, 意蕴无穷。道观是物质载体, 也是精神载体。它既体现建筑艺术的美, 又是春假节日人们集中的场所,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道教宫观是我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博物馆, 精品荟萃, 内容丰富。道教的宫观建筑具有精美的艺术形象, 比较典型地反映了道家的审美观。

4.1 道观建筑旅游

道教的宫观庵庙等建筑是供奉、祭祀神灵的殿堂, 道教徒长期修炼、生活和进行斋醮祈禳等仪式的场所。其建筑的门类有宫、观、殿、堂、府、庙、楼、馆、舍、轩、斋、廊、阁、阙、门、坛、台、亭、塔、榭、坊、桥等, 形制和布局的平面组合布局按中轴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手法和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 然后再围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具有神秘色彩的建筑手法。在风景名胜点建筑的道观, 大都利用奇异的地形地貌, 巧妙地构建楼、阁、亭、榭、塔、坊、游廊等建筑, 造成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园林系统, 配置壁画、雕塑和碑文、诗词题刻等, 供人观赏。这些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王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的思想, 或以林掩其幽, 或以山壮其势, 或以水秀其姿, 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建筑自然结合的独特风格。装饰道教建筑的装饰, 也鲜明地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和羽化登仙的思想等[8]。全国这样的道观建筑分布广泛, 比较著名的有家喻户晓北京的白云观、北京东岳庙, 泰安岱庙、泰山王母池、泰山碧霞元君祠, 崂山上清宫、崂山太清宫, 武当山复真观、武当山紫霄宫, 恒山北岳庙, 苏州玄妙观, 青城山建福宫、青城山上清宫等。

4.2 道观美术旅游

道教的绘画和神像雕塑继承了我国古代艺术的优秀成果。道家思想的壁画、墓室石刻, 道教庙宇中的道教始祖、神仙鬼属的石刻造像、道祖故事画, 举行道教仪式悬挂的水陆画以及道教修道生活画等。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道画, 自晋代画家顾恺之始, 历久不衰, 画家辈出。顾恺之是东晋大画家, 崇尚老庄, 以龙为题材作道画, 附会老子犹龙之说法, 其后画云龙遂成为道画的特色之一。据《贞观公私画录》, 顾恺之还画过《刘仙像》、《三天女像》等, 并且著有《画云台山记》, 叙述其道祖故事画的内容和构思[5]。

4.3 道观音乐旅游

道教音乐是道教在斋醮等仪式上使用的音乐。教音乐的形式有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形式有独唱 (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 、齐唱和散板式吟唱。器乐形式又有鼓乐、吹打乐以及管弦合奏等。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禹步等场面, 而声乐形式则是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道乐有表现镇煞驱邪的庄严威武的曲调;有表现众神抵达或功成庆祝的喜庆欢乐之乐;有表现引上仙界的缥缈恬静的旋律等等。经过千余年斋醮科仪的传承发展以及长期以来吸收民间音乐的养料, 道教音乐愈益丰富[5]。

4.4 道观园林旅游

道观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类型之一, 既包括道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也包括道观园林的宏观格局、建筑、各种道教小品和园林小品、铺装、水体和植物。道观园林可以说是道教精神思想的物质载体和物质表现。道观园林的花木寓意也具特色:喻超脱尘俗者;喻驱邪益寿者;喻青春常在者;喻长生不死者;喻高纯尊贵者;喻多子多福者等。

4.5 道教名山旅游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道教名山多是风景秀美、环境清幽之所, 并且有丰富人文景观, 是难得之旅游资源, 比较著名的有昆仑山、泰山、衡山、华山、嵩山、千山、武夷山、龙虎山、崂山、武当山、青城山、齐云山等道教名山。

5 道教文化旅游的意义

出现于公元二世纪前后的东汉时期的道教, 经过唐、宋、元时期的繁荣, 到明清时期, 走向衰落。道教文化是我中华民族文化古老而又能葆青春的一支,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 还要有精神层面的。精神层面的复兴, 是很难撇开道教文化的。开展道教文化绿色旅游有着弘扬道教、发展道教的作用。通过游览道教名胜, 产生感性认识, 进而产生理性认识, 逐渐对道教有一个较为深刻、较为全面的认识, 再进而产生共鸣, 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道教文化绿色旅游也是弘扬道教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的需要。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信仰、民族宗教, 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精神方面的共同特质,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道教学说与外来的佛教和传统的儒家一起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3大基本组成部分, 这是公认的历史事实。正如李约瑟所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 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弘扬道教文化, 是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6]。

摘要:分析了道教文化的内涵及道教文化绿色旅游的研究现状, 从道观、道观美术、道观园林等方面探讨了道教文化的绿色旅游, 阐述了道教文化旅游的意义。

关键词:道教文化,绿色旅游,道观旅游

参考文献

[1]卿希泰.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8.

[2]老子.老子·四十二章[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3]唐笑筠.宗玄先生文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6.

[4]张涅.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5]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篇5

世界经济发展证明,以历史文化遗存、自然景观和文化服务为基础的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中国在二十多年的市场实践中,涌现出一批依托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发展起来的优秀旅游企业,成为地区经济的支柱,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这些企业已经具备了向世界一流旅游企业冲击的潜质和实力。分析这些企业的成功之道,具有特色、个性的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各旅游企业文化建设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非常显著的特点,成为旅游企业文化的核心动力。

一、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形成旅游企业的文化基础。

自然和文化两个方面的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祖先世代劳动创造的成果,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不仅可以引发人思古之悠情,更成为人类发展道路上活的、珍贵的见证,是现代人精神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维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誉,昭示着这一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和对世界人类的贡献,是所在国人民的骄傲。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遗产,塑造出一批旅游企业,他们是中国旅游业中的佼佼者,也是文化资源的最大受益者。

就旅游的特性而言,旅游消费的卖点是文化,对文化差异的渴求与追寻促成了消费者旅游的欲望。与工业企业不同,旅游企业不生产任何产品,其所销售的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旅游资源以及与之配套的服务,也可以说,文化资源就是旅游企业的产品。卢浮宫的灿烂辉煌、黄石公园的自然与神奇、黄山的云海温泉、泰山的挺拔及历史的深厚积淀、长城的雄伟峻秀,构成了这些旅游企业的核心产品。在企业意识中,为了让其产品(旅游文化资源)产生永久效益,就要维持和保护文化资源付出巨大的努力。尤其是依托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由于遗产的唯一性及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保护遗产不仅是全人类全民族的责任,更是旅游企业发展事业的责任和基础。所有依靠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的企业,都遵循着以下三个原则:

(一)环境保护的原则

环境是影响旅游景区价值的重要因素,保护其内外环境相辅相成,具有相当广泛的意义。

印度泰姬陵为了保护古迹,使用现代技术处理寄生植物和排水问题,最大限度地保持古迹的原貌。在国内,承德避暑山庄专门制定了方案,以保护景区内外的环境,拆除有碍景点观瞻的建筑,连续拆除了丽正门、德汇门之间的现代建筑,为文物保护事业和依靠文物而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而四川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区在旅游发展中,为了保护世界遗产的完美,拆除了索道、单轨铁道、游乐园、商店、旅馆等非遗产建筑,价值两亿多元,而且还要继续作第二期拆迁规划,目的就是要将景区的环境保护到最完美的状态。八达岭在自年以来连续拆除了多处商业摊点,不断完善景区的绿化、环境设施,并在年进行了国际环境质量认证,借此机会使景区的环境保护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使景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达到了和谐自然的状态。

(二)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

无论是自然遗产还是文化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代表着历史的过去,同是也蕴藏着未来的发展,由于它们独一无二的特点,其中任何一项的消失,都将是世界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旅游景区的义务和责任就是妥善保护好遗产,传之后代,使其得到永续利用。

美国的黄石公园为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稳定性,派出专门人员管理,对游客遗留下的垃圾进行回收,甚至对游人踩踏过的草地都尽可能地恢复原貌,使环境和生态保护到最佳的理想程度,以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八达岭长城近年来在不断修缮的基础上,陆续恢复了关城古貌,其目的正在于为后世留下永久的遗产。

(三)挖掘和丰富的原则

各种自然和文化遗产孕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旅游企业形成规模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已有的资源基础上,不断挖掘内在的文化潜力,为企业增添动力,无疑是非常好的途径。西安兵马俑的旅游发展,在遗址挖掘的基础上建起兵马俑博物馆,以此为中心,不断丰富拓展,使景区的外延不断扩大,形成独特的秦文化展示区,为当地旅游业形成规模创造了动力。八达岭在长城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博物馆”景区发展思路,从景区的总体规划到设施布局、从文化建设到环境改善,丰富和拓展了长城文化,加强景区环境建设和文化历史氛围的塑造,把八达岭建设成为中国万里长城的缩影,集游览观光、文化展示、学术研究、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诸多功能的博物馆式风景名胜区,使景区的文物保护和文化挖掘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形成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轨道。同时,在强化硬件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八达岭进一步加强软件文化的建设,在学术研究、文化活动、对外宣传等软件方面同步发展,以中国长城学术研究的权威组织——中国长城学会迁址

八达岭为契机,大力推动八达岭长城文化艺术协会的工作,并出版《八达岭长城》报,组建艺术团,推出“长城史诗”大型民族文艺演出,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宣传和发展长城历史文化。

围绕文化资源的开发,旅游企业形成了强烈的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意识,旅游资源的开发围绕这一核心而开展。当今世界旅游的主流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历史文化的遗产,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正是围绕着已有的文化资源,旅游企业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基础。从旅游的角度来看,旅游消费的就是文化,国内多年的旅游发展表明,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将难以保持在旅游业中的地位。黄山、泰山、故宫、八达岭,每一个名词的背后都是充满迷人风景、孕含传说和典故的丰富文化,传统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理念构成了各旅游企业文化的基础和品牌的象征。

二、围绕文化资源的开发提高员工素质,塑造企业精神,调动企业内部积极性。

企业的成功取决于把职工的积极性和才干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始终围绕“顾客”这一中心做文章,企业应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使顾客满意,从而,现代企业提倡人本管理思想,企业管理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素质,依靠全体员工发展企业。构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很重要,它可以把管理者的管理理念逐步渗透到全体员工中间,从而引导全体员工主动去实现企业目标,促进企业发展。

在旅游企业中,管理哲学是围绕文化资源的开发展开,因此,以文化资源的管理理念培育了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形成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

(一)战略——企业的远景目标,员工的价值体现。

作为一个整体,企业必须要有清楚的远景目标并为这一目标奋勇前进,有了明确的远景目标,就可以根据这个目标来评价每一位员工的业绩表现。对于旅游景区而言,最为明确的目标是提高景区的文化含量和环境质量,以此来带动游人的增加,以八达岭为例,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文化资源不断的保护、恢复、开发,从而形成了科学而有效的理论——“大博物馆”建设思路,“以‘提高文化品位,提高环境质量,塑造良好历史文化氛围’的指导思想,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加强软件建设,带动企业的集团化、产业化、多元化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繁荣”,企业以明确的发展战略目标为职工树立了美好的前景,在这样的目标鼓舞下,职工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凝聚力增强,充分激发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围绕文化资源管理,八达岭的职工确立了“我是长城人,在中国人面前,我代表北京,在外国人面前,我代表中国”的服务思想,每年以创立优质服务为目标,展开形式丰富的职工技能竞赛,职工在不断提高素质的同时,为实现企业的共同价值和自我价值而努力,发挥出积极的创造力。

(二)制度——围绕文化而形成的企业行为规范,培养职工自律性的基础。

企业在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的同时,要相应培养自律意识,在高度自律性的组织中,员工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实现职工自律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明确的绩效标准和民主化的制度。企业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不是目的,而只是保证企业目标实现的手段。各旅游企业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详细的工作细则,让职工对自己所做的工作更清楚、明确,在培养职工主人翁意识的同时,相应培养其很强的自律性。在考核的目标上更明确,如八达岭每年都与各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及下属企业签订责任书,明确工作任务的目标和责任。在规范的管理中,企业团队精神得到充分体现,职工的自律意识不断增强。而在规章制度的建立中,均是围绕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文化资源而制定,在以世界遗产资源开发旅游的企业中,前提是保证遗产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因此,建立有效的制度首先是在职工中建立强烈的保护意识,其次是约束职工不规范的行为,并在管理中灌输对文化传统的深刻认识,企业和职工形成共识——文化资源是共同的发展基础。

(三)文化氛围——企业的工作环境,员工的家园。

营造对员工有利的企业环境,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尊重,使员工建立起承担风险的意愿和能力,是企业的需求,也是员工的需求。在旅游景区中,文化氛围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良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是吸引游人的基础,也是企业员工工作的良好环境。旅游企业的工作是以旅游景区为中心的,景区能否使游人赏心悦目,直接影响到景区的旅游收入。文化氛围的塑造不仅从硬件设施体现,同时也体现在为游人服务的每一位员工身上。试想,如果景区混乱不堪,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不仅游人的游览心情会大打折扣,而且在景区工作的服务人员也不会感到愉快,从而产生对工作的厌倦心理。颐和园强化服务的管理,创造洁净的游览环境,八达岭年开始提出“淡化商业气息,恢复历史原貌”,并对景区内各种违法违规的商业行为进行清理,参加国家文明风景示范区评比、级景区评定及环境管理认证,并在国内著名景区中首家实行星级厕所免费开放,黄山在近几年来致力于景区环境的清理,打击不法行为,维持生态和谐,这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在为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而努力。随着硬件环境的建设和改善,景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心态和精神风貌逐步与文化氛围保持一致和谐。西安兵马俑在遗址发掘和展览模式上不断摸索创新,采取边挖掘边展览的方式,将游人带入一个有着沉重历史感和考古工作神秘感的特殊氛围中,职工在工作中同时也感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以人文关怀为主的机制和氛围,使职工深切感受到企业是家的概念。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民本思想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古代就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名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以传统文化基础构筑旅游文化的旅游企业中,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充分体现,并赋予了现代管理的内涵。八达岭为职工解决困难,每年承诺为职工办十件实事,树立了心系职工、关心职工的企业形象,激发了职工热爱企业、干好本职工作的热情。

可以说,传统文化基础的发掘和发扬,在企业和职工中形成共识,从而创造了对企业和职工更为有利的工作环境和价值取向,积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三、文化资源为品牌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任何一种产品一经推向市场,就意味着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能否处于优势地位,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取决于其品牌能否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美好的形象。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品牌的作用尤其明显,外国人来到中国,首选的旅游项目就是故宫、天坛、八达岭,日本的富士山,不仅以其独特的形象吸引了无数外国观光者的目光,而且已经成为国家的形象代表,法国的卢浮宫,是什么吸引了每年数百万游人的光临呢?是其它景区永远无法代替的文化品牌。

所有的旅游企业都在注重品牌的培养和塑造。伟人毛泽东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让无数人对长城魂牵梦绕,由此演绎了八达岭长城每年五百余万游人登临的壮观场面,在游人心目中,“八达岭”就代表着长城,品牌形象深入人心。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在大的国家公园,且不论其景色如何优美,还是资源、物种如何丰富,就是这个“第一国家公园”,已为游人提供了游览最好的借口。为了使自己的品牌永久常青,各旅游企业借助媒体、举行公益活动,围绕旅游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品牌的建立工作。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代表,八达岭长城早在年利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这项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公益活动确立了自己的品牌地位,在不断的发展中,利用对长城文化的发展和文化资源的建设开发巩固品牌,塑造形象,自年以来,八达岭每年用于直接广告宣传的费用都在数百万元,凭借各国元首登临长城的优势,他们出版了《世纪回眸——三百位外国元首与八达岭长城》大型画册,向世人广为宣传,在企业文化内容中建立了“八达岭长城文化艺术协会”、《八达岭长城报》等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组织,为企业形象的塑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凭借每年的元旦国际万人登山节和十余个国际性活动的宣传,凭借全国风景名胜四十佳之首、全国文明风景示范区等称号,八达岭确立了登长城非登八达岭的品牌形象。

在品牌的塑造过程中,各旅游企业也注重利用品牌价值增加文化附加值,从追溯历史文化、展望未来文化、并使其超越地理和民族文化上下功夫,挖掘与创造展示文化的潜力。法国的卢浮宫,因其建造了独特的金字塔建筑,为其注入了现代文化的魅力;泰山、长城的登山活动,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欣赏文物、追溯历史的机会,更在活动中增加了体现勇气和毅力的时代内容。年,八达岭成功举办了“首届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探讨的内容可能许多人并不太关心,但它的成功举办已经显示了八达岭的实力,利用研讨会,八达岭跨越了国家的界限,文化地位和文化形象站在了国际的高度,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文化意义。

四、以品牌为动力,发展现代旅游产业,从经营理念上走入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的大多数旅游企业的形成,是由行政管理逐步转向市场机制,现在仍有许多企业还在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的双重轨道上运行,而纵观成功的旅游企业,已进入了现代企业的行列。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形式的表现,而是内在的深刻的变革。

首先,它表现在对资本的运营上。黄山作为传统的旅游胜地,率先以股上市,成功地利用现代融资手段,进行资本运作,打破了原始积累的常规,以全新的运作方式对景区进行规划和管理,这种运作将市场的风险机制引入了企业管理,使企业在发展中更具有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素质。八达岭年成功加盟北京控股,在香港上市,进入国际融资渠道,这一举措不仅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扩大,而且利用融资使企业的规划提前实现,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增加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其次,是经营理念的变化。传统的旅游企业经营方向仅局限于景区的发展建设上,在旅游业市场不断发展变革的今天,尤其是面临的冲击,将制约前进的步伐。作为现代旅游企业,应该具有向产业纵深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在经营理念上更适应现代市场发展的规律。八达岭上市的成功,带来了经营理念上的深刻变化,八达岭温泉度假村的建成,使八达岭从初级的旅游接待转向产业化、多元化的经营轨道,年,八达岭又启动了磁悬浮铁路工程,掀开了向高科技领域进军的序幕,同时又策划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全力开拓会展旅游这一新兴旅游市场。可以说,经营上的多元化使八达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了更强的应变能力。

第三,反映在企业管理上。进入现代资本运营时代,在市场化的要求下,企业必须不断规范自身管理,建立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压缩管理层次,精简管理人员,真正实现岗无虚设、人人满负荷的机构设置,各项制度在管理中规范运行,从而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经营压力、降低经济风险的有效目的。以八达岭为例,上市之后,企业对管理人员精简近半,实施定岗定责制度,对企业的财务、人事、经营决策实行科学管理,企业管理更加面向市场、面向国际。

随着经营理念的转变,旅游企业利用成功的品牌走出地域、走出国门,想方设法开辟、增加利润来源,向更深、更广的经济领域进展。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篇6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和价值评价

少林文化博大精深,涉及面极广。少林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泛文化现象,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有许多少林文化载体。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少林寺及其周围环境作为少林文化的发源地,被公认为禅宗祖庭,因此,本文研究的少林文化旅游资源,其空间范围仅涉及少林寺及其周围。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

少林寺佛教景观。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佛教僧人弘法、修行和居住的场所。少林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融而一统,演至成中国化最典型的佛教宗派——禅宗,故有禅宗祖庭之称。少林寺佛教景观主要包括常住院、初祖庵和塔林三部分,保存有许多精美的楼台建筑、寺僧塔林、佛像雕塑、殿宇壁画、钟磬铸造、栏柱雕绘、碑刻诗画等古代文化①。少林寺常住院建筑曾多次遭受天灾和人为损毁,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所建,解放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重建。塔林及周围保存有唐代以来墓塔249座,初祖庵建于宋代,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二者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少林武术。少林武术源于少林寺,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少林寺初建,从僧稠禅开始,兴起习拳练武之风。后来大乘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到少林寺传授佛教禅宗,逐渐演练出一套心意拳雏形。隋末十三棍僧救驾唐王李世民建立了不朽功勋,特许寺内养僧兵,少林寺逐渐成为全国练武会武的场所。此后,少林寺历代僧众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武艺之精华,并取长补短,逐步发展成为扬名天下的少林武术。随着对外交流和少林僧人的流散,少林武术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少林武术以刚健有力、利于实战为特点,套路精湛,功法繁多,在国内外武坛上独树一帜,是中国武术的正宗之一,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林文学艺术。少林文学艺术有的是少林寺历代高僧留下的,也有许多是名人侠士在与少林寺的交往中所创。内容和形式多样,大体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故事、书画、雕塑、乐舞等。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我国文化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千佛殿“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彩色壁画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少林寺许多故事传说历代传颂,有的还被改编成文艺作品。

少林医学和宗教活动。少林寺藏有丰富的医学秘方和多样的养生健身方法,少林医学在我国中医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宗教活动主要包括宗教节日和宗教生活两大类。自古以来,佛教信徒就有着前往寺院朝拜、求法和参加重大宗教活动的传统,从而形成了宗教朝觐旅游活动。少林寺还顺从世俗要求,允许社会公众参观和参加宗教活动,为群众施诊送药。

少林山水文化。少林寺坐落在嵩山腹地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少溪河从山门前蜿蜒流淌,有“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优美意境。嵩门待月、少室晴雪是古代少林寺的胜景。嵩山地质构造典型,植被繁茂,现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嵩山是我国历史名山,曾有众多帝王显贵、文人墨客借游览少林寺和嵩山之际,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模山范水之作,对少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少林文化精神特质。少林寺所传承的禅学思想被佛界称为智慧之学,在中国佛教史、哲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少林武术的最大特点是禅拳归一,讲究“静”和“动”的协调统一,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具体体现。少林武术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扬善惩恶、强身健体、刻苦精进精神,技击与艺术结合的美学思想,肢体与行气结合的健身理论以及竞技对抗中的灵活应变法则,对社会大众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②。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

旅游资源价值的高低决定着旅游开发潜力的大小。少林文化旅游资源中以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闻名中外的禅宗祖庭旅游价值最大,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是少林文化的地方性、开放性、历史性和宗教景观的奇特度对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再有是景观的完整度、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的表现力旅游价值较大。但是在文化旅游的参与性、科普教育和美感美育方面略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挖掘。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取得的主要成绩

清朝末年以来,少林寺走向衰落,自然和人为损毁严重,大批僧人流散。解放以后,当地政府多次进行修复重建,2004年又进行了大的翻修,表演、展览、生活和藏经面积扩大。在政府的扶持下,少林寺尊立了方丈,宗教文化活动开始活跃,建立了文化研究机构和网站,搜救整理了佛学藏书、少林武藏、少林医药和书画,对外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这些活动使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引力得到加强。在政府的组织下,举办各种类型的少林武术表演活动,兴建少林武术馆和少林武术学校,到国内外各地开展少林武术表演。邀请国内著名的艺术家创编大型舞剧《风中少林》和实景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由少林寺授权,委托生产销售网络游戏和少林宝剑、佛雕、素饼、禅茶等旅游商品,逐步开发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开辟了三皇寨、二祖庵、达摩洞、鸡鸣山旅游线路,修建了缆车和滑道。从2003年开始,登封市筹集巨资,对少林寺周围环境进行整治,圈定古文化保护区,治理污染,绿化美化净化环境。2007年3月,少林寺景区入围全国首批5A级景区。游客人数逐年增多,自1986年开始,少林寺景区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突破2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占5%左右,旅游年收入超过1亿元,成为河南省“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的龙头。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协调,少林寺接待压力过大,而寺外其他景点人员稀少。每逢节假日,少林寺人满为患,严重超过了环境容量,使寺院失去了幽静、肃穆的气氛。二是旅游内容单调,仍停留在参观、敬香求愿的初级档次,缺少高层次的文化欣赏、娱乐和休闲保健内容。三是参与性、体验性项目较少。四是面临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业发展与避免文化商业化倾向的矛盾。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在从基础层次向提高层次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已成为普遍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为保持少林文化旅游的优势地位,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深入挖掘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在潜力,探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模式,提升文化旅游的水平和档次,使少林文化旅游成为中原旅游的精品和示范带动区。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引导促进少林文化自身发展模式

文化发展与旅游业之间存在着互动互促关系。少林文化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内容。政府应引导和支持少林寺的文化活动,除了及时搜救整理佛教经典、少林武藏、药典和文学艺术宝库外,还要顺应时代要求,弘扬少林文化精神,独立开展积极的文化活动,加强寺院建设和管理,恢复佛教节日庆典,创建文化传播学院,开展文化研究,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活动,增进对外文化交往,使少林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虽然宗教文化活动与旅游业发展是完全不同的价值观③,但少林文化内涵的成长,必然会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模式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篇7

关键词:旅游产业,揭阳文化,分析研究

在这种大背景下, 揭阳市作为一个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特色文化光大传承的滨海城市, 必须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联动, 打造揭阳文化旅游精品。

1 加强区域合作, 促进揭阳旅游产业发展

揭阳市是潮汕历史文化发祥地。几千年的发展与传承, 赋予揭阳地方文化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享有“小戏之乡”、“国画之乡”、“海滨邹鲁”之美誉, 市区榕城是广东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普宁英歌、潮剧、木雕、普宁嵌瓷、阳美翡翠玉雕、乔林烟花火龙、铁枝木偶、青狮、竖灯杆升彩凤等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风淳朴, 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包括潮汕年节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诸神崇拜习俗、礼仪习俗、食七样羹、出花园、行彩桥、“营老爷”等潮汕文化民俗。

揭阳市虽然具备了山川毓秀,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和交通区位枢纽这些发展现代旅游业的先天优势, 但它也同时存在着很明显的后天不足之处。其表现在: (1) 缺乏科学而持久的发展战略定位, 缺乏旅游名牌产品, 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和深度不够, 产业规模狭小; (2) 旅游形象不够清晰, 特色不够鲜明, 旅游产品弱、散、小, 吸引力低; (3) 旅游景区 (点) 建设滞后, 生态保护环境意识不强, 经营管理不规范; (4) 缺乏强有力的宣传手段和渠道, 揭阳旅游产品在国内外知名度不高; (5) 缺乏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和旅游营销策划的优秀人才……这些都成为制约揭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当前的揭阳要实现好揭阳市第五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的“把旅游业打造成揭阳市新的支柱产业”的核心目标, 就必须积极突破制约揭阳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要积极响应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汕潮揭同城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的重大决策, 内联外引, 加强与汕头、潮州、汕尾、梅州、河源、珠三角和其他周边地市的旅游协作, 积极招商引资, 促进资源互补、市场互补。

揭阳要以“走出去, 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不断加强与东南沿海地区旅游业界的联络沟通,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有效地推动揭阳与兄弟城市的旅游合作, 拓宽客源市场。一是通过精心做好文化旅游项目的策划、规划和招商推介, 让各地的投资者看到揭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希望, 增强信心, 参与到发展揭阳文化旅游产业中来。二是全力推进对外开放, 与东南沿海地区各市建立友好关系, 形成揭阳文化旅游产业投资的多元化、经营的多样化、项目的品牌化、产业的互动化机制, 以此助推东南沿海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的联动, 更让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揭阳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2 打造独具匠心的揭阳文化旅游精品

2.1 打造榕城古镇——岭南水城旅游平台

揭阳必须凭借“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的美誉, 把潮汕文化引入旅游市场, 充分利用这些文化所衍生出来的潮汕民俗、潮汕饮食文化、民间节庆、潮汕工艺美术、潮汕民居、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优势, 通过榕城这个文化古城, 以它独特的“水上莲花”风韵, 凭借“东方威尼斯”的魅力, 依托城内具有浓郁潮汕文化特色的揭阳学宫及其周围的释、儒、道景点来演绎潮汕特色文化风情, 打造东南沿海的另一个“周庄”——榕城古镇。在这个榕城古镇, 我们极具特色的潮汕文化都在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着, 就象潮汕的古典美人——丽质天成、古色古香、恬静大气, “城中竹树多依水, 市上人家半系船”是古时榕城水乡的真实写照。附丽于此的潮汕独特人文景观——具有860多年传统的元宵民俗活动“行彩桥”, 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2.2 凭借玉都美誉, 打造商务休闲旅游示范区

阳美人长期坚持“纯天然A货”的诚信经营理念, 坚持诚信交易、一诺千金, 精心打造“阳美玉器”品牌, 使阳美玉器产品在国内外玉器珠宝市场享有独特声誉, 畅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今日阳美, 已成为揭阳市一张响亮的名片, 阳美玉都旅游景区已成为广东省首个4A级购物主题景区。凭借玉都的美誉, 揭阳正在积极地打造“美玉之旅”旅游精品路线, 将旅游资源与商业贸易资源相结合, 把重点产业串联起来,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擦亮揭阳城市品牌, 打造“空港经济休闲度假、会展商务旅游聚集区”。

2.3 依托揭西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致力打造“三色旅游”

揭西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县, 也是港澳及海外华人眼中最具南国特色的生态旅游县。揭西文化底蕴深厚, 旅游资源丰富, 是潮客文化交汇处, 打造“三色旅游” (即绿色、古色、红色“三色”之旅) 品牌, 是揭阳旅游精品的一大亮点。把红色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等资源整合起来, 做到“红”、“绿”、“古”三色和谐的围绕在揭西这座生态小城, 让人在遨游山水的同时, 回望历史的千年积淀。

2.4 大力开发海洋文化旅游

揭阳地处沿海地带, 应大力发挥优势, 整合资源, 提高海洋旅游业整体质量和效益。突出海洋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 重点发展滨海度假旅游产品, 建设具有国际水平以及广东特色的滨海度假旅游示范基地。依托惠来滨海优越的自然条件, 打造“海港经济滨海度假观光旅游聚集区”。

2.5 凭借华侨文化优势, 打造国家5A级“八国风情旅游度假区”

大南山华侨管理区因东南亚八国华侨归来而成立, 其历史渊源和现有居民的生活、文化都与东南亚八国文化息息相关。其地理位置独特, 受到海港经济区的辐射较强, 地缘优势明显。大南山周边的公路、铁路网将构筑起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经济板块的“黄金走廊”。凭借这个区位优势和华侨文化优势, 揭阳必须以风情文化为基底, 发挥原生态优势, 打造集“异域风情、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生态养生、体育运动、农业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开发出新的都市休闲旅游精品路线:农耕文化—慢生活—耕读茶—影视—基于传统文明的视听艺术。

2.6 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精品,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揭阳是粤东古邑, 潮汕文化发祥地, 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 宗教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如全国规模第二且保存最完好的揭阳城隍庙、潮汕三大古刹之一的双峰寺、香火远播海外的揭西三山国王祖庙。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揭西县三山祖庙, 是粤东地区最古老的神庙, 也是全世界三山国王文化的发祥地。三山国王一直是台湾粤籍移民拓荒台湾、建设家园的精神支柱, 也是粤东先民移垦台湾的“见证人”。随着时间的发展, 它现已成了一种文化、一种桥梁, 除亲情之外的处于时间、空间之中的联系原乡与异乡的精神纽带。可以说, 它是一位以神的面目出现的增强海峡两岸同胞情谊的友好使者。近期, 揭阳已计划把三山国王祖庙建设成集宗教、旅游、休闲于一体的世界级旅游胜地, 这将有力地拉动揭阳与台湾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

3 加强文化旅游产业联动, 实现区域共赢发展

3.1 对接深圳、厦门

揭阳与深圳、厦门两大经济特区之间, 既有较深的文化渊源, 又有很强的旅游资源互补性。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 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城市旅游经济, 但是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揭阳有厚重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 但是缺少人才、资金和现代化管理。两地之间, 在旅游产业要素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且每年有大批量的揭籍旅深人士往返, 随着厦深铁路的开通, 往返两地间的时间缩短了一半, 这些因素都为两地开展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揭阳与厦门颇有渊源, 潮汕人历史上曾被称为“福佬”, 皆因大部分潮汕人是从福建迁入潮地的。至今, 两地讲着相同的语言, 有着共同的信仰。揭阳应该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上实现与两地的对接, 通过旅游企业间的合作, 形成统一的旅游市场。既可以借助深圳、厦门的旅游市场推介揭阳, 也可以借鉴两地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揭阳的旅游业服务水平;同时, 也可以拓展深圳、厦门的旅游线路和产业腹地。在东南沿海旅游产业联动中, 可以深圳和厦门为龙头, 推动区域内的旅游线路和旅游资源的整合, 规划跨城市的旅游线路, 构建“海峡西岸文化旅游带”并进行整体营销;同时在深圳和厦门建设散客集散地, 与各地旅游行联合, 形成一个市场、资源、信息共享的机制。

3.2 潮汕三市联合发展

揭阳要借助汕潮揭同城化的契机, 推动潮汕三兄弟在文化旅游业的协同作战。潮汕三市同根同源, 但是三市的文化差异也比较明显。汕头作为明清后期发展起来的近现代商贸城市, 以“百年商埠”闻名海内外, 在改革开放后又列为四大经济特区之一, 代表着潮汕人的现代文明;潮州在近千年里一直作为潮汕甚至是粤东的首府, 以古城、韩愈、湘子桥为核心的人文景观代表着潮汕的过去;揭阳是最早出现在史料记载里的潮汕地名, 是潮汕、粤东、乃至兴梅、闽南等地最早的建制县, 饶宗颐老先生曾考证榕江地区是中原汉人迁潮汕的首站, 所以揭阳代表是潮汕的历史。三市之间完全可以通过战略合作, 进行错位发展、协作发展。揭阳现与南方报业集团合作, 在机场附近准备兴建“南方文化创意园”。机场位于三市的中心点上, 且近厦深铁路, 所以机场周围被看作是“潮汕金三角”。可以借助“南方文化创意园”的建设为契机, 三市制定旅游业的合作发展框架, 以“南方文化创意园”为载体, 集中展示潮汕文化的魅力, 以“南方文化创意园”为平台, 搭建三市共同的旅游市场。

3.3 积极探索与梅州的旅游合作

梅州是“天下客都”、生态旅游城市, 旅游业且有相当的规模。揭阳境内兼具潮、客两种文化, 且在地源上与梅州接壤。可以考虑与梅州共同打造一条“潮客文化体验之旅”的旅游线路, 在线路上实现对接, 在客源上实现共享, 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实现共赢。

3.4 以宗教文化资源为平台,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 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精品, 提升揭阳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经过1400多年历史的发展, 三山国王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岸三山国王文化的互动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更为重要的是它已成为当今民间社会架在海峡两岸民族团结的桥梁。“三山国王”的共同信仰对沟通海峡两岸的乡土情谊起到了难以被取代的特有促进作用。同时这一信仰的背后透露了海峡两岸的文化渊源, 即文化同根同源。作为全世界三山国王文化的发祥地的揭阳, 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宗教文化资源在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中的积极因素, 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精品, 提升潮汕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苏勇军.宁波市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海洋信息, 2011 (01) .

甘肃旅游资源的文化阐释 篇8

一、丝路文化

在甘肃的旅游资源中有两大优势旅游品牌最为耀眼, 一处是万里长城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在甘肃有着相对完好的保存, 另一处就是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从公元前500年逐步开通启用, 到16世纪渐渐衰落, 前后有2000年的辉煌历史, 荟萃了西北旅游资源的主体和精华, 而丝路国内部分的近一半里程都在甘肃境内, 蜿蜒1600余公里, 横贯甘肃全境, 且与陇海——兰新铁路几乎重合, 交通便利, 可进入性强。丝路中国段两头都曾多次改道, 东部陕西境内有南道北道之分, 西段新疆境内有南道、北道和新北道之分, 唯独在甘肃境内, 一千多年来一直在走一条路线。所以, 丝绸之路文化在甘肃的历史遗存最多、最丰富、也最为珍贵。 一个个丝路重镇似一颗颗明珠被“丝路”串起:敦煌 (瓜州) 、酒泉 (肃州) 、张掖 (甘州) 、武威 (凉州) 、天水 (秦州) 、临夏 (河州) , 这些国家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连成了一段“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 成为甘肃旅游的形象和标志。其中敦煌是整个丝路中国段的核心重镇,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在全人类历史上, 影响深远、历史悠久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 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罗马西欧文化体系, 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 这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 要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路。” 自20世纪初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 敦煌遗书流传于世, 成为20世纪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以敦煌为代表的丝路遗迹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敦煌学”也发展成一门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 成为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 甚至成为世界显学。2010年, 中国将与中亚五国向世界遗产中心联合跨国申报“丝绸之路”中的“沙漠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 这是一个伟大的契机, 势必将在世界范围内激起新一轮的“丝路热”, 引导人们重新开始关注丝路文化, 继续深入研究、开发以敦煌为代表的丝路中国甘肃段。

二、长城文化

长城是甘肃省旅游资源中与丝路齐名的又一大品牌。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理位置、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甘肃境内的各种长城遗迹极为丰富, 保存也相对完好。与其它省份境内的长城相比, 长城甘肃段表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 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点。

1.“三大名关”。

一是嘉峪关。“天下雄关”扼守于丝路咽喉, 与万里长城东端的山海关遥相呼应。完整的关城结构、杰出的建筑艺术, 在大漠戈壁掩映下的关城较之其他地方的长城更显苍凉雄浑, 唤起了人们对遥远历史变迁的无限遐思。二是玉门关。汉武帝时所置, 是中原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现存关城遗址在敦煌西北的茫茫戈壁之中。三是阳关。汉代置关, 和玉门关同为当时与西域交通的门户。现存遗址位于敦煌西南。如果说“春风不度玉门关”做出的是一种气候的分界, 那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佳句留在国人心中的就是一座心理地标, 这是边塞宦游人背井离乡远离故土的心理极限。

2.“三代长城”。

甘肃境内长城资源的丰富性还体现在甘肃一地同时汇集了三个不同历史年代的长城遗迹。岷县至陕西吴旗一线约1000多公里的战国、秦长城;疏勒河畔至金塔、内蒙古额济纳旗一线, 酒泉至永登一线约1000多公里的汉长城;嘉峪关至宁夏中卫县一线1500公里的明长城。三代同堂, 如此富集的长城资源在其他省份是极为罕见的。

3.特殊的用材与建筑方法。

与中国东部长城以砖石材料为主不同, 2000多年前的甘肃工匠们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修筑长城。有以蒸熟的黄土夯土版筑而成的黄土长城, 也有以大漠戈壁所特有的芦苇或红柳条连同砾石层层铺压而建造出的芦苇长城、红柳长城, 用材之丰富多样, 可谓长城一绝。

4.特殊的环境与形态。

甘肃河西走廊的汉长城、明长城屹立于一望无际平坦的戈壁大漠之中, 就像一条笔直的长龙匍匐在地, 有时延伸数百米, 数千米竟不见一丝弯曲, 又为长城雄伟的姿态变换了一种别样的奇观。

置身于西域长城关隘之下, 那种古代边塞诗歌中“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葡萄美酒夜光杯”的粗犷豪迈之气喷薄而出, 西部戎风雄浑劲健, 诗人身处于恶劣的生存环境中, 更易对粗豪之景产生审美的冲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阳关、古道、铁马、冰河等迥异于杏花、春雨等江南的柔美意象, 因而形成了陇右文学雄浑劲健的风格。

三、石窟文化

石窟是甘肃有特殊感召力、国际国内公认的优秀旅游资源。河西走廊从西到东, 整个就是一个石窟长廊, 中国四大石窟之中甘肃就占半壁江山。在中国博大精深的石窟资源中, 甘肃的石窟资源体现出两大特色。

一是东西两大石窟交相辉映, 为甘肃的石窟艺术定下了一个辉煌的基调。西有敦煌莫高窟, 中国四大石窟之首, 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因绚丽多姿的壁画和作为敦煌学源头的莫高窟藏经洞而闻名于世。东有天水麦积山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莫高窟以壁画著称, 而麦积山则以精美的塑像震铄古今, 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与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壮丽的石刻相映生辉。

二是甘肃除莫高窟、麦积山外, 还有安西榆林石窟、敦煌东西千佛洞、张掖马蹄寺石窟、刘家峡炳灵寺石窟、南北石窟寺、王母宫石窟、天梯寺石窟等众多中小规模石窟, 依次排列共同构成了灿烂的甘肃石窟艺术长廊。

四、黄河文化

世界第五大河——有中华“ 母亲河”之称的黄河两次流经甘肃, 从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 穿越兰州盆地, 蜿蜒曲回, 境内流程达913公里, 是继丝绸之路、石窟走廊之后甘肃的又一条旅游资源“金矿带”。它先后形成了黄河九曲十八弯的第一曲——玛曲 (黄河流域上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县) 、永靖黄河三峡 (刘家峡水库) 、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景泰龙湾黄河石林 (中国垂直节理发育最完整的沙砾石林地貌) 等特色景区, 是一条融自然山水、黄河风采、民俗风情于一体的旅游精品线路。

甘肃省会兰州是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同时也是中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 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地。黄河百里风情线是兰州这座高原都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也是中国最长的市内滨河公园。天下黄河第一桥——中山桥、黄河母亲像、黄河水车园、羊皮筏子漂流、黄河奇石展览成为兰州黄河名胜的集中代表。

黄河甘肃段位于黄河上游地区, 与黄河中下游的宁夏段、河南段、山东段等主要黄河风景区风格迥异, 甘南草原上曲折的清流, 刘家峡水库的高峡平湖、清浊相分, 从兰州盆地穿城而过是其独有的特色。

五、寻根朝觐文化

远在20万年前, 就有人类在甘肃东部繁衍生息。在这里留下了伏羲、女娲、黄帝和西王母等中华人文始祖的种种神话传说和名胜古迹。著名的大地湾遗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新石器文化, 将中国文明史改写到7800年以前。中国古老的畜牧养殖和农耕文明的曙光最早在这里升起, 周、秦王朝的先祖由此创业兴邦。可见陇右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伏羲文化。

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均诞生在甘肃天水 (古成纪) , 这里是伏羲及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伏羲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 也是一种地域文化。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庙就座落于天水。天水作为伏羲的家乡也受到海内外华夏子孙的敬仰 , 与黄帝陵、炎帝陵一样成为中华儿女寻根的必达之地。

2.彩陶文化。

甘肃是我国彩陶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 素有“彩陶之乡”的美称。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土的彩陶, 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甘肃发现最多、分布面最广、最具代表性, 之后的齐家文化, 制陶业更为发达, 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彩陶精品。

3.道教文化。

崆峒山——“天下道教第一山”, 轩辕黄帝曾在此问道于广成子, 开启了中国道教文化之先河。从1992年首次举办的“崆峒山旅游节”至今已逐渐演化成集道教文化、武术文化、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节会。

4.秦汉三国文化。

礼县秦公大墓的发掘有效证明了这里是秦人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 甘肃东部地区是三国时期蜀魏相争之地。悠久的历史给这里留下了丰厚的历史胜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街亭古战场、诸葛亮六出祁山安营扎寨的祁山堡、阴平古道、五丈原等随着“三国热”的兴起而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5.李氏寻根祭祖文化。

天下第一大姓氏李氏的根即在甘肃东部的陇西县, 如今每年都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李氏后人到此寻根祭祖。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 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六、民族文化

甘肃自古就处于中原向西域的过渡地带, 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前沿地带。目前全省有45个民族, 世居甘肃的有回、藏、东乡、土家、满、裕固、保安、蒙古, 撒拉、哈萨克等10个少数民族, 其中裕固、保安、东乡是甘肃的独有民族。众多兄弟民族长期交错居住, 和睦相处, 同时又都保持着各自独立的生活习俗和宗教、文化特征。夏河拉卜楞寺的“晒大佛”法会、“河州花儿”的故乡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年一度的“花儿”盛会、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的“姑娘追”等等都是民族风情绚丽多彩的体现。

1.藏族文化。甘南地区是中国四大藏区之一, 被誉为“小西藏”。夏河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 其设立的藏传佛教佛学院享誉世界, 与米拉日巴佛阁、郎木寺等共同营造出藏传佛教文化的又一圣地。甘南的“香巴拉”之旅依托夏河、碌曲、迭部等县市的特色资源, 充分展示了令人心旷神怡的高原美景和博大精深的藏文化。

2.回族文化。临夏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 甘肃的特色美食也是由回族风味一手打造的, 其中兰州牛肉面风味独特, 色、香、味、形俱佳, 被称为“中式第一快餐”, 成为甘肃餐饮的第一品牌, 有不知道甘肃的, 没有不知道兰州牛肉面的。另外灰豆子、酿皮子、醪糟子、东乡手抓等回族特色食品也是甘肃风味小吃的杰出代表。

3.其他特色少数民族聚居区, 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等也为甘肃的多民族文化增色不少。甘肃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汉族为主, 多民族杂居共处, 民族大家庭和谐共融。

七、红色革命文化

甘肃红色旅游资源与其他红色旅游资源发达省份如陕西、江西等地相比, 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如果说江西的瑞金、井冈山代表了中国革命的红色政权时期, 陕北的延安则代表了中国革命历程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阶段, 与它们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相比, 甘肃革命文化的特色在于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甘肃境内。

为了更好地和旅游业结合, 我们把甘肃革命历史文化按时间、地区与整体事件划分为四大板块:一是主力红军长征在甘肃的历史胜迹;二是西路军浴血祁连;三是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四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主力红军长征在甘肃的历史胜迹, 主要包括三个重要会议;二道天险——腊子口和六盘山;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胜利大会师——三大主力在会宁的会师。三个重要会议是哈达铺会议、俄界会议、榜罗镇会议, 其中哈达铺被誉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 2001年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5年被评为“中华历史文化名镇”。 这些特色正是甘肃有别于其他省份红色旅游资源的地方, 也是甘肃红色之旅最大魅力之所在。

摘要:甘肃省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多样, 文化积淀深厚, 但却不为人所熟知。甘肃的主要旅游资源分为丝路文化、长城文化、石窟文化、黄河文化、寻根朝觐文化、民族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七个部分。

关键词:甘肃,旅游资源,文化,分类,阐释

参考文献

[1]雍际春.陇右文化的基本特点及其地域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 2006 (6) .

[2]石培基, 等.甘肃黄河风情旅游带竞争力评价[J].经济问题, 2008 (9) .

[3]张立群.甘肃省申报世界遗产与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8 (4) .

武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探讨 篇9

关键词:武鸣,骆越文化,开发理念,资源活化

武鸣县作为壮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被众多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壮乡”, 武鸣山清水秀, 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分布广泛, 如冬暖夏凉的恒温泉灵水、大文豪郭沫若诗赞“群峰拔地起、仿佛桂林城”的伊岭岩、民国两广巡阅使陆荣廷的私家花园明秀园、雄踞桂中南的广西庐山大明山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与优越的区位条件为武鸣赢得了“广西首府南宁市后花园”的美誉。

本文重点探讨武鸣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

一、文化旅游资源梳理

学术界公认, 骆越古国的范围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 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 东至广东省西南部, 南至海南岛和越南的红河流域。骆越文化的源头和中心在中国, 主体部分也在中国。这个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武鸣。

壮族古骆越人的后裔在广西大明山南麓的武鸣县繁衍生息, 并创造了灿烂的骆越历史文化。武鸣县内具有骆越历史文化特征的遗址至今仍有十几处, 其中在马头镇的元龙坡发现了迄今为止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骆越墓葬群, 该墓葬群约有古墓500多座。

因此, 武鸣的文化资源结构体系是以典型骆越文化为引领的壮乡文化, 由此衍生出休闲养生文化、骆越历史文化、壮乡风情文化等内容, 如表所示。

总之, 武鸣的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 类型多样, 资源基础条件良好, 加上武鸣独有的区位优势条件, 武鸣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二、武鸣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理念

在旅游开发与规划实践工作中,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既有一般旅游资源开发所需要重视的问题, 也存在其独有的开发理念。结合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征, 笔者认为, 武鸣县文化旅游资源未来的开发需要遵循以下理念:

1. 文化保护、挖掘与传承并重

近年来, 武鸣县已经开始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挖掘工作, 如《中国壮乡·武鸣文化丛书》的编写, 壮民族的服饰、民居、饮食、古建筑、文物古迹等方面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等等。

但随着文化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不断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 仅依靠政府进行保护是消极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需要借助市场的力量, 由静态的政府维持向动态的经营性繁衍转变, 树立发展的可持续的保护理念。

值得注意的是, 在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不能将之封存不开发, 亦不能让过度的商业开发使文化变味。

骆越文化是武鸣县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亮点, 要进一步的巩固武鸣在骆越文化影响区内的核心地位, 需要对武鸣骆越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与挖掘, 并注重骆越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将其上升为壮乡风貌与壮乡精神的层面上来。

2. 文化资源创新转化

判断文化资源是否成功的转化旅游产品, 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能在游客体验上有所创新, 现代人的旅游消费偏好逐渐复杂化和多元化, 传统的文化旅游产品已经缺乏明显的亮点, 这就要求在旅游产品策划的过程当中, 在突出地方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 结合市场需求, 分清主次, 紧扣主题, 从文化资源转化的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 进而达到“人无我有”的创新文化体验。

3. 产业大融合

2011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 国家旅游局进一步明确了通过加强旅游业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工作思路。旅游产业需要融入到其它产业融合化发展已经成为当前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武鸣县在注重文化项目建设的同时, 更须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 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健康服务业、工业、林业、商业、体育、水利、地质、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鼓励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 充分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效应。

4. 区域联动发展

武鸣作为广西首府南宁市辖县, 县城距南宁市区32公里, 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 这决定了武鸣需要主动融入到大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当中, 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实现区域的联动发展, 真正完成自身资源价值的有效转化。

5. 社区共享, 可持续发展

越是本土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越根植于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当中, 脱离了社区片面寻求文化资源的开发, 将使产品失去灵魂, 成为死文化或者伪原生态文化。因此, 要引导地方居民主动参与旅游开发, 建立新型文化休闲生活方式, 实现社区共享, 才能把文化资源做活, 使得文化旅游资源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

同时, 与地方居民的关系是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重点, 只有通过利益共享, 实实在在地为居民提高收入、保障就业等, 才能实现健康、稳定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武鸣文化旅游资源活化策略

文化旅游资源大部分都是一种无形化的资源, 武鸣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 但对旅游者而言, 较难直接感受、体验, 因此就需要将其进行灵活的资源活化, 使之有效的转化为旅游产品, 进而巩固武鸣旅游品牌形象, 拓展武鸣旅游业发展空间。

1. 有形化

需要将无形文化通过物化、场景化等手段实现有形化, 如具有神秘骆越文化特征的建筑、骆越历史文化演艺产品、骆越文化景观小品等, 采用放大、缩小、变异、嫁接、组合等手法, 彰显“骆越风、壮乡情”。

2. 情境化

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 研究旅游者可能的体验方式, 创新特色旅游体验, 依据项目的主题和文化脉络, 设计情景, 营造武鸣特有的旅游氛围, 形成体验骆越壮乡的场景和情景空间, 让游客触景生情、带情看景, 情景交融, 充分融入到旅游设计的情境中去, 使旅游体验活动更加生动。

3. 祈福化

骆越文化在壮民族历史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基础, 将骆越文化进行祈福化打造, 有利于武鸣县发掘文化旅游资源, 转化为成熟的祈福文化旅游产品。

4. 游乐化

将深厚抽象的文化资源与壮乡人民的生活相结合, 采用灵活的形式, 将其策划为具体的游乐化旅游产品, 寓文化体验于游乐, 更适应大众游客的接受方式。

5. 博览化

古老灿烂的骆越文明包罗内容广泛, 将其分类打造成若干具有灵活展示和体验方式的主题博物馆或体验馆, 面对猎奇心理的旅游者, 使其感受壮乡大地上的独特文化。

6. 创意化

将武鸣县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打造, 既可以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和参与的深层次需求, 又能刺激旅游产品的不断更新, 更对其文化资源起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作用。

四、小结

武鸣县旅游资源丰富, 紧邻南宁市区, 具有良好的旅游发展条件, “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自1980年举办以来, 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与声誉, 但武鸣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与开发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武鸣骆越文化旅游品牌仍需要进一步发掘和深化。

参考文献

[1]杨永德.旅游规划理论与技术应用[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廖国一.论西欧、骆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J].民族研究, 1996, (6) :55-61.

试论“省际文化旅游资源整合” 篇10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资源整合,产品开发

在我国五千多年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建筑风格, 造就了众多名胜古迹、历史遗存。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后, 这些精品中多数已被成功开发成旅游景区 (点) , 但这种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已不适应当前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三省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 晋、陕、蒙三省区文化旅游产品项目开发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其中不乏经典成功案例, 如陕西省的以大唐文化、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为主旨的大唐芙蓉园景区、法门寺景区、华山景区等;山西省的以晋商文化、佛教文化为主旨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平遥古城、云冈石窟景区、五台山景区等;内蒙古的以草原文化、民族文化为主旨的乌兰察布草原、库布其沙漠、呼伦贝尔草原、大召寺、昭君墓等。虽然各省在旅游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文化旅游产品在整个旅游产业体系中所占的收益却不尽人意。

1. 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带动效应不明显。

目前, 三省区比较知名的文化旅游产品有:平遥古城景区、云冈石窟景区、五台山景区、大唐芙蓉园景区、法门寺景区、华山景区、大召寺景区、辽上京 (中京) 景区等。这些在国内外都很知名的旅游品牌虽然在游客接待量、旅游门票收入、所在地域经济拉动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但由于对文化和旅游产业潜在的巨大价值认识不清, 思想不够解放, 开放意识较差, 缺乏大手笔, 不敢大投入, 存在“不敢干”的问题。

2. 思想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 三省区均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作为各自重点培育和扶持的支柱产业, 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但从整体上讲, 山西省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 形成特殊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 “煤依赖”思想长期存在, 造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 对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认识不够充分;陕西省则是把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了投入更大的高新产业园区建设上, 虽然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的投入也很大, 但大都是集中在有政绩工程之嫌的古遗址修复、重建等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则是把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采掘业、畜牧业及重工业方面, 旅游产业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进行大力开发, 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仅仅是传承少数民族居民的生活习惯, 没有得以深入开发利用。

3. 文化旅游产品市场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省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比较优势认识不深, 对文化和旅游产业运行规律、盈利模式等认识不足, 普遍存在“不会干”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 完全是依靠现有的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 而没有对现有的旅游资源在文化方面进行深度的挖掘, 使文化融入旅游产品项目, 形成文化与旅游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局面。陕西省虽然在文化旅游产品市场开发上形成一定的建树, 但从做大文化旅游产业方面而言, 仍有一定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文化旅游产品仅局限在个别的景区, 而没有对相关的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的景区 (点) 形成拉动和整合效应, 这是需要在今后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上下功夫的地方。

4. 文化旅游产品受行政地域影响, 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

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在黄河文化的影响下孕育出了“红山文化”和“仰韶文化”, 并在此基础上繁衍生息了六、七千年的历史, 进而创造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因此, 可以说三省区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三省区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上却深受行政地域的影响, 各自为政, 严重束缚了文化链条上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具体表现为:山西境内的以“一城五院”为龙头的晋商民俗游线路突出了“节俭勤奋、明礼诚信、精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晋商文化主题, 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效应。但对曾是中国近代商业史上最大的山西旅蒙商号———内蒙古的民族贸易老字号“大盛魁”, 却因行政地域限制, 没有划到以“一城五院”为龙头的晋商民俗游线路中, 这不仅仅是山西晋商民俗游线路的缺失, 更是山西晋商民俗游文化内涵的缺失。

5. 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 导致相应的文化旅游产品散、小、弱。

目前, 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旅蒙商文化、古建文化、佛教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但没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和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形成了文化旅游产品种类丰富、数量多, 但是散、小、弱的局面。如果对相同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隐藏着的些许联系, 将这些联系进行整理即可找出一条覆盖面广、延伸链条长、项目内涵丰富、产品文化完整的精品文化旅游产品。

二、概念的提出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是我国乃至全球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随着旅游业的大发展, 各地区、各级行政部门都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进行了投资。但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矛盾:旅游产品涉及多个行政区域;相邻区域类似的旅游资源共同争抢一个相同的冠名;不同地域、类似旅游产品的运营商相互抵毁、拆台等。这些矛盾如果不很好地解决, 就会导致旅游产品运营商的恶性竞争, 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就需要对这些旅游资源 (产品) 进行整合。

目前, 我国依靠传统旅游资源开发、发展起来的旅游业正面临着如何做大、做强、推陈出新、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等诸多问题。晋、陕、蒙三地同处于黄河中游, 民间交往一直都很频繁, 长久以来形成了众多相同或相似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 以这些文化元素为载体的文化旅游资源也正被紧锣密鼓地开发成旅游产品或现有旅游线路产品的延伸, 从旅游业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 主打某一文化品牌是必然趋势, 就拿目前比较成熟的旅游产品项目来说, “丝绸之路”之旅、长江之旅、华东五日游、欧洲八国11日游等旅游产品, 市场火热程度不言而喻。我们希望通过对晋、陕、蒙三地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核心要素的旅游产品进行梳理, 找出三地之间相类似的旅游产品, 对这些相类似的旅游产品进行细致的分析, 然后再按“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相同或相似的旅游产品进行整合, 进而形成“大”旅游产品项目, 实现三地客源共享的旅游产品, 打造三地互惠互利的旅游产品。也就是说, 以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旅游资源为纽带, 对三省现有的旅游产品进行整合, 形成“大”的旅游产品项目, 提升三省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最终为省际文化旅游产品合作提供支撑。

三、省际旅游资源整合的意义

1. 资源互补。

在不同地域之间实现资源互补。一方面, 随着对文化旅游资源单体所蕴涵文化的深入挖掘, 将会串联起多个文化旅游资源单体, 也就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的行政区域。而对于旅游产品经营的一级运营商———旅行社来说, 它会选择把文化内涵相对完整的旅游线路推介给游客, 因为这样的旅游线路才是成熟的旅游产品、才是游客愿意接受的旅游产品, 这样也就形成了不同地域之间资源互补的格局。打破现有的三省区行政区划, 对处在三省区交汇处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 从而避免因行政区划而形成的产品分割, 导致的产品开发不全面。

2. 经验共享。

对于三省区无论是在旅游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方面, 还是在文化产品的开发、经营、管理方面都各有所长, 都可以相互借鉴。如山西省在以《立秋》为代表的创意经济、以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开发两个方面就走在了陕、蒙两地的前列;陕西省在以“大唐芙蓉园”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化产业化之路探索两个方面走在了晋、蒙两地的前列;内蒙古自治区在以“草原文化”为代表的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方面走在了晋、陕两地的前列。三省区之间可以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方面进行先进经验的交流, 分享各自先进的、超前的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经验, 实现经验的共享。

3. 全新的旅游设计理念。

对三省区现有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在文化内涵上的深入挖掘, 找出其共性、相同 (或相似) 的文化背景 (或渊源) , 再通过文化这条纽带对这些产品 (或资源) 进行整合, 打造横跨晋、陕、蒙三地的文化旅游产品项目, 进而形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切实能拉动三省区经济发展的, 保持三省区经济快速、稳步增长的, 能促进三省区构建和谐社会的优势产业, 最终实现以“晋、陕、蒙三省区文化旅游产业圈”为代表的“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经济圈”。

4. 创立主题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通过对晋、陕、蒙三省区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形成三省区间文化旅游产业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经验互补的合作模式, 提出全新的文化旅游设计理念、打造优势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精品文化旅游线路, 营造跨地域旅游新格局, 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出若干个“×××文化旅游产业园”, 打造融合三省区文化旅游特质的主题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

5. 推进山西、陕西、内蒙古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

通过对晋、陕、蒙三地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 打造若干个具有品牌效应和带动效应的“×××文化旅游产业园”, 将有效提升三地地旅游市场核心竞争力, 促进三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对于推进以若干主题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为要素的“晋陕蒙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思路与创意也对我国跨地域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6. 营造跨地域旅游新格局。

通过整合所形成的内涵丰富、资源完整的大旅游产品将会延伸到三个省区, 使游客的游览线路跨越三个省区。游客为了保证游览内容的完整、全面, 就会选择将这三个省区的所有游览项目都游览的旅游线路, 最终形成跨地域旅游合作的新格局。

7. 打造优势旅游产品。

通过资源整合, 可以将文化内涵相似的旅游产品单元进行“强”“强”合作、以“强”带“弱”、“弱”“弱”变强等旅游合作, 这样的开发模式一方面可以使旅游产品更具市场竞争优势, 完善强势旅游产品项目, 形成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另一方面, 可以将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融入某一核心旅游产品项目中, 既延伸了旅游产品线, 又增加了旅游市场竞争力。

8. 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通过文化内涵相近似而整合在一起的旅游产品单元, 可以将三省内的精品旅游产品单元联合到一起, 为旅游产品设计和推广部门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打造强势旅游产品创造了前提条件, 同时也为三省区文化旅游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文化旅游产品整合的对策建议

1. 树立跨区域的大旅游理念。

实现三省区旅游资源整合, 三省区有关政府部门和旅游企业必须树立跨区域的大旅游理念, 深刻认识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和优势, 从大局出发, 为长远着想, 这样才会激发出资源整合的动力。

2. 打破地域界限。

首先, 打破现有的行政地域区划是将分布在三地的各个文化旅游单元进行整合的前提必要条件;其次, 只有打破现有的行政地域区划, 才能为旅游产品运营商开发“跨区域旅游”线路提供保障, 才能使以“××文化游”为产品的跨区域旅游成为可能;最后, 只有打破现有的行政地域区划, 才能形成三省区文化旅游资源互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经验共享的局面, 才能实现三地经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 打造“晋陕蒙文化旅游产业圈”。

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可用于整合的文化旅游产品单元涉及到众多文化产品元素, 可以形成众多的以“××文化”为核心理念的“××文化游”产品, 也就创造了众多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这些“××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均是以整体形象面对受众的旅游消费者, 进而提高三地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增强三省区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从而形成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的切实能拉动三地经济发展的, 保持三地经济快速、稳步增长的, 能促进三地构建和谐社会的优势产业, 为“晋陕蒙文化旅游产业圈”的形成创造了基础, 为最终实现“晋陕蒙文化旅游产业圈”提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有力保障。

例如:把展现黄河发育文化的黄河北岸双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 , 展现黄河生态文化的洽川风景名胜区 (陕西) 、展现黄河气势的九曲黄河 (内蒙古) 、壶口瀑布 (山西、陕西) , 展现黄河动人传说的鲤鱼跳龙门 (山西、陕西) 等各类蕴含黄河文化元素的文化旅游产品单元以“大黄河文化”为主线整合在一起, 形成地跨山西、陕西、内蒙古三地的“黄河文化游”;这些文化旅游产品单元都各具特色, 可以在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 建立“黄河文化旅游经济园区”从而促进三省区乃至整个黄河流域所有与“黄河文化”有关的文化旅游产品单元的发展, 将这些文化旅游产品单元都整合到建立在三省区交汇处的“黄河文化旅游经济园区”内, 使黄河文化游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江蓝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2].安宇.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汉中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篇11

关键词: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汉中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96-02

一、三国文化旅游的概念

1.“三国文化”的概念

总的来说对“三国文化”的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认为“三国文化”就是历史上三国时期的精神文化实际上是历史学的“三国文化”观。第二个层面认为“三国文化”就是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即历史文化学的“三国文化”观,第三个层面认为“三国文化”并不仅仅指“三国时期的文化”而是指以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为根本,以三国精神和三国故事的传播演变为主体,实际上是广义文化上的“三国文化”观,是包含了《三国演义》及其相关文化产物为重要内容的一种综合性文化。我们在讨论“三国文化旅游”概念的时候,使用第三层面的理解。

2.“三国文化旅游”的概念

不同的国家把基于三国历史遗迹开发出的旅游景点为考察对象和活动场景的旅游活动,一直有不同的称谓。例如日本、韩国旅游者常常称其为“三国志之旅”,我国曾经称其为“三国旅游”,但在这里我们称其为“三国文化旅游”更加恰当。第一,旅游不是简单的“吃、住、行、游、购、娱”,也不只是表象上的游山玩水,而是一种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见闻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包括人文旅游资源,也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二者不可或缺。第二,“三国旅游”或“三国志之旅”的称位,主要受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影响,以“三国文化旅游”来命名,从内容上看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也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二、汉中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

汉中市位于陕西省西南部,辖一区十县,面积2.7万平方公里,人口384万。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全境,形成汉中盆地。汉中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因地势险要,攻守皆宜,东达荆襄,连接东南;西控羌陇,达于西北;北瞰关中,而通中原;南蔽巴蜀,直下四川,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汉王刘邦公元前202年,统一天下,以“汉”为国号,建立西汉王朝。东汉末年,公元219年,老将黄忠在定军山战役中刀劈夏侯渊,赵云大破曹军于汉水之滨,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自立为汉中王,为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曹魏,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遗命葬定军山下”(今陕西勉县)。公元263年后主刘禅下诏在勉县为诸葛亮建祠,是全国修建时间最早的武侯祠。

武侯墓。武侯墓位于汉中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陵园,墓区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四季如春,风景宜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南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追封为“忠武侯”,千百年来,我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遵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

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广泛,有小说、评书、木偶、神话传说、戏曲等等传统的艺术形式,也有电视剧、电视专题片、电影(《定军山》1905)等现代的艺术形式,《三国演义》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地方台的播出曾经引起轰动。其中有许多的片段就发生在汉中。例如,老将黄忠刀劈夏侯渊于定军山下,尤其是诸葛亮与汉中共度八年,更提高了汉中的知名度。

三国故事中可以和汉中联系起来的三国人物众多,有六出祁山,五次北伐的诸葛亮在汉中屯兵八年之久,奸诈多疑的曹操曾经两次攻伐汉中并且留下了“衮雪”二字的摩崖石刻。定军山战役中刀劈夏侯渊的老将黄忠,长坂坡上于百万之众中取上将首级的赵子龙给汉中这片土地上留下了绚丽多彩的故事。

目前汉中三国文化景点中,包含了亭台楼阁、庙宇、碑刻、牌坊、古战场等等,它们反映了三国时期及历朝历代的兴衰演替和科技文化。游客可领略三国人物的风姿,恢弘的古代建筑,精湛的建筑技艺以及历史事件场面的大气磅礴,同时,各种碑刻中的书法,碑文也给游者很强的美学、文学震撼。此外,系列三国文化节庆活动(如武侯墓的庙会、戏曲表演)的举办让更多的游客参与进来,增长知识见闻。

三、汉中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

一是汉中的旅游资源丰富,品质比较高,外地游客选择汉中主要是想领略有“西北小江南”之称的汉中自然风光,其次想感受汉中厚重的两汉三国文化。张骞生地,诸葛亮墓地,黑米之乡;朱■之乡,古栈道之乡这是新闻界对汉中的概括。不难看出,这些事件,人物,遗迹和珍稀动植物,都属于具有重大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二是汉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地位,因此成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在古时战争年代各个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疆土同时不忘通过汉中统一全国,在汉中都相继修建了一些军事、城防以及与之相关的建筑。这些建筑如今都成了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其中两汉和三国文化的物质载体即各类两汉三国文化遗存在汉中各个行政区划中数量多质量高。这在全国范围内是很少见的,因此汉中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显著的先天优势。

2.劣势分析

一是经济距离长。经济距离指游客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再返回出发地所用的时间和费用。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目前外地游客选择汉中作为旅游目的地就面临这一问题,这使得很多游客另选他地,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汉中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偏远的位置和闭塞的交通使汉中历来远离各大经济、政治中心城市。同时由于物流成本偏高汉中与同级城市相比物价水平也比较高。

二是产品形式单一且较为初级,吸引力不强。三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没有充分挖掘和展示出来,产品几乎全是简单的陈列式,往往以三国文化的物质层面为主体。即游客来到景区后,只是走马观花主要以观看三国文化的历史遗址,纪念性建筑为主,并不能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也不能形成区域旅游的精品。

三是客源市场范围小。来汉中旅游的游客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本地游客即本地居民,由于汉中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都比较低,选择旅游来消遣、休闲和娱乐等的人数不多。第二部分是关中地区的游客,这些游客是构成来汉中旅游的外地游客的主体,由于种种原因,例如汉中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特色不鲜明等,这些游客的数量正在下滑。第三部分是少量以感受栈道文化和观赏珍稀动植物为目的的外省和外国游客。

3.机遇分析

一是后发制人。我国在旅游发展方式上正在进行重大调整。结合现阶段市场上旅游需求的转变,旅游发展方式从静态向动态旅游转变;以被动向主动旅游转变;由观光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汉中的旅游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劣势但换个角度来看,轻车好调头,这也为我们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降低了难度。

二是整个西部地区包括汉中在内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山川秀美工程的启动必将在增强旅游知名度和提升吸引力等方面获益,国家会对西部地区在资金投入、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大力扶持。这对汉中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着重大推动作用的。

4.威胁分析

一是旅游竞争力弱,受周边旅游城市的影响大。和成都、西安以及湖北襄樊相比较,汉中在旅游基础设施、旅游产品结构、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都明显不足。例如距离汉中5小时车程的成都市三国旅游资源赋存状况好,景区景点数量和质量都比较高也相对集中。所以,游客在选择将西安、成都和汉中作为旅游目的地时,对汉中就会产生替代效应。

二是旅游竞争加剧。周边省市均把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来发展,同时汉中市与湖北、成都的三国旅游资源组成相似度高,已开发的旅游产品雷同,旅游客源市场选择也大体相同,区域旅游的竞争必将更激烈。

四、汉中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1.深度挖掘三国文化

首先,以三国文化的物质载体为基础,其中重点是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各种建筑。由于三国年代历史久远,大多数三国遗迹已荡然无存,加大历史遗迹的恢复十分重要。在恢复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历史的严肃性,在体量、风格和材质上与历史保持一致。第二,以三国文化的精神层面为重点,可以搜集三国故事、民间传说,来创造景点。例如:在三国故事发生的地点,依据记载和民间传说增设牌匾、碑刻、介绍三国故事和历史事件。第三,以三国文化的制度层面为突破口,举办三国文化旅游节庆、展示三国时期汉中的民风民俗等表演活动来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

2.大力开拓客源市场

由于汉中客源市场范围小,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应当大力开拓新的客源市场。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汉中在全省和全国的旅游等级,在目标市场定位时要符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实际不可把目标市场定位的过高过大。应当以本地游客为基础,以关中游客为主体,以外省和外国游客为补充。

3.加大旅游投入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汉中的生态旅游完全可以做成区域内的精品,汉中两汉三国文化游可以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而珍稀动植物游可以做成世界品牌,现在的旅游是需要大投入的,只有大投入才有可能有大产出。目前汉中旅游在发展中比较缺乏的就是资金,而大量的资金全部由政府投入也不现实。所以,必须研究和创新旅游投入机制,采取灵活的方法解决好旅游产品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的有效分离,可以借鉴全国其他有成功经验的景区将经营权在一定年限出让给投资商,到期后再由政府收回,以此吸引大量社会资本进入旅游行业,实现汉中旅游投入的突破。

4.加强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

旅游设施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改善旅游设施是提升旅游产品吸引力快捷有效的方法。首先应当改善汉中旅游交通条件,尽可能缩短游客来汉中的经济距离,降低旅游成本。

参考文献:

[1]冯明放.关于汉中旅游产业发展几个问题的认识[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1,(4).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 篇12

一、开发桂林佛教文化旅游优势

桂林佛教是传入广西最早的宗教,早在西汉时期就传入了桂林,经过长期的发展,到唐代,桂林佛教空前繁荣,成为广西及我国南方佛教中心之一,现今,桂林佛教旅游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拥有开发佛教旅游的优势,其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资源丰富。

1、佛教建筑多,全市有佛教64处,摩崖石刻及造像2000余件,仅在西山就有造像98龛,242尊,是广西境内现存数量最多的佛像群体

2、名寺多,如:栖霞寺、能仁禅寺、西庆林寺、湘山寺、法藏禅寺、聚缘禅寺、鉴山寺等,如唐初所建的西庆林寺,是桂林最著名的寺庙,被称为我国南方五大禅林之一。

3、古塔多,如日月双塔、木龙古塔、开元寺古塔、笙塘河伯古塔等类型多样,造塔材料各异。

4、名僧大德来桂多,如公元590年,大乘佛教高僧昙迁云游来过桂林弘法留下“栖霞洞”石摩题刻;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因遇海上风暴,在开元寺驻锡一年传道弘法,1940年佛教界有名的巨藏法师来桂林,一边弘法,一边抗日等等。

(二)区域优越交通便捷。

桂林市是黔粤湘桂交界中心城市,处于珠江三角洲、北部湾等重要经济板块的腹地,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联系沿海和内陆的重要枢纽,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门户城市之一,有海陆空一体便捷交通,特别湘桂高铁和南广高铁的开通,桂林到周边四省会城市,2小时左右可以到达,大大方便了游客出行。

(三)有客源众多。

桂林有来自全国及全球的客源优势,2015年,桂林市共接待游客4470万人次,入境突破200万人次,特别是东南亚一些佛教文化浓厚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泰国等,来桂林旅游的人较多,给桂林佛教文化旅游提供了潜在的客户。

二、佛教旅游文化开发现状

桂林有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而对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存在明显不足:佛教旅游产品单一,还停留在烧香、拜佛、解签和简单参观等阶段,缺乏参与性、互动性;佛教抛掩于各景点之中,不成主体和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风景点的点缀而未被视为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还有的寺庙存在欺骗行为,佛教启迪智慧,平衡心灵、修身养性及体验式等文化内涵没有深入开发。

三、佛教旅游文化开发的对策

(一)观光旅游开发

佛教的观光旅游是佛教文化资源开发的基础,佛教的寺庙、宝塔、石窟、绘画、雕塑、亭台等,这些精美、华丽的寺庙建筑,不仅具有物质性的一面,为游客提供了多种美的感受。梁思成说:“欣賞这些优秀的建筑,就像欣賞一幅画,一首诗,更蕴藏着一种意,最大限度的调动主观情感和直觉顿悟,油然而生脱俗之感”。对佛教观光旅游开发,一要适当的修复一批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寺庙建筑,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其它景点的开发,修复的寺庙建筑要分析其具有修复的价值,在修复中既要根据历史史料,坚持求真原则,又要结合当地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的融合,注重生态理念。如:开元寺建于唐高宗显庆四年,是广西年代最古的一座佛寺之一,鉴真和尚曾在此驻锡一年多,宋代的米芾、范成大,明代的徐霞客,民国的老舍、徐悲鸿、李宗仁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日本友人也对这处佛教遗址十分重视,又因位于西山景区,极具修复价值。可根据现存清代桂林画家罗辰绘有的《开元寺图》为基础加以修复,与桂林西山景观、桂林市民风习俗有机结合,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避免“千篇一庙”。

(二)休闲旅游开发

2013年广西旅游大会在桂林市召开,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指出:“深化旅游文化融合发展,由过去单纯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这就强调了休闲旅游的重要性。据资料显示,在欧洲、北美旅游中,70% 寺院教堂等都有休闲游活动项目。因此,可以根据寺庙情况,开发寺院旅馆,让国内外游客可在此小憩;开发佛教品茶,让其感受佛教博大深精的茶文化;推出特色素食小吃,把桂林特色风味与佛教素食结合,丰富佛教素食文化,让游客品味这些风味,既调动游客积极性,以使古老佛教饮食文化焕出时代气息,洋溢现代文明特色;开发佛乐与佛教知识的电影等融入其中。还可将中医学、气功武术、书法等熔合一体,重点推出“书画、气功、体操”等独创性的健身形式,使佛教旅游具有魅力和吸引力。这些佛教休闲旅游也符合21世纪宗教旅游发展的新方向,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

(三)参与体验旅游开发

21世纪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感受,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进行消费的重要标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将2015年“桂林论坛”的主题定为“旅游与体验经济”,可以看出参与体验旅游的重要性。现全国很多寺庙已开发佛教参与体验游,如:南岳佛教协会隆重推出了“做一天和尚念撞一天经的体验游;上海西林禅寺至今已开了十一届短期出家体验活动、河北柏林禅寺的“生活夏令营”、桂林2015年7月在栖霞禅寺也举办了首届“禅武之旅游”等。桂林佛教可以开展一些短期出家体验活动,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跟法师参禅打坐,听经问法、浴佛、食斋、同住寺庙等,在动态的佛教旅游活动中,他们食的是斋饭,住的是僧舍式旅馆,听的是晨钟暮鼓、经声喃喃,观的是香烟缭绕、法相森严,购的是配套的佛教旅游商品,使游客在一种肃穆崇敬的心态中,摒弃杂念、忘却烦恼,净化心灵。

(四)生态旅游开发

佛教教义中倡导的万法缘起,返璞归真、草木有情、禁杀护生等,都是深层生态的理念。通过长期的生态保护,佛教具有保护生态的优良传统,又作为一种行动体现在日常修行中,还作为一种环境烘托出寺院的神圣氛围。在佛教文化旅游中,我们引导游客,首先从观念上净化自身,自觉保护佛教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从而使游客在佛教场所浏览中,内化为保护环境、保护景观生态的自觉行动;其次通过组织放生和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提醒游客保护动物与节约资源,不要滥杀生灵、咨意索取和随意浪费;最后建议敬献鲜花代替焚香化纸,来提醒游客注意保护生态,在环境的渲染下,在行动中保护环境,完善自身。

上一篇:我的自然辩证法下一篇:电气设备的维护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