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视角

2024-10-09

统计视角(共9篇)

统计视角 篇1

在大数据时代来临的今天, 统计学的威力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我们很早就已经将统计学应用于经济问题的处理, 并且变得得心应手, 在数据时代的今天, 人们将数据统计应用于经济问题的分析与处理上, 其可靠性与准确性进一步得到加强。然而, 统计学并没有分化统计经济学这门学科, 统计学仍然只局限于方法论的应用, 其自身并没有产生经济价值, 更没有体现统计经济这一种经济形式的存在。将统计学与经济相结合, 并且形成一门独立的、完善的学科, 是统计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统计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分析

统计学研究原理为通过对获取大量的数据对其中出现偶然现象进行统计与分析, 并且探讨这些偶然现象出现的偶然性和规律, 其结果为其他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与服务。究其本质, 统计学是现象的规律的计量方法。统计经济与经济统计学、数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容易让人混淆, 但是统计经济学与上述学科也有诸多不同之处。

1. 经济统计学

(1) 经济统计学本质

经济统计学是统计学应用于经济问题研究统计方法。它存在的价值在于经济学问题研究中对统计学具有需求性, 它存在的价值在于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来解决, 它是统计学侧重于经济领域内问题的解决。经济统计学针对经济问题的分析解决有一些适用经济领域内的方法, 例如价格变动指数法, 可以用于分析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内, 某个市场环境下某种产品的价格变动, 希望可以得到价格变动规律、价格变动特点等。还有一些特殊的统计方法, 例如平衡帐户法等。经济统计学作为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以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外部表现形式的研究, 揭示内部规律。

(2) 经济统计学与统计经济学之间的区别

(1) 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经济统计学的重点在于统计方法用于经济问题的解决, 统计经济学的重点在于经济理论实证分析结果评价, 与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前者属于统计学范畴, 后者属于经济范围。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过程是先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汇总, 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最终得出相关数据;统计经济学的研究过程则是先对经济形态进行分析, 再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 将数据与经济形态进行比较, 指导相关政策的执行。

(2) 研究对象不同。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现象, 通过统计学方法, 来探讨经济现象内部存在的经济活动规律;统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统计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中各个为量之间的关系, 并以此关系推理出经济活动也产生的影响。

2. 计量经济学

(1) 计量经济学的本质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它由第一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创始, 它实现了理论经济学、数学和经济统计学三位一体, 将其与数理统计方面的内容整合到了一起。计量经济学侧重于经济问题分析的数学化, 也就是利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经济数据项, 用函数关系来描述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再通过对函数进行计算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2)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经济学之间的区别

(1) 分析工具不同。计量经济学运用了数学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它是围绕着回归分析为中心, 常用的方法有最优化法、模糊数学法以及投入产出法。统计经济学所使用的工具不局限于数学方法, 它还应用其他经济学分析方法。

(2) 研究对象不同。从本质上讲, 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数”, 统计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量”。“数”的计算运用数学计算方法, “量”的估算运用的是分析方法。对于经济活动的分析与经济政策的指导, 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应以“数”为研究对象, 还是应以“量”为研究数据。

3. 统计经济学

(1) 统计经济学的本质

统计经济学将经济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过程中完成相关现象的统计与量化, 让人们可以总结大量的经济现象, 发现存三地现象内部的实质。统计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统计与量化是为经济分析服务的。然而, 经济市场是人为构建的, 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并非像自然环境中的事物一样,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 周而复始, 可以用固定的实验方法来检验。而定量问题的研究, 应以大量的假设为前提,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 就要忽视一些非主要因素的存在, 故最终实验结果会与实际结果有一定距离。

(2) 统计经济学的的特点

(1) 以经济模型的构建为主要研究方法。利用统计经济学来研究相关问题, 或是对经济政策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价与检验, 大多采用构建经济模型的方法。但是, 经济模型的构建是否成功, 是否准确的分析出经济现象, 还依赖于数据的收集与选取, 统计数据要具准确性, 如果统计数据存在问题, 单一的经济模型也是无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

(2) 研究结果无法通过实验检验。统计经济学之所是一门新兴学科, 并且时至今日, 仍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主要是由于它学科具有边缘性, 那么, 统计经济学结果只能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 从实践中确定其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无法通过实验检验出来。

(3) 研究结果用于指导经济决策。统计经济学的价值体现在可以对一些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为经济决策方案的优化提供分析, 统计经济学发挥经济决策指导作用通常会与其他管理方法与管理职能结合, 形成一套有价值的理论体系。

二、统计经济学的实证转型

统计经济学的发展一直存在争议, 它不仅是统计方法的创新使用, 利用统计学, 更能实现经济学问题的研究。统计经济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最早提出统计经济学理念的是日本社会学家蜷川虑三, 他将统计学应用于社会发展学, 并提出统计学的另一个分支, 即统计经济学。而首次对统计经济学展开系统全面的研究的则是日本科学家大桥隆宪, 他率先将统计方法应用于经济学问题的检验与实证。我国对统计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 目前仍处于落后的水平。我国要想构建特色统计经济学, 实现统计学的实证转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创建统计经济学这门学科

统计经济学已经在现代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与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既是经济学成熟的表现, 也是统计学利用范围拓展的结果。统计经济的出现, 不仅确定了经济学与其他研究学科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系, 它使一些经济问题的解决方法变得更丰富多样, 同样, 经济学研究从量的层次深入到了质的层次。经济问题的分析方法从最初的统计核算阶段发展到统计阶段, 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也是由于经济学家在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 切实的应用了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 可以说是真正的实际需求推动了统计经济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创建统计经济学是适应经济学发展与统计学发展的双重需要, 同时, 这也将给很多领域的学科发展以更多的启示。虽然, 自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至今, 仍然没有一位经济学家是独立的应用统计经济学理论而实现了科学研究的成功,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所有经济学家的中关于量的研究都采用了统计学方法, 这些经济学家也可以被称为统计经济学家。创建统计经济学, 将统计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离出来, 既是对这门学科存在的认可, 又可以鼓励一些科研人员来探讨这一学科中更大的潜在研究方法与理论, 创建统计经济学是其实证转型的第一步。

2. 保障统计经济学的规范化发展方向

统计经济学归根到底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探讨的是经济学方面的相关问题, 因此, 在统计经济学创建与发展的过程, 一定了保证其应用的规范性, 发展方面的规范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 研究人员一直认为经济学产生于现实社会, 一切经济学理论都要通过实证研究才能实现, 只要通过实证研究, 其研究结果就具有说服力。不认为经济学的发展, 或经济现象的研究应注重学科规范性, 就会导致统计经济学在这种氛围下发展下去也很有可能变得没有了规范。如果经济学相关研究一味的强调实证研究, 不注重其在理论基础上建立的科学的实践分析方法, 这样就有可能偏离经济理论, 其研究成果的权威性也就受到了质疑。而统计经济学成为了一门全新的理论学科, 并且在多年的理论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统计经济学之所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由于它具有原来经济学科无法完成的功能。近些年, 我国经济领域内的诸多学者在进行经济问题研究时都应到了统计方法, 但是出现了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由此可见, 应重视统计经济学的规范化发展。

3. 确定统计经济学的运用目标

当前我国很多学者都在科学研究时运用了统计经济学方法, 但是, 有些学者为了体现自已科学研究的深度与理论高度, 一味的创建复杂的经济模型,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分析结果的可靠性。运用统计经济学应以追求更准确客观的研究成果为主要标准。所谓准确是指科学研究的结果要与实际结果尽量符合。然而, 当前很多研究在充分的利用统计经济学研究方法, 更多的是追求定量研究方法的高级化, 大都建立了一个复杂的、庞大的模型, 不管在科学研究中需要与否, 都无所顾忌, 似乎只要技术方法高级, 其研究成果就更有价值。最后, 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形式主义”盛行于科学研究之中, 无论何时, 科学研究都应对获得可靠、准确的研究结果, 不避浪费过多的人力、财力, 只要保证研究质量即可。

随着当今时代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 当前经济数学化的大趋势下, 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再度融合趋势变得非常明朗。在很多统计学、经济学相互交叉的部位, 众多的关联性学科, 例如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从上面的分析可能看出, 统计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计量统计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是从其本质上讲, 确有不同之处。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紧密起来, 统计学也与其学科结合起来, 也发展起来了很多其他学科, 而这些学科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得到了完善。将统计经济学从其他学科体系中分离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 不仅有利于统计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 还可以为科学研究人员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然而, 任何事物的成才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其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本文就统计经济学的实证转型上进行了分析, 分析了统计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 同样要处理好存在的发展不规范、发展目标失衡等问题。从统计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统计学的实证研究, 就要继续发挥各个学科的优点, 将科学研究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袁卫.统计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统计研究》, 1992年第3期

[2]隗斌贤等.《统计分析概论》.陕西科技出版社, 1992年

[3]隗斌贤.管理统计多角透视.《统计与决策》1991年第6期

[4]田中章义.各学派关于统计对象的见解.《东京经济大学创立65周年纪念文集》, 1965年

[5]Dshifci Mayes Applications of econometrics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1981.

[6]Evsey D.Domar Essays in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low th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统计视角 篇2

【关键词】医院统计管理;医院发展;强化

一、引言

统计分析工作是医院统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新医改不断普及的背景下,医院业务量也越来越大,统计人员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强化医院统计管理是医疗事业发展的要求,是目前医院管理人员必须要关注的重点工作内容。

二、医院统计管理的现状

1.医院领导对统计管理工作重视不足

现阶段有一部分医院领导对于统计工作的认识不足,统计管理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统计人员知识结构陈旧,医院统计理论落后,医院不具备高素质的统计技术人员,在统计数据量逐渐增大的情况下,统计人员不能及时转变工作思维,不能快速、高效的掌握新型统计理念与技术,对于统计信息的研究和分析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满足当前医院的发展需求。

2.统计基础工作薄弱

统计基础薄弱已经是目前我国各医院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医院基本都建立了统计管理制度,但是能够彻底将这些制度贯彻落实下去的医院并不多,医院的统计管理制度不完善,统计体系不完善,统计方法欠缺科学性,尤其是在原始记录、统计台帐等方面的规范都存在纰漏,医院统计管理作用根本得不到发挥。

3.医院统计程序相对落后

现阶段,很多医院已经开始构建信息化管理模式,只不过由于我国信息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信息技术在医院统计管理中的应用也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统计程序并不完善,由于统计工作者受到传统统计思维的影响较深,在引入了信息化技术之后往往难以适应,在科技信息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统计程序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总是停留在单机运行或者是手工操作的阶段,是无法满足医院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但是目前很多医院在这个方面做的并不好,大部分的医院统计程序都相对落后。

4.缺少统计数据的检验方法

一部分医院由于不具备完善的统计数据检测方法,医院统计数据模式存在差异,医院中每个科室的信息数据都是定期报送的,然后统计人员会将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录入,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数据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检验,确保其真实性与可靠性,但是目前一部分医院由于没有严格的检验或者是检验的方法不科学,从而导致档案数据失真严重。

三、加强医院统计管理的策略分析

分析了医院统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后,我们能够认识到统计管理的重要性,也必须要强化医院管理者的科学化管理意识,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策略,有效促进医院统计管理水平的提升,以下具体分析强化医院统计管理的策略:

1.配备高素质的分析人员,加强技术培训工作

强化医院统计管理,首先必须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分析人员,强化技术培训的力度。在医院中统计分析是统计管理的基础,统计分析人员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要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与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医院管理、统计学以及医学等方面也必须要有所涉猎,医院统计人员目前知识结构比较松散,对于统计工作的本质以及技术要点认识都不彻底,进而导致统计分析结果不够可靠。因此医院必须要整合多元化的培训方式,定期开展管理人员培训活动,提高统计分析人员的整体素质,帮助他们扩宽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鼓励他们能够积极加入到研讨班以及研修班,使其可以系统化的掌握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2.明确统计管理的重要作用,健全医院统计工作机构

医院领导以及管理者要重视统计管理工作,针对当前医院的医疗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制定一个完善的统计计划,实现对医院各项统计工作的汇总、指导以及监督,经过这样的方式,达到统计工作主体明确化、职责具体化的目的。要以提高统计工作者专业技能以及整体素质为目的,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医院所有工作的开展都要依赖于专业性的人才,尤其是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统计人才,医院必须要严格贯彻和落实《统计法》,要让统计人员深切的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和业务内容,统计人员要掌握计算机操作知识,能够主动投入到统计工作中,善于总结问题,发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身实力,为医院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3.制定可行的统计数据核查体系

统一的制度是保障统计管理的关键,医院内部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统计制度,比如原始等级制度以及统计管理规范等等。同时医院必须要强化监督管理,定期开展数据核实工作,针对临床、医疗技术等部门进行统一的业务指导和核查,提升医院内部统计管理的规范性与有效性。

四、结束语

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医院内部统计管理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客观看待当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医院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已经成为了医院未来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医院统计管理要具有灵活性与针对性,管理者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而更好的指导统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洪佳.医院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难题与发展对策[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06).

[2]张发顺.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分析及实践探究[J].管理观察,2015(36).

[3]吴金斌.对医院文化的几点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5(17).

从统计视角盘点世界杯 篇3

足球运动中的统计学

世界杯如同世界大战,战争胜负取决于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也在于是否尊重了科学、遵循了战争规律。世界杯作为足球的顶级赛事,参赛者追求胜负的原因同样如此。

美国著名统计学家C·R劳说:“在终极的分析中,一切知识都是历史;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统计学是应用学、制胜学。足球理论包含着统计原理,足球胜负亦可从统计学中找到答案。

“足球运动三定律”就是研究人员应用统计学原理,对不同国家足球风格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得出来的。从赛场上看,“4—4—2”“4—2—4”“3—5—2”堪称现代足球之三大经典阵形。

“4—4—2”阵形是温带足球发展模式。球员身高体壮,站位呈网状,给人的感觉像是个强力弹簧。重在防守。

“4—2—4”阵形是热带足球发展模式。球员平均身高体重明显低于温带球员,身体重心较低。重在地面进攻。

“3—5—2”阵形是亚热带足球发展模式。球员身高体重介于温带球员与热带球员之间。重在攻守平衡。

阵形的选择取决于气候、人种、核心技术三大要素。从人种上看,白种人、黑种人、黑白混血、黄种人的骨密度和肌肉密度大相径庭,黑人>白人>黄种人。因此,作为“力量型”足球模式的“4—4—2”阵形不适合中国。而作为“技术型”足球的“4—2—4”阵形和“力量+技术型”足球的“3—5—2”阵形,是要有球星来撑起的。

世界杯中弥漫着统计数据

有人说,一次世界杯就是一次没有硝烟的世界大战,再没有什么运动能与足球媲美。笔者借助相关数据,从统计的视角眺望世界杯对国人及社会的影响。

近9成人通过互联网观看世界杯。艾瑞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86.1%的人表示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观看世界杯, 比4年前的数据翻了1倍。许多人坦言,这将是第一届真正互联网化的世界杯。

中国球迷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百万猜球”数据显示,中国球迷数量排名前9名的省份是广东、山东、河南、河北、浙江、山西、湖北、江苏和四川。其中广东球迷最多, 占总数的10.37%; 山东次之,占10.29% ;排名第3的河南占7.74% , 其他省份占44.13%。中国球迷男女数量差别不大。从数据显示来看,男球迷占到中国球迷总人数的56.08%,女球迷占到43.92%。

30岁是中国球迷的主力。数据显示,30~39岁的群体占37.33%,20~29岁占30%。具体说来,中国球迷年龄跨度很广,从学龄儿童到大叔大妈都有。

世界杯带动超高清和大尺寸电视销售热潮。据北京华通人商用信息有限公司信息反馈,受世界杯足球赛的拉动,以UHD超高清电视、50英寸以上大尺寸电视等高端产品保持了高速增长,其中50英寸以上大尺寸电视出货量占比高达20.1%,比2013年同期增长两倍以上。

竞猜型体育彩票销售额大幅增长。国家体彩中心公布的销售数据显示,2014年6月12日,竞猜型体育彩票销售额超过1.5亿元,迎来开门红。有人预测,2014年,中国竞猜型体育彩票将会因为世界杯新增约84.7亿~101.6亿元的收入。

世界杯促进国民统计知识大普及

一场世界杯比赛,就是一场统计学知识的大宣传、大普及。人们在观赏精彩激烈的比赛之后,留在心头的除了艺术定格和精彩画面外,还有数字信息以及这些数字背后所隐藏的统计学知识。

2014年6月14日凌晨,西班牙与荷兰之战,西班牙以1∶5输给了荷兰。比赛结果以数字论输赢,其间统计精灵若隐若现。

人们在观赏荷兰队迎战西班牙队的精彩画面时,除了饱享足球带来的乐趣外,还积攒了一个个疑问。比如,西班牙人控球厉害,到底控球的时间是多少?荷兰人攻入的第一粒球,离球门很远,到底有多远?面对一连串问号,我们不妨用统计数据给予相应的回答。

比如第一个问题:西班牙人控球厉害,是这样吗,到底控球的时间是多少?

回复:“全场跑下来,西班牙队的控球率一度达到70%,最终定格在57%,而荷兰队的控球率最终为43%。”这条信息来源于中国新华社海牙6月13日体育专电。

一场足球赛,全程赛时为90分钟。西班牙队的控球率为57%,这表示在全场90分钟的比赛中,该队的控球时间长达51.3分钟。51.3分钟是怎么得到的,它的计算很简单,控球时间=控球率×比赛时间=57%×90=51.3(分钟)。

又如第二个问题:荷兰人攻入的第一粒球,离球门很远,到底有多远?

回复:“荷兰射手是在奋不顾身地把自己‘扔出去’后,才完成了那记不可思议的即兴之作。布林德在中线送出飞越半个球场的斜长传,在空中飞行达50米之多。心领神会的队长范佩西高速追球,在门前10多米处的距离‘抛出’自己的身体,飞身冲顶,完成了本届世界杯开赛以来难度最大的进球。”这条信息来源于网易体育新闻中引用的英国足坛人士的评价。

第三个问题:荷兰队在上半场表现平平,到了下半场发生逆袭,是不是上半场控球不多,到下半场有了后劲?

第四个问题:西班牙队是上届世界杯的冠军,怎么时隔4年居然如此表现,让手中的大力神杯情何以堪?

第三、第四个问题,其解均可一一从统计学的原理中找到答案。从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到时间序列、抽样推断和相关关系,再到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统计的原理在比赛中处处闪耀。可以说这些统计原理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对比赛的认知,也给足球运动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指导。

统计视角 篇4

【关键词】行动研究 案例教学法 讨论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11-01

一、行动研究的内涵及意义

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二、统计选修课程传统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从事了几年高校教学工作,发现一个普遍现象:部分学生对选修课的课堂内容不感兴趣,低头做自己想做的事;部分学生干脆玩手机或是睡觉(屡禁不止);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在努力听课,当然,也包括听也没听懂的学生。学生课上不听,课下更不会抽时间看书,每到期末开始突击,整天泡图书馆或是挑灯夜读,这还算好现象。更有甚者,完全不理会什么期末考试,连续挂五、六科,被劝退的也有。

造成上述这些现象的原因,不排除制度的因素。但作为教师,继续沿用以前的上课方式,无论在课堂中加进怎样的幽默故事、相关的名人趣事都只能暂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教师需要针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将其作为课题进行行动研究。

确定了研究主题,接下来就要收集相关资料。通过查阅资料,黄月华、罗洁等人都提出了讨论学习是高效的教学方法,在一直大力倡导实践教学的当下,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对统计专业的选修课教学进行改革创新。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变单纯的由教师讲解为学生互相讨论学习。本学期的《企业经济统计分析》采用案例教学法为主,借助多媒体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期末的考核尝试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

三、课程行动设计及实施方案

为了解决选修课课堂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按着以下的行动方案实施:

第一步:分组

本着互助、互信的原则,让学生自愿结组,每组三到四人,可以方便展开讨论。为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每位组员轮流做自己组的组长,组长负责给自己的组员分配任务、组织讨论有序进行。

第二步:制定规则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好学生擅于搜集资料的特点,每次课前把要讨论的案例发给学生,各组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找相关资料,解决各自的问题。各组将自己的结论在课上分别进行展示,有不同意见组间展开争论。可以达成共识,也可以保留各自的意见。最后,根据每组的表现,分别打分,尽量做到公正,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步:举例说明

根据教学大纲,搜集相关的案例,以一个具体案例来说明:

案例:某化工有限公司对技术进步因素的分析

选题:某化工有限公司近10年资金、劳动力及产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考虑在生产增长中技术进步起的作用有多大,给出搜集整理的数据。利用数据,可对技术进步状况、技术进步对生产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学生在拿到案例之后,会考虑技术进步是怎样影响生产增长的。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教材,首先需要计算资金产出弹性系数和劳动力产生弹性系数。然后,确定相应的技术进步速度、技术贡献值、劳动力贡献值和资金贡献值。由计算结果可知该企业技术进步主要是靠资金的投入,依赖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不大。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计算错误、思路不清等问题,这就是讨论学习要解决的问题。当明确了学习任务,组员之间就可以分工合作。当各组间的结果有差异时,可以由分歧较大的两个组分别展示自己的计算思路,最后由全体同学指出各自可取与不可取的地方。在解决了怎样算的问题之后就是将计算结果转化成文字做分析报告。这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避免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四步:考核方式

实践教学的成败关键在评价机制。鉴于本门课的学习方式,最后的考核方式采取课题研究教学法进行。每组确定一个课题,组员间密切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经过一个学期的案例讨论学习,学生对案例分析的一般思路、各部分的关系已经很清楚。所以,期末考试以组为单位,每组设计一份问卷调查,再就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既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考查又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实现统计学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的教学不断进行分析和反思。学期结束,看到大家交上来的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觉得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对统计选修课的教学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就大家的分析报告而言非常有含金量的,这不得不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在教学的过程中,每次课结束都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当堂课内容;每次课结束教师要考虑案例设计的是否合理,是否达到了考核的目的。作为辅助人员,在争论僵持不下时,给予的引导是否适当。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还有待斟酌。

这种单一的案例讨论教学持续了几次课之后,有部分学生参与的程度明显降低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设计案例时,侧重一些结论非此即彼的案例,这样,可以转变讨论为辩论的形式,各小组就自己赞同的一面与对立面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的参与程度明显提高。另外,为了督促更多的人参与到课堂中来,每个小组的发言人不固定,而发言人的观点、语言、认真程度将作为给该组打分的主要依据;针对每个人的表现,各组组员之间互相打分。最后的成绩构成将包含上述两部分及期末考试设计的调查问卷及就此做的分析报告三部分。

五、小结

本文通过教学实践借助行动研究的方式对统计选修课的教学进行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作为选修课,无论是出勤率还是课堂参与率都有大幅提升,就学到的知识来讲,学生能独立设计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有条理的分析,也足以说明学生是有所收获的。以后,类似的实践教学也是可以继续尝试的。

参考文献:

[1]夏荣坡,申玉兰,谢雨德.企业统计分析方法及案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9

[2]曾秀.行动研究在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

[3]黄月华.讨论学习法在大班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效果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罗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方法探讨[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10年(3)

统计视角 篇5

按照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性质不同,我国将科研项目划分为“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纵向项目一般指利用公共财政资金进行研发的项目,多来自政府部门或者社会团体设立的非营利基金[1]。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国家出台了《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也逐步改革,已对高校科研产生了重大影响。

高校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的主体,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校纵向科研项目侧重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可以反映高校基础研究的实力。围绕科研人员的因素,考虑学科大类区分,运用历史数据挖掘、探索高校纵向科研深层次问题与规律,充分分析科研项目的经费来源、到款额度、研究领域、项目负责人年龄结构等相关数据,探索发现高校的学科建设方向、人才人力资源政策、科研组织模式等政策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对于改革驱动创新,提升研发人员创新劳动的积极性、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双一流”和“2011”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文以某典型煤炭行业高校(以下简称“某高校”)作为样本信息来源。该校属于中央部门直属高校,是“211”和“985”优势学科平台建设高校,是以煤炭行业为母体的典型行业高校,学校特色优势明显。整理2006年至2015年10年来某高校所承担的各级纵向科研项目共2 648项。由于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属于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本文未将基本科研业务费、学校自立科研项目列入其中。样本变量包含立项年份、学科大类、项目级别等分类变量;包含项目负责人立项时年龄、现在年龄、项目立项时的入职时间长度、拨款经费、实际到账经费等连续变量信息。本研究主要运用IBMSPSSStatistics22、数据库等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科研项目的基本情况分析

2.1 纵向科研项目总量

立项额是指在项目批复时所确定的由立项单位所应当拨付的金额。到款额是指该年度所有的实际到账的纵向项目经费。立项数是指当年批注立项的纵向科研项目数。

从表1、图1可以看到,2006年以来,某高校纵向科研项目的数量每年稳步增长。由于项目从立项到完成之间有项目研究期,纵向项目的拨款并不是一次性拨付的,而是根据项目研究的时间进行分段拨付,实到纵向项目经费对于立项批复的金额有一定的时间迟滞,时间迟滞的长短与项目立项、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项目研究进展等有关。另外,从总体趋势而言,2006—2012年立项额、到款额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14—2015年呈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明显。项目数量上升,到款额下降,说明项目批复的平均额度下降幅度较大,或者到款额大的项目减少。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前期暂停了许多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工作,改革过渡期间高校的纵向项目受到的影响较大。

2.2 纵向科研项目层次

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对纵向科研项目按照立项管理单位的级别进行级别划分,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国家级的项目主要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863”、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创新技术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和国际合作项目等;省部级项目主要指:教育部、中国工程院、省级科技厅和其他国家部委组织的科研项目;厅局级项目主要指省直辖市、省厅、部委司局和相关科学协会组织的纵向项目。

从表2、图2可以看到,国家级项目的到账经费额是纵向项目到账经费额的主体部分,占比最大,平均达到77.94%;年度合计经费到账经费额从2006年起稳步增长,2012年达到顶峰,也是一个拐点。2013年起国家级项目到账额急速下降。总体来看,厅局级项目变化幅度不大,但国家级、省部级的项目到款额变化幅度较大。

万元

2.3 纵向科研项目部门来源

按照项目立项来源部门分类变量对到款总额、项目数量进行统计(如表3),可以看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成为某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的最大来源;其次是国家科技部设立的重大科技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对于该校的科研也有较大的贡献。该校的基础研究在纵向科研中占有较大的比例,符合高等学校科研的定位与特点;但同时,该校的基础研究纵向项目数量与其他高校相比偏少。厉伟等[2]通过对某高校申请国家自然学科基金的情况对基础研究的学科分布情况已有详细的统计研究,本文不再赘述。

注:项目数量以学校独立管理的数量为准,包含了课题和子课题

3 纵向科研项目人员结构

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特征对科研项目绩效等有重要的影响[3],其中年龄是科研项目负责人的一个重要特征[4]。

3.1 立项时承担纵向项目的负责人年龄结构分析

科研项目负责人的年龄一直是增长变化的,在分析时我们把项目立项时的年龄称之为“立项年龄”,与现在的年龄加以区分。每个项目负责人可能在不同的年份承担多个纵向项目,也可以在同一年份承担多个不同的项目,分析时按照人次处理。

从表4、图3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某高校项目负责人平均立项年龄呈下降趋势。平均立项年龄仅仅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还要反映数据的离散趋势,也就是数据的波动范围,立项年龄的标准差显示了数据的离散趋势。从表4可以看出,立项年龄的标准差在2006—2012年呈上升趋势,2012年之后呈下降趋势。从这些数据可以推断,在2012年之前,年龄较大的科研教师占了数量的主体;2012年之后,青年教师主持项目的比重逐渐增加,使得科研教师的平均年龄与标准差逐步下降。

我们对项目负责人立项年龄变量进行频率分析,并绘制直方图,如图4所示:均值=39.05,标准偏差=7.685,N=2648,偏度=0.466,峰度=-0.699。年龄分布特征没有呈现标准的正态分布,峰度小于零,峰值向左偏移,表明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承担科研项目的主力。其原因一方面是科研项目普遍的规律特点决定的;另一方面也与该校对青年教师职称评定的考核要求逐年有关。

3.2 科研人员去重与重复科研频次

项目数量、项目立项时的项目负责人年龄并不能完全反映学校科研人员的相关薪资,一人承担多个科研项目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要厘清实际承担纵向科研的人数,需要我们单纯对科研人员进行分析,去掉重复项,在此基础上考察样本项目负责人现在的年龄结构。

我们利用SPSS软件的去重功能,对某高校的项目负责人进行重新梳理,2 648个科研项目样本实际是由1 114人完成的,仅有521人是仅承担过单个项目,没有重复进行科研项目,593人承担过2个及以上的纵向科研项目,具体的重复人次见表5所示。其他先后承担12个项目的有13人;承担13个项目的有10人,承担14个项目的有7人,承担15个项目的有4人,承担16个项目的有2人,承担17~34个项目的各有1人。

进一步筛选统计,分析先后承担4个以上项目的负责人情况。10年来,某高校承担4个项目以上的科研人员有179人,占科研负责人总数的16%,承担了83%的科研项目数。

再进一步筛选统计,分析先后承担5个以上项目的负责人共125人,占比为11.22%,共有950个项目,占项目总数的35.87%,到账经费54 143万元,实到项目到账总经费的60.66%。为了便于阐述,我们将该部分人员称为“重点科研人员”。经过对样本数据筛选比对,重点科研人员承担了纵向项目中包括国家“973”、“863”等大部分重大科研项目,项目数、到账经费数都占有重要比重,帕累托法则(80/20法则)效应明显,125人包揽了学校的大部分科研经费,是学校纵向科研的中坚力量,是学校各个团队的主要负责人及重要成员,具有“头羊效应”。

3.3 科研人员现在年龄结构

分析样本中所有科研人员、重点科研人员的现在年龄结构并进行比对分析。运用SPSS软件,对现在的年龄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并绘制直方图,见图5(左)所示。分析数据显示:平均值=40.16,标准差=8.378,N=1 114,中位数=37.50;偏斜度=0.073,大于0,左偏;峰度=-0.397,小于0,比较平缓。图形呈现明显的“双峰”,40~50岁之间的样本人员分布较少。样本的现在年龄结构可以反映学校人才引进情况,人才断层现象明显。

我们对125人现在的年龄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直方图见图5(右):年龄平均值=46.62,中位数=48.58,二者差距不大,标准偏差=7.537,现在最小年龄为30岁,最大为62岁;偏斜度=-0.3 3 4,小于0,说明年龄分布右偏;峰度=-0.941,小于0,曲线比较平缓;峰度标准误差=0.430。42~45岁之间的科研人员偏少,人才断层现象显著,与前面的分析一致。按照平均工作年龄推算,可以判断该校在10年前左右引进人才的力度非常低,对后来科研影响显著。

4 科研人员的入职时间长度构成分析

4.1 各年度立项项目负责人入职时长

对某高校各年度的项目承担人的入职时间统计分析如表6所示。统计分析时,项目负责人的年龄按照项目人次计算。

通过分析及表6可以直观地看到,项目负责人获取项目的时间(入职时间长度)随时间的推移平均值逐年下降,且下降速度明显,2009年是重要的拐点,偏度由负变正,峰度也逐渐趋缓。

4.2 全部科研人员和重点科研人员入职时长

统计分析1 114个科研人员样本和125个重点样本人员的现在入职时长数据,平均值=14.79,标准差=11.059。制作统计表,绘制直方图,见图6所示。

从1 114个全体样本的现在入职时长数据及直方分布图(图6左)分析,科研人员入职0~5年的青年人在数量上较多,说明该校通过大力引进年轻的科研人员,效果已经显现,科研后继力量已经逐步补充进来;同时,基于考核等原因,对于入职35年以后的科研人员面临退休,对于科研追求热情度下降,人数已经较少,对于科研的动力在趋减。从125个重点科研人员的现在入职时长数据及直方分布图(图6右)分析,正如前文所述,重点科研人员的“头羊效应”非常明显,他们对学校的纵向科研有重要影响。平均数=23.24,众数=26,标准偏差=9.22,偏斜度=-0.212,峰度=-0.779,最小值4,最大值41。数据表明,在该校具有“头羊效应”的核心科研人员入职时长大约在20~30年间,存在一批入职10年左右的核心科研人员正在成长发展,继续发挥核心带领作用。

5 基于学科大类的情况分析

某高校是典型的行业类高校的,以工科为主且特色优势明显,多年来社会科学科研的发展问题一直困扰该校,通过学科大类与科技类科研项目数量、经费分析其社科类、科技类科研的基本状态。

以年份、学科类别两个分类变量,对到账经费变量进行统计,整理获得结果如表7所示。统计显示,两个学科大类的科研都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社科类实际累计经费到账额仅为科技类总到款额的3.22%,科研经费年均3.6万元;社科类项目平均到款额也很低,为科技类的平均到款额的7.8%。社科类科研体量小,项目少,到款量小。

将全体1 114个样本项目负责人按照学科大类进行分组,对现在年龄变量统计分析见表8所示。在年龄上都是呈现正态分布,而且年龄都比较偏大;结合到账经费情况,社科类科研项目的人力资源投入与到账科研经费失衡。社科类科研人员是科技类科研人员数量的45.6%,与两大类实际累计到账经费相比,投入产出比失衡严重。还对两大类学科按照到款经费情况进行了探索分析,数据显示,社科类科研经费到账经费少,大于2万元以上的项目数量就较少,多数集中在1万元以下,社科科研经费到账与正常差异偏大,比较分散。

6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我国某行业高校纵向科研项目结构构成、项目负责人年龄结构、入职时长以及实际到款关系进行分析,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对学校的科研管理提出建议如下:

(1)纵向科研项目受国家科技改革政策影响最大,急需协同创新。行业高校应紧跟国家科研计划改革思想,进行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瞄准国家重大急需,汇聚优势资源,协同创新。通过科研组织模式变革,改变原来的“分散、低效”状态,实现有组织科研攻关模式。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成为学校纵向科研的重要经费来源,应加大支持力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基础研究作用与高校基础研究的功能契合,对高校的纵向科研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高校应当更加注重基础科研和原始创新,特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立足基础研究,发现科学问题,开展基于兴趣驱动的基础研究。

(3)科研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应当加对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分析可看出某高校的科研队伍数量不足,10年来有2 000多人专任教师,从事科研的教师数量少,仅有1 114人主持过纵向项目;主持国家级以上项目的仅有643人,其他教师的项目低端化。科研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呈现“哑铃型”,青年教师在增加,但40~45岁之间的科研教师“断层”;科研项目比较集中在约150人的教师上,分布不均衡。在不断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的基础上,应当有组织地培养35~40岁之间的青年教师,使之尽快成为中坚力量,防止由于“领头羊”逐渐退出后出现科研队伍“青黄不接”的情况。

(4)社科领域的研究薄弱,急需政策引导激励。由于工科行业院校的发展特点,学校在社科领域的研究没有体现组织性,还属于分散、无序状态,科研项目层次低,项目资金少,年龄结构偏大,从事科研的青年教师数量少。急需通过政策引导加以激励,提升学校在社科领域的科研工作。

(5)急需建立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相配套的制度。本研究发现的所有问题的核心大多指向人才引进与人事制度。学校急需改革创新人事制度,建立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相适应的综合配套人事考核、评价制度,创新科研管理理念、模式,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行业高校的科研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通过科研到账经费、年龄结构、经费来源、学科领域等探析了某高校纵向科研的发展趋势与方向,提出了相关的问题与对策建议。限于篇幅,本研究没有考察项目的产出技绩效以及学校科技投入、具体考核制度、横向科研对纵向项目立项的影响,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探索。

摘要:纵向科研项目对于高校进行基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某典型煤炭行业高校近10年的2 648个纵向项目为样本,研究行业高校纵向科研项目结构构成、项目负责人年龄结构、入职时长以及实际到款关系。研究表明:国家科技计划改革对高校纵向科研影响很大,急需协同创新;科研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帕累托法则效应明显,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成为校纵向科研的重要经费来源,更加注重为基础研究创造条件;急需建立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相适应的人才制度;行业工科高校在社科领域的研究薄弱,急需政策引导激励。

关键词:行业高校,科研管理,科研经费

参考文献

[1]徐孝民.高校科研项目人力资本投入补偿的思考——基于科研经费开支范围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2009,31(12):32-38

[2]厉伟,江卫东,修伟杰.中国矿业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情况分析及管理探讨[J].中国科学基金,2014,28(4):318-320

[3]吴建南,章磊,郑永和.科研项目负责人特征与项目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31(12):163-168

统计视角 篇6

一、过程性考核的引入

过程性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与方法、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量化值与统考成绩按权重综合出总成绩, 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全国从2008年起有部分省市率先开展试点, 试点中过程性评价权重一般设置在25%∽30%, 即学科成绩=终结性考试成绩×75%∽70%+过程性考核成绩×25%∽30% (按百分制计算) 。有的试点单位将实施过程性考核的课程限制在专业核心课程内, 占学科考试计划总学分的40%∽55%。根据试点情况综合来看, 过程性考核体系指标及指标权重一般设置为: (1) 到课率及学习时长 (30%∽33%) ; (2) 作业练习和阶段测评 (30%∽33%) ; (3) 综合测评 (30%∽34%) ; (4) 学科扩展思考 (10%∽0%) 。实施方法分网络教学和实体教学两种。在网络教学中系统自动记录学生学习时长、知识点回答正确率、作业提交次数和成绩、测试成绩、答疑和互动活跃度。在实体教学中记录或客观评价者有学生干部、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学督导。通过多试点单位实践, 当过程性考核成绩权重设置在30%时, 能有效提高单门课程通过率8%∽9%。

过程性考核的引入是自学考试学习评价由唯一标准、单一形式的教育测量朝多元、全面、客观的教育评价发展的标志, 能够有效解决三个问题。 (1) 自学考试制度与教育形式的矛盾。长期以来, 人们争论自学考试究竟是一种考试制度还是一种教育制度, 以统考成绩为最终结论使得自学考试教育朝“应试”方向偏移, 导致考生和助学单位以研究考题作为学习目的, 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受到限制, 容易滋生出“助考不助学”“考前押题”“舞弊”等投机行为。 (2) 教育手段简单、陈旧, 无法跟进“终身教育”理念。国家统考采取笔试作为唯一测验方法, 偏重于理论和考试技巧而忽视考生在技能、实践操作、实际运用、创新能力、人文素养上的提高。传统面授方式也存在工学矛盾突出而难被广大求学者接受的问题, 需要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完善现代学习方法; (3) 反馈机制不全, 学生认知情况不能及时反馈。以考试结果来作为考生的认知诊断有滞后性且结论单一, 考生不能正确把握考试大纲中“识记”“领会”“应用”的要求标准, 无法及时得到自身学习状态和知识结构状况的信息, 也不利于自学考试专任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使得自考教育存在知识系统性和学习效果差的缺陷,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有效性难以提高, 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从统计学视角观察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

(一) 单一测试中“信度”和“效度”提高的局限性

以测试方法测量学生学习质量, 试卷需要通过“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难度”分析。其中“信度”是衡量考试结果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指标;“效度”是衡量考试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测试过程中, 一份测试试卷相当于一个抽样样本, 它相对于该学科所有知识点的总体而言, 样本容量越大则抽样误差越小, 由于试卷题量有限, 所以客观存在的代表性误差制约着测试的“效度”。在实际工作当中, 我们很难准确评价一次性试卷的“效度”, 因为我们作为评价标准的真实量正是我们需要测量的量, 而一次性考试存在的局限还不仅是测量信息滞后, 考生由于心理素质、偶然身体因素等主观原因或者采取一些不合法的考试投机行为也会影响测试的“信度”, 造成一定的失真, 影响抽样估计的优良性。

(二) 点估计存在偏移现象

自学考试属于“一次性过关型考试”, 以60分值为估计参照点:60分及以上为及格, 表示通过该门课程测试达到标准;60分以下为不合格;表示未通过该门课程需要重新学习。“60分”作为估计参照点应具有优良性, 体现出估计点的“无偏性”“一致性”和“有效性”。但由于上述失真的影响, 估计参照点会出现一定的偏移, 以至于产生学习者实际学习状况、学科成果与考试结果不对等的现象。

(三) 过程性考核有效提高测试的“效度”和“信度”

过程性考核的引入可以修正代表性误差, 在实践中每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成绩基本综合了学生10次以上的到课记录、5次以上作业情况、5次小测试和1次综合测试、学科扩展思考记录, 而多个样本平均值可以减小代表性误差, 提高测试“效度”。过程性考核评价由多个个体提供, 比较客观全面, 弥补了测试者单方数据出现的“信度”失真问题。

(四) 过程性考核修正估计点偏移

根据点估计来判断整体水平而完全没有误差, 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 给予一个区间估计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置信度, 如下图。

由曲线和轴所包围的面积等于1, 则抽样平均数落在某一区间的概率就可以用曲线在这一区间内所包围的面积来表示, 反之,

根据试点单位设置的权重 (以30%为例) , 可以计算出综合了过程性考核成绩后, 点估计由60分扩大成估计区间60-60×2/7≤X×60+60×2/7, △X=tμx=17, 使得抽样平均数落入区间概率增大, 但是考虑到一些考生没有参加过程性考核或只参加课程部分的过程考核阶段, 该部分学生学业成果只能依据国家统考成绩来进行衡量, 所以估计区间上限只宜为60, 则估计区间为:60-60×2/7≤X≤60, 落入区间的抽样平均数均可认为达到考试合格标准。

三、合理设置过程性考核方案

以过程性考核成绩修正国家统考成绩, 须建立科学严密方案, 防止出现纳伪错误。 (1) 需要建立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进行保护; (2) 遵循考生自愿原则; (3) 慎重设置过程性考核的权重, 不宜过大或太小, 以免对国考权威性和精确度产生负面影响; (4) 充分发挥主考院校作用, 结合专业发展动态改革课程内容, 大力发展专业建设; (5) 合理构局过程性考核指标构成和分配, 重点体现专业知识点检测, 应做到基本知识点全覆盖, 进一步减小抽样误差; (6) 建立监督及责任人制度, 对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提供、登记、汇总、上报要多次复核, 慎防出现登记性误差。

四、科学导向过程性考核的发展

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科学指导, 持续推进, 以点带面逐步发展。

首先, 各级主管部门要正确分析和看待过程性考核涉及公平问题的异议, 通过试点反复测试自学考试“四度”和估计区间取值范围, 深入研究过程性考核的构成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 衡量过程性考核和国家统一考试的权重分配, 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自学考试评价综合体系。

其次, 主考院校要发挥专业特长, 积极开发和建设网络课程, 适当扩大过程性考核课程覆盖面, 打造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服务于社会, 从关注社会效益、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出发为自考考生提供方便、高效、低费、课程全覆盖的网络学习途径。在考核方案中增加专业实践及技能测试, 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实践达到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

再次, 助学单位应当明确过程性考核在完善自学考试教育制度上所发挥的核心作用, 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按照考核方案公平公正地对自考学生进行学习记录, 并逐级汇总、上报真实、有效的考生成绩。

最后, 考生要传承和发扬自学考试优良的学习传统, 在学习中锻炼意志品质, 摸索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能力, 提升生存技能。

五、结语

引入过程性考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学考试持续发展中的新思路, 需要加以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 这样才能使自学考试向终身教育转型, 保持自学考试在继续教育中的主导地位。

摘要:引入过程性考核是近年来自学考试改革的综合举措之一。形成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符合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是加强自学考试内涵建设, 完善教育制度的新思路。在试点过程中, 由于各试点方案不同引发了一些异议。本文从统计学原理视角分析, 辨析过程性考核能有效解决单一测试对客观事实反映的局限性, 而且具备优良的实操、可控和扩展性能。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考试测量,综合评价,自学考试

参考文献

[1]李洁明.统计学原理第四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统计视角 篇7

从这个典型个案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在当今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 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已经变得不客观, 不能真实反映一国的贸易状况, 急需对传统贸易统计方法进行改革或改进, 以适应当今国际贸易的具体形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简称经合组织, OECD) 和世界贸易组织 (WTO) 因此承担开发一个贸易增加值 (Ti VA, Trade in Value Added) 数据库, 于2013年1月16日向全球公布初步结果, 随后又在5月对数据库进步深化, 旨在用更合理的方法进行贸易统计。

1.OECD-WTO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

(1) 贸易增加值的内涵。

贸易增加值是指替代现今贸易总额中所包含的重复计算, 而是计算一国经过生产加工后出口的货物或服务所新增加的价值。

举例而言, 甲国向乙国出口完全由甲国原产的货物, 价值100美元。乙国通过加工使得货物增值10美元, 并以110美元的价格将货物出口至丙国。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下, 会显示发生全球出口额和进口额总计210美元, 但实际上在生产过程仅创造出110美元的增加值。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下, 还会显示出丙国对乙国形成110美元的贸易逆差, 和甲国之间没有发生任何贸易, 但实际上甲国才是丙国消费的主要受益人。如果使用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 丙国对乙国的贸易逆差将减至10美元, 转而丙国对甲国产生100美元的贸易逆差。可以看出, 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下本国贸易总额=总出口+总进口;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下本国贸易总额=本国增加值出口+国外增加值出口。

(2) OECD-WTO增加值贸易数据库的优点。

OECD-WTO增加值贸易数据库中的增加值指标由经合组织以全球投入-产出表为基础, 纳入统计的有41个国家。在统计年度上, 数据库只给出了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09年5年的数据。增加值贸易统计数据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统计全球和各国贸易, 其突出优点表现在:

①有助于更好地反映加工贸易在一国贸易中的实际贡献, 正确评估一国的贸易竞争力。

众所周知, 中国加工贸易发达, 被冠以“世界工厂”的称谓。但我国的加工贸易多是利用我国人多价廉的优势, 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赚取微薄的劳务费用, 相应的贸易增加值也极其有限, 而货物的绝大部分增加值被国外商人赚取。但是根据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中的原产地规则, 进口原材料的价值和出口制成品的价值都要计算到中国进出口统计数据中来, 后者极大程度地扩大了我国的出口规模, 完全无法反映加工贸易的真实获利。而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追踪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 并将不同的生产环节分解到各个从事产品不同阶段生产的国家, 使得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统计各国进口中间产品和半成品的来源地、价值以及各国在产品生产中所创造的增加值。

仍以本文开头的i Phone为例, 只因为中国是i Phone生产的最后环节, 传统贸易统计方法显示中国在i Phone出口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但是, 在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下可以发现, 中国在i Phone生产链中仅仅在产品组装这一生产环节上具有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 而i Phone生产的中上游环节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竞争力被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牢牢掌握着。

②有助于克服现行统计方法下对全球国际贸易额的重复计算, 客观反映全球贸易真实状况, 减少贸易摩擦。

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负责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 各自所产出的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会发生多次通过各国关境, 各国均将其纳入本国的贸易统计表中, 最终导致全球国际贸易值存在重复计算的严重问题, 不能正确反映真实的全球贸易状况, 也不能正确反映双边贸易状况。同时,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下, 一国只专注于生产产品的某一特定部分或特定环节, 因此, 衡量一国在全球贸易中的贡献不应仅仅以出口产品的最终总价值来判断, 而应以该国所从事的特定生产环节所创造的增加值来判断。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将出口产品的价值都归于生产链上的最终生产国, 无疑会极大夸大最终生产国的出口规模。与之相比,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能够统计每个国家在产品各生产环节中的所创造的增加值, 可以更准确地衡量全球贸易的真实情况。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加工大国, 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达一半以上, 且我国加工贸易多为出卖劳动力的简单加工装配, 技术含量低, 出口中所包含的增加值也相对较低。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严重夸大了我国的出口规模,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能给人们带来更公平的贸易数据, 可以大幅度减少我国对他国的贸易顺差, 减少由此而引起的各种贸易摩擦和他国的政策施压。

仍以i Phone为例, 2009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约19.01亿美元的i Phone产品, 按照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为19.01亿美元, 所有账全部算在了中国头上。按照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 根据各国在i Phone生产过程中的贡献, 依次为对日本逆差6.848亿美元, 对其他国家5.428亿美元, 对德国3.407亿美元, 对韩国2.594亿美元, 对中国0.735亿美元, 仅相当于传统贸易统计方式的3.87%。对比两种贸易统计方式可以明显看出, 按照传统贸易统计方式, 中国在i Phone产品上对美国的贸易逆差被严重夸大了。

2.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下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研究

因OECD-WTO增加值贸易数据库只提供了1995年、2000年、2005年、2008年和2009年5年的数据, 所以以下的分析将依据以上5年的数据展开。

(1) 出口贸易规模。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因为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有所减少。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是1995年的9.08倍, 但2009年出口中我国自己创造的本国增加值仅是1995年的6.94倍。1995和2000年, 我国出口额中自己创造的价值占到了八成以上, 1995年接近九成, 出口中的“水分”较少。2005年、2008年和2009年, 总出口额中本国创造价值的占比大大下降, 2008年和2009年较为稳定地维持在67%左右, 意味着这两年庞大的出口额中“水分”巨大, 只有2/3是中国自己创造的出口价值, 其余1/3都是别国的, 只是贸易统计方式的问题才算到中国头上。采用增加值贸易统计方式, 我国的增加值出口额大大缩水。

从表2中可以看出, 比较同时期的发达国家, 如美国和日本2008年和2009年的出口额中本国增加值的在85%左右, 表明这两国出口中所包含的主要是本国自我创造的价值, “水分”不大。德国的总出口额与增加值出口额与我国相似, 但是增加值占比还是比我国高出5%左右。与我国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 2008年和2009年出口额中本国增加值分别超过76%和78%, 接近八成, 比我国高出近10个百分点。可以看出, 中国出口额中的“水分”是最大的, 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 也比印度多10%以上。

资料来源:www.oecd.org/trade/valueadded经作者整理汇总

从表3中可以看出, 2008年和2009年, 无论是总出口额, 还是经过修正的增加值出口额, 美国、中国、德国一直名列全球出口的前三甲, 且三巨头总出口额和增加值出口额排名趋势基本维持一致。因为中国总出口量庞大, 所以即便经过修正增加值出口额大幅减少, 中国的增加值出口额在全球排名仍然名列前茅。

通过上述两种贸易统计方法下出口额的比较, 显示出我国的总出口虽然逐年增长, 但2000年后, 我国总出口额的数值并不能反映我国真正的出口规模和竞争力。如果用增加值贸易额修正, 2005年、2008年和2009年, 我国的出口额都将缩水1/3左右。无论与发达国家美国、日本比较, 或是与发展水平相似的印度比较, 我国总出口额的“水分”都大得多。但是, 无论采用哪种贸易统计方式, 我国出口额巨大是毋庸置疑的, 始终居于世界前三甲之列。

(2) 出口贸易结构。

综合比较表4、表5的数据, 可以看出我国的出口贸易本国增加值的构成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我国历年来出口贸易本国增加值构成比例相对稳定, 基本体现为近四成来自于本国各产业直接产出, 近六成来源于中间产品的间接增值。美国与我国恰恰相反, 其出口贸易本国增加值近六成来自于本国各产业直接产出, 近四成来源于中间产品的间接增值。德国直接和间接的比例几乎为1∶1。日本的两者比例与我国较为接近, 只是直接占比比我国稍高, 间接占比比我国稍低。与我国发展水平相似的印度比例介于美国和德国之间, 直接和间接比大约为55∶44。数据反映出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比极高, 远远高于美国、德国、印度, 也间接反映出我国的出口增值仍然停留在价值链的低端, 技术含量低, 低附加值低, 最终产品的组装仍是我国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资料来源:www.oecd.org/trade/valueadded经作者整理汇总

资料来源:www.oecd.org/trade/valueadded经作者整理汇总

资料来源:www.oecd.org/trade/valueadded经作者整理汇总

资料来源:www.oecd.org/trade/valueadded经作者整理汇总

(3) 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涉及到两个经济体之间, 本文仅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中美贸易差额进行分析。

中国向美国的大量出口是造成美国对中国形成巨额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 由此引发的贸易摩擦, 甚至美国向中国政府的政策施压愈演愈烈。但从表6中可以清楚看出, 2005年后, 随着中国向美国出口额的增加, 其中所包含的国外增加值的占比也越来越大, 表明我国向美出口中, 加工贸易比例越来越大。那些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经各国生产之后汇集至中国组装成制成品对美出口, 以至于出口数据中中国自我创造的价值占比不断下降, 不断上升的国外增加值却都算在中国至美国出口的账上。依照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修正后, 2008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额会减少约518亿美元, 2009年减少约467亿美元, 中美贸易顺差大幅缩水。在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下, 美国的贸易逆差总量并未减少, 但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将急剧下降, 中间产品的提供者如德国、日本、韩国等与美国的贸易逆差将出现大幅增加。

3.结论

与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相比,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侧重于对贸易中所创造的增加值的统计。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 很多产品往往是“世界制造”而非“×国制造”,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能较为有效地克服现行的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不能真实反映加工贸易贡献和贸易额重复计算的突出缺陷, 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一国的贸易规模和贸易竞争力。由于篇幅所限, 本文仅选取OECD-WTO增加值贸易数据库提供的基础数据展开分析, 能够清楚地看到:中国虽说是贸易大国, 但并非贸易强国。我国出口额虽然稳居世界前三之列, 但是我国出口额中“水分”含量大, 真正创造的增加值出口额仅为出口总额的2/3, 贸易规模缩水1/3。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中占比极高, 远高于一些发达国家, 并且我国的出口增值多为价值链低端的组装加工阶段, 技术含量低、利润低。基于对产品生产链的分阶段计算, 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给我国带来的正面影响是该种统计方法大幅度降低了中国对美国以及他国之间的贸易顺差, 而且“瘦身”程度可观, 很好地减少与他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及争端, 为中国赢得了一个较为公平和和平的贸易环境。

资料来源:www.oecd.org/trade/valueadded经作者整理汇总

参考文献

[1]蒋庚华, 郭沛, 刘舒野.WTO新贸易统计数据的优势及对我国的影响[J].经济纵横, 2013 (2) .

[2]关兵.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视角下的中国外贸发展状况[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13 (5) .

[3]徐学武, 李景波, 周文琦.关于完善现行外贸统计方法的思考[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 2013 (5) .

[4]曾红艳.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国际贸易统计方法改革研究[D].北京:外交学院, 2012.

统计视角 篇8

一、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教学内容单一, 过程乏味

现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基本上都是在机房通过上机完成, 而受学生人数多和时间限制的影响, 使得上机的内容不多, 基本都是课后的某些习题, 并且都是做验证性计算, 目的是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学生在这种学习当中, 也养成了被动操作的坏习惯, 缺乏主动思考, 感觉是在学软件, 不是在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实验, 这不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反而会让他们感觉枯燥。

2.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投入度不够

在现有的教学中, 任课教师往往还是重视课堂的理论教学, 认为理论重于实践, 或者认为有统计软件的帮助, 实践教学很容易。实际上, 由于统计学的理论知识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困难, 而且需要一定的数学知识背景, 使得这些内容往往受到教师的重视, 教师在教学中把重心放在理论教学上, 但过多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感觉枯燥无趣。此外, 很多老师自身也缺乏实践经验, 这样也限制了理论结合实践, 使得实践教学深度不够。

3.实践教学缺少合适的教材

在现有的统计学的教材中, 往往有部分上机实验的内容, 但是并不详细, 并没有配备专用的实践教学的教材。一方面, 由于缺乏教材, 所以上机实践的内容在上课前无法让学生提前准备, 本应该在课后完成的一些基本操作, 反而需要在上机课程来讲解。另一方面, 由于没有教材, 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就难以统一, 有一定的随意性, 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同时, 由于没有配套的教材, 使得教师如果要上好实验课程, 往往在备课上比理论课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准备更多的教学素材, 增加教师的上课负担, 使得部分教师通过减少实验任务来敷衍实验教学, 无法完成实践教学的目标。

4.缺少数据收集环节

现有的统计学实验, 都是在现有的数据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整理、分析工作, 这些数据往往是由老师准备好, 或者来源于书本。但是, 在面对实际问题时, 数据收集工作却是最关键的一环, 有很多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巧在里面, 并且在获得数据后, 如何进行检验, 验证数据的有效性, 也是重要内容。这些获得数据的方法, 无法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完成, 所以只能纸上谈兵, 没有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收集数据的环节, 这样使得学生虽然学习了统计学, 但是面对实际的问题, 还是无法展开有效的调查工作, 或者由于收集数据不科学, 导致调查结果失去效力。

5.实践教学课时偏少

笔者调查了多数院校开设的统计学课程, 发现一般将实践纳入理论课程的正常教学中, 不另行单独计算学分;实验课程都是5~6次实验, 这样的教学课时偏少。这样少量的实验课程穿插于理论教学中, 使得这些实验往往与理论教学无法同步, 无法做到学习理论指导实验, 通过实验强化理论的认识。

二、应用视角下对统计学的实践教学给出几点建议

1.调整理论教学, 使得理论能够结合实践

在统计学的理论教学中, 往往花很大篇幅讲解每个方法的来龙去脉, 以及每个计算公式的由来, 而从应用的视角来看, 针对一个问题, 并不需要每个方法都事先准备好, 只要学生掌握最常见的方法, 来解决经常遇到的问题就够了。例如, 在做参数估计的时候, 其实只需要着重讲解在未知参数的条件下, 面对简单随机抽样的大样本, 如何对单一总体进行参数估计就可以了, 只要把这个相关的思路讲解清楚, 让学生明白为何和如何做区间估计, 这样就可以解决实践中的多数问题,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轻松, 对单一的方法就会有印象, 而碰到其他参数估计的问题时, 也会自行查询相关资料, 使用类似的方法完成。这样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 使得教学内容集中, 更容易达到教学效果, 并且这样调整理论课教学, 可以为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提供条件。

2.选用合适实验课程教材

做上机实验, 往往需要实验指导, 与其靠老师去搜集, 不如选用一本关于统计软件操作和实验的教材, 配合理论课教材来学习。这样学生可以在课后自行学习, 那么实验课就可以打破教室的限制, 扩展到课后。不仅如此, 有了专门教材作辅助, 实验课的内容就可以加多和加深, 从而强化学生的技能。笔者在教学中还发现, 学生对于文字类的教学说明接收并不是很快, 而对图示教学和演示视频教学更容易接受。所以选用教材时, 应当选用图文并茂, 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讲解细致的, 在条件允许下, 任课教师可以录制演示视频, 这样学生课后都可以跟着学习, 那么统计软件就容易掌握了。

3.布置统计调查项目, 打破单一上机实验, 问题驱动学习

先将学生分组, 然后从学生身边找到一些问题, 比如, 学校食堂的服务质量, 大学生专业课学习状况, 某专业就业状况, 等等。这些是学生感兴趣的, 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些统计调查项目, 让每个小组完成一项。这样一来, 使统计实践由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实践为中心。在实践过程中可采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 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上机实验课程, 就可以直接让学生利用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更加有实践意义。笔者在自己班上就是一直沿用这个教学方法, 多数学生都认为学到很多实用的方法, 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科学研究, 一部分学生还将自己的调研报告作为学术论文发表, 也有学生在此调查项目的基础上成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

4.增加实践教学课时

如果要完成统计项目的各环节, 并且达到效果, 必须增加实验课时, 可以考虑每两周一次实验课。增加了实验课时, 那么理论课程的教学就要进行相应调整, 让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并且有了充足的实验时间, 就可以保证实验课的内容, 可以完成各个环节的实验, 包括一些不常见的细节, 例如, 设计样本抽样框, 如何调整设计表格, 如何选用合适方式展示数据, 如何写出科学的统计报告, 等等。在实验中, 也能够做到只向学生下发实验任务和要求, 让其自行思考选用合理的方法, 锻炼其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晓佳.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统计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5 (04) .

统计视角 篇9

据报道,2007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在接待来访的美国驻华大使时表示,他更喜欢通过全省铁路货运量、用电量和银行已放贷款量3个指标来追踪辽宁的经济动向,以挤掉统计数字的水分。这3个指标,后来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编辑综合成“克强指数”。“克强指数”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一方面反映了时任省委书记李克强的清醒、实在和专业功底,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统计数据失真的程度。

统计数据失真由来已久,久治不愈。大跃进、浮夸风时的数据自不用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统计数据失真的问题多次引起党中央的重视。1998年2月16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坚决反对和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通知》。2002年10月28日,国务院总理朱基用题词提出了对全国统计系统的要求:“不出假数”。2012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听取对明年经济工作建议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仍在强调指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几十年来,国家、省、市县统计部门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整治统计数据虚假浮夸风,但屡禁屡犯。那么统计数据失真问题的根源到底在哪里?

二、现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带来的弊端

我国的统计指标不仅仅用来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还用来进行政绩考核评价,是政府“自我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统计区别非常大的地方。评价地区行政领导的工作政绩,最初是以GDP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指标进行考核,这对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要求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以来,各地陆续增加了反映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指标。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考核不断深化与完善,现行考核体系暴露出的问题日显突出。人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怪圈:要监督和考核各级政府,就需要有反映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数据。这些数据是由该级政府的下属职能部门———统计部门来提供,而对统计部门的管理和考核又是由该级政府来负责。

这个怪圈不仅不合理,在法理上也存在很大缺陷。用统计部门的数据来监督和考核政府,使统计部门间接地拥有了监督和考核上一级政府的权力,但法律并没有把这个权力赋予统计部门,更没有保障统计部门行使这个权力的制度,因此地方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也就不足为奇了。国家统计局虽然一再要求基层统计部门必须做到能抗干扰,但统计数据一旦具备了监督和考核政府的功能,客观上就不能由统计部门独立决定,统计数据的真实与准确性就很难得到保障。这才是统计数据受到干扰、人为造假的本质。

三、对改进和完善现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设想

习总书记指出: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笔者认为按照这一原则要求,摸索一套适合我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完全可能的。

第一,要把用于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指标与政绩考核指标彻底分开。如前所述,反映经济运行情况的指标一旦具有考核和监督政府的功能,便丧失其独立性,不能由统计调查部门独立决定。因此,把经济运行指标和政绩考核指标彻底分开,使经济运行指标保持独立性不受任何政府部门、领导干扰,同时维护对政府的考核权和监督权的合法性。

第二,采用间接指标来考核政府的政绩。经济运行指标和政绩考核指标分开后,对于必须进入政绩考核体系的经济指标,可以采用间接指标来考核。采用间接指标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即使间接指标因考核受到影响,也不会危及反映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指标;而且,很多间接指标不容易受到干扰,比如各大购物网站在各省的网购销售量,如汽车在某地的销售量、保有量等。李克强总理能用全省铁路货运量、用电量和银行已放贷款量等间接指标来考察GDP的真实情况,为什么考核体系不能引入间接指标呢?

第三,增加社会公众的评价。发展是为了人民,如果人民对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并不认可,即使相关的各项指标再高,也只能说明发展背离了初衷,或者高增长指标与实际情况不符合。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状况非常复杂,任何考核体系也不能全面准确地描述发展的方方面面,更不用说发展对环境生态、自然资源、历史遗产的影响,发展中的一些利弊得失,都不是简单的经济数量指标能描述和把握的。引入社会公众评价指标,一是可以及时识别发展是否偏离了方向,二是可以检验指标数据是否与社会公众的感受相符,三是公众评价的综合感受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经济数量指标不能反映的复杂情况。

第四,政绩考核取消排名,采用按不同等次进行考核。任何统计指标、统计数据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误差,这是客观规律决定的。一个误差在5%的指标,如果为了排名硬要算到小数点后一位甚至两位,反而是在人为地制造不公平。事实上,对一个误差5%的指标来说,两地的差距如果在5%以内,我们就可以判定这两个地方没有显著差异,可以归为同一个等次。在我们能达到的精确度内,采用分等次的方法看似相对粗糙,其实才是最准确、最公平的。

第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方法、新设备获取客观准确的数据。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很多的新设备、新方法。比如,向抽中的社会公众发条短信,就可以获取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评价。至于如何解决拥有手机的群体与全体社会公众的差异,则是现代抽样技术业已解决的问题。另外,利用大数据的一些方法,通过分析商场、超市、电商、物流、仓储、快递、网购等行业积聚的海量信息,也可以得出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等情况。例如淘宝公布的2013年各省消费额和成交额排名,仅这两个指标数据,就已经清晰地展示了各省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排名。这些数据有很多先天的优势,不受个别人和个别部门的干扰,更有利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以此作为政绩考核的指标是可行的。

第六,可以考虑在人大设立机构。前面提到,用政府下属部门的数据来监督上级政府,政府下属部门间接地拥有了监督上级政府的权力,这与我国的现行宪法有冲突,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笔者建议是否可以考虑建立一种组织管理体系,即在人大设立一专门机构,按照政府提出的考核体系,用前面提到的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后提供给政府和人大代表使用。上级政府监督下级政府,人大监督同级和下一级政府,符合宪法的规定,在执行中不致因权责不清引起混乱,也不容易受到干扰。

上一篇:需要考虑的若干因素论文下一篇:防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