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程

2024-08-04

学习课程(精选12篇)

学习课程 篇1

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教学意识非常强烈, 课程意识却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则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强调课程是由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系统。在新课改背景下, 教师必须要认真学习新课程, 要树立起课程意识, 并在实践中品味新课程。

一、学习新课程, 品味新教材

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表明, 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是对课程不断丰富的过程。教材只是一个载体, 其具有开放性, 教师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 应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并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和重组。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发现、挖掘、整合教育教学等资源, 并且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开放性教学的大环境中, 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时, 要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相关课程资源, 以丰富教学内容。在备课时, 不仅要备教材, 而且要备学生。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教材内容, 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学习。

二、学习新课程, 品味学习方法之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 学生学习方式应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变。而无论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抑或是探究学习则都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践。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习惯于听教师讲、死记硬背, 缺乏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教师们确实下了一番工夫, 可当学生完全“动”了起来以后,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思维变得异常活跃, 自我意识大大增强, 教师原有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 传统的教育方式失效, 课堂纪律不易维持, 教师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陷入尴尬境地。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教师应放下架子, 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 学会换位思考, 能勇于承认自己有不足的地方, 并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方法。教师要认识到, 一节课无论准备得多么充分, 都不会十全十美, 课堂上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 这是很正常的, 但学生在学习方面获得了发展, 就应当肯定这堂课的价值。

三、学习新课程, 品味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关系到课程实施的走向及目标的实现程度。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教学大纲的执行者、学科知识的传授者、疑难问题的解答者、应对考试的组织者, 学生充其量只是听众而已。这不仅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而且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及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为此, 教师应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探究, 尽快完成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由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大纲的执行者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由疑难问题的解答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等角色的转变。构建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

四、学习新课程, 品味人本思想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传统课程的要求,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要求教学要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 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 获得深刻的体验。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 不断完善自我,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不仅注重知识传授, 而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人本思想引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 而应是关爱他人, 具有良好生活习惯、具有团结协作意识和健康乐观生活态度的人。学生在探索新知、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可能会遭遇挫折、失败, 也可能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 但是, 这种主动参与、实践的行为会使学生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 进而使其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课程意识,教材,学习方法,人本思想

学习课程 篇2

霍华在他所著的《改变生命的教学》中讲到这样一句话“当你学习时你就在成长。今日你停止学习,明日你就无法成长。”古人也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他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概念,生命是在学习中成长。特别在今天这样一个学习化、竞争性的社会中,处处都在强调知识,各行各业都需要专业的人才,他们都在传达一个信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的工作、生活。

可是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时,却会发现自己离学校已很久,要学习已不知从何开始,工作的忙碌也让你没有多余的时间用来充实自己。所以许多人对学习只能“望洋兴叹”。而电大的开放教育就是为这个遗憾而诞生。因为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使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力,这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是教育理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

其次,电大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使学习者的学习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整个学习期间,师生准永久性分离,电大通过多媒体学习材料、助学服务教学信息、指导性教学文件、集中辅导、指导等向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而学生也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信函、面对面或BBS与责任老师进行交流来达到完成这门学科的目的。

第三、电大为学生预备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他包括了教学大纲、课程说明、课程教学实施细则、考核说明、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练习、自测题、CAI课件、网上辅导和教学信息、直播课堂、VBI教学信息等。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完成这门学科。

第四、开放教育带来一个新的理念——由原来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不再是传统的面授,而是更为灵活的现代远程学习模式。

面对电大为学习者所提供的如此适合的学习机会,对我本人来讲不应只停留在感叹电大的好上面,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为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每月或者每周或是在每天抽出时间来学习,面授时不缺席、不早退、不迟到,学习过程中用心去理解课程,完成作业,我想这是我对电大的最好回应。

周梵:学习幸福的课程 篇3

作为中国幸福心理学专家与关系教练、著名沟通训练专家周梵,同时是美国NLPUniversity授证NLP高级执行师、深圳幸福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及首席讲师,幸福海《智慧父母系统工作坊》首席导师,香港国际幸福心理学学院院长。约到周梵老师做采访,有了一次“学习幸福”的机会。“学习”这个话题几乎贯穿了整个采访,周老师这种不断在更新自己的“爱好”、“习惯”,让人明白:一个女人的精彩与她自身的不断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Q &A

BOSS:过了三十岁的生日之后,您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领导,对自己的过去的经历以及未来的发展,有过怎样的回顾、总结和思考?

周梵:刚过三十岁生日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我还没二够啊”。但是时间就是这样,过去就过去了,不管再怎么不舍得,都不能挽回什么,更不能去重新开始什么。我觉得我总结过去,我觉得正视自己是很重要的一点。明白自己想做什么,向着自己的目标去学习、去努力,对已经过去的时间来说,是一种“物尽其用”。对于未来,我仍然希望自己在不断地学习中去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并不想说让自己达到哪种境界,就是觉得,人生应该不断在进步。

BOSS:在职场中,您觉得自己的自信心来源于什么?

周梵:我觉得我的自信心应该来源于我的学习能力吧。我记得自己在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我刚进单位,很多都不懂,一开始我会花精力去尽量搞好同事关系,渐渐地我明白工作最主要的是工作成绩。我开始自己努力去学习工作方面的各种东西,我在结束试用期时,成绩已经比在这个单位中工作了几年的一些同事都出色了。也是那时候开始,我愿意不断去学习各种东西,因为这种学习,我总是让自己有自信心。

BOSS:作为一个领导人来说,您觉得自己不同于别的领导人的“特色”是什么?

周梵:不同于其他领导人的,可能是我比较不像领导人吧。我愿意跟我的团队一起去学习进步,也愿意学习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不足的地方。跟我一起工作的人到后来都会觉得进步很多,但同时又觉得自己又远远不够。

BOSS:您觉得,您的个人魅力在于哪方面?作为一个精英女性,您又认为,女性精英的魅力展现在哪些方面?

周梵:我的个人魅力,别人说是善于理解,我自己觉得还是我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进取心吧。作为一个精英女性的话,我觉得她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她的优秀,而这种优秀是离不开个人的学习的。

BOSS:在工作中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时,您会不会选择去寻求别人的帮助?如果会的话,您一般选择选择向谁求助?如果不会的话,您又是怎样自我调节来克服难题的?

周梵:我一般会选择自己去寻求解决的方式吧,自己能力不足的时候,可以向书本求助。当然我也会去咨询比我更有能力的人,他们往往更有智慧、更有经验等等。

BOSS:除了您现在从事的这个行业之外,您还有什么感兴趣的行业吗?如果将来有机会,会不会也去涉足到感兴趣的行业之中去?

周梵:我对养生方面的行业还是蛮有兴趣的,心理健康跟身体健康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其实现在已经有这方面的规划了,准备去做一个有关养生的会馆之类。

BOSS:您在拥有了一定的财富之后,对奢侈品是怎样看待的?您个人是怎样去定义“奢侈品”这个概念的?

周梵:奢侈品的存在自然有它自己的道理,一方面是它的品质、设计、文化等等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格,在同类商品中某个奢侈品的东西从各方面来说,必然是处在领先的地位的。另一方面我觉得现在的消费水平是对奢侈品的一个推动。我自己也会拥有几件,但是我不会刻意去追求。有能力则拥有,如果不能拥有的话,将此作为一个自己的目标也是可以的。不过,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很多东西也并不是非奢侈品不可的。

BOSS:您在闲暇之余有什么兴趣爱好?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忽略了这些兴趣爱好?

周梵:我的兴趣爱好可能就是看书吧,这种兴趣爱好也不会因为工作而被忽略,因为我在工作中就会不断去学习,而学习的一种方式就是看书。

BOSS:作为职业女性,您如何兼顾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周梵:对我来说,我会注意去安排分配给家庭和事业的时间,不让工作的时间去占用家庭时间。当然这也是我在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才渐渐能去做到的事,在最初开始工作的时候,我真的几乎搁置了所有家庭的事,这也让我有了很多人生的遗憾,好在我的家人对我很理解也很包容。

BOSS:家人对您的工作给予了怎么样的支持和帮助呢?

周梵:家人的理解是我能好好开展工作的基础,此外,家人对我的信任是一种推动力。我做的决定,不管预计的情况会是怎么样,家人都相信我会去尽量取得最好的结果。他们选择无条件地相信我,促使我更加努力,让我不断进步,因为我不希望使这种信任落空。

BOSS:对孩子的培养方面,会不会也像对自己的事业那样,有特别高的要求?对孩子的培养您有怎样的个人心得?

周梵:我对孩子的培养不会带有要求性,我反而更注重他们的内心。我不会要孩子必须取得怎样的成绩、掌握哪些技能等等,我更关注内心。我没有给我的孩子去报什么培训班之类,但是这不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

学习课程 篇4

学习领域课程是理论和实践一体化 (即理实一体) 、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是我国自2006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计划以来大力推广的一种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的特点是选择来自工作岗位的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 这些典型工作任务称为学习情境。通过完成这些学习情境, 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目标。其学习过程体现出“做中学”、“学生中心”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职教特征。

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内容主要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条件设计、教学实施设计及考核评价设计6个方面。

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 它决定了其他设计的方向。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通常指学生知道什么, 它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目标是指学生能干什么, 是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素质目标是指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 适应社会, 所应具备的素质。

“零件的手工制作”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该课程构建于“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机械制图”等课程的基础之上。通过此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掌握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等钳工基本操作, 掌握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尺、万能角度尺、杠杆千分尺等量具的使用方法, 为从事设备机械维修工作奠定基础。“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设计如下。

1.1 知识目标

(1) 掌握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等钳工基本操作的工具、操作方法、安全操作规程;

(2) 掌握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尺、万能角度尺、杠杆千分尺等量具的读书原理及测量方法。

1.2 能力目标

(1) 能够熟练完成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等钳工基本操作;

(2) 能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游标卡尺、高度游标尺、万能角度尺、杠杆千分尺等量具进行测量。

1.3 素质目标

(1) 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2) 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

(3)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4) 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5) 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6) 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

(7) 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进行实施;

(8) 能不断积累钳工加工经验, 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2 教学内容设计

2.1 合理设计学习情境

从教学内容的层次来说, 学习情境相对于传统课程的章, 它通常为来自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是:每一学习情境均应具有完整的工作过程, 以使学生得到完整的 (而不是零碎的、片段似的) 岗位工作训练;各学习情境应属同一范畴, 即都属于某一类典型工作任务, 这样经过重复的训练达到熟练的目的;各学习情境呈平行、递进或包容关系, 其中递进或包容关系更加合理;学习情境的教学安排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单级到多级的认知规律。学习情境的设计需结合学校的实际, 不能超越学校的实际条件而作不可实施的理论优化的设计。

对“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 若教学时间为3周, 可设计4个学习情境:多角尺的手工制作, 六角螺母的手工制作, 鸭嘴锤的手工制作, 镶配件的手工制作。将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攻丝、套扣、刮削、研磨及量具的使用等知识点、能力点合理分散到各学习情境中, 将素质目标贯穿始终, 见表1。

2.2 融入标准规范

教学过程中, 要将产业、行业、企业的标准、规范融入各学习情境的实施过程中, 使得学生养成标准规范意识, 并在工作中自觉执行标准、规范, 尤其要融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 使得学生能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教学中, 要融入钳工国家职业标准。钳工国家职业标准包括装配钳工国家职业标准、机修钳工国家职业标准、工具钳工国家职业标准、化工检修钳工国家职业标准等, 要根据课程对应的专业合理选择相关标准。

3 教学条件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条件包括硬件条件和教学资源。

3.1 硬件条件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理想的教学条件应包括仿真教室、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及生产现场, 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 学习情境的实施采取从仿真教学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再到生产现场教学, 最后顶岗实习等不同的形式, 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三个递进:在环境上, 从虚拟仿真到生产性的递进;在能力 (技能) 上, 从生疏到熟练的递进;在身份上, 从学生到准员工的递进, 最终实现了学生的有经验就业。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条件还包括必要的网络环境, 使得学生可以利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 在任何时间、地点随时上网学习。

上述理想的教学条件适宜针对比较复杂难学的课程, 而且需学校具有足够的资金来实现这样的条件。对于“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来说, 使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室即可满足教学要求。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相当于通常所说的钳工车间, 但其分区、功能均有一定扩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室通常由操作区、学习讨论区、工具材料区等组成。操作区每人一个操作工位, 配有虎钳及各种工量具, 整个操作区配有若干台钻床、砂轮机等设备, 用来完成钻孔、工具的磨削等工作;学习讨论区配有桌椅、若干台联网电脑、投影设备、钳工手册及书刊, 可以开展教学、讨论、自学等活动;工具材料区配有充足的工具及材料, 满足学生使用的需要。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所需的书刊如《钳工技能》 (黄涛勋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钳工工艺》 (邱国明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1989) 、《钳工实用技术》 (刘存祥编,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钳工操作技术要领图解》 (王志鑫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金属加工 (冷加工) 》等。

3.2 教学资源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主要有教学录像、操作视频、演示动画、仿真、在线测试、网络辅导答疑、标准规范及学习网站等。演示动画主要用于抽象内容的直观演示, 在电类、化工类课程中应用较多。在线测试应有内容全面的试题库做支撑, 测试后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和分数。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网站有:中国钳工网 (http://www.zgqgwz.cn/) 、中国安全天地网 (http://www.aqtd.cn/) 及相关院校零件的手工制作精品课程网站。

4 教学材料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材料从形式上包括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 从类别上包括教案、活页教材、工量具 (设备) 单、任务书、引导文、评价表等。教案包括纸质和电子两种,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及多媒体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 电子教案已成为教案的主体, 而且电子教案在图片显示、声音播放、动画演示等方面具有纸质教案所不具备的优势。活页教材是紧密围绕学习情境、依据学校现有条件所编写的针对性极强的教材, 它与普通教材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在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中, 普通教材可作为参考书使用。工量具 (设备) 单在学习情境实施前发给学生, 学习情境实施前按单领用工量具 (设备) , 学习情境实施后要清点、上交。任务书告知学生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既可为整个情境的任务书, 也可为情境分解后的任务书。引导文主要告知怎样做, 重点是什么, 应注意哪些事项等。引导文也可和任务书设为一体, 评价表用于完成评价。

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的任务书如表2所示, 评价表如表4所示。

5 教学实施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受设备台 (套) 数、工作复杂程度 (完成该工作所需的人数) 、教师可以指导的组数、教师数量、学生数量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设备台 (套) 数是关键。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采用比较合适的分组人数、分组数及轮换方式, 努力追求最优教学效果。如对“数控编程与加工”学习领域课程, 学生要完成零件设计、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等三项工作, 合理的分组可始终保持数控机床的运转, 每台机床安排3人左右为宜 (即3人1组) , 这样同一时间段, 同组同学中, 有的搞设计, 有的搞编程, 有的进行加工, 设计和编程结束的学生还可观看其他学生的操作, 从中学习、借鉴, 并起到安全监督员的作用。

对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来说, 因设备比较便宜, 设备台 (套) 数充足, 操作多属独立完成, 故通常1人1组 (占有1个工位) , 需2~3名指导教师同时指导。

6 考核方法设计

学习领域课程的考核要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

6.1 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的关系

理论考核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实践考核反映学生的操作情况, 即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并由实践来反映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情况。同时, 高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以理论考核所占比重应少些, 实践考核所占比重应大些。

对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来说, 当学习情境设为3个时, 考核权重系数设定如表3所示。

6.2 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的关系

成果考核与过程考核均属于实践考核。成果考核的内容是产品 (作品) 质量, 过程考核的内容是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 只有通过过程与成果的考核, 才能实现培养目标的全面考核。表4所示为零件的手工制作学习领域课程某学习情境的评价表, 是过程考核与成果考核的全面考核。

6.3 要加强素质考核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都强调, 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具备基本素质, 学会学习, 学会自主发展, 符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要求的高等专门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职责。考核是素质教育的指挥棒, 通过加强素质考核, 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意识, 并自觉加强素质养成, 从而更好地实现素质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丛文龙.学习领域课程的循序渐进教学模式实施条件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 2011, (9) .

[2]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学习课程 篇5

我以学生化学实验 的开展为例来谈谈初中化学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

一、学生实验 的开展现状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化学实验并未发挥出它的重要作用。发人深省的是一些学生对实验结果是对答如流,实验操作能力却差强人意,对实验设计、方法、步骤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学生实验评价标准的制订

评价标准包含以下五个维度,多个细目:

1、公民素养:诚实守信,注重修养,举止文明,2、学习能力:态度与习惯,过程与方法,实践与创新

3、交流与合作:团队精神,交流与沟通

4、运动与健康:习惯与技能,身心健康状况,健康生活方式

5、审美与表现:审美情趣,艺术表现

针对学生实验的学习行为评价,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这三个维度,都有充分的体现,实际上也是一个评价累积的过程,评价的最终结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联合起来,使评价方案具有了特殊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三、学生实验的评价方式:

1、评价的体系

各班以化学科代表为核心,按照自愿的原则,将全班同学分组,每组人数3—5人,组长负责制,层层管理,层层负责,使实验、调查都得以落实。

分组的标准是:

(1)关系互补:

不仅要男生女生搭配,还要私下关系好,避免矛盾,体验愉悦。

(2)成绩互补:

主要体现在对实验原理的把握上,如果不能使实验走到正确的方向上,很难保证实验的成功。

(3)能力互补:

有的同学实验操作规范;有的同学语言表达严谨;有的同学善于提出问题;有的同学实验方案设计合理;有的同学进步突出,他们在一起有很好的帮带关系,使学生的胆量、阅历都有所增加。

过程评价即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水平,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判断和描述能力及对实验结果分析归纳能力;结果测评最强调的是“完成”,不直接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只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价,不能如实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评价的流程

(1)课堂中可做演示实验,得到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2)实验课堂中担任实验小组长,体验管理的乐趣;

(3)可自由到实验室做探究实验(每周1次,可多人次);

(4)单元考试可获得免试资格,无比光荣。

3、评价的特点

学习课程 篇6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它将改变教育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改变传统学习课程中注重系统性、渐进性、接受性的做法,而主张跳跃性、研究性、实践性、开放性,为学习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更新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

研究性学习不等同于学科活动课,也不是课外活动。

1. “研究”的定位。大多数学生的研究结果并不具有社会价值,或许可能是别人成果的重复,但这并不影响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因为“研究”只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而不是目的,或者说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其出发点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命令式教学为师生合作式教学。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比结果更为重要。

2. 价值取向的定位。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加以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它强调的是能力,不只是背诵、理解和复述,而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归纳整理的能力,表述观点和撰写研究论文的能力,最终目的是提高实践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它强调的是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

3. 参与面的定位。它是全体学生必须参与的必修课。研究性学习的每一项学习内容、方式都由学生自己或学习小组一起拟定,也可以与老师合作拟定。学生的思考过程、动手能力、创造性的发挥,及个性与风格都应该体现在课题研究中,只是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选择适当的研究项目。当然,这种学习通常是一种群体的合作学习,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合作是学习的手段,它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提高研究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

4. 与学科课程关系的定位。研究性学习通常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甚至需要一个学期。但它与学科课程并不矛盾,它们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的关系。学科知识体系主要在课堂上完成,以老师传授为主,相对而言较为封闭,较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习内容又以间接经验为主,自主学习空间有限。而研究性学习则能较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反之,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必然会感到学科知识的不足,更能自觉加深或拓宽学科课程的学习,起到互补的作用。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1.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创新和努力实践为目标。“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和特长得到开发与持续发展。

2. 以“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为基本内容。学习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对“生命与生活”的理解,是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研究性学习将使学生融入社会,去了解一些社会上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运用通过实践活动而获取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为:发现问题——确定课题——制订计划——收集资料——加工分析、分类整理——提出观点——撰写研究报告——自我评价。

3. 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自己发现、提出、探索、解决问题,如通过讨论研究、动手制作、活动策划、社会调查等形式,探索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现象及问题。学生要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着重培养创新精神与科学精神。

4. 时空开放的组织形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是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为学生提供服务,创设有利的情境和条件。教师侧重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比如如何发现分析问题,如何确定课题,如何撰写研究报告等。

三、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过去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注重课文分析(分段、概括中心、分析写作特点等),学生主要在教师带领下阅读课文,除回答一些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外,以倾听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国家颁布新课程标准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应再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上,而应把重点放在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探究这些课文只是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与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可以研究以下问题,也可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其他问题,也可以搜集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分享。

1. 独特感受与个人体验(必做)

(1)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强烈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

(2)这篇课文你最喜欢的是什么,就作品中你认为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有没有你不喜欢的地方?什么地方最让你困惑?说说理由。

(3)有什么疑问?说说文中你不理解的地方。

2. 理解感悟与整体把握(选做)

(4)你理解或你觉得作者想传达的主要是什么思想或感情?为什么?

(5)从文中你体验到了什么?你从中获得了(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哪些有益启示?

(6)你如何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3. 课文分析与鉴别欣赏(选做)

(7)你认为这部作品的文字有什么特点?作品中哪些语言富有表现力?为什么?

(8)你觉得这部作品在写作思路上有什么特点?

(9)这部作品表达上的特点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你认为它优美的文段有哪些?可借鉴的表达技巧是什么?

4. 反思评价与亲身实践(必做或选做)

(10)对这部作品你是否有修改建议,文中哪些语句你可以替换成新的语句?

(11)你生活中是否接触过类似主题,如果让你来写这个主题,你会怎么写?

(12)分析与分享老师和同学的观点与材料后,再读一遍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感受、体验和想法?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学习收获。

新课程呼唤“合作学习” 篇7

经过了高一一年的新课程学习, 多数学生都认为:高一教材内容多, 老师推进得快, 天天都学新知识, 如蜻蜓点水, 旧的知识还没来得及消化, 新的知识就接踵而来.一年学了必修1, 2, 3, 4四本书, 可谓学得快忘得也快.这也不能全怪老师推进得快, 因为高中新课程标准与传统的大纲教材相比, 教学内容增多, 教学容量加大, 教学难度也大为提高, 而所提供的课时数却减少.我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 数学教学除了基本的知识教学以外, 还要有一定量的习题课、单元复习课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但现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老师不得不每节赶着上新课, 难怪学生吃不消.虽然老师布置的有预习, 有学案, 但这些都要学生放学后自己完成.如果自学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如何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当务之急是让他们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学习.

二、几点尝试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教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和理解.”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让学生相互合作, 取长补短, 互帮互学, 共同成长不正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理念吗?我决定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方面作些尝试.

1.让学生明白“合作学习”的意义

首先, 我先让每一名学生明白:“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 可以说合作无处不在.”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 我也有一种思想, 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 那么, 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合作学习是在自己独立探索的基础上, 与同学交换彼此的想法, 在交流中反思, 在探讨中提高, 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同学之间资源共享, 成果共有, 集思广益, 共同提高.

其次, 还要让学习好的学生打消“帮助别人会耽误自己的学习”这个顾虑.夸美纽斯说过:“会教导别人的学习者, 真正能够从教导过程中学到知识.”只有给别人讲明白, 讲透彻, 让别人口服心服, 才能证明你是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别人并不“吃亏”, 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既能检验和巩固了所掌握的知识, 同时还能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岂不是一举两得.经验表明, 在同学合作的过程中, 向其他同学提供帮助的同学获益最大.因此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获益.

2.“合作学习”的灵活性

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第一种是平时关系要好的两名同学结成对子, 我给他们布置的任务是“每天和数学见见面”.完成这个任务只需要见缝插针, 例如在放学的路上, 在去上操的路上, 在去餐厅吃饭的时候都可以.可采取两人互相提问的形式:“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学习了哪些通法通解的题型?”一问一答, 相互补充, 共同回忆今天数学课上学习的主要内容, 时间不长只需十几分钟, 但它却起到了及时巩固和强化记忆的作用.第二种是以同桌前后两排结为课堂探讨学习小组, 民主推选学习小组组长.他们的任务是放学之后, 先独立写老师布置的学案, 有问题可先复习书或查找资料自行解决.如果还有疑问, 就可以同学之间打电话或网上探讨, 力求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得到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画上标记符号, 放到明天课堂上去解决.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自己努力而得到的知识记得更牢, 同时也为明天课堂上如何听课以及小组探讨哪些内容作好了准备.第三种是家住较近的四人组成课外学习小组, 也民主推选了学习小组组长.他们的任务就是每周周末抽出固定的时间小组四人在一起学习.一是复习本周所学内容, 可相互提问, 并彼此补充完善.二是总结题型, 通过一人找题四人共做来检验学习效果.三是彼此交流得与失, 有哪些学习心得, 还有哪些疑惑.这个环节最为重要.因为人都是有惰性的, 让一名学生坚持每周复习也许很难做到, 但小组四人相互督促, 共同落实, 就能持之以恒.不可否认, 数学学习也是枯燥的, 遇到挫折一名学生很容易产生放弃的念头, 而小组四人相互探讨, 集思广益, 就能共同成长.

3.“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老师的指导

合作学习不能只满足于课堂上有讨论的这种表面形式的热闹.我曾听过几节观摩课, 授课老师一上课用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然后提出几个问题, 就开始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我发现有的问题过于简单, 学生看书就能回答, 根本就无须讨论.而有的问题又过于深奥, 学生在课前没有准备, 也是茫然不知所措.十几分钟过去了, 也没有实质性的效果.这样的课堂讨论就流于形式, 更谈不上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能有所收获.我认为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老师的引领作用, 布置学案时预习的内容要具体, 探讨的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 要让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样在课堂交流时学生才能有言可发, 有材料可交流, 真正做到成果共享, 共同成长.记得在学习等比数列之前, 我在学案上布置的预习任务是“类比等差数列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 并加以证明”.第二天课堂上, 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纷纷拿出自己写好的学案交流对比, 补充完善.有的学生由等差数列的定义是用减法叙述但性质是用加法表述的特点, 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是用除法叙述而性质就要用乘法来表述.例如, 由等差中项, 类比得等比中项a2k=ak-m×ak+m.又由等差数列中若项的下标满足m+n=p+q, 则它们对应的项满足am+an=ap+aq, 类比得出等比数列中若项的下标满足m+n=p+q, 则它们对应的项就满足am×an=ap×aq等.也有的学生由从等差数列中抽出项的下标满足m, n, p, q, …成等差, 则它们对应的项am, an, ap, aq, …成等差, 类比得出从等比数列中抽出项的下标满足m, n, p, q, …成等差, 则它们对应的项am, an, ap, aq, …就成等比.又由两个等差数列的和或差还是等差数列, 类比得出两个等比数列的积或商还是等比数列等.还有的学生由等差数列的连续m项的和Sm, S2m-Sm, S3m-S2m, …还是等差数列, 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连续m项的积还是等比数列.但有的同学对此有异议, 他们从课本里的习题中找到的结论是等比数列的连续m项的和Sm, S2m-Sm, S3m-S2m, …还是等比数列.到底谁是谁非, 同学们各抒己见, 争着把自己的证明讲给对方, 都想用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最终探讨的结果, 这两个结论都正确.这不正是成果共享, 共同成长吗?

三、一点体会

优秀是一种习惯.学生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 他们的感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当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收获时, 他们就从一开始的机械执行变成了自觉自愿的行动.记得在学习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时, 第一节课我给出的例题都是不含参数求单调区间的基本题型.侧重点在于:定义域优先考虑, 即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两个单调增 (减) 区间之间不能取并集等.只是在课堂最后小结时我给出了一个含参数的求单调区间问题, 供同学们课下思考.令我惊讶的是第二天有几个小组不仅探讨了原题, 还把原题做了变式训练.他们把参数变换不同的位置, 分别进行了讨论, 并作了归纳总结:对于三次多项式函数f (x) =ax3+bx2+cx+d而言, 当参数位于常数项时, 求导后不需讨论.当参数位于一次项系数或二次项系数时, 求导后需按是否有根或按根的大小分类讨论.当参数位于三次项系数时, 求导后先按是否有根或按根的大小分类讨论外还需考虑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形式是“两根之间”, 还是“两根之外”.是啊,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我们能够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平台, 他们就一定能释放出智慧的光芒!

当然,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去改进, 使“合作学习”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学习课程 篇8

关键词:微型移动学习,高职课程,开发策略

一、微型移动学习的含义

微型学习是学习者在短时间内使用多媒体设备学习片段化的知识, 通过实际案例、训练任务等方式的练习和学习, 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和效率。微型学习过程是伴随式的、嵌入式的活动, 学习内容可以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移动学习是指利用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等无线移动设备接入无线互联网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源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微型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以移动终端为载体, 学习方式呈现移动性、广泛性、高效性和个性化的特点, 是未来的一种持续学习的模式。

二、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在高职课程中开发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 可行性

根据调查, 目前高职学生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的持有使用率几乎是百分之百。无论是运营商提供的网络还是校园无线网络均覆盖程度高, 移动学习开展的硬件条件己经基本具备, 移动终端及网络的的普及使得微型移动学习引入高职课堂教学成为可能。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在接受新事物的程度上具有显著的优势, 移动设备已经深入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学生普遍表现为对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依赖性强, 使用频率高, 对移动设备上的内容非常感兴趣, 课下活跃, 课堂上对于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兴趣不浓。对高职在校学生实地调查显示, 大部分学生认同并乐于接受微型移动学习方式。

(二) 必要性

首先, 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克服高职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 有利于灵活整理和利用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以高职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为例, 由于较长的更新周期, 教材不可避免具有滞后性, 不少教材所持理论和观点都已被淘汰, 在一定程度上与最新的商业实践产生脱节。其次, 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克服高职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授课为主, 课后通过布置习题作业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较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由于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教学内容要求更新快, 案例更新, 因此, 结合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实时更新性及高职学生的特点, 在高职课程教学中开发微型移动学习资源是很有必要的。

三、高职课程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 基于微型移动学习的高职课程学习资源开发原则

学生采用微型移动学习平台学习, 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开展学习。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高职课堂教学要求, 高职课程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应基于以下原则。

1.内容上要体现适合、实用和小模块设计的原则。微型移动学习突破了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 高职学生对于智能手机有着较高的依赖性,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高, 高职教育的教学也要求贴近现实真实业务, 因此在高职电子商务实务课程学习资源开发中可选择适合学生的移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实用网络资源作为教学内容。如校园网的空中课堂可开发相应的手机APP, 作为学生微型移动学习课程教学的理论辅助资源, 与此同时阿里巴巴公司推出的天猫和淘宝等手机APP的应用, 微商平台、微博营销平台都可作为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学习实践资源。这种移动学习方式对于改善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有利于进一步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媒体选择上要以适应学习内容需求为前提。媒体是信息的载体和传递的工具。媒体直接参与学习活动,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选择学习媒体时, 需要衡量学习媒体的质量, 如屏幕大小、分辨率、运行的速度、存储能力、操纵的难易程度。目前高职学生微型移动学习的媒体终端以搭载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的智能手机为主, 这些智能终端在硬件、操作系统方面, 基本都能满足微型移动学习内容的要求。媒体应用程序的结构设计要合理、交互设计要简明、视觉设计要清晰。

3.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基于微型移动设备资源设计的学习活动要与课程体系内容一致, 学习单元的时间控制在一定时限内, 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体现微型、精炼的特点。在此基础上, 利用丰富的媒体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丰富有趣,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接受知识,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利用淘宝、京东等手机平台, 教师可根据课程的要求传递给学生,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自行在移动终端上开展淘宝开店、运营店铺、支付宝钱包管理等实践操作, 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和实践。

(二) 基于微型移动学习的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以《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为例

1.高职课程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内容开发

(1) 校园微型移动教学平台的开发

学校建立课程中心微型移动学习平台, 对网站进行日常的技术支持和维护, 教师可以便捷地在此平台上设立自己的课程空中课堂, 将“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以及相关的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学习资料资源库、案例资源库放置于平台上,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移动空中课堂可有效实现诸多功能, 比如课件上传下载, 教学视频资源的点播, 在线布置作业, 教师答疑等, 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的效率。学生可在手机或IPAD等微型移动终端完成用户信息的注册, 登录学习平台进入到学生管理中心, 提交课业, 在平台上提出需求信息、建议、意见, 或与教师交流。从平台的内容上看, 学习资源的内容要保证周期性更新, 尤其是作为电子商务实务课程, 内容更新快, 教师应经常对资源进行维护和管理, 满足学生即时性学习需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资源平台的整体框架、逻辑结构等界面的设计要明确清晰, 符合微型移动终端设备的屏幕适合尺寸、屏幕分辨率以及交互方式实现等限制条件。平台媒体形式组合使用, 文本配合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现学习资源, 平台链接保证丰富有效, 以扩展学生知识面, 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习兴趣。

(2) 开发移动互联网上数字化资源, 创设学习环境, 丰富微型移动学习资源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 移动互联网可称为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巨大学习资源库。首先, 淘宝、京东、当当等网站开发的手机APP以及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可以成为电子商务教学的重要学习资源。高职学生生活中都或多或少使用过此类手机应用进行购物, 并有一定的作为消费者的商务交易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分析电子商务交易流程中的关键环节, 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其次, 微商、微博营销、O2O实体店销售等新兴模式, 可以作为另一种学习资源, 融入课堂教学中, 使学生深入了解不同的电子商务新模式;再次, 百度等搜索引擎学生都比较熟悉,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合理的利用搜索引擎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教材囿于体例和篇幅等诸多限制, 所覆盖的知识面和深度都有较大的局限性, 需要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的信息查找。如对于教学中物流知识的内容, 在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认知后, 教师完全可通过布置诸如“淘宝网的物流分析”等扩展作业, 鼓励学生自行查找相关资料, 根据自己的购物体验分析电子商务物流的关键节点, 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在当前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时代, 高职教师应当充分运用好这一免费的电子商务活动环境, 从中挖掘、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推动高职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

2.高职课程微型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1) 利用移动互联网学习资源, 精心设计课程实训环节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实践性较强的电子商务实务课程, 教学中应注重合理的实践操作。目前教学中常用的“模拟教学软件”缺乏真实感, 学生体验差, 存在较多弊端, 不利于高职学生从教室走向现实环境。而基于移动互联的电子商务交易实践则为高职教学提供了真实的“练兵实训室”。因此, 高职教师在开展电子商务实训操作教学时, 不能单纯依靠模拟教学软件, 而是要充分利用好移动网络资源, 将一些真实、生动的操作环节融入实训项目中, 针对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各个知识模快, 创新设计多个相应的实训环节帮助学生加深学习。如在C2C购物实验环节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手机淘宝进行实际操作;在电子商务支付教学环节, 教师可联系目前广泛采用的支付宝、网银等支付方式, 让学生展开分析电子商务支付的运作。通过上述途径可提升学生的求知欲。

(2) 利用移动网络学习资源, 积极探索创业型教学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 高职教学中应融入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对于电子商务实务课程而言, 教师可利用好移动互联、模拟软件等手段构建相对完善、真实的电子商务活动场景, 在此情景下开展商务流程与商业模式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研究。同时, 教师可结合当地经济运行中的企业案例, 鼓励学生参与电子商务的创新活动, 比如可设置“网上开店”等实训项目, 将实训教学内容与当地知名企业的经营活动联系起来, 让学生真切体会电子商务的运营流程, 使学习与创业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基于微型移动学习的高职课程资源媒体的选择

微型移动学习终端设备在屏幕尺寸、分辨率、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上直接影响移动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当前无线网络和移动手持设备发展迅猛, WIFI将个人计算机、PDA和智能手机等设备通过无线通信连接网络, 主流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PDA都支持无线WIFI。

调查发现, 有苹果公司的IOS系统手机、IPAD, Android系统手机以及笔记本电脑成为高职学生使用的主要移动终端设备。其中比例较高的主要是Android系统手机。作为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 Android拥有丰富的硬件选择, 支持众多硬件厂商的硬件产品, 学生基本可摆脱网络限制进行手机上网。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智能手机基本普及, 不会对学生造成额外负担。IPAD移动终端的先天优势是便携性, 可存储的电子书籍可以达到一个图书馆的藏书量。开发IPAD电子阅读功能的电子商务资源, 通过扫描和复印可以方便快捷地将Photoshop相关的图书制作成PDF格式下载到IPAD上进行学习, 将其应用到电子商务专业的课堂上是完全可行的。当然, 智能手机和IPAD上娱乐和社交功能较多, 对于学生的自律要求较高, 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开发IPAD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电子教材, 可能会出现版权问题。教师在开发学习资源时可根据其优缺点综合考虑, 并在媒体设备选择上考虑其兼容性。

参考文献

[1]顾小清, 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 2008, (03) :17-21.

[2]顾凤佳.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可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0.

[3]孟令杰.高职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基于微型移动学习视角[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 2014.

[4]樊斌.基于网络资源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改革[J].商业经济, 2010, (13) :108-110.

[5]王曦.移动学习在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通讯, 2015, (24) :42-44.

开发拓展课程满足学习需求 篇9

一、调查访谈,了解学生需求

嘉定区各小学在开发拓展型课程科目时,大多能立足于学生的真正需要,通过调查和访谈,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而开发学生喜爱的科目。例如,安亭镇的学生,生活在国际汽车城,对汽车非常感兴趣,在学校里经常听到学生在讨论有关汽车的话题;紫荆小学的教师开发了《车城文化》校本课程,在拓展型课程中实施,深受学生的欢迎。徐行地区的小学生,经常在家里看到爷爷奶奶动手编织黄草拖鞋等,还接触到家里各种各样的黄草用品,对黄草编织很感兴趣。徐行小学的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了《草编艺术》和《黄草编织》校本课程,深受学生喜欢。不少学校根据学生需要开发了一系列拓展型课程,满足了学生了解家乡、了解社会的强烈愿望。例如,城中路小学开发了《嘉定竹刻》科目;实验小学开发了《嘉定特产》,马陆小学开发了《竹韵悠扬》等课程。在对学生进行访谈调查的过程中,教师们发现学生们比较喜欢艺术类、体育与健康类、技术类的科目,因此,嘉定区很多小学都开设了这些方面的科目。

二、多样科目,满足学生需求

要满足不同基础学生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有足够多的科目供学生选择。因此,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小学教研室积极推动各校开发丰富多彩的科目,供学生选择学习,在每学期或每学年一次的选择过程中,不断提升选择能力。嘉定区33所小学共有班级731个,平均每校22.15个班,全区开发的小学科目总数为1003个,平均每校30.4个科目。多数学校为全年段学生或中高年段的学生提供了选择学习拓展型课程科目的机会。

各校深入研究,从自己学校学生特点出发,创造性地开发完善了丰富多彩、具有较高质量的科目群。例如,清水路小学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开发完善了舞蹈、合唱、古诗文诵读、绘本阅读等三十多门校本课程。学校通过拓展型课程的开发,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内涵得到提升和丰富。

嘉定区普通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网上申报、网上选课”系统,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可以通过网络浏览科目概况,选择喜爱的科目。每学期,普通小学的教师根据学生、学校、自身等情况进行整体设计,结合已形成的“我会才艺,我快乐”“我会运动,我健康”“我会动手,我创造”“我会学习,我智慧”“我会探究,我成长”五大板块申报科目。由学校统筹管理,教师网上申报开设科目,学生网上自主选择学习科目。

三、优存劣汰,取决于学生需求

学习新课程 关注概念图 篇10

一、对概念图的认识

概念图是19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诺瓦克(J.D.Novak)提出的,它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和命题、用连线表示概念间逻辑关系、用连线上的标注语说明逻辑关系的图示。换而言之,概念图就是指将一组相关概念用线条和文字连接成图形,直观而形象地表示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的一种图示方法。概念图注重表达起点到终点的流程,是一种多线性思维表达方式。概念图能够在表达概念的逻辑关系、推理方面发挥很好的作用,常常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致力于帮助师生建构概念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二、剖析生物新课程教材中的概念图

纵观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涉及的概念图,发现新课程教材中建构的概念图的具体形式有三种:填空式概念建构式、群概念建构式和核心概念建构式。

填空式概念建构式,就是让学生对已经给出的概念图补充所缺的相关概念或连线上所缺的连接词的方式。如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一、二、四章自我检测;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模块第二、四、七章自我检测;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一、二、四、五章自我检测中展现的概念图。填空式概念建构式相对群概念建构式和核心概念建构式较简单,相当于概念图已知,只需学生填出所缺的内容。教材大量出现此类概念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从深入模仿发展到自主构建,能力得到进一步升华。

群概念建构式,是让学生用给出的、有内在联系的若干概念建构成概念图的方式。如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五章自我检测中:画一个概念图,将呼吸、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这五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表示清楚。通过上述五个相关概念建构概念图,有助于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细胞呼吸,即呼吸作用及其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的陈述性知识,知道呼吸可为细胞呼吸提供氧气并排出细胞呼吸的产物———二氧化碳。

核心概念建构式,是让学生通过给出的核心概念,联系出若干相关的下位概念并建构成概念图的方式。如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三章自我检测中:将动物细胞中各种结构的名称及其相互关系以概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通过核心概念建构概念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与填空式概念图相比,群概念建构式和核心概念建构式一般操作的步骤为:1.找出相关概念;2.对概念分级、分层、分支;3.建立连接,标出连接词;4.进行校正、修改、完善。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依次出现的三种概念图建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地展示了概念图建构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递进式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和掌握。

三、新课程教学中概念图教学的作用

对学生来说,概念图的建构能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发展。建构概念图的过程是一个整合知识,实现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过程。以建构概念图形式组织教学,会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促使学生能积极学、主动学、善于学。在实际教学中,若遇到知识点多、跨度大、原理难理解等情况,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合适的填空式概念图,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内容的学学,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随时体验成功的喜悦,维持学习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

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适时、适度地选择所需类型的概念图进行构建,是新课程组织教学的一种策略。在课堂教学中概念图构建的时间不同,对学生的帮助不同。教师若一开始使用概念图,有利于了解学生已有概念的储存情况;在教学中使用概念图,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概念网络化;在教学结束后使用概念图,有利于检测教学效果,并近一步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借助构建概念图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诊断、纠错、完善、创新,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成长。

优化学习方式 重构语文课程 篇11

经过六年级一年的教学实践,教师发现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普遍很高,阅读速度普遍很快,阅读感受普遍丰富,阅读之后衍生出了许多写作成果,比如读书笔记、随笔创作等。七年级开始,我校实行选课走班制,为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延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实施教学,力争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而快乐的语文世界。

重构学习主题花园

主题教学是根据国家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以语文的核心能力为抓手,确定主题系列,以主题为线索,对学科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组和开发。每个系列重点研读一至两篇文章,按照目标、方法、探究、展示、解疑、评价等基本流程,建立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机制。从教师引领示范到教师提供拓展素材学生自主探究,再到学生完全自主地去选择素材。开展主题教学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生本化、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识。

我校语文教学遵循“六·三·三”的原则,即构架六个单元、铺设三个系列、激活三重整合,形成北京中学语文教学体系,完成“54321母语教育任务”,即50小时聆听讲座、4小时脱稿演讲、320篇诗文背诵、20万字笔记习作、1000万字的拓展阅读。

1.架构六个单元

围绕“人本”这个中心话题,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确定自然、艺术、情感、寻根、思想、游学六个单元教学主题,每个教学主题分别设立小主题——自然:山水寄情、生态和谐、游历探索;艺术:静态艺术、动态艺术、艺术人生;情感:亲友情深、爱情如歌、成长感悟;寻根:爱国爱家、民俗文化、国学经典;思想:科学精神、人生哲理、生活浪花;游学:文化之旅、交流之窗、发现之路,每学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侧重,能力训练层级化。

2.铺设三个系列

系列一,诗词歌赋:编辑北京中学语文读本《腹有诗书气自华》,每学期分成5个专题,每个专题10首诗,共50首诗,配上适当的说明、师生的配图及书法作品。系列二,名家名作:每学期举办专题讲座,每次讲座由一位作家引领一种文学样式,进行较为系统的讲解和研讨。六年级上学期:李白(诗歌);六年级下学期:莫泊桑(外国小说);七年级上学期:苏轼(词曲);七年级下学期:曹雪芹(古典小说);八年级上学期:鲁迅(现代作家);八年级下学期:莫言(当代作家)。系列三,名著导读:推荐启蒙、思想、文学等类名著的阅读,每月师生共读一本书,三年共读24部中外名著。每部书安排导读和助读,分成走近、赏析、领略三个层级,逐级推进。

3.激活三重整合

前后整合。综合梳理人教、北京、苏教、鲁教、鄂教、沪教、北师大、粤教八个版本的教材,根据单元主题,确定讲读篇目(分精讲篇目和略讲篇目)、群阅读篇目,形成单元主题文库。单元主题重点研读课的基本流程:整体目标与框架—学习计划与任务—自主学习与研讨—对话交流与展示—适时讲解与答疑—效果检测与评价—新问题与新任务,建立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机制。

内外整合。在第一重整合的基础上,师生精选与单元主题教学在主题、写法、内容等方面相关联的其他文章,拓展学生阅读的量和面。主要有三种方式:学生推荐自己读过的印象深刻、颇有感触的文章;教师推荐每月共读的一本书;学生平时阅读的其他书籍。

学段整合。大学段教学与小学段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根据学校四年游历西北、中原、齐鲁、江南等地方的课程整体设计,推荐相应的文学读物,形成唐前文化、大宋风情、古都韵味、醇厚积淀等专题,延展语文学习的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

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赏析的过程就是师生齐心协力、携手成长的过程,这个主题花园只有方向,没有边界,花开花落是形式,花艳花香是主旨。

践行互动学习方式

1.优化小组合作学习

以3-4人为一个小组,作为日常学习和交流展示的基本单位,小组成员考虑性别、性格、特长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小组内有分工,重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过程及学习成果的评价和指导,从“教”学生的教师向“导”学生的导师转化,落实探究、创新等能力的培养。

2.丰富交流展示形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学习内容的高效完成。学习查找、搜集、选择、整合信息的方法,善于将不同的信息归纳整理,为我所用。六个单元主题讲读文章主要采用课堂探究式学习的方式,激活思维,交流体会。学生通读群阅读文章,选择最有感触的文章做较为详细的批注,小组交流后推选代表进行班级展示。然后,每名学生再自荐一些读过的与之内容、风格等相近的文章,制成小报在班级推介。诗词歌赋通过诵读、朗诵、背默等方式,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聆听专题讲座,主要通过写感受或研究报告的方式进行交流反馈。每月共读一本书,通过读书报告的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展示独特感悟。学生平时阅读的其他自选书籍,主要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记录阅读过程,积累阅读智慧。制定小学段学习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方案,用学习单的方式,真实体现语文与生活外延契合的特点。另外,交流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小组交流,全班展示,利用约课的机会与教师进行个别交流等。

3.融合选修自修效果

选修课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选择的课程,可以多选,也可以少选,但不能不选。开设三个系列的选修课程,选修Ⅰ供需要夯实基础的学生选修,主要包括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及习作训练等。选修Ⅱ供需要提升技能的学生选修,主要包括朗诵、演讲、辩论等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及时事新闻的述评等评论能力的训练。选修Ⅲ主要包括社团、表演、创作、专题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演等方面有更大的提高。学生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结集出版。其中,专题选修指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讲座研讨类的课程,如“《水浒》人物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成语(俗语、格言)趣谈”“生活中的语言”等。自修则是给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更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

实施多元学习评价

1.学分导引

学分包括基础学分、拓展学分、荣誉学分等,根据必修、选修、自修等课程的课时、内容等赋予一定的学分,按照学生的完成情况评定不同的学分,学生需要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2.星级评价

按照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参与评价与实效评价、成人评价与学伴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从积累运用、主题阅读、美文鉴赏、笔下生活、阶段调研、特色加分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业能力和学科素养进行客观、全面、综合的评价。按照学生展示交流的情况,全程记录,适时点评,给予相应的币值,每项积够10个币值,可授予一星,以此类推,直至五星。累计获得的单项星级达到23,获得五星评价;累计获得的单项星级达到20,获得四星评价;累计获得的单项星级达到15,获得三星评价;累计获得的单项星级达到10,获得二星评价;累计获得的单项星级达到5,获得一星评价。

3.奖励助力

我校开展朗诵、演讲、辩论、征文、汉字听写大赛等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展示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进行个性提升。每项比赛都有细致的评价标准,聘请教师和学生组成评委会,在获奖学生的引领下,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总之,高度重视学习内容对兴趣的有效激发,学习流程对学习状态的持续吸引,学习方法对习惯的有效培养,学习结果对思维的深刻启迪,努力营造自由而快乐的语文世界,让语文真正成为陪伴、激励、促进学生成长的良师益友。

学习新课程品味新理念 篇12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要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通常,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努力践行新的教育理念,已是许多教师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的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呢?对此,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了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未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了。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出现很多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予以肯定。

二、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的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面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教师们该深思,该警醒: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去做,才无愧于心,无愧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子孙后代?仔细想一想,教师是不是应把教育放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是不是应多思考一下作为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地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以深刻的体验。“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这个“课堂”?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是学生品味生活的“梦幻剧场”。在这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可能一无所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天空没有留下痕迹,而我,已飞过”。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都能得以激发,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的价值、社会的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进一步提高。“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是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会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就拿科学课来说吧: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科学课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首先应该珍惜环境:通过和自然的接触,去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通过观察和考察身边的环境,去领悟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培养珍惜环境的情感。通过保护环境的活动,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熟悉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基本的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环保中的一些问题,自觉地从身边小事开始,关注周围、社区、国家乃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并养成随时随地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翻阅科学新教材,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所以,科学课应更加注重与社会的接触、注重学生的参与。珍惜环境其实就是珍爱人类自己,这已经是目前我国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过去的自然科学教学,为了解青蛙的结构,我们不惜抓几只到课堂上让学生解剖,血淋淋,惨不忍睹。而如今的教材中是再也看不到这一幕杀生了,七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个实验:观察蜗牛,实验完成后,孩子们高高兴兴地把它们放回大自然。很明显,这是在教育孩子要有爱心,从小中着手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经常留意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自觉而乐意地为他们服务,对他人要有爱心,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助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要懂得善待自己: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发现自己和优点与弱点,知道如何发挥优势、弥补短处。“能够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进一步适应各种锻炼活动,掌握安全生活的常识,能够在危难中自救与求救,养成对生命高度负责的态度。懂得自己的权利与义务,能够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努力。

三、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

课程论专家华东师大张华博士提出了一个概念: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课程由这四个因素组成,就决定了它是独特的而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这也就要求教师的观念要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是否形成了新的课程观念,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以往,教师们只有教学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即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要多。

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课程意识,课程的资源拓展到儿童生活的一切领域、一切空间。因此,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进行计划、教案的过程,还应是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过程。

四、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对于一个科学实验,学生可以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内容,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并非都是空着头脑进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自身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要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的教学习惯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走进七年级的课堂,眼中看到的是一种与传统教学环境下完全不同的“景色”,学生们的眼中闪动着求知的欲望,他们在积极地表达着自己,天马行空地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无拘无束地构想着未来的蓝图。试问:你还会停止改革的步伐吗?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对教材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进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应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上了日程,教材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在执行新课程的计划中,教师应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五、学习新课程,与学生平等交流

一堂成功的课或者说一次成功的互动合作都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师,应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试想,如果青少年在校园里都得不到公平待遇,进入社会后他们还指望哪儿有公平呢?古人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谁能说学生不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呢?我们也应明白个性的重要性,通过与他们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并专心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新课标下的教师应拥有出色的与学生交往的能力,并且喜欢与学生相处,喜欢学生,而且也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以及时的指导。笔者相信,平等交流与沟通能让我们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这一点对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所做的事除了教学外,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说,做的另一件事是让学生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什么比帮助学生相信自己更有意义了,因此,要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方法,并教导学生要重视学习,这样,学生才能更理智地提出问题,更准确地思考问题,由此开启学生的心智,影响学生的人生态度和行为。

实践证明,平等地交流和沟通能让学生走近教师,让学生了解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思想,教师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对这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以及想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样,师生之间也就有了相互的理解,有了发自内心的宽容,我们的工作该有多么的顺畅!此外,平等交流还让教师避免了尴尬,使之能够平心静气地面对学生出现的过错。美国罗斯福总统入主白宫后曾说过,他每天所做的各种事情中,如果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正确率,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所以,他宽容每一个人。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都非常有限,这些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没有过错,在教学中,教师同样也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错误。

教师不能改变一个人的过去,但他们希望改变学生的态度,并能让学生在他们的课堂上学到终身受益的东西。想一想:即使教学质量只提高了10%,那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身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处在这场变革第一线的教师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 力图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 并期望能更好地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新课程为我们带来的新理念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以人为本思想、课程观念、全新的教材观等。

关键词:新课程,品味,体验,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1]海宁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海宁教育局教研室编.新课程·新理念·新策略[M].

[2]嘉兴教育科学研究所, 嘉兴市教育学会编.教育信息资料[M].

上一篇:云淡风轻下一篇:创意党组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