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焦虑症个案报告

2024-07-02

考试焦虑症个案报告(通用5篇)

考试焦虑症个案报告 篇1

1. 求助者基本资料

小茹, 女, 19岁, 济南某中学高三复读生, 中等身材, 偏瘦, 经询问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家族无精神病史。父亲是一国企下岗工人, 近两年来, 赋闲在家, 信仰佛教, 成为居家居士;母亲是一位教师, 家庭生活较为拮据。求助者性格内向沉静, 学习非常认真刻苦, 复读两个月来, 出现紧张焦虑, 食欲减退, 失眠, 肠胃不适等症状。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学习时紧张不安, 注意力无法集中;食欲较差, 肠胃不适, 课堂上时有肠排气 (俗称“放屁”) 事情发生, 致使不愿意进教室, 害怕做题和考试, 学习受到很大影响。

个人陈述:我是家里的独生女, 父母工作收入都一般, 他们对我抱有极大的期望。近两年爸爸不出去工作, 家庭主要重担落在妈妈一人身上, 对爸爸心有不满。这种家庭情况让我也很自卑。自小学以来, 我就非常听话, 学习的事基本不用父母操心, 很刻苦, 成绩一直到高中都能在班里名列前茅。去年高考583分, 没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看到平时不如自己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 感觉非常没有面子, 遂决定复读。复读以来的两次月考都不好, 我常想, 如果这次高考不如去年, 我简直没有脸见到我熟悉的人, 尤其是愧对妈妈, 上课时慢慢发现自己很紧张, 生怕学不好, 慢慢出现食欲不振、便秘、失眠等现象。有一次考试时肠排气, 气味很大, 周围同学低声嘲笑, 而且那次考试很不好。后来, 一到做题的时候就害怕放屁, 越紧张就越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这让我更加心神不宁, 我甚至害怕进教室, 害怕看书, 更害怕做题考试。

3. 观察和他人反映

老师和同桌的反映:据老师反映, 自本学期开学以来, 该生心理压力一直很大, 害怕考不好会更丢人, 对不起父母。平时学习很积极刻苦, 与同学们关系较为融洽, 属于比较省心的学生。同桌反映,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 上课有时注意力不集中, 自从第二次月考试两次肠排气后, 课堂更加紧张, 心神不宁, 特别是做题的时候, 焦虑情绪更明显。

咨询师观察:求助者第一次是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心理咨询室。开始说话时, 很有礼貌, 思路清晰, 语言表达很清楚。在谈及学习时, 情绪低落, 说话声音不大, 流露出沮丧和焦躁情绪;特别是谈到妈妈时, 眼圈微红, 声音哽咽, 觉得对不起她。

4. 评估与诊断

4.1 对求助者心理状态的评估。

4.1.1 对求助者的心理测验结果:

4.1.2 对求助者的心理状态的评估。

(1) 求助者复读高考, 这是较强烈的现实刺激;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并已泛化, 反应对象已泛化;有一定的自卑、胆小等人格缺陷:有轻度抑郁 (SDS-63分) ;有中度焦虑 (SAS-61分) 。持续时间2个月。心理健康状态较差。 (2) 经医院检查, 无躯体性异常情况, 缺乏器质性病变依据。

4.2 对求助者的鉴别诊断。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 排除精神疾病, 应属于正常心理范畴。求助者没有兴趣缺乏、自罪自责和自杀等意念, 可以排除抑郁症。但考虑到其有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如食欲不振, 胃肠不适, 失眠等, 也存在如坐立不安等运动性不安。从以上依据初步诊断为考试焦虑引起的焦虑性神经症, 以心理辅导为主。

5. 咨询过程

5.1 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测验和评估诊断, 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订以下目标。

具体目标:改变求助者对于考试及相关情境的不良认知, 缓解目前的焦虑症状和抑郁情绪, 减少躯体症状, 正确看待高考, 能够正常有效地进入学习状态。

最终目标:调整对事物的认知方式, 增强自信, 完善人格, 以正确的心态对待成败, 促进心理健康, 使求助者学会自我调控。

5.2 咨询方案:

根据求助者的问题拟采用的主要咨询方法是认知行为疗法: (1) 认知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简称RET) :其核心思想是引起人们焦虑情绪及行为的原因并不是事件本身, 而是个体对事件的评价。本案咨询的目标之一就是让求助者明白, 生理上的不适因为体检没有器质性病变, 所以心理上的焦虑才是根本原因。而对于考试的焦虑则是自己的认知偏差和不合理性导致的, 纠正这些偏差, 从而达到正确认知考试, 形成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2) 行为疗法:其一, 放松训练。主要用于调整求助者在考试及教室情境中的情绪反应。其二, 自信心暗示训练。在放松状态下以积极的肯定的语言暗示, 提升求助者的自信。其三, 系统脱敏训练。通过使求助者在放松状态下接触 (实际的或想象的) 恐惧对象来克服焦虑。本案咨询的目标之一就是消除由考试焦虑引发的对教室、试卷的焦虑情绪以及由此产生的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适应教师等学习环境和对象, 从而达到消除不必要的焦虑情绪。

5.3 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咨询协议阶段 (2次咨询) 。

时间:2011.11.4和2011.11.6。

目的:在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建立信任关系, 确定问题达成共识, 形成协议。

方法:会谈, 心理测验。

过程: (1) 第一次咨询: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 并登记备案, 介绍心理咨询过程中的相关事项, 特别是保密性原则, 确立积极的咨询关系。

(2) 第二次咨询:分析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做了相关的几种测验, 作出评估和诊断, 确立咨询的目标。

第二阶段:观念和行为改变阶段 (4次咨询) 。时间:2011.11.13、11.20、11.27和12.04。

目的:让求助者认识到并改变不良的认知、思维方式, 并作出行为改变。

方法:会谈、放松训练、理性—情绪疗法、系统脱敏。

过程: (1) 第三次咨询:由于咨询者的焦虑已经有泛化的倾向 (因为肠排气害怕进教室) , 所以先让其学会放松训练, 因此, 这次咨询主要介绍放松训练和自信心暗示训练。本案采用简单的呼吸松弛法。具体做法是:先深深地吸一口气, 尽可能让鼻子和嘴巴同时吸, 感觉气流顺着气管由上到下, 汇集在丹田, 腹部隆起, 然后屏气, 感到有点憋闷感时再缓缓的由下贯通身体一直到头部, 慢慢呼出。呼气要尽可能彻底些, 反复训练20次。最后, 布置咨询作业:每天做1~2次放松训练, 记录自己的感受;把你心里的焦虑想法写下来;按照担忧程度依次排列这些项目。 (2) 第四次咨询:首先反馈咨询作业。其次, 介绍理性—情绪疗法原理。根据求助者的担忧清单, 对它们进行合理性分析, 使求助者认识到并不是考试这一事件 (A) 引起考试焦虑这一情绪性后果 (C) , 而是固有的一些观念 (B) 释然。这些观念有以下几种错误:绝对化要求 (如“这次高考必须比去年考得好”等) 、过分化概括 (如“一两次考不好就推论将来一定也考不好”等) 和夸张推论 (如“考不好就没有人生前途了”等) 。通过分析和解释, 求助者接受此理论解释。最后, 布置咨询作业:要求求助者以后头脑中再出现这种错误观念, 就告诉自己这些问题已解决, 不必再有这些荒唐的想法了。 (3) 第五、六次咨询:首先, 反馈咨询作业;其次, 进行系统脱敏训练和放松训练。通过求助者想象考试场景, 共同商定考试焦虑等级。具体做法:先进行放松训练, 在放松状态下, 通过想象唤起焦虑状态, 评估焦虑水平, 然后运用放松技术进入放松状态, 再次评估焦虑水平, 直至焦虑水平降到最低, 进入下一级焦虑情境。最后, 布置咨询作业:按要求完成各级的考试焦虑情境想象, 能保持放松;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高自信心, 在紧张状态出现时, 学会用放松技巧进行调整。

第三阶段:咨询结束和巩固阶段 (2次咨询) 。时间:2011.12.11。

目的:巩固前两阶段的治疗效果, 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 提高求助者生活中应对各种问题的能力。方法:会谈。自信心暗示训练。

过程: (1) 第七次咨询:首先, 介绍自信心暗示训练:复习放松训练, 在身体进入完全放松状态下, 想象一个充满热情、自信的形象走到内心, 她不断跟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我精神饱满, 充满能量、我一定会成功的”等。反复几次训练。请求助者谈自己整个咨询过程的体会和感受;其次, 进行SCL-90、SAS、TAT、SDS测验, 并将测验结果与咨询前结果进行对照, 让求助者看到自己的成长, 巩固自信心, 学会日常生活中自己解决问题。

(2) 第八次咨询:与家长的会谈, 谈论家长对孩子的合理期望值、对求助者的全面的评价以及营造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等, 为求助者获得更多的家庭支持。

6. 咨询效果估

6.1 咨询后的心理测验结果:

6.2 求助者自我评价:

对自己的一些认识有了正确和深入的理解, 不再有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 能够自信地走进教室进入学习状态, 睡眠状态很好, 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考出更好成绩。

6.3 社会支持系统评价:

性格开朗很多, 情绪正常稳定, 与同学们沟通增多了, 学习成绩很快提高了。

6.4 咨询师的评价:

通过回访, 发现咨询基本的预期目标已达到, 求助者消除了焦虑, 改变了不合理认知, 自信心增强。

7. 总结与思考

本案是一位高考复读生因为强大的心理压力, 导致焦虑性神经症, 同时又把月考的失败和偶然的肠排气联系在一起, 从而泛化到与考试有关的事物和情境, 都让她因为害怕肠排气遭到同学们笑话, 从而更加焦虑。为了尽快解决这种情况, 先进行放松训练, 让求助者感到安全、放松。这之后再进行认知矫正和系统过敏等干预训练, 效果较好。由于考试焦虑来源较多, 特别是考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为其营造的氛围非常重要, 所以咨询必须干预家长、教师和同学们, 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本文报告了一例高考复读生的考试焦虑的咨询治疗。运用放松训练、理性—情绪疗法、系统过敏和自信心训练等方法, 通过各阶段的心理咨询, 有效地缓解了焦虑情绪, 能够正常学习和考试。

关键词:考试焦虑,放松训练,理性—情绪疗法,系统过敏法

参考文献

[1]美]RaymondG.Miltenberger.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 (第三版) [M].石林,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2]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朱小敏.高三学生高考前考试焦虑的质性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

[4]张海珍.大学生考试焦虑的个案咨询报告[J].陕西教育, 2009, (4) .

[5]郑希付高中生元担忧与考试焦虑[J].心理科学, 2004, 27 (2) .

考试焦虑症个案报告 篇2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论文题目: 一例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 名: 王 青

身份证号: ***1193111

一例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王青

摘要:本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为一例焦虑情绪求助者进行了心理咨询,针对其非理性的信念进行了一系列的有效矫治,指导求助者学会用新的、合理的认知方式,结果很好地改善了求助者的考试焦虑,不安,紧张等情绪,并帮助她学会用现实,合理的思维方式。在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的同时辅助放松疗法,使她能以正确的积极的方式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本文详细记述了本案例的基本情况和心理咨询的过程。

关键词: 一般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肌肉放松训练一、一般资料

小珊(化名),女,16岁,初三一学生。她成绩优异,是班里的班长。平时和同学相处得很融洽,是同学学习的榜样,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二、个人成长史

足月顺产,自幼身体健康。在读幼儿园时就表现出聪颖可爱的一面,深得幼儿园老师的喜欢。进入小学,因为其母亲是小学教师,对她要求严格,她也很懂事,每次考试都能讨得母亲的欢心,母亲一直也引以自豪。在小学至初中,其学习刻苦认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来都是一帆风顺。求助者的性格有两面性:在老师和家长面前表现的较内向,听话;在同学面前则能说会道,具有一定的领导才干,在同学中威望较高。

三、主诉和个人自诉

主诉:近一个月来,情绪烦躁不安,焦虑,睡眠差,上课时易走神,作业效率明显变差。害怕各类考试,想到中考就更加烦躁。

个人自诉:求助者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班级前三名。学习上特别勤奋,认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今年春节走亲访友时,亲戚朋友对求助者期望很高,认为她肯定能考上最好的高中。母亲虽然没有给予求助者以压力,但行为表现出来,每天陪读到深夜。一个月前,一次数学考试求助者得了七十几分,被数学老师批评了一下,自己也懊悔不已,自责自己考这么的分数,以后怎么参加中考?以后上课加倍认真,生怕考试再考砸,可是越担心越容易出状况,两个星期后的物理考试又不是优秀。这样上课时开始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作业效率也明显变差,不该出错的地方老是出错。一想到几个月后的中考,就浑身出汗,变得烦躁不安。晚上睡觉有时也会翻来覆去睡不觉,故睡眠质量不高,担心长期下去自己会出什么问题,想尽快摆脱这一窘境,前来寻求帮助。

四、观察和了解情况

求助者独自求诊,小姑娘长得眉清目秀,衣着整洁,举止得体,对咨询师极有礼貌,有涵养。说话时言语表达流畅,思路清晰,表述自己近日为成绩退步感到恐慌,睡眠质量不高。

躯体方面:求助者无重大生理疾病,身体无不适感,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

人格方面:人格稳定,生活习惯均无异常。

社会功能方面:能正常地学习,做好班长工作,与家庭成员、老师、同学正常交往。

医学检查:母亲曾带求助者上医院作医学常规检查,均无异常。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综合临床所收集的资料,该求助者智力正常偏上,自知力完整,无感知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个性稳定,无重大躯体疾病,无家族史及遗传病史。求助者主要问题是不良的情绪反应和行为不适。主要表现在求助者目前尚未从几次考试失误的事件中解脱出来,从而有了焦虑的情绪。其症状表面上与考试失误有关,其实质与求助者存在非理性的信念密切

相关,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

(二)诊断:一般心理问题,属于焦虑情绪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能主动就医,并且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睡眠障碍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局限在考试的范围内,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影响。从病程看,病程只有1个多月,综合以上,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时间也较短,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a)心理测试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分,粗分52,标准分65,提示有中等焦虑。

b)根据以上依据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鉴别诊断有: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不主动求医,有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能主动就医,并且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反应己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在症状上主要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出现泛化和回避,反应也和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持续时间长,大于3个月或半年。而该求助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多月,因此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病因分析 1 生物原因:

该求助者的问题中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2 社会原因:

(1)存在负性生活事件,接连几次考试不理想,自信心严重受挫。

(2)家庭教育中,父母对求助者期望值过高。(3)学校老师,同学对求助者期望值也过高。3心理原因:

(1)存在明显的认知错误:作为优等生,每次考试必须优秀这样才能保证考上最好的高中。

(2)学习的目的性就是为了讨父母欢心,在老师和同学的面前证明自己的实力。

(3)性格上追求完美,争强好胜。(4)被焦虑情绪所困扰不能解决。六、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法及原理

1.咨询目标:根据以上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根据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分析考试失常引起的非理性信念所导致的情绪困扰,尽可能地减少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情绪困扰与不良行为的后果,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担心等情绪,并改善睡眠状况。学会了肌肉放松技术,初步控制心理紧张。

远期目标:改变非理性信念和不合理的行为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信念和行为模式。.方法:本案例求助者认为在学业上必须优秀,这样才能在中考中发挥正常,只有考上最好的高中,才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可见其焦虑情绪与不理性信念密切相关。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了合理情绪疗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纯理论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

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并建立起合理,正确的理性观念,促使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发展。

肌肉放松训练的具体方法是针对身体上各个肌肉群先集中注意使肌肉绷紧,仔细感受并保持肌肉的紧张状态,5秒钟之后,解除肌肉的紧张状态,并注意体会肌肉放松后的松软、无力、温暖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情绪从紧张到放松的变化,心情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变得愉悦。

3.原理: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该理论又称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引发人的情绪和行为变化的不是诱发事件,而是个体对诱发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求助者常用一些现实不协调的非理性的认识和信念来分析看待事物,从而产生自我焦虑情绪。通过改变其对事物的非理性认识,态度和看法就可以改变其不良情绪和行为。该求助者就可以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一些挫折,从而促使身心的和谐发展。

肌肉放松训练的原理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身体肌肉的放松与情绪的紧张是一对互相制约肉的状态。在同一时刻,个体身上这两种状态不可能同时并存。一种状态的出现或加强必然导致另一种状态的消除或减弱。因此,放松技术就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得到深度放松的技术,以放松的状态对抗紧张的状态,从而达到缓解、消除紧张情绪的目的。

七 :双方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3)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2)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

(3)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终止咨询。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3)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八 咨询时间与费用

(1)时间: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2)费用:属于学校工作,打扫咨询室卫生一次。九: 咨询过程

(一)第一次咨询

目的:收集资料,建立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

方法:在咨询开始时,充分尊重求助者。用摄入性会谈法收集求助者的详细资料,通过倾听,共情,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让求助者做焦虑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2,标准分65,提示有中等焦虑。初步确定求助者的主要问题所在。运用解释技术,向求助者解说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使求助者尝试接受该理论,使求助者认识到ABC的关系,使她能结合自己的问题给予

初步的分析。

布置作业:建议求助者将自己最近困扰自己的内容记录下来,同时让她写出自己的情绪,行为困扰结果(C)和诱发事件(A),并对其作初步的分析,找出不合理的地方。

小结:试图让求助者找出其非理性的信念。(二)第二次咨询

任务:通过进一步解释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帮助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适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件,而在于自己的认识和信念与现实不协调,找出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并结合求助者的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促使其改变自身的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改变其不良情绪和行为模式。

方法:通过苏格拉底辩论来启发求助者对非理性的信念和行为模式的认识,并代之以理性信念,建立新的,合理的信念。

过程:先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在心理问题的核心作用。

咨询会谈片段摘要 : 咨询师:谈谈你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

求助者:以前我没有太在意自己的想法,通过回忆,原来我一直以来对考试成绩太在意,连续几次考试的失利,是我不能接受,也是我不知道如何去面对的,各种不好的想法从脑子里跑了出来。

咨询师:能具体谈谈有哪些不好的想法吗?

求助者:考试考砸了,也就考不上重点高中,考不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也就没希望了,这会让家人、老师、亲戚 们失望,自己也无颜面对他们。作为班长,平时特崇拜我的同学们也会取笑我,总之我心里十分苦恼。(诱发事件A:几次考试失利。具体结果C:我的内心十分苦恼。)

咨询师:你是说,这几次考试考差了,你就会考不上重点高中?

求助者:是的,肯定会考不上博文中学的。咨询师:你有什么理由这么肯定呢?

求助者:如果要考上博文中学的话,每门成绩基本上要达到优秀,现在我的数学成绩退步了二十多分,物理又不能保证达到优秀,两门理科有了这么大的退步,肯定考不上了。(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肯定会考不上博文中学。)

咨询师:那是你自己的估计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你能保证,你的估计准确无误吗? 求助者:(沉默了一下)不能。

咨询师:几次考试失利就认为会考不上博文中学,这是你自己的

想法还是有科学根据的?

求助者:是自己的想法。(说完就开始沉默)

咨询师:你的这些想法只是你的主观看法,根本没有科学根据,不能保证会是事实。考试的几次失利并不说明你的学习能力差,更不能说明你的知识基础差。其实在我们学校每年考试博文中学的同学中,几乎有一半是在最后一次中考中杀出来的黑马,平时这些同学的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他们凭借着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挺进了博文中学。即使到那时侯你的分数离博文中学的分数差点,还有很多的选择机会,全市其它重点高中,每年的高考成绩相当不错呐。你这样想想可以吗?

求助者:那我来试试吧。咨询师:好的,你自己来一下。求助者:这样一想,我的感觉好多了。

通过与求助者的谈话找到了其不合理的信念:考试的几次失利就不能考上重点高中。找到影响自己情绪的想法后,接着再找出理由来反驳这些想法,从而增强自信心。用同样的方法先帮助求助者认识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在心理问题的核心作用,逐步找出其它非理性信念。

非理性信念还有:

(1)作为班长,应该每次考试都得是优秀,这样才能上最

好的高中。

(2)只有考上最好的高中,自己才是父母,老师心中的好孩子,好学生。

接着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从理性到感悟,从一般到具体就其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让求助者学会用理性的思维方式,帮助求助者彻底改善原先适应不良的焦虑,紧张,担心等促使其心理健康和谐发展。关键是学会用“希望”“想要”代替“必须”“应该”等,从而使求助者建立新的合理信念,提高自信心。

逐步建立的理性信念有:、虽然我是班长,我也不可能在每次考试中得到优秀,几次的失误并不说明什么。

2、通过我的努力,即使考不上最好的学校,我仍然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3、我读书不是为了讨父母和老师的欢心,而是为了实现我人生价值,个人成长,以后为社会做贡献。

4、要想成绩稳定,不退步,只有放松再放松。

小结:通过苏格拉底式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学会用“希望”“想要”代替“必须”“应该”。

(三)第三次咨询

目标:在求助者逐步已经建立合理,正确的理性观念时,求助者反映感觉仍然有焦虑情绪存在,第二次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出粗分44,标准分55。数据显示焦虑情绪有明显减弱,但仍然还有,故考虑运用肌肉放松训练减轻其焦虑情绪。

肌肉放松训练的原理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身体肌肉的放松与情绪的紧张是一对互相制约的状态。在同一时刻,个体身上这两种状态不可能同时并存。一种状态的出现或加强必然导致另一种状态的减弱或消除。因此,放松技术就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得到深度放松的技术,以放松的状态对抗紧张的状态,从而达到缓解、消除紧张情绪的目的。

过程:让求助者在练习时穿舒适、宽松的衣着,去掉一切

装饰品,不要带眼镜,尤其不能带隐形眼镜,跟随老师一起做肌肉放松练习。求助者可以坐在椅子上,保持躯体舒服。

咨询师:现在,我们开始做放松练习,尽量做得舒服些,闭上眼睛,按我的指导语紧张、放松某些肌肉群,并注意紧张和放松时的不同感觉。每组肌肉紧张5秒种,然后慢慢放松,保持10秒钟,再做第二次或下组肌群的练习。

1.握拳曲腕:双手握拳,向上弯曲手腕,感觉手和前臂的紧张(保持5秒)。松开拳头,伸直手腕,自然放松,注意放松的感觉(停10秒)。

2.屈肘耸肩:前臂向上弯曲并外旋,双肩向耳部耸起(保持5秒)。现在放松,体验紧张和放松间的不同感受(停10秒)。

3.曲颈皱眉:头向后紧靠椅背,皱起眉头(5秒)。舒展眉头,颈部放松,体验紧张、放松的感觉(停10秒)。

4.闭眼咬牙:紧闭双眼,咬紧牙关,嘴角向后,双唇紧闭,感觉面部的紧张(5秒)。自然放松,体验放松的感觉(10秒)。

5.下巴贴胸:将下巴贴近胸部,感觉到颈前部肌肉的紧张(5秒)。现在放松下来(10秒)。

6.拱背挺胸:现在注意后背肌肉,拱起后背,挺起胸部和腹部,你能感觉到后背的紧张吗?(5秒)。现在放松,你感觉很轻松(10秒)。

7.吸气缩胸:现在深吸气,憋气(5秒)。好,呼吸放松,感受紧张、放松的差别(10秒)。

8.收腹憋气:现在将注意力放在腹部,绷紧腹部肌肉,憋气(5秒),呼吸,9.

提肛收臀:收缩肛门括约肌和臀部肌肉,感觉紧张(5秒)。现在放松(10秒)。

10.伸腿跷趾:伸直双腿,脚趾向上跷,使脚,小腿,大腿肌肉紧张起来(5秒)。现在放松,全身放松。

(休息5分钟,再重新练习一遍全部肌群)。目标是让求助

者初步学会10组肌肉放松。

布置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在家中安静的房间中练习肌肉放松,每天练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随着练习的熟练,每次的时间可减少到20分钟左右或更短一些,日练次数也可减为一次。放松训练的时间一般应安排在午饭过后一小时或晚间睡觉之前。经过一段时间对紧张和放松的交互练习后,应能在需要时,随心所欲地充分放松自己的身体。要注意的是,放松训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必须经过数周乃至几个月的练习,方能收到明显的效果。因此,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训练。另外,可用一张表格来记录评定每日的训练情况,用1至5的级别来表示自己达到放松状态的深度。1代表最浅的放松状态,5代表最深的放松状态。由此可以了解自己练习的进展,也便于咨询师的检查和指导。

(四)第四次咨询

目标:继续巩固求助者学到的理性信念和行为模式,懂得自我接受,自我释怀,达到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检查求助者的肌肉放松训练的记录,在求助者渐进性放松肌肉训练的同时运用想象放松。

方法:对求助者建立新的,合理的信念和行为模式进行及时的阳性强化,并想象放松练习。

过程:咨询会谈片段摘要

咨询师:想象在考试过程中马上要发考卷,你也不知道什么样的题,这时候大多数考生可能会比较紧张了,心快提到嗓子眼了,有些人可能全身肌肉就比较紧张,紧张率增高,你这时候全身肌肉紧张,手心出汗,腿脚发麻,想一下这时候你该怎么办?

求助者:好的,让我想象一下,(沉默一会儿)„„我可以轻轻地闭上眼睛,刚开始感觉头部很沉重,重重地落在双肩上,双肩沉重,上臂沉重,前臂沉重,重重地落在腿上,我的手心有汗了„„

咨询师:请你好好想一想,你该怎样让紧张的肌肉变得放

松呢?

求助者:我想可以尝试着渐进式肌肉放松,让我感觉一下自己的呼吸,现在我深吸气,憋气(5秒)。好,呼吸放松,(10秒)。头向后紧靠椅背,皱起眉头(5秒)。舒展眉头,颈部放松,(停10秒)现在将注意力放在腹部,绷紧腹部肌肉,憋气(5秒),呼吸。

咨询师:你现在感觉怎样?

求助者:我感觉好多了,心也平静下来了,整个身体也放松了,不感到紧张了,我想考试时我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了。

咨询师:很好,恭喜你初步学会调节自己的紧张情绪,在以后生活中多加强练习,平时各部分肌肉放松都做完之后,还可以继续给自己一些暗示语:现在我感到很安静,很放松„„非常非常安静、非常放松„„全身都放松了„„(自己从1默数到50)„„最后睁开眼睛。这样效果更好。

小结:肯定求助者的自我改变,强调咨询要点,使求助者进一步了解自己问题的前因后果,明确今后努力方向,帮助求助者运用学到的方法和经验应付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五)第五次咨询

作为最后一次咨询,在咨询中,我第三次让求助者做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出粗分36,标准分45,提示适度焦虑。求助者感觉一切良好,每天睡觉前做一次放松练习,睡眠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她高兴得告诉我她把放松肌肉训练教会了同学们,同学们希望我在心理课上多教大家一些放松技巧呢。在整次咨询中我采取了相对被动的姿态,让求助者处于自动的角色,引导求助者以独立、自主、积极的角色和方式,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分析、处理自己的问题。我是这样结束这次咨询的“通过这件事,你是不是可以从中体会到很多的东西,如如何理性地思考问题,如何对待焦虑而不会被焦虑情绪所打倒,如何让自己快速放松下来,诸如此类的,你好好想了,并应用于今后的生活中,相信你会越来越健康和成熟。”求助者对以后的

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

十、咨询效果的评估:

求助者的自我评估:求助者的睡眠状况已有良好的改善,心情好转,学习成绩明显稳定。

老师与同学的评估:求助者学习热情高涨,效率高。咨询师的评估:求助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所领悟,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36,标准分45,提示适度焦虑。(求助者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应该有一些焦虑情绪,可视为是适度焦虑。)

求助者学会简单的放松法,以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紧张情境。

十一、咨询总结:

本案例中,咨询师与求助者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比较全面地了解求助者的情况,并取得了求助者及父母、老师的信任,并得到他们的配合,适当给求助者减压。在咨询过程中应用合理情绪疗法,认识其不良的认知模式,协助求助者建立理性、合理的信念和行为模式,在咨询时我发现求助者即使建立了理性、合理的信念和行为模式但仍然还存在焦虑,就运用放松疗法,对求助者进行肌肉放松训练,使得咨询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二版

考试焦虑症个案报告 篇3

【摘要】本案例介绍了一位因面试紧张、焦虑而产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大三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由于其症状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的程度不是很强烈.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内容没有泛化。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法帮助他改变认知方式,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和客观评价现实,树立自信心。经过3周治疗,求助者认知方式有了明显改变,对自我发展有了明确的定位。

【关键词】毕业生面试焦虑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一、个案基本资料

李某,男,漢族,21岁,某高职学校大三年级学生,身高170 cm左右,五官端正,形体匀称。自入学以来,成绩下滑,平时较少人际交往,由于参加面试遭受淘汰,感到自己焦虑、紧张、无用。最近失眠,一想到就业就很焦虑,而且手脚冰凉,老感觉头有点痛,肚子也不舒服。因此,内心感到非常烦恼和痛苦,自己主动来到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

无咨询或心理治疗史,无其他不良嗜好。

二、主诉及他人反映

(一)求助者主诉我父亲是村里的风水先生,很少有人与自己家来往,父母亲的性格是那种默默忍受、寡言少语的,我从小在班级里就因为这样受到大家的歧视而逐渐不与大家交往。但小时候自己很享受自己的生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也不觉得痛苦,小时候觉得自己总是喜欢没有目的地走路,走累了才找回家的路,但觉得每次这样很开心,可以想自己很多未来的东西。后来渐渐长大,家庭经济压力更大,觉得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才是对自己,对这个家根本的出路。自己最欣赏自己的是虽然一个人独处惯了,但觉得自己的生活态度是很积极乐观的,而且一直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努力。进人大学后,学习成绩下滑,临近毕业,感觉就业压力大,自己又缺乏社会交往,最近失眠,一想到就业就很焦虑,而且手脚冰凉,老感觉头有点痛,肚子也不舒服。

(二)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衣着整洁,说话谨慎,精神不振,面容痛苦,说话不敢抬头,腼腆羞涩。说话声音很小。交谈之初,求助者目光基本不与咨询师接触,且语速慢。整个交谈过程,求助者思维清晰,逻辑性较强。

家庭情况:独生子。生活史:(1)从小在班级里就因为这样受到大家的歧视而逐渐不与大家交往。(2)到了高中开始出现强烈的自卑和对未来生活的焦虑感。(3)现在面临毕业,觉得就业压力大,面试中遭淘汰,焦虑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性格:内向、敏感。

三、病因分析

对该求助者心理状态的评估:一是生物原因。求助者为男性。二是社会原因。父亲是村里的风水先生,很少有人与自己家来往,父母亲的性格也是内向的。求助者从小在班级里就因为这样受到同学的歧视而逐渐不与同学交往。家庭经济条件差,觉得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才是对自己,对这个家根本的出路,这使他下决心通过努力改变家中的状况。三是心理原因:(1)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在面试中失利,是自己没有能力;主观推断自己以后面试还会紧张,难以想象将来就业中的面试。(2)情绪方面,受到焦虑、烦躁、紧张等情绪的困扰。(3)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不能缓解面试中的一些紧张压力。(4)求助者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缺乏自信心。

四、诊断

对该求助者诊断的依据如下:首先。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是统一、一致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其次,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紧张、失眠、烦躁等症状。从严重程度看,该求助者的反应强度不是很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面试或当众回答问题的范围内,逻辑思维正常,没有泛化.社会功能没有严重受损。从病程看,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求助者的心理冲突明显与现实相关,现实冲突为常形,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如下:首先,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无主动就医,常常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等。而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有自知力,主动求治,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而可以排除精神病。其次,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初始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已经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而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最后,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的主要症状是焦虑,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决,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该求助者虽然也有焦虑情绪,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没有泛化和回避,而且持续时间只有一个多月.因而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咨询目标的七项原则,与求助者共同协商达成口头或书面协议,初步确定两方面的目标。一是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包括:第一,帮助其认识自己当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其不合理的错误观念,使其能正确对待面试及当众发言;使求助者认识到过度焦虑对学习的不良影响,适度降低焦虑水平;帮助其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接纳自我。第二,改善低落的情绪,在自信基础上增强社会交往的技能。二是终极目标与长远目标:使求助者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面试,帮助其自我成长,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重新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

六、咨询方案的制订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本案例将使用系统脱敏发、认知行为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表现为:入学后,想给自己锻炼机会进入各种社团,但是在面试中遭遇到了淘汰,而泛化到课堂上,不敢发言是在遇到了学习困难后表现出的认知上的偏差,觉得目前学不懂是自己专业学习能力存在问题,这样学下去是不会有前途的——存在明显的认识错误;加之其社会原因中,来自他最为亲近的亲戚压力以及周围同学的言行影响,使他产生了要回去复读才能改变一切的信念,进而受到情绪困扰。因此,及时采取目标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认知疗法和合理情绪疗法进行矫正,将会给求助者带来明显帮助。

(二)双方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力与义务

1求助者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料;有权利了解咨

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则;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良好的咨询方案和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4咨询师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向求助者介绍自己受训的背景,出示执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和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咨询时间

每周1次,每次50分钟。

(四)指导方针

心理咨询,一周一次,每次50分钟。首先,帮助求助者分析目前心理冲突的主要原因,让求助者正确认识专业,正确对待外界评价,客观分析现状,明確自己的选择;其次,辅导求助者了解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差异,学会合理归因,分析其目前学习方法的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最后,帮助求助者学会设定学习目标,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同时培养学习信心。

七、咨询过程

(一)咨询阶段咨询阶段包括: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二)具体咨询过程来访一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确定主要问题;引导其进行自我思考。

方法:会谈。

过程:第一步,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收集、核实相关资料.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第二步,确定咨询目标,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第三步,与求助者交谈,了解其有关资料,探索其心理现状。第四步,布置家庭作业,请求助者分析自我能力、性格;同时请求助者在经过仔细考虑后,详细列出导致想复读和不复读的原因及种种可能结果和后果。

来访二

目的:通过尊重、热情、真诚的态度及共情技术,加深咨询双方关系;调整求助者认知。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过程:第一步,向求助者反馈家庭作业,与求助者共同逐条分析造成心理冲突的种种原因,并帮助其进行个人、家庭和社会原因的归类分析。第二步,帮助求助者探索心理矛盾的现象原因和深层原因,澄清不合理信念。第三步,求助者领悟:遇到学习困难而没有老师主动给予自己指导,加之亲戚态度转变和同学言行刺激是诱发自己产生复读信念的事件。但是引起矛盾心理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因为在他遭遇了这些事件后产生了一个信念:我就应该非医不读。于是联想到当初是由父母帮助自己作出的专业选择,觉得有点不甘心,于是想通过复读证明自己。第四步,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帮助求助者正确、客观看待亲戚及同学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明确自己的决定。第五步,布置咨询作业—-通过回顾与咨询师的谈话,理清自己的想法,调节迷茫的情绪。

来访三目的:让求助者学会合理归因;帮助求助者消除紧张情绪,缓解学习压力;增强学习信心。方法:会谈,认知行为疗法。过程:第一步,反馈咨询作业,与之讨论并给予支持和肯定。第二步,帮助求助者正确看待现阶段的学习困难,学会做出合理归因。第三步,指导求助者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帮助其发现现阶段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调整学习策略,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第四步,指导求助者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鼓励其多向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请教。第五步,布置咨询作业——制定学习目标及发展计划。

来访四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探讨学习策略及个人发展目标;提高自信与自控力;结束咨询。方法:会谈、认知行为疗法。过程:第一步,反馈作业,给予肯定和鼓励。第二步,指导求助者调整制定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指出努力方向。

八、咨询效果评估

求助者自我评估:失眠、头痛的症状已经消除,这几天已经不再想着回去复读了,目前非常明确自己的决定,有信心和决心把现在的专业学好。

求助者辅导员和专业老师评估:不再像之前那样经常一个人坐着发呆;逐步开始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专业问题的交流,这是之前所没有出现的现象。

考试焦虑症个案报告 篇4

合理情绪疗法, 是指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的途径, 改变辅导对象的不合理信念, 以帮助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种方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在ABC理论模型中, A代表诱发性事件, B代表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 C代表在特定情境下, 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 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 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 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代表的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个体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因此, 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就可以消除相应的情绪困扰。艾利斯将错误观念归结为三类, 即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

下面以某中职生考试焦虑个案为例, 展现如何在心理辅导过程中应用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赵某, 男性, 16岁, 汉族, 中职一年级学生, 独生子, 身高1.75米, 五官端正, 体态正常。父母均为普通工人, 高中文化。自幼乖巧听话, 与父母共同生活, 受到父母疼爱, 父母对其管教也很严格。求助者性格内向、敏感、自尊心强, 对自己要求严格, 期望很高。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属于工薪家庭。

二、主要表现

该生入校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是, 两个月前的期中考试考得非常差, 感觉很丢人、失落。近两个月来, 感觉很焦虑, 特别是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会失眠。考试时, 拿到考卷后心跳厉害, 如果遇到难题不会做, 就会头脑空白, 不想再继续答题。而且, 考试时急于想上厕所, 但实际去厕所又没有便意, 尽管不停安慰自己不要紧张, 可控制不住, 连题目也看不下去。此外, 他现在听课注意力不集中, 自己看书复习也总感到心烦意乱, 晚上入睡困难。期末考试临近, 他自感无能为力, 觉得期末考试成绩也一定不理想, 非常担心考试成绩会影响其评优及奖学金评选。

三、辅导员观察、了解的情况

在预约时间, 求助者由其父母共同陪同前来。该生既往身体健康, 无烟酒嗜好, 性格内向、敏感, 为人老实厚道, 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进入辅导室时衣着整洁、朴素, 精神状态略显紧张。谈到自己期中考试成绩不佳时, 神情沮丧。辅导过程合作, 叙述明确, 自知力完整, 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四、问题评估与诊断

1. 问题定位

赵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考试方面, 其典型特点是对考试场景的焦虑情绪, 此焦虑并非特质性焦虑, 而属于一般心理困扰中学习方面的考试焦虑现象。由于一次考试失利而自我怀疑, 未能与身边的重要他人进行有效沟通, 对于自己问题的不合理信念越积越多。

2. 诊断依据

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统一, 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 有自知力, 因此, 可排除精神病性问题。求助者对于期中考试成绩的沮丧以及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的紧张, 与其处境相符, 为常形冲突, 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求助者的情绪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 尚未泛化, 仅局限于考试, 持续时间两个月, 社会功能未见明显受损。据此, 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困扰中学习方面的考试焦虑问题。

3. 原因分析

没有明显生理原因;社会原因方面存在负性生活事件, 期中成绩很差, 自信心受挫, 同时, 受父母教养方式影响, 对自己要求严格;心理原因方面对考试成绩认识有偏差, 期中考试成绩不佳一直困扰自己, 且性格内向、敏感, 对自己要求高。

五、辅导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 经过与求助者协商, 确定如下辅导目标:

1.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改善求助者睡眠状况;使得求助者能够坚持专心参加考试, 消除频频上厕所的假象;克服担心畏惧心理, 帮助其改变关键的不合理信念, 改善不良情绪。

2. 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

提高其有效处理挫折的能力, 增强自信心, 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六、辅导方案的制定

在本案例中, 求助者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其在期中考试中成绩不佳而形成的不良情绪以及对于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的紧张情绪, 这些情绪的产生与其不合理信念相关, 因此较适于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辅导。

七、辅导过程

具体辅导过程简要说明如下:

1. 第一阶段:辅导关系的建立和问题评估阶段

首先, 通过关注、同感、理解等技术与该生初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使赵某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同时, 采用摄入性会谈, 利用倾听、具体化等技术, 充分收集信息, 与他进一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了解他目前的心理状态, 初步将问题定位在一般心理困扰中学习方面的考试焦虑问题。随后, 与赵某共同商定辅导目标。

2. 第二阶段:辅导干预阶段

在辅导干预阶段开始前, 向赵某讲解合理情绪疗法的原理, 以便为此后的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环节做好铺垫。随后, 开始进行辅导干预。

首先, 与赵某一起分析什么是合理信念, 什么是不合理信念, 结合相关实例, 反复分析说明, 促进其领悟目前的焦虑问题是由现在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

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引导他对自己的担忧进行合理性分析, 通过事实、常识和逻辑思维, 使他认清不合理信念的不合理性。

3. 第三阶段:巩固与提高阶段

与赵某一起讨论并鼓励他进行《不合理信念的自我分析与改进表格》的训练, 引导他学习合理信念, 并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观念。

同时, 鼓励赵某通过体育活动、绘画、音乐、写日记、聊天等方式来缓解压力, 减少负面情绪积累, 消除紧张;鼓励他运用学到的思维方式、合理信念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有效处理挫折的能力。

八、辅导效果评估

通过辅导, 赵某表示不良情绪得到了很大改善, 学习效率提高, 睡眠质量也一并改善, 已能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面对期末考试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积极应对。后期回访, 赵某已顺利参加期末考试, 发挥正常, 成绩优良。

本案例中, 求助者赵某的问题是典型的考试焦虑问题。应用合理情绪疗法, 能够帮助他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目的有更为客观的理解, 从而调整考试态度与考试动机水平, 促进其改变对于考试的认识, 从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考试。赵某通过改变认知, 增强了自信, 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 此次辅导取得了预期效果。

摘要: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会同时面临学习、生活与工作多方面压力。本文选取中职生的考试焦虑个案为研究对象, 探讨其心理学对策。通过了解该生的实际情况, 对资料进行分析、评估, 并制定个体辅导目标。应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该生改变不合理信念, 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 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取得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职生,考试焦虑,合理情绪疗法

参考文献

[1]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基础理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

[2]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个体辅导.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2.

初中生考试焦虑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篇5

正文: 一、一般资料

肖某,女,14岁,汉族,初三学生,身高1.56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出生于教师家庭,父母亲都是县城教师,父亲为小学教师,大专学历,母亲在她所就读的县城重点初中担任教导主任,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历史,从小到大,生长发育正常,家庭条件一般,不轻易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乐,性格内向。父亲平时工作不忙,家务几乎全包,对她的生活起居照顾得非常周到,母亲忙于工作,但平时能抽时间与她交流,父母对她的学习要求很高,期望值很高。

咨询前心理测验 SAS标准分62。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主诉:焦虑、紧张、不安一个月。睡眠障碍,无食欲,考试也不敢考。

求助者陈述:她出生在教师家庭,家庭和睦,从小聪明好学,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在学习上父母要求严格。父母为她制定的目标就是考重点高中,从小学到现在,学习成绩优秀,一直名列前茅,偶尔一次考不好就非常难过,担心对不起父母,此后更加努力,下一次一定能考好,进入初三后,父母对自己更加关心,每顿饭都做她最喜欢吃的。父亲原来喜欢带朋友到家聊天的现在也取消了,也不上网打牌了,说话很小的声音,怕影响她休息,这些促使她暗暗努力,以期不辜负父母的厚望。在初三第一学期的前两次阶段考试中都考了班里第一名的好成绩,但在去年期末考试前20天,她正准备复习迎考力争佳绩时,母亲被学校派往英国进修学习,生活中陡然少了理解自己能给自己很好安慰、指导的母亲,感觉很不适应,心里空落落的,再加上这次期末考试老师家长都非常重视,成绩全县排名,老师还说,根据历年经验,这次成绩和中考成绩很吻合,要求同学们发挥出好成绩,以增强自信心,考得好回家过一个快乐的年。不知怎么考的,她成了班里第15名。老师说的话时常在大脑中萦绕,这次成绩和中考成绩很吻合,她的重点高中梦不是破碎了吗?爸妈肯定会伤心死了,但转念又一想,按照原来的经验,这一次考不好,下一次一定能考好。寒假也不忘学习,第二学期开学就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盼望着来年第一次阶段考试的到来,可等这次成绩出来,她懵了,比上一次成绩还差,成了班里20名,怎么会考出这样的成绩呢?此后心神不安,上课不能集中精力,脑子乱糟糟,有时是一片空白。这样下去成绩会很快滑落下去,连重点都考不上了,更别指望以后考什么重点大学,白天想晚上也想,所以晚上怎么也睡不着觉,饭也吃不下,马上就要到来的模拟考试也不想考了,一想到中考,就紧张得几乎不能呼吸,回家还常常对爸爸发脾气。母亲现在虽然回国了,但因为不理解她在自己关键时间出国,没留下来,故也不想跟妈妈多讲话、进行交流。自己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了,便前来咨询。

三、观察和他人反应

咨询师观察到的初步印象:求助时自己前来,衣着得体,叙述情况条理清楚,回答问题能抓住要领,很少抬头,放在两膝之间的手不停的搓来搓去,语速快,时常不自主的抬头看咨询师,表现心神不定。

教师反映:

学习成绩一向很优秀,连续两次没考好,最近一次的阶段测试中表现异常烦躁。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多余动作增加,且整个脸都是紧绷的。考试结束后,她神情木然,呆坐在那里。面对这种情况,她自己非常着急,每次都要在学习方法上找原因,但找来找去,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替她着急。她自己更是心急如焚,除了拼命想在学习方法上找出原因外,在身体状况上也查过原因,但都无济于事。为此,她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逐渐远离起集体,而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也越来越僵硬。学习成绩更是每况愈下,害怕参加大考,最近一次的模拟考试也不想参加了。原来那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学生不见了。

家长反应:从小懂事要强,成绩优秀,最近回家后,脾气特别大,总是吃不下饭,而且经常失眠。最近一次大考后,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有时几天不说一句话。并总说自己多汗、尿频、心跳很快...有时还自己哭,和原来判若两人,还说中考也不想参加了。

四 评估与诊断

从上述考试焦虑案例及量表测试中可以看到,求询者平时的学习成绩很好,出于很强的自尊心,一心期望在重大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但在考试遇到挫折之后,陷入极度的苦恼之中,体验到愧疚、失落、自卑、自责等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又产生了连带效应,使得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出现偏差,远离了同学与老师。考前紧张,担忧成份重,从而影响了复习和考试。另外一上考场就慌了手脚,会做的做不出,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问题,如计算马虎、看错题等。而考后由于成绩不理想,又整日陷于苦闷之中,萎靡不振。

求询者这种遇到考试,就感到紧张恐惧,进而影响考试水平正常发挥,导致考试失败的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考试焦虑症”。

求询者的考试焦虑是由一定的应考情境引起的,表现在心理层面、行为层面和生理层面。它以担心为基本特征,由消极的自我评价形成意识体验的认知反应;产生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反应,如心率加快、多汗尿频等考试焦虑的生理反应;同时产生以防御和逃避为方式的行为反应,如神情木然、呆坐、多余动作增加(一会儿看表,一会儿擦汗)。上述几种反应的交织形成了求询者考试焦虑的情绪反应。

导致考试焦虑综合症的主要原因是:

(一)个体原因:

它是影响考试焦虑水平的个体因素,也是引起考试焦虑的主导原因。

(1)个体成熟水平。在个体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考试焦虑水平是高低有别的。一般来说,象求询者这样的初三学生神经兴奋性较强,容易受环境作用而激动,青春发育开始时焦虑水平会有所上升。

(2)认知水平能力。求询者对考试性质的认识程度、对考试厉害关系的预测程度以及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价程度,直接影响到其考试的焦虑水平。如果求询者把考试与自己的终生前途相连、动机水平过强,其焦虑水平必然升高。另外对个人能力的估价低于对考试难度的估价时,也会加重焦虑情绪。

(3)身体状况。体质虚弱、疲劳过度、经常失眠的学生,对即将来临的考试,容易激起较强的情绪波动,产生过度的焦虑。

(二)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

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政策体制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大搞题海战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都会影响到教师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到学生对考试的态度和认知评价。从而影响到考试焦虑程度的高低。

(三)家庭因素

求助者的父母及周围的人对她的期望水平很高,尤其是她的母亲由于顾及到自身的形象、面子对她寄托了很高的厚望,这些均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她也接受这种期望,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一旦自己有少许松懈怠慢,就会紧张自责焦虑, 导致学习效率差,再加上这种情况又没有得到及时引导调控,于是情绪更加紧张 焦虑.....于是就陷入到恶性循环中了。

五.咨询目标的制订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该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适度调整个人和家长对考试的动机水平,注意学习过程,降低考试结果的关注度,缓解求助者焦虑情绪,逐步提高学习效率,正常参加考试,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中考。

长远目标与最终目标:正确接受生活中重要事件的得失成败,特别是对不确定事件的认知方式,多关注其积极面。促进求助者心理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促进人格完善。

六.咨询方案的制订

(一)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 系统脱敏法。

合理情绪疗法为认知疗法中的一种,是根据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的著名“ABC理论”而设计。为了使这一治疗理论能被更好的理解,艾利斯极其同事常使用一个具体公式——A

B

C来代表合理情绪疗法理论。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则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连续两次考试,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她认为中考也会考不好了,考不上重点高中了,也就考不上理想大学了,这种想法解释进而导致紧张、焦虑、睡眠障碍、食欲降低等症状,继而害怕参加阶段测试不想参加中考等.引起该求助者症状(即C)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前两次考试的失利(即A),而是这样的想法:前两次考试的失利了,中考也不会好了,对中考的过度担心、害怕失利(即B)而引起的,所以选择合理情绪疗法。

上一篇:新型化疗方案下一篇:主动噪声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