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潜移默化

2024-08-29

语文教学中的潜移默化(精选12篇)

语文教学中的潜移默化 篇1

作文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说来惭愧, 笔者教书十年, 现在才渐渐悟出这个道理。作文本是一项语言运用的综合技能, 若能掌握好布局谋篇、主题构思、语言表达、写作方法等的要领, 当然能写出好文章。但是对于年纪尚小阅历尚浅、阅读量不大、学习内容还不够深广的初中生来说, 要把握好这些技巧并灵活地运用到写作当中, 又谈何容易呢?因此作文教学向来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一件事。

回忆我的中学时代, 两周一次的作文课, 印象深刻的就是区别于其他科目的语文科竟然有连堂课, 其次就是偶尔写得一篇佳作被老师表扬并朗读时的心潮澎湃。直至高中结束, 关于“如何写好一篇作文”的课题还是懵懵懂懂, 没有印象。我不禁思考:如何让我的学生在作文学习上有所收获呢?

其实中学时代的语文老师个个都是名师, 作文课上一定讲了不少, 但都没能让我记住, 主要原因是我没有受到长期的浸染。理科教学, 往往只需花几节课甚至一节课, 举一反三, 就能让学生心领神会, 掌握一条公式、一个原理;而作文是一种书面表达的学习过程, 如同学习一种语言, 需要的是长时间的潜移默化。

一.所谓“潜移”。

在此不妨活解一下这个词, 把“潜移”理解为:让学生兴趣发生转移。

相信同行也遇到过类似的情景:当你接到一批新升初一的学生, 第一次布置五百字课堂作文时, 底下必然“哇”声一片, 从这些近似于哀号的声音中, 我们不难觉察,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写作文”就是一件头痛事。笔者所教的当前两个班级学生, 刚上初一时, 要求四十五分钟内完成一篇五百字的堂上作文, 有接近一半的人不能如数完成。写作课堂中段仍有接近十个人还一个字写不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访问调查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本身对写作有抵抗心理, 一听说要写五百字, 还没开始写, 就先断定自己不可能完成, 面对着作文纸就如同面对一个大困难, 却步不敢前。因此, 帮助学生克服写作心理障碍、改变学生对写作的看法、激发他们对写作产生兴趣等问题成为作文教学的关键。

笔者认为, 要达到“潜移”的目标, 首先要建立学生写作的信心。批改作文或随笔时, 理所当然以鼓励为主, 给学生们鼓劲儿;除此以外, 应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尤其是对在班中占多数的中等成绩的学生, 更应搜索值得一赞的内容, 哪怕只是一个句子、一个词语, 写得贴切或有进步就应该予以肯定, 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写出有价值的内容, 从而重新树立写作信心。这样, 让学生把“只要能写好一个词、一句话”作为写作的初始目标, 使学生觉得容易实现, 才有往前走的动力与信心。

为了让学生建立写作的信心, 除了可以把文章写作变为文段写作外, 要是学生觉得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完成任务, 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 也可以在“写作文”前先学会“说作文”。总而言之, 就是要想方设法从易出发, 消除学生的抗拒心理。

其次, 每学期精心准备几节特别的作文辅导课也是有必要的, 尤其是在新生入学期。初中生童心未泯, 玩心也重, 利用他们这一阶段的心理特点也可以加深对写作方法的认识。如能隔一段时间给他们精心准备一节有趣味性的“好玩儿”的作文指导课, 相信定能给他们带来无限乐趣。

小组竞赛式是本人最常用的, 具体的方式可根据所指导内容作出调整。如指导他们学会用各种感官观察事物, 就可以分组比赛写作, 看哪一组在哪一种感官的描写中内容最多;如指导他们学会动作描写, 可以先从课堂的观察开始, 先讲一个笑话, 让全班学生发笑后, 再让学生把现场看到学生发笑的动作细致地描绘出来, 比较哪一组运有与“笑”有关的动词最多;再如指导他们在写作中适当运用比喻, 为了让学生学会形象的比喻, 就让他们进行“猜猜猜”游戏, 教师在幻灯片上打出一张图片, 一学生背对图片面对全班, 其余学生尽自己所能作各种比喻, 看对方能否猜出来;有时甚至可以打破课室束缚, 把学生带到户外去“写生”……每学期要是有两三堂让学生觉得“好玩儿”的作文指导课, 寓学于乐, 他们就不会怕上作文课了, 甚至开始对作文课有所期待呢。

二.所谓“默化”。

所谓“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一种表达方式的训练需要有春雨一般的精神, 从小做起, 默默感染,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一些写作本领。

作文教学靠每两周一次课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 指导后, 学生也许印象深刻, 但不管效果多好, 时间一长学生也将失去记忆而不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上。因此要把作文指导贯彻到每节课中。

语文老师最常用的就是利用教材相关内容教学生写作。这当然是学习课文的重要目的之一, 但每篇文章的特色有所不同, 写作方法的要领似乎都有所涵盖, 但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与长期训练, 表面看起来面面俱到的指导, 最终却因针对性不强而印象不深, 实际上就是面面不到。

因此我们又进一步思索:怎样做才能把一个写作要点深深地植入学生的心中?

我们试着大胆地设想:是否能用一个单元甚至是连续两个单元的课文来强调同一个问题, 如开头与结尾的写法、或是注意前后照应?如果觉得这样上课有点乏味, 是不是可以每节课利用一点点时间来解决一个问题?

由此, 本人认为应该好好利用每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

演讲本来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方式, 但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次口头作文的机会。若能让学生提前写稿, 老师审稿, 最后演讲完后师生点评, 那么还是一次很好的面批作文机会, 不但演讲者得益, 就连其他听课的人也能有所收获。然而, 学生口头作文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零零碎碎的, 每次点评完后他们也未必能记得牢, 所以就要从点评上下功夫。

笔者每学期定下来两个主题, 学生按学号轮流演讲, 演讲完后老师或学生针对写作上的具体问题逐一点评。但每一轮点评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 如布置演讲题目为“一件趣事”时, 为了贯彻“细节描写”, 每个人讲完后都对演讲中“是否有细节”, “细节处是否精彩”“细节应该集中出现在哪里”等问题进行点评, 或褒扬或鼓励, 有时帮助他们当场修改。

如:一学生简单地叙述了一件童年趣事, 说他跟着表哥去过河, 拿着两个竹子在水上一撑, 以为可以借力撑过去, 谁知踩了一个空, 扑通掉进水里了。讲述过程多为叙述性的文字, 没有添加描写, 所以我在点评时提问他:趣点在哪里?

学生说, 就是掉水里了。

老师说:其实不是, 是以为可以撑过去跟撑不过去的事实形成了反差, 达到有趣的效果。所以应该尽力渲染之前的“理所当然”即误会。可以极力进行心理描写:来到河边, 见哗哗的流水中突出来几块大石面。见其他人都艰难地跳过去了, 突然灵机一动, 想到电视里有大侠手支竹竿像划船一般在水中一撑, 就轻易地跨过河。于是四下张望, 还真被我发现了两根棍子, 于是一个箭步飞上去手持竹竿准备大显身手时, 往水里一撑, 一下掉到水里了。原来水不浅呢, 棍子压根就不能撑到水底, 我撑了个空, 成了一只落水狗。

学生听后恍然大悟似的点头, 后来把文章修改写成随笔, 比之前的演讲稿精彩得多。

时间一长, 点评的越多, 学生开窍的就更多, 往后连学生都懂得怎样点评、修改了。一两轮下来, 本人惊喜地发现, 学生的随笔中少了空洞的内容, 多了具体细致的描绘。

如能在每个学期充分利用两轮演讲, 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及写作方法, 初中六个学期累计下来, 学生的收获应当不小, 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初一入学时就作好三年规划, 设计演讲内容序列,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长期贯彻, 学生必能留下深刻印象。

笔者认为, 这种指导的安排方向大致如下:初一以善于发现与观察、积累生活素材为主, 演讲内容可以是“成语故事” (帮助学生拓展词汇) 、“一件趣事” (掌握趣点, 详略分配) 、“校园见闻” (注意观察、细节描写) ;初二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 另辅以一些写作方法上的指导, 演讲内容可以是“一件事与一份感受”“生活见闻” (可分阶段有所侧重:叙中有议, 善于思考, 细节与感受相配合) ;初三除进一步加强记叙文写作以外, 要让学生学会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演讲内容可以是“名人名言”或“名人故事” (收集理据) 、“一事一议” (叙为了议) 。

作文教学是一项庞大的工程, 路途遥远而艰辛, 若能花点心思站在学生的角度安排、设计, 改变学生对作文的看法, 并把这艰巨的任务化作一小个一小个日常学习生活片段, 以大量具体而亲切的实例作注解, 长期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耳濡目染, 那么, 语文教师的心血必能如同春雨一样悄然而至, 滋润着学生枯干的心灵, 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潜移默化 篇2

发挥武术教学的优势,潜移默化进行

思想教育

福州二中张祖仁***

一、前言

武术作为体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中发挥着特有的功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武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颇为少见,偶尔在公开课中见到的武术教学,似乎也成了“舞术”教学,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武术的魅力所在,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在武术文化的开发方面,首先应该深入发掘教材的文化价值,如教材中的一些传统的健身拳: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我们可以发掘这些拳术的由来发展以及古人创作的文化根据、过程、练习效果,相信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定能够充分展示武术教材中蕴涵的魅力。

二、论文摘要

武术教学除了深入发掘武术教材的文化价值外,还应在课外信息资源方面,如武术的发展史,武术与保健,武术与道德等发展历史,拳种的由来,拳种产生的思想与影响,民间武术的发展,武术故事的收集与整理。请传统武术进中学课堂,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传统武术是武术最稳固、最持久、最扎实的根基,也是武术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运动特点的关键所在。据考,现存传统拳术有三百六十多种(每个拳种还有若干拳术套路和器械套路),且每个拳种都有源远流长的故事背景,因为其具有可练习性、实用性和文化性,所以才流传至今。目前教材中的武术内容相比则显得单调和枯燥。教材中的内容注重基本动作的掌握,重复较多,不具有武术所应具备的文化内涵,因此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持久的保持练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适当的有选择的引入一些简单传统武术的内容。

三、关键词

武术教学:武术、太极拳、武术动作、基本姿势、组织方法 在中学武术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少林拳、查拳、八卦掌、简化陈式(或其他式)太极拳,甚至鹰爪拳等。比如说太极拳,中学生大多不屑练习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因为社区的老年人大多练习简化太极拳,而简化陈式太极拳则有很多发劲动作,练习起来比较“带劲”,学生也比较愿意学。再如八卦掌,记得实习时,我练习了一套八卦掌,就吸引了整个班的学生要跟着学,传授给他们基本姿势和掌法后,他们乐此不疲。这样即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又调动了他们学习武术的兴趣。教师要高超的武术技能,武术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虽然需要研究、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但我们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为了能更好地开放与利用武术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应首先对开发与利用武术教学资源的地位、作用、目标定位有一个理论上的认识;对武术教学资源的分布、内容、开发与利用的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要想武术教学进中学课堂,一定要发挥我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识和本领肯定能够得到提高,这样目的就达到了。

1、中学武术教学方法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充分认识到武术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在学校体育中的战略地位,才可能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教学体制研究方面去做一些具体的工作。有很多的武术工作者对我们目前的中学武术教学的情况进行过许多探讨,有不少文献资料还介绍了不同类别的学校在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武术教学研究的文章比较多。这些研究直接涉及到武术教学内容改革以及教材与教法的研究,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武术推广普及的效果。有人认为,学校体育课最好开展一些比较时髦时尚的体育项目。在武术的理论与实践中,张祖仁说应该更多地重视和研究学校武术教学改革问题,而不是把武术看成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老师也好,教练也好,应该明确对教学的改革研究是武术运动发展赋予我们的时代要求,我们的研究目的实际上就是怎么让武术的推广和普及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接受。

2、中学体育武术教学是一个重要内容

武术已列为中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上好武术课,对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实现终身体育目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掌握科学的手段、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上好中学武术课的关键。

3、中学武术课程的特点

武术未进入学校之前是家族式言传身授的教学模式,进入学校后,武术借鉴西方体操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课的教学。但是,由于武术流派众多、内容丰富,在学校教学中如何取舍,如何建立一整套有体系的教学内容,是非常不易的事情,很多学校虽然有武术教材和武术教师,但没有一个统一的比较规范的教材。

在推广普及武术当中,主要是靠这些教师,毕竟武术专业的学生是少数。武术在学校体育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掌握的技术和教材内容。普通高等院校所使用的教材多借鉴体育学院的教材,有的则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一些选择,部分地采用体育院校武术教材的内容,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了教材,中学武术教学目标的特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育实数框架的新标准。它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的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学习领域。这5个学习领域的划分真正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发挥体育课程健康育人的功能。由于中小学的体育课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按照这个课程目标,所以,了解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路和想法是很有好处的,在培养武术 教师上武术课时,教什么内容,如何去教,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工作,是值得深思的,很多地方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4、中学武术应注重武术基本功的教学

武术基本功是学好武术的基础和前提,学生只有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接受武术套路的学习。武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内容非常丰富,按身体部位和练习形式可分为八大类:肩臂练习、腿部练习、腰部练习、手型手法练习、步型步法练习、跳跃练习、平衡练习和扑滚练习。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结束中学体育必修课以后,许多套路已不能再完整地练习,但所学基本功动作,如腿法练习种的正踢腿、侧踢腿、里合腿,外摆腿等直摆性腿法,前蹬腿、弹腿、侧踹腿等屈伸性腿法,各种掌法、拳法、腾空动作以及发展柔韧相练习的各种压腿压肩和下腰等动作,学生多能很好的完成,也能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5、中学武术应抓好动作组合练习的教学

武术动作组合练习是指把几个基本动作有序地编排起来,遵循武术的基本要求,结合身、眼,手法、步法及精神进行练习。组合练习是套路练习的必要准备和过渡。武术套路是由多个组合按照套路的风格,特点有机编排而成的,组合练习掌握好了,进行套路练习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也就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进行组合练习时,重点应放在动作规格、劲力协调、精神上,体现出武术的形神结合、内外合一、攻防兼备的技击特点。反复的组合练习,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既为套路练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又为学 生曰后的锻炼提供更多、更便利、更有效的锻炼方法。

6、中学武术完善武术套路教学

武术教学在中学的课程设置中,每学期一般开设1~3个套路,学生在1~2年的必修课中应该学到8~10个套路,学生除了完成必须的学分之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性格特点和爱好,有目的地选择3~5个套路作为终身锻炼的手段。

7、注意将武术理论教学贯穿于技术教学之中

武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特点风格各异,其理论知识面更为广泛。诸如武术的基本概念,起源及发展的历史演变、哲学基础、生理机制、养生思想、武德思想的诸多方面。根据学校体育课的特点,在武术教学时,可结合套路教学,着重讲授技术动作的规格标准、基本规律、攻防含义、健身、防身的价值以及武理,武德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的方针,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讲授武术的理论知识,全面培养学生的习武能力。

8、中学武术育教学对创新教育的意义

随着“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武术被列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已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对基础教育来说,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服务,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打下广泛的、深厚的基础。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应从培养创新精神入手,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得到发展。

9、武术体育教学的开放性、超越性,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奠下基石 创新可以说是突破、不受束缚,它的特点就是开拓和开放。体育教学场景开阔,组织灵活,学生的身心得到极大的放松与自由,尤其在分组活动或自由活动中,情绪更为高涨,思维更为活跃,想象更为丰富,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表现欲望得以充分的挖掘和体现。体育教学内容繁多,形式多样,更适宜生命了旺盛与好动的青少年的“口味”,能充分满足他们好奇、探究、体验、创造的心理。

创新可以说是独创、不断进取,它的特点就是挑战和超越。体育活动崇尚“更高,更快,更强”。通过不断挖掘和发挥自身,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去挑战自我,挑战他人,并不断超越,在体育活动中,成功、获胜知识相对的、暂时的,而挫折和失败则是永恒的。体育教学总是在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对手”,同时有通过表现、表演、评比、测试、竞赛等形式,诱导学生向难题、障碍、对手挑战,不惧挫折,不畏对手,挑战他人,超越自我,这是体育活动的精髓所在,创新品质,即创新人格,它包括批评性、坚持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它的形成是人们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教育的结果,体育教学不仅强身健体,更能育心树人,为创新品质的培养提供了一方热土。

10、中学武术的主体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 武术教学应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重 点主体作用。二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这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三是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体育教学基本特征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他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

11、中学武术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创新思维,即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见性的心理反应,就是教师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教学方法的改变,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之一。

12、中学武术应重视学生心理教育

武术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耍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8 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13、中学武术应注重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学生做操而发出的口令,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

语文教学要潜移默化 篇3

关键词:语文;激情;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87-01

我认为语文是一门“灵性”的学科,要让语文课走出教师怕教、学生厌学的境地,就得尊重语文学科的“个性”,给她松绑,让语文也回归自然。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本身就如滋润万物的细雨,教师就应该做那无声无形的微风,助那丝丝缕缕的雨儿飘洒进学生的心田。教师要从根本上解决一个“趣”的问题和从关键上解决一个“效”的问题,就必须重视在教学中的潜移默化的功夫。

首先是一个“情”字。“情”即教和学的激情。语文教师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刻就应该向学生传递出热爱语文的信息,并用自己的声音、眼神、体态、动作感染学生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课堂上全身的投入,那种热爱语文的态度必将造成一种动人的氛围,深深吸引学生,而教师也能获得一种愉悦和满足。教师要时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首先做一个真正的语文爱好者。

其次是一个“读”宇。“读”实在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古文教学突出了读,虽然有过生吞活剥的笑话,但它对人习语言、领佰意蕴的功效却绵长深远!教师本人声情并茂的范读比任何媒体手段更能打动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寿镜吾先生入情入境的朗读让少年鲁迅“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对其感染和熏陶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也应该是语文课堂中的主要环节。

再次是一个“境”字。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带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境,让学生不只是用眼睛和大脑学习语文,而是用全身心去感受语文。学语文离不开环境,文学作品的欣赏更需要情境,教师如果能匠心独具地将语文课堂变成学习语言、体验情感的舞台,让学生置身其中,纵情地阅读、欣赏、表演,其效果是条分缕析的解说所无法比拟的。

最后是一个“广”即语文教师要广纳博取,开辟多种资源和途径,让学生走出课堂,增加学生与语文亲密接触的机会:阅读名篇佳作,品评精品时文,观看戏剧演出,聆听演讲辩论,欣赏电视散文等等,只要是能激发学生体验语言、表达感情的活动,教师都应该鼓励、支持学生参加。此外,在学生的身边——教室、校园、家里,不妨让学生办起“欣赏” “写作”之类的专刊,构建起语文学习的生态环境,让学生时时处于语文的世界之中,那么语文教师的功绩是何等的丰伟。

注重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功能的发挥,也许是还语文教师以轻松愉快、还语文教学以本来面目的一条途径。

语文教学中的潜移默化 篇4

长期以来,传统文化的缺失,已经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养”。如何从实践层面进一步挖掘祖国的传统文化,使学生知悉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让他们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中的传统美德融入自己的践行中,从而有效地提高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多年以来,我校坚持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我们认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其核心应体现在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教育上,教育学生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形成个人良好品质和健康的沃土,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尤其是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形成广泛的爱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在“中国人要懂中国文化,要学习中国文化,要传承中国文化”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将传统文化中初中生易学、易懂的古诗文精心汇编,开发了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内涵的校本课程《初中生诗词诵读与书写》。教师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浩瀚与伟大,学生们在多样化的校本课上,学《论语》,背诵古诗文,认识文房四宝和书法的精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

其次,我校自2001年建校以来,一直坚持每天早晨十分钟的古诗文诵读活动。

并在每学年开学的两周内,全校以《初中生古诗词诵读与书写》为基本内容,以背诵、书画、表演为主要方式的读书节启动仪式,坚持开展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书香之星评选活动。学校还组织学生办起了《好书伴我成长》《与经典为友》手抄报,并在校园电视台开办了“雅言经典”栏目,设经典作品朗读,名作欣赏,师生优秀习作选播,信息交流平台4个栏目。同时,学校还将经典诵读和养成教育有计划地有机统一,进行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教育,使学生不仅读在口上,记在心里,还要体现在行动上,内化为一种道德自觉和行为习惯。

再次,为了配合经典诵读,学校又有计划地将此项活动和学生的养成教育有机统一,开展了善行引导活动。

学校以“孝敬父母,友爱同学,关爱他人,关注自然”为主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善良、博大的胸怀。并以“守法、诚信、负责”等为条目,使学生懂得社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准则。

在善行引导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欣赏感恩”,即体会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感恩别人对自己的用心,从而以一颗爱心回报他人。学校也在每年春季举行一次“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全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参加,邀请中国时代励志教育讲师团专家进行生动的励志感恩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先由“感恩父母”开始,进而到师长、同学、他人,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逐渐增大学生内心的容量。教师还引导学生用“沙子里挑金子”的眼光找别人的优点,而当看到有些人做了错事时,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抱怨,而是设身处地去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做”,进而学会理解和宽容。

最后,创设良好育人环境,打造校园文化,使学生生活、学习、娱乐在其中,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如,我校校门两侧的浮雕和教学楼门前的几块地雕,将古书籍、彩陶、秦兵马俑、古战车、“四大发明”、“愚公移山”、“司马光砸缸”、“闻鸡起舞”等人、事、物呈现给学生,激励学生们勤奋学习,立志成材。学校修建的古朴典雅的仿古长廊以及长廊中的历史长卷《中华千秋颂》等都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经典图文并茂地呈现给了学生。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个历史事件,都能激起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成为我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阵地。

潜移默化造句 篇5

2、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追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设计思想,而现代设计思想反过来又影响着传统文化审美观念。

3、当一个单词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被确定之后,这个词就在潜移默化中被记住了;当领会了某个句子的意义,这个句子就会用了。

4、教师良好的情绪智力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可以促进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师生创造力水平,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5、阅读书籍能使你的修养、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6、教师们每日每时都在对学生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7、在企业集群的形成和成长过程中,区域文化氛围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各个发展主体。

8、民众文学当有一种潜移默化之功,以纯正的博大的趣味,替代旧有读物、戏剧等底不洁的、褊狭的趣味。

9、身为师者倘能以深入浅出的方法将诸如成语、谚语等中的哲理娓娓道来,并以切身的例子说之,必能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腋集成裘,使学生融会贯通其中奥理。

10、随着网络铺天盖地地向人们传播各种各样的信息,网络英语也在潜移默化地向现实世界渐进,影响着人们日常英语的表达。

11、宗教信仰所产生的心理感化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其它手段难以达到和替代的。

12、中国人几千年不变地维持着一种以家族伦理为中心价值的文化制度体系,中国的家族文化对中国各个层面的影响潜移默化,不可低估。

13、哈兹利特曾经说过:“书潜移默化人们的内心,诗歌熏陶人们的`气质品性。书籍价廉物美,不啻我们呼吸的空气。少小所习,老大不忘,恍如身历其事。

14、母亲在平时生活中极具责任心的言行对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也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15、他文质彬彬的书生气质,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他的家世---书香门第,这,也许就是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

16、有人说:"创意思维无法教导,只能潜移默化的培养。

17、这一时期中的许多传播思想尤其是说服思想颇有见地,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18、他妻子对改进他言谈举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9、教师能配合课文主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20、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一味的责骂、埋怨、冷漠,那他们的孩子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责骂、埋怨、冷漠。

21、广告会对我们的消费观念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潜移默化式教学对小学生的好处 篇6

[关键词]小学生;潜移默化式教学;现状;建议

一、潜移默化式教学的相关概念及发展现状

潜移默化,顾名思义,即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形中起了变化。而潜移默化式教学,则是指教师利用自己的言行以及日常教学中的点滴教导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具备更好地素质,铸造他们更好的思想品格、更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更为高尚的品质,让每个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接受老师更为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减少学生的抵触,而且教学效果也更为明显。

教育可以称为一种潜移默化式的行为,它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各方面还在成长的阶段,心理、心智、认知还没有定型,此时社会方方面面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同时此时的他们具有极大的好奇心,敢于接触和学习各类的东西,接受新事物快,又容易轻信他人,缺乏独立思考。此外,该阶段的他们正是形成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可能导致他们的认知完全与正常的价值观背离,形成不健康的观念,而且这对于他们性格以及人格的塑造都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未来时代的创造者,他们肩负着国家的希望以及家人的期望,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十分重要。

教育是一件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事情,同时小学生的教育是一个好的起点,因此社会各界对于他们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视。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一个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他若没受过教育或受到错误的引导,他就是整个社会最难驾驭的事物。因此在祖国花朵的小学生时期,就需要对其进行好的教育,选择更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更快的接受知识以及人格塑造,为以后的良好品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社会各界对小学生的教育足够重视,但是各个学校对他们的教学方式关注度不够,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的地区甚至采用老师体罚的方式,这对小学生的心理成长会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尤其是潜移默化式教学的实施学校很少,甚至可以说很多学校很难采用这种教学方式。

二、潜移默化式教学对小学生教学的益处

真正对学生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到内心的充实与和谐,并且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舒展和个性的张扬。不是利用老师的严厉逼迫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也不是家长只看分数不看孩子进步的做法,这些都在无形中伤害着他们。小学生的身体、心理都处于发育阶段,承受能力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如果一次又一次遭受来自老师的语言暴力以及家长的冷暴力,可能会使他们心理产生畸形。面临一次次语言暴力以及冷暴力,可能会毁灭孩子心中那个美好的世界,同时可能会在他们幼小心灵蒙上阴影、打上深深的烙印,伴随和影响着他们的一生。

潜移默化式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塑造更好的人格修养。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完整人格的塑造、良好性格的培养、高尚品德的锻造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老师不是利用自己的威严使得小学生被动进行学习,这样会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观念,不利于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

潜移默化式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感受更温和的氛围,在一个充满善意的世界里更健康更幸福的成长。以往的教师可能体罚小学生,在小学生不好好听课时惩罚他们或者辱骂他们,这样一个教学氛围很容易给他们的心理造成阴影,而潜移默化式教学则不会这样,老师是耐心而温和的,让孩子在充满善意的世界里成长。

三、实施潜移默化式教学的建议

教育不是单纯的文化传递,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智慧。教育应该从尊重学生的内心开始,引导学生人性向善、胸襟开阔,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真正的教育是激活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我们只需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文明的氛围。潜移默化式教学则是这样的好的教育方式,它尊重小学生各种天马行空的思想,不会有语言暴力和冷暴力,因此值得被学校实施。

要想更好的实施潜移默化式教学,则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学校方面需要积极配合,创造一个更温和的教学环境,即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第二,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一个教师的谈吐体现着他受教育的水平,体现着他的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而潜移默化式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他们需要注重自己平时的言行,在无形中影响这小学生。

潜移默化式教学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很复杂的过程。可能是老师每天在黑板上写的一句鼓励小学生的言语;可能是老师每天关注小学生的坐姿,提醒他们以免形成驼背或近视的情形;可能是老师每天给小学生讲一个美好的积极向上的真实故事,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信念。就如陶知行校长曾经那样,对一个用砖头砸同学的男生,不是严厉处罚,而是谆谆教导,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让学生意识到错误,同时让该生自发的认错,这样的教育则是成功的。

四、结语

小学生处于心理发展不成型的阶段,对于他们的教育应该及其重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促进高品质的培养。而潜移默化式教学则可以做到这些,它不以老师的威严著称,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传递正确的观念,温和而耐心的学生谆谆教导,让小学生在充满关爱与善意的教学环境中更加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何敬刚,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转变学生学习方式[J].新一代月刊, 2012(1):134-134.

[2] 丁红翎, 浅析“潜移默化教学法”对网球班学生艺术素质的影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2):251-253.

[3]黄小妹, 浅谈语文课堂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J]. 小学教学参考, 2012(6):41-41.

[4] 姚金珠, 变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 考试周刊, 2014(63):30-30.

玩味语言:习作教学之潜移默化 篇7

小学课本中比较吸引学生的是那些短小精悍, 词句优美的散文。比如第10册《燕子》, 第11册《桂林山水》, 第十二册的《匆匆》等, 课文多是500字以内, 有的才二三百字, 学生阅读比较容易深入, 掌握字词段篇, 训练听说读写也比较到位。同样的道理, 学生在习作时只有潜心运用字词, 才能更快提高习作的质量。优美的课文和优秀的习作的共同点是语言运用的恰如其分, 这是读写的最佳结合点、发散点。而篇章知识的运用针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潜移默化, 而无需专项训练, 就是专门训练也很难取得成效, 因为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再者, 篇章这方面的知识对小学生的作文也无需要求太高。有人诙谐地称“没有章法结构的叫散文, 随便乱写的叫杂文……”读者对成人作品的形式要求非常低, 教师对于小学生的习作则绝对不能要求过高。习作教学除了引导学生立意、选材外, 就是要指导学生恰当运用词句, 创造性运用语言。

要表现好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想法, 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就要跟上。否则学生的习作只能是流水账, 只有篇幅, 没有内涵。现在学生的世界很精彩, 但学生的手笔很无奈, 总写不出好作文, 很难看到自己的进步。习作教学要从哪儿突围呢?要写出好的作文, 要让学生写得高兴, 要让学生乐于动笔, 就要从运用语言入手。

语文教学中的潜移默化 篇8

人格形成与学科教学的一般关系

我们要弄清楚语文教学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必须了解人格形成与学科教学的一般关系。

人格的内涵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指个体特有的、区别于他人的性格;二是指这个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三是指性格通过外显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实质上在西方心理学上, 人格就是性格, 而性格则是指一个人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这种特有品质内在表现为心理特征, 外在表现为行为, 心理特征支配、指导着行为, 而行为表现着心理特征。与人格有关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动机、情绪、态度、价值观、自我观念等。这些心理特征又叫人格特质。

既然作为个体的人格是一个人, “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 那么, 这个一定不变的特有品质是怎样形成的呢?奥地利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遗传与环境只能提供砖块, 也可以这么说, 通适生活方式, 个人把他的生活方式创造性地塑造成一件艺术品。不过, 机体因素和社会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能向个人提供可能性和引诱力。”也就是说, 阿德勒认为在人格形成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遗传与机体因素;一个是环境与社会因素;还有一个则是个人生活方式与实践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 机体因素提供了可能性, 社会因素提供了引诱力, 而个体的实践活动把前两者结合起来, 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人格形成的时期, 而人格形成本身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 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时期, 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 而在学校的大多数时间都在上课和学习;因而各门学科的教学对青少年人格形成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对人格形成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思想品德教育课、心理健康课。除此之外, 就应首推语文课了, 因为这门课既是主课, 又是基础课, 占的时间最长, 学的内容最多, 而且它本身就有很多人文因素。因此, 无论对哪个中小学生来说, 都显得十分重要。

语文学科教学与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些什么关系?这是我们应当从理论上搞清的问题, 只有把这些基本问题搞清楚了, 才能进一步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所谓语文学科教学是指以培养理解和运用本族、本国和外国语言文字能力等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并通过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品德教育, 审美教育以及思维的训练。

何谓健康人格呢?对健康人格的理解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健康的人格标准应是完满的智慧人格、道德人格和审美人格的内在统一。只有追求“真”“善”“美”的人, 才具有健康的人格。

一是直接作用。所谓直接作用, 就是指语文教学活动能直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个直接作用是指在语文教学中, 不管老师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 都能够直接培养健康人格的某些特质。在语文教学内容里, 有歌颂祖国、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篇章, 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 有抒情诗、散文诗, 有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标准, 有做人的准则。教师通过语文教学, 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意识, 使审美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可以直接培养学生求善, 形成完满人格的道德特性;还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自制性、独立性、知识性等品质。同时,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榜样的示范力、文学的感染力等直接为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作出贡献。

二是间接作用。间接作用就是指语文学科教学活动能间接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个间接作用通过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 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某些能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这些因素不是直接表现健康人格的内涵, 而是健康人格因素形成的必备条件。所以我们把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 叫间接作用。比如, 教师通过语文教学, 有意或无意地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认知方式、认知结构、语言文字能力、理解力、判断力、自我教育能力, 通过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这些能力和属性虽然不属于健康人格所包含的因素, 但正是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个体人格因素的形成, 是个体健康人格形成的必备的内在条件。

三是综合系统作用。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透过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 一方面, 各自从自己的学科出发, 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也就是说, 各个学科抓住自己本学科的特点有侧重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另一方面, 由于学科的交叉、知识的交叉、教学方式的交叉, 又必然导致学科教学活动在影响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起着一种系统的综合作用。正是这种综台作用的合力才给予学科教学活动在健康人格形成中以积极的意义。语文学科教学最终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此。

语文学科教学中健康人格的培养

我们知道教学是师生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从整体来说是全方位、多角度、综合而又系统的, 但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知识, 二是能力。能力通过知识的积累而提高, 知识通过能力的提高而积聚, 最后达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同样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也应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入手。值得注意的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教学进程依据是教育对象的认知结构, 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而随意教学, 就必然导致事倍功半。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呢?

一是教师自觉学习教学心理学的理论, 并自觉地把这一理论运用到中小学学科教学的实践中, 在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培养健康人格的自觉意识。

二是教师在自觉意识的指导下, 利用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也就是说, 语文教师自觉地把课文中有利于培养健康人格的内容利用起来, 要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课教学之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 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三是语文教师还应该自觉培养学生的自我塑造能力。人有一个最完善的自我调节系统, 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发生作用。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每个人都在进行人格的自我塑造, 只有当个体的自我塑造能力提高了, 健康的人格才能真正形成。一般来说, 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在初始阶段靠外界影响, 但当青少年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判断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特别是自我意识觉醒后, 就会自觉地选择, 内化外来的健康人格信息, 以社会普遍认同的健康人格作为参照系, 审查自我人格的局限, 发挥自我人格上的优点, 克服自我人格上的缺点, 进而在实践中运用健康人格的标准来指导、调节自己的行为, 不断提高自己的自制力、自我监督和自我激励的能力。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使之成为学生用以仿效和认识的榜样;其次, 教会学生了解自己、学会分析自己的方法, 如采取“照镜子”的方法, 对照自己与课文中、与教师讲解中真善美标准的差距, 进行自我剖析和总结。再次, 帮助学生选择认同对象。对于学生来讲, 课文中品德高尚、人格健康, 功绩卓著的科学家、革命家、艺术家应该是他们的认同对象。这种认同对象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帮助他们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 从而形成健康人格。因此,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的这些信息, 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帮学生拟定自我教育计划, 开展“我和英模相比, 应该做些什么?”等活动。最后, 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识的水平, 培养正确的自我态度和自我激励能力, 发展自我控制机制和自我调节能力。

正确处理学科知识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时, 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把学科知识教学与人格培养对立起来, 只教书不育人, 只重视学科知识传授, 而忽视健康人格的培养, 或者只注重人格培养, 而不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 把学科教学中的人格培养当作首要任务, 本末倒置, 把语文教学变成心理学、德育学科教学。二是把二者等同起来, 认为只要学科教学搞好了, 知识传授了, 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了, 就必然形成健康的人格, 或者认为只要在学科中培养了健康的人格, 学科教学自然就会搞好。无论是把二者等同起来还是对立起来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是摆正学科知识与健康人格培养的关系, 把健康人格的形成融于学科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之中, 分清主次, 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的潜移默化 篇9

高中艺术生的特点是:崇尚艺术自由的同时也涉及个人的行为,强调行为自由,非常富有个性,敏感、脆弱、桀骜不驯,穿着打扮另类,不爱学习文化课,文化课基础薄弱,课堂纪律差。因此,高中艺术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上也就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明确的政治信仰和远大的理想,对课本中的思想政治知识尤其是道德知识表示怀疑,甚至嗤之以鼻。(2)学习兴趣不足,止于对知识点的浅层理解。(3)生活优越,追求高消费,自身道德素质有限。(4)心理素质方面,承受挫折能力较弱,在学业上容易产生心理依赖。

作为与艺术生接触了几年的一线思想政治教师,对于如何做好艺术生的德育教育、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道德教育功能,我积累了以下几点心得。

一、尊重艺术生,做艺术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尊重学生就是要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关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才放得开,学习积极性才会提高,才能更好地进行德育渗透。艺术生心灵敏感、脆弱,初中时因成绩差经常受批评,对教师有一种天然的抵触情绪,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作为教师,要处处从艺术生的特点出发,多了解他们的心理,并研究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实现自我,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他们做知心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板起一副冷面孔、握起一根长教鞭,咄咄逼人地走上讲台的做法,唯有尊重和关爱才会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尊重和热爱之情,学生才会亲近教师。师生关系融洽了,教师讲的德育道理才不空洞,学生才乐于学,乐于践行,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取得最优的德育效果。

二、塑造教师形象,提高道德教育的可信度

思想政治教师的人品示范作用十分重要。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在人格因素中,思想政治品格是第一位的,思想政治教师要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教师讲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己却牢骚满腹,不求上进;讲诚实守信,自己却极其虚伪;讲遵纪守法,自己却上课迟到和早退;讲大公无私,自己却为了赚取补课费应付学生……教师的这种双重人格,就会使学生怀疑教育和教学的真理性,怀疑教师的人格和修养。教师的人格影响在艺术生的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的心里都非常敏感,更多关注社会中的阴暗面,也更在乎教师的自身品格,所以教师稍有道德行为的失范,他们就会马上反应,轻者议论纷纷,重者对教师产生反感,更有甚者会对教师任教科目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一位合格的思想政治教师必须讲“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糊涂、不迷航,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必须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育符合时代精神的道德风尚

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一直在强调、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许多思想政治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很重视联系实际阐明理论观点,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这种浅显的理论联系实际,对增强学生德育意识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现在的学生,尤其是艺术生,就好像我们养在温室里的花草,他们精致、聪慧、娇嫩、脆弱、敏感、自私,缺乏对社会复杂生活的了解,不知世事艰辛,也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有些学生,甚至对老一辈人所坚持的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以为然。许多平民家庭的孩子,也没有平民意识和劳动观念。思想政治课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入社会、走入生活的机会,不仅让我们的学生去接触成功的人士,更要让学生去接触百姓的生活,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意识、平民意识、节俭意识、竞争意识、正确的公私观等新时代的道德观念。

我认为,必须结合课本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以下专题的教育:(1)理想、信仰、信念专题。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清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树立起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知识。(2)爱国主义教育专题。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旋律。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我国人民历来有热爱祖国的光荣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而上升为爱国行为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目的。(3)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专题。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同情心和羞耻感,能够使学生认真履行对社会的义务,还能协调人际关系,从而使整个社会沿着和谐、有序、健康、文明的轨道发展。(4)通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提升道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课教学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教育学生增强民主意识,养成发扬民主的习惯,同时经常开展与法制教育有关的活动,让学生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护法。

总之,作为艺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教学素质的修养,在教学中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才能加强艺术生的道德建设,使思想政治课不辜负党的重托和时代的要求。

摘要:高中艺术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上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大都对课本内容尤其是其中的道德内容持怀疑态度,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通过充分尊重艺术生、塑造教师形象、进行德育专题教育等方式,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教书育人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的潜移默化 篇10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隐性课程资源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综合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 倡导开放、创新的课程体系, 突出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理念。新课程标准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常常以隐性状态实现, 渗透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与教学细节的处理中, 渗透在对知识的探求中, 融合在师生交流、合作与对话中。同时, 新课程主要是以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方式来呈现课程内容的。由此可见, 历史与社会课中必然包含丰富的隐性课程资源。具体来讲,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存在于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言谈举止中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无疑是知识的掌门、品行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仪表风度、才情气质等精神风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如教师敬业乐教、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 会激发学生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学习热情;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求实精神, 能促进学生思维缜密、言行谨慎办事作风的形成;教师豁达大度的胸怀、善解人意的宽容、洒脱飘逸的风度, 会成为学生善待他人、热爱生活的榜样。相反, 如果教师业务不精、知识浅薄、教法单一、孤陋寡闻、精神不振、着装不修、举止随便, 学生总会对教师的学识和修养持怀疑态度甚至嗤之以鼻。在学生的成长经历中, 一些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总是有着长久的魅力, 而有些教师却很快被淡忘, 这与教师的灵气、真诚睿智和鲜明的个性无不相关。

2. 存在于学生的品性习惯和行为表现中

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 又是课程资源的生成者, 特别是在获取知识与信息途径多元化的条件下, 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越来越频繁, 学生本身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集体生活是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源泉, 良好的班级是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培养性格、陶冶情操的精神力量。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 在耳濡目染的集体生活中, 持久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暗示、舆论、从众、模仿等群体心理的影响下, 他们会产生一种适应环境的内驱力和外部压力, 从而促使其不断进行比照和反省的自我教育, 自觉按集体动势和舆论去调整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和习惯, 在日积月累的调适过程中, 就会把外在的、有形的群体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刻画为内心深处的、无形的人格品质。一个富有朝气、蓬勃向上的班集体, 能使其成员的心理需求得以满足, 个性、才能得以展示和发挥, 理想、志趣得以升华, 这样的班集体便可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并以此聚合成坚强的集体意志和一致化的群体动势, 那些侵蚀和危害班级的不利因素将受到群体的排斥和抵制。

3. 存在于师生互动的教学生成过程中

新课程条件下, 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的展示, 或基于情境感悟, 或基于问题探究, 或基于案例分析讨论, 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着、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评价者。这些因素创设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条件。在探究、交流中, 师生间、生生间的知识和信息流动交汇, 思想和智慧在融合碰撞, 富有生命气息的教育资源在教学进程中汩汩流淌。无论是学生的质疑与争论、困惑与疑问、“意外的答案”乃至错误的回答, 还是言语表达、行为举止、情感流露甚至情绪宣泄, 这些“不可预知的细节”和“隐秘无形”的信息流动, 都可以成为让学生获得美好体验的精彩瞬间, 化作无声无息流进学生心海里的琼浆玉露。学生思绪的放飞、灵感的激发、兴趣的培养、智慧之火的点燃、天赋之花的绽放、个性的张扬、品格的塑造, 都将在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过程中默默达成。

4. 存在于社会风尚和公共环境中

社会实践活动课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重要形式。在感悟生活中明理, 在实践中导行, 需要师生走出教室, 到工厂车间、农村田间, 到社区、公园、纪念馆等地方, 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活动。社会生活环境中, 人们遵纪守法、秩序井然的和谐氛围, 勤劳致富、爱岗敬业的创业精神, 摄人心魄的革命史实和经久不息的历史陈香, 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 醒目的交通标志和温馨的规则提示等,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 感受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美好的社会风尚, 社会倡导的遵守规则、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爱我家乡等人文精神, 就会在他们心中潜滋暗长, 并逐渐升华为历久弥新的高尚情操、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二、历史与社会教学中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不难看出, 隐性课程资源在滋养学生的精神品格方面, 能够展现出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召力, 有着“正规课程”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 当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 对隐性课程资源这笔“无形资产”的利用还不够, 出现“坐在金山上受贫穷”的现象。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重视。

1. 树立全面的课程资源观

在新课程条件下, 课程资源已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教材。随着教育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及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 课程资源日趋丰富多样。要在隐性课程这块“藏金流蜜”的地方有所发现、有所作为, 我们必须树立全面的课程资源观和与之相适应的学生观、教学生成观, 要有俯首即拾、为我所用的教学视野和意念, 要有善用“他山之石”、敢于“收获意外”的谋略。

2. 提升教师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发现和创造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技能和育人素养。我们的时代是需要特色和精品的时代, 我们的教育同样需要教师精英。新的教学方式是催生课程资源最强有力的杠杆, 熟谙新理念, 历练新方式, 秉持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宗旨, 隐性课程资源中的那些育人要素, 就可化为阳光雨露, 播洒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无论你有一泻千里的文采风流和激扬文字的满怀豪情还是清水出芙蓉般的淡雅、朴素、清新和澄明, 无论你是小桥流水、轻风扶柳式的自然温婉、含蓄和亲切还是入木三分、张力十足的敏锐、犀利、深刻和睿智, 无论你是有着爱生如子、关怀备至的慈母情怀还是精益求精、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只要你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流淌出来的是鲜明的个性, 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学识、智慧、情感, 那么你教给学生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还有更多沉淀在学生心中影响深远的精神品格和人格魅力。

3. 要有关注学生、倾听学生的情怀

在学生这个生动活泼的生命群体中, 潜藏着丰富的情感、意志、个性、潜能。教学中要给足学生自主活动的时空和自由, 教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言谈举止, 关心学生的感受, 俯下身子与他们亲切对话、平等交流, 倾听他们的态度和见解。学生的意见表达、问题质疑、合作交流是资源, 学生的才艺和禀赋、特长和经验是资源, 甚至被一些教师视为“可笑、荒唐、怪异”的追问和探求同样也是资源。如果教师睁大眼睛, 捕获精彩, 放大亮点, 巧妙延伸, 灵活运用, 说不定会有突如其来的顿悟、豁然开朗的发现、妙趣横生的体验甚至刻骨铭心的一幕。在学生生命潜能焕发之中, 他们天真烂漫的心灵里就可闪烁出弥足珍贵的智慧灵光, 晶莹剔透的内心世界就可留下世间的美好和人生的乐趣。

4. 捕捉细节, 推动生成

隐性课程资源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在教师那慧眼识珠的敏锐中, 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表现, 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细节, 都可能闪现出活色生香的课程资源。近来那些让人耳目一新甚至令人叹为观止的教学案例, 之所以成为光彩夺目的亮点甚至令人拍案叫绝的神来之笔, 其中少不了对教学细微情节的精彩捕捉和深度挖掘, 得益于教学生成观念的有力推动, 受惠于教学互动的慷慨赐予。“那一刻, 真的很美”的感言, 让人回味无穷。在精彩中生成, 在争论中生成, 在“错误”中生成, 在“意外”中生成, 课堂就会激荡起生命的活力, 在生命灵动和心智的澎湃交汇中, 那些隐而不现的课程资源, 就可望呼之欲出, 酝酿出妙不可言的精彩瞬间。

总之, 隐性课程资源是不断生成的, 是无限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要树立“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是会稍纵即逝的宝贵的”课程资源观, 树立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立足课内资源, 促进课内外无形资源的整合、优化, 重视主体内在资源, 挖掘师生自身的教育价值, 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季诚钧.试论隐性德育课程.课程·教材·教法, 1997 (2) .

[2]中国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潜移默化的影视 篇11

一般人可能会讨厌美国式的商业大片,但请注意,美国的商业大片中,都附带着他们一以贯之的价值观,哪怕是调侃他们自己的总统。英雄主持正义、拯救世界等等,是这类片子永不改变的主题。另外就是一些小语种电影,并没有跟随美国大片的模式,例如伊朗的电影,寻常生活可以咂摸出不一样的人间况味。这两种极端不同的观念和手法,背后都有深刻的文化渊源。

今日中国的影视生产竟如何?在偶然的亮点之外,过度的商业包装、过度的追求收视率、过度的迎合大众消费心理、过度的沉湎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令我们今天难于在其中感受到一种精神——一种我们时代非常需要的奋斗精神、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一些热播的古装剧,用非常精良的场景道具和越来越细腻入微的表演来刻画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落井下石的斗争,把发生在宫廷、大家族内部的人心倾轧、世态炎凉不断放大来示人。须知这可能是我们古代传统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按照鲁迅先生的话,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之脊梁,他们的奋斗、努力和建设,更需要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手法来加以宣扬和传播。因为我们所遭遇的时代,正是民族复兴、文化重构的历史时期,我们特别需要把传统中一些不利于时代发展的因素,比如过于复杂的人际关系、过于淡薄的法制观念等等加以摈除,而需要把我们民族的文化积累、历史承接、民智开化、社会进步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可资借鉴的素材加以发挥和传播。虽不必轻言“教化”,但相信群众的审美和精神也需要提高和升华。

美国的电影人善于为全世界观众编织梦想,而且往往编织得很成功。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全世界古代现代的一切文明他们都可以随心所欲拿来运用,这体现出一种文化上超级的自信。他们不会纠结于东方西方、你的我的,只要是有用的,就可以派上用场。因此,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的地域的人都可以从美国人的电影中看到自己,在美国人所虚拟的一个世界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包括许多小人物、弱者的梦想。美国和日本的动漫产业非常大,同时也非常好。一方面他们的经验积累丰厚,数十年不间断动漫产品的创作。另外就是应该注意到他们最终的产品输出,乃是来源于一个整体的、训练有素的生产链条。从好的文学脚本、到精良的制作团队、到良性的产业化机制,缺一不可。

值得注意的另外一个是韩剧的流行。韩国人通过他们所特有的对东方人的传统美德、优雅生活、柔婉艺术的细腻表现赢得了观众。这同样是一个童话般的梦想,虽然可能和现实有非常大的距离,但有谁能否认艺术不是一个一个的梦想呢?如果没有梦想,活在现实中的人是很难有乐趣可言的。

处在现阶段的我们,应该从这些成功的例证中总结经验,应该用全世界人喜闻乐见的手段宣扬我们自己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念,特别是优秀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法制观念。这些都应该在影视作品中加以潜移默化的传播和张扬。

责任编辑 张向永

关爱、自主和潜移默化 篇12

班级有个叫李某的女孩, 刚上高二时, 脏话连篇, 不服从班级管理;性格酷似男孩, 奉行所谓的“哥们义气”, 曾经为了自己的好姐妹, 在宿舍里动手打了其他班的女同学。

“一个外表看似坚强的女孩子其实内心依然会有脆弱的地方”, 当我发现她闷闷不乐, 叫过来谈话, 说到这句话的时候, 她终于忍不住, 任凭眼泪自由地流。她告诉我:“老师, 我爸不来开家长会, 请你理解, 因为在我记忆中, 我爸只参加过我的一次幼儿园时期的家长会, 当时由于自己表现差, 被老师批评, 从此再也不参加家长会。”当我听到这里的时候, 内心隐隐作痛, 暗自下决心, 一定要多关心、爱护她, 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她。李某是住宿生, 在我搬到学校附近住之后没多久, 就邀请她和班上的其他几名住宿生小聚了一下。简单的饭菜, 聊聊家常, 使师生关系更加亲近了。当然这些还不够, 在以后的日子里, 与她进行多次深入交流, 如聊家庭、谈人生, 甚至谈男女生交往的问题及谈做一个女孩子应具备的素质。现在, 该生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行动上, 进步都比较大, 现在基本能够很好地服从班级管理, 并确立了适合自己的目标, 并为之努力奋斗。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沐浴在师爱下会轻松快乐地学习、生活。即使他们违反了纪律, 老师严厉批评时, 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要让他从内心中明白:老师是关心他、爱护他的, 是为他着想才对他严格要求的………这样, 在“严师”面前他就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抵触情绪,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今年4月份是爱国卫生月, 劳动活动频繁, 有许多学生认为耽误了他们的学习, 从而产生了抵触情绪, 牢骚满腹, 作为班主任, 我察觉到学生的思想状态后, 一直思考如何扭转局面。首先, 我对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教育。其次, 与班委们商量, 为了慰问最近辛苦的学生, 计划近日搞一次春游活动。寻找春游地点有两个原则:一是必须安全, 二是距离近。他们商量了之后告诉我:植物园。然后, 我到班上通知他们去植物园春游, 学生们个个兴高采烈, 一切劳累全忘记了。两位班长负责组织同学, 女生由副班长张某某负责, 男生由班长张某负责, 时间定在周日, 午饭自己从家带, 最好是自己的“杰作”。

春游主要有两个目的, 一是让他们转移注意力, 放下不满的情绪, 二是增进班集体的凝聚力, 因此我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学生们看得见的是给他们带了一堆零食和一些必需品;但他们没想到我会带他们做游戏, 更不知道是三个素质教育拓展游戏。到植物园之后, 找到合适的地方, 大家便一起做游戏, 当男女生做人椅游戏时, 男生与女生比赛, 看哪一组坚持的时间长久, 输的一方表演节目, 我负责计时并录下视频。当女生输了, 抱着头并看着自己的脚尖唱歌;男生输了, 边做俯卧撑边唱歌。集体活动一定时间后自由活动。同学们玩得不亦乐乎, 集体照里透射出的那种幸福感, 足以证明活动的成功。

上一篇:视频教学设计下一篇:柴油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