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成长(共12篇)
公司成长 篇1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是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 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 为适应企业集团的发展需要而诞生的一种金融机构。财务公司诞生以来就承担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先锋试验的双重责任, 本文旨在从科学发展的角度, 判断财务公司行业当前境界和成长限制, 深度思考财务公司成长的动力源泉, 探寻未来成长之策。
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成长之路
1987年5月我国第一家财务公司 (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 开业以来, 随着国家经济改革步伐的推进、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国家扶持配套政策的出台以及国内经济市场的发展, 财务公司机构数量、资产规模、业务范围得以不断扩大, 在企业集团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努力支持企业集团体制改革, 促进企业集团的资金集约化管理,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特别是有效提高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竞争实力, 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目前全国已有财务公司130余家, 资产总额已超1.8万亿元。在我国央行、银监会的有力监管下,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行业初期积淀风险已得到圆满化解, 目前行业整体风险可控, 正处于承前启后、创新突破的关键时期。财务公司当前阶段实现的功能主要有:司库功能、利润回补功能、管理支撑和产业杠杆功能。从机构属性来看, 由于经营范围的特性, 财务公司间并不存在竞争关系;从金融属性来看, 财务公司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形成竞合关系。
随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监管思路的逐渐变化, 财务公司自身融资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行业分类更加明显, 主体功能更加细分, 业务的个性化也将更加突出, 从目前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主流发展趋势来看, 未来财务公司的成长和探索方向主要是为企业集团提供专业资金管理服务的司库管理型财务公司、司库服务基础上金融多元化财务公司和服务于集团产业延伸的产业金融型财务公司。
二、企业财务公司成长的现状分析
(一) 成绩值得珍视
根据中国财务公司年鉴 (2012) 对我国财务公司行业情况综合统计, 截止2011年年底, 我国财务公司资产总计18214亿元, 净资产2302亿元, 利润总额360亿元。存贷款业务是财务公司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和资金投放途径。2010年年底, 我国财务公司存款总额为13722亿元, 贷款总额为8719亿元, 参与银团贷款总额2142亿元, 财务公司分担其中的230亿元, 财务公司行业不良资产率0.17%, 平均资本充足率为24.48%, 显示出较好的资产质量和较强的风险抵御补偿能力, 从地域分布看, 除西藏、新疆、宁夏、广西之外, 其他省 (市、区) 均有企业集团设立财务公司,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已成为国内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
(二) 问题尚待解决
我国财务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包括:一是机构市场影响较小, 政策监督约束较强;面临的监管环境较为严格, 造成资金管理能力降低, 目前的监管政策限制较多, 监管机构对财务公司的定位和政策约束近几年尚未形成较大的变化, 难以形成对财务公司发挥创新能力的监管环境。二是财务公司与企业集团发展的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较难满足集团发展资金需求, 及企业集团日益提高的现金风险管控要求, 从现金管理向可变现资产管理转变的过程较慢, 由于政策及业务品种限制, 财务公司较难对企业集团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三是企业集团普遍存在对财务公司的管理授权不足, 对财务公司的业绩考核独特性考虑不足, 以及在集团整体规划中对财务公司或集团金融产业的重视不足, 财务公司难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四是财务公司自身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于企业集团是财务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可能会威胁企业法人治理的独立性, 决策独立性会受到影响, 风险约束机制缺乏, 风险管控经验仍需要积累, 风险识别和处置处理能力需要加强;金融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服务模式较为单一, 创新意识也不强, 不能满足企业集团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人才梯队也有待完善, 部分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缺乏长期规划。五是财务公司的社会影响力不够, 难以有主流媒体的声音表达财务公司的述求, 财务公司发展方向上缺乏充分的指导引领。
三、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改革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监管部门的有效指导
监管部门不断优化监管措施, 转变监管思路, 突破现有政策体制束缚, 以更加开放的思想和理念促进财务公司发展方式转变, 建议放松符合条件财务公司金融债的发行限制, 适当延长同业拆借时间和扩大财务公司拆入资金规模, 建议在设定监管指标的前提下, 建立财务公司行业大的资金池, 允许机构间互相授信拆借资金;建议允许延伸企业集团产业链上下游的资金使用出口, 放宽对消费信贷、买方信贷以及融资租赁的审批等;解决人行联行号限制问题, 促进财务公司结算功能发挥;放松外汇监管, 准许财务公司设立境外分支结构, 开展离岸业务等。
(二) 企业集团的持续支持
企业集团一方面要出台制度保障财务公司功能定位落实到位, 充分给予机构信任和支持, 保障财务公司的独立决策, 授权财务公司与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部门对成员单位的资金集中管理;另一方面采取利润与服务并重的多元化考核模式, 建议采取符合金融业发展规律的方式来管理公司, 对财务公司经营方面的考核应结合机构的战略定位, 针对财务公司的不同类型来确定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不应单一地考虑利润实现, 应酌情考核价值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和成长性, 采取符合金融业发展规律的方式管理和支持财务公司。
(三) 行业机构的不懈努力
高瞻远瞩谋未来, 科学的战略定位是财务公司行业健康成长的前提, 尽管企业集团行业和管理基础差别较大, 财务公司需要结合所属集团发展特点确定相应的战略定位, 财务公司面对激烈的变化与严峻挑战的环境, 为求得长期生存和成长发展, 需要进行总体谋划, 集中体现战略思想, 科学划定经营范围, 从宏观上谋划行业成长方向、成长速度及其实现方式。扎扎实实打基础, 财务公司要有耐心做专、做精、做优各项核心业务, 集中力量优化升级资金信息系统, 夯实财务公司行业健康成长的管理基础。诚心诚意拉队伍, 财务公司要舍得在人力资源方面下重本儿, 创新员工培训和深造计划, 为员工制定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 有目的、分阶段培育各类型的高素质人才, 打造人才梯队“长板凳”, 夯实财务公司行业健康成长所需的人才基础。
(四) 行业协会的自律服务
建议财务公司协会继续做好机构与监管部门以及机构间的桥梁, 加强课题研究时效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在监管政策出台前即做好信息反馈和沟通;在人员培训、系统建设、信息和经验交流等方面做些事情, 举行专题培训课程和讨论会议, 在行业内推动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标准, 提高行业信息化水平;提高财务公司的社会影响力, 争取更好话语权和良好的社会效应。
公司成长 篇2
很高兴今天和大家坐在一起,分享一下我与公司共同成长的历程,这个历程可以说是我自己心路成长的一个经历。为什么这么说,刚来时,自己是一个浮躁、心小、不自信、不会坚持、彷徨的人,后来逐渐转变为踏实、思路打开、自信、坚持、不彷徨。这期间是怎样的经历,这个过程和大家分享一下。刚来公司时,公司不是现在这个样子,办公室一楼和二楼正处于装修的状态,三楼也只是一个框架,到处都是建筑材料、下脚料,车间里也不像现在这样干净,区域划分分明,静电喷涂刚做好地基,电炉处于安装过程中,引用瓦格纳刘工的一句话,车间就像一个废品回收站。所以,对当时的公司了解甚少,也不清楚公司的发展方向,内心有很大的疑惑,心里也是没有底。
开始安排了做质检工作,和自己以前所掌握的质检工作也有很大不同,也不知能不能做好,这所有的因素加起来,使自己变得浮躁、彷徨。后来再参与瓦格纳设备安装时,领导发现了我的特长,根据我的这一特点,把我调到维修组,主抓设备这一块。设备维修以前接触过,但只局限于自己操作过的设备,像我们公司的设备大多数没有接触过,只能是边干边摸索、请教和不断的学习。然这样,2014年的上半年,还是跌跌撞撞,几次在剪切线的维修过程中,耽误了生产,这都是自己的思想在作怪,怕别人说自己不行。由于这个原因领导给出批评和指正,自己也承认错误,积极的把问题改掉。虽然是自己思想态度和能力上出现了问题,但自身品质没有出现问题,这也是我所坚持的,忠诚、肯干、认真、爱学习一直坚持这几点来指导自己的工
作,领导也给予了充分的空间。后来通过不断和外协单位维修师傅学习,通过电话和设备厂家进行请教,逐渐的把剪切线所出现的设备故障都基本掌握。有了剪切线的经验教训,再锅炉出现问题,马上请厂家技术服务人员来进行维修,因为自己对燃气锅炉了解甚少。通过和北京朱工、枣强售后服务人员的学习、请教,也把锅炉维修知识掌握起来了。设备维修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慢慢的把自己的自信心提高了。俗话说得好,自信来源于专业和专注。而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刚进入公司在质检部门时就提出了很多的见议,但一直没有去实践。在调入设备维修时,记得老板说过,只要你想法就可以去实践,公司将会全力配合。有了这样的信任,感觉心里特别的有底气。在后来的改造过程中也得到了同事的大力配合,所以再这里要感谢公司和同事对我的工作支持,有了我们这个集体,才得以把自己的想法真正的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才能对设备进行优化改造,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一点点成绩,如:前处理水槽及蒸汽管道做保温,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现在平均每天能节省燃气100多方;剪切线元件片裁切时两端不齐,最多相关8毫米左右,最后用轴承滑道代替原来的摩擦系数较大的滑道,现在元件片相差能控制在3毫米;公司在15年成功引进了气动冲孔机,冲孔模具由我们自行设计,在使用中效果反应不错;15年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对打包机进行改造,使打包机投入使用,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较准确的显示出压力值的大小。
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在我们维修组工作时,我也把一些自己的工作思路融入到了工作中去。具体如下:
1)对于设备维修来说,我的工作思路是最终达到让每个来维修岗工作的人没都能很快的进入角色,把维修工作掌握。从进入维修岗一直围绕这一思路展开自己的工作,工作中不保留。把维修中的工作经验和维修思路做好笔记,最后整理、编写成《维修手册》,作为维修部门的作业指导书。把不同设备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类,再查找故障时,很容易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维修手册》已整理了两期,第三期也整理完毕,这一期增加的内容不多,关键是把电工周赛的名字也编写在手册上面,让维修岗每位维修人员都有一种归属感。2)在工具方面,刚接手维修工作时,维修间在办公室北侧,所有的工具都堆放在一个工具箱内,维修时找工具时很难找到,丢失了工具也很难察觉。针对这一问题,在维修间搬到西侧时,把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整理、整顿,把工具放到架子上面,相同工具摆放到一起,做好分类,并把每个工具的名称和规格做好标记,让人很容易就找到。还有对工具进行定置放置,把每个工具都划上轮廓线,这样就能很快知道哪样工具有没有丢失和归还。另外,维修间的设备零件也进行整理、整顿,零件也都分类放在架子上,写上零件的名称,属于哪台设备的,都一一做好标识,让人一目了然,即使对设备不了解的人,让其拿零部件,也能很快的找到所要找的零件。3)在15年上半年中,我们维修组绘制了公司用电线路布置图,让公司所有的人了解线路的布置走向,对公司的线路布置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得到公司的认可,可以让更多的人不断的成长。
有一句话说得好“心随境转”,公司环境越来越好,我们的心情也越
来越好,加之公司领导对自己的不足多方面指导、教诲,慢慢使自己的思路逐渐打开,浮躁的心也变得宁静、踏实了,心中也有了自己的方向,也不在彷徨,也学会了做事要坚持去做,使自己的自信心变得更强大。这样也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员工手册》中的要求看齐,逐渐与公司的思想理念高度一致。所以,现在做一些以前有想法,但没有勇气去做的事也放开了手脚,大胆的去做。因为现在去做想做的事,感觉心里特别的踏实,就好像有坚强的后盾支持着你,让人感觉不再孤单。在公司内,做一个不让人烦的同事,尽自己的最大所能做好自己,给别人传播一些好的东西,这也是我的微信名“红星照亮你我”的初衷。因此,在公司氛围的影响下,自己做了一些稍微有些影响力的事。具体实例:1)帮助一位摔倒的大妈;2)帮助过邻居大哥;3)打过一个报警电话;4)帮助一位赶集卖货的人;5)把马路中间的纸箱子挪走等。
第三方面关于环保,说到环保,我们公司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在公司宪法第三条特别的提到这一点,建立节约型企业。而不像有些化工企业,再拿到了政府扶持的环保资金后,就不管不顾了,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所以遇到这样的公司,我们就要紧随公司的脚步,把自己的环保意识提高,为自然、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公司安排我来负责环保这一块,开始从小事做起,设置了废品分类箱,分为可回收类、不可回收类。可回收类又分为废纸类和饮料瓶、塑料类。同样在使用打印纸时把正反面都用完,扔垃圾时,把垃圾分
类放到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箱子内,做到下班后把办公室内的灯、电脑、其它用电办公用品关掉,事情虽小,却极能反应一人的职业素养,因为这一小小的动作,不光是为公司做到了节约,往大的方面,我们是为环保做出了贡献。
另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绿色出行,平时尽量多骑自行车,有时候好多同事问我:“怎么骑上自行车了” ?我经常回答:“锻炼、省油”。其实我的真实想法是在做环保,可能这样说出来,有多数人会不理解,所以总是对别人的回答是锻炼、省油,当然也包括这两项了。
在其它方面,几乎每次回老家时,回来是都要从下道回来,看有没有回衡水的,捎他们一程,最近这两次,还真的碰到搭车的了,一回是有一位母亲到衡水看望在上学的孩子,因为孩子遇上点意外,出来的有点晚,没有赶上公交车,拦了好几辆车都没有停,上车后特别的感激。还有一次拉了几个学生返校,当然都没有要钱。最近这两次去安临局开安全会,我都会安临局的群里发一下,有没有一同去的,这两次也都遇到了同行者,一次和衡兴环保的,另一次和衡橡股份的一起去的。这么做的意图是把有限的资源,拿出来共享。每次我都会说这是我们公司的环保理念,让更多的人来了解我们的理念,加入到环保的行列,为我们的蓝天贡献出我们共同的力量。
如何寻找超速成长公司 篇3
自下而上选股才是关键
选择超速成长的公司,应采取自下而上的选股策略,要注意对公司的研究力度。这需要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别的公司设定不同的选择和估值指标,关注企业的产品是否具有优势、产品市场空间是否广阔、是否有能力进行可以带来高附加值的技术创新、财务指标是否健康等因素,从而对大量的公司进行评判,择出优胜者。
我筛选“超速成长”公司的标准非常明确:这些企业未来一年利润总额增长率要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3倍,而且在未来两到三年还能继续保持盈利增长;或者,公司未来一年利润总额增长率要超过上一年利润总额增长率的1.5倍,绝对增长率应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而且其在未来两到三年同样能够继续保持盈利增长。
具体操作中,这需要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我们在低位发现扬子石化这个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一个研究员在公开资料中发现乙烯和PTA的市场价格在大幅上扬,马上联想到那些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并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这两种产品国内最大的生产商扬子石化身上。后来经过公司调研,并从各种渠道了解到这些产品需求旺盛,但是国内、国际近几年在乙烯和PTA扩产上的投资很少,于是坚定了我们认为扬子石化日后具有高成长性的信心,并最终得到验证。
超速成长公司不仅限于小盘股和科技股
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寻找成长型公司,但是并不一定只选择小盘股或高科技股。的确,小盘股和高科技股往往有很好的成长性,这点在国外市场更加明显。通常,国外的高科技企业质量更高,更有创新动力;同时,小企业基数小,转型快,成长非常明显。这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两个领域。
但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很多蓝筹股同样也会有很好的成长性,也会满足超速成长条件。以上提到的扬子石化就既不是小盘股也不是科技股。另外,长江电力也是一例,该公司通过收购优质发电资产实现外延式增长的路径人们有目共睹,成长性良好——虽然这是一家典型的蓝筹公司。
在选择中,我还会考虑其他因素:如果市场相对平稳,同时我们预期市场大势不会有大的上升机会,在操作中,我会更多选择能满足超速成长条件的蓝筹股,这些股票相对流动性比较好,让人放心;但是如果判断市场将逐步走高,会逐步释放一些热点,此时我会更多考虑中小企业。毕竟,在市场上扬的过程中,高成长公司表现会更加突出。
消费类公司或有作为
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提高,城市化步伐加快,会出现消费升级,给了消费品企业很大的机会。消费品生产企业的范围很宽,但在直接消费品中,我一直看好品牌食品生产商。有时候投资的逻辑越简单越好。食品是消费品中最简单的产品。举个例子,之前人们收入低,只能喝三四块钱的酒,但当收入逐渐提高,现在消费三百块钱左右的好酒也很常见。对于那些有品牌的食品生产商,通常有强的定价优势,可以维持、甚至提高价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茅台酒。在市场增长的同时,产品单价却不下跌,只会让这些品牌食品生产商获得更好的收益。
化解风险并非一定要分散投资
从根本上讲,集中投资和分散投资并无孰优孰劣之分,采取哪种策略,全由投资者根据市场环境或不同阶段作出调整。
但是就中国市场目前的情况看,好的上市公司太少,市场有很多地雷和陷阱,一些公司看不透,甚至一些看上去比较透明的公司,也可能爆发问题。这逼迫我们尽可能减少踩那些地雷,而那些特别放心的公司就会尽量多持有一些。
此外,中国股市的系统性风险较大,波动也很大。分散投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组合投资可以化解个股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但是中国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没有办法规避,哪怕投资再分散,效果也很难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如集中持有自己有信心的股票。
我国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 篇4
一、上市公司成长性基本因素分析
1.内在因素。 (1) 上市公司在同行业中具有优势。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 一个企业在行业中规模越大, 资本实力越强, 其长期竞争的能力就越强。一方面, 规模经济可产生更多的边际效益, 使其在成本、价格上占有优势;另一方面, 巨大的资本实力可以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并使其在激烈的市场中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开拓市场。按照市场竞争的一般结果, 通常是行业中最大的几家成为行业巨人,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 不是被兼并, 就是被淘汰, 所以行业内的前几名具有稳定的成长性。
(2) 上市公司的产品优势。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开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下降期四个阶段。其中成长期期末和成熟期是其利润的最大产出期, 此时投资获利较大。而在开创期, 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产品的市场前景又难以确定, 风险较大, 此时投资, 一旦成功, 获利丰厚, 一旦失败, 损失惨重。而下降期的产品将被新产品所替代, 因此不值得投资。
(3) 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保持合理的财务结构和盈利水平, 具有较强的筹资能力是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具体表现。其中, 压缩成本、控制开支对公司的利润增长具有杠杆作用。
(4) 上市公司的决策体系及开拓精神。保证公司不断成长的决策包括新项目的开发、新技术的应用等。公司要向前发展, 就要有新项目投入运作, 这是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主流因素。此外, 公司的领导决策层要有开拓创新精神, 不断进取, 与时俱进。
2.外在因素。 (1) 国家的宏观调控及政策倾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总有一些行业是整个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行业, 如能源、交通、农业等行业。这些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必然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 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和特殊待遇。除了上述基础产业外, 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支柱产业, 如科技、石化、机械、电子、建筑、汽车等, 也会得到国家有关倾斜政策的扶持。这些特殊行业的优势为该行业创造了其它行业无法比拟的成长环境。
(2) 上市公司的市场需求状况。市场需求是企业生产最根本的推动力, 而持久旺盛的市场需求才是一个行业和企业长期发展的保障和基础。如房地产、汽车等行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市场需求也必将日趋旺盛。
(3) 上市公司的集团控股优势。某些大型企业集团公司采用部分上市方式, 从而使上市公司成为集团公司中优质资产的集合体, 并接受集团公司的统一领导。沪市中的海尔、宝钢、中国石化等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 作为集团公司的窗口, 上市公司的业绩往往得到集团公司内部的大力支持, 同时优质资产也不断地被注入到上市公司中, 并使其业绩和发展后劲得到提高和增长。
二、上市公司成长性财务状况分析
1.盈利水平分析。反映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财务指标主要包括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回报率、销售利润率、盈利增长率、每股销售额及每股现金额等。
净资产收益率=发放普通股股息前的净收益/公司的普通股股东权益总值。它可以反映出公司能否有效地运用财务杠杆提高股东收益, 是分析企业盈利水平高低的一项主要指标。净资产收益率与企业的盈利水平、投资价值、成长性呈同向变化关系, 具体也无固定的衡量比率, 但一般绩优股净资产收益率均高出20%, 甚至更高。
资产回报率=发放股息及缴税前的净收益/平均资产总额。这一比值很高的上市公司较为容易筹集到生产经营所需资金, 因为它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高的投资收益。
盈利增长率是企业在过去三年中每股收益的年平均增长率, 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的竞争实力、生存能力、管理水平等。分析该项指标时, 一方面是增长率要高, 另一方面要稳定增长, 而对盈利水平的过分波动则应予以高度重视, 是否存在隐藏的市场因素、产品问题或其它偶然因素, 是否会对以后的盈利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总额, 它是衡量上市公司经营效率的主要指标之一。该项指标越高, 表明企业投入的相对成本越低, 企业的经营越有效。但由于该指标因行业的不同往往会产生很大差别, 不能机械地套用。
每股销售额=过去一年中的销售总额/股票平均发行数。它所反映的是上市公司每股股票向社会提供产品与服务的份额。分析每股销售额在过去三年中的变化情况, 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在市场销售中的发展趋势。
每股现金额=公司经营所产生的现金/股票的平均发行数。每股现金额反映出每股股票产生现金的多少。
2.利润相对额分析。该项指标主要是通过每股税后利润来表现的, 从财务角度来讲, 每股税后利润0.80元的上市公司比0.40元的上市公司成长性好得多。
分析每股税后利润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是每股税后利润要与配股后股权变化相结合。上市公司实行配股引起股权扩大的同时, 实收资金数量增多, 经营利润理应相应增加, 然而由于上市公司无论是发行原始股还是配股都采用溢价方式, 每增加一股股权给公司带来的实际资金收入是几元甚至十几元, 新股每股税后利润增幅应大大高于原有股权收益。因此, 溢价扩股后的每股平均收益应高于扩股前的每股平均收益。
二是每股税后利润应结合公积金送股变化分析。如果因资本公积金或盈余公积金送股变化, 导致股权总额增加, 使每股税后利润减少, 这不能说明是经营业绩滑坡。
三是每股税后利润应与股权含有的公积金数量相结合分析。上市公司由于各种原因公积金累积数额大小不同, 因而均摊在每个股权上的公积金存在差异。当A、B两个公司每股税后利润均为0.60元时, 表面看, 两公司业绩相同, 若A公司每股公积金0.80元, B公司每股公积金为1.60元, 实际反映出A公司的经营业绩优于B公司, 且更具有增长潜力。
3.利润总额分析。利润总额的绝对增长是上市公司成长的基本表现, 利润总额增幅较大, 表明公司经营业绩突出, 发展前景乐观, 市场竞争能力较强。
利润总额的增长可分为两种境况:一种是波动性增长;另一种是持续稳定增长。前者在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后者反映上市公司具有内在活力, 长期看好。
4.主营业务收入分析。上市公司的经营收益通常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营业务收入、投资净收益、其它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增长是公司利润增长的主渠道, 能够反映公司的主要经营业绩。因此, 在公司利润增长的前提下, 要分析是否来自主营业务, 这是上市公司具有成长性的主要表现。投资净收益是公司从事证券投资业务获得的净收入。该项收入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 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经营实力的强弱。其他业务收入指上市公司从事主营业务以外经营活动获得的收益。通常情况下, 该项收入比重较小。但当某公司利润增长中其他业务收入增长较快时, 应结合财务报告中“经营业务”内容分析其成因。
与公司一起成长 篇5
矿衰我耻————与公司一起成长学习心得
《与公司一起成长》一书结合许多国际知名公司最新培养优秀员工的管理理念,从员工的素质标准、必须具备的能力、行为准则和竞争力等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高素质员工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剖析,通俗而生动地阐述了要成为一名优秀员工所需要的条件、标准和要求,立论精辟,论述详尽,对每个员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一名煤矿企业基层区队长,通过精读此书,我受益非浅,感触颇深,切实体会到与公司一起成长即:矿兴我荣,矿衰我耻的理念是我矿创一流可持续发展企业不可或缺的经营理念,是现代优秀员工挑战未来的制胜利器。现浅谈两点心得如下:
一、没有公司的成长,就没有员工的自我实现;没有员工的成长,就没有企业的长盛不衰。
我们传统的观念认为,我每天上班工作,然后领薪水,天经地义,公司的繁荣发展,与我无关,那是老板,是单位领导的责任,殊不知,这是错误的观念,是公司为我们创造了成长的机会.是公司为我们提供了展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是公司让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地获得养分,不断地获得成长的自信。员工是种子,公司是沃土,稚嫩的种子只有投身沃土才能生机勃勃。与公司一起成长发展壮大,对企业与个人来说都是双赢的选择,也是双赢性的结果。企业通过整合其个体的能力,形成蓬勃发展的前进动力。未来成功的企业必将是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企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让员工了解变革的必要性,同时员工也才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促使自己进行变革,在最短的时间变普通为优秀,变优秀为卓越,达到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的目的。同时,达到发掘员工的潜能、培养高素质员工的目的。现今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难度大,“一通三防”更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作为通风队长,如何树立职工“矿兴我荣,矿衰我耻”的观念,教育职工以矿为家,切实干好本职工作,不断增强职工的使命感、自豪感,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达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是关键。
二、在实现公司的共同愿景中体现自我价值
每一个有理想的人只会在一个关心和积极帮助员工的个人成长,并把员工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员工与公司一起成长的公司工作,每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都首先应学会在企业的共同愿景下,激发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追求卓越的本性,从而主动进行变革,跟上企业变革的步伐,体现自我价值。许多著名企业都首先考虑应聘者是否能够认可和适应本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这决定了这个人能否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每家公司都有其独特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观要融入一个企业,首先要了解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了解企业的共同愿景,并身体力行。了解了企业的文化后,就要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新的企业文化,以实现企业的共同愿景,职场上实现突破,实现个人价值。如果你要成功,如果你想辉煌,如果你渴望尽最大能力实现人生的价值,那么,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与公司一起成长。我矿的“光明文化”“3D5F”的安全文化,它代表了我矿今后努力的方向,是我们的共同愿景,值得我们每一名职工去学习、宣传并实施,实现与企业共同发展。
张林:依附大公司快速成长 篇6
12年后,他的公司成为“终端形象解决方案提供者”。
见到张林之前,他正在与一个制作公司讨论一份方案,这是他第20次提出修改意见。
他相信:总结不足之处,持续改善,第21次就能达到目标,做企业也是一样。
张林,隆之茂集团董事长。多年的行业历练让他养成了职业习惯,展柜的棱角是圆弧还是方形,哪种纹理和质感更醒目,橱窗里摆放哪种产品能在30秒钟内吸引顾客……走进一家卖场,敏锐地捕捉市场特点和客户需求,再总结自己品牌不足之处,反复改进。
在大多数人看不上的展柜装修行业,张林深耕细作12年;在一个没有高科技光环的行业,他坚持持续改良,把三星、联想等客户的国际化标准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实现了与国际企业一起成长。
12年后,他的公司将成为“终端形象解决方案提供者”。
细节的优势
隆之茂实力不是最强,知名度不算最大,只要专注做事,把每个细节做出优势,就赢得了市场。
很多人熟悉康佳,三星卖场专柜,却不知道这些作品出自何人之手。同品牌一样,张林服务于知名企业,却低调“潜伏”于这个行业。
1997年,张林大学毕业后,在郑州一家展示装饰公司做业务员。上世纪90年代,郑州市场展示装饰刚刚萌芽,郑州只有五六家公司在做市场展示装饰,竞争少且市场需求大,当时一个项目的利润能达到50%。
正是看到了该市场的巨大潜力,他决定自主创业,在1999年创办了隆之茂。在同行业,与隆之茂同时诞生的还有田川实业。
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两个品牌,有交叉也有不同。田川业务广泛,以品牌广告策划、标志用品设计与研发的经营方向,锁定中石化、中石油等央企客户。而隆之茂走差异化路线,以服务品牌店为核心任务,通过服务国内品牌,再进军三星等国际品牌。
之后,郑州陆续出现了环宇、港派天狼装饰等公司,市场上一度呈现广而多的特点。彼时,张林并没有因虎视眈眈的对手改变经营方向,而是把精力放在管理与服务上,完善业务流程环节,纵深发展。现在隆之茂的业务逐渐形成一体化,从设计、研发、生产到安装、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变得有序。
在行业里,隆之茂的实力不是最强,知名度不算最大,在业务范围上与同行业相差无几。
如何赢得市场份额及客户信赖?是管理者考虑的基本问题。
“把每个点做出优势,就比同行业优秀”。张林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譬如,加一些元素迎合客户的审美观,如展柜棱角用色多少,门向外开还是向里开利于逃生等,还会在合适地方留下服务电话,以便与客户在第一时间沟通。
在隆之茂,还有一项要求写入服务流程中。员工要定期与客户汇报工作,填补了多数企业对客户服务的空白。目的是让客户知道你为他们做了哪些事情,进展情况如何,有哪些需要修改,反馈建议等。
经过市场的沉淀,部分品牌已销声匿迹,隆之茂以郑州为火源,不断点燃火种。目前,隆之茂已拥有广东、山西、内蒙古3家分公司,年利润超过3000万。
做“大”策略
“依附”大公司,审时度势,汲取大公司的营养成分,持续改善。
让张林最自豪的一件事,是广东分公司的一次竞标。当时包括上亿资产的公司在内,一共有12家公司竞标,经过一轮轮筛选,隆之茂最终胜出,这让整个团队兴奋许久。
“我们只做核心客户,像三星这种高投入的大客户”,与国际企业合作,是隆之茂快速成长的秘方。
像孩子在婴幼时期需要吸收营养一样,隆之茂“依附”大公司,审时度势,汲取大公司的营养成分,谋求生存空间的捷径。
其实,隆之茂第一个客户不是三星,而是国内品牌康佳。随着客户优化提升,双方中断合作关系。在张林看来,国内和国际客户投入量差别很大,跟着国际公司能学到很多东西。
国际公司能达到一种高度,对于一套识别系统或终端形象的方案,能精准把握潮流的引进、产品导向特点,同时对设计的元素、客户体验需求精益求精。国内公司很难做到这些。对于规范性要求,国际公司比国内公司更严格,细化。
国际公司对卖场的管理,交给第三方公司去做,比如一套终端形象方案,由第三方公司垂直管理装饰公司,而不是市场部负责人,这样能保证专人专事。他们将工作细分,对于一步完成的工作分成四五步。
合作中,张林发现,数据管理在国际公司最常用。对方通过卖场信息、执行订单情况,了解卖场方方面面的信息,从数据上做决策。有时,他们会要求提供两年前的数据,目的是持续改善。
基业长青最核心的内容是持续改善,这让张林获益匪浅。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小企业发展的弱点。
与三星建立合作关系之后,让他开始懂得大公司的规模和流程管理。现在,隆之茂团队中也能找到三星的影子。
打造大客户的配套服务体系,是隆之茂商业模式的体现。国际公司提供包括样式、LOGO、颜色在内的标准化方案。隆之茂根据当地市场特点进行二次设计,比如根据卖场环境、产品特点、人流量、消费者喜好特点,进行数据分析,反馈给客户,再经过审批,执行项目。
在服务过程中,国际公司有多个部门参与,方案审议、审查、财务信息提供、验收、抽查、点检。
在其他公司看来繁琐的环节,隆之茂则看到了学习的机会。
它不断汲取系统、规范化管理的营养、消化,持续改善。经过2年多的持续改善,完善服务环节,现在隆之茂形成一套终端形象解决方案流程:测量,信息反馈,审批,执行,提交项目完工资料,上传系统,然后提交财务审批手续,检查,数据统计。
与大公司一同进步,隆之茂快速成长。
独特留人之道
留住人才,并培养、储备人才,利于打造稳定团队,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在隆之茂,有一句话常常被提及——看得到,想得到,拿得到。这是张林的一句座右铭。
与其说是管理者对员工的头脑风暴营销,不如说是实实在在的激励机制。
张林谈到,老板用人格魅力凝聚团队的时代过去。他提倡,三个方面稳定团队。一是要给物质,多发钱;二是要培训他们,让他们知不足,而后知道公司成长空间;三是要让他们看到公司的未来。
隆之茂团队的职位、职责与薪水实行等级化、透明化。每一级别有相应的职责要求,让员工知道自己所处位置,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无形要求员工自我提升,向上一级职位努力。
物质和精神都得到满足,员工便有了归宿感。现在,46人的企业,近一半的员工工作6年。“隆之茂员工待遇比同行高,企业实行股权改革,未来核心人员持股。”张林总结留人之道。
这也是基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长远考虑。
实现公司做专做强的目标,张林信心十足。他坦言,开拓市场相当于二次创业,需要投资财力和人力。眼前,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
为此,他萌生出成立隆之茂商学院的想法,从今年3月底开始,为未来人才储备、候补做准备工作。每年选几个员工作为培养对象,将自己所学到的心态管理、佛学、易经等精髓传授给他们,使其成为出色的管理者。
这种想法得到多数企业家的支持,也带来一些疑问:培养对象羽翼丰满后会不会选走高飞?“他们在这儿是个人价值体现,离开了,我会祝福他们。”话语中,感受到张林的豁达。
有了人才保障,隆之茂框架变大。从原来的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扩展为设计中心、人力中心、运营中心、财务管理中心四大块,各个公司独立化运作,实行集团化管理。
对于高利润的行业,他并没有头脑膨胀,而是专心把企业打造成百年老店。走在创业路上,他的目标在延续,下一步计划在2年内拓展8~10个省,成立分公司进行集团化管理。
如果说这是张林的短期目标,那么他的最终目标是做一个使者,总结国际企业优秀系统,向中小企业传播,带领行业进步。
寻租、政府补助与公司成长性 篇7
政府补助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一个重要方面,属于转移支付的范畴。从各国尤其是转型经济国家的实践来看,政府补助是政府保持经济的稳定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施产业政策的重要工具,是政府帮助企业最直接的手段。近年来,地方政府给予上市公司的政府补助越来越多,政府补助的金额也越来越大。政府补助作为上市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无疑会帮助企业提高经营业绩,这种偶发性的地方政府补助会很快改变企业的经营业绩,使企业免于亏损。正因如此,巨额政府补助的实施效果如何,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可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转型经济大国中,政府补助的使用效率以及政府补助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与政府补助金额节节攀升相对应的是,我国政府补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违规问题也越来越多。十一届三中全会分权改革之后,中央政府一般只负责制定具有纲领性的财政路线和政策,对企业具有直接效力的政策则是通过地方政府来制定的。在此背景下,政府官员对于政府补助的发放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给政府官员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寻租活动提供了空间。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他们愿意花费昂贵的成本去“寻租”,通过建立政治联系,享受一系列的特权和优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资金,以期达到扭亏为盈或者为公司业绩添砖加瓦的目的。那么,寻租是否影响了政府补助行为?巨额政府补助对公司的成长性有没有积极的作用?政府补助效率的缺乏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没有关系?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市场上市公司2008年-2014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寻租和公司成长性的视角,研究政府补助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张维迎(1999)提出政府官员具有剩余的控制权,却没有剩余索取权,所以其具有的剩余控制权就可以转化为“廉价投票权”。廉价投票权表明政府官员可以决定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在多大程度上享有优惠政策和特权,这就导致了寻租活动的盛行。Khwaja and Mian(2005),Claessens et al.(2008)提出了政治联系的寻租观,他们认为民营企业建立政治联系的目的是为了向政府官员寻租。Chen et al(2005)、Faccio(2006)认为在制度越落后、腐败越严重、政府干预经济越严重、法律和司法体系越弱的国家或地区,企业寻租的动机越强。上述研究结论说明:在制度不完善、法规执行力较弱或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企业大多会选择寻租来建立政治联系,以期获得一系列特权或优惠,使得社会资源的分配严重不协调。因此,寻租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就成了影响政府决策、获得政府补助的重要途径。
余明桂等(2010)研究发现,政府官员可以把发放政府补助的标准规定的很模糊,以便于给寻租活动提供空间。刘俊、曹向(2014)提出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的管理有很多缺陷,政府官员有很强的财政支出支配权,如果一个企业通过寻租获得的政府补助越多,就越需要降低信息披露程度来掩盖异常的政府补助。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息披露程度越低的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越多。因此,本文认为在中国“人情社会”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会通过寻租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近年来,媒体曝出的政府官员贪腐大案就是有力的证明。根据以上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相同条件下,上市公司寻租强度越大,其获得的政府补助越多
Tzelepis&Skuras(2004)研究表明,政府补助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创新和资本投资,对公司的成长性具有积极的影响。Cerqua&Pellegrini(2014)研究发现,财政补贴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员工规模、投资水平和公司成长性,但是对企业产出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是在中国现实背景下,上市公司通过寻租活动获取“政治联系”会占用大量的生产资金,而且政府补助也并没有用于研发创新,而是用于盈余管理粉饰公司的业绩,这就造成了政府补助积极作用的抵消。Krueger(1974)提出,寻租活动是特定的利益集团为了谋取利益而对政府决策或政府官员开展游说的非生产性活动,往往会严重阻碍社会的经济发展。Murphy等(1993)提出,寻租活动往往导致稀缺性的资源集中于非生产性的领域,从而对生产性活动产生的了挤出效应。此外,Cai等(2009)研究发现,与寻租行为密切相关的“娱乐和交通费”(ETC)项目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的生产效率。杜兴强等(2012)发现,寻租在短期可以提高公司业绩,但是长期来看是损害公司业绩的,而R&D投资可以持续、稳定地有利于公司业绩的增长。
沈晓明、伍朝晖等(2002)认为,政府补助对于农业上市公司的长期价值是有损害的。在短期内政府补助可以快速帮助企业走出财务困境,但长期来看,企业会对政府的补贴产生依赖而不能既是发现自身内部治理的问题。余明桂等(2010)研究得出,无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能够提高企业绩效,但是有政治联系的民营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反而会损害企业绩效。刘俊、曹向(2014)研究发现,信息披露越好的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社会绩效,信息披露质量差的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综上所述,如果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是合理的,不存利用政府补助进行盈余管理实现扭亏为盈的情况,那么政府补助对公司的成长性是有积极的影响的。如果上市公司通过寻租活动获得巨额政府补助,相较于其他公司而言,其获得的政府补助可以看出明显的异常,目的在于利用政府补助可以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公司的利润,那么政府补助对公司的成长性没有积极作用的。因为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之后,并没有将资金用于研发创新和资本投资,而是用于盈余管理,所以政府补助并没有给企业的发展注入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补助对公司成长性的积极作用会因为寻租和盈余管理而抵消。所以本文认为政府补助可以提高公司的成长性,但是异常的政府补助对公司的成长性并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以上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本文得出如下假设:
H2a:相同条件下,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越多,公司成长性越高
H2b:相同条件下,异常政府补助对公司的成长性没有显著影响
陈晓、李静(2001)研究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在增发和配股临界值的公司和处于亏损边界的公司获得政府补助的可能性较大。而净资产收益率满足增发、配股要求,或者公司亏损严重,很难扭亏为盈的公司获得政府补助的概率较小。他们还从公司的属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国有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关联度较小,与非国有企业关联度较高。朱松、陈运森(2009)研究发现,政府补助的扭亏保牌动机十分明显,政府会根据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重要程度、政府自身的财政实力、补贴政策的持续性等因素对企业进行补贴。当上市公司业绩面临业绩不佳的问题时,政府往往会帮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政府补贴力度与企业亏损程度有一定的关联性,容易实现扭亏为盈的企业与巨额亏损企业相比,前者的政府补助力度较大;前一年亏损,当年接受政府补助后能够盈利的公司,补贴更高;上市公司避免连续亏损的动机越强,政府补助力度越大。根据上述文献,本文认为政府补助实施效率的低下与盈余管理行为息息相关,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用于短期内快速提高企业的利润,帮助企业实现扭亏为盈。从长期来看,对企业的成长性并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0-2014年A股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数据库。此外,本文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样本筛选:删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的观测值;删除ST股票的观测值;删除财务数据确实的观测值。并且为了控制极端值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对连续变量1%以下和99%以上的分位数进行了缩尾处理,最终得到共计5393个观测值。因为政府补助对公司成长性的影响存在滞后性,效果不会立刻显现,所以本文对公司成长性变量(growth)做了提前一期的处理,观测值相应减少,总计3868个观测值。
(二)变量定义
(1)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企业寻租程度。本文采用管理费用中的业务招待费来反映企业的寻租程度。在会计处理上,业务招待费是指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经营需要而发生的应酬费用,上市公司寻租活动所产生的费用往往是计入管理费用中的业务招待费科目。寻租强度(RS)=业务招待费×100/营业收入。
政府补助。用企业获得的政府补助来衡量,政府补助(Subsidy)=政府补助金额×100/营业收入。
公司成长性。本文采用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率来衡量公司成长性,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当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
(2)控制变量。借鉴已有文献,文本选取的主要控制变量包括公司规模(Size)、负债水平(Lev)、盈利能力(Roa)、员工人数(Staff)、政府治理水平(Govern)、是否中央国有企业(Center)、是否地方国有企业(Local)。本文还控制了年份和行业虚拟变量。主要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本文的因变量有政府补助(subsidy)和公司成长性(growth)。对于模型(1),政府补助变量没有小于0的情况,所以对模型(1)采用Tobit回归。当公司成长性(growth)作为因变量时,本文采用普通OLS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1)用于检验假设H1,如果RS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那么就证明寻租确实可以帮助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模型(2)用于检验假设H2,如果β1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则揭示了政府补助可以在短期内提高公司成长性;如果β1的系数显著为负或者不显著,则证明了政府补助对推动公司未来成长与发展并没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提供了本文变量描述性统计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1)寻租强度的均值是0.322%,这一均值不算太高,因为这个比重低于税法中规定的可以在税前扣除的业务招待费比重(0.5%)。同时可以看出寻租强度的最小值为0.0147%,最大值为2.45%,这说明上市公司的寻租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一成因可能是在中国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还不完善,政府补助发放的相关制度不够合理的情况下,一些上市公司希望通过寻租活动俘获政府,获得超额收益。(2)相比于寻租而言,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的比重并不低,其均值是1.3%。而且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的最小值是0.003%,最大值却是12.78%,可以发现政府补助发放的金额有十分悬殊的差距。这一成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行业、地区、公司产权性质、创新研究等原因,上市公司所获得的政府补助存在一定的差异。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上市公司的寻租活动导致政府补助存在显著差异。(3)公司成长性的均值是13.6%,说明上市公司的业绩总体呈现一个增长的状态。
(二)回归分析
(1)寻租与政府补助。表3实证检验了寻租对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助的影响。RS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意味着寻租活动确实能够帮助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本文的假设H1得到了经验证据的支持。这一结果解释了为什么近年来媒体频频曝出企业行贿案,上市公司通过寻租与政府建立“政治联系”,以此获得政策扶持和经济利益。
(2)政府补助和公司成长性。表4考察了政府补助对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影响。表4的第(1)列显示政府补助(subsidy)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支持了本文的假设H2a。这表明普遍来看政府补助是有利于上市公司成长性的,政府补助为上市公司的资本投资和创新研究提供了资金的支持,可以推动上市公司的发展。
但是本文认为政府补助有正常和异常之分,一些上市公司被曝出获得巨额的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远高于当期净利润,在描述性统计里也可以看出政府补助的差异十分显著。对此,本文提出一个问题,异常的政府补助对公司成长性也有积极的影响么?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了政府补助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在所有样本中占前10%的观测值,大概是Subsidy>3.4的观测值作为异常政府补助的样本,以此探究异常政府补助和公司成长性的关系。表4的第(2)列研究了异常的政府补助对公司成长的影响,可以看出政府补助的回归系数是正的,但并不显著。本文的假设H2b得到了经验证据的支持。这意味着异常的政府补助并不能真正推动上市公司的发展,其中两个重要的原因是寻租和盈余管理。首先,寻租是有成本的,会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而且寻租获得的异常政府补助只能够帮助公司短期内快速提高利润,并不能真正提高公司的成长性。其次,获得异常的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通常都是业绩较差且不稳定的公司,政府会根据补贴后其获得的效用(比如税收稳定性、当地就业水平、企业重要程度等)以及自身的财政能力选择一些上市公司进行补贴,这些异常的政府补助通常都是用于粉饰公司的不良业绩,帮助其扭亏为盈或者提高利润,对公司的创新研发能力没有作用。综上所述异常的政府补助多数是用于盈余管理,对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并没有积极作用。
五、进一步研究:政府补助和盈余管理
(一)描述性统计
为什么巨额政府补助不能推动上市公司的成长与发展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对进一步考察了上市公司政府补助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虽然在2001年,证监会曾经出台政策限制上市公司利用政府补助进行盈余管理,但是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面临危机时,相关利益方(包括地方政府和上市公司)都会利用自身资源帮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所以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政府补助缺乏效率的一大原因。本文的盈余管理集中考虑了上市公司的扭亏动机,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初步检验一下政府补助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表5统计了2010年到2014年上市公司利用政府补助改变企业业绩的情况。第4列的百分比表示去除了政府补助后净利润为负的公司占总体样本的比例,第6列的百分比表示政府补助后净利润仍然为负的公司占总样本的比例,第8列的百分比表示政府补助后净利润由负转正的公司占总样本的比例,第9列的百分比表示利用政府补助扭亏为盈的公司占实际亏损公司的比例。
表5显示从总体样本来看,2010-2014年,有12.22%的上市公司在剔除政府补助滞后实际上市亏损的,在这些实际亏损的上市公司中,有42.75%的公司在政府补助的帮助下扭亏为盈。也就是说政府补助扭曲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使投资者不能认清企业的实际情况,帮助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另外还有一部分公司在政府补助之后仍然是亏损的,但是政府补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亏损程度。这可能是因为政府需要根据自身的财力和上市公司的重要程度进行补贴,一些对地方经济不是至关重要的上市公司不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一点原因是很多缺乏资质的公司通过寻租活动获取政府补助,必然会对其他符合条件获得政府补助的上市公司产生“挤出效应”,导致这些上市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会相应少很多。
(二)回归分析
表6对上市公司扭亏和政府补助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采用Logit模型,并经过了huber-white稳定性调整。Lossgain是一个虚拟变量,用于衡量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用政府补助扭亏为盈的情况,如果政府补助收入前净利润为负,加入政府补助后净利润为正则取1,否则取0。表6的回归结果显示lossgain和subsidy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政府补助的确可以帮助上市公司扭亏,也就是说政府补助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确实有关系。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寻租活动与地方政府建立起“政治联系”,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粉饰经营业绩,而且业绩不佳面临危机或者微利上市公司寻租的动机更强,这就造成了政府补助和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次,维持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是地方政府一个很重套的目标,重要企业的亏损对就业率和地方经济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地方政府会伸出“帮助之手”帮助企业进行盈余管理。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政府补助是政府干预经济、实现特定目标的一种重要方法。近年来,我国对上市公司的补助金额越来越多,其实施效果受到了各界关注。本文以2010-2014年A股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寻租和公司成长性视角,研究了政府补助的影响因素和实施效果。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寻租活动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总体来看政府补助可以帮助上市公司提高成长性,但是异常的政府补助对公司成长性没有积极的作用。进一步研究还表明,上市公司的政府补助和盈余管理存在着丝丝缕缕的联系,经营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会利用政府补助扭亏为盈,扭曲了企业的业绩。
(二)建议
从收入分析判断公司的成长性 篇8
◎专家:
一家公司的成长性,受到宏观经济、行业环境及公司经营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普通投资者,受专业性的约束、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分析起来难度很大。除了关注每股收益以外,我们还可以重点考察主营业务收入,这是一个简单实用的判断成长性的重要指标。
公司发展状况最终都反映到财务指标上,主营业务收入是一个重要指标。主营业务收入是公司利润来源的根本,和利润相比,收入指标显得更“纯净”。现在的市场,很多上市公司的利润都是经过了不同程度的精心包装,如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等等,迷惑性很强,在分析利润时必须要剔除这些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就简单得多,如果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基本上可以判定公司趋势是向好的。
通过企业的主营业务增长率可以判断一个公司是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期。一般来说,成长期的企业,主营业务增长率会比较大,处于成熟期的企业,这一指标会较低,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这一指标甚至可能为负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判断企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并不能单独依靠企业某一年的指标,进行这种判断需要尽可能多些年份的指标数据。企业主营收入变化的趋势越明显,得出的判断会越准确。之所以要判断公司所处的发展期,是因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着不同的运营模式,给投资者带来的回报也不相同。一般来说,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在业务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比较大的费用支出,成长期的企业往往并不能立即给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但是如果投资者坚持长期投资,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迟早会变成“金牛”。
农业上市公司成长力分层灰色评价 篇9
关键词:成长力,层次分析法,灰色评价
一、引言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部门。“十二五”时期发展指导思想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完善公共管理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可见,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企业成长力表征企业未来发展的潜力。从很多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企业的成长力是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关注企业成长力可以使企业着眼于长期发展,在关注历史成果的同时保持企业发展活力和前进动力。
二、研究设计
企业成长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灰色评价、聚类分析等。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于20 世纪7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其能将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分解为多个子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重)和总排序,以优化总目标的决策。灰色系统方法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于1982 年首创的系统分析方法。灰色系统描述的是信息不完全、准则多样化的系统,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反映系统的整体性。当灰色系统各因素数据样本容量较小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能够有效地分析系统结构和功能状态的变化情况。综上所述,层次分析法在分配权重方面应用广泛,而灰色关联法能排除主观性干扰,使评价结果更具客观性。本文尝试结合层次分析和灰色关联法,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成长力进行综合评价。
(一)成长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企业成长力的影响因素的涉及面很广,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从盈利增长能力、规模扩张能力、营运能力和现金流增长能力四个角度来综合衡量企业的成长力。单纯使用截面数据评价企业的成长性会使评价过于片面,因此,本文采用纵向对比指标来衡量企业的成长力。成长力评价指标选取如表1 所示。
注:以上各指标值为2009~2013 年的5 年平均值。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证监会(CSRC)的行业划分标准,选取沪深两市农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剔除2008 年后新上市的公司,为使数据更具可比性,剔除ST和PT类以及数据缺失的样本公司。经过筛选,得到我国10 家农业上市公司2009~2013 年的数据。本文财务数据源自RESSET金融研究数据库。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指标分层及权重确定首先,构造层次结构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其次,构造判断矩阵及其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的数值通常是根据数据资料、专家意见,再利用托马斯·塞蒂1-9 标度法得出的。经过查阅有关资料文献并请有关专家对两两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较赋值,得出判断矩阵并使用方根法求解出各指标的权重(见表2-表6),依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将准则层的权重乘以方案层的权重,得出成长力评价的综合权重,结果见表7。
(二)用灰色关联法进行综合评价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综合成长力进行评价,基本思路是:以样本公司的各项方案层指标为比较序列,以各指标对应的最佳值为参考序列,再求关联度,关联度越大表明成长力越好。
(1)构造理想指标序列。选取的十二项指标均为效益型指标,其值越大越好,选取上述无量纲数据中每种指标的最大值,可得到参考序列为X0=(17.0112,20.7067,163.2505,74.4514,66.5225,25.5131,24.3600,0.8886,1.3111,491.3088,924.2930,45.7286)。
(2)对原始指标序列进行规范化处理。由于原始数据值的含义、量纲等不一定相同,需要消除量纲对数列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采用区间值变换法对选取的效益型指标消除量纲效应,其公式为:Xi(k)=[Xi(k)-min Xi(k)]/[max Xi(k)-min Xi(k)]。规范化处理结果见表8。
注:Xi表示样本公司编号,i=1,2,…,10,1-10 分别表示的样本公司简称为丰乐种业、隆平高科、登海种业、亚盛集团、敦煌种业、新农开发、万向德农、香梨股份、新赛股份和北大荒;Yi表示成长力指标编号,i=1,2,…, 12。
(3)计算指标关联系数。首先,按公式△(k)=∣X0(k)-Xi(k)∣,计算时刻k序列Xi(k)分别与X0(k)的绝对差△(k),各个时刻的最小差值记为△min,最大差值记为△max。绝对差的计算结果见表9。其次,计算各样本的关联系数,其公式为:
其中,△i(k)为k时刻两比较序列的绝对差。ρ 为分辨率,可避免由于△max过大而使关联系数失真的情况,其值介于0-1 之间,一般情况下可取0.1-0.5,本文取0.5。
(4)加权灰色关联度的计算与分析。关联度是表征两个有序结构量关联程度的量值。由公式(其中 ω(k)为由前述层次分析法计算出的各指标权重系数),计算出各样本公司的关联度,再按各公司的关联度大小进行排序,计算及排序结果见表10。
由表10 可知,r3> r1> r7> r5> r4> r2> r8> r10> r9> r6, 由于关联度越大表明公司的成长力越强,所以十家农业上市公司的综合成长力排序依次为:登海种业、丰乐种业、万向德农、敦煌种业、亚盛集团、隆平高科、香梨股份、北大荒、新赛股份、新农开发。计算结果显示,登海种业的成长力最强,其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增长率、销售现金比率等多项指标的5 年均值都领先于其他公司,其在盈利增长能力、规模扩张能力和现金流增长力等方面均处于优势地位。而排名最后的新农开发的多项指标均处于弱势,其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的灰色关联系数都低于其他样本公司,说明该公司的盈利增长能力和规模扩张能力较差,必须不断改善经营模式以增强企业的综合成长能力。
四、结论
本文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农业上市公司的成长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十家农业上市公司成长力排序的相对位置。研究发现成长力排名靠前的公司在盈利增长能力和规模扩张能力方面的指标关联系数较大,由此可看出盈利增长能力和规模扩张能力是影响公司成长力的重要因素,其次是营运能力和现金流增长力,虽然其所占比重较小,但对公司的成长不可或缺。
公司成长 篇10
一、上市公司
(一) 上市公司简介
上市公司是所发行的股票经过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 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其特点是: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是经过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而形成的;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是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 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上市公司的优点有:可以利用证券市场筹集资金;上市公司所有者可以将公司股份卖给大众, 这样, 上市公司所有者就将自己的风险降低了, 相当于大众为公司所有者承担了一定的风险;上市公司的资产具有流动性;上市公司可以不再受银行的控制, 上市之后, 公司可以自己筹集资金, 就不用向银行贷款;上市之后, 公司的透明度增加了;上市之后, 公司的知名度就会增加, 使公司更加有名, 让更多人知晓。但其也有一定的缺点:公司要想上市, 就要花钱;上市公司上市后, 虽然透明度增加了, 但会使公司的机密外泄, 从而被恶意者利用;上市公司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将自己公司的资料、情况向股份持有者公开;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后, 由于其知名度增加, 所以会有人恶意控股;公司上市之后, 公司股份价格会降低, 从而导致公司收益受损。
(二) 上市公司的发展
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 是伴随着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逐渐成熟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我国经济体制得到很大改进, 证券市场得以恢复, 中国上市公司随之开始发展。1992~1995年, 我国证券市场初步建立。1996~1999年, 我国证券市场平稳发展。2004年, 我国首次确立了证券市场的指导思想、任务以及作用。2006年, 我国重新修改、制定了《证券法》, 使我国证券市场体制更加完善。到2007年末, 我国沪、深总市值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位列第三。2008年末, 我国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达159只, 累计筹资额更是高达1121.45美元。到2008年, 我国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之后, 证券市场初步形成了全面系统的证券期货法律体系, 这使得证券市场的发展更加规范化, 为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 证券公司的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股权结构有了很大调整,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三) 上市公司的上市程序
各公司必须在遵守与《证券法》和《公司法》相关的规定的条件下才能上市, 股份有限公司必须严格遵守以下程序。
1.向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提出股票上市申请。公司在上市之前, 需要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申请, 证券监督管理部门需要授权证券交易在法定条件下, 经过法定程序进行严格核准。
2.接受证券监督管理部门的核准。公司在上报后要经过证券监督管理部门审查, 符合条件的予以批准, 不符合条件的, 不予以批准, 若是缺少相关文件, 需限期补齐, 否则仍不予批准。
3.向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提出上市申请。在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后, 需要向证券交易所提交核准文件及其它相关文件, 如:上市报告书、公司章程、公司经营执照等, 然后股票发行人向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提出上市申请。
4.证券交易所统一股票上市交易后的上市公告。证券交易所需对上市交易后的公告进行统一的管理, 便于上市公司对股票的发行。
(四) 上市公司发展中的问题
现阶段, 我国上市公司的中小股东主要是以二级市场上的差价为目的进行投资, 对公司的一些决策并不是很关心。同时, 由于小股东专业知识少, 参与公司的治理也很少, 对公司的成本和收益的对称并没有进行积极参与。上市公司运营透明度有待提高, 信息披露不完全。如今, 上市公司大多存在监管真空的问题。表面上, 公司有监事会, 对公司进行监督, 但如上所述, 难免会出现暗箱操作、内幕交易的现象, 这就导致上市公司的信息尤其是账务信息不能完全被公开, 公司所有者对公司发生的业务不知情, 从而损害所有者权益。中小股东表决权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 不管是大股东, 还是中小股东, 对公司的重大事项或其它要经董事会同意的事, 都拥有决策权。然而, 现如今, 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项基本都由拥有股份多的大股东决策, 而拥有少部分股份的中小股东却毫无决策权, 甚至都不能参与。
二、产业组织
(一) 我国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之间的关系。上市公司产业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问题。产业组织的目标是努力实现产业的有效竞争, 是不同企业在同一产业领域进行垄断性竞争。西方经济理论比我国要早很多年, 很多地方都比我国领先。我国与西方在产业组织方面差距主要体现在规模和制度上。我国产业组织主要优势是以大型上市公司为主体, 由大型上市公司为中心引领众多产业形成垄断性竞争和寡头竞争。我国如今是产业资本与融资资本相结合, 从而使上市公司规模变大, 产业集中度指数降低。我国上市公司如今存在“资产重组、强弱并购、被动并购、规模较小”这些现象。但是由于相关法律、制度没有得到完善以及长期积累, 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上市公司应当借鉴、学习西方产业组织理论, 然后与自身结合, 找到优化产业组织的最好策略。现阶段,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企业的产业结构, 而企业的产业结构是借助产业组织来进行调整的, 因此, 产业组织的优化不仅对企业自身有利, 而且对国民经济也有很大的益处。
(二) 我国产业组织的发展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引领下, 我国为了赶超, 引进苏联的发展模式, 这些使得我国的产业组织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 中小型企业重组合并, 使得产业组织规模加大, 从而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之后, 我国的产业组织不断发展、进步。但是产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仍在技术创新、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环境管制及其管制改革、公用事业管制及其改革和价格管制与反垄断方面出现了较多问题。近几年, 我国相关学者一直在这几方面进行研究, 并不断进步。
(三) 我国产业组织原理
产业组织是产业的“集合体”, 其形成是具有一定结构条件的。即企业的各产业部门是一些基本单位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 而一定条件就是寻找这些基本单位之间的共同性, 并将其集合起来, 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生产性。生产性就是企业创造财富的活动功能, 通过生产让企业获得经济利益。
2.商品性。所谓的商品性是指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 这些产品和劳务是除去企业自身消费, 用来交换的。
3.求利性。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 从而实现职工的劳动价值, 促进产业发展。
4.组织性。形成产业集合体的基本单位是需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的, 否则, 其就是一盘散沙, 没有任何作用。
(四) 我国产业组织优化策略
增强企业自组织能力。自组织是强调事物演进主要是一个自行、自我组织起来的过程。我国应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 以使上市公司得到更好的发展。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我国国有企业的资本权单一、封闭, 从而使企业行为无序, 缺乏自发调整这种相互调整关系。现阶段, 我国大中型企业都在对公司制进行改造, 分为股份有限制和有限责任制。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主体多元化, 资本结构具有开放性。因此, 对上市公司的公司制进行改造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结语
近几年, 我国上市公司有关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发展越来越规范。但是, 随着上市公司的不断发展, 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而产业组织又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组织优化有利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顺利推进, 有利于解决国有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因此, 要想让上市公司的经济得到发展, 就必须对产业组织进行优化。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明显加强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资本市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的载体和基础与股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后, 我国股票市场初步形成了全面统一的证券期货法律体系。如今, 上市公司的发展如日中天, 然而, 上市公司体制仍旧不够完善, 在产业组织方面仍有待改进。文章就中国上市公司的成长与产业组织进行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上市公司,发展状况,产业组织
参考文献
[1]李世朗, 邵祥林.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与产业组织优化[J].国有经济论, 2001 (07) .
[2]李世朗, 王妍.当前我国产业组织政策的选择[J].中国物质通, 2001 (06) .
[3]臧旭恒, 裴春霞.中国产业组织结构分析与展望[J].财经研究, 2001 (02) .
[4]杜传忠.优化组织结构,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山东经济, 1997 (05) .
公司成长 篇11
6年来一直参与排名的公司中,基本成长率连续6年为正值即保持向上成长的公司仅占7.24%,有3年为正值的公司为数最多,但也,仅占28.42%。上市公司的高成长难以长期维系,也体现在蝉联《新财富》成长性100强的公司为数极少上,其中,6年蝉联100强的公司仅有三爱富、五粮液、福耀玻璃3家。
总体来看,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与2001年相比并没有根本的变化。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产能扩张、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的挤压下多数上市公司的利润率有所下降,只有基础性行业的公司分享了经济高成长的果实。不过,由于证券监管加强,上市公司整体的盈利质量有所提升,这体现在主营业务收入现金含量与净利润现金含量两个指标的提升、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的下降上。考虑到过往中国股市普遍存在违规担保、大股东占款等现象,这一变化显示,上市公司的利润逐步夯实,企业现金流较以往充沛,其成长的真实性在提高。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成长,优势公司仍将获得足够的成长动力,尤其是那些能够顺应城市化加速、消费结构升级、国际产业转移等趋势,主动进行产业升级的上市公司。由此将导致行业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和更多优质蓝筹股的出现,有远见的投资者可望从中受益。
尽管不时有分析人士表示出种种担忧,中国经济仍以令人瞩目的高速行进。而通过证券投资分享其中成果的标准案例,却来自投资中石油的美国人沃伦·巴菲特。他的成功激发中国投资者想象的同时,也刺激着人们的神经:在A股市场,是否也可以通过投资高成长的上市公司,获得高额的回报?
这正是《新财富》进行上市公司成长性排名的初衷。从2001年起,《新财富》每年进行此项排名,以寻找当年最具成长性的100家上市公司。迄今为止,已历6年。从2001到2006年,中国经济与证券市场的变迁与成长,深刻影响着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成长速度,这在《新财富》的排名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
“常青树”难觅
《新财富》开始上市公司成长性排名的2001年,正是本轮经济增长起步之时。6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强劲,2000-2005年的GDP年增速分别为8.4%、8.3%、9.1%、10%、10.1%和9.9%。这一背景下,上市公司6年来以平均3.36%的成长率低速成长,并且体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一直维持高成长的公司更属凤毛麟角。
从我们的排名看,国内上市公司的成长呈现出了鲜明的新兴市场特征:每一年的成长性冠军公司基本都出自不同的行业(表1);没有一家公司两次荣登成长性冠军的宝座;除了金马集团外,6年的成长性冠军公司无一进入下一年度排名的前十位;能够持续蝉联100强的公司为数极少,其中,6年蝉联公司仅3家,除此以外,5年蝉联的仅5家(表2)。净利润增长率是衡量公司成长性的常用指标,按这个指标进行排名,同样没有一家上市公司能够连续6年进入前100名。
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中国刚度过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大部分行业竞争格局尚未定形,即使是行内的优势公司,也仍然处于积极获取行业垄断地位的路途中,因此,时常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能够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稳健高成长的公司为数尚少。即便位列《新财富》成长性冠军的公司,排名也每每出现大幅震荡。
另一方面,国内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仍有待提高。我们2005年进行的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排名显示,上市公司的成长性与公司治理之间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式背离:盈利能力越强的行业,治理指数越低,公司治理与行业盈利能力、行业成长性呈显著的负相关。由于公司治理的欠缺,一些上市公司往往容易在行业周期的顶峰显现出较高的成长性,而随后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难以为继。归根结底,良好的公司治理才能保证成长的稳定性,中国上市公司仍有待从技术、管理、营销、品牌等方面提升竞争力。
能够5年、6年蝉联成长性100强的上市公司为数甚少,这些公司的成长路径值得关注。我们研究发现,它们的成长率和回报率曲线也并不是连年走高,而是曲折渐进:经历了一段上升期后回调,之后又继续攀升(图1、2),显示优质上市公司要维持高成长也相当不容易。
上市公司中,基本成长率和经常性总资产回报率呈线性上升的上市公司也是不多的。自2001年开始参与排名的1030家上市公司中,基本成长率逐年递增的公司仅有20家,占1.94%(表3);经常性总资产回报率逐年递增的公司仅12家,占1.16%(表4)。这些公司之所以保持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增长,缘于其早期指标水平较低。经过6年渐进的成长,其各项指标已有了较大的提升。2006年,20家基本成长率逐年上升的公司成长性平均排名已由最初的第609位提升至第107位;12家经常性总资产回报率逐年上升的公司ROA平均排名已由第610位提升至第95位(表5)。
我们的排名中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在参与排名的6年中,基本成长率有3年为正(即保持成长)的公司数量最多, 占参与排名公司总数的28.42%,显示上市公司成长不具持续性;而连续3年为正的公司占14.56%,不仅显著高于连续4年为正的公司比例,也高于连续两年为正的公司比例(图3)。三年,似乎成了中国上市公司成长路上的一道坎。
不过,虽然每年成长性最高的上市公司变换,但最高的基本成长率水平波动的范围不是很大。同时,行业因素对公司个体的成长性影响有限,优秀公司完全可以通过提高盈利能力,超越行业平均水平,实现高成长。
由于我们的排名始于2001年,其数据来源为各公司2000年的业绩,而许多优秀公司如G茅台在此后才上市;同时,由于金融类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与普通公司差异较大而未参与排名,如G招行等公司也未能入选100强公司,这些因素都影响了6年或5年蝉联100强公司的数目。
行业与公司两极分化明显
总体来看,上市公司整体的成长性与2001年相比没有明显的改善。《新财富》成长性排名以基本成长率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每年的成长性(参见后文《成长性排名指标体系》),基本成长率为正,意味着公司当年经常性总资产回报率(ROA)较高,能较好利用财务杠杆,保持了成长;为负则反之。从6年的情况看,每年基本成长率为正的上市公司平均为897家,平均占排名上市公司总数的81.83%,占比远高于未保持成长的公司,显示成长仍是上市公司的主旋律。不过,上市公司年均基本成长率仅3.36%,远低于GDP近年的增速;其基本成长率也呈下降趋势,2005年上市公司整体的基本成长率为3.16%,比2000年3.4%略下降了7.1%(图4)o
相比之下,成长性100强公司的年均基本成长率高达12.48%,不仅跑赢大市3倍多,也高于GDP增速;100强公司的基本成长率也呈上升趋势,2005年的指标14.76%比2000年的9.7%增长了52.16%;从总资产的提升速度看,100强公司也明显高于上市公司整体水平(图5),2000年,100强公司总资产中位数仅高出上市公司总体3.01%,6年后则高出65.95%。这显示出,上市公司中的分化现象明显,多数公司并未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充分受益,市场与利润更多向优势行业和优势公司集中,后者因此获得了较快的成长。
从行业的数据中,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由于这一轮经济增长中,重化工业发展、城市化、制造转移、消费升级等是主要的推动力,相关行业与上市公司也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我们统计了各行业历年基本成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1生,结果表明,只有金属与采矿、机械制造、交通基本设施、电气设备、化学制品、石油天然气与消费用燃料、制药、酒店、餐馆与休闲、电力公用事业等9个行业的基本成长率与GDP增长率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1、0.87、0.79、0.78、0.67、0.57、0.41、0.25、0.22。其余44个行业的基本成长率都与GDP增长率负相关。这显示出,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煤电油运供求紧张、产能无序扩张导致内部竞争激烈、贸易摩擦加剧等因素的挤压下,多数行业上市公司经营压力加大,利润率与成长性有所下降。
顺势行业成长性较高
分行业来看,在各个行业极不均衡的成长格局中,只有那些顺应经济趋势的行业分享了经济高成长的盛宴。2001年,新经济行业曾一度执行业成长牛耳(图6),信息技术咨询和服务、生物技术、半导体设备和产品、软件、因特网软件和服务等行业跻身成长性最高的十个行业。2002年,又是通讯设备、软件行业的成长性最高。其背景是2000、2001年的高科技概念备受追捧,市场突飞猛进。IT泡沫破灭后,这两个行业的基本成长率连年下降,计算机和外设行业、通讯设备行业还连续两年成长率最低。
与此同时,随着能源、原材料、运输价格的上涨,行业利润进一步向上游产业转移,石油天燃气及消费性燃料行业、交通基本设施、公路与铁路、金属与采矿等基础性行业取代之,一直占据着高成长行业的榜首,社会资金也逐步向这些行业聚集。
由于本轮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拉动,因此,在周期之初,钢铁、石化、汽车、电力等行业的投资激增,相关行业保持了高速成长。2004年,由于煤电油运的持续紧张,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遏制一些行业的盲目、低水平投资,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增长瓶颈从投资品延伸到原材料行业。2003-2006年,石油、天然气与消费用燃料行业连续4年蝉联行业成长性冠军。即使在新经济快速成长的2001、2002年,这一行业的成长性也名列前茅——2001年仅次于成长性最高的信息技术咨询和服务行业,2002年排名高居第三。2005年,在油价高涨的推动下,该行业的基本成长率达到最高值9.92%。这与国际石油公司的高成长保持了一致:2005年,英国石油公司(BP)销售额上升了23%,达到2850.6亿美元,仅次于沃尔玛的2852.2亿美元;2005年2月28日,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更取代通用电气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总市值达到4052.5亿美元。
同样存在短缺现象的交通基本设施、公路与铁路、金属与采矿等行业,高成长的持续性也较强:交通基本设施行业连续4年入选成长性最高的前5个行业;公路与铁路行业连续3年入选成长性最高的前5个行业;金属与采矿行业连续5年入选成长性最高的前5个行业。
2003年,中国出现了汽车消费热潮,汽车零部件行业也经历了两年短暂的高成长,于2003年、2004年入围成长性最高的5个行业。2006年,该行业的基本成长率已降低至2.67%,较最高峰的2004年跌去了35.66%。汽车行业还连续3年成为成长率最低的行业。
近两年,成长性上升明显的是制药行业。该行业基本成长率由2004年3.61%连续提升至2005年的4.67%、2006年的5.34%,并于2005、2006年连续入围成长性最高的5个行业。
盈利能力下降,盈利质量有所改善
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情况体现在盈利能力、资产结构、现金流动性等多个方面,我们用经常性总资产回报率、股利支付率、有息负债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现金含量、净利润现金含量、应收款项占总资产比例这7个指标,来反映其基本面6年来的变化。从我们计算得出的数据看,上市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显示出下降的走势,但盈利质量有所提高(图7)。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体现在主营业务利润率和经常性总资产回报率的连年下降上。2005年,上市公司整体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为18.91%,而2000年为23.26%;经常性总资产回报率为4.42%,而2000年为5.21%。盈利能力的下降,是上市公司整体基本成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在产能迅速扩张的制造业,企业一方面面临着原材料和人工支出的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又因害怕失去市场份额不敢大幅上调售价,因而在利润被挤压的窘境下备受煎熬。
不过,上市公司整体的主营业务收入现金含量、净利润现金含量两个指标有明显的提升:2005年,上市公司整体的主营业务收入现金含量为93.96%,比2001年增长了2.79%;净利润现金含量为142.67%,比2001年增长了52.59%。同时,应收款项占总资产的比例也逐步下降,2005年,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为14.77%,比2001年下降了1.38%。考虑到过往中国股市普遍存在违规担保、大股东占款等现象,这一变化显示,上市公司利润正逐步夯实,现金流比以往充沛。
证券监管的加强,是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改善的原因之一。与经济高速成长的走势相背离,中国证券市场近年跌宕起伏、长久低迷,中科创业、亿安科技、银广夏、郑百文等上市公司造假事件,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在这一背景下,2001年出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的史美伦,提出了“监管、监管、再监管”的理念。2001年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监管年”。在一系列举措下,上市公司造假行为在减少,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在加强,成长的真实性也在提升。
我们研究发现,新上市公司的质地和成长性明显提高。2000-2004年,新上市公司入围成长性100强公司的数量基本呈递增趋势(图8),成长性100强公司在基本成长率、盈利能力、有息负债率等多项指标上的表现也远远超越了上市公司整体,显示证券市场的质量逐步改善,这将成为新一轮行情发动与展开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6年来上市公司的有息负债率连年提高,有别于成长性100强公司的有息负债率逐年下降趋势。有息负债率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偿债负债和风险。
公司成长 篇12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贸易国,跨国公司数量较多,但是跨国经营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综合竞争力与国外跨国公司存在很大差距,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在盈利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商业模式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差距还很大。培养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跨国经营规模大的民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对我国跨国公司成长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研究的思路与角度也不同,代表性的有吴永林(2000),卢馨(2003)与杨清(2009)[1,2,3]。吴永林(2000)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对我国跨国公司与企业国际化成长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1]。卢馨(2003)强调构建竞争优势是我国跨国公司成长的经营方略和现实选择[2]。杨清(2009)在分析我国跨国公司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跨国公司的成长点[3]。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卢馨(2003)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因为竞争优势是有关跨国公司成长与发展理论普遍强调的动力因素,跨国公司成长的历程也就是利用与培育竞争优势的过程[2]。因此,可以循着“决定条件——竞争优势——发展路径”这一研究范式探索我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机制。鉴于此,本文试图建立我国跨国公司成长机制的分析框架,对我国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各维度决定条件进行概括总结。本文结构组织如下:首先,回顾有关跨国公司成长与发展的理论;接下来,在借鉴和吸收既有成果基础上,作为本文的创新点,提出我国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培育的四维度八因子双钻石模型;然后,对内需规模效应作进一步讨论;最后是结语。
1文献回顾
1.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关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Hymer,Vernon,Buckley and Casson,Dunning,Kiyoshi Kojima等经济学家相继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等不同理论假说,奠定了现代跨国公司研究的理论基石。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取得了较多创新成果,包括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等。总结这些理论可以发现,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经营的基础和前提是其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可能是垄断优势、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比较优势、政策带来的优势、技术创新优势等。
1.2钻石模型
当代战略学家Porter(1990)[4]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钻石模型,又称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分析一国某个产业的竞争优势是由什么条件决定的。Porter的钻石模型因其研究视角的新颖性、理论的创新性,以及对国际贸易解释的说服力受到了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的高度评价,很多学者也对其理论作了重要拓展。Rugman and Cruz(1993)[5]构建了包含美国和加拿大的“北美双钻石模型”,将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经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纳入模型分析加拿大国家竞争优势的来源。为了对小国经济竞争优势来源进行分析,Moon,Rugman and Verbeke(1995)[6]进一步将“北美双钻石模型”拓展为适合所有小国经济的“一般化双钻石模型”,见图1。
双钻石模型是为了解释小国开放经济竞争优势来源而提出的,它的中心思想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其特定产业竞争力的大小,受到跨国活动的重要影响。国外的市场、生产要素及其商业环境是跨国经营所必须考虑的因素。
1.3我国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培育
关于我国培养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很多经济学者和管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按照钻石条件分类,对成果简要归纳如下:①针对“要素条件”的研究。此方面研究大多从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去阐述竞争优势的获取,并强调单纯依靠技术引进不能获取核心技术,主张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逆向产业外包等方式积极利用国外高级生产要素,实现我国企业技术赶超(刘志彪2012)[7]。②针对“需求条件”的研究。需求条件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外需求,一个是国内需求。需求条件对我国跨国公司竞争优势形成的影响,学者多从庞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跨国公司成长和发展的客观条件角度进行论述(如杨清,2009;刘志彪,2012)[3,7]。③针对“相关及支持产业”的研究。针对“相关及支持产业”对我国产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多为根据钻石体系对某一行业发展的研究。④针对“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的研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战略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涉及生产、区位选择与本土化、产业选择、投资合作等方面(如石建勋和孙小琰,2008;陈漓高,2009)[8,9]。一些学者认为,行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有利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有意识地鼓励企业并购(魏后凯,2002)[10]。但是,从资源配置效率与福利经济学角度看,产业组织政策应该鼓励竞争,而非垄断(杨蕙馨和刘敬慧,2002)[11]。
2我国跨国公司的成长机制:双钻石模型
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外需不振以及贸易与投资保护主义的挑战,必须以发掘和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为根本出发点,缩小与全球跨国公司的技术层次、产品创新能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以一般化双钻石模型为基础,借鉴既有对我国跨国公司形成机制和竞争力培育的研究成果,本文建立我国跨国公司成长机制的分析框架——四维度八因子双钻石模型,见图2。
① 国内创新生产要素。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国内的创新生产要素是我国企业形成创新能力所依赖的客观基础。国内创新生产要素包括知识、技术和有创造力的人才。我国企业通过技术引进,逆向外包或跨国并购等方式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需要对技术进行充分吸收和再创新,同时,要立足于国内市场,加强自身研发力度,形成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强大的技术能力。
② 国外高级生产要素。国外高级生产要素包括国外先进的知识和人才。我国企业既可以把国外高级生产要素引进国内为企业发展服务,也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东道国设立或并购企业,就地取“材”。
③ 国内需求市场规模。培育我国巨型跨国公司,国内需求市场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首先,一个重要理由是Porter所论述的大的内需规模能够鼓励国内企业进行投资,从而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优势;其次,内需规模大,企业为了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实现利润最大化,会进行激烈竞争,这会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生产更有效率;再次,内需规模大,会吸引内向FDI,一方面引进了技术,另一方面使国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④ 国外需求市场层次。在全球化的新阶段,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相对于国外需求市场规模,国外需求市场的层次更加重要。一方面,国外需求市场的竞争者众多,竞争更加激烈,在市场份额较小的情况下,我国企业的竞争水平还不足以利用国外市场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国外市场对我国企业产品的需求更易受到经济周期及相关贸易政策的影响。在国外需求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价格优势越来越弱。但国外需求市场的需求层次,如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消费者对质量的挑剔、苛刻程度,能够有效激励企业的产品创新。国外需求层次越复杂,我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压力就越大,同样,机会也越多。
⑤ 国内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的表现,是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我国要培养巨型跨国公司,要立足于现有发达与繁荣的产业,在此基础上,优先鼓励一部分产业和大型企业发展起来。例如,我国作为全球代工厂,制造业十分发达,因此电子、信息、通讯等科技产品领域完全有条件发展为大型跨国公司。事实也是如此,比如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华为、联想,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国内发达制造业的支持。
⑥ 国际协调,合作与信息沟通。在开放经济下,跨国公司与世界各地经济建立联系。跨国公司与供应商、零售商等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表现为强强联合。强强联合的结果是,跨国公司的品牌优势越来越明显,产品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竞争能力越来越强。我国企业要充分与国外跨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充分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知识外溢价值。
⑦ 公司战略、管理水平与国内竞争。战略是长期的、全局性的谋划和方略。战略的好坏与实施程度决定了一个企业经营的成败。我国跨国公司参与世界竞争,必须具备高明的战略研判能力。企业文化和管理水平是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我国企业需要在此类软要素方面精雕细琢。国内市场的竞争既包括本国企业间的竞争,也包括和外国企业和产品之间的竞争。本国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于发展基础、技术水平差异不大,往往表现为价格方面的竞争,但和外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品牌、技术、产品质量与层次,以及服务水平方面的竞争。我国企业面临的外国企业竞争更加残酷。我国培育跨国公司,必须以世界企业为标杆,充分利用自身的本土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乃至最后胜出。
⑧ 国外市场竞争程度及相关策略。我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一般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但在国内要素价格上涨、反倾销诉讼以及新产品层出不穷的压力下,价格优势不具有持续性。国外市场竞争越激烈,对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压力越大。我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要在既有价格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以及本土化的运作效率。本土化,包括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要面向当地需求市场,产品的生产也可以设在当地。我国要积极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鼓励具有技术优势和品牌知名度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这是获取国外资源与战略性资产的重要手段。
以上8个因子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共同发挥作用。对这8个因子的综合利用程度,决定了我国企业竞争优势国际钻石的形状和大小。同刘志彪(2012)“利用本地市场用足国外的高级生产要素”观点一致[7],我们认为,发展我国跨国公司,需要立足国内庞大需求市场,紧密跟踪国外需求市场的变化,充分利用国内外高级生产要素,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与合作,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通过竞争,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层次,产品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3对内需市场规模效应的进一步讨论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各国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产品的限制,我国产品价格竞争力正不断降低,面临的国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方兴未艾,国内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全球企业都在觊觎我国庞大的需求市场。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要发展成为大型跨国公司,必须要立足国内市场,在内需市场的规模效应中培养我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3.1内需规模效应之一:鼓励企业投资,形成规模经济
利用规模经济是跨国公司成长的必要条件。规模经济意味着企业平均成本随着产量趋于下降。如此一来,企业做大做强生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既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动力,又是利用竞争优势的结果。
国内需求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利用规模经济的现实可能性。首先,庞大的内需规模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门槛。对具有规模经济特点的行业来说,企业的停止营业点及需求门槛高,必须有庞大需求规模的支持,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由于国内企业对本土市场需求与消费理念更加熟悉,国内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策略更为有效。内需规模的支持是我国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的现实基础。其次,庞大的内需规模能够有效激励企业投资。在具有庞大需求规模的市场上,企业的投资风险低,企业更具有意愿进行投资。一方面,内需规模庞大,企业投资取得投资回报的可能性大。另一方面,即使因为某些原因,投资不成功,企业可以对资产进行转让,能够较好的控制沉没成本。
3.2内需规模效应之二:强化企业竞争,促进技术进步
在竞争市场环境中,需求规模越大,企业间的竞争越激烈,企业越有动力从事创新活动,从而促进技术进步。需求规模对同业竞争的影响机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第一,需求规模越大,企业在长期利润最大化战略指导下,短期越愿意采取市场份额最大化的竞争策略。通过占据市场份额,形成企业的市场势力以及产品的品牌优势。从表面看,市场份额的竞争往往采取价格竞争的形式,但价格竞争的背后,实际是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导致成本降低或者生产效率提高的结果。第二,需求规模大,消费者需求层次也会多样,这会激励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不同阶层、年龄与收入群体,他们的需求层次也不同。总体需求规模大,意味着各层次的需求规模也能达到企业规模经济所要求的生产条件,企业会根据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市场定位,集中于某类消费群体进行研发、设计和生产,提高技术专业化水平,并形成企业间的差异化竞争。
3.3内需规模效应之三:推动国际贸易,吸引国际投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不仅面临国内企业的竞争,也面临全球企业的竞争。我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对全球企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任何一个国外跨国公司都不能忽略我国庞大需求市场的诱惑。国外跨国公司普遍采取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华建立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我国市场的竞争。近十年来,我国FDI流入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连续17年成为吸收FDI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对我国跨国公司的成长而言,国外产品及企业在我国市场的竞争地位和优势,是巨大的挑战,也是发展的动力。一方面,国外跨国公司凭借强大的资金、技术、品牌、营销能力,对我国本土企业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本土品牌被国外跨国公司大量兼并,我国被称为“没有品牌的巨人”。另一方面,国外跨国公司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带动了我国产业的技术升级,提升了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近些年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以及竞争策略水平,正是在与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
4结语
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我国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规模小,综合竞争力弱,面临着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同时,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困难,不断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投资保护主义更加针对我国企业和产品。这些因素限制了依赖国外市场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的可能性。保持国内经济稳定增长,依靠内需培育我国大型跨国公司,是立足自身发展经济的规律使然,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下的现实选择。
通过回顾跨国公司成长和发展的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我们构建了我国跨国公司成长机制的分析框架——四维度八因子双钻石模型。根据模型,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需要立足国内需求市场,紧密跟踪国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国内外高级生产要素,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与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在竞争的过程中,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层次,产品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我国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创新,经历不断的技术积累,更多的竞争洗礼,通过优胜劣汰形成世界品牌。我国30年的经济发展成就,已为我国大型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立足国内需求市场,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创新能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培养出自己的大型跨国公司和民族品牌。
摘要: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下,基于内需培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是我国应对外需不振,增强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在有关跨国公司发展理论和钻石模型基础上,循着“决定条件——竞争优势——发展路径”研究范式,构建了包括国内外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公司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相关及支持产业的四维度八因子双钻石模型,以探索我国跨国公司如何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快速成长和发展。根据模型,培育大型跨国公司,需要立足国内需求市场,并跟踪国外市场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国内外高级生产要素,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同与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同时也对内需市场的规模效应做了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内需,竞争优势,跨国公司,成长
参考文献
[1]吴永林.缔造强者——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现实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卢馨.构建竞争优势——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方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杨清.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York:Free Press,1990.
[5]Rugman A M,D’Cruz J R.The Double Diamond Model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Canada’s Experience[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93,33(2),17-39.
[6]Moon H C,Rugman A M,Verbeke A.The Generalized DoubleDiamond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J].Re-search in Global Strategic Management,1995(5),97-114.
[7]刘志彪.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分享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战略选择[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2):51-59.
[8]石建勋,孙小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理论、案例与实操方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9]陈漓高.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环境与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魏后凯.企业规模、产业集中与技术创新能力[J].经济管理,2002(4):4-10.
【公司成长】推荐阅读:
公司成长计划12-06
与公司一起成长10-24
经济增长与公司成长10-13
上市公司成长性11-29
信息公司关注青年职工成长07-02
和公司共同成长的句子11-05
我和公司共成长征文11-25
国网公司青年员工成长12-08
供电公司新员工入职成长有感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