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技能

2024-11-16

外语技能(精选6篇)

外语技能 篇1

一、学生写作现状的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在近年来的英语教学中, 听说能力差和哑巴英语的现象受到关注和研究, 阅读能力不强, 阅读量太少的问题也得到了各方面的注意;相比之下, 人们对写作的教学意义就显得估计不足, 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成了英语教学的一个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而写作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从近年来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来看,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内容单调、主题不明确、论点论据支持力不足;文章结构和句子结构欠合理、段落和句子间连接不顺畅;语言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比如中式英语、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等。究其原因主要反应在以下方面: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比如文章往往是英语的语言汉语的思维, 汉语的味道过于浓厚。

二、在写作方法上加强指导, 按一定步骤系统安排写作训练

(一) 写作教学宜早期开始, 成系列进行, 打好语言基本功

写作是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写作对复习和巩固英语的词汇、语法、句型、课文都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经常进行写作使学生的英语口语、听力、阅读和翻译得到相应提高, 所以写作训练应宜早进行。早期开始写作训练, 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 因此, 选择恰当的写作教学方法十分重要。这时写作训练力求系列化和系统化, 把写作由形式到内容, 按照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的原则排列为一系列的阶梯, 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写作的系列化训练很重要, 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命题作文, 学生肯定感到困难, 不知如何下手。这样就会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写作失去信心。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求教师讲求写作引导的方法精心引导, 循序渐进, 从简单的句式开始写起, 逐步过渡到较为复杂的英语写作。

(二) 模仿学习性写作和灵活应用性写作相结合

模仿学习性写作是指作文题目与已学习过的文章题目相同或相似, 或在按图写话之前进行过按图说话等。模仿学习性写作因为有模式可以套用, 所以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这种写作也容易使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难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所掌握的词汇语法、句型等运用到作文中去。因此, 需要用灵活性的写作加以补充和提高。灵活应用性的作文可以带有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 包括用英语写日记、记笔记, 写简单的英文通知和电子邮件等。经常进行这类的练习, 就会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有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进步和提高。

(三) 利用联想性构思,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心理活动的核心是联想性的构思。在英语教学中, 由于所教的有限, 所以一般难以对学生提出创造性构思的普遍要求。联想性的构思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 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联想性的构思能力越发展, 学生对英语上下文关联的感觉也就越发达, 所学的词、句、文就不再是孤立的一堆的语言材料, 而是由主题、情景、情节、上下文脉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活动。所以, 通过联想性构思能力的培养, 不仅可以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课堂写作的形式上, 可以采取以下形式指导学生练习写作

英语的写作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只有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安排, 写作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 集体写作

可分为班集体写作和小组写作。班集体写作就是采取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共同完成一篇作文。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集体创作、集体修改、集体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相互启发、相互鼓舞, 让学生从共同的成功之中增强信心。作文完成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愿或由老师指定学生对句子的单词、语法、修辞等方面的修改。

(二) 小组写作

小组写作的形式和过程与班级写作相似, 小组写作完成后, 可以让小组成员在相互修改的基础上把各自的作文朗读给全班同学听讲, 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讲评, 评出全班的最佳作文让学生相互传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增加彼此的交流互动, 又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 个人写作

个人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 教师可以把某些话题的单词、短语或重要句型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选择使用。这样, 既可以方便学生写作, 降低写作的难度, 免去学生翻查词典的麻烦,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构思想象空间。评改作文时, 要将作文的内容和形式分别评分, 内容方面主要是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 形式方面主要表现为学生遣词造句和谋篇构思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作文评定时要兼顾这两方面, 分别进行评分, 然后在此基础上评定作文的总分。这样可以客观全面地给学生一个评价, 方便学生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更好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四) 社会实践性写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实践性写作的内容较广, 如通过采访外国人或与外国友人通信, 写报告性文章, 给公司做些英文广告、海报, 用英语写故事、文章进行投稿等。

最后, 学生在写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主要表现为词汇量不足, 语法使用错误, 或者文章的逻辑性较差, 表述条理不清, 对所要求描写的事物观察不够等。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要把写的练习适当分类, 在初级阶段多做些模仿性的练习, 放宽要求, 降低难度, 以确保写的速度, 并使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在写作中, 外语教师既要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 又要注意学生信心的培养, 当学生遇到困难产生为难情绪时,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 告诉他们, 英语写作并不难, 与汉语写作相比, 文章的内容要求较低, 篇幅较短, 结构较为简单;与说相比速度要慢, 只是难在语言的表达方面词汇欠缺, 用英文表达还不够得体。

总之, 加强和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训练, 有多种方法和形式, 外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英语水平来选择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因材施教, 系统组织, 统筹安排, 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

摘要:写作是外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言输出能力的的体现。本文对目前英语学习者的写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外语教师在写作方法上和课堂写作的形式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集体写作,个人写作,社会实践性写作

参考文献

[1]Wilga M.Rivers.In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David Nunan.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5]刘莹.从反思性教学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教育探索, 2006.

外语技能 篇2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进一步深化我校的教学水平评估工作,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根椐学校的整体工作按排,2008年6月24日校评估办对外语系学生技能培训及训练情况进行了检查。

6月24日上午,评估办何彦波处长、李世顺处长、王红梅主任检查了外语系学生技能培训相关材料。

6月24日下午,评估办三位领导在258教室对英语教育061、062班的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教、评”的技能考核验收。

考核验收中,学生对待考核的态度积极认真,考核秩序井然有序,在教学技能考核中,绝大多数同学能运用教法课中所学的知识和教学原则、理论,设计出符合小学生实际的课程片段。绝大多数同学的英文和汉字的钢楷、粉楷书写水平较好,这看出学生课下训练的功底;学生的简笔画赋有亲和力、表现力;听说对话流畅,表达准确,语音面貌较好。

系领导及负责学生技能训练工作的教师一同参加了检查验收。

外语技能 篇3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高职外语,教学改革

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从1999年开始全国扩大招生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从以前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显著增加, 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随之产生。但是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毕业生就业率的排名结果是, 第一985高校, 第二高职院校, 第三211大学, 第四独立学院, 第五科研院所, 第六地方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就业率不断提高, 首次仅位居985高校之后。高职教育正是以服务社会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了符合就业岗位需求的高技能应用人才, 使得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超过一些地方普通高校。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和经济增长的速度, 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迫切期望还有距离。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要切实加强领导, 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要定期开展全国性的职业技能竞赛, 对优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各行业为了提高高职教育水平, 加强校企合作, 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以外语类技能大赛为例, 有全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实用英语口语技能大赛、日语技能大赛。

1 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地位

职业教育就是从事某项职业岗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以实现其就业为目标的教育。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 大力倡导和发展职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项创新, 是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通过大赛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 职业教育有大赛”, 将技能大赛覆盖到所有院校、所有专业、所有老师、所有学生的良好局面。

各高职院校积极组织参赛, 通过竞赛带来的沉淀与反思以及技能比拼背后引发的职业教育对各个行业标准更加关注、对职业能力的深度思考, 对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和对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探索, 比大赛本身更耐人寻味。

通过大赛, 结合社会用人标准反观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会发现许多不足。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 再先进的科研成果, 没有技术工人的工艺化操作, 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但是, 如果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仅仅掌握了娴熟的技能还不能称为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职教工作者或许应该反思, 我们培养出的人才是不是具备了职业素养和意识?如果还有不足, 是哪个环节还存在问题?找出问题并加以改进, 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不再遥远, 而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即在于此。

2 职业技能大赛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高职高专语言类技能大赛中, 以全国实用英语口语技能大赛为例, 比赛内容分为“职场描述”、“情景交流”和“即席辩论 (正反PK) ”三个比赛环节, “职场描述”环节要求参赛者抽取一幅反映行业/企业业务发展或社会、经济等热点问题的统计图表或图片, 根据给出的说明, 在充分理解图表或图片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口头描述和观点阐述。在“情景交流”环节中, 参赛者要抽取一个场景题目, 根据题目的要求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 与外籍主试官进行一对一的现场问答。日语技能大赛是由个人 (命题演讲与问答) 和团体 (日语情景剧表演) 两个赛项。不管哪种语言技能大赛, 主要考察参赛选手的语言交际能力、应变能力以及一定的职业岗位技能。这些赛事使得职业院校的教学内容更贴近行业企业需求, 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建设方面

语言类口语技能大赛从校级初赛到省级、国家级复赛和决赛, 一般是按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来设置, 以完成某一岗位的任务和相关内容来确定比赛项目和规则。是对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反应能力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等比较全面的考察。语言和其他理工类技能竞赛略有不同, 它需要师生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步积累, 仅仅只靠赛前培训这种临时抱佛脚的想法根本是行不通的。学校只有在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才能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因此高职院校从技能大赛中寻找企业对语言人才的需求, 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 重新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分方向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语言专业的课程设置要倾向于“语言+技能”, 而学习哪方面的技能则要根据地方经济特点来有目的的选择, 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日语专业根据地区外贸企业多、周边日企多的特点, 将专业学习分成经贸方向和日本企业管理方向。其中经贸方向建立的课程体系是国际贸易课程+日语课程。日本企业管理方向建立的课程是日本金融与贸易等管理类课程+日语课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方向学习, 一个方向上有不同的专业科目可以选择, 但是专业的核心课程无论是哪个方向都是统一的, 即保证了专业核心技能的学习, 又能使学生在某个方向上有所特长。

总而言之, 通过语言技能大赛使得语言专业在大赛中总结行业企业对专业岗位能力和完成某一工作任务的要求, 通过大赛的项目对工作岗位的不同需要划分为几个专业方向重构课程体系, 实行分方向培养, 这样培养的学生无论在大赛中还是在就业中都能处于领先地位。

2.2 改革教学方法

语言类教学往往会陷入“解生词-讲课文-举例句”的这种三部曲教学模式。长期以来, 外语教育注重对课文的讲解、语言知识的传授、句式语法的分析, 对词汇的解释、举例和练习, 一代传一代, 似乎成为定势。这样的教学没有把学生作为主体, 脱离了真实的语境, 缺少即时即场的思想、情感、关注、行为等互动型应用型的、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很多时候, 我们学生就只会做题, 不会交流和沟通的哑巴外语人才。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 面对的学生是在新媒介、新技术、新信息时代下成长的一代, 年纪轻, 见识广, 上手快, 优势多, 没有做不到的事, 只有想不到的事。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老一套的教学方法, 那只能让学生感觉课堂索然无味, 增长不了见识和知识。高职学生在语言应用方面要突出实用性和时代性, 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和语言与时代发展性。分年级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图片教学法、强制背诵法、任务驱动、情景教学, 角色扮演和开展第二课堂等, 让学生有兴趣、有热情地掌握好一门外语。

语言的教学离不开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 在课堂上通过任务驱动、情景教学等方法, 让学生“行中知”, “做中学”, 完全让学生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 最后老师评价与总结。事实上, 仅仅靠课堂输入还远远不够, 还须靠大量的练习去巩固, 让外语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用外国人的思维逻辑来交流和沟通。高职院校外语专业要定期的开展各种外语角活动, 可以让企业, 让老师, 让学生自己来搞活动, 搞比赛。让高年级的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 让企业专家和老师带学生, 这样逐级带动, 小活动逐渐就可以凑成一台节目,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不但大大锻炼学生语言水平, 更使得学生增强了自信心, 对语言的学习更有热情, 丰富了校园文化。这样的学生无论在什么场合都能灵活机动,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自信心, 加强了沟通合作能力。

2.3 改善实验实训条件

高职高专外语专业的实验实训条件绝大多数由情景模拟室、语音室和校内实训基地组成。无论从设置、设备上相对其他理科类专业要简陋的多, 教师有心利用但是因为故障和其他原因宁可在传统教室里也不愿意去实验室上课。但是技能大赛有些项目需要在仿真的职场中完成, 这就使得学校下决心去改善实验实训条件保证其顺利运行, 让这些实验设备不但在比赛准备阶段, 在平时授课时充分发挥其功能。事实上, 高职学生更倾向在实验室上课, 他们觉得课堂氛围比传统教室来的轻松愉快, 一些情景模拟项目在实验室中更逼真,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地的感受, 将枯燥的语言学习通过演练和肢体一起牢记在心, 往往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才能记得住, 走上工作岗位才会用得好。

2.4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要在大赛中取得良好成绩, 绝非易事, 首先教师要有过硬的职业技能和扎实的理论知识, 才能指导好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外语专业教师队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 积极参加各种语言培训, 尤其是外贸技能培训。教师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各种培训, 回来要做好总结和推广。学校师资建设经费紧张不能人人都出去培训, 要有选择性的参加培训, 培训回来的教师要把先进的理念拿回来和教研室老师一起交流, 达到学习一人教会一群的效果。另外为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培养国际型职业技术人才, 除了学好外语外, 还要掌握企业业务技能。因此语言类技能大赛中还有实际业务———外贸业务模块, 所以作为外语教师除了语言类的培训之外, 更要掌握一门外贸技能, 这样在教授知识中可以理论联系实际, 做到融会贯通。

第二, 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技能大赛反映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它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熟悉市场需求, 掌握市场最新技术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化企业要求的优秀语言人才。教师主动联系企业, 虚心向企业师傅学习。学校在评定“双师型”教师时, 要废除双师终身制, 因为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面, 加强新技能的学习, 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学校也应制定一系列政策, 鼓励教师每三年到企业锻炼半年, 为企业服务的同时, 积累现场工作经验, 提升实践与创新能力。

总之, 职业技能大赛目的是“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给语言类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它不但重构高职外语专业课程体系, 而且吸收引进社会生产服务领域的新型话题和内容, 充实了教学, 外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更加贴近行业企业要求。同时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努力提高实践技能。高职院校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 不断总结经验, 开拓创新, 技能大赛为专业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应看到职业技能大赛的目标绝对不能是高职教育的目标, 它的功能是引领和示范, 是检验和激励的手段, 应该警惕“以赛带学”走到另一个教学极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5-11-10.

[2]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何玲.试论以专业竞赛促进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 2011, 3.

外语技能 篇4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前进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工程建设事业得到蓬勃的发展。依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2013》中所显示的数据,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在不断扩大, 在近三年中, 海外营业额连续超过千亿美元, 2013年共有55家中国承包商入选250强国际承包商排行榜, 我国完成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营业额约为1371亿美元, 同比增长17.6%。其中, 新签合同额为1716.3亿美元, 同比增长9.6%。从对外工程完成营业额与新签合同额来看, 我国建筑业“走出去”的规模日益增大, 但新签合同额增幅却依然较低, 近几年来一直维持在10%左右。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建筑业虽已大步走出国门,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 其竞争力依然偏弱, 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缺乏高水平的国际项目管理人才。因此, 中国企业比之从前更加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在此大环境下,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一家建设类高职院校, 以省内优势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依托, 开设国际工程方向, 培养既适应国际工程管理发展潮流, 又能满足国际化需要的专业能力强、外语水平高的项目管理人才。

二、国际工程管理对专业外语能力的要求

国际工程管理集咨询、合同管理、投标报价、工程施工、物资管理、财务管理、融资、风险和保险、索赔、信息管理、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法律为一体, 要与国际市场接轨, 对外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 应该把语言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作为一名国际工程管理人才, 不仅要了解所在国的历史文化背景, 还要具备高水平的外语沟通能力, 在语言上尽量符合当地人的表述习惯, 减少因翻译对专业知识理解不到位而引起的损失, 达到有效的交流, 从而加快工程进程, 提高工作效率, 在合理的范围内为承包商争取最大利益。图1是建设类高职专业所需的外语技能。

三、构建双语教学模式, 培养专业外语技能

在新形势下, 专业外语技能的培养目标不能仅限于获取专业的外语信息, 它必须能实现有关专业能够以外语为工具与国外同行进行有效的国际交流和竞争。学院在立足自身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和所在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的特色上, 将外语知识与建筑专业知识整合, 选取国际工程管理核心能力课程《FIDIC条款》为双语教学试点, 改变将双语课程简单视为“用英语上专业课”的理念, 有针对性、持续性地提高学生的外语技能, 将外语知识模块的听力、阅读以及交流能力与建筑知识模块的国际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的理解应用相结合, 培养出将语言运用、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发展融为一体的实用技术人才。

1. 教学方法。

目前高职实践性课程主要采用交互式、任务式、项目导向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以及ISAS的教学方法。其中ISAS (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s) 即信息搜索和分析能力, 是印度NIIT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强调将学生视为主体, 教师为引导者, 采用具体的任务进行驱动式教学, 使学生在学习-总结-提高的过程中逐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 培养其自身的信息搜索能力、分析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文档处理能力、演讲表达能力和计划组织能力。

ISAS这一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职业能力以及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不会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它更看重实践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而非最终的结果。通过《FIDIC条款》双语教学的实施, 首先, 经由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输入, 得到语言能力的提高, 形成较强的英语交际沟通能力, 而非缺少应用价值的“哑巴英语”。其次,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促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中英两种语言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性, 能使学生在搜索和组织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锻炼他们的计划、判断、决策和执行能力, 在开阔视野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系统思维的能力。最后, 通过课堂互动提升学习者的个人品质及素养, 在提高学习者的网络信息的利用和分析能力、交流沟通和演讲能力及演示分析能力的同时, 增强自我尊重与尊重他人的意识, 完善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

2. 教学环境。

语言学习对于环境的依赖性较大, 学习者能够通过环境中的潜意识的自然习得, 把握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获得语言交际能力。为营造良好的语言文化氛围, 高职双语教学过程应通过感官环境、交际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构建来实现教学的有效实施。 (1) 感官环境的创造。利用对现有的基本满足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进行改造, 增加双语标签及标语, 创造更为整体的学习氛围, 给学生创设无意识记忆的条件和机会。借助校园网、互联网向学习者提供如微课、MOOC (慕课) 等丰富多样、新颖实用的语言学习资源, 凸显语言学习者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 以期达到高端知识交换的目的。 (2) 交际环境的组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及第二课堂语言环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通过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促进外语学习氛围的形成, 提高学习成效。现学院已有英语协会与Talk King两个外语社团, 通过组织晨读、英语晚会、英语演讲、英语写作等比赛, 在真实的场景下, 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英语技能的舞台, 以赛促学。除此之外, 还定期聘请外教进行讲座互动, 使学生感受异国的人文风情, 培养跨文化的理解意识和沟通能力, 优化语言的使用环境。 (3) 心理环境的建设。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包括感情、感觉、情绪和态度等因素, 消极的情感例如自卑、沮丧、厌恶等会影响学习潜力的发挥, 反之积极的情感如自信、强烈动机、愉悦等则能创造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说, 语言学习中来自学习主体自身的情感因素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因此, 帮助学生维持学习动机促使其以较强的意志力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对其自我效能感做出适当且准确的判断, 以勇于接受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摆脱消极情绪, 建立信心, 教师应以亲和、友爱的形象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 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人性化的课堂心理环境, 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艺术化的引导, 给予学习者正面激励,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 使之形成持久的学习驱动力。

3. 评价方式。

要想让教学评价方式在高职双语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需要在克服现存弊端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多元化和多极化。首先,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了解学生的需求, 相对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 提高他们对评价指标的参与度,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其次,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 考查平时表现的同时注重期末笔试成绩, 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再次, 将理论概念知识评价与实践能力评价相结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及ISAS实践、第二课堂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以评促学”的思想使每位学生无论在单项或是综合能力上都有所提高, 实现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在评价过程中, 强调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双语能力, 使他们的最终成绩能够真正反映出所掌握专业技能的水平, 考查双语教学的效果。

四、小结

作为浙江省的重要优势产业, 建筑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但目前建筑业内普遍出现“科技队伍老化, 熟练型技工断档”的问题, 对高技能建筑人才存在强劲的需求。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已颇有成绩, 通过选取专业课程《FIDIC条款》为双语教学试点, 通过“需求能力调查—提出双语教学—制定教学大纲—探究教学方法—形成评价体系”等路径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技能, 既顺应国际化形势下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又能满足学生个体持续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在外语技能提高的同时达到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动浙江建筑强省的建设, 符合建筑行业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 满足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本文主要阐述如何通过双语教学来培养建设类高职学生专业外语技能, 以期为建筑业国际化经营提供必要的实践经验和战略准备。

关键词:专业外语技能,ISAS教学,教学环境,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陈玲敏, 武晓燕.杭州市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外语能力提升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 2014, (8) .

[2]袁筱凤.高职专业英语教学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研究[J].新课程研究, 2013 (4) .

外语技能 篇5

一、专业化技能培养是立业手段

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是语言, 将来就业后使用的对象仍是语言, 但很少单单是语言, 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语言与另一领域的有机结合, 如语言与对外贸易、语言与国际商务、语言与涉外旅游、语言与出版业等。这种结合固然要求学生对其他领域要有所涉猎, 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仍然是最先通过语言体现出来。

(一) 课程设置:突破原有层次, 满足不同需求

在专业化技能培养方面, 外语专业学生大多通过学校设置的课程来提高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能力, 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却并非是齐头并进的。口语表达方面自认为不错的学生也许笔头翻译和写作能力欠缺, 听得懂的学生可能说起来费劲, 如此种种, 不一而足。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建议, 一方面, 在课程设置和选择上可以考虑学生原有的语言水平、个人的兴趣、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通过提供多种打破年级限制的不同层次的自选课, 供学生有目的地培养和提高自己某方面的特定能力。另一方面, 创造“实战”条件, 使学生在语言应用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兴趣和偏好, 从而在未来发展中找对方向, 利用优势, 不断发展。

在课程设置上, 除了按外语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分年级设置的课程外, 可以提供不同层次的自选课, 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在不同阶段提升某方面的专业技能[1]。这些在必修课程之外设置的自选课, 可以既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补充和延续, 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拓展和延伸。

举例来说, 外语专业大三的学生通常没有听力课, 口语课学时又很少, 但学生中不乏底子较弱或前期不够努力的学生, 他们对口语和听力仍有需求, 而且这种欠缺直接影响他们对自身的评价和判断, 也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针对这种情况, 可以提供打破年级限制的口语课和听力课, 为了避免同已经开过的课程重复, 口语课可以以外语演讲课的形式出现, 学生学习演讲、练习演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提高外语表达能力。这种课程不仅可以满足正常年级的需求, 而且可以让那些想要再学一遍或再强化口语以利未来之需的学生找到学习的渠道。如果再进一步考虑到学生的层次, 可以分设成A、B等不同层次, 水平较差的学生可以选修初级班, 教师根据情况简化任务要求, 多提示, 多鼓励, 使学生逐步获得自信, 提高水平。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选修高级班, 教师在任务布置上可以更多地结合未来的实际需求, 让学生做得更专业, 更熟练。

同样, 听力课可以以环游外语世界的形式出现, 班级的层次可以根据选修学生的水平来设置, 材料的提供可以根据相应的层次来准备, 使学生在练习和提高听力的同时, 扩大视野。此外, 语法课程通常设置在低年级, 而且只有一个学期、几十学时, 但学生语法方面的欠缺在高年级的写作、翻译乃至毕业论文中不断地暴露出来。为解决这一问题, 也为即将考研的学生能够把知识再整理一遍, 可以开设无年级限制的选修语法课, 课程可以更多地侧重翻译和写作中的语法问题, 或者是各种考试中涉及到语法的主要项目, 如改错等。教师的作用是在穿线之后带领学生多多实践, 使学生能够在记住语法条目之后, 练就一双“慧眼”, 不但能够挑出句子和语篇中的语法错误, 还可以在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后培养语法意识, 及时自检自查。

(二) 语言实践:创造多种形式, 做到学用结合

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劝勉联也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朱熹说:“论先后, 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以上种种, 无不表明实践的重要性。作为沟通工具, 在学习中把语言放到沟通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所以, 专业化技能培养离不开实践[2]。外语专业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尽可能创造各种实践机会, 或联系可提供实践的单位, 使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 学用结合, 知己不足, 学人所长, 获得更强烈的学习渴望和更持久的学习动机。实践形式可以是和外语有关的社会工作, 如担任志愿者、做义工、担任外语教师等等, 也可以是和其他领域相结合的活动, 如为有外贸业务的公司翻译资料, 辅助谈判, 留学中介等。如果可能, 实践活动最好形式多样, 对语言的要求程度各有不同, 活动次数尽量充裕, 这样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不同阶段了解社会, 检验自我学习水平。笔者教过的学生, 在为大型活动担任志愿者、为制造企业承担翻译任务之后, 都由衷地感叹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不只是语言上, 还有人际沟通和交流上。参加过实践活动的学生, 无一例外地迸发出极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干劲, 在学习上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二、通识教育是做人之本

对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 专业化技能是立业手段, 通识教育是做人的根本。1945年, 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提出, 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3]。美国的通识教育较为普遍[4]。我国的通识教育起步较晚, 始于1995年国家教委在华中理工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前身) 召开的高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截至2008年, 全国有100多所院校建立了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技能化培养侧重知识教育, 通识教育要培养有人文素养的人, 是人才教育[5]。在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提高了, 全球化的国际形势使人们意识到, 未来的竞争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的竞争。梁思成先生在他著名的演讲《半个人的时代》中指出, 社会工业化程度加深, 科技与人文分离, 导致两种畸形人的出现: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奢谈人文的边缘人。

外语专业的学生如果只有技能没有通识教育的底蕴, 也会成为“边缘人”。通识教育不仅是技能的补充, 实际上是比技能更重要的人的培养。培养出拥有健全的人格、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全面素质的大学生是大学育人的目标。由此可见, 外语专业通识教育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教育学生识科学, 识社会, 识人类;二是学生要形成自己完整的人格, 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三是学生要获得独立思考、分析、整理、创新以及未来继续学习的能力。

(一) 识科学, 识社会, 识人类

除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 通识教育的直接作用还通过课程的设置来体现。针对外语专业的学生, 为了第一个目标, 即识科学, 识社会, 识人类, 可以开设相应的文、史、哲、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课程模块, 如历史发展、社会分析、科学世界、中外文化、中国与世界、道德伦理等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按照难易程度分设在不同年级, 从而保证通识教育的持续性。除课堂的信息输入外, 学生要进行讨论、阅读、写作等活动, 对所了解的内容进行反思和评判, 并进行信息和语言的输出。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构成、文化的内涵、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社会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了解外国文化, 又能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识, 从而在运用外语媒介推介我国传统文化时能够做到自豪地侃侃而谈。

全国部分高校的外语专业及外语类院校已经在通识化建设方面开始探索和实践。清华大学将英语专业学生的知识比例结构定为80∶30∶30, 指的是英语专业知识占80学分, 人文社科与艺术知识 (哲学与政治、经管与法律、历史与文化等) 占30学分, 自然科学与技术知识 (实用统计方法、物理学导论、现代生物学导论, 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占30学分。上外和北外等外语类院校, 也在全校范围内统一开设了通识课程, 规定外语专业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比例的课程数量, 以此来保证学生的通识教育与专业化技能培养同步发展, 相互促进。

(二) 做一个“完整的人”

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心灵的熏陶和引导必不可少。经过大学教育的大学生, 不但要做合格的成年人、合格的公民, 而且要做“精神成人”, 即将积极的价值观转化为内在德行和修养的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婉莹教授对学生的期望是:首先是一个人, 其次才是新闻人。同理, 外语专业的学生也应该首先是一个人, 其次才是外语人。要让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可以采用课程设置和心理辅导相结合的方法,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社会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判, 对自身需求和发展保持清醒的认识及积极奋斗的心态。这部分课程可以是心理和哲学方面的课程, 如哲学入门、心理学探究、自我调适、人际关系等课程。课程的开设按照学生的需求和难易程度, 可以分年级, 也可以打破年级限制, 跨年级选修, 使学生在产生疑惑、有需求时不仅能通过朋友间的倾诉和教师个人的开导来渡过难关, 而且可以通过理性的学习和分析来更多地了解人性, 了解自己, 以智慧的方式解决目前的困惑和问题, 顺利度过心理困难期。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 如海南大学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处理课, 西南大学开设了青年心理学、压力管理心理学等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先后开设了10门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

心理辅导在大学建设中日益受到重视并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众多高校均设有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咨询中心, 帮助大学生及时疏导心理问题。例如, 西南交大建立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 包括情绪宣泄与调节室、心理动力学实验室等11个个性化功能实验室, 提供多种心理测评实验, 如心理健康测评、人格测评、宣泄与调节实验、心理潜能开发实验等, 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专业化。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 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 还应该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唯有如此, 他们才能够成为完整的人, 才能在精神上完全长大成人。

(三) 锻炼自主能力, 未来继续学习

大学生活不是学习的结束, 而是终身学习的开始。学生从大学生活中获取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 还应该有一定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及继续学习的能力[6]。外语学习是积极的动态过程, 学生在获得教师及其他来源的信息输入后, 还要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对此进行加工, 并最终运用语言媒介输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外语学习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才能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 积极地消化和吸收所学的知识, 并通过语言输出的过程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 解决出现的问题, 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技能, 最终达到无障碍地利用外语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际。

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赖于大学创造的机会和提出的要求。要培养外语专业学生的这种能力, 可以通过实践环节、有管理的课外活动或自主学习等方式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搭建好的平台上, 外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在系统的监督机制和鼓励机制的作用下, 学生可以克服惰性, 不断进步, 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提高实践创新的能力。具体而言, 参与过外语社团的学生在自主创新和沟通合作方面的能力会强于没有任何团队活动经历的学生;定期出外文报纸的班级, 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强于没有相关活动的学生;参加过大型实践活动的学生, 对提高外语能力的渴望要强于只会埋头书本的学生;接触过实际翻译工作的学生, 对翻译的认识程度会比只了解翻译理论的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如果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各项任务中, 如阅读名著、续写和改写小说、召开产品发布会、设计广告等, 其潜力将得以激发, 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提高。在外语专业建设中, 如果能把课程的安排、课外的实践及课后的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之系统化、规范化, 那么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就能相应提高, 换言之, 毕业后, 独自学习的习惯也会保持下去。

当今社会, 竞争激烈。各个学校、各个专业的毕业生处于同一个就业市场, 同样面临有限的求学机会。无论是求职还是求学, 机会不会突然间剧增, 但竞争却会日益激烈。要想成功, 须凭能力。要想使外语专业的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在竞争中获得机遇, 在发展中体验成功, 在做“社会人”的同时能拥有健康的心态、积极的自我认知、完整的人格, 大学教育中专业技能的培养和通识化的素质教育缺一不可。专业化技能可供立业, 通识教育可助做人,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平衡地发展, 才能让外语专业的学生不仅掌握必备的技能、拥有较强的能力, 而且能够成为有用的人、健康的人、完整的人, 对社会和国家有益的合格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韩慧卿.大学外语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思路[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3) .

[2]卢安.高校外语专业技能教学亟待走出“小剂量”输入的瓶颈[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0, (10) .

[3]王英杰.大学校长与大学的改革和发展——哈佛大学的经验[J].比较教育研究, 1993, (5) .

[4]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M].台北:台湾师范大学书苑有限公司, 1995:58.

[5]尹萌芽.通识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实施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 (5) .

外语技能 篇6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小学期制度实施现状

建立什么样的培养模式, 才能有效地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是这类院校办学必须明确和解决的重要课题[1]。在培养模式变革的大方向之下, 小学期制的实施, 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提供了较为合理的学期构架。小学期的基本构成就是把一学年分成两长学期和一短学期, 在保持总的教学周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 短学期也就是所谓小学期, 一般为3-6周[1]。其实行的特点有:从实行的高校类型来看, 著名高校同普通院校皆有;从地域分布来看, 沿海发达地区的高校同内地甚至比较偏远地区的高校皆有;从高校的学科类型来看, 综合性大学和学科比较单一的高校均有。从其小学期的时间安排来看, 有的高校将短学期与暑假结合起来, 在暑期开设小学期;有的高校则将短学期分离为一个独立的小学期。从小学期与假期的组合状况看, 有的安排在暑假前, 有的安排在暑假后[2]。当前高校的小学期改革, 在结合理论付诸以实践的过程中, 已拙见成效, 这对于促进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个运行机制的完善、对于提升办学质量、推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英语专业小学期制度实施现状研究

英语专业的培养是以语言技能的培养为主, 为了突出我校的校本特色,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于2013学年开始实施小学期教学制度, 英语专业新制定了符合英语应用型技能培养的小学期人才培养方案, 以指导小学期各类实践课程的实施。为了更进一步了解我校英语专业小学期的实施现状, 笔者采用走访, 访谈和问卷的方式较为全面地了解了我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安排及设置, 师资配备和学生反响等现状。

1. 英语专业小学期人才培养方案概况

英语专业自12级进校学生开始, 开设有三个小学期, 分别于大一、大二、大三的第二学期开设, 开始时间为6周, 将以往人才培养方案的理论课时进行了适当的压缩, 挤出可供集中实践环节所需的时间, 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主要采用社会实践和校内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大一的小学期安排学生对社会进行初步认识的社会实践课程, 以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之后真正的明白自己应该需要在校内学些什么, 方能为以后自己的就业铺平道路。大二的小学期主要以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为主, 进一步夯实学生在语言应用方面的基础, 开设有诸如听说、写作和翻译等方面的实践课程。大三的小学期主要以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拓展, 不仅从经度上来加强和拔高, 而且也同样注重了纬度上的开拓和创新。分为方向性和非方向性两种之间模式, 如方向性课程有商务英语方向的商务谈判实践, 仿真模拟商务谈判的各种场景进行反复的演练, 而且在演练过程中指导教师会以不同方式实时为各组制造一些干扰, 提高其完成谈判的要求, 以此培养学生的积极应变能力;不分方向的实践方面, 如英语演讲实践, 每位同学都必须在要求的时间范围内来选题, 拟稿和演练。还开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的选题实训和社会调研与报告实践, 以此来开发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创业意识。

2. 小学期实践的条件及师资配备

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条件较好, 目前有英语专业实践教学所需的语言实验室和商务谈判实验室。可充分满足英语四年制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需求。英语专业在搞好校内实践教学的同时, 还注重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 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和落实综合实践教学质量的制度, 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英语专业现有可供实践所需的中外文图书资料库、电子期刊库、各种中外文期刊杂志、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部分资源, 为学生实践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师资配备方面, 英语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2人, 其中教授4人, 占专职教师的12.5%;副教授1人, 占3.13%;讲师16人, 占50%;中高级职称分布基本合理, 中级职称教师为其主力军。专任教师中硕士12人, 占37.5%;在读硕士7人, 占21.9%, 青年教师中本科学历8人, 占25%, 正在努力提高学历, 届时专任教师的整体水平将更上一个新的台阶。专任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也比较合理, 教师毕业于全国各级高等院校, 来源分布较广, 学历层次结构明显, 有利于不同学缘背景的教师进行相互交流提高。

3. 小学期实践教学管理

我校外语系2010年起招收计划内统招英语本科 (商务英语方向、对外汉语方向、翻译方向) 。现有在校学生369名, 12个教学班, 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健全, 管理规范, 教学各环节执行严格, 教学质量有足够保障, 对教学质量有完善的监控措施, 开展了包括学生评教、同行互评、督导评议相结合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在学生中聘请教学信息员, 及时了解教与学的相关情况。对各教学环节的监控有切实可行的措施, 在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我校小学期实践教学中尚待改进的方面

小学期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改变传统两学期的教学安排中, 我校英语专业实施小学期教学遇到的阻碍和尚待改进的方面有:课堂教学时间的压缩, 使得教师势必会忙于赶进度,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而学生学习得效果会因此打折扣, 会出现灌耳的显现, 缺乏深入;教学课程安排的紧凑, 教师工作量加大, 学生学习压力加重;开展集中实践, 使实验室的使用频率、强度加大;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小学期学生的使用;更有高校在条件还不成熟时实行小学期制, 使得学生大量的时间处于闲暇期。同时, 如果学生仍就固定在过去两学期的思维定势中, 不去主动适应小学期, 也不会达到预期效果;小学期所处的季节大都在夏季, 高温天气不利于学生外出实践。小学期的实践会加大学生学费的压力。这一切都必然对教育思想、教学管理、教学建设、学生工作、分配制度、学费收缴、后勤保障等方面工作都提出新的要求。

四、总结

事实证明, 在传统的二学期制教育模式模式的基础上, 实施小学期制, 不是教学时段简单的划分, 而是高校教学管理框架的重构, 是改革的需要, 也是学校明确办学宗旨、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学期制改革的前提是教育管理人员和师生观念的转变。改革的实质是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深刻变革。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开设出有价值、多样化的课程。同时, 推行学期制改革, 还应注意与之配套的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3]。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英语专业在不断地尝试和摸索中寻求能够体现我校校本特色的小学期培养模式, 以我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为导向, 以英语专业教学的改革为契机,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实践教学的质量为重心, 进一步的落实我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社会输送真正符合社会需求、达到国要求的人才。

摘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驱动,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 将小学期教育模式融入到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来, 是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本研究以我校英语专业为例, 采取访谈和问卷的研究方法, 对访谈及问卷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对比其他院校英语专业的小学期教学经验, 为我校更好地实施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期,技能型,校本特色

参考文献

[1]陈霞妹.浅析我国高校实行三学期制的利与弊[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 21 (5) :91-93

[2]王明华.我国高校三学期制变革的特征及其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6 (2) :138-141

上一篇:卷烟消费者论文下一篇:篮球选项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