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发展

2024-12-26

现代性发展(通用12篇)

现代性发展 篇1

物流业是包括运输业在内的多种业态的复合型服务产业,其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交通运输行业在促进物流业发展中举足轻重、责无旁贷,这是由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与发展现代物流之间的密切内在关系所决定的。

运输与物流的关系

运输是物流活动的重要环节。运输连接仓储、包装、装卸等其他物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物流环节、乃至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例如,作为物流中另一项重要服务功能的仓储活动,与运输存在“效益悖反”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其合理的进(补)出货计划和合理库存的确定,只有与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及运输计划的合理制定统筹考虑后,才能实现;在包装活动中,除面向销售的商品包装外,主要是保障商品运输安全的包装;装卸搬运是在实现运输的发送、到达、中转及实现运输与仓储、仓储与配送等活动的相互衔接过程中产生的配套物流活动;配送实质上也是一种运输活动,是一种运距较短、覆盖范围较小、客户多而分散、小批量、高频度、时效性强、交通管制严格的特殊性运输活动;物流信息服务及物流解决方案策划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交通运输过程的实时化信息服务和运输解决方案的合理制定。因此在物流系统的所有环节中,运输处于非常突出的位置。运输成本是物流总成本的最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运输成本占全社会物流总成本的比例达55.3%,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是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方式。

从不同类型的运载客体看, 运输包括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两项内容。如果将运输和物流分别视作两个集合,那么二者的交集就是货物运输。运输和物流的关系如图1所示。

将图中运输和物流的交集关系按照二者的内部构成要素以及外部影响因素进行细分,可得到表1。该表格运用不同色彩之间的配色原理,直观并鲜明地表达了运输与物流的交集关系。

运输与物流的交集关系

以下从货物运输着手,从其内部构成要素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角度,对表1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1. 内部构成要素

①基础要素

基础要素是指运输和物流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和装备工具两大类。

基础设施:物流活动是依托运输线路进行的,公路、航道、铁路、民航航线、管道等运输通道组合形成了物流网络的线路设施。物流节点活动主要是由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等不同层次的物流节点设施完成的,而这些物流节点设施大都是以既有的公路及铁路货运站场、港口、码头、集装箱中转站为基础,经改扩建和功能拓展、转型升级发展起来的。因此,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也是物流网络最基本的设施载体。

装备工具:承担货物运输的车辆、船舶以及飞机等运输装备是物流活动中的基础承运装备。此外,在货物运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辅助载运工具还有托盘、叉车、传送带等,也是物流活动中的基本工具。

②决定要素

决定要素是指对物流和运输的效率与成本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企业、组织方式、信息化以及标准化四个方面。

企业:物流的运作主体是企业,其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满足客户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从事货物运输的企业包括公路货运企业、内河航运企业、海运企业、航空公司、货代企业、物流企业等。虽然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我国物流业的市场主体,但居于主导地位的还是拓展转型后的交通运输企业。近年来,中远、中外运、中海、中邮、中铁集装箱、中铁快运、中铁特货等大型传统运输企业及诸多中小型交通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拓展转型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交通运输企业是现代物流业的企业主体。

组织方式:不同运输方式的选择及不同的运输组织方案的实施,使运输成本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交通运输过程的优化管理和成本控制对物流活动总成本的有效控制具有决定性作用。目前,采用一些先进的运输组织方式,例如甩挂运输、滚装运输、厢式运输等已成为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信息化:信息化是提高物流和运输效率的决定要素之一,也是企业服务创新的重要手段,是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关货物运输的信息化体现在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系统、信息平台等方面。

标准化:对物流实施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标准化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效益,即:稳定物流生产和物流服务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流管理费用,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物流运输的标准化主要包括货运用语和货运计量的标准化、货运数据传输和交换的标准化、货运作业的标准化以及货运服务的标准化等。

2.外部影响要素

任何一个行业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外部宏观环境。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都受到外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①政策环境

在外部政策环境中,管理的体制机制是对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影响最大的因素。物流业是涉及经济社会中多个行业、多种领域的复合型行业,是一种混合型业态,从生产制造到批发零售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物流活动参与,这使得物流业的发展关联到发改委、交通部门、商务部门、工商部门、公安部门等多个部门,受这些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只有各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共同推动物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反之,体制机制的不顺畅,政府部门之间的政策冲突以及权责矛盾等问题也将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此外,国家发布的宏观政策对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引导、鼓励、支持的政策促进其发展。二是通过调控手段规范管理,使其保持健康发展。此外,物流业或交通运输业自身的政策法规以及标准规范等相互影响。

②经济环境

物流是需求引导型的行业,因此物流业的发展必然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影响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经济环境主要包括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所在的经济区位等。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可分为农业经济阶段、工业经济阶段等,后者又可以划分为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超工业化(工业现代化)时期四个阶段,处于不同经济社会阶段中的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也会相应地具有阶段性发展特征。

③市场环境

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主要是指道路货运市场、水路货运市场以及航空货运市场。无论是整体的物流服务,还是单纯的运输服务,服务的供给与需求都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并在供需平衡时形成统一的服务价格。完善的市场制度、合理的市场组织以及良好的市场秩序,能够使从事货物运输的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成长,进而促进物流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与发展现代物流的关系

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新时期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新战略。交通部李盛霖部长在2009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加快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交通运输业的转型。主要是,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改造和提升交通运输,提高基础设施、运输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运营效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不断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积极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之路。”这四方面内容都与发展现代物流密切相关。

1.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

综合运输体系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一方面,综合运输体系为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提供一体化集约高效运作的运输服务创造了条件,而这种一体化运输正是支撑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综合运输枢纽的集聚效应,依托枢纽构建功能完善、层次清晰的物流节点体系,是最大限度发挥现代物流优化整合功能的重要载体。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关键是促进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通过加强运输通道资源整合与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充分发挥出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这将为一体化、集约化、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服务创造基础条件。因此,现代物流的发展紧密依托综合运输体系,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基础。

2. 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业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

现代物流特别强调多式联运,它需要把传统运输方式下相互独立的公、铁、水、航空等各种运输手段按照科学、合理的流程组织起来,形成统筹利用运输资源的运输服务体系,更着眼于供应链流程的管理及信息技术的应用,使运输更有利于适应生产的节奏和产品销售的计划。因此,现代物流是传统运输方式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高级阶段。作为基础和载体的交通运输设施与装备总体水平的提高,必将对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造和提升传统交通运输业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有效途径。

3. 拓展交通运输服务领域是促进现代物流发展的直接体现

交通运输业既包括了传统运输业,也具有向现代服务业拓展的空间。现代服务业与交通运输直接相关的就是现代物流,其对交通运输的运输网络、运输时间、运输成本、运输效率、运输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推动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举措,是交通运输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体现。

4.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与现代物流的共同要求

随着我国资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交通运输对资源的占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交通的负外部性快速增加是当前交通发展的显著特征。在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进程中,必须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之路,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重视交通安全和社会公平,适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提高全行业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提高社会对交通发展的满意程度。

现代物流的重要内容也是“可持续发展”。物流迅速发展容易导致运输车辆与运输次数的激增、城市交通阻塞、噪音与尾气污染等问题,其后果是增加环境负担,对环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发展现代物流不仅要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也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善,要减少资源消耗、减轻环境影响、降低社会负外部性,从而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与发展现代物流的共同要求。

现代性发展 篇2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先进科技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载体。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我市农业机械化既具备发展基础,又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努力实现由农机大市向农机强市的转变。

1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快速增长,在农机购置补贴的拉动下,农民购机用机热情空前高涨,农机服务业日趋壮大,农机事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农机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明显优化。全市农机总值达到5.32亿元,农机总动力首次突破百万千瓦大关;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46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2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80台,同比增长50,主要农机拥有量继续位居济南市第一、全省前列。二是农机作业领域逐步拓宽,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30万亩、115万亩90万亩。其中,小麦机械化率均达95以上,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21.4,同比增长41。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大葱生产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农机服务业持续发展,农机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全市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达到73个,专业农户5146个,农机销售、修配网点273个;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2.8万人,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突破5亿元,农机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2我市农机化事业经过近几年的加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拖拉机多,大型拖拉机少;小型农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玉米机械化虽然有较大突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经济作物、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起步,南部丘陵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农机化水平仍然较低。二是农机研发力度和有效供给不足。农机具的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有效供给不足,存在着许多农机作业的薄弱环节。三是地方财政对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市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主要以国家政策性资金和农机化项目资金为主,我市缺少对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等农民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的启动和引导资金投入。四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不稳定。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站全部取消事业编制,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无法得到财政支持,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全无保障,农机站原有的作业机械老化、损坏严重,平调、挤占、挪用乡镇农机站资

3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乡镇农机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无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由于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得不到推广普及,制约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立足全市实际,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机化发展总的思路是:全面贯彻中央四个一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为重点,努力推动农机化结构实现四个转变,在全市初步建立起农机化发展的四大保障体系,为现代农业都市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机械物质保障。

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重点:一是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机耕道路建设要与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村村通公路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板块基地建设中,纳入土地整理建设中,同规划,同建设,同使用,不断完善农村机耕道路,搞好管理维护。二是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长期性、基地性、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高质量、高品位的保护性耕作一条龙作业、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使农机示范园区成为融农机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基地。三是加强农业特色板块建设。一家一户几亩地分散经营是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板块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统筹考虑,便于农机作业。特色产业的种植要尽可能做到规模化,形成一块一种,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发展布局。农艺要符合农机作业要求,同种同播,同期成熟有利于农机开展规模作业。要鼓励土地有偿使用,有序流转,适度集中。

农机化结构四个转变:一是由抓粮食作物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巩固提高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以及与其配套的复式多功能机械。着力实施好国家优质粮农机装备推进、省秸秆机械化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三个项目,力争玉米机收及还田面积达到20万亩,秋季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4万亩。二是由抓粮食作物生

发展现代农机 推动农业发展 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16-1

农业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当前,农业已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的发展阶段。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农业机械作为先进的生产手段,在抢农时、抗灾害、保丰收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农业机械是大面积、规范化实施农业技术的载体,是农业节本增效的重要措施,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1 发展现代农机是实现我区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过去的八九十年代,我区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几乎是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农机队,机械深翻,整地作业等机械可以说是非常完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当前原来的管理模式和机械设备陈旧等一系列问题,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减缓了农业发展的速度,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的投入,降低了农民的种植效益,这就要求我们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引入到农业生产中来,用先进的机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增产的目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发展现代农机,提升作业水平,实现以农作物高产为目标

当今我区农业要求的种植模式和以往传统的种植模式截然不同,现在要求机械精量播种,机械深施肥,改变以前那种小型机械灭茬作业方式,运用现代大型机械旋耕,起垄,重镇压复式作业方式,改變土壤板块,提高土壤的含水量,促进植物根系的吸收,提高抗倒伏,抗病害能力,实现品种的产量的提升,运用精量播种降低生产成本,引入先进的田间管理施药,喷灌机械,保障农作物高产丰收,在当今世界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保障我们的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以缓解供应压力。

3 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发展现代农机的有利保障

一台先进的机械设备,首先由懂得运用和驾驭它的技术人员操作,才会发挥机械最大的效率,如果不懂得如何运用,再先进的设备也只是一堆废铁而已,这就要求我们作业人员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只有不断的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改善农业机械的作业结构,促进农业机械向其他方面发展。只有不断的提升现代农机的水平,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把生产成本降低,使农业研发成果转化到现代农业中来。

4 发展现代农机,实现农业发展的绿色环保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农产品的营养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过去传统机械种植的农产品,蔬菜,瓜果等农药残留就会对百姓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由于果型不规则和颜色等因素也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益。也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引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机械设备,运用先进的 管理方法,创建生态农业,环保农业,观光农业,这即保障了老百姓的食品安全,让百姓吃上放心菜,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新品种的不断更新,给其他产业也注入了活力,发展了农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互补优势,建立了良性的循环发展模式。

5 合理摆正农机化进程与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针对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无疑是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发展”的重要保障,它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生产发展”进程。所以当前要积极抓好农机培训、农机补贴、农机安全等项工作,实现农机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生产发展物质保障。同时,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过程中,也一定要为农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保障措施,比如,在村庄和田间道路修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农机运行所需要的道路宽幅、道路承重、道路转弯角度等指标,做到既使农机通畅自如,又不破坏基础设施;在新民居建设以及村民中心建设中,也要考虑到农机的停放、维护等问题,使农机化与农民生活、生产相和谐。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在国家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同时积极推行以农机财政补贴为推手的农机化发展战略后,我国农机化发展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伴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经济不断的向前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更先进,适用的现代农业机械来装备农业,改变农业的种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实现现代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佩军.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 宗晓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贡献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0.

[3] 王德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经济效应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4] 孙福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及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4.

[5] 杨玉林.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D].中国农业大学,2001.

民间舞发展的“现代性” 篇4

关键词:民间舞蹈的,艺术原则,审美原则

民族民间舞蹈的自娱性和表演性高度统一。对表演者来说, 既是为了自娱, 抒发个人感情, 也是为了表演, 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特点。而当今民族民间舞也吸取着现代社会的各种新元素慢慢的登上舞台来适应现代人的精神需求。面对时代的审美变迁, 面对传统价值观念观与现代性思维的磨合与冲撞, 随着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生活节奏、思维理念、信仰爱好、审美需求、情感方式都发生了全然不同的变化, 这就迫使民族民间舞改变了传统模式及创作思维、结构方式、舞蹈语言的表达, 以一种新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原则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民间舞为什么会出现现代性

在西方的用语中, “现代”是指时髦的, 流行的, 甚至是正在发生的, 所以它的时段比较贴近今日这个时刻,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进程的时代, 这必将给中国的舞蹈艺术带来飞速的发展。作为舞蹈民间艺术也将会有新的意识和活力进入本身。西方的现代舞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当时在西方古典芭蕾开始走向衰落, 一成不变的动作传承和陋习使舞蹈失去了鲜活的气息和崇高的品位, 崇尚自由和科学的人们也急于打破这种对人体束缚已久的行为规范。

现在的舞蹈几乎已经成了一种商品, 不再像原来的舞蹈的本质。舞蹈的本质是娱身娱心, 自娱自乐的农乐舞蹈, 跟现在的舞蹈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舞蹈成为一门艺术, 向大众普及。民间舞的元素是最主要的, 只要不脱离了这个元素的特性, 无论如何变化都是可行的, 要在现代化社会的艺术市场下跳民间舞, 那就必须要发展, 要创新可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具有“现代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没有新的发展就没有在当代艺林的发展前途, 没有这个“前途”就没有现代的艺术市场, 要想占领这个现代性很强的舞蹈市场, 就必须使观众接收并认可加入了现代性的民族民间舞。现在社会发展的加速, 使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所以作为我们新时代的舞蹈工作者也要让民间舞蹈加入现代社会中的新元素, 让他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思想, 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封闭已成过去, 开放已是必然。有这样一句话:“当陌生变为熟悉, 不解变为理解, 文化的界限既被拓宽, 人类思想新的可能性产生, 艺术的概念被重新界定, 艺术的历史重新改写”。现代的编创手法、舞台理念、审美理念, 都对中国的传统民间舞有着深刻的影响, 通过新的手段, 新的理念更加完善我们的民族民间舞, 现在由于时代的发展速度快, 文化文艺事业的开放性, 从过去的旧传统逐渐走向现代的新观念。

二、现代性在民间舞中的体现

民族舞和现代舞编排技法的结合与撞击使舞蹈不只是纯粹的民间舞蹈, 而是在现代舞中融入了古人生产生活的原始舞蹈元素, 这种传统民族民间艺术符号与现代舞的相结合, 十分贴切。他们运用现代舞编排的技法, 在民族舞蹈元素的基础上, 大胆的、夸张的创作, 使现在的民族民间舞蹈, 看上去非常的流行, 非常的优美, 同时也适合了大众的欣赏能力。各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特点, 在编排上只要抓住了它自身的“魂”在原有的动作基础上变形, 发展, 在变形的动作上再发展再变形, 做出新的舞蹈动作。《新阿里郎颂歌》就在传统的朝鲜族舞蹈元素中加入了街舞的现代元素, 使舞蹈看上去比以前的舞蹈感觉增加了很多的活力和现代感, 动作的幅度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 原本的鲜族舞蹈是由气息一直延伸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是由内到外发出的, 而编导则直接将气息的变化由身体表现出来, 从而加大了舞蹈的幅度、力度、速度, 不但保留了朝鲜族原有的民族特色而且又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张扬。

舞美是使舞蹈在舞台上表现的更美更好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的舞台美术不仅具有民族文化的延续性, 而且更体现了拓展时代的创造性。它随着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与演变, 以“虚拟性”的自由舞台空间, “程式性”的场面布局和切末的运用, 形成了装饰的外观、写意的神韵、民俗画的形式、文人画的意蕴的表现魅力。目前, 高科技已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主流。由于舞台灯光调控系统的现代化, 光色、光束、光斑、光量可以创造性进行变幻, 舞台灯光已经从最初照明的原始功能, 发展到能够造型甚至能够表情达意的程度。舞台灯光的先进功能, 也为歌舞晚会诗化语言的表述创造了条件。时代发展至今, 舞蹈的服装, 是以舞蹈为主进行设计的, 是为舞蹈表演服务的。因此, 服装的式样、色彩、装饰, 都由舞蹈本身的内容决定的。舞蹈表现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民族等都要在不同程度上借助服装来表现, 舞蹈演出时的衣着和服饰。它是角色外部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舞台综合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现代的民族舞蹈服装:能够很好很形象地说明角色的年龄、职业、身份、性格, 表现时代、民族、地域等特征;同时能够突出不同舞蹈作品的艺术个性。增强人物形象的艺术感染力。他可以最大限度地适应舞蹈表演的需要, 即轻便合体, 舒展自如, 能够适用于各种幅度的动作。某些为特定舞蹈设计的服装, 用特殊的结构和材料, 如飘带、披纱等, 造成动势。通过造型手段, 以不同的形式和色调去渲染角色的意想和情绪, 烘托出不同舞蹈的不同感情色彩。《一片绿叶》, 原本是民间舞中的胶州秧歌, 但在服饰上已不在延续民间传统的汉族服饰, 而是在简练的基础上突出汉族服饰的风格特点, 加以艺术处理, 完全区别于原始状态。道具的运用, 在现代民族民间舞蹈中也由过去的简单变为现在的新、奇、虚、再到目前的高科技运用。新, 表现在把过去的道具重新装饰, 点缀使它更有现代性更有美感。奇, 我认为在原有的道具本身只要了道具本身的意, 让它变的夸张, 有特点。虚, 则表现在用一些不是实体的东西来表现所要表现的道具。这些对道具的新的运用丰富了舞蹈的内容, 增加了舞蹈的精彩, 这些多彩多姿的刀具加上流动的画面和摇移的镜头变幻, 不仅创造性地延伸了舞蹈的内涵, 有效地拓展了观众的视觉空间, 满足了观众的欣赏欲, 而且作为舞蹈视觉形象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使舞蹈在舞台的画面上更加如画似诗!

现代重工 发展历程 篇5

-船舶1号机

1975年同时完成了2艘万吨油轮和现代船厂 1977年发动机事业部成立

1979年全球最大船舶发动机工厂竣工

-公司名称改名为[现代重工业株式会社] 1980年设立了现代工业研发中心(韩国第一个非国有制技术研发中心)

-发动机生产量突破100万马力

1985年设立了现代海洋研发中心

-完成了世界最大滚装船

1987年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矿石运输船(365,000dwt)

-累计完成船舶建造1千万GT(累计355艘)

1989年船舶建造突破2千万(DWT)(389艘)

-液压油缸工厂竣工

1991年英国查尔斯王子访问现代重工

-发动机生产量突破1千万马力北朝鲜国务院副总理访问现代重工

1993年完成了韩国第一个液化天然气船

-中国前总理-李鹏访问现代重工中国前任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现代重工

-中国前任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乔石访问现代重工世界最大排灌工厂竣工

1996年中国第一家合资企业(常州现代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竣工船舶制造累计生产总量达到了5千万载重吨。

-成立了现代机电研究所

1998年委内瑞拉总统-Chavez访问现代重工

-完成了全球最大规模柴油发电所(印度GMR社)在韩国股票市场上市

-约翰·肯尼迪二世访问现代重工

2000年连续19年被评为“世界最优秀船舶”

-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浮式生产储油船

-完成了世界最大发动机(9.336万马力,12K98MC)连续20年被评为“世界优秀船舶”

-成功收购三湖重工

-完成了第1000艘船,生产总量达到了8千万载重吨。现代重工业集团成立

2003年成功地研制了4千万马力的船用发动机完成了第1500个螺旋桨推进器连续22年被评为“世界优秀船舶”

-完成了全球第一艘,完全利用平地造船方式完工的船舶完成了世界最大的螺旋桨推进器(直径9.1m)大型发动机,月生产量打破世界纪录(89万马力)

-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FPSO)被选为“世界一流产品”完成了第2000个螺旋桨推进器

系列挖掘机被评为“世界最优秀建设装备”(美国Constrction Equipment社)

2006年工程机械配件服务中心竣工

-建成了排水量1,800吨的常规动力潜艇世界最大21.6万立方米超大型LNG船建造

-工程机械印度工厂设备开工韩国陰城太阳光设备工厂竣工

-世界最大电子制御式大型发动机(10.9千万马力)制作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液化气运输船建设了韩国的第一个宙斯盾级驱逐舰

2008年世界最大容量电动机发货(电气系统)

-世界3大造船及海运专刊选定为“2008世界优秀船舶”世界首次远程控制阀研发成功

-被选定福布斯【2008世界500强企业】群山造船厂奠基仪式KCC与Polysilicon 合资法人成立工程机械,成功研发21吨级高性能轮式挖掘机(Robex 210w)

-收购现代集团(现代综合商社)股份

-Himsen发动机,荣获“国际论坛设计大赛”的“iF产品设计奖”世界首次累计完成9千万马力的船用发动机世界首个T字形船坞竣工

2010年德国北弗里斯兰2.2MW太阳光发电所项目竣工在美建造变压器工厂(年生产量1万4千MVA)船用发动机产量全球率先突破一亿马力

-造船行业首次构建船舶寿命周期管理(PLM)系统在中国山东启动装载机工厂奠基仪式6种新型装载机产品上市成功研发环保型船舶发动机

-中型发动机生产累计突破2000万马力全球钻探船订单第一,共7艘

-叉车新产品Order Picker 问市

-世界最大规模沙特MARAFIQ发电所项目竣工

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篇6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农业区域生产布局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八大特色高效生态种养业,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投入50亿元,建设30万亩GAP黄姜标准化生产基地,黄姜产业链产值达到20亿元;建成50万亩柑桔基地,产量达到75万吨,产值10亿元以上;发展70万亩中药材基地,通过生产加工,形成产值20亿元的产业集群;建成30万亩有机茶基地,产值达到9亿元以上;建成15万亩魔芋基地,产业链产值达到9亿元以上;建设500万亩耳菇林、100万亩板栗、100万亩核桃、100万亩木瓜、100万亩刺槐、50万亩香椿、50万亩杨树、40万亩竹、10万亩花椒、3万亩花卉等林业产业基地,形成4亿元左右的林业生态产业;建设200万只山羊、10万头肉牛、100万只商品猪、1500万只鸡和200万只长毛兔养殖基地,草食畜牧业产值达到28亿元以上;逐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总面积达到140万亩,总产值达到20亿元。

用产业化方式经营现代农业。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开展特色农副产品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提高农业集约增长效益。按照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工业,打造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投入3亿元以上,重点抓好1500万只肉鸡加工、200万只长毛兔养殖及加工、50万头商品猪加工、3000万公斤优质鱼加工、1亿公斤柑桔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形成农副产品加工集群。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创新企业和农户联结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培植和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壮大中介组织,培育流通主体,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培养民间经纪人队伍,建立多种形式的农协和经济合作组织,积极为农业产、供、销提供各种服务,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采用税收减免、贴息贷款、优惠利率等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1-2家收入过5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5-10家收入过亿元的省级龙头企业,150家收入过5000万元的市级龙头企业。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繁荣现代物流业 篇7

山东是我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 陆地面积15.71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长3024公里, 辖17个市、140个县 (市、区) , 总人口9367万人。近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国家各部委以及兄弟省、市、区的大力支持下, 山东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积极应对各种严峻挑战, 大力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 全省生产总值完成25966亿元, 同比增长14.3%,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3212.2亿元, 同比增长2 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37亿元, 同比增长2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39亿元, 增长18.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75亿元, 增长23.5%。今年以来,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同全国一样, 基本面是好的, 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前三季度, 生产总值增长13.1%。1~10月份,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3%,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5%,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1%。

在推进经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 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部署要求, 把现代物流列入了繁荣发展服务业的六个重点之一, 制定实施扶持政策, 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物流资源, 积极推动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推动制造企业优化物流管理、开展物流业务外包, 推动工商携手发展第三方物流, 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目前, 全省铁路总长3 3 4 8公里, 公路通车里程21.2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4033公里;拥有机场9个, 沿海港口29处, 年货物吞吐量5.8亿吨, 其中青岛、烟台、日照港年吞吐量均超过1亿吨;通信光缆覆盖所有城乡, 宽带互联网用户超过500万;建成和在建物流园区67个, 等级货运站494个。二是物流企业发展迅猛。全省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达到5000多家, 其中, 山东中邮物流公司、山东交运集团、山东博远物流、山东盖家沟物流集团、山东佳怡物流公司、山东海丰国际航运集团有限公司、海尔物流公司等22户企业先后入选全国物流1 0 0强企业。三是物流信息化和装备水平明显提高。自动化立体仓库、电子标签分拣线、GPS配送车辆监控、专用叉车等先进物流装备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7年, 全省各种运输方式共完成货运量19.54亿吨, 比上年增长16.98%, 今年1~10月又同比增长了24.04%。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多年来致力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在把握理论动态、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实践发展、开展行业自律等方面,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提高我国物流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推动物流行业向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次物流年会在我省召开, 为我们向先进省市区学习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山东参加会议的同志一定要抓住机遇, 认真学习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和陆江会长的重要讲话, 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区的好经验、好做法,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努力开创全省物流发展的新局面。同时, 也诚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和代表会后在山东多走走看看, 加强与山东企业的交流合作, 并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现代性发展 篇8

科学技术是将生产力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坚实桥梁与基础, 其对于促进当前我国林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现今, 我国林业的技术水平已经逐渐接近世界水平, 这不仅提高了我国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对于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 要根据我国当前的林业发展状况, 制定有利的措施促进我国林业技术的改革与创新, 从而实现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当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从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来说, 我国的森林资源丰富, 且木材种类繁多, 呈现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众多, 丰富的森林资源总量相较于我国的人口数量来说, 人均占有的森林资源还是比较贫乏的。同时, 当前我国的林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森林资源支持能力弱

尽管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丰富, 但是用总量除以我国的13亿人口数量, 森林资源就相对不足了。同时, 当前我国森林中树木的质量也在下降, 其各项指标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我国森林呈现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但是还不足以支持当前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我国林业发展缓慢, 使得当前我国林业中人工林树种单一, 其稳定性较差, 这又进一步制约了我国林业的发展。

1.2 林业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从当前我国林业的管理体制来看, 不仅管理模式落后, 并且运行机制也不够健全, 从而使得我国的林业企业经营能力不足, 发展缓慢。同时, 中国当前实行的林业经济体制还存在着林权不清的情况, 使得企业的经营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 也就缺少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2 制约我国林业技术改革的因素

尽管当前我国具有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 其对于我国林业的稳定发展以及森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 在我国当前的林业技术改革中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制约着我国林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发展。

2.1 林业技术改革的资金不足

从我国林业发展的整体来看, 科学技术水平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我国林业的发展以及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科技所带来的林业发展往往集中于当前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而对于我国大部分的林业待发展地区, 由于林业技术改革资金的不足, 使得其自身的技术得不到有效的改革与创新, 从而不能促进林业的进步与发展。

2.2 林业技术不具有创新力

尽管我国林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 但是, 从客观方面来说, 在林业技术的创新发展方面, 我国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明显不足。当前我国的高水平林业技术, 大都是依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真正属于我国的林业技术还是比较少的。同时, 对于这些由国外引进的技术, 我国还存在着应用效率不高、缺乏整体认识的问题, 从而使得我国林业技术水平以及经济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3 促进我国现代林业技术改革的有效措施

3.1 加大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训力度

充足的资金投入以及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林业技术改革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对于当前我国林业技术的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 我国林业建设方面的工作人员, 其所拥有的知识体系比较陈旧, 已经不能适应现今我国林业发展需要。因此, 对于这部分林业技术人员, 要加大对他们的培训力度, 使他们能够提升理论知识, 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 承担起现今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林业技术工作, 从而促进我国林业技术的改革与创新。

3.2 瞄准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

林业技术的改革与创新, 其根本目的在于对林业经济的提升与促进。因此, 当前市场的林业需求对于林业技术的改革与创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现代林业企业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对林业技术改革、创新会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投入会促进我国林业发展, 也使得林业企业会得到有效的利润回报。因此, 林业技术创新对于市场需求的瞄准, 不仅能够获取有效资金的支持, 对于林业的稳定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3.3 建设林业技术推广网站

林业技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推动我国现代林业产业的发展。而对林业技术进行推广, 对于提高林农与林企的林业生产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其在推动林业技术快速传播的基础上,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符合当今林业发展需求的林业技术的创新与改革。

网络作为当今时代中传播速度最快、涉及范围最广的传播途径之一, 对林业技术的推广有着推动作用。因此, 建立林业技术的推广网站是现今加强林业技术推广、促进我国林业技术改革的有效方案。

4 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4.1 林权改革

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在于林权的改革, 传统的林权使得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效率不高, 从而影响了林业的总体发展。同时,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经济速度下, 提高林农收入, 保障林农生活水平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作。因此, 对于我国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的基础与关键。

4.2 提高林业技术的推广效率

林业技术的有效推广与使用, 是促进当前林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工作。但是, 要使得林业技术的推广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就必须建立一套高效完善的推广体系, 同时还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因为当前我国市场对树木的需求量较大, 且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市场导向的推广体系使得林农、林企获取信息的效率明显提高, 同时, 这对于提高林农收入, 改善林农生活质量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4.3 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

无论林业如何发展, 低效的森林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 保证现代林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于森林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因此, 对于当前我国林业技术的改革与创新, 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同时还要在森林利用中注意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从而实现我国林业的稳定、持续发展以及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4 加强林业的信息化发展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了世界上多个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同时其对于我国林业的发展同样具有推动作用。比如, 林业部门可以建立相关平台, 定期发布林业政务信息, 并提供林业问题的在线咨询服务。这样就能够提高林业部门与公众的互动性, 从而也提高了林业信息的流动效率。

林业的信息化发展对于我国林业保护也有着现实的意义。如今我国森林防火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信息化的林业管理能够利用各种先进的科技手段, 例如, 遥感卫星、互联网技术等来对林火进行监测、报警等, 从而为消防部门提供各种及时、有效的信息, 确保救援工作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最大限度地保护林业资源。

5 结语

森林资源作为一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 对于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善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 尽管我国林业技术水平较高, 但是其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足, 限制了我国现代林业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因此, 为了促进我国林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必须注重林业技术的改革与发展, 通过林业技术改革, 提高我国森林资源的利用率, 促进我国现代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恒刚.推进我国林业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33) .

[2]何志辉.浅谈林业改革与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22) .

[3]吴远志.现代林业技术推广的改革与发展[J].科教创新, 2011 (05) .

[4]蒲梅林.探讨林业技术创新中问题及发展对策[J].现代园艺, 2013 (18) .

[5]郝彦惠.试论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J].现代园艺, 2013 (20) .

[6]刘艳春, 冯彦.林业技术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49) .

现代快餐发展特征及发展思路探索 篇9

首先, 现代快餐具有投资较低的特点。通常情况下, 现代快餐的投资额一般在50~100万之间, 其店铺面积在达到200平米, 而在10万以下的现代快餐的规模一般较小, 和50平方米的小吃店差不多。而投资额在10~50万的现代快餐店较多, 规模在100平方米左右。因此, 这类规模的现代快餐店较重视企业形象, 由此可见, 现代快餐的投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经济实力雄厚的可以选择较大规模的快餐店, 而经济实力一般的可选择适中的快餐店, 经济实力较小的就只能经营小规模的快餐店。

其次现代快餐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现代快餐可以分为中式快餐和西式快餐两大类。由于国外快餐在国内的大力发展, 使得现代快餐的竞争越来越大, 例如肯德基、麦当劳等, 这些快餐店直接和国内的快餐店形成两股竞争势力, 且明显居于优势地位。但是国内快餐店在数量上占有一定优势, 而形成企业品牌的快餐店较少。因此, 现代快餐的发展已经更趋向于面向广大社会, 进而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然而, 尽管西式快餐受到人们的欢迎, 但中式快餐让然以价格优势成为人们的消费主体。

二、现代快餐发展的思路

(一) 现代快餐的发展模式探析

所谓的现代快餐的发展模式主要指餐饮业思想和运作的方式, 其中, 人们最为熟知的肯德基、麦当劳等, 都拥有一套最为合理的发展模式。为使现代快餐的发展更加科学, 结合发展极为成功的快餐业的优势, 现归纳总结以下几点关于现代快餐发展模式的内容。

1、品牌经营的发展模式。由于品牌经营的本身具有一定的价值性和象征性等特点, 其主要体现在五方面内容, 其一是对于现代快餐内涵的说明, 这主要是指现代快餐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由于良好的产品质量能够有效提升品牌的发展, 进而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因此, 这种极具内涵特征的特点不仅是产品符合市场需要的综合标志, 同时也是现代快餐竞争的不竭动力。其二是对市场的定位。这主要是根据消费者对于现代快餐业的满意度, 进而寻找不同的定位空间。与此同时, 还要结合现代快餐店的实际情况, 对市场进行合理定位, 进而及时有效的开展营销策略, 促使现代快餐的品牌得到进一步提升。

2、品牌经营中对于品牌的管理。如何有效地利用品牌的优势提升产品的知名度, 就要对品牌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关于品牌管理, 主要包括产品、市场、形象和组织等四方面的管理, 这些内容也是品牌管理中主要内容。

3、品牌经营发展中经营理念。实现品牌价值的关键在于经营理念是否符合现代快餐的发展。由于经营理念是对事业发展方向, 甚至企业运营作业的看法, 因此, 双方在经营理念方面需要和价值观相符合, 这样就可以有效提高现代快餐的信誉, 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增加加盟店的数量。

4、品牌经营发展中的实质问题。这主要是品牌产品和服务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品牌是一种无形的资产, 更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因此, 拥有良好的品牌是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现代快餐的经营中, 打造良好的品牌优势, 树立品牌形式更是现代快餐发展的核心内容。

(二) 个性化和标准化经营模式

如果想要使企业的发展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就要在经营模式中独具一格, 通过新颖的管理方式和个性化的经营模式, 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经济利益, 进而使现代快餐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 这种特殊的个性化模式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 同时还要在经营模式中不断总结经验, 进而形成稳定的个性化经营模式。另外, 由于现代快餐的快速发展, 这就需要有一个标准化的经营模式, 从提高服务质量着手, 增强企业文化, 不断改善营销策略, 在经营中总结经验, 满足人们生活水平的需求, 进而使其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现代快餐发展的策略

由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现代快餐更要注重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发展快餐店。比如对于快餐种类可以利用滚动式显示屏, 便于顾客自由选择, 使现代快餐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 现代快餐想要进一步得到发展, 就要在经营中不断总结经验, 进而创新经营模式, 不断改善经营理念, 在借鉴其他成功快餐店的基础上, 创造出属于自己快餐的经营模式和独特风格。比如在营养的搭配方面的创新。与此同时, 加强现代快餐的管理。这就需要管理者制定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极具规模化的管理体系。比如, 加强卫生方面的管理, 对一次性餐具进行扩大使用, 同时要适时消毒, 确保快餐的质量和安全。在管理过程中, 需要提醒的一点是, 要创建现代快餐所独有的企业文化, 为打造一个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快餐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 现代快餐要充分借鉴其他具有优秀快餐企业的经验, 只有这样, 才能使现代快餐企业创建属于自己的经营模式。由于快餐的经营模式各样、各个快餐店之间都有各自的差异, 比如不同营养搭配, 不同的摄入量等都是快餐店的独特优势。因此, 要想让现代快餐得到快速发展, 就要紧盯餐饮市场, 抓住消费者心理, 同时吸取其它快餐店的优势, 以服务赢得顾客的信赖, 以品牌吸引客户, 进而促进快餐店的发展。

再次, 现代快餐业必须全方位引入正规的经营流程和科学的管理模式, 打造独特的市场品牌和专业的服务团队, 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同时有效利用现代快餐的主要优势, 采用标准化、规模化的流水作业方式和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 利用规模效应创造经济效益, 同时使用一次性餐具及用具, 既方便卫生又快捷, 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促进现代快餐的快速发展。总之, 现代快餐要与国际接轨, 就必须规范自己的制作流程, 实施科学的管理模式, 打造独特的市场品牌, 拥有专业的服务团队, 同时还需要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 只有这样, 才能推进现代快餐的快速发展。

最后, 结合自身情况, 拓展经营市场。现代快餐应结合自身情况, 逐渐拓宽自己的经营市场。具体包括:一是应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选定合适的产品和目标市场的基础上, 对企业的资金、人员情况及市场前景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对采取规模经营的优势和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充分论证, 进而选择合适企业自身的经营模式。二是要把发展规模经营与企业品牌化紧密结合起来。发展规模经营不仅要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保证, 还要有较高的无形资产。对快餐产品的精选提炼, 软件方面的全面、稳定、提高, 是打造现代快餐企业集团品牌的关键。品牌化的快餐企业集团和连锁企业展示了快餐企业旺盛的生命力, 能更好地推进企业规模经营的进程, 提高企业知名度, 增强企业文化。四是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开发和培育。人才是困扰和制约中国快餐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是形成现代快餐企业集团根本保证。因此, 现代快餐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阶段选择合适的规模化经营模式, 只有这样, 进而拓展经营市场, 才能和国际快餐企业竞争, 最终实现发展跨地区、跨国经营快餐集团。

此外, 现代快餐要充分结合自身优势, 不断创新, 不断进步。不管哪个企业, 懂得创新经营是将一个企业利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要注重环境卫生的管理, 确保现代快餐食品的质量安全,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前来消费, 增加现代快餐的经济效益, 进而推动现代快餐的稳定发展。现代快餐还要注重内部的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吸引顾客的首要条件。比如在现代快餐的经营过程中, 可以四周环境布置一些盆景、或者在墙上挂一些壁画等, 创设一个优雅的环境, 给消费者以美的享受, 从而引起消费者的食欲。因此, 现代快餐企业更要发挥创新的优势, 在产品、服务和工作方法等过程中, 创新思维, 提升现代快餐业的新形象, 确保革新的成功, 进而使现代

四、结语

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 现代快餐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使得现代快餐的发展潜力巨大。而现代快餐也正以多样化口味、合理的价格、均衡的营养搭配等多种优势, 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正因如此, 掌握最新的市场行情和创建新型的经营模式, 在快餐经营中占有重要作用。只有在经营中不断总结实际经验, 不断改革创新, 才能使现代快餐在整个市场, 甚至全球范围内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的生活节奏也在逐渐加快。为了适应这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现代快餐业油然而生, 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占领了强大的餐饮市场。究其原因, 现代快餐满足了人们生活的发展需求, 但也让人对于现代快餐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思考, 如究竟现代快餐有哪些发展特征使得快餐占领较大的餐饮市场, 现代快餐发展又具有哪些模式, 又是如何进行发展的呢等诸多问题, 对此, 本文针对现代快餐业对上述一系列的问题进行了详细探析。

关键词:现代快餐,发展特征,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现代设计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设计,工业革命,包豪斯,设计师

从最简单的石斧开始, 工具设计就越来越精密, 在现代城市中设计的高密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程度, 现代社会是一种新类型自然社会——人造自然社会, 它通过我们设计出来的东西反映出我们自己的面貌, 但对设计者而言, 新的物品的功能一直处于设计阶段, 设计师总认为凡事可以做的更好, 利用新条件、新技术设计出更好的物品。RAMS设计师曾说过“设计应该像英国管家一样慎重, 我最求的是把东西变得更平和”。他认为好设计要诚实、尽量简单、有创造性、要实用、要有美感, 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又要考虑艺术性。J Mays是福特汽车全球最高设计师, 对行驶大约八千万辆福特汽车的外形全权负责, 他认为, 设计只是一种交流工具, 通过设计的改造, 使冷冰冰的金属板传达出去其品牌的价值以吸引顾客, 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买下汽车, 设计并不是一个分析的过程, 而是表达情感的过程, 追溯到2004 年刚开始设计福特汽车时, 将欧洲福特汽车产品引入一种新的设计语言, 称之为“运动设计”。如今, 运动设计成为一种能够明显表现出即使汽车静止时也在不断运动的理念的设计语言。无论如何定义, 不管是遵从Rams的戒律还是Mays的理念我们现在或多或少正处于对好的设计习以为常的阶段, 好的设计是一段复杂丰富的历史产物, 在此之前, 人们喜欢手工制作, 把设计物品和制作物品区分开来。工业革命之前物品如何创造出来, 工匠们在小作坊里劳动, 小规模的制作有限的产品每一件大体上都相差无几但又与其它同类产品又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工匠的手艺和眼光是他们所追求的灵感和标准。工匠们的技术能够被机械程序所重复, 即机器和人一样工作运动。大规模的生产系统中, 手工技术把生产线上进行装配的人同进行手工生产的人区分开来。在维多利亚的英国, 随着机器时代的发展, 公众的品味逐渐退化, 工业化的资本之一改变了英国, 这种改变发生在哥特式建筑物前面, 19世纪最著名最有影响力的设计师威廉莫里斯, 他认为机器顶多是一个威胁, 最坏也是一个威胁, 他并不反对机器本身。因为它可以看见机器适当的利用可以较好的为人服务, 他是一个改革型的设计师也是一个拥有高超技艺的工匠。设计永远不可能是一种单纯的行为, 它还要考虑到原料的购买、产品的销售、如何使用、如何处理或回收, 所以这些有关商品运作的问题都要被学习和理解。当莫里斯考虑资本主义杠杆时, 他的一位同龄人成为了英国工业化的设计师Christopher Dresser意识到时尚是他设计发展的方向, 他是世界上第一位品牌设计师, 当莫里斯正在为工业化的机器的副作用苦恼时, Dresser认为应该将目光放在产品上, 他曾经产于制造业、工业尤其是金属制品, 在他的设计里蕴含着一种精力和能量, 一种反映着那个时代的东西。

日本曾很长一段时间被西方国家设计者的思维所影响, 日本人对于美的定义不是在艺术品或装饰物里可以找到的美, 他们眼中的美在与物体的功能性, 例如工具和其他日常用品, 强调和谐并和世界融为一体, 产品可以和环境融为一体他们的目标是创造和谐, 设计可以融入哲学理念。在19 世纪后半期, 工业制造技术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 尤其在美国, 所有东西从缝纫机到自行车都用同一种方式生产, 工具制造标准化部件, 由半技术或无特别技术的工人组装成统一的产品, 这就是所谓的美国体系。大规模生产是为了满足数量而不仅仅是为了人人都可以用得上和大众可以承受的价格。

1919 年一家新的艺术学校在德国诞生了, 出现在一个城镇边缘, 显然对城镇的居民来说是有趣的, 这就是包豪斯。来到包豪斯首先看到的是包豪斯的字母和建筑, 它就像风景中一团燃烧的火焰, 整个学校看上去像个工厂, 但里面是间学校所以这意味着他们想教育青年人, 并以工业化的方式来设计制造产品。包豪斯是新思想的中心, 他们制造的产品代表着新思想的产品。包豪斯设计的产品具有一种朋克和无政府主义的观念, 这个学校使艺术生的梦想成真, 但是它也有严肃的一面, 课程是由包豪斯的创建者沃尔特. 格罗皮乌斯设置, 为了突破工业革命以来迅速成长的设计和建筑, 手工和大规模制造间的界限, 为了营造无边界的教育氛围, 这个学校包容了绝妙的画家、技艺精湛的舞台设计师、陶艺家、银匠、家具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并且他们通力合作, 没有距离、间隔。建筑师、建筑工人、泥瓦匠、木匠、油漆工、家具制造商每一个人都敞开心胸并且希望建筑工人从艺术家那儿吸取养分, 艺术家从工人那儿吸取营养。包豪斯反对统治整个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高度装饰的新艺术派, 在当时新艺术派成了现代生活的代言人, 是设计师生活方式的启蒙者。奥地利的建筑师Adolf Loos是首次尝试砍掉其繁杂枝叶的人之一, 他写了一篇名为装饰与犯罪的文章对新艺术派进行猛烈的抨击, 他主张把装饰从实用性的物体上除去, 装饰与过度点缀是一种伪饰, 物品以良好的功能为主而非过多的装饰。他还认为通过这种方法, 高端产品能大量生产, 成本更趋合理, 这才是设计和制造产品最为民主化的方式, 才能给大部分人以最优质的产品, 这是现代最重要的信条, 实际上是现代运动的开端。

从石器时代到电子时代, 每一次设计革命都有标志性的技术, 对现代人来说标志性的技术就是钢管, 采取原本用于自行车架的技术, 钢管能构造出各种机构, 它比木头更轻、更结实, 这是一项新的产品、新的技术, 它开启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领域。设计师将椅子作为新技术的试验田, 椅子在设计界占据着独一无二的优势, 椅子自始至终是设计师最为严峻的考验, 是最困难、最有挑战性的设计项目。包豪斯早期毕业生, 同时也是包豪斯现任老师马歇布鲁尔, 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把钢管椅——瓦西里椅。

美国和欧洲的设计区别在于欧洲的设计更倾向于设计师自我意识的表达而美国的设计更加实用, 他们服务大众人群, 因为金钱都集中在大众人群中。二十到三十年代服务于美国的设计者们知道商品贸易需要什么。美国公司发现, 如果改进产品或重塑企业形象, 使之与人民大众相联系, 他们的销售量就会向上涨。美国设计师罗维认为销售量上升的曲线是最美的曲线。罗维是美国的第一位设计顾问, 他把贸易与艺术完美结合, 罗维承认人们想要的并不一定行得通, 采用流线型操作方式, 这种方式是从更快地制造飞机、火车和汽车发展而来的并把它应用到其他各种地方, 比如电冰箱, 流线型方式生产的coldspot牌电冰箱, 其销售量是原来的六倍。罗维将现代主义总结为MAYA——最先进而又能让人接受。为了使尖端设计持久弥新, 设计师开始在物品外形上下功夫, 但在推销和取悦大众的方式背后美国的设计即像Le Corbusier一样合理又像包豪斯学派一样严密。通过致力于实现顾客的梦想, 满足他们的需要, 美国的设计师把欧洲现代主义乌托邦式的幻想转化为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江苏:江苏美术出版社 (第一版2004.1重印) , 1985.1

现代农业发展问题 篇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新型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是推动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基础,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需要培育新的经营主体。培育和创新新型经营主体,从宏观上讲,是四化同步发展的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要求。培育和创新新型经营主体的现实意义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新型经营主体能确保商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全国现在大概有2.6亿个农户家庭,其中有60%,甚至有些地方高达80%的农户是生存性的,或者叫自给自足性的农户。真正提供商品农产品的不到40%。现代农业的发展,或者说最大限度地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是需要新型经营主体来提供商品农产品,即商品农产品的生产需要新型经营主体。二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需要。十八大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就是四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的关键是怎么样克服农业这个短板。相对于发达国家一到两百年的历史,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应该讲在城镇化、工业化,包括信息化方面成就明显。我国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一到两百年工业化、城镇化的历史。我国的信息化基本上和发达国家同步发展。但我国农业现代化不能通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赶上发达国家用一到两百年创造的农业发展水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业的产业特征,我国不可能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农业现代化相对其他三化而言是短腿、是短板,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效率是非常低的。2012年,农业创造的增加值总量为5.2万亿元,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增加值仅为2万元左右,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创造增加值的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从劳动生产效率这个角度来讲,我国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劳动生产效率很低,主要是因为我国分散经营,规模太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需要迫切地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土地合作社、股份合作社、资金合作社,各种各样的产业化的经营组织,甚至包括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形成的经营主体。从组织属性来讲,新型经营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家庭经营类,我们所谓的种田大户,也包括现在比较时髦的家庭农场。二是土地合作、股份合作、社区合作、资金合作等互助合作形式。三是各种各样的企业实体,包括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形成的经营主体,都可以归属为所谓的企业经营类。总之,属性不同,内涵也不同,它的功能表现也是有差异的。不同的经营主体的产业属性、运行机制、分配关系是有所区别的。事实上不同的经营主体在生产过程和生产的全链条中,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也就是农业生产从田间到餐桌有着不同的比较优势。一般来讲,从事农业直接生产,家庭农场、种田大户有相对高的效益。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互助合作组织以及企业有相对高的效益。农业企业在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方面,特别是在营销、加工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优势。因此在农业整个产业链条中,不同的经营组织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按组织属性来讲,经营主体并没有优劣之分。中央提出来要推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很多地方就搞翻牌主义,也就是说纷纷把过去的种田大户等翻牌为家庭农场,甚至把合作社也翻牌为家庭农场,我对这个做法不太理解。所有的经营主体在不同的区域都有比较优势,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不同主体之间是相互协调合作,而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

三、培育农业经营主体与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关系密切

从中国国情出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育一般会涉及到规模经营的形成。这里强调的是,农业规模经营一定要适度,不是越大越好。最近两年,很多地方宣传一个家庭养猪养了多少万头,种地种了多少万亩,这个对中国的国情来讲,显然是不太妥当的。当前特别要强调适度两个字。很多同志问究竟什么叫家庭农场?怎么理解家庭农场?可用四句话总结家庭农场的内涵:(一)家庭经营。所谓的适度是指一个三口之家、四口之家,有两个劳动力、三个劳动力,可能雇佣一到两个劳动力,不超过十天半个月。如果说你雇用劳动力是家庭成员的一倍、两倍甚至更多倍就不是适度了,也就不是家庭农场了。(二)规模适度,比如上海市松江县以种粮食为主,每户大概是100到150亩,这种规模不超过家庭主要劳动力的经营能力。(三)一业为主,很多人讨论说是不是以农业为主,我认为不一定,因为有的农场可能是养猪,也可能是养牛,也可能是栽花养草。一业是指家庭农场80%的劳动时间,80%的经营管理,80%的收入围绕一个产业,来自一个产业。(四)集约生产。在适度的经营范围内,集约技术,集约管理,形成集约化的生产格局。在中国的背景下规模经营一定要讲究适度。我们曾经设想过一个大户种一千亩地,如果一亩地一年收入五百元,也就是说这个大户年收入是50万元。如果把这个大户转换成5个家庭农场,一个家庭农场两百亩,每家收入十万元。对中国国情而言,恐怕后者更加适应。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农业人口、农村劳动力数量还是相当多,还有2.6亿农户家庭。我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农户从2.6亿变成2600万,所以一定要讲究适度。最近农业部研究,对于典型的中国三口、四口之家而言,南方地区也就是一年两熟地区大概每户种一百亩粮食,北方地区也就是一年一熟地区每户大概种两百亩粮食是比较符合国情的。

规模经营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转移出农村以后,许多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农业产出能力并没有随之减少,原因就在于社会化的生产性服务在蓬勃发展。比如一部分大户,或者一部分新型经营主体从其他农户流转来土地自己经营。又比如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农机大户,我有一台拖拉机,三五户就可以组成一个农机合作社。除了经营自己承包的土地以外,还为周边农户进行代耕代管代收服务,这种情况非常的多。像保姆式的或者托管式的生产方式,在很多的农区是普遍存在的。老百姓从种地一直到卖粮食,可以分解为十个环节,八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专门对应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农户按照市场的水平交费就行了。当然随着规模的扩张,这种收费标准会降低。所以社会化服务实际上直接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成本,相应地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成本是降低的,收益是提高的,产量是提高的。因此,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与推进规模经营关系密切,而生产性服务的发展比土地规模经营更重要。

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高度关注职业化农民的培养

谁来种地,这是农业领域普遍存在的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原来以为在中国这样的人多地少的国家,不存在谁来种地的问题。但是反观全球农业发展史,恰好是人地关系越紧张的地区越容易出现谁来种地的问题。比如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而人地资源相对宽松的美国和欧洲地区,这个问题要少得多。这是因为美国和南美的家庭农户足够大,家庭农场获取的收益等于或超过从事非农产业获取的收益。而东亚的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包括大陆的很多地区,靠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然将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出去。贵州、重庆、四川等,都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就是因为这些地方土地资源人均规模、家庭农户的平均规模非常小,使从事农业生产家庭的收入远远低于从事非农产业家庭的收入,养活不了家庭,大量劳动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转移出去以后,客观上对农业本身造成了影响。谁来种地成为非常现实的问题。目前日本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65岁。上海市从事农业生产的第一线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已经是58岁。在这种情况下,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实际上是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把什么人作为培养对象?现在很多专家提出来要培养新型的职业化农民,尤其是年轻人。现实中发现,10%的年轻人从事农业是可能的,超过10%是不可能的。外出农民工中,第一代是可以返乡务农的,但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要让他返乡从事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东亚地区,不管是日本、韩国还是中国台湾,真正参与农业第一线劳动的恰好是40、50、60岁的劳动力。因此中老年劳动力就成为新型经营主体的主要培养对象,尽管素质相对比较低,但是他们一定是未来的主力军。怎么样培养?与非农产业一样,农业也存在职业分层,也会存在不同的经营管理水平。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这几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上海市松江县家庭农场的农场主是有资质的,这种资质包括获得了职业资格,这种职业资格也分等级,也有证书。在松江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场主受人尊重,成为挑选的职业。试想十年、二十年以后,中国的农业一定会像现在的非农产业一样,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进入的。不像现在的农民工在企业打工,如果跟老板不愉快的话大不了回去种地。将来回去种地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一件事,未来的职业农民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进入有要求,经营有效率,收入有保障,职业有尊严。总之,从事农业是高尚的职业。

五、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成发育,一定要有相关的政策扶持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于农业体制机制创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相关问题。事实上,中央十个一号文件对新型经营主体都有政策性导向性的扶持。但是对不同经营主体要进行区分,比如对合作社,这些年是有政策的,关键是怎么把政策落实好。现在包括做电子的、做网络的、甚至做钢铁、做煤炭的企业都在进入农业。一方面,带给农业新的经营理念。但是另一方面,有的企业不从事粮食生产,造成了非粮化、非农化。所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一方面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从事种养业。另外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监管和准入制度。对家庭农场来讲,也有一个出台新政策的问题。比如信贷支持,项目安排,金融保险如何聚焦于新的经营主体等问题。从金融支持这个角度来讲,现在一般的农户不需要银行或者信用社予以更多的支持,靠信用贷款,靠农户之间的借贷就可以了,两万元、三万元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对包括双汇、雨润这些大型农业企业,他们自己很有钱,也不需要贷款支持。真正需要贷款的是所谓的大户,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这类型的经营主体,金融部门需要对他们进行扶持。

政府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要有所作为。第一,要做好基础性工作。比如说土地制度创新,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摸清承包地的家底,这本身就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基础工作。企业要进入某一个社区从事农业,需要搞清楚他到底转包了多少地,这些地在什么位置,左邻右舍是什么情况。企业跟零散农户发生交易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这就需要政府搭建一个土地交易的平台,这都是基础性的工作。第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在实践中发现,很多地方纷纷把原来的牌子换成家庭农场的牌子。形式要服从内容,政府不要替代农民作主,新型经营主体应该怎么发育完全是市场行为,是农民自身行为选择的结果。第三,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和壮大,必须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像美国、日本、韩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对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都有各种各样法律支撑,中国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作者系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

现代性发展 篇12

一、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 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 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 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 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 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 农工贸紧密衔接, 产加销融为一体, 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与传统农业相比, 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 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 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 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 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 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 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 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 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

二、发展现代农业, 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展现代农业, 是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 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当前, 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时期。从强化国家经济基础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要求看, 目前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看, 我国也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加有条件支持建设现代农业, 并通过建设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中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 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生产方式现代化和生产理念现代化。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 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 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 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遵循客观规律, 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要特别注意强化“五大支撑”:一是增加农业投入,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 建设完备产业体系,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支撑;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主体, 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村劳务者素质,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三、发展现代农业, 要积极优化现代农业生产力布局

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是根据资源条件配置农业生产要素的重要措施, 是实施全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客观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必须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通过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农产品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 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优势区、主产区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但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比, 农业生产力布局还不够清晰, 主导产业还不够突出, 支持政策还有待强化。

1.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做好种植业结构调整, 认真抓好粮食生产。

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品种结构, 大力发展初加工和精深加工,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按照规模调大、效益调高、优势调强的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中心,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下大气力抓好一批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使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按照“稳定面积、更新品种、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的思路, 一手抓粮食面积的稳定, 一手抓粮食品质的提高, 抓好粮食生产。

2. 根据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

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的前提下, 大力发展瓜菜、果品、花卉、中药材、牧草等高效作物, 加快良种更新换代步伐, 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和质量结构。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结合各地的资源优势, 加快培植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尽快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生产格局, 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商品率。一是继续加大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力度,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基础, 依靠科技进步, 继续加大对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的调整力度, 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二是加快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 这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

3. 加快农业区域布局的结构调整, 发挥地域的比较优势。

根据农业的自然条件、生产和发展方向, 农业生产在一定区域内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地域间的差异性。因此, 应根据农业生产成本中的物质成本、人力成本、土地机会成本的高低等, 来判断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 以此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依据。要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在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各地应该选择最具当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扬长避短, 把不具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减少到最低安全标准, 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农产品, 并且扩大优势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积极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提高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

4.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选择和培植市场空间大、后备资源丰富、经济效益高的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明确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 通过合同、协议等契约形式规定下来, 使双方成为一定规模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协调衔接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 使之环环相扣, 形成一体化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 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 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统一种植、养殖。积极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 大力推进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和经营, 使土地适当向种田能手集中, 加快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提高农业的规模和效益。抓好合作经济组织, 搭好桥梁。进一步建立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龙头企业以“订单”的方式与合作社和基地农户建立巩固的产业化协作关系, 实行一体化经营, 大力发展标准化种植、养殖基地。

四、发展现代农业, 要积极完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政策

发展现代农业, 首先要靠政策。要善于抓住机遇, 科学设计、精心策划一些重大政策, 增强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和针对性, 不断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支持保护体系。

1. 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继续完善农村改革政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建议》要求, 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长久不变。为此, 要加快做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

2. 加快农村要素市场建设, 继续完善农产品调控政策。

《建议》要求, 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 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这就对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以逐步理顺国家对农地征收为建设用地后增值收益的分配关系, 使农民在更大程度上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另一方面, 要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 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 以努力实现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征收耕地的占补平衡和严格宅基地管理并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同时, 探索建立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以公开规范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制度, 实现集体闲置资产的增值。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健全农业保险制度,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继续完善农产品调控政策。推动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探索建立目标价格政策。完善农产品临时收储办法, 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完善“菜篮子”产品应急调控预案, 制定鲜活农产品调控办法。完善进出口贸易机制, 保障国内市场稳定。

3. 积极推进农村其他方面的各项改革, 继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为此, 一是继续增加农业投入。推动继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 不断提高财政、基本建设和国债、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的比例。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切实落实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加快发展农业保险, 扩大保险覆盖范围。二是继续增加农民补贴。加大“四补贴”实施力度, 扩大补贴规模, 增加补贴种类, 提高补贴标准, 完善补贴办法, 推动实施农业防灾减灾和稳产增产关键技术与服务补助。三是继续完善农业补偿机制。加大粮食主产区补贴规模, 强化和完善奖励政策, 建立与产量直接挂钩的奖励机制。

摘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业现代化, 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 协调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支持, 推动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转变方式,优化布局,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上一篇:语言真实性下一篇:审视钢琴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