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意向与行为

2024-10-29

就业意向与行为(精选10篇)

就业意向与行为 篇1

一、对象与方法

该校心理辅导中心结合该校和该地区的实际情况自编大学生就业意向与就业心理问卷, 采取普查的方式调查临床专业2010、2011级部分学生的就业心理与就业意向, 共203人, 其中2010级95人, 2011级108人, 男生87人, 女生116人, 来自农村的学生165人, 城镇学生38人。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主要调查内容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对就业趋势的认识、就业心理等。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临床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满意程度 (表一)

由表一可知, 对所学的临床专业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共180人, 占88.6%, 对专业不满意的有23人, 占11.3%, 这部分学生虽然比例小, 但可以推论出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肯定是动力不足, 无学习目标, 导致学习成绩不良。

2、临床专业学生就业意向

(1) 毕业后的打算 (表二)

由表二可知, 打算专接本的学生占56.2%, 比选择应聘就业、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高, 由于现在就业压力大, 用人单位比较看重毕业生的学历, 所以多数学生毕业了选择继续深造, 在某种程度上说, 这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之一。

(2) 就业单位取向 (表三)

由表三可知, 69.5%的学生倾向于国有医院, 说明现在多数学生还是存在心理误区, 觉得国有医院各方面的条件和待遇都比其他单位要好, 其他单位都不予考虑, 也表明学生需要拓展就业领域, 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 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

(3) 就业地区 (表四)

由表四可知,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 39.4%的学生选择到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 说明这部分学生对在大城市工作很憧憬, 31.0%的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 因为现在国家出台了新医改政策, 医学毕业生有一部分转变了就业观念, 决定到基层就业。

3、就业心理

(1) 薪金期望值 (表五)

由表五可知, 期望月收入在3000以上的学生占38.9%, 比其他的多一些, 说明有一部分学生不太现实, 存在就业心理误区, 根据对历届毕业生的调查, 大多数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在1500元左右, 有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医学毕业生的工资在1000元左右, 从这个层面来说, 高职高专医学生对薪水的期望还比较盲目, 所以在就业指导方面应该加强学生的务实教育。

(2) 对就业形势的态度 (表六)

由表六可知, 59.1%的学生对就业形势的态度是感到就业压力很大, 须努力争取, 说明多数学生由于自身的学历层次在求职中不占优势, 明显表现出信心不足, 所以作为高职院校, 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学生自信心方面的锻炼。

(3) 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的原因 (表七)

由表七可知, 59.1%的学生认为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的原因缺乏实践技能、经验, 这表明医学高专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学习实践技能, 提高竞争力。

三、个别访谈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存在就业观念的误区

通过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日常的个体咨询和个别访谈来看, 目前医学生就业难, 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学生自己在对就业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认识这些心理误区是正确引导医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

1、功利思想

在就业时看重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 工资待遇, 功利思想较为明显;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淡漠社会责任;过分追求眼前经济利益, 忽视远大理想。突出表现如来自城市的学生不愿意离开城市, 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又不愿意回家乡。

2、自负心理

由于对医生的职业特点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 家庭和社会对医学生有很高的期望, 导致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时好高骛远, 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的不良印象。

四、从医学生自身角度出发, 调适就业心理误区

1、拓宽就业思路, 调整期望值

医学毕业生要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 降低就业层次, 拓宽就业地域, 到基层就业。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 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

2、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参加求职心理辅导

医学生要按照社会的需要去充实提高自己, 积极主动参加学校、社会举办的实践辅导活动, 及时进行心理咨询, 改变自己的消极认知, 调整就业的心态, 做好心理准备, 提高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而产生的问题。它的解决不能仅靠一个方面的努力就可以解决, 需要社会, 学校、老师和同学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才能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立国, 张远芝, 杨敬博, 等.高职高专医学生基层就业意愿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4) :62.

[2]朱庆喜.当代大学生职业取向与就业心理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14) :68-69.

[3]朱晓斌, 李洁.浙江部分高校大学生焦虑状况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3) :109-110.

就业意向与行为 篇2

1、性别:(A)A.男B.女

2、你所学的专业为:(热能)

3、你对自己就业成功:(C)

A.非常有信心 B.有信心C.一般D.没有信心E.非常没有信心

4、你认为你的竞争优势在于(最多可选三项):(G)

A.学校知名度B.专业热门C.外语水平D.计算机水平

E.社会工作能力F.社会关系G.其他

5、你是否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A)

A.有B.没有

6、你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A)

A.很了解B.说不清C.不了解D.很不了解

7、在应聘单位之前,你是否对该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过调查(A)

A.是 B.否

8、你的主导就业意向为:(B)

A.一步到位,有固定收入B.先就业,后择业C.自主创业D.继续升学深造

9、你对你的就业目标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是如何限定的?(B)

A.必须从事本专业工作B.必须有一定的相关性C.可以从事毫不相关的工作

10、你毕业后是否回生源所在地就业?(A)

A.是B.否

11、初入职场你可以接受的最低报酬为:(A)

A.3000元以上B.2500以上C.2000以上D.1500以上E.不限

12、您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怎样?(B)

A.很严峻,很紧迫B.严峻但还可以接受C.无所谓

13、你认为什么时候开始求职最为合适?(B)

A.毕业年级上学期前半段B.毕业年级上学期后半段

C.毕业年级下学期前半段D.毕业年级下学期后半段

14、你认为哪种求职渠道最适合你?(B)

A.人才市场B.校园招聘会C.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广告

D.互联网E.亲友介绍F.其它(注明)

15、请将下列影响你求职决策的因素排序:(A)

A.薪酬福利B.单位所在地C.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

D.职业发展前景E.自我价值的实现F.单位性质G.其它(注明)

16、你觉得自己面对就业挑战最需要学校、老师哪些方面的帮助?(限选三项:

A)

A.单位需求信息B.求职技巧辅导C.就业政策咨询

D.就业形势分析E.就业心理咨询F.职业生涯规划

17、如果有机会,你是否志愿服务基层或偏远地区的建设(B)

A.愿意B.不愿意 C.可以考虑 D.没想过

18、如求职较为困难,你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C)

A.乐于接受B.实在没有机会时可以接受C.坚决不接受

19、你会考虑自主创业吗?(A)

A.工作难找,会考虑自主创业B.不会,应届生没有什么经验 C.暂时没考虑过

20、你对毕业生违约现象有何看法(B)

A.违约是毕业生个人的事,很正常B.代表个人的诚信度,违约是失信的表现

C.对学校毕业生整体形象和企业招聘产生了不良影响D.无所谓

21、假设你已与一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此时又有更好的就业选择,你会怎样做(A)

A.将自己面临的情况与前单位如实汇报,协商与其解约

B.还是坚持履行原先签订的协议C.两边都拖着,走一步看一步

22、你对就业指导和服务部门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

及时准确发布就业信息,多创造一些就业机会,使公平竞争,择优就业。

再次感谢您的合作!

就业意向与行为 篇3

摘要: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首先对高职大学生选择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提出若干假设。其次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与高职学生公民行为意向之间的正负关系,为高职院校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行为意向

高职院校是培养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教育基地,和传统的本科教育相比,需要在教育中重视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形成高职教育的就业优势。同时,大学生涯也是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从确立巩固到发展提升的关键时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是培养高职学生良好价值观的主要方法之一。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促进个人发展,如改善学业成就、提高社交技能、促进个体社会化等,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校、社区甚至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受益。当代经验学习的倡导者John Dewey指出经验学习的意义及其教育价值在于利用学生的经验并将其整合到课程中。美国1993年服务行动将服务学习定义为“将知识的学习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能力的提升。并使其在关心社会和他人的同时,成为一位有责任感、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Miller、Lipsitz等学者认为学生在服务学习中获得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自尊感和自信感;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学校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协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兴趣和方向。

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试图研究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多种因素,从而为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提供数据支持。

一、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理论基础

社会心理学家致力于建构相关理论来解释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而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即TPB)是研究中常见的经典理论之一。Ajzen在TPB中认为,行为是人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计划出来的结果。该理论是由Ajzen之前所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即TRA)演变而来,TRA理性行为理论主要用于预测及了解分析人的行为。

TPB理论提出,影响现实行为的关键因素称为行为的意向,而决定行为意向的三个主要变量分别是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以及主观规范。其中,行为的态度是个人对行为是否有价值的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曾经的经验和预期的困难,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越多,所预期的困难越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主观规范则是所受到的社会压力的影响。以上三个变量通过行为意向影响现实行为(图1)。

本课题根据TPB理论,从阐述高职大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的行为意识内涵出发,课题组设计了紧密围绕大学生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内容的问卷进行调研,在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与行为意识的关系。

2.研究假设

根据理论分析,本研究拟以 TPB 为构建预测和解释高职大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态度(Attitude)

A:就业竞争力: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就业竞争力越强,行为目标意向越高。

B: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与行为意向正相关,服务报酬越多,行为意向越强。

C: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意向负相关,实践工作强度越大,行为意向越弱。

(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

D:学校公共宣传和集中统一安排: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学校公共宣传及集中统一安排的力度越大,行为意向越高。

(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E: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与行为目标意向正相关,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越好,行为意向越强。

二、问卷调查:高职大学生选择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

为深入研究社会服务实践对高职大学生公民行为意识的影响,笔者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大三学生为样本,针对9个系学生进行抽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2份,有效率94.4%。问卷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程度以及社会服务实践的形式;第二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我们假设了若干问题,包括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实践工作强度、就业因素、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和个人综合素质五个方面。问题的回答划分5个级别:1.完全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完全同意。第三部分是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问题的回答划分5个级别:1.根本不愿意;2.不愿意;3.中立;4.愿意;5.非常愿意。

1.参加实践的人数和实践形式

问卷调查以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大三学生为样本,调查结果显示,该院近年来对社会服务实践的组织力度很大,实践活动普及程度非常高,其中97.7%的学生参加过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其中55.3%的学生至少参加过二次社会服务实践活动,27.1%的学生参加过三次以上社会服务实践(图2)。实践形式有企业顶岗实习(98%)、校外兼职(21.9%)、自主实践(24.8%)、志愿服务活动(27.8%)以及其他活动等(图3),因大部分学生参与过多次实践,百分比大于100%。

图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次数

图3:参与社会服务实践形式

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

通过以下得票比例的选项可见(表1),在五个影响假设中,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就业竞争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均有超过50%的学生,同意其是影响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重要因素,其中就业竞争力得票率最高,服务报酬及实践工作强度影响偏弱,而学校公共宣传与集中安排的环境氛围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也体现在上图学生参与顶岗实习98%的比例上。

表1: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影响因素

3.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

(表1)还显示,问卷第二部分提出的五个影响因素都成立,具有可信度。第三部分问卷以五个假设为前提,调查在对社会服务实践的实际参与过程中,五个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表2)。在态度(Attitude)中,60%以上的学生受就业竞争力强的影响,愿意参与实践,认为实践可增强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与行为意向正相关;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中,68%的学生愿意参与服务报酬多的社会实践,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在实践工作强度中,59%的学生不愿意参与工作强度大的实践,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目标意向负相关;而属于主观规范范畴的“学校公共宣传和集中安排”与行为意向正相关;属于知觉行为控制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与行为目标意向正相关。

表2:参与社会服务实践行为意向

三、结论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索了高职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通过影响因素的假设,本文将影响因素列为五个,包括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服务报酬(精神奖励及物质报酬)、实践工作强度。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服务报酬以及实践工作强度都是影响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重要因素。其中就业竞争力、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学校和同学环境氛围与行为意向正相关,这3个影响因素越强,学生的行为意向越高,实践工作强度与行为意向负相关,实践工作强度越大,学生的行为目标意向越弱。而服务报酬这一影响因素在问卷中,显示出对学生行为意向实际会产生重要影响,与行为意向正相关。

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高职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动力及困难的相关情况,对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顺利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在实际社会服务实践过程中,相应提高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的报酬,如精神奖励等,可有效增加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同时,学校在公共宣传和集中安排加大力度,也会产生环境影响,对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行为意向产生积极作用。但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未能规避统计分析中的存在的普遍问题,如问卷设计的科学性,样本的单一性等,同时问卷调查提出的问题不够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质量,有待进一步加以避免。?笸(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江西教育考试院)

参考文献

[1]Martin Fishbein & Icek Ajzen.Belief,Attitude,Intention,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75:53.

[2]Susanne Ziemek.Economic Analysis of Volunteers

Motivations——A Cross-country Study[J].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es,2006,(3).

[3]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2):315-320.

[4]林敏,张敏.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J].社会心理科学,2010(1):18-21.

[5]许家琴.社会服务视角下的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中国青年研究,2012,(12).

[6]郑方.论服务学习对当前实践教学的启示[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马彦光.服务学习及其对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8,(19).

就业意向与行为 篇4

1 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研究对象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大三大四的学生, 涉及管理系、经济系、外语系、信息工程系等专业。采用随机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发放问卷及当面采访的方式。我们在图书馆随机采访了多位大三大四的学生并发放问卷且当面全部回收, 没有无效问卷。故此次问卷具有真实性。

2 调查结果

2.1 就业意向与就业选择相符的比例仅为25%

一位经济系大三的学生表示她的专业是会计, 但是她的意向是同声翻译, 问及为什么她没有选择同声翻译的专业, 她认为该专业就业难度较大而且高考时个人分数较低未能达到翻译专业要求, 但为了自己的理想, 虽然她学的是会计但是她也在积极学习英语。同时一位大四毕业生也抱怨他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 他学的是软件工程, 这种工作对技术要求很高, 他在上学期间并没有用功学习, 导致专业技能较差, 用人单位也一再拒绝, 这位学生现在的想法是只要有份差不多的无关专业的工作, 他都愿意去尝试。但如果他的工作无关专业, 他本人也觉得大学四年的学习价值未能得到体现。类似这种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很多, 一种可能进入大学所主攻的专业就不是自己喜欢的, 违背了自己的就业意向;另一种就是由于个人其他原因导致专业知识缺乏, 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2 招聘会针对性差

就本次调查来看, 90%的学生是在大四关注就业形势的, 只有少数人是在大三开始关注的, 这也说明在就业准备上大学生应该更具有主动意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有以下几种:校园招聘会, 网上投递简历, 人才市场招聘, 自主创业, 父母介绍等。其中社会性人才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会是大学生获取就业机会的主要方式。在调查中有的学生提出应提高校园招聘的针对性, 因为只有专业对口率较高的招聘会才能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2.3 就业心态消极

48%的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信心较高, 45%的学生不看好自己的就业前景, 还有7%的学生没考虑过这个问题。从以上统计结果看, 大部分同学对就业前景的态度较为消极。在专业与工作性质的问题上, 60%的学生愿意选择一份与专业有关联但不一定对口的工作, 还有15%的人一定要求自己的工作与专业对口, 7%的学生也愿意选择一份与专业无关联的工作, 剩余的18%表示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对学院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数据的统计发现, 在实际情况下只有25%的人数的工作是与专业真正对口的, 即专业对口率只有25%。

2.4 对初次就业薪酬期望值高

对于刚刚毕业步入社会的人对将来薪酬的期望值, 1000-2000的占17%, 2000-3000的占68%, 3000以上的占15%。而大学生对于薪酬标准的考虑因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对专业行情的了解 (53%) ;第二, 对自身能力的评价 (31%) ;第三, 用人单位的实力 (16%) 。这个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期望的薪酬在2000-3000元, 但是也有很多人宁愿选择不对口的高工资也不远选择专业对口的低工资。薪资的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最终就业选择。

2.5 用人单位根据工作要求对性别有一定要求, 女生较为弱势

很多工作其实是具有性别歧视的。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 这个专业的女同学相对男同学很不容易找到本专业的工作。主要是因为如单位需要经常性加班, 搬运货物或者进行运输工作效率低下, 送快递收订单工资也较低等。这就违背了她们的就业意向, 因为这种专业的学生很多是高考时调剂过来的, 学校的不合理调剂也影响了就业意向。在社会工作中, 部分专业女生相较男生而言较为弱势, 性别也是改变大学生最终就业选择的因素之一。

2.6 就业地点也影响了最终就业选择

有少部分人表示工作地点也会导致他们改变就业意向, 他们愿意毕业去发达城市运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奋斗, 可是父母却极力反对他们外出工作, 在家乡自己的专业并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 父母却为他们另谋出路。

总结以上统计结果可以得知, 招聘形式、就业政策、就业心态、薪资期望及工作的偏向性均能影响就业选择并导致就业意向的改变。

这是一个求职大军遭遇事业恐惧的时代, 是一个追逐挑战又渴望成功的时代。求职择业对大学生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 又是严峻的挑战。我校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 复杂化的状态, 择业意向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重视经济利益, 现在出现的种种现象不仅会影响眼下的择业观, 还会影响以后的成长与职业发展。

3 对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建议

俞敏洪说过: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针对这种就业意向与最终就业选择不一致的现象, 我们提供了建议, 提出意见不是在于让学生放弃原本的就业意向而向现实低头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工作, 而是在有梦想的基础上做自己基本的工作, 不可好高骛远。

3.1 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改变

从2001年毕业率就一直在上升但是就业率却在下降, 一增一减, 两个数字非常直观的告诉我们:就业越来越成为问题, 而且是一个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不管什么情况, 无论是学校调剂还是父母替你选的专业, 既然选了就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除非毕业生有能力胜任自己喜欢的其他专业的工作, 否则请认真对待现在学习的专业。如果实在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 也需要进行其他专业知识点系统学习等待时机成熟, 千万不要好高骛远, 守树待兔。现今社会没有相关学历是很难顺心如意找到工作的, 考虑到严峻的就业形势, 必须先就业再择业, 的毕业, 在坚持梦想的同时不要原地打转。必须得认清现在的就业形势, 不是工作找你而是你在找工作, 不是工作符合你的条件而是你得符合工作的条件, 不是你愿意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等你, 而是你有没有相应的技术与工作经验。我国结构性失业很严重, 大学生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之骄子,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建立正确的积极的就业观, 摆正心态, 正视现实, 既不急于求成也不优柔寡断, 善于抓住机会做出选择, 到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去。从短期来说, 自身的效用可能没有达到最大, 但从长期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自身潜力不断开发, 边际效用也会不断增加, 实现学以致用, 发挥自身特长, 实现自身价值。

3.2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很多学生就业时在最初意向和实际专业中摇摆不定, 一方面自己只有实际专业的证书另一方面又想着梦寐以求的工作, 主要是缺少指导。因此, 我们学校应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同时还可以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开设相应的职业规划课 (下转第181页) (上接第129页) 程, 教育学生们从长计议, 早做准备。学校应以就业为导向, 加快推进高校改革。而且学校在最初招生时应最好遵循学生的第一志愿, 假使真的不能满足第一志愿应立即和学生进行协商, 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最初就业意向和实际专业的不一致。

3.3 广泛邀请用人单位, 举办校内供需洽谈会和招聘会

洽谈会和招聘会不要求“大而全”, 而是要“精益求精”。便于学生参加, 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通过这种形式的就业指导, 及时准确地把当前最新的就业信息传达到毕业生那里。

4 总结

首先毕业生要正确认识自我,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就业难, 在很大程度上市因为他们期望值高, 自身定位不准, 理想与现实脱节。大学生要成功就业就必须放下架子, 低姿态进入社会, 甘于在普通岗位上寻求新的发展机会。同时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 遇挫不气馁, 成功不狂妄。再者, 确定正确的就业方向,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 根据实际情况转变观念, 不过分看重薪资水平而应重视自己的能力水平, 从而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智慧才能, 其次, 打破死饭碗, 灵活就业或非常规就业将成为十分重要的就业形势, 投身于零时工小时工季节工等弹性工作制中。最后借助各种手段, 把握就业机会。希望同学们能认清现实, 尊重最终就业选择, 假使有机会在奋斗自己的意向工作。

摘要: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了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在现在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及世界整体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 就业情形更加让人担忧。为研究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本文对大学生就业意向和最终就业选择展开了调查。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生明确就业方向及给还没有就业意识的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本文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调查情况的陈述;二是分析总结调查结果;三是针对现状提出建议。

就业意向与行为 篇5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意向;分析

河池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系2009年有全日制本、专科毕业生198人。其中,本科物理学专业90人,包括05物本班55人、07物专升本班35人;本科2005级电子信息工程(以下简称电信)专业85人;专科2006级应用电子技术(以下简称应电)专业23人。物理学专业为师范类专业,其他为非师范类专业。2009年2月,我们对该系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从以下六个方面做了一次问卷调查,100%回收问卷。下面根据问卷统计,我们对该系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作出分析。

一、你希望就业的地区

从图表所示可以看出:

1.全系边远地区无人问津。边远地区可能条件相对艰苦些,待遇相对差些,但那里缺乏人才,也需要人才。因此在鼓励、动员毕业生去边远地区就业这方面,我们的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亟需加强。

2.全系去中西部地区意向的百分比偏低。其实中西部地区就业市场很大,有的地区因近年经济发展较快,凸现人力荒;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人才,是大学毕业生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所以,在就业去向的选择上,毕业生应摒弃对中西部地区的偏见。

3.物理学专业的就业地区意向,除“无特别要求”占32.2%外,主要是生源地和中小型城市,分别占23.3%和20.0%。但同专业的05物本班与07物专升本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上也存在细微差别。05物本班选择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占16.3%,是后者的5倍多;而后者选择中西部地区的占20.0%,是前者的11倍多。这说明,四年制本科毕业生较之专升本的在就业上更有闯劲。

4.应电专业愿意去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型城市的占半数多,而物理学专业选择“无特别要求”、生源地及中小型城市的百分比较大。这初步反映出该系毕业生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在就业去向上的差别和特点。师范类的就业市场相对固定、均衡;非师范类的就业市场往往不在生源地,而根据生产力布局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定。

5.电信专业选择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占半数强,而选择其他地区的都较少。因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相对较多。这明显反映出该系毕业生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因专业不同而就业去向选择的不同。不过,这也与同属非师范类的应电专业选择去中西部地区的百分比最高形成鲜明对比;究其因,除专业不同外,另一个恐怕是学历层次不同。

二、你是否愿意到企业就业及意向企业的类型

从图表所示可以看出:

1.全系绝大多数毕业生愿意到企业就业,尤其非师范专业100%愿意。这个大前提是好的。

2.但在意向企业的类型中,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选择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均为十几个百分点;选择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均不到十个百分点;选择最少的是私营企业,只有3.6%,且07物专升本班和应电专业选择私营企业的百分比均为零。可见,在具体企业类型的选择上,毕业生的观念还存在企业经济成分的偏见。在不少经济发达地区,民营和私营企业的生产规模占当地GDP的比重过半。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及国家社会劳动保障体系的完善,不论何种类型企业,只要有人力需求,只要有待遇,只要有发展前景,毕业生都可以选择就业。

3.不同专业对企业类型选择的百分比是不同的,显著的不同是电信专业最不看重国有企业,这一选择的百分比只有31.3%,与选择合资企业的百分比持平,不及另两个专业选择国有企业的百分比的一半;而应电专业最看重国有企业,这一选择的百分比高达73.9%。

三、你希望就业的工资待遇

从图表所示可以看出:

1.全系毕业生76.5%对工资待遇的期望值在1200以上,其中1500-2000档次的百分比最高,为30.6%。

2.不同专业对工资待遇的期望值相差较大;大体上是,电信专业﹥应电专业﹥物理学专业。电信专业对工资待遇的期望值最高,近一半选择在1500-2000档,其次37.4%选择在2000以上档,而没人问津1200以下档。应电专业对工资待遇的期望值集中在1500-2000档次,其他档次选择的百分比不高,但500-800档次无人过问。物理学专业对工资待遇的期望值各档次均有;相对来说,选择1200-1500档的百分比最高,达38.9%;其次是1000-1200档,达28.9%。

3.不仅电信专业的工资期望值远高于物理学专业的,而且应电专业(专科)的工资待遇期望值也高于物理学专业(本科)的。这充分说明专业的不同是毕业生就业(期望)工资待遇的差别的主要原因;非师范专业的高于师范专业的,或者说,应用专业的高于理论专业的。

4.电信专业的工资期望值也明显高于应电专业的,这除了表现在1200以下档电信专业无人选择外,还表现在2000以上档电信专业选择的百分比是应电专业该档选择百分比的四倍多。究其因,尽管两者专业不同不好直接比较,毕竟都属于非师范类应用专业,因此,恐怕学历层次不同是主要原因。

5.可见,决定毕业生工资待遇期望值高低的因素,首先是专业,其次是学历。

四、你就业时是否考虑专业对口

从图表所示可以看出:

1.全系毕业生选择“必须专业对口”和“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百分比都较小,60.2%的毕业生对就业时是否考虑专业对口采取柔性态度,还有31.1%的毕业生明确表示“可以不考虑专业”。这表明绝大多数毕业生不愿因专业而限制自己的就业。

2.其中电信专业各选项的百分比有点突出:要求“必须专业对口”的百分比与选择“可以不考虑专业”的百分比同为各项最高,而“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百分比为该项最低。这说明该专业毕业生对自己的专业的认同感更强,但又不囿于专业而影响就业。

五、你希望通过什么方式实现就业

从图表所示可以看出:

1.全系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学校联系与自己家庭联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就业,也有21.4%毕业生选择“自己灵活就业”的方式实现就业,而选择单纯靠“学校联系”或“自己或家庭联系”实现就业的毕业生很少。

2.全系“学校联系”项比“自己或家庭联系”项高出两个百分点。这能说明,总体而言,在联系就业上学校比自己或家庭更重要。

3.“自己灵活就业”项的百分比,非师范专业要高于师范专业;而非师范专业中,应电专业要高于电信专业;师范专业中,07物专升本班高于05物本班。

六、毕业时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打算

从图表所示可以看出:

1.全系毕业生大部分选择“降低期望值”或“等以后视情况而定”或“自己创业”再或“自己家里联系工作”,而选择“不就业”的很少,尤其是物理学专业毕业生该项选择为零。这说明毕业生还是很期待就业的。

2.“自己创业”项的分析,与上文五大点三小点对应一致。这也说明我们问卷调查的真实可靠性。

3.对“降低期望值”项与“等以后视情况而定”项这两大块,不同群体选择的百分比有较大差距。在“降低期望值”项,05物本班选择的百分比达58.2%,其次为应电专业的43.5%,最低是电信专业的27.7%;在“等以后视情况而定”项,电信专业选择的百分比达43.4%,其次为07物专升本班的42.9%,最低是05物本班的18.2%。这是否说明05物本班和应电专业的更迫于就业,而电信专业和07物专升本班的更有条件等待就业。

综上所述:1.相对该系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及专业结构和特点来说,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大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不愿去边远地区、不愿到私营企业工作、有的工资待遇要求偏高、有的不愿意就业等。2.在就业意向的具体选项上,不同专业、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不同学历、不同学制的群体选择的百分比存在差异,有的甚至差异明显。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大学生就业指导[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

就业意向与行为 篇6

行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指个体是否会着手某一行为可能性的主观认知,是能否进行某一健康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然而有研究显示,行为意向仅能解释随后行为变量19%~38%的方差[3,4],显示良好的意向并不一定能成功引发行动,从意向到行动的转化还需要执行意向(implementation intention) 等变量将意向付诸于行动[5]。计划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健康行为程式模型等理论模型中都引入行动计划变量,用以作为意向与行为间的连接[6]。

本研究对青少年锻炼意向、锻炼行为及行动计划间的关系作实证研究,验证行动计划在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是否存在及行为意向对锻炼行为的预测作用,为促进基于青少年特定心理行为特点的规律锻炼行为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长沙市重点中学及普通中学各1所,从初一到高三6个年级14个班级中整群抽取被试740名,其中706名有效完成问卷,有效率为95.4%。被试平均年龄(15.36±1.66)岁;男生371名(53.6%),女生321名(46.4%),14名未报告性别。

1.2 测评工具

行为意向测验条目为“我打算下一个月(未来4周)内进行规律性锻炼活动,每周至少锻炼3次,达到中等或剧烈运动程度”,采用里克特5级计分法,1=完全不能,2=基本不能,3=说不清,4=基本能够,5=完全能够。

行动计划与应对计划采用Sniehotta等[7]的锻炼计划量表测定,共有8个条目,采用里克特4等级计分法,1=完全不同意,2=基本不同意,3=基本同意,4=完全同意。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91。

锻炼活动采用修订的国际锻炼活动量表(IPAQ)[8],对中等或剧烈强度运动的频率、锻炼持续时间等进行测量,每周锻炼频率为:(1)没有或很少;(2)1~2次;(3)3~4次;(4)几乎天天锻炼。每次锻炼持续时间在(1)少于15 min;(2)15~30 min;(3)30~45 min;(4)45~60 min;(5)60 min以上等选项间选择,总锻炼时间用次锻炼时间与锻炼频率的乘积衡量。该量表在12个国家间的施测相关度在0.8左右,与心率、脉搏及计步器等其他客观测量效标亦呈中度相关,量表具有可信性。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6.0对相关数据进行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中介效应分析依据Baron等[9]的建议,若自变量显著影响中介变量和因变量,中介变量显著影响因变量,则在SPSS 16.0中运行用于中介效应检验的Syntax宏命令。若Sobel检验值显著性水平P<0.05,则证明中介效应存在。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学生每周锻炼情况

每周锻炼3次以上者仅约30%,有6.7%的学生从不锻炼。男生中规律锻炼者占45.6%,不规律锻炼及从不锻炼者占54.5%;女生中规律锻炼者比例为22.3%,不规律锻炼及从不锻炼者比例为77.7%。不同性别(χ2=40.83,P<0.01)、不同年级(χ2=39.57,P<0.01)学生间锻炼活动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比女生、低年级较高年级锻炼频率更高。见表1。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2.2 相关分析及中介效应检验

对行为意向、锻炼行为及行动计划间的偏相关(控制性别及年级变量)分析结果显示,锻炼行为与行为意向(r=0.45,P<0.01)及行动计划(r=0.44,P<0.01)间相关有统计学意义,行动计划与行为意向间(r=0.49,P<0.01)亦呈正相关。

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检验行动计划的中介效应是否存在,结果显示,行为意向对锻炼总量回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β=0.49,R2=0.25,P<0.01);行为意向对行动计划的回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β1= 0.53,R2=0.28,P<0.01);行动计划对锻炼总量回归效应有统计学意义(β2=0.47,R2=0.22,P<0.01)。

将行为意向及行动计划共同作为预测变量对锻炼总量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行为意向及行动计划都显著预测锻炼行为。随着行动计划的引入,行为意向及行动计划对锻炼行为的解释变异量增加,R2值从0.25增至0.33;而行为意向对锻炼行为的预测效应减弱,从β=0.49降至β'=0.32,但行为意向依然是锻炼行为的显著预测变量,显示行动计划是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的不完全中介变量。Sobel[9]检验结果(Z=8.82,P<0.01)证实了行动计划在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规律锻炼者仅约占30%,近60%的学生每周锻炼1~2次,更有近10%的学生从不锻炼,与孙江平等[2]调查结果基本一致。锻炼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男生规律锻炼者比例较女生高,女生中不规律锻炼及从不锻炼者比例较高,高年级锻炼活动相比低年级少,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0,11]。社会规范如女生应娴静贤淑等可能是女生锻炼较少的原因;学习时间紧张、父母不赞成或不支持等可能是高年级学生锻炼较少的原因,具体原因及相关干预方法值得进一步关注与研究。

研究结果证实,行为意向、行动计划与锻炼行为间存在相关,行为意向是锻炼行为的重要预测变量,即使引入行动计划,行为意向依然显著预测锻炼行为,显示行为意向在锻炼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提示针对行为意向增强的干预有利于锻炼活动的增多。行动计划在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具有不完全中介效应,此中介效应证实行为意向引发锻炼行为,意向到行动的转化部分通过执行意向起作用,针对行为意向及行动计划的干预有利于行为意向到锻炼行为的成功转化。

研究显示,行为意向对锻炼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促进青少年锻炼意向有助于规律锻炼活动的增强,因此应针对青少年锻炼活动旨在追求乐趣,青少年阶段自主意识增强,父母及教师权威地位下降,同伴间相互影响增强等特定心理行为特点,确定其知识水平与健康干预间的最佳匹配区,用视频、图片、短剧等既通俗易懂又富有科学性的宣传手段及干预材料,使学生感到锻炼的乐趣而非乏味说教或被动依从,从而增强自主锻炼、坚持锻炼的自主意识,激发坚持锻炼的行为意向,促进规律锻炼生活方式的养成。

在中介模型中,行动计划与锻炼行为呈正相关,行动计划是行为意向转化为行动的重要中介变量,提示行动计划在健康锻炼行为中的重要性。有研究显示,时间紧张、场地缺乏、没有伙伴、天气原因及缺少运动技能等主客观因素都是青少年能否坚持规律锻炼的影响因素[12],由此应针对相关因素制定相应应对计划[13]。如通过合理安排时间以克服时间紧张、充分利用校内外锻炼资源以克服场地缺乏、发展多种锻炼技能以增强锻炼乐趣、变换锻炼场地以应对天气变化等,以促进行为意向到锻炼行为的成功转化。

本研究结果表明,从行为意向到健康行为的转化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今后研究中,除针对行为意向及行动计划的干预研究外,还应注重性别、年级、父母教育水平及锻炼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等变量在锻炼心理行为改变中的中介或调节作用[14],以深化对健康行为转化过程内部机制的认识。

摘要:目的 调查青少年健康锻炼状况,为检验行动计划在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的作用机制提供研究数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长沙市2所中学初一到高三共6个年级14个班级中的70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锻炼行为意向、行动计划及锻炼活动等变量进行测量。结果 调查对象中规律性锻炼者仅近30%,锻炼行为存在性别及年级差异,规律锻炼的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χ2=40.83,P<0.01),低年级学生高于高年级(χ2=39.57,P<0.01);对行为意向、行动计划及锻炼行为间的回归分析显示,行动计划是行为意向转化为锻炼行为过程中的不完全中介变量(Z=8.82,P<0.01)。结论 行动计划是青少年行为意向与锻炼行为间的中介变量。基于行为意向增强及行动计划制定的综合干预有助于规律性锻炼行为方式的养成。

就业意向与行为 篇7

一.问卷的调查情况

关于统计数据说明, 问卷包括多选题, 统计数据含有重叠交叉部分。

1、关于就业心理调查结果

(1) 就业面试前做哪些准备

93%的学生都会在就业面试前做准备。其中7 9%的学生会向往届毕业生讨寻经验, 他们认为往届毕业生是熟悉他们, 了解他们的, 和他们的感觉也是一样的, 因此是他们的首要选择。其次6 5%的学生会求助于职业指导老师, 他们认为老师会有许多往届学生的经验可供借鉴, 也是了解他们的。42%的学生会选择买书或上网查资料的方式。3 9%的学生会选择就业指导中心, 因为就业指导中心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 可以帮助他们选择。3 0%的学生会选择就业咨询热线的帮助。

仅有7%的学生不做任何准备, 仅等现场发挥。

(2) 关于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方面

所有的学生都认为自己要有所加强和提高。8 2%的学生想在就业经验上有所提高, 7 5%的学生想在专业技能方面有所提高, 6 6%的学生想在专业知识方面有所拓展, 5 5%的学生要在团队的合作精神方面有所加强。5 2%的学生要在人际交往方面有所提高。

2 9%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写个人简历, 7 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个人简历的书写方面了解的不够, 还需要指导。

7 9%的学生希望在求职前学会如何面试, 6 8%的学生想掌握更扎实的专业知识, 63%的学生想知道企业的用人标准, 6 1%的人希望拥有更多的资格证书, 5 8%的学生想知道如何了解企业, 4 5%的学生想知道如何谈薪金和福利, 3 2%的学生想知道如何着装。

(3) 关于对本行业、企业的了解

7 1%的学生非常关注本行业的发展, 2 3%的学生了解本行业的发展, 仅有6%的学生不是很关心本行业的发展。

8 4%的学生认为企业会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 6 4%的学生认为企业看重专业技能, 6 0%的学生认为企业会关心学生的潜力和社会经验, 56%的学生认为企业会关心学生的品德, 4 0%的学生认为企业会关心学校的名气, 2 8%的学生认为企业会关心学生的专业成绩, 2 4%的学生认为企业会关心学生的学历, 1 6%的学生认为企业会关心学生的性别。

(4) 毕业生对以后工作定位所关心的问题

6 4%的学生注重企业的发展空间, 1 8%的学生注重企业的薪金高低, 13%的学生注重日后从事的岗位, 5%的学生注重公司的名气。

2、就业意向调查结果

(1) 关于对就业地域的选择

学生选择南方、沿海、大城市就业的占7 4%, 2 2%的学生想在北方。仅有4%的学生想在内陆或城镇工作。

(2) 关于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金

54%的学生期望的薪金在1000-1500元之间, 22%的学生期望的薪金在1500-2000元之间, 17%的学生期望的薪金在2000元以上, 仅有7%的学生期望的薪金在1000元之内。

(3) 关于对本专业的选择

5 0%的学生会选择本专业, 3 2%的学生在观望, 1 2%的学生想长期从事本专业, 仅有6%的学生不打算从事本专业。83%的学生认为一定要选择一份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6%的学生只找与本专业对口的工作, 1 1%的学生认为先有一份工作再说。

(4) 关于对学校提供的指导方面

5 8%的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就业体验指导, 2 9%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素质拓展指导, 1 4%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5) 关于长期职业规划

35%的学生已经规划得很清楚, 6 2%的学生非常关心自己未来的职业, 但规划得不清晰, 说明对自己将来有长远规划的占97%, 其中52%的学生选择今后自己创业, 18%的学生会选择一直打工, 1 7%的学生会寻找升学机会。1 3%的学生会选择出国留学。

只有3%的学生表示暂时还没考虑未来的职业。

二、调查数据分析

1、关于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反映出大多数同学有成熟的就业心理, 能认真对待就业, 在就业前能认清自己, 并期望能够利用在校的时间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数据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深刻, 热爱并关注本专业, 对本专业有信心, 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是负责的, 有信心迎接未来。

2、关于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通过数据看出学生目前还是向往沿海发达的大城市, 向往好的生活条件, 但对专业的特点考虑不是很充分。对薪金的期望比较现实, 但也有理想的成份, 学生对自己将来有长远规划, 说明学生具有积极的进取心态, 立志创业或升学。

综上所述, 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充分, 就业态度乐观。对自己的未来有长远规划, 已经做好了就业的准备。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就业的心理准备不足, 在就业教育上还需要加强, 以更好的心态迎接就业。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建议学校采用相应对策。

1、学校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教育。

通过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的教育, 适当调整学生的就业薪金期望值, 本着付出的心态、学习的心态去面对就业。

2、加强教学改革, 采取毕业实习顶岗制的预就业形式。

学校应对办学定位、就业状况和岗位技能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各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制定教学计划, 确定培养方向, 根据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 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 提高毕业生质量, 增强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本行业的介绍内容, 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本行业, 介绍本行业的前沿动态, 掌握本行业的发展情况。同时采取预就业形式实习。

3、采取走出去, 请进来的校企互动方式, 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

学校应加强和企业的沟通, 要“走出去”, 多为学生联系他们想去的企业, 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宽阔的平台;同时还要“请进来”, 学校可以聘请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 请他们来到学校为同学讲课, 让同学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情况。与此同时, 用人单位也了解学校的办学情况, 学校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相关事宜, 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搭建良好的平台。

4、多组织社团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 多组织学生参加喜闻乐见的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在寒假和暑假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促进学生对企业的了解, 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提高人才需求的信息覆盖。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使学生了解就业动向与前景等、就业指导以提高面试技巧、应聘成功率, 加快信息量的流通, 增加就业指导报告会, 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介绍招聘信息和市场需求。开设辅导课, 以使进行心理培训的大学生能适应新的环境。

总之, 未来的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挑战越来越大, 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尽力多争取就业实践机会, 实质性地加强自身素质培养, 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确实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期望值、提高就业技能, 真正实现就业理想, 获得就业成功!

参考文献

[1]、吴天, 章双荷.大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统计.2006. (1) .

就业意向与行为 篇8

一、文献综述

自然遗产旅游地政府-居民利益冲突指自然遗产地居民和政府双方为维护各自的利益立场而产生的行为与心理的对立状态 (马新建, 2002) 。国内外关于自然遗产地利益相关方冲突的研究多为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成果较少。把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相关冲突理论引入旅游遗产地利益相关方冲突的研究, 十分必要。

勒温心理动力学认为, 行为是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函数 (Carpenter, 2002) 。已有冲突管理研究也主要从个体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冲突的根源。因此, 可以从个体和社会 (情境) 两个层面来提取测量变量, 探讨影响遗产地居民-政府利益冲突处理合作行为的因素。

(一) 影响冲突处理行为模式的个体因素

影响冲突处理风格的个体因素主要有人格、心理、个性特征 (Moberg, 2001) 、价值观差异 (彭熠等, 2006) 、政治参与期望和政治价值观的转变 (亨廷顿, 1992) 等。吴宝沛 (2008) 研究表明, 社会价值取向, 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 会影响个体应对社会困境时的行为模式。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结果分配的特定偏好, 又可分为亲自我取向 (个人或竞争取向) 和亲社会取向 (合作和利他取向) , 在社会价值取向的二维博弈模型中, 亲自我和亲社会取向分别对应着背叛和合作的行为模式 (刘毅, 2008) 。

与此类似, 传统冲突管理模型运用自利-利他的人格维度解释冲突处理行为模式。托马斯 (Thomas, 1983) 在冲突处理模型中设立了自信-合作维度, 自信维度描述个体满足自身需求的意愿强度, 合作维度描述自身满足他人需求的意愿强度, 自信-合作维度分别对应着个体从不合作到合作的行为;拉希姆 (Rahim, 2002) 从关注自我和关心他人两个维度分别解释了讨价还价和解决问题的行为倾向。综合起来看, 合作、利他、关注他人等人格特质是解释冲突处理合作行为的主要个体因素。

(二) 影响冲突处理行为模式的情境因素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冲突源于各种社会不公正问题, 如资源权力、地位和资源分配不均等 (乔纳森, 2004) 。Rahim (2000) 认为, 组织内部较高水平的分配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被证实会对个人冲突处理合作行为模式产生影响, 而较低水平的组织公正水平则与怠工等消极冲突处理行为相关。我国自然遗产旅游地利益相关方冲突主要源于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土地、资源使用、平等经营、利益分配和控制等权利的不公正分配 (肖勇, 2008) 。可见, 不公正问题是诱发社会阶层、社团与组织内部冲突的重要情境因素。因此, 需要关注遗产地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社会不公正问题。例如, 刘焱 (2010) 以张家界为例, 考察了张家界居民对旅游发展中利益分配、相关事务决策过程和政府-居民互动的公正性感知情况, 研究了组织公正感及其测量方法在自然遗产地旅游发展公正感知中的适用性, 证实了自然遗产旅游地居民对利益分配公正、程序公正和互动公正三个感知因子与居民利益冲突处理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三) 利益冲突处理的合作行为模式

Blake&Mouton (1964) 提出的竞争、合作、共享、避免、容纳冲突处理行为五分法是冲突处理合作行为研究的学理起点。Rahim (1983) , Sorenson (1999) 相继阐述了五种冲突处理模式并分别设计了量表。Rahim将五种冲突处理行为中的整合、折中和妥协三种行为归并为“更为合作的”一类冲突处理行为。整合行为指坦率地接受双方差异, 积极提供有效和准确信息, 并寻求问题解决办法;妥协行为指迎合或满足他人愿望和利益, 放弃自己的想法和利益的行为;折中行为指双方忽略分歧, 各做一些让步, 共同分享和交换利益的行为。运用量表测量个体可能采取的处理冲突行为方式时, 所获取的数据并非是对个体处理冲突行为时所采取的实际行为的描述, 而只是对个体可能采取的处理冲突行为的描述。因此, 将其定义为利益冲突处理的合作行为意向更为恰当。

二、变量提取与研究假设

文献梳理表明, 社会或组织范围内的各种不公正因素是冲突的基本诱因, 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体的社会公正感知影响个体冲突处理行为模式。基于上述认识, 本研究提取的研究变量有:

1.亲社会取向 (自变量) :指居民对旅游发展中公共利益的认同度, 如居民是否愿意为了因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放弃自己原有的一些利益。

2.居民旅游发展公正感知 (中介变量) :居民对地方旅游发展所带来的自由和机会、收入和财富是否得到公正分配的主观判断和感受。政府是我国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开发的执法和管理主体, 居民对地方旅游发展的公正感知, 其实质是对地方政府旅游资源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关事务的管理结果、管理举措和管理方式的公正性感知。

3.行为意向变量 (因变量) :政府-居民利益冲突处理合作行为意向, 指居民处理各种利益冲突时相对积极的行为意向, 它包括冲突处理的整合、折中和妥协行为意向。

关注他人、维持和谐、利他等个性化变量被证实正向影响冲突处理合作行为。刘毅等 (2008) 的研究说明, 具有亲社会取向 (合作和利他) 的个体, 通常做出使整体或他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选择;与亲自我取向者相比, 亲社会取向者更能够创造相互合作的组织气氛, 更能够顾及其他人的利益。Thomas (1976) 发现, 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会忽略自身需求, 以满足关注的另一方;对他人的关心会促成个体以积极友善的合作姿态来处理冲突问题。Rahim (1997) 研究证实, 当个体越关心他人, 则越倾向于在冲突中用采取整合、折中, 或者妥协的合作行为。刘焱 (2010) 的研究发现自然遗产地居民对利益的认知与居民利益冲突处理的整合和妥协行为显著相关。基于上述认识, 就居民亲社会取向与冲突处理行为意向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下假设:

H1.居民亲社会取向因子正向影响其冲突处理的合作行为意向。

H1.1居民亲社会取向因子正向影响其冲突处理的整合行为意向。

H1.2居民亲社会取向因子正向影响其冲突处理的折中行为意向。

H1.3居民亲社会取向因子正向影响其冲突处理的妥协行为意向。

方雪梅 (2009) 认为, 亲社会取向因子对个体公正感知的作用不容忽视, 亲社会取向者真正关心公平, 能更为无私地评价、参与和对待利益分配结果;同时, 亲社会个体倾向用积极心态来评价利益分配中的相关方;Eek&G?rling (2006) , Van den (2006) , Stouten (2005) 研究证实, 亲社会取向者更重视平等的价值, 在平等 (个体收益差距最小化) 和合作 (群体收益最大化) 之间, 亲社会者往往会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由此, 我们提出假设:

H2.居民亲社会取向因子正向影响其对地方旅游发展的公正感知。

H2.1居民亲社会取向因子正向影响其对地方旅游发展的利益分配公正感知。

H2.2居民亲社会取向因子正向影响其对地方旅游发展的互动公正感知。

H2.3居民亲社会取向因子正向影响其对地方旅游发展的程序公正感知。

De Conick (2010) 的研究表明, 程序公正和分配公正会促进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员工对组织行为或决定的公正感知越高, 则越倾向于组织公民行为。Rahim (2000) 研究也证实, 组织员工对组织利益分配、管理程序和互动公正的感知会正向促进员工处理冲突时持更为合作的行为。Niehoff&Moorman (2004) 研究证明, 分配公平、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与利他主义、个人主动性、运动员精神、公民道德和谦逊等五种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关系;刘焱 (2010) 证实居民对旅游发展公正感知与居民合作行为意向 (整合、妥协和折中) 正向相关;利益分配公正是影响居民妥协行为的最显著因素。由此, 就居民旅游发展公正感知与冲突处理行为意向变量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下假设:

H3.居民旅游发展公正感知正向影响其利益冲突处理合作行为意向。

H3.1居民旅游发展互动公正感知正向影响其利益冲突处理整合、折中和妥协行为意向。

H3.2居民旅游发展程序公正感知正向影响其利益冲突处理整合、折中和妥协行为意向。

H3.3居民旅游发展分配公正感知正向影响其利益冲突处理整合、折中和妥协行为意向。

简而言之, 本研究假设, 居民利益冲突处理的合作行为意向同时受到居民个性因子 (亲社会取向) 和居民对情境因子感知 (居民旅游发展公正感知) 的影响;旅游发展公正感知因子又对亲社会取向因子对个人合作行为意向的影响起着中介作用, 即一个越是具有亲社会取向的人, 对地方旅游发展的公正感知度则越高, 也越倾向于在冲突处理过程中采取更为合作的方式。

三、研究设计

(一) 量表设计

本研究关键变量的测量主要源于已有研究成果。亲社会取向变量主要参考了Staple (2005) 的竞争-合作倾向量表和刘焱 (2010) 的居民利益认知量表。用10个问项描述居民合作与利他的社会价值取向, 考察居民对地方旅游发展中自身利益和他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知。

旅游发展公正感知量表来自Rahim (2000) 的组织公正问卷和刘焱 (2010) 的居民旅游发展公正感知调查问卷。从分配公正、互动公正和程序公正三个维度, 用30个问项考察了居民对经济收入、职业及发展机会, 居民利益表达有效性和相关事务决策参与度, 以及旅游发展决策途径、决策依据和决策程序稳定性等内容的感知。

合作行为意向变量基于拉希姆 (Rahim, 2000) 的组织冲突问卷II和和刘焱 (2010) 的冲突处理行为意向测试问卷。选用12个问项考察遗产旅游地居民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失时, 采取整合、折中与妥协行为的意向。

问卷运用李克特五点量表, 要求居民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1到5分别对应的选项为:很不符合、不符合, 说不好, 符合, 很符合。问卷人口统计学和社会学属性特征考察部分包括受访者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是否为外来务工人员、是否原中心景区居民等9题。

(二) 样本采集

本研究采用目标采样方式, 对湖南三个自然遗产旅游地 (崀山、张家界和紫鹊界) 核心景区周边两公里范围内的居民进行访谈、发放问卷, 剔除各种无效问卷, 有效问卷606份。数据采集过程详述如下:

2013年5月27日至6月3日, 课题组在张家界天门山和武陵源核心景区周边村镇访谈, 并发放问卷360份, 回收有效问卷288份。这些村镇包括, 天门山官黎坪、杆子坪村、汪家寨、双峡村、袁家界村中坪组和下坪组、武陵源索溪峪镇、军地坪、沙坪村、高云安置小区、宝峰路等。

2013年8月5日-8日, 课题组在崀山对当地旅游业利益相关群体进行座谈, 并发放问卷300余份, 回收有效问卷208份。受访者包括崀管处、旅游局、执法大队、恒源公司职工共60人, 全县副科以上以及18个乡镇单位主要负责人140人, 来自9家旅行社、5家星级宾馆、8大外围景区、旅游购物点、4家星级农家乐餐馆等单位的旅游企业负责人40人。

2013年9月27至10月10日, 调研组在紫鹊界发放问卷200余, 回收有效问卷110份。访谈和问卷发放对象包括对水车镇、紫鹊界景区管理机构、居民及企业, 以及紫鹊界核心景区内白水村、奉家村、金龙村等10个村。

四、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一) 描述性统计

统计发现, 数据在各人口学特征上具有较好分布。从性别角度看, 男女比例基本均衡, 分为58.2%和41.8%。汉族人占96.2%, 土家、苗、侗等族共占3.8%。从受教育程度看, 初中及以下占20.1%, 中专及高中占24.5%, 大专占17.6.2%, 本科及以上占27%。从年龄看, 14到18岁的占1.5%, 19-24岁占11%, 25-44岁占62%, 45到59和60岁以上分占20.4%和0.6%。月收入水平低于1 000的占27%, 2 000以下的占49%, 3 000以下和以上的分别占9%和13.5%。从职业构成看, 公务员和教育单位占4.7%和1.9%, 企事业单位占25.6, 个体商户占15.0%, 其他各占15%, 农民占43.9%。在本地居住不到5年占10%, 5-10年占11%, 10-20年占17.6%, 20年以上占19.4%, 30年以上占41.2%。

(二) 探索性因子分析

课题组以紫鹊界所获110份数据为样本, 运用SPSS软件对三组变量测试问句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剔除因子载荷或一致信度在0.5以下的问项后, 最终取公因子7个;分别命名为亲社会取向 (6题) ;分配公正 (6题) 、互动公正 (6题) 、程序公正 (6题) ;整合行为意向 (4题) 、妥协行为意向 (3题) 、折中行为意向 (4题) , 运用SPSS软件对三组变量进行测试, 各组变量信度效度参数如表1所示, KMO值均在0.8以上, 单个变量测试问句一致信度均在0.866-0.916之间, 单个问句因子载荷在0.57-0.92之间, 单个测试句和变量P值均达到了0.000的显著性水平, 说明量表中各组变量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三) 验证性因子分析

根据三角互证要求, 课题组将崀山数据208份导入AMOS软件, 将三组变量的一阶7因子模型放在一起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因子模型测试, 测试实质是假设模型中任意两个因子之间都存在相关关系。测试数据显示 (表2) :模型总P值为0.14 (>0.05) , RMR值和RMSEA值均小于0.05的水平, GFI和AGFI值均大于0.9的水平, 其增值适配值均在0.9的水平以上, PGFI、PNFI、PCFI值均在0.5的水平以上, 卡方与自由度之比在1-2之间, 模型中34个问句的标准回归系数在0.604-0.879之间, 均大于0.5, T值在8.913-21.349之间, 均大于1.96, 路径P值均达到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标准误值在0.049-0.104之间, 这说明因子模型与数据总体拟合度优良;每个因子的AVE值在0.505-0.702之间, 说明因子模型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潜变量间相关系数的平方值在0.077-0.514之间, 均小于相对应的AVE值, 这说明各潜变量具有充分的区分效度;模型中单个公因子的一致信度值在0.804-0.936之间, 均在0.7的水平以上, 说明因子模型具有良好的组合信度。整体数据分析说明该因子模型信度和效度为优。

(四) 路径检验

将606份样本数据导入AMOS软件, 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假设模型进行模型整体检验和路径检验 (表3) , 所有数值均达到了优的拟合水平, 这说明假设理论模型与数据整体拟合度优良。

结合模型估测值可知, 原来假设理论模型15条路径中有5条路径不能通过检验。

依据上述路径系数, 我们将模型修正如下:

从表4和图1可知:假设H1中的3条路径均被证实, 亲社会取向因子对居民冲突处理合作行为意向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假设H2中的3条路径均被证实, 亲社会取向因子对居民旅游发展公正感知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这说明作为一种主观判断的旅游发展公正感知会受个人亲社会取向的影响;假设H3所包含的9条路径中, 有3条路径能被证实, 即分配公正感知对居民妥协行为意向 (0.342) 和折中行为意向 (0.339) 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程序公正感知对居民整合行为意向 (0.23) 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 居民旅游发展的程序公正感知与妥协行为意向 (-0.14) 有负向作用, 这与原假设正好相反。这说明当地方程序公正水平较高时, 居民更希望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来实现自身利益, 而不会轻易放弃自身权益。

五、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合冲突管理和公正理论, 构建并验证了自然遗产地政府-居民利益冲突处理的合作行为意向模型, 探讨了促进自然遗产地政府-居民利益冲突处理的合作行为的有效路径:

1.在遗产地政府-居民利益冲突处理中, 政府经济补偿手段虽然能赢得居民的妥协和折中;但居民利益分配公正感知对其整合行为意向并无显著的正向影响, 这说明经济收入和补偿并不是促成居民处理冲突时寻求合作行为的显著因素。

2.程序公正因子对居民整合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这说明, 保障旅游发展决策途径、决策依据和决策程序的稳定性, 是促进居民信任政府、以积极姿态寻求解决利益分歧办法的重要因素。三地访谈情况表明, 基层官员因裙带关系等原因, 挤压了居民的各种经济补偿和就业机会, 惠民政策不能公开公正落实。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合理的制度以及符合程序正义的制度执行方式, 是真正促进居民与政府合作行为意向, 帮助居民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途径。

3.亲社会取向因子固然会影响利益冲突处理的合作行为意向, 但居民对旅游发展程序公正和分配公正感知对冲突处理的合作行为意向起着更为显著的作用。完善政府机构与社区机构的有效对接, 提升旅游发展中的程序公正、分配公正水平, 才能有效促进政府-居民的合作行为。

就业意向与行为 篇9

1 数据来源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自主设计的问卷,从对定向单位的满意度、薪酬期望值、履约倾向性、协议期满后的意向以及基层工作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来了解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就业意向。调查于2014年秋季学期在成都中医药大学297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中进行,回收问卷285份,其中有效问卷281份,回收率95.96%,有效率98.60%。

1.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借鉴相关文献。将样本数据录入Excel软件,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内心想法以及其对医学定向生政策实施的意见与建议。

2 调查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281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中,大一学生98人,占34.9%;大二91人,占32.4%;大三92人,占32.7%。户籍多以农村生源为主,有204人,达到72.6%;城镇生源64人,占22.8%,较多;农转非13人,占4.6%。性别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有168人,占59.8%;男性有113人,占40.2%。独生子女有130人,占40.2%,非独生子女151人,占59.8%。

281名学生来自四川省各地市州,成都、绵阳、南充等地生源较多,定向单位主要为川西北高寒藏羌区、攀西老凉山地区、川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和川中丘陵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其中生源地与定向单位在同一地市州的有150人,占53.4%,而有131名学生与生源地外的卫生机构签约。多数学生基于经济和就业的原因选择报考定向生,调查显示,有176名学生(62.6%)认为定向生不必为学杂费担忧,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50.9%(143人)的学生看重的是不用费时费力去找工作。

2.2 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就业意向调查

就业意向是个体在就业选择中表现出来的比较含糊的需要,极有可能发展成为实际就业行为[5]。问及对定向单位的满意程度,281名学生中选择一般的人数最多,有159人,占56.6%;不满意的居次,占23.1%,整体满意度偏低。薪酬意向调查中有44.1%的学生认为其毕业后可找到月薪3000至4000元人民币的工作。无协议牵制,在基层工作年限意向调查中有58.4%的学生愿意在基层服务的年限为2至4年,不愿意去基层与愿意在基层服务6年以上的人相等,为11人,占3.9%。无协议牵制下,工作地区意向调查中,65.1%希望在县/区级找到合适工作,其次是市级,有58人占20.6%。中医学免费定向生毕业意向调查中持“观望”态度的人最多,其有更好的选择就违约,没有就履行合约,为141人占50.2%,乐意去定向单位,有84人占,29.9%,仅2.1%坚决不去定向单位;协议满后2.5%会选择坚守岗位,继续服务基层,最多的是认为六年累积足够经验,到更好的医疗机构发展,人数是134,达到47.7%的比率,其次是选择性态度,认为自己有较好的发展的话就留,没有就离开占33.8%。详见表1。

2.3 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因素调查

对于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因素,本研究采用复选形式进行调查统计。281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中,82.2%的学生在满足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条件后会更愿意留在基层;其次是单位提供进修机会,有205人勾选,占73.3%;选择解决住房问题会更愿意留在基层的学生也较多,有127人,占45.2%;得到领导的重视与赏识有27.4%选择,定向单位在生源地有28.1%勾选。可见,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收入、福利待遇、进修机会。详见表2。

3 讨论

3.1 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缓解基层中医人才匮乏具有积极意义

虽然学生对定向单位的满意度偏低,但是在其毕业后意向调查中,29.9%的学生乐意去定向单位服务基层群众;17.8%的学生被动去定向单位工作:包括不愿去定向单位,受合同牵制被迫在单位工作至约满和受合同牵制被迫在定向单位工作,一旦时机成熟立刻违约两种情况;仅2.1%的人坚决不去定向单位。总体上看,免费定向生下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可能性较高。且大部分学生表示满足一定条件后其愿意长期服务基层,由此可见,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解决基层中医人才缺乏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3.2 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

无协议牵制,在基层工作年限意向调查中,多数学生只愿在基层工作2至4年,仅3.9%的学生愿意在基层工作6年以上,无疑定向协议规定的服务期6年对于多数学生而言偏长。定向中医学生对定向单位的满意度不高,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其可以找到在县城的工作,定向协议中规定签订乡、镇医疗机构不满足其就业地区意向。协议规定与就业希冀存在差距,有50.2%的人对于学满后的就业打算处于“观望”态度,如果有更好的选择,他们就违约不去定向单位。去了就业单位,大部分是“过路客”,仅2.5%的人会继续为基层服务,明确表示会离开的人高达52.0%:包括累积经验,到更好的医疗机构发展和考虑换职业两种情况。可见绝大部分在校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目前没有扎根基层,长期为基层卫生事业做贡献的坚定信念。

3.3 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有待完善

访谈时,多数人表示医学专业学习投入成本高,人才培养时间长,专业技术性强,工作风险高,而基层工资微薄,发展空间小,工作环境不理想,高投入与低回报的矛盾是其不愿长期在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在影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意向的因素调查中,82.2%的人表示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的条件下他们会更愿意在基层服务。且他们对于自身继续教育与在职培养也甚为关注,73.0%的人选择了此项。如若解决高投入与低回报的矛盾,提高工资和福利,为其提供较多学习机会和较大晋升空间,其会更愿意长久地在基层服务。要让基层对医学免费定向生充满吸引力,还应完善工作期间的相关政策。

4 对策与建议

4.1 完善定向生优惠政策,提高其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

基层中医药事业欲谋发展,首先要保障中医药人才的生存。完善定向生优惠政策,从他们关注的利益点着手会效果倍增。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应在工资待遇上予以一定程度的倾斜,设立专项津贴,缩小乡镇与县/区级医疗机构的待遇差距[6]。将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工资待遇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保障基层中医人才的生存环境。当然切实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环境,解决学生入职后的生活问题也需双管齐下,如此可提高基层对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吸引力,提高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变基层为吸引中医人才的“磁场”。

4.2 保障基层中医药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中医人才的存在价值

在访谈中,有部分学生担忧在中西医不均衡发展的今天,其在基层不能实现自我价值。可见,学生重视工作中自我价值的体现,唯有在工作中得到认可,其才会有长期服务基层,为基层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医疗服务的意志与信念。因而,坚持中西医并重,完善政策,加大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力度,将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将中医药纳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以保障中医药的服务功能则至关重要。改善基层中医药环境,给予基层中医药足够的发展空间,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存在价值,进而保障基层中医人才结构稳定,才能让基层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简而言之,基层有中医人才大展宏图的机会才能吸引更多热爱中医事业的人才于基层长期发展。

4.3 重视定向生在职培训,满足其继续教育的需求

医生职业专业性、技术性强,故而医生都非常重视继续教育,而中医强调师承,在业务上宜选派有经验的医师对其加以指导,充分发挥“老中医”传帮带作用,提升其业务水平。并且在在职培训、在职进修以及提升个人发展空间方面提供更多可行措施,将其具体化、标准化。在职进修在满足学生继续教育需求同时可提升医生的业务能力的,提升基层中医药的服务能力,最终实现“在基层工作可提升业务水平,提升业务水平为更好的服务基层”的良性循环。

5 小结

本研究对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就业意向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缓解基层中医匮乏具有积极意义,培养的基层中医人才下基层的可能性较高。但是,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不能吸引中医学免费定向生扎根基层,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定向生优惠政策需完善,以提高基层对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吸引力。重视定向生的在职培训,满足学生入职后继续教育的需求。保障基层中医药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中医人才的存在价值。让中医学免费定向生毕业后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满足基层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真正缓解基层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摘要:目的:了解中医学免费定向生的就业意向,为更好地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的基层中医人才,缓解基层卫生人才短缺难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方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果:医学定向生政策对于缓解基层中医人才匮乏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协议规定与就业希冀差距大,中医学免费定向生长期服务基层的意愿不强;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有待完善。建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其服务基层意识;完善医学定向生优惠政策,提高其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保障基层中医药的服务功能,提高基层中医人才的存在价值;重视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在职培训,满足其继续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中医学,免费定向生,就业意向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等.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Z].中国网,2010(561).

[2]冯秋季.河南省订单定向医学生农村就业意向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0(5):394-396.

[3]范文燕,等.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专业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1):45-47.

[4]万秀珍.基层中医医院中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2013,21(3):275-277.

[5]付义朝,等,首届免费师范定向生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50(4):144-152.

就业意向与行为 篇10

1 就业意向分析背景

2013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今年增加到699万人。未来5年, 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保持在年均700万左右, 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 且这一比例将进一步提高, 再加上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士兵, 总量近1600万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 因此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012年全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达3670万吨, 有色金属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万亿元, 实现利润1350亿元。有色金属工业总体上发展平稳, 预计未来用人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

2 就业意向分析

2.1 偏好的就业地区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 有34.6%的人期望在家乡及附近地区就业, 30.6%的人期望到省会或沿海开放城市就业, 16.2%的人期望在直辖市就业, 而只有6.8%的人期望在有就业优惠政策的地区 (如西部地区) 就业, 大多数学生对到西部那些条件相对艰苦的地区就业不感兴趣。

2.2 大学生就业偏好的单位性质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 有39.1%的人期望的就业单位类型为国有企业, 与上年保持基本一致。另有17.2%的人选择了事业单位, 14.6%的人选择了外资或合资企业, 而只有5.4%的人选择去私营或民营企业, 几乎没有人对乡镇企业感兴趣。

2.3 大学生毕业一年内的设想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 57.6的学生打算毕业后一年内即参加工作, 这一数字较去年增长了9.5%, 29.8%的人希望在国内继续深造;5%的人打算出国学习;3.4%的人希望过一段时间再说;3.2%的有创业的想法。可见, 在所调查学生中, 打算毕业后直接工作的人占了大多数。

3 影响就业意向的因素分析

3.1 选择就业地区的首要因素

进一步了解大学生选择就业地区的首要因素结果发现, 44%的学生在选择就业地区时首先考虑的是未来是否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其次为收入水平, 占14%;考虑离家近以便照顾亲人的占13.4%;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占12.2%和10.8%。

可见大学生选择工作地区最注重的仍然是个人的职业发展机会, “90后”的高校毕业生可能更加看重自身的发展与个性的展现。

3.2 选择工作行业的首要因素

影响大学生选择工作行业的因素中, 有34.2%的人选择了行业发展前景, 23.4%的人选择了专业对口, 21.2%的人选择了收入水平。可见, 大学生选择工作领域时, 多数人优先考虑的是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情况, 因为行业的发展前景通常会影响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3.3 选择工作优先考虑的因素

在选择工作时, “薪酬与福利”、“工作所在地域”、“晋升空间”是大学生优先考虑的因素, 被选择比例分别达到了21.1%、17.2%和11.4%, 数据与去年持平。

3.4 对待专业对口问题的态度

在所调查的大学生中, 有67%的人希望尽量寻找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但不要求完全对口;21%的人认为专业对口不重要或是根本不考虑专业对口问题;另有8%的人对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不予考虑。

3.5 参加调查的大学生样本家庭经济情况

参加调查的大学生中, 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 分别占44.6%和36%;另有10.2%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为很困难, 只有1.8%的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为富裕。

3.6 参加调查的大学生样本家庭所在地情况

在参加调查的大学生样本中, 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所占比例最大, 高达37.8%, 其次为地级市、县级市或县, 分别占了20.6%和16.0%。

4 针对有色行业就业意向分析

4.1 选择有色金属行业的情况

对大学生样本进入有色金属行业的就业意愿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有36%的人表示愿意将有色金属行业作为就业首选, 33%的人希望加深对有色金属行业的了解后, 再考虑进入这个行业。26%的人觉得有色金属行业不是首选, 但可以作为备选;只有5%的人表示基本不会考虑进入有色金属行业工作。可见, 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多的还是想能够学有所用。

4.2 对有色金属行业的了解情况

进一步考察大学生样本对有色金属行业的了解程度, 结果表明, 有6.2%的大学生对有色金属行业完全不了解;38.6%的大学生对有色金属行业基本不了解;仅有2.4%的大学生对有色金属行业非常了解。虽然绝大多数所调查专业的大学生都是有色金属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但是即便是这些学生对有色金属行业仍然所知甚少。

5 工作预期与职业发展分析

5.1 期望月薪

在大学生样本中, 有39.2%的人期望首次入职的月薪在3001-4000元之间, 可见, 大学生的心理预期发生了变化, 大学生面临的经济压力有所增大;27.0%的人期望月薪范围为2001-3000元;13.6%的人期望月薪范围为4001-5000元;5%的人期望月薪在7000元以上, 较去年有所上升。不难发现, 薪酬预期的上涨一方面与经济形势有关———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有所上调, 通胀预期强烈, 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薪酬预期。整体看来, 大学生首次入职的期望月薪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

5.2 择业价值观分析

在对未来工作的预期中, 排在前三位的是“获得较高收入”、“有较多的时间与家人团聚”和“获得较高的成就”, 分别占了29.2%、15.8%和11.0%, 大体与去年持平。

5.3 大学生未来五年职业发展预期

对大学生未来五年的职业发展规划调查表明, “建立一定的经济基础”、“平衡工作和生活”和“成为主管或经理”排在前三位。

6 求职心理与就业渠道分析

6.1 就业压力来源

对大学生样本的求职压力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 “缺乏工作和实践经验”、“求职竞争激烈, 工作难找”和“缺乏清晰的职业定位”排在前三位。

6.2 感兴趣的就业服务内容

对大学生样本感兴趣的就业服务内容的调查结果表明, 排在前五位的服务内容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获得更多的实习信息和机会”、“简历制作、面试等技巧的传授”、“就业相关政策及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过上图可以看出, 大学生最期待的是能够直接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以及进入单位进行实践的机会。此外, “简历制作、面试等技巧的传授”也提升到了较高的位置, 这说明毕业生对如何推介自身非常关心, 都希望通过简历能给用人单位留下好的印象。相关就业部门应该注意大学生这种新的就业服务内容需求转变趋势, 更好的帮助毕业生就业。

6.3 大学生就业的求职渠道

调查结果表明, “校园招聘会”仍是大学生样本求职的最主要渠道, 有43.5%的大学生首选其作为自己求职的主要渠道。其次为“家庭、老师、朋友的关系网络”和“现场招聘会”, 分别有20.7%和13.1%的人选择其为求职的主要渠道。通过上图可以看出, 有色金属相关专业大学生最主要采取校园招聘会的渠道进行求职, 其它渠道采用较少, 求职渠道相对比较单一。

7 对于就业违约态度的分析

7.1 对于违约的倾向性

在面对违约态度倾向的调查时, 倾向于违约和倾向于不违约的大学生分别占了33%和29%, 然而仅有15%的人选择了“不会违约”, 另有23%的人选择了“很有可能违约”。

7.2 造成违约的潜在因素

对可能影响大学生违约的原因进行进一步调查后发现, 与去年略有区别的是, “工作地理位置上的方便程度”和“个人或家庭的原因”占据了前两位, 而去年统计的结果最高的三项为“获得更高的收入和福利”、“争取更多的晋升机会”、“为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8 意见和建议

当前有色金属行业仍然面临研发能力弱、产能过剩等问题, 行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高, 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竞争的关键还在人才, 大学生作为企业重要的人才储备, 其招聘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做好大学生招聘就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本分析反馈的数据, 结合有色金属行业2013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来看, 对于企业的大学生就业工作, 我们有以下三点建议:

(1) 选择正确的招聘方式

从报告看, 大学生的求职渠道仍然以校园招聘会为主, 其他如熟人推荐、社会招聘、网络招聘等几种渠道较为平均。此外大学生对于企业地理位置也比较敏感。我们建议企业在招聘渠道的选择上, 以采取以校园招聘为主, 其他几种渠道相结合的方式。

各高校学生的特点不同, 目标高校的选择一定要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 不宜一味地追求重点院校毕业生。鉴于大学生对于就业区域较为敏感, 因此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企业, 建议多关注本地生源。

(2) 科学合理地组织招聘

大学生招聘的黄金时间为每年的10月-11月, 在企业的目标高校较多时, 如何进行各目标高校之间的衔接, 不仅会增加企业的招聘成本, 更重要的是还会直接影响到招聘成功率。目前主要的参与方式有校园大型综合性招聘会、行业组团招聘会、企业单场宣讲会等形式, 如何科学合理地组织招聘, 是企业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课题。

(3) 软硬兼施, 加强宣传

从本报告反映的数据来看, 薪酬福利、晋升空间、所在区域仍然是大学生就业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有色金属行业2013届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中, 一些企业通过解决户口、给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和培训机会、一次性给予安家费补助等方式, 对招聘工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也有一些企业通过对企业战略、发展空间、企业文化、晋升通道等方面的宣传, 部分企业采取了往届已经走向重要岗位的校友谈工作体会和感受的方式, 也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此外, 从感兴趣的就业服务内容上看, 大学生迫切希望能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 也希望走进企业了解并获得实习、实践的信息或机会, 具备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接收部分大三学生, 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人才。

因此, 企业在大学生招聘过程中应根据自身实力和特点, 扬长避短, 有针对性展开宣传攻势, 吸引优秀大学生到企业工作。

9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发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正在逐渐成熟, 这其中有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带来的影响, 也是多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累积的效果逐渐显现的结果。

我们也要看到高校与企业之间, 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与企业之间在就业选人标准上存在着巨大的认识偏差, 相对于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是专业能力, 企业认为最重要的是工作态度, 是操守, 是职业品德。但是, 这种认识上的缺失和错位, 并不能将责任简单的归于毕业生和高校, 企业在大学毕业生培养过程中, 介入太少, 前期没有投入和指引, 后期对这些毕业生简单的依照自己的标准进行选聘人才, 本身在流程上就存着缺失和错位, 因此, 我们认为企业在高校前期人才培养阶段就尽早介入, 这既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同时也是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索的发展趋势。

摘要:本调查分析则是针对现阶段有色金属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的调查研究成果, 力求真实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愿望, 更好的为“促学子就业, 助企业纳才”这一宗旨服务。就业意向是指人们在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 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期待。

上一篇:《土豆》下一篇:长庆钻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