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焦虑症

2024-09-14

急性焦虑症(精选8篇)

急性焦虑症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劳拉西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河北省廊坊市长征医院收治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56例) 和观察组 (5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联合心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劳拉西泮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硝酸甘油用量、临床疗效、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次数、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病情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症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劳拉西泮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症状, 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 临床应用效果明显。

关键词:劳拉西泮,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焦虑症,临床疗效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急危重症, 是在冠状动脉病变基础上出现冠状动脉血供减少或中断, 心肌严重缺血时可导致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据统计, 其发病率不断上升, 具有较高致死率, 常会增加患者心理压力, 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情绪, 不利于顺利进行治疗以及患者早日康复[1]。本研究就劳拉西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06例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56例) 和观察组 (50例) 。对照组患者中, 男33例, 女23例, 年龄60~86岁, 平均 (72.0±1.1) 岁;观察组患者中, 男30例, 女20例, 年龄59~85岁, 平均 (70.9±1.3)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且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 评分>14分, 具备典型临床表现, 特征性心电图变化, 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动态变化;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且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排除标准:精神病史;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心动过缓及传导阻滞;躯体疾病;严重认知障碍;14 d内服用过精神类药物[2]。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 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抗凝、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调脂稳定斑块等;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以娴熟的技术获得患者的信任, 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心理疏导, 使其保持情绪稳定, 并给予积极暗示, 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医护人员应主动询问患者症状, 介绍病房环境, 全面评估其整体情况, 包括自理能力、对疾病态度、不适、对疾病的了解、不良情绪、家庭经济条件, 加强护患间沟通。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劳拉西泮进行治疗, 1~2 mg/d。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 治疗前后由同一名评定员对患者进行HAMA测评。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硝酸甘油用量、临床疗效、HAMA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HAMA评分:无抑郁症状:得分低于8分;轻度抑郁:得分为8分及以上;中度抑郁:得分17分及以上;重度抑郁:得分为24分及以上。

1.5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HAMA评分减分率降低50%~75%;有效:HAMA评分减分率降低30%~49%;无效:HAMA评分减分率降低<30%[3]。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6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症状改善情况及硝酸甘油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次数、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病情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 显效12例, 有效8例, 无效36例, 总有效率为35.7% (20/56) ;观察组患者中, 显效25例, 有效17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4.0% (42/50)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HAMA评分比较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 眩晕7例, 观察组眩晕5例, 对症治疗1~2周后均消失;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乏力例数分别为4例、3例, 均无震颤等锥体外系表现;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焦虑为一种慢性情感障碍, 其特征为泛化持久的焦虑紧张, 随自主神经活动亢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种常见心理障碍为焦虑, 好发于老年患者。相关研究表明[4], 焦虑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 的独立危险诱发因素, 可提升病死率。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严重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 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 患者入院后, 应立即送入至重症监护病房, 因患者病情危重, 置于一个密闭环境, 严格限制探访人数以及自身活动, 隔绝与外界联系, 此时, 患者易产生焦虑情绪[5]。因此, 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 应同时重视实施抗焦虑治疗。

临床提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症患者时, 可采用双心医学模式, 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心脏两方面入手, 躯体用药治疗同时, 采用心理评估、心理行为干预措施, 实施身心同治, 以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次数、硝酸甘油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病情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分析原因, 常规治疗中采用β-受体阻滞剂, 可有效减缓心率, 减少心肌耗氧量, 改善急性心梗症状, 提高预后效果。β-受体阻滞剂作为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可有效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 具有良好的抗焦虑效果。劳拉西泮为苯二氮䓬类药物, 具有抗焦虑、催眠、镇静等作用, 其作用效果类似于地西泮, 但抗焦虑效果优于地西泮, 口服吸收效果良好, 用于抗焦虑效果明显。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剂量, 常规为每天2~6 mg, 分次用药。因焦虑或暂时性情景压力而引发失眠的患者, 每日用药剂量为2~4 mg, 一般于睡前服用。针对老年体弱患者, 推荐初始用药剂量为每天1~2 mg, 并分次用药, 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

劳拉西泮用于治疗老年急性心梗合并焦虑症患者, 可在改善患者焦虑症状同时, 抑制收缩血管活动物质分泌, 降低血管张力, 有效改善心肌耗氧量, 结合常规药物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心理干预是针对患者存在的焦虑等给予有效心理疏导, 缓解其不良情绪, 以平稳的心态面对治疗。不良情绪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产生心理应激, 对疾病的康复极为不利, 部分焦虑患者还会对疾病治疗丧失信心, 以致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遵医嘱、听天由命的心理。通过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上述不良认知,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从而促进其早日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治疗后HAM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劳拉西泮可有效患者改善焦虑情况。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劳拉西泮用药安全。

综上所述,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焦虑症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加劳拉西泮治疗, 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症状, 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 临床应用效果明显。

参考文献

[1]卢献彬, 高吉昌, 曹瑞芬, 等.右佐匹克隆联合黛力新治疗AMI焦虑、抑郁伴失眠患者的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24) :2682-2684.

[2]靳宜静, 王勇, 尚佳, 等.苯二氮䓬类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伴焦虑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6) :138-139.

[3]陈名桂.耳穴压豆缓解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的疗效观察[J].全科护理, 2014, 12 (34) :3179-3180.

[4]冯莹.黛力新对急性心肌梗死伴情感障碍患者预后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 2014, 43 (9) :121-123.

[5]孙月英.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9 (10) :169-170.

急性焦虑症 篇2

表1 180例手外伤年龄分布及焦虑、抑郁情况(2) 时间分布表明180例手外伤发生时间1年之中多见于第3季度,而l天之中以8~16时这个时间段多见(表2)。

表2 180例手外伤受伤时间分布情况(3) 地点分布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为主,所占比例分别为47.2%、36.1%(表3);受伤环境以厂房车间和建筑工地为主,此类病人的SAS标准分超过50,属于焦虑范围,SDS指数分析,属于中度抑郁。

急性焦虑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1月至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2例ACS资料,年龄范围45~75岁,平均年龄57.4岁。其中男42例,平均年龄57.5岁;女20例,平均年龄57.2岁。62例患者均与ACS诊断标准相符,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7例。其中59例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心理护理后病情稳定甚至好转,3例因心律失常严重导致死亡。

1.2 方法

对62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护士在日常工作中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消除患者担忧、紧张、恐惧、烦躁等焦虑心理,以促进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治疗前对患者的心理素质做一次检测与统计,在对患者持续实施心理护理1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做前后对比分析。

2 结果

护士在对患者进行1个月的心理护理后,心理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统计来看,患者在治疗前存在焦虑心理的人数明显减少,这不仅增加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配合护士的护理工作过程中也促进了病情的恢复,让患者以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 讨论

最近几年,我国ACS的发病人数在不断增加。ACS是常见的心内科急重症,其发病快、病情重、死亡率高等特点常常会给人造成较大的焦虑心理,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心理阻碍,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

3.1 ACS临床表现

心理状况方面,由于ACS存在发病急、不稳定,疼痛重等特点,常常给患者心理上带来诸多不良表现,这些情绪低交感神经造成刺激后使得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含量增加,引起心肌负荷过重,使得患者病情不断恶化。外界交往方面,ACS患者与别人很难融洽相处,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常出现急躁、发脾气等行为。对患者实施治疗会增加患者的焦虑情绪,削弱了患者的行为能力。身体素质方面,受到情绪的影响,患者身体会出现心悸、胸闷、全身乏力、隐痛等不良反应。

3.2 心理问题的影响

医学专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显示,应激能够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造成较大的影响。心理学认为应激指的是个人在特殊情景中所形成的高激动水平以及持续紧张的情绪状态。患者处于应激状态会刺激机体发生植物神经内分泌反应。逐渐增加了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而应激反应一旦呈现异常状态将给患者带来植物神经功能改变,病情严重时会给内脏器官造成极大的伤害,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

3.3 心理护理策略

3.3.1 健康教育

患者由于文化知识水平的限制,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缺乏了解,对该病的临床症状以及身体特征都没有足够认识。护士护理过程中应该给予足够的健康教育,让患者充分了解急性冠脉综合症相关的知识,以消除心理障碍。

3.3.2 稳定情绪

情绪是影响患者心理状况的重要因素,患者情绪出现波动后将造成心理上的忐忑不安。护士应根据患者情绪变化来进行心理上的安慰,要经常询问患者身体自我感觉情况,引导患者学会自我调养。

3.3.3 病室环境

良好的居住环境会给患者营造一种舒适的感觉,让患者的心情得到调整。护士在工作中应该保持病房清洁卫生,定期打扫房间,及时开窗通气,并主动介绍病房内的监护仪器,使患者放心接受监护,消除内心紧张恐惧的心理。

3.3.4 护患沟通

护士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能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护理过程中可主动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生活需要并给予相关帮助。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以温和的语气交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

4 结语

急性冠脉综合症给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不但加重患者的病情,也给医生的治疗工作带来阻碍。护士应该努力做好自身的日常工作,以科学有效的护理策略进行护理,以保证患者以一个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

参考文献

[1]权阳顺.冠心病不同时期的心态及护理[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6,40(10):106~107.

急性焦虑症 篇4

关键词:心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焦虑症状

焦虑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出现最早和最强烈的心理反应之一[1]。焦虑不但使AMI病人生活质量下降,而且自主神经调节失常,去甲肾上腺素活性增高,心肌易激惹,再次梗死和死亡等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增高[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作为一个生理-心理-社会的统一体,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探讨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症状的影响,我们对2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系统的心理干预措施,并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28例有焦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116例,男58例,女58例;年龄45~83岁,平均69岁,文化程度:小学20例,初高中56例,大专以上40例。职业:干部48例,工人42例,农民10例,个体16例;观察组112例,男56例,女56例;年龄44~82岁,平均68岁。文化程度:小学15例,初高中30例,大专以上67例。职业:干部42例,工人45例,农民10例,个体15例。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的心理干预措施,其内容包括:(1)加强系统化健康教育,增强治疗信心。观察病人情绪,了解其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帮助其了解病因、预防、治疗、保健知识,从而使其正确对待疾病,树立信心。(2)家庭、社会支持。可稳定病人情绪,增加其被爱的感觉,增强治疗信心。应做好家属及亲友的思想工作,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家属陪伴、亲友探视,指导其关心照顾,安慰体贴病人,使病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3)相互信任,解除顾虑。通过与病人交谈,鼓励病人诉说内心的感受,让病人内心压抑的感受发泄出来,耐心倾听病人主诉,设身处地帮助病人解决实际问题,并给予理解、同情、安慰,让病人认识到焦虑对身心健康产生的消极影响,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选择最佳的生活方式。(4)放松疗法。病人存在焦虑、血压波动、心动过速、紧张性疼痛以及其他与精神因素相关的症状时,可使用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松弛训练[3],有利于降低外周交感紧张度,扩张外周血管和冠状动脉,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安定病人的情绪并克服无助感。通常每周2次,10次为一疗程。还可以采用其他放松法,如想象放松法、深呼吸放松法、音乐放松法。

1.2.2 评定方法

入院后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4]。STAI含两个分量表:状态焦虑问卷(S-AI)和特质焦虑问卷(T-AI),各有20项。STAI每项均为1-4级评分。S-AI的分级标准为:1-完全没有,2-有些,3-中等程度,4-非常明显。T-AI的分级标准为:1-几乎没有,2-有些,3-经常,4-几乎总是如此。该问卷由受试者完成。个别病情重,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患者口述,护士代为填写问卷。分别在治疗的第4、8、12、16天测定两组病人的焦虑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非配对t检验。

2 结果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水平比较,见附表。

附表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水平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覮P<0.05

附表显示干预后第4天,两组STAI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8、12、16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STA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3 讨论

AMI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的危重症,来势凶险,早期病死率高。急性期易出现并发症,对患者危害极大。在发作初期因为经历压榨样的胸前区疼痛、气短、强烈的濒死感而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在紧急住院后因环境的改变及CCU的治疗、探视制度、监护等医源性限制,病人对疾病转归、经济问题、未尽的事业担忧等而焦虑不安。在应激状态下,可能采取否认等心理防御机制,所以使其焦虑状态未必能完全被测量出来,25%的病人常以否认作为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焦虑和心理压力[5]。CROWE等[6]对785例病人的调查显示,24%有明显的焦虑情绪。CASSEM等[7]建议提供健康照顾的人应该将所有A-MI的病人看成是焦虑的。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其心理问题实施心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AMI病人的焦虑会增加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量,不利于病情控制,是影响正常诊疗和护理工作的重要障碍。综合性心理干预能够改善急性心机梗死病人的心功能及伴发的情绪障碍,有助于提高病人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通过系统的心理干预,病人在心理调节、生活方式和行为、配合选择治疗方案、遵医行为等方面效果显著,提高了病人自身健康维护能力,调动了病人及家属抗病保健的积极性,使病人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降低了急性心机梗死病人的再发率和病死率;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病人对医院的陌生感,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使病人在住院期间不仅受到精心的治疗和护理,还学会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自我保健等知识。由被动治疗转变为主动合作、参与配合。

参考文献

[1]MOSER D K,DRACUP K.Is anxiety earl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subsequent ischemic and arrhythmicevents[J].Psychosom Med,1996,58(5):395.

[2]林钟文,吴盛标,陈科奇,等.B受体阻滞剂治疗急性心机梗死焦虑状况的观察[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2,8(4):246.[2]LIN ZW,WU SB,CHEN KQ,et al.B receptor blocker 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 observation of anxiety status[J].Linn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2002,8(4):246.Chi-nese

[3]杨贤菊.心血管病患者伴有焦虑和抑郁时的治疗评估[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3):241-242.[3]YANG XJ.Treatment and evaluation of anxiety and blue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ufferer[J].China Science of Conduct Medicine,2002,11(3):241-242.Chinese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38.[4]WANG XD,WANG XL,MA H.The Scale of Psychology and Hygiene[M].Beijing:China Journal Press of Psychology and Hy-giene,1999:238.Chinese

[5]CAROL A.Effects of relaxing music on state anxiety of MI pa-tients[J].Criti Care Nurs Q,1990,13(2):63.

[6]CROWE JM,RUNIONS J,EBBESEN LS,et al.Anxiety and depress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J Acute Critical Care,1996,25(2):98.

急性焦虑症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81例,男性38例,女性43例;年龄45~76岁,平均(63.5±5.5)岁;合并高血压心脏病45例,合并冠心病31例,合并2型糖尿病23例,合并心脏肥厚或扩大48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1例。所有患者的症状、体征、心脏超声均符合急性左心衰临床诊断标准。除外有失语,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不依从检查者和失访者。

1.2 心理障碍评定

患者入院5d内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1],评分标准:0:无症状;1:轻微;2:中度;3:较重;4:严重,伴有焦虑障碍者治疗2周、4周再评定。焦虑障碍的判断标准HAMA(142)评分>14分确定患者具有焦虑障碍(表1)。

1.3 治疗方法及疗效标准

治疗包括2个方面:(1)急性左心衰竭常规治疗;(2)抗焦虑治疗:苯二氮卓类药物,阿普唑仑片0.4mg,每133次,或地西泮2.5mg,每133次,失眠者晚上给予地西泮针10mg,肌肉注射;伴抑郁者加用氟西汀(20~40mg/d)。疗效标准:治疗后HAMA评分减分率≥70%为显效,≥50%为有效,≥30%为稍有效,<30%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伴焦虑障碍的急性衰患者,治疗前后HAMA评分结果以χ-±s表示,t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HAMA评分结果示81例急性左心衰患者中焦虑障碍13例(16%),经抗焦虑治疗总有效率84.6%,其中显效7例,有效3例,稍有效1例,无效2例。治疗前后HAMA评分结果:治疗前23.8±3.6,治疗后2周16.1±2.8,治疗后4周9.2±3.5,治疗后2周及4周与治疗前比较,HAMA评分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治疗有效。

3 讨论

焦虑障碍是常见的情感障碍,不仅表现为精神上焦虑,而且存在大量的躯体症状及植物神经症状,其发病有不断增高趋势,而综合性医院非精神科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把解决躯体问题作为医疗保健行为中的主要方面,而忽视了生物-心理-社会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相互关系,忽视了对患者心境的查询及治疗。焦虑障碍与额叶、颞叶功能下降有关。该组患者的急性左心衰多因原有多种慢性疾病致慢性充血性心衰,逐渐加重、进展引起。这一突发临床事件可导致焦虑障碍[2]。有报道心脏病(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中广泛性焦虑发生率为10.4%~12.4%。本研究对13例有焦虑障碍的患者,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抗焦虑治疗,11例有效,治疗后HAMA评分数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1),无明显副作用,说明在急性左心衰中常规剂量是安全有效的。本研究提示焦虑障碍患者的躯体症状有胸痛、胸闷、心悸、阵发性呼吸困难,易误诊为急性左心衰发作或心律失常、心绞痛等,给予抗心衰、抗心律失常、抗心绞痛,则疗效不佳,但抗焦虑治疗有效,所以,对部分躯体症状明显而客观检查无阳性发现的患者警惕是否患有焦虑障碍。

参考文献

[1]侯沂,舒良.现代精神病学诊疗手册[K].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245~246.

急性焦虑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急诊科1999年1月-2002年12月所接诊的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60例。其中男27例, 女33例, 已婚56例, 未婚4例, 年龄20岁~66岁, 平均年龄 (39.87±10.61) 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6例, 中专及高中22例, 大专以上22例;与患者的关系:配偶20例, 子女35例, 兄妹4例, 祖孙1例;职业:干部12例, 工人15例, 教师6例, 学生4例, 农民13例, 无职业10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参考国际通用的焦虑症状量表自行设计, 并做了预调查, 证实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经访谈并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填表要求后, 让被调查对象独立填写, 若有家属文化程度太低, 不能理解或看不懂问题内容, 可由调查者直接念给家属听, 让家属独立选择答案。问卷当场收回。发放问卷60份, 收回60份, 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焦虑症状的表现

经调查患者家属出现频率较高的症状有:56例家属出现心情紧张、心里不踏实占93%, 感到疲乏44例占73%, 食欲不振42例占70%, 睡眠障碍38例占63%, 易激惹33例占55%。

2.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焦虑的相关因素

2.2.1 患者家属有获得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要求:

40例家属希望向医护人员咨询以获得疾病相关知识, 占80%;30例家属希望阅读相关宣传手册, 占50%;24例家属希望由宣传栏获得相关知识, 占40%。

2.2.2 对患者家属构成困扰的环境因素依次为:无家属休

息室 (48例) , 占80%;急诊流程繁琐 (45例) , 占75%;未设急诊导医台 (42例) , 占70%;急诊布局标志不明显 (36例) , 占60%;未设急诊取药、检查、收费专用窗口 (36例) , 占60%;急诊患者太多太乱 (30例) , 占50%。

2.2.3 对患者家属构成困扰的人文因素依次为:医护人员

的急救意识、诊治水平、护理质量;医院急救设备的配置;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2.2.4 医疗费用高是患者家属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急性

心肌梗死早期由于溶栓及介入治疗常产生高额的医疗费用, 使患者家属产生焦虑。原因: (1) 溶栓药物价格昂贵, 介入疗法选择进口支架;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重, 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平均住院日长, 每日平均住院费用较其他病种高。

2.2.5 患者家属的个人生活习惯改变:58例患者家属表

示在患者住院后打乱了正常生活规律, 占96%;54例患者家属表示在患者住院后工作学习的时间减少, 占90%;48例患者家属表示在患者住院后社会活动减少, 占80%;42例患者家属表示在患者住院后业余娱乐减少, 占70%。

3 讨论

“家属系统理论”认为患者发生变化时, 家庭成员也必定出现变化[1]。在实际护理工作中, 我们常忽视患者家属的要求, 忽视与患者家属的交流, 忽视患者家属的焦虑心情的反馈。在社会心理对患者影响的因素调查中, 最受重视的是社会支持, 而家属是患者的最重要的看护者和社会支持来源[2]。患者家属焦虑程度的高低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身心健康, 同时也影响到患者的情绪, 以及患者的救治和康复。因此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基础上, 护士进一步加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的心理支持, 关心安慰其家属, 满足其疾病知识和患者信息的需求是十分重要的和必要的。

3.1 开展健康教育, 传播医学知识, 以增进患者家属对疾病的了解和认知

Bouman认为患者家属了解有关疾病病情、诊疗计划、治疗效果与预后的信息可以使其产生安定感, 从而利于其适应较高的焦虑水平[3]。整体护理的对象包括家庭和社区, 家庭具有影响和调节动力[4]。缺乏家庭支持系统患者难以适应急性心肌梗死的发作。因此对其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促使家属协助患者配合医疗护理工作更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在本次调查中大多数人表示不了解疾病知识, 疾病病情及进展情况对家属的焦虑程度影响很大, 而患者家属种种焦虑症状的表现可以使患者的情绪受到不良感染。

应对措施: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宣传, 重视家属的心理支持。

一方面, 医护人员应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向患者家属介绍病情及有关疾病的知识: (1) 患者家属可以阅读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宣传手册; (2) 可以通过宣传栏了解疾病; (3) 设立咨询服务, 可以向专职医护人员进行咨询; (4) 还可以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查询系统, 患者家属根据自身需要查询, 来获得所需信息, 从而减轻焦虑症状。另一方面, 医护人员应迅速、熟练、有条不紊地采取有效的救治措施, 以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痛苦, 使患者和家属产生安全感、信任感, 减轻焦虑症状;本次调查显示患者文化程度、年龄、性别也是产生焦虑症状的相关因素, 年龄偏大、女性、文化程度低者产生焦虑症状明显。因此护理人员在给予心理支持时改变行为方式, 利用主动和面对面地和家属交流方式, 用比较易于理解的语言交待患者病情及疾病的相关信息、治疗、护理手段及措施。给予家属心理安慰, 以保证家属及家庭的支持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对患者抢救工作的相互配合。这也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体现。

3.2 建立急诊患者家属休息室

在调查中, 有48例患者家属认为未建立急诊患者家属休息室对其构成困扰占80%, 排在环境困扰因素的首位;有42例患者家属表示“看到患者经受痛苦”占70%, 排在加重心理负荷的首位;还有44例患者家属经常感到疲乏, 占73%。因此创造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休息室, 对患者家属是必要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常会遇见患者家属产生攻击性行为冲动, 与患者家属遭受的上述因素影响, 产生心理上的烦躁有关。如果家属能随时被安排入家属休息室, 进入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急诊患者家属之间相互交流沟通, 可以找到相同经历的“共情者”体会彼此的感受, 减轻内心焦虑。休息室里还可以建立各种介绍疾病的宣传资料以及计算机管理系统。

应对措施:提高患者家属的自我护理能力。

根据Orem理论:自我护理是人类的个体, 为保证生存、维持和增进健康与安宁而创造和采取的行为。对其患者家属实施自我护理技能的主要内容是执行健康行为。调查显示患者家属能够自我照护、心理调适能力高的其产生的焦虑症状少, 相反则焦虑症状多。临床护士要通过对家属宣传保健知识、健康行为的教育和形成健康行为, 实施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自我照护能力。 (1) 饮食调查, 鼓励患者家属选择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饮食, 多吃蔬菜和水果; (2) 建议适当休息, 戒除烟酒, 保证足够睡眠, 劳逸结合, 轮流陪护患者; (3) 运动适中, 促进血液循环, 增强体质, 保护自己; (4) 适当沟通, 培养稳定的情绪, 减少家属的攻击性冲动行为; (5) 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 利用心理防卫机制, 提高患者家属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3.3 设立急诊导医服务台, 帮助患者家属了解急诊室的

环境对周围环境的不了解会加重患者家属的焦虑程度。入住急诊室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属都希望尽可能快地使患者得到救治, 但是他们大多对急诊医疗环境不太熟悉, 对急诊流程不了解, 想求助于医护人员, 得到优先救治。同时急诊工作人员有限, 急诊患者就诊时间不规律, 来诊突然, 易造成急诊患者太多, 急诊秩序太乱。医院应针对以上情况, 增加服务项目, 改善急救环境, 急诊室布局合理, 标志明显、清楚。制定鲜明的急救流程, 增加导医人员以减轻患者家属的焦虑。

应对措施:满足患者家属的需求。

分析患者家属需求未被满足的原因有: (1) 传统观念上, 护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患者, 护士的职责主要是满足患者的需求, 因此患者家属需求经常易被忽视; (2) 护理人力不足, 护士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满足患者家属的需求; (3) 护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满足患者家属需求的重要性; (4) 护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能力, 认识并满足患者家属需求。因此, 合理配备护理人力, 提高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及能力, 满足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 在今后的护理管理及护理教育中应得到重视, 使护理质量得以提高。

3.4 医疗费用的减免与控制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产生的高额的医疗费用, 使患者家属产生焦虑症状。尤其对于贫困的家庭, 其家属担心经济承受能力, 若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 无法为患者提供最先进的治疗, 而患者治愈后又不能从事体力活动, 减少了经济来源, 让其患者家属陷入经济危机, 感到焦虑、心力交瘁。医院应对低收入家庭实行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减免, 也可以捐款等方式取得社会支持。医院也可以实行单病种控制, 并与医疗费用挂钩。

在新的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观的指导下护理工作的对象是整体的“人”, 是一个身、心、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不能忽略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对患者影响的调节因素中, 最受重视的是社会支持, 而患者家属正是社会支持的最大来源者。对于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家属焦虑症状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有助于护理人员对其进行科学的、整体的护理, 增进其心身健康, 为患者提供更高社会支持作出了保障, 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沈燕君.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沟通[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1, 20 (10) :453~454

[2]朱桂霞, 姚兰.癌症患者家属身心状况调查及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 1997, 13 (5) :268~269

[3]路潜, 姚景鹏.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病人家属需求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1999, 14 (8) :9~11

急性焦虑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6月符合CI急性期入选标准的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60例, 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专题学术会议修订的CI诊断标准, 排除签署知情同意书时拒绝参与本实验;医院伦理委员会认为不能纳入实验的病人;失语病人及不能完成量表测验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0例, 其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58岁~78岁 (67.75岁±12.50岁) ;入院时间12 h~96 h (72.20 h±15.50 h) ;梗死部位:基底节梗死9例, 丘脑梗死6例, 脑干梗死4例, 小脑梗死3例, 脑叶梗死3例, 多发性脑梗死5例;合并高血压病17例, 2型糖尿病11例, 血脂异常者18例, 冠心病12例;接受教育年限5年~12年 (8.52年±3.50年) 。实验组30例, 其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57岁~75岁 (66.25岁±10.25岁) ;入院时间13 h~94 h (73.50 h±16.80 h) ;梗死部位:基底节梗死10例, 丘脑梗死4例, 脑干梗死3例, 小脑梗死4例, 脑叶梗死5例, 多发性脑梗死4例;合并高血压病18例, 2型糖尿病10例, 血脂异常者19例, 冠心病11例;接受教育年限4年~13年 (8.21年±3.64年) 。两组病人年龄、合并疾病、入院时间、接受教育年限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和实验组3例2例因经济原因等因素退出实验。

1.2 方法 所有病人入院治疗方法按照脑卒中治疗指南进行, 入院1 d、7 d和14 d均完成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估焦虑情况 (14个项目, 0分~4分的5级评分法) 。对照组病人护理均按常规进行,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第2天开始进行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成员均经过统一培训。

1.2.1 常规护理 ①入院宣教:介绍环境和本科室医疗护理特色及病人基本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康复训练的目的、时机和重要性, 如吸烟、嗜酒者劝其戒烟、限酒。协助医生及帮助病人完成各种检查, 开始药物治疗。②用药指导:遵医嘱按时、准确用药, 用药期间要耐心与病人及家属交流, 告知其用药目的及注意事项, 防止应用抗凝药期间病人发生脑出血等并发症。③饮食指导, 嘱病人低盐、低脂饮食, 适量糖类、丰富维生素食物。对吞咽困难的病人应以坐位或头高侧卧位喂食为宜, 并缓慢喂入。对发病24 h~48 h仍不能自主进食或进食时反呛明显、吞咽困难者应遵医嘱, 及时给予鼻饲饮食, 防止误吸引起窒息或肺部感染。

1.2.2 心理护理 CI病人多为高龄、合并疾病多, 病后行动多不便, 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主观上愿意住院治疗和康复的决心, 但是同时病人又担心住院时间长、费用高、康复难度大、家人照顾难等。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 住院后立即对病人及家属进行详细的讲解, 包括治疗、CI发病原理、康复过程、如何配合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并配合视频, 使病人对病情有较全面的了解, 借以减轻或消除紧张、恐惧心理等, 稳定心绪, 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治疗过程中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问题进行行为治疗, 针对其担心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释。行为治疗包括向病人运用转移分散注意力的方法转移分散其注意力, 包括视觉分散法 (如看电视、读书、看报等) 、听力分散法 (听音乐、戏曲等) 和触觉分散法 (如轻按摩等) ;松弛疗法如心悸、烦躁时做连续深呼吸。肌肉放松训练, 通过教会病人有规律的收缩和放松, 使全身骨骼肌张力下降, 进入完全松弛状态, 从而缓解紧张、恐惧心理, 消除因惧怕手术而导致的不良心理反应。同时采取同一病室病人成功康复的例子进行现身说法, 增强其自信心。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CI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血管病变的基础上, 管腔狭窄、闭塞或有血栓形成, 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 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目前CI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 早期治疗效果尚可, 特别是超早期的溶栓治疗效果更明显, 但是大部分病人都因为就诊时间晚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一般来说只要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克服心理方面障碍, 康复的效果比较满意。因为老年人的个性特点因素和对CI治疗了解甚少, 病后担心、害怕等心理问题非常普遍。有研究表明, CI病人在一定的发病时间内抑郁因子得分与发病时间呈正相关, 焦虑因子得分与发病时间呈负相关, 即先焦虑、后抑郁[1]。因此护理也应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 针对具体问题开展心理护理, 促进病人康复。因为该病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 老年人容易出现异常的心理活动, 焦虑情绪改变是老年急性CI后的常见并发症, 多种因素均可影响其发生率, 焦虑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之间基本呈现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另外, 焦虑抑郁情绪不利于脑神经功能的恢复[2], 从而影响康复的过程及疗效, 因此早期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是病人康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研究发现, 两组病人在入院时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 实验组在入院时达到高峰并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减轻。实验组病人入院治疗后的焦虑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轻且呈下降趋势;同时发现对照组病人7 d时焦虑比入院时还严重并且减分下降速度慢, 实验组的良好效果可能与开展的心理护理有关, 起到了减轻了病人焦虑的作用, 同时说明传统的护理方法还是有不足之处。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对病人疾病的护理也由功能制护理转变到以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心理护理也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的是使病人了解有关自己疾病和康复保健知识,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提高住院适应能力, 以良好的心态促进康复[3]。心理护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和护理方法, 在医治病人机体疾病的同时, 要特别重视病人的心理健康, 尤其是CI病人, 针对病人病后的心理活动特点, 实施全面而有效的心理护理, 对病人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朱丽娜[4]的研究一致。

CI病人一般均为老年人, 作为一个特殊的治疗群体, 心理状态既与一般病人有共同的特点, 同时也有其独有的特点[5,6]。认识到心理护理对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性, 在治疗CI病人的同时, 同时配合心理护理, 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 增强治疗的信心, 促进病人最大限度的康复和回归社会, 但是同时也不能忽略基础护理措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张平, 魏云.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的调查分析及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 13 (4) :44-45.

[2]刘燕南, 刘军, 张艳梅, 等.142例脑梗死患者的心理调查和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7) :106-107.

[3]郑国俊, 兰丽梅, 梁晓艳, 等.老年急性脑梗死后焦虑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 30 (12) :27-28.

[4]朱丽娜.脑梗死后焦虑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 2010, 19 (3) :232-233.

[5]杨善美, 杨士芝.脑梗死50例心理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8, 14 (13) :33.

急性焦虑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病人160例, 均为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所有病例的诊断标准符合ACS新的分型标准[2]。全部病人入院期间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全面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心肌酶学证实, 排除感染、严重肝肾疾病、痛风、糖尿病、心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病及恶性肿瘤等病史者。排除有凝血障碍、血小板减少及活动性出血等病人。其中男110例, 女49例, 年龄42岁~86岁 (56.5岁±7.2岁) ;发病至治疗时间2 h~21 h (8.9 h±2.2 h) ;急性心肌梗死110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心功能 (NYHA分级) Ⅰ级~Ⅳ级, Ⅰ级48例, Ⅱ级60例, Ⅲ级20例, Ⅳ级32例;左室射血 (EF) 分数<0.40。伴高血压23例, 高血脂18例, 糖尿病12例。将该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双盲法分组,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0例, 两组病人在年龄、发病时间、ACS分型、心功能分级、合并症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护理

1.2.1 对照组 采用心内科常规护理。

1.2.1.1 密切观察病情

入院后所有病人严格卧床休息, 禁止探视, 护士勤巡视病房, 认真、细致、严密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观察病人的呼吸、心律、心率、血压、意识变化。应注意监测尿量及检查肾功能[1]。病人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呼吸变化, 预防病人出现脑损害。对于该类指标检测, 开始15 min~30 min测1次并记录, 以后30 min至1 h测1次, 平稳后4 h测1次。

1.2.1.2 静脉通道的建立

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道, 1条选择上肢静脉, 以便迅速增加有效血容量, 改善冠状动脉灌注, 维持有效血液循环。静脉输注门冬氨酸钾镁30 mL/d。1条选择下肢静脉,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根据心电监护调整滴速, 不影响抢救工作进行。并根据病人的反应, 及时调整输液速度。

1.2.1.3 氧气吸入

ACS病人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 低氧血症是梗死面积扩大的主要因素, 吸氧越早越好。最初持续中流量氧气吸入, 流量为4 L/min~6 L/min, 待病人病情稳定后改为间歇低流量吸入, 流量1 L/min~2 L/min。

1.2.1.4 饮食及通便护理

向病人及其家属介绍ACS的相关知识, 饮食宜清淡, 以低热量、产气少、低脂肪、低钠、易消化的食物为宜。病人由于卧床, 消化功能减退, 胃肠功能受到抑制, 排便、排尿困难, 嘱病人排便时不易用力, 指导病人适应在床上大小便, 便秘时可给开塞露栓剂或缓泻剂[2]。

1.2.1.5 药物护理

纠正酸中毒, 应用心血管活性药物, 适当补充血容量, 镇痛、抗凝、祛聚、营养心肌及抗心律失常等治疗。对有剧烈胸痛症状的病人给予吗啡3 mg~5 mg静脉注射, 生理盐水100 mL+尿激酶150×104 U于30 min内静脉输注进行溶栓治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主要的方法有心理疏导法、情绪转移法及身心松弛法。

1.2.2.1 心理疏导

加强护患交流, 主动倾听病人的诉说, 获得病人的信任, 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不安与痛苦, 以评估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耐心解决病人的问题, 让他们有机会发泄, 使病人保持一个比较平和的心态, 理顺自己的情绪。

1.2.2.2 情绪转移法

根据病人不同的年龄、性别、习惯、爱好及文化素养等, 培养病人的多种兴趣, 转移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过度关注, 选择轻松、舒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作为干预材料, 以解脱病人现实的压力, 提高多种病症病人的生理、心理健康水平以及认知能力、社交能力, 从而缓解躯体和精神痛苦。

1.2.2.3 身心松弛法

病人自然端坐, 闭目养神, 两手掌放在两膝, 注意力集中在两脚心, 均匀平缓地呼吸3 min~4 min, 使病人放松每一组肌群, 并将此感觉扩展延伸到全身, 缓慢睁开双眼, 每次30 min。该法可使病人消除杂念, 身心平和。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病人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应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 (SDS) , 两个量表均20个条目, 用以评定调查对象的焦虑、抑郁主观感受。<50分为无焦虑或抑郁, 50分~59分为轻度焦虑或抑郁, 60分~69分为中度焦虑或抑郁, ≥70分为重度焦虑或抑郁。SAS、SDS国内常模分别为29.78分±10.07分、33.46分±8.55分。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3.0统计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各种心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ACS是一种临床急症, 主要原因是心肌大面积缺血缺氧导致心脏泵功能衰竭, 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 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3]。ACS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临床表现为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 起病急, 病死率较高[4]。由于该病发作过程中产生的濒死感, 对病人造成了不小的心理打击, 加之病人治病的花费较大, 很容易产生不良心理反应。这种反应能引起机体免疫机能降低, 抵抗力下降, 当病人心理失衡时, 焦虑就走向了极端, 不仅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且对病人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5]。本研究结果表明, ACS病人均存在一定的焦虑、抑郁现象, 评分均高于国内常模 (P<0.05) 。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 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心理疏导法、情绪转移法及身心松弛法, 结果表明, 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较护理前显著下降 (P<0.05) , 且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减轻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焦虑情绪, 增强病人的治疗依从性。

参考文献

[1]张国娟, 邱红梅, 王家英.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7, 29 (1) :49.

[2]葛莉, 张秀娥, 布丽嘱.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7 (3) :59-60.

[3]尹红, 唐雪梅, 王海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理应激的分析及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 2008 (14) :466-467.

[4]王馥梅, 张俊玲, 相风兰, 等.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焦虑抑郁的发病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10) :146.

上一篇:“一条龙”体系下一篇:泄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