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数据库建设(共11篇)
期刊数据库建设 篇1
1 期刊的起源
有资料可查期刊的产生距今不过300多年的历史。目前人们一致认为世界上第一种期刊, 也即是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应该是1665年1月5日法国的议院参事戴·萨罗 (Denys de Sallo) 先生在巴黎创办的《学者杂志》 (Journal des Scavans) ;而第一种真正用于学术交流的期刊则是于同年3月6日由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享利·奥尔登伯格 (Henry Oldenburg) 等人创办的英国皇家学会汇刊《哲学汇刊》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该刊现在的名称为《伦敦皇家学会哲学汇刊》, 并分为A、B两辑, 它是世界上创刊最早, 而且寿命最长同时又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学术性期刊。
2 中国期刊的起源及发展
2.1 中国期刊的起源
距今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西汉时期创办的“邸报”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但期刊的出现较欧洲要晚一个半世纪之多。第一份中文期刊是1815年由英国人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而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期刊是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于1833年在广州出版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后来, 陆续出版了《中外杂志》、《万国公报》等20余种期刊。但这些期刊均为外国人主办。而《吴医汇讲》则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出现的科技期刊, 同时也是中国最早的期刊和医学期刊, 为江苏长州人唐大烈 (?-1801年) 于清乾隆57年 (1792年) 8月刊刻。而我国科技期刊被冠以“杂志”二字则是始于1900年在上海出版的《亚泉杂志》, 该刊也成为中国科学家独立主编的最早的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
2.2 近年来我国期刊的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国家政府非常重视期刊的出版发行工作。科技期刊是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 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 牢记使命, 把握导向, 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进步, 传播知识, 推广经验, 为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但是, 与世界发达国家科技期刊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相比, 我国期刊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我国科技期刊的在数量上可以称之为世界期刊大国, 但是,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精品科技期刊还为数不多;科技期刊信息量小, 学术质量不高, 出版周期长。出版业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 在出版体制逐步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断转变的过程中, 科技期刊业应该成为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先锋力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 全国共出版期刊9821种, 其中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比重最高, 达到5000余种, 期发行量在25万份以上的科技期刊已有10余种。可以说, 目前, 一个基本反映我国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记载、传播和积累科技信息、科技理念、科技知识作用的科技期刊群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成为我国科技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力量。
3 期刊的评定
3.1 核心期刊的出现
做为文献计量学的一个概念, 核心期刊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文献学家布拉德福 (B.C.Bradtord) 提出的。布氏认为:如果将科学期刊刊载某一学科的相关论文数量统计起来, 并按顺序排列, 那么可以将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相关区, 这时核心区与几个相关区期刊数成1:a:a2…的关系 (布拉德福给出的a值约等于5) 。这就是著名的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他按照载文密度将专业期刊划分为对该专业最有贡献的核心区域 (nucleus) 和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相继区域, 将密度最大的核心区域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后来, 美国文献计量学家加菲尔德 (E.Garfield) 用类似方法在引文分析理论中将其发展为包括多学科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由此而产生, 而在我国此概念最早出现于1973年, 且用词不尽一致, 有“核心” 、“ 重要 ”、 “有意义 ”、“重点 ”、“基本”等等说法, 它们与布氏 (S.C.Bradford) 和加菲尔德 (E·Garfield) 所用的“核心 ”与“中心 ” (Nucleus与core) 意义相同。我国对核心期刊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经移植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发展至今, 其间进行了4次较大规模的“中文核心期刊”遴选。
3.2 期刊的评定标准
为了全面、准确、公正、客观地评价和利用期刊, 并与国际评价体系保持一致, 结合中国期刊的实际情况, 目前对于国内公开出版的各学科中英文期刊进行评价的指标大致如下:
3.2.1 期刊引用计量指标
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引用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
3.2.2 来源期刊计量指标
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海外论文比、基金论文比、文献选出率、引用半衰期。其中, 期刊引用计量指标主要显示该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 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是评价期刊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和客观标准。
4 国内核心期刊评价机构及数据库建设
4.1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建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简称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 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 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 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共遴选了1048种期刊, 其中英文刊40种, 中文刊1008种;核心库期刊670种 (以Y为标记) 扩展库期刊378种 (根据2003年来源期刊统计) 。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检索方式多样、完整、方便等特点, 自提供使用以来, 深受用户好评, 被誉为“中国的SCI”。
4.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的一个子课题“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研究成果。“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总览》设计了十分细致的类目, 有130余个学科, 覆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总览》从其它数据库中统计出相关各期刊的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影响因子等多个指标, 通过综合筛选和专家鉴定给出每一个类目的核心期刊, 并按重要程度排序。
4.3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南京大学共同研制,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项目。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的引证关系上, 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引文的统计与分析, 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 评价科学研究质量, 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经过数年的努力, 现已开发的CSSCI (1998~2009年) 11年数据并在国际互联网上和国内电讯网上向社会各界提供多种形式的查询服务,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该项成果填补了我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空白, 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教育部更是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考核指标。
4.4 中国期刊引证报告
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资源中心与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 结合“现有文献数据的规范、整理、加工及科技监测、评价基础数据库建设”课题研究, 联合研制开发该数据库。
4.5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ISTIC) 受国家科技部委托, 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ISI) 《期刊引证报告》 (JCR) 的模式, 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 结合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 确定了在中国出版的1405种科技期刊作为统计源期刊, 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平均引用率、基金资助论文比例等十几种期刊评价指标, 利用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十几年积累的丰富数据, 编辑并出版各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4.6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社科文献计量评价中心共同建立的核心期刊数据库之一。其主旨是通过对学术期刊发展规律和增长趋势的量化分析, 找出期刊发展和应用中的核心部分, 为便利学术期刊的使用和优化文献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服务。该库年收录的来源期刊为700种左右。根据文献计量学的集中分散理念, 该库选出的来源期刊囊括了学术领域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 具有较高的学术质量, 其产出的论文能较完整地反映出学科发展的主流趋向。
综上我们看到国内目前对于核心期刊的评定标准不一, 数据库众多。应该承认无论是哪一个数据库对于核心期刊的评价都不能说得上绝对的具有权威性, 因为这些数据库的评价标准与收录指标尽管大体相近, 但其创建又各成一体, 且都不具有官方性质。而惟一具有官方权威的机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此项工作上却从未做过任何有关期刊级别、核心与否之类的评定。
5 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的期刊评奖活动
获得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期刊评奖活动的奖项的期刊, 是全国期刊中的优秀期刊, 其总体质量应当说是在同类期刊中比较好的。但是, 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均是每二年评比1次, 其中有对获奖期刊学术水平进行专门的评估。期刊获得的这些荣誉都是阶段性的, 并不是期刊的终身荣誉。如果在下一个评奖年度未获得奖项的, 就不再是获奖期刊了。所以, 如果将期刊是否曾经获奖与其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挂钩, 也是不科学的。
“新闻出版总署从新世纪的第一年起, 调动全国期刊界的智慧和力量, 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中国期刊方阵”, 推动我国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 并为此制订了《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 形成宝塔形结构。
第1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8135种期刊为基数, 按10%~15%的比例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 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通过各省 (区、市) 和中央部委评比推荐产生。
第2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
第3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
第4个层面为“双高”期刊, 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
任何的评价系统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核心期刊的评选也不例外。一般来说, 核心期刊的评选活动与期刊的评优、评奖活动有所不同:前者重视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期刊的优化使用, 注意按学科和研究领域评选和使用期刊;后者注重鼓励和提高期刊的整体水平, 目的在于通过期刊的评优活动, 推动期刊质量的全面提高, 如提高期刊的政治质量、学术水平、编辑质量和发行量, 它可以分级或分类按地区、按部门展开评选。了解这些不同点, 有利于核心期刊的合理使用。
6 结论
6.1 重新认识评定核心期刊的意义
由于核心期刊的出现及大行其道, 使得一些核心期刊在生产生活及科研实践中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核心期刊成为广大作者投稿的参考依据;核心期刊成为评价个人学术研究成果的指标;核心期刊成为图书馆导读和参考咨询的工具;核心期刊成为各数据库及馆藏机构选择性采购期刊的标准。由此可见核心期刊似乎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核心期刊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正是其在各个领域的大行其道, 使得核心期刊的作用被人为的过分夸大了。我国出版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因此, 出版工作必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科技期刊文献的出版工作也不例外。而现实却是唯核心是举, 唯核心可用, 这与在某一学科领域内推行核心评定的初衷完全背道而弛。更有甚者, 一些刊社在入选了某个核心数据库之列后, 工作的重心就不完全的放在期刊质量与所载文献的学术水平上了, 而是尽其所能的大肆敛财。这与我国出版管理条例所述的出版工作应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精神也是不相符的。籍此, 我们说应重新认识评定核心期刊的意义。
6.2 寻找科学评定核心期刊的方法
截止到2008年底, 我国有期刊万余种, 这些期刊都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并配发国内统一刊号的, 新闻出版总署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 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 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由于期刊是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园地, 因此期刊的级别涉及期刊管理、编辑、作者的评奖、入选、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对期刊级别的划分远比本文提到的要复杂得多, 依国务院制定的《出版管理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所述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全国期刊出版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 制定并实施全国期刊出版的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 建立健全期刊出版质量评估制度、期刊年度核验制度以及期刊出版退出机制等监督管理制度。由此可见, 对于期刊的评定完全应由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威机构制定出科学分级的标准, 而不是现实状况下的众多民间组织创建的标准不一的各个所谓核心数据库。
摘要:文章从期刊的起源入手, 简要论述了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文献的发展现状, 涉及对现有文献数据进行规范、整理、加工及科技监测、科学评估的几大基础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CSCD)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CSSCI) ;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等的建设情况以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于期刊文献包括科技期刊在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之上探寻对于科技期刊文献进行科学评定的意义与方法。
关键词:期刊,科技期刊,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数据库,科学评定
参考文献
[1]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473/n35503/10941828.html[EB].2008-10-20
[2]新闻出版总署就报刊退出评估体系征求修订意见.http://www.gapp.gov.cn/cms/cms/website/zhrmghgxwcbzsww/search.jsp?mytext=%BF%C6%BC%BC%C6%DA%BF%AF&q=&word=&siteId=main[EB].2009-05-27
[3]孙寿山.总署将推动优秀科技期刊做大做强.http://www.gapp.gov.cn/cms/cms/website/zhrmghgxwcbzsww/layout3/header.jsp?chan-nelId=1025&siteId=21&infoId=461321[EB].2008-10-20
[4]张亚军.核心期刊与品牌期刊[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3)
[5]《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2008年版) 》简介http://www.cass.net.cn/manager/images/pic/2009819160100.doc[EB].2009-02
[6]学术期刊分级研究述评.http://www.mflw.cn/html-data/40/0503/9.htm[EB].2005-03-28
[7]吴韬信.对我国两次核心期刊评定的思考[J].图书馆, 1998, (1) :42-47
[8]汪华明, 江家凤.关于我国图书馆学类核心期刊评定几个问题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 1997, (3) :42-45
[9]蔡丽珠, 汪若洁.试论我国科技期刊的级别及其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12) :137-140
[10]王凌峰.中国核心期刊评选的一个本土化方案[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8, (4) :124-126, 129
[11]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有关“划分期刊级别问题”的答复[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6, (6) :346
期刊数据库建设 篇2
【正题名】: Preparation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nanometer magnesium borate as lubricating oil additive
【作者】: Z.S.Hu;R.Lai;F.Lou;L.G.Wang;Z.L.Chen;G.X.Chen;J.X.Dong
【刊名】: Wear
【年卷期】: 2002, vol.252, no.5-6
【出版年】: 2002
【ISSN】: 0043-1648
【页码】: p.370-374
【分类号】: TH117
【关键词】: Nanoparticle;Magnesium borate;Tribology
【正文语种】: eng
【文摘】:Nanoparticle magnesium borate with a particle size of about 10 nm was prepared using ethanol supercritical fluid drying technique and was characterized with TEM, XRD and X-ray small angle scattering.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e nanoparticle magnesium borate, using as lubricating oil additive, were evaluated using a four-ball and a block-on-ring tribotester.The wear scar was characterized with SEM and XPS.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wear resistance and load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500 SN base oil were improved and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oil was decreased by the additive.FeB were formed on sliding surface.【正题名】: Synthesis and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of ferrous octoxyborate as antiwearand friction-reducing additive of lubricating oil
【作者】: Z.S.Hu;Y.Yie;L.G.Wang;G.X.Chen;J.X.Dong
【刊名】: Tribology letters
【年卷期】: 2000, vol.8, no.1
【出版年】: 2000
【ISSN】: 1023-8883
【页码】: p.45-50
【分类号】: TH117
【关键词】: Synthesis;Ferrous octoxyborate;Tribology;Boron-containing compound
【正文语种】: eng
【文摘】:An oil-soluble compound containing ferrous iron and boron-ferrousoctoxyborate was synthesized.The antiwear and friction-reducing properties of the compound as alubricating oil additive were evaluated using a four-ball and a block-on-ring tribotester.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the wear resistance and the load-carrying capacity of a 500 SN base oil were improved and its friction coefficient was decreased by the additive.The wear scar, alter being cleaned using an ultrasonic bath in ligroin and in distilled water, was characterized with SEM and XPS.Diboron trioxide, FeB and Fe{sub}2B were all found to have been deposited on the wear-scar surface.It was this deposition that provided the oil with excellent antiwear and friction-reducingproperties.【正题名】: Preparation of magnesium borate succinimid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s alubricating oil additive
【作者】: Yonggang Shi;Junxiu Dong
【刊名】: Lubrication Science
【年卷期】: 2000, vol.12, no.4
【出版年】: 2000
【ISSN】: 0954-0075
【页码】: p.357-361
【分类号】: TH117
【关键词】: Succinimide;Magnesium borate;Antioxidant;Acid neutralisation;Antifriction;Antiwear;Lubricating oils;Chemistry
【正文语种】: eng
【文摘】:Succinimide has for a long time been widely used for ashless dispersants in engine lubricating oils.However, this kind of dispersant does not have particularly good antioxidant, antifriction, antiwear or acid neutralisation properties.In this paper, a method is suggested for modifying succinimide so as to obtain improved antioxidant, acid neutralisation, antifriction, and antiwear properties.Magnesium borate cannot be dissolved in mineral lubricating oil.In the presence of succinimide, however, it will exist in a lubricating oil in the form of acolloid or complex.Therefore, in the present work, magnesium oxide, boric acid, and water were mixed together with succinimide.In the reaction process, some of the magnesium borate formed in situ will be surrounded by succinimide, forming stable colloids;the remainder will react with thesuccinimide, forming well distributed complexes in the lubricating oil.The presence of water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is process.At least four moles of water are needed for one mole of magnesium borate.The resulting material has been evaluated as a lubricating oil additive.The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this kind of material possesses good antioxidant, acid neutralisation, antifriction,and antiwear properties, apparently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magnesium borate.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agliesium borate does not influence the good dispersant properties of the succinimide.【正题名】: A study of N and S heterocyclic compound as a potential lubricating oil additive
【作者】: Junyan Zhang;Weimin Liu;Qunji Xue;Tianhui Ren
【刊名】: Wear
【年卷期】: 1999, vol.224, no.1
【出版年】: 1999
【ISSN】: 0043-1648
【页码】: p.160-164
【分类号】: TH117
【关键词】: Lubricant additive;Wear tests;Surface analysis
【正文语种】: eng
【文摘】:S-[2-(2-hydroxygenacetyl)thiobenzothiazol-1-yl]pentanyl xanthates wassynthesized as potential lubricating oil additive.The friction and wear behaviors of thesynthesized compound as an additive in liquid paraffin were evaluated with a four-ballmachine.Thetribochemical reaction of the additive with a metal surface was investigated by X-ray photoelectronspectroscopy.It was found that the novel compound as an additive in liquid paraffin was effectivein improving the tribological performance.【申请号】:EP89305805A
【申请日期】:19890608
【公开(告)号】:EP0347103A1
【公开(告)日期】:19891220
【主分类号】:C10M159/20
【副分类号】:C10M159/20,C10M159/22,C10M159/24,C10N030/04,C10N070/00
【优先权】:19880614-GB8814009
【国家代码】:EP
【发明人】:OCONNOR SEAN PATRICK,CRAWFORD JOHN,CANE CHARLES
【申请人】:BP CHEMICALS ADDITIVES
【发明名称】:A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lubricating oil additive concentrate.【摘要】:A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a lubricating oil additive concentratehaving a TBN greater than 300 which process comprises reacting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component(A)a defined mixture selected from defined sulphurised or non-sulphurised acids or calcium saltsthereof,component(B)an alkaline earth metal base added either in a single addition or in aplurality of additions at intermediate points during the reaction,component(C)at least onecompound which is(i)water,(ii)a polyhydric alcohol having 2 to 4 carbon atoms,(iii)a di-(C3or C4)glycol,(iv)a tri-(C2-C4)glycol,(v)a mono-or poly-alkylene glycol alkyl ether of theformula(I)R(OR<1>)xOR<2>(I)wherein R is a C1 to C6 alkyl group,R<1>is an alkylene group,R<2> is hydrogen or a C1 to C6 alkyl group and x is an integer from 1 to 6,(vi)a C1 to C20monohydric alcohol,(vii)a C1 to C20 ketone,(viii)a C1 to C10 carboxylic acid ester,or(ix)aC1 to C20 ether,component(D)a lubricating oil,component(E)carbon dioxide added subsequentto the,or each,addition of component(B),component(F)a defined carboxylic acid orderivative,component(G)at least one compound which is(i)an inorganic halide or(ii)anammonium alkanoate or a mono-,di-,tri-or tetra-alkyl ammonium formate or alkanoate providedthat when component(G)is(ii),component(F)is not an acid chloride,the weight ratios of allcomponents being such as to produce a concentrate having a TBN greater than 300.【欧洲主分类号】:C10M159/20
【欧洲副分类号】:C10M159/22,C10M159/24
【
同
族
专利】:AT118240-19950215,AU630355-19921029,AU3641489-19891221,DE68921024-19950323,DE68921024-19950601,EP0347103-19891220,JP2034690-19900205 【申请号】:EP90402981A
【申请日期】:19901023
【公开(告)号】:EP0425367A1
【公开(告)日期】:19910502
【主分类号】:C10M159/20
【副分类号】:C10M159/20,C10M163/00,C10N010/02,C10N070/00
【优先权】:19891026-FR8914053
【国家代码】:EP
【发明人】:BOURGOGNON HENRI,HOORNAERT PIERRE,REY CLAUDE,RODES CHRISTIAN
【申请人】:ELF AQUITAINE
【发明名称】:Overbased lubricating oil additive containing a copper derivate or acopper and boron derivate,method of preparation and compositions containing said additive.【摘要】:The oxidation-promoting effect of the overbased additives can beattenuated or even eliminated by incorporation into the overbased additive of a copper carboxylateoriginating from aliphatic carboxylic acids containing a linear or branched C7-C10 chain.Thesecopper carboxylates can also be employed in the form of combination with a boron derivative.【欧洲主分类号】:C10M159/20
【欧洲副分类号】:C10M163/00
【
同
族
专利】:EP0425367-19910502,ES2045856-19940116,FR2653780-19910503,JP3153794-19910701 【申请号】:EP94306507A
【申请日期】:19940901
【公开(告)号】:EP0643126A2
【公开(告)日期】:19950315
【主分类号】:C10M159/22A
【副分类号】:C10M159/22A
【优先权】:19930910-GB9318810
【国家代码】:EP
【发明人】:CANE CHARLES,COOK STEPHEN JAMES
【申请人】:BP CHEMICALS ADDITIVES
【发明名称】:Highly overbased lubricating oil additive concentrates,theirpreparation and use.【摘要】:An additive concentrate having a TBN greater than 300 suitable forincorporation into a finished lubricating oil composition comprising:-(I)a lubricating oilsoluble sulphurised or non-sulphurised alkaline earth metal hydrocarbyl phenate derived either froma hydrocarbyl phenate or its precursors and modified by reaction to incorporate:(i)analdehyde,and(ii)from greater than 2 to less than 40% by weight based on the weight of theconcentrate of either(a)at least one carboxylic acid having the formula:-wherein R is aC10 to C24 alkyl or alkenyl group and R<1> is either hydrogen,a C1 to C4 alkyl group or a-CH2-COOH group,or an anhydride or ester thereof,or(b)a di-or polycarboxylic acid containingfrom 36 to 100 carbon atoms or an anhydride or ester thereof,and(II)a lubricating oil,wherein the amount of lubricating oil(II)in the additive concentrate is such that the ratio of theweight of the additive concentrate to the weight of the hydrocarbyl phenate or its precursors fromwhich the modified sulphurised or non-sulphurised phenate is derived is at least 3.0.【欧洲主分类号】:C07G017/00
【欧洲副分类号】:C10M159/22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思维拓展 篇3
[关键词] 大数据 科技期刊 编辑思维 思维理念 思维向度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6-0038-03
Thinking Development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Editor in Big Data Era
Jia Xiaoqing Wang Ping Chen Qinglian
(Periodical Pres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430074)
[Abstract] As the big data era is com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editor is facing adaptive challen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editor should expand editing thinking from three aspects: editorial thinking principle, editorial thinking dimension and editorial thinking form. Editorial thinking principle should expand to quantitative,multidimensional and changing ideas;editorial thinking dimension should expand to standard, data, and values dimension; editorial thinking form should expand to the entirety, relevance, nonlinear, forward-looking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form.
[Key words] Big dat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iodical Editing thinking Thinking principle Thinking dimension
1 引 言
近年来,《大数据时代》掀起的风潮席卷世界,也席卷着中国产业界、科技界和教育界。大数据具有海量(Volume)、高速(Velocity)、多样化(Variety)和高价值(Value)4V特点。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还是一种科学技术方法,大数据将催生数据密集型科学,有人称之为继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之后的第四种科学研究模式。大数据资源、技术和理念将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发生根本性变革[1-3]。
大数据对科技期刊产业是一种新的机遇,对科技期刊编辑却是一种新的挑战。科技期刊编辑思维由思维理念、思维向度和思维本体构成。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思维受到大数据思维的深度影响,分别在思维理念、思维向度及思维形态类型三个方面产生转变、拓展甚至重构。本文仅论述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思维在理念、向度和形态三方面的拓展。
2 科技期刊编辑思维理念的拓展
科技期刊编辑的传统思维理念包括规范性理念、科学性理念、“校对如校雠”理念等,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的思维理念必须进一步向外拓展,树立定量性、多维性和变革性理念。
2.1 定量性理念
科学语言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两种语言组成成分。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具备定量化思维理念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现代发展,定量化科学语言渐成科技成果呈现的主体和核心成分。定量化是科学技术研究进入大科学时代以至大数据时代的必然表达形式。科学的事物一定是数的、数据的、定量化的。即使过去被认为以定性描述为主的地质学,现今也发展到定量化时代,层序地层学、地球动力学、矿产普查与勘探、储量预测、地质构造模拟等,都以定量化分析研究成果作为学科的主干内容。现代数学方法、模型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以及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任何复杂的系统都可以实现定量化分析。大数据的基础是数据,而数据是量化的,不能以定量化为基础的学科在大数据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也是难以为继的。没有定量化思维理念的编辑在大数据时代也是难以立足的。
2.2 多维性理念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应拓展立体多维的思维理念。科技期刊编辑的思维系统中有许多思维方法共存,传统思维可能根深蒂固,但因为时代的前进和社会的进步,也会有新的思维产生。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一方面要弘扬和坚持好的传统思维方法,另一方面要积极吸纳和运用好的新思维。作为一个需要掌握甚至引领学科发展态势,驾驭期刊系统内容及有关数据的科技期刊编辑,不能以单一思维或平面思维来履行职责,只有多维立体思维综合运用,才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展开,有利于效率的真正提高,有利于期刊质量和品质的全面提升。人类认识事物的维度,过去以为可以用二维或三维来描述,分形几何学的诞生使得立体空间的维度进一步细分,在二维和三维之间可以划分出无数个分数维度。如果考虑时间因素,还可以构成思维时空。科技期刊编辑思维也是一样,多维思维立体共存共同作用已成为最新的思维形态特征。
2.3 变革性理念
人的思维是可变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在对巨量、快速、多样性和高价值的数据资源的采集、运输、挖掘过程中,信息量的积累必然会产生质的变化,新的知识、思想等数据的积累必然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一些传统的思维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变化,新的数据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必然改变人们的思想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以至于改变思维。破除传统思维定势,树立新思维,推出新思想,发扬新精神,勇于变革,勇于重构,是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必须拓展并予以坚持的思维新理念。
3 科技期刊编辑思维向度拓展
思维是有向度的,犹如力有作用方向。传统研究认为科技期刊编辑思维拥有作者向度、读者向度和产品向度。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的爆炸性增长也将改变人的思维向度。科技期刊编辑除了保持好传统的三大向度外[4],还需要进行思维向度的拓展,即拓展标准向度、数据向度和价值向度。
3.1 标准向度
大数据时代犹如疾风骤雨、深海大潮,骤然而至,人们及社会各界各阶层尚无足够的物质和精神准备。一方面关于大数据的采集、传播、交换、挖掘和利用以及价值的实现等一系列环节的规则、标准尚属空白,亟待制订、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科技期刊业界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有关编辑、校对、出版、发行规范,期刊传播及其价值评价、实现途径等标准和规范也是一片空白,需要在新的条件下研究、制订和完善。因此,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出台相关规范、标准是一项重要任务。科技期刊编辑应积极关注并参与这些标准、规范的制订工作,及时掌握,准确运用,有条件的还应争取一定的或有限的话语权。
3.2 数据向度
大数据时代,数据即资源。科技期刊业是创造和生产数据的产业。科技期刊从收稿开始,到期刊产品的流通、传播及反馈,自始至终是数据生产、采集、传输、交换、传播的过程。因此,期刊编辑仅具有过去的产品思维向度远远不够,必须具备针对数据的敏感度和思维关注度,既要考虑期刊本身数据的高质量生产,还要关注期刊数据要经历的其他过程。掌握好科技期刊数据就是掌握了期刊的最大资源,也就掌握了期刊的发展命脉。拓展思维数据向度是科技期刊编辑适应大数据时代挑战的思维拓展的重要前奏。
3.3 价值向度
大数据的高价值特点决定科技期刊编辑必须将思维向度适时转移到关注期刊数据的价值上。强调科技期刊数据的价值并不是要弱化科技期刊的社会效益和功能,而是强调要更突出地呈现科技期刊数据的高价值,强调科技期刊的价值存在。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将思维触角伸向期刊的数据价值。既要关注期刊内容价值的最大化,也要关注科技期刊数据在传输、采集、交换、传播过程中如何实现价值最大化。要探索科技期刊数据价值产生和实现的规律,并在工作中科学应对,使科技期刊实现总体价值最大化。
4 科技期刊编辑思维形态的拓展
大数据思维是大数据概念的三大支柱之一。思维重构是科技期刊编辑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关键。面对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科技期刊编辑在保持良好传统思维的前提下,积极拓展新的思维特质,有助于思维本体的重构。
4.1 整体性思维形态
整体性思维对应于大数据的整体性理念。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必须重视科技期刊数据和信息的整体性。编辑工作过程立体而多维度,编辑工作对象复杂而丰富多元。科技期刊编辑应积极运用整体性新思维来对待工作过程和对象,对期刊内容(包括文字、图表、公式、数字、概念、结论等)进行有机整合。有些编辑因为强调期刊的编辑出版标准、规范及一致性等因素,对内容进行主观删改及裁剪,问题虽然解决了,但结果可能破坏了原始内容数据的完整性。整体性思维形态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整合编校、出版、发行和期刊传播等重要环节,及时发行和广泛传播期刊内容是编辑出版科技期刊的终极目标,编辑应充分整合各种期刊数据资源,整体掌握和精心规划,为科技期刊数据产品的有效发行和广泛传播贡献力量[5]。
4.2 关联性思维形态
大数据的4V特点使大数据时代的人们“不再刻意追求事物的因果关系,转而关注事物的相关关系”,“从因果串联思维变成相关并联思维”。科技期刊编辑在组稿、审核、编辑、校对等工作环节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期刊数据进行规范和完善的文字加工、篇幅安排、图文配置、内容查核等,是一种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工作环节组合,当然需要具备很强的关联性思维能力。至于对内容数据的编辑把握,比如一篇稿件与整期内容,或某期内容与他期内容,或本刊内容与该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等,均是数据与数据、部分数据与整体数据、本体数据与相关数据的关系,要构建和处置好这诸多关系,必须有赖于编辑具备的关联性思维能力。
4.3 非线性思维形态
大数据以碎片化、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为主,是超复杂、多变化的非线性数据群。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数据资源是互联网大数据的有机组成部分,编辑要采集、挖掘、处理期刊数据,必须具备非线性思维能力,用以联结起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校对、版面设计、印刷、发行等相对独立且互相联系的工作程序与节点[6]。
增强非线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对数字、数据、图表、方程式、文本等的理解力和感知力。大数据的处理方法技术是建立在非线性数学基础之上的新的科学研究模式,拓展并增强科技期刊编辑的非线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增强其理解、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7-10]。
4.4 前瞻性思维形态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对相互关联事物的特定分析可以预测事物的未来。“建立在相关关系基础上的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找出一个关联物并监控它,我们就能预测未来”[11]。这就是拓展前瞻性思维形态的理据。当前我国科技期刊正处于转型时期,每种期刊的未来发展目标和定位都具有不确定性,如何驾驭和引领期刊发展方向,使期刊在转型时期顺利完成变革与定型,步入再出发、再创业的崭新轨道,是期刊经营管理者、主编、编辑的新的使命和任务。因此,作为科技期刊编辑要努力拓展并运用前瞻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期刊固有优势与特色,参与做好期刊发展目标的设计与定位,为期刊适应大数据时代和在变革过程中成功转型做出贡献。
在处理、管理科技期刊数据方面,科技期刊编辑要善于运用预测和前瞻性思维,发现并总结与期刊相关事物数据的规律性,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策划具有超前意义的选题,发现潜力作者群,培育潜在读者群,紧抓影响期刊未来发行和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
4.5 创新性思维形态
这里所说的创新性思维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新概念,而是侧重于数据创新的一种新的思维形态。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据创新,“创新数据就像一个神奇的钻石矿,当它的首要价值被发掘后仍能不断给予”。大数据的数据创新形式包括数据的重组、数据的再扩、数据的再利用、数据的折旧创新、数据的开放估值等。科技期刊编辑应积极拓展数据创新思维能力,服务于期刊编辑出版及其数据管理过程。从大数据视角,科技期刊的品牌创意、特色定位、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稿件筛选、文字加工、发行与传播等工作都是数据创新和深度开发利用的过程[12-13]。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在日常工作中经历的每一步,即使是一件细小的事务,都需要数据创新思维的支撑。数据创新思维是伴随科技期刊编辑的日常思维形态。
5 结 语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预言的大数据时代,正在迅速地改变世界,改变各行各业,包括兼具学术职能和文化传播属性的科技期刊业。在这样的变革和转型时期,科技期刊编辑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和超前的卓识,迎接和拥抱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习大数据知识,掌握大数据技术,拓展乃至重构大数据思维。编辑思维拓展,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关键途径。随着大数据时代进程的推移和深度演绎,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会不断呈现在科技期刊编辑面前,科技期刊编辑必须拓展新思维加以应对和提供支持。
注 释
[1][1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斯·库克耶;周涛译.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邬贺铨.大数据思维[J].科学与社会,2014,4(1):1-12
[3]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编辑部.大数据时代[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3,8(1):27-31
[4]冯书生.试论编辑思维方式的三重向度[J].新闻研究导刊,2013(5):52-54
[5][7]王君超.大数据思维下的新闻编辑学[J].中国报业,2013(6)(上):92-93
[6][8]马艺波.数字出版环境中的编辑思维[J].出版广角,2012(8)(上半月):60-61
[9]贾晓青.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绿色科技,2013(12)
[10]王丽媛.数字出版时代编辑思维的重构[J].新闻传播,2013(12):12-13
[12]刘呈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品牌建设策略思考: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期刊为例[J].出版科学,2013(4)
[13]曾凡斌.大数据对媒体经营管理的影响与应对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2013(2):21-25
期刊数据库建设 篇4
一、高校图书馆期刊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中心, 作为图书馆文献信息之一的期刊, 其馆藏建设也是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科技信息的重要源泉, 是高校文献信息的重要保障。因此, 没有一个强大、科学、合理的期刊文献保障体系做后盾, 高校教学和科研就是一句空话。虽然大多数高校非常重视期刊资源建设, 但图书馆期刊资源不足仍是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达到既充分满足高校各个专业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又满足发展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的要求, 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 对期刊的配置应更加合理。既要充分利用网上期刊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更要建设好本馆的特色期刊馆藏, 提升服务能力, 同时注重印刷型期刊和电子期刊馆藏的合理配置, 以满足本校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和教育基地, 凭借丰富和独特的馆藏文献资源, 理应先行。
二、加强电子期刊文献数据库建设
图书馆的发展是以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为依托, 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 网络技术不断更新, 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环境下, 图书馆必须摆脱传统观念, 进一步完善服务理念、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因此图书馆必须加强与业内外的广泛联系和沟通, 利用各种渠道建立自己的数据库, 当然包括期刊数据库。
1. 按学科重点收集一次电子化期刊文献信息数据库。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一次文献的基本职能不会改变, 图书馆还将大量收录一次文献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是以各学科领域的主要期刊、核心期刊为基本框架的全文信息检索系统, 又按学科分8个专辑出版, 其文献保障作用既权威又相对完备, 应为首选;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库,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收录了1994年至今约7486种期刊全文, 并对其中部分重要刊物回溯至创刊。收集这类期刊数据库应以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为目的, 还要保证重点学科发展的需要。
2. 广泛收集和制作目录文摘, 建立二次电子文献信息数据库。
二次文献数据库为读者查询文献信息提供了线索, 目录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是图书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献。但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也进入了数字化、网络化时代, 那么图书馆就应该广泛收集电子化文摘等二次文献, 并取代以往的印刷品。这样, 即使本馆收藏的期刊有限, 读者也能通过网络资源, 依据电子化索引通过计算机方便快捷地获取原文。从而既节省了时间、经费, 又弥补了馆藏一次文献的不足。
3. 加强电子期刊的引进与管理。
高校每年都征订大量的纸质期刊, 确保最新学术和科研成果的及时查阅, 但它有一个明显的缺陷, 即每年要进行装订, 既耽误时间又耗费财力。并且过刊的检索能力很差, 基本上只具有提供全文检索这种单一的功能。传统的过刊管理对馆藏空间造成很大的压力, 因为过刊的剔旧与一般的图书资料相比更加复杂和困难。但是, 光盘版过刊的管理具有相当优势。一是无需装订;二是具有强大的检索能力, 有多个检索入口, 且支持模糊查询, 能节约大量馆藏空间;三是具有巨大的存储容量。把它由现刊转成过刊, 并不会对馆藏空间造成太大的压力。且光盘期刊是一个完善的系统, 可用于对读者、收费和统计进行管理, 还可方便准确地统计出期刊的利用率, 对于确定核心期刊、订购印刷版期刊和过刊的日常管理工作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建设期刊网络数据库, 努力实现国内外期刊资源的共享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已得到普及, 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Internet的便利性, 共享国内外各图书馆及各文献信息中心的馆藏资源, 来为自己服务。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不同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与相互交流得到进一步加强。文化呈现多元化趋势, 世界成为地球村。因此我们应将网络建设及其网络信息服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中也包括期刊网络数据库的建设。前不久在国家图书馆举行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作暨全国图书馆创新服务工作座谈会”提出, 将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核心, 用技术手段使分散异构的数字图书馆链接成一个超大型数字图书馆, 并将跟进以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发展, 最终使每个机构、家庭、公众都能拥有自己的数字图书馆。只要通过对电子图书资源的整合, 实现无地界限制服务, 就能更广泛地为读者提供电子图书阅读、目录查询、电子图书原文传递等项服务, 实现国内外资源共享的愿望就指日可待。
四、做好特色期刊馆藏数据库的开发和服务
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骨干学科和特色专业, 为了更好地服务本校的教学和科研, 图书馆期刊部门应针对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 采取跟踪研究、动态分析、决策研究、市场预测、设立镜像站点等办法, 加强对特色专题数据库、特色专业综述作品、特色期刊馆藏的开发与服务, 同时做好本馆特色馆藏期刊的数字化工作, 开展网上信息服务。另外, 利用网上的信息资源, 组建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专题化和区域特点的期刊馆藏数据库, 并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和权威性。特色期刊馆藏建设不仅包括特色纸质资源的建设, 还包括光盘等数字资源建设。一是将馆藏的特色纸质资源数字化, 如本馆的孤本、珍藏本等;二是积极开发本馆特色自建数据库, 包括收集网络上免费信息资源, 以及各学院的科研专题、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硕士博士论文、教师的优秀课件和各类特色讲座录像等, 这也是对特色馆藏期刊资源的极大补充。总之, 建立特色期刊馆藏数据库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占有一席之地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五、加强人才培养, 迎接新的挑战
新的历史环境下,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需要既掌握现代文献信息技术和图书馆情报专业知识, 又懂得各个知识门类的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精通计算机技术的网络管理人才、系统分析人才和信息资源管理人才是图书馆各项资源技术工作中的中坚力量。然而, 不少高校的图书馆却成为“养老院”, 这一局面不仅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而且严重遏制了其资源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因此, 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图书馆人才队伍的素质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率。所以, 只有培养出具有高度觉悟的图书馆员, 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符合广大师生需要的产品, 才能在提升图书馆文化的进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凤英.发展图书馆事业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6) .
[2]车宝晶.新角色下关系图书馆的危险作业建设[J].图书馆学刊, 2011, (1) .
期刊数据库建设 篇5
[关键词] 学术期刊数据库 网络出版 运作特点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2-0090-04
[Abstract] Taking 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 and Wiley InterScience as objects of study,the paper analyzes collectivization operation, professional contents, high quality of resources, diversification of pricing systems and globalization of the publicity strategies in these databases,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hoping which are good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holarly journals databases.
[Key words] Scholarly journals databases Network publishing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是指学术期刊以网络为传播渠道,以数字内容为传播介质,以电子支付为付费手段的一种为用户提供阅读服务的出版方式。在我国,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主要形成两种出版模式:“一是以纸质期刊为母本的期刊上网,即将纸质期刊的数据数字化后送至网上,从而实现期刊网络化;二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学术期刊,完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有固定网址,完全以网络为载体”[1]。前者具体表现为数据库出版,如国内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后者主要表现为在网络平台上优先在线出版、开放存取等。
2010年7月出版商励德·爱思唯尔(Reed Elsevier)再次提出,其全文数据库将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每年涨价14%以上。这个涨价方案引起了国内图书馆界的不平和思考。因此,对国外学术期刊数据出版商的运作方式和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第一种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模式,剖析和解读爱思唯尔、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和约翰·威利(John Wiley & Sons)全球三大学术期刊出版商及其数据库产品的运作情况,以期能对我国的出版实践有益。
1 国外三大学术期刊出版商基本情况介绍
1.1 爱思唯尔与ScienceDirect
ScienceDirect是全球第一大学术出版商励德·爱思唯尔的核心产品,它为24个学科的2500多种电子期刊提供网上检索服务,拥有经同行评审的世界科技与医学领域四分之一的电子版全文文献。用户可通过互联网在线上搜索、浏览、打印以及下载所需的期刊论文。该数据库集世界领先的科技和医学信息之大成,得到130多个国家1100万科研人员的认可,是中国用量最高的外文数据库,最早可回溯至1823年。
1.2 斯普林格与SpringerLink
SpringerLink是世界科技出版社德国斯普林格的全文数据库产品,共收录1500余种在线期刊,其中大部分是被SCI、SSCI和EI收录的核心期刊,是科研人员的重要信息源。它已经从以卷期为单位的传统印刷出版标准过渡到以单篇文章为单位的网络出版标准。另外,现已有超过200种期刊优先以电子方式出版(OnlineFirst)。同时,其服务系统实现了与重要的二次文献检索数据库的全文链接,并且目前已经与SCI、EI建立了从二次文献直接到SpringerLink的关联。
1.3 约翰·威利与InterScience
InterScience是由John Wiley & Sons,Inc.创建的网络版全文数据库。John Wiley & Sons,Inc.公司成立于1807年,是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和医学(STM)类的领先出版商。2007年2月,Blackwell Publishing Ltd.与John Wiley&Sons,lnc.完成并购,成立了新的出版公司Wiley.Blackwell,成为仅次于艾思唯尔、斯普林格的世界第三大学术出版商。Wiley InterScience于1997年建成,1999年投入商业运营。目前数据库中有超过400种期刊以及图书等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共有文献超过150万篇,其中许多期刊的收藏可回溯至创刊号,最早文献可追溯到1799年。
2 国外学术期刊数据出版商的运作特点
为什么出版商爱思唯尔可以毫无顾忌一而再地提高数据库产品价格?这与其背后的运营不无关联。通过对三大专业数据库进行比较研究(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7日),笔者认为,它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集团化运作
爱思唯尔、斯普林格和约翰·威利是全球三大知名学术出版商,它们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漫长的兼并与重组,进而形成现在的规模。三者都属于商业性出版集团,它们旗下的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和InterScience数据库产品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和市场规则来运营。这种集团化运作可充分利用自身庞大的营销网络体系,大大减少资源浪费和平台重复建设;同时也不断增加数据内容,进而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更全面更权威的文献资料。
2.2 专业化的出版内容
从收录的期刊学科分类角度看,三大数据库收录的期刊都侧重于自然、技术和医学(STM)领域,专业细分明显。以爱思唯尔旗下的ScienceDirect为例,其网络平台虽然也设有“社会科学与人文”这个类别,但所占比例仅为总记录的15.3%,其余的“物理科学与工程”“生命科学”“健康科学”三大类占84.7%。至于ScienceDirect之所以会有“社会科学与人文”这个类别,笔者认为很可能是在其漫长的兼并重组过程中融合少量人文社科类的期刊资源。专业化的出版内容,使得出版商能更好地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学者提供精准营销和信息推送服务。
2.3 高质量的内容资源
从时间回溯角度看,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ct全文期刊数据库,包括了回溯到1830年前后的《柳叶刀》和所有期刊的第1卷第1期[2];SpringerLink可回溯到1832年的数据;Wiley InterScience最早文献可追溯到1799年。从时间回溯的久远程度可以看出,三者都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全面最权威的内容资源,这是国内知网、万方和维普等数据库难以匹敌的。
从收录期刊的实力角度看,国外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实力远强于国内数据库。2007年SCI共收录6417种科技期刊,其中中国期刊只有76种,这76种期刊年度影响因子超过1.0的只有9种[3]。而位居第一的Cell Research于2005年7月13与Nature出版集团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加入自然出版集团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办刊和发行阵营,成为国际先进期刊团队的一员。而与此同时,国外三大数据库中很多都是SCI所收录的核心期刊。
2.4 多元化的价格体系
在国外,科技期刊往往会根据细分客户给出不同的价格,即可分为团体价、图书馆价、公司价、会员价、国内价、国外价等。在充分考虑不同承受能力和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赢得市场。延伸到数据库产品上也是如此。以爱思唯尔的ScienceDirect为例,进入中国以来一直执行低价策略。中国地区该库科技论文的收费标准为46美分/篇,为世界发达国家的16.3%,全球平均价格为2.75美元/篇[4]。这样看来,2000年爱思唯尔初次进入中国市场时,采用的低门槛策略便不奇怪了,当时要求高校只需每年至少订购2万美元的纸质期刊,然后再交3万美元,即可使用ScienceDirect整个数据库。正因为多元化价格体系的存在,使得中国用户越来越多地使用国外数据库,以至于形成依赖。而在国内,鲜有期刊采用两种及以上价格的,基本上统一定价,统一发行。这种统一定价的策略无法体现市场环境下价格对用户需求的影响。
2.5 全球化的宣传策略
首先是办刊方式的国际化。国外出版机构往往采用与国内、国外出版机构合作,实现作者国际化、审稿国际化、发行国际化和读者国际化的运营方式。这样一来,在获得最优质内容的同时,获得更为广泛的读者群。如Nano Research就是清华大学出版社与斯普林格合作出版的结果,Frontiers in China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与斯普林格联合发行的。据统计,“爱思唯尔是发表中国科研成果最多的外国出版公司,占外国出版商发表中国论文总数的29%,被引频次占总数34%”[5]。
第二是服务的国际化。《2010年爱思唯尔白皮书》宣传的宗旨是“为中国的科技、医学发展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支持”。于此,其要扩大在中国影响力的战略看得再清楚不过。在过去几年里,爱思唯尔还启动“图书馆文献存取创新”“中国作者支持计划”等项目,开设专门的论文写作培训班,联合卫生部、清华大学以及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向中国西部欠发达的大学和医学院校赠送医学卫生图书,以及ScienceDirect和Scopus电子产品的使用权限。总之,无论是办刊方式的国际化还是服务的国际化,都是国外出版商宣传自身数据库产品的一种方式,都能不断地深化其产品品牌和国际影响力。
3 对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发展的启示
近年来,国内的学术期刊网络出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内容生产商积极与数据商合作,借助自建网络平台加快发展,开放存取出版也获得了蓬勃发展。其中,最常见的还是与数据商开展合作,实现利润分成。但从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现状来看,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国际影响力较小。据统计,2009年JCR收录的7349种期刊中中国刊物仅为114种,虽然相对于2008年的83种来说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比起美国的2601种,差距还是很大的。因此,我们认为,国内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实现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集团化运作
在网络出版环境下,进一步推动学术期刊数字资源的集团化和产业化运作。这一方面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也改变与数据商利益分配不均的境况。很多年来,我国学术期刊发展大多处于各自为政、实力弱等境地。随着报刊转企改制的深入推进,学术期刊必定要逐步走向市场,参与市场优胜劣汰。在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把深化改革同调整结构结合起来,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鼓励实力较强的地方新闻出版企业先行整合资源,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管理规范、运行高效、核心竞争力强的区域性综合集团和行业性专业集团”[6]。所以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更应顺应国家的政策导向,打破地区限制,加快资源整合,实现集团化运作,统一发行,统一管理,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当然在统一的过程中,也应做到“和而不同”,应给予期刊一定的独立权限,如编辑在争取优质作者时可以集团的名义与其进行沟通,从而更好地出版高质量内容。
3.2 加快数字平台的建设,实现期刊资源的数字化
面对信息数字化所带来的挑战,爱思唯尔投资4000万美元与荷兰皇家图书馆建立数字化储存,其为图书馆提供ScienceDirect包括所有期刊的第1卷第1期的数字拷贝[7]。而在国内,虽然许多学术期刊迫于压力也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基本上还是停留于在线稿件处理、宣传编辑部近期的情况,在期刊资源的数字化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有些网站虽然设有《当期目录》《下期目录》《下载排行》《过刊浏览》等栏目,但是点击进去基本不可用。其实对于学术期刊来说,用户希望的是信息资源时效性强、影响力大、易获取性,所以加快数字平台建设,做好资源数字化的基础工作,为数据库的全面收录和走向国际做好准备,这些都显得相当重要。
3.3 实现期刊数字内容的分类与聚合
按照研究领域,实现期刊数字资源的细分与类聚,使内容更加专业化。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可以由行业协会牵头,将不同领域的学术性期刊、技术类期刊、科普类期刊等区分开来,避免出现内容刊载含糊不清,如学术期刊刊载大量科普知识,进而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内形成规模。
3.4 加大期刊的宣传力度
国内学术期刊出版往往重于内容出版,疏于宣传与管理。为此,我国学术期刊应多参加国际会议,争取进入国际六大知名检索系统(即SCI、EI、CA、SA、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并积极与国外大型学术期刊数据出版商开展合作,如数字资源的联合发行,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期刊自身知名度,进而吸引优质投稿,改变国内大量SCI论文投向国外期刊的现状。如IEEE详细规定了其商标名称缩写“IEEE”,并将该标志用于其全部自有出版物上,在加强宣传效果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的品牌价值[8]。当然,在面向国际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就会涉及出版语言、编排标准等方面的国际化,这些也是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在走向国际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注 释
[1]刘英.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研究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5-89
[2][7]戴利华.国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2007年度SCI收录期刊的引证指标[OL].[2011-03-05].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 mod=space&uid=38899&do=blog&id=30483
[4]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09)[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爱思唯尔官方网站.2010年爱思唯尔白皮书[EB/OL].[2010-09-01]. http://china.elsevier.com/ElsevierDNN/Default.aspx alias=china.elsevier.com/elsevierdnn/ch
[6]中国网. 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全文[EB/OL].[2010-01-06].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1/06/content_19190871.htm
[8]张音.国外SIM期刊出版特点简析[J].科技与出版,2010(8):59-62
(收稿日期:2012-01-18)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快速共享研究课题(2010-16)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调研课题(2010-4-3)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期刊数据库建设 篇6
一、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高校科技期刊一般都是依托某一优势学科创办的, 是高校科研人员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国家科技部对其要求:“能从学术上反映本学科的学术水平和发展动向, 及时地报道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 (含阶段性成果) 和研究进展, 代表学科发展前沿, 有超前意识;刊载文章有创新、有突破性, 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注重当前与长远、应用与储备、学科发展与新学科的生长点。”[2]
由此可以看出, 科技期刊应该客观、真实、快速地反映出某一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引领学科建设的前进方向。[3]学科建设的水平应该和科技期刊的质量相辅相成, 互动发展。然而, 当前很多高校科技期刊和相应的学科建设互动不足, 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优势学科的学术水平, 加上很多高校对部分学科的不在意, 以至于也忽视了对相关科技期刊的发展。
二、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互动不足的原因
(一) 办刊体制松散, 服务学科动力不足
目前, 国内很多高校科技期刊的工作人员属于事业编制, 没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等米下锅, 安于现状, 没有服务学科的意识。他们每天做着文字编辑的工作, 却很少真正地介入相关学科的课题组;对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术动态知之甚少, 更谈不上酝酿有价值的选题。在此种情况下, 实在难以将期刊做大做强。高校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的载体, 却不能反映相关学科的真实水平, 这对本校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学校声誉都有直接的影响。
(二) 优势学科稿源外流, 挤压中文科技期刊的生存空间
在学科建设中, 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及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关键。[4]学术论文是链接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的关键纽带。然而, 在“SCI论文”的指挥棒下, 我国每年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的期刊, [5]导致很多中文科技期刊饱受优秀稿源外流之苦。在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眼里, 中文科技期刊就是评职称或者项目结题时的“急救箱”。需要时, 拿出来用一下;不用时, 就放在柜子的角落里。对于非核心的期刊, 更是入不了一些学科带头人的法眼, 也不屑于在其他同行的面前提起。再加上中文科技期刊自身管理体制的问题, 其生存空间日益狭小。
三、建立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的建议
2015年11月4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 以推动中文科技期刊的创新发展。其中第三点指出:“要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 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的发表。”该政策给中文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一线希望。对于科技期刊编辑来说, 应该抓住这一利好政策, 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数据信息素养, 主动服务于学科建设, 建立和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 建立高水平的作者队伍, 培育学科人才
科技期刊具有培育学科人才的重要责任, 学术队伍的建设则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才培养是科技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共同目标。
1. 期刊要可持续发展, 核心竞争力是作者队伍。
而要建立一支稳定、高质的作者队伍, 主编和编委会一定要切实地发挥作用。大部分期刊的主编和编委是相关学科领域的佼佼者, 他们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力, 必须依靠他们, 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同心圆, 使其周围聚集越来越多的作者。此外, 还要切实改革编辑部责任主体不明的办刊体制, 改变形同虚设的现状, 建立一套各司其职、逐层监管、环环相扣的学术管理运行机制, 使整个期刊良性运转。
2. 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是一个学科的中坚力量, 也是构成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编辑要重点跟踪和联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 为其提供优质的学科服务, 根据自身掌握的最新学科的前沿动态, 为中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并根据学科发展趋势适时地增加新锐作者, 进行作者队伍的新陈代谢, 从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老、中、青作者队伍, 保证刊物内容的质量, 打造精品期刊, 为学科建设培养优秀的人才。
(二) 编辑深度介入学科领域, 服务学科建设
大数据时代, 一个好的科技期刊编辑, 既要精通编辑业务, 又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 这样才能深度介入学科领域, 从而服务学科建设。
1.编辑要和相关学科的课题组随时保持联系, 全面地了解相关学科的科研资源;还要关注国内外学科的发展动态, 对学术前沿持高度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科建设的要求, 组织具有本期刊学科特色的专栏或专刊, 跟踪报道学科的发展动态, 系统地反映相关学科的研究进程;通过品牌专栏的形式宣传学科领军人物及其团队最新的科研成果, 使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更集中、充分的展示。
2.开展学科情报跟踪研究, 为科研人员提供专业学科领域的信息服务。比如利用已有的期刊网络平台, 及时发布已录用文章的电子版, 提高科技成果发布的时效性, 使读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 而不必等到纸质版出刊;也可以利用电子文章的检索功能, 进行热点链接, 使读者可以在阅读一篇文献的同时, 检索到与本期刊的作者、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6]此外, 还可以增加文献评论功能, 及时与读者、作者、专家和编辑进行多方的互动, 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这样既能促进学科的发展, 又能反哺自身, 从而建立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3.编辑还要能够运用各种信息检索工具, 从海量信息资源中获取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建立信息资源库;通过信息追踪、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学科动态和学术前沿, 使期刊能够反映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不断地扩大期刊的影响力, 推动学科建设发展。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 科技期刊编辑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地为学科建设服务;要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高水平作者队伍, 将优势学科的学术成果及时、真实地反映出来, 从而构建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推动学科建设和期刊的协调发展。
摘要:本文简述了高校科技期刊的创办背景及其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认为当前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互动不足, 主要是办刊体制松散、服务学科动力不足和优势稿源外流、挤压中文科技期刊生存空间的两点原因, 并据此提出, 在大数据时代, 科技期刊编辑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地为学科建设服务, 建立高校科技期刊与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机制。
关键词:高校,期刊,学科建设
参考文献
[1]游苏宁.对中国科技期刊的若干思考[J].编辑学报, 2014, 26 (1) :3-7.
[2]蔡健光.中国期刊大全[M].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6:26-29.
[3]赵伟, 马云鹏.论学术期刊编辑与学科建设的有效互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4 (6) :59-61.
[4]郭俊仓, 何博雄.科技期刊发展与学科建设的关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9, 10 (4) :256-258.
[5]贺林平.国内科技期刊还有戏吗?[N].人民日报, 2014-11-21 (2) .
期刊数据库建设 篇7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由清华同方公司、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出版。收录国内核心与专业特色中英文期刊的全文, 是中国知网的重要数据库之一, 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中文期刊文献全文数据库。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VIP) , 是由重庆维普公司研发、制作的, 是中国最早发行的中文全文数据库。
一、数据库内容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数据库内容丰富, 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期刊为主, 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截至2010年10月, 收录国内学术期刊9100多种, 包括创刊至今出版的学术期刊4600余种, 全文文献总量3000多万篇。该数据库分为十大专辑: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工程科技Ⅱ、农业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电子科技与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十大专辑下分为168个专题。
重庆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迄今为止收录中文期刊8000多种 (加上改名前的期刊、停刊等实际上有15000多种) , 收录期限追溯到1989年。其中的文献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 所有文献被分为7个专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经济管理、教育科学和图书情报。专辑又细分为27个专题。
二、界面设计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界面通俗易懂, 结构设置较为合理且排列有序, 除了主要检索界面以外, 还有对数据库的简单介绍, 所用语言符合用户日常的用语习惯。并且具有风格切换功能, 缓解用户的视觉疲劳。总体来说, 界面设计优良, 有利于人机交流。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同样有类似的优点, 界面设计具有简易性、一致性、人机互动不存在语言上的问题, 在视觉效果上便于理解和使用, 使人的记忆负担减小。
三、检索功能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专业检索, 期刊分类检索四种检索方式。界面默认的是初级检索。可根据检索课题的内容选择检索的学科专辑范围、时间范围。各检索方式有篇名、主题、关键词、摘要、作者、单位、刊名、参考文献、中图分类号、ISSN等16个检索字段。检索词有“模糊匹配”和“精确匹配”两种方式, 通过对匹配方式的选择可扩大或缩小检索结果。高级检索提供多字段检索, 同时选择检索字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AND、OR、NOT) , 还可以直接输入检索式检索。设置词频限制, 以便提高检索文章的相关度。如检索题为“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方面的文章, 确定检索词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就可以在高级检索里选择三个关键词字段, 用AND关系进行连接。期刊分类检索是每个专辑数据库下的子数据库可逐级打开, 从而最终检索到全文数据库中各学科专辑包含的所有文献。以上任何一种检索方式, 如果检索结果太多, 可以点击屏幕右侧检索结果上端的“二次检索”进一步输入检索条件, 缩小检索范围。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提供快速检索、传统检索、高级检索、分类检索、期刊检索5种检索方式。界面默认的是快速检索。有题名或关键词、关键词、刊名、作者、机构、题名、文摘、分类号等13个检索字段。其中快速检索、传统检索方法与《中期库》的初级检索类似。高级检索中提供了很多扩展功能:查看同义词、查看分类表等, 以提高检索的准确性。此外高级检索还支持输入检索式进行检索。本数据库检索符号的对应关系为“*”=与、“+”=或、但逻辑非不能用“-”, 因为它易与英文的连字符混淆, 可以采用二次检索来实现逻辑非的功能。在选用“任意字段”途径时可按布尔运算的规则写复合检索式。分类检索按照中图法22个大类, 逐步细分, 缩小检索范围, 提高检准率。
四、输出结果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界面中提供结果的标题、作者、出处、发表日期、相关文献、文章内容信息。在结果中提供二次检索。每页显示10条记录, 不能更改。题录输出界面提供论文的在线阅读及PDF格式的下载。主要题录信息有作者、摘要、页数、学科分类、相关文章等。其中相关文章是以链接的方式引出与论文主题相关的文章。就这一点而言, 不如《中期库》划分的详细, 操作起来略显麻烦一些。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结果界面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序号、篇名、作者、刊名、发表日期, 但是没有列出文章的部分内容。在扩展中也提供二次检索。每页显示记录条数默认为20, 可以更改为10、30、40、50。输出结果的题录信息界面提供CAJ和PDF格式下载, 题录信息有英文篇名、作者中文名、作者英文名、作者单位、文献出处、关键词、英文关键词、摘要、英文摘要、DOI、参考文献、共引文献、相似文献、相关研究机构、相关文献作者、文献分类导航。其中参考文献、共引文献、相似文献等内容为用户进行某一主题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五、人机互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能够保存读者的检索历史, 记录读者的检索需求。“我的主页”提供存放期刊定制、关键词定制、分类定制等成功定制的信息。“我的电子书架”在检索结果页面勾选“添加到电子书架”即可将文章保存到电子书架中, 它能保存100条信息。“我的检索历史”在进行一次检索操作后, 可将检索结果页面上显示的“检索式”保存其中, 它能保存50条检索式信息。在题录信细显示界面读者能够自行对文章进行评论, 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可以与人人、新浪等网站连接实现文献的分享。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也有类似的一些功能, 可以保存读者的检索历史。但是总体上来说, 在人机互动方面不如《中科库》做的完善。
六、支付方式与费用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都以账户的模式提供包括充值卡、银行卡、第三方支付等多种途径的支付方式。但两者在收费方面存在差异。《中期库》使用按页收费标准, 而《中科库》则相对比较灵活, 对于少于4页的文章按照按页收费的标准, 对于多于4页的文章按照整篇收费的标准。同时《中科库》对于不同类型的用户付费会有一定的费用优惠。
七、产品类型
两种期刊全文数据库均有以下产品类型:建立镜像站点、网上包库、购买上网卡实行流量计费及使用单机光盘版。
综上所述, 两大中文期刊数据库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同时也存在很大差异。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 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如重复率高、收录期刊不全面、检准率检全率有待提高等问题。我们要吸收借鉴国外数据库的优点, 同时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特点及用户检索习惯对我们的全文数据库进行改善, 相信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发展会越来越成熟。
摘要: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章从数据库内容、界面设计、检索功能、输入结果等方面对《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进行分析和比较, 得出两个数据库的相同及差异之处, 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 为用户使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文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数据库比较
参考文献
[1]、谭捷, 张李义, 饶丽君.中文学术期刊数据库的比较研究[J].博士论坛, 2010 (4) .
[2]、施燕斌, 敬卿.三种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检索系统的比较研究[J].津图学刊, 2004 (1) .
[3]、徐诗豪.清华同方与重庆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比较与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9) .
[4]、陈继红, 青晓.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6 (S2) .
[5]、孙子山.两大全文期刊数据库的特色, 分析测试及评价[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3 (6) .
[6]、刘萍, 孙汝杰.两个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之比较[J].图书情报工作, 2005 (11) .
期刊数据库建设 篇8
中国新闻网消息, 国内外首个全文检索的民国期刊数据库———《东方杂志》全文检索数据库即将面世。《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刊物, 历经清末、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重大历史时期, 忠实地记录了我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轨迹, 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库”, 是研究民国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市面上现存一些以民国文献资源为主的电子出版物, 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 包括内容缺失、系统功能单一、页面设计简陋、文字错误率高等问题, 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查检研究需求, 有可能误导学者的研究工作。为此, 商务印书馆决定在已有的《东方杂志》期刊图像数据库的基础上, 研发《东方杂志》期刊全文检索数据库。在6月28日的专家评审会上,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中心孙述学主任介绍, 此次, 《东方杂志》期刊全文检索数据库的建设, 前后历时两年多, 涵盖了1904年至1948年的期刊, 共44卷819期。该数据库系统最终完成了约30000多篇文章、12000多幅图画、14000多则广告的文字识别和标引工作, 并将《东方杂志》期刊的数据加工质量差错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 在最终实现的产品功能中, 包含了高效强大的检索工具、方便精准的图文对照、丰富多样的人性化设计、完善的数据保护措施和简单实用的服务功能等, 并同步形成互联网版和镜像版两种主要的产品形态。据悉, 9月份“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全文检索数据库”将正式投入市场。此后, 商务印书馆还将基于当前的系统平台, 陆续推出《小说月报》等民国期刊的全文检索数据库版本。
期刊数据库建设 篇9
2009年3月7日, 接美国工程索引 (Ei) 中国信息部通知, 《高电压技术》已成为Ei核心数据库 (Compendex®) 收录期刊。
Ei Compendex®是全球权威的工程文献数据库, 在全世界工程界研究人士中享有广泛信誉。2009年中国6 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仅有175种被Ei核心数据库收录。
《高电压技术》依托中国电力工业及高电压工程的科技进步,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高电压技术研究领域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期刊。近年来《高电压技术》跟踪国家及国网公司重点研究项目, 加快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加强与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交流, 及时报道相关科研成果, 在促进高电压技术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电压技术》进入Ei核心数据库为中国高电压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 对加强高电压及其相关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将起到重要作用。值此机会, 对所有关心、支持及帮助《高电压技术》的业内领导、专家、学者, 以及广大作者和读者表示衷心感谢!我们将继续秉承服务于中国电力科技进步的办刊方针, 进一步提升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和工程实用价值。
加强七大建设 打造精品期刊 篇10
关键词:精品期刊 创新 竞争力
作为创办30多年历史的专业期刊,《现代农业》杂志立足内蒙古,以打造专业精良的农业科普杂志为宗旨,以新闻出版业的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在品牌、内容、队伍、创新观念、专业程度和农业化平台建设上同时发力,形成了独特的期刊文化。作为在其中工作20年的编辑,笔者结合编辑部自身的发展改革经验予以总结,以飨读者。
一、立足实际 找准定位
如何能在全国1300多家农业期刊中胜出,如何能在近万家期刊中成为10%,也就是进入双效期刊方阵,首先就要立足实际,找准定位,利用好自身优势。一是我们是省级农科院主办的期刊,也是自治区农牧业厅主管的期刊。二是我们的杂志历史悠久,编辑队伍有经验,办公场所设备比较完备。三是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积累了作者队伍和读者群,在全国各省市农牧业系统直到基层农技站都有一定认知度。四是我们和农牧业系统各单位都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有借助他们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立足实际情况,完善刊物。根据创新发展的思路,以十二五规划为指导纲要,加强精品力作的生产,提高实力,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推进转型和升级,推动杂志走向全国,实现核心期刊和双效期刊的目标。
二、加强七大建设 推进精品期刊进程
(一)品牌核心竞争力建设
《现代农业》是有20年历史的老牌农业杂志,在发展过程中树立了自己在内蒙古地区的权威地位,同时它又将视角转向全国,形成了通俗易懂、视角独特、连接产业和科研的独特定位。有了明确的品牌定位后,《现代农业》用大量精力来打造品牌影响力,包括选用优秀的撰稿人撰写农业杂志,打造精品栏目,积极深入农间地头,获得第一手实用资讯等。
(二)刊物质量建设
内容永远是期刊的主道,是生存发展的基石和根本。首先要有大局意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动摇、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动摇。办刊出现政治问题必须一票否决,宗教、民族、国家、导向等大问题绝不能出问题。其次要把握宗旨,紧紧围绕现代化农牧业做文章。第三要选题准确。
(三)内部管理建设
一是建立标准化的管理系统。通过ACCRSS系统,我们建立了稿件管理、征订发行、期刊管理数据库,利用数据库满足对本社从作者投稿到稿件录用、刊出全过程的追踪查询,也可对录用稿件进行查新、聚类分析等,提高出版效率。二是严格执行编辑出版流程;三是严把复审、终审签发关;四是坚持编后会制度,不断总结完善。
(四)专业化程度建设
相对于电子媒体,杂志拥有平面媒体的共同优势:阅读时间自由、地点自由、反复阅读、深度和解释报道、公信力和权威性等等。相比报纸,杂志的优势也很明显,比如深入的分析、图片的精美和直观等等。作为杂志,我们努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报道角度、分析和包装方面力求精益求精,同时不断开拓研发新的选题。作为专业的农业杂志,我们积极研究国内外最新动态,将国外最新的农业发展观念和方法介绍给读者;选登了大量具有科研学术价值的文章,从源头解决农业发展问题;认真了解读者需求,栏目和选题涉及农业的方方面面,细致到良种、机械种植、测土施肥、农牧业产业化以及观光农业等方方面面。
(五)创新观念建设
一是思想观念创新。理念创新是指革除旧有的既定看法和思维模式,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和新的思维模式,形成新的结论或思想观点,进而用于指导新的实践过程。打破旧有模式,改变高高在上闭门造车的办刊思路,积极了解读者需求,强化发行渠道,完善读者服务。二是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的绩效激励、出版人制,编辑负责制。三是内容形式、栏目的创新。在保留传统的《特色农业》《作物栽培》《植保土肥》等农业技术科普栏目外,也不断探索农牧业理论的研究,在整体上提升了刊物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四是出品的创新和延伸。通过组织论坛、活动、展览和刊发论文集的形式进一步扩展了作者资源,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编辑理论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杂志编辑学。中国书籍出版社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牧业杂志社)
期刊数据库建设 篇11
近年来, 大数据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是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和应用行业普遍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 且已经在国内外掀起了一个空前的研究热潮。在2015贵阳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 国内首个大数据领域专业科技期刊《大数据》 (Big Data Research, BDR) 正式首发。
《大数据》编委会主任委员、CCF理事长郑纬民, 《大数据》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学旗, 《大数据》编委会副主任委员、人民邮电出版社总编王晓丹, 贵阳市市长助理、大数据战略重点实验室主任、《大数据》编委会委员、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冯守明, 及《大数据》期刊编委、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代表、业界专家及媒体等出席了创刊仪式。
据王晓丹介绍, 《大数据》杂志全面聚焦大数据产业, 关注和反映全球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展现大数据的脉络, 及时报告国内外的大数据研究成果, 为业界提供一个开放的大数据研究和交流平台, 以开放创新的姿态拥抱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大数据》双月刊是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审批通过的大数据领域的首批科技期刊。《大数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 人民邮电出版社主办, 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学术指导, 北京信通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数博会秘书处协办的科技期刊, 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包括聚焦、专题、研究、应用、论坛和动态等。
【期刊数据库建设】推荐阅读:
期刊数据库11-02
文献期刊数据库10-24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06-04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10-25
期刊数据库实习作业(测绘11)10-05
精品期刊与品牌建设10-07
科技期刊诚信档案建设08-27
教育类期刊主流期刊11-19
扎实推进HSE体系建设,有效提升HSE管理水平-月期刊网论文发表09-02
国内岩土类期刊学术期刊汇总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