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精选12篇)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1
一、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在中国, 社区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政治体制改革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在城市化过程中, 必然需要大量的社区管理人才, 保证地方社会的平稳过渡,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尤其是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大决策后, 职业化的社区人才培养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满足社会和地区发展对社区管理人才的需求的社会大背景, 我校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此专业, 并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懂得社区工作内容、熟悉社区工作环境、掌握社区工作方法等专业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职业人才。这种职业人才既要懂得社区管理的专业知识, 更要懂得社区管理的实际操作。这就对我们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校在2006年设置了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 经过三年的发展, 专业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在实验教学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实验教学改革内容
(一) 实训课程体系改革
实训课程教学是我校培养社区管理人才的重点教学环节。我校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训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内容和课程层级的要求主要包括四类: (1) 认识实习环节。该实习主要针对大一新生, 通过实地参观, 让学生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 该岗位所从事的工作的内容以及对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2) 理论课程中的实训包括:社区工作实务、社区管理、物业管理实务、社区发展规划、个案与小组工作方法等。此类实训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具备扎实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理论课程是基础, 实验环节是深入, 如此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并能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3) 学期末的集中实训包括:个案与小组工作方法、社区调查、社会调查、办公事务、心理咨询认证等。此类课程的特点是强调学生具备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掌握社区工作方法, 熟悉社区工作流程, 学校提供仿真环境以便于学生将来参加工作后迅速完成角色转变。 (4) 校外实训。通过联系实验基地以及“校社合作”使学生真正投身实地工作环境, 了解将来的工作情况, 全面掌握工作方法。
(二) 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 基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特点, 根据高职院校生源学生的特点, 进行探索和创新, 制定出一套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方式加以运行。本专业在教学方式上的改革体现为:“知行并用”的多元化教学新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引导学生边做边想边学, 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专业的职业性质。
1. 提倡实训课堂形式多样化。
本专业大量的实训课程实在校内完成, 这就要求课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形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课堂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一是开展互动式教学, 提高学生积极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培养创新思想的人才;二是小组项目教学法引入课堂, 对学生分组完成项目任务,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三是加强案例教学, 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是引入开放式教学方法, 如角色扮演和辩论会等形式教学, 塑造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 提高学生辩证思维模式和口才。这样, 才能摆脱枯燥的教学过程, 做到教师爱教, 学生爱学的状态。学生可以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而最为重要的是可以挖掘学生的潜力,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 多媒体情景教学。
多媒体主要是通过视频图片资料学习, 将学生引导进入社会事件的情景中, 便于教学, 有助于学生理解。多媒体情景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智能性、个性化教学。大多数教师采用多媒体情景教学, 为传统教育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丰富多彩的内容, 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3. 长期聘请社区工作专家授课。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和史家社区党委书记及主任等国家干部和专业人士长期在我校任教, 为学生讲授实际工作的问题和体会, 大大丰富了实训课堂内容。
4. 指导学生会社区社团联合会开展与社区联谊活动, 以实际工作的形式消化课堂知识, 训练学生能力。
同时, 教师对安排到社区兼任助理工作的学生, 进行实地指导。
三、实训室建设
随着现代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 高职院校以其培养高端型应用性人才的性质, 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也必然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校内实训室的仿真模拟社区工作环境的平台, 使学生能够在硬件环境中较快进入角色培养相应的软件能力。社区工作的专业知识、基本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都可以在实训室内体现出来, 从而, 培养学生的执行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使学生成为具有能较快进入社区工作环境或相近工作环境的管理潜质性人才。我校在2009年加大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训室建设投入, 建立“社区仿真实训室”, 该实训室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小组工作室”, 主要承担需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的实训。如社区调查实训课程, 需要以小组项目的形式经过以下一系列的工作流程才能完成: (1) 社会调查方案的设计; (2) 调查项目的测量与操作化; (3) 抽样方案设计; (4) 问卷设计; (5) 观察方案设计; (6) 访谈提纲设计; (7) 实地调查; (8) 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9) 撰写调查报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九个实训项目, 除“ (7) 实地调查”外, 其余八个项目均可在校内“小组工作室”完成。小组可以在“小组实训室”进行讨论, 集中完成专业要求的业务工作。另外, 该“小组工作室”还可以承担商务谈判室的功能, 适用于其他相应实训课程的使用。第二部分为“个案工作室”, 主要承担个案工作方法的实训任务。个案工作方法具备以下特性为:注重以个人为工作对象;注重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注重个人和社会两方面的调整, 兼顾形成问题的内因和外因;注重知识基础。因此, 此项实训需要一个安全温馨而又相对独立私密的环境, 能够让个案工作者与案主充分沟通, 以心理辅导或治疗的方式, 达到帮助个人或家庭的作用。第三部分为占地面积较大的“社区仿真实训室”, 主要承担本专业集体实训的授课和操作的任务等。第四部分为“控制室”, 主要承担教师监控和管理课堂的任务, 使教师能够适时掌握学生独立实训操作的情况, 发现问题并给予及时的指导。这四大部分构成了本专业的实训室, 成为完成实验课程实现的重要载体。另外, 本专业将启动“社区人才培养项目”和技能大赛也融入到实训室使用中, 实现实训室的多功能性、综合性、高效率性。同时, 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实训方法体系。建立开放式的实践教学运行机制, 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
四、实训项目开发与建设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 我校积极开发和建设实训项目。“社区人才”培养项目就是针对本专业特点, 模拟社区居委会的实体组织结构和功能开发的仿真实训项目。该培养项目以本校作为一个模拟社区, 以“学生服务站”作为一个模拟社区居委会。学生服务站中的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均来自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 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既能结合课程完成实践模拟的任务, 又能结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生活所遇到的实际事务, 真实的解决问题。“社区人才培养项目”的功能载体为“社区仿真实训室”, 使其成为学生服务站的办公场所:依据社区居委会办公环境的实体结构和功能, 实训室可以完成学生服务站的功能要求。实训室能够满足社区居委会六大委员会工作模块的办公条件 (硬件、软件) , 实现学生服务站六大委员会 (共39~49人) 综合办公室的功能包括:党委会 (9人) 、社会服务与福利服务委员会 (6~8人) 、共建协调委员会 (6~8人) 、文化建设委员会 (6~8人) 、志愿者服务委员会 (6~8人) 、民调委员会 (6~8人) 。实训室的规模和功能可以为“社区人才”培养项目提供服务, 能够提供学生服务站的六大委员会工作模块的办公条件 (硬件、软件) , 实现学生服务站六大委员会综合办公以及所处理的社区内具体相关事务的的功能。本项目所涉及的具体业务工作全部由学生自主管理, 内部管理制度完全由学生制定、实施, 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工作。
该实训项目开发还处于初步阶段, 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修订, 丰富本专业的实验教学的形式。
五、实训基地建设
目前, 我校已与多处社区建立了长期“校社合作”关系, 主要的实训基地有北京朝阳区的“史家社区”和北京顺义区的“裕龙花园六区”等。每年都有大量学生到社区培训实践, 包括完成部分实训任务或实训项目;结合社区文化开展特色社区服务活动, 既丰富了社区生活, 又锻炼了学生能力。“校社合作”对于学校和社区来讲都是非常有利的:学校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运用的能力;社区可以更加了解该专业学生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和特点, 明确社区队伍建设方向, 采取针对性措施。
高职院校中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 既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又面临着种种困难, 尤其是社区实验教学方面没有现成经验可以直接借鉴,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总结走出一条崭新的道路。建设一流的社区专业离不开一流的社区实验教学, 而要建设一流的社区实验教学体系, 就必须始终坚持办学宗旨, 依据专业定位指导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 这样才能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从而保证高职院校建设能够顺应社会发展, 服务于地方经济。
摘要: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问题进行讨论, 主要是从该专业的设置背景出发, 讨论了该专业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以及具体的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 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实训室建设、实训项目开发与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问题。
关键词:社区管理,服务,实验教学改革,实训
参考文献
[1]赵坤, 齐放.高职基础知识课程不能偏废[N].中国教育报, 2009-12.
[2]邢彦辰, 杨旭峰, 刘显忠.高职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1) .
[3]刘静林.社区建设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9) .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2
社区是城市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单位,是党和政府在城市基层的执政基础。通过学习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后,从过去单一的实际工作到现在理论运用至工作。让我在工作中,各环节都有所提升。比如,过去对电脑方面运用十分生疏,一直认为这是年轻人才要学会的内容。我们已经和时代脱节,不必随大流学新事物。但办公自动的推广,进度越来越快。在工作中每天都需要使用电脑,老麻烦别人使用操作在工作效率性、工作正确性都有很大的局限。通过自己在学校和家里对点的多加练习,基本操作内容从不懂到会,从懵懂到熟练运用。并通过了考证,在实际工作中电脑的使用也可以灵活操作了。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起初看起来是那么的零碎,但当你学通后你发现这可以和工作实际相结合。什么是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那就是适应城市化发展,重点面向基层,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几年的学习,掌握扎实的社区管理基本理论及技能,具备过硬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方法和技巧,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知识,从事协调和管理工作。在基层工作中,如何更好的和人交流,如何学会使用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等等。都在这个专业中得到了学习,从对26个字母的颠倒不熟悉,到学会了基本的会话。在实际生活中会开口说,能交流。通过学习对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上海外籍人士越来越多了。掌握了一门语言后,在社区工作中遇到外籍人士后不怕自己开不了口说话了,可以开口的进行简单的信息交流,对社区工作的开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对于几年的学习中,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起来。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们,细心的指导,我们手拉手成舟划过学海。掌握了这门课带给我们的乐趣与快乐。
社区医院药房管理与服务 篇3
[关键词]社区药房;管理;服务
药房是社区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药剂科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院药剂科发展相对滞后,现行的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不断发展的医院药学,更加不能满足患者对药学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转变观念,提高药剂科的管理水平,是当前社区药房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药房是社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医院良好形象的展示点,其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对于社会的认知度和人们的就医选择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社区医院药房管理,推进医院药房管理应做好以下几点:
1药房调剂服务力求优质、高效、开放、透明
药剂人员在窗口收到患者处方后,首先要认真审查处方中处方的药品名称、规格的书写是否正确,药品是否需要敏感性试验;患者,尤者是婴幼儿、老年人、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处方等特殊人群的患者的用药剂量、用法是否合理,给药途径是否恰当;处方用药是否有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等方面。调配时按处方书写顺序取药,注意处方内容和配发药品的一致性,遇有处方变色、霉变、过期失效、包装破损的药品不得配发。如对处方药品有疑问,需核实无误后再行调配。药师核查药品无误后,按处方呼唤患者姓名,注意其性别、年龄相符后,方可发给,并向患者说明用法和注意事项。为社区患者,尤其是肢体残疾的患者和老年患者提供更多的方便,让患者感受更亲近的服务。对杜区老年患者在配药时可由复剂量改为单剂量,把患者所需的每种药品,按每次剂量单独包装,这样既方便患者服用,防止错服,又可减少药品浪费,增强药品使用的安全性、经济性。
2药房要更新服务理念
药剂人员除了和病人接触以外,还要和其他各科的医护人员打交道,能否营造药剂人员与病人,医护人员之间良好的接触氛围,是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内容。提高药剂人员形象素质美化药房的“窗口效应”。药剂人员在与病人面对面的接触中,着装得体,整齐美观,举止庄重大方,从容优雅,语言文明优美,真切的手势,真情的眼神,详细交代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百问不烦的服务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业务技术,则为医院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将工作的重点定位于“以病人为中心,以药品为手段,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药学服务”。药房应将现代管理学积极应用于药房管理实践,从机构设置到人员配备,从制度建设到评价考核,都要自觉地渗透现代管理意识,以人为本。所有工作都要以病人方便为前提、以病人满意为标准。强化药房工作人员理念培养,为药房管理提供良好的人事环境。
3提供药学服务
随时可以为患者提供药品咨询,设有信息反馈职能,可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所需信息,调剂业务计算机化等。社区医院药房除了做好药品供应,还应将工作延伸至药物咨询、药学监护。药师不仅要熟悉药品的一般功能,还应掌握主要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动态过程,了解各类药物的特点、合理应用及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药师除日常调配工作外,还要参与临床工作,协助医师科学选药,指导患者合理用药,为患者提供更周到的上门服务。社区医院药房还应设有咨询电话,受理医院患者在用药过程中的个体化药学服务,尽可能使用药适合每一个患者的需要,同时也要为社区等人口密集地区人群提供合理用药、新药推荐、不良反应处理等服务。
4注重人才的培养与管理要提高药剂科的服务质量
首先需要有一支政治思想过硬,业务技术精湛的高素质药学人才队伍,聘用业务水平,品德素养,管理技术等综合能力较强的主管药师以上职称的学科带头人担任科主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对全科所属人员定期参加学习,提高全体药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建立继续再教育的学习档案,提高整体业务水平。定期参加学术交流,促进学习新知识,掌握医药发展的新动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多与临床医生相沟通,提供出合理化建议,避免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5建立与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切实可行的制度与岗位职责
使每个人都受到制度与岗位牵制,自觉地做好其本职工作。实事求是,根据本科室的具体情况拟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使每个人都受到制度的客观制约。把各项任务分解出来,明确个人岗位职责,作岗位化,工作内容具体化。强化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使每个药剂人员在作中以此为准则、审方、调配、核对、发药等工作中能自我约束。严格执行奖惩制度,奖惩分明,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6强化质量管理认真执行《药品管理法》
强化质量第一的观点,严格加强,对药品质量检查,监督药品入库与领取必须验收,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规范药品保管,严格按照库房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不得有丝毫马虎,严格处方管理,坚持处方调配的“四查”,十对及签字制度,杜绝遗漏,避免重复配方等差错事故的发生,对医师所开的不合格处方,配伍禁忌等应给予指正。药品数量统计实耗实销,定期盘点,做到帐物相符。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4
一、调查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 通过查找相关专业认同的文献资料和初步访谈, 结合研究需要, 从专业的认识、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制作《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 对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37份, 回收137份, 回收率100%。另外, 除了问卷调查法之外, 还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层次的结构化访谈, 深入了解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
在分析方法上,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全部问卷资料在整理好之后统一进行编码, 采用5级积分方式, 1表示完全不符合, 2表示基本不符合, 3表示说不清楚, 4表示比较符合, 5表示完全符合, 因此, 3表示中等强度的观测值。得分越高, 则说明专业认同度越高。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见表1)
通过表1, 我们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中, 年级分配存在不均的情况, 其中大一学生人数最多, 占一半以上 (56.9%) , 这和专业招生规模有关。在性别分布上, 女生占大部分, 占据比例为64.2%, 男生仅占35.8%, 男女生比例差别较大。生源地农村和城市 (镇) 比例相当, 比较均衡。
在专业选择因素上, 可以看出, 近一半的人属于调剂专业, 仅有35.8%的学生属于自主选择, 比例相对较低, 其他19.7%的学生是父母或者他人的意愿。
(二)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状况分析
1.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总体情况
本研究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行为三个维度来探讨该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状况 (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当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总均分为3.1507, 标准差为0.59611, 这说明该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整体状况趋于一般。其中三个维度的均值分别为3.3528、3.0314、3.0679, 可见专业认知度均值最高为3.3528, 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对自身专业有一定的了解, 专业情感认同最低为2.9788, 专业行为也不乐观, 均值为3.0679。这充分说明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在专业认同上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专业认知不充分, 情感不足, 专业学习行为欠缺。
2.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各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1) 专业认知状况分析。根据表3可以看出, 在对于“我总体上了解所学的专业”这个问题的回答上, 仅有50.4%和8%的学生选择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 21.9%的学生认为说不清楚, 还有16.8%和2.9%的学生表示比较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这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在专业的认识上存在问题。其他几个方面的平均得分也是稍高于中间值, 所以, 从整体上看,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对专业认知程度一般。
(2) 专业情感认同状况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 从专业情感认同各指标比较看, “我从未产生换专业的想法”得分最低, 为2.72, 通过对该项问题的频次分析得知, 46%的学生有过换专业的想法, 还有20.4%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有无换专业的想法。其他各项指标得分也比较低, 基本上都趋于中间值3, 这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情感认同度较低, 缺乏对专业的感情。
(3) 专业行为认同状况分析。根据表5可以看出, 在专业行为各指标上的得分也是靠近中间值3, 其中“我把很多时间都用在所学专业上”这项得分最低, 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花费的时间较少, 学习动力不足。
3. 不同年级学生专业认同度差异分析
一般情况下, 良性的专业认同发展应该随着学习时间的深入而逐渐的提高。通过比较不同年级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见表6) , 不难发现, 在专业认知上, 大三学生明显高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 这说明随着学习专业时间的推移, 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也在增加, 大三学生通过近三年的学习, 对专业自然较大一、大二学生高, 但是在专业情感上, 随着年级的提高, 呈现降低的趋势, 这说明不少学生在入学初的时候的对专业持比较认可的态度, 但是随着年级的提高, 对自己专业越来越没有感情, 也就是说, 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中出现了“越了解自己的专业越不认同自己专业”的现象, 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同时也应该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4. 不同性别学生专业认同度差异分析
如表7所示, 男女生在专业认同度上存在差异,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女生的专业认同度总体上高于男生, 这和我们目前实际情况也比较一致,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自开始招生以来, 女生人数就比男生多, 本次调查对象的男女性别比例也可以证实这一点, 不仅如此, 根据目前情况, 该专业女生在日常专业理论学习、专业实践学习等各个方面都较男生有更好的表现。
5. 不同专业选择因素专业认同度差异分析
一般来说, 学生填报志愿的主观意愿将会影响其对专业的认同状况, 这在统计结果中也有验证, 根据表8所示, 自主选择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总体上比调剂专业和父母或他人意愿情况下选择此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度高。但是在专业认同的子维度专业认知方面, 则不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与我们的一般经验不符合, 为此, 笔者与部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 得知部分学生在填报专业时并不了解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存在极大的盲目性, 和调剂专业及父母或者他人意愿才选择此专业的学生并无差异。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整个社会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认知程度较低, 这需要在招生时加强宣传的力度。
三、结论与建议
第一, 当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整体较低, 专业认同总均分只有3.1507, 基本上是处于模糊说不清楚的状态。第二, 在专业认同三个维度上, 专业认知得分最高, 基本达到一般以上认同水平, 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均为中间水平, 这说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还处于较低层次。第三, 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选择因素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在在专业认同上存在差异, 在年级因素上, 存在越了解专业, 越对专业没有情感的倾向;在性别因素上, 女生比男生的专业认同程度高;在专业选择因素上, 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比调剂专业和父母或他人意愿才选择此专业的专业认同度高。针对以上调查结果, 结合学院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一) 加强招生宣传, 提高专业社会认知度
加强招生宣传, 在招生时把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方向、专业技能要求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地说明, 以便学生及社会能够加强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认知, 从而提高就读该专业时的专业认同度。
(二) 优化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设置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课程课程体系:第一, 深入调研, 依据社会需求开设课程, 使课程符合社会市场需求及具有地方特色。第二, 开设相应的专业选修课, 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和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第三, 增加部分拓展课程,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开设一些心理课程、职业生涯规划、交际与沟通、活动策划等相关课程,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 要求教师能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目前本专业具有多年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比例少, 因此需要引进和培养一批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加入教学团队中, 尤其是核心课程要实现专兼职教师共同授课模式, 实现理论与实践工作相结合、教师与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模式, 除此之外, 还要加强本专业已有教师的顶岗实践, 鼓励教师去行业一线顶岗实习, 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
(四)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条件
依据调查得知, 和的学生认为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认为目前本专业教育教学条件一般或比较差, 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办学条件比较好, 这也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目前校内实训基地比较薄弱, 需要学校给予充分的资金保障, 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功能加强实践办学条件。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或实训室时, 还要注意提高其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利用院内或系内其他专业的教学资源, 补充专业实践教学条件, 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摘要:从专业认知、专业情感和专业行为三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考察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 并利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频率和均值分析, 深入探讨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状况, 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学生专业认同的建议, 以供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院校参考。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专业认同,状况
参考文献
[1]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 2009.
[2]王玉龙, 胡海伦.我校教育技术学学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1) .
[3]贾文文.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的初步修订[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4 (1) .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5
对专业化背景下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展的探析
陈宇鹏 贾少华
摘要:专业社会工作在国家的强势建构下遇到了结构性张力,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同样遇到了结构性张力问题,出现了专业性的先天性不足和学科的日益边缘化等问题,专业教育须给予必要和及时的回应。专业教育只有通过主动性的嵌入,解决专业教育中的专业价值观、专业实践和专业就业三个维度的问题:通过由浅到深的嵌入,解决学校、政府和社会三方合作问题,从而适应我国职业化和专业化背景下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结构性张力;教育回应
作者简介:陈宇鹏,吉林白山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社会工作:贾少华,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分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社会工作实务”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1)29-0015-02
一、我国社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与专业化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8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等四所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弱势群体出现,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情况的要求。培养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具备专业价值理念的专门人才成为社会的要求,在此情况下,我国不同层次的高校相继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或者相近专业,据统计,我国目前本科层次社会专业高校数量为200余个,专科层次社会工作或者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数量为40余个,2009年全国又有首批33所高校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自此,我国建立了比较全面的社会工作教育体系。我国社会工作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社会工作教育先于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这里指的社会工作是专业的社会工作,而不是传统的行政性的、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各个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遇到了很多的阻力和困难,表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价值观、课程体系建构、师资力量、实习就业等各个方面。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任务,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同年,国家人事部发布《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对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并给予了极大的鼓舞,一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毕业生持有社会工作资格证书进入到社区、福利机构、社会机构当中工作。但是,在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系统中层级较低的社会工作专业及相关专业来说,仍然面临着种种困难,尤其对于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来说,面临的苦难和挑战尤为突出。在职业化、专业化背景下,要积极对我国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困境和问题加以分析,并积极作出的回应。
二、强势建构与结构性张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的困境分析
针对我国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的困境和问题,许多学者和专业教师从教学层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还是难以有效解决专业教育的现实问题。因此,单从教学层面难以有效分析造成我国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困境的原因,应该跳出专业教育层面,从社会工作层面和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层面加以分析。中国已经进入快速社会转型期,在获得显著的经济发展效果的同时也遇到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作为应对策略中国政府决定大力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并表示出强势建构的特点,中国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实际上是将其“嵌入”中国既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之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复杂的结构性张力,包括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与推动者的价值追求的协调性问题,社会工作实施体系的结构性关系一现有的社会政策实施系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承担社会工作的功能,社会工作的目标、效能与其评价体系之间的一致性问题。因此,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着与专业社会工作同样的困难和挑战。可以说,政府大力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过程也是专业社会工作强制建构的过程,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地受到了结构性张力的影响,其中对于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影响更为深刻。专业教育和发展过程中遇到更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很多专业教师从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分析并提出建议,本文尝试主要围绕专业教育三个维度,()即专业价值观维度、专业实践维度和专业就业维度展开分析。
(一)专业价值观一模糊或缺失
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培养岗位来看,学生毕业后可到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福利机构与社会团体等部门工作,主要是培养社区社会工作者。从社会工作来看,专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是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社会工作者都是在一定价值观基础上开展的工作的,因此探讨专业价值观就尤为重要。但矛盾的是,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命名来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突出了管理功能,那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是否需要与社会工作专业同样的价值观?调查一些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发现专业价值观模糊(或者遵循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或者其他专业),甚至缺失。没有形成专业该有的专业价值观。价值观的模糊或者缺失直接影响到专业教育中的专业培养目标的选择、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一系列问题。
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价值模糊或缺失受到了结构性张力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行政性非专业社会。工作者承担者本土社会工作。本土社会工作对帮助成员及组织成员的基本看法是集体主义和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的`,这种助人活动被看作国家或集体的一种智能或责任,同时也被认为是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助人者与受助者是上对下的关系,等级性的组织是提供服务的组织框架。在这种管理逻辑优先的“价值观”指引下国家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设置之时就已经对其专业性质和“价值观”赋予了浓厚的行政色彩和官本位思想。结构性张力影响的另外一个方面是,20世纪90年代教育产业化和高校专业盲目扩张的影响,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还没有搞清楚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的情况下,专业开设学校数量迅速增加。
(二)专业实践一缺少认同
社会工作的基本品格式实务的,它要面对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专业品质要求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展要围绕实务展开,同样,实践也符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国外发达国家本科社会工作专业规定实践课程要超过800小时才能毕业,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实践、实习难以开展。政府机构、社区、福利机构不愿接受高职院校的学生实习,认为学生实习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在他们看来,专业学生只能做一些文字处理、打扫卫生、接待等简单的工作,解决不了复杂的工作,学生对本土性的社会工作缺少经验,专业社会工作技能难以派上用场,社区工作人员多忙于上级的检查工作缺少时间给予学生实习有效督导。结果是学生难以达到专业实习的目的,社区等单位对学生专业缺少认同。而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的社会服务机构(NGO),愿意接纳社会工作专业本科学生实习,对于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认可度低,认为该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和教育层次不够。
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实践缺少专业认同受到了结构性张力的影响。中国的快速转型以及我国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刚刚开始,致体制内机构计划经济行政官僚体制依然强大而且依然处于优势地位并发挥作用,尤其在社区表现更为明显,民众仍然依赖于政府和社区现有的服务机制和福利机制。本土性社会工作占据实践空间难以让位于专业社会工作,实践机会和权利的缺失导致社区工作人员和民众缺少专业认同,导致了专业实践教学和实习形同虚设。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来解读我国现阶段发展社会工作的取向。《决定》使我们看到中共中央对发展社会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将要大力发展的是以专业为基础、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取向的社会工作,从政府构建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可能要有一大批进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服务部门,进而他们要承担的可能是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直接相关的工作,过多赋予社会工作以社会管理职能可能会使社会工作偏离其合法性目标,最后还会损及社会管理本身。
(三)专业就业一就业排斥
从专业实践维度来看,社会对专业缺少认同,进一步强化了专业学生就业排斥的结构性张力。通过对一些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调查来看,专业对口就业率极低,导致专业招生萎缩。很多院校专业只招收一个班级,并且录取学生多为专业调剂,学生对专业兴趣低,学生专业价值观难以培养。
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就业排斥也受到了结构性张力的影响。近年来,国家招考大学生进农村和社区工作,可以视为国家强势建构社会工作的一种形式。但是招考目的主要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加强社会管理,招考不受专业限制,虽然规定大专毕业生可以参加考试,但是考试内容主要以申论、行政能力内容为主,导致专业毕业生难以与本科生竞争。从国家的强势建构专业社会工作来看,国家虽然规定了高职社会工作专业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生可以参加全国社会工作助理工作师考试,但是前提条件是毕业后需要从事社会工作满两年,但是现实是受到就业门槛的限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就能从事社会工作的只有少数,而如果想要通过获得从业资格证书而从事社会工作的话,专业资格证书报考条件门槛的提高,又使得大量的专业毕业生难以获得报考资格,转向其它行业从事工作,造成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
二、嵌入性发展一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的路径选择
专业社会工作的嵌入是指它必须进入行政性社会工作占主导地位或基本覆盖的社会空间发挥作用,由于这种空间具有很强的行政性、层级性和自上而下的特点,而与专业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自由空间有较大差异,所以专业社会工作只能在嵌入中推进。中国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一专业性先天不足和学科日益边缘化。相对于本科、研究生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缺少了关注和资源,相对于高职社会工作专业来说缺少了学科的专业性和自信心。专业教育在嵌人中缓慢推进,但是对于专业和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主动给予回应,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的嵌人性发展主要分为两种一主动嵌入和由浅到深嵌入。主动嵌入主要从专业价值观维度、专业实践维度和专业就业维度展开分析。由浅到深嵌入主要解决学校、政府和社会三者的实习一合作一培训问题。
(一)主动性嵌入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形成根植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环境和宗教信仰。舶来的专业价值观在我国出现水土不服,国内学者和教育者对此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种种建构设想。而对于培养社区社会工作为主的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来说也要形成自己的专业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同于西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它要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国外社会工作价值观,立足于现实的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形成具有专业特色价值观。专业价值观的构建使得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构、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实务性是专业和高职教育特点,学校必须为实务教学创造条件。专业应该主动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以实务性为主,减少理论课程和理论课时。开展项目化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校内建立实训室开展小组工作、个案工作等实训教学。积极搭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社区、福利机构、社会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以一两个社区或者福利机构为合作试点,以项目为切入开展合作,与社区、机构合作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项目开展的效果,而项目开展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校方老师的实践水平,因此对教师的实务水平和管理经验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和技巧,还要掌握符合社区、福利机构运行特点的工作方法。
专业培养目标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院校专业的发展受到了专业名称等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因此专业应该宽口径培养人才,不能受到专业名称的限制。在社区、政府、福利机构难考难进的形势下,在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应该是毕业生不仅能胜任政府、社区,更能胜任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机构,课程设置要围绕教学目标的调整而调整。
(二)由浅入深嵌入
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专业性先天不足和学科日益边缘化的困境,因此专业教育要由浅到深的嵌入性开展。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必须走学校、政府和社会三方合作之路,逐渐探索出实习一合作一培训之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科的专业素养,才能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达到社会工作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结语: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的回应来看,专业发展和改革要以专业价值观、专业实践和专业就业三个维度作为主线开展,才能有效解决专业教育中的培养目标、师资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社会服务、专业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专业发展和改革要以主动性的嵌入和由浅到深的嵌入作为手段.才能体现专业素养、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教育回应不论在哪个维度还是通过哪种手段,最重要的问题是师资问题,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社会工作)专业只有真正具备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才能有效保障教学改革的有效落实。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设置可以视为国家强势建构专业社会工作的一部分,在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趋势下,专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国家的强势建构。
参考文献:
[1][2]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强势建构与结构张力[R].第三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暨系列讲座论文集.2007.
[3][4][6]王思斌,阮曾嫒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5).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6
关键词:高职 老年服务与管理 专业技能培养
教育要实施多元化,教育的目的不仅是通过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应该是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个方面结合,使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并确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占的比重相当大。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做到毕业就能上岗,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胜任养老机构的护理管理工作,能力培养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关键所在。
1 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意义
1.1 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业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某一特定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工作,学会从业。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的综合能力,将使学生具备在今后的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创新 专业技能的培养,起点应放在如何结合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技能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综合的运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
1.3 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会生存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应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既强调智力因素的开发,又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与社会零距离接触、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增加承担实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压力、生活的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科学、合理的处理好人际关系,正确处理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2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的内容
我们培养的老年服务业人才必须是思想政治素质高,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老年学、老年心理咨询与治疗、老年社会工作这些应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实地调查,以科学的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评估,写出调查报告的实用型人才。具体来说学生必须具备老年技术护理、老年心理护理、老年康复护理、老年事业与产业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
3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途径
老年服务业人才必须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3.1 修订教学计划,深化教学改革,编写实训大纲 2008年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招生以来,我院以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为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首先,不断修改教学计划。到目前已经完成12版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在12版教学计划中,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把职业技能训练等项目列入其中;提出理论学时、实践学时比例相当,淡化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按岗位技能需要进行课程调整,如09版教学计划中的《老年政策与法规》课程修改为《老年人权益保障》课程。其次,督促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了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了课内实践教学成绩的比例。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及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按规划拟建设老年护理实训室,要求要有相应的实验、实训大纲与其配套。制定实训大纲时,要以实用、能力为主,不断扩展充实新知识,优化职业技能。
3.2 到涉老机构进行实践技能训练 到涉老机构进行实践训练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涉老机构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到涉老机构进行专业见习、职业顶岗实践和毕业顶岗实习。将见习、实习贯穿在老年服务与管理教育的过程中,具体内容如下:
第二学期进行专业见习。见习的单位以鞍山市各大养老院、鞍山市老年病院为主。通过见习过程中的参观、参与涉老机构的基础护理工作、写见习总结等形式,让学生体验了涉老机构的工作环境和具体的工作内容;第三学期通过职业顶岗实践活动,学生选择养老机构进行为期半年的职业顶岗实践,真正的顶岗,使学生深入到养老机构,了解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岗位职责;第六学期进行13周的毕业顶岗实习,把实习和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综合训练。
3.3 开展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技能大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借鉴养老机构举办的护理大赛,我校可参照其方案,定期举办护理技能大赛,积极练习比赛项目,把技能大赛的准备工作贯穿整个学期,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还能深刻体会到每一个技能的操作步骤、过程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标准。
总之,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本着改革发展的目的,与时俱进,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面向养老机构从事老年人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纪祖.论开放远程教育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
[2]鄂秦泰.以就业为导向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初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
[3]胡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以长汽高专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基金项目: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3-2014年度科研规划立项,立项号:LZY13326,立项:创新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研究。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7
一、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线索,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藏在每个工作任务之中。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工作任务驱动下, 在探索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所以,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课程定位要准确, 要以社区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 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设计课程, 实现个人成长和岗位需要的双重目标;二是按社区行业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 打破学科原有的知识体系, 依据社区工作任务组建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三是课程实施的操作性要强, 学生学习过程以完成社区工作任务为基础, 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四是课程实践任务要符合课程要求, 严把实践环节, 确保课程实践的效果。
二、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解构与内容重构
传统社会调查方法的内容按照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社会调查的准备与设计, 包括社会调查概述、社会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第二部分社会调查的实施, 包括社会调查的四种不同类型和资料搜集的四种不同方法, 即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以及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的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第三部分资料的整理分析, 包括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第四部分调查工作总结, 包括定性研究报告和定量研究报告的撰写特点与要求、调研工作的总结与评估等。以上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体现了社会调查工作的完整过程, 体现了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的递进发展过程。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遵循社会调查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更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境的工作任务设置。如果只是掌握了每个阶段的工作技能, 而不懂得面对不同工作任务选择不同的方法, 这就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工作需求。因此,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的解构需要在了解常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解构工作步骤, 明确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客观要求, 由此来确定具体的理论知识章节和实践项目。
根据对社区的市场需求调研, 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核心岗位确定为:社区工作站专干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工作站专干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提供计生、综治、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社区组织社工主要面向社区老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提供专业化服务。每一个岗位有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 而需要运用到社会调查方法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三项:社区成员信息采集、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
第一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成员信息采集。它是社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包括居民信息、单位信息、门店信息、党员信息和民政对象等信息的采集, 其中具体的任务包括调查摸底、编制不同成员对象的信息采集表、对社区成员开展普查及信息的录入等, 主要涉及社会调查的概述、社会测量的内涵与特点、普查的特点与要求等相关知识。
第二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它是开展社区服务的重要依据, 也是以居民为本的重要体现, 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样本和调查方法的选择等。主要涉及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个案研究与典型研究的特点、访谈的设计与操作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第三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它是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的重要途径, 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问卷的准备、设计与实施等。主要涉及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问卷的设计与运用、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整理审核与统计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从以上工作任务可以看出,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的解构与内容的重构经历两个重要阶段:首先, 将社区典型调查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模块化的子任务, 可以依据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和工作环境等要素对其进行解构。其次, 将子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章节。每一个子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将子任务工作过程的步骤与课程的具体内容一一对应。
三、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1. 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社区合作的新型关系, 搭建课程实践的平台。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与街道、社区签订正式实习协议, 安排该专业学生到社区开展专业实习和课程实践。就《社会调查方法》而言, 学生作为方案设计者、调查员、数据录入员、资料分析员和报告撰写者, 可以帮助社区完成各项调查工作任务。一方面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任务当中, 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社区调查工作能有效减轻社区的工作负担, 提升社区工作实效。
2. 采取小组式学习法, 提升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
首先, 根据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的数量和类别, 将班级成员进行合理分组, 每组3~5人, 分组时考虑小组成员性别、个性、能力等特点进行多元化的搭配。其次, 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公布的社区调查工作任务教学计划及相关资料, 主动选择适合的调查任务, 并制订调查任务实施方案。再次, 为了避免在小组式学习的过程中组长包办所有工作任务或者有些队员坐收渔翁之利、置身事外, 教师可以将小组内部成员的身份和职责轮流定为主访员、次访员、记录员、观察员等, 并加强协调、监控, 确保圆满实现教学目标。
3. 采取联合督导, 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协调、推动和评估。
为保证课程实践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使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质量得到切实提升, 需要大力加强实践督导工作。而传统的实践督导模式主要有两种, 即学院督导和社区督导。笔者认为, 由社区专业与社区行业共同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督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督导形式。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将课程习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并将专业价值与个人价值进行整合。学院督导实行“项目督导”, 主要负责联合实践项目的规划、联络、协调、过程监督与总结评估;社区督导则负责“职责督导”, 主要负责学生在实践期间的工作安排、社区环境适应、社区调查的程序指导与调查实效鉴定。
4. 引入能力本位考核办法,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 可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法。首先, 结合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过程表现给予全面、综合的评价;其次, 评估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质量要高, 调查报告格式要正确, 内容要完整, 符合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特点;再次, 组织小组展示和答辩, 每个小组成员按工作任务进行总结陈述, 把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心得体会和自我评价等与大家分享, 再由教师与学生提出问题, 共同讨论, 给予互评。
总之, 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社会调查方法》的课程设计, 彻底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和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真正获得社区调查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 培养了学生学习创新、团队协作的精神, 促进了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
摘要:《社会调查方法》作为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社会调查方法》的课程设计, 彻底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和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 培养了学生学习创新、团队协作的精神, 促进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
关键词:社会调查方法,工作任务,解构,重构
参考文献
[1]王艳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论坛, 2010, (3) .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8
文件夹评价法评价的对象除知识、态度外, 尤其注重技能、倾向性、创造性等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形成的综合能力。笔者拟以高职课程教学考核实施为视角, 以文件夹评价法为考核手段, 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分析论证将文件夹评价法引入高职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和适应性, 然后阐述文件夹评价法在高职课程教学评估中如何实施, 并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课程“个案工作课程”为例, 最后论证文件夹评价法在高职课程教学考核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为何将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高职课程教学效果评估
(一) 文件夹评价法的定义及起源
文件夹评价法 (Portfolio Assessment) , 又称卷宗评价法或档案袋评价法, 是指通过对学习文件夹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 估计学习目标实际达到的程度, 由此修正学习方向的一种评价方法, 其关注点是学习活动过程。评价活动由追究、修正和回顾等环节构成, 评价的对象除知识、态度外, 尤其注重技能、倾向性、创造性等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形成的综合能力。其基本原理是:评价是为了促进学习, 所以必须根植于学习过程之中。
文件夹评价法起源于1967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哲学教授哥德曼 (N Goodman) 开展的艺术教育工程“零点项目 (Project Zero) ”, 而“零点项目”的最初构思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 (H Gardner) , 是他在对英国教育实践的长期考察中受到“成就记录 (Records of Achievement) ”的启发而提出来的, 最终由圣地亚哥大学英语教师约翰斯 (Johns A M) 于1995年从可操作性上完善了这一评估方法, 即在教学活动开始时, 教师采用建立学生文件夹的方式, 对学生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估。所谓“三位一体”就是从学生本人、作为观察者的教师和其他人员 (同学、教学督导等) 这三个角度对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二) 高职课程评估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 高职院校的性质决定了高职课程评估方法需要改革
目前,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 发展空间也很大。在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授课计划中, 把培养学生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及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将社区、小组、个案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运用到社区发展工作中, 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质作为重点和目标, 作为一种注重过程评价的专业如何联系市场、面向就业, 在教学授课中探索出一条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新路, 探索该专业教学评估的逻辑起点。
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核心课程个案工作课程为例。从个案工作对象来看, 是以个人为工作对象, 建立一对一的专业助人关系;从个案工作过程来看, 是与案主建立一种长期性、持续性的关系;从个案工作方法来看, 具有不唯一性, 比如, 面对同一位有网瘾的青少年, 二十多岁的刚从高校毕业的男性社工与四十多岁已为人母的女性社工会根据自身情况及经验采取不同的方法处理该个案;从个案工作的评估来看, 具有复杂性, 个案工作的评估不同于数学、外语等专业有明确的对错之分, 也不同于营销专业以销售量、销售额来衡量, 甚至没有医学上明确的手术成功、身体康复的指标来说明。仍以具有网瘾的青少年案主为例, 社工通过几次接触, 发现案主的网瘾已经接近或构成心理疾病, 超出了社工专业的能力范围, 此时, 社工征得案主同意后可以将此个案转交给心理医生, 以此完结该个案。按通常意义的标准来看, 社工没有解决案主的问题, 是不合格或不成功的个案, 但从社工的标准来考量, 社工发现了案主问题的严重程度需要更为专业的人员给以帮助, 以对案主负责的态度在征求案主的意见后对案例进行转交, 这是合格甚至成功的个案。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个案工作课程的专业特性决定了需要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持续性的评估方式进行个案工作课程的教学评估。
2. 相关部门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个案工作课程评估方法需要改革
2011年11月8日, 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这是第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专门文件,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纲领, 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意见》指出, 要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 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 初步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比重, 健全实习督导制度, 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 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改革, 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体系。
3. 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决定了个案工作课程评估方法需要改革
一直以来, 我国在教育产业化导向下,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 甚至大中专院校、成人教育院校, 采取统一的教材、同质的考核内容, 向社会输出的人才也与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零部件一样标准化。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互联网普及、科技迅猛发展、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中, 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 工作频率越来越快, 标准化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实用型人才备受青睐。实用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标准化的知识, 更要具备自主持续学习知识的能力, 能够根据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不断更新知识系统, 学习新的技能, 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 个案工作课程评估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 更要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估, 要强化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考核。
(三) 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个案工作课程评估的适用性
1. 文件夹评价法评估结果更客观
首先, 对学生的评估, 不只是一次测验成绩、一篇论文、一次实习, 而是基于学习过程中的所有收获, 如直观的论文、实习报告、课程小结等, 从所有资料中间接体现学生对个案工作的认识深度、比较擅长的个案工作方法、比较擅长的个案对象、在处理个案中的不足之处等。其次, 运用文件夹评价法对学生做出评价的不仅是授课教师及实习机构督导, 还包括学生本人、所服务的案主以及同学之间的互评。再次, 采取文件夹评价法, 学生获得的不只是一个分数, 还有整个课程的文件夹, 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均可以提取文件夹查看, 每个专业人士都可以对学生给出一个专业评价, 虽然这些打分评价不记录在档案中, 但可以据此看出学生的专业水准。以往用人单位招募人才时只看分数, 只能对学生有个上、中、下的粗线条定位, 而文件夹评价法则提供了更为翔实充分的资料, 据此分析学生的性格、特性及学习能力, 可使用人单位对学生有更加客观清晰的认识。
2. 文件夹评价法的评价具有连续性
首先, 从单一个案工作课程来看, 评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个案工作课程授课之初, 对每个学生都建立学习文件夹, 日常课程笔记、逻辑知识单元小结、机构参观实习、课堂模拟个案、专业论文、独立实习、最终的课程总结等, 各个学习环节的学习资料均纳入文件夹, 可作为学生评估的材料。其次, 从学生的整个专业学习过程来看, 评估贯穿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始终, 从低年级学生的入门理论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学”, 到高年级学生操作性实习课程“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 每门课程均可建立学习文件夹, 每个阶段都有评估, 最终汇总成一个社工专业文件夹。通过4年时间的学习, 使学生从一个社工新生逐渐成长为专业社工人员。
二、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个案工作教学评估的设计实施
(一) 文件夹评价法的设计
将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高校的个案工作课程, 评估对象是高校学生。作为有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评估能力的高校学生, 教师只需列出文件夹中必须包含的材料, 学生在个案学习期间, 可自行添加材料。如表1所示。
(二) 文件夹评价法的实施
采用学生自评、教师评价、机构督导评价、案主反馈 (案主反馈统一放到个案实习报告中, 不单独列在评价表中) 、学生小组互评的方式, 根据个案工作课程的重点, 对每个部分材料设置不同的分值比重, 最终形成学生的个案工作课程分数。如表2所示。
注:各部分分值比重可根据实际课程情况调整, 比如机构督导实际参与度不高, 机构督导的评价比重可降低;学生在实习中以小组为单位, 可以增加小组互评的分值比重。
(三) 文件夹评价法实施要点
首先, 最基础的工作是各类学习文件的收集存档。包括但不限于学习笔记、逻辑知识单元小结、课程论文、课堂模拟个案、个案实习报告、课程总结等。凡是学生个人认为对自己课程学习评价有参考价值、有意义的资料, 均可以归入文件夹。尤其在课程学习之初, 可能学生还不能分辨哪些资料对课程评估有价值, 建议将所有的资料都保留到文件夹, 随着学习深入、对个案课程认识的提升, 可以再次检查文件夹内资料, 将无价值的资料删除。
其次, 应时刻牢记案主保密原则。案主保密原则是社工首要的专业伦理原则。在记录案主信息的过程中, 务必忠实记录案主的情况。但是在将其作为分享案例进行学习讨论时, 应务必对案主的基本信息加以处理, 如姓名、家庭住址、联络方式等。
再次, 对关键信息务必忠实记录并保存。比如, 学生对教师授课过程中有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在个案实习过程中对原定方案调整的原因不理解;当学生在个案中遇到伦理困境时难以自决, 案主本身有触犯法律的行为, 而社工价值观又有为案主保密原则, 等等。当面临这种关键信息时, 务必忠实记录并保存。
三、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个案工作课程教学评估的意义
(一) 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科发展的意义
文件夹评价法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更适用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更具有参考价值的学科评估模式。社会工作专业 (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 是我国高校的新兴专业, 作为实际应用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 在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估方面, 从专业发展之初就非常重视教学实习, 实习分数在学科总评中的比例较高。但是, 整体教学评估模式仍然是建立在传统的标准化测验考核方式之上的。文件夹评价法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标准化测验评估方式的多角度、长时期、全方面、持续性的评估模式, 这种评估模式最终得到的不仅仅是学生成绩单上一个分数的反馈, 更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方法的一种反馈, 是对专业教学模式如何改进的一种反馈。举例来说, 拿着传统的个案工作成绩单, 大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分数。而拿着学生的个案工作文件夹, 学生会看到专业学习的薄弱环节, 自己更适于处理哪类个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文件夹回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哪些方面理解比较难, 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重这些方面的教学课时;在处理个案过程中学生容易在哪个环节产生问题, 应在今后的实习中注重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总之, 文件夹评价法可使我们更加关注分数背后专业教学的改进方向和发展空间。
文件夹评价法可以为专业发展积累原始素材案例。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是新兴专业, 职业化发展道路不过几年而已, 尚处在学科初步发展阶段, 因此, 可供教学分享探讨的本土个案案例较少。文件夹评价法可以忠实地记录学生处理的每一个个案, 保留所有的原始资料。在对案主资料加以保密处理后, 可以把所有的文件夹存档, 作为专业案例库, 用于教学探讨分享, 使学生在实际处理个案之前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个案案例, 在处理个案时可以有更多的实际个案案例参考, 借鉴处理方法。文件夹评价法在试用一段时间后, 可以在全国高校社工专业推广实施, 彼时可以考虑建立全国高校社工专业个案案例数据平台, 让各高校上传本专业学生的文件夹, 实现社工专业案例的共享, 为专业发展尽可能多地积累原始素材案例, 为专业社工成长搭建更为宽广的案例信息平台。
(二) 对学生成长的意义
文件夹评价法对学生最直接的一个意义就是可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社工处理个案, 无论是个案还是团体案例、社区案例, 对社工的要求就是要给每个案件单独建立档案, 记录案件跟进情况, 最后归档。用文件夹评价法评估考量学生专业学习情况, 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将与专业学科相关的各种资料记录、保存、放入文件夹内, 可使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逐渐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即使毕业后没有机会从事社工工作, 这种良好的整理文档归类的习惯, 也会使雇主对初入职场的新人形成做事有条理的第一印象。
另外, 文件夹评价法对学生个人发展所具有的更深远的意义是可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持续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在制作文件夹的最初阶段, 可能由于不知道哪些资料是有价值的、重要的, 学生会将所有的与专业学习相关的资料都放入文件夹。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对专业学科的认识、对个案的处理把控能力的提高, 一些关联度不强、对评估无参考价值的资料, 就可以不再放入文件夹存档。在处理个案的过程中, 可能会根据案主的进展情况调整最初的方案, 对为何需要更改方案这类重要信息, 必须记录在文件夹中。在个案课程结束后, 学生可以随时调取自己的学习文件夹查看, 尤其在具备一定的专业经验后, 再来回顾自己最初接触的案件, 可以更好地反思哪些环节可以改进、哪种方法更适合哪类个案, 可以回顾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 可以随时翻看过去处理过的案例, 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最有效途径。
(三) 对社会用人单位的意义
对需要社工人员的单位或机构, 文件夹评价法能够综合考量学生的专业能力, 提供客观的学生专业评价。文件夹评价法不仅能提供学生的学科成绩, 而且能提供学生最原始的专业学习资料。通过查阅文件夹, 可以看到学生的整个专业成长过程。另外, 作为新兴的专业, 社工目前的就业渠道还比较狭窄, 没有足够的专业社工岗位解决所有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会有部分毕业生被其他用人单位接纳。这些用人单位往往需要考量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以及学生的性格特点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 比如, 财务会计单位需要工作人员做事仔细细致, 广告策划单位需要工作人员有创意、不循规蹈矩, 保洁公司需要工作人员具有领导能力、较强的抗压能力及快速学习能力等等。这些性格特质单从一份成绩单并不能充分反映出来, 而在学生的文件夹中, 原始资料记录着学生处理案例的方法、解决个案的思考方式等等, 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学生的个性特征, 配合用人单位的选拔考核系统, 为用人单位选拔最为适合的人才提供补充材料。
摘要:学习文件夹是用于收藏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记录的, 体现学生在较长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做出的努力、获得的进步和成绩。文件夹评价法应用于高职课程教学, 评估对象是高职学生。评价的对象除知识、态度外, 尤其注重技能、倾向性、创造性等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形成的综合能力。所以, 应以高职高专课程考核实施为视角, 以文件夹评价法为考核手段, 从文件夹应用于高职高专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实施过程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件夹评价法,高职院校,教学评估
参考文献
[1]何振海.论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原则[J].教育与职业, 2005 (35) :3.
[2]黄淑艳.美国教师档案袋评价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0.
[3]林娜.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J].引进与咨询, 2006 (8) .
[4]孟丽娟.档案袋评价在高职课程评价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5) :3.
[5]徐晓东.学习文件夹评价法的理论与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 2002 (2) :8.
[6]王恩荣.档案袋评价在教育实习中的应用初探[J].教育探索, 2004 (4) :6.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9
高校社会服务功能萌芽于16世纪, 但“为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第三职能普遍为世人所接受, 却是在20世纪初期, 即“威斯康星思想”, 其内涵就是大学应该将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为社会服务。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起步较晚, 1984年潘慰元教授首次提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指出“根据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应当承担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技术指导、成果转让、业务咨询、职工培训、社会工作等) 的责任, 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 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各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以及咨询服务。
目前职业院校逐步意识到院校间竞争的实质是社会服务水平的竞争, 竞相开展社会服务方面的研究及实践工作。就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现状来看, 工科专业由于其专业或科研活动直接面向生产、成果是有形产品, 通过向社会人士提供生产技能培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等就能很好地彰显其社会服务功能, 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 如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岗位技能再培训社会服务模式、高校对口支援模式及“三下乡”服务模式等。
卫生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内容也应包括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4个方面。但卫生职业院校与工科类职业院校区别非常大, 因其行业特点社会服务面较窄, 社会服务功能难以实现: (1) 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高, 教学科研能力强, 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培训及科研项目的愿望不强; (2) 行业准入标准高, 无法通过对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开展社会服务; (3) 行业职业资格准入标准制度不完善, 无相应的卫生部认可的职业资格考试, 难以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方面的服务。但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需求量增大, 护理专业以面向基层、农村开展社会服务为突破口, 进行初步尝试, 但尚不成熟。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护理专业相比, 发展历史短, 面向行业服务面更窄。因此, 如何有效体现并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成为困扰康复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
2 找准切入点, 实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 与政府、行业、企业或社会相结合, 全面开发基地的生产功能, 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 实现经济效益, 并在生产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模式。校内生产性 (服务性) 实训基地应具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和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服务的3个基本功能[1]。由此可见, 卫生职业院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功能完全可以通过校内生产性 (服务性) 实训基地来实现。
3 建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现实基础
3.1 社会康复服务需求巨大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个人和公共卫生环境改善以及各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完善, 人口谱、疾病谱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伴有功能障碍者增多, 因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导致伤、残人数不断增加, 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十分巨大。
3.2 社区康复是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康复服务资源有限, 康复机构, 即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的康复科, 仅能接收极少数有康复需求的患者, 康复机构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 但收费较高, 大部分患者难以承受。社区康复服务覆盖面广、收费低廉、受益人群广。因此, 为实现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必须大力推进社区康复服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胡向阳副主任在题为《推进社区康复, 夯实服务基础, 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 应将社区康复站 (点) 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 依托基层卫生机构建立社区康复站 (点)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 为其提供方便, 给予支持。
3.3 多种因素制约社区康复发展
(1) 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社区康复应该是在社区内实现所有的康复需求。实际上, 社区康复应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 应着眼于以社区为载体, 通过社会资源整合, 使残障人士获得所需服务, 该服务或者来源于社区内的自生资源, 或者来源于外界的专业力量。 (2) 社区康复的定位没有从专业化角度考虑。传统社区康复是“就近、就便、简单、低成本、广覆盖”等, 实践中更是有意无意地将专业化服务与社区康复对立起来。在各地蓬勃发展的社区康复中, 其主力依赖的服务力量有两大类, 一类是康复协调员、残疾人专干、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 (大部分是退休人员与家属) , 另一类是社区全科医生;前者对一般的康复指导知识和技能掌握有限, 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在能力上还显不足, 而社区全科医生从临床内科转岗培训而来, 对系统性康复知识和技能掌握也有欠缺, 严重影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 (3) 康复经费短缺, 影响社区康复的可持续发展。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也没有专项社区康复服务经费, 影响了康复服务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康复服务资源有限, 特别是人力资源有限情况下, 如何实现社区康复专业化、提升康复服务质量, 成为困扰社区康复管理者与服务者的难题。
3.4 专业化社区康复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目前, 各地社区康复由专业康复机构承办的很少, 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康复科多在技术上给予支持;民间的康复服务机构又很难得到社区康复管理者的信任, 管理者不愿意将资源放手;此外, 传统社区康复不依托机构进行。实质上社区康复要想做得有效果, 是离不开专业化服务的。
3.5 社会分层次、多元化康复服务需求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 当代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趋势集中体现为服务内容多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2]。我国医疗服务内容层次可以概括为预防服务、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及康复服务4个方面, 每一层次服务内容又可以分为若干服务内容层次。随着经济条件改善, 人们对身体功能健康的要求提高, 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我们将调研的焦点集中在社会对分层次、多元化康复服务的需求上。课题组设计了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调研问卷, 与苏家屯区残联合作, 对区域内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进行调研。调研结果表明: (1) 不同类型残疾的康复需求由高到低分别为肢体残疾康复、听力残疾康复、精神残疾康复、智力残疾康复、视力残疾康复。 (2) 康复服务内容层次分别为康复治疗 (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康复治疗、言语康复治疗) 、康复预防、康复宣传及教育、职业训练。 (3) 90%的残疾人希望能就近在社区内进行康复训练, 目前社区康复机构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 我们选择以专业化社区康复服务为载体, 搭建学校、医院、社区三方合作平台, 建设集教学、实训、服务于一体的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 满足学生仿真实训、服务性实训的需要,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的功能。顺应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趋势, 从服务内容分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角度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4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康复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1 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建设
依据仿真实训和社区康复服务要求, 学校、医院、社区三方合作完成实训基地的布局、环境设计及设备规划, 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投入资金300万元, 基地总使用面积713平方米。其中, 一楼服务性实训功能区400平方米, 呈现与社区康复中心一致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及文化氛围, 设有导诊区、功能评定区、运动训练区、作业训练区、传统康复训练区、小儿脑瘫综合训练室、专家工作室;二楼理实一体仿真实训功能区313平方米, 完成理实一体教学及仿真实训, 包括运动疗法一体化实训室、物理因子 (含评定) 一体化实训室、作业疗法一体化实训室、言语疗法实训室。
4.2 构建服务内容分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的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依托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设施器材和技术优势, 依托专兼一体的教学团队人才优势, 依托学院、医院、社区的广泛社会资源优势, 从服务内容分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角度构建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分层次”是指服务内容分层次, 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服务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技术服务 (康复治疗) 、培训服务 (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实用康复技术培训) 、咨询服务 (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康复预防与宣传) 4个层次。其中人才培养又分为仿真实训、观摩实训、服务性实训3个层次;技术服务是在康复医生及康复治疗师技术支持及指导下, 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 为区域内肢体残疾患者 (偏瘫、脑瘫) 提供免费的康复功能评定、物理治疗 (运动、物理因子治疗) 、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培训服务是在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 由专业教师为社区康复从业者、残疾患者家属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开展免费的实用社区康复技术培训, 每月1次;咨询服务是在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或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患者家庭, 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家居环境改造咨询、心理咨询、康复教育等服务。
“多元化”是指提供康复服务的主体多元化, 不再只是单一的专业医疗机构、社区, 而是以学校为纽带, 搭建三方合作平台, 资源互惠互补, 为区域内有康复服务需求的人提供免费的专业化的康复服务, 学校提供场地、设备、管理、康复治疗服务;社区组织患者, 初步筛选患者, 协调管理患者;医院帮助筛选患者, 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
通过专业化康复治疗服务、实用社区技术培训、社区科普讲堂、社区科普展览等形式, 提升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提高了社区康复工作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和社会效益, 2013年康复治疗技术集体被评为“服务沈阳突出贡献集体”。康复科普提升了我院周边社区残疾人、功能障碍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患者与其家属的家庭康复理念、康复意识,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获得了社会的好评及认可, 2014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被评为“辽宁省第九批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参考文献
[1]何应林.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八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4 (1) :18-21.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 篇10
本文是在推进和提升社区专业服务的背景下进行的研究, 选取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明珠社区为代表, 通过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调查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居民人际交往中的运用情况。发放200份问卷, 问卷涉及社区居民交往满意程度、邻居间相互了解程度、交往的人数等几方面问题, 同时对社区工作人员、机构管理工作者、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社区的居民进行了访谈。在具体的社会工作方法上运用了个案和社区工作两大方法。
一、个案与社区工作方法介入城市社区人际交往问题的具体运用
面对社区人际交往出现的人际关系淡漠问题, 社区服务中心、居委会、居民自治组织等社区机构都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交往, 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方法也得到了应用。
1. 个案工作方法在居民人际交往中的具体运用
明珠社区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 将社区分为37个网格, 共设37名社工, 网格社工进行信息采集, 了解自己网格辖区内的基本情况。根据网格管理创新办的要求, 网格社工对居民挨家挨户的进行走访, 在走访的过程中进行各个方面的信息收集工作。了解到居民之间有矛盾的, 网格社工会进行调解, 先单独找一方进行谈话交流, 然后找机会给双方提供和解的渠道, 缓和双方的矛盾, 下面为社工个案介入的两个案例:
个案工作案例1:小张是37个网格社工中的一员, 他对口服务543户居民, 给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社区内居民经常会为一点小事而发生冲突, 有一次, 明珠社区邻居两人为孩子打架引发争吵, 双方互相指责, 矛盾一度升级, 无论谁劝解都无济于事。小张运用社会工作的同理心、尊重等专业技巧和双方建立了信任关系, 每天晚上单独约双方从聊天入手, 发现两人工作生活压力都相当大, 吵架成了宣泄的出口。在和两人都搞好关系后, 小张找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将两人同时叫了出来, 两人经过几次的聊天和沟通后相互理解, 最终把问题解决了。
个案工作案例2:唐先生一家刚搬进小区没多久, 和小区的其他居民互动低, 基本没有交流也不参加小区的活动, 社工小张了解了相关情况后, 积极与唐先生一家沟通, 帮助他们融入到小区中。吃过晚饭后大家都会在小区花园里休息, 很多妈妈都会带着小孩聚在一起。小张把唐太太和她3岁的小孩介绍给其他的家庭, 让其融入到妈妈们的圈子里, 小孩也找到了小伙伴, 玩的不亦乐乎。小张还将唐先生的父亲介绍到小区开展的老年人社区活动中, 让其交到了很多朋友, 慢慢的唐先生一家融入了小区, 积极参与小区的各项活动, 唐爷爷还组织了小区象棋兴趣会, 当上了会长。
效果评估:在这一过程中, 网格社工通过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个案工作方法, 缓和了社区居民之间的矛盾, 增进了居民之间的人际互动, 提升了人际关系的熟悉度和和谐度, 社工起到了建立中介桥梁的作用。
2. 社区工作方法在居民人际交往中的具体运用
明珠社区在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里, 都会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来加强社区居民的交往。以下是社区工作方法的具体运用案例:
社区工作方法案例1:春节期间, 为丰富明珠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建立居民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平台, 增进邻里情和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 社区举办春节特别活动。活动丰富多彩, 包括社区居民演唱京剧、歌曲及拉二胡等节目为主的文艺演出, 社区居民中广大书法爱好者为居民义写春联, 象棋比赛、拔河比赛、顶气球比赛、绑腿走比赛、露天猜灯谜、乒乓球团体比赛等等。端午节, 社区组织包粽子比赛;中秋节, 吃月饼比赛……
社区工作方法案例2:明珠社区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趣味运动会, 运动会形式多样, 可以单人参加, 也可以多人参加, 还可以以家庭为单位参加。运动会项目也很多, 有适合小孩参加的, 适合年轻人参加的, 适合老年人参加的。两人三足踩气球项目、三人四足赛跑比赛、神投手项目、抬轿子比赛以家庭为单位, 抢凳子比赛、转呼啦圈比赛、个人跳绳比赛、踢毽子比赛适合个人参赛, 年轻人有篮球赛、足球赛、兵乓球赛等各种体育比赛, 老年人有下棋比赛、转陀螺比赛、套圈比赛、飞镖比赛、贴鼻子比赛等等。刘奶奶一家每年都会参加社区举办的趣味运动会, 家庭的每个成员都会参加运动项目, 读小学四年级的小孙女参加跳绳和转呼啦圈比赛, 儿子参加篮球比赛、媳妇和孙女代表家庭参加三人四足赛跑比赛, 而她和老伴也会参加套圈比赛和下棋比赛。
效果评估:明珠社区在专业社工的组织下通过举办这种群众性社区活动, 不但提升了社区服务功能, 为社区居民营造了一个活动场所和感情交流的平台, 同时锻炼了身体、促进了邻里关系, 让更多居民在参与体育锻炼的同时, 缔结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小区居民刘奶奶说每年参加完运动会后她就会多认识很多的邻居, 以前没说过话的也会聊上几句了, 运动会不仅锻炼身体, 增强体质, 促进身心健康, 还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使家庭氛围变的和睦;社区运动会过后, 大家在小区休息处也会自发的做一些游戏。
二、个案与社区工作方法提升城市社区专业服务的反思
1. 个案与社区工作方法介入社区建设的优势
⑴创新社区服务方式, 提升城市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水平。社区服务的中心是“以社区为本”的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组织, 为居民全心全意服务是其本质功能和主要特征。而社会工作又是一种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助人”的服务方法。根据城市社区居民多层次的服务需要, 通过这种创新社区服务方式, 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从社区发展和建设的视角来分析专职的社会工作者进入城市社区后可以增强社区服务的功能以及填补一些空白。明珠社区服务原来由居委会来承担, 但社区居委会是一个居民自治组织, 承担职能众多, 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搞好各项服务。随着贵阳市社区管理"议行分设"模式的推行, 现在许多社区都单独成立了社区工作服务中心, 为专职社会工作者进入社区提供服务创造了条件。这些专职社会工作者既可以办理一些政府移交的社区公共事务, 如治安保障、卫生健康、人口、计划生育等, 也可以从事禁毒、矫正、青少年帮扶等社区服务工作, 还可以提供慈善救济、照顾老人儿童等各种服务。这就使得社区服务内容大为扩展, 服务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⑵社会工作者促进了社区资源的链接与整合。明珠社区是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 通过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协调多方利益关系以满足社区服务需求, 提升服务效能。在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协调下, 政府、社区、非营利社会组织和高校四方密切合作, 参与方在共同的目标下整合资源, 政府资金支持, 社区提供场地, 社会组织在专业人才和管理方面予以支持, 高校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各方资源在社区平台上得以融合。这种混合式的平台, 突破了传统的体制, 使明珠社区的运作具有较大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 不仅保证了服务的专业性, 同时也可以与原有社区组织积极互动互助, 合作共赢, 达到有机融合, 且服务成本较低, 社区居民认可度较高, 服务的效率也较高。
2.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⑴社区中专业社工数量不足。虽然目前明珠社区有了网格社工, 但是每个网格只有一名社工, 远远满足不了需要。虽然很多高校设有社会工作专业, 但比起社会的需求, 高校培养的社工是远远不够的。加上受传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 很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选择离开本行, 从事其他工作。城市社区需要培养造就一批数量充足、专业强、能力强、素质较高的社会工作服务人才队伍。政府需要制定社会工作服务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能在社区进行专业服务的人才。应该将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才纳入全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组织实施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
⑵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能力不足有待提升。社区服务能力的问题主要是指社会工作者经验不足和实践能力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大多数人认为社区工作主要还是靠经验, 干得久了自然就熟悉了, 内容无非就是一些跟居民生活相关的琐碎事, 还有不少人认为社会工作都是老大妈们的工作, 不理论知识。其实不然, 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 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单凭经验不行的, 有的需要将专业知识, 方法和技巧与工作经验结合起来, 才能得心应手的解决。社区工作者要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性格特征的居民打交道, 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工作起来才会有针对性。一名合格的社区工作者, 其知识结构应该是由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学等多门学科搭建起来达到综合运用的程度。社区工作者每天都需要和上级单位、驻区单位、社区居民打交道, 如果没有很好的沟通能力, 就什么事也办不成, 社区经常被形容为“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 这充分说明了社区工作事务多, 工作量大的特点, 要想在社区推广一个项目或开展一项活动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它对社区工作者的执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个人的能力有限, 不可能样样精通, 社区工作的团队配合很重要, 只有发挥团队每一位成员的优势, 最大化地整合资源, 才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作为社区工作者, 要认同团队精神、价值观, 维护团队的集体形象, 遵守团队的工作职责和纪律, 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社区工作。
摘要:本文以贵阳市花溪明珠社区为例, 通过调查与访谈发现该社区居民之间熟悉程度较低, 邻里关系比较疏离, 邻居之间相互帮助度较低;社区居民参与管理意识薄弱, 参与度较低。除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人际信任危机之外, 社区组织建设滞后, 居民个体主动交往意识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通过社会工作方法参与城市社区治理, 发现社会工作方法对创新城市社区服务方式, 提升城市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具有很大的作用, 应该通过整合城市社区服务资源, 促进城市社区资源的链接, 提升服务效能。
关键词:社会工作,城市社区,个案,小组
参考文献
[1]张凤英.转型时期城镇社区人际关系变化研究[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4) :62-63.
[2]刘燕.对人情冷漠现象的思考[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3]闫丽.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服务的经验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 2013.
[4]苟萍.论我国当代城市社区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报) , 2008, 23 (04) .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解读 篇11
【关键词】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134-04
【作者简介】袁玲玲,江苏省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无锡,214045)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教学。
2016年5月,江苏省教育厅委托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研制的《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正式对外发布。这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今后教师教学的指南、相关教材编写的依据。对于广大专业教师而言,正确解读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标准,领会江苏省职教改革的精神,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课程设计思路的解析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此次开发了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分别为“导游法规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导游基础知识”和“地方景点导游”。选择这四门课程,不仅符合《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而且与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代码130200)建议的专业教学主要内容相吻合。
(一)开发理念:明确统一
确定了核心课程、组建了强有力的开发队伍之后,课程标准开发组成员首先统一的是课程标准的开发理念:严格遵循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结合导游考证的要求来确定四门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门(技能)方向有3个,第一位的是旅行社导游,对应职业(岗位)有5个,第一位的还是导游。要想成为一名导游必须通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这四门课程就是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必考的科目。所以,在课程标准的开发中,不能脱离导游考证的实际情况,但也绝对不能单单以导游考证的内容作为本课程的内容,而是兼顾人才培养目标和导游考证要求,力求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开发定位:因科而异
此次开发的四门课程都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但是,不同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时体现的作用不一样,因而课程标准的开发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见表1)。课程标准开发组成员通过研讨,结合导游工作实际情况,确定了每门课程不同的开发角度,并因科而异地确定了课程的定位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形式。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的解析
“课程内容和要求”是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一线专业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课程标准开发组成员根据既定的开发理念和开发定位,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听取多名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对本课程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内容和要求”不拘泥于任何现有的教材内容,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充分融合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导游工作的岗位要求,体现了最新的旅游行业发展变化和趋势。
(一)“导游法规知识”课程
“导游法规知识”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的是模块教学形式,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法规常识”和“法律制度”(包括“旅行社管理”“旅游合同”等十种)。与传统教学内容不同的是,本课程标准在“法规常识”模块的“法规基础知识”教学单元中提出了旅游职业道德的要求和内容(见表2),使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本课程时就明确导游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确立了导游职业素养的目标。
随着人们对于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可以说“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因此,本课程调整了“旅游安全管理法律制度”模块的教学内容,增加了相应的建议学时。此外,根据导游人员管理制度的最新变化,删除了导游证年审管理内容,进一步明确了导游人员对应的权利和义务。
(二)“导游服务技能”课程
“导游服务技能”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采用的是项目教学形式,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认知导游职业”“接团准备”等导游服务流程和“地陪、全陪服务训练”。“导游服务技能”的课程内容突破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按照导游实际工作的流程组建教学模块:“接团准备—迎接服务—入住酒店—参观游览—旅途服务—送客后续服务”,并进行相关内容的项目教学。学生通过学习,不仅可以掌握这些教学单元的知识点,更能逐步熟悉导游带团服务的工作流程,为“地陪、全陪服务训练”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从“迎接服务”到“旅途服务”模块,课程内容一一对应地增加了“预防与处理可能性旅游故障”教学单元,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清晰地判断各类旅游故障并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以及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第三部分“地陪、全陪服务训练”模块包含“一日游地陪服务”和“三日游全陪服务”两个教学单元,是本课程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目的是训练学生根据服务对象提供相应导游服务方案并规范实施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授课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相应的教学课时进行细化,并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确保本模块的教学效果。
(三)“导游基础知识”课程
“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的是模块教学形式,各个模块内容相对独立,没有严格的逻辑关联,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教学顺序的调整。本课程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结合导游人员从业资格的要求,以从事导游及相关岗位将涉及的中国旅游文化知识为教学单元,将相应的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教学单元,以能力提升、兴趣培养、视野拓展为重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本课程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要结合当地景观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真正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此外,在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中都突出了学生的情感教育部分,如在“中国的年节民俗”章节中提出,学生要做到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培养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共处的核心民族观见表3,培养了学生的旅游文化素养。
(四)“地方景点导游”课程
“地方景点导游”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采用的是项目教学形式,课程内容主要分为“校园导游讲解”“城市概况导游讲解”“景区导游讲解”和“走进景区”四大部分,其中“景区导游讲解”又细分为“山水名胜类”“古建筑类”等七种类型。
江苏省开设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各个职业学校中,“导游法规知识”“导游服务技能”和“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主要依托于江苏省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教学内容基本一致。但是,由于各地拥有的旅游资源类型不同,所对应的“地方景点导游”课程内容完全不同,从未有过统一的教学大纲。此次,课程标准开发组对江苏省各地的旅游资源类型进行梳理和归类,细分为山水名胜类、园林类、宗教类、主题公园类、古建筑类、古镇类、博物馆类七种景区类型,基本涵盖了江苏省各地的旅游资源类型,规范了“地方景点导游”课程的教学内容。各地学校可根据本地景区类型,因地制宜地调整教学模块和教学顺序。
本课程内容的设计不仅仅是讲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方法的教授和能力的培养。以校园导游为载体,通过“校园导游讲解”模块教学,使学生掌握景区讲解和线路设计的方法。通过扩充、摹写、撰写导游词的途径,使学生掌握导游词撰写的方法,突出能力的培养。同时,在课时安排上,结合学生的习得能力,最初的模块建议课时多一些,后面的模块建议课时逐渐减少,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妙处。
三、教学建议解析
为了帮助一线专业教师更好地贯彻、实施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开发组分别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选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既有共性内容,也有独特之处。篇幅所限,笔者在此仅对教学建议作进一步的论述。
四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从四个方面对课程的教学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首先是诠释本课程标准所贯彻的教学理念。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四门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改理念,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其次是关于教学内容安排方面的建议,主要是根据岗位需要,结合导游人员从业资格要求来设计各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见表4)。“导游法规知识”要求通过典型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导游服务技能”强调了项目教学的内容应该按照导游服务工作流程来设计;“导游基础知识”提出教学中以讲授旅游文化知识为重点,并可结合当地景观资源对知识模块适度拓展;“地方景点导游”建议各地区学校根据本地旅游资源对课程结构、内容和学时进行适当调整。
第三是对本课程宜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的建议(见表5),如“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以讲授旅游文化知识为主,提出“可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导游服务技能”课程主要采取模拟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的形式,建议“教师可利用微视频、微课、多媒体课件、三维仿真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设置导游服务工作的模拟情景,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完成学习任务”。专业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方法优化组合与创新。
最后,建议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能体现出本课程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内容,四门课程各不相同(见表6)。“导游法规知识”提出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导游服务技能”注重“爱国敬企、尽职敬业、谨行慎为和不断进取的职业品质教育”;“地方景点导游”则突出“安全带团、文明礼仪”等内容。
浅论社区护理服务与管理 篇12
1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既强调疾病的预防, 又强调疾病的护理, 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因此, 社区护理既具有公共卫生学的某些特点, 又具有护理学的某些特点, 但与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相比较, 社区护理在以下四个方面更为突出。 社区护理要以促进和维护健康为中心, 社区护理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维护人群的健康, 所以预防性服务是社区护理的工作重点。要面向整个社区人群, 护理的对象是社区全体人群, 即包括健康人群和患患者群。社区护士具有高度的自主性, 在社区护理过程中, 社区护士往往独自深入家庭进行各种护理, 故要求社区护士具备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高度的自主性。社区护士必须和其他相关人员密切合作, 社区护理的内容及对象决定社区护士在工作中不仅仅要与卫生保健人员密切合作, 还要与社区居民、社区管理人员等相关人员密切协调。
2质量管理
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因此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使患者满意, 是护理管理的中心任务。社区护理在内容上与医院有很多相同之处, 如输液、导尿、灌肠等。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医患关系也不同于医院, 为此我们要求社区护士在完成正常的护理工作外, 还必须增加以下服务内容。
2.1 做好心理护理和卫生宣教
社区服务对象多为慢性患者和老年患者, 他们不但患有躯体疾病, 心理上也常因久病不愈而焦虑、失望甚至对生活丧失信心。我们要求护士对他们都要有高度同情心, 热情服务, 引导他们增强对生活的信心, 同时对他们进行健康宣教, 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坚持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建立健康档案, 每季度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 使卫生保健知识在社区普及。
2.2 实行家庭访视、上门开展基础护理工作、提供便捷服务
对中风、癌症等慢性病患者, 急性期已过, 长期住院给家庭生活、经济上带来很大压力, 于是可以转入社区由社区医护人员进行家庭访视, 上门服务以减轻压力。对于长期在家卧床患者, 依据需要提供基础护理及健康指导, 如褥疮护理、口腔护理、导尿等操作, 并对家属开展健康教育及健康指导。如家庭急救、康复护理等, 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
2.3 开展妇幼保健
社区定期了解孕产妇名单, 到区妇幼保健院拿产后访视本, 采取随机或定期方法对孕产妇进行孕产期健康指导, 如预防流产、指导母乳喂养及新生儿能力测查, 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3护理培训
社区护理是一种对社区人员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医疗保健服务, 它需要护理人员既熟练掌握护理专业的各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还应掌握预防医学, 社会医学、老年、康复医学心理学及一些人文科学等知识。故制定护理培训计划。
3.1 科内培训
每月组织护士学习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常规, 根据季节学习季节性疾病的护理常规, 如中暑、秋季腹泻等。根据社区的特点学习常见的慢性病的常规护理。
3.2 院内培训
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业务学习及每季度护理查房, 提高专科护理知识, 如参加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查房, 可以了解目前心血管学科的新业务、新动态, 以便更好地为社区慢性病患者服务。
3.3 院外培训
目前社区护士中, 学历大多为中专, 有些社区还聘用临时人员, 这些虽然能满足基本卫生服务, 但要为社区人群提供生理、心理、社区全方位和连续性的服务就存在着很大差距。因此, 我们在加强社区护士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 还特别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利用各种渠道开展继续教育, 有计划、有组织的外派护士进行全科培训, 逐步培养综合性的全科护士。
4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思想观念
在社区工作首先就得转变思想观念。一切以居民的需求为主, 主动服务, 医护共同承担“六位一体”的服务, 每人有重点负责项目, 每项工作有交叉部分, 团队协作程度直接影响工作完成。所以要培养护士树立团队精神, 转变思想观念。计划管理与随机管理相结合 根据护理部下达的各项指标, 对照标准认真领会精神, 在平时工作中收集资料总结归纳, 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做到每月有重点, 每周有安排。并将每项计划都落实到人, 使每个护士都明确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 工作中发现新问题, 及时反馈, 再重新制定相应的计划、措施, 这样就形成动态管理。社区质控工作要在医院护理部的监督下执行, 将护理工作制成表格进行量化并制定考核标准, 采取每月不定期抽查、医院护理部各质控小组每月大检查相结合, 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及时解决, 并落实奖惩制度, 做到奖罚分明。每月召开护理质控员例会, 布置传达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 反馈护理问题, 修改工作流程、制定解决方案, 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护理工作。要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医护人员的医德医风制度、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制度, 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健全光荣传统教育制度, 激发护理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通过文化教育制度建设, 达到提到护理人员人文素质的目的, 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也只有不断加强护理制度建设, 才能使护理管理正规化、规范化、公平化[1]。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人们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 社会对社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建立健全的社区护理体系, 加强社区护理质量管理, 使社区健康发展, 是每个社区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推荐阅读:
社区服务与管理06-08
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07-03
社区卫生服务绩效管理06-04
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09-23
社区服务管理系统论文10-07
大学生社区管理服务站08-12
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典型发言07-01
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强化社区服务07-06
社区与家庭健康管理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