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对策(共12篇)
特点对策 篇1
时代在变, 环境在变;人在变, 思想也在变。新时期、新观点、新理念、新问题, 要求我们的德育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 做出新的调整。作为一名高中教师, 我认为新时期的高中德育要针对当代高中生的特点, 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 在教育环境、内容及方式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
一、当代高中生的特点
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接近成熟, 个体的自觉性、独立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积极向上、热情奔放, 充满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但由于他们刚刚进入成熟期, 心理发展并没有完全成熟, 因此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 具有不平衡性、动荡性、自主性、进取性和社会性。他们思维敏锐, 但片面性较大, 容易偏激固执;他们的自主意识进一步增强, 但还缺乏对自我的全面了解, 还不能对自我作出正确的评价;他们对待社会及生活有自己的见解, 但看法仍然很幼稚片面。
另外, 由于中国社会改革的影响, 现代化进程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变迁, 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90后的高中生, 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也必然打上这个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从小就要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挑战, 要独立地作出判断和选择, 他们不像以往的孩子那样惯于服从, 而是更重视个人的权利, 更注重自我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中国教育报》记者刘微曾在《你了解当代高中生吗?》一文中指出:“一项调查表明, 高中生认为现代社会最应提倡的品行排在前五位的是:竞争、守法、孝顺、责任心、平等。而自律、合作、敬业、民主这些现代社会里同样重要的道德观, 却被高中生排在最后几位, 尤其是只有1.6%的高中生选择自律、合作。”另外, 文章还就《当代高中生的道德趋向》这一调查指出:“相当一部分高中生道德认识与行为并不完全一致。如许多学生会对‘大学毕业后为了实现专业理想自愿去艰苦地区工作’的行为表示敬佩, 但表示自己不会那么做。当代高中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方面, 崇尚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既竞争又合作的人际关系, 但对‘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的观念认同程度过低。这一代高中生重视自我, 重视个人权利, 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基本道德, 如良心、同情心、平等意识等方面相对比较成熟, 也能够符合社会的道德价值要求。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即高中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和公共道德行为的培养方面表现出一些欠缺, 如考试作弊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 对捡到东西如何处理的态度等, 说明许多高中生还未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准则。”
二、高中德育的关键
针对以上特点, 当代社会高中德育的关键是要更新观念, 改变以往“棍棒式”“灌输式”的教育理念, 要顺应时代的变化,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按照高中生的认知特点,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出相应调整。
1. 营造健康的家校合作环境。
由于社会的变化, 90后的高中生其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如独生子女的“光环”使得有些人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唯我独尊的行为心理, 吃不了苦, 经不起挫折。又如经济的发展使得有的家庭用钱来衡量一切, “有钱就有一切”的心理在学生心中埋下了很深的种子。以上的这些现象, 都提醒我们营造一个健康的家校合作环境是当代德育教育的必然手段。我们要改变过去“学校教育”的单一概念, 重视家庭德育, 实施家校联合教育方略。如:建立“家长学校”, 学校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 使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 了解教育规律, 转变教育观念, 进而提升教育成果。
2. 确立德育的核心内容。
首先, 要注重学生自律、合作精神的培养, 加强其“责任感”意识, 包括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对自己承担的工作负责。针对高中生独立性、自主性的特点, 帮助其以“自我完善”为目标, 各自制定相应的完善计划, 互相监督, 共同进步。其次, 注重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加强其荣辱感, 正确引导学生抵制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再次, 以日常教育为主, 避免高、空、大等不切实际的要求, 从日常行为习惯入手, 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调节能力。
3. 采用平等对话的交流方式。
教师和家长都要和学生站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的思想充分地表达出来, 使他们的独立感得到尊重, 自尊心得到满足, 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同时也使教师和家长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 创新德育的途径。
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说教式”教育, 多渠道、多形式进行教育。可以让学生围绕一个话题或一个问题进行自由辩论, 如就“高中生该不该上网”“有钱就幸福”等话题, 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自己组织辩论、自己写出报告。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体会的过程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有利与弊的两面性, 关键是看利大还是弊大, 明白“选择”的重要性。
5. 注重德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德育习惯“高谈阔论”, 现实针对性不足, 常常浮在“天上”, 空对空, 没有落到“地上”, 落到实处。如在内容上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大公无私, 在形式上习惯空洞乏味的说教, 这就使得学生可望而不可及, 收不到实际效果。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传统的德育面临新的考验, 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陷入两难境地。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 敢于让学生看到社会的真实, 正视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 从日常行为规范做起, 一点一滴地改进, 努力做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总之, 德育不是一门简单的“课程”, 而是一种人生体验, 需要体验者在各种大事小事上和各类社会实践中逐步完善。德育讲的是潜移默化, 而不是一蹴而就;德育也不是千篇一律, 而是要“与时俱进”, 因人而异。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 如果教育手段不得当, 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 都要注重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既要学生的民主自制, 还要教师和家长的集中引导, 要努力做到“收放自如, 因势利导”。
特点对策 篇2
一、夜间行车的特点
㈠自然光线变差,观察困难。
夜间自然光线变差,这是与白天行车的一个本质上的差别。由于夜间行车主要靠车灯照明,光度较低,照明不良,人的视力暗适应性能力降低,视力下降50%以上,加上道路环境明暗变化和车灯强光刺激等因素影响,因而给驾驶员的观察带来诸多不便,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1.观察距离缩短。目前多数国产车配备的远光灯为75W,能看清物体的距离约50~60米(100W大灯约80米左右),近光灯55W,能看清物体的距离约15~20米。虽然夜晚明亮的环境下,人眼对大物体较易感知,但距离比白天缩短了约53%。此外,由于人的夜间视力分辨力下降,目标颜色的深浅差别消失,只能根据亮度来分辨物体颜色,一般来说,白色的物体较易发现,发现距离约82米,能确认的距离却只有42米。即使使用100W远光灯,当车速60m/h时,发现目标用的时间约为5秒,确认并作出处置的时间约为2.5秒。上述是夜间行车条件的一个困难之处,它要求驾驶员必须正确认识和领会控制“安全车速”定性与定量科学概念的重要性。
2.观察范围变窄。在没有路灯照明的条件下行驶,观察范围仅是车灯光束所能照及的有限路面,且受路面不平、上坡、下坡、转弯和会车等影响,难以掌握道路环境的全面动态,这给方向机动和避碰操作带来一些困难与风险。
3.车灯强光刺激,引起晃眼、眩目。夜间行车常要会车,光线明暗变化显著,影响人的视力。据学者测定,人的视力从明处走向暗处,约需2分钟才能趋于稳定,其中逆向暗适应性时间(指会车后)一般约10秒,在此段时间里,眼睛难以按要求分辨道路和物体,很容易发生意外。
4.视觉容易疲劳,产生错觉。由于光线和照明不良,观察时须集中注意力,而会车时引起的周期性眩目,使视网膜频繁调节暗适应,视觉容易疲劳。此外,视野被照明的范围局限,加重了视力的紧张感,降低了人的耐力和心理的稳定性,容易产生错觉,如视度较差时易误近为远、误小为大、狭窄道路当作宽阔道路、误坡道为平路等,有时明暗、黑白变化也会诱发各种幻觉。所有这些,增大了驾驶员的心理负荷,加速了驾驶疲劳,使驾驶员疲劳征兆的出现时间比白天缩短了50%。
㈡参照物和辨别时间减少,判断失误增多。
夜间由于光线暗淡,视野狭窄,参照物减少,目标背景清晰度较差,导致反应时间增长约0.7秒、可见距离缩短,因而判断目标的时间大为减少。此外,对道路车辆动态的辨别,仅靠目标本身的灯光,常看不到目标原体、类型(大小、形状)及其真正动态,导致判断失误增多。
㈢人体机能降低,操作可靠性下降。
夜间行车,在人的昼夜节律未调节过来以前正是人体生理节律上的低潮期,实际上改变睡眠习惯本身就足以引起疲劳,据学者测定,白天的睡眠效果仅及夜间的26%,而夜晚则易疲劳困倦,记忆力、视力、听力等下降,反应迟钝,动作的灵敏度、准确度和协调性变差,特别是下半夜易出现瞌睡,导致车祸。
㈣诱发意外事件的因素增多,发生事故的危险性增大。
问题的症结,主要有以下四条:首先是由于夜间能见度的大幅度下降,有的驾驶员缺乏直觉能力与非直觉能力有机组合的驾车本领,导致观察、判断错漏增多;二是驾驶员在生理上、心理上、技术上以及在车辆的特殊保养上,未做好相应的转换工作;三是对道路环境、行车条件以及夜间的交通参与者(车辆、行人)等各种正常与异常变化情况不熟悉,面对各种意外而无能为力;四是对夜间驾驶疲劳和事故诱因(如心急赶路、盲目开快车等)防范不力,人的记忆、思维、反应能力和操作的可靠性下降,很难及时预见和发现一些潜伏隐患,常招致措手不及或忙中出错,事故概率也随之增高。
二、安全对策。
根据上述的夜间行车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确定了一些相应的安全对策,从现有经验看,主要有以下几条:
㈠车辆保养、使用要满足夜间行车的要求和需要。一是选用性能、设备特别是灯光设备较好的车辆,以配备100W远光灯为宜;二是出车前必须严格执行例检制度,上车前对车辆进行全面检查,发现光学元件损坏的要及时修复,并按标准件更换,切忌凑合;三是备好一些必须的零配件,如大小灯泡、大灯聚光镜、2支三节以上电池的手电筒等,并配备应急灯;四是定车定人,有利于促进驾驶员落实维修保养责任,更好熟悉、掌握车辆。
㈡选派素质较好、年轻、有经验的驾驶员。驾驶员年龄以30岁左右为宜,因人的夜间视力随年龄增大而衰退较显著,年龄每增大13岁,就要增加一倍的亮度才能看清楚某一物体。
㈢加强对驾驶员夜间行车有关知识的教育。教育内容可分为以下五个专题:⒈夜间行车特点;⒉灯光设备的正确使用,在使用车灯照明的条件下观察、识别目标的基本知识;⒊夜间车速控制、跟车、会车、超车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⒋常遇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置;⒌人体作息节律和昼夜节律的基本知识,如何防范驾驶疲劳、困倦瞌睡。
此外,应高度重视组织夜间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的研讨活动,也可分五个专题:⒈在自由状态下行驶,盲目开快车,导致碰撞路障,驶出路面;⒉会车不按规定使用灯光、减速,眩目时操作不当,导致碰撞或驶出路面;⒊强行超车而引发意外;⒋疲劳驾驶导致车辆失控;⒌车辆故障,如前照明灯突然熄灭,处置不当等。
通过上述一些专题的教育,驾驶员要深刻认识和牢固掌握“控速为本”的驾车原则。
㈣熟悉行车路线的道路环境,减少意外事故发生,要求驾驶员应牢记以下重点之处:
⒈事故多发路段;⒉困难危险路段;⒊坡道、弯道特别是有急弯路段;⒋可充分利用的路面诱导、辅助标志;⒌沿途集镇分布,可供停车进餐、休息、修车的地点和相应里程等。
㈤科学安排夜间行车的计划任务。
1.运输营运单位应配备足够的驾驶员,如双司机、实行夜班制和白班制两套人马,如须倒班时以1个月左右为宜。
2.对需要跨省区长途运输的营运单位,应建立《驾驶员行车档案》,记录每天或每次的行车里程、时间和前一天的睡眠时间等;实行下达“调度任务单”制度,作为驾驶员长途行车通过检查关卡的“通行证”,从根本上避免“昼夜兼程”,强制确保驾驶员有足够的休息睡眠时间。
3.避免黄昏时刻行车,此时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很弱,眼睛的暗适应性还未形成,打开前照灯的光照度也恰与道路环境的自然光照度(约100米烛光)相等,不能形成对照,不易看清周围行人、车辆动态,加上太阳落山前后地球磁场的急剧变化、昼夜转换,人的生理节律不稳定等,导致事故发生率较高,日本驾驶员称这段时间为“恶魔时间”。
4.下半夜需要行车时应安排每个小时的行车计划,特别是凌晨3时和5时两个比较难捱的时刻,可中间安排停车进餐(热食)、小休等,切忌心急赶路连续行车。如“双司机”换班时,接班司机被叫醒后必须进行15分钟以上的“调节”活动,以确保人体的一些主要机能器官达到“觉醒”状态,方可上岗操作。
5.掌握一些进行生理、心理调节的科学方法,严防困倦瞌睡。这里的要点在于结合自己的经验,熟练掌握“主动调节”的三个系列:
口诀。这是进行心理调节的重要手段,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醒”,以不断活跃思维与情绪,切忌呆板单调“埋头”开车。由于夜雾笼罩,环境单调,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狭窄车灯光束范围内,易被催眠,困倦瞌睡。
动作。通过人体各种动作,可以提高或降低兴奋、紧张状态,以增强或加速心理调节的作用,减少代谢过程障碍,保持人体正常机能水平。
代谢。人体各种能量的转换,也是一个代谢过程。出车前应补充足够的营养素,防止一些无效消耗,以保持人体有较多能量。
在开车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细水长流”,防止贪多求快,一味超车、开快车,使人体能量消耗过多、过快,破坏体内各机能器官的协调性,增加体内有害能量的积累,使代谢紊乱。除了适时活动身体、保持协调性、消除不适感外,还须及时补充清凉、提神饮料,喝些咖啡、浓茶,吃点酸辣果点,以解暑降温,特别是要适时“加餐”,补充热量消耗,保证体内代谢过程处于“有序”状态。因为人体进食后约4小时,胃内开始排空,故中间2小时左右应补充糕点,4~5小时后应进适量热食。
综上所述,夜间行车特点及其困难之处,在于由于车灯光束照明的范围非常有限,这给驾驶员的观察、判断、处置带来诸多困难,而人体所形成的生理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种.种思维、反应模式等行为习惯,使人体在短时间内要有效地完成昼夜转换并非易事。
网络洗钱犯罪的特点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网络洗钱 特点 对策
网络洗钱是指利用计算机系统、网络和计算机数据,隐瞒或掩饰犯罪收益所得,并使之成为表面上看来合法的所有犯罪活动和过程的总称。网络洗钱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它具有网络与洗钱两个要素。
一、网络洗钱的特点
第一,隐蔽性强。虚拟性是网络的重要特征,网络中的事物归根结底是数据的表象,数据的外在表现为文字、声音、数字和图像等。现实中性别、年龄、身份和相貌等特征都能借助虚拟化的网络得到隐匿和篡改,我们所面对的仅仅是一行数据和一串数字符号,这使得上网者更加隐蔽。使用网络交易系统,洗钱的犯罪分子不需要直接面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洗钱活动留下的只是一串数字符号,反洗钱机构无法真正对资金交易情况实施有效的监控,即使截获到数据,也无法找到洗钱者。网络这一虚拟环境,给洗钱者极大的隐蔽性,加大了反洗钱的难度。
第二,成本低廉。建立一家网络银行仅仅需要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其所需的成本只相当于开立一家分行所需要的费用的5%左右。这就大大降低了开发维护人员工资等必需的费用。
第三,网络洗钱的全球性更高。由于网络通讯技术发达,我们可以很快连接搜寻世界各地的信息,使得非法洗钱分子可以通过网络将资金转移到世界各地。增加了反洗钱的难度。
第四,科技含量高。在当今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使得金融领域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新兴电子支付工具不断出现,网络银行电子支付的速度不断加快。不法分子通过网络快速完成洗钱过程,给反洗钱工作造成极大困难。
二、网络洗钱的方式
第一,网络银行洗钱。网络银行又称网上银行,其发展形式有两种,一是以英特网为背景的开展电子化业务的传统银行。二是在传统银行以外兴起的、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依托的另一种类型的银行。
第二,智能卡洗钱。银行提供给客户的具体支付工具,如信用卡、借记卡等,已被证明同样可以成为洗钱的工具。智能卡的数据存储优势,和安全机制是其作为支付手段和载体。延伸出电子现金与电子钱包的网上支付工具。
第三,网络赌场洗钱。网络赌场洗钱是网络赌博的一种新形式,目前,通过赌博网站洗钱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用非法所得的资金在合法的赌博网站上匿名开设账户进行赌博,达到将黑钱与白钱混淆的目的。二是通过在这些赌博网站开设一个账户,然后将来源不同的资金汇入账户,將此作为黑钱的临时隐蔽所。
第四,网络保险洗钱。网络保险是指保险公司或保险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保险活动的经济行为。投保人可以通过网络,向保险公司投入大额保金,在时机成熟时申请退保,这种网络保险模式,为洗钱提供了方便。
三、针对网络洗钱的对策
第一,完善反洗钱法律体系。加强网络立法,这是加强反洗钱最有效也是最强硬的措施。人民银行已经制订了《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为主体的反洗钱预防监控制度,对预防和打击洗钱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银行的出现及电子支付工具的出现,而我国自今还没有一部严密的电子支付方面的法律,使得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而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洗钱的比重越来越大,使得加强这方面的法律条款的完善十分重要。
第二,建立权威性的网络银行信息跟踪和披露中心。人民银行反洗钱机构,可以加快对现有的网络银行进行登记备案,建立关于网络银行的信息披露站,提供全国合法的网络银行名单及有关资料,供客户查阅查考,防止客户被金融诈骗。
第三,金融机构要完善反洗钱制度,规范网上交易行为。针对网络洗钱的行为,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应该切实履行防范洗钱的职责。为了防止不法分子利用银行电子交易支付系统和有关的电子支付工具进行洗钱,金融机构应该建立电子银行业务支付交易自动报告系统。利用该系统,设立相应的大额和可疑交易识别指标,并和人民银行反洗钱部门实行联网,有利于即时监测和查处网络洗钱行为。
第四,发展网络监管技术和手段。由于网上支付不同于传统的支付手段,因此,监管技术和手段也要不断更新,要加强网上银行系统电子签名、身份认证和日志审计机制建设、提高网上交易数据的真实性、完备性、可追溯性和安全性。将网上每次支付的详细信息记录在网上银行的日志系统中,并保持足够时间的备份。
第五,加强培养优秀的反洗钱人才。利用网络银行洗钱是一种高科技犯罪,要切实有效做好网上监控工作,需要有一批既懂金融业务尤其是反洗钱业务,又具有专业网络知识、法律知识的人才,充实到金融监管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才干提高执法水平。杜绝给洗钱者留下利用金融机构在监管方面的漏洞进行犯罪活动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朱方玲.对电子银行领域反洗钱工作的思考.实务.2011.3.
[2]张金恒.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河北金融.2011.2.
依特点析问题寻对策 篇4
一、对词语的拼音及发音不易记清
同样一个词语, 相比之下, 正常儿童更容易记得住该词语的读音, 然后才是词义。而聋生则不然, 他们虽然也学习该词语的读音, 但由于他们听不到声音, 而且由于手势语的形象化、简单、易记、易与别的聋生交流, 故而他们更容易记得住词语的手势而不愿去记枯燥无味的拼音, 至于如何发音就可想而知了。基于此, 在教学过程中以手势语教学的同时不应该忽略手指语在教学中的作用。聋生用指语来学习词语与正常儿童用拼音来学习词语的效果是一样的。指语能把所有的汉字拼音表达出来, 况且聋生们在用指语拼读时头脑中自然会出现该词语的拼音, 在此基础上再教他们如何发音、怎么样才能拼出音来。
对于有残余听力的聋生, 教学时应严格要求他们充分依靠听觉来读准每个词的读音。同时, 教师还应留意他们哪些词的读音比较不准, 并采用相应的措施给予强化训练。对于全聋的学生, 教师应通过发音时舌位、口形变化, 用直观演示发音时送不送气、声带振动与否等可见的、可触摸、可感受到的现象, 让聋生们自己去感受, 尽量让他们掌握发音要领, 并发准音。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 只要经过长期的时间, 用正确有效的方法反复训练。
二、对词语的意义理解不透彻
聋生对词义的理解不是一步到位的, 而是有一个过程, 也不是由教师简单把词义告诉聋生就完事。他们对一些具体事物有一定的表象, 但不知道它们的称呼, 至于抽象词汇, 聋生对它们根本缺少认识, 更不用说如何理解词义了。
一些教师对于聋生词义的教学往往是在课堂上用语言来向学生解释词义, 然后再逐步教他们学习使用, 这种方法是不符合聋生学习词语的心理特点的。正常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都是通过交往活动中逐步理解的。聋生们也不例外, 教师组织和指导聋生通过学习交往尽快地理解词义。聋生对词义的理解并不是取决于教师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而取决于在各种上不同联系中对词语的实际应用, 词语的这种联系越多, 聋生对词义理解也就越准确、越牢固。结合一种最佳情景出现的词语, 应有选择、有目的地用于其他相近的情景中, 以加深和巩固聋生对词义的理解。特别是一些非常抽象的词语, 比如“科学”等之类的词语, 没有通过生活实践而简单靠词语的意思来认识该词是非常困难的。只有在相应的情景中对这些词语相互比较, 仔细体会, 最后才能准确地掌握这些词语的含义。
三、对词汇量掌握不够广泛
由于手势自身的局限, 聋生掌握不了很多词语。比如:“看”、“眺”、“盯”、“视”、“望”、“瞪”这几个词都有“看”的意思, 但具体怎么看, 怎么去区别这些“看”的意思, 一般聋生不易掌握。因此这些词中只有其中个别能在《中国手语》一书中找到。而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这几个词时只是全部用“看”的手势来表示。并没有认真区分这几个看有什么不同。从而导致了聋生们只懂得一个“看”的意思, 其他词则不解其义。此外, 一些教师因为有的词语学生未掌握、有的没有学过就不敢在与他们交往中使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聋生词汇量的发展。
四、对于较长的词语容易书写颠倒
由于人的语言形成和发展总是循着先口语后书面语的规律, 书面语的发展要建立在口语发展的基础上。聋哑学生在形成口语中不像正常儿童一样随时随地能听到别人讲话, 他们的书面语发展大多是建立在手语发展的基础上, 而手势语不像口语一样有严密的先后顺序。因此, 聋生很容易在书写句子时把各个词序颠倒。不仅如此, 连很多词语自身几个字也会颠倒。如把“公共汽车”写成“汽车公共”或“共公汽车”等。另外, 聋生们在与教师和同学交流时只是一味地依赖手势语, 对一过些词语应该怎么写, 他们觉得并不重要。他们在比手势时脑海中对这个词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所以他们分不清是“公共汽车”还是“汽车公共”或是“共公汽车”, 只要出现这四个字, 他们便会用手势把“公共汽车”表示出来, 却不去注意各个字的先后顺序。
要改变聋生这种现象, 首先应加强聋生口语教学。虽然口语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 但在教学过程中即使学生念不准音也不要紧, 只要他们在读词语的过程中有发音的意识就行。因为聋生在比手势时能同时通过嘴发出这个词的音, 则能加深这个词在他们脑中的印象, 便更能记住词中各字的先后顺序, 这就可避免造成词中各字颠倒的现象。其一、要加强聋生们对词义的理解, 只有他们对词义真正理解了, 才能在各方面交流中正确使用。其二、针对聋生形象记忆好的特点, 在识记词语时可采用一些直观手段让聋生的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健全感觉途径参与到识记活动中, 同时反复让聋生识记, 加深他们的印象, 这也可适当避免造成聋生词中各字的颠倒现象。
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及对策 篇5
“>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及对策2007-12-12 15:56:02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及对策农村土地纠纷的特点及对策(2)近几年来,我镇土地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大大高于同时期其他各类纠纷。其中主要以管理使用权属纠纷为主,其次是占地、拆迁安置补偿。如何有效预防这类矛盾纠纷的发生,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及村委会、社区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基本情况2005年1-5月,全镇共发生土地纠纷21件,其中农户间管理、使用权及界畔纠纷5件,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引发纠纷5件,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1件,村级集体组织之间界畔争议1件,其他类9件。在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纠纷中,涉及农户10户
以上的2件,涉及补偿资金金额数十万元。与2004年同期4件,增加17件。
二、土地矛盾纠纷的主要表现
1、征地补偿纠纷。从发生的纠纷情况看,征地补偿纠纷是当前土地纠纷中涉及农户多,政策性强,调解难度大。如新城社区杜家湾村民组秦世专等十户农户因看守所征地,村民组组长以该地原来是未承包的荒山荒坡,以未承包到户为依据,拒绝给付征地补偿,导致该组10余户村民集体上访。金星中学教学楼建设工程,因原看守所征地时二户村民未在表册上签字,不同意征用土地,拒领征地补偿款,经镇、社区多次调解,问题仍未解决。淞江村庙坝组一农户,因庙坝电站征地面积争议未能达成一致,多次到县镇上访。
2、相邻间的界畔纠纷。这类纠纷主要表现为农户之间、村级集体之间。从已发的情况看,这类责任纠纷所占比例大。当时没有固定的界址,只选择其中某一点作参照物。由于时间等因素,参照物自然遗失或被毁,原来的经办人
多数去逝,或证人不愿作证,调查取证的难度大,认定困难,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导致群殴群伤,引发新的矛盾。如高原公司与新城社区大坪组之间界址争议长达100余米,涉及数十户农户。桑木坝与巴渔村为渝鸿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取料场权属争议长达几十年。
3、宅基地纠纷。随着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区旧房拆建时所暴露的宅基面积,采光、通风、相邻共墙的权属等纠纷增加。农村部份,沿公路两边建房的人数越来越多,并要求相对独立。因此而导致多占一个角,多留一条人行路等,而不惜破坏几辈的相邻亲情,这些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
三、土地矛盾纠纷形成的原因
1、一、二轮土地承包时,界址不详,或根本没有明显的界畔。在第一轮承包时,由于多年的集体生产,使群众对土地到户的期盼普遍高涨,只要能分到地、界址过去点过来点无所谓,再加上当时政策及宣传不配套,增加了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时间的模糊认
识,反正是集体的,我只是保管,最终还要还集体,无所谓的思想占绝大多数。土地延包政策的落实,农民对承包地的时间概念有新的认识。对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再加上一些家庭由于人口的自然增减,一个人的责任地几个人吃,无地少地农户的比例增大。其三是集体遗留的荒山,荒坡自由开垦,没有统一划分,更谈不上界畔问题。98年第二轮承包,完全延续第一轮的数据,一些地方由于干部在家闭门造车,根本没有与农户见面,更有一些地方,干部为了照顾所谓“群众利益”,将属于第一轮承包时合法取得的责任地不填入承包证,致使纠纷发生后,当事人因无力举证,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矛盾纠纷。
2、相互协调性不强。突击表现在新城社区建设过程中,按照征地项目立项审批,出台征地补偿办法后,在实际操作中各相关职能部门不能很好协调。对农户的思想工作不到位,致使工程开工后,由于部分农户的拆迁、补偿、或宅基地等
问题,阻挠施工,引发矛盾纠纷。
3、宣传教育不到位。群众认识上的误区,是导致土地纠纷的原因之一,延包政策的落实,使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一定几十年不变的政策有所了解,但对土地的性质、国家建设和集体公益设施建设用地与承包经营的关系不明。固执地认为:反正你把土地划给我,就是我的,我不管你国家建设还是集体公益事业,我不同意,你就不能征用。对土地属村集体所有这一基本原则,以及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不了解或一知半解,根本谈不上依法维权。
四、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1、加强村、组调解组织建设。完善调解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以制度规范行为,以规章进行约束。强化村级矛盾纠纷排查网络,调整充实村、组调解组织,增强各级调解人员的事业心、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保证一般矛盾不出组,大矛盾不出村。重大矛盾纠纷隐患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调控。
2、加大土地管理、土地执法力度。
建立土地纠纷仲裁机构,本着便利管理、便于耕作、消化矛盾、方便群众,对经调解无法达成协议,而又必须明确保管权的土地纠纷,依法裁定,以维护国家法律的严肃性。
3、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预算机制。对土地纠纷,特别是征地纠纷,用地单位在征地前要会同所在乡镇、村、组全面考虑征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哪些单位配合,哪些问题需要提前沟通,防范化解,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相应的工作预案,并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这样就能有效预防土地纠纷的发生。
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
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及其对策 篇6
摘要:我国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了老龄型社会。老龄化成为我国的一个趋势特征,老年人口已经形成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本文就我国老龄化问题的现状、特点以及对经济的发展影响等方面做些探讨。
关键词:老龄化,特点;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而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并将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正确把握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将其作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来认真对待,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不仅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依据联合国预测,中国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约14.5亿,然后,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但老年人口数量仍在持续增长。另一人口大国印度由于其生育水平仍旧保持在更替水平之上,所以,其人口总量的增加不是惯性增长而是自然增长。2040年左右,印度总人口将首次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比中国多1.4亿左右。但是由于未来60年老年人口的数量与现行生育政策无关,虽然中国老年人口占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的比例下降,但中国依然是世界老年人口数量第一大国,2050年比届时的总人口第一大国印度,仍多近1亿老年人。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加之计生措施降低了出生率,使人口年龄构成形成了老年人口相对增加,少年人口相对减少的结构性变化,从而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常住人口为13.8亿人,其中,0—14岁人口为2.79亿人,占总人口的20.2%,比2000年降低了6.1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1.51亿万人,占总人口的11,O%,比2000年提高2.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05亿万人.占总人口的7.6%,比2000年提高2.2个百分点1老少比为37.5%,比2000年提高16.9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为32.1岁,比2000年提高5.7岁。
参照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国际划分标准,从上表中几次普查的数据看出,198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只有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一项略高于标准,1990年已开始进入初期成年型,2000年仍属成年型,但0-14岁人口比重已低于成年型标准3.7个百分点,2010年各项指标均超过了老龄化标准。
放在世界人口老化的背景下考察中国人口老化的进程,其老龄化速度之迅速是显而易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老化的水平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一样的。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口老龄化开始加速,21世纪初,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仅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还超过了世界人口老化的平均水平。联合国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我国人口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会趋于老龄化,但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则是空前的。进入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出现增长的拐点,即由平稳加速转向急剧加速。从2010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彻底分道扬镳,205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将是发展中国家的近2倍。
将中国与其他三个人口大国(其中两个是我们追赶的目标美国、日本,另一个是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印度)对比,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愈加明显和独特。目前,日本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发达国家,1970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即达到了7%,1994年已经超过了14%,其间仅用了24年,远远短于其他发达国家,如英国为45年、美国为65年和法国115年。从联合国预测结果看,中国人口将是世界人口大国史上继日本之后的又一个老龄化速度极快的国家。不仅大大快于我们的潜在竞争对手——印度,而且,还快于我们追赶的目标——美国。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一跃成为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老龄化水平还不及日本,但在整个人口老化速度上并不亚于其上世纪的人口老化速度。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1.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并具有累进性据统计,许多发达国家,65岁以上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要经历50-80年,而我国从1990年的4.7%上升到2010年的7.6%只用了20年。我国由7%上升到17%,只要30年的时间,而发达国家一般要花费80多年,有些甚至在100年以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明显偏快,并呈逐步加快趋势。从几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1980年到1990年10年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高了0.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04个百分点,1990年至2000年10年却提高了0.8个百分点,每年0.1个百分点,而2000年至2010年10年就提高了2.2个百分点,每年0.22个百分点,到2030年30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每年提高0.33个百分点。
2.老龄化超前于經济发展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是同工业化、城化、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而我国老龄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迅速到来的。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GDP一般在5000至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2003年只有1334美元,这种“未富先老”的局面势必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
3.老年人口中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将老年人口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三类:65—69岁为低龄老人,70—79岁的为中龄老人。80岁及以上为高龄老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0—2010年,中国老年人口构成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和预期寿命延长而发生变化,低龄老人比重逐渐降低,中高龄老人比例在不断上升。低龄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重,2010年比2000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中龄老人中70-74岁和75-79岁两个年龄组人口占老年人口比重2010年比2000年分别上升了0.7个和1.9个百分点,高龄老人比重2010年比2000年上升1.6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人口在迈入老龄化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的高龄化趋势也在日渐显露。高龄老年人口是应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都需要特殊照顾,如何关心和爱护这个弱势群体,使得高龄老人能够真正享受到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是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然而,老年人口比重的日益增大将会给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文化心态、社会发展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将使抚养系数上升,增加劳龄人口赡养负担。抚养系数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我国老年
人的扶养系数一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最高达30%以上,即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抚养30个老年人,如果再从劳龄人口中扣除实际未参加工作的大中专和普通高中学生人数,则实际负担人数将大大超过该抚养系数。总抚养系数也相应上升,最高達到60%以上。劳动人口相对减少,消费人口相对增加,加大了劳龄人口的扶养负担,如此沉重的负担必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人口老龄化将使劳动力结构逐渐老化。劳龄人口的平均年龄逐步上升,由2000年的33,7岁上升为2010年的36,5岁,2020年将达到41.3岁。这种劳动力结构的老化也将对经济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
3.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大量增加,给地方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老年人增多将相应增加对老年社会保障的支出,加重地方财政负担。社会保障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然而老年社会保障在农村还比较落后,农村的老年经济保障基本依赖子女、依靠家庭,由于农村中的收入普遍较低,这种保障质量较低,往往只能达到温饱水平,这使得广大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更加突出。
4.产业结构不能满足人口老龄化的要求。老年人口对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我们目前的老龄产业、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还不能充分满足需求,住宅、社区和环境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衣、食、住、行、用、文等各种消费品的生产亟待加强。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建议
1.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出路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之上,只有加快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才能满足老龄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经济快速发展,地方财力增强,就会减轻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
2.适当延长退休年龄,缓解社会养老压力
适当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具有双赢性,既可以减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又保证了人们工作的权力,同时工龄的增加,还能增加职工的个人收入和退休金收入。为避免对就业造成较大影响,必须循序渐进,可以采用每年延长两个月方法逐步推进,也可以针对女性退休年龄偏低的现实,先延长女性退休年龄。
3.积极为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一是建立和健全老年医疗保险制度。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对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可根据情况先从高龄老人开始逐步进行),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引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为社区服务中心,将病房改造成多种形式的为老年人提供生活、保健、医疗等服务的场所,三是要注意面向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保健常识,护理知识,紧急状况下的应急措施,提高人群对老年身心特点的认识和一般保健护理知识。
探究性试题的特点及对策 篇7
探究性试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体现新课程理念,广泛出现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这类试题有以下特点:
(一)设题多样化。
探究性试题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多在文本内部看似矛盾处设题,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对文本的探究能力。例如:2007年北京卷第21题:“沈从文从二十岁起就离开了家乡,有位评论家却说‘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题目中“20岁离开阮水家乡”与“在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这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它给我们一个启示,这里的“在沅水上”是虚实结合:20岁前生活在沅水边上是实;20岁后沈从文离开故乡,但是沅水给予他的精神的滋养一生都没有间断,家乡的沅水一直扎根于沈从文的记忆里面,这是虚。如此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沅水的记忆里。
(二)思维规律化。
探究性试题命题时跨度常常较大,有时关涉文本首尾,有时关涉文本内外。考生要进行相关性思考,如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分析,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类推分析等,思维应遵循客观规律,避免胡乱联系。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1题:“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这道题考查了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探究能力,题目提示考生《乌米》中的“我”与《祝福》中的“我”相似,因此,要赏析乌米的形象与作用,先要进行由课内向课外的相关思考,想一想《祝福》中的“我”的形象特征和“我”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再回答本题。《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一方面厌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另一方面又软弱退缩,玩世不恭,不能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呈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者,在小说中起到线索的作用。再看《乌米》中的“我”的形象特征和作用,相比之下,此“我”与彼“我”相同之处较多。如在形象上“我”都对主人公富有同情心,都对现实有一定的认识;在作用上“我”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都借“我”的感触揭示主旨。这样利用已有的知识解答新问题,就有较大的把握性。又如,某地曾以作家冯骥才的散文《水墨文字》命题,问题是这样的:“作者通过自己绘画创作实践告诉人们艺术创作的真谛———‘艺术就是将瞬间化为永恒’。这句话是就绘画艺术而言的,其他艺术门类是如何体现的?”思考这个问题必须运用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方式,首先,要弄清“其他艺术门类”“瞬间”“永恒”这三个概念具体指什么。可以联系的“其他艺术门类”有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文学等,“瞬间”在原文中指的是“千载难逢的偶然”,具体可指短暂的画面,偶然触发的灵感,突然涌现的想象,一闪而过的片段的感觉等。“永恒”指与自己的心灵碰撞并能引起他人共鸣,从而使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其次,要举例说明艺术是如何将瞬间化为永恒的。文学上的典型例子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演奏乐曲的描绘和琵琶女飘零身世的叙述,塑造了一个才貌双绝、孤苦哀怨的琵琶女形象。诗中的音乐描写,运用比喻等手法再现了琵琶曲的感人魅力,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成为千古绝唱。它是作者妙手偶得,也给后世的读者带来了无穷的美感。它是瞬间的,也是永恒的。可见,探究性试题的指向性是明确的,依据文本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和考生相应的知识积累进行探究,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解读个性化。
文学类文本的探究性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求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它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独立思考性,要求说出“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而在文中往往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考生既要思考文本中作者的观点、看法,又要立足自我,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和价值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如2008年海南卷第14题:“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题干中摆出了几种不同的观点,要求考生加以探究。从人物形象的核心特征上看,鲍勃重“情”,吉米重“法”,考生必须在“情与法”的抉择中,或者肯定鲍勃重情守信,或者赞扬吉米忠于职守,要态度鲜明,不能模棱两可;同时必须从文本中找出确凿的实例作为佐证,这样才达到了阅读探究个性化的要求。
二
根据文学类探究性试题的特点,在答题技巧上要注意三点:
(一)克服认识上的偏差。
偏差之一是认为答案只在文本中找,不出文本范围。在文本中找答案,在以往解答现代文阅读时十分管用,现在已经不完全适用。文本内容是解答探究性试题的起点,终点可能不在文本中。偏差之二是认为解答探究性试题是信马由缰,随心所欲。探究性试题的答案不一定在文本中,但也不是随便写写便可得分。它不能像平时教学那样可以见仁见智,自由发挥,因为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为了便于操作,阅卷时总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答案,考生要依据文本作出合理的分析,回答到位才会得分。
(二)要了解文学鉴赏的术语知识并能运用自如。
必须对作品的体裁知识、表达技巧等有所了解,解读探究才能驾轻就熟。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小说鉴赏的一些知识。小说《侯银匠》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的人生况味和个性品格,作者却记叙了侯银匠的女儿侯菊从小做家务很精到,出嫁时要花轿作嫁妆,婚后很快接管粮行,成为陆家的当家媳妇的故事。这是以次要人物写主要人物,突出了侯银匠的坚毅、精明、勤劳、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特点,使小说更具深厚的思想内涵,体现了作家的艺术匠心。分析时涉及的表达技巧有素材的剪裁、明线暗线结构、正面侧面描写等,要熟悉这些术语知识,回答才能准确切题。
(三)具体作答时要规范,宜采用述评结合的方式。
蟹池鸟害特点与防范对策 篇8
1 危害鸟类
危害鸟类因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就江苏省总体而言,主要危害鸟类为白鹭、灰鹤和野鸭等水鸟类。水鸟,指栖息或经常栖息湿地的鸟类,这些鸟类将蟹池作为栖息、觅食的重要场所之一。白鹭、灰鹤、野鸭均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蟹、水蛭、蜻蜓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
1.1 白鹭
白鹭属鸟纲、鹳形目、鹭科、白鹭属。白鹭属共有13种鸟类,其中有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小白鹭)和雪鹭四种,体羽皆是全白,世通称白鹭,江苏省水产养殖地区主要是小白鹭,其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白天常以单独或散群觅食。
1.2 灰鹤
灰鹤属鸟纲、鹤形目、鹤科、鹤属。繁殖于中国的东北及西北地区,冬季向南迁移到中国南部和印度支那半岛越冬。
1.3 野鸭
野鸭属鸟纲、雁形目、鸭科,其数量极多,是多种野生鸭类的通俗名称,是水鸟的典型代表。野鸭能进行长途的迁徙飞行,最高的飞行速度达110km/h。喜结群活动和群栖。夏季以小群的形式栖息于水生植物繁盛的淡水河流、湖泊和沼泽。
2 危害特点
2.1 区域性
白鹭属湿地鸟类,筑巢需有高大乔木,觅食半径达5 km以上,全省各地均有分布。灰鹤喜栖息于滩涂、沼泽地,如集群于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等。野鸭湖区和平原水网地区多于内地。
2.2 季节性
白鹭为夏候鸟,但春秋也偶尔可见,其危害是夏季大于春秋两季。灰鹤、野鸭均属冬候鸟。灰鹤春到初夏集群,夏秋季本地不见或少见。野鸭平时多为小集群散居,越冬时集结成群栖息,达百余只,个别区域集结的野鸭多达上千只。因此其危害是冬季大于其他季节。
2.3 危害性
主要危害鸟类的危害性也各不相同,危害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序为:白鹭、灰鹤、野鸭。白鹭对幼蟹、成蟹都会造成危害;灰鹤主要对成蟹,尤其是对软壳蟹危害性最大;野鸭主要危害幼蟹。从生产角度来说,水鸟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产减收。据调查一只成年白鹭一顿能吃掉5~10只扣蟹,而当种群数量较多时一天吃掉上百只甚至数百只扣蟹。据调查,若无任何防范措施,一般减产5%~10%,鸟害严重时减产高达20%以上。二是传播病害。因水鸟觅食具有随意性、不固定性,摄食带有病害的鱼蟹虾后,将残渣、粪便等带到未发病的蟹池中,往往就会传染给原来健康的河蟹,从而导致病害发生。三是影响品质。由于鸟类的啄食造成养殖蟹肢体残缺不全,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外观品质。在鸟害严重的塘口肢体残缺率高达5%以上,给蟹农所造成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
3 危害防范
3.1 生态方法
白鹭、灰鹤和野鸭天性喜食鱼虾、泥鳅、黄鳝等腥味之物,特别是白鹭对死鱼死蟹腥味尤其敏感,能嗅到数千米以外的死鱼死蟹腥味。在整个养殖区域内,一要营造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强化饲养管理,防止池塘水质恶化,控制和杜绝养殖水生动物病害发生和出现死鱼死蟹。二要勤巡塘并及时捞除死鱼死蟹,作深埋处理。三要加强动物性饵料的管理,并提高科学投喂水平,减少“腥味外逸”机会。
3.2 生物方法
目前,在实践中比较可行的生物方法是利用经过专门训练的犬类驱赶鸟类。将训练有素的犬类养在蟹池四周,特别是在蟹池下风处“执行任务”。这种方法既可驱赶鸟类,又可看护蟹池起到防盗作用,一举两得。驯好犬类既是关键也是难点。
3.3 物理方法
3.3.1 围网阻拦
在蟹池四周及上面用尼龙网或聚乙烯网覆盖,网目10 cm左右,网高2 m上下,用竹竿等作支柱加以固定。此法可有效阻止鸟类进入蟹池,适用于面积不大且形状较规则的蟹池。
3.3.2 模型
可在蟹池四周、池中竖立身穿红衣、手舞彩带的稻草人,或用稻草等材料制成模拟“超级老鹰”,这样象白鹭、灰鹤等鸟类再也不敢轻易来冒犯蟹池。此法简单实用又经济。
3.3.3 声响惊鸟
在蟹池四周竖起竹竿,系上可活动的尼龙单丝或聚乙烯线作“主线”,在主线上每隔10 m左右系上装有石子或铁珠的塑料瓶、小铁筒。再从看蟹棚或生产、生活用房引“拉线”到“主线”上,这样只要轻轻一拽“拉线”,塑料瓶或小铁筒就会发出清脆的声响来驱赶鸟类。此法效果虽好,但要耗费人力。另外,也可利用高音喇叭等音响设备不定时地播放各种令鸟类害怕的声音如老鹰咆哮声等,惊吓驱鸟。本法效果较好,但一次性投资大,并应注意不能影响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
3.3.4 风车驱鸟
猪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篇9
近年来,由于欠发达地区在生猪引种,猪苗及其农产品流通渠道增多,有的猪场严重污染,或外购猪源没有严格检疫,致使养猪生产中传染病时有发生,大都是混合感染,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1]。
1 猪病流行特点
1.1 新的猪病不断出现
新病发生的原因很多,如国内种猪、仔猪流通频繁,从国外引进良种猪增加,地方卫生防疫、诊断和监测不到位,致使许多新的疾病不断出现。如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PRRS)和猪圆环病(PCV-2),有的养猪场是2种或3种病综合感染,严重影响生猪产业发展。同时,猪病又出现新的趋势:皮炎肾病综合症越来越严重、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不断出现、猪瘟免疫失败频频发生等,这些继发性感染和混合感染越来越复杂,给猪病防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1.2 病毒性疾病成为传染病的主体
病毒性疾病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病毒变异快;二是缺乏特异性的治疗药物[2];三是难以诊断和防治;四是诊断试剂盒和疫苗的研究远远滞后,这几年病毒性传染病对于猪群的危害逐渐显现出来。如病素为“A”,我国命名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这种病毒最先在美国和墨西哥暴发的新型流感疫情,研究表明由猪流感病毒演变而来的,包括人流感、禽流感和猪流感,它是一种新型猪流感病毒;还有如圆环病毒2型引起的仔猪衰竭综合症,这种病毒传播快、流行广,对于猪群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1.3 非典型病例增多
随着药物预防水平和猪场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些传统的疾病由急性逐渐变化为非典型或温和型。究其原因,可能多种病原体在繁衍过程中发生了变异,如口蹄疫、猪瘟病等疾病在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发生了非典型性变化。
1.4 免疫抑制疾病危害加重
引起免疫抑制疾病有2种因素:一是免疫抑制;二是免疫刺激,当前主要为SIV、PRV、PRRS、PCV-2等病毒传染病,尤其是以蓝耳病(PRRS)、圆环病(PCV-2)为主,这2种使感染猪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受到抑制。所谓免疫抑制,对低致病性或减弱毒疫苗的微生物可以引起疾病复发,对于疫苗接种或治疗没有免疫效果;所谓免疫刺激就是免疫佐剂或注射疫苗激发圆环病。蓝耳病是猪场防疫的主要疾病,但是蓝耳病毒的发生检出率仍然较高,也不会出现高死亡率[3]。
1.5 呼吸性疾病和繁殖性疾病日趋严重
当前,呼吸性疾病已经成为养猪的主要疾病,发病率较高,达到50%~70%,死亡率在5%~10%。呼吸性疾病有许多种类,既有原发性感染,又有细菌性和病毒性。如猪伪狂犬病病毒、猪肺炎支原体、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瘟病毒和猪圆环病毒2型等;也可以是继发性感染,如猪沙门氏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性杆菌等。猪繁殖性传染疾病有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猪瘟、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猪流感和猪布氏杆菌、猪细小病毒病等。如猪细小病毒病感染了母猪,将会遭成大批母猪发生流产,引起巨大的经济损失;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圆环病毒2型导致繁殖障碍也比较普遍,如果发生几种病毒同时感染,母猪就会产死猪、弱猪,也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损失。
2 猪病防治对策
2.1 严格引种
对于规模化养猪场,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种时,加强对引种严格检疫,控制种猪的来源,同时控制猪无序流动,减少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和传播。另外,对于养殖场需要定期对病原体和抗体进行检测,一旦发生传染性疾病,需要立即上报当地有关部门[4]。
2.2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是防止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根据猪不同的性别、年龄和抗体监测水平,修订不同的免疫程序;同时,对于公猪、母猪、空怀母猪和怀孕母猪,使用疫苗的种类、注射方法和注射部位都是不同的。另外,优先选用具有批准文号的疫苗,杜绝“三无”产品,认真检查疫苗的包装是否符合要求,2次疫苗的间隔时间要以21 d左右为准。
2.3 加强猪场管理
要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秋、冬季注意保暖防寒,夏季注意散热和通风。在给猪群进行清扫、转群和换料时,做到精细管理。对猪舍温度、湿度进行控制,减少不良应激,保持猪舍卫生清洁,从而降低发病率。
2.4 不断完善动物防疫体系
首先不断完善基层防疫队伍建设,提高基层防疫员的业务素质,充实基层防疫员的数量;其次增加诊断和检测设备和仪器,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第三加大兽药市场整顿,从兽药市场和市场流通2个环节入手,规范兽药市场秩序。
摘要:猪病是制约我国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5个方面对猪病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供广大养猪者参考。
关键词:猪病,流行特点,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邹建煌,胡荣青,付海玲,等.浅析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治对策[J].养殖与饲料,2008(7):106-107.
[2]王强,张明明,李立虎.我国猪病流行现状及其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81-18383.
[3]马慧玲,王金亮,耿国芹,等.当前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建议[J].中国畜禽种业,2012(10):15-16.
猪瘟的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 篇10
猪瘟的主要类型包括最急性、急性、慢性及迟发型4种。其中最急性型初期无明显症状,但是染病后会突然发热,高达41℃,皮肤紫绀,耳后、腹下、大腿内侧有弥漫性或点状出血,也可伴有鼻腔、视网膜出血等;通常感染急性型猪瘟猪只数日内即死亡。猪只感染急性型猪瘟多表现为精神萎糜、食欲减退、喜聚挤卧等症状,部分猪只出现肌肉震颤,被毛粗乱无光泽,步态不稳,两眼有脓性分泌物,四肢、腹下、耳后、会阴等有出血点等,病程在10~20d左右。
2猪瘟的流行特点
猪瘟的流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散发流行。猪瘟的免疫接种覆盖面越来越广,故近年来并未爆发猪瘟大流行,主要体现出散发流行、小规模、强度轻的特点;发病年龄小,且发病温和,并发症多。猪瘟多发于3月龄以下仔猪;断奶前后、10d以内的仔猪为高发群体。猪瘟临床、病理解剖不具典型性,病程明显延长,且死亡率有显著下降。病料中可检出圆环病毒、伪狂犬病病毒、肺炎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传播途径不确定,一般认为是针头传播,发病无规律,接触传播的可能性较大,故频繁注射、针头消毒不严格可能是主要传播途径。最后,持续感染,且猪瘟抗体滴度低。猪瘟是繁殖母猪死亡的主要病因,由于母猪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感染猪瘟后通常不会表现明显症状,但是会通过胎盘向胎儿传染病毒;并且持续性感染会导致母猪出现带毒综合症从而出现流产、死胎等不良妊娠结局。此外,仔猪先天感染猪瘟病毒出生后可能会由于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死亡,或暂时无临床症状,但对后续注射疫苗不产生免疫应答,一旦触发应激条件即可发病。
3猪瘟的防治策略
猪瘟的防治主要以防为主,治疗为辅,因此防治关键除了要要加强猪只的免疫外,还要做好综合防治措施:
3.1猪瘟的免疫
种公猪采用春秋2防免疫措施,种母猪也可采用春秋2防,或1a3次,也可在每胎产前1个月接种1次,或在每次产后1个月接种1次。日常养殖生产中,乳前免疫要做到100%保证仔猪不吮吸初乳,先注射疫苗为疫,以提高免疫效果,尽管难度较大但仍然坚持不吮吸初乳。疫苗注射可采用20-60程序,即20d龄进行第1次接种,60d龄进行第2次接种;或采用0-70程序,即乳前接种1次,70d龄再进行2次接种;也可采用0-35-70程序,即乳前进行第1次接种,35d进行第2次接种,70d进行第3次接种。免疫过程中要合理控制免疫剂量,一般情况下无猪瘟或猪瘟不明显猪场猪的抗体水平较低,因此无猪瘟的养猪场可适当降低剂量,而猪瘟污染场则要加大剂量,这是由于猪场长期处于感染状态,病毒感染范围大,猪内抗原、抗体均可存在,部分猪只接受免疫已产生抗体水平,会对接种效果产生影响,故要加大剂量;如使用脾淋疫苗,则可减少剂量,如采用细胞疫苗则要加大剂量等。
3.2采用综合防治措施
除做好接种防疫外,还要采用综合防治策略提高猪瘟防治效果。日常养殖生产中要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将断奶应激、饲料应激、营养应激、环境应激、温度应激、疫苗应激等各种不良应激因素的影响降至最低;做好猪场的消毒管理,减少病原菌、微生物对猪场的污染,从根本上阻断病菌病毒的传播感染。猪场内严禁饲养其它动物,比如猫、狗、牛、羊等,并加强防护措施,防止野禽侵袭。猪场内要定期灭鼠、灭蚊蝇,定期口服驱虫药驱逐各类寄生虫;保证猪只养殖的营养供应。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猪饲料,适当增加蛋白质、氨基酸、微生素及各类微量元素,如条件允许还可定期添加微生态制剂,以提高饲料利用率、吸收率,保持猪体菌群平衡,提高猪群体质,减少消化道疾病的发病机率,从而提高其抗病能力;彻底消除污染。及时处理各种病死猪,对污水进行严格的无害化处理;猪场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消毒制度,并结合新增问题,不断增补相宜措施,以达到高效防控本病、确保零发病的管理目标。
摘要:猪瘟是一种爆发性强、传染性高的病毒,猪感染猪瘟后主要症状表现为高烧及急性出血,最终导致猪只死亡,为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猪瘟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器官、组织、分泌物及排泄物中,会对饲料、水源及环境造成污染。消化道是猪瘟传染的主要途径,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皮肤伤口传染等。养殖生产中要注意分析猪瘟的流行特点,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以降低猪只感染率、死亡率,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大学英语教学特点及对策分析 篇11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特征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71-01
如果说大学英语的诞生是以第一个5大学英语教学大纲6的制定(1985/1986)为标志的话,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已走过了20年的历程。而如果说这20年的大学英语是以语言共核为内容,以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目的的教学,那么可以说,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在进入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个转型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手段上,如广泛使用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也不只是反映在教学模式上,如由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大学英语教学的转型更重要的是反映在内容上。本文将对转型时期的大學英语教学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 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特征
提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正在进入一个转型时期,是依据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英语专业的界限逐渐模糊对照《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人们不难发现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前者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要求高中毕业生英语词汇量达到3300-4500。后者也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求大学生达到的“一般要求”,其词汇量也只是4500,另一方面,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进入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和英语专业学生的起始水平已经拉近,现在不少英语能力突出的高中毕业生都纷纷考入非英语专业学习;
第二,毕业生的出口水平也有接近的趋势。这是因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在不断延长,除了前两年基础英语,还有后两年的各种能力选修课和专业英语。各学校尽量在向“四年不断线”努力,不少院校(如上海交大、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都在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出英语专业的第二学位课程。应当说,他们的英语水平已经接近(某些甚至超过)英语专业学生的水平。张迎春等(2006)对中国计量学院同是第四学期的英语专业50个学生和非英语专业68个学生进行测试,发现他们的成绩差距不大;
第三,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考试难度等都在趋于一致。大学英语提出的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已经与对英语专业学生提出的语言能力目标非常接近,都把重点放在听说读写基础上。大学英语除基础英语,也有英语专业的高级翻译、高级写作、高级口语、报刊选读、文学作品欣赏和语言学导论等选修课,正因为如此,四川大学在课程设置、课程选修和教师安排等方面都已经不分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英语,两个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坐在一个班上听同一门课。在考试方面,根据周越美(2004)和张迎春等(2006)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包括改革后题型)和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对比研究,发现两者的测试目的、测试内容和测试难度已经非常接近,因此他们建议,把“这两个考试融合为一个考试”,因为“如果要测试语言能力的话,两个考试有同样的效用”。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清楚地感觉到由于这三种英语的教学内容都是共核英语,教学目标都是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正陷入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要么原地踏步,重复高中教学内容;要么向英语专业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大学英语(尤其在重点大学),在高中英语和英语专业的双重夹击下,越来越失去自己的特点。大学英语究竟应该向何方发展?
二 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对策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决定我们必须加强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规律和对策的研究。束定芳(2005)曾大声呼吁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的研究,其原因是“目前中国的外语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而“国外外语教学理论没有也无法为我们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现成答案”。尤其中国的大学英语是基础英语教学,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我们要独自承担起研究汉语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转型时期正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扩招的时期。这个时期表现出另两个特征: ①各个地区各个大学在学生水平、教育资源和教师质量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正在拉大。少数一流大学的新生水平远高于四级考试水平,而一般院校的不少新生水平还不如1999年扩招前新生。②大学类型更趋复杂,除专业性、行业性大学不断涌现外,还出现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不同类型和不同办学定位的大学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英语的重视和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不可能是一样的。这就是说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应该体现个性化、本土化和多元化特点。
回顾历史,从1961年到1985年长达25年期间,我国大学公共英语走的是一条“科技英语”或结合专业学习英语的道路。各个大学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都各不相同,出现了同一学校不同专业使用不同公共英语教材的“百花齐放”的盛况。1985年以后随着“文理打通,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共核上”(董亚芬1986)的口号提出并占主导地位,尤其是1987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实施,我国大学英语开始了长达20年的规范统一的基础英语教学。实践证明,在学生整体水平较低缺乏语言共核的基础的情况下,过早结合专业,往往事半功倍。但20年过去了,45年过去了,现在学生的水平高于当年,现在社会对英语的需求也更高,承认这些变化,就是承认大学英语教学变化的必然性,承认该是打破基础英语教学一统天下局面的时候了。最近,四、六级考试顺应潮流,率先作出抉择,在2006年11月颁布的新5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6中对考试目的定位作了重大修订,把原大纲的“考试的目的在于考核已修完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各项目标”改为了“考试的目的是准确地测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一修订意义深远,它不仅表明了与教学要求的脱钩,更重要的是标志了一个硬性的、统一的教学要求时代已经结束,一个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Graddol, D. 2006.English Next[ M]. London:Latimer Trend & Company Ltd
[2] 蔡存强.首届全国航海类高等学校英语教学研讨会上讲话[R]。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7月5日
[3] 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回顾、反思和研究6[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
[4] 陈国华.谈英语能力标准的制订[J],5外语教学与研究66:405-407,2002
房产档案特点及管理对策初探 篇12
一、房产档案的特点
在房产档案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 与其他普通的档案管理工作相比较而言, 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其中主要包括房地合一、图档结合以及专业性和动摇性。
(一) 房地合一
房屋是建立在土地之上的, 因此, 相关的房产档案的登记原则是建立在房屋占用范围内土地使用权以及房屋所有权等主体一致的基础上的,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房屋以及相关土地的整体性进行了保障, 促使房产档案在建立的过程中更加的全民和完善。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房屋和土地具有合一性, 它们两者之间具有难以分割的联系。
(二) 图档结合
在房产档案中只要包括档、图、册以及卡等相关的重要内容, 其中, 档是指房屋相关产权的文字档案, 其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求具有真实可靠性以及详细性, 对产权的具体情况能够清晰的反应。图是指房产相关的平面图结构, 其中主要有分层分户图以及分丘图等, 它的图像记录能够对权属范围进行明确的反应, 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册主要指的是房地产的登记薄册, 其中只要包括房屋产权发证审批总册、登记收件薄以及发证记录薄等, 这些都是在房屋分类管理需要以及所有权登记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填制的, 对房屋状况的管理以及产权状况进行了一定的记录。卡主要指的是房产相关的卡片, 主要包括房产情况在电脑中录入的表格, 其对相关的房产档案内容进行了一定的概括, 对图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弥补, 能够对产权进行简洁明确的表述。因此, 房产档案具有图文结合的特性, 这样才能对产权进行清晰明确的反应。
(三) 专业性
在房产产权所有者对房产产权进行转移、集成或是交易的时候, 这个过程中所想成的相关的资料信息就是房产档案, 它在房产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是一种非常重要资料文献。其中, 房产档案作为房产管理以及登记的重要基础, 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应, 而且, 这项工作专属于我国房屋产权相关的部门, 不能被其他的部门所替代。在进行房屋产权登记管理工作的时候, 其相关工作涉及面相对较广拥有相对较多的内容, 其中还包括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 档案资料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与一般的公文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在房产档案中, 有大多数的内容都是对房产相关的各个属性的描述, 比如对房产专业术语以及面积的描述, 其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对相关规范以及内文结构都有一定的要求, 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对其进行相应的描写。
(四) 动态性
在房产档案的管理中, 房产产权所有者在进行产权交易之后, 其房地产的产权还是可以在进行变动的, 其中, 房屋的城市房价、损耗折旧以及房地产市场所产生的变化等众多组成因素都会随着产权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改变。另外, 在房产产权在经过继承、赠与以及交易等相关情况之后, 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而且, 城市的规划以及国家的政策在对房屋进行翻修、拆迁以及重建时, 也都会对地产以及房颤进行一定的改变和分割。由此我们可以得知, 房产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中会随着房产产权所有者的改变也发生改变的, 这样的变动能够促使房产档案中相关的信息更加的全面以及准确, 从而使其利用价值得到一定的提升。
二、房产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 数字化发展
在房产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数字化房产方案进行建设, 促使其管理工作能够科学合理的开展。其中, 在对房产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其进行数字化建设的加强和完善, 还要注意对数据库的建立, 从而使其对现代房产产权的变更进行应对以及对现代化房产经济的需求更加适应。通过对房产档案的维护和管理以及数据库的更新, 促使其管理时效性的实现, 从而使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得到一定的提高, 为相关资源的共享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另外, 在房产产权发生变动的时候, 相关的房产档案管理部门还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针对其产权在变动的时候出现的问题进行对信息动态管理工作的加强。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对房产档案数据库的创建以及完善, 结合其动态管理的情况, 对其管理效率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除此之外, 对房产档案进行数据化发展, 对管理效率以及调阅速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 制度的不断创新
在房产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其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对其在发展过程中进步和提高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就我国房产事业的发展现状而言, 在房产档案管理相关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其中, 一些问题就是由于其在发展中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因此, 在房产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 要针对其实际产生的问题, 对相关制度进行相依的改革和完善, 进行革新制度的良好开展, 从对制度管理的角度对相关的工作规范进行管理。另外, 在管理机构实际运行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与实际的工作状态进行结合, 从而为相关的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
(三) 合理的转变思想
在对房产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实际开展的过程中, 要注意对其思想进行合理的转变, 促使意识水平的提高, 促使工作进行全面的开展, 从而使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以及有序性得到保障。另外, 还应该对现状进行有效的结合, 对具有现代化特征的技术措施以及管理思想进行积极及时的引用和吸收, 在相关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 确保其想着现代化发展, 促使工作效率的提高。就房产相关单位目前的状况来看, 一些相关的管理负责人对这项工作没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因此, 想要对其进行良好的开展, 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强化, 让他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正确认识, 从而使其在房产档案管理工作上的财力、人力以及物力的投入加大。除此之外, 对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 对管理意识进行强化, 促使房产档案在管理过程中归类整理以及审核力度的加强, 能够为其后期的顺利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四) 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
想要促使房产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中的不断前进和发展, 就必须要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进行提高, 从而为其在开展的时候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随着时代的发展, 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的相关需求逐渐增加, 想要促使相关人员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就必须对其业务能力进行认真的评价, 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和解决。另外, 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结合数字化的发展情况, 针对其在管理的过程中多具有的技术性、科学性以及专业性较强的特点, 对其进行管理理论基础的建设, 对拥有专业技术水平高, 数字化应用能力强的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五) 加快房产档案管理的转型
就我国现代房产的档案管理工作而言, 对房产档案管理机构的转型要建立在对其正确认识在基础之上, 对其相关的思想观念进行转变, 促使其转变速度的加快, 从而使房产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得到较好的开展。另外, 在对房产档案管理工作进行转型的时候, 还要注意顺应市场的实际需求, 从而使其能够良好的完成想科技型管理机制的转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 房产档案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信息资源, 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以及社会信息资源的基本信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中, 与其他普通的档案管理工作相比较而言, 房产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 房产事业中档案管理工作也随之得到了一定的增加, 从而导致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逐渐不能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时代需求。因此, 想要促使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就必须对其相关的制度进行不断的创新, 加快房产档案在开展过程中的数字化建设, 促使其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还要注意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素养进行提高, 对他们的思想意识进行合理的转变, 为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得到相对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对自身居住环境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从而使相关的房产事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中, 在房产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其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对其在发展过程中进步和提高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 房产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改革, 在相关的规定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房产档案自身的所拥有的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结合实际情况, 对在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的良好开展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房产,档案管理,特点,对策
参考文献
[1]孙岩.浅谈房产档案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0 (33) :192-193.
[2]谭汉彪.浅析房产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时代, 2012, 21 (18) :191-192.
[3]房爱芬.房产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浅析[J].山东档案, 2010, 23 (6) :119-120.
[4]李桂生, 吴佩海.浅析房产档案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12 (25) :177-178.
[5]刘宗花.房产档案管理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2, 19 (27) :102-103.
[6]梁书玉.浅析房屋权属档案的数字化管理[J].档案管理, 2009, 18 (2) :152-153.
[7]王东.浅析按揭贷款房产档案管理[J].大观周刊, 2012, 22 (27) :107-109.
【特点对策】推荐阅读:
特点原因及检察对策07-31
非法传销的特点及打击对策10-04
浅论新战士特点和管理对策10-22
开放式基金的风险特点与对策06-09
司法系统职务犯罪原因特点、预防对策07-06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的特点、成因及对策分析10-02
×地区农村老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对策探讨06-06
烟草系统职务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08-26
浅论职务犯罪产生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06-04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特点及教育对策论文摘要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