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金

2024-07-09

养老保险金(精选11篇)

养老保险金 篇1

一、养老保险制度

在理论研究中, 依据筹资机制不同, 通常将养老保险制度分为三大类:一是现收现付式, 二是基金式, 三是以上两种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 也称为混合式。

(一) 现收现付式。

现收现付制是指以指定税或工薪税等当期收入为养老金受益者提供当期支出的一种融资方式。为了与各个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实际操作更加吻合, 以汲取更富有参照意义的体制变革经验,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引入管理方式和给付方式两项分类指标, 用以衡量制度的运行效率和福利水平。养老保险的管理方式可分为公共管理和私营管理两种。养老保险公共管理的特点是政府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直接参与养老保险管理, 私营管理的特点是成立一定数量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 投保者可以根据各公司的业绩来选择自己的个人账户开户公司。

(二) 基金式。

又称完全积累制, 即一个养老保险计划的参加者, 在工作期间把一部分劳动收入交给一个可投资的基金, 等参加者退休以后, 该基金再以投资所得的回报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具体说, 基金制是通过积累起一笔资金用于支付未来的债务, 使总的缴费额加上投资收益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以现值支付清全部当期债务。采纳公共管理方式的完全积累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典型代表。养老保险基金由雇主和雇员缴纳到个人账户, 由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并进行投资。投保者退休后根据养老金账户上积累量的多少领取养老金。按完全积累制筹资并实行私营管理的养老保险制度是近年来较受推崇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以智利、秘鲁和墨西哥为代表。其主要措施是:新参加工作的职工一律由国家强制加入私人养老保险计划, 职工个人任选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开立自己的个人账户, 雇主、雇员按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保险, 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职工个人账户上养老金的投资, 职工退休后可以一次或按月从个入账户上提取养老金。国家不再为这些职工提供养老金, 也不直接参与经营, 只是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并对基金管理公司实施监控, 为投保者提供最后担保。

(三) 混合式。

混合式养老保险制度是现收现付式与完全积累式养老保险制度的混合体。在这种体制下, 在职职工上缴的养老保险费中, 一部分将被用于支付目前已退休者的退休金, 剩余部分则以基金形式形成积累, 留待将来退休时作为其养老金的一部分。这种养老保险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形成于一些拉美国家, 目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 (如韩国) 得到普遍推行。

(四) 三种养老金制度的比较。

现收现付制有利于低收入者, 同时由于基金实行现收现付, 不会出现基金积累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而使退休金遭遇损失, 但是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 它给政府带来的财政压力将越来越大。完全基金制是为克服现收现付制的弊病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筹资模式, 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要求币值稳定、物价稳定、经济稳定, 否则基金保值增值的风险较大。二是要求市场发育良好, 基金管理水平较高, 否则基金收益很不确定。三是不能实现转移支付和收入再分配。与其他两种方式相比, 混合制有四个特点:一是既能保留现收现付制的养老金的代际转移, 收入再分配功能, 又能实现基金制刺激缴费、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二是既能减轻现收现付制福利支出的刚性, 又能克服基金制下个人年金收入的过度不均, 并保证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三是既能利用基金制积累资本, 应付老龄化危机, 又能化解基金制造成的企业缴费负担过重与基金保值增值的压力。四是投资基金制的风险来自于市场的收益率不确定, 需要的税较少, 因而效率损失较少。

二、现行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选择的争论

争论一:不同筹资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理论界关于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是现收现付制是否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危机。萨缪尔森认为, 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虽然不能取得金融投资收益, 却可以获得“生物收益率”, 其数值约等于人口增长率与工资增长率之和。亨利·艾隆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 只有当人口增长率和工资增长率之和大于市场实际利息率时, 现收现付制才是可取的。因为, 此时现收现付制的“生物收益率”高于市场利息率, 所以它优于完全积累制, 人们把艾隆这一观点称为“艾隆条件”。

争论二:不同筹资模式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养老保障程度与储蓄之间是否呈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 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存在着差异。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费尔德斯坦认为, 养老保险计划可能会产生两种经济效应:“资产替代效应”, 即养老保险会显著减少人们在就业时期对私人储蓄的需求;“退休替代效应”, 即人们为了应付更长的退休期生活而在工作期增加储蓄。但他认为, 现实中养老保险制度的“资产替代效应”远远大于“退休替代效应”, 因此现收现付制必然阻碍国民储蓄率的提高。然而, 罗伯特·巴罗认为, 由于利他性和遗产动机的存在, 必然导致私人储蓄意愿的增强, 所以现收现付制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是中性的。

争论三:不同筹资模式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的效应及其程度, 反映了养老保险制度如何协调和兼顾社会公平与效率原则的深层次问题。现收现付制具有很明显的再分配功能, 这种再分配既包括同代之间的收入再分配, 又包括代际之间的收入再分配, 体现出较强的公平性。然而, 在人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形势下, 代际间的财富转移很可能发生危机。因为, 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制度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受益的第一代人或前一代人以较低的缴费得到较高的转移支付。这样的代际转移支付其实并不符合公共政策的代际公平原则。

三、我国养老保险金筹资方式的选择

当一个国家人口年龄结构处于比较年轻或者比较稳定时期, 或者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初期, 一般采取现收现付制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 因为费率低而且稳定, 然而, 当人口老龄化发展比较迅速之时, 基金筹集模式往往转变为部分积累制或完全积累制, 从而增强职工自我保障意识, 增加基金储备, 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风险。对于我国来说, 无论是现收现付制还是完全积累制并不是目前养老保险筹资模式的最优选择, 两种制度的混合模式即部分积累制也许更符合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部分积累制, 1991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基本确立了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是部分积累制;1997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确立了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筹资模式为“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所谓“统账结合”模式, 是指“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 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统账结合”模式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能够有效地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保险基金支付压力, 为经济改革创造比较宽松的制度环境。二是“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转制成本相对较低, 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三是“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体现了公平和效率的结合。四是“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可以作为一种适应当前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过渡模式。同时也应该看到, 我国的企业盈利能力参差不齐, 在盈利能力较低的企业中, 由企业上缴的养老保险部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的贫富差距较大, 因此养老金个人部分的金额也有高有低, 表现出不平衡的事态。鉴于以上两个原因, 笔者认为, 我国可以考虑以下三个途径以保证养老金的及时上缴。

首先, 应该加大政府在社会养老保险中的投入力度。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和学习。“三大支柱”体系 (政府收入保障计划、雇主主办的养老金计划、个人储蓄性计划) 是目前最为合理和高效的养老保险制度, 而其中政府是涵盖面最广的支柱, 也是国民最可以依赖的养老金来源。有了政府投入作为基础, 其他两大支柱才能无所顾虑地建立起来。

其次, 可以在个人所得税中强制按比例剥离一部分资金作为养老金储备金, 做到专款专用。养老金储备关系到人民最基本的生活保证, 因此必须保证其在财政支出中有固定的、足够的份额。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立法, 强制从个人所得税中抽取这部分资金, 固定为发放养老金所用。另外, 这也是国家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具体体现。

最后, 在企业的上缴部分中, 可以将资金来源扩展到实收资本或股本中。例如, 可以在通过发放股票筹集来的资金中, 专门提取一部分作为为职工上缴养老保险的储备金, 而不是全部投入到生产经营中去。这种办法既督促了企业更加有效地利用股本进行生产活动, 又让该企业职工养老金的筹集工作多了一条有效途径。

养老保险金 篇2

中国老龄社会程度日趋严重,老年人经济来源不稳定和自理能力缺失,构成养老风险。清华大学养老金工作室根据《联合国人口展望报告(2011)》数据测算,中国老龄社会进程如下:

在1995~2000年间进入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目是8891万,占总人口比例为7.0%;按中等出生率估计,约在2025~2030年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在2025年65岁及以上老人达到1.95亿,占总人口比例14.01%,从进入老龄社会到深度老龄社会仅用25年,发展速度相对较快。

以世界最快的速度与西方国家同期在2035~2040年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在2035年65岁及以上老人为2.79亿,占总人口比例20.21%,从深度老龄社会到超级老龄社会仅用10年,发展速度最快,老年赡养负担等同欧洲国家。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减少345万人,扣除在校学生、低收入群体、失业和提前退休人员,按实际赡养比计算,中国在2010年即进入了深度老龄社会,如果相关公共政策和综合治理能力不能改善,有可能在2020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突出问题:

一是未富先老: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社会时的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2010年全国城镇居民每人消费性支出为1347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382元。图1显示:10岁出现第一个消费峰值点,30岁出现第二个消费峰值点;40~60岁人口的消费水平和人力资本投资较弱;70岁出现第三个峰值点,一般以医疗费用为主,此后老龄人口消费水平直线下降,形成老龄人口负消费趋势,由此抑制了中国总消费水平。

二是未备先老:中国在进入老龄社会时的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目前约为5000美元,仍处于中低水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年人的主要收入是家庭成员供养(占48.8%)、国家转移支付的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金(占29.3%)、劳动收入(19.7%),财产性收入和资本利得很少(占0.3%)。家庭转移支付和政府转移支付加总占78.1%,劳动人口和企业的税负很重。与中国不同,美国等国家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趋于三分法,政府转移支付、老龄人口就业和养老资产利得各自约占30%(见图2),社会保障工薪税率仅为12.8%,劳动人口和企业负担相对轻。

如何管理养老风险

养老风险来自收入的不确定性和生活自理能力的逐渐缺失,管理养老风险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见表1),即保证日常开支的养老金、分担老年医疗保健费用的保险计划、适合老年居住的设施和环境、老年护理服务的购买力。

养老金及替代率:养老金是保障老年日常开支的现金流,涉及个人终生(20~90岁)和两代人的赡养关系,属于长期负债管理计划,需要从长计议,通常的养老金精算模型要带入75年的相关变量。为保障老年人日常生活,养老金追求对退休前收入的替代率,较高的替代目标可以保障较高的老年生活水平。通常说,老年人不需要负担子女教育和购房负担,80%是较高水平的替代率,60%是可以满意的替代率,40%是吃饱饭的替代率。如果政府转移支付的公共养老金的功能在于保基本,其替代率约为20%~40%,其余20%~40%应当通过个人储蓄来解决,在老龄社会更是如此。

医疗保障及分担率:医疗保障即指分担居民医疗费用、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制度安排。老龄人口的医疗费用是青年人口的3~4倍,一般老龄人口的收入和资产均难以应对医疗成本的上升,应当积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计划,分担年度医疗费用的70%~80%,再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分担另外10%~20%,将个人需要承担的医疗费用降至10%以下,特别是对大病特病而言。

住房保障及利用率:住房保障即指分担居民购房成本,确保人人住有所居的制度安排。在积极住房保障战略下,居民首住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购房公积金计划、购房计划和以房养老计划。

养老服务及其购买力:养老服务即指根据老年人需求提供的服务,包括残障老人需要的日常护理和康复服务、疾病老人需求的医疗护理服务、孤独老人需要的精神慰藉服务等。社会所称“未备先老”问题,主要指养老服务供给和购买能力的不足。养老服务需求上涨,养老服务供给不足,老龄人口购买能力不足,正在构成中国社会的养老服务风险,降低中国养老保障程度和危及社会安全性。中国亟待建立福利房置换养老服务的政策和制度,解决30~50后一代老龄人口的困境和需求;建立社会护理保险和商业护理保险,解决60~70后一代及其此后的老龄人口的购买养老服务的需求。

按老年经济学原理,管理养老风险的目标是实现个人收入在职业生涯和养老阶段的平滑消费,由职业生涯期积累养老资产满足退休后的养老需求,与此形成养老保障体系(见图3),走出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困境。

中国走出养老金困境的必经之路

中国现行养老金制度碎片化、欠公平、不可持续,要进行养老金结构与制度整合,调整二元结构养老金的适用性。

一方面,强化国民基础养老金(公共品),确保老年人基本生活安全;另一方面,强化个人储蓄和个人账户管理,以自储公助的方式鼓励居民为改善老年生活管理养老金计划(准公共品),政府在延期征税、管理服务、基金保值三个方面给予促进。改革目标是实现两个50%:

第一,打破身份界限,整合各类由政府支付的公共部门退休金、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补贴,进入国民基础养老金。据清华养老金工作室初步测算,筹资水平为在职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6.82%(2010年),到2035年为12.79%,最终达到社会平均收入的50%替代率。

第二,整合各类养老金个人账户,依法打造受托人制度,打造社会保障基金和个人养老基金的公立信托机构。如社保基金理事会,管理40%养老基金;另60%养老基金依法委托优秀的法人机构管理,打造4:6开的养老金市场。优化养老基金投资策略,实现个人账户保值增值,实现个人养老金替代率为居民月平均支出的50%。

这是中国走出目前养老金困境的必由之路,且可以提升社会公平性和凝聚力。

潢川县督查养老保险金征收清欠 篇3

一是高度重视。要求各有关单位和企业要站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 把清欠养老金, 按时缴费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抓出成效, 足额缴费。二是强化措施。对有资产的抓紧资产变现, 对无资产又无法经营的空壳企业尽快完成破产改制, 引导职工转换为社会人员, 积极续保缴费。同时要求各主管部门加强力量, 督促所属企业对中断、停保人员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促其恢复参保、缴费。三是务必完成。对完成好的通报表扬, 不按时完成的通报批评, 恶意欠缴的采取电视曝光, 确保养老保险金足额征收到位。 (宋东强张永林)

又讯:

潢川县人社局采取四项措施服务脱贫攻坚。

个人养老保险金如何提取? 篇4

咨询网友:kobe (广州)

专家解答:

广州 中意人寿 黄华梦

您需要准备提供签证、身份证、护照、银行存折的原件及复印件或者可能需要工行的,然后签个名,就被告知,隔天下午可以打本查到帐情况了。

因出国出境注销户口的,是退您个人帐户上的金额,不是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总额。

医疗和养老个人帐户是按一定的比例建立的,您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还有一部分是进入社会统筹的,统筹部门则是不能退的。

取消本市户籍后个人帐户上的余额可以继续使用。

广州 信诚人寿 李思曼

社保里属于你本人的钱是很少的,大部份是进入统筹的,这部份是不能提的。

广州 华康代理 林玉凤

提供社保本子,身份证、户口本、银行账号(银行账号有规定什么银行和在哪里开的,你要在你购买的地方咨询或者市社保局咨询一下),另外,证件可能得备份复印件,有需要用到。

至于现在需不需要本人大小一寸的照片?我就不敢确定了,呵呵。

如果你只是出去工作若干年后会回来的,不退也可以,但是如果实移民过去了,那就退了吧。

买房养老还是投资养老? 篇5

天弘基金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42%的网友认为应该从30-40岁开始为养老做积蓄、投资,另有33%的网友认为从20-30岁就应该开始养老规划了。看来,及早规划养老已是社会共识。那么问题来了:养老金应该去哪儿?房市?股市?

买房养老?白银时代仍然有得赚

这个4月,沉寂近4年的楼市暖意绵绵。自2010年4月30日,国家开始实施限购政策以来,我国房地产就进入缓慢发展期,甚至出现了降价潮。今年4月起,国家限购政策首次开始出现松动,央行、住建部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发文宣布降低二手房首付后,行业内看多今年楼市的声音便不绝于耳。

有机构监测数据显示,在降低二套房首付新政之后的首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面积就已经分别同比增长了95%、19%、62%和44%。摆脱此前的房价大涨大跌,政策松动下,房地产市场或迎白银时代“新常态”。

那么,买房养老问题在哪里?对于已有房产的投资族而言,白银时代“新常态”下,房地产依然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和分散投资的意义,只是价值已然比不上黄金十年。而对于没有房产的“无产阶级”,买房一方面解决了刚需,一方面为退休后“以房养老”提供了可能性,为夕阳危机提供了保底的解决方案。

投资养老?A股牛仍需谨慎投

相对于房地产的白银时代,A股当之无愧处于7年以来最黄金的时代。

2015年4月27日,上证指数大涨强势站立4500点上方,创下7年纪录。“股市这么火,我想去看看。”2015年4月20日至4月24日,单周新增股票账户数414万户,创历史新高,约为2007年大牛市单周最火爆月份的4倍,约1亿中国人都已成为股民。

目前的A股牛市,具备明显的“政策牛市”兼“资金牛市”的特征。小鲜肉股民的涌入带来了增量资金,而每一个重大市场化改革一经发布,则立刻会为股市提供一波上涨行情。譬如,2014年11月底连续释放的价格改革、央行降息、存款保险利好,它们对股市的拉抬作用非常强,让沪指在2014年12月1日至5目的五个交易日中,暴涨了9.5%。而本轮“改革牛”能否延续,则重点看市场化、民营化改革是否都落在实处。在国家转型创新的新常态背景下,这些政策利好会逐步、有效释放。从这个逻辑看,A股的政策慢牛具备存在的基础。

然而,天弘基金提醒投资者,特别是从未经历过熊市的小鲜肉:股市凶险,个人单打独斗,自己买股做养老理财,不如让专人干专事、投资养老理财产品更靠谱。特别是养老投资,对稳健性有独特的要求,不宜一味追求高风险高回报,合理的资产配比、较好的择时能力、良好的标的选择,都可能影响养老理财的长期效果。

养老投资有一站式解决方案,那就是选择一只适合自己的养老基金,让基金经理帮我们操心投资。譬如天弘安康养老混合基金,就是一只适合中青年人的长期养老神器。作为国内首只养老主题基金,其股债投资比例为最高“3:7”配比,并采用VPPI保本策略降低投资风险、锁定下行风险;最高三成的股票,不乏进攻性,收益可期,可谓可攻可守。

据WIND数据,2014年获得15%的收益,截至2015年4月28日,作为一只稳健获益的基金,该基金成立不到两年半,累计净值增长率达30%。由于风险收益比佳,被评为"2014年度开放式混合型金牛基金”,“金牛奖”素有基金业“奥斯卡奖”之称,权威认证,值得信赖。天弘基金淘宝店、工行、邮储银行1000元起售。

养老理财宜长期规划。拥有一只收益稳健、可期,靠谱的养老神器,让其在30年40年的时间长河中,发挥复利的魔力,助力80、90后安康养老、青春无忧,可谓最省心省力的养老理财方式。

在拥有了庞大的资产管理规模以及用户群之后,天弘基金将如何继续布局互联网金融,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天弘基金表示,会继续借鉴互联网思维,打造宝粉生态圈,不断完善产品和业务的创新;会继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与蚂蚁金服的招财宝等互联网平台合作,为用户推出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

——天弘基金

养老保险金 篇6

(一) 武汉市每年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情况

本文主要以2007年为例。从2007年测算表中可以看出, 预测2007年养老保险费收入为5179417万元, 支出为6799304万元, 平均参保职工人数为1464549人平均领取养老保险金人数为607690人。

(二) 参加养老保险人员基本情况

武汉地区养老保险基本实现了国有、集体企业全覆盖, 非公有企业扩面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截至2007年末, 全市在职参保193.02万人, 比上年同期净增10.03万人, 增长率为5.48%, 实际缴费人数为177.52万人, 净增长12.21万人。其中企职参保缴费103.22万人, 灵活就业参保74.29万人。全市参加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74.82万人, 比上年同期净增长4.23万人, 全市离退休人员负担系数为42.15%。2007年中心城区在职参保162.78万人, 比2006年同期净增7.5万人, 实际缴费人数为150.21万人, 净增长10.25万人, 增长率为6.72%。其中在职参保缴费85.23万人, 灵活就业参保64.96万人。离退休人员62.68万人, 离退休人员负担系数42.58%。

(三) 武汉市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总支出情况

2007年武汉地区应收养老保险费642053万元, 实际征收595798万元 (含补收历年欠费45302万元) , 实际征收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9.09%, 当年基金征集率 (不含补收) 为85.74%。2007年度武汉地区应支付养老金750888万元, 实际支付750888万元, 较上年同期增长12.73%, 支付率100%。实收要大于预收、实支也大于预支。

二、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养老保险预算编制准确性和科学性不够

首先, 以前的预算编制只是按照往年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经济发展水平等依据来编制, 预算编制准确性不够, 而且没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模型预测机制, 预算部门也没有高度重视经验方法和预测系统, 对未来的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其次, 现在武汉市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是根据省政府、市政府下发的各种编制说明、口径来编制, 地方编制就在此基础上编制, 以此为最低标准, 实际个别情况深入也不足, 而且各个地方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变动性不同, 省政府、市政府不可能很具体地了解地区的真正情况, 同时各个地方的工作进度也有不确定性,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不是很高。再次, 由于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 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约束性不强

在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执行过程中, 随意性很大, 常常会出现追加预算、调整和变更预算的现象发生。在资金上, 最大可能就是会在预算编制表上增加预算, 而且有可能增加政府的财政补贴;在程序上, 已经报给上级的预算有可能会进行修改, 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现在财政部门的工作量, 不仅损害了预算的严肃性和法定约束力, 也容易形成社会保障事业对财政的过分依赖。

(三) 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的预算管理方式单一

养老保险基金预算采用的仍然是政府预算中的一般预算的管理方式。但是在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安排上, 为了应付不确定的事件发生, 需要有部分资金结余积累。除扩面征缴和依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及地方财政补助外, 还需要进行养老保险资金结余下来的部分资金进行投资, 但是在现有的养老保险基金预算模式中, 这一部分投资支出和投资收益的取得并没有得到反映。

三、优化养老保险基金预算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第一, 积极推进财政绩效管理,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除了要加强个人及整体的责任以外, 同时要认识到自身担负的责任。财政绩效管理是财政管理方法的一种创新, 也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 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 加强公共支出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有效性的客观选择。

第二, 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促进建立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首先, 在适当时候, 可以探索让人大每年审议通过的政府预算报告以法律形式出现, 要求社会保险部门必须依法执行当年预算, 减少权利部门对预算执行的随意干预。其次, 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规范预算账户管理, 建立健全资金拨付的法定核对和签名制度, 强化预算执行的监督, 基金的收入及支出, 逐步实现运行过程的动态监控, 尤其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对养老保险预算部门的银行账户实施重点动态监控, 密切关注基金的流向, 增强基金支出监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同时通过建立基金预算收支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 确保基金预算按要求得到有效的执行。

第三,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养老保险基金的预算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信息系统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当前社会保障部门可以借鉴国外政府财政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模式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财政管理信息化水平。同时还应注意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和下属部门之案件的沟通合作, 要全国一盘棋, 共同研究开发, 信息共建, 建立起高度发达的财政管理网络系统。

参考文献

[1]、王鉴岗.养老保险收支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 2002 (2) .

中国养老出路在于养老产业振兴 篇7

1.存在严重养老概念和定义的认识差异

当前的政策倾向是围绕保障性社会的养老制定的,是解决社会五保户、孤寡失能者、智障者、行动缓慢者的少量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对大多数的居家养老者、退休老人的健康生活缺乏政策支持。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对养老产业的认识存在问题,将养老产业和养老福利事业混为一谈。

2. 启动养老市场,把重点放在大多数老年人健康养老的社会问题上

养老问题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再腾起的关键问题。影响养老产业发展的原因,是政府相关部门狭隘的利益驱动问题,也是缺乏整体宏观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问题。

启动养老地产市场、组建社会服务市场机制是解决养老问题的唯一动力。我国养老市场潜力巨大、市场机遇处处存在,我国的企业家和房地产行业也早就看到了无限商机。

3.严重缺乏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的形成,养老居住缺少支撑点

目前最缺乏、最薄弱的环节是养老服务。企业不投入、年轻人不愿意加盟,风险大、收入不高、脏乱差。老年服务被社会看成低档、低地位的职业,服务机构长期未能形成。对开发建设企业而言,老年地产的开发不成问题,而建设以后的老龄化专业服务成为地产行业的拦路虎,没有一定的服务专业水准是难以胜任的。

4. 要放开市场,允许开发商赢取合理的开发利润

开发商是要通过市场获得利润,并藉此得到发展的。只有企业的发展,养老事业才会有更大层面的发展。老年地产与普通地产不一样,一般投入成本都要加大,实际要获利很难。应该规范土地供应,给予老年地产商以政策支持,扶持地产商上路走一程。

上述四大焦点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当前最主要的是依靠市场、启动市场,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理顺政策关系,为开发企业排忧解难(赢利和服务),让养老地产商及早进入,才能开启中国养老产业的宏大事业。

二、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关于养老居住设施

(1)新建养老居住社区

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本是主流模式,但项目建设和落地存在障碍,原因是:找不到养老地产开发的赢利模式;未有适合国情又能满足传统养老观念的居住模式;缺乏承接养老服务的专业运营机构。

解决方式:在城市规划中把养老配套作为指标落入城市用地(类似现在的幼儿园、小学的土地供应做法),并根据各城市的具体情况规定适老化住宅的比例(类似经济适用房配建办法),令投资者在土地拍卖的同时,就已经清晰了解需要配置的养老配套指标及需要配建的适老化住宅比例。其余为商品住宅,以分担投资者控制成的本风险。

(2)既有老旧居住社区养老改造

目前,国内大量的既有居住社区面临严峻的适老化改造问题,主要涉及到三方面问题:一是适老化住区空间环境和家庭住宅内适老化改造问题;二是适老化设施的活动面积问题;三是专业服务公司、服务人员缺乏问题。

由于既有社区的适老化改造涉及钱(资金)、地(土地)和人(人才)的问题,在较短时间内还难以解决,需要政府介入作出规划,带头试点示范,寻找商机,逐步实现既有社区适老化改造。

解决方式:从政策层面上推动旧社区适老化改造(如:加装电梯、无障碍设施改造、家居装修适老化),公共部分建议利用物业维修基金解决资金问题,家居部分推动住房公积金使用。

2.关于居家养老服务

目前,养老服务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缺乏规模化系统经营管理经验和手段,尚不具备承接养老地产项目的养老服务条件,缺乏养老服务的成套服务标准规范,突出表现在:

(1)护理人才、管理人才的严重缺失

目前的护理人员90% 来自农村,教育水平低,专业知识技能缺乏,服务意识较差,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低,人员流动很大,无法提供优质的服务。

两种解决方式:一是政府给予护理行业政策优惠及资金补贴,参照环卫工人的做法,给与“户口落户、子女随迁”等优惠政策,给与在岗职工补贴等激励措施,推动护理行业的发展。二是保障服务品质和水准,政府需要组织制定各类的管理服务标准,特别是护工人员定级职称,提高护工人员社会地位。

(2)医疗政策未与养老政策挂钩

目前的医疗政策和养老政策是独立运作的两个系统。尽管中央政府有医疗互通共享的政策,但各地的细则尚未出台,运营受阻,异地养老不便,老年地产受阻。建议制定医养结合养老机制,整合人员设备资源,明确养老护理服务纳入基本医保体制。

三、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

1.制定可持续的养老产业发展顶层规划方案

政府从宏观的角度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各个城市制定《养老产业发展规划》,制定5-10年或更长周期内适老化住区的规划指标体系,适老化住宅的改造计划目标、考核、监管、评估的运营制度。制定老年用品的发展规划,引导老年用品产业的发展。

2.全面、整体、系统地理解“9073”政策并进行清晰解读

(1)90%的居家养老实际是社区养老主体对象,是社会养老最需要的关注点。但是现实中养老已使年轻人不堪重负,妨碍了社会生活经济健康发展。目前的政策语境下,居家养老的利好实际惠及不到,形同虚设和空挂。

(2)7% 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的社区照料,目前也因具体条件不具备,仍然迟迟不能落实。主要是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服务人力支持。

(3)97% 的养老问题,其实政府并不能有效落地。社区养老必须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尽快使开发商成为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主力军。因此,需要制定各项支持政策,发掘养老产业潜在的商业机会,鼓励开发企业积极投入。

3.深入调研并动态追踪老年群体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

国家应该拨款专项基金,展开全国范围内的《老年人需求专项调查研究》,对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观念态度、经济收入等进行全面分析调研,得出当前中国老年人的需求现状,做好发展老年事业的重要基础工作。

4. 建立与商业保险、养老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相配套的养老制度

让养老有资金,服务有酬报。倡导和探索养老服务领域的社会公益自愿者进入方式方法,鼓励积攒服务时段(养老时间银行),用于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的酬报方式。建立完善养老保险、商业保险、养老基金、住房公积金制度。

5.关于快速启动养老市场问题

目前,中国内地老年消费群体的状况是,30-40年后因养老观念滞后群体庞大,消费欲望不强,50-60年后养老观念开放,但尚未成为市场主力。建议不能消极等待老年消费群体的自然转换和市场自然成熟,政府应从组建养老服务端切入,大量采购养老服务,并将养老补贴直接发放给老年人群,刺激市场供应端养老服务产品的放大做强,促发老年人主动养老消费观的形成。

6.关于养老市场细分与政府功能定位问题

建议政府着力推动和培育中低端养老市场,做好保障型的机构养老产品服务,将高端或中高端养老市场空间留给社会资本和企业,发挥政府、企业和民间力量的各自优势。

四、结论

养老的核心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的问题,实际关乎到我国的社会问题和经济发展问题。启动市场,按市场规律做大做强养老服务、养老地产、老年用品开发三大产业,是目前当务之急。

养老及养老建筑的设计要素 篇8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 也是指人口的年龄不断增加的人口现象。其简单表现形式是“老年比”上升, 1982年, 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规定: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称为老年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 (或地区) , 称为“老年型国家 (或地区) ”或称作“老龄化社会”。

2 养老形式分析

东西方不同国家的老龄居住建筑空间与环境对策, 是在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下历史地形成的。

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探索》中提出中西方供养方式的区别是:在西方, 是父代抚养子代, 子代抚养孙代, 是一种从上代到下代一代一代“接力式”的抚育模式:在中国是父代抚育子代, 子代赡父代, 子代抚育孙代, 孙代赡养子代, 是一种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反哺”模式。西方家庭内部的这种“接力式”的抚育和赡养关系主要是在家庭之外进行的, 而我国主要是在家庭内部进行的。

由此出现了西方国家的社会供养与东方国家的家庭供养两种基本养老模式。

2.1 社会供养

欧美国家对老龄居住空间和环境问题的对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住宅形式上, 产生了供老龄人专用的住宅; (2) 社区规划结构形式上, 产生了可供老龄人聚居以提高社会服务效益的老年社区。 (3) 对的确无能力在自己家中独立生活的老龄人, 根据老龄人的健康状况和个人意愿, 选择相应的社会养老设施居住。

2.2 家庭供养

我国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1) 社区结构形式上, 设立社会性服务支持系统, 帮助现代家庭发挥照顾老龄人的传统功能; (2) 对在家养老确无可能的老龄人, 由各类社会养老设施分别收容。

2.3 具体形式

老龄人可以按健康情况分为三类: (1) 自理老人阶段 (身体健康) ; (2) 介助老人阶段 (需要帮助) ; (3) 介护老人阶段 (需要看护) 。

而根据这三类老龄人的自身情况出现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居住形式, 其中包括原有住房、老年社区、老人公寓、老年康复健康中心 (白天送、晚上接) 、养老院 (全天候) 、社区老年服务中心 (提供日常的家政服务或临时护理) 等等。

3 居住部分的空间设计

我国老年公寓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

3.1 保持独立性与增加交流空间

3.1.1 私密性:

老年人需要一个属于自己、不被干扰的空间。尊重个人的生活, 就必须确保个人的隐私权, 实现居住空间的个性化。只有确保了安定的个人空间, 生活才能丰富多彩, 使入住者可以空间的设置上体现自己的个性, 同时也确保了自立的生活行为的顺利进行。

3.1.2 社会交往:

老年公寓应为老年人提供一个进行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 社区内要有完备的配套设施和服务, 如保健医疗、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图书资料、购物中心、银行邮局、交流活动、家政服务等。

在设计中可考虑结合门厅、过厅、电梯厅等设置各种公共交往空间, 如“谈话角”、“休憩角”等, 适当安排桌椅, 为老人们提供休息和增加互相交流的公共交往空间。

适合老年人居住空间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老年人的收入较低, 居室标准不易过高, 对面积设施尽量节省投资。

(2) 房间可灵活使用, 增设床位, 共用卫生间。

(3) 提供多样的室内空间, 以增加行为的刺激程度, 避免行为消极麻木、机能衰退。 (4) 主要起居空间周围应有一系列次一等的小起居空间, 人们可以安静的观察主要空间人来人去的情况, 而不觉得被迫介入。 (5) 起居空间应与朝南室外活动场地或暖房相接, 在天气好的时候, 可方便的提供老人户外活动的机会。 (6) 除了主要起居空间之外, 若干个居户应配一个小起居。满足一些私密性活动的要求。

3.2 居住空间的基本要求

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使用中需要从目的性、方案及实际设施上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爱好习惯、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 以体现他们早先生活方式的连续性。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

3.2.1 要有功用性

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 特别是浴室和厕所空间, 保证老人活动需要尺寸和协助老人时所需的空间。

根据老年人视力趋弱的特点, 老年人建筑室内空间色彩应明快、温暖, 地面不宜采用黑色或显深色面料, 透视窗口不宜用有色玻璃。

老年人对噪音敏感, 住宅内一般要装好隔音设备。

3.2.2 要有安全性

老年人中脑血管和心脏疾病死亡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前三位, 发生最多的地方是在厕所内。因此老年住宅中厕所应安装暖气或其他取暖设备, 减少室内与厕所间的温差;安装坐式便器, 并加上扶手;外开式或侧面推拉式门, 以便于轮椅进入;安装安全电铃, 遇紧急情况时可从外打开门等。

老年人往往因不注意或因路面不平, 绊倒而发生骨折, 因此老年住宅设计中在有门的出入口。

为了防止夜间发生事故, 要避免电灯开关设置在暗处或不方便的地方, 厕所与寝室最好能安上夜间照明灯。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 安装警铃能方便及时地或自动地发出警报, 以使老人能得到帮助。

3.2.3 要有健康性

要保持老人的居室、厕所、浴室、厨房容易清扫的方便条件。老年人在室内的时间长, 所以特别要考虑到日照、通风、采光和换气, 让起居生活空间能直通阳光, 便于老人作室外的活动。要使老人能方便地使用卫生设备和厕所, 冬天洗浴时应考虑加温的设备。不宜用易碎、易燃、化纤及散发有毒气味的装修材料。

3.2.4 便于改造

老年人从自理自力期到照顾关怀期, 差不多有一二十年的时间, 住宅的设计应当考虑到老人的需求, 设置隐蔽设计, 便于增添设备、设施等改造工程。及时为老人提供协助, 延缓老人的衰老过程。

3.3 可选择性

创造多样性的居住场所, 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可选择性, 并有控制的能力。由于入住者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人, 所以应该提供各种生活空间以满足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因为人们有各自不同的爱好和生活方式, 所以在居住条件上不宜强制统一。由于不同的观点, 不同的爱好, 给社区生活设施带来了不同的风景, 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居住风格。社区内设置各种居住场所, 可以让使用者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 同时, 体现了社会服务人性化的一面。

通过对各种生活设施的完善, 在老年社区中营造出一种详和的社区生活氛围, 使生活在其中的老年人能够体会到一种充实、健康、不孤独、不依赖、不满足温饱型的生活场景。使他们在社区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 从而使他们生活得更有自信、更有尊严, 使老年人能够感受到社区是他们晚年生活的乐土, 是一个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

摘要: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 随着世界多元化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 我国刚刚迈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面临的老龄问题, 特别是老龄人生活居住建筑空间与环境问题急待解决。

智慧养老: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篇9

智慧养老是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依托,以养老服务机构为支撑,将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养老服务内容相结合,所构建的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全面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养老服务业高度重视,近日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到近2亿人,老龄化发展迅速。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既能弘扬中华民族敬老优良传统、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又能补上服务业发展“短板”、释放有效需求、催生上千万就业岗位。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养老服务业均为城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重要机遇。

整合社会服务资源

据河南安泰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中心主任刘泰介绍,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根据应用目的和实施主体的不同,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政府部门开展行业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构建行业管理信息化平台;第二个层面,专业养老服务机构采用信息化应用和智能化设备开展养老服务,采用“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方式构建的公共服务平台;第三个层面,促进老年人健康、改善老年人生活的各类信息化应用及智能终端,以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推动的市场化运营推广的智能养老应用。

河南省的智慧养老重点项目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首先,社会化养老服务综合管理系统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在现有数字化办公设备的基础上,借助专业软件建立覆盖全市、统筹城乡、高效互动的养老服务体系管理系统,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化管理模式,以“数字老龄”努力提升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管理水平,是解决政府老龄主管部门日益繁杂的工作职能和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的有效解决办法。该平台可帮助政府主管部门实现对社会化养老服务及专业机构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和监督,本着“在管理中提升服务、在服务中加强管理”的原则,实现“管理规范化、决策科学化、业务流程化和数据标准化”的目标。

社会化养老综合管理平台包含了有关养老业务管理内容,实现了对各个养老机构及相关业务基础数据的自动实时采集和分层分类汇总,汇聚并保存到数据中心,形成科学严谨的动态管理体系。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可使用该系统完成工作实务的处理。该系统也是业务决策平台,主管部门可针对辖区的养老业务信息进行统一分析和监管,包括对各项专业数据的查询、汇总、统计、分析、考核、审批,平台提供综合性的查询统计的功能,系统配置多种统计与考核报表,领导可以根据数据进行决策。通过实施该项目,可实现老龄工作领域的基础数据集中化、业务处理网络化、统计决策科学化、流程监管智能化和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化。

其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网络平台是以社区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抓手、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推手、以培育社会组织为支撑,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整合社会各类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包括“紧急救援、家政服务、日常照顾、康复护理、家电维修、精神慰藉、法律维权、休闲娱乐”等综合性的服务项目,建立信息化、智能化、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及呼叫网络体系,构建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要建设一个平台、构建两个体系。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及呼叫网络平台,构建“市、区、街、居”四级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和“24小时呼叫救助服务体系”。再通过把先进的通信信息技术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相结合,保证能为老年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内容,形成一个基础性的居家养老保障体系。

之后引入专业服务机构组建各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中心采用市场化的管理及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制定服务规范和服务范围,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协助政府指导各街道(乡镇)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通过以点带面,以信息平台带动上门服务的思路,派出居家养老护理员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最后,在保障基本性养老服务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可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呼叫网络平台,深度整合对应的社会专业机构加入服务体系予以逐步满足。

云上的养老院

养老院管理系统是帮助养老机构对日常业务运营和内部事务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软件,可以有效地详实的记录该机构收住和服务老年人的情况。该系统采用云平台方式建设,辖区内各养老机构无需额外投入,只需通过主管部门配发的软件使用账号和密码即可远程使用。

通过该软件的使用,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养老院的信息化管理及护理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地将各个养老院的基本情况、收住和服务老年人的情况通过接口程序和网络,自动上报到民政机构养老信息管理系统中,形成完整、连续、详实的数据报表,有效地提高了政府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监管能力,提高了床位补贴发放的效率的同时,也可通过老龄工作门户网站很好的宣传养老机构,发布相关信息,方便了老年人及家属。

老年移动健康管理系统(医养协作信息化养老项目)是利用3G及物联网技术,通过在养老服务机构及社区养老服务网点配置远程健康检测设备,远程采集老人“血压、血糖、血氧、心电、尿常规”等生理数据,上传至健康云平台,由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服务机构及相关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健康促进及医疗服务,构建一个基于本地化服务的医养协作模式。创新养老服务的内容、形式和提供方式,提升养老服务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老年福祉,推动医养协调发展。

此“养老”非彼“401K养老” 篇10

我们现在谈的养老金入市,是什么性质的资金?主要是指公共养老金储备,即社保中的养老保险。目前差不多有2万亿,分散在各省。这笔钱的“看管人”是地方政府。另一种“养老金”,主要是企业年金,即由雇员和雇主共同缴费,“终身封闭积累”,不会被政府调剂,也不会被他人借用,目前仅有3000亿规模。这笔钱的“看管人”是企业或个人。所以,说到底,我们现在讨论的“养老金入市”,是一项政府决策。亏了,会有政府来“兜底”——谁看管谁负责,并且只有“整体”概念,而没有“个人”概念。只有后一种“养老金”,才会直接涉及到个人养老账户金额的多寡。

真正能够为股市不断注入活水的“养老金”,不是社保中的养老保险,而是企业年金。这才是证监会力推的“中式401K”。

按照“美式401K”来看,目前美国社保养老金积累仅占10%,而企业年金积累则占据近90%的比例(见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年金的投资领域主要是证券投资基金、股票、债券;而社保养老金则主要是储蓄、国债。因此,当前语境下的“养老金入市”对于股市资金面实质改善而言只是沧海一粟。只有发展壮大企业年金,“中式401K”才能为股市引来长期活水。而目前企业年金区区3000亿规模,显然不解近渴。证监会力推“中式401K”,意图长远,重在建制。对股市预期而言,“养老金入市”噱头重于实质。

养老金入市真正的问题症结在于,“没有试点,经验不足,监管制度不完备”,一旦大面积铺开的话或存在“漏洞百出”风险。

“股市风险太大”会不会是养老金入市的阻力?来自社保的养老金只是一种底线保障或最低保障,从投资角度,属于风险偏好非常低的资金。作为“直接看管人”,地方政府需要为投资盈亏负责。从多样化投资角度,股市可以投但投资比例一定不会多,主要投资领域还是无风险或低风险固定收益品种。

换句话说,当前语境下的“养老金入市”和“社保入市”没有太大分别,只是“直接看管人”有所差异——后者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看管。社保入市这么多年了,“股市风险太大”了吗?养老金入市的“跑道”依然是公募基金公司,和社保没有本质差别。所以,不存在“该不该入市”的问题。

养老金入市的真正风险在哪里?“补漏”心切。

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只有短短十多年的历史。不过,公共养老金储备已超2万亿元。可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重,养老金缺口越来越大。作为“直接看管人”的地方政府,倘若财政收支跟不上,那么,养老金支付压力会很大。在养老金制度不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下,“缺钱补漏”导致投资风险偏好提升的系统风险很容易在监管制度不完善的情形下突然爆发。

以上海为例,2010年社保资金缺口已过百亿。目前上海的赡养比为1.5∶1,即每3个在职的上海职工赡养2个退休人员。而根据上海计生委在有关上海人口课题中进行的预测,在维持现行户籍政策和退休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到2020年,上海的赡养系数将急剧上升至70%,而至2050年,将高达90.1%,即接近于一个在职工作人员抚养一个老人。

旅游养生养老的多业态养老地产 篇11

那么, 2013年, 我们认为应该是“养老地产的元年”。通过2013年养老地产元年的正式开始, 企业家正式可以参加养老产业了, 我们认为是没有任何政策的阻碍。

我们也不断的在分析养老地产的营业模式, 软件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我们专注硬件的提升。从专门做适老化的住区 (这也应该是我们房地产开发的、传统住宅开发的一个方向) , 到面向城市空巢老人的城市型的老年公寓, 到CCRC的持续照料社区, 到符合我们中国国情的CCC的持续照料亲情社区, 就是老少都可以混居的, 但是同时又有持续的照料服务的这样一个适老化社区。

今天重点跟大家交流《旅游养生养老的多业态养老的地产》。各地方政府有很强的政绩要求, 这种政绩要求传递到很多开发商企业中, 就加快了对养老产业的投资。那么, 我们看到很多项目大部分都是规模很大, 大都是在郊外, 很多都是用生态旅游康养这样的概念来做整个项目的定位。那么, 通过很多这样的项目的定位和规划服务, 我们也做了一些总结:生态旅游康养新城是以向中老年人群提供综合旅游服务的模式, 来满足健康养老的需求。

朱中一会长解释了老龄产业最新的定义, 我特别在意的就是他专门提到了两个主要的产业:老年房地产业和老年的旅游业。他介绍说现在的旅游业中, 旅游的消费40%都是老年人群来带动的。

1 生态旅游康养新城诞生背景

生态旅游康养新城, 这个特殊的养老产品, 它产生的背景包括养老产业的相关政策, 包括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的全过程”, 以及“美丽中国”这样的理念。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提到了要全面推动生态旅游, 在国家的旅游产业的十二五规划中, 到2015年的旅游产业消费的比重要占到整个居民消费总量的10%, 要使旅游产业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 国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养生、旅游度假的这种消费需求, 高铁时代的逐渐到来等等, 这些政策和时代背景, 使生态旅游康养新城呼之欲出。健康养生、旅游度假和高铁时代, 这个主要的消费和交通的背景, 生态旅游健康, 康养新城它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背景。

生态旅游康养新城的客群是非常特殊的, 它跟普通房地产开发住宅的客群、商业的客群和一般普通旅游的客群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些客群按照年龄划分, 不仅仅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 45~60岁的中老年人养生需求也是我们康养新城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且十五年以后这些人也会变成60岁的人。按区域划分, 我们也注意到很多这个项目都说“我们要争取异地的养老客群”, 但是你这个项目是否有这样的能力能够去争取到异地的养老客群?我们要做一个非常客观的分析, 我们看到有很多项目可能是一厢情愿, 跨省的客群是很难有这样的号召力, 能使客群来到你的项目消费的。另外, 我们也要很重要的去研究这些客群的停留时间, 你这个项目有什么样的资源的号召力能够使这些客群尽量的在这个项目上多待一段时间?很多只是对周末游客有号召力。那么像海南这样的一些地方, 它的养老客群居住时间也只有3~6个月。那么, 我们的康养新城, 应该是那些非常希望在这样新城里面有长期居住的客群。所以我们需要对这里的业态做一个全面的定位。

2 生态旅游康养新城产品特征

生态旅游康养新城这个产品特征, 我们总结有这么六个:

一是大盘规模;二是生态资源丰富;三一定是要进行多层次的适老规划:医疗和护理一定是它最重要的内核板块。同时要考虑到一二三产的互动, 那么多业态的组合也是需要非常认真的考虑。

康养客群一般有这样五类的需求

(1) 长期生活、延年益寿。在郊外, 有很多种老年人要逃离城市的雾霾, 很多人是希望能够到郊区生态环境地方去长期生活, 这个跟以前的一些对郊外生活的概念、生活方式可能会有重新的定义。

(2) 是很多中年人, 他可能到郊外这样的康养新城是做适量运动, 强身健体, 来放松心情的。

(3) 结合精神寄托、修身养性, 比如说国教、道教文化思想进行融合, 这也是一批特殊的客群。我最近也看了一些项目, 结合了很好的一些宗教的资源在做宗教养老这样的一批客群的储备。

(4) 养疗康复、恢复体能。

(5) 文化体验、增长知识。这五类康养需求, 能够为我们带来不同产品的定位方向。

生态旅游跟一般的旅游还不一样, 跟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还不一样, 它的时间连续性和空间连续性也能够使我们生态旅游康养新城这个项目的规模有比较大的容量。客群是连续的, 空间也是连续的。另外, 这样的新城它与其他相关的业态关联性非常强, 康养和旅游作为发展的核心可以带动相关的商业、住宅、教育, 甚至是当地的宗教的发生。生态资源的丰富性决定我们项目的号召力:首先是气候资源, 我们对全国的主要地区的日照条件我们也做了梳理, 在五类全年日照时数的对照当中, 全年日照时数3200~3300小时的还是比较少, 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是跟美国的亚利桑那州, 就是太阳城的发源地类似, 它的日照就是3600小时。我国大部分的日照时数是在二类、三类、四类中间。我们也在这里面接触到了很多在这个范围内的项目。比如说四川的攀枝花2443小时, 这个和美国的佛罗里达、华盛顿地区的日照时间是同一个区域。贵阳的日照时间虽然是五类, 但是贵阳夏天的温度是非常适宜人在那居住的, 20~24度的时间非常长。高铁通后它可以吸引重庆、成都大概三四个高铁车程的这些客群去避暑。空气资源、山林资源、水资源、养生文化遗迹资源,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很好的把它延展出来的资源。

做前期规划和定位的时候, 非常重要的是在适老规划中要建立三级养老服务体系。要根据项目不同规模、居住区、小区组团、楼栋, 来确定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这样一个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如何去规划。通过对养老服务体系的三级规划, 我们在正式开始设计任务之前, 一定要有养老服务的分析方案, 根据这样的分析规划把我们养老设施运营管理的基本要求, 然后对应不同的养老设施, 比如说养护院、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公寓、适老住宅, 我们是用同一个团队去服务还是用不同的团队去服务, 是用什么样的服务流程去对应。有了这样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和养老服务的框架方案, 我们才能对项目进行很好的功能划分, 确定它的流程关系和面积分配, 明确一些养老服务的特殊要求。

在适老规划里, 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三个要点。

(1) 要控制合理尺度。

(2) 一定要把老年人能够参与活动的这些活动空间或者叫泛会所跟传统住宅规划理念要有明确的区分, 要有很好的提升;三是在交通系统方面, 要为老年人设置慢行系统, 一定要让老年人在小区里活动的时候非常安全。我们给浙江某城市做两千亩的旧城改造项目规划设计, 原来的规划理念我们认为是有问题的, 大部分的传统住宅小区的规划面积都比较大, 可能是400—500米范围做一个大的组团。经过研究, 我们认为适老的尺度应该是在150m左右, 通过这样的一个分割, 把这个小区的规模控制在老年人能够适宜去步行的这个距离范围之内。

(3) 我们把原来集中的这些会所, 在这些慢行系统路的两边设置了很多泛会所, 包括一些重要的节点, 有老年人公共服务活动的这些设施。通过这样的改造, 把原来一个大的小区我们打开成四个开放式的组团, 在小区的慢行系统道路两边设置了很多可以让老年人边走边玩累了以后可以坐下来休息活动的这样的小广场, 使我们适老的这种条件、环境可以做得更好。我们许多通过很多的手段, 使小区里车行的速度要有很好的控制, 能够适宜老人漫步。

3 初步概念规划, 场地分析与总体规划要点

成都今年的床位建设目标是1.2万张, 政府有能力去完成投资的只有20%, 另外80%必须由企业去完成。由各个企业去承担的床位任务压力是非常大的。比如, 我们接触了这样一个项目, 它跟政府拿到了比较好的条件、土地的价格, 但是它却要去承担2.5万张床位的建设目标, 这个压力就非常大, 如果我们前期定位没有做好, 那么这2.5万张床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会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我们把这个作为一个主要问题, 去思考这2.5万张床到底如何去化解。一方面要进行分析定位, 另一方面当市场不能满足这么大的床位数的时候, 如果使我们的规划功能能够可变, 这在前期规划的时候就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跟美国的团队——专门为太阳城做规划的公司, 我们联手做了几种用地价值的分析。前期我们重点探讨了两类方案, 一类方案是把这2500张床就分配到ABC三个地块当中, 每个地方大概是七八百张的床位, 而且每个地块都设置了老年的泛会所、活动中心。另外, 我们把不同的产品形态, 把低密度和中高密度的产品都分别配置到不同地块中。这是一种做法。这个做法的好处就是:第一可以分期建设, 把这2.5万张床位可以分到不同地块中去实现, 可以去比较好的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但是它也有问题, 它的问题就是健康活跃老人跟需要护理的老人可能会有很大的问题, 那么这些产权销售部分的价值可能会因为这里有需要护理的老人, 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所以, 我们又另外有一个用地规划的方案, 我们还是把2500张床位集中在A区里面, 那么同时把500张床位跟社区医院它的住院部结合, 消化掉500张, 那么这2000张床位给它做很好的分期建设规划, 同时把同类型这样的住宅产品、中高密度的公寓跟这样的护理部分去结合, 然后把低密度的叠院住宅跟合院住宅我们放到相对私密的区域去实现它的产权销售部分的价值最大化。这2000张床位我们是分了若干区去建设, 同时把中高密度的小高层老年公寓部分也跟它进行功能互换的考虑。这两部分都是叠院和合院住宅形式。

通过引入河流水系到里面, 它的尺度两边都是100~150m的距离。通过这样水源的引入、水景的引入, 也很好地去增加了景观, 也控制了适度的规模。在以健康活跃老人为主部分, 还是作为室外的活动场所, 或者是泛会所;那么当老人需要护理的时候, 这些地方就可以作为就近的护理单元。

有很多项目, 在拿地这个阶段实际上是有很多机会可以去调整用地规划的, 往往投资商去拿到一个政府给的用地规划的时候, 其实里面有很多是不合理的用地规划, 它的功能板块、它的配置跟资源环境的关系、跟交通的关系也都不是合理的, 如果按照政府给到我们的用地规划去拿地的话, 实际上是我们可能不一定会拿到最好的土地, 有可能周边的一些跟这个土地有直接影响的一些要素, 你可能也避免不了, 就是可能会影响到你拿地以后的产品项目开发的收益。

前面我们分析老年人旅游度假的这种需求, 我们也需要为老年人配置适老化的度假酒店。

最后想说, 这样一个大盘在新兴城镇化的时代, 三产联动非常重要。我们不能仅仅考虑房地产, 也不能仅仅考虑第三产业, 我们要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依托去很好的发展第三产业。那么在项目上, 我们在规划中, 首先要做好资源评估和产业规划, 做好旅游规划, 做好用地规划, 然后才能进入建设规划。往往很多项目一开始就做建设规划, 做概念性规划, 他没有对这个资源的评估、对产业的规划, 所以很多工作在前期都浪费了。

上一篇:有用的上网应用下一篇:电影《爸爸去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