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学教学法

2024-10-23

引导自学教学法(共12篇)

引导自学教学法 篇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唯有成功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展示,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教学活动才有生机和活力。

教师如果能抓住时机导其所需,就能很快打开学生被关闭的思想闸门,使其从“山重水复疑无路”中升华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导学的方法很多,但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突出“五性”。

1.示范性。教师要通过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归纳,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要用具有鲜明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规范化语言引导学生,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2.重点性。学生容易糊涂和理解困难的问题多集中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和前后各节之间、基本概念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线上,只有抓住“三点一线”重点架桥,开路导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破关夺隘,深刻而系统地理解和掌握课文。3.启发性。针对不同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激疑设问,把学生引向“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然后再加以点拨。4.趣味性。巧用典型生动的事例、成语、谚语、寓言、笑话进行类比或点示,将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使学生听之有趣,思之有味。5.鼓励性。运用准确、鲜明、形象和充满感情的语言,谈吐清楚,铿锵有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振奋学生的学习情绪。

引导自学教学法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会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字。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自学指导:

1.自由读52页—53页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新词。2.指名分段朗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读课文,思考:课文分几部分?说说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内容?(10分钟后,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教学重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 2

教学流程:

一、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献身的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二、自学指导:

1.读第一部分,思考: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的? 2.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 3.齐读课文第三部分,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人们对盘古的赞颂? 4.通读课文,复述课文。

(10分钟后,相信聪明的你一定会有精彩的表现)

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四、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五、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中学物理教学“引导自学法”实验 篇3

当今,人类社会迈进信息时代,知识更新之快使人们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充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必然。

学校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短暂,自学是经常的,在学习中,总是没有老师的时候多,有老师的时候少;在工作中,书上能够翻到,能够直接用的东西少,而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想出来的,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较多。(华罗庚在《和自学的同学谈心》)因此,学生在学校期间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正如劳厄所说:教育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

二、“引导自学法”实验原则

本实验法的主要原则是在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并不断地得到发展。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把物理课堂中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以教师为“引导者”的原则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成为开发教育资源、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发展的合作者,成为学生成长的促进者。正如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的: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3.“和谐愉快”的原则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不断帮助学生取得成功,增进师生的感情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另外,要为学生创造同学之间互助,互补的机会,教会他们学会合作。并在愉快的合作中共同进步。

4.创新原则

每个人都有发展和创新的潜质,教学就是要充分肯定、精心呵护,妥善培养学生的潜质,视学生为主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教师要在发挥自身的创造性的基础上,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和运用扩散思维,探索创造个性和创造能力出发,从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和形式等方面系统地去研究,充分挖掘出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因素,对学生施以影响,培养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设计活动课程中的创造性活动,在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坚持以启发为核心,采用以学生自知、自思、自创、自理、自评为主线的民主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引导自学法”的基本方法

1.学生“自学”提出问题

这是第一步,学生通过预习,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和已具备的能力独立地自学,完成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发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既是最佳思维状态的能动反映,又是最佳思维成果的外在体现。物理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注意为学生的提问引路搭桥。

2.由问题引入新课

这是第二步。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归纳起来包括三类:第一类问题,用学生已有知识就能解决。这一类问题,由学生解决。第二类问题,与本节内容关系不大,或很复杂,由教师说明暂时放下。第三类问题,正是本节课解决的问题。以此问题引入新课。

3.创设情景,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是教师对教材深加工的过程。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验,学生要参与实验设计、试验过程、实验结论得出的全过程。在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模拟科學家的发现过程,领会科学家的思维方法,重做科学实验,使学生对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做虽然不是真正的科学“发现”或“创造”,但教师引导学生在短期内做了科学家多年呕心沥血才做成的事,不仅激励了学生学习科学家楔而不舍、奋发探索、勇于献身、敢于创新的精神,同时学生从中也学到了物理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丰富了自己的思路,其探索过程是具有创造意义的。

4.知识迁移

学生上完一节新课后,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或与其他章节联系,或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起来,还会提出很都问题。这个阶段提问更有深度、难度。质量更高,更能体现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联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对这些问题,其他学生能回答的,尽量让他的同学回答,不能的,教师引导做答,不能立即解决的,纳入课余分析讨论,或作为下节课的探索的开始。

“引导自学法”的课堂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对教材必须很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要强,知识面必须广泛,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充分备课。才会取得明显成效。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 ,“引导自学法”也是如此,在实际课堂上,要和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的结合,才会事半功倍,取得明显成效。

对分组引导自学教学法的若干反思 篇4

关键词:引导自学教学法,反思,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教科书《数学》的第二章的2.2.1节,有一个小节是“函数的最大(小)值”(教材第53页至第55页),内容包括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概念,以及三个配套的例题,如下:

例5:定义在区间[-2,2]上的函数f(x)=x 2 +2x-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是多少?

例6:求函数f(t)=t+1/ t在(0,+∞)内的最小值。

例7:某公司在甲、乙两地销售一种品牌车,利润(单位:万元) 分别为L1=5.06x-0.15x 2和L2=2x, 其中x为销售量 (单位 : 辆)。若该公司在这两地共销售15辆车,则能获得的最大利润为多少万元?

该小节内容计划用一个课时完成,并在四个相同教学班分时进行。

教学目标:1.理解函数最大值最小值的概念;2.理解三个例题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方法、思路;3.理解并学会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方法;4. 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5.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6.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和相互协作能力。

重点难点:函数的单调性的具体用法到应用意识的形成; 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的能力。

主要教学方法:分组引导自学教学法。

教学过程:

1.学生分组学习 ;教师板书要解答的问题。

2.每小组一个代表发言 ,分享各组的理解看法。

3.教师和学生共同针对各小组同学的发言做评价。

4.教师解答学生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

5.学生做相关的练习。

6.课堂小结。

学生的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的知识包括集合观点下的函数概念;函数的表示法;函数的单调性;给定区间上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

课前猜想:1.知识方面:最值概念中“在区间I上至少存在一个x0,使f(x0)=M”可能被忽视或不好理解 ;例题6中函数f(t)=t+ 1/t在(0,+∞)上的单调性不好理解;2.能力方面:例题5和例题7 的关系意识不到, 即它们都是二次函数的最值的求解应用,例题5是纯数学问题,例题7是实际应用题;3.不会归纳总结,不能形成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一般性方法。

下面是笔者就四个班级教学实施情况, 谈谈对自学教学法的具体运用的反思。

1.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班级。首先备教材,要仔细钻研教材,拟出教学重点、难点和培养目标,通过板书的自学问题,体现教师对学生自学的要求和导向;其次备学生,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数学基础状况。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小组根本没有讨论,只是自顾自地在看教材,原因之一是小组讨论时没有一个能牵头的人。分组时要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合理搭配好,最好每小组选一个较好的学生当小组长,课前先跟小组长交流,布置好课前预习要求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备班级,笔者发现,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和要求,在不同班级实施教学时, 出现了较大的差别。有的班级学习氛围浓,情绪高,班级学生能力均衡,讨论比较激烈,自学效果特别好;而有的班级则恰恰相反,对于学习热情不够高的班级,通过多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对学科产生好感,从而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总之,课前准备得如何,是成功引导学生完成自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责任心和耐心的考验,也是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智慧的体现。

2.自学问题的拟定是引导的关键

学生自学的目标,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获得。笔者以给出自学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学。自学问题的设置很关键,很有讲究。在四个不同班级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和自我反思的结果,对板书的问题进行了多次调整。下面是三次板书问题情况分析。

第一次课的板书问题: 谈谈你对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概念的理解;谈谈你对三个例题的理解。

第二次课的板书问题:函数概念中“在区间I上至少存在一个x0,使f(x0)=M”怎么理解 ? 说说你对三个例题的解答过程的理解? 说说三个例题的解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第三次课的板书问题:说说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概念的理解要注意什么? 说说三个例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

第一次课的板书问题是没有经过分析处理和归纳总结的,希望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发现问题背后的问题,结果学生并没有做到这点,他们只是把例题的解答过程做了理解性的解释,而没有更深一步地研究行为,概念的理解也不透彻。第二次课时,问题写得很具体,结果同学们很快就朝着老师给定的方向进行思考了,事实是,这样具体的问题 等于老师 替代学生 完成了自 学中的一 个关键步 骤———通过自学发现问题, 当然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第三次课时的板书问题显然好得多,即考虑到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同时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有让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 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

3.重视学生的表述或提问

在例题6的理解过程中,有同学对 函数f(t)=t+1 /t在 (0,+∞)上的单调区间的证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为什么只是分别在两个区间(0,1)和(1,+∞)上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即为什么只是证当t1、t2∈(0,1)时,或t1、t2∈(1,+∞)时,f(t1) 与f (t2) 的大小关系,为什么不考虑t1∈(0,1)和t2∈(1,+∞)时,f(t1)与f(t2)的大小关系 ? 当时笔者的回答是 ,根据先判断出t1t2-1在区间 (0,1) 上是小于零的,而在区间(1,+∞)上是大于零的,从而知道该函数在(0, +∞) 上有一个单调递减区间 (0,1) 和一个单调递增区间 (1,+ ∞),然后分别证明在两个单调区间上的单调性即可 ,当然不用在两个不同区间上分别取自变量的值来讨论,其他同学也赞同笔者的观点,但是笔者感觉到这个学生并不满意这个回答。课后笔者再反复思考? 为什么这个学生不理解这个证明的思路? 后来笔者悟到可能是这个同学对函数的单调性理解不够,不能很顺利地接受单调性的应用,其实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下一次课时,笔者重新回答了这个学生的问题,笔者先问大家:如果一个巨大的操场上,站了千千万万的人,要你很快找出哪个是最高的,哪个是最矮的,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同学们没有想到很好的办法,笔者又说:如果让这些人按高矮次序排好队,那你能很快找出最高的和最矮的人吗? 这时大家同意能很快找到,然后笔者说函数的单调性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先找出排好了队的函数值的队形 (即函数的单调区间), 然后根据队伍(单调性)找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笔者这样一说, 发现很多同学都眼前一亮, 瞬间感悟到了单调性的应用原来如此。

这段教学经历当时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生的想法、表述和提出的问题,哪怕觉得很荒唐,也应该深思,通过深思,有可能会发现学生问题的背后隐藏着的问题,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好的启发。通过对学生表述或问题的理解研究,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常常对教学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总之,引导自学法,引导是关键。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教师可以通过预先给出的问题,让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向。问题的设置要体现自学的目标,难度要适中,同时要有一定的导向性, 既能让学生沿着你希望的方向思考, 又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引导自学法,自学是根本。要保证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 同时分组讨论过程很重要。分组讨论便于学生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讨论中容易发现问题,也会尝试去解决问题。要鼓励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多多的提出问题,同时分组时要对班集体的特性有充分的了解, 要注意对能力强弱的学生均衡分组,要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讨论起来,有利于班级整体能力的提高。

引导自学教学法 篇5

把引导学生自学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十几年来,不少老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收效却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只把自学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是课前布置预习,或者是初读课文时布置自学,肤浅层面上的自学,收获自然就不大了。 什么是自学?是自主学习,还是自己学习(即独立学习)?抑或是兼而有之?笔者以为是兼而有之,有了自主学习的精神,才能学会独立学习,不须老师教而自己能学懂学会。因此,必须遵循新大纲所强调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引导学生在不断深入的读书实践中自学 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是不断深入的过程,历经初读、精读、积累与运用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并体现不同阶段的特点。 初读,是读一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概的意思;学一学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读懂部分生词的意思;读懂课文部分内容,对读不懂的词句作个记号,留到精读时再学习。初读阶段老师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从课题的探索开始,也可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课文内在的情趣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是交代自学任务,指点自学方法。 精读,是抓住课文的重点,针对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指导学生深入学习。学生初读时遇到困难,要在精读时解决,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要在这阶段深化。不少老师认为精读阶段任务重、难点多,学生难以自学,主要靠老师讲解。其实,这是形而上学。精读阶段的任务,犹如树上的果子,老师不一定要摘给学生,给学生一根竹竿或者一架梯子,学生就可以打(摘)到果子吃。对课文的重点句段,学生理解的难点分散,或者指点具体的方法步骤,学生还是基本上可以学懂的,关键之处,老师再来个画龙点睛,学生就能学得很深入。 如《田忌赛马》一文是有关人生智慧的教育,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主要是:从田忌赛马这件事可以得到什么启发?精读时如果直接从难点切入,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但若老师指点理解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则能通过自学解决这一难点。精读时指导自学过程如下: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2.孙膑的计策为什么能取胜?计策是怎样想出来?3.田忌赛马这件事给你什么启发?1、2题逐题自学,学生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第3题则是对1、2题答案的引申,有了1、2题的思考作答为基础,学生就能较顺利答出第3题。 积累运用阶段,也可以引导自学,学生自学积累和运用,积累的基本方法是熟读成诵和摘抄词句。精读后,可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摘抄词句下来,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再把它熟记。如《五彩池》,有的学生喜欢比喻句,有的则对某个内容的描写更为喜欢,老师可凭学生兴之所致去摘抄、诵读。 运用也是这样,对课文中所学的词语,少作造句之类的练习,而可提供几个情境让学生选择或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说(写)几句话,用上课文中的新学的词语。这也是自学,自己学习运用,要用的词语是自己挑的。 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生大纲所提倡的一种学习形式,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新大纲所提倡的合作学习,有一个前提,即以学生的自学即读书思考为基础,没有这一前提,合作学习只能流于形式;有一个重点,即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因此,合作学习中的自学,是在读书思考基础上的更加深入的.读书与思考,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再读书再思考,是展现个性的自学。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能否更深入地自学,问题的设置是非常重要的,或者是学生本是模糊的认识须经过讨论交流才能明确的,或者是学生本是肤浅的认识须经讨论才能渐趋深刻的,或者是要鼓励求异,导出丰富多彩的答案,因此问题可以是就课文的疑难处出题,也可以是引导想开去的题目。如《挑山工》文中挑山工深含哲理的一段话,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效果是不一样,因此教学中可先分小组交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感受,再在班上交流。如此一来,学生既用自己的也结合别人的经验来理解这段话,自然深刻得多。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可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说说理由,学生要说出个理由,就要再回到课文,读书、思考,这是更深入的自学,带有一点点思辨色彩的自学,创新意识也在这种自学中萌芽。 总之,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

引导自学教学法 篇6

关键词: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方法;初中数学

G633.6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方法在中小学中的应用已经有40多年,但是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转变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这种教学方法仍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下面我就根据教学的具体实践,探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方法对教学的影响。

一、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模式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去获取知识,并且对教师讲解知识进行准确判断和选择,从而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方法跟现阶段的素质教育相符,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忽视了教师的作用,而是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适当引导,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的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学生掌握了知识学习的方法,才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才能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议论,则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按照议论对象数量的不同,可以分成两人和多人。学生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采用议论的方式,探讨其问题以及可以采取的解决策略。但是这种议论不同与传统的商议,它更具自主性,即學生主动去进行议论而不是被动进行议论,所以其议论的效果更好。

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方法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初中是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学习方法形成的阶段。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调查和分析,其教学内容存在较大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感觉非常吃力。为此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给其后续课程的学习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但是如果在初中数据教学过程中引进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方法,将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实现其数学学习方法的培养。

1.提高学生数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程属于探究式课程的一种,它包含了很多科学的奥秘,但是需要人类不断去进行学习和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感到非常枯燥和乏味,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学习的兴趣。所有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教师或者父母的期望,还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升入理想的高中,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不讲究学习方法,而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其知识不能够得到灵活的运用。而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采取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自主学习意识。如在进行反比例函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什么是反比例函数,它的意义是什么?这时学生就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主动去课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自主学习的表现,这种问题答案的探索完全是自发的,而不是教师要求的。长期以往,学生遇到问题就知道去课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寻找问题答案的途径和方法也越来越多,如通过网络或者其它文献资料等等。

而教师在此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特点以及意义。这也是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引导时机的把握,教师要根据学生和知识的具体特点进行设定。教师适当的肯定和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并且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

2.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数学课程学习中有很多相似知识,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进行区分,非常容易产生混淆,进而影响知识的应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完全不顾学生是否理解。而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的存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问题的探讨,并且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然后教师再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有效化解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感觉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够完全掌握初中数学课本中的知识。长期以往,学生就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水平

议论是学生解决初中数学学习问题的主要方法,在议论过程中能够实现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同时,还能够实现学生分析、判断和总结能力的提升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庾南. 预设与生成——“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35年探索实践”成果报告[J]. 未来教育家, 2014(6):22-25.

[2]张桂祥.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推进研究[J].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15(10):24-24.

引导自学教学法 篇7

整体阅读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在课改背景下, 刘守立的《“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观刍议》、贾荣固的《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初探》提出了“整体阅读”的概念, 继而引起众多教育专家、学者的关注、讨论与实践。教育家袁哲吸收了日本国语教育权威垣内松三先生的 “全文法”阅读原理, 采取“微观—探究—综合—开展”的教学步骤, 钱梦龙“阅读训练目标体系”中的五个阅读步骤“初步感知—辩体析题—定向问答—深思质疑—复述整理”, 欧阳代娜构建的“预习—质疑—点拨答疑—课后综合练习”教学流程, 其实都是一个整体阅读的教学过程。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语文教学的整体性。魏书生提出的“语文知识树”也体现了整体序列的特色。首倡“青春之语文”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君, 是整体阅读教学的实践者, 其典型方式就是“专题教学”。

小说整体阅读教学是以整体教育为指导思想的阅读教学, 包括文本的整体化阅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化培养、教师教学的整体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每篇课文一方面是个独立的整体, 它是完整的, 不可分割的, 是由知识、思维、情感、审美等各方面教育内容组成的综合体;另一方面, 每个文本又不是孤立的, 它是一单元、一本书乃至整个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编者选文编写有其目的性, 在教学过程中文本间存在整体性。同时就一个文本可辐射开去, 文本的精读与泛读、课内与课外阅读、阅读与写作同样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文本的整体意识。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 还包括语文情意、语文审美以及学生自身的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等。语文课堂只有实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 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可能整体性提高。教师教学的整体观就是要让教学真正实践文本、学生、教师的“三位一体”。

笔者立足于最容易使学生沉浸的文体———小说的阅读教学, 立足于“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整体化理念, 尝试实践小说整体阅读教学。

二、小说整体阅读教学实践案例

从小说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 笔者执教《变色龙》时, 发现可以用变色龙的“变”统摄全文, 以几大问题组织了教案:

1.变色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随环境而变)

2.哪些人是变色龙?

3.他们随什么样的环境变成了什么样?

4.作品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变”的?

5.你如何看待“变”?

虽然是相同的教学内容 (问题1 导入, 问题2、3 品析人物、环境、情节, 问题4、5 体味手法、主题) , 但有了一个“变”字的提领, 教学再也不是几个独立的部分, 问题引发思考、讨论、交流, 在整体化思维的引导下, 学生也更易理解本文的主题, 根本不用多讲。学生主体性得以体现, 自然参与意识增强, 课堂还愁 “活”不起来吗?初尝课堂成功喜悦, 后执教《我的叔叔于勒》时, 又一次让笔者想到了“变”。整合两篇文章, 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该教案分别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角度确立教学目标三点。从整体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 将教学目标2作为教学重点。整体阅读教学思维充分融入了教学过程中, 因而教学步骤分别从文本、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设计, 尝试体现文本阅读的整体化、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整体化与教师教学的整体化的整体阅读教学理念。

文本教学在“变”的统领下成为一个整体, 从步骤 (一) 到步骤 (五) 实际上就是“整体感知—具体品析—整体感悟”的过程, 步骤 (一) 和步骤 (五) 也是对应的, 既体现思维的深化, 也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学生在学的过程中, 在问题与辩论的推动下, 必然参与进课堂, 其发挥主体性的过程, 也是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通过这一课的学习, 不仅让学生“知识与能力”有所增强, 更是体现了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视,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小说整体阅读教学中的“自学—议论—引导”实践分析

(一) 小说整体阅读教学中的“自学”与“议论”

自学是课堂的前提, 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在学生自学基础上走进文本的, 没有自学学生就无从评价人物。问题式的设计, 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热情。实践证明, 学生不是没有学小说的热情, 而是长期的“教”, 使他们被动化、懒惰化了, 或者说有了疲倦感。一旦课堂给了他们空间, 平时爱阅读, 真正有阅读品位、有自我想法的人就会脱颖而出, 《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就给了他们这个平台, 自然这一课给了这些学生很强的阅读成功感或喜悦感, 从而进一步强化他们的阅读。同时, 也让其他学生有了加强阅读的愿望, 平时的阅读就不会仅局限于娱乐休闲或应试类的了。学会有思考的阅读, 即深度阅读, 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一步。当然, 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学生初步阅读的感受未必全面、深刻, 甚至会是错误的。因而, 《我的叔叔于勒》的课堂被整体设计成了一个学生不断修正、完善自我观点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不是通过教师的教, 硬性告诉他们“你的观点是错的”“你的看法是不全面的”, 而是通过学生间的讨论, 师生交流, 辩论式的否定或接纳等方式, 逐步完成磨合到提升的过程。长此以往, 学生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 更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从而实践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

这节课笔者更多的是让学生谈, 让学生辩, 逼着他们动起来。要说, 就得有据, 有据就得研读文本, 学生与文本的不断碰撞, 与文本作者的心灵沟通, 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过程中, 学生提高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 在语文审美能力提升的同时, 他们也学会了接纳与否定, 学会了更全面辩证地看待人或事。学生 (特别是处于很“自我”阶段的初中生) 实际上是很有想法的, 当然也有错误或偏激的地方, 通过辩论, 相互指正, 实际上是他们自我观点的修正、完善过程, 也是价值观的培养过程。有了学生的参与, 有了学生的喜欢, 小说阅读课堂怎么还会沉寂呢?

(二) 小说整体阅读教学中的“导”

教师教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其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如步骤 (一) , 学生答案未必一致, 这是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阶段, 更是个性化阅读、独立思考的阶段。但学生答案未必很准确, 他们可能只着眼于文本的某一部分, 或过多带有个人主观色彩、先入为主, 给于勒“定性”。教师“于勒形象在文中是一成不变的吗?”一问, 既是提醒, 也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为接下来的“变”做准备。步骤 (二) 指导研读, 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变”背后的东西, 即为什么“变”, 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不让学生浅尝辄止。步骤 (四) 教师及时的引导、发问将步骤 (三) 的辩论纳入到课堂中来, 否则无论学生的参与热情多高涨, 无休止的争论只能让课堂演变成一场辩论赛, 偏离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的。此外, 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 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 但要言之成理。

同时, 教师在课堂中, 也不是旁观者, 而是问题的提出者, 即学生思考的“引路人”, 是讨论、交流的组织者, 是学生“迷途”时的点拨者, 是整个课堂得以正常进行的引导者。教师的整体化教学实现了文本、学生、教师的“三位一体”。

摘要:小说整体阅读教学是以整体教育为指导思想的阅读教学, 包括文本的整体化阅读、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化培养、教师教学的整体化。尝试实践小说整体阅读教学, 以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为例, 进行小说整体阅读教学中的“自学—议论—引导”实践分析。

引导自学教学法 篇8

在学习了江苏省洋思中学“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和山东省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后, 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 (以下简称“本校”) 学生的实际, 笔者设计了“1︰1”课堂教学环节。所谓的“1︰1”是指课堂时间的1︰1, 教师讲课的时间控制在半节课内, 学生的说、议、练、读、写等至少用半节课时间。

一、课堂模式化

“自学—合作—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际上是要求授课教师课堂授课要遵循五个环节, 这五个环节分别是“展示目标—自学检测—合作解疑—激励引导—总结检测”, 并根据五环节编写学案。经过两年的摸索, 本校各学科都编写出了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学案, 利用学案, 使用五环节授课,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探究的能力, 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课堂不再是老师的夸夸其谈, 而是学生的自我展示。

1. 展示目标

首先给学生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教师经过吃透教材后提炼出来的, 不仅让学生明确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还可以提醒教师关注本节课的授课重点和学生学习的最终掌握程度。“展示目标”环节要求语言精练、目标明确, 避免让学生领略学习目标而花去较长的时间。

2. 自学检测

此环节要求学生先读课本、地图册等, 然后完成学案上的“自学检测”环节部分的题目。自学检测的题目难度应由浅入深, 让学生通过自学能层层掌握, 获得自学的成就感。教师简单点评, 不需要在此花费过多时间。

3. 合作解疑

此环节要求学生按照已分好的小组, 对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由各小组派代表提出本组讨论的结果。合作解疑的题目一般比较有难度, 是每节课的重点或难点部分。个人学习存在或多或少的难度, 需要大家一起合作讨论完成, 这样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此环节中, 教师观察各组讨论研究的程度, 注意学生产生意见分歧的知识点。对有疑问的知识可以进行精讲,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学生在合作探究时已经对知识点进行了讨论和思考, 再经过教师的补充精讲, 学生掌握得就更加透彻了。

4. 激励引导

激励引导可以贯穿整堂课, 也可以单独放在第四个环节中。如《中东》一课, 在讲到战争不断时,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战争地区老百姓的生活是如何艰难, 由此可以激励学生们呼吁和平, 停止战争, 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在激励引导中, 教师可以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 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例如, 在讲我国核电分布时, 又拓展了居里夫人如何发现放射性元素“镭”, 这个故事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又激励学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学习精神。

5. 总结检测

此环节就是对本节课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测, 需要涵盖这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学生通过总结检测题目来检测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 完成之后, 教师可以回到第一环节“展示目标”, 学生再回顾一下目标看看自己是否掌握了这节课所要掌握的内容。“总结检测”环节需要遵循的是“练习多且变”的原则。

二、授课多样性

五环节授课看似较呆板, 但是在课堂的授课方式和教学设计上,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游戏、猜谜语、讲故事、展实物、小组竞赛、分析案例、正反方辩论等形式。地理知识非常广博, 只要我们地理教师多钻研教材、多积累知识, 就会有很多可用的素材引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三、教学有效性

引导自学教学法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年级为抽样单元,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2级护理3班48名护生为实验组, 15班46名护生为对照组, 均为女性, 高中起点, 在年龄、基础课成绩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教学方法

五官科护理课程总学时为14学时, 其中理论10学时, 实训3学时, 考核1学时。两组护生学时、教材、授课内容、授课教师、实训授课及考核方法均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多媒体讲授教学法开展理论教学;实验组采用引导式自学法, 包括探索性自学、自学成果汇报、引导性授课、问题/案例讨论、课堂小结5个环节[2], 并设立评价小组对各环节实施过程中护生的表现进行监督评价。具体实施方法是:将全班护生随机分为10个学习小组, 每组4~5人, 每组设组长1名, 与教师共同组成评价小组。教师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自学任务, 每个任务对应1~2个思考题 (以“近视病人的护理”为例介绍自学任务的划分及对应思考题, 具体见表1) , 提前1周下发给护生, 要求护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性自学并制作PPT。课堂上教师随机抽取小组介绍各个任务的自学成果, 所有任务汇报结束后, 教师根据护生的汇报情况, 再结合教学重难点进行引导性授课。随后教师给出讨论问题或案例, 引导护生进行讨论。下课前, 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小组根据各组护生的课堂参与度、汇报的准确性及熟练度、观点的新颖性及表达的清晰度等给予综合评分, 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小组各个组员的得分, 得分在期末时以平时成绩的形式计入总评成绩。

1.2.2 效果评价

课程结束后, 两组护生在同一时间采用统一理论试卷进行期末考核, 并匿名填写教学满意度评价表, 评价表包含教学内容选择、学时分配、教学方法选择及课程总体满意度4个条目, 各条目下设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选项, 打勾完成。共计发放问卷94份, 回收有效问卷9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100%。此外, 两组护生课程结束后匿名书写反思报告, 共计收回有效反思报告94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1.2.3 统计学方法

理论考试得分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教学评价表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α=0.05, 反思报告采用描述性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理论考试成绩及教学满意度比较 (见表2)

2.2 反思报告要点汇总 (见表3)

3 讨论

(1) 引导式自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调查显示, 实验组89.58%的护生认为引导式自学法有助于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对照组有36.96%的护生认为课堂教学节奏过快。此外, 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以及对教学方法和课程总体满意度均较对照组高 (P<0.05) 。由此可见, 引导式自学法通过自学、授课、讨论和监督一体化的教学过程, 可以引导护生有效自学相关知识, 既缩短了单位课时, 又提高了护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堂满意度, 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2) 引导式自学法提高了护生的自学能力, 激发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学科信息量的快速增加,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将未来的护理工作者培养成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当今护理教育所追求的目标[3]。通过对护生反思报告的分析结果表明, 实验组有93.75%的护生认为引导式自学法能提高自学能力, 而对照组有13.04%的护生由于缺乏课前的有效预习, 导致部分内容理解困难。由此可见, 引导式自学法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和监督, 提高了护生的自学能力, 同时避免了由于基础知识遗忘而引起的新旧内容衔接不良, 是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对反思报告的分析还显示, 实验组有95.83%的护生认为引导式自学法能激发学习热情, 而对照组有34.78%的护生表示上课过程中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究其原因, 引导式自学法将传统教学法中护生的简单、被动学习转变为提前、主动学习。一方面, 实验组护生是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听课, 听课过程中的针对性更强, 注意力也更容易集中;另一方面, 护生还要以授课者和评价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这大大提高了护生的“主人翁”意识, 学习热情也被最大限度地激发。

(3) 基于小组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护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分别有79.17%和62.50%的实验组护生认为引导式自学法能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采用引导式自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由于探索性自学、自学成果汇报和问题/案例讨论等环节都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这为护生营造了一个积极合作的氛围, 再加上教学各环节对护生的能力和素质都有不同的要求, 需要护生互补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这些都对提升护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4) 引导式自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式自学法在要求护生自我探索的同时还强调教师的深度引导, 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授课内容且具有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 才能在引导过程中做到合情合理、适时适度。

以自学任务的设定为例, 每个自学任务都应具备一定的探索空间, 使护生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能够获取预期的知识, 锻炼护生探求知识的能力, 但不能因难度过大而打击护生的积极性[2]。这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及其特点, 熟悉教学规律, 才能设置出科学、合理的自学任务, 从而使探索性自学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自学成果汇报、引导性授课和问题/案例讨论等环节中, 教师要能及时捕捉护生在各个环节中暴露的问题, 再结合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引导护生从不同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的职责是引入问题, 引发护生思考, 促使护生进一步理解知识。

综上所述, 引导式自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护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让护生提前学习、主动学习, 既提高了护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习热情, 又使护生在牢固掌握知识的同时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为培养创新型、可持续发展的护理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吴丽.五官科护理教学方法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21) :3358-3359.

[2]钱柱中, 吴小兵, 程龚.“引导式自学”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 2012 (23) :17-21.

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学 篇10

面对新课程, 我们必须牢记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 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在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 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起学习需要, 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 进行自主学习, 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如何让学生会学习?

首先,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牛顿说:“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贡献的话, 那不是由于别的, 而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说, 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 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 多反问, 不要包办代替, 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 脑子也懒, 有一点难题就想问, 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 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 学生仔细一分析, 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 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 又学又问。问是读书的钥匙, 是思考的起点, 是深钻的体现!

其次, 提倡学生合作学习, 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 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 是知难而退, 是指望老师讲解, 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 共同合作解决, 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 寻找解决策略, 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 学生要发言, 要听取同学的意见, 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 这样, 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 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然后,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 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

例一, 发现别人, 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 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 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 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 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 (下转第166页)

(上接第165页) 例二, 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 提倡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 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 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 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 看哪一组先解决, 解决的方法多, 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 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三, 互改作业, 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 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 要求特别严格, 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 这样, 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 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 提高了认识水平, 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 组织学生批改, 内容要选择, 如果是开放性题目, 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 逐步提高批改要求。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 因此, 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 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 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使优秀生“吃”得好, 让后进生“吃”得饱。

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是强烈的, 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 学生有控制课堂的需求,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培养与提高。只要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前提, 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 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看书、质疑、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练习、评价等, 就能使学生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的基本素质, 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 主动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自学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引导自学法;高中化学教学;实施措施

“引导自学法”是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运用自主教学法,必须对引导自学法有一定的了解,如引导自学法的基本概念、该教学法在高中运用的实际意义以及其实施的具体步骤等。笔者将具体讲解这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高中化学教学实施该方法指明方向。

一、“引导自学法”的内容简述

“引导自学法”是当前社会最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一。它主要是指教师改变以往以“教知识理论”为主的教学方法,而以新型的教学方法,如把学生引入课程、为学生指路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半独立甚至完全独立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引导,具体包括教师引入课程、指明课程方向等;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学,具体包括自学解开疑惑知识点、自学巩固知识点等。

二、“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原因

“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受到各科目教师的热烈欢迎,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新课改的具体要求

随着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当前新课改明确提出“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简言之,要求教师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具体的学习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主动为学生讲解基本的化学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还必须用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最后让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高中化学课堂的现状

目前,高中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死板、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多化学教师认为,学化学应该以化学概念、多做练习为重点,因此在课堂上这些教师基本上都是站在讲台上花大量时间证明化学概念与讲解化学题目,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十分普遍。

(2)学生不在状态。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很多学生都表现出迷茫或者无所事事的状态,很多学生两眼无神望黑板或者盲目抄写课堂笔记,实际上根本没有学到知识。

3.高中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每一位学生都是特殊、有差异的个体,有些学生的化学基础较为扎实,反之,有些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甚至每一个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运用“引导自学法”是很有必要的。

三、“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必须要求教师、学生两方共同协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教师方面

在高中化学的课堂上,教师运用“引导自学法”时要扮演好引路人的重要角色。

(1)引导学生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并让学生自问自答。如教师在讲到“发酵”这一化学内容时,可以以视频或者图片放映的方式为学生讲述民间酿酒的工艺方法,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化学问题,如“是什么重要因素使水果或者白米变成了酒?”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提出另一个问题,如“大米酿成酒是利用根霉菌和酵母菌的共同作用,那么它们还需要怎样的环境条件?”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化学有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实施自学行动。

(2)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高中化学教师在讲授化学知识时,可以利用已有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实施试验。例如上边所说的米酒发酵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到家中亲自动手酿造米酒。此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做一些简单的小实验,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动手能力。

2.学生方面

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学生也应该建立自学意识并实施具体行动。如学生可以在教师布置化学作业后,主动查阅相关的化学课本、笔记,探索具体的答案。此外,学生还应该自主做化学实验并学会梳理化学的网络知识网,以此达到自学的目的。

总之,“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的教学应用中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实际意义。当然,“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进行自学时,“引导自学法”就会发挥其真正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03(Z1):28-31.

[2]薛志芳.浅谈高中化学“引导自学法”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5):66.

引导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篇12

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笔者体会到越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并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学生, 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越是提高快。积极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是《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 要构建自主、开放、合作的思想政治学习的环境, 以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的目的, 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原则。

一、在学习方式上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起主导的作用, 而学生起着主体的作用。要真正地完成教学任务, 就要靠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能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尤为重要。比如:在讲授新课之前, 教师发动学生在家里自学, 通过课前的预习, 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真切、直接的体验, 为课堂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知道, 学习知识不仅靠课堂上, 课外也能学到很多知识, 生活中处处有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笔者还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外学到的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这样, 笔者觉得在教学中越教越轻松, 同时学生也越学越有劲、越学越有趣, 而每次考试学生成绩都很好。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会学生学习的本领, 提高学习的能力。总之, 在学习方式上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想尽千方百计, 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方面知识的兴趣。

二、引导合作交流

在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学习的同时, 还要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使所有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化。学生不仅可以在教师那里获得知识, 还可以在同伴身上获得知识, 要达到这一目的, 同学之间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展开真诚的合作,

(一) 实现共同进步, 合作克服懒惰。

合作并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小组, 让他们在一起独立学习, 而是要使学生间形成积极的相互依靠的关系。学生们必须认识到在某种程度上他与其他人联系在一起, 如果自己不努力学习, 其他组员也不会成功, 也就是要“同舟共济”, 要使学生之间主动建立这种关系, 必须向学生讲明道理, 明确目的, 大家展开监督, 这就不会滋长懒惰, 起到共同进步的作用。

(二) 在小组合作中, 要合理安排小组发言的顺序。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全体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 承担一定的责任,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促进合群性、利他性的发展。在合作小组分组讨论的时候应合理安排小组发言的先后顺序, 先让方案少的小组汇报, 如果让方案多的小组先汇报的话, 那么他们汇报完了别的小组就感觉到无话可说了, 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应当观察者, 注意每个小组的活动, 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

(三) 通过合作学习, 分享成功的快乐。

合作性学习强调学生不仅与教师合作, 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 还强调与同伴合作, 从同伴身上获得能力, 小组成员必须向别人或接受别人的解释, 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别人分享, 以确保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完成学习的要求, 在彼此帮助和影响中构建自己的新知识, 达到提高自己, 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 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 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 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当然, 任何教学模式总是对应一定的教学过程, 而教学过程是千差万别的。对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课程, 应根据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不同, 模式要不断调整, 产生种种变式, 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实施合作学习, 改变评价方式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 它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把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 把小组总成绩作为奖励每个组员的依据, 形成“组内成员合作, 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 这种评价方式, 不只是评价小组的成绩, 更主要的是让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想象力、创造力、知识掌握的程度、技能运用的程度, 在小组中合作的状况都充分展示。提高合作意识, 增强自信心。

上一篇:测量方法的分类下一篇:数据表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