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交流

2024-10-09

对台交流(通用5篇)

对台交流 篇1

工业设计是创意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交叉部分, 是创意产业中与制造业结合度最高, 提升附加值能力最强的部分。当前世界范围内创意经济浪潮风起云涌, 工业设计在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巨大作用和潜力不断彰显, 其发展水平已成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1]。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工业设计作为一种高智慧的集成创新活动, 是沟通和联系人—产品—环境—社会的中介, 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以人类生存为主导, 倡导文明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 推行绿色环保设计, 在国际上渐成主流。

1 福建工业设计发展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福建工业设计逐渐起步、发展成形。省委、省政府对工业设计高度重视, 明确将其列为加快创意产业发展重点突破领域, 出台《关于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从政策上积极支持、引导工业设计发展。着力构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如成立福建省工业设计促进中心, 建成福州海峡工业设计创意园等载体, 利用“6·18”平台推动工业设计项目对接。企业设计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部分设计成果在国内外工业设计大赛中获奖, 通讯产品、钟表、水暖卫浴、纺织鞋服、工艺制品等领域设计水平居国内领先。工业设计业初具规模, 据不完全统计, 全省现有各类工业设计企业数十家, 为工业企业提供专业化的设计服务, 拙雅科技等成为较具规模实力的工业设计企业。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华侨大学等高校设置了工业设计专业, 并加强与企业的校企合作, 共同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积极开展工业设计交流活动, 如邀请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专家组来闽调研指导, 组织部分企业负责人赴港考察交流工业设计, 成功申办“首届中国工业设计大奖赛”等。

从总体上看, 福建工业设计发展起步较晚, 工业设计整体实力不强, 产业化程度低, 对工业经济贡献度不高, 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先进地区尚有差距, 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相比则差距更明显, 存在以下问题。

1.1 工业设计发展意识不强, 氛围不浓

社会上对工业设计认知度不高, 且存在诸多认识偏差。工业设计作为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及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应有重视, 存在重技术、轻设计, 以技术创新取代设计创新的倾向。多数企业把工业设计视为生产的成本支出, 追求最低成本下的最大效用, 在工业设计上舍不得投资, 设计研发机构和设计师队伍也不健全。

1.2 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思想认识尚未统一, 各级各部门对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一, 各地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多数地方对工业设计发展缺乏总体规划, 政策支持保障不到位, 力度不够大, 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工业设计园区建设滞后、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市场体系不健全等因素, 影响制约了工业设计快速健康发展。

1.3 工业设计企业“散弱小”现象突出

福建工业设计企业数量较少, 规模偏小, 分布分散, 缺乏龙头设计企业和特色设计品牌。多数设计企业以作坊式的模式运作, 主营业务以单一的造型设计服务为主, 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品牌观念和创新意识不强, 管理、组织机构也不完善。由于客户对工业设计的价值认知度不高, 加上设计企业间低价恶性竞争, 工业设计行业利润较低, 不少设计企业经营困难, 生存状况堪忧。

1.4 发展工业设计的人才基础较薄弱

工业设计师队伍普遍比较年轻, 多数从学校刚毕业不久, 缺乏实践经验, 整体素质和设计水平不高。工业设计高端人才匮乏, 缺少具有国际影响的工业设计大师, 以及既懂工业设计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由于缺乏对外交流, 工业设计师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经验的渠道不畅, 阻碍了工业设计师队伍的成长进步。

2 台湾工业设计发展经验

台湾工业设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 在台湾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腾飞后得到了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大陆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台湾在代工制造 (OEM) 方面不再具有优势, 产业形态向原始设计制造 (ODM) 、自有品牌生产 (OBM) 转变, 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成为制造业产品获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利器, 促进了工业设计业进一步发展[2]。近年来, 台湾立足于创造美学经济与美感生活、提升“台湾设计”的软实力, 积极整合民间智慧资源, 充分发掘民族文化特色, 贴近市场需求及消费方式变化, 将创意融入到工业产品发展中, 推动了工业设计向创意设计转型, 工业设计水平和工业设计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在德国iF与reddot、美国IDEA以及日本G-Mark等世界顶级设计大赛中, 台湾工业设计屡获殊荣、成绩斐然, 引起国际设计界的高度关注。目前, 台湾在3C (信息家电) 、精密机械、纺织等产业的工业设计具有国际水准, 许多工业产品已经是全球品牌。华硕、明基等原OEM背景企业, 通过工业设计创新获得市场突破, 成功实现了向OBM企业的华丽转身。工业设计业规模实力扩增, 据报道, 台湾现有工业设计机构2 000多家, 年营业收入约700亿台币, 其中不乏浩汉、华胄、大可意念等出类拔萃的专业设计企业。以浩汉为例, 该公司成为台湾最大、亦是华人地区最大的工业设计企业, 分支机构遍布亚、欧、美各大洲, 全球营业收入达4亿台币[3]。

综观台湾工业设计发展历程, 以下经验和做法尤为突出。

2.1 注重政策支持

20世纪80年代, 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全面实施了旨在提升设计水平的“翱翔计划”, 进行产业辅导和设计人才培养[3]。近年来将文化创意产业列入六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 出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 计划4年内投入300余亿元台币, 推动包含工业设计在内的设计业等“六大旗舰计划”, 努力使台湾成为“亚太地区具有知识运筹能力之创意设计重镇”[4]。

2.2 注重公共服务

成立台湾创意设计中心, 为工业设计等创意设计业提供一个跨国际、跨领域的优势服务平台, 在开展基础设计研究、建立设计数据库、协助产业设计辅导、扩大设计产业市场、推动创意设计园区建设、加强设计人才培养、辅导台湾设计争取国际奖项、推动国际设计交流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3,5]。

2.3 注重对外交流

继1995年承办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第19届设计大会后, 又成功争取到2011世界设计大会主办权。这是国际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及室内设计等三大设计社团组织整合为国际设计联盟后首次举办的世界设计大会, 在世界设计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吸引了超过60个国家、3 000位全球设计精英的参与, 大约100万人次参观展览[5]。

2.4 注重社会普及

藉由开展“设计下乡”, 举办设计相关的各种会展、竞赛、体验营活动, 推动台湾设计运动, 强化全民对于设计的共识, 引领台湾从知识经济时代迈向以创意为核心价值的美学经济时代。将2011年定为“台湾设计年”, 结合2011台北世界设计大会, 全年于全台举办多项设计系列活动, 全力打造“台湾设计岛”[5]。

2.5 注重人才培养

尤其注重培育具备国际视野与原创能力的设计精英。通过国际合作、国外研习等计划, 培育世界级设计团队, 协助台湾工业设计师进军国际。通过举办“新一代设计展”、光宝创新奖、金点设计奖、台湾设计师周等活动, 鼓励大胆创意, 促进互动交流, 创造条件让优秀设计人才脱颖而出[5]。

3 闽台工业设计交流合作大有可为

福建与台湾工业设计的互动交流最近几年才刚开始。2005年厦门金龙汽车集团与台湾浩汉工业设计公司合资成立浩汉工业产品设计 (厦门) 有限公司, 专门服务于厦门金龙客车的产品造型设计。2009年首届海峡论坛期间, “海峡两岸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海峡两岸工业设计创意产品研讨会”等活动成功举办。2011年第二届 (福州) 版博会专门开辟工业设计展区, 展示两岸工业设计成果精品。此外, 闽台部分高校、企业开展了工业设计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的交流对接活动。总体看来, 福建工业设计对台交流尚处起步阶段, 交流合作的领域有待拓宽, 层次有待提升。但从另一角度, 也说明闽台工业设计交流合作的空间还很大。

3.1 工业设计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优先发展工业设计等创意产业, 成为一个国家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指出创意产业是一个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温家宝总理做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重要批示。2010年9月, 工信部等11个部门联合颁发《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这些都表明工业设计受到中央高度重视, 已从企业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工业设计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

3.2 加快福建工业设计发展意义重大

工业设计是一种智能化、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当前福建正处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关键时期, 大力发展福建工业设计, 是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关键环节, 也是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对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扩大消费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3 闽台工业设计交流合作具有优势

福建作为我国重要制造业基地之一, 形成了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鞋服、箱包、运动用品、石材建材、卫浴水暖、文具玩具、食品、工艺制品等产业集群, 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魅力的人文特色, 具备工业创意设计的坚实基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定位, 为福建工业设计提供了巨大发展空间。中央支持海西建设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闽台经贸文化关系日益密切, 势必增强闽台工业设计交流合作的优势。

4 闽台工业设计交流合作措施建议

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深入发展, 包括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在内的台湾现代服务业有逐渐向大陆转移的趋势[2]。福建应利用这一契机, 加强与台湾工业设计的交流合作, 学习借鉴台湾工业设计成功经验, 从而不断增创竞争新优势, 尽快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推动福建工业设计跨越式发展。

4.1 拓宽交流渠道

(1) 组建工业设计顾问团和专家库, 邀请台湾工业设计专家学者参与, 对工业设计发展趋势和重大问题开展咨询研究, 为政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政策措施出谋献策。 (2)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 持续开展闽台工业设计界双向交流, 支持两地专家学者、工业设计师、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在各自业务领域展开对口交流。例如邀请台湾工业设计专家来闽作辅导、讲学, 帮助企业作咨询、诊断等。 (3) 积极引进台湾工业设计优秀团队和专才来闽创业工作, 重点引进当前福建急需的工业设计领军人物和复合型高端人才。 (4) 支持鼓励工业设计优秀人才 (团队) 参加两岸或国际知名工业设计大赛、展会, 如中国创新设计大奖红星奖、红棉奖、台湾国际设计大赛、光宝创新奖等。 (5) 支持工业设计政府管理部门、服务促进机构等组织, 就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统计体系、信息化管理诸议题开展研讨交流, 学习台湾工业设计先进管理模式和理念。 (6) 尽快成立省工业设计协会, 鼓励有条件的设区市成立当地工业设计协会, 加强与台湾工业设计协会及其他相关行业组织的互动交流。通过挂靠或设立分支机构等形式, 引进台湾有较大影响力的工业设计行业组织。 (7) 支持各地创意产业园区、工业设计园区与台湾台北华山1914创意文化园区、台中工业创意园区等开展“结对子”交流合作。 (8) 组织工业设计业内人士赴台观摩、参与世界华人工业设计论坛 (前身为海峡两岸工业设计研讨会) 、台北世界设计大会等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活动, 学习借鉴境外工业设计先进理念,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快福建工业设计与国际潮流趋势接轨。 (9) 促进青少年工业设计人才互动交流, 如组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加台湾“新一代设计展”、高雄青春设计节等活动, 举办海峡两岸青少年创意设计活动。

4.2 提升合作层次

(1) 推动政府管理机构 (或其授权有关组织) 之间的合作, 争取建立常态化的联络协调和协商机制, 为闽台工业设计共谋发展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 促进闽台工业设计交流合作步入市场化、规范化轨道。 (2) 探索共同建设闽台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 加强资源共享。 (3) 合作开发工业设计技术, 发展虚拟制造、快速成型、逆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先进技术, 争取在外观、结构、功能设计等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技术突破, 探索搭建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1]。 (4) 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等重要目标, 合作研发符合福建产业政策导向、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且发展前景好的工业设计创新成果。 (5) 将工业设计专业纳入闽台高职教育合作重点范畴, 支持两地院校、企业间针对工业设计实用型人才教育培养开展校企合作、校校企合作。 (6)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单位与台湾著名工业设计机构、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人才培训基地, 定期选送工业设计人才入台培训交流。 (7) 争取在条件成熟时组建福建工业设计学院, 可采取与台湾有关方面联合办学形式, 成建制引进台湾工业设计的教育模式、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 (8) 结合“海峡论坛”、“9·8投洽会”等, 定期联合举办区域性乃至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重大活动, 如研讨会、论坛、竞赛、成果展示等。以“首届中国工业设计大奖赛”在厦门举办为契机, 力争这一重要赛事永久落户福建, 并将其打造成为两岸工业设计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4.3 促进产业对接

(1)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结合福建省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纺织鞋服等重点优势产业, 策划生成一批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密切配套、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服务的工业设计项目, 依托“9·8投洽会”、“5·18海交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经贸交流平台, 加大对台招商引资力度, 促进工业设计项目对接。 (2) 积极引进对福建省产业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台湾工业设计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工业设计中心来闽发展, 带动福建工业设计企业朝向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 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着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设计成果产业化绩效显著、为国内外著名企业提供设计的工业设计骨干企业。 (3) 借鉴四川成都与台湾乡林建设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资, 建设大陆首个“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做法, 引进台资参与福建工业设计创意园区开发建设。 (4) 支持引导在闽台资企业加大在设计创新的投入, 与闽台工业设计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建立产学研合作, 增强设计创新能力, 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开拓市场和品牌建设。 (5) 成立闽台工业设计策略联盟, 整合利用两地优势资源, 促进产业深度对接, 共同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鼓励企业承接国际工业设计服务外包业务, 推动闽台工业设计服务出口[1]。

4.4 营造环境氛围

(1)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 加大对闽台工业设计发展及其交流合作的宣传, 加强政策介绍推广。 (2) 通过举办工业设计论坛、研讨会, 开展工业设计竞赛、评奖、成果展示等活动, 增强全社会工业设计创新意识, 营造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良好氛围。 (3) 政府对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示范园区、示范企业, 以及获得国内外知名工业设计大赛奖项的设计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以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 (4) 为在闽台湾工业设计人才创造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 符合条件的给予享受《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暂行办法》规定的相关优惠政策。

4.5 完善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工业设计发展格局。 (2) 抓紧编制福建工业设计发展专项规划, 以规划为引导,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及创意要素合理流动, 推动工业设计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3) 认真落实工信部等部门《关于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若干指导意见》, 以及《关于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我省创意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 结合福建工业设计发展实际, 研究制定具体措施, 加大对工业设计政策扶持力度。 (4) 学习借鉴台湾打造“台湾创意设计中心”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完善福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在工业设计成果展示、成果转化、交易中介、项目对接、宣传教育、辅导培训、企业诊断、顾问咨询、对外交流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5) 加快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园区建设, 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 吸引工业设计机构、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向园区集聚, 打造工业设计产业链、产业集群[1]。 (6) 加强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保护, 严厉打击各种侵犯工业设计知识产权行为。 (7) 加强工业设计行业管理, 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参考文献

[1]刘利民.工业设计产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企业活力, 2011 (1) :49-52.

[2]陈世宪.新蓝海计划:由加值迈向领导研发与创价领域——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面临课题与国际化模式[J].台湾经济研究月刊, 2007 (5) :85-89.

[3]王晓红.走近台湾企业家:设计创意美好生活[J].海内与海外, 2010 (6) :23-25.

[4]台湾“行政院”.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G].2009.

[5]广东工业设计网.台湾设计之旅活动系列报道[EB/OL]. (2010-09-14) [2010-10-21].http://www.gd-id.com./design-info/news-3622.html.

对台交流 篇2

市台办参加全国副省级城市对台经验交流会情况简介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都介绍了本地做好对台经济工作的经验和做法,大家共同的体会是,做好对台工作,首先要党委、政府重视,其次台办要积极努力,有为才有位。如青岛市成立“四个领导小组”,保障对台工作顺利开展: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对台经济工作协调小组、对台宣传领导小组、涉台突发事件协调领导小组;每年市政府下拨对台招商和对台宣传专项经费,以保证对台工作需要。深圳市市委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台商座谈会,听取意见,协调解决问题;各区、街道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台商座谈会;有关部门经常深入台资企业,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困难。南京市建立激励机制,把利用台资目标纳入全市利用外资目标考核体系中,统一部署,单列考核,对县区开发区引进台资进行目标考核。

国亲两党主席相继访问大陆后,两岸关系发生很大变化,如何做好薪形势下的.对台经济工作,大家认为,首先要扩大两岸交流,以交流促经济。南京市在,安排一半以上的市委市政府领导赴台交流考察。武汉市、南昌市每年带队赴台招商的市领导都在8人以上。其次,要抢抓机遇,通过经验交流会,我们了解了全国副省级城市的对台经济情况,学习了他们的先进工作经验,下一步,我们将结合XX的情况,取长补短,把我市的对台经济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市台办参加全国副省级城市对台经验交流会情况简介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新”布什对台政策端倪 篇3

2月19日,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会议将涉及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台湾问题列入其发表的共同声明中,中国方面对此表示了严重关切和坚决反对。

实际上,布什新任期开始前后,美国对台政策就已经历一些转变,“台独”分子未必能从上述声明中得到什么好处。去年12月台湾“立法院”委员选举,泛蓝阵营以114席微弱多数过半,这中间美方态度就起了重要作用。因为美国不愿民进党一党独大,为此打压绿营,扶持泛蓝阵营。

自陈水扁“一边一国论”出台以来,美国曾多次通过非正常渠道,如以特使、信使或其他名义,向台湾当局发出“弦外之音”。据美国媒体透露,早在2003年底,布什就曾派当时白宫官员赴台北会见陈水扁,并面交布什私函,信中说,他担忧台湾当局的激进言行可能让大陆方面感到被挑衅而做出不符合美台利益的举动;美国反对台湾任何可能导致改变现状的片面行动,要求陈水扁降温。去年下半年台湾“立法院”选举之前,美国官员、学者与资深议员,又穿梭美台,传达类似讯息。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华访问时也指出,“台湾不是一个主权国家”,“美国不支持‘台独’”。布什在APEC会议期间对胡锦涛主席说,“台独”打上海的企图,简直是“蚂蚁撼大象”。

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对台政策正在发生一些转变,与2000年时极力助陈水扁当选有了较大区别。那么,陈水扁当局与美国利益出现了哪些分歧?这些变化又源于何处?

不愿民进党一党独大

美国在台湾长远利益是扶植美式民主。若一党既获总统、又获“立法院”多数,必然危及民主制衡原则,破坏美国长远大计。美国需要岛内出现能够具有足够抗衡力量的反对党,必须“扶弱抑强”。2000年时美国打压台湾军方助陈水扁当选即是此心理作崇。此次为防绿营坐大,美转而产生“扶蓝”倾向。这是根本原因。除此以外,美国对陈水扁善变特质渐生怀疑。陈水扁为了拉抬选情,不顾美国多次私下警告,不惜孤注一掷,在选举期间大炒“统独”问题,煽动“台独”情绪,且接二连三抛出诸如“公投”、“正名”议题,都未与美方事前沟通,仅在事后进行“抚慰”和“解释”,令美国十分担心由此危害美国在台湾根本利益。今后若台湾在陈水扁“政府”的带领下走偏路、出怪招,令美国“出其不意”,必将使美国陷于不利境地。

绿营过半的局面,过去并不是没有出现过。2001年11月,由民进党、台联党人及支持民进党的“党外人士”以及国民党叛将组成的“泛绿”立委就已超过半数。当时,陈水扁在狂喜之下,改变策略,将“立法院”作为民意代表,代替“总统”推至“台独”第一线,同时辅以“以台湾名义进入联合国”、“护照上明确印上台湾字样”以及“钞票、硬币一律用台湾字眼”三项议案。然而,这些“举措”均未与美国及时沟通。其间陈水扁推出的“一边一国论”等议题,对美方采取的态度也是“事先虚应”、“事后救火”的“沟通”方式,令美国着实恼怒,美国对陈水扁信任度因此大打折扣。有了这一前车之鉴,此次美国对绿营可能过半明显持打压态度。

卖军火,但不为“台独”做担保

美国在台湾最大现实利益是军购。表面上,6108亿元新台币军购在台湾“立法院”频遭阻击,不能通过,美国在台协会前任主席夏馨还特意访问“立法院长”王金平,促请“军购”通过。但实际上,蓝绿两营骨子里均深知,军购攸关台美关系,是双方实质性关系的重要维系手段,台湾不得不购。因此,蓝绿任何一营过半,都不会从根本上阻挠军购,6108亿迟早会落入美国囊中。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并不担心蓝绿任何一家过半。问题在于,“军购”这份特大号礼品究竟由哪个阵营送出?在这个问题上,两个阵营纷纷“邀功”、“争宠”,吵闹不休,形成“府”“院”之争一道独特风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台湾是央求美国出售武器的急先锋,在拉拢军火游说集团方面不遗余力,倒是美国迫于压力往往不愿满足。小布什政府上台后,改变了这一策略,敞开口子向台湾出售军火,并且列出了超过150亿美元的武器清单,可台湾经济发展停滞,财政状况不佳,于是形势就出现了逆转。过去是台热美不敢热,现在是美热台不敢热,致使美国多次抱怨台湾“胃口太小,吃得太慢”,甚至指责台湾在安全上只想依赖美国,不肯自己掏钱,是想做“免费乘客”。过去,美国将“军售”与美对台防卫承诺挂钩,军售越多,美护台卫台决心就越大,台方购买武器的兴趣也就越大。布什政府上台后对台政策却是军售与保卫台湾利益未必相联。近期,美方高官的谈话表明,美“协防”台湾必须以“台湾不会单方面破坏现状”为前提。美国既然“不支持‘台独’”,自然也不支持由“台独”而引发的战争。这样一来,陈水扁就有苦说不出了,因为正是陈水扁政府一直叫嚣军购,视其为“台独”的“担保”。现在美国态度的转变给陈水扁当头一棒。军购不仅使台湾背上巨额的财政包袱,惹怒民意,还不能换来美国的所谓“安全保障”。陈水扁在军购问题上处于上任以来最尴尬的境地。

视“台独”为“战争之源”

陈水扁叫嚣“台独”,不加收敛,美国则不愿改变现状,于是美国对陈水扁拖美参战有极大担忧。美方担心,陈水扁政府若获“立法院”护航,将“挟民意以‘台独’”,无疑将令中美关系这一美国重大国家利益受损,还可能招致战争。自陈水扁抛出“一边一国论”以来,其主要策略就在于:丑化大陆形象,散布“军事威胁论”,冷冻两岸关系;美化台湾与美国关系,称美必“协防”台湾,欺骗台湾选民;夸大中美矛盾,在中美之间打楔子、搬是非,为“台独”营造空间。但很明显,美国已经看穿陈水扁的这一用心。小布什不会长期受制于陈水扁当局意欲将中美两大国绑上“台独”战车的伎俩。更深一层原因是,目前,美国军事当务之急是“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在伊拉克问题、中东和平进程问题、朝核问题尚未解决的时候,美国不愿挑起全球作战的危险。只要上述危机不缓解,美国就不会默许“台独”挑起危机。目前,大陆对“台独”动武的决心很大,一旦陈水扁越滑越远,美国就可能被“台独”拖入一场与中国这个核大国的战争,而美国是不愿为“台独”冒这个风险的。

对“急独”保持警惕

陈水扁喊出了以2008年为上限的“急独”时间表,而美国对此并不欢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铺开,美国“民主西进”运动态势已经十分明显:在前苏联地区,美国大力扶植代理人,投资反对派,抹黑普京国际形象,打压俄势力范围,在格鲁吉亚、乌克兰等地搞“天鹅绒革命”,甚至将“黑手”直接伸入俄罗斯国内;在中东,美花大力气改造中东,企图在伊拉克战争之后,以不流血的方式获得亲美政权。由于伊拉克重建、巴以和平以及反恐等多项问题的存在,美无法分心。亚洲目前尚不是美国“民主西进”的重心,但巩固台湾民主,扩展香港民主,培植大陆民主,一向是美国在亚洲的如意小算盘,也是美国“民主霸权”的特殊扩张方式。这至少让美国在“逼”台湾接受“一国”架构时有数年的弹性空间,美为其“全球民主”大棋局考虑,将尽力约束陈水扁独立野心,以防搅局之乱。要“民主”,不要“台独”,这已是小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的新风向标。回头看小布什2001年甫一上任即声称的“协防台湾”一语,是布什政府一系列对台战略清晰的开始。布什政府一方面给台鼓气,使台湾的民主不至于在武力之后退缩;另一方面,又提出“反对台独”,“台湾不是一个主权国家”,“应由两岸人民来解决”等话语,明确表示不愿卷入战争。

对台交流 篇4

1 两岸通俗文化的广播新闻评论选题具有浅显性

广播具有单向传播、瞬息即逝、不可保存的特点,这种特点是其在传播上的劣势,而这就要求广播评论节目做到深入浅出的同时,找到受众的兴奋点、兴趣点,评论话题有亲切舒服度,听众才能抓住评论所要传递的信息和观点。而有关两岸通俗文化的交流新闻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它们“琐碎”,但它们也“鲜活”和细致,它们的身上折射出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所能给予人们的思考。此类选题相对较容易小处着手,小中窥大,此类新闻评论也容易从小处剖析出大道理,将人文关怀传递给听众的同时也容易让听众产生思考和带来启迪。

2014年,台湾方面公布的年度电影配额,风靡大陆的喜剧电影《人在旅途之泰囧》未能进入名单,让不少台湾的影迷倍感失望和遗憾。针对这类事件,我们观察到很多媒体撰写的新闻评论就很容易在软性的新闻环境下,表达出中心观点,如对台湾引进大陆电影依旧还有限额政策的失望和改变之期待。从当时的社会反应来看,一部电影引来的新闻评论也比较容易被听众所吸引和带来更多的思考,也能比较容易形象化地解读深层次的内涵,受众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对事物做出判断。

2 两岸通俗文化的广播新闻评论选题具有共鸣性

新闻评论节目就是要针对新闻事件或热点问题,引导或影响受众形成某种观点,这种节目在选材上需强调新闻性的同时,还要把握好共鸣性原则,选取的题材最好要反映出公众的关注点、社会面和生活面。而基层民众和青少年群体作为两岸重点交流的两大对象,从周杰伦到韩剧、从QQ到博客微信、从《甄嬛传》到《我是歌手》等通俗文化范畴内的共同话题,无疑是最容易、最直接让大家进入话题并产生共鸣的。广播新闻评论在选材上可以在这些话题上做大量文章,让两岸民众知道,彼此间虽然受政治因素影响而分居在海峡两岸,但文化、生活是一样的,是有共鸣的。

日前,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节目轰动两岸,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都成为热议话题。多数台湾人关注《我是歌手》节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舞台上的台湾歌手,比如前两年的林志炫、杨宗纬,而最新一季又有alin黄丽玲,他们都是这个舞台实力歌手,也都是最终冠军的“热门人选”。再加上节目炫目的视觉场景和高质量的音响效果,在之前台湾的综艺节目中都不曾有过,因此该节目在台湾一经播出,就引来了超高人气。针对这一两岸文化交流的热点事件,很多媒体都撰写了相关评论。通过分析,清楚地呈现了两岸交流的深入,反映了在两岸三地的交流中,文化活动的互动真实又有人情味,引来两岸民众的情感共鸣。

3 两岸通俗文化的广播新闻评论选题具有交融性

评论以思想性见长,而思想性在于说理,说理需要理性,不可以夹杂个人感情,这样才能保证其观点的客观公正。不知从何时起,这似乎已经成为评论写作必须遵循的“铁律”。然而评论在据实论理、以理服人的同时也应当饱含深情、以情感人。惟有如此,评论才能更好地贴近受众,直抵人心。在对台新闻评论中,有关两岸通俗文化的选题无疑也是其中最容易以情感人的。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10年,两岸的文化在不断的交流中碰撞出火花,两岸通俗文化亦不能见外。目前,两岸的通俗文化交流异常热络,在这期间,对两岸民众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对台新闻评论抓好这一着力点就能很好地融合民众最深层次的心理状态和情感。

2011年,《步步惊心》在台湾爆红,让清宫剧发烧;2012年,台湾播出《甄嬛传》,收视一飞冲天,半年内回放数次。《甄嬛传》大热,接踵而来的便是孙俪大热、“甄嬛体”大热、“清宫”大热。大陆明星也成为台湾民众心目中的偶像彼此都有了更多的亲切感和交融性。而从这一社会文化事件和现象出发,在评论分析中揭示两岸同文同种,有着共同的文化质性也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期间,两岸民众的情感和社会价值观念在彼此碰撞下,也会愈发相近,进而能弓发两岸民众的情感交融。

摘要:对台新闻评论作为对台宣传的重头戏,一直被担负对台传播任务的许多媒体视为旗帜。在两岸关系进入到和平发展时期,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们也许会发现,可供选择的“辛辣新闻点”或“博眼球的选材”明显少了,而创作上可供发挥的“空间”似乎也受到了一定的圈限。所以,如何转变观念,让对台新闻评论在选材上有针对性,创作上可寻求突破是提高新闻评论整体影响力的关键所在。

大陆对台工作新方略解读 篇5

确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历史定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正式确立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历史定位,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与邓小平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江泽民的“八项主张”并列,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中央对台方针政策体系与指导思想。

从报告中可见自邓小平开始的中共三代领导人在对台方针政策问题上的一贯性、连续性、发展性、创新性。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政策,是中共对台工作的最高原则,是总方向。江泽民、胡锦涛则根据新形势,在坚持中央既有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基础上,提出对台工作的新思维、新思想。其中,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是新时期中共中央提出的对台工作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对台方针政策。未来中央对台工作,会继续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主题进行,核心是“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基础是“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即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最高、不变的原则。同时,报告还特别强调,在两岸互动中,两岸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论述,是针对国民党当局要大陆“正视现实”(实为要大陆承认“中华民国”这一现实)这一要求提出的,明确了两岸互动的前提与基础是“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而不是国民党一再强调的“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特别是十八大报告首次将“九二共识”写进了党的纲领性文件,显示了“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阶段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四项重要途径

和平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方向。报告提出了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四个重要途经,即“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

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尽管过去十年两岸经济合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不可否认,两岸经济合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尤其是台湾方面还存在严重的单边利益思维,因此“深化经济合作、厚植共同利益”,既是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主要工作与内容,也是促进与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惟此才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果说经济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那么文化交流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精神纽带。近十年来,两岸文化交流有了长足发展,也取得显著成绩,但两岸之间的政治对立等复杂的历史因素制约着两岸文化交流,也阻碍了台湾民众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认同。报告特别提出“扩大文化交流,增强民族认同”是促进与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经与手段,与经济合作共同构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两大基本支柱。只有通过广泛、全面的文化交流,才能增强台湾民众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国文化的认同,才能遏制岛内“去中国化”的民族分离主义倾向与“文化台独”的思想。

在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之外,两岸关系发展还表现在两岸人民的互动与交流、交往上。因此,报告特别提出“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感情”是促进与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不论是经济合作还是文化交流,均需要通过两岸民众的互动来完成,因此两岸关系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岸民众的交流与交往。也只有通过两岸民众的广泛、密切往来与互动,两岸之间才能增进相互了解,才能化解误会与分歧,才能增进感情,增加信任,才能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情感基础与社会条件。

“促进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是十八大对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的四项重要途径的最后一个。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不论是深化经济合作,扩大文化交流甚至进行未来的政治对话或谈判,均需要通过两岸的平等协商来完成。目前两岸已建立了以两会协商为主体、其他协商为辅的协商机制,也签署了诸多协议,两岸往来与互动的制度化建设有了初步进展。但目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制度化建设还很不够,仍停留在事务性、经济性的低层次制度建设,深层次的、法制性的、政治性安排的制度建设还没有建立,因此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是通过平等协商,促进与加强两岸关系发展的制度建设。

三大“政治愿景”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中共中央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三大政治愿景与目标。

“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是中共中央首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建构两岸政治关系的重要政治主张,也是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第一个政治愿景。目前中央关于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但两岸关系的发展不能一直停留在简单、容易的问题上,不能局限在经济或事务性问题上,必须面对最艰困的政治问题。况且,两岸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政治问题不解决,两岸关系就无法向前发展,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逐步破解政治难题”是两岸共同面对的问题与挑战。

国家尚未统一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的安排是一个非常复杂、艰巨的过程与任务,中央并没有订出明确的时间表。目前,海峡两岸对两岸政治定位有一定的共识,均认同“九二共识”,即法理上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即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双方的认知差距在于,马当局认为“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强调两岸“主权互不承认,治权互不否认”,实际上就是要大陆承认“中华民国”。而大陆主张“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显然,两岸政治上的这种认知差距,在现阶段还找不到一个更新、更好的方案。这也是胡锦涛总书记使用“探讨”这一概念的原因所在。在可预见的将来,两岸将会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长期不断的探讨、博弈甚至较量与斗争。

第二个政治愿景是“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尽管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不是新主张,但作为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三大愿景之一,写入十八大报告,提出两岸“商谈”建议,则彰显了其非同一般的政治意义。从理论上讲,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符合两岸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应为各方所乐见,但在两岸当前的政治现实下,将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置于区域政治格局下,问题就要复杂得多,就会有外部因素的强烈干扰与影响。马英九早在2008年就提出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但后来却逐步放弃这一主张,对大陆的主张与建议消级应对,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在幕后的强烈施压与反对是关键原因。

此外,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与两岸政治关系联系在一起,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当前,两岸政治互信依然脆弱,政治仍处于对立状态,尤其是台湾当局一直视大陆为最大军事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大政治愿景是“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签署两岸和平协议是中共十七大就提出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主张,即“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十八大报告对达成两岸和平协议的基本主张未变,但在具体措施上与策略上则有所调整,不再以“协商正式结束敌对状态”为前提与条件,而是直接主张“协商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可以说,协商与签署和平协议已成为中共中央对台基本政策与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最重要的政治主张与目标。

当然,商谈与签署和平协议,需要海峡两岸双方有共同意愿,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大陆方面虽然已将签署和平协议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基本的政治主张,但台湾方面则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马英九在2008年的就职演说中虽然提出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并将此写进2012年“大选”时提出的“黄金十年、国家愿景”方案中。然而,这一主张受到了绿营势力的质疑与反对,在其压力下,马当局的立场也开始退缩,至于未来何时签署,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反对“台独”分裂图谋最为艰巨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仅是中共中央的对台方针政策,而且也是海峡两岸的共识,是时代潮流。然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并不牢固,制度性框架尚未建立,特别是还面临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严峻挑战。

上一篇:儿童成人化问题下一篇:激励性课堂氛围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