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处理

2024-10-09

防治处理(共12篇)

防治处理 篇1

摘要:根据工作实践, 分析了树干涂白、树干涂药、树干注射、挂吊瓶、树干涂胶等林木害虫防治方法, 旨在提高林业害虫防治效果。

关键词:树干处理,林业害虫,防治

近年来, 林木病虫害表现出以下几个特质:第一, 常发性的林木病虫害发生面积仍居于高位, 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第二, 偶发性的林木病虫害暴发面积大;第三, 危险性病虫害蔓延迅速;第四, 多种次要害虫在某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第五, 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第六, 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在对林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 经常会采用喷雾的方法, 但是大多数林木的枝叶比较茂盛, 树冠比较大, 这样就会给病虫害的防治带来很大的不便, 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1]。当对林木进行树干处理方法时, 药液就可以通过导管渗透到木质中, 然后就可以扩散到树冠及树叶中, 最终达到对林木防治的目的。相较于喷雾喷药治疗的方式, 药液输送比较省时省力又省药, 防治效果比较好。本文根据工作经验, 着重阐述集中常见的林木防治的办法, 旨在提高林木的防治效果, 促使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得以健康发展。

1 树干涂白法

树干涂白对于防治病虫害具有重要作用。首先, 通过涂白可以杀死病菌, 并防止病菌感染, 促使伤口尽快愈合。其次, 树木涂白也有杀虫作用, 可以杀死越冬虫卵和蛀干害虫。由于害虫往往对黑色、肮脏的地方有趋性, 而回避白色和干净的地方。树干涂白后, 部分害虫便不敢沿着树干往上爬, 也可以防止其他动物啃伤树皮[2]。第三, 防止树干被冻伤, 避免早霜对植物的伤害。在冬天, 白天温度高, 树干迅速升温, 夜间温度降低, 树干经过冷热交替, 容易导致冻裂。特别是树干比较大时, 由于其颜色更深, 树干面积比较大, 更容易受到冷热突变, 裂开的几率更大。树干涂抹石灰水后, 可以反射40%~70%的阳光, 就不会导致树干冻裂, 可以促使果实萌芽和花期延后, 避免早春霜害的影响。

涂白液的制作方法:生石灰10份, 水30份, 食盐1份, 粘着剂 (如粘土、油脂等) 1份, 石硫合剂原液1份。硫磺和生石灰的作用主要是杀菌, 粘着剂和食盐的作用是延长作用时间, 在涂白液中也可以加入一些杀虫剂。在配置时, 要先用水将生石灰化开, 并进行过滤, 立即倒入盐水, 最后加入石硫合剂和粘着剂, 并进行搅拌均匀。涂白液要随配随用, 不宜存放时间过长。现在有厂家生产粉末状涂白剂, 具体功能增加了杀钻蛀性害虫效果, 主要成分类似涂料。这种工厂化生产的涂白剂相比传统的涂白剂使用更方便、更有利于储存, 成本略高。

2 树干注药法

防治树木病虫害可以采取注药法, 方法就是在树干上打孔, 并往孔里注药, 这样就能够使农药到达树体的各个部分, 因此, 不管害虫蚕食树体的哪个部位, 都会中毒而亡。对树干注药要选择合适的时间, 一般选择在树干萌芽到树干落叶前这段时间内, 效果最佳的时间段应该是4~8月份之间[3]。而有些时间段也不适宜用药, 如树木落叶至萌动前这段时间。在选用农药的时候, 应该选择内吸性比较强且对林木副作用较小的药物, 具体选择哪一种, 要因树而异。

在药量使用上, 也要根据树木的不同而定。一般胸径在15cm以上的大树, 每株需要6~10m L的原液;胸径在10~14cm的中等树, 每株需要4~6m L的原液;胸径在10cm以下的小树, 每株需要2~4m L的原液。另外, 药剂稀释程度也要考虑气温的变化;当气温比较低的时候, 可以稀释到1~2倍, 当气温比较高时, 可以稀释到原液的3~6倍, 这样就不会因药液浓度的太高而对林木产生不利影响。

对林木进行打孔注药时, 可以在距离地面15~50cm的位置使用直径为0.8~1cm木工钻或充电电钻进行打孔, 且要呈45°的角度向下打孔, 孔的深度为8~10cm, 要保证孔的深度达到髓心为准。打孔时, 也应注意孔洞在树干上呈螺旋上升的状态, 数量大约为大树3~5个, 中树为2~3个, 小树为1个, 而且要把孔中的锯末掏净, 最后注入药液。在完成注药后, 一定要用蜡、泥巴或者胶布把孔密封严实, 这样注药孔就能够在大约2个月的时间愈合。此注药方法最为省工省药、不污染空气的, 也不会伤害到天敌, 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像天牛、木蠹蛾、吉丁虫等比较难以防除的害虫, 使用这种方法更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

3 树干涂药包扎法

采用树虫康或蛀虫清10倍液在蛀干害虫成虫羽化盛期, 用板刷将稀释后的药剂在树干上均匀涂抹, 以树干充分湿润、药剂不往下流为度, 涂药后用40cm宽的薄膜从下往上绕树干密封, 在涂药包扎15天后, 拆除塑料薄膜[4]。在笔者对用药的观察中, 这种方法防治效果很好。经现场调查, 因涂药后, 药物通过树液流动运行输送至整个树体, 未进行涂药的主干以上部位, 蛀干害虫也可得到同样有效的防治。

4 挂吊瓶法

在树干上面, 悬挂吊瓶进而给树体治疗病虫害就是树木挂吊瓶法。这种方法是使用棉绳棉芯把吊瓶中的药水直接输入到树木的枝叶上, 这样就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在防治各种蚜虫、介壳虫、红蜘蛛、吉丁虫、天牛等吸汁类害虫时, 这种方法收效比较好[5]。吊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在树的主干部分钻1个小孔, 并且保证孔口与树干呈现45°的夹角, 孔的深度要达到髓心, 然后把稀释好的药水注入到孔中, 并将棉绳拉直。防治时, 一定要注意不同的害虫使用不同浓度的药液, 时间一般选在每年的4~9月份比较好。

5 树干涂胶法

某些林业害虫具有特定的生态习性, 在某个阶段, 具有向上和向下爬树的特性。例如, 危害松树的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危害杨树的杨雪毒蛾、春尺蛾;危害枣树的截形叶螨、枣粉蚧、食芽象甲、枣尺蛾;危害苹果的山楂叶螨、苹果黄蚜;危害梨的康氏粉蚧、梨黄粉蚜;杂食性害虫草履蚧、大灰象甲。防治这类害虫时, 可以根据上、下树的时间, 在树干上涂抹粘虫胶进行防治。具体方法为:在树干上用粘虫胶涂1个圆环, 涂抹时要把握好环的宽度, 防治害虫的数量不多, 环的宽度保持在2~3cm;当防治害虫的数量较多时, 可以把涂抹的宽度增加到3~5cm, 并且要涂抹的次数也要增加。在2014年, 濮阳市濮上生态园区管理局调查发现, 如果防治及时, 落叶松毛虫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8%左右, 而对枣红蜘蛛、枣尺蛾和食芽象甲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9%以上, 对春尺蛾和杨雪毒蛾的防治可以达到95%以上。

当采用粘虫胶防治一些具有上下树特性的害虫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避免枯枝落叶等粘附在胶环上, 不然会降低胶环的粘附性, 进而影响防治效果;第二, 当有些枝条下垂时, 要注意防止其搭桥, 避免害虫通过搭建物爬到树上, 进而危害树木;第三, 当害虫数量比较多时, 胶环上就有可能沾满害虫, 此时要及时除去上面的害虫, 然后再涂上新的胶水;第四, 如果遇到树皮比较老, 裂缝比较大的时候, 一定把老皮刮掉再涂抹胶环, 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对于抗药性比较强或者生活比较隐蔽的害虫, 采用普通化学农药难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例如, 棉铃虫、绿盲蝽象、杨干象等。防治这样的害虫就要事先在树干上涂上粘虫胶, 然后对其进行喷雾处理, 这时候树上的害虫就会落地, 等这些害虫苏醒后, 它们就会沿着树干向上爬, 就会被粘虫胶阻杀, 这样就可以达到防治目的。涂抹胶环时, 可以根据害虫多少的情况而定, 当害虫较多的时候, 可以在胶环处涂抹较多的粘虫胶。

参考文献

[1]常青青.树干涂白法防治病虫害[J].落叶果树, 2015 (03) :64.

[2]陈丛梅, 任叮咚.栾树柳干吉丁虫树干涂药防治试验[J].林业实用技术, 2008 (03) :28-29.

[3]王慧瑜, 赵玉安, 贾耀军.树干注射施药技术研究概况[J].农药学学报, 2005 (02) :104-108.

[4]张建军.林业害虫的物理机械防治技术[J].林业科技情报, 2012 (02) :18-19.

[5]李琛泽, 刘志炜.杨树蛀干害虫防治技术要点[J].农业与技术, 2013 (03) :93.

防治处理 篇2

为应对紧急、烈性传染病的疫情防控,特制定以下防控应急预案:

一、健全制度 防控有力

1.责任制度:幼儿园园长刘助莲同志为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各班班主任为责任报告人,副园长赖朝丽为常务负责人,陈仲华同志为幼儿园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人要认真履行职责,及时上报有关情况,幼儿园其余教师、部门要积极配合责任人的工作,承担相应的防控责任。

2.疫情报告制度:对师生出现传染病疫情或疑似传染病疫情(如疑似血吸虫、艾滋病、狂犬病、禽流感、流脑、流感、甲肝、乙肝、麻疹、二号病、腮腺炎、水痘等传染病),各班主任、要立即通报给幼儿园责任报告人和常务负责人,同时将病人实行隔离,幼儿园立即通报卫生防疫站、家长及县教育局办公室,并由卫生防疫站对其进行诊断检查,如确诊为传染病,将按卫生防疫站的要求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

3.晨检制度:各班每日早读晨会时间,班主任老师负责对各班学生健康状况进行观察、询问,科任老师做好对学生个人、教室等清洁卫生检查,如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各班主任要立即报告给幼儿园责任报告人陈仲华同志,并做好记载。

4.缺课、缺勤登记制度:各班班主任要做好缺课学生的登记,弄清缺课学生的原因,如遇缺课学生有与传染病相似的病症,应立即报告幼儿园领导小组,应立即核实患病情况,做出相应处理。该生必须具有医院病情证明,才能允许返校上课。各年级组长要做缺勤教师的登记,并立即报告幼儿园领导小组,查明原因,并做出相应处理。

5.就诊登记制度:各班班主任,应做好学生、教师就诊登记,凡发现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人员,应登记在册,及时向幼儿园领导小组汇报,幼儿园及时向有关单位汇报。

6.值班制度:行政人员按照要求切实认真做好值班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班主任要做到信息24小时畅通,做到随时能联系。

7.传染病预防宣传制度:幼儿园每期要组织开展一次“预防传染病”的课外活动,上一堂有关“预防传染病”的课,进行一次“传染病预防”的专题讲座。利用集会、影视、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宣传方式及时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教育,少先队要开展一次有关“传染病预防”的主题队会活动。

8.校园清洁制度。各班每天对教室和清洁区进行清洁大扫除,坚决不留卫生死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保证有良好的卫生环境。

9.责任追究制度:对疫情有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或处置不当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和当事者的责任。

二、预防与控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我校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非典、禽流感、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并向幼儿园请假,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2.学生或教职工在校内出现传染病,及时组建处理病情的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成员的统一安排下,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到幼儿园隔离室休息,并由幼儿园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老师立即通知传染病医院,需转医院治疗的立即转传染病医院。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的班主任立即通知其家长,由家长陪同去医院,家长不能到校的,由班主任老师护送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如果是本校教职工出现传染病,也要求戴防护口罩、手套,由医生初步检查后,是传染病立即转至医院并通知其家属,家属不能到校的由校医护送去医院。

3.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幼儿园应急小组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在第一时间内利用幼儿园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并由幼儿园安全管理人员或卫生保健老师马上打“ 120 ”电话,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4.幼儿园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5.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6.幼儿园师生员工中发现传染病人,立即上报医校共管联系医院、市教育局、市疾控中心,并对病人作跟踪了解。

7.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市教育局和其他政府部门,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具体做到:

① 封锁疫点。立即封锁患者所在班级或所在办公室,暂停幼儿园一切活动。停止校内人员相互往来和与外界往来,等待卫生部门和市教育局的处理意见。如校领导已隔离,由中层干部等组成临时班子,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待疫情解除后,校领导班子开始工作。

② 疫点消毒。对幼儿园所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此项消毒可请防疫站操作,消毒结束后进行通风换气。

③ 疫情调查。幼儿园密切配合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8.幼儿园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幼儿园稳定,树立战胜传染病的信念。

9.幼儿园食堂的食品应符合卫生要求,要求幼儿园炊事员及值班老师上岗操作前必须洗手、消毒、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做好肠道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确保师生身体健康。食堂炊事人员持证上岗,工作时必须戴口罩。

10.传染病病人的诊断以政府向社会公布的定点医院诊断为准,任何个人不得自行散布疫情,否则将追究责任。幼儿园有关防病信息,除按正常渠道外,不得擅自在学生、教师、家长和新闻媒体发布,注意正确宣传,防止师生恐慌,以维护幼儿园稳定。

三、后勤保障和物质准备

幼儿园要保证预防控制传染病所需经费。按防疫部门要求,储备消毒器材、个人防护物品,比如口罩、手套等,以保障应急任务的执行。

四、评估总结

传染病疫情事件处理完毕后,幼儿园要认真对处理过程进行评估总结,分析经验教训,提出类似事件的处理改进意见,并形成书面材料,归档。在事件处理过程中,也应注意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

幼儿园突发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篇二】

为全面贯彻落实《幼儿园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 和县教委及卫生局有关文件精神,本着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及时有效地控制传染病在校园的发生和流行,使传染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特制定如下工作预案。

一、目标管理

1、普及传染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防范意识。

2、完善传染病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3、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在校园的发生和蔓延。

二、组织机构

幼儿园成立传染病应急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总负责,分管副园长负责保证转送病人的车辆,随时待命;园长负责与班主任的及时沟通,加强宣传工作,稳定师生情绪,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心理;副园长负责安排疫点的消毒工作,负责门卫的管理;班主任负责联系家长,掌握学生家长的电话;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现场的及时救治和转送病人,各班班主任要掌握并每学期核对班级学生的家长联系电话,确保紧急情况下与家长的联系畅通。

三、应急处理

1、幼儿园在接到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有关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报告后,应不折不扣地实施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的应急预案。对上级相关部门应急指挥部的指导和督察,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配合。

2、幼儿园师生员工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时都应立即向传染病领导小组报告。

3、在发现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时,必须按照规定时间:甲类传染病(包括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病种),6小时内;乙类传染病12小时内;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报告。统一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区疾控中心报告。任何人不得瞒报、慌报、缓报疫情。

4、对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在做好自身保护的前提下,及时转送附近医院诊治。

5、班主任及时通知学生家长。

6、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由副园长安排相关人员在医生的指导下做好消毒处理,必要时请疾控中心进行终末消毒。与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应严格进行临床观察。

7、对易感人群应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用药,群体防护措施。需要进行隔离的病人、疑似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应主动配合有关卫生部门采取的医疗措施。

8、应配合疾病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学的调查。

9、在传染病期间,各班指定专人每天向园长报告本班学生的缺课情况、健康状况,班主任要及时查明学生缺课的原因,并保持联系,以便进行跟踪管理。

10、副园长安排相关人员加强校园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消灭鼠害,灭蚊灭蝇灭蟑螂。保持环境清洁,通风换气良好,对人员密集的教室、食堂、学生宿舍、办公室会议室等定期进行消毒。

11、门卫要严格把好校门关,外来人员来访登记,未经许可不得进入校园,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寝室、教室、办公室、等人员密集区域。在校期间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离校。

公路路基常见病害处理与防治措施 篇3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病害;处理;防治措施

0.引言

公路路基建设中对路基的病害要思想上重视,管理上到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要各尽其职,真正的做到设计理念上科学、技术上合理、施工措施上得力、建设中符合规范,这样才能减少公路路基的病害,确保公路路基的质量,保证优质公路工程的建设,确保公路建设顺利发展。

1.路基常见的通病及其产生的原因

路基最常见的通病主要有路基沉陷和纵向裂缝两种。造成上述两种情况的原因也各不相同。

1.1引起路基沉陷的主要因素

包括:①填方路基的压实处理不到位而发生沉陷。②桥涵通道等构造物和路基衔接处,因为碾压处理不到位或用材不合理而对压实效果带来不利影响,最终导致路基发生沉陷。③处理软土地基的措施不当或根本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导致路基发生沉陷。④在路基的施工中,土壤含有过多的水,填土不能满足压实度的要求,为路基施工埋下沉陷的隐患。

1.2引起纵向裂缝的因素

包括:①路基起始填筑不够宽,等填筑到一定高度才发现中线出现偏位现象,或填筑宽度不够,则进行填补镶边,镶边过程中,又未根据要求挖台阶或自下而上的分层进行填筑碾压,导致项目完工后镶边出现沉陷,从而出现纵向裂缝。②路基填筑之前清淤效果不佳,清挖软基或将植被清除的过程中,边部仍有宽约1~2m 的残留物;有的是还未将堆放的全部淤泥运至路外,就开始填土施工,造成路基边缘产生沉陷,从而出现纵向裂缝。③有的路基是半填半挖的,填挖交界处没有根据要求挖台阶和分层填筑压实,这样很容易引起纵向裂缝。④路基未很好的压实,造成纵向裂缝的产生。

此外,地质勘察和设计工作深度、精度不够,监理工作不到位,施工单位为了抢进度赶工期,施工工序不连续、工艺不合理、施工不规范等都是引起路基病害的原因。

2.路基病害的防治工作

路基的病害会对道路行车的安全性及舒适度、车速和车辆的使用寿命等造成影响,若病害太多,还直接影响路容,因此必须找出对策及时处理病害。

2.1路基病害要从源头抓起,首选把好地勘和设计这一关

尽管详细的勘察勘察、设计审查、方案比选在公路项目前期工程中都进行了,但因为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的多样性,现场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可能和路基设计完全一样,应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管理,随时在发现后进行路基设计的变更、修改,以避免路基病害的发生。

2.2加强路基施工试验检测,必须要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2.2.1建立一个完善的工地试验室

若要确保工程质量,正常开展工程质量监管及指导施工等活动,工地试验室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设备和手段。路基填筑的各项参数是否达到要求,工地试验室的数据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及时的标尺。

2.2.2完善试验室人员和设备组成

试验室仪器配备根据不同的职能进行配备。

2.2.3保证试验数据准确无误

如果数据不精确,就不能作为工程的质量的真实反映,将来很可能在工程质量方面出问题,误导结论的判定,所以,确保试验室数据准确、可靠,对于工程建设来说至关重要。

2.2.4通过试验数据为项目工程服务

应该对于这些准确、可靠的试验数据提起重视,并加以充分利用,在指导工程施工方面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2.3强化施工监督管理

对于道路路基的施工质量来说,施工监督管理工作极为关键。

2.3.1强化对路基施工工艺控制

完成路基施工后,就应该确定路基质量。其方法措施包括:一是利用试验进行检验,二是还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检验。生产高质量路基的重点在于对路基施工工艺,所以要控制路基的施工质量,应先控制路基施工工艺。

2.3.2强化路基填筑前的质量控制

路基填筑之前的质量控制分为两点:①对原地面的质量检查,确定已彻底清场、清淤,且不存在软土地基;②对下层路基的质量检验。

2.3.3加强碾压质量控制

碾压质量控制包括所用压路机的型號和吨位适宜,压实的措施、均匀性和遍数等符合要求。城市道路运用重型击实标准,其压实度,就要求大吨位的压路机与之相配套。如果压路机型号和土质不同,获得的压实效果也不尽相同。此外,压实效果也受到压实手段的影响,压实均匀性要求被碾压路段保持相同的压实度,避免部分路段压实密度不够,但部分路段压实密度过大的问题产生。对压实均匀性产生影响的一个因素是填土表面平整度,所以,碾压施工前应严格控制填土表面平整度。

2.3.4控制路基排水

公路病害之一就是路基水损害,即路基在水的浸蚀作用下软化,导致路基塌陷、滑坡和下沉,所以路基工程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对路基排水系统质量的控制。路基排水分为两点:一是路基和周边排水系统的关联,排水系统应该完善、流畅,以避免在汛期路基长时间受水浸蚀;二是公路本身的排水体系,如边沟、截水、急流糟、分散排水、集中排水、纵坡、横坡、中央分隔带纵向及横向排水管等应该完备,以便于公路上的雨水能够在短时间内排出,使路基保持干燥。

2.3.5构造物衔接处回填土的质量控制

构造物衔接处的回填土的压实,指的是桥台台背、通道墙身两侧、圆涵或拱涵两侧、挡土墙壁背面的砂、土的回填,一些人将其叫做特殊夯实区,该区域若按照一般的措施回填,则压实度不达标,竣工后就容易引起桥头跳车的质量通病。这就要求压实机具要牢靠,填筑材料要适宜,填筑过程中也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以上是防治通病的重点。

2.3.6注重路基施工时的测量放样

该项工作十分重要,但施工单位极易将其忽略。一般在检查路基质量时,发现路基宽度与要求不符,且中线出现偏位问题,填挖方边坡达不到设计的要求,以上问题就有可能引起路基质量通病。国外都比较重视路基施工的测量放样工作,各层的填土均要求恢复边桩,由监理工程师每次抽查时,都会对桩位进行检查。这项工作对于施工单位来说比较容易,准确放样后搞好桩位的保护工作,边桩、中桩就能随时恢复,若要确保路基施工质量,这项工作相当重要。

除此之外,防治路基质量通病的另一项措施就是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目前,所用的往往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其中,施工单位的企业自检属一重要环节。自检合格后工程才能申请交验。

3.结束语

路基是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受由路面传来的荷载,应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因此,为保证行车安全,确保公路工程质量,做好预防和及时消除路基病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要多实地调查分析、试验检测,从病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入手,采取科学的措施,减少路基病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程海潜.路基路面病害处治.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马华堂.公路工程病害分析与防治.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3]王红霞.公路路基与路面养护.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4]丁圣明.公路路基病害预防和治理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2).

[5]何仙伟.公路路基路面设计安全检查问题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8).

公路冰冻病害的防治处理 篇4

关键词:特殊季节,冰冻,病害处理,措施

一、特殊季节概况

公路作为社会现代化改造的重点对象, 其在施工期间常会遇到特殊季节条件, 干扰了现场作业方案的有序执行。特殊季节指严寒、酷热等气候环境, 由此会产生低温冰冻、高温热涨等现象。冬季是严寒的主要季节, 这一时期气候温度变化显著 (如表1所示) 。

表1中, 将冬季温度划分为8个等级, 每个等级有不同程度的温度差异, 尤其在一级至三级中, 平均温度达-25℃, 这类严寒情况在我国西北地区较常见。

二、冬季公路工程面临的病害风险

本次所研究的特殊季节为冬季, 这一期间气候环境不稳定, 整个外在条件与正常状况相比有明显气温差异。结合公路行业的实践经验, 冰冻现象造成不利影响的主要表现:

1施工方面

(1) 阻碍施工。公路项目决定了地区交通运输能力, 搞好公路建造方案是行业关注的焦点, 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冬季作为一年温度最低的季节, 其温度场处于0℃上下, 往往给施工单位作业造成诸多的困难。许多编制好的工艺方案无法执行, 设计单位提供图纸与现场地形、气候存在很大差异;路基摊铺作业质量难以保障, 已完成路段无法拆卸、支模、加固;机械设备现场操作受困, 机械设备运转控制达不到最佳状态等。

(2) 破坏结构。长时间处于低温条件下, 不仅阻碍现场施工方案正常执行, 也会对已完成路段产生明显破坏, 导致路基、路面、路肩等结构形成明显的病害。据统计, 冬季温度越低, 公路病害发生率越高, 一级、二级、三级等严寒条件下, 大小病害率超过60%, 整体结构会失去原有的完整性能, 不利于设施功能的有效应用。此外, 病害率过高也耽误了工程建造周期, 公路设施无法按预定时间交付使用, 阻碍了交通线路畅通行驶。

2交通方面

(1) 行车安全。公路冰冻给施工造成了诸多不便, 也对后期交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行车事故频发与冰冻路面有着直接性关联。冬季路面冰冻导致车辆行驶中出现打滑事故, 驾驶人员刹车控制不住造成追尾事件;冰冻天气对汽车发动机及油箱运转有固化作用, 降低了车辆行驶运行的工作效率。交通事故对人员及车辆均造成了极大危害, 若不及时控制会影响社会和谐, 对交通事业规划发展不利。

(2) 交通阻塞。从宏观角度分析, 冰冻天气易引发整个交通线路瘫痪, 车辆在规定时间内无法达到目的地, 货物运输周期超出了预定;这些不利于交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 新交通规则中对公路设施改造提出明确规定, 要求施工方尽可能避免项目作业的病害系数, 这也决定了特殊季节病害事故的危害性。冬季期间, 城市路段多见冰冻现象, 扰乱了交通运作流程的正常秩序。

三、特殊季节公路冰冻病害的防治处理

受冷空气影响, 冬季路面凝冻结冰现象普遍, 为防范冰冻现象对公路结构造成的破坏作用, 政府部门、施工单位等需建立综合性的防冻处理方案,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路病害问题, 加快现代化公路设施的改造进程。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雨雪冰冻天气的危害性, 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突出重点, 统筹安排, 按照应急预案要求。交通局、公路局等要全面调控公路线路的运行方案, 要求各司其职积极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 确保公路安全畅通。例如, 遇到雨雪天气, 组织施工单位加快现场施工进程, 在雨雪来临之前完成路段的建造任务, 避免工程在雨雪期间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

2启动应急预案。冰冻问题出现后, 要及时启用应急方案, 解决公路现场病害问题。主要措施:施工单位组织力量对重要路段桥梁、涵洞以及重点上边坡积雪和冰冻进行清除, 对部分冰冻路段采用工业用盐、铺防滑沙等措施, 备有防滑链、铲车等;安排交警人员现场维持秩序, 一方面引导车辆行驶的正常导向, 同时也为现场施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确保公路安全通行。其中, 施工单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路面形成冰冻后及时安排人员处理。

3加强路政巡查。特别是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公路路政要加强巡查, 做到全员上路, 昼夜巡查, 确保雨雪天气重要路段路政巡查到位, 及时处置突发事件。政府部门与施工单位建立统一巡查机制, 逐渐加强部门之间联动工作机制。主动加强与交警、运管部门的联系配合, 做好封道道路的交通标志监管, 确保标志齐全有效。做好防冻、洒盐、清障等相关道路疏通工作;日常交通运行期间, 注重道路结构病害的勘察与处理, 降低冰冻路面事故的发生率。

4加强公路管理。要求各公路段与乡镇联系, 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防冰冻、防雪阻工作, 及时清理积雪。使平原地区乡村公路尽可能保证畅通, 部分山区乡村公路确实存在通行危险的路段。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 一旦发生情况, 确保信息第一时间上报, 抢修人员第一时间到位。

结语

为了避免低温条件对公路结构产生的破坏力, 应加强特殊季节公路冰冻病害的综合防治, 解决病害现象对公路结构性能的不利影响。此外, 政府部门应与施工单位建立统筹性的管理机制, 加快公路冰冻问题的全面处理进程。

参考文献

防治处理 篇5

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厅(建委、市政管委、水务局)、环保局、科技厅(委),计划单列市建委(建设局)、环保局、科技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环保局、科技局:

为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进步,明确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发展方向和技术原则,指导各地开展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促进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避免二次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和污泥资源化利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和科学技术部联合制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执行。

各地住房城乡建设、环保和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应密切合作,加大投入,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转化工作。实施过程中如遇有关问题,请将意见告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附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八日

附件: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

1.总则

1.1 为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水平,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政策。

1.2 本技术政策所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以下简称“污泥”),是指在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半固态或固态物质,不包括栅渣、浮渣和沉砂。

1.3 本技术政策适用于污泥的产生、储存、处理、运输及最终处置全过程的管理和技术选择,指导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设计、环评、建设、验收、运营和管理。

1.4污泥处理处置是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泥处理处置应遵循源头削减和全过程控制原则,加强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源头控制,根据污泥最终安全处置要求和污泥特性,选择适宜的污水和污泥处理工艺,实施污泥处理处置全过程管理。

1.5污泥处理处置的目标是实现污泥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鼓励回收和利用污泥中的能源和资源。坚持在安全、环保和经济的前提下实现污泥的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

1.6 地方人民政府是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和建设的责任主体;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营单位负责污泥的安全处理处置。地方人民政府应优先采购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污泥衍生产品。

1.7 国家鼓励采用节能减排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鼓励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处理处置污泥;鼓励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鼓励研发适合我国国情和地区特点的污泥处理处置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

2.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和建设

2.1 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应纳入国家和地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污泥处理处置规划应符合城乡规划,并结合当地实际与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土地利用等相关专业规划相协调。

2.2 污泥处理处置应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宜相对集中设置,鼓励将若干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集中处理处置。

2.3应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规划污泥产生量,合理确定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模;近期建设规模,应根据近期污水量和进水水质确定,充分发挥设施的投资和运行效益。

2.4 城镇污水处理厂新建、改建和扩建时,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应与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污泥处理必须满足污泥处置的要求,达不到规定要求的项目不能通过验收;目前污泥处理设施尚未满足处置要求的,应加快整改、建设,确保污泥安全处置。

2.5 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应统筹兼顾污泥处理处置,减少污泥产生量,节约污泥处理处置费用。对于污泥未妥善处理处置的,可按照有关规定核减城镇污水处理厂对主要污染物的削减量。

2.6 严格控制污泥中的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工业废水必须按规定在企业内进行预处理,去除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达到国家、地方或者行业规定的排放标准。

3.污泥处置技术路线

3.1 应综合考虑污泥泥质特征、地理位置、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地确定污泥处置方式。污泥处置是指处理后污泥的消纳过程,处置方式有土地利用、填埋、建筑材料综合利用等。

3.2 鼓励符合标准的污泥进行土地利用。污泥土地利用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的标准和规定。污泥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土地改良和园林绿化等。鼓励符合标准的污泥用于土地改良和园林绿化,并列入政府采购名录。允许符合标准的污泥限制性农用。

3.2.1污泥用于园林绿化时,泥质应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园林绿化用泥质》(CJ248)的规定和有关标准要求。污泥必须首先进行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并根据不同地域的土质和植物习性等,确定合理的施用范围、施用量、施用方法和施用时间。

3.2.2污泥用于盐碱地、沙化地和废弃矿场等土地改良时,泥质应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土地改良泥质》(CJ/T 291)的规定;并应根据当地实际,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3.2.3 污泥农用时,污泥必须进行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并达到《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等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农用标准和规定。污泥衍生产品应通过场地适用性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估,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方可实施。污泥农用应严格控制施用量和施用期限。

3.3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推广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污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是指污泥的无机化处理,用于制作水泥添加料、制砖、制轻质骨料和路基材料等。污泥建筑材料利用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并严格防范在生产和使用中造成二次污染。

3.4 污泥填埋。不具备土地利用和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条件的污泥,可采用填埋处置。国家将逐步限制未经无机化处理的污泥在垃圾填埋场填埋。污泥填埋应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混合填埋泥质》(CJ/T 249)的规定;填埋前的污泥需进行稳定化处理;横向剪切强度应大于25kN/m2;填埋场应有沼气利用系统,渗滤液能达标排放。

4.污泥处理技术路线

4.1在污泥浓缩、调理和脱水等实现污泥减量化的常规处理工艺基础上,根据污泥处置要求和相应的泥质标准,选择适宜的污泥处理技术路线。

4.2污泥以园林绿化、农业利用为处置方式时,鼓励采用厌氧消化或高温好氧发酵(堆肥)等方式处理污泥。

4.2.1 厌氧消化处理污泥。鼓励城镇污水处理厂采用污泥厌氧消化工艺,产生的沼气应综合利用;厌氧消化后污泥在园林绿化、农业利用前,还应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4.2.2 高温好氧发酵处理污泥。鼓励利用剪枝、落叶等园林废弃物和砻糠、谷壳、秸杆等农业废弃物作为高温好氧发酵添加的辅助填充料,污泥处理过程中要防止臭气污染。

4.3污泥以填埋为处置方式时,可采用高温好氧发酵、石灰稳定等方式处理污泥,也可添加粉煤灰和陈化垃圾对污泥进行改性。

4.3.1 高温好氧发酵后的污泥含水率应低于40%。

4.3.2 鼓励采用石灰等无机药剂对污泥进行调理,降低含水率,提高污泥横向剪切力。

4.4污泥以建筑材料综合利用为处置方式时,可采用污泥热干化、污泥焚烧等处理方式。

4.4.1 污泥热干化。采用污泥热干化工艺应与利用余热相结合,鼓励利用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沼气热能、垃圾和污泥焚烧余热、发电厂余热或其他余热作为污泥干化处理的热源;不宜采用优质一次能源作为主要干化热源;要严格防范热干化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

4.4.2 污泥焚烧。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可采用污泥焚烧工艺。鼓励采用干化焚烧的联用方式,提高污泥的热能利用效率;鼓励污泥焚烧厂与垃圾焚烧厂合建;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污泥作为低质燃料在火力发电厂焚烧炉、水泥窑或砖窑中混合焚烧。

4.4.3污泥焚烧的烟气应进行处理,并满足《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等有关规定。污泥焚烧的炉渣和除尘设备收集的飞灰应分别收集、储存、运输。鼓励对符合要求的炉渣进行综合利用;飞灰需经鉴别后妥善处置。

5.污泥运输和储存

5.1 污泥运输。鼓励采用管道、密闭车辆和密闭驳船等方式;运输过程中应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防止因暴露、洒落或滴漏造成的环境二次污染;严禁随意倾倒、偷排污泥。

5.2 污泥中转和储存。需要设置污泥中转站和储存设施的,可参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27)等规定,并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建设和使用。

6.污泥处理处置安全运行与监管

6.1 国家和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的监管;污泥处理处置设施运营单位(以下简称运营单位)应保障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6.2 运营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执行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和规范,保证从业人员的卫生健康;应制定相关的应急处置预案,防止危及公共安全的事故发生。

6.3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运输单位和各污泥接收单位应建立污泥转运联单制度,并定期将记录的联单结果上报地方相关主管部门。

6.4运营单位应建立完备的检测、记录、存档和报告制度,并对处理处置后的污泥及其副产物的去向、用途、用量等进行跟踪、记录和报告,相关资料至少保存5年。

6.5 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对污泥土地利用全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污泥土地利用单位应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定期对污泥衍生产品土地利用后的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进行评价。污泥处理处置场所应禁止放养家畜、家禽。

6.6 地方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填埋场的监督和管理。填埋场运营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定期对污泥泥质、填埋场场地的水、气、土壤等本底值及作业影响进行监测。

6.7 污泥焚烧运营单位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定期对污泥性质、污泥量、排放废水、烟气、炉渣、飞灰等进行监测。污泥综合利用单位还需对污泥衍生产品的性质和数量进行监测和记录。

7. 污泥处理处置保障措施

7.1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主管部门应加强污泥处理处置标准规范的制定和修订,规范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

7.2 地方人民政府应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力度和管理水平,污水处理费应包括污泥处理处置运营成本;通过污水处理费、财政补贴等途径落实污泥处理处置费用,确保污泥处理处置设施正常稳定运营。

浅谈防治桥头跳车的处理方法 篇6

关键词桥头跳车;软土地基;复合地基

中图分类号U44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21-0156-0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我国公路建设,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就我国的实际公路状况分析,工后公路沉降较大,造成桥头跳车现象严重,不仅增加了公路的养护费用而且行车的风险和交通事故大大的增加,相应的行车的舒适性就大打折扣,这是公路建设单位应重视的问题。

桥头跳车产生的原因很多,首先就是施工不利,填筑材料不过关,接缝处理不好,如果排水设施不达标的情况下,填土还易流失,长期的在行车的反复的荷载下,就会使刚性桥台结构与柔性(相对桥台)路堤就会差异沉降变形,从而产生桥头跳车。

1处理桥头跳车的常用方法

1)设置桥头搭板法。设置桥头搭板是目前解决桥头跳车现象的一种常用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采用设置桥头搭板对路基填土与桥台构造物衔接处较大的纵坡变化逐步进行缓和过渡,从而消除跳车现象。

但是,桥头搭板的设置并不能在很长的时间内维护很好的效果,如果遇到沉降差异很大的桥头的时候根本就无法使用,如果牵强使用就很容易引发新的问题:①搭板承载力有限断裂②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搭板随着温度变化会变形,从而使得路面的结构遭到破坏。③桥台路堤虽然在搭板的设置下没有问题了,但是枕梁局部的下沉依旧会有跳车现象。

2)粉体喷射搅拌法。粉体喷射搅拌法用于处理桥头跳车的加固机理是利用水泥、石灰等粉体材料作加固剂,通过特殊的搅拌钻机,定时定量地从钻头的喷嘴喷出,使软土路基和加固材料之间发生固结、水化等一系列,从而在短时期内形成稳定的固结土,提高路基的强度。大量的室内试验表明,软土在与水泥等加固材料搅拌后,其物理力学性质发生了明显的改善,形成具有整体性、水稳性、和一定强度的水泥柱体,提高了路基的承载力,减少了路堤与桥台衔接处的差异沉降,从而达到消除桥头跳车的目的。

粉喷法的特点在于加固桥头软基时只需在软基中喷入粉料,不需加水,并能通过化学作用充分吸收周围水分,因此对含水量较高的软土的初期强度提高有很大的作用。另外,粉喷法用于处理桥头跳车无需预压,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3)其他处理桥头跳车的方法。对于处理桥头跳车的方法是提前填筑路堤,保证充分的固结时间。待地基充分沉降后再挖去填土,修筑路面结构物,曾在叶信高速公路罗山境内选择两处台背区设置沉降桩进行沉降量观测,发现先建桥台后台背填土处理完工后5个月沉降量为5cm,而先填土后开挖建桥台处沉降量极微小。该方法是最简单、最经济的处理方法。但必须具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规划并辅以严密的施工组织设计。该方法在国外高速公路彩较多,其规划时间长,工期充足。一般是先进行软基处理,超载预压一至三年左右,待沉降基本完成以后才进行路面的修筑。但不太适合我国对高速公路急需的国情。

2处理桥头跳车的砂桩复合地基法

大量研究分析表明,产生桥头跳车的根本原因是路基压实度不够,桥路基压实度不够,一方面是因为桥头路基比正常路基施工时间晚(一般要在桥梁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才能进行),另一方面由于桥头施工场地小,大型施工机械不易展开,因此使得桥头路基很难达到压实度要求,而目前交通建设中广泛采用的砂桩处理技术处理台背路基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使路基达到最大压实度的要求,从而减少路堤与桥台衔接处的差异沉降,消除桥头跳车现象。

2.1砂桩形成复合地基的原理分析

采用砂桩处理桥头软基形成了由砂桩和桩间土共同承担外部荷载的复合地基,所谓复合地基就是指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材料,加固区是由基体(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相比,砂桩复合地基不仅提高了地基承载力和整体稳定性,而且由于砂桩在地基中构成排水路径,起到了排水砂井的作用,因此砂桩复合地基的特性为当量压缩模量。一般标称复合材料的当量压缩模量是由构成复合地基的两种材料的压缩模量按等效应变条件下推导而得,即:

 Ec=mEp+(1-m)Es (1)

式中:m—置换率;

 Ep、Es、Ec—分别为桩体、土体和复合地基的当量压缩模量。

综上所述,软土路基采用砂桩加固形成了由砂桩和桩间土共同构成的复合地基,具有复合地基的受力共性。但是,由于这种复合地基在受荷过程中的复杂性,并且桩土应力比和桩土模量比不符,因此在进行砂桩的设计计算时,除了考虑复合地基的共性之外还必须考虑它的特殊性。

2.2砂桩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的设计计算

桥头软土路基采用砂桩复合地基处理跳车的设计计算主要包括承载力、沉降。以下将分别论述:

1)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计算。砂桩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Pcf可按下式计算:

 Pcf=mppf+λ(1-m)Psf(2)

其中:Pcf—砂桩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Ppf、Psf—桩体、桩间土的极限承载力;

 λ—复合地基破坏时,桩间土极限强度发挥度。

但是,当前在具体的工程设计中,通常多近似地把桩间土体的极限承载力取为天然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本文认为,这样设计虽然可行但偏于保守,因为由于桩体的侧限作用,桩间土的极限承载力比天然土基的极限承载力要大,建议在设计中如果采用天然地基的极限承载力作为Psf时,可以考虑加入经验系数k(其值一般大于1.0)予以修正,即:

Pcf=mppf+Kλ(1-m)Psf(3)

2)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现行复合地基沉降实用计算方法,通常把沉降量分成二部分,即加固区土体的压缩量和加固区下卧层的压缩量,分别计算相加即可得出复合地基的总沉降量,但是,使用这种未经修正的压缩模量进行计算,得出的路堤荷载作用下的加固区压缩数值偏小,因此应加入修正系数n,本文认为其值与桩身材料、土质情况以及成桩方法等因素有关,一般大于1.0。此外,根据研究还认为,在复合地基中,下卧层压缩量比相应的天然地基增加的幅度小,因此建议在工程设计中可不考虑加固区的存在来计算下卧层的沉降量。在计算加固区和下卧层的沉降量时均可按分层总和法,其公式为:

  (4)

式中:△pi—第i层复合土上附加应力增值;

 Hi—第1层复合土层的厚度。

2.3砂桩处理的工程实践

叶信高速公路在处理桥背填土时采用了砂桩处理。为了对处理效果进行评价,对k14+823.5、k15+845、k20+233、k21+470等多处桥梁台背桩间土体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台背填土经过砂桩处理后,桩间土体压实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同时由动力触探试验结果表明桩间土体的承载力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且随深度而增加,其平均Cu值的提高幅度增大。在实验深度为4-5cm处,其平均Cu值提高达81.16%。由此可见,经过砂桩处理后复合地基的强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回弹模量对比试验(如表1示)也表明处理后的桩间土体的刚度有明显提高,最大点回弹模量值提高31%,平均提高24%。

另外通过对该高速公路某大桥(k22+630.5)桥台台背和一个小桥(k30+908)桥台台背在砂桩处理前后路基沉降量和承载力的分析

(如表2示),可以看出经过砂桩处理后,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提高,而且沉降量显著减小。

3结论

含铬废水的防治、利用和处理 篇7

关键词:含铬废水,防治,处理,利用

前言

鞣制是制革的关键工序,它是用鞣剂处理生皮而使其变成革的过程。目前制革厂普遍采用铬鞣法。但铬鞣时铬的利用率低,研究表明[1,2]:铬鞣剂利用率仅为60%~70%,铬鞣废液含铬量高达2000~4000 mg/L,30%~40%的铬盐未被皮吸收而直接进入废水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日渐升高,皮革工业的发展也受到更加严厉的环保政策的制约GB8978-1996标准规定,废水中总铬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1.5mg/L,Cr(Ⅵ)为0.5 mg/L[3]。另一方面,我国铬资源短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铬矿进口国;主要铬供应商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不会轻易在价格上让步,再加上一些中国铬矿进口国家由于自身对铬需求量逐渐加大,开始或建议出台政策限制铬矿出口,也导致价格的攀升[4,5]。综上,铬鞣废水的直接排放既严重污染环境,又造成了铬资源的浪费。于是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花费大量精力去寻找铬鞣剂的替代品,但至今仍未找到能与铬鞣剂鞣制性相媲美的鞣制材料[6];然而,探寻铬鞣废液的处理方法,将废液中的铬直接或间接回用于制革中达到循环利用的效果,能达到既能降低排放和污染,又能节省经济开支的目标。现将关于铬鞣废液的处理和利用的研究总结如下。

1 铬鞣废液的防治

在制革生产中所使用的铬鞣技术包括铬鞣和铬复鞣,为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采用高吸收铬鞣和铬复鞣技术,尽可能提高皮革对铬的吸收率和降低铬的洗脱率。根据这一原则,应采取的措施有:(1)利用特殊结构的络合剂协助高吸收铬鞣;(2)取消铬复鞣或采用新的铬复鞣技术,提高复鞣时铬的结合率和减少在湿整饰工段铬的洗脱率;(3)使用少铬鞣和少铬复鞣技术,减少铬的使用量和排放量。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不仅可以降低铬鞣剂的使用量,而且可以降低铬鞣废液中的铬含量,利于铬鞣废液的处理和利用。

2 铬鞣废液的利用

无论从铬污染产生的源头采取任何措施降低铬鞣废液的产生,不可避免地还是会产生大量的铬鞣废液。对铬鞣废液进行利用,不仅可以解决铬污染的问题,而且还可以节约铬。传统的铬鞣废液处理方法一种是循环利用法,主要通过分离除杂后用于浸酸、鞣制、复鞣等;另一种是回收利用法,几十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制革废液中铬的回收利用做了大量研究,从鞣制废水中分离铬的方法主要有碱沉淀法、吸附法、萃取法等。分离出来的各经过鞣性的恢复后用于鞣制和铬复鞣工艺中。

2.1 直接循环法

2.1.1 利用于浸酸工序

鞣制之后的含铬废水不直接排掉,而是经净化除杂,即加入部分化学物质除去废液中杂质。调节pH值,当铬废液的铬配合物组分变化达到平衡(由占主要的中低电荷组分变为高电荷组分)以后,再用于浸酸[7,8,9]。

2.1.2 利用于鞣制工序

铬鞣废液中的蛋白质和油脂如果不除去,直接循环使用会使蓝湿革色泽发暗,同时,由于回用次数增加,引起杂质的积累,影响成革产品质量,所以在回用之前需除去铬鞣废液中可溶性油脂、蛋白质和其他杂质。处理工艺为:废水→栅格→絮凝沉淀→过滤→调pH值→中水→鞣制。徐泠等[9]研究在一定的pH和温度条件下,用高分子聚酯药剂PNS絮凝,可使废液中的可溶性油脂、蛋白质和其它杂质形成絮凝颗粒沉淀,处理后的废铬液经调整后直接用于鞣革。同时测定分析处理后的水中的中性盐、铬含量和pH值,便于控制用于下一批生皮鞣制的中水中铬和酸等的加入量。

2.1.3 利用于复鞣工序

铬鞣废液经过处理后用于鞣制工序比较复杂,许晓红等人[10]开发了特殊配套助剂络合剂D,将铬鞣废液除去各种杂质后用于复鞣工序中。处理工艺为:将铬废液依次除固形物杂质、除油、pH调节处理后再用于复鞣,复鞣时加入络合剂D和部分新复鞣剂,络合剂D是铬鞣废液回用于复鞣工序配套的特殊材料,与废铬液同时使用有助于铬与皮的结合。此工艺循环在一次循环后废液中的Cr2O3含量低于0.1 g/L,可直接排放进入综合废水中。而且成革质量良好,与常规铬复鞣无明显差别,并且可以节约铬粉30%以上,减少含铬液排放量95%以上。

直接循环利用法操作简单,在有效利用铬鞣剂的同时可大量减少中性盐的消耗和排放,减少了铬鞣工艺中的用水量。但是废液中的可溶性油脂、胶原蛋白、中性盐等去除不够彻底,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从而影响成革的质量,比如铬皂、盐霜、不同的生产批次之间皮张颜色不一致等问题。而且由于制革过程中铬鞣的废水并不能够全部被循环利用,剩余部分必将被排掉,因此排放的铬废液中还至少有1~3 g/L的铬含量,达不到国家排放标准,且循环在经过五次利用之后将会对革的质量造成重大的影响,因此直接利用不能较为彻底的解决铬污染和铬的浪费。

2.2 间接循环法

铬鞣废液的间接循环法是通过处理从废液中提取出铬,然后对提取出的铬进行鞣性的回复后会用于鞣制或复鞣中,各方法的不同在于从铬鞣废液中提取铬的方式、手段。

2.2.1 碱沉淀法

一般来说,碱性物质均可作沉淀剂,但从铬泥纯度及循环铬液对成品革质量的影响等方面考虑,氢氧化钠和石灰协同使用效果理想。谭志侠等人[11]以氢氧化钠和石灰作沉淀剂,pH值控制在8.5~9.0,水解2 h用热水洗涤2次,杂质分离效率可达80%,回收铬的纯度可以保证鞣革工艺的要求。为有效提高废铬液中铬的去除效果,赵彤昕等人[12]用Fe SO4作为絮凝剂对铬废液进行处理,当pH控制在8.5时,总铬的去除率随Fe SO4投加量增大而增大,在Fe SO4投加量大于187.5mg/L时,总铬的去除率基本稳定在99%左右。且处理费用较Mg O低50%以上。得到的铬泥进行压滤处理,得到富铬污泥,目前富铬污泥的处理主要采用加浓硫酸得到碱式硫酸铬,然后重新用作铬鞣液使用。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碱沉淀法回收的铬泥中,含有一定量的难以去除的可溶性油脂、蛋白质和其它杂质,无法进行回收利用或回用时会对皮革的质量产生不利影响;且pH值不容易控制,pH值过低,Cr3+沉淀不完全,pH值过高,Cr(OH)3沉淀会再次溶解,致使废液中的铬含量很难达到排放标准,沉淀操作时间较长。

2.2.2 离子交换法

采用离子交换树脂与废铬液反应,树脂上的正价离子与铬离子交换,使废液中的铬离子交换于树脂中。采用高浓度的H2SO4再生,得到含Cr3+较高的Cr2(SO4)3再生洗脱液,再按照制革工艺要求重新调整以后,回用于鞣制工段。Sevgi Kocaoba[13]使用离子交换树脂技术回收铬,得到最优条件为:铬离子的质量浓度为10 mg/L,pH值为5,搅拌时间20 min,树脂质量250 mg,铬回收率在99%以上。但是此法存在很多不足,由于高价金属离子很容易被交换树脂吸收,有时也很难被再生洗脱下来,而且所用的树脂要求热稳定性能要好,毒性和黏度要小,还要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且设备较复杂,操作工艺繁琐,投资较大,在一般的制革厂很难被采用。

2.2.3 吸附法

吸附回收的原理是利用吸附剂或者吸附材料的吸附性,将铬废液中的铬吸附出来,使得废水中的铬含量减少,再将吸附过后的材料中的铬通过解吸处理,从而达到回收废液中铬的目的。吸附法所采用的吸附剂分为单一吸附剂和复合吸附剂两类,单一的吸附剂(如合成活性炭吸附剂)很少应用。李增新等人[14]将膨润土与90%脱乙酰度壳聚糖的0.5%醋酸溶液按1∶1.2质量比混合,制成负载壳聚糖改性膨润土吸附剂,用于处理实验室含铬废液。在壳聚糖与膨润土质量比为0.04,吸附剂用量为40.0 g/L,废水中Cr3+质量浓度不大于50mg/L,pH值为4~6,吸附平衡时间为40 min的工艺条件时,Cr6+去除率为81%。与活性炭吸附法相比,膨润土-壳聚糖复合吸附剂吸附平衡时间短(约为1/2),且成本仅为活性炭吸附法的1/6。除上述复合吸附剂外,还有粘土-壳聚糖复合吸附剂,PAC、SA、SCA-1等。

吸附法的关键在于吸附过后的材料中的铬通过解吸处理,如果能够很好的脱出则铬回收率很高且吸附材料可以再次使用,但很多材料吸附后很难再解析,很多吸附过后的粘土只能用于建筑用途,达不到回收的目的。

2.2.4 萃取法

萃取法常有物理萃取和化学萃取两种方法,铬鞣废水经格栅、筛网过滤后,收集于贮液池,铬废液用萃取法回收并将废水循环利用。现阶段用萃取法回收铬存在两种思路,一种是用有机溶剂(铬的良溶剂且可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分离)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将铬废液中的铬萃取出来,再经过后处理用于新铬鞣剂的制取。另外一种是利用化学反应萃取剂(即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进入废液中Cr3+或其水合物内部并与其发生配位,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并发生相分离)。这两种萃取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对于第一种方法,卫亚菲等人[15]曾将铬鞣废液泵入萃取设备中,与萃取剂逆流多级反应,使水中铬离子进入萃取设备中进行反萃取,将反萃取液用NaOH再生。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很多萃取剂都属于有毒物质,使用生产不安全而且萃取剂的用量较大,投资较大不经济,因此很少使用。对于第二种方法,殷钟意等人[16]采用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铬废水,在不同pH、流速和接触时间等条件下,对含铬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结果表明:采用络合萃取-碱沉淀法和氧化-络合萃取法两级处理能使高浓度铬盐生产废水的出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但是此方法的缺点在于萃取后的络合物分离困难。

2.2.5 膜分离技术回收铬

液膜分离在国内主要用于Cr6+的分离,在Cr3+的回收利用中研究的很少,因此应用不是很广。而在国外,膜分离技术电渗析、反渗透、液膜法等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多。液膜是一层很薄的液体膜,液膜分离体系的形成是:先将液膜材料与一种作为接受相的试剂水溶液混合,形成含有许多小水滴(内水相)的油包水乳状液,再将此水乳状液分散在水溶液连续相中,最后形成由外水相、膜相和内水相组成的“水包油包水”液膜分离体系。马勇等[17]的研究结果表明,反渗透膜可以有效地从铬鞣废水中分离出Cr3+;废水中盐的含量过高将影响Cr3+的去除率,当盐浓度低于5000 mg/L时,反渗透膜法可经济有效地从废铬液中分离回收Cr3+。这种方法用于处理铬废液得到的循环液效果较好,但是工艺过程较为复杂,技术含量较高,并且在国内研究较少,因此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3 六价铬的处理

铬鞣废液中存在微量的六价铬,由于Cr6+在环境中易溶于水、迁移能力强且毒性大,所以要严格控制污水中的Cr6+含量。

3.1 微生物处理法

许友泽等[18]用从Cr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的高效还原Cr6+的土著微生物Pannonibacter phragm itetus,通过摇瓶单因素实验对所筛选的土著微生物处理含Cr废水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最优的处理条件为废水Cr6+质量浓度为301.4 mg/L,细菌接种量为20%,反应温度为30℃,废水pH为10.0,震荡速率为100 r/min。模拟连续化工废水处理实验表明,在最佳优化条件下,处理后废水的色度、悬浮物以及细菌浓度分别为48倍、65 mg/L和60个/L,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3.2 电解法

电解法处理回收铬鞣废水中六价铬的应用在国内较为少见,仅停留在实验阶段。研究表明平均电流密度为0.085 A/cm2、常温条件下,电解还原方法处理工业含铬废水初始质量浓度不大于600 mg/L时,废液pH=3,反应时间确定为40 min,换极周期为10min,并且根据前期正交试验确定加入的Fe SO4比例为1∶1的反应条件下,可达到去除率在94%以上,出水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19]。电解法的工艺比较简单,而且成本不是很高,只是要放大生产还需要很多技术的改进。

4 总结

公路沥青路面病害防治及处理措施 篇8

沥青路面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 实现了行车舒适性, 其施工时间短、开放交通快、维修养护简单快捷, 同时具有较高强度与稳定性, 有一定的弹性和塑性变形能力, 能够承受较大的变形而不被破坏。所以, 公路、市政等建设领域的道路设计施工已经将沥青混凝土路面作为最优选择, 运用极为广泛。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 导致沥青路面的破坏现象仍是十分普遍和严重的。因环境、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 病害情况不一, 其主要类型有车辙、形状裂缝、坑槽、沉陷、松散、泛油、壅包等。这些病害产生后如不及时处治, 经过车轮荷载的反复作用, 破坏程度会逐渐加剧, 从而造成行车不舒适、交通不安全和使用年限不能保证等严重后果。因此, 本文针对沥青路面病害的特点, 在认真分析各种病害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具体的病害防治措施建议。

二、沥青路面常见病害成因分析

(一) 沥青混凝土的水稳定性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水对路面所引起的病害既是直接原因, 也是催化剂。沥青混凝土路面水存留有孔隙水、层间水、深层渗水, 三种存留水都是路面病害产生、发展的原因。通过测试发现, 4cm厚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孔隙水在水饱和情况下, 常温天气需6d才能蒸发完。因此, 在高温天气, 地面温度高达60~70℃, 路面在动荷载的反复作用下, 沥青上浮, 混凝土稳定性下降, 面层逐步被破坏。层间水可以在沥青上、中、下面层之间存留, 也有直接渗到基层和底基层再存留的现象, 使路面各层次不能共同承受外力。这样, 势必造成应力集中, 加剧路面破坏。渗水也是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催化剂, 是造成桥头沉降、边坡位移、路面裂缝的主要原因。

(二) 沥青的热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解决

为保证沥青混凝土高温稳定性, 采取了许多措施。但因海南天气炎热, 日晒时间较长, 路面温度过高, 加之大交通量下的渠化交通, 10mm以下的车辙就比较普遍了。若在建设期间沥青混凝土级配控制不严格则更会加剧车辙的发展, 进而出现横向推挤、壅包, 从而导致路面的破坏。

(三) 路基强度不足及路面稳定性下降产生病害

路基强度不足导致路面病害, 主要反映在软基处理不到位、压实度不均匀, 特别是路堤边部压实没有达标、挖方路堑地下水没有隔断、中央分隔带排水不完善等。路面稳定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沥青混凝土施工级配控制不严、集料品质不均匀、路面厚度不足或结构层厚度配置不合理、铺筑碾压厚度过厚碾压不实、两层铺筑碾压厚度过薄不能形成整体、路面压实度差等。此外, 集料离析也是病害的原因。表现为基层板结强度差、面层集料的粘结性下降、结构层之间结合不紧, 导致不能形成路面整体受力。半刚性基层的干缩裂缝也是影响路面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 养护不及时是病害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病害形成阶段及时维护, 是防止路面病害扩大发展的根本措施。通过填塞沥青混合料及热油灌缝等工艺, 及时封堵灌缝和排除路面积水等养护手段可防止病害的发展。对先天性的病害要预防性养护, 对功能性损坏要及时修补, 确保路面完好、通畅。

三、沥青路面常见病害的维修施工工艺与方法

沥青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很大程度上与日常养护有关, 通过及时、良好的日常养护可有效地减缓路面损坏状况的发展, 从结构和使用功能两方面延长路面的寿命。

(一) 坑槽的修补工艺与方法

路面基层完好, 仅面层有坑槽的维修:对交通量较小的路段在阴雨连绵的季节, 无法采用常规方法, 也无条件采用合适的材料修补坑槽时, 为防止坑槽面积的扩大, 可采取临时性的措施对坑槽予以处治, 待天气好转后再按规范要求重新修补;若因基层局部强度不足等使基层破坏而形成坑槽, 应先处治基层, 再修复面层。

(二) 裂缝的修补工艺与方法

在高温季节全部或大部分可愈合的轻微裂缝, 可不加处理。在高温季节不能愈合的轻微裂缝, 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处治:将有裂缝的路段清扫干净并均匀喷洒少量沥青 (在潮湿季节宜喷洒乳化沥青) , 再匀撒一层2~5mm的干燥洁净石屑或粗砂, 最后用轻型压路机将矿料碾压, 同时沿裂缝涂刷少量稠度较低的沥青。对于路面的纵向或横向的裂缝, 应按裂缝的宽度按以下步骤分别予以处治:

1. 缝宽在5mm以内。清除缝中杂物及尘土;将稠度较低的热沥青 (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 灌入缝内, 灌入深度约为缝深的2/3;填入干净石屑或粗砂, 并捣实;将溢出缝外的沥青及石屑、砂清除。

2. 缝宽在5mm以上。除去已松动的裂缝边缘;用热拌沥青混合料填入缝中, 捣实。缝内潮湿时应采用乳化沥青混合料。

3. 因沥青性能不好或路面设计使用年限较长、油层老化等原因出现大面积裂缝 (包括网裂) , 此时如基层强度尚好时,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 可选用下列维修方法:乳化沥青稀浆封层, 封层厚度宜为3~6mm;加铺沥青混合料上封层, 或先铺设土工合成材料后, 再在其上加铺沥青混合料上封层;改性沥青薄层罩面;单层沥青表处。

4. 由于土基、基层强度不足或路基翻浆等引起的严重龟裂, 应先处治好基层后再重新作面层。

(三) 壅包的修补工艺与方法

1. 属于施工时操作不慎将沥青漏洒在路面上形成的壅包, 将壅包除去即可。

2. 已趋于稳定的轻微壅包, 应将壅包用机械刨削或人工挖除。如果除去壅包后, 路表不够平整, 应予以处治。

3. 因面层沥青用量过多或细集料集中而产生较严重壅包, 或路面连续多次出现壅包且面积较大, 但路面基层仍属稳定, 则应用机械或人工将壅包全部除去, 并低于路表面约l0mm。扫尽碎屑、杂物及粉尘后用热沥青混合料重作面层。

4. 因基层局部含水量过大, 使面层与基层间结合不良而被推移变形造成的壅包, 应把壅包连同面层挖除, 将水分晾晒干, 或用水稳定性较好的材料更换已变形的基层, 再重作面层。

5. 由于基层局部强度不足或水稳定性不好, 使基层松软而导致的壅包, 应将面层和基层完全挖除。如土基中含有淤泥, 还应将淤泥彻底挖除, 换填新料并夯实。在地下水位较高的潮湿路段, 应采取措施引出地下水并在基层下面加铺水稳定性好的材料, 最后重作面层。

(四) 沉陷的修补工艺与方法

1. 因路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局部路面沉陷, 若土基和基层已经密实稳定, 不再继续下沉, 可只修补面层。并根据路面的破损状况分别采取下列处治措施:路面略有下沉, 无破损或仅有少量轻微裂缝, 可在沉陷处喷洒或涂刷粘层沥青, 再用沥青混合料将沉陷部分填补, 并压实平整;因路基沉陷导致路面破损严重, 矿料已松动、脱落形成坑槽的, 应按照坑槽的维修方法予以处治。

2. 因土基或基层结构遭到破坏而引起路面沉陷, 应先处治基层后再做面层。

3. 桥涵台背因填土不实出现不均匀沉降的, 可视情况选择以下处理方法:挖除沥青面层, 在沉陷的部分加铺基层后重新作面层;对于台背填土密实度不够的, 应重新作压实处理, 台背死角处的压实宜采用夯实机械;对含水量和空隙比均较大的软基或含有有机物质的粘性土层, 宜采用换土处理。换土深度应视软层厚度而定。换填材料首先应选择强度高、透水性好的材料, 如碎石土、卵砾土、中粗砂及强度较高的工业废渣, 且要求集配合理, 再采用注浆加固处理。

(五) 车辙的修补工艺与方法

1. 路面受横向推挤形成的横向波形车辙, 如果已经稳定, 可将凸出的部分切削, 在波谷部分喷洒或涂刷粘结沥青并填补沥青混合料再找平、压实。

2. 因面层与基层间有不稳定的夹层而形成的车辙, 应将面层挖除, 清除夹层后, 重作面层。

3. 由于基层强度不足、水稳性能不好, 使基层局部下沉而造成的车辙, 应先处治基层。

(六) 泛油的修补工艺与方法

1. 只有轻微泛油的路段, 可撒上3~5mm粒径的石屑或粗砂, 并用压路机或控制行车碾压。

2. 泛油较重的路段, 可先撒5~10mm粒径的碎石, 压路机碾压待稳定后, 再撒3~5mm粒径的石屑或粗砂, 并用压路机或控制行车碾压。

3. 面层含油量高, 且已形成软层的严重泛油路段, 可视情况采用下述方法之一进行处治:先撒一层10~15mn粒径 (或更大的) 碎石, 用压路机将其强行压入路面, 待基本稳定后, 再分次撒上5~10mm粒径的碎石, 并碾压成型;将含油量过高的软层铣刨清除后, 重作面层。

4. 处治泛油应注意以下事项:处治时间应选择在泛油路段已出现全面泛油的高温季节;撒料应顺行车方向撒, 先粗后细, 做到少撒、薄撒、匀撒, 无堆积、无空白;禁止使用含有粉粒的细料;采用压路机或引导行车碾压, 使所撒石料均匀压入路面。

四、结语

达开水库大坝白蚁防治处理 篇9

关键词:白蚁,防治,方法,措施

1 对白蚁的基本认识

白蚁群体由蚁王、蚁后、工蚁、兵蚁等组成。白蚁与普通的蚂蚁有着很大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白蚁组织严密、分工明确,蚁后繁殖能力非常强,每天可以产卵成千上万个。它们的天敌有青蛙、鸟类、蝙蝠等。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飞出地面的是有翅繁殖蚁,飞出地面是它们重新组建巢穴的首要条件。有翅繁殖蚁在脱翅后会寻找配偶,打洞成巢,繁殖后代,最终成为蚁王和蚁后。

白蚁在地球生物链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森林、草地上,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促进物质循环,增加土壤肥力,保持生态平衡。但由于白蚁的习性特殊,当白蚁入侵到人类生活、生产区域时,特别是入侵到水库堤坝、房屋时,就会破坏生存环境,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严重的会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广西曾对175座大中型水库进行调查发现,有90%左右的水库都有白蚁危害,其中75%因蚁害造成漏水。故人云:“千里长堤,溃于蚁穴”,所说的罪魁祸首就是白蚁。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生多起垮坝或决堤事件,大多与白蚁的危害有关。

白蚁种类繁多,遍布地区广,繁殖能力强,对水库大坝危害性大。在高水位来临时,大坝会出现渗漏、管涌、溃坝等险情。如果不对白蚁进行有效防治,势必危及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本文结合达开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白蚁防治的监理实践,探讨白蚁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2 达开水库工程概况

达开水库位于广西贵港市北部,处于贵港市、桂平市和来宾市武宣县交界处的大瑶山余脉龙山之中,主坝位于武宣县桐岭乡龙山雅拔屯黔江支流马来河中下游,地理位置为东经109°38′,北纬24°38′,距武宣县桐岭乡15 km,东距桂平市石龙镇20 km。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为426.8 km2,水库总库容为4.24亿m3,有效库容为2.135亿m3。水库设计灌溉面积约为34800 hm2 (52.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约为20207 hm2(30.31万亩)。该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2)型水利工程。水库枢纽包括拦河主坝、9座副坝、溢洪道、水库检修放空设施、灌溉输水设施等。本次除险加固工程包括主坝及9座副坝、溢洪道、放水设施(包括水库检修放空设施、灌溉输水设施、泄洪洞设施和灌溉发电洞等)、高架坝、防汛抢险道路、机电及金结设备安装等。

达开水库大坝众多,外坡面积较大,总面积达到64775 m2,其中主坝外坡面积为26183 m2。多年来,大坝外坡杂草丛生,加上水库周边都是崇山峻岭,地面被枯枝腐叶、植物皮层等易繁殖白蚁的物质覆盖。根据水库往年白蚁防治情况,结合本次现场勘察情况来看,达开水库目前主要有5种白蚁,分别是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海南白蚁、家白蚁和散白蚁等,其中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对水库大坝危害最为严重。它们在大坝内挖掘四通八达的蚁道和主巢腔及众多的菌圃腔,巢穴越深,对水库大坝的安全威胁越大。故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是本次防治的重点对象。

3 白蚁防治的方法及措施

3.1 白蚁防治的最佳时间

通过委托有资质的白蚁防治专业单位对水库大坝内、外坡进行现场勘察,分析确定本工程的白蚁品种主要有黑翅土白蚁、黄翅大白蚁、海南白蚁、家白蚁和散白蚁等,这5类白蚁群体庞大,个体数量众多,一般在坝面密实、坝体内水位线以上筑巢。根据白蚁的生活习性,白蚁活动活跃季节一般在每年的4—7月,故本工程确定在5-6月进行灭蚁治理是合适的。

3.2 白蚁防治的范围

从各坝内、外坡白蚁危害迹象分析,坝肩、大坝两侧与山体相连处白蚁危害较为严重,且泥被、泥线随处可见。治理范围不能单纯注重外坡坝面,坝肩和连接坝体的两侧山坡50 m以内的蚁源区应该加以考虑。故灭蚁范围重点选择在坝肩、外坡及外坡与山体相连50 m内。施工顺序为先坝肩、外坡,再从近至远向外坡周边延伸。

3.3 白蚁防治的方法

目前,预防及灭蚁的方法有喷杀法、挖巢法、诱杀法、灌浆法、熏蒸法和毒土隔离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相互结合,防治效果才会比较理想。结合达开水库的特点,白蚁防治采用先挖巢,再诱杀,最后喷杀的方法。为阻止山体白蚁入侵到大坝坝体,在外坡与山体周边挖槽投放蚁药(即毒土隔离法)。治理后采用观测桩等方法加强观测,以验证白蚁防治的效果。

3.4 白蚁防治的措施

3.4.1 选择资质高、经验丰富的白蚁防治单位

白蚁防治的专业性比较强,按规定需要白蚁防治单位具有相应的资质和能力。根据施工单位申报、监理机构审查、业主批准,本工程选择了湖北翔龙云海白蚁防治有限公司(负责主坝、二副坝)、武汉春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高架坝)、湖北省罗田县白蚁防治研究所(负责三至九副坝)等3家具有白蚁防治资质的单位对达开水库各坝进行白蚁治理。

3.4.2 进行白蚁防治知识的培训

目前,社会上开展白蚁防治知识的培训不多,致使多数人对白蚁防治知识一知半解,因此在白蚁防治前有必要组织参建各方代表进行一次白蚁防治知识培训。本次培训由监理单位组织参建各方代表在现场观看白蚁防治科教片,并召开专题会,沟通交流白蚁防治的经验,让参建各方代表对白蚁的品种、寄生环境、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等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增强参建人员对达开水库大坝白蚁防治的信心和决心。

3.4.3 审批白蚁防治专项施工方案

重点审查该方案是否制定有切实可行的白蚁防治施工程序、治理方法和治理措施。根据本工程发现的黑翅土白蚁和黄翅大白蚁及其生活习性,应分别对老巢、新巢、深巢、浅巢等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案,充分体现“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的白蚁防治原则及以“白蚁隐患和周边蚁源区综合治理”为中心,采取“点面结合,以面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法,并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3.4.4 加强白蚁治理过程的监控

(1)挖巢治理。人工挖巢就是直接挖出白蚁的主副巢,活捉蚁王、蚁后,及时用药物毒杀残存白蚁,其效果可立竿见影,达到除根治本的目的。人工挖巢可根据勘察通过在外坡上的松土堆、鸡丛菌、炭棒菌、三踏菌进行寻找蚁穴,然后顺着蚁道进行开挖。例如,在九副坝左、右坝肩共挖出白蚁主巢4个,副巢15个,其中右坝肩发现的蚁穴深度达1.4 m,属于老巢,主巢径宽达40 cm,副巢经宽达20~25 cm。抓住蚁王和蚁后后,喷洒药水,投放药饵,并重新覆盖土壤。在外坡两侧与山体接连处共挖出主巢3个,径宽达20~30 cm。人工挖巢后,及时对蚁巢灌注药液进行毒杀,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一般水库大坝都不允许进行人工挖巢,解剖蚁巢必须在不影响大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经过安全分析,本工程在实施药物诱杀的同时,对坝肩30~40 m范围内蚁源区的繁殖巢有必要进行挖巢处理。消灭坝体周围的繁殖群体,也就控制了白蚁的有翅成虫飞往坝体繁殖的蚁源。

(2)对蚁巢、蚁道灌浆。对不具备开挖条件的蚁巢或发现有较大的蚁道,应进行灌浆填充处理。先在蚁源区域作标记,按照“先急后缓”的施工原则,利用白蚁与真菌之间的关系,找巢、用钢钎定位控巢,然后通过分飞孔、泥被、泥线找出蚁巢和蚁道,然后逐一进行灌药浆填充处理。

(3)坝外坡面投放诱杀管(或埋设诱杀包)。毒饵诱杀是一种高效低毒、安全环保且对人畜无害的方法。它具有操作简单、针对性强、诱杀效果好等特点,并适应本工程所有大坝及周边环境。本工程的做法为:根据寻找到蚁巢的外露特征或白蚁的活动迹象,在坝体外坡有白蚁正在取食的地方投放诱杀管,让白蚁取食毒饵。其中,对黑翅土白蚁投放DB型毒饵,对黄翅大白蚁投放DBH型毒饵,若将毒饵直接放入白蚁分群孔内效果会更好。另外,在所有大坝外坡,按5~8m的间距视白蚁密度全面埋放药片。药片埋放后7~10 d检查一次,若白蚁取食完药片应及时重新埋放。一般白蚁取食药饵10~15 d将全部死亡。该法可在实施几种防治措施后进行,这样做既能治理残留在坝体的白蚁隐患,又能检验治理的效果。

(4)坝面施药。蚁源挖除后,对各坝外坡面及蚁源区进行喷洒天鹰杀白蚁乳液或凯奇杀白蚁悬浮剂等药液治理,喷药分3次进行,药物喷洒要求充分渗透1 cm,喷洒前后12 h不下雨(如遇雨后必须补喷)。使用传染药物可使该群白蚁经药物中毒传染而全部死亡,同时可有效地预防两边山头白蚁的有翅成虫分飞至大坝上重新营巢。

(5)坝外坡设白蚁隔离带。根据实际情况,在大坝外坡与山体接连处建立隔离带,可以有效防止山体的白蚁侵入到水库大坝内,确保大坝安全。如高架坝外坡两端按0.3m×0.5 m进行钻孔灌注药液,隔离带总长145 m,共钻孔435个,平均孔深0.8 m,需灌注药液3次,平均3L升/孔,共灌注药液1300L,灌注完成后进行封孔。

实践证明,白蚁防治应采用综合式全面灭治的施工方案,在施工时根据实际情况跟进施工。本工程可分2个阶段进行施工:第一阶段完成周边环境的治理,包括挖巢、施药、诱杀及设防蚁隔离带;第二阶段待外坡修复完毕后种植草皮前进行坝面的施药和诱杀。

3.5 白蚁防治的效果

为验证白蚁的治理效果,本工程采用如下办法进行验证:

(1)蚁情。①多次查找无白蚁活动迹象。即在白蚁活动季节,在每个大坝外坡表面50 m2设一处引诱片,每隔周检一次,连续周检3次未发现白蚁活动的迹象。②离坝50 m周边找不到年巢分群孔。

(2)蚁巢填充度。①对坝内死巢穴系统进行灌浆,经气注孔或挖坑抽查,填充度达95%以上。②对位于坝体与山坡接头的小山包处的蚁巢洞穴进行补填复灌。③在正常水位时,未发现因蚁患造成水库漏水及漏浆现象。

经过1年的实践验证,本工程各坝面均未发现有新的白蚁活动迹象,白蚁防治达到了预期效果。

4 结语

浅析室内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处理 篇10

室内的空气质量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起居, 室内的空气质量和健康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因此, 我们必须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处理室内的空气质量问题。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设计施工中, 我们不但要重视空气质量问题, 而且要依据空气的检测标准, 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

一、室内环境污染来源及其危害

1. 甲醛

甲醛是一种有毒、无色、易溶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 主要来源是室内各类家具采用的木屑板、合成地板、夹板、贴面板及家具装修的挥发。一般新装修的房子甲醛的含量可达到0.5 mg/m3, 个别严重地可达到1.5 mg/m3。其表现为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症状, 如咽干、咳嗽、头疼、头晕等症状。甲醛的挥发期甚至长达数十年, 可能引发慢性呼吸道感染。甲醛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及肝脏等都有严重地毒害作用。

2. 氨气

氨气是一种无色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氨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室内的装饰材料和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添加剂。氨气能够吸收人体组织中的水分, 常依附在眼结膜和皮肤黏膜上, 使组织蛋白失活变性, 改变细胞膜的结构, 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氨气还可经肺泡进入血液, 与血红蛋白相结合, 从而破坏运氧功能, 引发肺水肿, 甚至造成昏迷、休克及心脏骤停等症状。

3. 苯及芳香烃

苯是一种有芳香气味、易燃、易挥发、燃点低的无色液体, 主要来源是厕所消毒液、驱虫剂、油漆、除臭剂、涂料中的粘合剂和稀释剂、塑料、汽油、橡胶合成纤维等材料。苯是一种有毒物质, 对人的血液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毒害作用, 可以造成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严重会使人昏迷, 甚至导致死亡。

4. 一氧化碳

CO的主要来源是煤和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工厂排放、汽车尾气及吸烟人群等。人体吸入后可导致血液丧失运输氧的功能, 甚至死亡。

5. 氯气

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处理水污染时常用。其污染源是由洗衣、沐浴和煮沸水时挥发引起的。症状是慢性或和急性中毒, 可能引起肝血管肉瘤。蒸发时还会挥发出三氯甲烷, 浓度高时可引发癌症。

6. 放射性污染物及其危害

氡是主要的室内放射性污染物, 是一种惰性气体, 其主要来源是房基、室内混凝土地面及其周围的土壤、装饰石材和矿渣、建筑材料、供水、用于厨房设备和取暖的天然气。氡是人接触的最主要外界辐射来源, 人所受辐射的有效剂量40%来自氡及其子体。据统计资料显示, 人们患肺癌的主要原因源于氡的影响。我国每年约有5 000人因氡而导致死亡。此外, 氡对人的神经系统也有影响, 可使人精神萎靡, 昏昏欲睡。

7. 生物性污染物及其危害

室内空气的生物污染物包括花粉、病毒、细菌、真菌、生物体有机成分等。可能造成哮喘、建筑物综合症、呼吸道传染病等疾病。

8. 大气颗粒物污染及其危害

大气颗粒主要是粒径较小的飘尘。主要来源是衣物上的污垢、人体头皮、皮肤屑、扫除及人体活动、燃料燃烧的煤烟、玻璃纤维、建筑材料的石棉纤维、螨虫、吸烟烟雾烟尘、厨房油烟、焦油等、一些不符合标准的洗发水、清洁剂、杀虫剂、空气清新剂、石棉制品及塑料等材料等。大气颗粒的吸附性强, 易成为有毒物质的载体。尤其是多环苯类、多环芳香烃、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等, 使得近年致变、致癌、致畸、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9. 物理污染

物理污染主要有室外交通工具所引起的噪声污染、室内灯光照明不足、过亮或颜色鲜艳所引起的视觉污染。如白色面积很大会使人的视觉产生盲点, 而触觉污染则会给人带来直接的伤害。

1 0. 电磁污染

指人为和天然的有害电磁辐射及各种电磁波的干扰, 主要来源于电器、广播等。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会造成直接伤害, 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突变的主要原因。

二、室内污染预防措施

1. 污染源的控制

(1) 优化施工工艺、优化设计方案。设计方案是整个工程的总策划, 应尽量选用无污染、少污染、无毒、少毒的施工工艺。室内设计应确保通风良好, 在施工过程中, 应谨慎防治污染。新建房屋应避免含氡量较高的地方, 而且要尽量选择含氡量低的建筑材料。在装修和装饰上要注意室内的环境条件, 充分考虑室内空间的承载量, 合理搭配装饰材料。避免引入污染源, 达到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的目的。

(2) 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材料

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有助于人体健康的无污染、少污染的绿色产品, 尽量避免使用大芯板的材料。在装修前用甲醛去除剂对人造板进行卫生处理, 装修完成后, 再对人造板进行表面处理, 每隔半年进行一次表面净化处理。建筑商到建材市场选购陶瓷和石材产品时, 需向经销商索取产品的放射性检测合格报告, 请环境检测中心用仪器进行放射性检测或请厂家出示检验合格报告, 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3) 选择绿色环保的家具

家具是室内装修的重要组成, 从家具的使用材料进行考虑, 消费者和设计者应选择国家认定的符合环保材质的家具。一般有实力的大厂家或知名品牌生产的家具出现污染问题的比较少。

2.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

新房装修后, 最起码要连续通风3个月, 才能减少有害气体释放的危害。厨房里的空气卫生要讲究, 每次烹饪完成之后必须开窗换气;在煎、炸食物时, 更要开窗通风。在室内养一些抗污染的花草, 也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如铁树可以吸收苯, 吊兰能让86%的甲醛和过氧化氮、96%的一氧化碳得到净化, 常青藤能让90%的苯消失, 天南星的苞叶能吸收50%的三氯乙烯、80%的苯, 仙人球、芦荟都能够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万年青雏菊可以吸收三氯乙烯等。室内环境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在通常情况下, 湿度越大, 温度越高, 通风条件越好, 越有利于室内甲醛的释放, 越有利于室内环境的清洁。

3. 禁止吸烟

正确使用家庭化学剂。使用化学剂时必须开窗, 用后不能立即关窗, 至少应通风换气30 min方可关窗。在使用熏香剂、除臭剂和杀虫剂时一定要适量。避免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特别是卧室, 尽量避免多种办公同时进行和家用电器的同时启用。对家用电器的使用, 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例如电视机与人的距离应保持在4~5 m, 与日光灯管距离应在2~3 m, 在微波炉开启之后要距离至少1 m等。

三、室内污染治理分析

随着室内污染不断被重视, 室内污染治理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有关室内污染治理的产品也越来越多。目前室内污染治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采用炭治理

活性炭、竹炭等是通过利用碳的吸收、吸附有害气体以及异味原理, 来减少空气污染。它对吸收甲醛效果在50%左右, 对苯治理效果在90%以上, 该方法处理污染的活性炭吸附适用于较轻或通风环境, 但当活性炭达到饱和后会失去活性以致不具有治理效果。但是该方法特点是成本低、无毒, 见效慢, 因此可作为长期治理的一种方法。

2. 提取天然纯植物性的清除剂

对室内环境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应该就是理想的室内空气污染清新剂, 其对甲醛、苯的治理效果在50%左右。

3. 选用有效的室内空气净化设施

可依据室内环境的不同污染情况, 选用具有不同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以便有效去除特定的污染物质。该方法针对性较强, 可以根据具体污染源进行处理。

4. 负离子治理

这是用能够产生高压电的设备电离子分解有害污染气体, 使苯、甲醛等污染气体氧化成负离子, 并在空气中还原成为氧气、水和二氧化碳。该方法见效快、无污染、无死角, 去除效果可达70%.但高压电设备比较危险, 有电磁辐射, 不可长期使用。

5. 专业团队专业治理

国内已经有很多专业治理室内环境的企业或者团队组织。他们通过专业分析, 找到污染来源, 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最有效、最科学、最合理的治理方案。因此, 专业团队是治理室内环境污染最有效、最保险的方式。

四、结语

总之, 室内环境的污染现状表明, 室内空气污染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想从根本上去除室内空气污染, 则必须从源头开始处理。只有控制好污染源头, 才能彻底解决室内空气的污染问题。预防室内环境污染的重点在于选材, 而且要合理设计建筑工程, 工程竣工后要注意通风换气。践行以上措施, 室内环境污染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因为室内污染物具有持续时间长及复杂多样的特点, 所以治理产品不能包治百病。如果出现严重超标现象进而危害到身体健康, 而且新产品无法解决这种问题时, 则应考虑拆除。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室内空气的污染问题, 分析了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并对各种污染源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

关键词:室内环境,空气污染,污染来源,防治处理

参考文献

[1]茹庆霞.浅析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对策[J].环保科技, 2012 (26) .

[2]苏瑜, 王小花.浅谈室内环境污染及防治对策[J].科技环保, 2011 (08) .

防治处理 篇11

【关键词】采煤生产;瓦斯燃烧;预防处理

预防瓦斯燃烧是杜绝瓦斯积聚超限和热源产生。瓦斯积聚超限,需要加强矿井通风管理,避免瓦斯积聚;严格瓦斯监测检查,出现积聚超限要立即处理。减少热源的产生或限制它引燃能量,需要采取的措施一般是:杜绝非生产性热源;减少和控制生产性热源。在出现瓦斯燃烧事故后,要马上处理,把损失降到最低,控制事故的扩大和蔓延。

1.瓦斯燃烧事故的处理

瓦斯燃烧有低浓度瓦斯燃烧和高浓度瓦斯在与新鲜空气接触面处燃烧。这两种不同浓度 的瓦斯 燃烧有不同的条件和特点,在不同浓度瓦斯燃烧时,要按照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1.1低浓度瓦斯燃烧事故的处理

低浓度瓦斯遇引燃热源后,可在混合气内部燃烧,如果出现引燃瓦斯热源,即会造成瓦斯区内大面积的燃烧,应按火灾情况做以下处理:

(1)瓦斯燃烧,必然消耗大量的氧气,巷道空气由于瓦斯燃烧而缺氧,因巷道顶部瓦斯浓度高,巷道上部的氧气消耗比巷道底部多,如果燃烧不能直接灭火并威胁人身安全,必须戴好隔离式自救器或其它供氧设备迅速撤离灾区,在无供氧设备时,井下人员要把头低下迅速撤离灾区。

(2)在出现瓦斯燃烧后,要保证正常通风,以避免由于风量减少,瓦斯浓度迅速增大而转为瓦斯爆炸事故。

(3)在瓦斯燃烧面积较小,要按具体灾情,通过直接灭火的办法扑灭,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用洒水或灭火器扑灭。在燃烧面积大,不能直接灭火,一定要对燃烧区实施封闭。

(4)在扑灭瓦斯燃烧后,要全面检查,消除由于瓦斯燃烧引燃煤或支护材料的燃烧,避免再次引发火灾事故。

1.2高浓度瓦斯燃烧瓦斯事故的处理

矿井发生高浓度瓦斯的地点一般是采煤工作面采空区、盲巷、冒落空洞。高浓度瓦斯在混合气体内部不可能燃烧,在有新鲜空气供给时,才能在新鲜空气接触面发生燃烧,所以,高浓度瓦斯燃烧的区域小。在燃烧后,可在新鲜空气接触处运用灭火器或洒水直接灭火,在直接灭火不能扑火时,要对高瓦斯区域实施封闭。

2.瓦斯窒息事故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1)避免巷道瓦斯积聚,对行人巷道应加强通风,保证巷道的风量和风速可有效稀释瓦斯,杜绝无风或微风巷道。

(2)井下长度超过6m的无风独头巷道,无论是煤巷、岩巷,只要瓦斯涌出量大,在瓦斯浓度达30%时,一个工作日内处理不了或不能恢复通风,就必须予以封闭。对废巷应及时用砖混结构永久砌封,不可用板材临时封闭。

(3)临时停风巷道,要在巷道设置栅栏、警标。并派人在掘进巷道口新鲜风流中看守,其它人不可进入停风区,直至恢复正常通风时止。

(4)排放盲巷瓦斯,应严格制定排放措施,排放瓦斯时回风巷人员要撤出并禁止人员进入,盲巷 内瓦斯未排完前,排放瓦斯人员不可进入高瓦斯区。

(5)检查高冒区域或空洞内瓦斯时,人员不可进入。

(6)人员进入瓦斯状况不明的巷道,要检查瓦斯,在瓦斯浓度超限后,不可入内。

3.瓦斯喷出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3.1综合预 防处理

(1)在掘进巷道的前方和两侧打钻孔,探明有无存在含瓦斯的断层、裂隙等地质构造,把握它们的位置、范围及储存瓦斯量等情况,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根据。

(2)若探明断层、裂隙不大或瓦斯量较小时,就可自然排放;如探测瓦斯量较多、范围较广、瓦斯喷出强度较大和持续时间较长,要施工抽放钻孔连接管网进行抽放:如果掘进工作面及巷道有较多细小裂隙,并分布也广时,要停止掘进,封闭巷道进行抽放。

(3)喷出瓦斯的裂隙范围较小并喷出瓦斯量不大时,要用金属罩或帆布罩把喷出瓦斯的裂隙盖住,在罩上接风筒或管路,把瓦斯引到回风巷或引导距离工作面20m以外的巷道中,确保工作面安全爆破。

(4)喷出瓦斯的裂隙较广、瓦斯置较少时,要用黄泥或水泥堵住裂隙,避免瓦斯喷出,确保工作面安全。

(5)对有瓦斯喷出危险的工作面,必须有独立的通风系统,实行独立通风,加大供风量。

3.2分类预防处理

3.2.1承压瓦斯喷出的预防处理措施

探清地质构造和瓦斯储存状况。在有瓦斯喷出的区域,掘进时要通过前探钻孔等手段,探明巷道前方的地质构造,裂隙的位置分布及瓦斯储量等,预 先制定好防范瓦斯喷出的安全技术措施。

采用引排、抽放综合措施处理瓦斯。要采用隔离气源并接设专用管路排出瓦斯的方法。在裂隙较小、喷出瓦斯量不大时,要用引排罩隔离气源,连接专用管路,靠喷出瓦斯的自然压力或抽放负压抽排至回风巷或地面。为探明前方的地质构造和瓦斯储存状况,要采用在巷道侧帮打钻孔实施“边掘边探(抽)”措施。探测钻孔保留相应的超前距,在钻孔遇到瓦斯喷孔或探测到储存有瓦斯的裂隙或构造时,马上封孔抽放。在瓦斯喷出强烈、喷出量较大时,要把喷出瓦斯的巷道封闭,通过抽放管路把瓦斯抽至地面或引入回风。封闭巷道时,密闭墙 上预留观测孔和放水管。

要加强通风管理。有喷出危险的工作面必须搞好通风管理和严格瓦斯检查制度,避免风量不足导致的瓦斯超限。

3.2.2卸压瓦斯喷出的预防处理措施

要查清地质构造,特别是把握层间岩石性质与厚度的变化、邻近层的瓦斯压力和煤层瓦斯含量及地压的大小等,按喷出的危险性制定防范瓦斯爆炸、瓦斯窒息等事故。

加大对卸压瓦斯的抽放强度。按初期卸压面积计算卸压瓦斯量,按卸压瓦斯量和瓦斯喷 出的危险程度确定预排初期卸压瓦斯钻孔的数量及孔位,提高抽放瓦斯负压,以求增大预排 瓦斯量。

加强顶板管理。支护形式和质量要满足开采设计和作业规程的要求,加强支架质量检查,必须采取人工卸压措施,避免大面积突然卸压而造成瓦斯喷出。

有瓦斯喷出危险的工作面,要实行独立通风,回风侧不可设控风设施;供风基要符合规定,加强瓦斯检查,把握瓦斯涌出与抽放动态、预报瓦斯喷出。 [科]

【参考文献】

[1]王联等.瓦斯爆炸的原因及事故预防措施,煤矿现代化,2007,1.

[2]杜波等.综采工作面上隅角瓦斯燃烧事故处理技术分析,中州煤炭,2007,6.

[3]陈晓军等.瓦斯爆炸及其预防.煤,2008,2.

[4]程智.煤与瓦斯突出预防及石门揭煤防突.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6.

防治处理 篇12

旧水泥砼路面加铺沥青层的主要施工流程如图1所示。首先需对旧水泥混凝土板块进行调查与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将板块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针对不同的类型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对板块进行处理, 处理方法可以参考不同的设计与施工规范;然后需对原路面的接缝进行处理, 如果路面需加宽, 则需要对新绑加宽的水泥混凝土板块与旧路面进行连接处理;对老混凝土路面病害处理完毕后, 最后进行“白+黑”沥青混凝土路面加罩。在改建的实践过程中, 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防止反射裂缝。世界各国在防裂研究上做了大量的试验和实践, 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案。《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 - 2002对沥青加铺层结构设计作了规定, 但对减缓反射裂缝的几种措施中并没有指明主要防裂措施和辅助防裂措施。

2 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反射裂缝成因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扩展模式主要有剪切型反射裂缝及张拉型反射裂缝。交通荷载及温度作用是引起反射裂缝的两大因素。剪切型反射裂缝通常由交通荷载引起。车轮荷载驶经接缝 (或裂缝) 时, 在车轮偏荷载的作用下, 接缝 (或裂缝) 两侧的板端出现弯沉差, 使接缝上方的沥青混凝土加铺层承受较大的弯拉应力和剪切应力。此弯拉应力和剪切应力若超过沥青混合料的弯拉强度或抗剪强度, 在接缝 (或裂缝) 处就会出现反射裂缝。而温度变化可引起张拉型反射裂缝。沥青混凝土加铺层粘附在旧面层板上, 旧面层板因温度下降而收缩时, 由于旧面层板与加铺层的层间粘附阻力, 沥青混凝土加铺层也会相应出现收缩变形。混凝土板的收缩在两条接缝 (或裂缝) 内进行, 混凝土板降温时会导致接缝 (或裂缝) 上方的沥青混凝土加铺层内出现较集中的拉应力。此时拉应力若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 加铺层便出现开裂。

反射裂缝一般先出现在轮迹处, 然后再向两侧发展, 初期时对路面的使用性能影响不大;但随着雨水或雪水的浸入及沥青的氧化, 裂缝两侧的路面结构层, 特别是裂缝附近的土基含水量加大, 甚至饱和, 在大量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 产生动水压力。由于水泥稳定砂砾基层抗冲刷能力较低,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便出现唧泥现象, 水泥混凝土板底脱空, 垂直相对位移加大, 路面结构的承载能力大幅下降, 路面加速破坏, 使用功能丧失, 使用寿命缩短。因此, 沥青加铺层反射裂缝的控制成为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造的最重要技术问题。

3 控制措施

世界各国在防裂研究上做了大量的试验和实践, 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方案。实践过程中, 对反射裂缝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3.1 应力吸收法

应力吸收是指在罩面层和原路面之间设置隔离层, 主要采用弹性模量较小的材料, 如土工布、油毛毡、改性沥青卷材等。这种方案本质上就是消除水泥混凝土板缝处的应力集中, 把被加罩的沥青混凝土面层由应力产生的微小形变传递给低模量的隔离层, 隔离层隔离了加罩层的形变, 从而起到了吸收应力的作用。目前应力吸收使用较多的是土工布, 但土工布施工质量难以保障, 所以近年来有其他材料代替土工布, 如纤毛胎基的改性沥青卷材等。这种方法的对温度型反射裂缝效果明显, 但是要求原水泥混凝土板块板体性能应良好。另外应力吸收层影响结构整体性, 故加罩部分应有良好的路面结构。而且新材料价格较高。

3.2 加筋法

加筋法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提高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增加沥青面层的刚度, 使沥青面层提高抗裂抗拉能力。在实际应用中, 加筋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铺设钢筋网、铺设玻璃纤维格栅、采用加筋纤维沥青混凝土等。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合理, 能较明显减缓反射裂缝的开展, 对增加路面结构强度也有帮助。但是加筋工艺各不相同, 施工工艺较为复杂, 加筋材料价格较高。

3.3 锯缝法

锯缝法是在加罩后的沥青面层上锯缝, 并使锯缝与原水泥路面的接缝对齐, 然后再灌缝封住, 施工中一般采用锯横缝。这种方法是在沥青面层上预先留下假缝或称预切缝, 使裂缝沿着设计要求的位置开展。当裂缝通过灌缝材料后, 养护单位仅需重新灌缝即可。此方法养护费用低, 养护效率高, 但是施工较为复杂, 尤其是要在摊铺时标明每条需要预切的缝的位置。适用范围较小, 如果设计中心线与原路面中心线不在一条直线上时, 采用此方法就会明显影响外观。

3.4 破碎原水泥路面法

破碎原水泥路面法就是将原水泥混凝土完全破碎成小块状, 再用重型压路机压实, 然后再在上面摊铺沥青混凝土。这种方法国外使用广泛, 防反射裂缝效果最好, 但是工艺复杂, 需专用的破碎设备, 理论上破碎后的路面在压实后不能有有任何松动, 否则将增加罩面层厚度, 施工费用较高, 施工噪音大。

4 防治对策

为防止沥青混凝土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 可以考虑采用如下四种措施。

(1) 在水泥混凝土纵、横缝处贴“SBS防裂贴”;

(2) 设不小于3厘米厚的AC-10沥青混凝土找平层, (其厚度具体根据道路纵断面设计高与现状路面之间的高差确定) , 该层有吸收应力的作用, 能有效缓解沥青混凝土路面反射裂缝的产生;

(3) 设防裂土工材料;

(4) 采用SBS改性沥青。

结合笔者设计与施工经验, 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环节对反射裂缝进行控制。

①认真做好老路调查、检测, 是决定老路利用率的前提。

②合理布设沿线管线。

③确定合理的结构层及防裂措施, 措施有:

一是防止基层的不均匀沉降 在新老衔接且不易压实处做砼基础, 设格栅、传力杆;

二是改善沥青面层性能 SBS改性沥青;

三是设置应力分散防水层 AC-10应力吸收防裂土工布SBS防裂贴。

5 结语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是目前我国公路技术领域的一大课题, 目前尚无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方法, 因此需要按照一定的施工流程进行施工, 才能保证质量。诸多防裂措施中, 应首先考虑从功能上起主要防裂作用的应力缓解层,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辅以辅助防裂措施。需要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 才能做到少出现、甚至不出现反射裂缝。

参考文献

[1]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40-2004)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3]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30-2003) [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4]赵晓雷, 刘博航.土工布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中的应用[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 35 (4) :71-73.

上一篇:统计视角下一篇:宪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