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制造实习

2024-08-15

基础制造实习(精选11篇)

基础制造实习 篇1

目前各院校所开设的实习项目都为传统的车、钳、铣、刨、磨、铸、锻、焊的教学模式, 我们在教学过程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只能掌握设备的基本操作, 对设备内部结构及传动原理无法了解。

2.学生通过实习虽然在动手能力上有一定的提高, 但局限性大, 上升的空间小。

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拓宽学生在机械加工方面的知识, 我们做了大量的学习、调研及其他准备工作, 机械拆装作为一门单独的实习课程正式开设。

一、机械拆装实训的目的

拆装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实习课。为能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各工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 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 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拆装实习作为一门实训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机械拆装实训课程的安排

以下是我们机械拆装实习的部分教学挂图:

三、实习效果反馈

通过对学生实习感受的跟踪调查, 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机械拆装实习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实习中学生真正认识了大量的标准件、常用件、及机修常用工具如:螺栓、齿轮、轴承、垫圈、弹簧、皮带轮等标准件和大量的修理工具以及在拆装过程中我们自制的一系列工机具。

2.机械拆装实习使学生了解了机械结构中最常见的连接、装配关系, 更好地理解了《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中学到的基础知识。

3.机械拆装实习使学生了解到金属材料, 金属热处理、机械加工工艺方面的基本知识, 为强化专业技术基础课知识的掌握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机械拆装实习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程意识, 增强了学生的质量意识、整体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尤其是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5.实践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机械拆装实习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 归纳整理能力, 通过机械拆装实习使学生的头脑更灵活, 为学生的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庞邵平.基础制造技术实习[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2]付水根.认真探讨工程实践教学的理念, 全面促进课程改革与基地建设[J].金工研究, 2003, (1) .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观 篇2

甚少。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涉及传统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毛坯制造工艺(俗称热加工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俗称冷加工工艺)、机械工艺规程的制定和装配四部分内容。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其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工作适应性,利于在一专的基础上发展

多能。

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

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一是以机械制造工艺工程为主线,了解毛坯制造、零件切削加工的各主要工种的工作内容、工艺特点、工艺装备和应用范围的基础知识。

二是一般了解各工种的主要设备(包括附件、工具)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范围。

三是初步掌握选择毛坯和零件加工方法的基本知识。

四是初步掌握确定常见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

五是了解装配的基本知识和典型机械、部件的作品方法。

本课程知识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感性知识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因此应配合一定的现场参观和多媒体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工作中,学生总是问,这门课程的重点是什么。老师说绪论中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重点。学生又问,我们学习到什么程度算是学好了这门课程。老师回答说,学了这门课程以后,你就能够在别人面前有说话的资本。例如车工师傅在那里讨论零件的加工工艺,你就能够参与讨论,并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铣工师傅在那里讨论零件的加工工艺,你也能够参与讨论,并且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谈话资本,就是一门专业技能。

二、铸造工艺教学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第一章介绍的是铸造,学生对于砂型铸造中的主要造型材料型砂不理解,老师就在讲授型砂及其性能中介绍:型砂是砂型铸造的主要原料,通常是由沙子和粘结剂所组成。沙子是耐高温的材料,是型砂中的主体。粘接剂的作用是把沙粒粘接在一起。粘接剂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黏土。有时为了满足某些性能要求,型砂中还加入其他造型材料,如煤粉、木屑等。型砂性能对铸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很大。例如型砂的可塑性不好,就不易得到轮廓清晰的型腔;型砂的强度不高,则容易在起模和搬运的过程中发生损坏,在浇注过程中发生冲沙等;型砂的透气性差,就不能将浇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气体及时排出,而这些气体进入金属熔液,就会使铸件产生气孔;型砂的耐火性不好,在浇入高温的金属熔液后,型砂就会粘接在铸件的表面上,形成粘砂;型砂的退让性不好,会对凝固后的铸件收缩产生较大的阻力,由此可能使铸件形成裂纹。

造型材料的质量,配沙工作的好坏,将影响型砂的性能,进而影响铸件的质量。生产中对配制好的型砂,经常用仪器进行测定,以保证型砂的各项性能符合要求。较为简便的检验方法是用手抓起一把型砂,紧捏后放开,如沙团不松散而且不粘手,手纹清晰;把它折断时,断面平整而均匀,则表示型砂的强度、可塑性等性能较好,如果型砂的颗粒较粗则表明透气性能较好。这样即便是学生没有去过铸造车间,没有见过型砂,在铸工师傅检验型砂的性能时,学生也能参与其中。

三、刨削、插削及拉削加工工艺教学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本第六章介绍的是刨削、插削及拉削。课程内容首先介绍刨削的定义,然后介绍了刨床的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在课堂上教师介绍刨床的结构需要讲一节课,但在问学生是否听懂时,一部分学生却说,大概、或许是听懂了。这实际上就是没有听懂,因此教学效果并不好。教师带领学生到车间,在刨床前给学生介绍,哪一块是滑枕,如何调整滑枕的工作行程;哪一块是刀架,如何调整进刀量;哪是装刀架,如何安装刨刀;哪一块是抬刀板,为何要有抬刀板,抬刀板的作用是什么;哪一块是工作台,工作台的作用是什么;刨床的主运动、进给运动是如何实现的等,然后再让学生看看弯头刨刀是什么样的,最后开动刨床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再问学生是否听懂时,学生都说听懂了,教学效果明显得以提高。

四、镗削加工工艺教学

在介绍镗削加工时,因学校没有镗床,而且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对机床不了解,在教室里学习效果不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现场的操作演示,若仅凭几张挂图很难把枯燥、抽象的内容讲“活’,这样就会使学生由听不懂而转为不愿听,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们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把镗床的结构及其运动方式和加工工艺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亲自参与了操作。这就给教学增加了很多的趣味与生动,可以很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使学生充分应用视觉和听觉去获取知识,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也会由听得懂到愿意听,由愿意学到学得会,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目的。

五、零件加工工艺分析教学

在介绍零件的工艺分析时,教师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自己进行分析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各自小组的讨论结果。最后再由老师介绍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车左边部分→粗车右边部分→精车右边部分→精车左边部分,如下图所示。

图 轴承座零件图

总之,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本课程知识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感性知识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应配合一定的现场参观和多媒体教学,要重视生产实习和专业实习,有了一定的感性知识,就能够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工艺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际教学效果,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基础制造实习 篇3

关键词:制造技术,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一、引言

高等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需要统筹规划,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我们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明确工程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特色, 特别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要树立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 从而正确把握实践教材建设的原则和方向。

二、教材编写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根据工科院校培养人才的要求, 并结合工程训练课程的实际特点, 科学地设置训练科目, 合理分配各工种实习的内容, 并根据各工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 确定教材的编写范围, 使学生通过教材对工程训练的内容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以提高学生对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

(二) 全面性原则。

即内容的设置应注意知识的全面性和层次性, 对各工种的知识点全面覆盖, 既考虑到理论知识的考点, 又注意到实践操作知识的考点。既要考虑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考核要求, 又要考虑到非机械类学生的考核要求。

(三) 客观性原则。

即教材内容的设置要符合各工种的实际教学现状, 不能出现指导老师教的内容没有考到, 而所教的内容, 学生在实习中根本就没接触到的情况。教材的内容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真正反映教师指导的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重点。

(四) 具体性原则。

工程训练是系列课程, 根据专业可划分为制造技术基础实习A、B、C, 教材的设置要考虑不同的教育对象, 不能搞一刀切。应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 所学工程训练课程的不同, 合理安排教材的工种内容及难意程度。

三、新教材编写的背景

近年来, 由于我国的制造业飞速发展, 作为培养制造业人才必不可少的制造技术基础实训课程, 在多年的实际教学工程实践过程中累积了许多经验, 为应对市场的不断变化, 我们对课程及教材进行重新编制。目前, 市场上介绍传统的车、铣、刨、磨的书很多, 而且许多书将铸、锻、焊、车、铣、数车、数铣等合为一本书, 章节多且每一章内容少, 仅简单介绍基础内容, 因此很多书内容雷同, 我们本次编写的教材将基础制造单独作为一本书, 可对内容进行较深入的介绍, 同时重点介绍传统的制造技术加工, 本书作为高等工科院校金工实训教材, 可供机械专业及部分非机械类专业师生使用, 也可供中专、职校技校教学人员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四、教材的特点

与同类教材比较, 本教材的特点有:一是重点突出。对于制造技术基础的工艺如:车、铣、刨、磨等基础加工方法分别详细介绍;二是理论与操作并重。不仅对理论知识深入介绍, 每一章均对机床操作详细说明, 读者不仅可了解机床的操作步骤, 并且可熟悉掌握加工工艺和原理;三是实例多。采用具体实例对工艺过程进行生动的介绍和应用;四是内容通俗易懂。用简单的文字介绍深奥的理论及实践知识, 并配合应用大量直观的图片进行阐述。

五、工程训练教材建设的意义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 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实训中心积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 鼓励教师编写新教材, 有计划地组织编写完成一批反映学术发展前沿, 适应新世纪教学改革要求, 内容新、水平高、特色鲜明、实用性强的精品教材、特色教材。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 建设面向全校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 建立具有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的数字化学习中心, 努力打造成市精品课程, 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免费享用的优质教育资源, 完善服务终身学习的支持体系。

六、结语

教材建设, 最好是有企业经历的或与企业共同完成比较好。教材能体现实用性、先进性, 反映现实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水平。学生学过之后即能上岗操作, 并能解决生产工艺中出现的技术问题。这样的教材如果单靠教师是很难完成的。只有教师和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紧密协作才能完成。企业的参与必不可少, 为此, 我们聘请了多家生产企业高级工程师共同研究教材建设。教师任主编, 企业高工任主审。这样, 每一步教材建设都离不开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质性参与, 这样就保证了教材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反映出企业生产最新加工工艺过程, 准确实用。避免了闭门造车, 照抄照搬, 改头换面等问题出现, 且提高了编写效率。通过与企业合作建设教材, 还密切了校企关系, 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

参考文献

[1].刘东升等.其于大学生创造能力不足的四阶段工程实训[A].华东高校第八届论文集[C], 2008

[2].杨琳.大工程背景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素质的培养[J].江苏高教, 2006

机械制造基础作业答案 篇4

2.[单选题] 一般来说钢的热处理不改变热处理工件的 C A强度 B塑性 C形状

D冲击韧性

3.[单选题] 削适用于加工平面、尺寸较大的沟槽和加工窄长的平面。B A车 B刨 C铣 D磨

4.[单选题] 金属材料在外载荷作用下产生断裂前所能承受什么能力称为塑性。C A最小塑性变形 B平均塑性变形 C最大塑性变形 5.[单选题] 焊条的直径和长度是以的直径和长度来表示的 C A涂料层 B药皮 C焊芯

D作用工件

6.[多选题] 钢的热处理工艺由以下哪几个阶段组成 ABC A加热 B保温 C冷却 D氮化

7.[多选题] 在铁碳合金中,莱氏体是由什么所构成的机械混合物。CD A珠光体B铁素体C奥氏体D渗碳体 8.[多选题] 加工阶段一般可以划分为哪几个个阶段。BCD A半粗加工阶段 B粗加工阶段 C半精加工阶段 D精加工阶段 9.[多选题] 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有哪些? ABC A计算法B目测法C经验估计法D查表修正法 10.[多选题] 切削用量是下列哪些的总称。ABD A切削速度B进给量C切削层数D背吃刀量 11.[判断题] 基本偏差是用来确定公差带大小的。错误 12.[判断题] φ30£5、φ307、φ30£8 的上偏差是相同的。正确 13.[判断题] 公差值可以是正的或是负的。错误 14.[判断题] 抗拉强度是表示金属材料抵抗最大均匀塑性变形或断裂的能力。正确 15.[判断题] 硬度是指金属材料抵抗其他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错误 16.[判断题] 碳钢的含碳量一般不超过1.3%正确 17.[判断题] 正火的冷却速度比退火稍慢一些。错误 18.[判断题] 合金钢就是在碳钢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加入一定量合金元素的钢。正确 19.[判断题] 纯铝的强度很低,但塑性很高。正确 20.[判断题] 焊接属于永久性连接金属的工艺方法。正确 1.[单选题] 在一定条件下是允许采用的 B A不定位 B过定位 C欠定位

2.[单选题] 下列属于合金结构钢的是 A合金渗碳钢 B合金调质钢 C合金弹簧钢 3.[单选题] 基本尺寸小于500mm,国家标准对标准公差规定了多少级 B A16 B18 C20 D22 4.[单选题] 标准麻花钻头一般由什么制成的。B A铸铁 B高速钢 C碳钢

D重有色金属 5.[单选题] 卧式车床的主要组成部件不包括C A主轴箱进给箱 B溜板箱刀架部件 C冲洗器挡板 D床身尾座

6.[多选题] 按照工艺范围机床可分为 BCD A常用化机床B通用机床C通用机床D专用机床 7.[多选题] 工艺基准可以分为哪几种? ABCD A装配基准B测量基准C工序基准D定位基准 8.[多选题] 在一个工序内,工件可能的安装次数?BD A必须一次B可能一次C必须多次D可能多次 9.[多选题] 在零件图上用以确定其他什么位置的基准,称设计基准 ABC A点B线C面D体

10.[多选题]ABCD 良好的切削加工性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A在相同的切削条件下刀具有较高的耐用度,能够采用较高的切削速 B在相同的切削条件下,切削力或切削功率小,切削温度低 C容易驳得良好的表面加工质量 D容易控制切屑的形状或容易断屑 11.[判断题] 用交流电焊接时,元正接与反接的区别。正确 12.[判断题] 表面粗糙度值的大小不影响零件的耐磨性。错误 13.[判断题] 进给量指工件或刀具每转一转时,两者沿进给方向的绝对位移。错误 14.[判断题] 切削液具有冷却、润滑、清洗、防锈囚种作用。正确 15.[判断题] 欠定位在机械加工中是不允许的。正确 16.[判断题] 在零件图上用以确定其他点、线、面位置的基准,称设计基准。正确 17.[判断题] 夹紧力应尽可能靠近加工表面。正确 18.[判断题] 在机械加工中,加工精度的高低是以加工误差的大小来评价的。正确 19.[判断题] 实际尺寸较大的孔与实际尺寸较小的轴相装配,就形成间隙配合。20.[判断题] 公差通常为正,在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为负。1.[单选题] 正火主要应用不包括B A 普通结构零件,当机械性能要求不太高时,用正火作为最终热处理。

B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少内应力,获得工件所要求的机械性能,稳定工件的尺寸。C作为预备热处理,改善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的切削加工性能。

D消除过共析钢的网状渗碳体,改善钢的性能,并为以后的热处理做好准备。2.[单选题] 按照焊接过程的本质可以分为三大类,下列哪一个不属于三大类的一个。C A熔化焊 B压力焊 C激光焊 D钎焊

3.[单选题] 下列代号分别表示车床、钻床、磨床、铣床的是 D A Z C T M B T M Z C C M T C Z D C Z M T 4.[单选题] 冲压分为分离工序和变形工序,下列属于不变形工序的是D A弯曲 B拉延

C翻边和成形 D落料与冲孔 5.[单选题] 密度为8.96g/cm3熔点为1083摄氏度的铜成为 A A纯铜B黄铜C青铜 6.[多选题] 切屑的类型分为 ABD A带状切屑 B节状切屑 C单元切屑 D崩碎切屑

7.[多选题] 工程材料通常分为B D A塑料 B金属 C非金属 D复合材料 8.[多选题] 合金工具钢按用途一般分为ABC A合金刃具钢 B合金模具钢 C合金量具钢 D合金弹簧钢 9.[多选题] 常见的焊接接头形式分为AC A对接 B角接 C搭接 D丁字接

10.[多选题] 在机械加工中,获得尺寸精度的方法一般可分 A试切法 B调整法

C定尺寸刀具法 D自动控制法 11.[判断题] 强度越高,塑性变形抗力越大,硬度值也越高。对 12.[判断题] 正火的冷却速度比退火稍慢一些。错 13.[判断题] 灰铸铁在工业上应用于制造承受压力、要求耐磨和减振的零件。对 14.[判断题] 通过热处理来提高灰铸铁力学性能的效果不大。对 15.[判断题] 用交流电焊接时,无正接与反接的区别。对 16.[判断题] 通常材料的力学性能是选材的主要指标。对 17.[判断题] 表面粗糙度值的大小不影响零件的疲劳强度。错 18.[判断题] 切削速度指切削加工时,切削刃选定点相对于工件的主运动的瞬时速度。对 19.[判断题] 切削速度是通过切削温度来影响刀具耐用度的。错 20.[判断题] 用分布于镜刀圆柱面上的刀齿进行的镜削称为周镜。对 1.[单选题] 工件在直角坐标系中有几个自由度

B A4 B6 C8 D10 2.[单选题] 工件定位时,同一个自由度被几个支撑点重复限制的情况称为 D A完全定位B不完全定位C欠定位D过定位 3.[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复合材料的是 C A金属基体材料 B纤维树脂复合材料 C玻璃钢 D金属陶瓷

4.[单选题] 定位基准是指C A机床上的某些点、线、面 B夹具上的某些点、线、面 C工件上的某些点、线、面 D刀具上的某些点、线、面 5.[单选题] 工序基准定义为B A设计图中所用的基准 B工序图中所用的基准 C装配过程中所用的基准

D用于测量工件尺寸、位置的基准 6.[多选题] 提高加工精度的工艺措施 A B C D A减少误差法 B误差补偿法 C误差转移法 D误差均分法 7.[多选题]

钢的回火目的为 A B C D A降低脆性,消除或减少内应力

B消除铸件、焊接件、热轧件等的残余应力 C获得工件所要求的机械性能 D稳定供给的尺寸 8.[多选题] 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主要有 A B C D A比较法 B光切法 C针触法 D干扰法

9.[多选题] 机床夹具是指使用同一种工件,进行什么的工艺装备 A C D A定位 B处理 C加紧 D加工

10.[多选题] 加紧装置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ABC A加紧元件 B传力机构 C力源装置 D切削刀具

基础制造实习 篇5

摘 要 半导体制造工艺是半导体器件以及集成电路制备的基础。《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重点研究半导体器件以及集成电路的制备方法与流程,是微电子专业的核心课程。基于此,本文对《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课程进行探索。

关键词 半导体制造工艺 课程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01-02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以施敏所著教程为例,该课程在对基本原理介绍的基础上注重对工艺过程、工艺参数的描述以及工艺参数测量方法的介绍,并在半导体制造的几大工艺技术章节中加入了工艺模拟的内容,弥补了实践课程由于昂贵的设备及过高的实践费用而无法进行实践教学的缺憾。故熟练掌握《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半导体制备的了解,为我们学习微电子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将对《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的第一章简要回顾了半导体器件和关键技术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基本的制造步骤。第二章涉及晶体生长技术。后面几章是按照集成电路典型制造工艺流程来安排的。第三章介绍硅的氧化技术。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讨论了光刻和刻蚀技术。第六章和第七章介绍半导体掺杂的主要技术;扩散法和离子注入法。第八章涉及一些相对独立的工艺步骤,包括各种薄层淀积的方法。《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最后三章集中讨论制版和综合。第九章通过介绍晶体工艺技术、集成器件和微机电系统加工等工艺流程,将各个独立的工艺步骤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第十章介绍集成电路制造流程中高层次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电学测试、封装、工艺控制和成品率。第十一章探讨了半导体工业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工作量来看,发现《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内容过多,根据学校安排的学时很难上完。从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口述以及PPT展示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在于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书中的图片特别是工艺过程及工艺效果只是简单的图片展示。从教学深度来看,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演示,学生对工艺的参数没有概念,故对书本上的内容理解的深度很是欠缺。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故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 进行同步仿真与书本相结合将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工艺仿真不但能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工艺内容,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工艺参数的重要性。下面将结合书本对这种方法进行讲解。《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第一章介绍半导体工艺技术基本步骤,属于概论,为了节约课时对其内容有所了解即可。第2章介绍晶体生长从熔融硅中生长的区熔(float-zone)法单晶生长工艺,为了节约课时对其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即可。第3章介绍硅的氧化包括热氧化过程,由于氧化工艺是半导体工艺的重点内容,应详细阐述,并且教会学生应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 进行同步仿真,观察每一步氧化带来的硅片上结构的变化,对氧化的效果有直观的了解。第4章介绍光刻技术,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 对硅片进行光刻,观察硅片上光刻图形的变化。第5章介绍了刻蚀包括湿法化学刻蚀和干法刻蚀,刻蚀技术是工艺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 对刻蚀进行仿真,比较两种刻蚀方法的效果,并观察每步刻蚀带来的结构变化。第6章介绍了扩散包括非本征扩散,横向扩散。同样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对扩散过程进行仿真验证,观察可扩散的温度,时间,离子的浓度等参数对扩散结构的影响,为重点教学内容。第7章介绍了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半导体工艺的核心部分,也是常见的工艺步奏,通过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离子注入进行模拟仿真,观察离子注入的浓度,能量,退火时间以及退火温度等参数对离子分布的影响,加深对工艺参数的理解。另外第8章介绍薄膜淀积。第9章介绍MOS工艺。第10章介绍集成电路制造,测试,封装等工艺技术。最后这三部分由于涉及到很多具体的器件和电路,内容较多故可以一个典型例子为例进行讲解,同样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进行工艺仿真,学生能熟练掌握工艺仿真软件后面的内容可以自己进行仿真验证。

四、结束语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来模拟工艺过程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工艺的了解。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半导体制造流程还需从教学方法上进行进一步改革。c

参考文献:

[1]施敏.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秀琼,余学功.半导体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2).

[3]李琦,赵秋明,段吉海.“半导体器件物理”的教学探讨[J].电子电气教学学报,2011,(2).

基金项目:(1)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教改研究重点项目(编号:132014);(2)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GX-006)。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篇6

一、课程体系项目化

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知识领域、生产工艺领域、典型零件加工领域、质量分析领域。

其中基础知识领域包括机床、刀具、夹具、零件的毛坯制造;生产工艺领域包括工艺类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零件加工领域包括轴类零件的加工、齿轮类零件的加工、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叉架类零件的加工四个项目化的过程;质量分析领域包括加工零件出现形位误差的分析、加工误差的分析、加工工艺路线的筛选等几个项目。

二、典型零件加工实例

根据上图制定的加工方法为:

第一步:整体思路,选材、热处理、车削、铣削、磨削、检验;

第二步:加工的主要过程、选料、锻造、热处理、粗车、热处理、精车、铣削、去毛刺。

(一)热处理、精磨、终检

1.材料的选用

我们选用的是45钢,45钢是轴类零件的常用材料,它价格便宜经过调质(或正火)后,可得到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淬火后表面硬度可达45~52HRC。锻造,其组织紧密,提高了金属的塑性和力学性能。选用φ50×245的料。

2.热处理的选择

退火处理,在加工前我们选用退火处理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通常是缓慢冷却,有时是控制冷却)。目的是使经过铸造、锻轧、焊接或切削加工的材料或工件软化,改善其塑性和韧性,使化学成分均匀化,去除残余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能。

调质处理,在粗加工之后,在精加工之前调质可以得到消除毛坯制造和粗加工的残余应力,较好的切削性能,而且能获得较高的强度和韧性等综合机械性能,同时为下一步精加工做准备。

淬火处理,在磨削之前主要是提高零件的强度、表面硬度和耐磨性。

(二)典型工艺

车削(车床),粗车主的任务是切除大量毛坯的大部分加工余量,使毛坯在形状和尺寸上尽可能接近成品,提高生产率。我们按照先面后孔的原则先车的面后钻的孔,保留1.5 mm的余量为精加工做准备。端面用的是45度外圆车刀,外圆用的是90度外圆车刀,中心孔用的是A2.5中心钻。装夹右端→粗车左端面→打中心孔用顶尖顶住→粗车Φ45外圆至尺寸Φ46.5 mm→粗车长为80 mm的Φ30外圆至Φ31.5 mm→掉头装夹用顶尖顶住→粗车右端面保证总长为240 mm→打中心孔→粗车长为34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1.5 mm。

车削(车床),精车减小粗加工后留下的误差和表面缺陷,保证各主要表面基本达到图纸要求的精度,我们在此留余量0.5 mm,为下一步精磨做准备。外圆用的是90度外圆车刀,退刀槽用的是3 mm切断刀,车倒角用的是45度外圆车刀。双顶尖装夹→精车Φ45外圆至尺寸Φ45.5 mm→精车长为80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0.5 mm同时保证同轴度要求→车退刀槽3×1 mm退刀槽,保证左端长为77.5 mm和轴线垂直度的要求→车c1倒角→掉头装夹→精车长为34 mm的Φ30外圆至尺寸Φ30.5 mm同时保证同轴度要求→车退刀槽3×1 mm退刀槽,保证右端长为33.5 mm和轴线垂直度的要求→车c1倒角。

铣削(铣床),铣削键槽从右端面49 mm开始铣长为84 mm、宽为Φ10 mm、深为5 mm的键槽,铣削完后,用锉刀去毛刺。

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而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最终目的。相关联知识点一旦融合和渗透以后,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听教师讲清了基本概念、原理、公式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教师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提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健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王启平.机械制造工艺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1999.

基础制造实习 篇7

关键词:机械制造基础,学习,教学法

《机械制造基础》是机械制造基础系列课程中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是将《机械原理》、《机械零件》、《金属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及《金属切削机床》等机制专业的六门主要专业课程, 按照重基础、少学时、新知识、宽面向的原则整合而成, 目的是为学生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方面奠定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教材具有较大的改革力度, 但难度也较大, 对刀具几何角度的理解、金属切削过程中切削力等物理现象的认识、机械加工工艺的建立、金属切削机床及先进制造技术介绍等构成了教学中的诸多难点。究其成因如下。

(1) 高职学生知识面的限制, 尤其是对《立体几何》、《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学科学生缺少必要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机械常识, 而教材对刀具几何角度、金属切削过程中物理现象等内容只是采用简单图示、实验演示、直接给出结论等方式处理, 所以造成学生在综合运用上, 解决机械加工中实际问题带来难度。

(2) 本课程紧密联系生产实践, 注重实用性, 通过实践让学生对热加工、冷加工、热处理以及工艺规程进行了解。但由于教学计划安排和学校实验实训条件的局限, 使学生的技能基础不能很好的达到课程的要求;再者, 高职学生认知心理素质、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所有这些, 都给学生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形成难点堡垒, 学生学习显得很费劲。

教学中对课程的这些难点处理是否得当, 直接牵涉到后续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如果在这些教学难点的过程中, 注重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 确定合适的起点, 设计出最适合有效的方法, 可以弥补学生的不足, 降低坡度, 化难为易。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自己体会到, 要突破这些教学中的难点, 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1 实践渗透法

所谓实践渗透法即在专业课程的突破难点教学中真钻研教材和人纲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 挖掘教材, 精心选择实践性教学环节, 活化课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 化解教学难点, 充实学生的认知框架, 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 很多章节的内容都包含了实践性知识, 即可以边学边直观体验, 应摒弃那种怕麻烦、图省事纸上谈兵的不良做法, 在教学中适时再配合一定的现场参观、电教手段和见习等手段, 效果就更好。如在第三章“金属切削过程及控制”的教学中, 切削力、切削热和刀具磨损等物理现象, 学生在课堂上仅靠看加工录像、老师板书和讲解是很难理解的。我的做法是, 带学生去车间, 看我用较高转速、较大背吃刀量和进给量车外圆, 要求学生观察产生的现象并思考分析这种物理现象的缘由。随着滚烫并伴有烟雾的切屑快速流出, 学生在一片惊讶声中明白了什么是切削热, 停车后再看看刀具主后面的刮痕,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刀具磨损。接着装上45°刀采用两顶尖法车细长轴, 请学生仔细观察在自动走刀过程中工件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 “振动”、“让刀”, 停车后再看看工件“竹节型”、“腰鼓型”, 分析分析原因, 讨论中明白了什么是切削力。切削过程中的这些物理现象、切削规律及其本质的难点通过现场教学, 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往理性认识引申——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时间不多, 效果却十分明显。教师应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善于挖掘, 耳闻目睹的确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2 项目模拟法

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坚持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参与生产第一线的具体项目, 师生双方通过边教、边学、边实践, 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除可以加深理解书本知识、开阔眼界和丰富知识外, 也强化了学生的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

在教学“工艺规程设计”一章时, 凭课本中的定义让学生发挥现象能力去理解, 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兴趣不高, 我尝试针对性地安排学生接触企业生产现场的工艺规程, 工序卡片印发给学生识读分析, 并提问学生项目工艺中的常规问题, 在学生基本理解工艺流程的基本原理、步骤和方法后, 发给学生一张零件图和毛坯图, 请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模仿工厂的示范工艺, 自己阅读项目产品的技术文件、假定加工车闯的生产条件、查找有关技术手册来编制加工工艺规程, 包括过程卡片和工序卡片。编出来的工艺虽然各不相同、不尽完善, 但同学们都能讲出各自的理由。通过这样的“实战”环节, 学生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坚定了学习的信心, 对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3 网络学习法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更为丰富、更为自由的学习环境, 它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提供了机会, 它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的实质。

而今, 机械学科的结构、内容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变革, 它融合了数学、材料、微电子、信息处理、现代管理等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内涵得到极大丰富, FMS (柔性制造系统) 、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IMS (智能制造系统) 、AM (敏捷制造) 等先进技术应运而生, 教材在第七章“先进制造技术”中对这些内容作了简介, 在教学这一章时, 我尝试着借用Internet来组织学生学习, 取得了较好效果。课上, 学生根据我给定的“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主题关键词和任务要求, 分组在网上进行搜索, 很快, 有关先进技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最新科研成果及现实应用情况等等尽收眼底, 静态与动态的、文字与图片的、实验模型与车间现场实物的应有尽有, 内容丰富多彩, 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一节课下来意犹未尽, 课后仍有很多学生围绕着主题继续深究。显然, 经过这样的学习活动,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主动性得到了较大发挥。

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过程中, 难点是一个一个困难和障碍, 每克服一个困难, 排除一个障碍, 往往会给学生学习的一个动力和信心,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产生学习《机械制造基础》的兴趣, 实现《机械制造基础》学习的目标。现代教育思想、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是教学资源的设计者, 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应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

[2]杜金堂.浅谈《金属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特点[J].职教论坛, 2003 (16) .

基础制造实习 篇8

由于学校实习设备的局限性, 再加上该课程本身理论知识繁多。无疑成为每届学生认为最难学习最难记忆的课程。就教《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多年, 我就该课程也来谈谈个人看法。

1 让学生找准方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许多专业课程学生都有一个观点, 就是学了以后干嘛?学生的想法很简单也很直接。如果找不到答案就会认为该课程无聊、没用, 提不起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上该课程之前不能直接进入书本, 应告诉学生, 他今后的工作或是今后的课程就是要用到该课程中所讲到的内容。由于讲授不够形象, 有条件的老师也可将学生带入现场参观, 更直接的让学生了解, 让学生知道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 建议改成考查课程。学生有好奇心, 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的好奇心被期末的考试而毁灭。通过简单的道具现场讲解铸造过程, 这样上课的形式更活泼,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也更愿意记住那些枯燥的数据。但是考查不代表不考试, 教师应该要把该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事物来解决该课程的最后考核。

2 理论与生产运用相结合, 有目的的学习

工程技术领域的理论知识最终是要应用的, 否则毫无意义。《机械制造基础》的教学要在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上做文章, 合理安排基础理论知识应用课程的内容, 和传统的教学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有必要将分散在多门课程中的内容融为一体, 将《机械制造基础》的内容综合化, 使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综合知识。探索《机械制造基础》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关系, 大胆进行有益的尝试, 取得经验,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专注于综合知识的学习及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 以配合后续课程学习打好基础。但是现在的高职学习, 要么就是教材理论化的知识太多操作太少, 要么就是教师有意无意删除操作、维修部分。最后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厌学。《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应用性非常强, 关键就是教师怎样把握教学大纲的进度和实践性之间的矛盾。如“公差与互换性”部分内容, 主要讲解了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这三个问题。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需要大量查阅表中数据。时间一长学生就觉得没意思, 不想听课。那么教师可以有目的的教学, 在教完本章内容后可以留一个大作业, 把上一个学期制图绘制实习中轴类零件里所有的公差尺寸查表看懂, 并且留到机械加工实训中加工使用。所教内容以“够用”为原则, 尽量少说原理, 少说推导, 努力要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

在新型教学环境中, 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还需要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会引起他们的思维疲劳甚至厌烦, 此时, 如果能换用其他的教学方式, 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 可以给学生带来新奇, 提高学生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机械类专业男生多, 天生对汽车的喜好, 可以在discovery频道中下载如法拉利公司、保时捷公司生产汽车的过程。整洁的工厂、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绚丽的汽车一定会吸引学生学习。许多章节的内容不容易表现、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经验, 因此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认识事物。如利用现场教学这些问题便可以很好理解。总之, 在理论授课中, 应探索更多种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深入改革过去课堂教学方法我们把以前以老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瞒堂灌”变为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启发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和掌握知识,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作用。

4 结束语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是高职院课程机械类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长期艰巨的努力, 只有重视在各个环节上综合配套, 推行改革措施, 并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完善,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由于内容面广、教学实习设备缺乏、内容枯燥等原因一直都是工科类教师难以突破的课程, 更是学生最难学的专业课之一。本文从“提高兴趣”、“应用”、“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等方面对该课程作出改革, 希望对读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进,兴趣,应用

参考文献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9

1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主要内容、任务及特点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在学习这门课之前, 先修的课程主要有: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工艺学、汽车机械基础、公差与配合等。这门课的主要内容共有十五章, 分别为: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与合金的晶体结构、金属与合金的结晶、钢的热处理、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非金属材料、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切割、金属切削加工基础、零件选材与加工工艺分析和特种加工及数控加工。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有:使学生获得有关金属学、热处理的基本理论、材料强化, 宏观力学性能和成分、微观组织关系的知识;掌握常用钢铁材料成分、组织、热处理及主要用途;常用非金属材料特点及应用;学会典型构件选材, 使学生能在机械设计中借助手册等资料进行合理选材和正确制定零件的冷、热加工工艺路线, 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2 当前在校生的特点

因为我院属于高职高专类, 所以学生在入校时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基础稍差, 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不高, 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学习目标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 有一部分同学是在与本科院校“失之交臂”的情况下无奈选择专科, 要求掌握一门技术, 即实践性的课程要多。

3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信息量大、知识点多、涉及面广, 同时内容很枯燥乏味, 加上学生刚刚从高中上来, 对于机床设备、夹具、量具和一些复杂的加工工艺路线连见都没有见过, 更别提实践操作了, 再加上抽象的概念, 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想而知, 所以, 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大胆进行改革和创新, 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门课。

4 对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教学内容上的改革

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 第一章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五章钢的热处理、第六章合金钢、第七章铸铁、第八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以及第九章非金属材料这几章的内容和先修的课程《汽车机械基础》有雷同的部分, 在讲课的过程中应带有复习性的讲课, 而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是技术专家的一个工具, 同时又是学习后几章钢的热处理、合金钢以及铸铁的理论基础, 是重点又是难点, 所以必须重点讲解。而典型机床的简介和切削加工以及数控加工这几章应放在一起讲解, 这样学生对机床的认知才会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解。

5 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 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启发式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老师站在上面教, 学生坐在下面听, 老师不管下面的学生到底听没有听、能听懂多少, 自顾自地在上面讲, 结果, 下面呼呼睡倒一片。所以, 对传统的这种教学方法必须改变, 应由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跟着你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以帮助、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比如在讲到第四章铁碳合金当中的Fe-Fe3C合金相图时, 学生都觉得太难掌握了, 根本就看不懂, 这时,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 横坐标表示的是含碳量, 纵坐标表示的是温度, 横坐标有几个关键点:0.0218%、0.77%、2.11%、4.3%和6.69%, 先引导学生, 含碳量小于等于0.0218%的叫工业纯铁, 那同学们想一想工业纯铁很软, 有没有用处又在哪些地方用呢?根据生活实际, 工业纯铁用得很少, 几乎没有用处, 只是在实验室里用。那么含碳量在0.0218%和2.11%之间的称为钢, 在日常生活当中, 我们俗称“钢铁”, 那么“钢”和“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路走, 学生自然会回答是含碳量不一样。所以, 通过运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 不仅巩固了旧知识, 而且教会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吸引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2) 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本身很单调乏味, 如果课堂气氛再沉闷, 老师讲课不生动, 那么, 学生的听课效果可想而知。所以, 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课堂气氛, 可以通过现场提问、课堂讨论等等方式拉近师生的距离, 使学生能很快进入课堂的气氛当中。这样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同时, 应根据课程的特点, 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联系起来, 或者是把课堂教学搬进车间和实验实训室, 这样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到“钢的热处理”当中的普通热处理“四把火”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时, 如果我们仅仅依靠课本给学生讲, 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我们可以在讲解的过程当中, 利用多媒体播放车间里“四把火”的热处理工艺, 讲完之后, 我们在实地上车间参观一遍, 感受一下“四把火”, 再让学生找出“四把火”的工艺方法、特点和区别。在现场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让学生实际观察零件的加工过程, 分析加工工艺, 使一些难讲的、难懂的知识点变得很容易理解,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而且激发了学生参与和动手的欲望, 提高了兴趣。

(3) 运用“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中抽象的概念较多, 如果让学生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 那不但没有理解反而很快会忘记。运用“案例分析法”可以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加深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和沟通, 也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焊接”时,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汽车制造业是焊接应用最广的行业之一。汽车的车身大约有焊点4000-6000个, 那么汽车车身有这么的焊点, 首先采用的什么焊接方法呢?它是不是像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见到的一手拿焊条一手拿面罩的焊接方法呢?那是最原始的焊接方法焊条电弧焊。我们讲到这些内容的时候联系生活实际,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理论联系了实际, 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4)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知识点多, 但是内容很枯燥单调, 所以讲授这门课时,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前, 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同时查找资料为本节课的讲课内容做好准备;课堂上, 分组讨论, 并由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 最后, 由老师总结, 带着问题讲解之后, 给出问题的最佳答案, 让学生再次讨论答案与自己答案的不同点在什么地方, 查漏补缺, 找出差距, 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不仅让学生参与其中, 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为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6 对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手段上的改革

(1)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随着科技的发达, 教学设备也在逐步更新, 现在我院每间教室都装有多媒体, 原来教师上课都采用板书的形式, 不但效率低而且费时又费力, 表达方式不直观, 有很多图形在黑板上是画不出来的, 多媒体课件具有动画图形视频表达准确生动直观、文字表达清楚、信息量大、互动性效果好等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教学不直观、很多抽象问题不理解等问题, 所以, 科技的发达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准备, 把信息和知识都融入到课件当中, 同时也要求课件制作的美观。比如在讲到铸造和锻压时, 不管老师讲的如何生动学生没有见过就是很难理解, 有了多媒体之后, 放一段铸造和锻压的车间视频, 学生能直观地感觉到生产车间的环境和流程, 即使没有去过车间, 看了视频和讲解之后, 也仿佛身临其境, 所以, 利用多媒体仿真教学, 学生对知识能很容易去理解, 同时学生获得的知识也增多了, 眼界也开阔了。

(2)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 里面所涉及到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实验实训, 学生从高中刚刚过来, 原来在高中学到的都是文化课, 没有接触到专业课, 也没有上工厂实训过, 所以一接触到专业课很难接受, 学生学到的都是理论知识, 况且课本上讲到的概念很专业很抽象, 学生没有实践的话就不认识, 更不可能去理解, 所以每学期安排的有金工实习, 金工实习就是对铸造、锻压、焊接及热处理还有车削、钻削、镗削、刨削、插削、拉削和铣削以及磨削加工的认识实训, 是直接完成机械制造的实践过程, 实践需要有理论做基础, 而该课程必须依赖于有效的机械制造实践过程, 所以, 金工实习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相互补充, 密切配合, 两个教学环节同时开展, 避免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7 结束语

科技在不断发展, 新技术在不断出现,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要改革教学内容, 改变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做到理实一体化, 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工作, 它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 大胆创新, 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研究, 为社会培养出能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强和创新性强的实用性技术人才, 培养真正符合企业、工厂需要,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为此, 我们需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万文龙.机械制造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家珂, 周益军, 叶贵清.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9) :70-72.

[3]周德俭.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广西高教研究, 2000, (4) :12-15.

[4]叶宏等.全面深化《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J].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1997, (6) :50-52.

基础制造实习 篇10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职业技能

职业教育既要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需求,也要为学生毕业后不断接受教育奠定基础。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应构建适应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应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突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在课程结构中的逻辑主线地位,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体。

技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设置在教学内容上与企业生产严重脱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教学形式上大部分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样就使得培养的职业人才难以满足现在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课题任务教学课时。整合后的课程,我们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校企合作产品作为课程载体,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对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改革教材

调整教材结构,突出专业特点。在认真分析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了重新规划,突出教材的适用性、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将原教材中属于热加工工艺的铸造、锻造和焊接三个章节的内容合并为一个单元,介绍常见的毛坯制造方法与过程,并对机械加工类专业必须了解的有关影响机械加工方法和质量的毛坯材料机械性能、毛坯上常见缺陷等内容进行了删减。

第二,将原教材第五章到第十章有关各种机床的切削加工和第十一章有关精密、特种加工的知识内容进行了分解重组,分别安排为介绍机床构造、刀具类别和介绍金属切削加工方法及其工艺特点这两个单元。

第三,切削加工基础知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典型零件加工和装配工艺章节,各自成为独立单元,作为本课程的重点知识内容。

二、改革课程

理实一体化技校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的职教理念基础上,在汲取其理念精髓,开拓思路,并加以本土化吸收与改造中进行的;作为机械工程及数控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掌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了解主要加工方法及其应用。有鉴于此,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模式,可以从企业中精选一些比较典型的生产实例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以完成典型零件的加工任务为主线,以机械制造工艺规程编制为核心,将实训、理论知识及课程设计三部分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同时,在教学上侧重职业技能训练,在学时上偏重实践教学,最终根据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所需知识选择理论教学内容,做到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并将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例如:拿一张主轴类零件图纸,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们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可以使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机械生产的理解,并对企业实际工艺和流程有一个完整了解,自觉规范工作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实际操作。

为了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应采用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现场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要根据不同章节的特点和学生所要掌握专项技能的要求,把实训、现场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不断强化应用、强化实践,在教学进程中做到理论教学、实训交叉进行。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构建“一条主线、两套体系、多个教学模块”作为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内容体系。一条主线是指以典型产品的制造作为课程载体和主线,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和所需掌握的职业技能有机地联系起来;两套体系是指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多个教学模块是指根据企业产品制造流程,安排多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块,设计不同的学习情境,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多层次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巩固所学基础知识。

三、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以考试促进教学,注意平时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对本课程学习能力的考核,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

四、改革难点

实训基地要求高,学生要完成从图纸到产品的整个制造过程,那么实训基地就必须具备从毛坯制造的铸、锻、焊,到常规金属切削加工的车、铣、磨、钻,以及数控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生产条件。而一般院校的实训基地只能完成车、铣、钻、数控加工等工序,难以完成精磨、珩磨等精加工工序,导致学生难以做到对机械产品制造工艺过程的全面了解。

教学组织困难,每讲授完一种加工方法及相应的机床课程后,就必须安排学生到校内实训车间进行讲解与实践操作,这种模式教学效果好,但教学组织难度大,同时还需要协调实训指导教师和理论教师的教学进程相适应。上述课题任务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学识。在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应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既要教基本理论,又要亲自动手示范。

五、改革效果

作为课程载体的典型零件来自校企合作的真实产品,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学习和了解现代制造企业常用的制造技术、设备,并能真实接触和了解企业的工艺管理、生产运作、质量管理等知识,从多方面加深对企业工作的了解和认识,对他们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有很大帮助。在实践中,掌握了工作体系技能理论的同时,实践技能得到提高。在课题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自己初定方案,然后由教師总结出几种可行的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利弊,再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迅速适应职业岗位。

新的教学模式适合技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一方面,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大;另一方面,因为有明确的工作任务、有实物零件、有老师的示范操作,学生对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容易。学生逐渐养成了勤于动脑和乐于动手的好习惯。

学生的读图、加工工艺规程编制、实际加工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和理论知识水平都有所提高,特别是综合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由于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与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很接近,学生对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对自己的能力和不足也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具有主动性。

在制造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技能人才在招聘市场上备受青睐。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是职业教育的宗旨,而新的教学方法更能适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

浅谈《机械制造基础》实验课教学 篇11

在《机械制造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 随着理论教学的逐步深入, 要辅以诸如“性能测试实验”“金相组织观察”及“金属材料热处理”等实验教学, 以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 加深和巩固对所学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的理解, 同时逐步熟悉并了解各种常用的专业设备的使用方法, 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和技巧。因此, 《机械制造基础》实验课是机械类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只有通过科学的严格训练才能逐渐培养起来。对实验教学来讲, 就是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等各个实验教学环节上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中做”就是教师已讲解了理论知识, 由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动手做实验来验证所学的原理, 教师指导为辅, 学生独立思考为主的教学方式展开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

要想在实验课教学中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达到实验开设的目的, 就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切实提高实验课质量。对于任何一次实验课, 都包括课前的准备, 课中的教学组织与实验指导, 课后的总结检查与分析三个环节。

1 课前的准备

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 既是实验顺利进行的前提, 也是最终取得满意实验效果的有力保证。

首先, 检查各种设备是否齐全完好, 《机械制造基础》实验常用设备有:布氏硬度计、洛氏硬度计、金相显微镜、预磨机、抛光机、箱氏电阻炉等。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室课前必须对所用设备进行测试与选择, 如有问题, 及时调试、修缮并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以确保设备在实验时准确无误。

实验前, 指导教师要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 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 使学生明白与实验相关的知识点是哪些?实验的目的、原理、设备、步骤是什么?弄清楚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观察的现象和实验数据记录表格。在进实验室之前, 教师还要检查学生完成预习报告, 让学生对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 要进行实验预操作, 合理安排学生实验组次。实验课前, 实验指导教师应对所作实验进行一次预操作, 对该实验所需时间及可能发生的故障等做到心中有数, 并结合实验班级学生人数多少合理地安排实验分组及批次。比如, 做热处理实验时, 因为有了做硬度实验的基础, 学生对硬度实验中的布氏硬度计和洛氏硬度计已较为熟悉, 按热处理中的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 就要分成两批六个组, 每一小组只有三至四人操作, 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实验操作中, 这样让有限的实验设备更好地发挥作用, 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2 实验课中的教学组织与指导

实验课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际操作课, 其教学组织和指导尤为重要。

首先, 在做实验之前, 要求学生集中, 明确实验项目, 详细讲解规范的选择及实验中所需的辅助工具名称和用途。讲清本次实验目的, 实验中有哪些注意事项等。特别强调热处理实验中“电”的危险性, 在实验中应严格按照《电业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同时注意金属材料加热后高温“烫伤”的危险性, 使学生养成“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工作习惯, 努力做到万无一失, 把事故控制到零。

然后,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 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选择实验设备, 同时, 还要来回巡视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 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 “在做中学”, 并克服困难完成实验, 抓住问题不放,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布氏硬度计附带的读数放大镜, 分划板的竖线, 允许控制在0至6这个范围内移动, 如果超过这个范围, 就会损坏设备。再如, 几台洛氏硬度计的结构不同, 有机械式和电动式, 操作上有很大区别, 操作时如果不按要求操作不同类型的洛氏硬度计, 就会损坏压头, 甚至损坏设备, 这些都需要实验指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仔细地检查、耐心地指导, 使学生在做过实验后对设备有所了解, 对操作工艺有所提高。

另外, 有的实验工艺较为复杂, 实验所占用的时间也较长, 实验结束后, 留给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时间太少, 往往不能起到通过做实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理解的作用, 因此, 指导教师应预做所有实验, 并记录下实验数据, 整理一份实验报告单, 根据这些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 分析是否与理论知识相符合, 并详细地讲解给学生。使他们操作时, 思维更加清晰, 最终能从实验中得到满意的解释。比如, 热处理中的退火和回火所占用的时间就比较长, 我就预先各做了一件让学生直接测性能。

3 实验课后的总结与分析

实验中得到的数据是直观的、分散的, 要真正起到做实验的作用。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在实验结束后, 及时组织学生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结果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 并写出条理清楚、内容完整的实验报告。对实验取得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 是否与书本理论相一致, 对于出现与书本理论不一致时, 首先, 要求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何预防和弥补, 例如, 热处理淬火过程中, 常出现硬度不足和开裂的现象。最后指导教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一进行分析、讲解。另外, 还要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 尊重实验事实, 不允许根据标准随意改动实验数据, 使实验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在实验课教学中, 只有不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4 教学实验改革

科学研究的过程, 就是不断探索的过程, 加强探索性实验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往的教学方式都是先由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后再安排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 就是在没有讲理论的前提下, 由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给出的实验步骤, 对某一实验进行测试。例如,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中热处理这部分基本概念很多, 并且不太好理解, 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概念抽象, 如采用探索性实验, 然后再在课堂上给予理论解释, 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 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使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应用旧知识, 探索新知识。

更新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 用现代科技思想和观念, 审视传统实验内容并对其进行筛选, 改造一些传统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

总之, 《机械制造基础》实验教学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及动手能力, 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和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把握住每一个环节, 不断地探索, 将《机械制造基础》实验课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摘要: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的特点:内容庞杂, 基本概念多, 而且很抽象, 本文简述了如何通过实验加深和掌握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上一篇:地理课堂导入语设计下一篇:诊断咨询式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