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与方法

2024-05-24

事件与方法(精选12篇)

事件与方法 篇1

供电企业的事件营销是以电力客户为主体、电力消费为目标、科学策划为关键、选择事件为媒体传播载体构建的电力市场服务机制。

1 事件营销为电力消费提供客户体验导向的人文策划

国家电网公司以“北京2008年奥运会合作伙伴”为契机,在北京“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主题全球覆盖的影响下,开展“金牌服务迎奥运”活动,把企业与北京奥运会融为一体,体现了奥运会注重参与的人文传统,送给全国电力消费者人文电力的营销服务体验。增强了国家电网公司的营销品牌人文亲和力,扩大了企业宗旨的社会公信力。

国家电网公司的“北京奥运会”事件营销创造了2大消费体验:(1)电力的品牌消费提高了国家电网公司品牌社会责任的公众满足与认同感,这是一种精神收获;(2)国家电网公司的全国营销服务网点的“金牌服务”让电力客户体验到了电力消费事件营销带来的实在利益,达到电力客户的消费满意,这是电力企业与电力客户双赢的物质收获。

国家电网公司的“北京奥运会”事件营销组织成功的关键,是营销策划的创意为电力消费体验做了精心的需求选择设计,形成电力消费体验导向与供电服务导向的一致性、国家电网公司品牌的事件营销媒体宣传和举办北京奥运会的过程宣传的一致性、供电服务消费的客户满足与国家电网公司品牌媒体宣传消费体验情感的一致性。3个一致性反应了营销策划的科学性与人文性,与北京奥运会的主题交相辉映。

事件营销的成功钥匙是策划。策划的思路以电力客户的品牌宣传消费和品牌服务消费的亲身体验为导向。策划组织者为市场需求而为,使事件营销为公司品牌的社会影响最大化和电力消费体验最优化服务。电力消费事件营销要策划优先、人文优先、体验优先,提升事件营销的品位与绩效。

以电力消费体验为导向的事件营销,是电力产品与供电服务的价值体验。营销策划者以创意创造“事件”去赢得电力客户的消费胃口。要确定电力消费目标市场的观念,通过以“使客户获得良好体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精心策划,优化载体设计和媒体传播的选择、配置,吸引电力客户,引导电力消费,扩大事件营销在电力客户的影响力,使事件营销得到电力客户的欲望和消费的满足,这种客户满足感和认同感会潜移默化地从心理过程中转移到对供电企业的情感认识与理性认同上。

2 事件营销为电力消费提供客户和媒体良性互动平台

供电企业要通过事件营销掌握话语权表达的主动性,架构供电企业、电力客户、主流媒体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的情感体验关系。掌握事件营销的话语权的传播主动性,才能实现事件营销的效果。

(1)营销事件的传播要符合新闻宣传的规律。策划设计事件营销所选择的事件,必须具有新闻价值,其核心要素是对新闻媒体具有利益吸引力,产生事件传播的社会效应和利益回报的链式反应。新闻媒体对电力事件营销的注意力是有选择的,只有既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引起媒体对电力事件营销的社会公益性的强烈关注,也能扩大媒体自身的利益,媒体传播才能使事件营销产生对电力客户的情感体验。

(2)营销事件的信息要符合公众利益的需求。以事件开展电力营销所传播的事件信息必须具有社会需求,要对公众有益,引起公众兴趣,从媒体传播开始,形成公众口碑传播扩大事件营销影响的营销宣传效果。

(3)营销事件的信息与企业品牌宣传的融合。事件营销是营销服务品牌的一种机制,在公众中牢固树立国家电网公司的品牌偏好性与品牌支持力,构建国家电网公司品牌的客户忠诚度,不断主动在媒体推出正面、积极的电力事件的营销新闻宣传,形成企业品牌由媒体主导的舆论主流方向。

3 事件营销为电力消费提供客户偏好的信息服务方式

掌握客户的心理习惯与选择媒体习惯,了解信息消费偏好,开展事件营销活动。当代媒体的多样性为电力客户选择媒体信息消费提供了多种机会,也为事件营销选择媒体带来挑战。选择符合电力客户信息消费的偏好习惯,挑选有利于电力客户接受信息习惯的媒体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户外广告等媒体的各自优势,以最快、便捷的传播渠道满足电力客户对事件营销信息的消费偏好。

供电企业要与客户保持信息传播的联系机制,掌握客户的新闻、信息来源的偏好渠道,加强事件营销的客户针对性。要与主流媒体建立信息发布机制,掌握事件营销信息发布的有利时机,提高事件营销媒体传播的客户体验有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为开展事件营销,推进电力网络营销构建了平台,有效提高事件营销的效率。及时、方便、快捷、有效是事件营销影响力的行为要点。

事件与方法 篇2

一、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战争的经过”讲的是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战争的影响。

二、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无原因。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三、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如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四、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五、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战争:经济影响——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

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记忆历史事件和时间的方法

1、公式记忆

1.事件=时间+地点+经过+后果+影响

2.人物=时代(国名)+职务+作为+评价

3.作品=时间+作者+内容+意义

4.会议=时间+地点+人员+内容+作用

5.条约=时间+地点+签订双方+内容+影响

6.改革=时间+改革人+内容+意义

7.战役=时间+作战双方+经过+后果

2、加减记忆

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可记为:

经过=四次突然袭击(突然袭击波兰、丹麦和挪威、苏联和珍珠港)+六次主要战役(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攻克柏林、不列颠空战、中途岛海战)+四次重要会议(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三次登陆(北非、西西里、诺曼底)+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各国反法西斯斗争。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部历史事件。

3、尽量少记

例如:东汉的统治?

1.王莽改制:a公元8年,改国号为新。b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

2.光武中兴:a公元25年,刘秀,定都洛阳。

3.外戚和宦官专权:a外戚梁冀 b宦官“五侯”

4.党锢之祸:a太学生3万多人 b名士范滂

5.黄巾起义:a公元184年,张角,太平道。黄巾军。

b“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浓缩代替记忆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还(桓)乡(襄)问(文)木(穆)桩(庄)

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境内,运到安息,再从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长河新,安西大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

请方保募农

5、歌诀替代记忆

我国的《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6、谐音记忆

三国建立?

曹丕--魏--洛阳--2

曹丕喂洛羊一天二两饼

刘备--蜀--成都--2

刘备数沉珠数了二天二夜

孙权--吴--建业--229年

孙权无建业喝了二两酒

李渊建唐哪一年?

李渊建唐6。

李渊见糖留一把。

文成公主哪一年入藏?

文成公主641年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时,为取个吉利,用了6个司仪(41)。

清军哪一年入关

清军在1644年入关。

清军入关,一溜(路)死尸!

7、编码和情境记忆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扛着排气扇(73)出使西域。

1蔡伦改进造纸术

-蔡伦穿着毛衣领(10)、戴着手套(5)改进造纸方法。

132年张衡发明地动仪

-张衡把医生(13)和兔子(2)放在地动仪里面。

葡萄牙在1553年侵占我国领土澳门。

-葡萄树上有只鹦鹉(15)戴着乌纱(53)帽来到澳门,不走了。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

事件与方法 篇3

【关键词】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评价指标;辨识方法

内河航运因其占地少、运量大、能耗低等特点,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长期以来,欧美国家十分重视内河航运的建设,逐步构建了标准统一、设施完善、管理协同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对提高货物运输流通效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河航运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完善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在长江干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内河航道资源丰富的区域,内河航运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距欧美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的调整,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等重要战略规划的推出和实施,水路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内河航运也将迎来发展的关键期,着力打造可靠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航运管理服务水平,是提升内河航运运输效能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内河航运航道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长江、珠江、京杭运河等干线通道的运输能力提高显著,但从整体运行情况看,航道等级总体偏低,高等级航道网络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水道资源丰富的区域,主干航道承载能力与日益增长的船舶通行量之间仍然难以匹配。在支线航道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水上交通事故、船闸故障、恶劣天气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极易导致大范围的堵航,严重影响内河航运的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探讨内河航运交通突发事件波及范围的辨识方法,通过构建各类突发事件影响要素范围及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辨识策略和方法,推测各类突发事件波及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为各级航运主管部门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协同管理处置提供依据。

1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评估 流程及要素

考虑突发事件发生及演变的一般规律,本文将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的评估流程分为3个步骤:(1)获取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包括突发事件基本信息、现场处置条件信息、处置能力信息等;(2)提取波及范围评估要素,评估对突发事件产生影响的各类要素,选择关键要素作为评估波及范围的依据;(3)选择预测模型方法,对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进行评估推测。

推测不同类型水上交通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既要考虑事件本身的特征,如事故类型、严重程度等,也要考虑在当前环境下航道基础设施、通航尺度、天气、船舶交通量等多个动、静态影响因素。此外,航运主管部门及相关社会力量的处置能力也对突发事件波及范围产生作用。综合而言,本文将用于推测波及范围的要素分为3个类别:(1)事件要素,反映事件类型、严重程度等情况;(2)处置条件要素,描述突发事件所在现场的交通环境及自然环境信息;(3)处置能力要素,反映处置力量的处置效率、技术水平等情况。3类要素包含的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评估要素内容

2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辨识指标

评估内河航运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最终目标是推测事件的持续时间和影响的空间范围,目的是为管理部门及时发布信息和制定适当的船舶疏导策略提供可参考依据,因此,对突发事件波及范围的辨识指标可基于时间指标和空间指标构建。

2.1 时间指标

时间指标在时间维度上反映事件的影响范围,影响范围与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关系,已有研究成果将交通事件持续时间划分为4个阶段,即检测时间、响应时间、清除时间和交通恢复时间。考虑到内河航运突发事件发生及处置特点,本文将突发事件持续时间分为响应时间、处置时间和消散时间。

2.2 空间指标

空间指标是指内河交通突发事件所影响的地理空间范围,一般可用排队长度和拥堵半径2个指标刻画。排队长度是指在突发事件持续过程中,引发的船舶拥堵排队的长度总和,反映交通突发事件对沿线波及的空间范围;拥堵半径是以突发事件地点与拥堵航段的直线距离为半径所覆盖的范围,一般取各方向最大直线距离,反映突发事件引发拥堵的地理空间范围,指代附近多条航路。

鉴于根据突发事件持续时间和船舶流量(预测值)能够推测出突发事件影响的地理范围,对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辨识的关键问题可转化为对突发事件持续时间的估计问题。根据上述分析,建立时间指标的阶段划分与突发事件评估要素相对应的逻辑关系(见表2)。

表2 时间指标与评估要素的对应关系

由表2可知,时间指标可通过响应时间、处置时间、消散时间等3个二级指标来表示,3个二级指标又与相应的态势评估要素有所关联。响应时间主要与处置能力要素相关,可以处置力量(人员)或处置装备到达事发现场的时间替代;处置时间与事件要素、现场处置条件要素相关,在评估处置时间时可根据事件预判级别设定处置的基本时间,再根据事件要素、现场处置条件要素的具体情况对处置时间进行修正;消散时间主要与现场处置条件要素中的交通条件相关,可结合通行能力及船舶交通量信息进行推算。

3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辨识方法

推算评估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是建立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基础上的一项工作,既要反映出应急处置工作在流程上、能力上的经验估计,也要结合实时的现场环境和船舶交通量情况进行预测。因此,在设计辨识方法时,本文将辨识指标进一步细化,按照态势演变和处置业务流程对持续时间进行细分,再针对每个部分分别进行推算。

按照突发事件发生及处置的一般规律,将响应时间划分为事故发现时间、准备时间、赶赴现场时间。事故发现时间包括报警、接警、核实事件信息、联络相关单位、初步布置工作所消耗的时间等;准备时间包括调集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所消耗的时间;赶赴现场时间是指救援人员从出发到抵达事故现场所需时间。各阶段时间消耗的长短与工作效率、自然环境、交通环境等内外部环境均有关联,需要与相关评估要素以及对要素产生影响的因子建立关联关系,并根据不同的关联关系选择定性或定量的推算方法,并在案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步进行调整和系数修正。具体影响因素见表3。

由表3可知,评估突发事件波及范围所需要输入的变量包括连续和离散2类,因此,需对输入和输出结果进行分类、分级。人工智能方法可以模拟人脑对不确定性概念进行判别;对不同阶段持续的时间,可利用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等人工智能方法模型进行推算,在案例质量良好的情况下,该类方法可学习先验知识进而预测未来态势的演变情况。此外,在定量分析中,掌握船舶交通流特征和规律对预测交通量、提取船舶消散波速等也有重要作用,这需要在日常监测管理中加强对船舶运行数据的采集分析。

表3 时间指标与评估要素及影响因子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 周俊华,解玉玲,刘力,等. 我国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标准化[J]. 水运管理,2009,31(11):16-19.

[2] 侯琳,张佐,张毅. 交通突发事件态势评估流程与指标体系构建[C]. 第七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2012:701-710.

【摘 要】 在分析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评估流程及事件现场处置条件、处置能力等3个要素的基础上,探讨面向内河航运交通突发事件波及范围的辨识方法,通过构建面向各类突发事件影响要素范围及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辨识策略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推测各类突发事件波及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为各级航运主管部门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协同管理处置提供依据。

【关键词】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评价指标;辨识方法

内河航运因其占地少、运量大、能耗低等特点,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长期以来,欧美国家十分重视内河航运的建设,逐步构建了标准统一、设施完善、管理协同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对提高货物运输流通效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河航运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完善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在长江干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内河航道资源丰富的区域,内河航运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距欧美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的调整,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等重要战略规划的推出和实施,水路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内河航运也将迎来发展的关键期,着力打造可靠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航运管理服务水平,是提升内河航运运输效能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内河航运航道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长江、珠江、京杭运河等干线通道的运输能力提高显著,但从整体运行情况看,航道等级总体偏低,高等级航道网络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水道资源丰富的区域,主干航道承载能力与日益增长的船舶通行量之间仍然难以匹配。在支线航道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水上交通事故、船闸故障、恶劣天气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极易导致大范围的堵航,严重影响内河航运的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探讨内河航运交通突发事件波及范围的辨识方法,通过构建各类突发事件影响要素范围及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辨识策略和方法,推测各类突发事件波及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为各级航运主管部门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协同管理处置提供依据。

1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评估 流程及要素

考虑突发事件发生及演变的一般规律,本文将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的评估流程分为3个步骤:(1)获取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包括突发事件基本信息、现场处置条件信息、处置能力信息等;(2)提取波及范围评估要素,评估对突发事件产生影响的各类要素,选择关键要素作为评估波及范围的依据;(3)选择预测模型方法,对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进行评估推测。

推测不同类型水上交通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既要考虑事件本身的特征,如事故类型、严重程度等,也要考虑在当前环境下航道基础设施、通航尺度、天气、船舶交通量等多个动、静态影响因素。此外,航运主管部门及相关社会力量的处置能力也对突发事件波及范围产生作用。综合而言,本文将用于推测波及范围的要素分为3个类别:(1)事件要素,反映事件类型、严重程度等情况;(2)处置条件要素,描述突发事件所在现场的交通环境及自然环境信息;(3)处置能力要素,反映处置力量的处置效率、技术水平等情况。3类要素包含的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评估要素内容

2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辨识指标

评估内河航运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最终目标是推测事件的持续时间和影响的空间范围,目的是为管理部门及时发布信息和制定适当的船舶疏导策略提供可参考依据,因此,对突发事件波及范围的辨识指标可基于时间指标和空间指标构建。

2.1 时间指标

时间指标在时间维度上反映事件的影响范围,影响范围与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关系,已有研究成果将交通事件持续时间划分为4个阶段,即检测时间、响应时间、清除时间和交通恢复时间。考虑到内河航运突发事件发生及处置特点,本文将突发事件持续时间分为响应时间、处置时间和消散时间。

2.2 空间指标

空间指标是指内河交通突发事件所影响的地理空间范围,一般可用排队长度和拥堵半径2个指标刻画。排队长度是指在突发事件持续过程中,引发的船舶拥堵排队的长度总和,反映交通突发事件对沿线波及的空间范围;拥堵半径是以突发事件地点与拥堵航段的直线距离为半径所覆盖的范围,一般取各方向最大直线距离,反映突发事件引发拥堵的地理空间范围,指代附近多条航路。

鉴于根据突发事件持续时间和船舶流量(预测值)能够推测出突发事件影响的地理范围,对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辨识的关键问题可转化为对突发事件持续时间的估计问题。根据上述分析,建立时间指标的阶段划分与突发事件评估要素相对应的逻辑关系(见表2)。

表2 时间指标与评估要素的对应关系

由表2可知,时间指标可通过响应时间、处置时间、消散时间等3个二级指标来表示,3个二级指标又与相应的态势评估要素有所关联。响应时间主要与处置能力要素相关,可以处置力量(人员)或处置装备到达事发现场的时间替代;处置时间与事件要素、现场处置条件要素相关,在评估处置时间时可根据事件预判级别设定处置的基本时间,再根据事件要素、现场处置条件要素的具体情况对处置时间进行修正;消散时间主要与现场处置条件要素中的交通条件相关,可结合通行能力及船舶交通量信息进行推算。

3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辨识方法

推算评估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是建立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基础上的一项工作,既要反映出应急处置工作在流程上、能力上的经验估计,也要结合实时的现场环境和船舶交通量情况进行预测。因此,在设计辨识方法时,本文将辨识指标进一步细化,按照态势演变和处置业务流程对持续时间进行细分,再针对每个部分分别进行推算。

按照突发事件发生及处置的一般规律,将响应时间划分为事故发现时间、准备时间、赶赴现场时间。事故发现时间包括报警、接警、核实事件信息、联络相关单位、初步布置工作所消耗的时间等;准备时间包括调集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所消耗的时间;赶赴现场时间是指救援人员从出发到抵达事故现场所需时间。各阶段时间消耗的长短与工作效率、自然环境、交通环境等内外部环境均有关联,需要与相关评估要素以及对要素产生影响的因子建立关联关系,并根据不同的关联关系选择定性或定量的推算方法,并在案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步进行调整和系数修正。具体影响因素见表3。

由表3可知,评估突发事件波及范围所需要输入的变量包括连续和离散2类,因此,需对输入和输出结果进行分类、分级。人工智能方法可以模拟人脑对不确定性概念进行判别;对不同阶段持续的时间,可利用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等人工智能方法模型进行推算,在案例质量良好的情况下,该类方法可学习先验知识进而预测未来态势的演变情况。此外,在定量分析中,掌握船舶交通流特征和规律对预测交通量、提取船舶消散波速等也有重要作用,这需要在日常监测管理中加强对船舶运行数据的采集分析。

表3 时间指标与评估要素及影响因子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 周俊华,解玉玲,刘力,等. 我国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标准化[J]. 水运管理,2009,31(11):16-19.

[2] 侯琳,张佐,张毅. 交通突发事件态势评估流程与指标体系构建[C]. 第七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2012:701-710.

【摘 要】 在分析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评估流程及事件现场处置条件、处置能力等3个要素的基础上,探讨面向内河航运交通突发事件波及范围的辨识方法,通过构建面向各类突发事件影响要素范围及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辨识策略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推测各类突发事件波及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为各级航运主管部门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协同管理处置提供依据。

【关键词】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评价指标;辨识方法

内河航运因其占地少、运量大、能耗低等特点,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长期以来,欧美国家十分重视内河航运的建设,逐步构建了标准统一、设施完善、管理协同的现代化内河航运体系,对提高货物运输流通效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内河航运现代化建设起步较晚,近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完善技术体系和管理制度,在长江干线、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内河航道资源丰富的区域,内河航运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距欧美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国家整体战略布局的调整,海上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等重要战略规划的推出和实施,水路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内河航运也将迎来发展的关键期,着力打造可靠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航运管理服务水平,是提升内河航运运输效能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内河航运航道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长江、珠江、京杭运河等干线通道的运输能力提高显著,但从整体运行情况看,航道等级总体偏低,高等级航道网络化程度不高,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水道资源丰富的区域,主干航道承载能力与日益增长的船舶通行量之间仍然难以匹配。在支线航道承载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水上交通事故、船闸故障、恶劣天气等突发事件的发生极易导致大范围的堵航,严重影响内河航运的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本文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探讨内河航运交通突发事件波及范围的辨识方法,通过构建各类突发事件影响要素范围及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辨识策略和方法,推测各类突发事件波及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为各级航运主管部门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应急协同管理处置提供依据。

1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评估 流程及要素

考虑突发事件发生及演变的一般规律,本文将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的评估流程分为3个步骤:(1)获取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包括突发事件基本信息、现场处置条件信息、处置能力信息等;(2)提取波及范围评估要素,评估对突发事件产生影响的各类要素,选择关键要素作为评估波及范围的依据;(3)选择预测模型方法,对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进行评估推测。

推测不同类型水上交通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既要考虑事件本身的特征,如事故类型、严重程度等,也要考虑在当前环境下航道基础设施、通航尺度、天气、船舶交通量等多个动、静态影响因素。此外,航运主管部门及相关社会力量的处置能力也对突发事件波及范围产生作用。综合而言,本文将用于推测波及范围的要素分为3个类别:(1)事件要素,反映事件类型、严重程度等情况;(2)处置条件要素,描述突发事件所在现场的交通环境及自然环境信息;(3)处置能力要素,反映处置力量的处置效率、技术水平等情况。3类要素包含的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评估要素内容

2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辨识指标

评估内河航运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最终目标是推测事件的持续时间和影响的空间范围,目的是为管理部门及时发布信息和制定适当的船舶疏导策略提供可参考依据,因此,对突发事件波及范围的辨识指标可基于时间指标和空间指标构建。

2.1 时间指标

时间指标在时间维度上反映事件的影响范围,影响范围与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关系,已有研究成果将交通事件持续时间划分为4个阶段,即检测时间、响应时间、清除时间和交通恢复时间。考虑到内河航运突发事件发生及处置特点,本文将突发事件持续时间分为响应时间、处置时间和消散时间。

2.2 空间指标

空间指标是指内河交通突发事件所影响的地理空间范围,一般可用排队长度和拥堵半径2个指标刻画。排队长度是指在突发事件持续过程中,引发的船舶拥堵排队的长度总和,反映交通突发事件对沿线波及的空间范围;拥堵半径是以突发事件地点与拥堵航段的直线距离为半径所覆盖的范围,一般取各方向最大直线距离,反映突发事件引发拥堵的地理空间范围,指代附近多条航路。

鉴于根据突发事件持续时间和船舶流量(预测值)能够推测出突发事件影响的地理范围,对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辨识的关键问题可转化为对突发事件持续时间的估计问题。根据上述分析,建立时间指标的阶段划分与突发事件评估要素相对应的逻辑关系(见表2)。

表2 时间指标与评估要素的对应关系

由表2可知,时间指标可通过响应时间、处置时间、消散时间等3个二级指标来表示,3个二级指标又与相应的态势评估要素有所关联。响应时间主要与处置能力要素相关,可以处置力量(人员)或处置装备到达事发现场的时间替代;处置时间与事件要素、现场处置条件要素相关,在评估处置时间时可根据事件预判级别设定处置的基本时间,再根据事件要素、现场处置条件要素的具体情况对处置时间进行修正;消散时间主要与现场处置条件要素中的交通条件相关,可结合通行能力及船舶交通量信息进行推算。

3 内河航运突发事件波及范围辨识方法

推算评估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是建立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基础上的一项工作,既要反映出应急处置工作在流程上、能力上的经验估计,也要结合实时的现场环境和船舶交通量情况进行预测。因此,在设计辨识方法时,本文将辨识指标进一步细化,按照态势演变和处置业务流程对持续时间进行细分,再针对每个部分分别进行推算。

按照突发事件发生及处置的一般规律,将响应时间划分为事故发现时间、准备时间、赶赴现场时间。事故发现时间包括报警、接警、核实事件信息、联络相关单位、初步布置工作所消耗的时间等;准备时间包括调集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所消耗的时间;赶赴现场时间是指救援人员从出发到抵达事故现场所需时间。各阶段时间消耗的长短与工作效率、自然环境、交通环境等内外部环境均有关联,需要与相关评估要素以及对要素产生影响的因子建立关联关系,并根据不同的关联关系选择定性或定量的推算方法,并在案例积累的过程中逐步进行调整和系数修正。具体影响因素见表3。

由表3可知,评估突发事件波及范围所需要输入的变量包括连续和离散2类,因此,需对输入和输出结果进行分类、分级。人工智能方法可以模拟人脑对不确定性概念进行判别;对不同阶段持续的时间,可利用神经网络、贝叶斯网络等人工智能方法模型进行推算,在案例质量良好的情况下,该类方法可学习先验知识进而预测未来态势的演变情况。此外,在定量分析中,掌握船舶交通流特征和规律对预测交通量、提取船舶消散波速等也有重要作用,这需要在日常监测管理中加强对船舶运行数据的采集分析。

表3 时间指标与评估要素及影响因子的对应关系

参考文献:

[1] 周俊华,解玉玲,刘力,等. 我国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标准化[J]. 水运管理,2009,31(11):16-19.

事件与方法 篇4

【案例二】在引导幼儿认识了“自动售货机”“自动取款机”等机器后, 教师B说这些机器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并出示了“方便”这两个汉字。突然, 一个男孩故意大声说:“老师, 我知道这是‘大便’的‘便’!”全班幼儿一听都哈哈大笑, 教室里顿时混乱起来。教师B向该男孩点了点头, 不慌不忙地说:“你说得很对, 但我们今天是想了解哪些机器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请大家来说一说好吗?”幼儿马上安静下来, 将注意力转移到教师的问题上来。

教学活动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复杂过程, 虽然教师在备课环节做了精心准备, 但多变的课堂还是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形。教师应时刻关注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并巧妙地妥善处理, 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幼儿园教学突发事件的类型

1. 教学疑难型。

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往往会因教具的影响或对问题的理解有偏差, 而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疑难问题使教师防不胜防, 如案例一中“人是不是野兽”的问题。

2. 偶发事件型。

偶发事件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个别幼儿与同伴发生纠纷或出现干扰教学秩序的行为;二是外部环境的变化, 如突然打雷、教室里出现异物等。

3. 临场失误型。

教师虽然在教学前做了精心准备, 但百密一疏, 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临时性失误, 如录音机突然卡壳、图片掉落、操作实验失败、教具找不到等。

二、幼儿园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

1. 以静制动法。

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 总有个别调皮的幼儿喜欢在教师和幼儿面前表现自己的“个性”, 用言语或行动挑逗小朋友发笑取乐。案例二就是属于这种类型的突发事件, 教师B对此十分镇定自若, 他一方面肯定了该男孩对一词多义的认识, 另一方面又对其想逗引其他幼儿发笑的行为做了淡化处理, 没有强化容易引起幼儿情绪不稳定的关健因素, 即与“大便”的联系。同时, 又巧妙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引回到教学重点上来, 以静制动, 保证了教学的顺利展开。

2.“接球抛球”法。

幼儿想象力丰富, 但观察、理解能力有限,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 令教师难以回答和解释。那么, 教师应如何处理诸如案例一这样的事件呢?教师可先接过幼儿抛过来的这个“球” (问题) , 再把“球” (问题) 抛出去:“是啊, 人到底是不是野兽呢?请小朋友回家问问爸爸妈妈, 查查资料, 明天回到幼儿园再讨论。”这样的处理, 既保护了幼儿的求知积极性, 又鼓励幼儿自行解决问题, 培养了幼儿自我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3. 以变应变法。

大班幼儿正在听教师讲故事, 突然, 自然角金鱼缸里的金鱼跳了起来, “啪”地一声掉在地上。幼儿都叫了起来, 这时教师面带笑容说:“小金鱼啊, 你要听故事可不能乱跳啊, 等小朋友学会了, 下课了讲给你听啊!”教师运用幼儿“泛灵论”的心理特点, 因势利导地解决了这一突发事件。

三、幼儿园教学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1. 调整心态, 因势利导。

在遭遇突发事件时, 教师要以平常的心态去对侍, 不要害怕这种“突然袭击”, 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突发事件中的积极因素。比如, 全班幼儿正在唱歌, 突然一只蝴蝶飞了进来, 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于是, 教师说:“漂亮的蝴蝶也被我们的歌声所吸引, 让我们用更动听的声音来演唱, 让蝴蝶给我们伴舞吧。”

2. 冷静分析, 沉着应对。

面对突发事件, 有些教师往往表现出急躁、冲动, 特别是面对一些经常出现的调皮捣蛋行为。其实, 教师应对突发事件做冷静的分析, 找出前因后果, 并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幼儿的不当言行, 让幼儿在和谐美好的环境中轻松愉快地享受学习的快乐。

3. 察言观色, 引而不露。

处理学生打架事件的方法 篇5

虽然学校规章制度严令不准学生打架斗殴,但学生之间的磨擦经常存在,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打架事件。

如遇打架事件,如何处理呢,现在我就处理程序和方法提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现场控制阶段。打架发生后,要第一时间到场,并控制局面。班主任要在学生中间安插明岗暗哨。“明岗”指的是班干部,宿舍长,他们对当天值日的班级或各自的宿舍的安全情况要负起责来,遇到有情况发生,能制止的要及时制止,如不能制止,要第一时间通知给班主任和就近的老师。“暗哨”指的是班主任通过观察,在学生内部挑选信的过的学生作为“情报人员”,随时向自己通报信息。

这样打架事件发生后,班主任能第一时间掌握相关情况。如有时间,要及时赶到现场,把当事人带回到办公室。切忌在现场给学生问话、论理。当然有很多时候,没有人承认自己是当事人,这时可以找在现场的表现较好的学生到一边问清情况,或能过现场观察确定“嫌疑人”带回办公室。并要求其它围观的学生回自己宿舍(座位、班级),现场找其它老师或指定负责的同学看好现场,维护秩序。

二、事件还原阶段。当事人带到办公室(门关好,保持安静环境)后,分开询问事情经过,简单了解一下情况。检查一下双方受伤情况,如有受伤,则先安排人员送医院,并通知双方家长到校。如未受伤,或受伤不严重,可让双方写事情经过,要求写清楚时间,地点,事情原因,经过,几人参加,谁先动手,几人动手等要点。

然后通过看双方对事情经过的描述,分开询问事件的细节,以至对事件的发生有清晰的了解。学生在陈述事情经过时都会避重就轻,指责别人,掩饰自己,强调自己行为的合法性。所以处理的老师要有一定的辩别能力,通过询问细节或向其他在场人员的了解,判断学生是否撒谎。

但同时要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为什么撒谎,是因为他怕,怕被老师、家长责骂,怕被学校处罚,怕承担责任。有些犯错误的同学态度很差,口气很强硬,其实这就一种心虚,害怕的表现,正是因为害怕,才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掩饰。

所以一开始老师就要对学生表明态度,套用监狱的一句话即“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用在我们这里,是要让学生明白以下几点。

第一,态度决定一切,老师让你们讲出来就是给你们一个认错的机会,犯了错误先要坦诚认错,有错不认,是错上加错,那会受到更严重的处罚。第二,要诚实,世上的事白的黑不了,黑的白不了,撒谎终究会被揭穿,到那时,你所说的话都没有人采信,作为不守诚信,敢做不敢当的人,会被人瞧不起。第三,老师了解情况的目的不是惩罚谁,而是帮助大家化解矛盾,不要再发生不愉快的事,大家想解决问题就要配合老师,讲清楚问题。经过做思想工作,根据相关证据、证言,可以还原事情真相。

三、划分责任,批评教育阶段。

责任的划分要基于对整个事件前因后果清晰的了解的基础上,作为兼任“检察官”和“法

官”的老师要做到公平、公正,才能让学生信服,不留后遗症。

对于责任的划分,从结果上分析,要弄清谁先动手,从过程上分析要了解动手的原因,挑起事端,把事件扩大化和先动手的学生要负主要责任,打乱公物,或打伤对方的学生要负赔偿责任。然后根据学生所错误轻重,报学生科给予一定的处罚,有必要的要给予纪律处分。教育中要纠正学生的几点错误认识:

1、有理就能动手(他威胁我,他骂我,或他做了有损害我的事)。

2、他打我,我就要还手。

要让学生明白,动手是事情的升级,如果矛盾只限于口头上的争论,不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动了手,性质就变了,会造成对方的伤害。动手打人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曾经就有一巴掌打出几千块钱的案例,那怕对方没有事,到医院随便检查下,照个CT,也得花个千儿八百的,顶的上我们好几个的生活费了。

动手打人是个素质问题,动物界中普遍存在“打架斗殴”,是因为它们没有思维,没有语言,不会思考,不会沟通和表达,只好用暴力解决问题,如果人一激动就动手打人,那和动物有什么区别?动手打人也是处理事情的习惯问题,有些人在情绪激动时就忍不住要动手,这是个很坏的习惯,在社会,大人们有什么矛盾都知道找警察,动手解决问题一定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将来在社会上会吃大亏的。动手打人也是欺软怕硬的表现,为什么呢?为什么敢动手打别人,是因为自己人多,势力大,或自己强壮,打的过别人,所以别看打人的人是一时冲动,但在动手之前,一定在心里有所权衡,如果实力悬殊过大,他会动手吗?如果对方是泰森,他会动手吗?

通过深层次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动手打人是野蛮、愚蠢、丢人的行为,是要承担责任和付出代价的。

学生明白道理后,还要教会他克制手段和防范意识。首先,遇事冷静,小事情不要太放在心上,不要为面子上的事和别人争个你上我下;第二,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找老师帮助,社会上有句流行语:“有事找警察。”在学校也有一句:“有事找老师。”第二,任何时候 都不要动手,也不要挑起别人动手,凡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同学之间本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也不至于水火不容,即使有矛盾,大家也要守住底线,让事情冷一冷再说。

四、做出检讨,相互融合阶段。

在弄清事情真相,划清责任,讲明道理之后,就要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做出检讨。在这个环节,各人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不可把客观原因或别人表现作为自己犯错的借口和原因,要诚肯向对方道歉,获得对方的认可,还要做出保证,一是保证以后在自己身上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二是此事件到此为止,谁也能再起事端。检讨和保证要有书面内容,道歉过程当面进行,有必要也可通知家长到校,当着家长,老师的面进行。

对于即将成年的学生来说,口头批评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可采用一定的处罚,如对态度不好,不愿认错的学生,可停课反省一段时间;对屡教不改,忘乎所以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劳动处罚。总之,为了强化教育效果,在不违背相关法规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一定的手段来增强对学生教育。

五、思想汇报,后继跟踪阶段。

事件成理后,学生有没有完全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处理,有没有思想波动,要及时、多渠道的了解。如让学生每周写一份思想汇报,或向老师进行口头汇报;安排人员观察他在生活中的言行举动,有没有过激言行;向对方了解最近没有发生矛盾等。如果没有要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好好表现,争取早日取消处分;如果有则要旁敲侧击,提醒他注意,也可安排学生在他身边进行帮扶,做其思想工作。

这是我对一般打架事件的处理方法和程序提出的几点看法,在实际操作中,因情况不同可灵活运用,但客观了解事件真相,公平公正处理问题,教育为主,处罚为辅,化解学生矛盾,不留后遗症是处理学生打架事件的几条重要原则,望各位老师能正确理解运用。

T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事件预测方法 篇6

摘要:本文用Gumbel分布、Weibull分布、正态分布拟合朝阳市1955年~2013年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冬季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的渐近分布,并按K检验和■检验方法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表明:朝阳市夏季极端最高温度服和冬季极端最低气温的正态分布拟合效果最优,降水量的Gumbel分布拟合效果最优。极端最高温度高于42℃的重现期为71年,极端最低温度低于-32℃的重现期为96~97年,年降水量低于300毫米的重现期为7~8年。

关键词:极端天气;分布函数;拟合优度检验;重现期

中图分类号: P466;P4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6.046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区域或地点发生的出现频率较低的或有相当强度的对人类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天气气候事件。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更加频繁[1]。

朝阳地区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冀、蒙、辽交界地带),农业对气候条件依赖性较为强烈,随着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增多,给粮食生产、水资源等带来嚴重影响。有研究表明,高温、干旱、低温冷害、病虫害等已成为粮食作物生育期缩短、产量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1]。

为了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对朝阳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常需要考虑若干年一遇的极端天气,即某种极端天气的再现周期。

欲确定某站若干年一遇的极端天气事件,首先要确定极端天气的概率分布函数。本文利用朝阳市近59年年降水量、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冬季极端最低气温的资料来研究其概率分布,并分析朝阳地区极少降水、极端高温、极端低温实测值的重现期。

1 资料选取

本文利用朝阳县自动站(41.35N,120.25,E)的1955年~2013年的地面实况观测数据资料的逐月降水量、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讨论朝阳地区T年一遇的年降水量极小值、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和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其中冬季极端最低气温的选取为当年12月至次年2月中的日最低气温极值。

2 方法介绍

2.1 分布函数模型和参数估计方法

为确定朝阳地区年降水量极小值、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冬季极端最低气温适合的分布函数,本文选用Gumbel分布、Weibull分布、正态分布,对朝阳地区极端天气的渐近分布进行拟合。对于概率分布函数的参数估计的方法有距法、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法、适线法等,本文对选取的各概率分布函数分别选用不同的参数估计方法。各概率分布函数和参数估计方法如下:

2.1.1 Gumbel分布 许多气象要素的分布都属于指数型的,所以Gumbel分布在研究气象要素资料上是一种较完全的理论分布[7]。

2.1.3 正态分布 正态分布在概率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各种分布中,它居于首要的地位。我们在实际中常常遇到一些变量,它们的分布近似于正态分布[6]。正态分布也广泛的应用于气象要素的研究之中。

3 结果与分析

3.1 朝阳市极端天气分布拟合

本文选定了Gumbel分布、W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利用朝阳1955年~2013年冬季极端最低气温记录进行了拟合试验和参数估计,分别计算了皮尔逊拟合适度、柯尔莫哥洛夫拟合适度对各分布进行了检验。

由表1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 K检验结果表明,极端最低温度和降水量的三种分布都满足,而极端最高温度W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满足,朝阳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服从Gumbel分布、W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极端最高温度服从W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不服从Gumbel分布。检验结果表明,对于Gumbel分布、W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的检验,均成立。朝阳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冬季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服从Gumbel分布、Weibell分布和正态分布。由于和值越小拟合效果越好[7],K检验反映极端最高温度的正态分布拟合效果要优于Weibull分布,极端最低气温和降水量三种分布拟合效果基本相同。检验反映极端最高温度正态分布拟合效果要优于其他两种分布,极端最低气温正态分布拟合效果最优,降水量Gumbel分布拟合效果最优。综上,朝阳夏季极端最高温度服从正态分布最优,冬季极端最低气温服从正态分布最优,降水量服从Gumbel分布最优。

3.2 朝阳市极端天气实测值的重现期计算

为了更好地应对极端气候对朝阳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特别是灾害较为严重的年份,常需要我们对极端天气实测值对应的重现期T做出判断。不同重现期的极值的求法因分布函数不同而异,在确定了分布函数之后,可由(1)式求出特定极端最低温度对应的重现期。

利用朝阳夏季极端最高温度服、冬季极端最低气温服、降水量的最优分布拟合:正态分布、Gumbel分布函数计算朝阳极端天气事件的某些特定值对应的重现期,计算结果见表2。

4 结论与讨论

K检验表明:朝阳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服从Gumbel分布、W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极端最高温度服从W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不服从Gumbel分布。检验表明:朝阳夏季极端最高气温、冬季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服从Gumbel分布、Weibell分布和正态分布。

朝阳夏季极端最高温度和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对于正态分布拟合效果最优,降水量对于Gumbel分布拟合效果最优。

朝阳极端天气事件的某些特定值越极端,对应的重现期间隔越长,极端最高温度高于42℃的重现期为71年,极端最低温度低于-32℃的重现期为96~97年,年降水量低于300毫米的重现期为7~8年。

参考文献

[1]王晓霞,冯书霞,张富荣.朝阳地区2013 年春季极端天气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分析山西农业科学[J].2014,42(04):384-386.

[2]苏志,李艳兰,涂方旭.广西冬季极端最低气温的概率分布模型选择及其极值和重现期计算[J].广西科学,2002,9(01):73-77.

[3]赵吴建,徐文青. Weibell分布的若干性质[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22).

[4]陈幼亭.威布尔分布函数处理溶出数据应注意的问题[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02):45-49,139.

[5]http://wenku.baidu.com/view/c5b5e6ef102de2bd96058881.html用SAS软件计算药物溶出度weibull分布参数.

[6]王梓坤.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57-58.

[7]孟庆珍,杜健.成都地面风速年极值4种分布函数拟合结果的比较[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1,7(16):97-104.

[8]刘钧枢,赵贻成,涂方旭.气象站天气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57-58.

事件与方法 篇7

1 了解中毒情况

首先, 要了解中毒的经过、中毒人数、性别、年龄、症状和中毒前吃过哪些食品和药品, 同食者是否有同样症状。如系中毒事故, 则要了解制作食物的原料 (盐、碱及油等) 有无食错或混入有毒物质, 食品加工过程如何, 装食物的器具有无毒物污染, 周围环境有无有害气体, 是否经过医生的治疗, 效果如何, 对中毒死亡者是否经过法医检验, 结果如何。

2 检验程序的拟定

毒物分析工作比较复杂, 而且责任重大。送检材料的数量往往较少, 而且常常又不能重复采样。所以, 要求检验人员在化验之前对突发事件具体情况做周密的研究和分析, 从中探索毒物分析的方向和缩小检验范围, 并拟定合理的检验计划, 以便合理地使用检材, 准确、迅速地完成检验任务。在检验过程中要求十分注意选用适宜的分离程序和灵敏可靠的检验方法。

2.1 预实验

预实验的目的是在消耗少量检材的情况下, 提供检验方向, 从而决定检验的方法和步骤。这样既可以节省化验时间, 又可以获得正确结果。如检材具有某种物质特殊气味, 即可据此直接进行检验, 立即得出结论。如发现检材中有微小的药物颗粒等异物, 即应拣出进行外表观察、显微镜观察和物理性质检验, 判断可能属于某种毒物, 以便直接进行某种毒物的反应, 迅速得出结论。

2.1.1 颜色。

有的毒物具有特殊色泽, 可以帮助推断存在何种物质。黄红色可能为氧化汞、氧化铅和硫化砷等;绿色可能为铜盐、三价铬化物等;白色可能为砒霜、升汞、钡盐、吗啡、士的宁和氰化物等;黑色可能为氧化铜、硫化铜等;近似黑色的可能为磷化锌等。

2.1.2 臭味。

某些毒物具有特别气味。例如硝基苯、氰化物具有苦杏仁味, 有机磷农药为蒜味, 六六六为霉味, 滴滴涕为水果香味[3]。有时因检材本身及其腐败的气味掩盖, 不易识别。臭味检查应在样品开封时立即进行。将检材放在鼻子前方用手轻轻拂动, 使气流进入鼻孔, 不要直接嗅。至于味道, 如果为可食样品, 且既无明显的变质现象或腐败的气味, 又无剧毒物质存在的可能性时, 尝试一下, 看其味道是否正常, 对于确定如何检验是有帮助的。

2.1.3 酸碱性。

取切碎的样品0.5~1.0 g, 加水浸渍, 搅拌后放置。取上层溶液用pH试纸试验其酸碱性。如酚、巴比妥酸呈弱酸性, 氰化物呈强碱性, 生物碱呈弱酸性。试验酸碱性时应注意到下列因素:正常胃液呈弱酸性, 内脏组织腐败产生的氨显碱性。

2.1.4 灼烧试验。

如检材系纯毒物, 进行灼烧试验可确定是有机物或无机物。根据灼烧时发出蒸汽的颜色或灼烧后升华物的颜色、结晶性状, 可得出毒物线索。如砷升华后可得无色透明四面体、八面体结晶。

2.1.5 简易化学试验。

如生物碱加沉淀试剂产生沉淀, 砷、氰化物、磷化物等也可以通过简易的化学预试验予以排除。

在全面了解情况及做好预实验的基础上, 制订出试验计划, 包括检验程序、检验方法及检材分配。第一次检验最多使用检材的1/3, 另1/3备重复检验及定量用, 保留1/3以备复核用。

2.2 确证试验

经过预试验, 得出毒物的线索后, 必须再进行毒物的化学确证试验。如系无机化合物, 检验它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如系有机化合物, 检验各种官能团。某些毒物尚需检测生成的衍生物的性质加以确证。确证试验前, 预先将毒物从检材中提取分离, 若提取物不纯, 对反应有干扰, 还必须精制。常用的纯化方法有透析、水蒸气蒸馏、液-液分层、柱层和薄层净化等。采用的分析方法除常量、半微量分析方法外, 根据检验的需要采用微量分析, 如点滴分析、显微结晶分析和色层分析等。有条件的情况下, 应运用仪器分析, 如光谱、色谱等分析方法。

2.3 含量测定

在毒物分析中不经常进行含量测定, 因确定了是什么毒物, 在大多数情况下就达到了送检的目的。但在某些情况下, 含量测定对判断是否为该毒物引起中毒致死的结论时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元素为人体组织正常成份, 或可能为药用, 在此情况下必须做定量测定后才能判断是否是该元素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

2.4 动物试验

在毒物分析中有时利用动物试验, 初步探讨检材中是否有毒和所含毒物的量能否引起中毒。通过对动物中毒时所表现出的各种症状的观察和研究, 从而推测可能是何类或何种毒物。目前, 有许多毒物的化学成份还不完全了解, 或化学成分清楚了, 但无理想的检验方法。在这种情况下, 化学方法对这些毒物常常无从下手, 只能借助于动物实验。

毒物对动物和人的毒性作用不完全相同, 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毒物的反应也有很大差异。动物的选择应根据试验特点与要求来决定, 一般采用小白鼠较为适宜, 有时也用青蛙或家兔。

动物实验方法简单, 检材可不经提纯而直接自然进食或灌胃, 有的可用分离后所得的残渣经皮下、肌肉和腹腔等途径注入动物体内。如需观察检材是否有腐蚀性毒物存在时, 可涂于动物的皮肤或黏膜上, 以观察结果。动物试验只能是毒物分析中的一个辅助环节, 必须与化学分析结合起来, 才能正确地得出某种毒物存在与否的结论。

3 分析结果的判断

当检验完毕做结论时, 必须全面、细致地分析检验结果是否客观地反应了实际情况, 要防止简单、草率地下结论的错误做法。

3.1 当检验结果为阳性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 检验中所采用的检验方法其特效性如何?哪些物质有干扰?这些物质是否已经排除?是否采用了多种检验方法, 结果是否一致? (2) 全部操作过程或反应条件有无错误? (3) 化学纯度如何?器皿是否洗净?有否污染某种毒物的可能? (4) 采取检材过程及盛检材的器皿有无污染毒物的可能? (5) 毒物是否为检材腐败过程中的分解产物?检材在腐败过程中是否污染了毒物?如尸体腐败过程中能产生微量的酚;蔬菜类食物腐败时能产生少量的亚硝酸;某些地区的土壤有较高的含砷量或含汞量。

如果排除了以上情况, 又与中毒症状等情况相等, 就可以做出肯定的结论, 即会有某种或某类毒物。如果虽然排除了以上情况, 但与中毒症状不相符, 甚至差别很大时, 必须重新调查研究, 找出其中的矛盾, 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 最后做出正确的结论。

3.2 当检验结果为阴性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 采取检材是否恰当?用量是否足够? (2) 分离提取毒物的方法是否恰当?提取率是否过低?有否在提取、纯化过程中已将毒物损失掉? (3) 检验方法的灵敏度如何?是否因灵敏度不高而未检出? (4) 是否检材净化不好, 其中的杂质干扰检验结果? (5) 全部操作过程有无错误?试剂有无配错或用错? (6) 毒物是否已经分解 (包括生前体内分解或死后随着检材腐败而分解) ? (7) 是否为现有的检验方法尚不能检出的毒物?

结合调查情况经反复分析研究后, 如上述因素并不存在, 即可做出否定的结论, 即不含有某种或某类毒物。如仅能证实检验方法、操作技术及试剂等无错误, 而不能排除其他因素时, 只能做出未检出某种或某类毒物的结论。这时应仔细研究“未检出”的原因, 必要时重取检材再次进行检验, 或请有关单位复检。

关键词:食物污染,毒物分析,程序拟定

参考文献

[1]管恩平.食品安全[J].中国食品卫生, 2008, 20 (4) :341-342.

[2]王颖玲, 王子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系统建立与对策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 (6) :733-734.

事件与方法 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思路与方法

1. 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也称紧急状态、危机事件。荷兰危机管理专家罗森塔尔 (U.Rosenthal) 从整个社会系统的角度, 把突发事件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 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决策的事件。[1]因此, 高校突发事件可定义为:由于自然的、政治的、社会的、人为的原因引起的, 突然发生在高校内部或由于高校内部与外部矛盾引发的与高校成员相关的, 以大学生为主体, 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 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或师生身心、财产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 甚至影响学校声誉或形象的, 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和处理的负面事件。[2]发生的事件要同时具备突发性和危险性。

2. 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高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高校的主体是思想活跃的学生, 而现在的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越来越薄弱, 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发达的这个时代, 使得高校的突发事件日益增加。

目前对高校突发事件类型的划分并无统一标准, 综合不同研究学者的划分类型, 可把高校突发事件划分为以下类型:

2.1 社会政治型

表现形式主要有非法集会、游行、参加邪教组织活动等, 如“六四风波”、“中美撞机”事件、驻南使馆事件、日本“入常”事件等, 直接引发了一些大学生的上街游行抗议。

2.2 治安安全型

表现为网络传谣、群体性斗殴、宿舍失窃、抢劫、杀人、自杀等。现在的大学生都自尊心很强, 并且自我保护的意识也比较薄弱, 可能不经意的一些言语就可能引发悲剧, 因此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比如马加爵事件, 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事件等等, 在当时引起全国的轰动。

2.3 公共卫生型

公共卫生型突发事件指在高校内部或高校所在地区突然发生的、传播速度快, 影响范围广, 而且对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事件。表现为爆发性传染疾病、食物中毒、实验违禁用品保管不善等。如2003年的全国性的“非典事件”以及1998年在上海地区的甲肝大面积传染, 2003年在西安科技大学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等均是典型的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2.4 自然灾害型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具有不可抗力性, 一般难以预见、不能避免, 危害性较强, 气象、地质、生物灾害等造成的大面积的人身伤害、停课等。如1998年洪水灾害和2013年台风“海燕”导致了部分高校停课、放假, 2008年的雪灾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春节返家时交通受阻, 2008年5月的汶川地震造成的部分高校校舍被破坏、学生人员伤亡、财产受损。

2.5 学校管理型

主要表现为在考试中作弊、不按时上课, 迟到、早退甚至是旷课、酒后上课、罢课、罢餐、宿舍区闹事、破坏公物、教学事故等。如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因为食堂饭菜贵并且难吃的罢餐事件, 2013年河北廊坊一技术学校, 因为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 并且食堂饭菜难吃禁止吃外卖的现象, 将课桌砸坏, 进行罢课, 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3. 高校突发事件的高危人群

3.1 有生理缺陷或长期患病, 极度自卑或自感生活能力低下者, 如妄想或其他精神病症状。

3.2近期遭遇严重生活事件困扰的, 比如, 家庭极度贫困、不能如期毕业或顺利就业、意外怀孕或近期堕胎、自己或家人患上重大疾病、亲人身故、遭遇重大财务损失、感情挫折等。

3.3性格比较内向, 孤僻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思想比较极端, 精神长期萎靡不振, 情绪低落, 没有可以沟通的朋友, 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缺乏倾听者。一旦对外界有不满的情绪, 很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

3.4受家庭不良环境因素影响的学生。父母离异, 父系、母系、直系和旁系亲属三代以内有自杀史等等, 此类学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 会出现偏激的思想。

4. 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思路和方法

能否及时果断、妥善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是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验。作为学生的直接责任人的辅导员要利用班级、学院学生干部队伍和学生党员队伍建立起一个安全稳定网络, 有效地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联系, 能够准确把握事件的性质并及时处理高校突发事件, 维护学生的安全和校园的和谐稳定。[3]作为辅导员, 要转变管理的观念, 务必将管理从“事后救火式”变为“事前主动式”, 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放在首位, 以预防为主, 与此同时组织形成一支应急管理队伍。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这是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4.1 事先预防阶段

4.1.1 要注重与学生各方面的沟通和交流

作为一线学生工作者, 辅导员对学生要做到五心:爱心、关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在管理班级学生日常生活或者是在表彰处罚时, 应该从爱护关心学生的成长出发。对学生的处罚, 不能单纯的为了惩罚而惩罚, 惩罚不是目的, 目的是要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析之以利、辨之以害、鉴之于后。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与学生多沟通, 及时制定和调整工作思路与计划, 有效防止矛盾激化, 保持学校的和谐稳定。

4.1.2 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以学生为主体, 保障学生的权利

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是一个“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学生在思想上认同了学校的制度, 才会自觉的遵守和执行, 然而认同的最好方法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让学生参与到其中, 比如学院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奖励政策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保障学生的权利。但绝对不是让学生胡作非为, 可以通过一些案例, 让学生自己明白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带来的严重后果, 从心理上接受和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这样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4.1.3 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 增强政治敏感性和危机意识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辅导员必须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不仅包含必要的思想准备和业务能力准备还必须包括素质准备, 建立起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桥梁, 可以有效通过心理咨询以及按时或根据需要随时开展各种规模、多层次的班级总结会学习会等措施与方法, 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以便寻找出薄弱环节。尤其对于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从心理学的角度, 运用适当的方法, 用心与心的沟通, 有效化解学生的短期情绪冲动, 防患于未然。宣传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对各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要充分利用好新生入学教育这个平台, 定期邀请专家举办有关“防火, 防盗, 防骗”等有关人身安全知识和财产安全知识的各类讲座;发放安全教育手册, 定期组织开展安全防范知识班会等。“前事不忘, 后事之师”, 辅导员要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情况做出一个小型的应对预案。突发事件一旦发生, 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沉着冷静,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且及时准确的向领导和主管部门汇报情况。

4.2 事后处理阶段

由于突发事件的影响具有一定持续性, 在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 辅导员要开展必要的工作力争缩短突发事件的影响时段。

一是做好心理健康辅导, 消除不良影响。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使一定范围内的学生心理上产生恐慌或恐惧感, 辅导员可通过建立如心理咨询热线、网络咨询交流平台等具体措施来帮助学生稳定情绪, 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已经发生的事情, 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当学生情绪比较激动时, 不要与学生争吵, 采取果断措施, 尽快让其迅速离开现场, 然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4]。

二是及时做好总结, 完善工作机制。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提升, 做好突发事件处理的总结工作可提炼经验, 汲取教训, 对以后相似问题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 修订完善应对预案, 抓好引发突发事件的实质问题, 解决根本矛盾, 改进教育方法,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

三是要与学生家长联系, 让家长知情, 如遇重大情况的发生, 辅导员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 给学生家长一个信息, 希望家长能和我们共同解决问题。[5]

校园突发事件往往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秩序以及校园的和谐稳定。作为辅导员, 在学生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努力成为一名“政治强, 业务精, 纪律严, 作风正”的辅导员, 努力为维护校园稳定创建和谐校园, 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贾朝晖, 汪小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社会学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0) .

[2]陈光.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论.光明日报版社, 2011年.

[3]林佩云, 钟向阳, 杨利江.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思路与方法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09 (35) :166-167.

[4]陈远武.论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的作用[L].教育与职业, 2010 (29) :173-174.

事件与方法 篇9

一、环境群体性事件概述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构想。然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入公共视野,民众与政府围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博弈渐成社会常态,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明显增多,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环境矛盾引发,具有一定组织性的群体为维护自身权益,用非法方式表达自身的权益诉求,对社会管理、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二、预防与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AHP决策分析

(一)建立AHP分析的指标体系

1. AHP法的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于2 0 世纪70年代针对解决大型的复杂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能综合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其基本原理和步骤是:首先将多目标、多因素、多准则的无结构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或因素,按照各因素的属性和隶属关系对因素分组,按照因素间支配关系从最高层向最低层逐层起着支配作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针对上一层的某一个准则或要求,把下一层与之相关的各个不能精确度量的因素,通过两两比较,按相对重要性等级赋值,每一层次都要通过两两比较导出元素的相对权重;最后又通过层次间的递阶关系得到方案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排序[1]。

2. 指标体系的构成

(1)总体目标(A)。A—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协调发展

(2)具体目标(O)。O1保护生态环境;O2维护社会稳定。

(3)方针政策(C)。C1事前防控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C2事中科学处置,防止事态蔓延;C3事后调解矛盾,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制约因素(S)。S1:公民环保意识增强与法律意识淡薄的冲突;S2:生态环境脆弱与政府发展理念的冲突;S3:社会维稳与事件处置的冲突。

(5)方针措施(P)

P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2:完善利益表达机制;P3:健全环境信息公开机制;P4:健全应急处置机制;P5:建立企业环境污染惩治机制;P6: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合法维权。

(二)构建AHP分析模型

1. 模型的建立。

2. 构造判断矩阵。

在层次分析法中,为了使判断量化,关键在于设法使任意两个方案对于某一准则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到定量描述。一般对单一准则来说,两个方案进行比较总能判断出优劣,层次分析法采用1-9标度方法,对不同情况的评比给出数量标度。(见表1)

判断矩阵是针对上一层次中的某一元素而言,根据重要性标度(表1),量化层次中各有关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本文根据资料数据、专家的意见和系统分析人员的经验,经过反复研究后确定以下各个层次的判断矩阵(见表2)。

一个正确的判断矩阵重要性排序是有一定逻辑的,例如若A比B重要,B又比C重要,则从逻辑上讲,A应该比C明显重要,但若两两比较时出现C比A重要的结果,则该判断矩阵违反了一致性准则,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因此在实际中要求判断矩阵满足大体上的一致性,需进行一致性检验。只有通过检验,才能说明判断矩阵在逻辑上是合理的,才能继续对结果进行分析。根据AHP原理,当CR<0.10时,便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以接受的一致性(见表2)。

(三)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1. 具体目标层

计算两个具体目标O1、O2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它们表示各具体目标对实现总体目标A的重要程度。(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具体目标方面,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首先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权重是0.67,体现出“稳定压倒一切”的重要思想,同时也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其权重为0.33,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不能从根源上杜绝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稳定的社会环境最终也无法保障。

2. 方针政策层

计算每一个方针政策C1、C2、C3对每一个具体目标的相对权重,并用O1、O2的权重对方针政策的相应权重加权后相加,计算各方针政策的组合权重,它们表示各方针政策对实现总体目标的重要程度(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方针政策方面,无论保护生态环境还是维护社会稳定,事前预防的重要性都高于其他两个方针政策,权重分别为0.83和0.61,可以看出,事前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是实现总目标最重要的方针政策,其综合权重为0.68,远高于其他两个方针政策的综合权重,因此,应把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爆发放在头等重要位置来抓;此外,还应重视事中的科学处置和事后的善后调解,其综合权重分别为0.18和0.14。

3. 制约因素层。

计算三个制约因素S1、S2、S3对每一个方针政策的相对权重后再计算各制约因素的组合权重,它们表示各制约因素对实现总体目标的制约程度(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在制约因素方面,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理念的冲突,它对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影响最大,权重为0.60;其次,社会公众环保意识与法律意识的冲突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其权重为0.25;再次,社会维稳与事件处置的冲突也不能忽视,其权重为0.15。

4. 方针措施层。

计算各方针措施P1、P2……P5、P6对每个制约因素的相对权重及其对总体目标的组合权重,得出各方针措施对实现总体目标的重要程度(见表6)

根据表6中所列出的权重(W),可以将预防与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具体措施按其重要程度划分为三大层次:第一层次为当前应该采取的首要措施,即转变发展方式,权重为0.40,远远大于其余各项方针措施的权重,因此,应该把转变发展方式做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最重要措施;第二层次为比较重要的措施,其权重在0.14~0.18之间,是在实施首要措施的同时还应该重点考虑的措施,它们分别为: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合法维权;完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企业环境污染惩治机制;第三层次为必要的辅助措施,分别为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和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权重分别为0.04和0.08,尽管权重较小,但是对于实现总目标还是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实施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措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第三层次的方针措施。

三、预防与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政策建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致使群众对政府的积怨剧增,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埋下隐患。因此,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中之重便是转变发展方式,坚决摒弃GDP至上的错误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发展观,建立企业环评准入制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从根本上消除环境群体性事件滋生的土壤。

(二)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合法维权

虽然现在我国已成为法治社会,但还有部分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问题,还不能正确认识,不是寻求合法的利益诉求途径,而是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采用制度外的非理性方式向政府部门施压,导致事态愈发严重,成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重要诱因之一。由此可知,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公众理性合法维权是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有效途径之一,让法律法规深入人心,把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上,为预防和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目前我国群众的利益诉求机制主要是信访和法律诉讼。利益诉求机制虽已建立,但实践效果却不甚明显,形式化的利益表达机制表现出高成本、低效应,群众的利益诉求无法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迫使群众不得不采取体制外的方式维护自身的权益。因此,要降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率,必须保证政府与当地群众之间的平等沟通,完善利益表达机制。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的关键是要建立健全平等的对话协商制度,保证官民之间的双向沟通,集民意,聚民智,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从而实现政府与群众的利益共识,为经济的开发建设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四)建立污染企业的惩治机制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环境群体性事件爆发的主要诱因,人民群众在面对自身的生存环境受到侵害、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往往采取激烈对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主张。因此,要从根源上防止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就要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惩治力度,建立健全污染企业的惩治机制,理顺环保监管的制度体系,提高环保执法水平,从根本上减少环境破坏现象的发生,为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制度保障。

(五)健全信息公开机制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信息传播渠道的革命性变化,致使政府的信息控制力急剧减弱,而政府官方权威信息的缺失和滞后,使得不明真相的群众容易受谣言的影响,极易引发矛盾的产生。因此,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成为预防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不可或缺的措施之一,注重公开透明、及时准确地传播相关信息。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到发生、发展、结束及其事后处置经验总结等都要及时公开,以便公众及时了解信息,做好相应的预防和应对[2]。

(六)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当环境群体性事件处于爆发期时,能否科学有效的处置成为事件是否进一步恶化的关键,因此,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对于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事中有效控制至关重要。《关于积极稳妥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中办发[2004]33号)中提出的“坚持分级负责,依法处置,教育疏导、防止激化,慎用警力、慎用强制措施、慎用警械和武器,及时、果断处置等原则”[3]应该成为建立科学的事中处置机制的指导原则,以“疏导不使规模扩大、劝解不使事态升级”为指导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应对,防止事件失控和恶化,控制事态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逐步推进,因环境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之势,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已经与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并列成为三大群体性事件之一。本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预防预防与处置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策略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并由此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环境群体性事件,AHP分析法,预防

参考文献

[1]韩传模,汪士果.基于AHP的企业内部控制模糊综合评价[J].会计研究,2009,(4).

[2]王树义,庄超: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理念更新与制度完善[J].中州学刊,2013,(3).

事件与方法 篇10

1政府方面积极转变思维方式

舆论具有不稳定性、易变性特点, 政府在决策的时候不能把舆论作为参考依据。正因如此, 舆论应该与政府保持一致[1]。在面对社会舆论时, 政府不应抱有被动、消极态度, 应主动对其加以引导。政府官员对舆情方向的把握、处理方法的选用等, 对提高政府形象、有效引导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互联网存有海量信息、可迅速传播。此种情况下, 政府官员应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对此,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其一, 在网络舆论中, 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其二, 体现政府积极开放的正向态度。在认识网络舆论时, 应始终坚持执政理念, 保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其解决实际问题, 以促使政府权威性地提升。多为老百姓做实事, 对人民群众言论持民主态度, 并关注与解答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难点及热点问题。为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及提高公信力, 政府应时刻坚持优良作风 (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 。

2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的影响力

一般来说, 突发事件由刚刚发生、 处理、善后三个阶段构成。在刚刚发生阶段, 此时, 政府尚未明晰突发事件具体情况, 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应集中注意力于使人民群众明晰突发事件状况, 以避免其产生恐慌及困惑;在处理阶段, 引导工作的重心应为跟进事件动态、答疑解惑、对谣言及传言加以肃清、公布实时真相及具体处理情况等;在善后阶段, 为获得人民群众的信服, 政府应对善后措施进行详细说明。值得注意的是, 在网络舆论引导中, 关注点与引导作用并非呈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充分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平台, 以保证良性互动。

3采用先进技手段以加大监测及引导的力度

当前, 政府加大了监督、管理网络舆情的力度。然而, 在分析及分类网络舆论方面还存有不足之处。此种形式下, 采用先进技术以分析及分类网络舆论信息尤为必要。如此, 便能对舆情信息进行自动、 有效抓取, 对提升工作质量颇有益处。互联网时代, 政府应充分挖掘、利用先进工具及手段, 以及时、科学应地对突发事件, 进而在舆论引导中占据优越位置。

4提升人民群众信息素养

对于信息素养, 其包括伦理层面上的信息素养及技术层面上的信息素养。 从技术角度来看, 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信息利用的技巧、能力 (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支配等) 及意识[3];从伦理角度来看, 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信息环境中, 人们的实际心理, 处理信息的伦理导向及出发点。实践证明, 网络舆论是否属于良性互动范畴, 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群众信息素养的高低。信息素养的形成主要依靠培养与教育。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主要有两种信息意识:其一, 在未对信息真实性进行证实情况下, 盲目传播信息;其二, 信息传播具有一定动机性, 并对信息进行了改编。有些人在认知网络舆论时往往带“有色眼镜”, 其认为网络舆论仅仅具备负面效应, 网络舆论不属于民意范畴, 网络突发事件发生及存在于虚拟世界, 不会影响、危害现实社会。

5结语

网络舆论影响着社会方方面面, 政府应加大对其的重视、监管力度, 以形成良性社会互动, 进而为社会安定提供有力保障。互联网时代, 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来源广, 给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此种形势下, 政府应采取有效路径及方法, 以保证网络舆论的正面效应。

参考文献

事件与方法 篇11

关键词:处理 保护 自尊心 公平 合理 克服 感召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c)-0070-01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最基层组织。为了把一个班的几十个学生培养好,需要建立一个坚强的集体。良好的班级集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力量源泉,是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的摇篮。

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要熟悉班级基本情况、正确选拔使用班干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外,更重要的是对偶发事件的正确处理。它将直接对班主任创建良好班集体产生关系,也最能显示班主任的管理艺术。

所谓的偶发事件是指导班级日常学习生活中預料之外的矛盾冲突,例如,打架、争吵、意外受伤、课堂纠纷等。班主任就必须具备恰当处理偶发事件的艺术手段。下面就我在当班主任的过程中处理偶发事件的几点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1 处理偶发事件的同时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它表现为一种需要,心理正常的人都有这种需要。中学生的外部自尊表现尤显明显,事件发生了,责任者是受批评的对象,其自尊心也处于受威胁状态。此时,班主任如果一味求严置其自尊心于不顾,肯定不会取得最佳效果。正确的做法是:

(1)耐心帮助责任者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充分认识后果的危害。

(2)鼓励责任者鼓起承担责任的勇气,进行自检、反思。

(3)启发责任者自我教育,如果非需要当众批评和揭示不可,也要在措词上注意分寸,使学生感到“面子”还没失尽,教师的严中还有爱。

(4)要让责任者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尊,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自尊的人是懂得尊重他人的,不尊重他人的人是不可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同时也要让责任者意识到他人同自己一样需要自尊。每个人都希望通过他人的尊重、欣赏、鼓励、期望来感受自尊,所以要关注他人的尊严,要从欣赏、鼓励、期望等角度来善待对方,更要让责任者认识到不要做有损他人的事情,尊重他人是我们需要,也是我们的快乐。更要让学生明白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鼓励学生要多做有益于班集的事情,有损于班集体的事情坚决不做。

2 处理偶发事件要公平,以事实为依据

一般来讲,中学生心目中的公平,意味着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不偏袒某个人,即参与者每一个人要承担他应该分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利益,做为班主任要做到公平,班主任首先要善于调查研究,决不能凭经验论断。一个优秀生和一个后进生打起来,绝不能不问原因地首先批评这个后进生。即使有一次处理不公平,也会被学生看作是“偏心眼”的老师。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公平,要让学生认识到公平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没有所谓的绝对公平存在,理解公平要善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待公平我们更要有宽广的胸坏和理智的行为,做为班主任在处理偶发事件时也许由于对事件不够了解,在处理过程中会出现偏差,这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不公平,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这种不公平处理是很正常的,班主任也不是圣人,也会出错,所以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不公平现象,积极消除不公平现象的危害,要从身边做起、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理智面对不公平现象。

3 处理偶发事件不凭借职业权势

意外的矛盾冲突,有时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如果是学生的错,教师本身要沉着冷静,显示出博天的胸怀和高尚的境界。不要为维护自身尊严而凭借职业权势去讽刺挖苦学生,甚至采取休罚学生或把学生赶出教室、课堂,这会对学生幼小的心灵带来终生难以抚平的创伤。如果是教师的责任,教师要勇于在学生面前解剖自己,要直面错误,并承担责任,要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显示出老师宽广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怀,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从而使广大学生顿生敬意。

4 处理偶发事件要考虑个别学生的病态心理

事实生活中,常态心理和病态心理的界线并不特别明显。常态心理的人并不意味着一点心理问题也没有,而病态心理的人也不总是处于异常状态。班主任要在研究学生共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个案研究,及时发现并保护病态心理学生。做为班主任更重要的是要充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交流沟通,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取向,并做好纪录,从而在遇到偶发事件时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不同处理,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这样就不会出现手忙脚乱、处理不当的事情发生。

5 处理偶发事件要善于运用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发掘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两点论”在教育过程中的实际应用。处理偶发事件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后进学生的闪光点,“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做为班主任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需要善于观察,要善于发现,要积极去发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后进生身上的优点。要依靠和发扬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或限制消极因素,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6 处理偶发事件要及时把握建立教师威信和感召力的契机

事件处理得恰当、应时、艺术,不仅使学生受教育,也能提高教师的威信,增强感召力。这些反过来又成为转化学生的特殊而强大的教育力量。

事件与方法 篇12

2009年12月19日, 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李湖生研究员主持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重大研究计划2009年度重点支持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体系的构成及其评估理论与方法”启动会议在中国安科院808会议召开。该项目由中国安科院、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联合申请, 执行年限2010.01-2012.12。项目启动会议由中国安科院刘铁民院长主持,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有关领导, 安科院相关部门领导和项目组成员等出席了会议。

该项目针对我国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脆弱, 缺乏科学的应急准备规划方法、规范的体系结构、通用的基准和工具、可靠的评价方法等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面临的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 总结出典型的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 分析我国目前应急准备的现状、任务与问题;研究应急准备规划理论与方法, 应急准备系统组成与体系结构;分析归纳应急管理全过程的主要任务和能力需求, 研究应急准备评估理论和方法;深入分析研究应急准备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提出促进全社会参与应急准备活动的方法, 构建“情景-应对”型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准备理论体系。从而为我国应急准备实践、制定应急准备目标与战略、应急体系规划与建设、应急预案编制、应急培训与演练、应急准备效果评估等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

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节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有关领导分别致辞, 均对项目组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中肯的建议。李湖生研究员介绍了项目组目前已经开展的前期调研工作, 并介绍了主要研究方案。最后, 刘铁民院长鼓励大家一定要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深入做好该项研究工作, 并对项目研究工作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项目要注重于应急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瞄准和逼近国际前沿;二是要注重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三是要注重广泛总结国内外应急管理、应急准备的经验, 并同我国国情、应急管理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上一篇:科技论文鉴赏能力培养下一篇:移动技术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