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

2024-10-27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通用12篇)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 篇1

血府逐瘀汤为清代医学王清任所创制的著名方剂,经现代药理学和临床研究证明,不仅可以治疗胸胁血府诸证,并可治疗周身各部位的血瘀。

1 改变血液凝固性和血液流变性

动物实验证明,血府逐瘀汤可明显降低血液凝固性[1],改变血液流变性。用家兔实验发现,肺泡毛细血管内极少形成微血栓。

2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对心脏保护作用:本方可使蟾蜍、兔心脏明显抑制,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降低心肌耗氧量,亦可增加心肌血流量,增加心肌供氧量,并拮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肌缺血[2]。

3 改善微循环

实验证明本方对微循环障碍大鼠可明显扩张微血管,加快血流速度,增加毛细血管开放数,增加组织灌流量,阻断微循环障碍病理过程并促进其恢复。血府逐瘀汤有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家兔血小板凝聚和促进血小板解聚作用[3],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功能,促使凝血物质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等抗凝物质及时被清除,而全部或部分的消灭血瘀的触发因素。

4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血府逐瘀汤可明显促进小鼠腹腔中巨噬细胞(MΦ)吞噬功能,促进抑制的MΦ吞噬功能恢复。又可抗氧化可的松的免疫抑制作用,对小鼠抗体生成细胞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5 降血脂

本方能降低高血脂症大鼠的血清脂质及肝脏的脂质沉积,经分析,方中理气药能降低高脂症大鼠血清TC、TG、LOL及CH,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脂质的吸收或自身合成,加快脂质的分解,促使血和肝中脂质降低;而活血药可降低肝TC、TG和肝脂数,其机制可以通过增加脂质的外体排泌和向血液转送使肝脂降低,提示本方中理气药与活血药在调节脂体代谢方面具有协调作用。

6 抗炎作用

虽然本方和氢化可的松有抗炎作用,但本方优于可的松。用可松抗炎的同时却减弱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免疫功能;氢化可的松抑制肝外组织蛋白质合成,并促使其分解,使氨基酸进入肝加转化为糖和脂类,而使肝肿大或形成脂肪肝,并使血糖、血脂升高;氢化可的松亦能使肾上腺萎缩。本方无上述可的松缺点,且在抗炎的同时还促进肾上腺增生,调节免疫功能,防止血糖、血脂升高,故本方优于氢化可的松。本方抗炎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无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性惨出,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减少粘连和瘢痕形成,并与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有协调抗炎作用。

本方治疗神经性疾病如神经官能症、三叉神经痛、精神病、感觉异常等亦获显著疗效。其机制虽尚待进一步研究,但通过行气活血化瘀,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作用:促进血肿、水肿吸收,减少炎性渗出而减轻对神经的压迫和炎性物质的刺激;通过舒缩血管改善微循环,一方面改善神经的供血供氧,另一方面也改善过度扩张血管对神经的压迫;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和WBC的吸咐和吞噬功能,减少各种有害物质(如毒素)对神经的刺激,本方各药有直接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本方药理作用非常广泛,如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开发成新形中成药,必会给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崔永忠.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中国医药学报,1993,(5) 25-26.

[2]邓国刚.中药汤剂研究进展.中国医药学报,1991,5(4):33-35

[3]程德新.血府逐瘀汤药理作用研究.北京中医杂志,1993,(6) 39-41.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 篇2

【拼音全码】ShaoFuZhuYuJiaoNang

【主要成份】当归、蒲黄、五灵脂、赤芍、延胡索、小茴香、川芎、肉桂等。

【性状】少腹逐瘀胶囊为胶囊剂,内容物为黄棕色至棕褐色粉末,粉末中可见白色微粒;气微,味辛、微苦。

【适应症/功能主治】活血逐瘀,祛寒止痛。用于血瘀有寒引起的月经不调,小腹胀痛,腰痛,白带。

【规格型号】0.45g*36s

【用法用量】温开水送服,一次3粒,一日3次。

【不良反应】偶见胃肠道不适及轻度皮肤过敏。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儿童用药】

【老年患者用药】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药物过量】

【药理毒理】

【药代动力学】

【贮藏】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包装】每盒36片。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0085

【生产企业】东阿澳东药业有限公司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 篇3

【关键词】 偏头痛瘀血证;血府逐瘀汤结合西药;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18-02

偏头痛多属功能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旨在缓解疼痛及预防复发;但偏头痛呈高发性、具有复发率高及难治性等特点,西医对症治疗难以延缓病情进展。偏头痛多属于中医“头痛”范畴,瘀血不通则痛,是头痛的基础性病机。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及治疗具有积极丰富的经验,通过辨证,采取血府逐瘀汤结合西药治疗偏头痛瘀血证,有利于协同巩固及提高偏头痛瘀血证的治疗效果[1]。笔者旨在探讨偏头痛瘀血证应用血府逐瘀汤结合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期提高其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8例偏头痛瘀血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4例,其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36.8~65.7岁,平均年龄(51.5±3.5)岁;观察组54例,其中男25例,女29例;年龄34.9~66.2岁、平均年龄(52.5±3.4)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辨证标准(瘀血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证候分类,主症:头痛反复,痛如锥刺;兼症:面色晦暗,舌下脉络青紫;舌象,脉象: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涩[2];本研究项目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组病例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合并心、肝、肾等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严重疾病,具有血府逐瘀汤治疗禁忌症;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取西医常规治疗,口服尼美舒利(广东心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415326,规格:100mg×10s),一次0.05~0.1g,每日2次;口服氟桂利嗪(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345762,规格:5mg×12s),一次5~10mg,每日2次;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府逐瘀汤结合西药治疗,血府逐瘀汤: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枳壳、甘草各6g,柴胡3g。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疗程8周。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伴随症状的证候疗效评分,综合评价临床疗效;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证候疗效评分标准,头痛发作次数(以月计算),评分范围2~6分;发作时影响生活,评分范围2~4分;头痛持续时间,评分范围2~6分;头痛伴随症状,评分范围1~3分;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痊愈:偏头痛瘀血证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疗程结束后30d内,病情未复发;显效:疗程结束后,症状积分减少50%以上;有效:疗程结束后,症状积分减少21%~50%;无效:疗程结束后,症状积分减少20%以下;临床总显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治疗总例数×100%[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观察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伴随症状的证候评分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临床总显效率为81.13%,对照组临床总显效率为56.6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偏头痛多属于中医“头痛”范畴,其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多与瘀血密切相关,故头痛瘀血证可为中医辨证治疗偏头痛提供依据。头痛瘀血证以气血运行失常为主要表现,气滞、气虚导致血凝、血滞,瘀血与痰湿互结,导致瘀血内阻,脉络不通,清窍闭阻发为头痛[3]。头痛瘀血证以瘀阻脑窍为主要病机,其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止痛。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府逐瘀汤结合西药治疗;西医常规治疗药物尼美舒利作为非甾体抗炎止痛药、氟桂利嗪可改善颅脑血液循环;观察组临床总显效率为81.13%,显著大于对照组的56.60%(P<0.05);提示应用血府逐瘀汤结合西药治疗偏头痛瘀血证的临床疗效显著,可协同提高西医常规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应用血府逐瘀汤结合西药治疗偏头痛瘀血证,药方血府逐瘀汤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旨在消除瘀血内阻,气机郁滞。在血府逐瘀汤中,桃仁可破血行滞、红花可活血化瘀,共为君药,达到化瘀止痛的效果;赤芍、川芎可协同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可强筯骨,通经络止痛;生地、当归可滋阴补血,清热活血;桔梗、枳壳可行气宽中,调畅气机;柴胡疏肝解郁,与桔梗、枳壳合用,可进一步理气行滞,促血行;上述诸药合用,进活血化瘀血气。许琦[4]研究认为,血府逐瘀汤治疗头痛瘀血证,药方中活血药与理气药相伍,可协同发挥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此外,血府逐瘀汤中,化瘀与养血同施,升降兼顾,有利于调和气血[5]。通过本研究可知,观察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及头痛伴随症状的证候评分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进一步提示偏头痛瘀血证应用血府逐瘀汤结合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抑制病情复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梁天山,吴艳华,徐念,等.正天丸治疗瘀血阻络型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2):23-24.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郭洁云.活血化瘀疏风通络法治疗偏头痛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5):41.

[4]许琦,付全芳.川芎镇痛汤治疗偏头痛38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8):52-53.

[5]郑万利.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偏头痛78例[J].陕西中医,2013,34(6):672-673.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于该院就诊的90例偏头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将其依据用药的不同分为对照组 (n=45) 以及观察组 (n=45) ;所有患者均符合偏头疼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因高血压、脑出血等器质性病症所造成的头痛、患有精神疾病或曾有过精神病史的患者;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11例, 女性患者34例;患者年龄为17~42岁, 平均年龄 (26.9±2.1) 岁;患病时间:2个月~5年, 平均患病时间 (2.3±0.4) 年;头痛强度分级:I级 (轻度) 11例, II级 (中度) 17例, III级17例;对照组:男性患者13例, 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龄为15~45岁, 平均年龄 (27.2±2.2) 岁;患病时间:3个月~6.5年, 平均患病时间 (2.4±0.3) 年;头痛强度分级:I级 (轻度) 12例, II级 (中度) 15例, III级18例;所有患者均存在脑血管痉挛现象;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头痛严重程度等方面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 故该次研究具有可行性。该次研究目的及方法均已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其均为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 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用法用量:口服, 3次/d, 40 mg/次; (药品规格:20 mg/片,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10040) 。

(2) 观察组:采用通心络胶囊联合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用法用量:通心络胶囊:3次/d;4粒/次 (药品规格:0.26 g/粒;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19980015) ;血府逐瘀汤药方:当归、川穹各20 g, 桃红、赤芍、红花、各15 g, 牛膝、桔梗、枳壳各12 g, 柴胡10 g, 甘草6g;用水煎服;1剂/d;3次/d;每次100 m L。

(3) 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一个治疗周期, 两个疗程后对比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年内采用电话随访形式调查病症复发几率。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疗效评价标准[3]:患者头痛症状以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且脑电图、脑血流图等相关检查结果均为正常, 1年内未有复发则可判断为显效;患者头痛以及伴随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且脑电图、脑血流图等相关检查结果显示有明显好转, 治疗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则可判断为有效;上述症状均未有明显改善或病情有加重迹象则可判断为无效, 该次研究将以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

(2)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病症的复发几率。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所得所有数据均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百分率 (%) 表示。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8%,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4%, 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39;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复发几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0.0%,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为13.3%, 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428;P<0.05) ;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6.7%, 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为22.2%, 两组数据的对比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05;P<0.05) , 见表2。

3 讨论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病症, 其具有周期性以及顽固性。在西医看来该病症主要是因为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以及血管、神经功能失调等原因所导致。因临床医学对该病症的诱发因素并未完全明确, 故止痛是西药治疗的主要方式。大量临床研究表明, 西药治疗虽具有暂时性镇痛疗效, 但治疗后复发性较强[4]。

偏头痛在中医看来属于“头风”范畴, 头是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处, 故不论是外邪入体还是内伤均会通过经血脉络直接 (或间接) 影响到头部, 从而诱发头痛。秦光成、方之勇等人的研究结果曾认为偏头痛属于慢性病症, 所谓“久病入络”, 入络则会导致气血瘀阻, 从而导致偏头痛的发生[5,6]。通心络胶囊是依据中医经络原理制成, 内含人参、全虫、水蛭、蜈蚣、蝉蜕、土鳖虫、赤芍以及冰片等药物, 其具有活血化瘀、通络益气的功效。而血府逐瘀汤中所含有的当归、川穹、桃仁、牛膝、柴胡、红花等药则可达到祛淤止痛、疏肝利气等作用, 从而达到治标治本、气血畅通、通则不痛的功效。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使用通心络胶囊联合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 对照组则使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 从研究结果中可以较为明显看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 为97.8%;以及服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0%)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从随访结果看来观察组患者的复发几率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 故笔者认为通心络胶囊联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偏头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该次研究结果与左宣恭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7,8]。韩知等[9]在临床研究中也使用了通心络血府逐瘀汤对偏头痛进行治疗, 从结果中看, 患者总有效率达到98.25%, 说明其疗效显著, 这与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将通心络血府逐瘀汤用于偏头疼的治疗当中临床效果显著, 且不良反应发生几率、病症复发几率较低, 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故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贺念.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256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 2014, 33 (345) :278.

[2]王维, 陈兴旺, 陈春富, 等.左乙拉西坦预防难治性偏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4 (3) :172-175.

[3]王双玲, 岳振东, 李雪梅, 等.小柴胡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偏头痛31例[J].陕西中医, 2013, (10) :1307-1308.

[4]冯超英, 陈点点, 于洋等.偏头痛预防性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 2014 (10) :1352-1356.

[5]秦光成, 陈力学, 周冀英, 等.慢性偏头痛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1, 17 (3) :176-178.

[6]方之勇, 佘一明.中医药治疗偏头痛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 2012, 43 (12) :67-69.

[7]左宣恭.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偏头痛64例[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2, 23 (4) :63-64.

[8]冯云萍, 郭鸿, 平高华, 等.活血通络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6) :773-774.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 篇5

【处方】当归9~15克 熟地6~9克 白芍(酒炒)6克 川芎3克 肉桂6克 桃仁3克(去皮)红花(酒炒)2.4克

【功能主治】养血化瘀。治妇人血瘀形成,在脐腹之下,作痛喜按,身体素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加酒服。

【摘录】《会约医镜》卷十四

【处方】当归3-5钱,熟地2-3钱,白芍(酒炒)2钱,川芎1钱,肉桂2钱,桃仁1钱(去皮),红花(酒炒)8分。

【功能主治】血瘀成形,在脐腹之下作痛,喜按而虚者。

【用法用量】水煎,加酒服。

【摘录】《会约》卷十四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 篇6

【摘要】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顽固性失眠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刺五加片、地西冸片等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结果:治疗组患者13例痊愈,28例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8例痊愈,17例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患者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顽固性失眠;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86-01

中医学中失眠称之为“不寐”。失眠症状较轻,其具体表现为难以入睡,睡后易醒;情节严重的表现为彻夜不能入眠。笔者对我院收治的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采取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30~57岁,病程3~12个月;对照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31~58岁,病程2~15个月。排除药物因素、身体疾病、精神疾病等导致失眠的患者[1] 。治疗组患者在接受本次治疗之前,停止西药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依据《神经病学》(第六版)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①难以入睡、多梦、易醒、觉醒次数频繁,总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②白天经常感觉疲劳、头晕,注意力无法集中。③多导睡眠图表明:睡眠潜伏期在30分钟以上,每晚实际的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觉醒时间在30分钟以上。④排除由于躯体、精神以及神经等疾病所引发的失眠。

1.3治疗方法对治疗组患者采取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即以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药方为:桃仁15g,赤芍12g,红花10g,当归15g,川芎12g,生地15g,生甘草6g,牛膝12g,丹参20g,柴胡10g,枳壳15g,夜交藤30g[2]。患者伴有痰浊症状的,加姜半夏10g。针对肝脾不调患者,加薏苡仁30g,桔梗10g,紫苏梗9g。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患者服用刺五加片,口服,每日2次,每次3片;地西冸片5mg,睡前服用。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一个疗程2周,结束2个疗程之后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判定[3]。

1.4疗效判定[4]依据中医失眠症候疗效评价量表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所规定的疗效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痊愈:减分率≥75%,总睡眠时间高于6小时,入睡时间低于30分钟,少梦;满意睡眠质量,睡醒之后身体没有不舒适感,无需借助催眠药物。显效:减分率≥50%;睡眠质量显著好转,总睡眠时间至少增加3小时,比较满意睡眠质量,白天没有倦怠感,催眠类药物的使用剂量较少,身体不舒适感有所好转。有效:减分率≥25%,总睡眠时间至少增加2个小时,催眠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并未过半,身体不舒适感得到一定的缓解。无效:减分率<25%,催眠类药物使用剂量与失眠症状与治疗之前相比,没有出现好转,甚至症状加重。

1.5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患者13例痊愈,28例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患者8例痊愈,17例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失眠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不一,症状较轻患者,难以入睡,入睡之后容易醒,醒之后再次入睡时间较长,或者是无法入睡[5];症状比较严重的患者,往往是彻夜无法入睡。失眠症状既可以单独存在,同时也能和其他症状一同发生,例如眩晕、头痛以及心悸等。不寐出现的病因极为复杂,虚实不一。病理变化总的属于阴阳失调、阴衰阳盛、阳不入阴等。因失眠的病因具有复杂性,往往出现用药不适当,以致迁延病情,难以治愈,情况严重的甚至十多年都被失眠所困扰,睡眠质量较差。久病必定入络,久病必有瘀血。因此,长时间失眠且无法治愈的患者,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应当适度增加活血化瘀的药物。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能够对患者的血液流变性进行有效的改善,使全血的粘度下降,降低红细胞的压积与血小板的聚集,促使胆固醇水平与纤维蛋白原水平下降。方中川芎具备镇痛、镇静以及解痉等功效,有助于加速患者入睡速度,加深睡眠,延长睡眠时间。在本组60例患者中,采取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德仁.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59例[J].陕西中医,2009,30(8):1023-1024.

[2]陈春亚.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失眠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8):60-61.

[3]白宇明,魏国义.活血化瘀中药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2013,8(4):561-563.

[4]徐大鹏.活血化瘀中药之药理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2,(15):358.

[5]辛荣柏,董志.养血安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症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2-83.

血府逐瘀汤临床验案举隅 篇7

1 更年期综合症

郎某, 女, 53岁, 2年前绝经后出现面部烘热、心烦、易怒、自汗、盗汗、失眠、阵发心悸、坐卧不安、时欲哭泣、下阴瘙痒, 不能正常工作。服用更年康、坤宝丸、六味地黄丸均未获明显疗效。血压、心电图未见异常, 检测雌激素水平下降, 确诊为更年期综合症。诊见脉弦涩, 舌质红降, 舌尖舌边有紫痕, 汗出如水洗, 辩证为肝肾两虚夹血瘀气滞, 治以活血化瘀, 调和阴阳。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味, 每日1剂, 水煎服。服5剂, 自汗、盗汗、心烦、易怒症均减, 外阴瘙痒未见明显好转, 上方加黄柏15g继服5剂, 诸症明显好转, 上述方剂微调剂量, 继服10剂, 诸症消失, 获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2 顽固性呃逆

金某, 男, 45岁, 阵发呃逆年余, 经常发作, 近月余症状加重, 呃声连连, 呃声有力, 夜间加重, 不能入睡, 同时伴有腹痛, 胸闷, 针刺样痛。曾施针灸, 西药解痉药, 未有明显控制。诊见脉沉涩, 面色晦暗, 舌质黯, 苔腻, 便秘结。辩证为痰湿阻隔, 胃气上逆, 痰气交阻, 血瘀气滞。治以活血化瘀, 理气消痰。治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每日1剂, 水煎服。服5剂后呃逆症状明显减轻, 继用上方10剂获愈。嘱其服用保和丸月余, 随访年余未复发。

3 痫症

谭某, 男, 70岁, 2年前患脑出血在市医院救治获愈。但此后即发生不定时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口吐白沫、口唇青紫、手足抽搐, 持续时间约5~10min。苏醒后头晕头痛, 或伴纳差, 呕恶便秘。曾先后到省州二级医院求治, 均诊为脑出血引发的癫痫, 屡用中西药及针灸治疗, 收效甚微。查除上述病症外尚有胸脘痞闷, 便燥结, 脉弦涩, 舌质紫黯, 舌苔黄燥, 辩证为肝阳载淤血及痰浊上闭清窍, 阻滞脉络。治以平肝熄风、涤痰开窍。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每日1剂, 水煎服。服上方15剂, 发作次数减少, 头痛头晕症状减轻, 便燥结症状消失。守上方略加减继服月余, 病症偶然发作, 改原方为散剂, 5g/日3次冲服。服用3个月, 病基本获愈。年余随访未复发。

4 胸壁神经痛

崔某, 男, 49岁, 2年前劳作时胸部曾挫伤, 不治自愈, 后阵发胸部刺痛如岔气状, 痛时呼吸困难, 呈浅呼吸状态, 休息后症状缓解, 夜间较重, 近半年发作次数频繁, 服用止痛药、活血药症状稍有控制, 未能治愈。理化检查未见异常。诊见胸部无变化, 无切痛, 舌黯, 边有瘀斑, 脉弦涩。辩证为血瘀气滞, 经脉阻滞, 不通则痛。治以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每日1剂, 水煎服。服5剂, 疼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 守上方继服10剂痊愈。

5 溃疡性结肠炎

张某, 女, 43岁, 患腹痛腹泻2年余, 时轻时重, 反复发作, 曾屡用西药治疗。均未彻底好转, 2个月前因饮食不当, 导致腹泻加重, 遂延中医治疗。诊见腹痛, 大便日4-6祛胞 (+-) , 脓球 (+) , 乙状结肠镜检查, 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诊见舌苔质红, 舌体有瘀点, 苔黄而微腻, 脉沉涩。辩证为血瘀肠络, 湿热蕴结。治以活血化瘀, 祛湿清热。方用血府逐瘀汤化裁.每日1剂, 水煎服。服7剂, 大便日2~3次, 腹痛减轻, 继服7剂, 大便转黄, 日1~2次, 伴有纳差。守原方酌加健脾开胃之药, 继服旬日, 诸症消失, 大便化验阴性。嘱其注意饮食调节, 观察年余未复发。

6 体会祖国医学认为,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无论何病, 日久均可使阴阳失调, 脏腑失和而形成血瘀证

血府逐瘀汤源于《医林改错》, 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组成。原治胸中血府血淤诸症。本方功能虽云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 但同时具有活血化瘀而不伤血, 疏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实寓活、疏、养、利为一体, 升清降浊, 开阖并用。故临床应用本方的关键, 不论何症, 只要具备血瘀气滞, 脉络不通之脉症者, 皆可用之。但必须详审病症, 谨守病机, 灵活化裁, 方可立竿见影, 而奏异病同治之功。

摘要:目的 临床应用血府逐瘀化裁治疗各种病因引起的血瘀气滞, 脉络阻滞疾病。方法 临床中治疗的各种疾病均有血瘀症状或血瘀气滞引起的各种症状。结果 血府逐瘀汤不仅具有活血化瘀, 行气止痛的功效, 同时具有活血化瘀而不伤血, 疏肝解郁而不耗气的特点。实属活、疏、养、利为一体, 升清降浊, 开阖并用。临床应用之治疗一些疾病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临床应用血府逐瘀汤的关键病机是血瘀气滞, 脉络不通。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血瘀气滞,脉络不通

参考文献

[1]张有和.状态医学-中医学的现代概念[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3 (3~4) :1.

血府逐瘀汤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7月收治的104例偏头痛患者, 均符合《头面部疼痛诊断治疗学》中的相关标准[1],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中, 男19例, 女31例;年龄19~59岁, 平均 (36.0±3.5) 岁;病程2个月至16年, 平均 (4.5±1.0) 岁;发作频率4~15次/月, 平均 (7.5±1.0) 次/月。观察组54例, 其中, 男20例, 女34例;年龄20~59岁, 平均 (36.2±3.0) 岁;病程3个月至15年, 平均 (4.8±0.9) 岁;发作频率4~14次/月, 平均 (7.3±0.8) 次/月。所有患者均排除有内科疾病、高血压及明显精神心理因素。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50例常规给予西比灵胶囊, 5~10mg, 每日睡前口服;观察组54例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当归、生地各9g, 桃仁12g, 红花9g, 枳壳、赤芍各6g, 柴胡3g, 甘草3g, 桔梗4.5g, 川芎4.5g, 牛膝10g, 水煎服。失眠多梦加枣仁15g, 便秘加大黄6g。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 服药期间不合用其他镇痛药物。

1.3 观察项目及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发生情况, 根据参考文献[2]制定疗效标准, 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及无效, 以前三者之和合计为总有效。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脑血流图恢复正常, 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 6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头痛症状基本消失, 部分脑血流图恢复正常, 坚持一般工作, 但遇精神刺激偶有复发;有效:头痛比原来减轻1/4, 脑血流图改善不明显;无效:头痛症状无改变或暂时减轻。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所得数据均代入SPSS13.0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8.1%,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1。

[例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副作用

对照组患者服药后, 1例出现嗜睡、口干, 1例胃肠道不适, 但症状轻微不影响治疗, 且症状自行缓解。观察组无明显副作用发生。两组所有病例服药前后血压、脉搏均未出现规律性变化, 其他辅助检查未发现异常。

3 讨论

偏头痛在中医理论上认为其属于“头痛”、“头风”、“厥头痛”等范畴, 表现为发作性的偏侧搏动性头痛, 伴恶心、呕吐及羞明, 经一段间歇期后再次发病。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从古至今, 各个医家对偏头痛的发病原因皆认为主要在感受外邪, 情志内伤, 饮食不节, 久病致瘀的基础上造成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 风袭脑络, 痰浊阻滞, 瘀血阻络所引起[3,4,5]。在经络辨证上, 主要是六淫之邪伤及三阳经, 而其中又以少阳经、太阳经为多见;内伤是由于肝郁肝火伤及阴络, 肾阴肾精亏虚导致脑海失养, 脾失健运致气血亏虚或痰浊内生阻于经络而致病。本研究中采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的观察组获得更好的疗效, 且副作用少。该方剂由桃红四物汤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 合四逆散 (柴胡、枳壳、甘草、赤芍) 加桔梗、牛膝而成, 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 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6], 其能够改善微循环, 并可防止由于微循环紊乱而致的血压急剧下降, 即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量的效应[7], 因此能够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 血府逐瘀汤治疗偏头痛有较佳的临床效果, 且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关注。

参考文献

[1]陈宝田.头面部疼痛诊断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0-67.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01.

[3]万琪, 杨芬.偏头痛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医师进修杂志, 2005, 4 (28) :3-4.

[4]杨森, 王虎, 王琦, 等.小剂量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6, 3 (3) :267-268.

[5]戴慎, 薛建国, 岳沛平.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200.

[6]刘剑刚, 徐洁, 董国菊, 等.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分子表达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23 (1) :29-30.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共80例, 依照就诊先后顺序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性22例, 女性18例;年龄40~80岁, 平均年龄 (53.7±4.8) 岁。对照组男性21例, 女性19例;年龄40~80岁, 平均年龄 (52.9±3.8)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予以常规西医治疗, 视患者病情酌情予以35~45mg奥扎格雷钠针+250m 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1次/天[1], 同时根据患者病情辅助其它常规急性脑梗塞药物治疗, 注意治疗过程中保持患者呼吸畅通;给予全面营养支持, 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随时监测患者颅压及脑功能, 发现颅压上升立即使用物理方法及其它方法降颅压[2];监测并维持血糖、血压, 防止治疗过程中的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

1.2.2 治疗组

予以对照组同等的基础治疗, 同时加用黄芪加血府逐瘀汤治疗。药方组成:黄芪50~65g, 红花13~16g, 川芎27~32g, 地龙13~17g, 枳壳8~12g, 柴胡9~12g, 甘草11~14g, 赤芍27~31g, 桔梗5~8g, 生地黄19~22g, 牛膝13~16g, 当归17~20g, 桃仁12~14g[3]。1剂/天, 早晚水煎服, 共400m L, 每次200m L, 1个疗程为7天, 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表现、生命体征变化、中医证候表现、血脂指标变化情况。

中医证候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中医临床症状表现消失, 相关证候积分降低95%以上为痊愈;中医临床症状表现改善明显, 证候积分降低70%以上[4]为显效;中医临床症状表现得到控制, 证候积分降低30%以上为有效;临床中医症状表现未见改善或加重, 证候积分降低度未达30%为无效。

综合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与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0%以上[5]为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89%为显效;评分降低18%~45%为有效;评分降低18%以下或上升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比较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生活能力积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 (P<0.05) ;治疗组三项评分治疗后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痊愈7例 (17.5%) , 显效22例 (55.0%) , 有效9例 (22.5%) , 无效2例 (5.0%) ;对照组痊愈1例 (2.5%) , 显效17例 (42.5%) , 有效10例 (25.0%) , 无效12例 (30.0%) , 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5.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 (P<0.05) 。具体见表1。

2.2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两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血脂水平对比情况见表2。

(±s, 分)

(±s, mmol/L)

2.3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治疗组综合疗效:痊愈7例 (17.5%) , 显效19例 (47.5%) , 有效10例 (25.0%) , 无效4例 (10.0%) ;对照组痊愈1例 (2.5%) , 显效14例 (35.0%) , 有效12例 (30.0%) , 无效13例 (32.5%)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 (P<0.05) 。

3 讨论

急性脑梗塞属中医“中风”范畴, 中医临床常见气虚血瘀症状, 一般认为系饮食起居失衡所致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 中医临床治疗以血瘀为治疗之标、气虚为治疗之本。

血府逐瘀汤源于清代, 一直以来是治疗中风的一剂良药, 本次研究在血府逐瘀汤的基础上加用黄芪以补益肺脾之气, 桃红可活血、养血、化瘀, 牛膝、枳壳、桔梗等药可通脉、理气, 加用当归、红花活血、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降血脂, 川芎、丹参可增强活血通络之效、改善脑部血液流通, 另外, 丹参还可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增强机体免疫力[6];川芎及地龙中的活性成分均可软化血管, 抑制血栓形成, 降低红细胞聚集度及血液黏稠度, 多药合用, 益气活血、通络化瘀之效极佳。

本次研究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辅助黄芪加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脑梗塞, 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血脂各项指标得到改善, 中医证候、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改善。急性脑梗塞临床治疗选用常规西医治疗加黄芪及血府逐瘀汤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疗法。

参考文献

[1]贾满仓.黄芪加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12, 27 (5) :904-906.

[2]陈晓醒.血府逐瘀汤加水蛭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2011, 20 (11) :1839-1840.

[3]胡方方, 李东风, 谢静芳, 等.血府逐瘀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 (9) :1069-1070.

[4]乔淑茹.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举隅[J].光明中医, 2012, 27 (11) :2296-2297.

[5]南晋生.畅达活用血府逐瘀汤举验[J].中国民间疗法, 2012, 20 (4) :10-11.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 篇10

关键词:慢性荨麻疹,血府逐瘀汤加味,咪唑斯汀,胸腺素注射液

近年来, 我们利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 (CU) ,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11月收治慢性荨麻疹患者90例, 男40例, 女50例;年龄5~66岁, 平均35.1岁;病程2个月~3年, 平均1.8年。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25例;年龄5~64岁, 平均34.8岁;病程3个月~3年, 平均1.7年。对照组中男21例, 女24例;年龄5~66岁, 平均35.6岁;病程2个月~3年, 平均1.9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咪唑斯汀10mg/日口服, 胸腺素注射液6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血府逐瘀汤加味, 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血府逐瘀汤加味方药组成:地龙30g, 丹参20g, 桑寄生15g, 牛膝12g, 杜仲12g, 生地10g, 川芎10g, 红花10g, 桃仁10g, 当归10g, 生甘草6g, 枳壳3g。

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6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中医学称慢性荨麻疹为瘾疹, 又称风疹块。治疗方法和时机也不尽相同, 临床上主要应用组织胺受体拮抗剂第二代药物、白三烯受体抑制剂、环孢素和激素等, 尚缺乏针对病因治疗的药物[1]。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机理主要和风有关[2]。我们根据“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的中医理论, 认为慢性荨麻疹发病, 外感、饮食、情志等只是诱因, 瘀血才是其发病的病理基础。瘀血不化, 遇外因则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笔者认为瘀血慢性荨麻疹的“宿根”, 遂从瘀血立论, 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本病。方中川芎、当归、赤芍、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生地黄凉血清热, 滋阴养血, 有活血而能生新血;柴胡疏肝解郁, 升达清阳;牛膝祛瘀通脉, 引血下行;积壳、开胸利气;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 活血祛瘀无伤血之虑, 行气利气无燥热之弊, 气行瘀自去。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66.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显著,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毛旭, 王俊志, 刘宪刚, 等.蝉蜕宁荨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医药信息, 2010, 27 (1) :84-85.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 篇11

【关键词】关键词 血府逐瘀片,血瘀型高血压,硝苯地平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74-01

【Abstract 】 Objective: Study the effect of treating blood stasis hypertension with nifedipine and Xuefu Zhuyu tablets. Methods: Choose 60 patients suffered blood stasis hypertension to divide into study group with Xuefu Zhuyu tablets 2-3/tid, nifediping 10-20mg/tid, while controlled group with nifedipine 10-20mg/tid only. Compare with two groups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ere respectively 96.7% and 80.0%, and there wa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tatistically. Conclusion: Xuefu Zhuyu tablets combining nifedipine to treat blood stasis hypertension could low blood pressure effectively.

【Key words】 Xuefu Zhuyu tablets, blood stasis hypertension, nifedipine.

瘀血阻絡型高血压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为头痛且痛处固定不移如针刺、眩晕健忘、心悸、失眠、胸闷、心痛且痛处固定如针刺,重者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涩。血府逐瘀片功效为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缓解改善血瘀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治疗,我科对此类患者在常规应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血府逐瘀片,观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按照中医辨证为血瘀型高血压及按照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联盟(WHO / ISH )高血压诊断标准[2] 选择门诊及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43-72岁,平均(54.6±6.8)岁,病程3 ~ 27年;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41-74岁,平均(55.2±7.0)岁。排除有严重心、脑、肝、肾等功能障碍性疾病及继发性高血压者。

1.2 方法:入选者治疗前停用所有降压药物 2周 。两组治疗开始时每天均口服硝苯地平 10mg/ti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片 4-6片 /Bid。 每周监测坐位血压 4次 , 如 2周后血压仍未降至正常 (140 /90mmHg), 则硝苯地平增至 15-20mg, 疗程共 4周。治疗期间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 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率及心电图测定。

1.3疗效评定 : 显效 , 舒张压下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 20 mmHg以上 ,但未达正常。有效 , 舒张压下降 10~ 20mmHg, 但未达正常或收缩压下降 30 mmHg以上。无效 , 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为显效加有效。

1.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 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2. 1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0.0%,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对照组中发生面部潮红5例、踝部水肿4例、皮疹2例及头痛1例;治疗组出现踝部水肿4例、头痛1例、面部潮红1 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治疗组( P<0. 05)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n,%)

2. 2 4周后,治疗组降压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血压比较(mmHg x±s)

注:*组内比较P<0.05

3. 讨论

高血压久病患者可导致瘀血内结,脉络瘀阻。在治疗瘀血阻络型高血压时应坚持活血化瘀、通窍止痛的原则。血府逐瘀片是根据王清任的名方血府逐瘀汤制成,由桃仁、红花、丹参、川芎、当归、牛膝、枳壳、赤芍、桔梗、生地、柴胡、甘草组成,用于瘀血停滞胸中而见胸痛、头痛,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干呕、烦急、心悸失眠、午后潮热,或唇舌紫暗、舌有瘀点、脉弦涩等症。现代研究表明血府逐瘀汤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外周血管;改善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和对内皮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3-4],能够防治由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脑、肾等脏器的损伤。本实验结果显示中医辨证为血瘀型的患者加用血府逐瘀片,可有效降低血压,与单用硝苯地平治疗有显著差异性,且治疗组副作用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笔者认为血瘀型高血压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可长期联用血府逐瘀片更能有效控制血压,且能减小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2004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华心血管杂志,2004, 32( 12) : 1060-1064.

[2] 周和, 伍爱婵. 高血压病的诊断进展[ J]. 新医学, 2000, 31( 1): 45- 47.

[3] 王征, 李玲等. 血府逐瘀汤的现代药理学研究.[J] 中成药研究,2007(7):29-30

血府逐瘀汤临床应用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1] (ADA) /WTO (1997年) 制定的糖尿病标准, 伴有24h尿蛋白定量>0.5g, 尿蛋白排泄率 (VAER) >200μg/min;并排除其他肾脏疾病导致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符合入选的标准糖尿病肾病患者86例, 其中男65例, 女21例;年龄41岁~78岁, 平均年龄56.3岁;糖尿病病史4年~13年, 平均5.6年;伴有冠心病41例, 高血压78例, 高血脂69例, 脑血管疾病24例。将本组病例分为治疗组43例, 对照组43例, 2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程度上无差异, 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及饮食调整, 糖尿病饮食方案, 同时给予优质低蛋白;根据病情给予口服或应用胰岛素等治疗, 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收缩压控制在<140 mm Hg, 舒张压控制在70~80 mm Hg;同时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将血脂指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每日1副, 水煎服分2次温服, 1个疗程4周, 连续应用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对24 h尿蛋白定量、VAER, 血尿素氮 (BUN) 、血肌酐 (Cr) 进行比较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疗期间无中途退出病例, 对2组病例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24 h尿蛋白定量、VAER, BUN、Cr检测并进行比较观察, 治疗组治疗后观察指标改善显著, 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糖尿病发展缓慢, 病情迁延, 病变初期以气阴两虚为主要病机, 随着病情发展阴损及阳、阴损气耗, 阴阳俱损;气虚不能行血、阴虚则血虚, 血液瘀滞, 气血失和, 可以见到舌质暗紫、舌下筋系痕紫等瘀血之象。现代医学认为, 糖尿病高血脂、高血糖造成血小板高黏附率, 血液呈高凝状态, 纤维蛋白原增高, 造成循环功能不良, 肾微循环障碍, 肾血流量下降, 肾小球硬化, 出现糖尿病肾病及造成糖尿病肾病加重。

血府逐瘀汤是王清任[2]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证而设, 为桃红四物汤和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 具有活血化瘀而不伤血, 疏肝解郁而不耗气特点。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 四逆散行气和血而舒肝, 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 桔梗开肺气, 促进气机升降。本方共奏养血和血、活血化瘀、调理气机之功, 气行则血行, 瘀血者自祛。现代药理研究[3]证实本方可以显著改善微循环、毛细血管开放量增加, 降低血液黏度, 双向调节血管, 改善肾单位血流, 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通过对2组病例观察内容比较, 采取血府逐瘀汤的治疗组在肾脏功能、尿蛋白排泄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治疗对照组, 充分说明糖尿病肾病治疗过程中应用血府逐瘀汤辅助治疗可以达到改善肾脏血流、改善肾脏功能、阻断和缓解疾病发展作用, 是良好的辅助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糖尿病肾病患者86例, 分为治疗组43例采用常规治疗联合血府逐瘀汤, 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治疗。结果 2组病例治疗2个疗程后24h尿蛋白定量、尿蛋白排泄率 (VAER) , 血尿素氮 (BU N) 、血肌酐 (C r) 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糖尿病肾病治疗过程中应用血府逐瘀汤辅助治疗可以达到改善肾脏血流、改善肾脏功能、阻断和缓解疾病发展作用, 是良好的辅助治疗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血府逐瘀汤,临床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蓝恭洲.血府逐瘀胶囊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 2002, 19 (1) :117-119.

[2]许济群.方剂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148.

上一篇:视点关系下一篇:建筑经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