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

2024-12-14

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共12篇)

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 篇1

摘要:税收作为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进行社会管理功能的必备物质基础, 也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进入21世纪, 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迅猛发展, 电子商务因其自身交易活动的虚拟性、无纸化操作的快捷性和参与主体的流动性等特征, 使得电子商务对传统的税收理论和税收制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其引发的法律问题不断涌现, 并且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如何建立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 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立法中的棘手问题。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 2009年年底我国网民达到3.8亿人, 其中有43%在最近一年中有过网上购物经历。如淘宝网2009年注册用户已达1.7亿, 年交易额超过2000亿元。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表明, 2010年我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达5131亿元, 比2009年翻一番, 约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 可以预计在未来两年内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将会步入新阶段, 交易总额突破10000亿元, 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将达到5%以上。

然而, 随着我国的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电子商务税收问题也如影随从。2007年7月, 全国首例个人利用B2C网站交易逃税案宣判, 被告人张某在网上以不开具发票和不记账的方式, 偷税10万多元, 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宣判结果一经公布, 引起了政府部门和人民大众的广泛关注。作为电子商务税收的“网络第一案”, 带给社会更多的是关于电子商务税收的思考。2010年两会期间, 全国政协委员朱奕龙建议应制定《电子商务税收法》, 使得电子商务税收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要解决电子商务税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建立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那么如何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 就成为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的现状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 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于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一种全新的商业经营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电子商务日益成为现代商业活动中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 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高度追捧。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其税收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我国在2007年7月对国内电子商务税收的“网络第一案”判定, 使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张某因为偷税漏税锒铛入狱, 并且处以高额的罚金, 此案使得我国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税收高度关注。近年来, 有关学者和专家更是提出了要建立专门的《电子商务税收法》, 可以说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那么, 我国目前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现状如何, 亦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要想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税, 必须有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和强有力的保证, 没有完善的税收法律体系来进行征税是不可想象的, 也是无法完成的。

当前,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正处于一个“两不管”的真空状态,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传统的税收法律无法对电子商务税收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电子商务通过对商流、信息流和物流的改变, 使商务活动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其根本的特征是网络虚拟性, 交易的过程无法监管, 使得传统的税收手段束手无策。另一方面是专门针对电子商务税收的法律尚未出台。虽然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但是其毕竟还是一项新事物, 很多国家都是在鼓励其发展的, 对其征税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所以专门法律迟迟没有出台。总的来看,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的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存在诸多的法律漏洞和社会隐患, 建立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2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中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的现实情况来看, 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现行税收法律体系不能有效适应电子商务活动、专门针对电子商务税收的法律和法规尚未出台和国际电子商务税收缺乏必要有效的协调和合作。

2.1 现行税收法律体系不能有效适应电子商务活动

电子商务税收的监管与实现不仅需要对纳税人的经营场所和交易的细节进行认真准确的鉴定, 还同时要具备对交易单据凭证进行核对的条件以及对商流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 这些活动环节都面临着虚拟化带来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就是现行税收法律体系不能有效适应电子商务活动的具体表现, 可以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纳税主体。电子商务交易双方往往采用虚拟方式进行交易, 真实身份无法查证, 使得现行税务机关无法判定纳税主体, 这就导致传统的税源控制方法失去效力。二是征收对象。征税对象是征税的依据, 而电子商务中的书籍和软件等数字化产品很难判定为商品还是服务, 到底应该征收增值税还是营业税, 根据现行的税收理论很难做出准确判定。三是征税环节。现行税法体系对征税环节的规定是基于有形产品的, 主要适用于对流转额征税, 而网络交易的销售和流通等阶段无法准确切分, 最终导致征税环节往往难以判定。

2.2 专门针对电子商务税收的法律和法规尚未出台

当前社会, 轻点鼠标、足不出户就能从网上购买到顾客所需的绝大部分物品。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各种交易平台网站上注册的网店数量越来越多, 提供的商品种类不断丰富, 如2010年我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额高达5131亿元。国内“主流消费网购化”呈现出了巨大的力量, 网货已经成为社会民众的消费热点, 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主流购物的新模式。然而网店商户既没有注册, 也很少报税, 成为征税的“真空”地带。全国政协委员朱奕龙认为:按照相关法规个人从事经营活动必须在当地的工商局注册并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证, 但对于网上交易如何管理, 目前尚没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所以任何人只要登录网上交易网站, 填写信息成为注册用户并缴纳一定的费用, 就能从事网上经营活动。如果要想让网络商店进行工商注册并且主动缴纳税收, 除非有专门针对电子商务税收的法律进行强制执行。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仍是空白, 以何标准以及征收什么税也没有相关依据, 这就导致了当前电子商务征税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2.3 国际电子商务税收缺乏必要有效的协调和合作

当今世界, 经济时代高度发展的国际一体化经济, 国家之间经济上的关系更加密切, 这就导致了国际税收关系日益复杂。目前电子商务交易迅猛发展, 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交易方式, 伴随而来的引发了诸多的税收法律问题, 这就使得国际电子商务税收的协作十分必要。然而, 目前的国际电子商务税收的协调和合作形式不容乐观, 这主要变现为:一是各国对电子商务交易是否应该征税的问题观点分歧很大, 不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难以达成共识, 即使在发达国家之间, 如美国和欧盟对此的态度差距也很大;二是由于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状况的不均衡, 使得电子商务交易在各国的贸易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不同;三是电子商务交易条件下跨国纳税人避税更加容易, 而反避税必须多个国家密切配合, 一个国家根本无法独立完成。

3 建立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的途径

电子商务目前在我国经济总量中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建立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不仅可以增加国家的财政税收, 而且可以进一步规范电子商务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 可谓是一石二鸟。那么, 如何建立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呢?本文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种途径:加强现行税收法律体系对电子商务征税的支撑、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专门电子商务税收法和开辟国家之间电子商务税收协作的多元化途径。

3.1 加强现行税收法律体系对电子商务征税的支撑

网络时代下的电子商务使得现行税法体系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但是, 电子商务从本质上看只是把传统的交易方式在计算机网络的环境下完成, 仅仅是交易场所发生了变化, 因此现行的税法体系仍然能够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只是由于电子商务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特征, 使得必须对传统税法体系进行相应的适度变革。具体的做法有以下三种:一是增加现行税收法律体系中关于电子商务税收的有关规定和解释, 从而有些约束各种电子商务活动, 如进一步确定电子合同的合法地位;二是要修改现行税收法律体系中与电子商务税收相矛盾或有冲突的个别条款, 给电子商务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三是删除现行税收法律体系中部分特别陈旧和极不符合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条款。

3.2 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专门电子商务税收法

针对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中的问题, 加强现行税收法律体系对电子商务征税的支撑只能解决当前电子商务税收的燃眉之急,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子商务税收的问题。要想从根本解决, 就必须要尽快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专门电子商务税收法。专门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应该包括如下主要内容:一是征与不征。如目前电子商务中的B2C就一定要征税, 而C2C就可以暂不征税。二是是否开征新税。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比特税, 当然我国目前的条件还不太成熟, 可以不征。有必要说明的是, 税法中注明对某种商业活动不征税也是一种法律的约束, 而我国目前是征不征税缺乏相应法律依据。三是税种。如可以针对在线交易和离线交易, 开征不同的税种。

3.3 开辟国家之间电子商务税收协作的多元化途径

在当前的电子商务交易条件下, 实行国际税收协作的多元化途径主要为:一是对国际税收协定文本的内容进行修订和完善, 增加其在电子商务税收方面的条款。国际电子商务税收协定是建立在有关国家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的, 协定本身是基于各国的税收政策和财政利益制定的, 为妥善处理相互之间的税收关系问题提供法律依据。二是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税收的情报交换工作。情报交换的方式, 不仅要采用索函邮寄和主动交换等方式, 还尽可能的使用电子数据交换方式, 在全球的主要税务部门建立电子商务情报交换网络。三是积极开展网上税务监控。由于电子商务本身交易的无形化, 使得纳税人的各种活动过程难以得到税收部门的有效监控, 同时对电子商务交易的纳税监控需要发达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作为支撑, 相关的业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深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因此网上电子商务税收监控需要国际间进行协调。

参考文献

[1]李双元, 王海浪.电子商务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刘喜敏, 刘玉玲.电子商务法律法规[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

[3]何珩.电子商务带来的税收问题及对策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4) .

[4]网址:http://www.cngr.cn/article/61/388/2006/2006071920997.shtml

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 篇2

我国对于电子政务的认识并不完善,很多地方一味注重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造成“信息黑洞”等不良情况。从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于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投入更应该考虑实用、避免重复建设、多重利用等问题。然而,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存在重新建、轻整合;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在实际建设中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我国相关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应涉及财政资金的来源、资金预算、使用情况等,引导地方政府对电子政务资金的正确使用,力争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此外,还可以利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来解决我国电子政务方面“数字鸿沟”的问题,将资金扶持等政策列入电子政务相关法律中,例如可以将财政资金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加大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培训方面都予以资金支持,将一系列办法政策写入相关法律条文中。

5.2完善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法律法规

电子政务使得原来科层制的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中间层被大大压缩,底层出现横向融合趋势,其规模日益扩大。[6]我国对于精通电子信息方面的高技术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大;此外,随着政府业务的转型,智能化业务更多的取代了传统手工业务,传统的政府工作人员对新型业务也很难适应。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是有效推行电子政务的前提,因此政府可以对传统的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新型业务的定期培训,普及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知识,将传统的政府工作人员转变成新型政府所需要的电子政务人才。另外,我国政府要想壮大电子政务人才队伍,还要向社会招聘具有一技之长的专职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政府的转型。所以,应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电子政务人才的培训、资格认证及上岗制度。设立专职电子政务人才资格认定及培训上岗制度。因此我们急需在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方面制订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电子政务人才能脱颖而出。

5.3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如今各国都在运用市场机制来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通过发挥市场机制逐渐取代政府直接投入的传统模式。推动电子政务的长足发展还需降低与节约电子政务的成本,而电子政务的市场化能够带动企业与民间的投资,使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当然,电子政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基础之上,也就说,企业既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促进了本地区甚至国家的经济与相关产业发展。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将电子政务建设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法律政策、加大投资、减免税收、市场引导等方面的手段来扶持与培养本土信息企业,发展壮大本土信息企业,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后方保障。

5.4建立绩效评估制度

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国外电子政务在这一方面做的就比较好,他们关注电子政务的实效,双向互动式的电子政务网络配合效绩评估机制,更好的为群众提供服务。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并不是简单要求实现政府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而是将电子和网络作为手段,去实现政务工作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因此,不可将现有的政府管理、运作方式简单地搬到网络上。国外电子政务立法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电子政务的指向是为公民服务,并且这种服务方式相比传统方式而言更加快捷、便民、节约。电子只是一种手段,而在很多地方我们还秉持这错误的观念,仅仅把电子政务建设当作应付上级的“门面”。因此,建立我国的效绩评估机制有利于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向良性方向发展。例如我国各省市可以按级别设置相应的绩效评估委员会,设定合情合理的评估标准与评估程序,进行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方面的绩效评估,以此促进各级电子政务的发展。还有一点必须是不能忽略的,电子政务的主体是政务,而提高政务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因此,不能只顾发展电子政务而忽略了政府的根本宗旨。[7]

6结论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在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构建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推行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构建并不十分完善,构建我国良好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仍需在实践中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健.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构建与实现——有关服务型政府视角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05:224.

[2]黎建勇.国内外电子政务立法现状及比较分析[J].法制与社会,,27:147-148.

[3]吴银雪.小议我国电子政务法率法规体系建设[J].办公室务,2013,05:249-250.

[4]于汪洋.服务型政府视域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5]曾军.电子政务的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6]李广乾.论电子政务的法治职能——中国电子政务法律框架的逻辑结构与构建[J].电子政务,,05:33-41.

浅析税收法律关系体系 篇3

关键词:税收法律关系;体系;客体

法律关系是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构筑整个法学体系的基石之一,它可以被应用到各门具体的法学学科之中,并形成为具有特定内容和意义的该部门法学所独有的基本范畴。税收法律关系作为税法学的基本范畴,由它可以推演出一系列的税法学的重要范畴,由这些重要的范畴又可以进一步推演出一系列更具体的一般范畴,从而可以构筑税法学范畴体系的大体轮廓。因此,税法学可称为以税收法律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学科。税收法律关系是税法学研究的核心范畴。“理论的科学性取决于范畴及其内容的科学性。”因此,建立科学的税收法律关系的范畴对于税法学的发展与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税收法律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对于构筑科学的税收法律关系的范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税收法律关系的体系

在探讨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之前,有必要先探讨一下税收关系与税法体系。因为,税收关系是税收法律关系的经济基础,而税法体系又在根本上决定着税收法律关系的体系。

税法的体系是由一国现行的所有税收法律规范分类组合为不同的税法部门从而形成的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有机整体。税法的体系取决于税法调整对象的体系与结构。税法调整的税收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税收体制关系与税收征纳关系。依据税收关系的结构与体系可以构筑税法的体系,即税法可划分为税收体制法和税收征纳法两类。税收征纳法可分为税收征纳实体法和税收征纳程序法。

税收法律关系是税法确认和调整在征税主体与纳税主体以及征税主体内部各主体之间发生的税收征纳关系和税收体制关系的过程中而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的体系是指由各种税收法律关系所组成的多层次的、内部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是由税法的体系并在根本上由税收关系的体系所决定的。由上文的论述可知,税收法律关系由税收体制法律关系和税收征纳法律关系所组成。税收征纳法律关系由税收征纳实体法律关系和税收征纳程序法律关系所组成。

探讨税收法律关系的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探讨税收法律关系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重要前提。同时,税收法律关系的体系为我们探讨这些基本问题构筑了一个理论平台,只有站在这个共同的理论平台上,我们才有可能进行真正的学术讨论,否则,从表面上来看,学者们是在讨论同一问题,而实际上,由于他们所“站”的理论平台与所持的理论前提不同,因而所讨论的并非同一问题,或并非同一问题的同一个方面。因此,笔者在此先构筑自己的理论平台是有着极为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的。

二、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

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在这一问题上税法学界的争议不大,一般认为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货币、实物和行为,而前两者又可合称为“税收利益”。

然而,从整个法学界的角度来讲,法律关系的客体却是一个存在很大争议的问题,无论是法理学界,还是部门法学界对此问题都存在着激烈的争论。

首先,就法理学本身对法律关系客体的研究来说,其观点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如有学者认为:“法律关系客体是最为复杂、最为混乱不堪的问题。”

其次,从部门法学的角度来讲,对法律关系的客体的理解也存在众多争议。在民法学界就存在着“利益说”、“行为说”和“社会关系说”三种不同的观点。在刑法学界,关于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另外,其他部门法学的学者纷纷提出“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是劳动力”竞争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竞争秩序(也可以理解为竞争机制)”“统计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几乎包括所有的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 “目标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或经营控制权便理所当然成为企业并购法律关系的客体”等诸多观点。

本文从税收法律关系的体系出发认为,在税收体制法律关系中各相关主体(中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和地方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是税权,因为税收体制法主要就是分配税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权在税法学界是一个有着不同含义的概念,但通常所理解的税权是指国家或政府的征税权或税收管辖权。本文所使用的税权指的是国家对税收事务所享有的权力,国家所享有的这种税权是一种从国家统治权派生出来的一种政治权力,当这种政治权力由法律规范来调整时就成为一种法律上的权利。因此,作为税收体制法律关系客体的税权指的是政治意义上的权力,而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

国家是一个抽象的政治实体,它由一系列行使国家各项权能的职能机关所组成,它的权力也要由这些具体的职能机关来行使,这样就会出现如何在国家的各职能机关分配国家的某项权力的问题。在这种分配国家某项权力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就是体制关系,用法律的形式来规范和调整这种关系,就产生了体制法律关系。具体到税收体制法律关系,在这一法律关系中,其主体是中央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一定级别以上的地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它们的权利与义务是合而为一的,其权利是依法“行使”其所享有的税权,其义务是“依法”行使其所享有的税权。因此,其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税权,税权充当其权利义务的载体,是其权利义务作用的对象。因此,税收体制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税权。

在税收征纳程序法律关系中,其主体分别是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代扣代缴义务人,各相关主体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是税收行为,因为,税务机关的权利是要求纳税人为或不为某种税收上的行为,而纳税人的权利也是要求税务机关为或不为某种税收上的行为。

由于法律关系的统一客体是利益,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也可以高度概括、抽象为税收利益。当然,这里所说的税收利益已不同于学界通常所理解的、作为税收征纳实体法律关系客体的税收利益,那里的税收利益是具体的利益,即货币和实物等经济利益,也就是本文所使用的税收收入。而作为税收法律关系统一客体的税收利益指的是广义上的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权力利益和权利利益。

参考文献:

[1]刘剑文,李刚.《税收法律关系新论》,《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2]张守文.《税法原理》(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8页

[3]张文显.《法学基本范畴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3页

作者简介:

延边大学2013级法律(法学)硕士。

浅议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的构建 篇4

1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存在较大的弊端

我国现有的电子商务方面立法仅仅是某一个方面的立法规范,缺乏一个完整、规范的体系,例如:《合同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商用密码管理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中文域名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这样的立法现状对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我们必须重视电子商务立法体系的构建,只有对其加以重视,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到电子商务立法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制定出有利于我国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发展的法律规范。

2 电子商务立法的立法原则与调整对象

电子商务法的调整对象,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概念,但是不同的说法表达的意思却是大同小异的。就是指在客户的要求下,通过数据电文提供的有偿服务。联合国和欧盟等国际组织也对电子商务的调整对象进行了不同的定义,以有利于电子商务贸易在该地区的有序发展。虽然不同的学者和不同的地区或组织对电子商务法的调整对象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几乎所有的版本都对“电子商务的任何一笔交易包含物资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这一说法持肯定的态度,这一相对统一的认识标准有利于完善电子商务市场,有利于解决因标准不同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从而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电子商务法的立法原则包括:

2.1 最低限度调整原则

虽然电子商务是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新体现,但是并不意味着其能摆脱传统商务的本质特性,传统商事交易法的基本原则是意思自治,所以意思自治也应该是电子商务立法的基本原则,也说明电子商务法的立法目的之一是鼓励电子商务交易的发展而非限制。此外,还有一个原则是为了鼓励技术的进步,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更先进的技术力量作为坚强后盾,并且规定了电子商务不能因为采用电子的形式为借口而抵制法律的效力,也不能因为其特殊的表现形式而受到优惠的待遇,此原则为技术和媒介中立原则。

2.2 国际性与独特性相结合的原则

互联网的发展可以说是全球性的,这就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并非是单纯的仅限于一国的范围内。所以这些年来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试图在电子商务立法方面达成共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由联合国贸法会指定的《电子商务示范法》就是很好的体现。当然,中国的电子商务立法也必须坚持这一点,在立法过程中注意和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规范相结合,才能不偏离国际上有关电子商务立法的大方向,才能更容易与国际接轨,使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但是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和交易习惯不同,这就决定了要考虑国情但又不能过分强调,这样才能保证电子商务法成为调整电子交易的法律。

2.3 鼓励行业自律原则

行业自律原则在电子商务立法中是需要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一方面,因为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比较快,可谓是日新月异,但是立法一般都有滞后性的缺陷,不能及时的制定相应的法律来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电子商务交易涉及到的法律关系是多重的,并不是单一的,这样仅靠一部电子商务法来解决所有的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坚持行业自律原则。

3 我国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的构建

我国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三部分,即对信息流的规范、资金流的规范和物流的规范。

3.1 对信息流的规范

目前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有关电子商务立法的文献是联合国贸法会草拟的《电子商务示范法》,所以我国在电子合同立法方面应以此为蓝本,并结合我国合同法中有关数据电文的相关规定来构建我国的电子合同法律体系。同时,各界对电子代理人的有关界定和规范也有广泛的讨论,电子代理人是指由编制人设定,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各种电子商务活动,以实现编制人的意愿。电子代理人是由人编制的,代表着编制人的意思,虽然电子代理人不具有法律人格,但是通过电子代理人进行的行为同样反映编制人的意思,具有同自然人与法人作为代理产生同样的法律效力。但也不能否认电子代理人的特殊性。

由于电子商务本身的特殊性,所以电子商务的安全应是电子商务立法应关注的主要问题,可以说世界上每个国家的电子商务立法都把这一问题放在极其关注的位置上。首先要明确的是对电子签名是否具有效力的认定,新加坡、欧盟和美国等国家或国际组织都有立法对电子签名效力的认定持肯定的态度,由此可见,确定电子签名具有法律效力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所以,中国的电子商务立法不能与国际社会的共同要求背道而驰,我国应承认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电子签名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同样也是一个技术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借鉴一些国家先进的、可行的立法经验和立法方法,在解决法律问题的基础上也要兼顾技术问题,应保持技术的中立性,并对安全电子签名问题做相应的规定。

知识产权保护是电子商务中的另一重大的课题。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电子商务中商标权问题主要涉及域名的保护。有学者认为,对于域名的保护没有必要专门制定新的法律来调整和规范与其相关的法律关系,直接使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调解即可。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网络侵权问题进行了规定,再加上传统的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些都对电子商务中著作权保护有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对电子商务中出现的新的著作权法律关系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一般认为,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中有三方面已经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的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中最重要的权利,即网络传播权、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以及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在我国,虽然在网络传播权方面有比较全面的规定,但在其他两方面的有关法律规定还有欠缺。这种情况也应成为我国著作权保护立法关注的重点。有效的技术措施问题是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涉及到的重要问题。对有效的技术措施的界定标准可以借鉴欧盟的界定标准,并且结合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具体情况和有关著作权保护的立法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解决技术措施的法律保护的空白。其次,对于数据库的法律保护,首先我们要承认制定有关数据库保护的专门法律是必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样的数据库才有资格受到法律的保护,有学者认为,只要是独创性的数据库就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也有学者认为,应制定一个统一的认定标准来进行参考,但都是各说一家,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说法。

3.2 对资金流的规范

电子货币和电子支付等问题是该部分所涉及的主要的法律问题,电子货币是由网络银行发行的,并且具有与传统货币等同功能的一种数据货币,其本质是一系列的数据信息。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支付方式也必然会发生变革,网络商务具有快捷便利的特点,就要求方便快捷的网络支付方式与之相适应。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引起的新的支付方式的出现,这就必然要求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范。在我国,首先应该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全国统一的电子货币管理机构,负责对电子货币技术标准进行制定,再由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各银行发行自己的电子货币。

3.3 对物流的规范

新型的物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出现,电子物流是一种新型的物流方式,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传统的物流法律规范所无法解决的,这就必然要求与之适应的法律规范的出现,对该法律规范的制定可以借鉴传统的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物流是一种通过在线以数据形式传送的商品或服务,因此,应针对电子物流的特殊性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律,保证电子商务市场的健康有序。

4 结语

我国的电子商务立法还不成熟,这是我国实务界和立法界普遍持有的观点,他们呼吁制定一部完备可行的电子商务法。因为,其一,电子商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发展程度还比较低,许多技术问题和法律问题有待研究;其二,电子商务一直是一个发展比较快速的部门,更新速度可谓日新月异,在这一领域可能永远看不到成熟的状态,即使这样,我们也要仔细考察研究,制定相关法律规范这一领域的法律关系;其三,法律本身具有滞后性、不确定性等缺陷,这就无法避免制定法的不完备性,为了尽可能地使制定法完善,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就需要法律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改进。所以,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想在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处于掌握主动权的有利地位,制定一部中国自己的电子商务法是极其紧迫的。

摘要:电子商务的发展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子经济和电子商务立法的变革, 本文从我国电子商务的立法现状入手, 对电子商务法律的调整对象和立法原则进行了总结研究, 系统探讨了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构建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方面, 并最终确定了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构建的三步骤, 清晰地认识到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关键词:电子商务,意思自治,行业自律原则

参考文献

[1]邓宏光.商标法的理论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8 (2) .

[2]王迁.知识产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王利明.电子商务法律制度:冲击与因应[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9.

[4]刘剑文.WTO体制下的中国税收法治[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税收法律体系原则分析论文 篇5

摘要: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在推进国家经济发展,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税收法定原则,作为税收领域的法律基本原则,有效地推动了税收法律体系中的税收立法的进程,促进了税收法律体系的完整。因此,在实际法律实践中,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认识税收法定原则,对税收法定原则的内里涵义进行深入而有效的研究,这是当前法律界了解认识税收法定原则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税收法定原则进行分析研究,可以认识到税收法定原则在税收的重要意义,完善税收法律体系,帮助依法纳税,提高税收的法律环境。

关键词:税收法定;税收法律;依法纳税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要求我国要更加注重税收制度。税收对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国家重视税收,对于税收的收取也制定规范严格的税收法律来保证国家税收的稳定与公平,税收严格依照法律制定,并不是中国独树一帜,税收法定原则起源于英国,在数百年的历史沿革中不断的改进和更新,逐渐被世界所接受,在世界各国的税收法律中各有体现。我国修订的《立法法》,也对税收法定原则进行了清楚明确的描写,为法律体系中税收法定原则进行了明确的定位。税收法定原则作为税收立法和税收法律制度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与中国推行法治建设的要求相适应,因此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必须要推动税收法定原则的税收理论研究,加强对税收法定原则的研究,让税收法定原则在国家的发展治理中发挥重大作用。税收法定原则的确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在法学界引起了一番讨论,反对的声音一直存在,因此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税收法定原则,如何发挥税收法定原则推动法治建设的作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必须要深入探讨,本文由此进行讨论。

一、税收法定原则的涵义

税收法定原则最基本的要求是国家征税必须要有法律依据,无法不纳税,法律依据是公民进行纳税的唯一依据,除了法律之外,任何机构、任何个人都没有要求公民纳税的权利,没有法律要求,公民也没有纳税的义务,这保证了公民纳税权利的合法利益,同时因为税收法定原则是法律规定纳税内容、纳税方式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依照法律纳税则保证了纳税公民在纳税这一权利面前的公平公正。之所以要施行税收法定主义,是因为税收是国家对公民财产权的征收,而税收法定主义给了国家征收公民财产一个法律依据,使得国家可以通过合法性手段征税,不引起公民的抵触和抗拒。税收法定原则起源于英国,世界各国均对其有所应用,具体体现在各国*法或*法性文件当中,我国的税收法定原则体现在*法第5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而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条,做了详细说明了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各种减免退补税政策内容依照法律规定执行,没有法律规定的,按照法律授权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做出有关税收的以上内容。这些法律规定无一不体现了税收法定原则。

二、税收法定原则基本内涵的体现

(一)税收要素法定税收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主体,它由许许多多要素构成,而税收法定原则要求这些构成要素都由法律来规定。比如每个税种的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税收优惠和税基等均由法律规定,一旦其中有某一项不是由法律规定的,那么此种税收就不能为税收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应当将其摒弃。追其原因是税收属于国家财政收入,征收的税被用来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但是征税征收的是公民的收入,在国家与公民之间存在微妙的财产权的冲突。并且,国家相对于公民来说,比较强势,为了避免国家利用权力侵害公民的财产权,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规定。

(二)税收要素明确原则这要求在制定法律规定税收要素的时候,不仅仅是要制定出来,而且要明确。因为税收关系公民的切身财产权益,如果规定的不明确,产生漏洞,加大了立法的裁量权,就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产生滥用公权力损害公民财产权的现象,对于税收法律体系而言,使得税收法律的威望下降,不利于税的征收。

(三)税收的程序要合法税收的要素法定且明确,使得税法在实体内容上得到了充实,但是税收法定原则也要求征税要按照法定的程序,程序也要由法律规定,把控每一个税收环节,不得在征税程序中随意变动税收要素,破坏税收法定原则。‘

三、遵循税收法定原则,加快税收法律体系建立

税收法律体系的建构,必须以税收法定原则为基础,现今我国虽然已经应用税收法定原则,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得到落实,在税收法律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还有许多隐藏的问题。法律体系由母法开始架构,税收法定原则虽然也在*法之中也有体现,但是*法五十六条更多的是强调了公民的纳税义务,但是对于征税机关,并没有进行*法上的限制,对于税收的要素、税收程序更是没有提及。要想建立完整的税收法律体系,必须要先完善税收法定原则在*法中的表现,修订*法有关税收的内容,对税收法定原则做完整、精准、明确的表述,为税收法律体系修建牢固的*法基石。完善各种单项税收立法,顺应税制改革,各种新产生的税种及时制定法律规范,做到*法为基,单项税对接*法中有关税收的内容,立法先行税收跟进,保证税收法律体系的完整建立。

四、结语

税收关系国家财政收入,也与公民的财产权紧密联系,应当严谨对待。税收法定原则作为世界上公认的征税原则,应当准确认识它的特点,充分运用到建构税收法律体系的过程中来,科学立法,避免立法过程中的不法行为,实现税收有良法,有善治。

参考文献

[1]胡建淼.税收法定原则——只有法律才有权征税[J].人民法治,(7).

[2]王瑞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税务部门需要多点发力[J].中国税务,2017(4).

浅议环境法律体系 篇6

关键字: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79-01

从今年年初起,我国中东部许多地区遭遇雾霾天气,目之所及皆天地昏黄,口鼻所吸皆污秽不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重点监测的33个城市,空气质量都达到严重污染级别,北京大部PM2.5浓度均为平日的数倍,部分地区即时浓度逼近1000。北京市环保局环保监测中心分析,造成此次雾霾天气持续不散的原因有二。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近年来汽车保有量激增;能源结构太过单一,过分依赖煤炭资源供热、生产;部分重污染企业排放物达不到国家标准。二是气候原因,无风,逆温的气候条件极端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范围如此之广、污染如此之重、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雾霾天,加之不久前刚刚发生的山西苯胺泄露事件,再次将环保问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法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公共管理最有效的手段。人们不得不去追问,面对如此环保问题,法律何在,谁应为此负责。

实际上,我国在环保立法方面力度一直很大。自1989年《环保法》颁布实施至今,我国环保法律数量已相当可观,已经颁布的与污染防治、自然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等相关的法律超过了20部,环保标准300多项,各种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更是数不胜数。数量不可谓不多,规定不可谓不全,但环境保护不力有目共睹,环境恶化后果逐渐显现。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说明现有的环保法律体系并没有满足民众的需要。那么,环保法有何不足呢?

首先,作为环保法律体系基础的《环保法》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环保法》颁布于1989年,之后再未修订过,立法理念、技术已经明显与时代需求不符。20多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和深化,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法制建设的形势发生了广泛深刻的变化,立法时所针对的法律问题,现在几乎都已不存在了。而出现的新问题,《环保法》却没有相应规定,比如机动车污染、危险化学品管理等问题目前还是空白。环境保护社会监督的法律机制还不健全,公众的环境监督责任难以有效发挥。立法后出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等等先进的思想及理论成果都没有成为《环保法》的基本指导思想。环境保护立法的理念和原则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许多制度和措施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二、《环保法》过分原则化,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被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所取代。《环保法》中大量条文都是关于环保原则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而且《环保法》的内容,也与后来制定的单项环境法律有冲突。比如《环保法》规定企业只需缴纳排污费,就可以超标排污,但现在实际的规定,是严禁超标排污的,否则就要交罚款。换句话说,《环保法》的所有条文,70%—80%已被新的法律完善或者替代,且环境监管实践中普遍适用这些新法,《环保法》被束之高阁,名存实亡。第三、从制度安排上看,《环保法》定位于管理法,内容主要是赋予政府和环保部门监管企业的权力,偏重于对企业等排污者、开发者的规制,忽略对政府环保履职的规范和制约。在“政府应当依法履行保护环境的公共职能”已成共识的情况下,这可以说是一个关键性的缺陷。近年来,很多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无不与有关的地方政府或政府部门没有积极、规范地履行环境保护职责有关。

其次,环保执法长期以来软弱不力,违法成本低。第一,环保执法尤其是基层环保执法难。从全国环保执法工作看,环保执法难的问题已成为制约环保工作的瓶颈。由于种种原因,环保执法刚性不强,手段单一,对一些环境违法企业打击不力,一些地方仍存在‘一低、二高、三难’的现象,即环保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执法举证难、追究法定代表人难和强制整改难。第二、环保执法不严。执法主体不明确,执法力度不严格,执法手段不充分,违法成本偏低等等,都造成环保法律空有规定,却落不到实处。像公共场所禁烟的问题,控烟规定出台后无人管理,直接架空了这一规定。第三,各种力量阻挠环保法律实施。不少地方政府急功近利,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通过引进高污染企业、上马未经环境评估的建设项目等手段发展地方经济,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初衷是好的,但其方法却不可取的,也是不负责任的。而负有环保执法职责的地方环保部门,其一切经费、人员和职务任命都来自当地党委政府,必须接受当地党委政府的指挥,又怎会提出不同意见。现在环保部门流行 “顶的住风头,坐不住位子”, 正是这种现象的缩影。

找出不足正是为了弥补缺陷。对此,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一、尽快修订《环保法》,吸收先进立法理念和技术,确立《环保法》在环保法律体系中的基础和指导地位。确立国家环境政策目标,协调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变管理法为监督法,突出强调政府责任。、

二、进一步推动地方立法规范,让各地在污染防治方面有更加具体的法律执行条文。通过部门立法、地方立法,进一步完善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跨行政区污染防治等基本制度,进一步明确企业责任。其目的是让环保法律成为具有强操作性的法律。

三、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增加环保执法投入。为环保部门适当“扩权”,增强环保部门工作的独立性,总结目前一些地方对于强化环境执法的探索经验,使之法律化。总之,应推动环保部门独立行使权力,同时独立承担责任,改变更多部门参与进来反而责任混淆不清的局面。

四、把环保成绩纳入政绩考核指标范围,对于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的要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人大介入,定期听取政府的有关汇报。

也许通过全社会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类似雾霾这样的严重污染天气才不会再次出现。

作者简介:

我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研究 篇7

目前,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构建系统完善的电子政务的法律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点目标。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则是加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基础,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具体体现,为提升政府服务能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我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是我国政府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2 我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概述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重组、优化,将政府服务从人工服务转变为电子服务,以形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提高政府事务处理效率,以便为社会、为人民全方位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1]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应当包括电子政务基本法、电子政务经济法、电子政务技术法、电子政务信息法、电子政务行政法、电子政务监督法等法律,从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基本内容、财政资金、技术与标准、信息安全与信息公开、电子行政行为效力等方方面面对电子政务涉及问题作出规定,形成体系化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的电子政务完善的法律体系有利于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最终实现为人民服务,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打造新型服务型政府。

3 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现状

我国电子政务主要经历了2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1990年-2000年)是电子政务的产生,包括各级政府建立计算机网络系统,转变传统的信息发布方式,将信息在网上公布与实现网上办公与办公自动化。第二个阶段是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与之相对应的,我国电子政务立法也可大体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要是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维护网络安全的法规。在这一阶段我国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电信条例》、《无线电管理条例》、《互联网服务管理办法》、《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电子政务的法律法规随着电子政务的普及也取得了有意义的突破。主要表现为较高阶位的立法,例如《电子签名法》、《行政许可法》肯定和促进了电子政务的发。此外,地方政府的规章制度取得了不少成果。例如广州市的《广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首次规范了政府信息公开行为,为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完善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2004年天津市颁布了《天津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这不仅为天津市当地电子政务的运行与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为我国将来电子政务立法具有借鉴意义。[2]

4 我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4.1 电子政务立法效力层级较低

我国电子政务立法层级较低,缺乏国家层次的指引性法律。由于法律法规的立法层级低,这就导致电子政务建设中经常出现法律冲突的问题,许多地方政府因为利益问题,会选择于本地方有利的法律法规,各级各地政府适用的法律规范不尽相同,造成了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秩序的混乱。不仅如此,低效力的电子政务立法还会导致地方政府执行力度减弱,由于地方政府政策与法规办法的规范性与效力弱,因此不利于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规范电子政务更是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电子政务立法效力层级较低,不仅影响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对于我国目前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也产生了一定的阻力。[3]

4.2 电子政务立法散乱,无法形成体系

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网络建设缺乏统一、建网不规范、办公应用系统割裂、分散建设、低水平重复、浪费严重、信息孤岛等普遍问题。这对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统一构建形成阻碍。[4]电子政务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一个完整、统一的法律和制度框架.[5]电子政务立法应该先做出统一的规划,系统的确定其他方面的与电子政务配套的立法。我国除了在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通过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外,并未制定对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立法。此外,地方政府所制定的许多法规之间互相存在冲突,不便于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形成。

4.3 电子政务标准不统一

虽然我国已制定了《电子政务标准》,但是由于强制性和规范性不够,各地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发展建设情况不同,因此各地政府参照实行情况各不相同,不能有效解决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数字鸿沟”问题。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迅速,各地电子政务的参照标准不同,因此导致网络信息资源无法共享,许多设施存在重复建设的浪费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5 构建我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对策

5.1 加快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的相关立法

我国对于电子政务的认识并不完善,很多地方一味注重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造成“信息黑洞”等不良情况。从我国的具体国情而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不平衡,对于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的投入更应该考虑实用、避免重复建设、多重利用等问题。然而,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存在重新建、轻整合;重硬件、轻软件;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在实际建设中造成了一系列的影响。因此我国相关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应涉及财政资金的来源、资金预算、使用情况等,引导地方政府对电子政务资金的正确使用,力争最少的钱做最多的事。此外,还可以利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来解决我国电子政务方面“数字鸿沟”的问题,将资金扶持等政策列入电子政务相关法律中,例如可以将财政资金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加大欠发达地区资金投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技术培训方面都予以资金支持,将一系列办法政策写入相关法律条文中。

5.2 完善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法律法规

电子政务使得原来科层制的金字塔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中间层被大大压缩,底层出现横向融合趋势,其规模日益扩大。[6]我国对于精通电子信息方面的高技术科技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大;此外,随着政府业务的转型,智能化业务更多的取代了传统手工业务,传统的政府工作人员对新型业务也很难适应。必要的信息技术培训是有效推行电子政务的前提,因此政府可以对传统的政府工作人员进行新型业务的定期培训,普及电子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知识,将传统的政府工作人员转变成新型政府所需要的电子政务人才。另外,我国政府要想壮大电子政务人才队伍,还要向社会招聘具有一技之长的专职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政府的转型。所以,应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电子政务人才的培训、资格认证及上岗制度。设立专职电子政务人才资格认定及培训上岗制度。因此我们急需在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方面制订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确保电子政务人才能脱颖而出。

5.3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如今各国都在运用市场机制来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通过发挥市场机制逐渐取代政府直接投入的传统模式。推动电子政务的长足发展还需降低与节约电子政务的成本,而电子政务的市场化能够带动企业与民间的投资,使问题得到极大改善。当然,电子政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基础之上,也就说,企业既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也促进了本地区甚至国家的经济与相关产业发展。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应该将电子政务建设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法律政策、加大投资、减免税收、市场引导等方面的手段来扶持与培养本土信息企业,发展壮大本土信息企业,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后方保障。

5.4 建立绩效评估制度

电子政务的关键是政务,国外电子政务在这一方面做的就比较好,他们关注电子政务的实效,双向互动式的电子政务网络配合效绩评估机制,更好的为群众提供服务。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目标并不是简单要求实现政府信息电子化和网络化,而是将电子和网络作为手段,去实现政务工作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因此,不可将现有的政府管理、运作方式简单地搬到网络上。国外电子政务立法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电子政务的指向是为公民服务,并且这种服务方式相比传统方式而言更加快捷、便民、节约。电子只是一种手段,而在很多地方我们还秉持这错误的观念,仅仅把电子政务建设当作应付上级的“门面”。因此,建立我国的效绩评估机制有利于推动我国电子政务向良性方向发展。例如我国各省市可以按级别设置相应的绩效评估委员会,设定合情合理的评估标准与评估程序,进行各级政府的电子政务方面的绩效评估,以此促进各级电子政务的发展。还有一点必须是不能忽略的,电子政务的主体是政务,而提高政务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因此,不能只顾发展电子政务而忽略了政府的根本宗旨。[7]

6 结论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在多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构建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我国电子政务推行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构建并不十分完善,构建我国良好的电子政务法律体系仍需在实践中继续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对于构建法制社会具重要意义。本文从我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现状出发,提出我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存在电子政务立法效力层级较低、电子政务立法散乱,无法形成体系、电子政务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并对此提出加快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的相关立法、完善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法律法规、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建立绩效评估制度等对策,以期对我国电子政务法律体系的构建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电子政务,法律规制,法律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健.我国政府电子政务的构建与实现——有关服务型政府视角的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5:224.

[2]黎建勇.国内外电子政务立法现状及比较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3,27:147-148.

[3]吴银雪.小议我国电子政务法率法规体系建设[J].办公室务,2013,05:249-250.

[4]于汪洋.服务型政府视域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5]曾军.电子政务的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

[6]李广乾.论电子政务的法治职能——中国电子政务法律框架的逻辑结构与构建[J].电子政务,2012,05:33-41.

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 篇8

电子商务 (Electronic Commerce) 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 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活动的生力军。我国电子商务起步于1999年, 突破重重壁垒, 呈如火如荼式发展, 截止到2013年底, 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 同比增长29.9%, 占GDP的17.57%, 电子商务销售额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上升, 平均增速超过60%, 增长率远远超过实体零售店交易,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税收征管的挑战

对于实物交易, 电子商务实质上并未改变商品贸易的本质, 只是改变了传统的贸易形式, 提高了交易效率, 开拓了商品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空间, 因此, 根据税收公平原则对电子商务征税不容置疑, 此外, 电子商务对传统税收征管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

(一) 电子商务活动的隐蔽性冲击了税源监控

电子商务虚拟的活动空间、隐蔽的交易地点、模糊的课税对象, 打破了传统的贸易模式, 同时也造成了电子商务应税收入的难监管。

2010年7月1日起实施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 要求从事商品交易的自然人需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提交真实信息, 并依法进行工商登记。但该办法并没有强制要求从事C2C电子交易的商家进行税务登记, 是否纳税完全取决于商家自己, 税务机关被动接受丧失对税源监控的主动权。

(二) 电子商务交易对象的无形性冲击了税收征管

电子商务可以说是一种新型的贸易形式, 是传统贸易的变革, 电子商务销售的商品有实体和虚拟之分, 实体产品需要通过第三方物流完成配送, 而虚拟产品则可以通过在线下载或传输完成, 如应用程序软件、视听产品、数据资料、远程教育等。在线交易信息很难被税务机关掌握, 此外, 到底应将无形产品的交易归属于哪种税种尚无统一定论, 这就使得虚拟数字产品的征税无法可依。

(三) 电子商务使传统的税收稽查陷入困境

一方面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代理人、批发商、零售商消失, 电子商务交易的流动性与隐蔽性增强, 增加了税务稽查的难度;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各种报表和凭证都是以电子凭证的形式出现和传递的, 这加大了税收稽查的难度, 而且电子凭证易修改、易编造的特点使税务检查难上加难, 无法对交易人的银行账目进行经常性检查, 使税务机关丧失了对纳税人的资金监控能力和对逃税者的震慑力。

最后, 电子商务模式使税制要素难以确认。首先, 纳税人的身份难以确认,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税务机关无法确定网上交易主体, 及其交易地点;其次, 征税对象的性质和数量难以确定, 电子商务交易电子化特点, 使税务机关难以确定交易应归属的税种;再次, 电子商务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难以认定,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 无纸化的网上交易使税务机关无法得知网上交易什么时候发货、什么时候收款, 无从掌握税收情况。

三、完善我国税收征管的建议

(一) 完善电子商务税收立法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立法缺位, 在此应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借鉴外国经验, 加以完善。电子商务对税收实体法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对流转税法和所得税法的冲击上, 在我国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通过修改完善相关税法内容, 来实现对电子商务税收管理的建立。

(二)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体系

1. 引用电子专用发票。

电子商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发票的纸质形式, 为保证电子商务税收征管, 我国应借鉴外国模式, 实施电子发票制度。这是因为, 现阶段要想实现真正的电子商务税收管理, 就需要从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等几个方面入手, 通过建立专门的制度, 来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网络交易信息的掌握。制定税务登记制度首先应当从工商登记抓起, 以此作为纳税主体确定的依据, 这就需加强同工商部门的合作。账簿凭证的电子化, 会给税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而电子发票的使用不仅会给税收工作带来质的飞跃, 而且可以极大限度地推动网络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税收工作的实时性, 使得税务机关不再处于被动的地位。

2. 建立完善电子报税制度。

电子商务交易是一种新的交易模式, 它的出现要求纳税人对以往的纳税形式做出改变, 并且建立适合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电子报税制度, 使纳税人通过电子邮件或者其他电子通讯形式向税务机关报税, 税务机关在接到纳税申报资料, 审核后, 再把回执发送给纳税人, 纳税人再对自己的网络交易进行核算。

(三) 健全完善电子商务税收监管体系

1. 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

电子商务交易的整个过程都是无纸化的, 而我国现行的税收监管制度是建立在发票、凭证、账簿等传统的纸质凭据基础上的, 相当于税务稽查失去了最直接的一手资料, 建立电子稽查制度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为了确保电子稽查制度的建立, 就需要同财政部门、工商部门、海关、国库、审计部门、金融机构、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或个人的网络实现全面连接, 达到信息交换, 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来解决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 建立以“资金流”监控为主的监管体系。

电子商务整个交易过程都是在网上进行的, 税收征管各环节也必须通过网络进行操作,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监管与稽查的效果, 有效地避免电子商务逃税避税行为。电子稽查以资金流为基础, 通过税务稽查电子系统对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电子商务涉税信息进行调查取证。

3. 加强税收征管的国际合作。

在明确管辖权基础上加强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国际合作随着电子商务经济的迅速崛起, 电子商务突破了传统的地域交易形式, 为避免因为电子商务税收对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阻碍影响, 世界各国之间应该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建立广泛的电子商务税收政策信息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白彦锋, 张琦.我国电子商务税收稽征问题探讨[J].税务研究, 2014 (02) .

[2]李建英, 谢斯博、李婷婷.C2C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J].南方论刊, 2014 (04) .

[3]张炜, 叶陈刚, 徐伟.C2C电子商务税收征管问题研究[J].税务研究, 2014 (10) .

[4]刘铮.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税收问题[J].宏观经济管理, 2014 (10) .

我国外资法律体系之法律研究 篇9

我国至今没有专门、统一的外资法典, 仅仅只是制订了一系列关于外商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条例。我国的外资法律体系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

(1) 从1979年至1992年为外资法律体系发展的第一阶级。这一阶段, 我国利用外资的重心在于外资引进数量, 实际吸收的高质量外资不多。外资引进的区域分布也不合理, 外资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上海等沿海地区, 而资源丰富的中西部极其缺乏。考虑到外资引进的需要, 1979年7月8日, 全国人大第五届二次会议通过了第一部规范外资的法律, 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该法律标志着我国外资法律体系构建的开端。由此, 内外资企业适用不同法律的“双轨制”立法体制也就产生, 形成了对内外资企业的差别待遇。

(2) 从1992年至今为外资法律体系发展的第二阶段。中国的外资法律体系发展1992年之后进入了转型时期。1993年宪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修改, 也就意味着内外资企业要成为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这种转型反映在立法上, 就是要采取根据各类企业的行为进行立法的“行为立法”模式, 而不是按照其“身份”立法。由此使内资与外资企业法律由“内外分立”的双轨制立法体制向内资与外资“内外合一”的单轨制立法体制转化, 带来内、外资企业法律体系的统一, 例如后来的《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等等, 都反映了这一转型。

二、我国外资法律体系的现状

发展到今天, 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层级相结合的外资法律体系现状。根据各种法律渊源的效力等级, 我国外资法律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宪法性规范, 全面修改后的1982年新宪法相关条文规定了有关外资的法律地位。第二层次是效力及于全国的单项立法, 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制定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等, 这一层次的立法构成了我国外资法律体系的主体部分。第三层次是施行于个别省市等局部地区的地方立法, 地方性外资法规是国家外资法律体系的具体化和地方化。但是我国当前的外资法律体系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1) 立法权限分散、法出多门的不合理构架。除了国家统一制定的经济法规外,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授予许多省、市都制定单行经济法规的权力, 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次法律体系构架, 也正是这种架构衍生出立法权限不明、规范分散、越权立法、内容交叉重复等诸多体系性问题。外资法律体系的多层次, 使外商投资者难以把握我国的具体投资环境。除此之外, 由于不同地方之间立法权限不一, 造成了不同地区间法律上的不平等, 这亦成为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差距日益加大的一个重要推力。

(2) 根据企业形式进行分别立法导致的种种不协调。由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之初引进外资没有经验, 以致我国外资法律体系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依据企业形式分别立法的法律体系模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等形成了我国外资法律体系的核心。通过比较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这三部法律依据企业形式进行分别立法导致的种种不协调现象, 例如三部法律内容50%以上大量重复, 三部法律之间各行其是、缺乏协调, 从而在不同的外商投资企业间形成不平等待遇。如此种种不协调之处, 不仅对引进外资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也有损法律的权威性。

(3) 很多法律内容引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冲突。一方面不少内容过时, 缺乏协调。改革开放之初, 单纯追求数量的功利倾向, 使得外资法的许多规定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得不合理、不适用;外资法律体系中的许多规定与其后颁布的相关法律存在冲突;现行外资法规定的外资审批程序过于期限冗长、繁琐复杂, 对外商的积极性和投资效率严重影响;各部门的权限规定不甚明确, 部门责任推诿;许多重要的法律制度都缺乏规定, 在许多方面现行外资法还很不完善, 例如外国投资及外国投资者的待遇、保护及法律责任等规定。另一方面是不符合相关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的规定。在履行要求方面, 我国外资法中还有不少履行要求的规定, 与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的规定相抵触;国民待遇已日益成为国际条约规定的国际投资重要原则, 但是我国外资法中所规定的给予外商投资企业的待遇, 要么高于内资企业, 要么低于内资企业, 没有实行国民待遇;法律的透明度既是法治化的内在要求, W T O《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中对透明度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 但是我国存在着大量非公开的内部文件、内部通知、批文等, 极大地影响了外资投资选择和投资积极性;大多数国家在审批程序方面对外资的审批是根据投资的比例、投资的领域和投资的数额等, 采用不同步骤、不同期限的审批制度, 但是我国只是按投资企业的形式不同规定了不同的审批期限等。

三、我国外资法律体系的完善

(1) 我国应制定统一的《外资基本法》。以《外资基本法》等法律取代现行三部外商投资企业法的内容。具体设想如下:首先, 把外商投资企业法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设立、终止、组织机构及经营管理等关于调整企业组织的部分, 分别划归《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独资企业法》调整;其次, 关于调整国家有关经济管理机关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关系的内容可直接划归国内相关的部门法调整;再次, 关于对外资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外商投资要求、方向, 外资法律保护等内容, 纳入《外资基本法》统一调整。

(2) 改变我国外资法中与WTO投资规则不相符合的规定, 取消有关数量限制等相关规定, 推行外资国民待遇制度。从根本上说, 为顺应当前国际投资的客观要求, 我国外商投资法律体系的观念和价值取向应当由“优惠型”或“限制型”向“平等竞争型”进行。

(3) 明确立法权限。应确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外资法律体系中的外资待遇、外资准入、外资的保护和鼓励、国有化和征收、外资的审查和批准、争端的解决等各项基本问题的立法权及相关的法律解释权。对于其他一些非基本问题, 则可以由国务院、省、市等其他层次的立法权主体在作出有关规定, 但前提是与法律不相抵触的情况下, 这是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李道昌:《改革中的中国外商投资法律环境》, 《法制与经济》1998年第3期

[2]、高尔森主编:《国际经济法通论》, 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单文华:《市场经济与外商投资企业的国民待遇研究》, 《中国法学》1994年第5期

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征收,数字化账簿

1 电子商务课税对象的变化导致现行税收程序法的适用出现困境

1.1 现行的税务登记制度难以监管农产品电子商务。

根据《税收征管法》的规定, 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必须在法定期限内依法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是税收管理的首要环节, 是征纳双方法律关系成立的依据和证明。目前,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己经对农产品电子商务进行了工商登记和相应的管理, 但税务登记和管理的缺失使税务机关无法了解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状况, 容易造成漏管漏征, 造成税源失控, 税收收入大量流失。

1.2 账簿、凭证环节面临的问题。

账簿、凭证管理是直接影响到税收征纳的一种基础性管理。在缺少电子发票的情形下, 账簿凭证管理非常困难。另外, 数字化账簿凭证可能随时被人利用技术手段修改并且不留任何痕迹, 纳税人可以用密码和其他加密技术等多种保护方式掩藏涉及交易信息的账簿、凭证信息。这些无纸化操作使得以传统凭证追踪为主要审计方法的税务检查失去客观物质基础, 导致税务机关难以对账簿、凭证实施有效的税收监管。

1.3 申报征收环节面临的问题。

税收征收管理法中规定, 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法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 这里所强调的是, 申报要合法、及时、真实。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是潜在的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 因此, 难以准确确认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使纳税申报受到影响。而且,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的上门手工申报方式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征管法实施细则规定“数据电文申报方式是指税务机关确定的电话语音、电子数据交换和网络传输等电子申报方式”、“纳税人采用电子方式办理纳税申报的, 应当按照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和要求保存有关资料, 并定期报送主管税务机关”。可以说, 新的税收征管法对电子化的申报方式虽然做出相应规定, 但仍不能彻底放弃纸质文件, 对电子信息的法律效力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位。电子商务对申报纳税的一个重要影响是纳税地点的选择。电子商务的企业可以在任意国家进行注册, 在网上从事经营活动。在目前还存在较多地域性税收优惠的情况下, 这种状况会造成税源的不正常流动和流失, 也有悖于地域性税收优惠的初衷。

1.4 税务稽查环节面临的问题。

在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下, 税务稽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条件下, 所有交易与支付过程均在网上完成, 税务机关从农产品代理人、批发商、农民等课税点课税, 变为直接向消费者或农民课税, 流动性与隐蔽性造成税务稽查的难度加大。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无纸化操作导致税收征管和稽查失去了票据基础, 加大了税收征管和稽查的难度。互联网的无国界性、无地域性使纳税人的实际住所、经营地、合同成立地往往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和不同的国家或地域, 在此情况下, 税务机关开展税务检查过程中, 到世界各地实施稽查是不现实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使传统的税收稽查陷入窘境。

2 确立适应电子商务税收需要的征管原则

强调电子商务税收的征收与缴纳必须以法律为基础, 确立和充实一批新的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 以理顺电子商务税收征纳法律关系为目标。进一步明确电子商务税收中征税的法定主体, 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秩序作出关键性的规定。增强对电子商务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重视依法调整国家和纳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培育电子商务中纳税人依法纳税的自觉纳税意识。提高电子商务税收程序规范化水平, 从规范基础工作开始到征收管理的主要环节, 都补充和增添与电子商务有关的行为规则的内容, 强调按法定程序征税。有力地推进电子商务税收执法行为的规范化, 在推进规范化的基础上, 提高执法水平, 加强执法监督, 实现秉公执法, 严格执法。

3 完善电子商务税收程序法

3.1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及其实施细则, 对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实施专门的税务登记管理

在完善现行税法的过程中, 针对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提出的挑战, 应该重点补充有关运用电子商务纳税的税法条文, 要求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在办理电子商务交易手续之后, 必须同时办理电子商务的税务登记, 填写《电子商务纳税登记表》, 并提供有关电子商务的业务范围等相关材料, 以便税务机关掌握管辖地从事电子商务的纳税人的活动情况。通过明确该交易行为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应纳税额等资料申报制度, 加强对电子商务活动的税法约束。

3.2 修订税收征收管理法对账簿、凭证、发票

管理的规定, 增加要求从事电子商务的纳税人以可以阅读的电子方式保存记录的规定

在《税收征管法》和《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中明确数字化发票作为记账核算及纳税申报凭证的法律效力, 规范电子发票的申领、填写及传递等相关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赋予数据电文与电子签名以法律效力, 为此, 税务部门应在该法的基础上设计出成套的电子发票, 供网络交易者购买和使用, 以配合纳税人凭证、账簿、报表及其他交易信息载体的电子一体化。纳税人可以在线领购、在线开具、在线传递电子发票。但必须达到以下要求, 以确保电子发票发挥其应有的效用。税务机关可以对申请领购的发票的有关项目进行预填, 以防止电子发票被转移使用, 并对电子发票设置防伪标识, 保证发票的真实性, 开具完毕的电子发票在确认后只能进入“只读”状态, 拒绝纳税人的任何修改, 并自动生成备份以供税务机关查询核对。

3.3 纳税申报与税款征收

在电子商务中, 纳税义务人仍需自行按照税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的行为。为适应网络经济的“无纸化”, 必须尽快建立电子纳税申报制度。电子申报是指纳税人利用通讯网络系统, 将申报资料以数据电文方式发送给税务部门。数据电文申报方式中的网络传输方式因具有直接、便捷、成本低廉的优越性, 符合电子商务的内在需要, 必将成为电子商务纳税人进行纳税申报的主要选择。电子申报不仅减少了数据库录入所需的庞大的人力、物力, 也降低了输入的错误率, 实现了申报的“无纸化”。对于申报有效的, 税务机关将数据信息传输至银行数据交换系统和国库, 由银行进行资金划拨, 并向纳税人发送银行收款单。税务机关对网络申报系统应安排专人维护, 而且对每一项操作都应设置相应的密码, 未经授权的人员不能进入网络申报系统, 确保系统安全, 避免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纳税人资料丢失。

3.4 建立有效的电子商务税务稽查

在电子商务模式下实施有效的税务检查,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充分发挥税务检查的监督功能, 从税务登记开始, 独立运用一整套监督工作程序软件, 建立网络用户的基础资料, 掌握税务检查的主动性。抓住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关键环节———货币流动。该制度要求税务机关将自身网络与国际互联网及财政、银行、海关、国库、网上商业用户的全面联接, 实现各项业务的网上操作, 达到网上监控与稽查的目的, 堵塞网上交易的税收漏洞。此外, 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税务稽查电子系统, 基于税务系统的广域网, 实施办公自动化与征管、税务稽查、大面额专用发票防伪系统、出口退税专用票证系统、丢失被盗增值税专用发票报警系统、电子邮件等系统的系统集成, 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之间的涉税信息的快速传递、发票函件调查和相互协凋等功能。

参考文献

[1]郭海霞, 孔令秋.论电子商务纳税主体的界定及其权利保护[J].商业时代, 2009, 8.

[2]敖汀.课税对象是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J].黑龙江财专学报, 1998, 3.

论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 电子商务 税收 影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因特网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革命性的交易形式在蓬勃发展,给传统的贸易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了难题。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传统税制产生冲击,传统的税种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印花税也受到了电子商务的影响,使得税收管理活动在电子商务领域收效甚微。本文拟对电子商务对我国税收的影响展开相关的探讨,对积极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商务的内涵和特点

电子商务的定义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电子商务主要是指运用互联网开展的商务交易或与商务交易有关的活动,这些活动通常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电子支付等,它是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利用电子交易替代传统交易的商务活动方式;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利用各种IT技术对整个商务活动实现电子化,其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面向外部的业务流程,如网络营销、电子支付、物流配送等;二是内部的业务流程,如人力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三是形成完整性电子商务供应链,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展示到电子支付、产品储运等。电子商务的特点主要包括交易电子化,即电子商务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商业活动,采用网络电子支付的手段进行交易;运作高效化,由于交易采用电子数据标准化的形式进行,电子商务有效克服了传统交易费用高、处理速度慢等缺点,有利于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提高其运作效率,节约交易成本等;交易透明化,即电子商务极大的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交易透明度;操作便捷化,客户只要通过网络即可完成交易;服务个性化,企业可以对市场进行更深的细分,有利于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目前,我国对电子商务种类的划分主要有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企业对政府(B2G)、消费者对消费者(C2C)、消费者对政府(C2G)等几大类。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交易的信息化、虚拟化等已逐渐影响到我国现行的税制制度,使现行税制制度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执行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课税对象、纳税地点、税务登记、发票管理、税收管辖权等,它及对原有税收原则造成了冲击,也为传统税收体制及税收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

1、电子商务对税收原则的影响

一是对税收公平性原则的影响,现行税制主要基于有形产品交易来制定的,由于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的虚拟化交易,其交易具有隐匿性、电子化等特点,交易规模和交易额难以确定,现行税制无法覆盖电子商务的所有贸易活动,导致传统交易与电子贸易之间的税负不公,二者课税方式和税负水平不一致;二是对税收效率原则的影响,在现行税法管理办法下,电子商务的监控往往会大幅增加税务机关的税收成本,且由于在部分交易上电子商务是否符合现行税制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税收管理效率低下,现行税制已无法对电子商务税收形成有效监管;三是对税收确定原则的影响,确定性原则是指对税收的数额、税收收入、税负和逃税等的确定,不可含糊不清,例如传统贸易下出刊出版物增值税适用13%的优惠税率,但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电子形式书刊的交易是按增值税还是按营业税中的无形资产转让的税率进行征收也就变得难以确定,且当前电子形式书刊并不在税务机关的监管下,相关人员对其是否逃税、漏税及相关金额等也就难以确定。

2、电子商务对税收管理的影响

由于电子商务在交易方式、流程、支付方法等上均不同于传统贸易,导致现行税收管理办法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电子商务影响税收的基础管理,包括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发票管理、纳税申报等,在电子商务均需要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传统的商店已逐渐虚拟化到互联网空间上,经营场所并不固定,虽然相关管理规定已要求网店必须“实名制”,但在没有工商登记的情况下,税务机关难以对这些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容易形成漏管问题,同时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经营者采用无纸化账务管理,企业账簿凭证更多的以电子形式保存,相对于纸质凭证,电子形式下的税务凭证容易篡改,且难以轻易发现痕迹,加大了税收管理的难度。

3、电子商务对税款征收的影响

一是对税款征收方式的影响,一般税款征收有查账征收、查定征收、查验征收三种,电子商务模式下,无纸化税收凭证给篡改、修改原始电子记录留下了机会,这势必会对税款的足额征收产生影响,无形中增加了税款征收的成本,另外,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如BtoC和CtoC模式大大降低了贸易活动的环节,增加了大量、分散的代理商,这使得税务机关需要增加更多的征税人员去征税相对较少的税款,一方面容易漏征税款,加大税收流失风险,另一方面增大征税成本;二是政府税收收入流失严重,虽然目前相对于传统贸易方式的税收收入流失,电子商务税收流失比例仍较小,但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其无形性、隐蔽性、虚拟性等特点,在加上税制适用性、征管手段技术以及税款征收监管难度大的等问题,未来电子商务税收流失将会变得更加严重。

4、电子商务对税收征管实务的影响

一是对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影响,相关税法对传统贸易中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均具有明确的规定,但在电子商务贸易中,增值税和营业税的实际税务处理确显得比较混乱,如对于数字电影、书籍等物品交易,是按销售物品征收增值税,还是按转让无形资产征收营业税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还包括在线销售是否属于出口销售的零税率问题以及离线销售对增值税的影响问题;二是对所得税的影响,包括对所得税认定的影响、对所得税来源的影响以及对常设机构概念和确认的影响,一方面一般情况下消费者购买的仅是产品的使用权,而非版权,所得税的认定还需考虑消费者的特定情况,如非居民支付、来源国问题等,且电子商务使得企业和个人收入来源越来越国际化,这也就引发了关于所得税征收的争执问题,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常设机构,仅从其网络上的网址、电子邮件和地址等并不能确定其常设机构的所在地,这也就为税收管理增加了重重障碍。

三、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制度基础

电子商务税收制度基础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电子发票的合法性问题,电子发票的广泛运用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其便捷性和低成本性受到众多企业的喜爱,但目前大多数国家的企业仍只承认纸质发票,因此企业在开具电子发票时应注意电子发票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并应事先向税务机关备案,确保电子发票的真实性,以利于税务机关对其进行监管;二是电子合同在征管中的有效性问题,目前电子合同在企业的贸易过程中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我国会计法及相关税法法规仍不够完善,对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常遇到各种问题,因此需进一步完善会计法和相关税收征管法,承认电子合同的合法性;三是颁布电子商务相关的税收法规。

2、搭建税收技术支持平台

首先规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包括完整的商业、技术标准,完善电子商务商业服务体系,促进社会资源合理利用,开放体系结构,加强电子商务复杂业务流程的处理能力,加强对集中度高、客户涵盖量多的主流电子商务网站的税收征管管理。其次,建立税务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与电子商务平台相对接,有利于征税、纳税双方的交流,该平台充当“网上税务局”的角色,可大大提高征纳双方的效率,降低征税成本,同时该平台也是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信息存储中心,利于加强税收征管。再次,建立税收监管支付体系,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税收监管支付体系的设想,加强对电子商务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环节的监管,通过电子商务税收监管支付系统对电子商务的各环节进行稽查、追踪和监控,其关键是加强对征税信息的管理、辨别和控制,监查电子商务税务信息。最后加强税务网络的建设,高度重视税收电子化建设,拓展税务网络服务功能,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

3、电子商务环境下具体税种与要素的调整

在增值税方面,应扩大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对在线销售的数字化产品征收增值税,同时平衡地域间的税源分布,将供货方确定为征税地,这样既可以明确纳税义务,又能划清征管权限,有助于消除重复课税或偷税漏税弊端,降低征税成本;在所得税方面,电子商务为全球经济自由贸易带来了新的契机,但同时也给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对此需进一步规范对电子商务活动中常设机构的认定,以便于所得税的征收;在印花税方面,应明确规定电子合同的合法性,企业或个人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书立的合同仍具有法律效应,企业应保留电子交易记录,依法缴纳印花税。

4、加强税收稽查工作

目前税务机关很难识别、追踪电子商务双方所发生的电子交易数据,也就没有办法将其作为征税的依据。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提供的涉税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非常有限,稽查人员应从新的角度、新的手段来促进稽查工作的开展。例如,我国税务机关可以通过与金融中介和电子商务运营商建立必要的沟通与联系,加强对电子商务应税情况的有效征管,通过金融中介和电子商务运营商识别、追踪电子交易的资金流向,以充分发挥税务机构的稽查能力。同时可以通过适时检查纳税人的银行账户交易记录和电子发票开具情况,提升纳税稽查力度。

总之,电子商务作为社会经济一种重要的新的活动方式,它的出现使得现行的税收制度和一些规定已不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经济活动,电子商务既给税收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们应深入思考电子商务可能带来的各种税制和征管问题,以有效应对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振霞等: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及解决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15).

[2] 李晓菲:电子商务对我国税收征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财会天地,2011(4).

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体系 篇12

电子商务, 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的经营与销售。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 运用虚拟的商品交易程序, 以电子化的商品交易方式完成货物买卖。当今社会, 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于电子商务缺少理论性的描述和概括。全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随着时间的变化也逐渐地适应经济的发展, 直接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快速与和谐发展, 并引起了诸多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视。

在以往时代, 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法律允许电子商务在任何领域发展和壮大, 自由的发展环境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再加上互联网复杂的发展环境, 出不利于电子商务快速的发展。而且在电子商务税收领域内, 其可以监管和制约税收制度的法律却不是很健全, 在电子商务税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也没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所以说, 世界各国在其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应该切实地关注电子商务税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应当充分地重视和关注这些问题。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的滞后、纳税义务人身份不具体、课税对象没法确定等, 都是现如今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的问题。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税收法律制度的建设, 可以说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结构。目前,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健全的法律制度和体制的改革, 我国电子商务在税收制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跟随时代的脚步, 不断地改革我国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 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快速发展, 还能不断创新税制, 保护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对维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2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制度出现的问题

2.1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的滞后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电子商务出现在人们身边的各个方面, 无论是在人们的学习过程中, 还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式中, 单看传统化和电子化, 其实在字面上仅仅是两个字的差别,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却有着天壤之别。在变化的过程中当然会呈现一系列问题等着人们去解决。在电子商务的税收法律领域中, 税收法律制度的滞后和不完善, 就会导致电子商务在实际应用中没有相应的法律可以遵循, 在税收法律制度领域, 就存在着电子商务税收立法方面的漏洞和不完善。因此, 对电子商务的税收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是我国法律改革进程中必然进行的一部分。

2.2 纳税义务人身份不确定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 运用虚拟的商品交易程序, 以电子化的商品交易方式完成货物买卖。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再加上互联网复杂的发展环境, 不利于电子商务快速的发展。现实与网络虚拟世界的差别给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新一轮的挑战, 并且给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电子商务运用虚拟的网络环境进行商品的交易, 很多网络商品交易都是在不自觉中进行的。而且在网络交易过程中, 双方对于彼此的信息完全不知道, 导致交易过程中也没有具体的证据可以查询。现如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 还没有完善的电子商务登记、注册等制度方面的法律规定。而且在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中, 也不需要去税务机关进行登记, 这样就会让人们抓住漏洞, 都不去税务机关进行登记, 隐藏自己真实的姓名, 通过网络和其他人进行交易。在交易之后税务部门基于交易进行征税时, 就没有办法查询纳税义务人是谁, 导致纳税义务人的身份没有办法得到真实、有效地确定。

2.3 课税对象不确定

我国现有的税收法律制度规定, 针对不同的对象征收不同的税收种类, 而且课税对象决定着税务部门征收什么样的税收, 是征收税收的依据。在现行的税法中, 可以对交易的商品征收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关税等等, 税种很多。因此, 税收的征收对象必须是具体和特定的。如果征税对象不明确的话, 税务部门就没有办法进行征税, 更无从谈论税收收入了。尽然我国税收法律制度对征税对象进行了规定, 就要在实际的征税工作中明确地划分课税对象。因为, 明确的课税对象才能够保证税务机关的征税工作平稳有序地进行和开展。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交易过程, 课税对象大部分都是明确的, 但是依靠互联网存在的电子商务交易, 却是虚拟的商品交易, 往往存在着课税对象不确定的问题。

3 完善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的相关措施

3.1 制定健全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也在适应着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经营利润, 也会出现较多的商业机会。因为,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今天, 应当制定健全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但是, 由于电子商务是依附于互联网而存在和发展的, 以及电子商务的虚拟性的特点, 使得在实际运用中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比如纳税义务人难以确定、课税对象难以确定等等, 这些问题在电子商务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 因此在制定健全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依据时要有侧重地重视和解决这些问题。

而且, 在现有的税收法律制度修改的过程中, 不能够仅制定健全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 还要修改或者制定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税收制度, 使得各个部门之间都存在密切联系的和谐关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完善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时, 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发展实际来健全电子商务的税收法律制度。

3.2 完善电子商务税收征税制度

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体系完善和发展过程中, 对于电子商务还没有健全的税收措施。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 只是依照现有的税收法律制度进行规定和制约不是长久之计, 而且只能够解决现有存在的暂时性的问题。在实际运用过程中, 如果传统的税收法律制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且没有负面影响的话, 电子商务的商品销售商也不会产生如此之多的负面情绪。而且, 传统的税收法律制度对电子商务存在不利的影响, 影响纳税义务人的权益维护, 就往往会产生纳税义务人不主动履行纳税的义务, 给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 对电子商务领域进行税收征税制度的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 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才能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3.3 提高纳税义务人的素质

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 提高纳税义务人的素质不仅可以维护电子商务运行的环境, 而且还能够有效地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 纳税义务人的诚实信用意识是和纳税义务人的素质紧密联系的。信用意识的有效运用可以制约着纳税义务人的纳税行为, 才能使其主动地缴纳税款, 才能充分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中税收法律存在的问题。而且, 不仅纳税义务人要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税务机关也要加强自觉纳税意识的宣传和教育, 争取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学习和运用税法的相关政策, 才能提高纳税义务人的纳税意识, 促进电子商务运行环境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董晓岩.基于“信息管税”战略的税收管理创新[J].当代经济管理, 2010 (1) .

[2]曼莉.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学理论, 2010 (4) .

[3]孟宵冰.国际电子商务税收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商论, 2009 (9) .

[4]孙江森.浅谈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法律制度[J].公民与法, 2011 (2) .

[5]史俊敏.税收征管在电子商务中的困难和对策[J].河北企业, 2010 (6) .

[6]曹红辉.中国电子支付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7]马俊红.电子商务环境下税收征管方式的几点思考[J].天津经济, 2010 (3) .

上一篇:语音性能优化下一篇:数据仓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