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改革(共12篇)
体育教育改革 篇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体育教育的改革也在不断加深。我国的教育事业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体育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发展动力, 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随着体育的不断发展, 体育的功能也在不断扩大, 体育在促进人们的社会化方面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的。本文就通过体育教育改革的背景和体育社会化的价值存在以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以期对其做一个总结。增深对这一方面的认识。
一、体育教育改革的背景
目前, 我国体育教育进入了深化改革迅速发展时期, 面对体育教育改革深化的浪潮, 体育教育在深化改革中获的新的积极成果。在深化改革实践中, 人们已经认识和把握体育教育要彻底摆脱封闭状态, 必须从体育的教学目的在深化改革中活的新的发展思路, 从体育教学的目的, 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等全方位开放, 将体育教育融入到全国教育改革的浪潮中, 坚持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注重体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体育教育从专业走向综合的发展势态。把体育教育中的技术专业与体育内涵的知识和智慧有机的地结合起来, 形成全新的体育教育理念, 使专业性的体育教学向综合性的教育教学发展, 这样能够使体育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要把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特点引入到体育教育中去, 将体育教育贴近民生, 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 这就是体育社会化的要求。
二、体育社会化的价值存在
体育社会化是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 是指体育向全社会各界渗透和发展, 它不仅仅是指它是一种教育和健身的手段, 而且是丰富人们的文化交流, 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近半个世纪以来, 新中国在高水平竞技体育取得辉煌的同时, 全民健身活动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大大地促进了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举例来说全国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已有5亿多人次达标, 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学校和企业高达50多万所, 城运会、农运会、公运会等全国性的大型体育活动, 都新增加了大量的群众喜爱的项目, 有利于鼓励人民群众对体育的热情, 有利于促进体育社会化, 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从大的方面来讲, 一个国家国民的身体素质也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象征, 而体育社会化进程的加快, 全民参与, 全民健身。因此在提升国家公民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国力。众所周知, 国际奥运会的各个国家的参赛运动员水平可以说都是代表了本国最优秀的身体素质, 而在1959年, 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为中国夺得第一个男子单打冠军, 以后,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又相继为中国夺得了几十个世界冠军,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乒乓球也被誉为“国球”。更是在别的项目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这又何尝不是体育社会化所带来的好处。总体来说体育社会化是大势所趋的, 是利国利民的, 是势在必行的。
三、体育社会化与体育教育改革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制订主要是国家行为, 全国在一个模式的培养下, 不仅不利于人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而且还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还抹杀了体育教育的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满足不了社会丰富多样性的需求。体育社会化是体育普及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的, 是全民化、终身化的教育, 是体育内容、形式、功能日益丰富多样化的反映, 它需要的是多样化的创造型的人才,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 同时呢, 我国民族较多, 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很显然, 我国目前统一的体育教育模式, 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针这对这些问题我们从两方面来入手, 一方面在学校有关体育教育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的灵魂, 因此要培养高质量的适应21世纪体育社会化发展需要的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 提高教师待遇, 稳定师资队伍。其次, 要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和技能训练, 引进高层次人才, 改变当前教师知识结构不合乎现代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来讲, 体育教育要面向全社会, 就代表它不只是属于学校的活动, 社会上的各界都应全民参与到其中。“体育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体育教育要向着大众化、小龄化方向发展。在地方应多修建健身器材, 以便于使更多的人享受到这些运动。多组织和举办民间体育活动, 例如农村的秧歌队、地方人民的运动会等。这些都有利于体育教育面向社会化, 加强体育宣传, 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锻炼中。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新世纪体育化的程度日益提高, 体育教育专业要积极适应面宽、应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体育社会化符合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符合当今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现实的需要, 是一种必然的要求。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调研, 对体育社会化以及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评述, 从体育社会化的发展态势和深化体育教育改革的全新视角, 论述了体育教育目标以及其面临着社会化的必然进程。由此得出, 在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深入改革的形势下, 体育社会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渠道。
关键词:体育,社会化,教育改革,体育改革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76-77.
[2]周莹, 申萍.高校体育社会化的功效及实现途径[J].体育与科学, 2002, 23 (3) :80.
体育教育改革 篇2
苏格拉底认为护卫者必须从童年起接受严格训练以致一生,有了好的心灵和品格就能使天赋的体制达到最好。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必须改变好睡贪吃的缺点,用音乐照顾心灵,用体育照顾身体。音乐包括了诗歌、神话故事、舞蹈、音乐、绘画造型艺术等,泛指艺术及文学各个方面。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使护卫者具备勇敢的美德。
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苏格拉底在论述体育教育时对比着音乐教育,他认为最好的体育与理想的音乐文艺教育相近相合,这是指一种简单而灵活的体育,尤其是为了备战而进行的那种体育锻炼。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质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年轻人接受了前述简单的音乐文艺教育的陶冶,养成了节制的良好习惯,他们显然就能自己监督自己了。苏格拉底认为,音乐和体育都要对心灵提供训练,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这种受过音乐教育的青年,运用体育锻炼,通过同样苦练的过程,他会变得根本不需要什么医术。在不畏艰辛苦练身体的过程中,心灵也得到锻炼。天性中的激情部分的确会产生野蛮;如果加以适当训练就可能成为勇敢,如果搞得过了头,就会变成严酷粗暴。似乎有两种技术——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这不是为了心灵和身体(虽然顺便附带也为了心灵和身体),而是为了使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达到和谐。
体育教育中大众体育教育研究 篇3
关键词:大众体育教育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身心健康发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大众体育也随之迅猛发展起来。但是在大众体育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何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当今我国大众体育教育发展的关键。下文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大众体育教育事业的研究和发展起到积极地借鉴和促进作用。
一、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对大众体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我国大众体育实现了长足的发展,体育运动已经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中,人民群众体质也有了较大的改善,我国大众体育也进入一个良性发展的新阶段。另外,现代文明的发展也影响了大众体育的发展。自动化机器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工作中解放出来,生产方式造就了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人们开始愈发重视起体育运动。但是与我国人民对大众体育较大且呈现不断增加的需求态势相比,我国目前的大众体育发展还是处于较为落后的地步,尤其在大众体育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除此之外,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也严重阻碍了大众体育事业得到发展。
二、大众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不完善
在很多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经常会出现人们想进行体育锻炼时找不到体育场馆和设施的现象。公共体育场地的匮乏、公共体育场馆设施配套的不完善以及社会体育场所的不开放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大众体育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居民区中公共体育设施不足且种类单一。第二,对外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较少且大多收费较高,无法使民众广泛参与进来。第三,学校中体育场地及设施严重不足且质量较差,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体育教育的需求。
(二)大众体育参与者的观念和态度
对于体育锻炼的价值观念及态度是决定人们能否积极有效地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虽然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越来越重视,但是人们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仍然较为薄弱,体育锻炼相关知识也较为不足,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大众体育教育的广泛推行。因此,要想发展和推进大众体育教育事业,必须要先通过大力宣传教育等措施,使体育锻炼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自发的接受大众体育的教育。
三、大众体育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大众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力度
大众体育教育指导员队伍是大众体育教育的主体,指导员队伍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大众体育教育水平的高低以及大众体育教育能否顺利地推行下去。因此,发展大众体育教育的关键是要建立一支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较高的体育指导员队伍,这支队伍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并且以服务人民群众,提高全民身体健康素质为己任,通过为人民群众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积极组织合理的、有趣的体育锻炼活动,从而提高大众体育教育的科技含量,并最终促进大众体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二)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参与大众体育的兴趣
通过上文对大众体育教育中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参与者主观的态度和观念是推行大众体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相关部门和组织应该积极利用一些大众传播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对大众体育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也可组织志愿服务者广泛深入社区和农村,对他们进行科学的体育教育,帮助人们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并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好处,提高人们对于大众体育活动的认识和兴趣,从而使人们自发地、积极地参与到大众体育活动中来,最终达到发展大众体育教育的目的。
(三)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在大众体育教育中发挥的作用
学校体育教育是大众体育教育的基础,它在大众体育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充分重视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从小培养学生热爱体育锻炼的意识,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并让他们掌握正确的、科学的锻炼方法有助于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并且还会对社会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相关体育教师还应积极组织丰富有趣的體育活动,激发学生甚至全民的锻炼兴趣,扩大大众体育教育的社会影响,形成全面参与体育活动的社会氛围。
四、结语
本文就体育教育中大众体育教育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得出了如何促进和发展大众体育教育几点建议和措施,除了上述的三点策略之外,还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提高大众体育资源的利用效率等举措。总之,如何推广大众体育教育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它需要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不断努力,真正形成全民积极参与体育教育活动的良好氛围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路萍.对我国大众体育服务业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10-25.
[2]孟淼.我国大众体育现状的研究[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2-15.
[3]王晓雁.我国大众体育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06-01.
[4]王晓飞.高等学校的大众体育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2-05.
体育教育改革 篇4
关键词:体育教育评价,体育教育改革
在传统教育体制中, 并没有对体育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对学生的体制质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综合性人才, 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一、对体育教学评价及考核的看法
(一) 建立合理的评价观
运动作为人的天性, 应当尤为引起青少年的喜爱, 可是由于年龄的增长, 学生越发对体育课感到厌烦。而最关键的因素则是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错误的教学评价方式, 让学生无法意识到自身在进步或者在锻炼中获得的成效。较大地打击了学生的自信, 对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有所影响。所以, 创建合理的评价观, 通过将单一的评价观转变成多角度、多方向的综合评价, 重视学生在体育实践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及身心的发展, 加强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尤为重要。
(二) 运用定量和定性评价结合的不同评价形式
素质教育的提出令体育教育更为繁琐, 其具有较多人文因素, 不只是发展身体、加强体质, 还要培养完善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心理品质, 顺应社会能力等。而这些人文因素并不容易被量化, 因此单一的定量或定性评价并不科学。而对于使用单纯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对体育教育活动进行评定, 只会对应试教育更为误导, 因此一定要使用过程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相融合的评价形式, 才可以对学生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
(三) 自评和他评的形式和评教制度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属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者, 只有亲自体会的内容, 才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价, 比如爱好、情感、毅力等。只有透过自评才可以获取真正的材料, 这在较大程度上, 也建立了学生指导自身制度目标进行体育锻炼, 提升本身素质的能力, 对于终身体育的构成和贯彻更为有利。为了更加客观的评价, 还需要进行他评, 也就是综合老师的考核内容, 依照评价准则对学生的健康与否进行评价。
因为教和学是双向的活动, 定期有学生对老师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展现出教学的民主性, 提升教学质量, 转变教学工作, 从而实现教和学的相互促进。
二、体育教育评价是加快体育教育改革的有效方式
(一) 将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摆在首位
这是由于当前人们越发加强对学生健康素质的培养, 而健康素质包含的范围较广, 主要有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道德素质等。这些均是学生在成长阶段一定要掌握的, 只有在学生学习的阶段, 对学生的各个方面进行打造, 才对学生的发展有利, 而对于体育教育的改革而言, 则是给学生打下良好身体基础的方式, 也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体育教育评价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十分有利, 也为学生美好的将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并成为加快教育改革的前提。
(二) 将社会评价体系当做评价学生健康素质的表现
当前, 我们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其一, 对学生近期状态的评价分析, 探讨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二, 为综合学生实际状况对学生的健康素质进行评判, 这样的形式主要处在教育评价的中期和远期。可是, 对于体育教育评价还具有一些问题, 如大多数学生在毕业之后, 就不再对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 进而令学校的体育课失去意义。在调查评价过程中, 因为需要考量的因素较多, 并且统计方面也较难做到统一, 这些问题始终对体育教育的发展造成影响。可是这些并非无法解决, 只是通过以上问题可以了解, 形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由于欠缺一个完善的体育教育调查体系。所以, 体育教育的发展及改革, 应当从这方面着手。
(三) 加强对学生不同体育实践能力的评价
目前学生的体育达标程度依旧是评定学校体育课以及学生体质的重要根据。这些数据到底可以在多大程度体现体育教育质量, 至今还说法不一。在执行学校体育课程评价里, 关键问题并非是要透过改革单一的体育考试制度来权衡学生素质, 而是还需要科学测定学生掌握体育技术、技能乃至实际参与锻炼的能力。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时, 一定要转变当前由于不同因素影响而必须执行的“大锅饭”式的教育方式, 并且要将重点摆在评价学校是否对学生健康素质进行了培养方面。
三、结束语
体育教育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 其具有本身的规律及特征。所以, 创建现代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一定要综合学校体育改革, 从整体上审视当前体育教育体系, 不论是制度方面还是结构方面都要仔细分析, 完成体育教育系统的结构优化。体育教育逐渐具有了产业的品质, 所以, 应当通过市场的视觉来评价培养学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脱离了社会与市场, 学校的体育教育只能称为空谈, 变成单一的发展形式。
参考文献
[1]杜健康.“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体育成绩评价探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109-110.
体育教育叙事(体育任天水) 篇5
----------体育教育叙事
我们学校是县重点初中,体育课一直按国家要求正常开足开齐,作为体育备课组长,学科带头人的我,基本做到体育课大胆创新,务必每次课都让学生达到一定的健身锻炼效果。我在上课的开始部分习惯于让学生喊出口号:“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实践证明,口号能调动学生体育课的激情。
我们学校的田径操场在修塑胶跑道,体育课只能在教学楼下和楼前的广场和树林下,进行体育课教学。冬季提倡适当跑步锻炼身体,冬日暖阳的天气里,学生们上体育课的热情很高,非常想在阳光下游戏、做运动。我上午第四节课是七年级30班的体育课,学生们提前几分钟就在教学楼下整齐的站好队,体委整队检查出勤情况,并向我报告。我和学生师生问好,说明本次课教学设想、目标和要求,然后按照惯例由体委带领学生成一路纵队绕教学楼慢跑五分钟,我播放跑步音乐在后面跟随,绕教学楼和小广场一圈大约300米,五分钟大约五圈,学生慢跑下来基本能达到热身的效果。冬天里最好的运动就是慢跑,学生们大约跑3圈的时候(我跑的慢落后到队伍的前面了),有个男生气喘吁吁的跑到我面前说,有个男生头碰到了墙角上,流血了!我迅速跑到出事地点,看到一名男生手捂住额头,手缝里流出了好多血,血流到脸上,其他同学帮忙用手纸擦,学生围拢过来,场面失控,男生女生都惊讶的不知所措。我急忙疏散围观的学生,并招呼体育委员把学生带回教室,看着上自习。我小心的搀扶着受伤的学生前往班主任的办公室,同时询问受伤原因,观察伤情,安慰学生不要害怕,鼓励学生坚强面对。班主任不在办公室,可能在上课,我让一名学生去通知班主任,又让一名教师打电话给校卫生室余医生,让校医做好准备。我呵护着受伤学生很快到了校卫生室,余医生给受伤学生清洗伤口,进行消毒和包扎处理,这时候班主任也及时赶到,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及时给学生家长打电话,要求家长尽快来学校一趟。十分钟左右家长到了,校医说明了伤情,额头撞墙造成的开放型伤口,大约一厘米,已经清洗、消毒包扎好了,过几天就愈合了,请家长放心。班主任又向家长说明学生受伤的原因,跑步的时候和其他同学打闹着玩,猛一回头碰到了墙角上,是学生本人不小心造成。家长听后,态度也很诚恳,对班主任和校医表示感谢,然后向班主任请假,带着孩子就离开校园。家长还对班主任说,心里还是不放心,打算去县医院进行缝合,这样伤口愈合的快一点,并强调医疗费用自己可以通过农合报销,决不会给学校添麻烦。校医说,学校学生都有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和药费也可以在学校通过保险公司保险。
学生家长走后,我和班主任进行沟通和交流,对自己的疏忽造成学生受伤深表歉意。同时,我也进行了体育课的反思,开始部分我没有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教育,身为体育教师,没有能够时刻监护着学生的安全,这就是最大的责任。我应该预见到,围绕教学楼跑步,学生距离墙壁太近,容易发生碰撞事故,学生缺乏自我保护,很容易受伤。另外,校园的地面都是坚硬的水泥地,不适合学生长时间跑跳,对学生的骨骼发育不利,地面坚硬,学生摔倒很容易造成受伤。
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高涨,需要体育教师适当的控制运动量,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在教学楼前的广场做轻松的游戏,或者做广播体操,让学生在教师的监控范围内健康快乐的做运动才是最安全的。正是我的疏忽和懒惰,没有预见到可能的安全事故,没有陪伴学生一起跑步,才出现学生打闹,以至于出现意外伤害,我很惭愧和自责。
学生体育课意外伤害事件时刻警醒着我,时刻提醒我端正教学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体育课做到健康第一,安全第一,让学生健康快乐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希望。
在我校体育组教研会上,我也把自己的课堂感悟分享给了其他体育老师,并要求他们引以为戒,加强体育安全教育,尽可能的上室内课,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体育课学生伤害事件。
利辛中学:任天水
2015年12月1日
描述:
高职体育教育改革刍议 篇6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育改革
一、引言
新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已经走过了50余年的历史,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作为高校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高职体育,其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如何转变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高职体育教育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其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突出特点是实用性。2010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纲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纲要》的出台就更进一步证明了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高职体育教育存在问题
我国高职教学改革一直是优化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头。 纵观近年来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发现仍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教育观念较落后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仍然存在较重视专业性学习.忽略身体素质的锻炼的现状。不但体育教学课时安排占学生在校学习总课时的比例较低,而且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简单的遵循传统教学观念,以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作为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终身运动习惯及良好运动行为的培养。
2.体育教师整体水平和素质偏低
当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体育教师学历水平偏低,教学技能较单一,无论是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从学生健身教育方面,都缺乏系统的学习和了解,这是无法满足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的。
3.体育设施不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受到自身经济条件制约,虽然已形成一定规模体育活动场所,但仍然无法满足现时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需求,往往会出现运动器材等教学设施陈旧、不能即时更新;体育场馆服务设施项目单一,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多元化需求等现象。
4.课程评价体系不合理
现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标准往往是以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为主,这种考核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个体特点,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原本身体素质好的同学可以非常轻松地在现行体育课程中拿到高分,即便在课程学习中并没有认真学习,而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学,可能即便非常努力也才仅仅达到及格标准。这种单一死板的评价体系,会严重挫伤部分同学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通过某一门考试,而是要培养大家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培养大家可持续的锻炼习惯。
三、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
1.以职业特点为基础,教授学生职业实用性锻炼方法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教育不同,其教学目的更倾向职业化教育,旨在培养实用性、应用型、技术性人才即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学工作,一方面要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体育教学改革,摒弃僵硬沿袭教学大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真正正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设计出“专业贴合化”的体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及习惯;第三要注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又在学生工作以后便于进行的运动项目,切切实实实以终身体育锻炼为培养目的;第四,最好能选择对学生工作后易患职业病有预防作用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更切合学生们的实际需要。
2.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优化教学质量
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切实实施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根本保证。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另一方面,高校要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多的师资培训机会、提供更大的继续教育平台,通过各种渠道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以更好更快地适应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
3.以学生为本,增加体育教育投资
为了更好适应高职体育教育改革的步伐,高校应注重对体育教育的投资。这就需要一方面,拓宽筹资渠道;另一方面,加大开发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力度,以契合学生多样化体育锻炼兴趣需求,同时也能促使开发与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还可以在充分保障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实施校企合作,院校合作,把现有体育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与分配,实现优势互补。
4.以教学模式创新为契机,建立科学课程评价体系
一方面,要摒弃与普通高校雷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原有传统运动项目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们学习体育,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客观、完善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要以有利于促进其体质、心理、生理、技能等全面发展为准则,针对学生的个体体质、日常表现、技能掌握程度、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做到结合个体绝对成绩和相对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贺宝华、杨子民.高职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教育,2012(2)
[2]肖健.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J].体育时空,2013(5)
作者简介:
体育教育改革 篇7
通常教材体系依据教学目标而设计,同时又受制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内部逻辑关系。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教材,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材的加工问题,也就是“教材化”问题。依据教学内容的内部逻辑关系设计教材,需要解决教材的系统性问题,也就是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依据什么内部的必然联系而编撰的问题。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首先充实了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体系,同时又涉及了休闲运动项目的引入问题。因此,构建休闲体育教育的教材体系将是一项持久的系统工作。
1 休闲体育教育的内涵
休闲体育教育是人类为了把握余暇、培养休闲能力而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说它是一种通过身体活动谋求个体身心健全发展的集竞技性、表现性、娱乐性和教育性为一体的社会实践活动[1]。其它关于对体育教育概念的阐释,也大多是从休闲体育教育的意义、价值和功能层面展开,在此不作累述。本研究认为,从动态的发展视角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并不是一种特殊的体育教育形式,他是体育教育时代性的反映,也可以说是工业社会推动下“休闲”和“体育教育”的两个文化范畴的交集。从社会系统的基本建制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基本内核;从体育教育的过程结构来看,休闲体育教育是休闲化了的体育教学过程;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来看,休闲体育教育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过程[2]。可见基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休闲体育教育,我们会得到不同的认识结果。
如果从体育教材的结构体系来看,休闲体育教育则成为以“休闲体育活动”为素材的教育过程。这样一来休闲体育教育不仅仅要将休闲运动项目引入教材体系,还必然涉及对现行体育教材体系的改造问题。因为我们不能假定通过主观的努力和传统教材体系的实施可以实现休闲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
2 普通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大、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不利于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21世纪的高校体育是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无层次、无特色,交叉重复现象严重[3]。在“三基”论和体质论的高校体育教育阶段,这一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受21世纪高等教育目标和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多元化的影响,此种课程内容既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2.2 校本课程开发力度不够,不利于满足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没有提出具体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要求[4],从而给予了高校选定教学内容更大的自主权。其目的是希望各高校能够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教学内容,改变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的现状,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有部分高校“一窝蜂”式的照抄照搬,其意义及效益大打折扣[5]。目前,真正能够建立起具有地方或本校特色教学内容体系的高校依然是凤毛麟角。
2.3“竞技运动教材化”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依然缺乏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现代竞技运动项目作为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主体并没有什么错误,关键是要对其进行教材化改造。事实上这一问题早在1978年就被提出,当时的提法是“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体系”,其含义是“打破以竞赛为中心的教材编排体系”[6]。然而时至今日“竞技运动教材化”的理论和规律依然在探索之中,各种各样的体育教育思想、教育目标依然在通过未经改造的竞技运动项目来实现。尽管各种新的观点和理性认识成果不断出现,但遗憾的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道路多年来进展甚微。
2.4 休闲运动项目开发和准备不足
于光远先生在论述关于“玩的价值”时曾指出:“玩是人生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的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掌握玩的技术,发展玩的艺术”[7]。从休闲的视角来看,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未尝不是一种“掌握玩的技术和发展玩的艺术”的过程。然而,当前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中还很少见到具有时代气息的“玩的技术和玩的艺术”。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展“玩的技术和玩的艺术”,首先应当解决师资队伍的配备问题,然而从专业院系体育师资培养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时日。
3 休闲体育教育对高校体育教材体系提出的新课题
3.1 如何体现休闲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时代性
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从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层分别对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而构建了高校体育的目标体系[8]。八年来社会环境、教育背景、青少年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人们的体育需求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休闲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从精神层面的自我意识和谐的获得,技能层面的“休闲化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掌握,参与方式层面的“追求过程的休闲”等方面超越了原有的目标体系,而这些变化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校体育教材体的构建。
3.2 如何处理好教材体系“打破”与“重构”的辨证关系
前面谈到休闲体育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以“休闲体育活动”为素材的教育教学过程。因此,休闲体育教育必然提出了对原有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这一课题,休闲体育教育对现行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与“重构”并非是对原有教材体系的否定,也不是对体系中个别“元素”的破与立,而是在新的教育背景和体育教育思想下的改革和发展。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打破”,既包含了“竞技运动教材化”改造这一传统问题,又包含了地方传统运动项目、新兴体育项目的引入。而休闲体育教育对原有体育教材体系的“重构”,应当是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的体育教材体系“重构”,它既包含了教材系统性问题的探讨,也包含了休闲体育项目教材化改造的原理和规律的研究。
3.3 如何处理好不同体育素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
体育教材体系的内部逻辑要求,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选编;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分量;体育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的加工[9]。因此,随着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目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必然要求其教材内容体系的重构。将休闲运动项目经教材化改造后纳入教材体系是高校教材体系发展的必然。这样就必然出现了怎样有机融合竞技体育项目、休闲运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其共同服务于高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处理好不同性质体育教材的内部逻辑性关系问题。
3.4 如何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的休闲性”和“目的的健康性”有机统一
2007年5月颁发的《关于全面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10]。《通知》的这一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和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追求“过程的休闲性”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在运动的过程中实现休闲的目的,通过体育休闲的过程实现增强体质的目标,是休闲体育教育理念下教材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具体的说也就是所选取的教材既要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有助于积极休闲生活方式养成;又要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技巧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己身体的支配能力;同时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方可掌握并运用。
参考文献
[1]程一军.休闲体育教育: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1:7-19.
[2]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内涵解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9):77-80.
[3]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初步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72-76.
[4]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5]孟凡强.休闲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问题[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7):83-87.
[6]孟凡强.亚竞技运动与现代学校体育[J].体育学刊,2005(1):123-126.
[7]孟凡强.亚竞技运动与高校体育改革的理性思考[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4(2):88-92.
[8]教育部教体艺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02.
[9]毛振明,赖天德.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兼析“目标引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05(6):50-52.
体育教育改革 篇8
在我国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中, 体育教师对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 通常只重视学生是否掌握其所教授相关体育技能。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无法起到相应的效果。相比之下,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更加符合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需求。这种思想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重新定位体育教学意义的基础上, 对原本的教学观念和思路进行调整, 使得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
2 研究目的意义
终身体育教学思想是指, 个体将接受体育教育和完成体育锻炼转化为一种终身性行为。这种思想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 个体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引导下完成体育活动机会在不同时期的实践行为。第二, 将体育锻炼和学习作为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1]。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不合理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最终教学质量。因此有必要通过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融入, 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合理改革。
3 研究对象
这里将高校体育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从以往经验来看, 该研究对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3.1 教学与实际需求契合度问题
纵观我国以往的高校体育教学, 教学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契合度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 教学安排方面。就该方面而言, 教师将体育教学课程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竞技类体育项目, 如篮球、足球等。这种设计方式使得其他类型的体育项目学习时间严重减少, 因此学生很难完全掌握上述项目的各种技能。第二, 体育课程设计方面。目前我国仍然存在部分高校随意选用体育教材的现象。这种没有针对性的教材选用与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学习特点等不够契合。对此, 应该在应用终身体育教学理念的情况下, 提升对学生之间差异、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等因素的重视, 提升体育课程设计的合理性[2]。
3.2 体育教学目标问题
无论是哪一种学科, 教学目标的作用都十分重要。而就我国以往的体育教学而言, 体育教师通常不会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整个学期制定一个整体教学目标。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倾向于一种随意模式。例如, 教师在课堂开始之前, 可能只是将该次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出来, 并没有选择具体的教学策略。当学生学习情况较差, 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时, 体育教师可能并不加以处理, 而是直接按照这种状态延后, 进而使得整个体育教学的进度受到影响。
3.3 体育教学模式问题
在我国高校的传统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学模式为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单方向体育技能教授。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较少, 学生的疑问、兴趣倾向等要素无法得到有效满足, 使得学生对体育学习形成不恰当的态度, 进而影响最终学习质量。
4 研究方法
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这一研究对象, 其改革目的可以通过基于终身体育教育理论思想的应用来实现。
4.1 体育锻炼积极性方面
研究表明, 当前我国大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积极性不高。对此, 基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可以将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作为一种目标, 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倾向的基础上, 向学生提供适宜的学习策略。例如, 在开展健美操训练的过程中, 如果学生不适应高强度的训练模式, 教师可以将健美操技能的教学调整为间歇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 提升学生积极性的目的可以通过教学语言的趣味化调整以及奖励措施的应用来实现。就教学语言而言, 体育教师在教授动作技能或纠正学生错误动作时, 可以使用“双手举过头顶, 脖子要像天鹅一样高贵地抬起来。对, 男同学也一样, 雌性天鹅与雄性天鹅都很高贵”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相对于命令或者批评式的教学语言而言, 这种语言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更加积极地完成动作, 并对后续技能的学习形成良好的期待。就奖励措施而言, 当学生顺利完成健美操技能的学习之后, 教师可以在参考学生意见的基础上, 应用带领学生观看健美操类电影或者笔记本等物质形式的奖励措施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3]。
4.2 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面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融入的主要体现是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方面。就我国当前大学生现状来看, 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锻炼身体的习惯。由于大学环境较为轻松, 当他们完成基础的素质教育课程学习之后, 通常会将时间花费在逛街、玩游戏以及上网等方面, 拥有跑步、排球等运动习惯的大学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大学生整体身体素质表现出较差的状态, 因此, 体育教师有必要通过体育教学的调整, 帮助大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例如,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太极、跑步等活动对人体发育的促进意义。根据学生的实际爱好教授给学生适宜的体育技能, 并要求学生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用于该活动项目的锻炼。例如, 当教师向学生教授太极拳技能之后, 将学生的课外锻炼时间规定为每天晚上6点之后。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之后, 随着学生锻炼时间的延长, 这种锻炼行为逐渐会形成一种习惯, 并慢慢转化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4]。
4.3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方面
为了促进终身体育教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注重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主要为运动方式。就该内容而言, 体育教师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一种切入点。例如, 在定点篮球技能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应用游戏教学法来完成。在基础动作技能学习完成之后,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一定数量的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定点投篮比赛。最终赢了的小组可以获得10 min休息时间, 而输了的小组则要为其他同学表演团体舞蹈。这种结合趣味惩罚和奖励方式的教学过程, 能够更好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动力[5]。
4.4 课外体育锻炼方面
就该方面而言, 在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中, 高校体育教师有必要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结合起来。教师可以为学生在体育课堂以及课外的时间中提供统一的指导方案和思路, 这种做法不仅能够保证学生体育锻炼的连续性, 还能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进而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 无论是在体育课堂还是在课外时间段内, 学生都会主动开展锻炼活动, 在提升自身身体机能素质的同时, 促进自身的良性发展[6]。
5 结语
我国高校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教学与实际需求不契合、教学模式不合理等问题。对此,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基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从课外体育锻炼方面、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方面以及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等方面入手, 开展高校体育教学的合理改革, 使得学生在形成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同时, 将体育锻炼转化成一种终身性行为。
参考文献
[1]赵日萍.论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 2007 (1) :23-25.
[2]崔铁成, 范清惠, 王光军.从终身体育思想角度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2) :93-95.
[3]袁俊.浅析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7) :426-427.
[4]舒钧.基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0) :405, 411.
[5]强巴班旦.简析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智能城市, 2016 (8) :198.
体育教育改革 篇9
一、终身体育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通常情况下, 所谓的终身教育, 是受教育者除了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 增强自身健康之外, 在完成学业之后, 让坚实通过掌握的正确的体育知识及技能, 积极的在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 促使学校体育的效能可以有效的延伸至终身。教育界进一步将终身教育划分为:学龄前、学龄中、学龄后三个阶段。以期通过体育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 保持身体健康。教师通过三个阶段针对学生的不同时期的成长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 更加有利于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同时, 发挥体育教育的优势,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使之可以在毕业后仍能正确的坚持体育锻炼, 保持身体健康的状态。
目前, 在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基础上, 人们更加关注影响自身身体健康的因素, 如何正确的补充身体所需的影响, 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而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也相对较少。因此, 肥胖、精神不振等亚健康问题很普遍。随着高校不断扩招, 亚健康人员的比例也在不断攀升。跑步猝死、打球休克等现象新闻中已有多次报道。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作为高校实施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必须深入探究的教学问题之一。只有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才能长久地拥有健康的身体。
二、高校体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方法
目前, 我国高校普遍缺乏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主要原因:普通高校重视体育的程度不够, 体育专业教师缺乏, 且竞争激励机制滞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相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无法有效的挖掘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 单一的教学手段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其次, 教学观念落后, 实践课时远远大于理论课时, 甚至忽略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有明显的“重实践, 轻理论”倾向。
如今社会的发展走向, 如何有效的培养人才, 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 积极的引进专业的体育教师非常重要。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必然要趋向于多元化, 通过多种目标来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任务, 突出内容丰富, 多样, 健康性, 娱乐性, 终身性, 使学生积极快乐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当中, 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 可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人才。随着我国竞技运动的职业化推进, 高校势必要担负起培养体育竞技运动人才的重任。
三、终身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教育的理念, 主要是为了促使体育教育能够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贯穿受教育者的一生, 在实现体育教育统一性、完整性、连贯性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 将体育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终身教育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确保高校体育教育成为贯彻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教学保障。其次, 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还应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社会科学健身, 督促学生尝试进行锻炼, 为其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奠定基础。此外,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体育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状态, 以便可以及时的调整教学计划, 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逐渐培养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终身体育教育是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今后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高, 追求更加有益于自身的生活方式, 高校终身体育教育在学生完成学校教育后, 会延续于学生自我生活中, 并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四、结束语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生命在于运动。在当下社会生活中, 快节奏的紧张生活, 往往是造成人们身体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为了更好的适应快节奏、压力大的生活, 人们必须重视身体健康问题。在高校体育教育中, 体育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及状态的基础上, 积极的开展体育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 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良好习惯, 使之可以在毕业后, 通过贯彻体育终身教育的理念, 坚持通过体育锻炼, 实现自身健康的发展目标。其次, 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还应实施一定的创新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的热情, 将快乐体育的精神传承下去, 最终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丽华.终身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J].世界教育信息, 2009 (06) .
[2]沈光辉.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福建省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 2014 (12) .
[3]杨山杉.学习型社会视域下的终身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 (02) .
[4]邓强.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4 (14) .
体育教育改革 篇10
单纯的课堂教学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重要的是学生在业余时间也能够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尤其是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这才能从真正上塑造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 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调动学生的体育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的未来人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终身体育教育的概述
终身体育就是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独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培养他们进行独立组织体育比赛或体育运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得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在业余时间也有着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并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使得这种体育意识贯穿于其一生。
同时, 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体现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方针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内容中, 体育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和习惯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实现人才培养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2、我国大学终身体育教育现状
2.1、成就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随着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课程设置越来越多样化,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爱好和需求,如设置了常见的羽毛球、篮球、长跑、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同时,增加了诸如健美操、武术、网球等体育项目。而且在班级设置方面设置了专门的兴趣小组让有着相同兴趣的学生在一起锻炼,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大学积极鼓励学生自创体育爱好社团,如跆拳道社团、滑板社团、街舞社团等,通过社团进一步提示了学生业余时间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技能。
2.2、存在的不足
尽管在终身体育教学方面有一定的成就,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第一,终身体育意识有待加强。从教师方面看,很多体育教师只是进行了相关的体育技巧教学, 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学生并没有养成开展体育锻炼的习惯。 从学生方面看,学生对于体育课重视程度不够,对于体育课只是走过场而已,缺乏重视程度。
第二,在体育设施方面,部分学校由于资金问题,在体育设施及配备方面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体育教学需求,很多体育课程很难展开,使得终身体育思想仅仅是纸上谈兵。
第三,考核制度缺乏。受到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体育课的考核仅仅是走过场而已,体育技巧及专业知识考核力度较差,这些考核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体育教育游离于整改教育要求之外,同时加大了对体育锻炼的轻视程度,使得终身体育思想难有生存之机。
3、终身体育教育对策
3.1、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处于指导性地位只有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体育素质,才可能在实践当中加强锻炼身体,使自己的身体状况达到最佳。 为了使学生具有终身体育意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锻炼,可以自由选择锻炼项目,以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可以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加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从而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
3.2、有效应用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不但要充分利用体育课时间,而且要重视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 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以增强学生体质,达到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在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如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比赛、足球俱乐部篮球协会等。 在有效应用这些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被充分调动起来,引起了学生的锻炼兴趣,从而主动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有利于学生体质的提高。
3.3、大力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在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意识到体育文化氛围在教育当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得以保障。 当前,很多学生在大学中需要面对很多压力,自己认为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况且本身也缺乏体育锻炼意识,自身健康状况受到了严重影响对于这一现象,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有效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优秀的体育文化环境。
摘要:在大学教育中体育教育是重要的课程之一,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大学体育教育中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国民体育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终身体育教育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实施终身体育教育。
体育教育改革 篇11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 体育教育 体育作用 影响 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30-01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受教育水平普遍增强,我国素质教育的帷幕逐步拉开,但始终处在起步层次,在实质上仍然没有跟上时代的进程,比如场地的建设、教师队伍的配备。虽然个别院校已经开始组织了新的体育改革,可依旧有一些老师还会利用原有的体育教育、素质要求、评价标准来评判。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如:传统教育缺乏系统性、判断性、时代性,很多不负责任的老师都说为了完成一个教学任务而完成授课,这样的教育使得我们的学生不能真正的掌握体育这门学科,也导致了很多学生热衷体育运动但对体育课却不感冒。所以,我国的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这个改革直接影响到体育专业教学的影响,甚至影响到了学生整体身体素质。
一、目前中学体育课程所急需进行的改革背景
多年来,全国中学体育专业教育取得了明显提升,成绩也很显著。但伴随着青少年生理发育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和达标标准。同时很多资料现实:第一,个别学校单纯跟踪升学率的指标严重忽视了德育教育、体能教育、艺术教育等其他综合素质,家长和学校把目光单纯的盯在了分数条上,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第二,陈旧的体育器材和对各种条件的忽视,导致了我们体育学科和活动收益难易实现良好效果。
另外,伴随着体育专业全面改革的进程,体育学科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可是怎么能够让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最大程度改善,身心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协调这样的问题依旧是我们中学体育课程急需进行改革的必要手段和课题。如何合理增加、有效利用大课间及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阳关户外体育形式的可行方案迫在眉睫。
二、中学体育课程教育所面对的问题
1.学生对体育课程兴趣有待提高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重中之重体现在现场教学上,多年的应试教育让老师、家长忽略了体育学科的重要性,导致思想上、观念上都跟不上发展的需求。大部分体育教员也把体育科目变成了学生达标的手段、教师为得到学生的成绩而教授知识,这样的结果显然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宗旨。从本质上忽略了让学生们爱上运动、恋上健身的本质,以学应考成为了教育的悲哀。
2.传统体育教育课程的传授思想上过于守旧
针对中学生个体差异的区别,每个人对体育、对运动的理解和能力,各有不同,评分却是要依靠“国家体育锻炼达标体系”进行唯一标准,造成了很多身体上本身素质较为低下的孩子,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达标。这样也会导致这部分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和学习上的倦怠。我们认为,任何以达标为标准的衡量,都是不科学的,如果这个标准让孩子成了一种无法摆脱的负担,这更是教育上的失败。也会影响到孩子们特性运动的发展,从而埋没人才。
3.现有教育手段和体系跟不上学生进步的步伐
虽然目前的教育已经尽力参与变革,但仍然存在一些遗留问题。首先,课堂上老师示范和讲解过于拖延,学生练习时间被占用的所剩无几,归根到底我认为根源在于老师不够深入了解现在的孩子。另外,盲从变革使得新的教育体系在没能完全规整好,更新的思想又冲击而来,没有很好的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我国的中学体育教育不够别出心裁,跟不上时代进步的速度。
教师方面,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体育教师一小部分受到市场环境的排挤,导致小部分体育教师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做不到真正的爱心教育,工作性也不够积极。很多老师抱着混课时的态度,带领学生跑跑跳跳、自由活动混完一节课。即使教学也使得内容过于枯燥乏味,最终致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课堂中表现并不活跃,课上成绩也不显著。
三、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影响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主要在于不应淡化运动的乐趣,务必通过多种多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运动教学参与到真正的学习中。体现因教施材的特色,不过于追求竞技教学、死板分数的竞争。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不妨提出一套新的达标标准,哪怕是同一个指标根据不同时期来测量,这样每次的进步也会激励学员本身积极要求进步。这样就会从本质上,带动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另外,杜绝中学体育课程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检查而上课,不能让数理化拆分了本应该属于学生们运动的体育课。而且学校方面必须严格执行教育大纲,因教施材。其次,要从政府角度,扶持学校加大体育运动场地、器材、设备的投入,这些项目的设立必须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还要满足学生们日常运动的安全需要,数量上、质量上都要达到规定。教育的改进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也不是立竿见影就能看到收益和成效。家长、学校、老师及学生本身都应该将真实的想法和百分百的热忱投入到体育学科中来,不要将发展体育建设喊成一句空洞的标语和口号。同时,还要为学校的体育教育改革进行多方面、多媒体的报道,强调尊重、重视体育教育,从全民建设抓起。
四、结语
综上所述,若希望提升体育教学质量,需从教师、学生、政策以及学校等多方面入手。教师应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增强师德修养与业务学习,摈弃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通过创新活跃课堂气氛。校方应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大体育投资,改良教学条件。相关主管部门应确保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定期开展调研工作,督促基层学校落实各项政策,发挥监督作用,弘扬体育文化,强化全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视,携手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裴耀红.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讲座
[2]吴新月.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曼林小学,2014,(5)
体育教育改革 篇12
体育教学从广泛意义上讲就是指通过课堂的教学, 使学生们能够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 学生们通过这种方法锻炼身体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当今的体育教学方法一直沿用着旧式的教条式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只能机械的灌输体育知识, 不能掌握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样就造成了对体育知识的了解不全面, 从而导致了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造成了不必要的身体损伤, 减小的体育运动所造成的良好的影响, 旧式的体育教学采用死板的方式, 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 是否愿意接受, 接受的程度是否达到了自我进行锻炼的标准, 这些后果很严重, 只有接受了正确的指导, 才能体现出体育运动的价值和良好的影响。在本人对“大连财经学院”的运动前准备活动一项调查过程中发现,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的同学中, 直接进行活动不做准备活动的同学达到了96%, 简单活动下 (这里指准备活动时间不超过2分钟) 的同学达到了3.7%, 而完全做好准备活动的同学紧紧有0.3%, 这数据表明,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准备活动, 也就是说在课堂上, 教师教条式的授课内容, 让学生们根本不懂每一个步骤的意义, 如果换个角度来讲,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说明准备活动的主要原因, 列举出具体的事例, 这样学生就能够理解准备活动的意义, 也就能积极的去做好准备活动, 从而减少伤病的发生。
二、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和解决方法
1) 体育教学改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革才能在将来使体育改革的方向不会重新走回过去的旧路, 体育教学的根本在什么位置呢, 教师,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力量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使体育知识传播到学生当中去, 加强教师的专业素质,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 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研究集体练习和自我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近些年, 一些年轻的没有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加入到教师的行列中, 给教师队伍带来的新的理念和生机, 但是, 不可避免的弊端也逐步体现出来, 年轻教师没有工作经验, 对因材施教做的不够准确, 对学生的不够了解导致了体育教学容易走入误区, 但是新的理念有带来的老教师所不具备的良好影响, 所以我们应该把老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年轻教师的新的理念结合到一起, 从而创造出新的教学方式来适应现如今体育活动的发展。定期的组织新老教师的交流会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定期的进行各大学校之间的交流会让教师能更清楚的认识到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基本状况, 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水平, 锁定一个正确的体育教学改革方向。深化教学及课程结构和内容, 利用各种因素、手段, 为体育教学改革服务,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这就是说要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 结合教学改革精神,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从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出发, 制定出符合教学改革, 学生成长的有特色的教学体系。新大纲也对此有了要求。
2) 进一步确立体育教学的目的,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光是灌输体育知识, 是指导学生能够掌握并实际应用体育知识, 现如今的体育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该加入自己的创新模式, 特别是高校的体育教师, 应该有一套自己的实践理论, 怎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能把所要教学的知识融于活动中,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就掌握了知识, 这样才能印象深刻, 在将来自己独立锻炼活动的时候能够好好的应用所学的知识。宽松的教学环境, 良好的教学设备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不光是内在的一些原因, 外在同样重要, 环境、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各大高校可以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大力提高体育教学的环境, 只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齐备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靠体育教师是远远不够的, 体育教师要发挥最大能量, 注意人力、设施资源的开发。我们可以动员班主任、有体育特长的教师、学生、校医、及当地校外的体育名人为教学改革服务, 起到督促、帮助、榜样的作用。设施资源是加强素质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 增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体育教师要与领导多沟通, 结合实际, 有计划, 有步骤配齐体育器材, 发挥作用。
3) 理论知识的教学, 理论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比外在的一些因素要重要, 只有理论知识达到一定程度了, 学生才能对所要参加的体育活动有足够的了解, 只有深层次上的理解才能正确的发挥此项体育运动的作用, 例如:一个学校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可以进行篮球对抗比赛, 但是对深层次理解不够透彻, 这样只能是学生们能够完成一场比赛, 但是如果此校同学能够理解篮球的内涵, 也就是集体活动同学之间的配合, 那么这个学校的篮球比赛就会上升到一个高度, 和其他学校进行友谊比赛的结果肯定也大不相同。所以一项体育运动不光是能让同学进行运动, 还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理论知识教学, 进而使学生们学会相互的配合, 相互的鼓励帮助, 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而这个素质不单单指的是身体素质, 还包括心理素质的提高。
4) 一专多能的教学方式, 现在各大高校进行了选课的教学方法, 这是教学改革上的一大突破, 但是这种上课的方式也有其弊端, 比如:一个同学喜欢足球, 这样就早就了他一直选足球课, 而当他结束了体育课后可能还不知道羽毛球、网球是怎么回事, 这个弊端的存在是一直以来体育教学的一个特点, 要解决这个弊端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 第二课堂, 普及班等等, 各大高校针对这个弊端的解决方法不同, 但是效果都是一样的良好,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制定好解决的方法利用哪一个, 然后培养教师对其他项目的知识掌握程度, 从基本上对学生进行教学, 使学生对其他的领域也有了解,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多能”, 而学生本身喜欢的项目可以根据学生的本身水平和自身素质逐步增加教学内容, 达到“一专”。
三、总结
当今社会是知识急剧膨胀的社会, 不改革就会被时代的车轮丢弃, 不改革就跟不上时代的形式, 所以只有不断的改革提高自身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才能使全民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 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重在体育教育改革, 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不能改变。
参考文献
[1]林志超.面向21世纪高校体育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周登蒿.学校体育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体育教育改革】推荐阅读:
如何促进体育教育终身体育07-29
体育创新教育06-10
体育审美教育06-24
体育舞蹈教育08-24
体育课堂教育11-16
高校教育实习体育教育08-29
本科体育教育改革09-30
道德教育下体育教育07-31
德育教育与体育教育11-26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总结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