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主义

2024-10-04

创新主义(精选12篇)

创新主义 篇1

沃卓斯基兄弟和提克威合拍的电影《云图》自上映以来, 褒贬不一。然而《云图》这部电影在结构上的尝试可谓大胆, 从影片的叙事结构到空间的切换和组合都尝试的更多更深入。《云图》在众多电影试图取悦观众时, 没有走一条中规中矩的道路, 更多注重的是电影的实验与创新。

一、环环相套的梯形结构

《云图》一共讲了六个故事, 其中每一个故事看似独立但又有秩序地运行, 呈现了一种逐渐上升的梯形结构, 梳理后的结构由1850年律师的航海经历——1936年音乐家罗伯特·费罗比舍与西克史密斯的故事——1975年女记者路易莎的故事——2012年出版商卡文迪什在老人院的经历——未来世界星美451的故事——人类灭亡后先知人和原始人从地球走向外星球的故事这六个故事构成。这六个故事中每一个故事的前进必须以前一个故事为铺垫。在电影中, 故事和故事之间的发展呈波浪式, 一个故事先达到高潮, 另一个故事也发生冲突, 此起彼伏。整个影片的结构不仅相互相互依存, 环环相套, 而且构成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的节奏感, 与影片中的《云图六重奏》暗自呼应。

这六个故事之间环环相套, 随着时间的递进而逐渐上升, 形成了浩瀚宇宙中一幅宏伟的云图。这种结构不光呼应了时间, 并且与主题紧紧相扣, 在律师亚当·尤因航海归来, 决心加入废奴运动, 对岳父说道, 没有众多的水滴, 又何来汪洋呢?这六个故事恰恰犹如人类奋斗历史上的每一滴水滴, 尽管每一滴的作用微乎其微, 但每一个故事都在推动者另一个故事的发展, 推动整个人类的发展, 正如卡文迪什拍摄自己在老人院的经历时没有想到激发了克隆人的反抗意识 ;星美451在发表自己的言论时没有想到日后会被河谷人尊为神灵。这六个故事组成的线形结构既是《云图》在形式上的尝试, 又与内容主旨暗自呼应, 缓和了单纯的形式美感造成的内容空洞。

二、空间的转换与组合

《云图》的叙述时间并未遵循故事发展的时间, 为了增加电影的形式感, 采取了将各个故事的顺序打乱, 将每个故事剪辑成片段再重新拼接的蒙太奇手段。故事时间是一条按时间排列由六个故事组成的线形结构, 而在《云图》的叙述时间中, 刚开始先由最后一个故事, 即人类衰亡以后幸存的河谷人扎克里讲述故事开始, 以一种倒叙的方式开始了六个故事。

影片开头将六个空间抽出一点线头各自平行地开始, 各自逐渐推进。由最后一个故事转向1850年, 又由1850年转向1975年, 再转向2012年, 之后又回到1936年……但是影片似乎并不满足于这样并列式的结构, 这样的结构也并不能充分地将整个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于是在影片中有时巧妙地从一个故事过渡到另一个故事 :在未来世界, 星美451和幼娜偷看一部残缺的电影, 而这部电影正是前一个故事中出版商卡文迪什将自己在老人院的经历拍成的影片, 镜头自然而然地转向了前一个故事。等前一个故事讲完, 又转向了未来世界, 正好是星美451看完这部电影, 这成为一种戏中戏结构, 给人一种现实与虚幻互相颠倒, 戏如人生, 人生如戏的无尽之感。导演“遵循视觉心理的逻辑, 将不同时空、场景的事件安排组合起来, 以视觉的合理性弥合了事件的断裂。”【1】在两个故事之间, 衔接往往借助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来让两者之间顺利地转换。比如说, 路易莎的故事中刚刚接到电话, 此时转向另一个画面, 卡文迪什正在打电话。此时, 电话成为两者转换的过渡物。另外, 电影中“运用‘闪回’, 把现在、过去和未来交织起来, 形成时空交错”【2】。在1936年, 1975年和2012年中的故事, 西克史密斯和卡文迪什分别都有在火车上阅读的场景, 西克史密斯读的是与罗伯特的信件, 而卡文迪什读的是一份稿件, 两人在阅读中都回忆起以往的场景, 在不断的回忆与现实的交叉中闪现。这两处的叙事结构都以回忆将过往与现在联系起来, 三个故事通过两个人的回忆连接在一起, 使故事既是镜片结构本身, 又是故事中人物的回忆。除此之外, 影片采取了首尾呼应的方法 :开头让河谷人扎克里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始, 结尾又以扎克里讲完故事收场, 将全片聚拢在一起。

《云图》以多种形式将故事的多个空间组合起来, 使故事之间的联系逐渐清晰, 在不断的空间转换中, 电影通过人物内心独白使人透过重重影像看到电影深怀的主旨。电影中的人物亚当·尤因, 罗伯特·费罗比舍, 西克史密斯, 路易莎, 卡文迪什等都扮演着水滴的角色, 在历史长河中, 这些人看似无用的努力最终在无意识中改变了人类的行走轨迹, 在电影的空间转换中, 这种具有使命感和史诗感的进程被强化。可以说, 《云图》采用的结构显现并加深了影片的意义所在。

《云图》由小说改编而来, 在电影和小说的转换之中, 很自由的叙事受到了限制, 时间的限制使很多情节并不能完全地展开, 因此结构上的巧妙安排成为电影的重中之重, 《云图》的结构大胆地进行了多重空间之间转换与组合的尝试, 用独特的结构成就了一个复杂的故事, 将之呈现出来, 并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融合, 是一部值得借鉴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洪仲煌.影视剧诗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年, 第1版

[2].汪流.电影剧作结构样式[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 第1版

创新主义 篇2

创新要敢于破除教条主义束缚。教条主义的特点就是唯书唯上不唯实,不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不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公开申明,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但不能搞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我们要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外包括西方国家先进的东西,但也不能搞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既不能搞“土教条”,也不能搞“洋教条”。一切都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当前,在一些干部包括一些领导干部身上,学风不正的现象仍然存在。有的缺少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认为学不学无所谓。有的学习不认真,不深入,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没有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有的照本宣科,不去用或者不会用理论武器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等等。因而在思想上陷入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的泥淖,在工作上滋生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僵化保守有余,开拓创新不足,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我们要同一切形式的教条主义进行斗争,克服其束缚。

创新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但在新形势下,有些同志背离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有的认为自己是比群众高明的“精英”;有的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有的养尊处优,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不愿做艰苦细致的工作;有的即使人下去了,也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

要针对这些严重贻害党的事业的行为积极主动地深入到群众生动的实践中去,发现、学习、总结、支持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使之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工作指导原则和创新观点,丰富我们的理论,发展我们的理论。

腾讯:拿来主义的创新 篇3

2012年互联网上流传一则微博:优酷土豆合并了。苹果看了一眼安卓,蒙牛看了一眼伊利,麦当劳看了一眼肯德基……欢迎接龙……

互动话题:腾讯式的“拿来主义”能被复制吗?

微博之下有一条神回复:MSN看了一眼腾讯,IE看了一眼腾讯,360看了一眼腾讯,迅雷看了一眼腾讯,搜狗看了一眼腾讯,暴风影音看了一眼腾讯,三国杀看了一眼腾讯,CS看了一眼腾讯……

世人看待腾讯,开始从“抄袭大王”、“中小企业创新的天敌”,转向“创新的标杆”。曾经因为腾讯推出QQ团购网而如坐针毡的美团网创始人王兴坦承:“创新并不一定要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产品,创新也可以是对已有的产品进行改良,使得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等。我想腾讯众多的产品就是经过了这样的创新,并利用拥有庞大的用户数的优势创造出现今的腾讯。”

拿来之后进行渐进式改良

或许是腾讯在拿来之后细微而贴心的创新,使得近年来互联网人都讲“微创新”。可是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中心总经理唐沐宁愿称之为“渐进式创新”:“‘微创新’这个词虽然道出了创新的‘形’,但未道出‘势’。我更喜欢用‘渐进式创新’来描述我们在产品上做的循序渐进式的创新改良。”

以微信为例。微信1.0,语音是基础;微信2.0,加入了群聊;微信3.0加入了陌生人交友;微信4.0,开放平台;微信4.3,引入了公共账号平台,彻底的从一个单纯的沟通工具转变为一个移动平台。这个平台上囊括了多种产品形态,从社交到购物,更多的时候,微信承担了一个渠道的角色。

“始终领跑对手1-2个月,是为后来者设立的最有效的门槛。”

“找朋友”是微信最核心的功能点之一,每个版本创新出新的“找朋友”、“加朋友”的方式,让微信在和竞争对手的赛跑中始终领跑。

马化腾把腾讯的渐进式创新解释为“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在他看来,也许每一次产品的更新都不是完美的,但是如果坚持每天发现、修正一两个小问题,不到一年基本就把作品打磨出来了,自己也就很有产品感觉了。

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虽然腾讯对“拿来”的产品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创新,但这些创新都遵循着一个主旨:以用户价值为依归。

马化腾非常重视这个经营理念,经常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用户需求的重要性。他认为,用户需求是产品核心,产品对需求的体现程度,就是企业被生态所需要的程度。

在他看来,产品研发中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研发者往往对自己挖空心思创造出来的产品像对孩子一样珍惜、呵护,认为这是他的心血结晶。有时候开发者设计产品时总觉得越厉害越好,但好产品其实不需要所谓特别厉害的设计或者什么,因为觉得自己特别厉害的人就会故意搞一些体现自己厉害,但用户不需要的东西,那就是舍本逐末。

在腾讯,“用户反馈-改进-再反馈-再改进”的过程常常在各条产品线当中反复上演。新的产品或功能甫一应用,用户如果不喜欢,马上就会“把你骂得狗血淋头”。通过用户的点击、在博客、微博、微信等平台上的抱怨等等,可以迅速地捕捉到用户的反馈。

在研究用户需求并对产品进行创新过程中,腾讯形成了“10/100/1000法则”,即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马化腾认为这个方法“有些笨,但管用”。

为了探索什么样的产品创新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和实现更大用户价值,腾讯甚至允许在创新中适度的浪费。马化腾解释:这就是在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即使有一两个团队同时研发一款产品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你认为这个项目是你在战略上必须做的。

在微信横空出世之前,腾讯内部有几个团队都在同时研发基于手机的通讯软件,每个团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方式都不一样,最后微信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在马化腾看来,这不是资源的浪费。

他解释说,没有竞争就意味着创新的死亡。即使最后有的团队在竞争中失败,但它依然是激发成功者灵感的源泉,可以把它理解为“内部试错”。并非所有的系统冗余都是浪费。

创新主义 篇4

一、实证主义思潮对管理创新的发轫

可以说, 19世纪末的实证主义思潮牵引着管理创新。19世纪末人们普遍认为, 理论只有被实证, 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泰罗认为, 他创立的管理理论能被实证, 因而可以叫做“科学管理原理”。

“科学管理并不是什么大发明, 也不是发现了什么惊天惊人的事。科学管理是过去曾存在的诸要素的结合, 即把老的知识收集起来, 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条例, 于是构成一种科学。”[1]

不难看出, 泰罗在管理理论所讲的“分析”、“组合”、归纳就是当时流行的实证方法。在《工厂管理》一文中, 泰罗的“工时研究”、“动作研究”、“分配研究”都建立在分析、归纳的方法之上, 这些实证方法是泰罗建构管理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设定管理中有科学, 应该有一种方法去证明。管理的实证方法往往都局限在个案, 这样, 实证方法与个案就存在矛盾。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只有在实证方法上加一个标准, 才能证明管理理论的科学性。泰罗提出了“效率标准”。“效率标准”为他的“科学管理原理”找到了实证坐标, 突破了具体管理实践个案的局限性;只要在实践中被实证为效率最优, 那么管理理论就是科学的。

二、实证的坐标:效率至上

泰罗在担任工长期间, 其工厂已经实行了计件工资。照理, 工人多劳多得, 积极性很高, 但工人并没有发挥出最大潜能, “磨洋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泰罗认为“这是品德败坏的表现”, “这种罪恶比机器或工人仅仅闲置不用更为可恨。”[2]泰罗说这话不是在责备懒惰的劳工, 而是痛心旧式管理体制。

泰罗把影响效率的磨洋工分为“有意磨洋工”和“本性磨洋工”。“本性磨洋工”来自于人懒惰, “人的天性使然, 都想轻松随便”[3], “有意磨洋工”是管理不科学所致, 工人觉得多干没有意思。

有意磨洋工的第一个原因是工人们有同情心, 速度快的人不愿意更快地干活, 他们要保护速度慢者。泰罗提出用“挑选第一流工人”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挑选来淘汰弱者, 让速度快的工人没有同情的对象。泰罗这样做是因为, “现代科学管理中最突出的独一无二的要素看来是任务观念。”[1]效率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

磨洋工的第二个原因是业主的不合理经济管理体制, 即劳动总额理论。总额是厂主规定工人必须要完成的, 但是, 在计件工资下即使有超额, 厂主不会在总体上给工人增加工资, 或者所加的工资与工人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泰罗认为, 企业主还不懂得工厂管理与红利分配之间的关系[1]。

泰罗把经济管理问题聚焦在分配管理上, 认为只要给工人恰当的好处, 定能有高效率。高效率一方面来自于机械生产流程的使用, 更重要的是产生第一流的工人去和流程保持一致。为了刺激工人去争当第一流的工人, 就得解决报酬问题。解决报酬问题的方法是高产出、高工资;而不是根据生产量的增加来降低计件工资的比率[1]。这样, 效率至上的坐标体系包含了四个方面的要素:工时、动作、劳资的利润分配、挑选第一流工人。只要是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管理方法就是科学的。

三、实证的方法:效仿机械论与还原论

19世纪末, 工程力学是科学的典范, 因为这门学科已经不再是单靠经验和猜测, 而是提出了可以实证的普遍原理。工程力学的原理在许多学科得到推广, 一时成为人们探究世界的世界观, 在哲学史上被称为机械决定论。 (1)

《工厂管理》一文便可见“科学管理原理”与机械决定论之间的关系:现代工程学大概可以称之为一门精密的科学, 它已经牢固地建立在原理的基础之上。管理这门学问也应该更注重技术的性质, 使得管理技术标准化[1]。新式管理制度要有致密的工时研究和精心的计划[1]。

19世纪末, 人们并不是把管理理论看做是科学, 要使一本管理著作为广大管理者所接受, 还需要特殊人群的支持。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支撑点是工程力学, 只要取得工程力学界权威人士对这本书的认可, 说服力就大大加强。于是, 泰罗于1910年1月最先向美国机械师协会敬献其手稿“科学管理原理”[1]。

工程力学提倡对力进行分解和还原, 再计算总体合力, 把这个理论扩大和普及就成了哲学上讲的还原论。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渗透着还原论的精神实质, 原理的四个方面都体现了还原论的精髓。

“第一, 对工人的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 用以替代老的产品经验的办法。第二, 科学地挑选工人, 并进行教育培训和教育, 使之成长;而在过去, 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 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第三, 与工人亲密协作, 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第四, 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 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 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职责都推到工人们身上。”[1]

“动作研究”是对流程的还原;“科学挑选工人”是对个体能力的还原;“协作”是对总体力的还原;“劳资分工”是对职责的还原。工人的技能, 个体适合干什么工作, 甚至分配都可以用还原法来研究。“上述的一切, 都意味着对每个工人进行个别研究和区别对待, 而在过去确实把他们圈在大集体里进行处理的。”[1]

泰罗仿效机械论和还原论有其社会历史根源。早期工业化的时代, 需要管理帮助资本主义经济健康、快速地运作, 而管理学的理论还未成熟, 只能师从其他学科。由于物理学的成功和影响, 管理学深受其方法论的影响。物理学的方法以分解、还原为基本的方法, 泰罗仿效了这一方法, 把管理中的人、物、流程等看成是可以分解和还原的。科学技术的探索方式往往移植为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科学管理原理》就是管理学移植自然科学方法的代表作。

四、“泰罗制”方法的局限与反思

与泰罗同时代的管理大师戴乐尔曾把只适合于工厂主管理的方法叫做“工厂学理管理法”。戴乐尔认为, “学理管理法之根源是雇主与雇工均获最大之利益”。“学理管理法之要诀:各工人均按时施教使之相互友善。不令领工者驱之太甚, 亦勿任工人自由无度。故密切管理之人及共同组织, 实为学理管理法之重要原素。”[4]显然, “学理管理法”局限在工厂内部。

美国管理学家斯图尔特·克雷纳在《管理百年———20世纪管理思想与实践的批判性回顾》中, 就尖锐批判过科学管理思想, 称“泰罗思想的第一个负面影响是, 它把效率置于伦理道德之上”[5]。我们要因地因时应用它。

摘要:时代哲学是管理创新的思想根源, “泰罗制”源自实证主义思潮的牵引。管理创新的科学性在于实证, 个案却难以证明管理思想的真理所在, 泰罗加上“效率至上”, 使管理新思维有了实证的标准。“工时研究”、“挑选第一流工人”、“劳资互惠”均来自机械论和还原论的推演。

关键词:“泰罗制”,实证主义,效率至上,还原论,机械论

参考文献

[1]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胡隆昶, 冼子恩,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27-221.

[2]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李柱流,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140.

[3]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马风才,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10.

[4]适用工厂学理管理法[M].戴乐尔, 穆湘玥, 译.上海中华书局, 民国五年:P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探索 篇5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是中国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的呼唤。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中国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不流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在对其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应做到参透经典,立足实践,与时俱进,坚持“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中国化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与创新是我国理论界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是其中最重要、最核心和最关键的一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整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原理的重要路径,是整个社会思想解放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发展的关键,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论保障。“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新结论、新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意义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使理论更好地把握代的脉搏,实践和与时俱进的指导是每个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2015年8月6—8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黑河召开。50 余名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的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进行了定位,黑龙江大学副校长丁立群教授在会议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当前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既是当前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要理论论域,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现实问题。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指出,理论与现实密不可分,从现实问题中揭示出理论问题,并以理论方式把握和回答现实问题,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最为根本的社会责任。黑龙江大学张奎良教授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中国化,中国应该马克思主义哲学化。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占有关键地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代表人物、著作以及范畴不仅大多与哲学有关,而且主要是哲学。比如李大判的《唯物史观讲义》、瞿秋白的《社会哲学概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毛泽东的《实践盾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都是代表性的哲学著作。毛泽东还特别注重哲学方法论,比如调查研究、一分为二、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典型实验、以点带面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许多重要概念,比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以人为本”等等,本来就是哲学范畴。其中,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个系统化的标志性成果,而《实践论》和《矛盾论》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这早已是学界

1李晓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综述》,《学术交流》,2015年第12期。

的基本共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途径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要勇于批判,富于创新。理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要求,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毛泽东认为,一个国家要求自己的理论工作者不断的创造出服务于政治需要和社会发展的新理论。在当代,党的理论工作者要更好的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就不能忽视理论创新的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多次、多处论述了理论创新,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当前社会的重要地位。为此,党的理论工作者在新时代应做到:一方面要吸收和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本质上看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互通、互动、互用的特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两者交互作用、融合和渗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理论。另一方面,党的理论工作者要善于借鉴和利用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在开放融通中打造其中国特质,用以提高自身的理论创新能力。理论的创新需要一个漫长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党的理论工作者应该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立足于时代发展,在实践中创造出赋予中国特色、适合国情需要的新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最终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认知。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以经典作为创新的理论源泉

重视马列经典的深入研究,经典的汲取是理论穿新的源泉。在这方面我国落后于外国,我国专门从事经典文本研究的专家甚少,理论家要尊重他们的科学研究,注意吸取文本研究的成果。国内学者应该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其他经典作家的理论研究。国内外有些人把马克思同恩格斯、列宁对立起来,也有人认为我们以往所学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并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有甚者认为马克思以后的人都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这些观点都带有一定的偏颇。我们应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发展。重视马克思原著的研究,首先要完整准确地读解马克思的思想,不能主观随意地肢解马克思的思想。从学术发展史看,对原始经典不同理解的对立和争论是必然的,这种争论有利于学说本身的发展。中国只有通过加强对历史经典的研究同时进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才能构建起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从而指导中国未来的发展,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为中国成为文化强国作强有力的支撑。

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吸收、借鉴、融合中国哲学的精华和智慧,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则亟须系统而深入地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历史文化,体认和内化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探索一直都存在,如美国当代学者窦宗仪就完全重复着李约瑟的观点,他说自己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结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大同小异”,“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是一致的”。他还围绕这些结论和观点写下了专著《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德国著名汉学家皮特·奥皮茨从1969年到 1974年,连续出版三部专著,他要极力阐明的就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从儒学出发成长起来的,从儒学出发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美国学者斯拉姆认为,毛泽东思想与儒家的关系要远比它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密切得多。2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化的新理论更符合中国的发展要求,更具中国魂;把哲学变成民族的事业。青年才能从中更好的领会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灵魂,从

2皮家胜: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问题及其

研究路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

3年第1期。而以此为养分培养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以实践的观点作指南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首先来源于社会实践,并为社会发展建设实践服务,其创新成果更要经受实践的考验,因此,实践的需求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创新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原则和最为根本的出发点。3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行理论创新的时候,就是以实践变化为依据的,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坚持在实践之中不断地检验和发展这一理论。纵观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历程,鲜明的实践特性“凸显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的聪明智慧所凝聚的创新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的目的在于解决当前的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它的创新应基于当前国际社会的大势和中国社会国情。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实践第一的观点作为根本指南,同时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实践活动,让科学的理论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要深入群众、以民为本。当代理论工作者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理论创新的出发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为目的和归宿,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在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端正学术态度,努力转变文风,避免创作作品内容上的空洞性和形式化,语言表达上的晦涩与说教化,在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要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中面临的困惑和现实问题,面对不同层次群众的需求和心理结构,有针对性的采用多样化的渠道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教育工作,用平实、朴素、生活化的语言表述抽象的理论精 3夏棕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应把握鲜明的实践性原则》,《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4期。

髓,使其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基石和

行动指南。

另外,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应该明白虽然也要把理论,但更多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对以往的实践活动进行概括和总结,是要从实践的具体上升到理论的具体,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来对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刻总结和反思,从而找到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切入点。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应坚持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 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主题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主题是“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十八大以来政治局的前二十次集体学习里就有两次是关于哲学,这可能出乎了很多人的预料。首先,“四个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本质。“四个全面”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它是立足中国实践、直面中国问题提出来的。其次,“四个全面”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特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 面从严治党的目标点都落到了人民的福祉上,都在为人民的幸福、获得感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为落脚点。“四个全面”充分的体现了人民至上、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总之,“四个全面”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的战略思想、战略部署和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思想精髓。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家要以自己的特殊方式积极参与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际活动中,关注带有普遍性的实际问题和重大的理论问题。哲学家的任务不在于提出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案,而是将普遍的现实问题和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升为哲学问题加以探索,以提供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式为现实服务。“四个全面”将中国当前面当代问题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首先,揭示了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依法治国建设进入新的征程,从严治党进入关键阶段,“时”和“势”总体有利,“艰”和“险”正在增多。其次,随着我国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人民群众对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第三,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依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者们需要结合这些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紧迫问题,进行哲学领域的理论探索研究为问题的解决进行指引。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要与时俱进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直面时代主题,解决时代难题。理论要与时俱进,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必须依靠自身的丰富性和开放性。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全面深入,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才能形成完善丰富的科学理论,从而真正推动中国化的实现。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工作者结合革命斗争的需要以及中国国情构建了“延安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延安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指的是在全面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与实质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维运用于中国社会的现实中,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了解大众心理,反映大众思维、用具有民族特点和群众乐于接受的语言形式表达的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更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下,党的理论工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 的研究应结合这一历史背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做深层次哲学思考,不断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增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公信力和说服力,使其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接受并自觉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以其学科自身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引导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在普遍理性上加以反思、追问、澄清和自明,从而担负起完成中国现代化“理性启蒙”的时代使命。

四、结论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问题相结合,而且理论的创新是一个“否定之否定”漫长的验证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需要立足中国问题、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对其进行创新,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李晓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

创新主义 篇6

关键词:高校工会理论创新工作创新

前言

创新是一个组织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高校工会是在党的领导下,由高校教职工自愿成立的组织,在促进高校发展和维护教职工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工会的发展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其创新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创新和工作创新两个方面。

1.现代工会理论

工会运动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理论也是源远流长,形成了相对成熟完善的体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会起源于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压迫与剥削的反抗,工会维权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存在着反对结果、不反对原因的局限性,因此,工会必须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成为工人阶级政党的组织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命运。”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理论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特点,对于我们新时期工会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修正)》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1]张鸣起编著的《高校工会工作指导手册》介绍:“高校工会是在学校党委领导下,教职工自愿结成的群众组织,它是学校党政联系教职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学校党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组织和教育广大教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发挥主人翁作用的重任。”[2]

2.工会职能

中国工会的职能,是通过中华全国总工会及其各级工会组织实现和代表职工的利益,归根结底,是工会组织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现阶段我国工会主要有四大职能,即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参与职能、教育职能。维护职能就是维护好职工合法权利;建设职能就是动员和组织职工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完成社会经济发展任务;参与职能就是带领广大职工共同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教育职能就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高校工会理论创新

当前我国高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工作都处于不断调整之中,高校工会的活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的工会理论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为了促使高校工会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主动进行理论创新。

高校工会理论创新要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首先,在工会理论创新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宝库,把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与我国实际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中国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这是工会理论创新本质特征,也是高校工会理论创新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重要保证。要把党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大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统一起来,融会贯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工会工作。第三,要坚持以职工为本的核心内容,树立主动科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坚持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主要特征。

4.高校工会工作创新

目前我国高校工作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和高校自身改革出现的新问题,高校工会工作者,要以全新姿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迎接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开创学校工会工作新局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2014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是当前教育改革尤其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和贯彻《纲要》《决定》以及“会议”规定的任务是当前高校工会尤其是高职院校工会工作的重点。新形势和新任务要求我们高校工会要创新工作方式。首先,要创新工会工作理念,校工会和二级分工会干部要强化创新意识,结合高校新形势新问题,多出新主意,多想新点子,多谋新思路,以工作的新意吸引教职工,激发工作合力和教职工的创造力。其次,创新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机制,推动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始终把“以教职工为本”作为工会工作的根本理念,这既是工会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职工是高校最可宝贵的资源,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实现他们的愿望,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对于高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高校工会要争取在促进学校发展和维护教职工权益两个方面有新的作为。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大局,维护职工利益是高校工会的两大工作主题,在实践当中不可偏废。高校工会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不断促进高校发展,同时又要注意维护好、实现好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第四,要进一步增强高校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以党政工共建一个“家”为主要特征的“教工之家”创建活动,是全面加强高校工会组织各项规范化建设的主要载体[3]。高校工会应该从全局出发,对建家活动予以重视,不断提高创建工作的水平,从而提高工会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如笔者所在的学院由六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人员结构复杂,教职工诉求各不相同。具有其复杂性。轻工学院2012年才合并进来,校区远离本部,目前校园正在建设之中,教职工远离市区没有活动场所和健身娱乐设施,建“教工之家”是我们正在做, 能够做的工作,也是我们分工会的一个亮点。2014年是轻工学院建设发展的关键年,分工会工作将在学校工会和院分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学校和学院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服务全体教职工,以关爱、服务教职工为出发点,以增强工会组织活力为着眼点,以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为载体,团结引领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进一步提升师德水准和综合素质,为轻工学院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在创新中当好學校党委的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章程(修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67.

[2]张鸣起.高校教代会与职代会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3.

[3]郝征宇.新时期工会的职能及发展趋势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19-20.

[4]杨琳.落实科学发展观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J].当代医学,2010,(9).

创新主义 篇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意识形态建设,创新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句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对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清晰的定位,指明了今后意识形态建设的努力方向,为开创意识形态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一、研究内容及意义

在社区内研究和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旋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创新社区意识形态建设的载体和手段,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意义深远。

首先,导入社区的概念: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由社会活动的主体——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地域和在社会活动中结成的多种社会关系三个基本要素组成。随着外界物质流动、信息流动、人员流动频率的加大,社区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思潮的集汇地。社区具有广泛的信息资源、人文资源和多层面、全方位的实践平台。在同一社区内,既有从业人员,又有无业人员;既有在公有制单位工作的人员,又有在非公有制企业工作的人员;既有本地人员,又有外来人员;既有高收入者,又有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众,社区成为各类社情民意、群众需求和社会矛盾的重要反映地。完善的社区建设和丰富的社区生活是一个国家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走向成熟的标志。而构建完善的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意识形态建设放在首要地位。

其次,明确社区意识形态建设的现状和作用:社区作为不同阶层人士不同组织群体的集中场域,综合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全方位、多层次的集散地,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本身具有一定的冲击力,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受到影响。以往社区意识形态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亟待提升,部分地区的社区甚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停留在思想上重视、落实上不足的状况。因此,社区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率人民的思想,整合社会的力量,为一个国家的政权效力科学论证提供条件,为建立起对统治权威和政治秩序的认可提供保障,为最终不遗余力地共同致力于国家建设的目标得以实现提供支持。

最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由社区的经济基础决定,综合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反映社区人民群众的意图和利益需求的,集中广大人民群众情感、意识和观念的整合,是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它的主要任务坚持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核心价值观,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二、实现路径及对策

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创立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既要体现对传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的一脉相承,又要在社区场域内大胆将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实践与创新,永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生机与活力。

一是要把意识形态功能体现到社区服务理念当中。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社区组织建设。在具体服务中宣传理论、解读政策,“树立观念人本化、服务个性化、管理人性化、目的和谐化的理念”。把群众关心的日常缴费、养老保险、医疗社保、户籍证明和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环境治理等凡与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列入服务范围,使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优质、快捷的便民服务,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深入社区干部群众心中。

二是要把意识形态功能体现到社区日常治理当中。建立健全社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机制,完善社区建设的制度设计,使社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常规化、科学化、合理化、精细化,使社区人民群众自觉维护社区公约、道德守则,把道德规范建设融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维护社区的安全稳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要把意识形态功能体现到社区现代化建设当中。新时期,社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运用电子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技术,引导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关注和化解社区人民群众矛盾,拓展社区舆情特别是政治舆情和思想舆情监管渠道,削弱负面舆情的强度和影响力,传递正能量。

总之,要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所倡导的积极意义: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意识形态建设,最终实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社区意识形态建设中不仅反映经济增长,更要反映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要包含精神、文化、社会等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全面协调进步,提升社区趋于更加科学、合理、完善的整体意识形态,增强意识形态的实效性和感召力,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有益研究 篇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途径

1 引言

理论上中国的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都是横向层面的哲学形态, 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当代哲学的理论基础。目前我国的哲学形态有的学者把它称之为“三足鼎立”, 这种形态对于新的学者把握和认识西方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我们知道但是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即使非常经典的理论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 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础分析

2.1 梳理中国的传统哲学

想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对中国的传统哲学进行梳理, 因为它是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统摄哲学全局的重要问题, 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探讨的重要前提。传统哲学在方法论方面影响我们的思维, 因此想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首先梳理中国的传统哲学。

2.2 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化大生产紧密相连的, 它所根植的年代中充满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马克思从一种世界的高度来认识哲学, 创作了世人瞩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并且实践证明了这种理论的真理性。因此,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研读, 避免认识上的分散性和模糊性。

2.3 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全球性的, 它是对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概括。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已经融入了很多地方特色, 马克西主义哲学的创新要从全球性的高度来认识其地位, 避免出现创新过程中的偏颇。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主要生长点

中西方哲学中包含了人类及其精华的内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生长点。相比于西方传统哲学中国哲学的特质和形式比较固化,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生长点就是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固有的思想进行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全球化的时期, 哲学已经成为世界的哲学,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哲学的现状, 就必须直面中国哲学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马克思主义哲学想要创新就必须改变其原有的外在形式, 用更宽广的胸怀来承载更多形式的哲学内容, 这样才能为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一个生长点。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中国特色哲学思想, 他们是马克思哲学的新成果, 也是世界哲学发展中的一种全新形态, 具有伟大的实践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提下将中国特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另一生长点。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具体路径分析

4.1 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拒绝唯心主义对旧唯物主义进行扬弃, 着眼于人类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追溯其产生的历史和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从问世以来就深深改变了人类的历史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服务的, 从根本上回答了世界的本源问题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去向问题。因此要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就必须好好把握其哲学观和方法论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式才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从很大程度上说这些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只有坚持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可以在正确辩证法的引导下理解中国发展过程中问题。

4.2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汲取力量

首先, 要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哲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这些著作中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只有认真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才可以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例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都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只有仔细阅读这些经典才可以做到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实践, 坚持物质世界不动摇。其次,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有整体观念。实现人类的解放推动全人类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 因而要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性。事实上, 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相互联系的密不可分的, 这些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的实践结合起来赋予其中国特色。因此必须对这些著作进行深入的研读, 才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的打下坚实基础。

4.3 立足当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马克思曾经不断地强调方法论要随时随地以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立足时代的需要进行发展和创新。首先,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面向现实。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立足实际, 直面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 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其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决定了它所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大众,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人民大众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着重点所在。再次,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广泛地吸收自然科学的有益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知识的集大成者, 它不是固步自封的, 更不是一成不变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自从诞生以来就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 从而推动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当代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与其他自然学习的最新成果相联系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新鲜的血液,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新的能量和动力。

5 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理论, 发展的理论就离不开创新。当近社会瞬息万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也是时代所需, 在创新过程中应该坚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汲取力量、立足当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冯刚.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有益探索[J].高校理论战线, 2011 (10) .0

[2]杨海英.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道路的探索——访著名哲学家陈先达[J].高校理论战线, 2010 (9) .

[3]高云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两种类型[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2 (2) .

创新主义 篇9

教育部近日下发文件, 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 有效拓展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平台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 创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学生处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当前, 新媒体以势不可挡之势涌进人们的生活, 大学生、中小学生更是不例外, 成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人群。在此背景之下, 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占领新的阵地, 成为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事情, 那么, 广大教育工作者如何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 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呢?

创新主义 篇10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但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尽快扭转, 不仅制约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也会严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也是统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那么该如何进一步转变反哺方式, 搭建反哺载体, 创新反哺机制, 增强反哺实效, 切实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工作力度, 扎实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呢?

一、工业反哺农业的内涵

一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要由农业哺育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战略, 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整体格局中去考虑, 改变农业“弱质”地位, 进一步提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二是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不利地位, 使更多的资源投向农村和农业, 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 形成农业新的生产能力。

三是国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使公共财政由原来的支持城市为主转向更多地支持“三农”。

四是加快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

五是企业直接反哺农业。通过促进农业的工业化, 发展乡镇企业, 以乡镇企业的利润补充农业生产和农业基本建设。

二、工业反哺农业的方式或路径选择

(一) 政策反哺

依据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实施的需要, 调整扭曲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农业发展政策, 制定科学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 并使这些政策法律化, 以保证工业反哺农业在法制的框架下进行。

(二) 资金反哺

以国家公共财政投入为主, 通过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资, 以政府投入吸引和带动全社会对农业投入。同时建立政策性的农业贷款制度, 以反哺农业为目标, 增加对农业投入的金融支持。另外还有民间资本的投入。

(三) 技术反哺

主要是完善现代化的农业科研、技术开发、教育及技术推广体系, 建立涉及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不同学科领域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和农业技术的教育推广体系, 推进农业的机械化程度, 把大工业的成果、自然科学和技术引入农业生产过程, 提高农业的发展能力。

(四) 人才反哺

加快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尽快改变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要由农民负担的状况,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在农村教育中的责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培养人才。

(五) 产业反哺

在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 农户与工业企业、商业企业、银行等独立经济组织通过市场经济活动建立宏观一体化的反哺。

(六) 组织反哺

通过建立农业行业协会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使分散农户成为市场主体, 克服家庭经营的现实弊端, 发挥分工优势, 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通过产业型组织的分工协作, 完成农业的生产、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环节的任务, 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七) 企业反哺

企业作为工业反哺农业的主体之一, 通过市场途径, 遵循市场规律, 对农村地区或农业进行投资、生产、经营, 为农村、农业带来资金、技术、先进的营销与管理手段等现代生产要素, 并带动当地农业实现种养、供产销、农工贸一体式的发展, 进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八) 制度反哺

就是从制度建设入手, 实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 改革户籍制度, 让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城市。改革就业制度, 构筑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体系。

三、当前工业反哺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 只注重经济反哺, 忽视政策反哺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 人们关注的是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经济反哺”措施, 却恰恰忽视了“政策反哺”的重大作用。经济反哺虽然效果直接明显, 立竿见影, 但也有局限性, 比如财政支持主要用在医疗、教育、社保、救济、扶贫等方面, 属于公共产品, 农民不能由此致富;财政分摊到8亿农民头上十分可怜, 农民难以凭此富裕起来等等。

(二) 财政对农业和农村投入总量明显不足, 结构不尽合理

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近年来虽在增加, 但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农村资金短缺, 农民贷款困难, 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失衡问题仍严重

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制约, 我国公共产品投入重城轻乡的现象十分突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在生活、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差距明显;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社会保障覆盖面、享受养老金的标准水平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方面, 城乡差距均较大。

(四)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 使得反哺效果不佳

在我国,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缺乏能够参与和影响政府政策制订、监督政府反哺农业政策实施、并且能有效进行自我保护的农民组织, 使得反哺效果不佳。

(五) 反哺和支持的机制还不完善, 支持农村发展的合力尚未形成

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农业信贷资金投入规模不能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对资金的需求。部分地方和企业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进展不快;部分企业和村在帮扶上存在短期行为, 没有长远打算;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内动力, 缺少有效载体和发展空间, 许多村债务包袱沉重, 化解难度较大。

(六) 鼓励和吸收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有效机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 我国虽然出台了许多“重农惠农“的政策措施, 但对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农业,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缺乏相关配套措施, 表现在建设用地、土地流转、税收优惠、资金倾斜、银行信贷、电力等方面, 缺少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另外, 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薄弱, 农村人才、技术资源等纷纷流向城市, 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设缺少生产要素资源, 这也是制约社会资本投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

四、思路或对策

(一) 以工促农方面:公共财政要重点向“三农”倾斜

工业反哺农业是一种政府行为。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必然要求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当前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加强对农田水利设施、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义务教育及其它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 还要增加对农村医疗、农民培训等支出, 尽可能提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产品。

1. 加强各类资本投入, 建立“工业反哺农业”支持体系

一是创新公共财政支农机制。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和“三个高于”的要求, 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让公共财政更多地投向农村、惠及农民, 逐步实现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并向农村倾斜。

二是创新税收制度。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实施有利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税收优惠政策, 继续加大农产品加工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要把农业补贴政策的重点放在良种推广、标准化生产、小型农机购置、农业生产保险、生产贷款贴息、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领域。

三是创新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机制。调整城市偏向的金融制度和资金供给政策, 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 在规范整顿的基础上, 逐渐拓展其业务范围, 积极承担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贷款等业务。探索农村信用社改革新模式, 做好小规模农业贷款零售业务, 加大农户小额贷款投放力度。积极引导商业银行进入农村, 建立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四是发展农业保险。成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 对农业生产实行政策性保险。进行农业灾害保险立法, 明确保险性质、经营形式、组织体制等, 规定必须开办和投保的险别、险种及保险责任、保额和费率。建立农业灾害风险基金, 对灾害保险免除全部税收。发达地区可建立区域性农业保险公司, 基层也可建立农业合作保险社。

2. 加强公共品投入力度, 建立城乡一体化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一是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力度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农民生活、生产不受影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要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投资”的原则, 加快城乡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建设, 建管并重, 逐步把农村公路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的管护纳入财政支持范围;继续抓好农村电网改造。提高农网改造覆盖率, 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面, 并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的基本用电问题;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促进基础通信网络向农村延伸, 解决农村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向农民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及时、准确、实用的各类信息。

二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保障机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扩大覆盖面, 还要同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的保障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并建立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药品监管, 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足额、及时向乡镇卫生院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补助。加大农村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 优先在农村落实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的政策。

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困难群众救助体系。要逐步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稳定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要继续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医疗救助办法, 既要搞好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 又要真正缓解贫困群众的就医困难;要加大临时救助力度, 为因特殊原因导致生活暂时出现较大困难的家庭, 提供临时性生活救助;各有关部门要对低保对象在医疗、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方面制定有关优惠政策或帮扶措施, 提供及时、必要的救助。

五是建立提高农民素质的人才培训机制。政府出资, 通过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下乡、现场指导等形式, 为农村培养土生土长的实用技术人才;同时建立鼓励城市涉农科技人才、各类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机制, 实施农村“引智工程”,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

3. 加快构建“科技兴农”的实施机制

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继续深化基层农技体制改革, 加强农技人员继续教育, 提高服务“三农”的本领。加快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重点实验室。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承担农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示范,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和精干高效的成果转化体系。

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以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培养为核心, 以农民信箱、现代信息为手段,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府组织推动, 市场机制牵动, 科研、教学、推广机构带动, 农业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 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立服务组织进村入社, 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新机制, 形成人、财、物直接进村入户的科技推广新模式。

三是加大科研投入。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科技专项投入, 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实现农业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依存型”的转变。

(二) 以城带乡方面:必须向农村和农民敞开城市的大门

城市支持农村就必须要打破城乡壁垒, 取消城乡分割的一系列制度。以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取消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 加快城镇住房、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解决进城农民及其子女在购房、就业、入学、社保等方面的政策限制, 真正形成农村人口自愿、平等、有序进入城镇, 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1. 构建城乡资源整合机制, 形成“以城带乡”发展格局

一是统筹城乡规划管理体制。通过规划引导作用, 进一步整合城乡资源, 积极构建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既相互衔接又合理分工的体系, 同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与农村新社区建设, 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城乡结构。

二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 加大对欠发达山区的支持力度, 促进资源、技术、产品向山区转移, 同步推进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 形成地区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结构。

三是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及管理体制。运用市场机制, 实施“市场化、产业化、多元化、规模化、一体化”改革, 拓宽融资渠道, 大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城镇建设,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四是实施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从完善城镇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 按照集约发展、效益优先的原则,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 以县城和区域中心、资源中心镇为载体, 逐步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 形成城乡紧密联系的产业互动链条。

2. 创新农民进城机制, 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统筹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 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 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 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 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 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地开展就业竞争。

二是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着力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 积极探索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的对接机制, 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就业后管理服务融为一体,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是创新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是制约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 积极推行“市民化”管理, 促进进城农民在子女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待遇, 使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民权利和待遇, 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 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安全阀和减震器,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减低社会分工过程中的交易费用, 为农村工业化提供保障。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情况, 逐步加大对城乡社会保障的投入, 建立城乡统一、相互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和保障标准;将失地农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放在社会发展首位, 将城乡所有劳动者及困难群众纳入医疗和养老保障范围, 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建成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4. 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政府要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来引导城市工业企业特别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带的企业和外企投资于农村。一方面通过政府贴息贷款和一定形式的财政补贴, 增加企业技术改革的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减税或特殊行业免税的优惠政策, 吸引城市工业先进的技术、设备、优秀的人才向乡镇企业转移, 使农村工业具有独立生产某种产品的能力和拥有某种技术, 扩大它的生产规模增加利润。这样在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的同时, 可以使生产资源优化配置, 降低生产成本, 产生规模效益。

(三) 农村自身发展方面:推进农村改革, 优化经济结构

经济反哺是输血, 政策反哺是造血, 但农村自身也需要革新图强。

1. 进行乡镇机构改革

我国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已不适应农业税取消后的实际情况, 乡镇机构改革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弱化行政管理职能, 强化培育市场主体、招商引资和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等调控职能, 推进村镇撤并, 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2. 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给集体土地以完整的产权, 允许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有偿使用, 增强农村自我发展的内生性力量。积极探索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资源利用补偿机制, 建立经营性用地市场定价机制及合理的征地补偿安置和利益分配机制, 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为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过渡创造条件。要完善土地占用审批管理制度, 探索促进农地集中规模经营。

3. 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要保护和盘活现有集体存量资产, 采取资金和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 兴办企业、市场或经济实体, 确保集体稳定性财源。进一步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村级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 强化民主监督, 确保村集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和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 积极鼓励农村企业、农民自愿捐资兴办村民集体直接受益的公益事业, 充分调动农民自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4. 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要通过立法、资金、试点示范等各种政策, 鼓励培育农民经纪人和企业家引导和鼓励农民产前、产中和产后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组合, 建设包括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社、各种经济联合体、农工商一体化联合等专业合作组织。同时, 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体系, 减少中间环节, 促进农民增收。

5.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

要着力培植农业龙头企业, 对龙头企业与基地或农户全面推行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 组织龙头企业与基地或农户签订产销合同, 明确产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使双方真正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四) 城乡互动方面: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 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统筹城乡发展, 就必须使农村和城市紧密联系起来, 互补互动, 构建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一是要把工业强县、工业强镇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汇合点, 要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 统筹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的发展, 加强城乡工业的分工协作和交流, 推动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同步并进, 向一体方向发展, 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小城镇经济, 坚持把发展小城镇同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等结合起来, 以小城镇为依托, 以产业为基础, 以企业为载体, 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 带动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 引导农村人口到小城镇定居, 加快形成企业集群、产业聚集、人口集中、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 促进小城镇快速健康发展, 带动县域企业集群和产业集聚, 培育县城主导产业,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三是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大市场。城市和农村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两个板块, 城市家庭居民户和农村居民户是市场经济主体的两个组成部分, 在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中要协调“城乡两大市场和两大经济主体的关系”, 而协调这些关系时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加强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关系, 为此需要解决城乡市场的分割和城乡市场体系的不对称问题, 建立和健全城乡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四是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和农民相结合的反哺机制。反哺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但政府不能大包大揽, 更不能代替和包办。该由政府承担的反哺任务, 各级政府不能推卸责任;该由市场、由社会承担的任务, 政府要确实移交职能。特别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工业反哺农业是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 农民的主动参与是保证反哺工作成功推进的重要前提。

五是积极探索城乡互促的激励机制。发展经济学家桑加亚·拉尔 (Sanjaya Lall) 把激励有效性作为工业化成功的主要决定因素。认为成功的工业化是“激励、能力和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农业发展实际上也要从激励、能力和制度上解决先进或适用生产要素、社会保障向农业或农村转移和灌输问题。要健全和完善经济发展各主体之间利益均衡和激励相容的市场机制。现阶段, 工农互动和城乡互促的主要任务是在工农部门、城乡之间建立一个平等获得生产要素的机会和机制, 取消限制农民进入市场获得先进生产要素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

六是构建有利于反哺农业的法律保障和支持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立法经验, 用立法的形式把反哺农业变成国家意志, 以保证对农业的反哺。首先要将扶植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落实在法律制度上, 并使专门针对农业的财政、金融、税收、投资、补贴及保险等法律在农法体系中占有重要分量。要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在农业投入上的事权和财权关系;确定政府农业投入的来源渠道, 规定农业投入的份额、投向、使用原则等, 以切实加强对农业的资金反哺力度。

创新主义 篇11

汽车工业的“拿来主义”

据资料统计,在改革开放的前20多年,我国汽车行业与国际上各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商建立了600多家中外合资汽车企业,积累资本200多亿美元,占全国汽车工业资本总额的40%以上;同时,我国已经从国外引进了1000多项汽车技术,这些技术大多与国外处于同等水平。由于外资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生产、产品开发技术,还带动了汽车工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世界一些著名的整车、零部件跨国公司均加大了合资企业的科研开发投入和人才培训工作,并已将在华的合资企业发展纳入全球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走的什么路?其实我们走的不是创新路,我们走的是学习引进技术,这条路不需要贬低它,中国找到这条路很幸运,我们利用改革开放,三十年利用我们安定的社会环境,利用我们广大的市场和良好的工业基础,我们用全世界不到一半科技投入达到了世界两倍的发展速度。

从“拿来主义”到创新发展

曾经依靠模仿起家的自主品牌轿车企业,近年来在核心技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2005年10月,我国第一个发动机自主品牌在奇瑞ACTECO诞生,让我国轿车发动机水平与世界差距缩短了30年;2006年8月,吉利研发的JL4G18VVT发动机投产;2006年2月,华晨与德国FEV公司联合研发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华晨1.8T汽油发动机正式批量投产。而且这些发动机不逊色于同级别的国外品牌,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获得了在竞争中的主动权,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主品牌汽车发动机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2008年12月15日,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上市,成为了全球第一款上市的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电动车;2009年9月4日,长城汽车4款车型先后获得欧盟WVTA整车型认证,创造了自主品牌汽车一次性认证车型数量之最,这也是我国汽车首次获得在欧盟国家的无限制自由销售权。

创新主义 篇12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内涵

建构主义 (constructivisim) , 也称为结构主义, 最先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 后经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斯腾伯格等人的深入探究, 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建构主义在有关知识的本质和人的认知过程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理念和观点, 主要体现在其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等方面。

(一) 知识观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 知识是学习主体自我建构的产物, 即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 学习者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基于其自身已掌握的知识经验而建构起来的, 而且一定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日益加深而不断地修正、变革和升华。同时, 知识也来源于社会的意义建构, 即知识是学习者在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各种资源、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协商、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

(二) 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即学习者基于自身已有的经验背景, 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处理和加工, 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相互作用, 重新对知识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理解的过程。

(三) 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并不是传递和灌输客观知识的过程, 而是教师帮助学习者依据其自身经验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要注重创设有助于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1]。

二、传统实习模式的弊端

传统实习模式是一种以指导教师或实习单位员工为中心、学生被动执行的实习模式。通常是由指导教师根据预先设定的实习计划或实习任务, 将学生带到指定的实习单位, 经由其自身或实习单位指导人员对工作流程的大致介绍或操作演示, 让学生进行自行观察并进行模仿的过程。实习结束后学生上交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给出实习成绩。传统实习模式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般而言, 学生在完成理论课学习后, 基本上具备了专业知识的框架。从单纯理论学习到接触实践操作, 大多数均充满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热情, 这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主动获取知识是非常有利的。然而, 传统的实习模式却通常与上述心理背道而驰, 实习指导教师或是带教人员在整个实习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而学生往往是被动的, 学生在实习中的主体地位经常被忽视, 导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具体而言, 实习指导教师或是带教人员总是过多地干预实习过程, 过分强调学生的接受与掌握, 忽视了学生的发现与探究, 实习内容通常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 学生无法在实习中发现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感, 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能

学生经由课堂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多属显性知识, 而在实际环境下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还涵盖许多隐性知识, 这些只能通过工作实践来获得。在传统实习模式下, 学生大多只能在实习教师或实习单位带教人员的带领与指导下, 以看客的身份观察实习单位员工的工作演示, 参与实际工作的程度有限。这样的实习模式主要是感官的, 没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接触实际问题, 难以真正体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由此可见, 传统的实习模式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与现代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有必要引入建构主义理论视角, 在实习过程中合理地应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念, 以克服传统实习模式的不足, 促进实习模式的创新。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实习模式创新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实习模式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实习模式。在实习过程中,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各种教学因素, 包括指导教师或是企业员工仅是充当一种广义的实习环境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实习[2], 充分利用情境创设、协作交流等环境要素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基于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 建构源于实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知识。

(一)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习模式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即实习教师或是企业带教员工对实习并无过多干预, 只是起着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旨在促成学生实现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 实习中蕴含着更多的自主成分。具体而言, 先由指导教师做出操作示范, 以使学生获取操作技能的整体表象信息;再由指导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帮助学生将复杂的实习任务加以分解, 灵活运用已掌握的理论知识来剖析操作技能的各个环节, 通过课本理论与现实操作的相互作用, 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和编码, 建构自己独到的见解, 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来独立解决实际操作所遇到的困难, 促进学生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来完成实习任务所需的操作, 以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来, 学生在实习中就不再仅限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 而是上升成为主动发现、独立探索并积极建构知识技能的主体, 在分析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将知识内化、累积并能够广泛迁徙以解决其他问题, 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强调实习的情境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习模式强调实习的情境性, 即尽量选择在真实现场开展实习活动, 使实习的环境比拟真正的工作环境、实习的内容接近真正的工作任务、实习中所接触的专业知识或技能正是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 以取得实习的最大成效。具体而言, 学校应该尽量选择和争取那些具有行业代表性, 或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单位作为实习单位, 让学生体验所涉专业工作的真实情景, 使实习的任务与真实存在的有关情境具有一定的联系。这样的实习能够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并从现实情境中得到切实的领悟, 这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他们毕业后能尽快地进入角色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

(三) 强调实习的互动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实习模式强调实习的互动性, 倡导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共同的实践共同体。在实习过程中, 虽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但教师并不是放任不管, 仍需发挥着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由于学生的实习时间和操作经验均有限, 仅靠学生自身难以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意义构建, 因此, 教师要多和学生对话, 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认识上的偏差, 并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知识体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他们对待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的看法也会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实习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引导学生之间通过良好沟通、协调配合来完成实习任务。通过充分的探讨和协作, 学生可以分享、学习和借鉴他人的认识成果, 取长补短, 获得同一问题或同一事物多维度、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在各自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新知识的构建,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建立相互信赖、相互支持的关系。

(四) 强调实习评价的过程性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实习模式应该摒弃倚重总结性评价的做法, 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倚重过程性评价的考评方式, 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首先, 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体系, 即评价指标不再以最终上交的书面实习报告为准, 而是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合作制定并共同组织实施, 涵盖实习态度、实习纪律、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实习任务完成情况等多方面的内容, 促使考核指标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以准确且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状况。其次, 应用多样化考核方式, 即指导教师可以联合企业实习单位, 针对不同实习任务的要求和特点, 在实习过程中分别采取现场提问、答辩、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 以加深学生对实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最后, 应采取动态评估的考核方式, 实习完某项技能之后就应及时地进行考核以检验该项技能训练的效果, 这方便实习教师及时了解实习的进展情况, 并据此对实习工作做出总结和调整, 以保证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总之,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实习模式突破了传统实习模式的保守性和单一性, 打破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分离的状况, 使实习不再形式化, 不再枯燥乏味, 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锻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完成了从单纯理论认知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知识建构的跨越, 为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平台。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独特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对我国新时期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高校传统的实习模式具有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操作技能等弊端, 阻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引入建构主义理念, 创新我国高校的实习模式, 架设衔接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成为必要。

关键词:建构主义,实习模式

参考文献

[1]戴建兵, 苗培周.顶岗实习:建构主义视域下我国职前教师教育新模式的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1) .

[2]石海信, 方怀义.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地方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实习策略探析[J].广东化工, 2009, (10) .

上一篇:普拉洛芬下一篇:三角机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