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

2024-10-07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共12篇)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 篇1

一、背景和目的

今年以来, 面对严峻复杂的煤炭市场形势, 面对我省煤炭行业“革命兴煤”、“六型转变”的改革发展思路, 面对晋煤集团“六型晋煤”建设的宏伟目标。我公司党政深刻研判企业内外部形势, 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发展实际, 符合晋煤集团发展要求的“安全效率效益”之路。然而, 就企业内部形势来看, 我们面临着安全形势严峻、生产衔接紧张、系统保障能力不足、发展战线长、企业负担重等诸多实际困难和现实挑战, 这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诸多困难, 如何保障安全生产, 成为我公司党政高度关注的课题。为此, 我公司特就安全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目的就是要促使安全文化融入安全管理, 提升矿井的安全绩效。

二、基本内容和措施

( 一) 完善安全理念渗透机制, 提高安全文化的引领力

1. 突出理念灌输, 拓展安全理念渗透范围

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的精髓。为使晋煤集团和我公司的各项安全理念深入人心, 形成自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我公司以班组为单元, 积极开展“一诵、二想、三学、四讲、五宣誓”活动, 强力渗透、全面普及安全目标、安全理念。同时, 充分利用班前会、周五安全会组织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论坛、安全理念知识竞赛活动, 做到安全理念人尽皆知, 入脑入心。

2. 突出学习讲解, 提升安全理念渗透水平

围绕“安全生产只有进行时, 没有完成时”、“经营好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等理念, 要求基层区队支部书记、安全副职着力解决好“为什么这样提”、“怎样能做到”等问题。同时, 组织青监岗员、群监网员、安全典型组成宣讲团, 利用安全会、班前会等时段深入开展安全宣讲。

3. 突出思想教育, 深化安全理念渗透效果

充分发挥网站、电视、微信、电子屏、黑板报及井下安全牌版等各类媒体优势, 开展理念渗透, 做到井上井下全覆盖。积极专题讨论、安全反思、安全演讲、安全正文及格言警句征集活动, 开展安全思想教育。

4. 突出氛围营造, 丰富安全理念渗透形形式

与文明单位、文明班组建设相结合, 通过“四设立、四提升”, 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即: 在接班室设立“全家福”照片墙, 提升员工安全使命感; 在上下井沿途设立安全文化走廊, 提升员工安全认知感; 在井下巷道设立安全牌版, 提升员工安全危机感; 在电视台设立安全曝光台, 提升员工安全意识。

( 二) 完善安全制度落实机制, 提高安全文化的执行力

1. 突出“责任到位”的基础作用

强化安全制度建设。严格对照新《安全生产法》, 修订完善长平公司《“三违”管理规定》、《安全管理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安全制度, 对各级人员的安全管理责任、安全工作标准进行进一步细化。

强化安全责任的落实。突出“用人必过安全关”和“安全一票否决制度”, 深化安全绩效与政绩挂钩考核, 对安全绩效考核排名后10% 的人员, 一年内不予提拔, 进一步强化各级管理干部的安全履职尽责意识。

强化安全作风建设。大力推行“带着亲情管安全”和“部室服务基层”工作, 狠抓各级管理干部, 特别是生产部室、基层队组管理干部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管理方式, 加强管理干部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协调, 杜绝胡乱指挥、违章指挥。

2. 突出“管理到位”的主体作用

加强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 提高安全管控能力。以“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 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理念为引领, 通过全面加强源头管控, 认真审视、深入分析、准确把握人员、现场等安全管理重点, 超前部署各项安全防范工作, 切实增强各级干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 形成领导责任、技术责任、监督责任、现场管理责任全方位落实的良好氛围。

加强隐患整改力度, 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坚持“有隐患便有事故”的原则, 组织安监员、青监岗员、群监网员及职工代表定期开展井下隐患排查活动。同时, 安排专人做好各类隐患的登记建档、梳理分类, 并以“三定表”、例会通报等形式责成相关单位限时整改、彻底整改。

加强干部责任考核, 提高按章指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制定实施《长平公司安全管理奖惩制度》, 严格执行干部责任考核, 落实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要求, 积极推动干部深入井下深入现场落实责任, 严把现场安全关。同时, 要求跟班干部把对员工生命高度负责的理念, 贯穿于安全生产的全过程, 确保抓“三违”不搞变通; 抓现场, 不降标准; 抓管理, 不简程序。

3. 突出“培训到位”的提升作用

拓展培训渠道, 推动培训形式多样化。在传统培训形式的基础上, 创建“长平公司职教培训”微信公众平台, 重点就各工种岗位安全规程、岗位操作标准、安全警示案例等内容进行传达, 有效解决工学矛盾, 提升学习的便捷性和时效性。

依托岗技竞赛, 推动培训范围全员化。制定《长平公司员工岗位成才中长期规划》与《长平公司岗位技能大赛制度》、《长平公司安全培训监考核制度》, 鼓励员工学技术、提素质。同时, 加强“导师带徒”工作, 徒弟工作绩效与安全绩效与导师工资挂钩, 极大激发导师的热情, 达到“传帮带”的目的。

发挥大师作用, 推动培训内容精准化。以大师工作室为依托, 采取自主按需培训的方式, 重点对安全理论知识、机电设备故障处理与维修维护进行培训, 为我公司机电设备安全提供保障。

4. 突出“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

深化党员包保, 落实党员责任。结合企业实际, 将深化党员包保作为“一支部一品牌一特色”活动与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 并进行双重考核。

深化“三违”帮教, 做到以理服人。在“过五关”帮教基础上, 邀请“三违”人员参加业务部室牵头召开的“三违”分析会、安全会诊、事故案例学习会、安全面对面等活动; 允许“三违”人员在接受处罚之前解释“违章”行为, 提出免责理由, 通过观点交锋、思想交流最终对“三违”人员行为进行妥善解决, 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深化群防群治, 筑牢二道防线。充分发挥青监岗员、群监网员、女工协管员的特殊作用, 开展“青年安全论坛”、“安全, 我们在行动”、“长平矿嫂行”、“安全与生存”大讨论等活动, 切实增强职工安全意识, 促进安全行为养成。

三、相关启示

( 一) 结合实际, 注重科学性

要紧密集合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和人的思想、行为及性格特点等实际, 制定实施更加人性化、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方法, 在尊重职工人格, 关心职工需求的基础上, 以增强安全文化建设的亲和力促进安全管理的执行力。

( 二) 把握形势, 注重预防性

国家、省委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零死亡”、“零容忍”、“安全无事故”的要求, 不仅得到煤炭行业的一致共识, 而且已经上升到落实“四个全面”的高度。在这一形势下, 要千方百计防止事故发生, 特别是要紧盯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因此, 培育安全文化, 使其融入管理, 就要善于从超前性、预防性、根本性问题抓起, 多做超前预防的工作, 形成一些带有事故“预见性”, 安全“预防性”的理念。

( 三) 有的放矢, 注重实践性

理论来源于实践, 服务于实践。只有体现实践检验和可操作性, 才容易被干部职工认同认可, 才能产生共同追求, 形成保安全的合力。因此, 安全文化融入安全管理, 就需要作“细”、作“小”、作“实”上谋思路, 下功夫, 形成符合管理需求的价值目标、奋斗目标、行为规范, 切实做到实际、可行、有效。

( 四) 自觉参与, 注重全员性

企业干部职工是安全文化的实践者, 也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因此, 安全文化必须从员工遵守安全制度, 养成安全行为上入手, 使人人想安全, 人人保安全成为自觉行动, 体现出实实在在的效果。总之, 安全文化融入安全管理, 只有在实践中不停探索, 在探索中不断创新, 才能促进干部职工认同认可, 推动企业安全发展。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 篇2

现如今人们更多地认为安全是制度、是刚性的条例,人人都害怕在安全上出问题,都能意识到安全是个大问题,搞不好会死人,会造成想象不到的经济损失、声誉损失,当然还有领导的仕途上的政治损失。但人人又没有把安全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把安全变成自己的习惯、变成自己始终遵循的理念。所有的生产企业都讲安全第一,没有安全就没有效益,没有安全就没有和谐和稳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是不是还是坚决义无反顾地把经济效益放在了第一位?企业的定义就是为了实现赢利的经济组织,追求效益无可厚非。但怎么样才能追求稳定的没有后顾之忧的效益,怎么样才能把安全和效益统一起来?似乎还没有成为企业的真正追求。企业现在也是实行的安全一票否决制度,这应该是安全生产方面的一个非常时髦的话语,时尚的制度。如何把制度变成员工的行为规范,变成员工的一个习惯,这本身就不是制度问题,而应是企业文化的范畴。

安全文化的本质是通过文化的形式统一员工的安全意识、理念和思维方式,约束员工行为,提高员工素质,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培育企业良好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从而形成企业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是说上墙的制度齐全了,安全领导小组的名单上报了,工地现场的标语口号醒目了,安全生产的硬件设施投入到位了,事故处理处罚办法完善了,就等于安全工作抓实抓好了,这些当然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必要条件,可以在检查的时候装装门面在总结报告中写上受到某级领导好评之类的话,还可以规避一些诸如被称之为领导责任的风险。为什么这些工作做到了还会有安全问题发生呢?安全问题静则悄无声息,动则惊天动地。分析起来,还是那些制度标语口号办法制定以后便束之高阁,没有入脑入心,从这个角度上说,安全问题的出现必然的因素大于偶然。进度效益固然重要,但不能在进度效益面前就让安全让路,必须切实把安全第一形成一个理念,让员工履行安全制度成为下意识的一种自觉行动,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安全教育,我们的安全文化建设,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对于安全工作来说,压力空前巨大,单凭几次检查,甚至只是查查资料的检查,恐怕会有流于形式之嫌,为什么内业资料做的如此完美还会有隐患甚至还会有事故发生?有了形式也有了内容,为什么一样还会警报不停?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如何把安全意识牢牢确立,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形式固然需要,但结果更加重要。

传统文化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篇3

这个话题并非哗众取宠、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居安思危的历史与未来的负重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沉积与释放。汉文字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曙光,它以甲骨和竹简上的象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帮助我们告别刀耕火种的部落文明,走向民族崛起、强盛与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维系数千年的、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与血脉,也是中华民族永不沉沦、始终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永恒见证。世界历史上有不少民族和国家,如“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外来资本和文化的进入,本民族的文字、语言都逐渐消失了,有的连国家都湮灭了。这是极其惨痛的教训。

我们常常说到“民族魂”,一个民族的魂是什么?是文化。没有文化,不能称之为民族,充其量也就是种群的聚集。因此,国家的文化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一样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兴盛和发展时期,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的开端,中国在借鉴其他国家先进文化的同时,必须保留自己对文化的主权,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保证主体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侵袭。中华民族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的崛起,还应该是综合实力的崛起,更应该是软实力——文化的崛起,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精神,在不断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中积极吸收外国先进的文化成果,创造出更优秀的中国文化。

安全意识:汽车文化与交通安全 篇4

2015 年底, 在吉林省长春市, 有一项关于交通安全的调查———

“天桥没修时, 天天喊着让修天桥, 现在修好了, 怎么还有人在桥下走呢?横穿快速路, 实在太危险了。”最近一段时间, 长春市民刘先生关注到了位于亚泰大街上的几座天桥, 如今这几座天桥早就可以正常通行了, 但仍有一些市民不遵守交通规则, 随意横穿马路。

行人:宁穿马路也不走天桥。22日下午4 点左右, 刘先生着重观察了南岭小学门前天桥和靠近卫星路附近的天桥。

“我在卫星路附近的天桥底下观察了10 分钟, 没人横穿马路。”刘先生称, 可能是因为天桥下的隔离带太多了。

“南岭小学门前的天桥, 我同样观察了10 分钟, 一共发现4 个人横穿马路。”刘先生说, 最让他气愤的是一名男士, 他穿行整条马路一共用了5 分钟“, 当时路上车特多, 他有时还得退回来, 但就是这样, 他还是不走天桥。”刘先生说, 他测算过, 正常情况下通过亚泰大街上的天桥仅需2 分钟。

踏查:天桥下部分护栏被毁。23日下午, 记者踏查了亚泰大街上的四座天桥, 这四座天桥分别位于二道街附近、长春市八中附近、南岭小学附近、卫星路附近。

二道街附近的天桥下目前已被设立了高约两米的护栏, 行人很难横穿马路。一名附近的市民表示, 该天桥下方过去频发事故, 如今天桥修好后, 市民基本都选择走天桥。

在长春市八中附近的天桥下, 记者发现部分护栏已被人为破坏, 而且护栏的高度不到一米, 有些着急的市民会选择从护栏上翻越。记者观察了10 分钟, 有两人结伴从天桥下匆匆跑了过去。

而路人横穿马路最为严重的, 就是刘先生所说的南岭小学附近的天桥, 记者发现, 在该处天桥正下方, 约有十几米的护栏被人完全拆除了, 这无疑为市民穿行提供了“捷径”。记者也观察了10 分钟, 先后有3 人穿行而过, 而此处路段属于快速路, 过往车辆车速较快。

在踏查最后, 记者来到了卫星路附近的天桥, 正如刘先生所说, 由于天桥下的马路被隔离带分割, 无人横穿。记者在观察过程中发现, 绝大多数市民还是选择利用天桥通过马路, “任性”横穿马路的市民仅仅占一小部分。

探因:走天桥嫌麻烦。为什么有人不愿从天桥上安全过街呢?“我就到马路对面, 走天桥的话要多走挺多路, 太不方便。”“我着急啊!”“我看他们走了, 我就跟着走了。”……这是记者在街头采访时听到横穿马路市民给出的理由。

面对有天桥不走的行人, 出租车司机张师傅一脸不满。他告诉记者, 近几年, 长春市的交通压力日益增大, 修建天桥方便市民出行是好事, 但如果行人不愿意走, 让天桥成为摆设, 岂不是白白浪费了政府的投入?

家住二道街附近的陈先生一语道出了这一怪象的“症结”:归根结底是市民缺乏文明素质和安全意识, 贪图方便。

交警:罚款难度高。“对行人处罚难度较高, 平时主要还是批评教育。”长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南关区大队的一名交警表示。根据规定, 现场处罚现金需要至少两名交警同时在场, 但目前警力紧张, 不可能抽出这么多警力处罚违法行人。“如果行人身上确实没带现金, 交警就没法处罚, 这就会引起其他违法行人的攀比, 到底罚谁不罚谁, 这就很难处理。”这名交警表示, 告别这一陋习, 更应该从宣传和教育入手。

长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名交警表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八十九条规定: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 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非机动车驾驶人拒绝接受罚款处罚的, 可以扣留其非机动车。

二、一组相关数据

几年前, 就有统计数据:我国每年21 万起道路交通事故, 6 万余人死亡……中国疾控中心伤害防控室的监测数据显示, 在各类伤害死因中道路交通伤害已经成为中国人群第一位伤害死因。

“见缝插针、乱穿马路”的行人“随意变道、鲜有礼让”的司机, 这是当前国内很多城市交通现状的真实写照。

公安部交管局的统计显示, 近年来, 80%以上道路交通事故因交通违法导致, 其中超过两成的违法行为是车辆闯红灯、不按车道通行、违反禁令标志等“小节”。

“小节致命”触目惊心:某年有统计, 1~10 月份, 全国因闯红灯肇事造成死亡798 人;因违反道路标志线肇事造成死亡26154 人;因机动车未礼让行人肇事造成429 人死亡;因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肇事造成161 人死亡。平均每天2.6 人死于“闯灯”、86 人死于“越线”、1.4 人死于“不让”、0.5 人死于“强占”。

三、“骑着汽车”等乱象需进一步治理

“我国从自行车王国向汽车王国骤然转变, 虽然技能转变过来了, 但汽车观念和文化却没有建立。”长期研究交通安全的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刘攀教授认为, 细节致命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安全意识的人们对交通规则的群体性漠视, 这让中国人看起来更像在“骑着汽车”。

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调查显示, 在造成交通秩序混乱原因的调查 (多选) 中, 59%的人认为是“人车争行”, 41.8% 的人认为是 “ 道路规划不合理”, 31.4%的人认为是“城市功能区规划不合理。”

公安部交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些城市缺乏科学规划, 道路建设滞后, 公交分担率低, 道路、停车供需矛盾突出。一些地方注重短期建设, 忽视长期影响, 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不进行交通影响评价, 造成一些道路存在交通拥堵“瓶颈”和安全隐患。

不安全的路在农村更为突出。数据显示, 截至2011 年, 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410 万公里, 其中农村公路通车里程354 万公里, 占86%。由于道路标准低、安全设施不全等原因, 2003 年以来, 一次性死亡10 人以上的重特大交通事故超过半数发生在农村公路。

国家车辆驾驶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金会庆教授指出, 虽然近年来各地交管部门应对交通安全投入很大, 招数层出不穷, 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在于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

安全生产与企业安全文化 篇5

所谓“安全生产”就是安全与生产的统一,其宗旨是安全促进生产,生产必须安全。搞好安全工作,改善劳动条件,可以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减少职工伤亡,可以减少劳动力的损失;减少财产损失,可以增加企业效益,无疑会促进生产的发展;而生产必须安全,则是因为安全是生产的前提条件,没有安全就无法生产。

我们应牢固树立“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施工环境安全是我们的神圣职责”的观念,高度重视安全生产,通过规范和控制从业人员的行为,加强企业生产过程监督,大力规范现场安全措施,加大施工现场安全措施费用的投入,加强对违章人员处理,不断规范施工现场作业行为,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必须的手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中冶建工的十大文化理念里面就包含了以“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方针和“标化管理,文明施工,努力营造友好型环境”的环保方针为核心内容的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就是企业的安全意识、安全目标、安全责任、安全素养、安全习惯、安全科技、安全设施、安全监管和各种安全规章制度的总和。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建企业文化,营造企业“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舆论氛围,对

推动企业安全管理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它在组织及协调安全管理机制的同时,能创造良好的、安全的作业环境和制定自我约束的管理体系,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规范其作业行为,也能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减少违章引发的事故,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能使企业生产进入安全高效的良性状态。同时,创建安全文化对职工产生影响的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能利用安全思想意识指导安全生产行为,最终推动企业安全文化的改善和提高。

二、在具体的工作中,我认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增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集团公司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越来越严厉,我们很多思想还跟不上这些要求。思想问题、认识问题和观念问题至关重要,认识上不到位,很多工作就到不了位,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安全文化教育,以创造和建立保护员工身心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为首要条件。我们要把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自始至终地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坚持安全技能培训,安全班前讲话,安全技术交底,安全警示巡展。要通过持续的安全生产教育,促进公司安全文化的建立,增强全员的安全文化意识,使我们的所有员工都要做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最终实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所伤害,自觉遵守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的安

全管理目标。

中冶建工集团始终坚持将安全文化贯穿于安全生产管理中:从进入施工现场开始,就会处处感受到安全文化的存在。施工现场内有醒目的安全标志标牌:“安全生产九条禁令”、“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进入厂区,严禁吸烟”、“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带安全帽”、“安全通道”、“注意防火”等;项目部还组织开办农民工夜校等,使他们真正懂得违章的危害及严重的后果,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技术素质,从而改正作业过程中的不安全、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方法;项目部领导定期组织人员成立安全检查小组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大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并建立完善隐患排查登记台账。

二是加大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投入,树立正确的利润观。

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追求利润是企业的天性。坚持“以人为本”、“以顾客为中心”、“努力服务社会”、“平等对待员工”、“平衡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倡团队精神”、“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等企业文化理念,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实力的增强、管理难度的增大、管理模式的转变,我们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实现安全生产,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不仅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是保障生产顺利进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基本条件。

2011年公司印发了《关于印发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

全生产费用财务核算管理办法的通知》(中冶建工集发

[2011]126号)以及配套文件《关于实施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和计提标准的通知》(中冶建工集发[2011]143号),我们应做好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用的监督管理工作,确保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措施费的专款专用。只有不断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不断提高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才能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是继续开展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行动,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综合评价,巩固成绩,全面提升安全管理质量。

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关键在于落实各级干部、管理人员和每个员工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只有每一个岗位的责任落实到位,才能发挥每位员工的力量,提高整个企业的安全工作管理绩效,还可以增强管理部门的应变能力,提高各级安全管理人员的领导能力和自身素质,进而促进企业安全文化的长远发展。

宣传贯彻《关于印发中冶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制度篇的通知》(中冶建工集发[2011]257号),持续建立完善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检查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事故应急救援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及各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实践证明,安全管理仅靠文化的影响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制度建设来强制规范和约束。

四是建立以党政工团齐抓、部门联动、人人监督、纵到底、横到边的网络体系。

创建企业文化就要把有效的工作方法贯穿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必须党、政、工、团等各部门齐抓共管,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将安全管理辐射到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企业要搞好安全、保障员工安全,必须达成“安全工作,人人有责”的共识,使员工能够把安全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企业在充分发挥专业安全管理人员作用的同时,要想方设法让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员工的安全工作积极性。

公司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如举办安全培训班、积极开展每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安全演讲、“安康杯”竞赛、评选安全生产标兵、集团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通过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增强全员安全的意识,采取引导、激励等多种手段增强职工践行安全理念、用安全理念规范日常安全行为的自觉性,使公司安全管理工作更加尽善尽美。

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领导者有效的推动,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教育,最终使之成为企业职工的一种精神理念,一种向往与追求。建设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社会对安全生产的日益关注及“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企业作为安全生产的主体,应该抓住有利机会,不断培育有自己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 篇6

摘要:本文通过对工程实例的分析,谈了对铁路施工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生产管理实践的认识,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此促进铁路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关键词: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管理实践

0 引言

铁路施工企业是以铁路工程施工为主要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依法成立的施工企业。宁夏华澳铁路综合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铁路施工企业,主要从事铁路新线建设、改造既有铁路、进行铁路线路和配套设施的施工。我公司近几年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公司非常注重企业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工作,使两者紧密结合,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确保了公司安全稳定的经营形势,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企业安全文化可以分为环境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意识文化几个方面。安全文化是抽象的,必须与安全管理实际相结合方能发挥应有的效应;而安全管理的实施也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位和建设,二者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达到促进企业文化的建立和管理水平提高双赢的目的。

下面以我公司2008年承建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穿越包兰铁路K744+906 1-3M钢筋混凝土框架护涵工程为例,就如何实现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二者的有机结合作一个初步的研究。以此促进铁路施工企业和大型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中石油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穿越铁路工程干线第12施工标段包兰线K744+906(一碗泉—红卫区间),穿越方式为顶进1-3.0M,长30M钢筋混凝土框架涵。穿越处管线西北—东南走向,与包兰线铁路交角63o,穿越处包兰铁路路基宽度为24M,为双线铁路,铁路线间距为5.0M。护涵穿越深度为8.33米,地质特点属腾格里沙漠南缘粉砂。

2 施工特点

特点1:地质条件为腾格里沙漠南缘,轨底以下1M全为粉砂,施工现场为铁路防沙固沙林区。

特点2:框架涵与包兰线交角63o,为斜交框架涵。

特点3:框架涵标高距轨底为8.33M,开挖深度大。

特点4: 地处沙漠地带气候干旱,就近无施工用水和人员饮用水、无电力。

3 影响施工安全的难点和关键点

①、整个施工地段基坑开挖区域全部为流砂,开挖30分钟后流砂表面干燥,开始流塌。而且放坡较大,开挖难度大,开挖面加固极为困难。②、孔桩开挖深度为滑板以下1M即轨底以下9.63M,开挖深度大,越往下细砂将护壁挤紧,摩擦阻力大,6M以下护壁不下沉,孔桩不易形成,且容易造成线路下沉,危及行车安全。③、顶进中砂土无直立强度极易坍塌,顶进过程中对安全威胁大。④、距线路中心43M预制主框架后段3M高度在框架中段位置,有迎水桥~甘塘¢300mm的铸铁给水管线一条,影响了框架的预制、后背制做和顶进。

4 解决措施

在该项目立项之初,我公司就将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有机结合。

4.1 安全文化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公司组建专门的领导班子,加强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直接领导。该领导班子负责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公司专门设立了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穿越包兰铁路K744+906 1-3M钢筋砼框架护涵工程安全文化指挥部,制定针对该项目的安全方针和安全目标,明确各职能部门在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职责,并要做好宣传动员、督促检查、总结评价等各项工作。把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教育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安全培训和各类安全评比活动,使全体员工牢固树立了“安全第一”的思想认识,使安全文化产生更广泛的效应,更加深入人心。

4.2 安全施工丰富安全文化的内容 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穿越包兰铁路K744+906 1-3M钢筋砼框架护涵工程安全文化指挥部从宏观出发,自微观入手,及时地搜集施工现场安全文化的信息,不断地调整、完善安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工程施工中公司安全员将每日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进度情况进行汇总,编制了日施工安全报告表,并利用手机短信方式发送给公司施工调度和公司领导手中,使安全信息畅通无阻,为领导进行施工决策提供了一手资料和信息服务。

4.3 将安全文化建设融合于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之中 为了使“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穿越包兰线K744+906工程”安全、顺利的进行施工。在项目开工以后,公司开展了“大干60天,全力保任务活动”,在活动之初,公司将安全生产的目标量化到每个岗位、每一名职工肩上,从公司党政正职开始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形成上下一心、人人抓安全、齐抓共管的良好安全局面。在确保此项工程任务安全顺利的完工之后,公司还对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突出的优秀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笔者认为安全文化的推行和实施极大得鼓舞和激励全体员工参与安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公司安全生产注入了一剂良药。

4.4 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 无法想象,一个施工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即可使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有效的改变。对此笔者认为加强安全管理是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有利保障。

根据对西气东输二线管道穿越包兰铁路K744+906 1-3M钢筋混凝土框架护涵工程影响施工安全的难点分析后,在施工中我们除了按照施组和施工方案组织施工外,还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方案做出科学调整并报设计和监理部门批准,从施工完的效果看,这些调整是必要和非常正确的。

在安全管理方面的措施:①根据现场线间距的实际调查,将设计中的16米便梁变更为采用24米的便梁加固。②由于施工用水和建材的困难因素,我们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工地所用一切砼包括孔桩、滑板、后背,全部用商砼从50公里外的迎水桥运送。③在工地上做蓄水池蓄水对开挖的基坑除用砂袋护坡处,还每天定时对其表面喷水,防止流砂下滑将基坑填埋。④因预制涵后有迎水桥—甘塘的供水主干线¢300的铸铁管且为以经50年代埋设,改动难度大、费用高,为此我们对现场认真分析,拿出各种方案反复比较,最后优化组合。决定将后背梁后移10M,避开水管线,传力柱从管线下横穿,为确保管线的安全,我们详细制定了对管线加固措施和应急方案。⑤变更设计4+22+4的框架预制和顶进模式改为22+8.根据基坑开挖较深和粉砂直立性差、放坡大的特点,如按22M主涵预制顶进后按1:1.8的实际放坡计算并到坡顶开口上端要放到线路上,将无法拆除24M便梁,直到两边各按原设计制做接长的4M框架涵完成达到强度为止,这样将要慢行延点1个月。改变设计方案后,原计划将护涵框架一次预制,一次顶进完成,但由于给水管线的影响,只能分二段预制即22M+8M。在22M主涵的侧边预制8M涵增加一个后背,顶进中在22M主涵将要到位后,平滑8M涵和主涵对接。这样一次将二涵顶进到位总长30M,确保了按施工要点计划内拆梁,确保了行车安全,最大限度降低了对运输的影响。⑥在顶进中为了防止流砂坍塌到孔桩外影响行车安全,除采用码砂袋打护桩板,表面喷水等措施外,还采取阶梯形开挖方法,由开挖深度7.9M降为4M分层开挖,降低了开挖高度,使坡顶坍塌上口距孔桩始终保持3M的距离,确保了行车安全。⑦采用在框架涵前端设置钢刃角,增加顶推力,这样在顶进中防止了两侧的坍塌,并减少了顶进中的阻力。

公司通过对安全难点的技术攻关,解决了影响施工安全的不利因素,确保了安全和工期,使我们尝到了安全管理的甜头,也给我们今后在承揽既有线上施工安全管理难度较大的工程增加了信心,同时也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支撑,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安全品牌形象。

通过对该工程项目的分析和总结,笔者认为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载体,反映安全管理的内涵,安全管理丰富安全文化的内容,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只有将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紧密结合,通过完善的安全文化建设和良好的安全管理措施,才能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标,从而确保施工安全的有效可控,实现铁路施工企业有好有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铁路工程施工组织与概预算.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 篇7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0 引言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事故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因此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改善人的行为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企业安全文化可分为环境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意识文化。文化是抽象的,必须与管理实际相结合方能发挥应有的效应;而管理的实施也应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定位和建设,二者有机融合,才能真正达到企业文化的建立和管理水平提高双赢的目的。

1 制定目标,建立体系———安全环境文化

作为施工总承包单位,不仅要高标准和严格按照合同履行业主提出的“质量、工期、投资”的“三控制”要求,同时必须落实好对整个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的全方位控制。为此在工程动工之际,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就提出了安全生产创“六无”的高标准管理目标,即实现“无重伤、无死亡、无坍塌、无中毒、无火灾、无重大机械事故”。

与此同时,以项目总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机构,并设置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将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严格抓好进场参建队伍的管理,组织其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制定有关的责任制度、教育制度、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检查制度、奖罚制度等一整套现场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并与各参建单位签订责任书,落实安全管理考核指标,在合同上明确安全生产施工的具体责任和严格的奖惩条款,坚决杜绝“三违”行为,做到“三不”,由此建立横到边、纵到底,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全员管理格局。

从设立消防台帐入手,完善动火审批制度、消防检查制度、奖罚制度、巡逻制度、仓库管理、火灾扑救及事故处理制度、危险品装运和使用规定,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等,建立施工现场防火的管理规章制度,坚持不懈抓消防,对液化煤气瓶的运输、储存和使用时的防晒、防爆、防火等都制定了严密的措施。

2 确定重点,加大投入———安全物质文化

为了控制好施工环境的安全因素,按照施工总平面布置的要求,严格管理各项施工设施。在基础施工阶段,基坑面积大、范围广,还有6个独立深大基坑,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将所有基坑周边围蔽起来,共设立1.2m高的防护栏长达2678m,并在道路旁边的基坑装设安全警示灯,边坡每隔6m竖起1个“严禁攀爬、防止触电”的警示牌,24小时监控边坡安全。此外,考虑到本工程底板厚、面积大,钢筋绑扎作业人员多,为了切实保证生产安全,禁止电焊机进入底板范围,确保电源电缆与钢筋脱离接触。

施工场地的变换以及施工阶段的变化,导致施工用电线路改动工作量巨大。总承包项目经理部始终严格执行建设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CJ48-88)的要求,临时用电针对不同施工阶段和不同专业特点,均编制有专项设计方案,坚持做到三级配电,两级保护,电箱实行“一机、一闸、一保护”制,照明、动力分别设置,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在施工现场及临设范围设置防雷系统,保证雷雨季节施工作业及居住环境的防雷安全。钢屋盖吊装作业时,重点监督吊装施工临时用电方案的实施,合理架设用电线路。装修期间重点对电箱少装漏电保护器进行整顿,严厉查处使用“拖板”和乱接乱拉行为,并对碘钨灯的使用做出限制。

3 全面防御,重点监控———安全行为文化

3.1 统一思想,加强教育

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经常组织员工学习安全生产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干部员工深刻领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同时认真落实安全技术交底制度,有针对性提出各个施工阶段的安全要求,包括临时施工用电、深基坑围护、高支模、高空吊装等专项设计和安全技术方案,制定和下达雨季施工、防雷、防暑、防台风等季节性专项安全措施,保证安全教育普及到施工现场的每位员工。

3.2 抓好防护,严格监控

落实有针对性的各类专项防范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存在的薄弱环节,严防高处坠落,对于高支模、深基坑、大型机械设备、大负荷用电设施等部位,定期监测,专人负责;对于高温、高湿、台风、易燃易爆等恶劣施工环境,制定周密的应急预案,管理到位,落实到人。

3.3 加强检查,落实整改

结合工地的实际特点,制定相关的防护措施,重点抓好安全防护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重点部位实行重点检查、危险部位反复检查,着重查制度、查违章、查隐患,不断检查、督促、整改和落实,严查密检,确保人人、时时处于安全的良好状况,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现问题,则一查到底,按章处罚并勒令整改,决不手软和姑息。整改指令书明确规定整改的完成时间,并且按照IS09002的模式封闭,即整改指令书发出后,被要求整改单位要签署整改完成情况和时间,由安全管理部门核实整改情况后确认,才能将整改指令书归档存查。由于人员多,素质不一,总承包项目经理部特别重视狠抓个人防护问题,自始至终强制性要求按规范佩戴安全帽、高空作业必须系安全带等,对违反者一经发现立刻予以制止,耐心教育并严格按章处理,促使广大员工自觉使用防护措施。

安全文化的缘起与演进 篇8

众所周知, 当今全球能源日趋贫乏, 核能逐步受到各国的重视。据统计, 有些国家和地区的核发电量超过总发电量的70%。但是人们至今不会忘记1979年3月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故和1986年4月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安全地利用核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安全文化及其模式在核电厂成功应用, 则迅速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对安全文化的极大兴趣。

此后安全文化研究在自然科技界和人文社会科学界都得到了大力发展, 安全文化建设也在其它企业生产和政府报告中得到了重要体现。

在1991年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织的INSAG—4报告即“安全文化”出版物中, 给安全文化定义为:“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 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概念, 即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无独有偶, 社会科学界差不多从另外一种角度提出了如何确保安全的问题, 这就是社会学界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风险社会理论”。风险问题的研究最早见于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对核能安全使用问题的思考, 后来的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1986年出版的德文著作《风险社会》 (RiskSociety) 中, 系统地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 并且对“风险”的内涵作了更深刻的阐述。“风险社会”概念从一开始在外延上就比“安全文化”概念宽泛, 不仅仅指安全生产领域, 更广泛地指向社会公共领域的安全和风险, 同时打破地域空间的界限而探索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平等、异质性和不安全问题。

我国大部分专家认为:“安全文化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种社会的、大众的、开放的文化, 在企业中与企业文化融为一体, 成为企业安全文化, 即企业要把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统一起来, 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制约机制, 以实现生产的社会价值及经济效益动力机制, 建立起企业运行机制。

安全文化是一个由表面到本质, 由形式到内涵结构严谨的系统, 它由器物层次、制度层次、精神智能层次和价值规范层次所构成。

器物层次:包括人类因生产、生活、生存和求知的需要而制造并使用的各种安全及防护、保护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工具。

制度层次:包括劳动保护、劳动安全与卫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减灾安全、环保安全等方面的一切制度化的社会组织形式及人的社会关系网络。

精神智能层次:包括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安全哲学、安全文学、安全艺术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安全或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理论。

论网络文化与网络安全管理 篇9

一、网络文化概述

人类的文化传播经历了各个时期, 从最开始的口头传播到手写传播到印刷传播再到电子传播, 这是一个相对而言激进的过程, 特别是进入到电子传播的时代, 信息大爆炸已不再是罕见, 互联网作为如今最流行的文化、信息等传播途径, 其快捷方便的特性深受广大互联网用户的喜爱, 但是互联网的文化环境确实严重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

在互联网上获取各种信息也是最普遍的现象, 互联网是一个大家共享的平台, 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各抒己见, 起观点的正确性是需要使用者本身具有一定最基本的判别能力, 才能适应互联网各种深浅不一的特殊环境, 自律显得特别重要, 做好最基本的自律才能做到最基本的保护好自己不去直接或间接的伤害他人。

二、网络安全管理

在政治方面, 广大用户应该注意在遵守国家基本法律的情况下, 防止国内外一切反动势力的攻击、污蔑等, 做好一个中国公民基本应该做的遵纪守法, 积极响应国家和党的号召, 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积极向上的, 自觉批判打击一切不合法势力, 这也是使用互联网前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在信息获取技术上要想杜绝这种在政治敏感话题上是可以才去一定技术手段的, 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主要是分主动和被动获取之分, 如何选择测量点以及多个测量点之间合作, 尽量优化资源以达到充分使用是首先应该考虑的, 在一些不宜在公共场合发表的言论等信息可以通过网站截获等手段加以遏制。

在网络健康发展的环节中少不了剔除色情、暴力等内容。互联网庞大的资源量和人数众多的使用者, 为互联网的管理制造了一定的麻烦, 在这些不健康文化中, 各网民应该做好杜绝浏览一切不健康的信息源, 发现时应该积极举报违法行为, 做好一个公民的基本社会风范。正因为大量的可以共享资源, 就造成有个别公民寻思一些不法的事情, 其中色情书刊及其电影等用来获取非法利益, 给互联网网络的安全健康文化抹黑, 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首先是要做好自律, 自身杜绝这样行为, 时刻提醒自己应该遵纪守法, 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站管理人员应该禁止会员及其管理人员上传非法图片及视频文件, 对于自制力较弱的人群可以在电脑上安装一些过滤软件以此来保护自己。

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群及其机关单位, 因此, 做好保密性的安全是相当有必要的, 防止国家和企业机密被窃取活流失。对于一般用户来讲, 计算机网络仅仅是用于方便自己的生活, 不过对于一些研究计算机网络的技术人员来讲, 计算机的各个环节都了解的相当透彻, 这些人员在思想出现偏激的时候可能会被社会一些激进分子利用, 从而用来破坏国家一些设施, 以便获取国家机密等这类人群称之为黑客, 所以, 相关的保密性措施应该积极加强以便维护自身以及国家的利益。

网络文化还呈现在自身隐私保护方面, 互联网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源共享, 在用户错误设置以及没有在自己电脑上安装保护措施的情况下, 如果受到一些不法人员的恶意攻击或者植入木马病毒的情况下, 就有可能造成自己隐私被泄露的可能, 所以为了维护网络的安全性, 广大用户应该杜绝连接一些不明来路的链接以防被钓鱼网站利用来植入木马病毒, 另一方面就是用户自身应该有电脑安全使用以及安全利用互联网络上应该学习一些基本的常识, 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定期杀毒排查等手段可以进行有效的遏制。

对于广大爱好创作的用户来说特别应该注意自身创作产品产权性的保护。如今, 计算机已经代替过去手写式传播文化, 更加是被广大用户用来展现自我作品的传媒平台, 不过就因这样, 做好产权性的保护就更加有之必要, 否则被剽窃抄袭的现象就会永无止境, 这样对在、创作人员来说自身权益不得到保护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更加不利于有更多优秀的创作得以诞生。

互联网络的文化错综复杂不言而喻, 防病毒、垃圾邮件、网络蠕虫等恶意消耗信息网络资源, 在其破坏性上我们应该更加近一步的做好认识。当用户在受到攻击时如果没有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就会造成电脑的不安全使用现象, 而且往往在受到攻击时根本就没有预示, 不经意之间电脑已经受到了及其严重的威胁, 可能会造成计算机莫名其妙的死机、屏、运行缓慢等现象, 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所以在网络文化中杜绝破坏性也是迫在眉睫。

三、结束语

媒介的变迁, 网络的发展, 文化错综复杂, 网络世界也是深不可测, 做好公民的基本守则, 自律是维持秩序的基本, 以网络文化管理和网络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采取法律的强制性, 自身多担当的责任感来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就会变得轻松与简单, 在自律加以技术上的支持我相信网络文化将以崭新的面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宏彬.浅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0 (3) :52-54.

[2]谢文模.浅析国际互联网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及其对策[J].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 13 (2) :48-52.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 篇10

石化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 就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安全事故的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不仅仅能规避安全风险, 还能够为企业的高速发展、树立企业形象、持续快速的影响力提供根本保障。石化安全文化的建设, 要通过上中下, 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这样才能够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落实。

1 上层领导的重视与指导

由于石化企业的工作环境恶劣, 诱发事故因素较多, 在工作中需加强注意。因此, 应不断加强上层领导的重视, 在领导的带领下, 一个懂得安全文化建设的企业, 必然对于员工的安全生产, 员工的基本素质视为重要的无形资产, 只有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员工的安全思想意识, 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

2 中层管理干部的严格把控和宣传

一个企业的中坚力量是企业的中层管理者, 如何来正确的把控和宣传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必将导致最终在生产过程中, 基层员工对于实际操作中安全隐患意识的重视。中层管理, 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 将员工的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培训真正的安排在日常工作中, 做到习惯性, 长效性的结合必将给员工在安全生产上带来最直接的影响。

3 员工个体的素质的提高和培养

由于石化企业涉及到用气用电、高空作业及立体交叉施工等危险作业, 因此提高员工意识至关重要。一个有安全意识的员工, 必然会有充分的责任感, 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同时, 能够真正做到零事故的发生。在基层员工中要大力的发现, 鼓励员工具有安全生产的意识。通过身边的宣传员, 可以最大化的帮助企业减少因安全事故引起的相关事故, 安全生产作为关系到每个员工切身利益的事情, 往往由于疏忽导致自己和家人的担忧, 只有真正的将安全生产同安全文化的结合, 使员工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 才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安全生产的可控, 可防。

4 企业的责任感的原动力

石化企业属高危行业, 但是所有安全事故都是可以预防、控制的。通过安全文化的构建, 可极大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安全生产, 不仅要通过领导、管理者及员工自身素质个体的重视, 还应该更加注重员工安全生产的长效性机制的建立, 通过构建安全文化, 提高安全生产保障。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的保证。

4.1 安全文化的组织者

强化企业管理层的文化建设意识, 在员工生活中、企业口号、标语以及员工手册中都要强调石化企业的安全生产, 以有形和无形的视觉冲击、文化洗礼来宣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这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

4.2 安全文化的组织

强调家庭责任感, 巩固和强化员工对家庭的责任感, 是最重要的保证手段, 对员工做必要的安全理论性的学习, 培训, 并且组织员工和家属定期的举行联谊会, 通过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互动式的交流沟通, 让员工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安全生产保障的不仅仅是个人, 是企业, 更是一份家庭的责任。

理念导入技能培训

4.3 安全文化的环境

优化石化企业的工作环境是对安全生产, 安全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保障。企业给员工最好的氛围去宣传安全文化, 那只是一种阶段性的, 真正能够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安全文化从而强化安全生产的, 必然是员工真正生产工作的环境, 一个良好的环境中, 处处时时都能够让员工感受到, 企业对于安全生产的重视, 对自身价值的强化。

4.4 安全文化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安全生产的有效依据。在石化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中, 应注重制度的长效性, 有序性, 才能真正深入到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中。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不遗余力的安全文化宣导, 使员工在参与到有组织、有保障的文化熏陶中, 获得最大的安全生产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提高, 真正的安全文化必然是同安全生产的技能提高紧密相连, 只有真正的相互结合, 才能将文化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4.5 安全文化的法制宣传

建设安全有效的法制基础, 从法制化的建设中树立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真正实现有法可依的有序性。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驾护航, 需要有不断的文化作为支撑, 往往造成石化施工安全事故的原因, 都是由于生产环境的恶劣和生产工具的落后造成, 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能够真正的保证每个员工在生产条件中得到最大的实惠。可见,

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的长效性提高, 是通过安全文化的潜在训导达成的。安全文化建设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一个企业的安全生产利益。一是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安全意识好的员工, 不仅仅能够在安全技能生产中出类拔萃, 更能够带动周围的员工向前发展, 并且能够在整个企业中树立一种以“零事故”为倡导原则的安全文化氛围, 从而促进安全生产持续有效的发展壮大, 员工的整体安全意识上升到一定高度后, 必然变成一种企业的责任感, 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前景;二是培育企业精神, 当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突出的是“安全”二字时, 那么企业正在树立自己的企业精神, 保证员工的安全就是对每个企业个体的一种承诺, 企业精神的培养, 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 从而保证企业的长效发展;三是塑造企业形象, 一个能够拥有安全文化的企业, 在长期的经营中能够保证员工长期成长的基石, 更体现出社会建设的责任感, 必将在同行业中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 不仅保证了安全生产的有效性, 更能够为树立企业形象、提升社会地位做出长效、显性的贡献。

由上可见, 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是石化企业安全生产的有力保障, 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安全文化建设能够保证的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各方面, 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财富, 更能够体现一个企业对于员工, 对于员工家庭的责任感。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 必将是安全文化做的相当出色的企业, 也必然是值得社会尊敬的企业, 安全生产是最终的目的。因此, 石化企业中的安全文化, 实际上就是安全意识的传递, 是石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充分体现。

摘要:石化企业作为特殊行业, 其物料具有易燃、易爆、易腐及毒性特征, 对安全生产提出较高要求。因此, 安全文化与安全生产是当前石化企业需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是关乎企业发展、国计民生的大事。本文将对石化企业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生产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阐述, 以促进石化企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关键词: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梁波.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关键[J].陕西煤炭, 2011, 30 (1) [1]梁波.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关键[J].陕西煤炭, 2011, 30 (1)

[2]余国华.论安全生产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煤矿安全, 2006, 37 (3) [2]余国华.论安全生产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J].煤矿安全, 2006, 37 (3)

[3]王涛, 侯克鹏.浅谈企业安全文化[J].中国钼业, 2008, 32 (6) [3]王涛, 侯克鹏.浅谈企业安全文化[J].中国钼业, 2008, 32 (6)

数字出版法律制度构建与文化安全 篇11

冷战结束后,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指出,未来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文化’之中”,卢梭《社会契约论》的这句开篇名言,也道出了文化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安全是稳定发展的精神前提,也是必须坚守的精神阵地,“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化成果,而且还蕴涵着过去向未来的发展基因。一旦文化遭遇威胁,必然要给民族和国家带来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从而也构成了国家文化安全的全部内涵”。因此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保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到战略地位。

新闻出版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肩负着重大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苏联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警醒:在苏联后期,国家对出版内容的要求逐步淡化,对出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没有规定,展示低级、庸俗内容的出版物盛行,体现高雅的、先进文化的出版物匮乏,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版物更是寥若晨星。再加上西方文化的渗透、分化、腐化等,文化领域的内忧外患成为苏联解体的主要因素之一。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更为深入和广泛地用于文化产品的开发和传播,数字出版给文化产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向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我国数字出版环境下的文化安全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基于文化安全视角探讨数字出版法律制度建设非常必要。

一、典型国家有关文化安全的出版法律政策分析

1. 美国的扩张型文化安全战略

曾有学者指出,当前世界文化安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的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引起的,对此笔者表示赞同。美国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势文化身份,通过建立起覆盖全球的传媒体系垄断人们的价值观,并且利用文化贸易的方式占据他国文化市场,输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推行文化霸权。可以说,美国采取的是扩张型文化安全战略。美国没有文化部,没有联邦层次上的文化管理机构,没有专门的文化安全立法,也没有一套系统的、公开的文化政策,但美国的文化政策却渗透于它的国家整体战略和政治、外交、军事、经济和贸易政策之中。在美国人看来,只有其他国家都确立了美国式的民主制度和价值观,美国才会更安全,否则美国的全球利益就会受到挑战和威胁,危害美国的国家安全 。这便是美国不断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甚至是文化侵略的根源,当然也就是造成世界文化安全问题的主要外部因素。

美国并没有专门设立一个中央机构来负责管理出版业,但是其通过立法保护文化安全由来已久,其中涉及出版活动的法律也为数不少。1842年实施的《反猥亵法》,在对付淫秽出版物方面,禁止淫秽图片进入美国。1940年颁布的《史密斯法》规定:“印刷、出版、编辑、发行、贩卖、散发任何文件,提倡或宣教他人用武力推翻美国政府者;与人同谋从事上述任何行动者;经证明有罪后,处1万元以下罚金或10年以下徒刑,或两刑并处。”近代以来,美国标榜是最有人权的国家,时时处处以“出版自由”的面目示人,在有关数字出版的法律政策如《版权法》《知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千禧年数字版权法》《规范对等网络法案》《数字消费者知情权法》等,很难发现一些或明示或暗示对国家文化安全进行保护的条款,这与美国称雄全球的强势地位是有很大关系的,也恰恰说明了美国在文化安全问题上采取的是扩张型或进攻型战略,其重心不在采取文化安全保护措施进行防御方面。这一点在美国积极鼓励文化产品出口上也有所体现,除对出口图书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实行先征后退的优惠措施以外,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商务服务处也积极协助国内出版商参加各类国际书展、免费在出口业务方面提供帮助,大力把美国出版物和价值理念推向全世界。另外,美国财政部还有一项特殊职能,其下属的外国资产控制办公室可以阻止美国出版商与美国不感兴趣的国家进行商业贸易,唯一被美国这样认为的国家是古巴。虽然美国与利比亚、朝鲜和缅甸等国家存在重大分歧,但是美国相信允许出版商把文化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才最符合美国的利益,在其国内也只有出版商和医药生产商才享有这种特权 。

2. 加拿大等国的防御型战略

与美国的扩张型文化安全战略不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文化安全问题上均采取防御型战略。加拿大就是一个典型的国家,加拿大目前已有 10 多项与文化相关的法律,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容散见于这些法律当中。其中,《广播法》第三条明确要求所有电台、电视台“保护、丰富和加强节目中的加拿大文化、政治和经济主题,鼓励加拿大意识的表达”。此外《广播法》还对外资作了限制,规定外资拥有广电企业股份的上限为 20%,从而从法律上保证了加拿大人对电台和电视台的控股权。《国产税法》规定所有外国杂志在加拿大境内印刷的第二版不能作为加拿大本国杂志而享受税收优惠。《所得税法》规定加拿大广告公司在加拿大人拥有 75%以上股份的杂志和拥有 80%以上股份的电视台发布广告可以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投资加拿大法》规定外国人在加拿大的重大投资项目须经加拿大政府审议,以确保加拿大人的经济和就业利益不受损害。《加拿大内容节目条例》要求所有电台、电视台播放 60%以上的加拿大国内节目。联邦政府还成立了“加拿大声像认证办公室”,并制定了 10 分制评估标准,按电影、电视剧、戏剧、音乐、舞蹈、娱乐节目等不同类别对“加拿大内容”进行测评打分,高于 6 分才能被认定符合“加拿大内容”条件,即符合加拿大文化主体性要求 。另外,加拿大也积极在国际条约中争取“文化例外”,使其文化产品及服务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不受自由贸易协定的限制。例如,《关贸总协定》允许加拿大实行“荧屏配额”(即在影视播出中确定加拿大制作和加拿大内容的比例,外国影视节目不能无限制播放);《贸易与服务总协定》允许加拿大不将文化服务业列入协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允许加拿大采取措施保护文化产业等等 。

nlc202309031144

法国、韩国等国也都有类似的规定,希望通过法律政策的强制执行力来抵制外来文化的渗透、弘扬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1989年,欧洲议会通过“无国界电视”指令,确保播放欧洲影视作品的时间额度。法国音像作品播放配额规定40%的时间必须是播放法国作品,另外60%留给其他国家。韩国政府为保护本国电影强制规定韩国电影院每年每个厅都必须上满146天的本土电影,电视台也必须播放一定时数比例的国产电影。

二、我国数字出版立法在保护文化安全方面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文化安全面临挑战,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渗透、传统文化坚守的迷失、英语的强势攻击、韩剧的狂轰滥炸等等不一而足。但值得肯定的是,我国历来重视文化安全,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了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文化主权、自由贸易与国家文化安全的关系,争取到较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文化主权与文化安全的条件。在新闻出版方面,我国坚持编辑出版环节不放开,出版单位设立实行严格的审批制,进口出版物必须符合中国法律制度的规定,分三步逐步向外资开放分销服务等等,这些主张体现了保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内在要求。

但是我国目前的数字出版法律在保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法律条文存在对外国文化产品提供超国民待遇,而对本国文化产品保护不足的现象,比如1992年9月颁布实施的《实施国际著作权公约的规定》把一些没有给予我国国民的著作权相关权利保护,给予了外国国民。依照《著作权法》,对我国公民实用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不予保护,但该规定第六条指出:“对外国实用艺术作品的保护期,为自该作品完成起25年”,也就是说对外国作者、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作者提供了25年的著作权保护。这一规定给国外数字出版物提供了超国民待遇,成为进口数字出版物侵占我国产品市场的保护伞,从长远来看非常不利于我国的文化安全。另外由于我国数字出版立法正处于起步阶段,法律制度的制定还是“摸着石头过河”,之前存在的数字出版法律制度位阶太低、保护力度弱、事后补救的立法方式缺乏法律前瞻性、一事一法没有整体法律框架规划、宏观规定太多法律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依旧存在,这些问题都会直接或间接对我国的出版安全乃至文化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三、从国家文化安全角度构建我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

1. 将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构建纳入我国文化安全立法体系

出版产业通过出版市场将出版物最大限度地推向大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传播最基本、最广泛的形式,它以在当代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地位直接关涉国家的经济安全。当前网络环境下,数字出版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同时,其内容产业的特性决定了数字出版产业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排头兵,相应的,数字出版法律在保护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上也应该大有作为。因此,在数字出版法律制度构建过程中应注意形成长效的文化安全保护机制,尽快出台有关出版安全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文化安全保障体系。在制定和完善每一部具体的数字出版法律(如手机出版、平台管理)时,应牢牢树立大局观,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将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构建纳入文化安全保障体系中。同时应借鉴加拿大的做法,不能单靠某一部法律保护文化安全,需要构建包括数字出版法律制度在内的诸多部门法一起形成保护文化安全的万里长城。

2. 多部门合作,加大文化安全保护力度

前面提到美国虽然没有专门的出版管理部门,但是包括商务部、财政部等在内的诸多政府部门都对出版行为进行规制。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的宏观管理涉及更多的部门,我国在政策的出台和法律的制定、颁布和执行等方面更需要多部门的协调合作。2002年原新闻出版总署和信息产业部联合颁布的《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及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颁布的《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都是多部门协调合作的范例,实践中对数字出版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以后我国在制定相关数字出版政策法律时,一定要秉承保护国家文化安全理念,注意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如出于国际文化交流的需要,我们要有选择地、适度地输入文化产品和引进国际文化资本,那么在制定外商投资政策时,政策制定部门应当与经济部门、文化部门等通力合作,对外国在中国的文化投资进行审批核查时,也要有文化部门的参与,以保证将其对中国文化产业和国民文化理念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3. 培育出版物市场及主体,构建出版安全体系

保护我国文化安全,应从内部构建安全体系做起。我国数字出版业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取得了长足进步。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为1377.88亿元,比2010年整体收入增长31%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终端制造、内容提供、平台建设等领域,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战、恶性竞争频发。我国应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关数字出版的政策法律,引导良性、有序出版市场的形成。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通过政策法律对出版市场进行正确引导,比如韩国于2005年3月提出图书零售价维护系统的修正案,以此恢复出版市场的正常秩序。同年11月,韩国政府又向国会提出了建立韩国出版促进委员会议案,以使出版业享受政策倾斜 。

另外,保护我国文化安全,应注意培育出版物市场及主体,对其进行适当的制度和政策的保护,比如可以适当采取提高版权使用费以防范国外数字出版物侵占市场、保证我国数字出版物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等等。因为“在出版物市场对编辑出版各环节的影响日益加大的情况下,我国新闻出版业在出版物市场上能否继续居于主体和主导地位,直接影响我国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 。

4. 提高数字出版产业的创新能力、培养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是国家文化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没有强大的充满原创活力的文化产业为后盾,文化安全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保持其文化的安全,就必须通过不同文化的融合而得以创新来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容。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不强,理论储备不足,是制约中国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从而在内部形成了我国文化安全的某些危机。 “花木兰代父从军”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但经过美国迪斯尼的加工,摇身一变成为“美国制造”打入中国市场。观众在该影片中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到平等、博爱等美国精神的宣扬,美国人正是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他们的观念传播到全世界,《功夫熊猫》也是个很好的例证。我国的传统文化被别人拿去改造并获得了成功,足以证明我国缺乏文化创新能力。在当前数字出版环境下,有必要通过立法导向,努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发现、挖掘并培植具有自主产权的创新知识和具有民族特性的优秀文化,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培养核心竞争力,从而使文化产业焕发新的生命力。只有国民消费本国文化产品的比率提高了,抵御外来文化渗透的基础才会更加牢固,国家文化安全的屏障才会更加坚实。

5. 在国际数字出版领域积极作为,发出中国的声音

西方国家对我国不断进行文化渗透,我国的文化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但我们并不能因噎废食、闭关锁国。靠闭关自守、控制文化交流的方式维护文化安全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时间能起到积极作用,但长远来看则会压抑本国文化发展的活力,使其犹如一潭死水。事实上,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从西方国家学到了很多先进的观念、经验和技术。在新闻出版方面,一个最大的表现就是科技类书籍的引进大幅增加,这对于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国际交往中的文化影响力更多地来自于国家和政府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和价值引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国际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提出自己的主张、发出自己的声音。2011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批准我国申请的《国际标准文档关联编码(ISDL)》立项,这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媒体印刷读物(MPR)技术基础上,首次由我国申请立项的国际出版领域的标准,说明我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应更加广泛地争取在数字出版国际立法方面的发言权,谁有发言权谁就有主动权,只有掌握先机,才能在保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有进一步作为。

中国文化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经历着异质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可以预见,文化安全问题还将长期存在,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做法,通过立法措施建立文化安全屏障,将危害降到最低。数字出版法律作为国家法律制度的一部分,有责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外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1JJD820005)和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资助】

收视率与国家文化安全 篇12

我们不会忘记马克思这样的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理性思辨作为一种收视率导向的“批判的武器”, 任何时候都不能代替收视率调查这种“武器的批判”。于是, 对收视率调查本身统计方法的质疑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全力促成“收视率”样本结构的调整, 促进调查方法的改进, 建立分众定性研究分析, 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提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重庆台李晓枫台长认为:“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 电视产业怎么能、同时也不可能按照西方国家的市场标准来要求、来发展。盲目使用西方国家样本方法就是引导电视文化的‘西化’, 完全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我们应当从电视文化发展、民众健康的文化需求、舆论导向的需要诸方面考虑, 建立自己的国家标准样本, 要求无论什么媒介机构必须使用同一标准样本, 否则取消市场进入权。新的样本结构应改变根据家庭购买力分层, 按自然人口结构取样的办法, 把高文化水平、高经济收入、大中城市、管理及文化科研机构以及成熟人群 (就业年龄以上) 五类人口在样本结构中的比例设计大一些, 作为决定样本分层的决定性变量。”他还提出, 要进一步改进电视收视调查的研究方法, 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 更多地进行定性研究;要在全社会总体样本研究的基础上更多地进行分众研究分析。

促成收视率样本的调整这一关键的意义在于:收视率调查是为电视台提高电视节目质量所用还是为广告商投放广告服务?这其中改进的努力方向是:收视率调查的样本中具有话语权、管理权、决策权的高端观众, 和老少边穷地区的低端观众, 都应当成为收视率调查样本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收视率导向的问题, 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外, 更严重则在于:收视率导向关乎国家的文化安全;收视率导向导致电视节目过分商品化, 实质上具有反文化的本质。

早在2006年, 我在杭州广电集团讲课时, 一位频道“道长” (总监) 请我吃饭, 席间, 他和我讲了这样一个观点, 让我颇受启发。他认为, 目前中国广电系统使用的收视 (听) 率的调查数据都是外资公司的,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毛主席早就预言, 帝国主义预言家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 这些国外公司就是通过收视 (听) 率的调查数据告诉你中国老百姓喜欢看那些戏说的、搞笑的、选秀的、审丑的、低俗的, 所以中国电视就要多生产这些节目, 因为老百姓喜欢看呀!由此, 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

这一颇有些“片面的深刻”和“深刻的片面”的准“社科院”论点让我大吃一惊, 也让我深感中国广电系统确有一批头脑清醒的思想者。

广播电视的普及是一种国际现象, 广播电视反低俗化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文化问题。历史上, 伴随广播电视设备的引进,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文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有些国家的领导人担心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将会因广播电视的引进而被发达国家的商业文化所吞没,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随着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剧, 殖民化将首先借助电子和图像进行。尽管广播电视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形式, 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 广播电视的普及率也已相当高, 但由广播电视传播而引发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冲突却始终存在。因此, 抵制西方文化, 保护民族文化, 这不是个别现象, 而是国际现象;不是某家广播电视台的行为, 而是一种政府行为。这种对广播电视既发展又控制的趋势,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际政治的时代特点。

上一篇:民用产业下一篇:初中英语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