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小组长

2024-08-04

村民小组长(精选9篇)

村民小组长 篇1

1 引言

自党中央提出“三农”问题以来, 社会各界愈加重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其中,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寻求一条有效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道路, 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学者们较为重视的目的之一;当前主流观点认为:民间组织在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乡镇企业匮乏、非营利性组织稀少的边疆地区, 如何有效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商榷。

当前, 国内已有众多学者针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个角度是从宏观方面研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战略。如马晓河等通过联立方程发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尚存的问题, 提出“十二五”期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战略;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与城乡一体化紧密联系。另一个角度是从中观或微观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实现路径。其中, 多元主体的共同促进成为绝大多数学者推崇的实现路径。其中, 甘娟指出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民间资本介入模式。于水等提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供给主体, 其中包括政府、社区、企业、农户、非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等。在此基础上, 王春福指出要将PPP模式运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即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合作来提供公共产品。总结国内学者基于中观或微观角度的研究, 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村集体、民间资本、农户与外商投资这5个方面。

总结相关经验研究, 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已经从宏观、中观及微观的角度全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措施。然而, 针对我国乡镇企业匮乏、非营利性组织稀少的边疆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研究仍然缺乏。

针对上述问题, 文章选取云南省开远市作为案例地区, 实证分析在社会组织相对缺乏的落后地区, 如何促进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发展。本文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调查与数据, 第三部分研究政府、村小组及村民三方主体的作用, 第四部分实证分析三方的影响因素, 第五部分是总结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路径的启示。

2 数据与资料

2.1 数据来源

文章数据来源于笔者在2013年8月到开远市的调查访谈。受访地区为开远市乐白道办事处旧寨社区下属的4个村民小组 (旧寨、大乐、沙坝、石头寨) 。调查采取入户调查与领导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访谈对象包括开远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旧寨社区党总支书记、各小组组长等6位市村领导与125位农户。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共发放问卷125份, 收回有效问卷共120份:其中旧寨小组33份, 大乐小组30份, 石头寨小组29份, 沙坝小组28份。

2.2 受访地区介绍

本文选取开远市旧寨社区为受访地区。原因在于:首先开远市是云南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地区, 且被列为云南省唯一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 良好的政策使其在近些年得以快速发展;其次, 旧寨社区是开远市农村社区化改革的试点地区, 研究该地区能较为准确地把握开远市的整体情况。受访村民小组的基本情况见表1:

2.3 受访农户介绍

受访农户的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根据表2, 主要存在5个特征:①女性居多;②年轻人较少, 以中老年为主;据访谈结果, 大多数外出打工者均属年轻人;③受教育水平普遍处于小学和初中水平, 占受访样本的74.1%。④收入水平普遍偏高;家庭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者占受访样本的60.8%。⑤家庭经济来源为务农和外出打工。

3 各主体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

借鉴相关经验研究, 结合受访地域, 文章仅选取适用于受访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三方主体—政府、村级组织及农户参与进行分析。

3.1 政府的作用

根据经验研究, 基础设施大多属于纯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缺乏对此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性) , 因此政府在基础设施 (如道路) 的建设中, 具有主导性和责无旁贷的作用。然而, 由于城乡二元制度, 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作用被削弱, 它仅能提供少量的资金支持, 其职能和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村级组织、乡镇企业及其它组织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时给予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对于乡镇企业匮乏、非营利性组织稀少的受访地区, 政府一方面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在政策和制度上影响着村组织和农户的参与。

3.2 村级组织的作用

村级组织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一方面, 作为政府政策的实施者, 村级组织需要将政策切实传递给农户 (受访过程中了解到, 受访村组织主要通过展开“一事一议”的会议方式, 使农户切实了解并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中) ;另一方面, 作为农户的直接领导者, 村级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办事效率对农户参与的积极性密切相关。

此外, 村领导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一定的作用。在调查中了解到:如果一些小组长经常积极主动地申请建设项目, 该小组的基础设施建设会相对完善;相反如果小组长的工作主动性较差, 该小组的基础设施会相对落后。

3.3 农户参与的作用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 农户参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和展开最终都是要基于农户的参与和支持。然而,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农户的参与往往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结果, 受访农户的参与均是在政府支持和村小组的领导下展开的, 农户之间几乎不会自发地建设基础设施。这就导致了农户参与的被动性, 只有在政府支持和村小组的领导下, 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有效实施。

4 三方主体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影响的实证分析

上述分析已经表明:政府、村小组和农户在受访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仍需借助计量经济模型探讨上述三方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为此, 文章借助多元回归模型, 从实际角度考察了上述三方主体共同作用下, 不同因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程度。

4.1 变量与模型设定

借鉴经验研究, 结合受访地区情况, 模型选取因变量Y为村民对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评价, 基础设施的评价具体是指:受访村民对2006~2013年间, 该村的基础设施水平与同期开远市市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比值。模型选取的自变量主要包括四大类:①政府作用, 主要指政府的扶持作用, 为虚拟变量 (受到重大扶持的为1, 几乎不受扶持或少量扶持为0) ;②村小组作用, 包括:各小组名 (虚拟变量) 和各小组村民对小组领导的评价 (分为优、良、差) ;③村民作用, 包括村民投资意愿和参与会议情况 (虚拟变量) ;④控制变量, 由于村民的主观判断主要受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的影响, 因此选取受访者年龄和受教育水平 (按照上学年限核算:没上过学=0, 小学=6, 初中=9, 高中=12, 中专=12, 大专=15) 作为控制变量。最终确定多元模型为:Y=f (政府作用, 村小组作用, 村民作用, 控制变量) 。

4.2 回归结果

由于政府和村小组是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两大自主主体, 并考虑到二者存在相关性;确定仅将政府的扶持作用引入模型, 仅引入村民所在小组分别构造模型。应用stata11.2软件, 得出结果如表3。根据表3, 调整的R2均在0.4以上, 且经过验证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和异方差性, 各自变量能较好地解释因变量。

第一, 政府扶持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显著影响, 且影响较大。这也与众多学者提出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相符合。上述结果表示:当政府由少量扶持转化为大量扶持时,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能够提高20%左右。查阅相关文件, 发现2009年12月开远市政府印发了《开远市凤凰谷片区重点村村内改造建设指导意见及资金补助办法》, 将旧寨社区的旧寨小组、大乐小组、石头寨小组均列入重点村建设范畴, 只有沙坝除外, 原因是当时主要针对公路沿线的村庄建设。

第二, 村民所在小组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显著。从回归结果可以发现, 相对于沙坝, 石头寨、大乐、旧寨小组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依次呈递增趋势。村民所在小组包含着村本身的自然资源、村的民风民情、经济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此外, 村民对村领导的评价不具备显著性影响, 究其原因, 可能是由于在旧寨社区中村领导没有给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第三, 农户的参与意愿以及参与会议的情况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均不显著且回归系数的符号为负。这一方面验证了农户的参与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被动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实地调查过程中的一个明显现象:越落后的村庄, 村民越团结, 参与会议的积极性越高, 其投资意愿也越强烈。

5 结论与对基础设施建设中发展路径的启示

借鉴相关经验研究, 基于开远市4个村民小组120个有效样本的调查数据, 本文分析了政府、村小组和农户三方主体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促进开远市旧寨社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动力为政府政策的扶持和村级组织的领导两个方面, 而农户的参与并未对其造成直接影响。究其原因, 在于相对政府政策和村级组织的领导, 农户的参与具有严重的被动性, 导致其不能自主地促使某项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

本文结果可以为落后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路径提供很好的启示,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在政府层面;鉴于政府政策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较大, 建议政府应该权衡相关政策, 主动扶持经济、基础设施水平较差的村镇有效发展其基础设施建设。 (2) 在村级组织层面;村组领导应该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经常主动地申请村组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 促进该村发展。 (3) 在农户层面;农户的参与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但其具有严重的被动性;一方面建议村民培养自主建设的意识, 另一方面建议政府及村组领导适当放权, 鼓励村民集体申请该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

摘要:基于开远市4个村民小组的调查数据, 借鉴相关经验研究, 借助调查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了政府、村级组织和农户三方主体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政策的扶持和村级组织的领导对受访地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而农户的参与并未对其造成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落后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路径, 概括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落后地区,基础设施,三方主体,发展路径,开远市

村民小组长 篇2

一、意识要强化。做一名人民满意的人大代表,必须首先强化代表意识。要自觉意识到,代表是一种严肃的职务,是一种庄严的承诺,是一种光荣的使命。要时刻想到代表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言人。要尽代表之责,呼群众之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群众所需。从目前县(区)辖区内的各级人大代表的作为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代表素质较高,履职认真,代表素质普遍提高,但也有极少数代表不能认真履职,闭会期间发挥作用不好,有的把代表资格仅仅当成一种荣誉,仅仅充当了“开会代表”、“举手代表”、“拍手代表”、“挂名代表”。选民群众对选这样的代表感到失望。

二、关系要摆正。人大代表要能正确认识自我,要时刻牢记自己是选民选举产生的,选民选自己当代表,代表的是选民群众,选民之所以能选自己当代表,是对自己的信任。作为代表要时刻与群众保持水乳交融的关系,不能当上了代表就忘本,决不能把自己凌驾于选民之上,脱离群众。

三、履职要认真。代表是一种职务,履行代表职责是法律法规为代表规定的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代表不履职就是失职。代表在任期内要通过履职行为,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传达人民群众的心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

行使好监督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的职能。否则,那些不履行职责,不参加活动,不提建议、批评和意见,不为人民群众说话办事的代表实则是成了一个“挂名代表”,坏了人大代表的名声,影响了人大职能的发挥。

四、情感要贴近。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和纽带。代表们都工作在生活在群众中,同群众交心,最关键的是感情要投入,有人认为人大代表要想真正与群众交融,最起码的要做到以心换心,你有真心,群众就有诚意。常言道:“心诚则灵”。因此,作为代表要时刻想着群众,时刻想着替群众说句话,给群众办事,做到说话“掷地有声”,办事实实在在。有了这样的真情实感,就有了同群众交心的思想基础,选民群众才能拿你当自己人。

五、作风要务实。作为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分子,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一定要踏踏实实。无论是本本职工作还是履行代表职务,都必须求真务实,积极主动,尽心尽责,要能够体现代表的先进性。有的代表履职缺乏主动性,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履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有的代表名利至上,做老好人,不愿意得罪人,为群众说话办事避重就轻,趋利避责;有的代表把代表资格当成挡箭牌,遇到司法部门追究就拿出代表证,以求逃脱惩罚,这种作风,害了自己,害了群众,当一届代表,没有作为,没有地位,也没有威信。

六、律已要从严。俗话说“己身正,不令则行,己不正,虽令不从”。这名俗话听起来好象是对领导干部说的,但拿来要求人大代表,确有可取。代表要在群众中提高自己的威信,更好地发挥代表作用,就要自觉做到严以律已,“打铁

必须自身硬”,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在工作上有所创新,对社会有所贡献,在个人生活作风上要做到一尘不染,清清白白,在思想作风上要做到立身清正,公道正派,做一名让人民群众赞成的好代表。

村民小组长主要职责

1、宣传和贯彻党和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

2、负责召集村民小组会议和组织全体村民的活

动,并及时向村民委员会汇报工作。

3、组织本组村民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4、协助村委会做好土地管理、计划生育等有关工作。

5、做好本组村民的农业服务工作。

6、教育村民自觉遵守《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7、及时向村民委员会反映本组村民的意见和要

村民小组长 篇3

以前景颇族的婚礼, 女方办酒席一般在晚上, 傍晚时分男方带着彩礼来到女方家, 彩礼一般不能少了硭、牛和到女方家办伙食的猪肉 (一头猪的一半) , 在女方家过夜, 第二天, 吃了午餐就回男方。回到男方后, 新娘不能直接进入新郎家, 首先要在男方媒人家落脚, 由两位经“董萨”打卦决定的敬酒人, 向在男方媒人家休息的新娘和陪送新娘的人敬四次酒, 敬完一次要返回新郎家一次, 每次要敬水酒、白酒各两筒。第一次敬酒表示欢迎新娘的到来;第二次敬酒表示请新娘好好休息;第三次表示请吃好饭;第四次敬酒时, 两位敬酒人, 各背一只背篓。同时, 由一个妇女把谷穗、高粱穗、黄豆、包谷的种子和两把刀放进装新娘衣裙的背篓里。待新娘的一切准备工作完毕后, 即由陪送新娘的妇女背着背篓, 女方媒人执矛带路走到男方媒人家, 寨里有威望的男女老人们跳起花样式的古老象脚鼓在半路迎接新娘, 这时, 新郎也带领寨里文蚌队的姑娘小伙们敲锣打鼓在门口迎接新娘。在众人的簇拥下, 新娘新郎双双来到早已妆扮好的婚礼仪式场地 (景颇语:棚摊) , 场地摆设两块, 第一块叫“摊咪”有新娘新郎入座, 第二块叫“摊坡”有女方家配送的人 (叫丈人方) 入座。场地中间摆放着一排新制作的木凳, 让新娘新郎做正中间, 面前摆放着竹酒筒、沙枝、槟榔、草烟等。男方媒人宣布婚礼仪式开始, 首先让新娘新郎相互敬酒、敬草烟, 然后向在场的所有人敬酒、敬草烟。新娘新郎入座“棚摊”后, 有寨子里的幽默老人穿着破烂的衣着, 装扮成瞎眼瘸子丑陋样自称是新郎, 从观赏的人群中挤到新娘傍边, 逗新娘, 逗观众欢笑, 这时新娘要为这位丑陋新郎敬酒、点烟, 意在一是让丑陋的人驱逐新娘来路上遇上的一些妖魔野鬼;二是新娘新郎不管对方健康与疾病、不管穷苦与富有, 都要永远爱对方、照顾对方。

按照景颇人家的婚俗, 要先举行婚礼仪式“过草桥”驱除新娘身上带来的野鬼后才能进入新郎家。举行婚礼时, 在新郎家门前搭好让新娘过的“草桥”。过完草桥, 有新娘的婆婆早等候在门口, 用右手接过新娘的手, 并把准备好的链子 (景颇语:欧顺) 挂到新娘的脖颈上, 牵着进屋。但是景颇族未婚先孕是不过草桥的。婚礼的第二天, 新娘一定要在男方家烧一锅酒, 作为新娘在男方家新生活的开始。景颇族姑娘出嫁的时候还要给外婆家牵一头牛 (叫门竲作) , 然后外婆家又给姑娘准备嫁妆作为还礼。

二、景颇族婚礼习俗的变迁

(一) 婚礼中的服饰

景颇族传统婚礼中新娘穿娘家准备的嫁妆 (盛装) :头戴红色织锦包头, 耳戴金制或银制耳环, 上身穿圆领黑色绒衣, 配以银饰, 脖颈上挂满了娘家陪嫁的银链子, 手上带上银手镯;下身着传统织锦统裙, 遮到胫部;胫部带有黑色细条圈圈 (琅玕) ;花统裙色泽鲜艳, 花纹繁杂而规范有序, 一般是菱形图案, 其中做工很讲究;小腿部还配有织锦护腿。新郎头戴缀有花边图案和彩色小绒球的白色包头, 穿白色或红色对襟圆领上衣和黑色长裤, 佩戴腰刀和银饰筒帕。

现在新娘头上的红包头换成了西方式的婚纱头饰, 有些觉得盛装麻烦, 干脆传穿着方便的景颇族花纹的变装。新郎的服装变化主要表现在打领带上, 新郎配上了带有景颇风味的格花纹的领带, 新郎一般穿白色上衣和黑色长裤。

(二) 婚礼仪式的多样化

以前景颇族婚姻要提前请“董萨”打卦指定取谁或嫁谁, 有父母包办婚姻, 如“董萨”打卦后显示与谁家的姑娘命运八字相符, 就可以不经过姑娘家父母同意, 偷抱不到婚龄的姑娘回家, 然后举行简单的婚礼仪式, 第二天又把姑娘送回娘家, 让姑娘的父母没有反悔的余地, 这叫“抢婚”。

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 有些人家不再信仰原始宗教, 如婚前不再请“董萨”打卦决定娶谁家的女子, 许多人家举行婚礼不再祭鬼过草桥。目前, 景颇婚俗方式主要存在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结婚形式, 即男女双方到相关部门登记领结婚证后, 在家举行祭鬼过草桥仪式;第二种是新式结婚形式, 即男女双方到相关部门登记领结婚证后, 在家不祭鬼不过草桥, 其他内容与传统结婚方式相同;第三种是基督教教徒结婚形式, 在外来宗教活动影响下, 部分基督教教徒在家里或教堂里举行婚礼, 与西方的结婚方式大同小异。

(三) 景颇族婚礼民族风俗色彩慢慢淡化

为了准备婚礼的事宜, 寨子里的人们在几个月前就要进行准备, 包括定制新娘嫁衣、置办伙食等。这已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义务。到婚礼当天, 寨里的老年妇女会主动参与到管理水酒、米酒的工作中。而姑娘小伙则会积极负责迎宾、碗筷的清洗和做菜传菜等工作。

三、如何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 唤起民族文化自觉意识。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各民族群众珍重与保护、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 唤起各民族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珍重与保护意识。

(二) 加强立法, 应尽快制定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地方法规, 做到保护和开发有法可依。

(三) 加强教育。一是普及教育。重视开展“双语”教育, 加强民问扫盲;二是着力培养继承人, 保护民间手工技艺、民族语言、土医土药、音乐舞蹈等。

参考文献

[1]王刚, 石锐, 张姣.景颇族文化习俗论.云南民族出版社.

[2]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景颇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

[3]郑晓云.日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及其启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年第五期.

村民小组长学习制度 篇4

一、实行以自学为主,集中学习为辅的学习制度。

二、村民小组要自觉接受村党组织和上级党委的领导、上级政府及业务部门的指导。每月至少集中组织一次村民成员学习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有重要内容,随时组织学习,不断提高村民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

三、在村党组织的带领下,每月集中组织村民代表、本组党员、十户长、四老人员、贫困户等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上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文件,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和议事水平。

四、每两个月采取村民小组会议的形式,组织村民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努力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

五、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宣传栏、“明白纸”,及时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和上级有关家村、农业、农民的文化精神。

村民联名为“贿官”求情 篇5

“联名信”:他是个好干部

今年7月,杨家镇堰口村、龙潭村等村村民赵淑芳、陈连芬、申生武、周兴财等近30人,为曾春洪写了一封“联名信”递交给法院。这封2000多字、村民摁了红手印的“联名信”中描述:“他(曾春洪)担任镇长、书记以来,杨家的公路修建大大改变。杨家到白合的柏油路、杨家至和平的石子路、还有各村的回乡路。公路四通八达,老百姓出行方便多了……杨家镇场镇规划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绩,杨家农贸市场的建设使用,促进了杨家农贸发展,彻底改变了原来以桥为市、以路为市的集贸面貌。杨家自来水厂建成,广大居民吃上了安全卫生的饮水。污水处理厂的修建,彻底改变了原来场镇脏乱差局面……”

“联名信”称:“听说他(曾春洪)犯了严重的错误,他到底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我们老百姓不知道。但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我们仍然认为曾春洪是个好同志、好干部……”一位参与了“联名信”的村民说,“联名信”的目的是“希望上级政府、党组织能够多调查”。

困难户:想吃点肉都会去找他

提起曾春洪,杨家镇辛苦村7社村民陈昭全脱口而出:“那是一个‘好人’。”陈昭全认为,曾春洪是一个干实事的人,“经常往乡下跑”。

据当地人介绍,现年42岁的曾春洪,老家在东兴区石子镇石家村。曾春洪年幼时,母亲去世,求学中,曾春洪差点缀学,最终在一位当教师的姨妈帮助下,高中得以毕业。此后,曾春洪通过招干考试,成为一名乡农技站工作人员。1991年,曾春洪来到杨家镇政府,此后再没有离开过,开庭审理曾春洪的那两天,每天都有300多村民赶来旁听。杨家镇龙潭村村长熊建章说,杨家镇共有1个社区15个村,“前来旁听的村民,涵盖了其中12个村”。

今年5月,接到东兴区检察院电话后,曾春洪的身影,再没在杨家镇出现过。一位名叫陶兴蓉的当地居民回忆,曾春洪老婆陈淑琼,原来一直在杨家镇当裁缝。“一干就是十多年,连个门面都没有,只有个露天摊。”

困难户周国权表示,当地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居民,想吃点肉,都会去找曾春洪,“每一次去,(曾春洪)都会掏点钱给对方,让对方割肉吃。有一次我就得了200元”。周国权说,“杨家镇场镇上有个要钱的,每次看到曾春洪上街,就会追着要钱。还有个王癫子,精神有点毛病。一次,王癫子在曾春洪办公室外拉了一堆屎。掏钱让他走了后,曾春洪自己亲手打扫了秽物。”

2009年1月25日,一场大火,将杨家镇场镇上10余户、30余间房子烧个精光。受灾户莫大树感叹,事情发生后,曾春洪四处跑关系,筹资金,“最终,每户受灾户只交了45000元,政府扶持一部分,就能够得到一间门面,一套住房。”让莫大树抱怨的是,现在新楼早巳修好,“没有化粪池、没有通电,受灾户还是搬不进去。我们也不知道应该去找哪儿?”

专家:触犯刑律就该受法律制裁

浅论村民自治 篇6

一、村民自治的定义及内涵

“村民自治”的提法始见于1982年我国修订颁布的《宪法》第111条, 规定“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四个民主”的提法始见于1994年民政局下发的关于开展村民自治示范活动的通知之中。村民自治, 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 创造自己的幸福, 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但是行政村不属于一级政府, 是一种村落小范围的自治组织, 自制内容仅限于自我管理。

二、村民自治的现状

村民自治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 发展于80年代, 普遍推行于90年代, 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而迅速普及, 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和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 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是农村基层自治组织不断发展壮大。1998年,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颁布后, 普遍推行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 逐步实现从点到面、从指定到选举、从等额选举到差额选举的转变, 随着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逐届顺利进行, 绝大多数地方村民委员会组成人员的素质、结构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

二是村民自治制度不断完善。从1989年8月开始, 村民自治从试点到全面展开,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各地都相继出台了相关的规章制度, 2004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 使村民自治“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各地普遍制定并实施了村民自治章程、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一事一议”的民主决策制度、对村干部的民主评议制度、村务公开的民主监督制度、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审核财务制度等规章制度。

三是村民民主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农村干部和群众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民主意识, 依法办事的法制意识, 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意识不断增强。

三、村民自治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村民自治工作虽然取得明显成效, 但随着农村改革发展的不断推进, 还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 农村的村干部一般都不是正式编制, 都没有保障, 人员的积极性都不高。再加上农村大多数文化层次低, 底子薄, 现代农村的道德观、价值观等都还有所欠缺。

村民自治的对策。农村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 这是由农村在我国的地位决定的。“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情况, 解决问题, 搞好农村村民自治。

一是通过各种形式, 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1. 改善工作条件, 改善消极现象。建立健全干部激励竞争机制, 充分调动起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对特别优秀的乡村干部要大胆提拔重用。2. 鼓励争先争优, 给以一定物质奖励。发展鼓励各村的亮点特色, 并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 让经济不好的村也有所发挥。另外, 还要创造条件让乡村干部参与外出学习、考察等活动, 使他们开拓视野, 提高能力, 激发工作热情。3. 引进大学生村官, 注入新鲜血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领导干部的作用相当重要。大学生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 为农村建设补充新鲜血液作用显著。

二是通过各种途径, 发展农村经济。主要措施有:1. 加大政策引导, 扶持和保护村级经济。应坚持增收减负并重, 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做到思想上引、政策上扶、工作上帮。要制定优惠财政政策, 提供资金保证。要调整利益分配机制, 降低创业门槛。2. 多重形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一是采取资金和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 兴办工业企业, 建造标准厂房, 以此来获得股利。二是利用闲置资金, 投资兴办三产项目和投入少、产出高, 且科技含量高的效益农业项目, 盘活集体资金, 增加村级收入。3. 优化村级经营实业资产。对现有企业要作综合分析, 分类管理, 通过资产增值承包、开发新产品等形式, 引导村级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因地制宜地兴办一些农产品适销对路的加工企业, 搞好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服务, 解决农户“卖难”问题。

三是通过各种活动, 加大乡村文化建设。主要措施有:1. 组建文体队伍, 搭建村民文化活动平台。要充分利用好各地农村自身具有的传统文化资源, 如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 组建文体队伍, 搭建文化平台, 做好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2. 借助信息技术, 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实行数字化传输, 提高农村文化工作信息化水平。要利用好已有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 将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电子图书、文化视频等文艺作品, 通过网络形式将文化作品送到群众的面前, 让群众能够足不出户地享受文化精品。3. 显现文化力量, 促进社会和谐。宣扬特色文化, 定期不定期宣传各种好人好事、典型人物, 渲染社会的正能力, 传播社会正文化, 促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 显现文化力量, 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徐勇.村民自治的深化:权力保障与社区重建——21世纪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的走向[J].学习与探索, 2005, (4) .

[2]村民自治发展概况.中国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2013-06-6.

村民上访“访”出的“犟书记” 篇7

科克墩村的记忆

在叶尔羌河支流提孜那甫河西北部的冲积平原上, 有一个不到百户的小村落, 这就是古勒巴格乡科克墩村的所在。在维吾尔语里, “古勒巴格”意为“花园”, 而科克墩的含义是“绿色的高坡”。然而, 由于地理原因, 这里干旱缺水, 土壤盐碱化严重, 实际上并不如名字的涵义那般美好。

1959年, 一个8岁的孩子跟随他的父母来到了这个高高的戈壁滩。河水静静地流淌着, 如同岁月见证了这个孩子的成长。他和他的父辈们, 是这里的拓荒者。而当拓荒者们回归家乡的时候, 他, 却坚定地留了下来, 这一留就再没有离开。

风风雨雨几十年, 现在的他有些老了, 腰有些弯, 头发眉毛花白, 人也变成村里那个最黑最瘦的。他就是科克墩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国忠。

是什么样的人让村民们如此难以割舍, 竟然要通过“上访”来“留人”?只因为, 这个书记够“犟”, “犟”得还民心所向。

为村民“犟”得有理

泽普县的副书记、上海援疆干部蒋争春:“老刘很厉害。区里领导的电话我们都不敢打, 他敢。拿起来就打。”

刘国忠:“又不是为我自己, 为什么不敢?”

1982年开始, 刘国忠就是科克墩村村委会主任, 1998年开始又兼任村党支部书记。在村民眼中, 刘国忠是个能人:“别人干不成的, 他能干成。”

曾经的科克墩村干旱少雨, 虽然临提孜那甫河和莎车宏伟大渠, 但却苦于没有渠道, 无法将河水引上来。为了水源, 刘国忠开始一遍遍地往乡里跑, 乡里解决不了, 他又找到县里, 县里没办法, 他又找到使用水渠的邻县……几十公里的路程, 他骑了自行车, 带着铺盖干粮, 频繁地往返于各个地区。他赔笑脸, 磨破嘴皮子, 直到人家甩门送客。每次他都吃口干粮, 睡在屋檐底下, 天亮再接再厉。干粮吃完, 他就回去, 储备一段, 再来。而这一跑, 就是5年。

2002年7月, 在刘国忠的努力下, 科克墩村位于渠东的500亩地终于有了自己的水源, 村里人高兴得要疯了。当年冬播小麦, 这500亩浇上了畅快水, 第二年单产就突破千斤, 温饱解决。

水源问题解决了一半, 他又开始“惦记”起渠西的地。2011年底, 当自治区领导接见他时, 答应了他的两条请求:宏伟渠西建引水渠, 修一条出村到乡的柏油路。过了年, 却迟迟听不到进一步的消息。于是, 他决定跑区里。2012年3月, 他坐了汽车火车三进乌鲁木齐。办公厅, 交通厅, 水利厅, 财政厅……终于, 磨来单独立项, 专款到县。路和渠动工了。

刘国忠向村民介绍色素辣椒

科克墩终于有了水源, 对于偏僻、环境恶劣的村子来说, 这意味着希望。从前的科克墩大多种植棉花等作物, 村民收入较少, 有了水源, 灌溉条件得到改善, 刘国忠开始琢磨起如何让村民们致富。

刘国忠在核桃地里剪枝

2007年, 他在全村推广种植色素辣椒, 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宣传, 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但是部分村民还是半信半疑, 不敢轻易尝试。他“犟”劲儿又上来了, 把自己家的地拿出来给村民们当“试验田”, “赚了归你们, 赔了算我刘国忠的”。这一年, 种辣椒的村民们尝到了甜头, 他这一年却少收入了好几万元。如今, 全村色素辣椒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50亩增加到150多亩。现在的科克墩村, 色素辣椒、核桃等经济作物、良种的冷配黄牛等种养殖方面的生产都陆续发展了起来, 村民的人均收入从1998年前的不足300元, 增加到现今的7000多元, 十几年时间, 全村人均收入增长了20多倍。

科克墩村在变化。

陆陆续续, 村里通了电, 有了自来水, 修了路, 村里有了宽敞的村委会办公室, 有了阅览室, 村里的孩子还有了幼儿园, 村民们还盖起了一栋栋富民安居的新房。这一切, 刘国忠这个“犟”书记, 看在眼里, 喜在心头。然而, 为了这一切, 他付出了太多太多的艰辛。

心贴心“犟”书记的温情

在当地村民中流行着一句口头禅:“有事就找刘国忠。”因为他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只要找到刘国忠, 就算是找到了“靠山”。

刘国忠是村里唯一的一户汉族人家, 但是民族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他和村民们成为亲人。村民们敬他, 爱他, 依赖他。因为, 他把村民们当成亲人, 对他们掏心窝子的付出。

几十年的“惯例”:每逢维吾尔群众的“古尔邦节”, 他都要挨家挨户到农民家“拜年”, 哪家有小孩, 必须给点“压岁钱”。从70年代的每个小孩5分钱, 到现在的每个小孩20元, 40多个“古尔邦节”, 他从未间断。而每年的春节, 他必定宰上自家最大的2只羊, 村民齐聚他家, 共度春节。

“遇到困难找老刘”:村民的事就是他的事。村民孩子生病了, 他帮忙出钱, 又召集全村人捐款;村民生病住院急需用钱, 虽然生活不富裕, 他还是自己掏腰包去解决别人的燃眉之急。“钱这东西,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看重了就是命, 看轻了就是纸。对共产党员来说, 心里面装着老百姓, 为老百姓办事才是根本。”刘国忠说。

“有事就找刘国忠”。这是一句流行在科克墩村群众中间的口头禅。因为他们觉得无论自己遇到什么困难, 只要有刘国忠在就不怕, 刘国忠就是他们的坚实靠山。

刘国忠,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但是, 他有凝聚人心的力量。在这个村子里, 零上访、零刑事案件、零治安案件、零非法朝觐、零非法宗教活动、零重大安全事故。因为他把为百姓谋福祉当做自己的终生追求, 他真实地爱这里的土地、这里的人民, 他把心血全部奉献给了科克墩村。

“人们说他是位卸不了任的老支书。”

15年村主任、5任村支书。60岁时他想退下来歇歇, 可村里人不干, 成群结队往乡里跑、往县里跑:“离了老刘, 科克墩怎么办呢?”他流泪了, 他感动了, 他知道自己离不开村子, 村民们离不开他。

2013年5月16日, 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村官”》大型公益活动在北京启动, 最终, 刘国忠当选全国30名“最美村官”候选人之一。

广东罗定村民发现罕见岩画 篇8

罗定的村民们最近发现一处罕见岩画,岩画中有一幅人像图案让人惊奇:头部似戴有“头盔”,“头盔”的一左一右插有两根“羽毛”,中间别着一根天线状物。

有专家认为此人像图案颇似戴着头盔的“外星人”,也可能是古代百越土著首领图像,或是古代人确定时间和位置的定时、定位器。据悉,该岩画已列入罗定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广东省重要文物新发现”。

村民:岩画图案自古就有?

推测:岩画或是石器时代创作。

岩画图案自古就有?

该岩画位于罗定市泗纶镇分会村火窑岗上的一块巨石上。岩画所在的巨石为不规则形状,长约14米-15米、宽约6米、高度约10米左右。

记者发现,巨石上有不少图案。最多的一种图案是圆圈中间加一个点的星座图案,看得清晰的约有12个,构成一条线状。动物图案有一个,是马的造型。罗定市博物馆前馆长陈大远说,人形图案有三个,其中最清晰的一个看似头戴“头盔”,顶部有三根线条,两根分向左右,中间一根似天线,天线顶端有一小球。面部眼睛、鼻子依稀可辨,额部画一个圈。此外,还发现一些类似文字的图案。

当地一名70多岁的村民沈广泉告诉记者,“上面的公仔早就有了,我太公也不知道画是谁作的。旧时曾有人偶尔会到那里烧烧香,拜一拜那块石头”。

岩画或是石器时代创作

陈大远认为,这块岩画既没有文字记载,又没有参照物,而且雕刻手法原始古朴,加上内容反映原始祭祀场面,所以推测其为史前岩画。而岩画的线条雕凿痕迹并不深,有专家曾欲用纸将其拓印下来,但由于凿痕太浅无法拓印。“估计岩画是用石器等钝器工具凿刻的”,陈大远说,“因此,推测岩画是石器时代创作的。”

岩画头像的三大猜想

岩画上的奇怪头像令人关注。陈大远认为,这有可能是描绘“羽人”或描绘“外星来客”。

而广州五羊天象馆常务副馆长韩东山则认为,“这有可能是当今发现远古最早的“定南针””。

新农村民居设计的探索 篇9

1 栗湾村民居的特点和缺陷

芦溪县宣风镇栗湾村是典型的赣西农村村落, 村落布局依丘陵傍山而建, 村落前成片的农田, 一派秀美田园风光景象。通过现场体验, 栗湾村的民居呈现如下特征:

(1) 栗湾村落形态布局依势而建, 不拘泥于形式, 显自然形态。民居建造充分尊重地形, 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远处眺望村落, 前景是一片绿色田园, 灰墙黛瓦的民居组成的村落半遮半现地映在一片绿色的山林之中, 村落与山势、与田园共同组成一幅美丽画卷。

(2) 栗湾村民居为传统的“四栋三间”的空间布局方式, 中间为厅堂 (厅屋) , 宽为3.6米, 进深7~8米;二侧为卧室四间, 正屋后为厨房与火房。厅堂面积较大, 后墙放神龛和祖先牌位。厅堂利用率低, 一般主要用于就餐, 放置农具或一些杂物。造成厅堂环境欠佳。另外, 厅堂还充当一个重要功能是婚丧喜事中摆酒席。民居为黛瓦坡顶, 高6.5米, 实际使用为一层, 利用率低。建筑造型多为赣西民居的典型样式, 灰色墙面, 尺寸较小的镂花窗, 横墙耸立马头墙, 木材门楣雕刻精美。

随着栗湾村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面朝黄土, 背朝天”的一元化生产方式正被打破, 相当一部分村民开始经营农产品的运输, 专业化农业合作生产, 专业化饲养等新型农业专业合作化生产。由此, 传统的民居形式越来越不适应新农村建设, 新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具体表现为:

(1) 传统民居的利用率低, 建房材料相对浪费过大。传统民居布局不紧凑, 占地过多, 浪费土地资源。

(2) 传统民居设施落后, 人居环境较差。按照“六改四普及”的要求, 传统民居缺乏改造的适应性。

(3) 传统民居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 新农民生活需求的需要, 无法满足新农民不同家庭人口结构和生活、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

2 栗湾村新农村农房设计的构思

按照“经济适用, 安全美观, 贴近农民生活需要, 符合农村实际”的原则, 在充分考虑栗湾村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变化和新标准的基础上, 吸取栗湾村传统民居的合理成分和特征, 提出栗湾村新农房设计方案。

(1) 从当地农民的家庭人口结构、生活习惯和经济水平, 对居住空间环境的要求。生产方式对新农房的新要求, 在设计中考虑了农用车和经济作物仓储空间的设置, 根据当地农民的喜好及用途, 我们设置了较大的客厅, 在里面还留出了神龛的位置, 在每户的北边设置了一个后院, 来联结烤火间、粮仓农具及家禽猪舍, 还考虑利用家禽猪舍的粪便来做沼气池。二层平面中, 在南边留出了一个较大的休闲、晒衣平台, 在北面留出了一个晒谷平面, 晾、晒农作物用, 创造出高低错落有序的主体空间, 同时还设置了下粮口, 为了方便使用, 我们在二层设置了一间卫生间, 在屋顶平面上还留置了太阳能集热板的地方, 并且尽量使用水房和太阳能集热板在竖向上对应, 减少能耗。

建筑造型提取赣西传统居民典型的建筑符号, 如门楣、镂空窗、马头墙等构成元素, 经过抽象简化, 恰当地运用于造型中, 色彩采用黑白灰有机结合, 适当以木材点缀, 符合赣西传统的文脉意象。

将主要居住用房集中布置, 附属用房通过后院相连接, 整个平面布置功能分区明确、合理。

整个方案的创意、理念, 吸收当地居民精髓, 重点放在对居住理念及文化的继承上, 继承对亲情及有机交融的邻里空间的尊重, 对传统民俗习性的尊重。

对传统民居中不适应时代要求的地方进行改良, 使其成为便捷、洁净、节能、美观、功能全面的新型农民住宅。

(2) 在新农房建造的选材上, 充分考虑利用乡土材料, 如沙、卵石、木材、煤矸石等。

(3) 在新农房设计中, 充分尊重建房依山就势的建设传统, 采用退台、错层等手法, 建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建造模式。

(4) 完善村落基础设施系统, 改善人居环境。重点是通过“六改四普及”的基础设施统一规划, 配套建设, 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生活的废物排放, 集中处理垃圾污染物。整治村落环境, 利用现状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 加强农户庭院的美化与管理, 将栗湾村整治成既尊重自然与传统, 又赋予新环境、新生活方式等时代发展新内涵的新农村聚落。

上一篇:顽固性血管神经性头痛下一篇:信贷资产转让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