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综合试验站

2024-10-02

安康综合试验站(通用6篇)

安康综合试验站 篇1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安康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示范县包括石泉县、平利县、汉阴县、勉县和绥德县,有站长1人,团队成员4人,技术骨干15人。“十二五”期间共承担2项体系重点任务、3项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和1项自主研发工作。经过团队成员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1 体系重点任务执行情况

1.1 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任务编号CARS-22-01A)

1.1.1 考核指标

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省力化生产要求的优质高产桑树品种1~2个,筛选出强健优质、耐轻简饲养家蚕品种1~2个,集成创新省力高效栽桑养蚕系列配套技术和装备,总结形成适合陕西主产区的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技术标准和规程,并在333.33hm2(5 000亩)桑园和50户养蚕大户进行示范,单位面积综合收入提高15%的预期目标。

1.1.2 完成情况

1)新品种筛选和示范:通过在石泉和平利基地分别建立20个桑树新品种试验示范园进行相关性状对比调查和筛选,对连续3年产叶量超过主栽品种10%,且综合性状优良的陕桑402、强桑1号、金十作为主要示范推广新品种,陕桑406、陕桑9312作为示范新品种,示范应用新品种840hm2。为适应轻简高效养蚕需要,提高夏秋蚕产量收入,近年来以调整夏季和早秋蚕品种为重点,进行了多个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连续多年引进苏秀×春丰、川蚕23号、明丰×春玉、鲁菁×华阳、两广二号、HK2等6对家蚕品种分别在石泉、平利和勉县生产试验,试验示范春用蚕新品种3对、夏用蚕新蚕品种3对,确定两广二号、明丰×春玉和HK2为适合陕南蚕区夏季和早秋推广优良蚕品种;推广饲养新品种累计13.82万张,占示范县夏秋饲养量的50%左右。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已经形成了春季、晚秋蚕多丝量菁松×皓月、陕蚕六号和春玉×明丰为主,夏季、早秋蚕强健好养品种两广二号、HK2为主的品种格局。

2)轻简省力高效技术试验示范:总结集成轻简高效蚕桑系列配套技术,并逐步完善和总结形成桑园轻简化管理规范、小蚕共育技术规范、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规范以及桑园冬闲季套种地膜洋芋、桑园养鸡等技术规范,并在4个示范基地村和86户养蚕大户试验示范,配套省力化蚕桑新机具和设施设备,覆盖桑园476.33hm2。十二五期间,4个示范基地村年户均蚕桑综合收入13 889元,比2010年增加57.53%,示范户年均蚕桑综合收入达到28 838元,比2010年增加76.16%;蚕茧张产从2010年的38.94kg增加到41.9kg,提高10.76%,667m2桑园面积产茧量从64.17kg提高到75.2kg,增产17.19%;户均养蚕张数增加3张,达到13张,养蚕收入18 908元,比2010年提高22.71%。

3)技术标准和规程:创新了桑园养鸡新技术和新模式。制定了果桑菌核病防治技术规程、桑园养鸡和桑园套种地膜洋芋等3项技术规程,其中果桑菌核病防治技术规程发布为地方标准。

4)技术效果:桑园轻简化管理提出以微耕机和桑枝剪应用为主的轻简技术,劳动工效提高3倍以上。以示范推广小蚕一日二回育、一日一回育等少回育技术,同时配套先进设施设备,减少用工30%左右,增加养蚕收入10%左右。以轻简省力化为方向,试验示范大蚕轻简化蚕台饲养及自动上簇技术,劳动工效提高1倍以上,技术普及率达到45%。以提高桑园综合效益为目的,试验示范冬闲套种地膜洋芋、桑园养鸡和桑枝食用菌栽培为主的复合经营技术,示范基地技术普及率23%,非养蚕收入占蚕桑综合收入40%。示范基地村轻简省力饲养普及率64.5%,自动上簇达到80%,示范户100%。培育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职业蚕农3户。

1.2 蚕桑现代生产模式研究与配套技术集成(任务编号CARS-22-03A)

1.2.1 考核指标

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陕北生态桑栽植的桑树品种2~3个,提出生态桑饲料化利用技术1~2项,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个,总结形成生态桑生产模式,示范推广桑草间作生态桑133.33hm2(2 000亩),平均每亩经济收益比非基地提高20%的预期目标。

1.2.2 完成情况

1)对陕北梯田埂桑、沙漠桑、桑草间作桑和乔木桑等生态桑类型、分布和现状等进行了系统调研,完成了《陕北生态桑考察调研报告》,提出了发展建议和思路。

2)筛选生态桑品种:收集保存抗旱耐瘠生态桑种质资源35份。建立了子长县黄土丘陵区、榆阳风沙区两个陕北生态类型桑品种试验园,试验抗旱耐瘠桑品种28个,初选出新一之濑、选792、辽鲁11号、U 11号、吴堡桑等适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桑品种5个,这些品种表现良好,生长量大,叶片多,叶大小中等,树形成型快。初选出冀桑3号、大花桑、策沙1号等适宜沙漠区生态桑品种,其表现突出,发条数多,枝条柔韧性好,生长势强,耐剪伐,生物产量高,而且落叶迟。

3)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分别在绥德县西贺家石建立桑草间作示范基地133.33hm2(2000亩)、子长现代生态蚕桑示范基地20hm2(300亩)、榆阳风沙区治理生态桑基地26.67hm2(400亩),桑叶和间作物养羊,每667 m2经济效益比单纯的退耕还林提高600元左右。

4)生态桑栽培剪伐技术试验示范:初步总结出生态桑以灌木化养型为主的剪伐技术和饲料化利用一年两次平茬收获技术。试验表明在陕北地区生态桑春季齐地平茬桑树生长旺盛,发条数是乔木形的1倍左右,桑叶产量高出52%,亩桑叶产量可达1 000kg,比较传统乔木式栽培有更多的生长量,而且收获方便。为进一步探索生态桑饲料化利用和机械化收获,2014—2015年在绥德县坡地桑园和榆阳区沙地桑园,进行了“一年两次平茬收获”技术试验,即春季发芽前对桑树近地平茬处理,7月中旬平茬收获条桑1次,9月中下旬再平茬收获条桑1次。试验结果表明,两次平茬收获桑叶产量增加21.22%,枝条木质化程度降低,桑叶老化推迟,更适合饲料化利用。同时连续多年定点定时进行生态桑园水分变化规律调查。

5)生态桑快速育苗技术试验:试验表明采用硬枝短枝扦插和以苗育苗压条繁殖方法效果比较理想。以苗育苗压条繁殖方法第一年每亩出成品苗8 604株,比不处理增加76.71%,第二年每667m2出苗量在12 000株以上,而且以后靠压埋的老条发芽继续生产新苗,比较嫁接育苗省工且节省繁殖材料,甚至可以机械化作业,有望成为生态桑快速繁殖新技术。选择容易生根品种和促进新条生根是技术关键。

6)生态桑高值化利用技术研究:(1)通过对桑叶加工过程中的鲜叶摊放、杀青、烘干等不同处理后产品的感官品质比较,找出了最适合桑叶超微粉加工的工艺,为桑叶食品化应用打下基础;(2)研究出桑树木醋液生产工艺,并对桑树5种来源的木醋液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组成成分在生长年限、品种、倍数体等存在明显差异,同时试验证明桑树木醋液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具有潜在的生物防治应用价值;(3)研究了桑树乳汁中1-DNJ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并对其分别在体内、体外进行药物释放和降血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桑树乳汁具有抑制餐后血糖升高和缓慢释放作用,可直接作为降血糖药物加以收集、保存和利用;(4)通过实验室分离培养金花菌,并分别以绿茶、红茶、黑茶工艺制作桑叶毛茶,进行手筑茯砖茶制作,发花成功且效果良好,初步探索了桑叶茯茶制作工艺,为解决桑叶绿茶青草味重、适口性差,不利于推广开辟了新的途径;(5)开展了桑叶蛋白粉制备工艺、茶菜桑栽培技术等试验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6)完成了桑叶添加育肥牛、羊试验,在肉牛育肥过程中添加适量的干桑叶能明显提高牛肉以及高档肉的产量,在肉羊育肥过程中添加适量的鲜桑叶和干桑叶对山羊适口性好,育肥效果明显。此外,帮助企业建立了66.67hm2(1 000亩)沙地生态桑园。

2 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

2.1 规模化养蚕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CARS-22-07B)

2.1.1 考核指标

通过试验示范,实现小蚕共育规模化、大蚕饲育省力化、熟蚕上蔟自动化等技术创新,提出适合陕西的小蚕共育专用设备和蚕具3~4种、大蚕饲育省力化设施2~3种及其应用配套技术规程,建立3个示范点的预期目标。

2.1.2 完成情况

1)开展小蚕人工饲料育试验:连续多年进行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试验,摸索总结出试验条件和方法,筛选出适宜品种广食1号,示范饲养300余张,效果良好,可达到规模化饲养。

2)试验研究出适合陕西的桑叶省力化收获技术:研究总结出“春伐———春季重剪———春伐”的轮伐式省力化桑树剪伐收获技术,实现全年约80%条桑育,提高桑叶收获效率30%,桑叶产量提高10%,符合多批次省力化养蚕的要求;研究试验了桑树自动脱叶省力收获技术,中秋蚕期脱叶率达到50%~60%,晚秋脱落率可以达到90%以上,提高收获工效5倍以上。

3)小蚕共育省力化技术:开展小蚕少回育等先进技术引进试验,采用小蚕一日二回育技术能减少用工28%,每工增加养蚕张数50%,增加养蚕收入10%左右,在各县示范推广3 000多张。

4)集成了小蚕少回育共育专用设备,如高压消毒机、切桑机、温湿度自控器、喷粉器、饲育箱等,劳动工效提高30%以上。集成筛选出微耕机、省力桑枝剪等桑园轻简化管理机械,工效提高3倍以上。筛选集成了简易蚕台、自动上蔟等设施技术,工效提高1倍,取得良好效果,已大范围示范应用。上述省力设施技术已在5个蚕桑基地示范应用。

5)开展了蚕室屋顶自压水雾降温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蚕室温度降低1~1.5℃左右,节约成本50%。实施了冬闲季桑园早熟地膜洋芋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早熟品种费沃德667m2产775kg,比当地红皮洋芋增产335kg,早熟10d,比当地白皮洋芋增产更显著。

2.2 蚕、桑生产省力化设施研发、选型与试验示范(CARS-22-09B)

2.2.1 考核指标

通过试验示范,实现应用新型省力化机械和综合开发机械设备3种以上,提高劳动效率3~4倍的预期目的。

2.2.2 完成情况

1)叠式小蚕饲育框研制与应用:为了达到省力节本,提高空间利用率等目标,经多次试验示范明确了了叠式小蚕饲育木框制作标准,即蚕框标准100cm×85cm,或90cm×70cm,蚕框高5cm,脚垫高2.5cm,木框总高度7.5cm;叠放时木框与空间比为2∶1。使用时在底脚架上叠放木蚕框,每撂1龄蚕放10个,2龄蚕放15个,撂与撂间隔20cm,用一块大的塑料薄膜包围。配合使用电加温自动控制设备调节温湿度。按照常规小蚕饲育技术规范(一日一回育、一日二回育)操作。劳动工效提高50%。

2)木(竹)制大蚕简易蚕台研制与应用:针对陕西蚕桑主产区地域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达到增加蚕室利用效率和养蚕轻简省力化目的,在反复试验基础上,优化了木(竹)制蚕台的制作标准和应用技术。即蚕台架用木料制作,由梯形架和横杆组成。梯形架为4层,立柱高190cm;第1层蚕台距离地面高50cm,第1、2、3、4层间距各45cm;梯形架宽度120cm,两立柱间在层高处用横杆固定,架脚用短木做成三角形稳定。蚕台横杆用竹竿或木杆,长度随蚕室而定。蚕台(竹帘或竹笆)用直径0.6~0.8cm的小圆竹、尼龙绳编制,长200~300cm、宽120cm。或用长120cm、宽2cm的竹片编制,制作规格120cm×120cm。根据蚕房大小安排蚕台搭建位置,将蚕台架和蚕台(竹帘或竹笆)搭建成4层立体蚕台,固定,垫好隔沙编织布。每1张蚕五龄32~35 m2,条桑育略少。简易蚕台比传统蚕匾养蚕成本降低3/4,比固定式水泥蚕台节省空间,提高劳动效率1倍。

3)桑园轻简化管理设施试验示范:试验比较了桑园防治病虫害电动喷雾器、省力施肥器、桑树剪伐机具、微耕机等,并明确了型号和使用方法,提高功效3倍以上。轻简省力设施设备和技术已在示范县全面示范应用。

2.3 蚕桑产业经济分析与跟踪调研(CARS-22-11B)

2.3.1 考核指标

1)配合产业经济研究室完成相关调研布点与调研问卷工作,及时汇总并上报本试验站相关调研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2)积极配合技术负责人工作,监测分析本试验站石泉示范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按时完成并上报本试验站蚕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2.3.2 完成情况

1)配合经济研究室完成了蚕业风险及其防范、基地县农户蚕桑生产效益情况、基地县(乡、镇)蚕桑生产情况、基地县蚕桑组织化程度等调查问卷并提交;完成5个示范县蚕桑生产情况(2013—2015年)调查表,并提交分析报告。完成小蚕共育和大蚕不同饲养形式的人工成本调查以及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有关的蚕桑生产要素的投入、病虫害的监测等相关数据与资料的收集等。

2)完成并提交了岗位专家李龙研究员要求的示范县桑园间作调查表;完成并提交了蚕桑生产规范和标准调查。

3)每年给病虫研究室提交蚕病调查表、桑树病虫害普查表、桑园用药普查表,蚕药生产销售情况调查等调查数据。

4)完成了蚕桑综合利用情况调查表并提交综合利用研究室。

5)先后为相关部门撰写提交产业建议和发展报告等7篇次。

3 基础性工作

3.1 考核指标

按照首席科学家办公室要求提供相关数据。配合该数据库牵头人开展数据库建设工作,协助提供区域性数据,完成数据库建设任务。

3.2 完成情况

3.2.1 完成了280份桑品种资源、200份家蚕品种资源基础数据采集整理,并上报育种研究室。

整理完成陕西蚕、桑选育品种和实用品种信息和图片,并提交给相关岗位专家。及时完成国家资源基础条件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桑树种质资源圃”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家蚕种质资源库”信息更新。

3.2.2 完成并提交了本试验站5个示范县蚕病和桑树病虫害检测、发生情况、蚕药、桑树用药情况调查等,提交蚕桑病虫害研究室。

3.2.3 完成5个示范县桑园土壤抽样调查和采样分析,并提交给栽培专家。

3.2.4 完成示范县桑园间作调查表、蚕桑生产规范和标准情况调查等。

3.2.5 完成陕西蚕桑综合利用企业和加工生产情况调查,并提交综合利用研究室。

4 前瞻性任务(自主研发任务)

4.1 果桑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技术研究

4.1.1 考核指标

1)选育出果桑优良新品种1~2个。

2)研究提出桑椹“两虫一病”防治技术规范,桑果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并示范66.67hm2(1000亩),亩产桑椹1500kg以上。

4.1.2 完成情况

1)果桑品种选育:收集鉴定果桑品种和资源23个,并在周至基地重点扩繁了红果1号、红果2号、北方红、陕玉1号、白玉王、长江1号、台湾果桑、北京白椹等品种母本园。完成了红果1号、红果2号、北方红品种多年多点试验鉴定,提请审定。批量嫁接繁殖了果桑苗木。

2)果桑栽培技术试验:开展了果桑栽植密度、树形速成、树形养成、剪伐方式、水肥管理等试验研究,总结出果桑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3)果桑病虫害防治技术试验研究:对果桑菌核病流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采用不同防治方法试验,研究出菌核病有效防治技术;对果桑椹瘿蚊和果蝇进行了不同防治方法试验,总结出较佳的防治方法。总结提出以综合防控为主的桑果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

4)果桑示范园建设:在周至县马召镇和千阳县南寨镇分别建设6.67hm2(100亩)和13.33hm2(200亩)的果桑标准化示范园,在杨凌建立了0.67hm2(10亩)果桑展示园。在临潼、千阳和周至指导200余hm2果桑示范基地,辐射带动陕西1330余hm2果桑生产。

5)为5家果桑种植和加工企业提供种植技术和桑果加工技术支持。

4.2 其他试验研究工作

收集引进抗逆桑树资源15份,特殊资源8份。开展桑树抗逆育种、家蚕食用和丝绵用品种选育、桑树抗逆生理系统研究、桑树抗逆蛋白筛查、桑叶超微粉和蛋白粉研发、桑枝木醋液和桑叶茯茶生产工艺研发、桑树乳汁利用试验以及桑叶作为饲料饲养牛羊等试验研究,均取得阶段性成果。

5 应急性任务

5.1 考核指标

监测本产业生产和市场的异常变化,及时向农业部上报情况;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及时制订分区域的应急预案与技术指导方案;组织开展应急性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完成农业部各相关司局临时交办的任务。

5.2 完成情况

每年监测气候气象情况,预测菌核病发生趋势,及时建议果桑种植区桑椹菌核病防控,示范基地发病率大大降低。针对多次主产区早春倒春寒和夏季暴雨引发的桑树冻害和水淹等情况,及时实地调查了解灾情,提出防灾减灾和灾后桑树管理等措施,减少灾害对桑树生长影响。及时完成体系交办的临时性任务。

安康综合试验站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川道平坝稻区试验设在大同镇民七村某农户责任田, 海拔311 m, 前茬油菜, 黄壤土, 肥力中上, 供试品种为该区主推品种内香8518;浅山丘陵稻区试验设在大河镇关坝村某农户责任田, 海拔520 m, 前茬油菜, 黄壤土, 肥力中上, 供试品种为该区主推品种丰优737;中高山稻区试验设在中原联合村某农户责任田, 海拔800 m, 前茬油菜, 黄壤土, 肥力中上, 供试品种为该区主推品种明优6号。

1.2 试验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内香8518、丰优737、明优6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 处理1:大田茎蘖数达到240万个/hm2时晒田;处理2:大田茎蘖数达到255万个/hm2时晒田;处理3:大田茎蘖数达到270万个/hm2时晒田;处理4:大田茎蘖数达到285万个/hm2时晒田。3次重复, 小区面积66.67 m2。栽植行距30 cm, 株距17 cm, 插植密度19.5万穴/hm2, 每穴插7株苗左右, 确保插基本苗135万株/hm2左右, 12个小区插基本苗误差不超过5%;收获分小区单打单收计产, 并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

1.4 田间管理

(1) 插秧。内香8518于4月5日播种, 5月20日插秧, 秧龄45 d;丰优737于4月10日播种, 5月24日插秧, 秧龄44 d;明优6号于4月13日播种, 5月25日插秧, 秧龄42 d。

(2) 整耙施肥。三地点试验在大田整耙时均施25%含量水稻专用肥 (N-P-K=8-8-9) 750 kg/hm2作底肥, 移栽返青后用345 kg/hm2尿素作追肥, 幼穗分化三期左右施用尿素105kg/hm2作穗肥。

(3) 水肥管理。茎蘖数达240万~285万个/hm2时分小区开始晒田, 10~15 d后覆水, 覆水后保持浅水层, 勾头散籽后采取间歇灌水, 以湿润为主, 保持干干湿湿管理, 成熟前一周开始断水[2,3]。

(4) 病虫草害防控。移栽后15 d, 用25%除草醚7.5~9.0kg/hm2用湿润细土225 kg/hm2拌匀, 堆闷12 h, 然后均匀撒入稻田, 1周内田间不排水, 保持水深3~6 cm。分别于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上旬对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腊苞虫、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进行了3次防治和预防。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发生情况

川道稻区, 纹枯病在内香8518上的发生情况:处理4为中度发生, 其余均为轻度发生, 各处理稻曲病均为轻度发生, 均未发现穗茎瘟。浅山丘陵稻区丰优737纹枯病以处理4为重度发生, 处理3为中度发生, 另外2个处理为轻度发生, 稻曲病所有处理均为轻度发生, 均未发现穗茎瘟。

中高山稻区, 纹枯病在明优6号上的发生情况:处理4、3均为重度发生, 处理2为中度发生, 处理1较轻, 稻曲病所有处理均为轻度发生, 4个处理穗茎瘟均为轻度发生。

2.2 产量三要素

从表1可以看出, 川道稻区内香8518各处理移栽基本苗相差不大, 有效穗数以处理3最高, 处理1最低, 其中处理4、3的有效穗数较晒田时茎数有所下降外, 其余2个处理的有效穗数较晒田时茎数略有上升;穗实粒数方面, 处理1最高, 处理4最低, 千粒重相当。

从表2、3可以看出, 浅山丘陵、中高山两稻区各处理移栽基本苗相差不大, 有效穗数都以处理2最高, 所有处理的有效穗数除处理1较晒田时茎数有所上升外, 其余处理均较晒田时茎数有所下降;穗实粒数均以处理1最高, 处理4最低, 千粒重相当。

2.3 不同处理水稻产量比较

经方差分析, 川道稻区内香8518 3重复间差异不显著, 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表4) 。各处理产量以处理3即茎数270万个/hm2开始晒田最高, 平均产量10 634.5 kg/hm2, 与其他3个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 另外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其中处理1即茎数240万个/hm2开始晒田平均产量最低。

浅山丘陵、中高山区试验结果基本一致 (表4) , 各处理均以处理2即茎数255万个/hm2开始晒田最佳, 居第1位, 与处理1差异不显著, 但与处理3、4差异达极显著, 以处理4即茎数达285万个/hm2开始晒田平均产量最低。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汉滨川道平坝稻区大面积晒田以茎数达270万个/hm2开始晒田, 浅山丘陵、中高山稻区大面积晒田以茎数达255万个/hm2开始晒田为最佳, 其群体效应最合理, 产量高且病害较轻;如晒田过早, 病害虽轻, 但会由于有效穗数偏低导致减产;晒田过迟, 对有效穗数提升很小, 并且无效分蘖多, 田间郁闭, 引起病害加重, 穗实粒数降低, 导致产量不理想[4,5]。

参考文献

[1]王正清, 王四虎, 毛锦, 等.2012年安康市汉滨区水稻及油菜高产创建成效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6) :60-61.

[2]邹治, 徐浩良, 江健, 等.浅析南桥镇水稻高产创建的成效与措施[J].上海农业科技, 2013 (4) :21-22.

[3]陈秋香, 王银松.水稻高产群体优化调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 2000 (2) :17-19.

[4]杨勇, 李群仙, 熊艳竹, 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水稻高产创建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4) :290-291, 297.

安康综合试验站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大同镇民七村一农户责任田, 海拔307 m, 日照时数2 245 h, 无霜期235 d, 年均气温14.2℃, 年降雨量758 mm, 试验地前茬水稻, 黄壤土, 肥力均匀一致。

1.2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共10个品种, 分别为秦优10号、油研52、陕油15、汉油8号、南油杂1号、德新油668、鼎油17、丰油10号、绵新油19、绵新油28。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0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以秦优10号作为对照 (CK) 。3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13.32 m2 (4.44 m×3.00 m) , 行距50 cm, 株距17 cm, 插植密度11.7万穴/hm2, 试验只防虫不防病[5];按熟期分次收获, 分小区单打单收计产, 并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6]。

1.4 田间管理

试验各品种统一于9月10日播种, 10月8日移栽, 秧龄29 d, 平均叶龄6.5叶, 株高20~25 cm。水稻收获后于10月3日进行大田整耙, 同时施45%含量油菜专用肥 (14-15-16) 750 kg/hm2作底肥, 11月20日用尿素150 kg/hm2追施蜡肥, 翌年2月15日用尿素75 kg/hm2作薹肥。

移栽返青后15 d (10月23日) , 进行化学除草, 分别于10月21日、翌年3月8日对油菜蚜虫及跳甲、象甲等虫害进行防治, 只防虫不防病。成熟后立即收获, 分小区单打单收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性状及含油量

由表1可知, 对照秦优10号生育期为250 d, 参试种中南油杂1号较对照短6 d, 其他参试品种均与对照相当。各品种菌核病发生均较轻。秦优10号、陕油15耐寒性最强, 其他参试品种均为较强。10个品种全部为双低油菜。对照秦优10号含油量为42.72%, 超过秦优10号的有6个品种, 由高至低分别为鼎油17、绵新油19、绵新油28、陕油15、德新油668、油研52。

2.2 产量

由表2可知, 对照平均产量3 085.59 kg/hm2, 居试验第5位, 较对照增产或平产的分别为德新油668、油研52、丰油10号、绵新油19、汉油8号, 其中德新油668、油研52、丰油10号较对照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绵新油19较对照增产不显著, 汉油8号与对照平产。对照平均产油量1 318.16 kg/hm2, 居试验第7位, 较对照产油量增产超过5%的有5个品种, 分别为德新油668、绵新油19、鼎油17、油研52、绵新油28, 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3 结论

综合各品种产量、产油量、抗性、品质等综合性状, 结合大田生产调果, 建议安康市汉滨区油菜大田生产以德新油668、油研52、棉新油19为主推品种, 积极示范种植鼎油17、绵新油28。

参考文献

[1]刘霞.8个油菜新品种的田间对比试验[J].现代农村科技, 2014 (4) :60-61.

[2]范成林, 谢云, 胡绪琴.早熟油菜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耕作与栽培, 2013 (6) :32-33.

[3]叶国军, 张学荣.油菜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4 (3) :58.

[4]王晓宇, 席承龙, 王尚荣, 等.2013年宜昌市夷陵区油菜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22) :46-47.

[5]李殿荣, 郑磊, 李少钦.近十三年我国冬油菜新品种单产与含油量的变化分析[J].种子, 2014 (2) :96-100.

安康综合试验站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县河镇县河村某农户责任田进行, 海拔412 m, 日照时数2 230 h, 无霜期238 d, 年均气温14.2℃, 年降雨量798 mm。试验地前茬油菜, 黄壤土, 土壤p H值6.7, 含有机质19.8 g/kg, 速效氮128.5 mg/kg, 速效磷20.1 mg/kg, 速效钾141 mg/kg, 肥力中上且均匀一致。

1.2 试验材料

参试水稻品种分别为川优6203、天泰9903、泰香8号、宜香2115、川优8377、瑞优998、稻花香2号 (香粳稻) 、Y两优900、内香8518 (CK1) 、内5优5399 (CK2) 。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10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一个处理, 以内香8518 (CK1) 、内5优5399 (CK2) 作对照。2次重复, 小区面积13.3 m2 (3.8 m×3.5 m) , 行距30 cm, 株距17 cm, 插植密度19.5万穴/hm2, 穴插7株苗, 确保基本苗135万株/hm2, 按熟期分次收获, 分小区单打单收计产。

1.4 试验过程

1.4.1 播期与插秧。

4月6日播种, 5月20日插秧, 秧龄为44 d左右。

1.4.2 水肥管理。

5月19日结合整地施45%水稻专用肥 (14-15-16) 750 kg/hm2作底肥, 移栽返青后 (5月30日) 追施尿素150 kg/hm2, 幼穗分化三期 (7月13日) 追施尿素75kg/hm2作穗肥[1,2,3]。

6月25日晒田, 7月9日复水保持浅水层, 勾头散籽后间歇灌水, 以湿润为主, 保持干干湿湿管理, 成熟前1周断水。

1.4.3 防治病虫草害。

6月5日用25%除草醚7.5~9.0 kg/hm2与湿润细土225 kg/hm2拌匀, 堆闷半天, 然后撒入稻田, 1周内田间不排水, 保持水深4~5 cm[4,5,6]。分别于6月9日、7月15日、8月2日防冶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腊苞虫、纹枯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全生育期

由表1可以看出, 内香8518 (CK1) 全生育期为154 d, Y两优900全生育期最长, 为170 d, 较内香8518 (CK1) 长16d;稻花香2号全生育期最短, 为125 d, 较内香8518 (CK1) 短29 d;泰香8号、天泰9903较内香8518 (CK1) 短2 d;其余参试品种均与内香8518 (CK1) 相当。

2.2 抗逆性

由表2可以看出, 泰香8号、川优8377、川优6203的综合抗病性略差于内香8518 (CK1) , 瑞优998、Y两优900综合抗病性略强于内香8518 (CK1) , 其余品种均同于内香8518 (CK1) 。

宜香2115耐寒性最强, 强于内香8518 (CK1) , 其他参试品种均同于内香8518 (CK1) 。

就抗热性而言, 除宜香2115和内5优5399为中外, 其余参试品种均耐高温性强。

2.3 品质

由表2可以看出, 10个参试品种中, 稻花香2号 (香粳稻) 、泰香8号、川优8377为优质1级大米;川优6203、瑞优998、宜香2115、Y两优900为优质2级大米;天泰9903、内5优5399、内香8518为优质3级米。

2.4 产量

由表3可以看出, 瑞优998产量最高, 达到10 323.3kg/hm2, 较内香8518 (CK1) 增产4.25%, 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天泰9903产量10 203.0 kg/hm2, 较内香8518 (CK1) 增产3.04%, 居试验第2位, 与内香8518 (CK1) 差异达显著水平;内5优5399产量9 932.3 kg/hm2, 较内香8518 (CK1) 增产0.30%, 居第3位, 与内香8518 (CK1) 差异不显著。Y两优900、川优8377较内香8518 (CK1) 减产, 但差异不显著, 川优6203、宜香2155较内香8518 (CK1) 减产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稻花香2号较内香8518 (CK1) 减产21.11%, 较内香8518 (CK1) 减产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4) 。

3 结论与讨论

综合各品种产量、抗性、品质等综合性状, 结合2014年在安康市各品种大面积生产各自表现, 安康市汉滨区水稻高产创建海拔600 m以下川道平坝区以天泰9903、瑞优998、内香8518、内5优5399为主推品种。同时, 可以优质1级粳稻品种稻花香2号开展机插秧试验研究。

参考文献

[1]梨树农场水稻栽培技术改革经验[J].吉林农业科学, 1965 (4) :47-49.

[2]陈利辉, 陈桂华, 唐文邦.湖南省一季中稻和晚稻杂交稻新组合品比试验简报[J].湖南农业科学, 2014 (2) :28-30.

[3]段云慧, 赵乾希.无公害优质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 2013 (21) :43.

[4]侯守贵, 隋国民, 马兴全, 等.辽宁省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北方水稻, 2012 (5) :70-73.

[5]董志新, 王小鹏.2009年灵山县晚稻新品种品比试验初报[J].广西热带农业, 2010 (5) :22-24.

安康综合试验站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大同镇东红村某农户责任田, 海拔320 m, 前茬水稻, 黄壤土, 肥力中上。前茬作物为水稻。试验地土壤p H值6.8, 含有机质18.5 g/kg、速效氮129 mg/kg、速效磷16.4mg/kg、速效钾116.1 mg/kg。代表面积33 hm2。

1.2 试验材料

参试油菜品种分别为秦优10号 (CK1) 、油研10号 (CK2) 、油研52、绵新油28、秦优88、汉油8号、汉油9号、南油杂1号、德新油668、秦油11、陕油19、南油10。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12个处理, 即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3次重复, 小区面积13.29 m2 (4.43 m×3.00 m) 。行距70 cm, 株距23 cm, 穴插双株, 共10行区, 折合密度124 230株/hm2。

1.4 田间管理

试验于9月7日播种, 10月8日移栽, 秧龄31 d。10月6日大田整耙时施35% (10-13-12) 油菜专用肥750 kg/hm2作底肥, 移栽返青后 (10月24日) 用300 kg/hm2尿素作追肥, 蕾薹期左右 (2月20日) 用尿素75 kg/hm2作蕾薹肥。移栽返青后15 d (10月21日) 进行化杀除草。分别于10月21日、3月8日对油菜蚜虫及跳甲、象甲等虫害进行了2次防冶, 只防虫不防病[4,5]。

1.5 调查统计

按熟期分次收获, 分小区单打单收计产, 并对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和新复极差测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秦优10号 (CK1) 生育期252 d, 油研10号 (CK2) 生育期250 d, 陕油19、秦优188生育期均为254 d, 南油杂1号生育期最短, 为247 d, 其余品种生育期均在249~251 d (表1) 。

2.2 抗病性 (菌核)

南油10未发生菌核病, 陕油19、汉油9号、秦优188、油研10号为中度发生, 其余参试品种均为轻度发生 (表1) 。

2.3 含油率

12个品种中, 绵新油28、德新油668的含油率超过45.00%, 汉油8号、南油10号的含油率低于41.00%, 其余参试品种含油率均在42.00%~44.00% (表1) 。

2.4 产量方差分析结果

秦优10号 (CK1) 的平均产量达3 280.66 kg/hm2, 居试验第4位, 油研10号 (CK2) 的平均产量达3 145.22 kg/hm2, 居试验第7位 (表2) 。对表2中各处理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三重复间差异不显著, 各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3) 。通过新复极差测验可知, 德新油668的平均产量达3 461.25kg/hm2, 较CK1增产5.50%, 较CK2增产10.05%, 居试验第1位, 新复极差测验与两对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油研52的平均产量达3 431.15 kg/hm2, 较CK1增产4.59%, 较CK2增产9.09%, 居试验第2位, 新复极差测验与两对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汉油8号平均产量达3 325.81 kg/hm2, 较CK1增产1.38%, 较CK2增产5.74%, 居试验第3位, 新复极差测验与CK1差异不显著, CK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新绵油28、陕油19、汉油9号均较CK2增产, 差异达显著水平, 较CK1减产, 差异不显著;其余4个参试品种, 均较CK1、CK2减产。

3 结论

据各品种产量、抗性、品质、大田生产调研、品种推广年份等综合性状, 建议油菜高产创建以油研52、秦优10号为主推品种, 积极示范推广德新油668、汉油9号、绵新油28[6]。

参考文献

[1]葛红心, 张万春, 屈发科, 等.汉中稻油一体化生产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 2010 (4) :208-210.

[2]韦凤舞, 杨日, 柳有广, 等.“双低”油菜品种对比试验初报[J].南方农业学报, 2011 (2) :145-148.

[3]肖本燕, 王燕玲, 张莹, 等.杂交油菜新品种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3) :95, 97.

[4]刘归定.油菜新品种对比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3) :41.

[5]刘礼明, 胡宗兵, 郭厚文, 等.中籼稻新品种 (组合) 比较试验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6) :972-973.

安康综合试验站 篇6

在陕南, 石煤不仅保障着当地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用燃料, 产量的80%均被湖北、四川、重庆的卡车排队运至外省。目前安康市的几个较大的石煤企业均在加紧扩建以满足市场需求。其中岚皋县大河镇东坪石煤矿、紫阳县蒿坪双利石煤矿, 原来的设计能力均为3万吨, 技改扩建后, 2015年生产石煤能力将均达到30万吨, 增长10倍。

不断供给的石煤市场并未出现饱和“疲态”, 价格反而很是坚挺。据全国石煤市场调查资料, 2004年以来, 石煤坑口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 由2004年的每吨90元, 上升至2010年的300-400元, 综合成本每吨120元, 即便是面对近来煤炭价格量价齐跌的窘境, 石煤的价格也基本稳定。其实, 从被称作市场风向标的股票市场来观察, 7月31日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的“石煤装备”首日便实现逆势上20.27%。

尽管市场对于石煤资源的独特青睐成就了一路上涨的交易价格, 但石煤同时也面临着一个比较尴尬的现实。尽管我国低热值煤发电取得积极进展, 总装机已达2600万千瓦, 并且每年产生可用于发电的石煤等低热值煤资源3亿吨以上, 但已建成的低热值煤发电机组, 每年仅可消耗低热值煤资源1亿多吨, 尚有大量现有和每年新增的2亿吨未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折合标煤8500万吨。因此, 加快发展低热值煤发电等相关产业, 对实现低热值煤资源就近高效转化, 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意义重大。

石煤的“秘密”

石煤是一种含碳少、发热值低的劣质无烟煤, 又是一种低品位多金属共生矿。生成于古老地层中, 由菌藻类等生物遗体在浅海、泻湖、海湾条件下经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转变而成。外观像石头, 肉眼不易与石灰岩或碳页岩相区别, 高灰分 (一般大于60%) 深变质的可燃有机矿物。目前, 在我国石煤资源中已发现的伴生元素多达60多种, 其中可形成工业矿床的主要是钒, 其次是钼、铀、磷、银等。“我们当地人都把它叫‘石炭’。”安康市国土资源局矿产开发科科长马平说, “它其实就是一种低热值、高灰分、高含硫的腐泥无烟煤。也正因为这些缺点, 在过去, 石煤很少用于工业, 只能用作民用取暖、做饭, 代替山区传统的烧柴, 这也是安康能够保持山清水秀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介绍,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石煤资源的国家之一, 主要分布在陕、湘、鄂、川等省区。我省陕南三市的石煤资源丰富, 据有关部门资料, 预计储量可达15.2亿吨。目前已经查明, 可供开采的储量为52383万吨, 其中安康市41383万吨、商洛市6500万吨、汉中市4500万吨。

如此庞大的资源储备量背后, 却隐藏着一个极其重大的秘密, 即石煤矿中含钒, 并且只要超过0.5%, 那么这个矿区就达到或超过了单独作为钒矿床的最低工业品位要求, 也就是说, 已经形成了钒矿床, 属于石煤型钒矿, 可以用于开发石煤提钒项目。“石煤普遍含有多种伴生元素, 除了钒以外, 还有钼、镍等四十余种。”

目前, 安康市共有13家石煤型钒矿, 预计到“十二五”末安康的石煤及石煤型钒矿产能每年将超过500万吨。“大竹园石煤矿含钒0.56%, 形成马尿坑钒矿, 计算钒资源储量4.78万吨。”

石煤提钒, 陕西也开“攀枝花”

伴生元素丰富是安康石煤的一大特点, 这也成为石煤提钒项目落户安康的基础。

“小路条”, 这是安康市发改委能源和基础产业科科长吴丰刚对省发改委项目核准的“昵称”, 要真正开展前期工作, 还得拿到国家发改委的项目核准。吴丰刚介绍, 这个石煤提钒的低热值煤综合利用项目属于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 》中的鼓励性产业。

安康石煤型钒矿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响应省委、省政府支持陕南循环发展号召, 走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发展之路的重大项目。该项目用安康本地低热值石煤, 经焙烧发电, 收集飞灰进行提钒, 余热为城市居民供暖, 灰渣制作建材, 生产过程实行清洁生产, 几乎可以实现废渣、废水、废气的“零排放”。

据煤炭部有关资料统计, 石煤中钒的总储量为我国钒钛磁铁矿中钒总量的七倍, 有经济价值的含钒石煤资源数量十分巨大, 有效回收利用含钒石煤中的钒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位长期从事该行业的专家表示, “安康这个项目采用循环流化床炉焙烧, 湿法提钒工艺技术, 使钒生产成本每吨降至6.59万元的同时, 石煤中钒的提取量由0.42%提高到0.94%, 翻了一番多, 直接提高年生产量6000吨, 如果售价按每吨9万元计算, 年产值则达到5.4亿元。

“虽然钒的绝对产量上不及四川的攀枝花, 但6000吨钒的年产量是对国家这种战略性资源的极大补充, 把安康比成陕西的‘攀枝花’不为过。”这位专家说。

行整合石煤资源之实

罗先东的尝试, 是从三年前跟一家外资企业的接触开始的。

2010年2月4日, 英国凯尔森资本有限公司与陕西省紫阳县广润煤炭实业有限公司签订了投资1.5亿元人民币的《项目合作意向书》, 项目内容正是对石煤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循环利用。

年纪不大, 但他对安康石煤产业的发展很了解。他说, 在这之前的几十年里, 安康先后建成大竹园、段家沟、蒿坪、六口、大河、茅坪、八道河、唐磨沟等八个国有石煤矿和200多个集体及民营石煤矿。据1997年统计资料, 安康地区当时共有石煤矿开采企业145家, 其中国有石煤矿8家, 集体和民营石煤矿137家, 总产量约24.8万吨。

几十年很快, 三年却格外漫长, 罗先东还留着当年的《项目合作意向书》, 他的石煤综合循环开发利用虽止步于此, 但石煤的资源整合还在继续。

到2011年, 安康共保留石煤矿67家, 年设计总产能为200万吨, 年实际生产石煤250万吨, 实现工业总产值5亿余元, 利税近2亿元。多年来, 安康石煤产业为保障当地人民生产、生活, 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促进就业作出了积极贡献。“2011年镇坪县石煤工业产值占该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 财政收入的53%, 石煤已成为镇坪县的支柱产业。”

没有整合就没有规模, 没有规模就没有竞争力。据调查, 仅湖北、四川、重庆等省市, 每年从陕西买走的石煤原矿达200万吨, 约占陕西省石煤产量的80%以上, 在陕南许多石煤矿山, 鄂、川、渝等省市的大卡车排着长龙在等待装运石煤, 运回本省市用于发电, 然后回收钒、钾、钼等伴生金属, 获得巨大经济效益, 而陕西则获利微薄。

专家分析得出结论, 陕南石煤资源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因此地质勘查程度较低, 企业小型、分散, 开发方式落后, 而且提钒项目投资巨大, 一般企业难以承受。眼下, 借助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的安康石煤型钒矿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示范项目, 整合过后, 该项目投资将达到35亿元, 年耗用石煤230万吨, 发电33亿度, 预测可实现年上缴利税约2亿元, 可提供2000-2500个就业岗位。

2020年, 陕南石煤将风光“逆袭”

湖北襄樊东风二汽热电厂、十堰市热电厂等等几家专门用石煤做燃料的发电企业跟罗先东合作了十几年, 40多岁的罗先东在镇坪、岚皋、紫阳拥有4个石煤矿。

不止是这几个县, 陕南三市是我国重要的石煤资源富集区, 特别是安康市, 全市10个县 (区) 其中9个县 (区) 富存石煤资源, 商洛市的山阳县、丹凤县、洛南县和汉中市的镇巴县、南郑县、宁强县等地也分布有丰富的石煤资源。

可以想象, 当资源优势在循环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转化为一个个落地生根的“工业堡垒”, 陕南石煤就一定会脱颖而出、风光“逆袭”。

“一吨石煤半吨渣, 这就是石煤的特点。”罗先东轻松地算了一笔账。“但同时, 安康市每年有860万吨的水泥产量, 矿渣作为水泥生产的原料一直供不应求。”据了解, 安康市的石煤开发年产尾渣130万吨, 可作为水泥熟料, 售价每吨5元, 年产值650万元。再加上脱硫、余热发电等综合循环利用的收入, 项目建成后, 安康市石煤提钒项目年总销售收入将达到192850万元, 年总利税69797万元。

上一篇:环境优化农业技术论文下一篇:旋转冲击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