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的研究视野

2024-09-13

语文论文的研究视野(精选12篇)

语文论文的研究视野 篇1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识字是最为关键的过程, 这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学生是否能够学好别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因此, 如何使得小学生的识字教学过程能够高效进行, 就需要进行不断深思。文化视野下的识字教学, 就是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汉字的丰富内涵, 以文化根基为依据, 将汉文化植入识字教学过程中, 这样学生在进行识字的时候感受到的就不是单独的字词, 而是各种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学生通过汉字的学习就能够了解我们国家的古代历史、社会文化以及思维模式。在文化视野的识字教学过程中, 学生通过和古人进行“对话”, 就能够深刻理解隐藏在汉字背后的音、形、义的奥秘, 从而使得学生对汉字产生独特的体会, 学生也在一种情感融合的状态下深化对汉字的认识, 而且基于文化视野的汉字识字过程, 能够使得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一、整体把握汉字, 善于运用联想

中国汉字在进行造字的时候, 往往注重的是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在进行汉字的识记过程中, 只要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往往不需要关注细节的笔画, 就能够辨别出来, 这是和中国人的“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中国人讲求的是从整体上来把握内容, 不要过于关注细节。儿童对于汉字的感知是笼统的、模糊的, 对于细节的观察能力还没有养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不需要过于强调笔画的拆分, 而是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 因此为了让学生记住汉字, 就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文字的印象, 象形文字符合儿童对于世界的认知, 儿童的思维是直接的、直观的, 汉字从初期的象形图画文字演变到今天的方块字, 只是儿童的思维变化的过程。

比如在学习“哭”“笑”这两个字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来感受这两个字的整体形象, “哭”是不是一张愁眉苦脸的样子, 而“笑”则是一张喜笑颜开的样子, 教师通过这样的一个讲解, 学生就会恍然大悟, 从而很快就区分出这两个字来。再比如在认识“象”的时候, 是不是就像一个长长的大鼻子, “月”就像挂在天上的月亮, 在“伞”“飞”“龟”等这些简单的字的时候, 学生就会发挥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将这些字看成是“一个撑开的雨伞”“一只展翅高飞的小鸟”“一只探头探脑的乌龟”……学生经过自己的想象, 在学习字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每想到一个东西的时候, 学生的脸上就会表现出喜气洋洋的表情, 学生的想象力也在课堂上得到了尽情表现, 学生认识的字也会越来越多。

二、增加汉字比较, 学会类推识字

在进行小学识字教学过程中, 形声字占据着很大一部分的教学内容, 形声字也是汉字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 形声字的构词也是十分有规律的。形声字主要由行符和声符组成, 教师只要学生掌握了行符和声符的组合关系, 以及二者在构词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对于这部分的字的掌握就能够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汉字在构词上是以形声字为主流的, 因此在汉字掌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学生就能够通过观察声旁和形旁来判断字的含义以及字的读法, 在进行汉字学习的时候, 就需要来判断学生的一种类推的思维, 这样学生学会的就不是单个的字, 而是一种识字的方法。

比如学习“热”这个字以后, 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讲只要是跟“火”有关的字, 都是以“灬”作为部首的, 然后在给学生举出“烹”“煮”“煎”“熟”等这样的学生生活中较为熟悉的词汇, 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 学生再遇到这样的词语的时候, 尽管不知道具体的意思, 但是起码能够理解是跟“火”有关的。再比如在学习“海洋”这个词语的时候, 这两个字都是以“氵”为部首的, 教师在进行学习的时候, 让学生进行联想是不是看到的水都是一滴一滴的, 然后跟水有关的东西都是以“氵”为部首的, 但是此时就需要来对学生强调“沙漠”这个词语, 尽管在沙漠中没有水, 但是也会跟跟水有关的, 这样的词语就需要让学生来进行特别的记忆。

三、遵循造字规律, 考虑认知规律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识字的时候, 还需要让学生进行字的正确拆分,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字的真正含义, 不能够胡乱拆分, 从而使得字的构形不符合事实。汉语的拆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 在进行文化渗透的时候要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一些内容,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 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 从而使得学生的识字水平能够逐步得到提高。

比如在汉字的造字过程中就涉及古代的战争、祭祀、政治权利等, 这些都是不适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的。在比如“月”“数字”“动物”和“植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但是在识字过程就不需要来过重地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学生的最根本的任务是识字并不是全面了解中国的造字文化, 否则就会出现本末倒置的状况, 在进行识字的教学过程中, 只需要来将象形字的识别方法告诉学生即可, 小学生也最容易接受这样的识字形式, 在识字的过程中也会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总之, 在将文化渗透到学生的识字过程中的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度来进行, 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保持对于识字的热情。

语文论文的研究视野 篇2

在体育学中,体育教学始终是研究的重点。近几年来,体育教学逐渐与伦理学相结合,逐渐成为了体育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以伦理学为基础的体育教学研究中,我们可以更容易加深对体育教学的研究,对促进体育专业的进步也是有非常大益处的。在研究学生体育专业学习的过程当中,还能够及时体现出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能够从根本上提高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养。怎样才能够在满足社会真实需求的前提下发展体育教学,就要看体育教学与伦理教学之间的融合程度,以及伦理体育教学的发展状况。

1、伦理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

我国教育体系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了体育教育事业的进步,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进步,伦理体育教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出现了独特的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当中,体育的伦理教学是其中的一个学科,主要是用来揭示体育伦理道德的本质精神以及自然发展规律,并以其为研究对象。伦理学就是研究运动员以及相关的体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在处理他人与社会关系时应该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一门学科。

在人类文明社会中,体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文明形态每一天都会发生变化,因此体育的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内容也会随着文明的改变而改变。现阶段体育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生活的`方式之一,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体育在人们心目当中的位置也是越来越重要,而伦理体育不仅仅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具有丰寮壑岛湍诤的场域。目前伦理体育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已经发展成为以体育运动为基础的四位一体的社会科目,最终的体育运动也是我们人类独有的一种育化方式。体育发展到最后的形态是竞技体育,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体育的发展轨迹逐渐转向了商业化的范畴,也就是说伦理体育将体育的发展空间扩大了,而且在扩展空间的同时还塑造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风貌。在这样的一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加强对体育的伦理研究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2、伦理学视野下体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伦理学和体育学进行一个合理的科学总结,并由此创建一个有效钩本育教学体系,制定出完善的体育教学发展计划,对体育教学中的方式方法进行细化处理,与此同时,还不能忽略体育教学的本质研究,体育教学中道德规范的可操作性是促使体育教学事业稳固发展的前提,我们知道伦理学大部分涉猎的内容都是有关道德的,而道德又是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行为标准,体育教学的宗旨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德行的体育人才,这一点与伦理学的宗旨不谋而合,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强对伦理学的重视程度,将体育教学中的教学本质与伦理学的教学自由、人道主义等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让体育教学逐渐形成具备深厚精神文化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伦理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和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在伦理体育教学当中,道德规范可以说是体育教学的最基本观念,所以,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才是实现伦理体育教学的核心。而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讲,这也是推进体育教学非常好的理论基础和教学点,而在伦理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当中,我们应该从体育教学的材料和教学的方法入手。我国体育教学的材料虽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体育教学的方法也是相对比较单一,没有什么新的教学方法出现,因此我们在让学生掌握体育教学相关知识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育知识的实践,对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融入到体育教学当中。一系列的体育伦理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学生可以在体育伦理教学钧影响下,健康的学习和成长,从而达到提高个人素质的目的。

体育学和伦理学都是系统性学科,都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沉淀形成的。随着二者的融合,逐渐形成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教学理念,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体育学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道德素质以及个人品质的学科,而伦理学则是对体育学的一个很好的完善和补充。在伦理学的配合下,我国的体育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和要求也有了新的准则,怎样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这就要看伦理体育教学的发展情况,看看能不能满足社会的真实发展需求。

3、结语

语文论文的研究视野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学;导读类型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35-03

语用学观点是现代语文教学的崭新理念,体现现代语文教学方向,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教学导读是新课改带来的重要教学意识,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语用学视野下进行语文阅读导读类型研究,这是先进教学理念的重要实践,对落实新课改精神,建立现代教学科学观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一、语用学与语文导读的内涵

(一)语用学

所谓语用学,是语言学中的分支学科,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以语言应用为研究内容,通过语言实践应用实现语言功能。语言运用自然要涉及到语境,也就是在特定情境中的语言运用,由于时间、场景、地点、空间等情况变化无常,语言运用自然要因人、因地、因时、因事而采取应对策略。正如俗话所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也是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根据语言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这是语用思想的自然体现。语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一个人的交际能力。

(二)语文导读

语文导读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文本具体特征而进行的教学指导行为。导读是相对传统语文教学中“讲读”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导读是指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指导、辅导,根据文本内容特点进行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具体实践体验中掌握文本内涵。教师要以文本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引导为方法,将“导”与“读”有机结合起来,提升语文教学的和谐性。

语文教学由“讲读”到“导读”,这是语文教学里程碑式的革新。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阅读讲解,学生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不能对文本有自己的阅读自由,不能有自己的个性见解。而导读则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由课堂主宰者变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这不仅仅是一种身份的转变,而是教学理念的深度革命,带给学生的是主动自主学习意识的建立。

二、语用学与小学语文导读的关系

语用学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语文导读是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学习,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传统语言学忽视语言运用的合适性内质特点,现代语文教学非常重视语境的问题,侧重语言的实际应用。这与语用学形成高度契合,都关注语言在特殊环境中的特殊表达效果,注重语言规律的探索。

小学语文导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提升阅读效率,并在阅读积累中,拓展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真正实现语言运用的融会贯通。提升语用意识视野下的语文导读训练水平,可以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科学认知体系,这对历练学生各方面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语用学与语文导读的有机结合,促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多元化发展局面。语用学强调语境特征,所谓语境,是指人们语言交际所处的环境背景。在具体语境中,语言运用也会存在细微差异,人们常常会借助语言意义的丰富性,展示语用的多元性。同一句话,出自不同人之口,就会有不同意义表达;不同的人面对同一句话,也会有不同理解和感知。这些差异的出现与语言特定语境有关。在新课改大背景下,语用学迎来重要发展机遇,在语文导读的广泛应用中,一定能够提升语用学应用维度,对语文教学形成重要促进和正面影响。

三、语用学视野下小学语文导读类型的研究

语用学与语文导读之间呈现多维联系,这也给现代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众多改革契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解读文本时存在语用的问题,师生课堂互动交流时涉及语用问题,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时也有语用问题。教师要注意对各种导读方式进行比对总结,梳理语用视野下语文导读类型,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更好服务。

(一)语用教读式

1.类型解读。所谓语用教读式,是指教师以教材文本为载体教学生阅读学习的方法。教师不能为学生进行全文讲解,而是对学生看不懂的地方进行点拨指导,教师的作用是引路和启发,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思维。教师要转变身份,与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形成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是为了不教,这也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自己身份有准确定位,不是家长式的专断,也不是保姆式的包办,而是导演、教练、向导,要发挥导航的作用。

新课改强调课堂师生互动,教师在互动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师生互动进行科学设计,让学生逐渐进入角色。在课文教学互动时,要注意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法、质疑法、总结法等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启动,引导学生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教师选择教读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对教学文本和学生实际进行全面深入了解,这样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读策略。

2.实例操作。在学习《长城》时,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行解决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甚至有个别学生早已将课文熟读成诵了。然后让学生初读感知,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不理解的地方比较集中,如“气魄雄伟是什么意思?”“这些几千斤的条石,是怎么弄上山的呢?”“为什么说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集中讲解和个别引导相结合。特别点出“气魄雄伟”、“奇迹”词语的运用特征。让学生采用置换的方式,体验这些词语应用的准确性。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对文本进行讨论探究,很快就完成了课堂阅读任务。

3.应用总结。教师对学生文本学习没有采取逐段逐句的讲解,目的就是要解放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通过主动阅读文本,理解文本意思,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创意性、实用性,并从文本语言运用中获得更多启示。特别是让学生主动质疑,这就是对文本语言的深入比对研究。“置换词语”是常见学习方法,学生如果找不到更合适词语进行置换,说明作者词语选择功底深厚。让学生从实际运用的角度学习语言,这对学生语言积累有帮助,对写作表达有促进作用。

(二)语用自读式

1.类型解读。语用自读式学习文本,是指教师根据文本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自读,就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自主阅读和新课改精神形成高度契合。自读并不是让学生自由学习,随心所欲地乱操作,而是在教师有效调控下的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习过程。为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师要具体设计学习自读措施,制定教学目标体系。教师可以采用定向问答、辨析题解、复述整理等方式,让学生对文本自主学习。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维度,让学生在自我感知中形成语言应用能力,教师需要有前瞻预判能力,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设,为学生顺利实现自主学习做好前期铺垫。学生在自主学习时,要体现明晰的学习路线。“自主阅读——初步感知——提出质疑——小组讨论——教师介入——达成共识——实践体验——形成能力”,这是语用自读学习模式的基本思路,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实现语用体验,这才是文本学习的根本归宿和基本出发点。

2.实例操作。《猫》是老舍写的小散文,作者对小猫的描写非常细致,抓住了猫的本性特征,从性格分析开始,到心情变化,最后写到猫的勇敢顽皮。教师让学生自读文本,由于作者对猫的描写非常生动形象,学生都有阅读的兴趣。教师只给出一个阅读任务: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甚至有学生想通过背诵的方式准备复述。教师给出引导:先理顺作者描写的先后顺序,用一个词标记一个环节,形成完整文本情节结构,分情节对小猫进行陈述,要注意用语的准确性,不能用原文来复述。学生根据教师引导,先找到情节标志,列出复述提纲,同桌之间先进行预演。课堂展示时,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复述,而且语言运用比较有成效。

3.应用总结。教师让学生复述课文,这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任务。由于学生词汇比较贫乏,表达能力远没有想象那样强,很多学生对复述课文存在畏难情绪,经常用背诵代替自己的话进行复述。教师让学生列出课文结构,形成复述提纲。学生找到了复述的可行思路,实际操作才会成功。很显然,教师在学生语用自读式学习中发挥了辅助引导的作用,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方向和具体的操作提示,极大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三)语用复读式

1.类型解读。语用复读就是一种复习性阅读训练的操作形式。课堂教学中,为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需要设计多种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发掘新知。主要操作形式有:消化知识作业、记诵为主作业、应用操作训练、评价特征作业等,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适当安排。

2.实例操作。学习《搭石》时,教师设计了一组课堂训练:①展开想象,用“假如,总是,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应当的事”写一句话。②自主练读,用重点词语想象画面。③写话交流,每人写自己对搭石的感悟启迪之类的话,小组内交流。

3.应用总结。语文教学要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定向开发,需要设计更为科学实用的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体验中获得新认知,对语言应用有更深刻领悟。要注意提升课堂师生互动指数,在对话中形成认知共识,这样的语文导读行为,自然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尚追求。教师还要采用多种方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大胆实践,对语言运用进行多维度探索。这样才能获得最佳学习感知效果。

研究语用学理论与语文导读之间的关联度,可以有效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促使课堂教学能够紧紧抓住语言运用规律,让学生在有效阅读实践中获得更多语文感知,特别是语言应用能力会获得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钱梦龙.语文导读法的昨天和今天[J].课程教材教法,2014,(1).

[2]苏宝习,王耀芹.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意义[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5).

语文论文的研究视野 篇4

然而,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也发现, 当下大部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师的提问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不仅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而加重了班上大部分同学的课堂学习负担。很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严重的“满堂灌”现象, 学生被炮轰式的问题扰乱了自己的思维;也有一部分教师在提问时过于随意, 缺乏明确的目的, 使得学生云里雾里, 大大影响了教学效率;还有的教师在提问时不会进行恰当的追问, 使学生的思维戛然而止, 对问题的研究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这些问题的存在, 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也影响了学生的成才。

一、调查分析

事实上, 很多语文教师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自己课堂提问的局限性, 而是缺乏对课堂提问技巧的把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选取了一大批著名的优秀语文教师, 并对他们的教学课堂提问进行了调查分析。根据这些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的实际情况, 分析出其课堂提问的普遍性特征, 从而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借鉴。

(1) 调查对象。为了更好地体现好的课堂提问对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 本次调查的对象只局限在优秀的语文教师。在对他们课堂提问的研究之上, 提出优化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建议。这些被调查的语文教师包括:获得省级语文特级教师称号的老师;从事语文教学达10年以上的, 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提问上有相关理论建树的老师。为了增强此次调查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度, 选取的这些语文教师还应当来自于不同的年级, 且选取的代表课程应当是一节内容完整的课, 安排每位老师上同一年级两个教学班, 且教学内容是不同的课程。

(2)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因此, 经过考虑, 对优秀教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按照下列内容进行分类统计:教师、年级、类型、概括型、理解型、应用型、分析型、评价型、创造型进行了相关性统计。

(3) 调查结果。调查按年级将问题进行分类, 得到以下结果:

教师年级概括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共计

A一年级322200642

B二年级2030004054

C三年级1216420842

D四年级1839000461

E五年级1016711843

F六年级1624446660

可以看出, 这几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提问次数都是相当可观的, 每节课平均下来提问次数都在25次左右。对于小学生来说提问的类型大部分还是以概括型和理解型为主, 应用型、分析型、评价型、创造型的因为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课堂提问中出现的概率并不高, 但是这些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以及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会大有帮助。

二、优化课堂提问

从以上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 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都是建立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和规律之上的。

(1) 适应各个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 因此, 课堂提问必须体现出新课标的主旨和内涵, 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上, 尊重各个年级段的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具体来说, 小学生由于年龄结构以及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 其认知水平尚且处于发展起步阶段, 对事物的认识也仅限于形象思维, 无法进行深层次的抽象概括。基于这一事实判断,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就应当以文本概括型、填空型和简单的回忆型题目为主。同时, 为了训练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师应适当提出一些较为深入的问题, 这样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另一方面也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一年级到六年级, 语文教师应当逐渐减少对概括性和回忆性内容的提问,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理解性及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分析型、创造型问题。

(2) 提供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在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 全程把握着课堂的节奏和方向, 甚至严格控制着学生的思维导向。例如有些教师在上《司马光砸缸》一课时会在课堂上提问:“你觉得司马光聪不聪明?”这样的提问看似没有任何问题, 实际上却是在隐形地控制着学生, 问题中的“聪明”实则已经给学生提示, 教师只希望学生回答“聪明”即可。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 学生不需要多加思考, 只需要抓住问题中的提示即可。这样, 显然对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锻炼与培养有害无益。因此, 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会摒弃这样的是非题, 而是给学生们更加宽广的空间, 例如他们会问:“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问题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自由驰骋,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课堂自主权, 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

(3) 立足于教材,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立足教材,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实际上是课堂提问必须实现的要求。语文教材上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适合该年级段孩子最好的读物, 因而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文本, 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把握中心, 不脱离教材, 天马行空。另一方面, 在围绕教材的基础上, 教师要应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创造, 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总之, 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既要以文本为中轴线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向, 又要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自由发挥。

语文论文的研究视野 篇5

生态伦理学的概念

生态伦理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探讨了大自然中各个生命的价值与权利,寻求一种人与自然的最大化生存模式,并通过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观念,对自然的生态系统给予道德关怀,从而将生态环保的理念上升为一种伦理的重视,指导实践。

工业厂区景观设计的兴起

随着城市中工业用地面积的逐步增加,厂区景观也同其他的城市景观一样,成为展示城市面貌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根据企业内部的用地调查显示,大部分厂区中绿化用地还不到总面积的10%,因此如何寻求一条新的厂区景观设计道路,来实现人、环境、企业效益的平衡共存成为我们深思的焦点。

厂区景观在伦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纵观国内外的厂区设计中,存在很多优秀的工业景观实践案例,但是也存在着以下的一些伦理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景观中的生态维度方面,一些厂区的景观设计也在逐步的注重一种绿色生态的厂区建设,但在生物多样性的保留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此外,在设计时,应寻找合理的功能定位,来保证厂区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大量采用高科技的同时也要注重一种地域特色的表达与文化的传承。

第二是景观中的行为维度方面,环境的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陋习,比如在道路设计不合理的时候,随意在绿地上开辟一条便捷的道路,都会给场地的绿化系统带来的损伤;有的景观设计在盲道中设置安全警示柱,这种行为不仅没有体现对人的关怀,还存在着一种安全隐患。此外,在工业厂区的景观规划过程中,应严格遵从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达到规定的绿化率标准。政府对于循环资源利用方面也做出了一些鼓励措施。

第三,景观中的审美维度方面,目前厂区景观也逐步受到重视,但不同地区的企业厂区需呈现出的地域文化及精神风貌也有所不同,于是如何避免厂区设计的模式化也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一些工厂片面注重入口区域的美化,忽视工作区以及生活区等与员工生活密切相关的区域设计,这样的设计没有从整体上把握环境对美的追求。

第四,景观中的精神维度方面,一方面它体现在设计需要将场地的设计置于一种哲学的高度与人类生存的意义中去思考。另一方面厂区的景观设计需要与场地精神、企业文化相联系,并且关注到员工的精神诉求和整个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员工才会拥有一种企业的归属感与精神的愉悦感,也将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综上所述,面对工业厂区景观中各角度的伦理方面的问题,如何设计出既能体现企业应有的精神风貌、满足企业员工的精神诉求;又可以起到生态环保、美化城市的作用的厂区景观成为景观行业关注的焦点。

厂区景观设计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重塑

针对工业污染给城市环境带来的问题的反思,掌握发生发展的规律,在生态伦理学与厂区景观设计中找到一个结合点,即塑造一种新的景观之路,用生态伦理学指导景观的进一步发展,约束设计师的过度设计。如何利用生态伦理指导厂区景观的设计实践呢?

1.建立伦理道德观

在厂区景观设计中,要达到自然与人和谐共处的目的就必须建立一种道德准则,用生态伦理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将伦理关怀扩展到整个场地的生存系统中去。不仅关注环境空间的功能、装饰、材料等,还要关注设计中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融合。

2.寻求景观设计中的公平性原则

生态伦理学肯定了自然的价值与权利,即我们在树立企业形象、充实员工精神、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需要转变空间环境的价值中心,就是将厂区内的水、植物、生物、土壤与人、建筑看作一个扩大的共同体,尊重共同体中每个部分的权利与价值,从而创造一种公平性的景观设计。

3.树立正确的评判标准

语文论文的研究视野 篇6

【关键词】文化视野 小学语文 识字教学 多样化现代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157-01

小学是孩子最佳的学习时间,利用好小学进行教育至关重要。在汉字教学中树立文化理念逐渐成为一个趋势,教师们要紧跟时代潮流,认识到这一点并改进教学方法。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在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刻上汉字的丰富内涵和文化底蕴的烙印,让小学生在学习识字的过程中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识字教学创新型地带上了“文化”的符号,在提升教师识字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质。

一、识字教学现状

(一)一点论,只注重数量不重质量

识字教学中教师们一般都追求学生的识字数量和记字速度,而忽视了学生是否有效地掌握了所学的汉字。他们都希望学生尽可能快地掌握尽可能多的汉字,比如:教育制度改革之后,学生的家庭作业普遍增多,作文写作要求字数增加。教师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繁重的课后作业无形中给学生们增加了压力,束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纵观课堂,笔者发现,不少教师教学生识字采取的方法仍是领读几次,让学生自己重复练习读,然后抄写、听写,这种单一枯燥的学习方法,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当堂死记硬背,把字识记了,但是回生率较高,错误率大。死记硬背,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教师们在识字教学中应遵循两点论原则,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也要注重识字质量。

(二)只知其字形结构却不明了其意思

在识字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教给了学生字的字形结构而并未告诉学生这个字的大概意思和用途。比如,“阳”这个字,学生们知道它是由“耳”和“日”这俩个字组成,却并不明白它的真实含义。“包耳旁”本义是土山,原始山坡的象形。 后用作偏旁,用于汉字的左侧。俗称“左耳刀旁”,又称“左包耳”。 从“阝”的字,一般与高坡深谷的山地有关。这里我们可以采用情景记忆的方法,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说“太阳从高高的上坡上升起来啦”。这种生动形象的方法更易于学生理解字的形义,学生也有兴趣去主动学习造句。

(三)读写顺序颠倒

部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分清读写顺序,导致学生识字效率底下。简单的机械抄写,也极易影响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当代教育体系要求学生先读字后写字,多读少写。而不是一味地不断地重复写,然后再练习阅读,前后颠倒了顺序。

二、识字教学方法

(一)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

教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而不是一味地增加汉字的“量”。那样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反感情绪,使学生失去学习动力,甚至影响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教师要慢慢地有耐心的帮助学生识字认字,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由简入繁。

(二)从整体上把握汉字,运用想象

中国人注重事物的全局,而不过于注重细节。汉字在造字时主要看的是整体的轮廓,而不关注细节的笔画。因此,在教学课程中不需要过于强调汉字的字形结构,要从整体上把握汉字。学生在识字学习过程中可以运用想象,利用发散思维增加学习乐趣,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兴趣。比如,“星”“月”一望无垠的美丽星空下,一轮弯月在向我们微笑。

(三)情景记忆,创新记忆

教师在学生识字记忆过程中运用放松式的情景教学,跟学生们打成一片,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创造欢快的学习氛围,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教学课件、音乐和动画片,使学生的课堂记忆更加深刻。教师用创新性方法教学,比如采用卡片式教学,实物对照,实践教学,适当的奖惩等,在有收有放中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玩耍中学到知识,学以致用。

(四)复习、巩固教学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孩子们学的快忘得也快。因此需要学生不断复习,巩固进行识字记忆。教师在学生学习识字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课堂抽查,让学生能够时时有一种紧迫感。也可以采用卡片式记忆,在猜谜语的快乐中巩固以前记住的汉字。教师们带学生进行一些室外活动,让学生将在活动中所看到的或者所经历的用到的汉字写下来,让学生对所学的汉字更加深刻记住。

三、结束语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高效的识字教学,教师们在识字教学中要与时代相呼应,时刻关注经济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改变单一乏味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现代化教学,采用创新方案,将文化渗透到识字教学的同时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家长进行沟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长的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利用情景记忆和实践教学不断巩固学生所学到的汉字和涉及的文化涵义。

参考文献:

[1]楼琦君.文化事业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J].苏州大学.2014

[2]浩毕斯哈拉图.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

语文论文的研究视野 篇7

一、合作意识的培养

基于伦理学视野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对学生相关意识形态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要让学生从这个时期起就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是非判断标准, 这是语文课程教学中肩负的重要责任, 也是教师在课堂中应当不断向学生渗透的教学要点。合作意识的培养很重要, 让小学阶段的学生们具备与他人共同探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过程会很有帮助。许多教学文本都非常适合合作意识的培养与渗透, 尤其是那些较为深奥、学生们理解上难度较大的教学素材, 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对于相关问题的探讨。这不仅能够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还能够让问题更为高效地得以解决。

《珍珠鸟》 (冯骥才) 是一篇很有深意的文章, 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 不仅显示出作家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 而且似乎令人感悟到大至宇宙、小至人间, 一切美之所在的真谛。这篇文章的教学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首先, 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绘人鸟相亲的情感, 透过文字让学生领会作者内心的那种细腻, 体会作者在和鸟儿玩耍时的那些场景的寓意, 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其次, 为什么文章在开始部分用单独一段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也很重要。这是学生们能够更为深刻地领会文意的前提与契机。为了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体验, 让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有更好的理解与探究, 我让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一起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组合作时需要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倾听, 学会去体会其他同学的思路, 从而完善自己思维体系上的不足, 这些内容都会极大地丰富学生自己的思维模式。

二、感恩意识的培养

感恩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这也是基于伦理学视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有的一个重点。鉴于现在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许多孩子都是在长辈们的娇惯下成长起来的, 对于自己拥有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这种心态是非常不好的, 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们更多积极引导的地方。教师应当借助相关教学素材, 让学生们感受与体验到他人, 尤其是父母为孩子们的付出, 让他们明白自己拥有的这一切都不应当被视为理所当然。教学中应当深化学生内心的感恩意识, 让孩子们对生活有更为积极与正确的态度。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内容真切感人, 字里行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 是一篇引导学生们更好地感悟母爱、学会孝敬的好文章。为了深化学生的感恩意识, 教学中我选择抓住文中重点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 引导学生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我先让学生围绕“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 找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我心里很难过”。我出示这个句子后, 让学生们想想“竟然”是什么意思, 学生理解为“出乎意料, 没想到”。“为什么母亲这么瘦弱, 几十年来做儿子的却没有发现呢?”随后我让大家思考这个问题。不少学生都意识到是因为“母亲”这些年来一个人独自挑起家庭的全部重担, 为家庭作出了极大的牺牲与奉献, 而作为儿子的“我”现在才真正意识到。在一点点引导学生们品读与体味文意的过程中, 学生们内心的感恩意识也在慢慢积累, 不少学生都明白了父母们的不易, 明白自己所拥有的这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在一点点深化。

三、奉献意识的培养

奉献意识的培养也很重要。语文课本中的许多教学文本都能够在这方面给予学生指引, 能够实现对学生道德层面的良好塑造。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在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父母的关爱、长辈们的疼爱让许多孩子都以自我为中心, 为他人着想的意识在他们的理念中基本不存在, 更不用说为他人奉献。这是现在的孩子们的一个通病, 也是语文教学中应当弥补的地方。

《闪光的金子》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讲述了水电修理工徐虎在平凡的岗位上,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热心为附近居民排忧解难的动人事迹, 赞颂了徐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点明徐虎的身份。第二至四自然段写徐虎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第五自然段总结全文, 赞美徐虎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徐虎用朴素的语言和生动的事例, 介绍了他在水电工岗位上, 从点滴做起, 十几年如一日, 全心全意为居民服务的工作和体会,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90年代的活雷锋”。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们体验到奉献精神的价值, 也能够唤起他们心里为他人奉献的意识。这些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更好地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很有帮助。

四、结语

语文论文的研究视野 篇8

一、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意义

研究生毕业论文是训练研究生形成系统思维、运用科学知识、培养其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应能反映研究生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的新成果或提出的新见解。选题是撰写毕业论文的首要环节, 应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有较大的理论或实践价值。常言道:“好题一半文”。选题对于科学研究具有普适性价值, 选题关系着研究质量的高低。中国正值快速转型期, 社会问题错综复杂。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 研究生是否能选好时代命题, “问题意识”至关重要。

二、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标准与程序

俗语云, 无规矩不成方圆。同理, 无标准不易选题。标准和程序有助于研究生集中精力直奔主题。

选题一般采用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和合适性标准。重要性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可以是理论意义, 也可以是实践意义或社会意义, 或兼有之。创造性又称创新性或独特性, 指在选择确定和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具备的特点。可行性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的各种因素, 包括自身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合适性主要指选题是否适合研究者的个人特点。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宜考虑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等外部因素的前提下, 结合自身能力、经验阅历、知识结构、操作技术, 遵循“以小见大”原则, 从熟悉的领域发现问题, 运用新视角、新理论、新方法进行研究, 重视“小课题”, 以小见大。

选题一般遵循如下程序。研究生从感兴趣、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炼问题原型, 接着广泛查阅文献资料, 初步确定研究问题, 然后进一步查阅专门文献, 从而将研究问题明确化。同时, 对研究问题进行他评和自评。即在听取权威专家、前辈、同辈意见和看法的基础上, 不断实行自我修正, 使研究问题日渐成熟。最后, 确定毕业论文选题。

三、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与方法

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来源有二, 自选题目或导师承担的课题。自选题目具有较大自由度, 选题水平和个人生活阅历、研究能力关系较大, 呈参差不齐之态。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稳定, 能把握研究方向, 但研究生自身缺乏自主性、灵活性。研究生可根据个人情况择优而从。勿论何因, “问题”意识是研究者不可或缺的要素。

研究生能否从琐碎的生活世界挖掘选题, 取决于自身的人生经验与阅历。“学校-学校”型研究生群体生活经验尤为单一, 是不是束手无策?不然。研究生保持“同理心”对待生活世界, 同化他人的间接生活经验亦是对自身有限直接生活经验的无限补充。个人能够直接感受或认知的部分只是生活世界的一角冰山, 更为广阔的部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完成。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分析”“二次分析”来激发“灵感与火花”, 获得选题。

四、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训练

选题思维在于怀疑, “问题”意识在于发现。爱因斯坦曾指出,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当然, 怀疑并非毫无根据, 而是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缜密思考基础之上, 既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又是新研究的开端。“问题”意识并非人人有之, 也不是生而有之, 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研究生欲向毕业论文要质量, 就要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训练。

恰当运用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加芬克尔“常人方法论”, 有助于研究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根据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 研究生可以培养这样一种心智品质, 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 从而看清世事以及事情的全貌, 即个人对时代生活的自主性把握。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从日常生活中, 破坏“理所当然”的常规, 发现常规背后潜藏的社会事实。

此外, 宜“勤”宜“懒”, “问题”长存。“勤”指遇事勤思考, 拓宽思路, 训练发散思维, 培养“问题”意识。“懒”指大胆创新, 学会偷“懒”,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养成创新思维习惯。

总之, 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有章可循, “问题意识”是关键。“问题意识”是研究的开端, 创新精神是研究的生命力。研究生要注意“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训练。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选题的意义、来源、方法以及选题的标准与程序。从社会学角度出发, 以米尔斯的社会学想象力、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为依据, 提出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要加强“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创新思维习惯的训练。

关键词:选题,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1]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3) .[1]仇立平.社会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 (3) .

[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赵国玲, 哈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7 (6) .[3]赵国玲, 哈斯.本科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综合版) , 2007 (6) .

语文论文的研究视野 篇9

一、课后练习题提问中词语的选择

修辞学研究的词语不同于词汇学研究的词语, 词汇学主要研究的是词的构成、词汇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词的规范化等内容, 修辞学则是从词语声音和意义的锤炼两方面来研究词语的运用, 即从词语的声音、色彩、用法等方面来对词语进行安排和运用。课后练习题多是依附于选文系统, 因此它的提问都属于消极修辞, 侧重在应和题旨和理解方面, 提问中的词语的选择要求明确通顺, 能直接体现出练习题的目的, 便于学生理解, 进行正确的思考和解答。

1. 同一种训练方式, 运用同义词来进行提问, 通过不同词语的选择, 让学生理解不同词义的着重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如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学会多种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有很多种,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 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阅读, 培养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练习题在进行阅读训练时, 运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进行命题, 把阅读训练分为朗读法、默读法、熟读法、通读法、细读法和速读法六个方法。例如, 朗读在六册书中分别运用了17、9、4、4、7、12、53次。在阅读训练的提问中, 练习提问中还会运用诸如“反复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等, 对阅读训练提出不同的具体的要求, 修饰词汇的使用在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同时, 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通过练习题体会选文中的词义, 即理解词语的意义。意义即是词语的内容, 是词语的灵魂部分。从意义入手, 让学生通过品味、锤炼词语, 可以感受到词语表达上的准确妥帖、简洁明晰和含蓄深厚等效果。提问中所涉及的选文中词语意义的理解部分, 可以提高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重视词语选择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的重要性。如《孔乙己》 (鲁迅) 第三题要求对选文中几处精彩用词作分析, 其中第1小题“ (孔乙己) 排出九文大钱……”中对“排”字用法的考察。句中“排”字用得相当精彩, 比用拿、取、掏等字更能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孔乙己九文钱来得不容易;二是钱很少;三是透过孔乙己“排”的动作暗示孔乙己的迂腐, 但他又是善良的。这一个“排”字比拿、取、掏等字更能体现孔乙己个性化的人格。

3. 新课标指出, 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练习系统中口语化词语以及商量口吻词语的运用, 符合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口语化和商量口吻词语的运用,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和课本之间的距离, 也能够提高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第三题,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提问中所运用的词语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运用的, 贴近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会产生抵触情绪, 同时这种题目往往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 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二、课后练习题提问中句式的选择

提问中句式的选择,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同义句式的选择。“一样话, 百样说”是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时要有的意识。选择正确的句式, 可以有效地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丰富文采, 同时收到理想的修辞效果。课后练习题提问中的句式主要以短句、散句和书面语句式为主。 (1) 练习题提问时, 多运用短句, 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明显、简单, 便于学生抓住问题的主要部分, 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回答。如七年级上第一册第三课《短文两篇》第一题:“作者写蝉, 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哪里?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散句的句式多种多样, 表达的内容散而不乱, 形式比较灵活, 容易避免单调、呆板,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如《羚羊木雕》 (张之路) 第一题:“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前, 先默读几遍, 遇到生字、多音字, 要查字典。朗读中, 注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 练习系统中虽用了“说说”等口语色彩比较浓厚的词语来提问, 但提问主要仍以书面语句式为主, 讲究语言的规范, 注意句子的加工, 有时会沿用一些文言句式, 课后练习系统的提问方式对学生的写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是学生进行写作时的模仿对象, 因此在进行练习题提问时多用严谨、周密、文雅的书面语。如《走一走, 再走一走》 (莫顿·亨特) 第一题:“朗读课文, 复述故事情节, 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生活哲理。”提问的书面语色彩很浓厚。

更多实例可以参照人教版初中六册语文书后面的练习系统的提问, 在此不做过多的实例列举。

三、课后练习题提问中辞格的运用

“修辞格是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 它是在遵循民族语言内部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本民族语言的语言文字的一切可能性而设计的种种优美的语文表达形式。” (史灿方著, 《修辞学理论与语言应用研究》) 初中六册语文课后练习系统中所涉及到的修辞格总数为39次, 其中包括比喻、拟人、排比、反复、对偶等。六册书中涉及到修辞格的练习题总共有39题, 其中对修辞格知识进行介绍的有7处, 共8个辞格。从题量的分布看, 主要集中在七八年级, 从年级上看, 主要以后半年居多。从具体的辞格训练来看, 比喻辞格占绝对优势, 六册书39题辞格训练题, 比喻占了10题。

四、课后练习题提问中语境的因素

以往的课后练习题, 思想上往往出现一元化的倾向, 标准答案只有一个, 题型也比较单一, 作业方式较雷同, 作业题量大, 但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对课后练习重视度不高, 有些甚至视而不见。新课标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课后练习题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因素, 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 根据学生多元智能表现出来的不同形态, 布置可供选择的、适量的语境式作业,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初中语文课后练习题中语境式的训练类型主要包括结合上下文语境 (结合课文) 、虚拟语境 (虚拟动作主要包括有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等) 、认知语境 (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和社会文化语境四个方面。其中语境训练的总数达187次。

这套教科书的课后练习系统以结合上下文语境 (结合课文) 的练习为主, 体现了初中阶段语文结合语境能力训练的重点。结合虚拟语境的练习比结合认知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的要多, 在六册书中结合社会文化语境的训练题目只有5题。每个年级的训练量也存在差异, 七八年级涉及语境的训练量明显多过九年级。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2]黄秀凤.修辞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语文月刊, 2000, (4) .

[3]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

开阔小学语文的阅读视野 篇10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哪些

在这么多困难与问题之中,我认为要想语文课堂的成绩上升,就要提升小学语文的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性,有些人质疑什么是有效,为什么要强调有效性,有些教师在很长时间的教学时间下,学生没有丝毫的进步与提高,这些教师都是深受传统教育思维的限制下造成的,为了使一些传统教学的教师有所改变,我提出了几点建议与要求:找准课堂中的位置关系教师应该找准自己在课堂上的位置,教师应该是学习资源的创造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学习评价的审核者这样的重要位置。教师不再是铁面无私、不讲情面的人类,而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图书与读书方式,不再像当初那么多的束缚,可以自己参与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把握好与学生之间距离的关系,做到收放自如、充分把两个主体交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例如,在讲《孟母三迁》的课外阅读时可以让学生先说一下对文章的理解与认识,有些同学虽然没读过,但是也可以让他发挥自己的想象,可以用自己的思维猜测一下,教师教授完毕后可以与同学们一起谈一谈对课外阅读的重点认识,以后自己要怎么去做从这篇文章中你收获了什么?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慢慢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品质,不是每一个人天生就热爱学习,天生就会拥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不是短期就可以养成的,而在于长期的积累,教师作为领路人要培养学生从内心迸发出学习的欲望并产生强大的动力,但是教师不要以偏概全认为所有知识点都适应自主学习,教师一定要区分出哪些知识点适合自主探究,哪些知识点适应直接由老师解释叙述,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还要开展小组合作,教师也要不断地去学习为课堂营造活跃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氛围。

二、在提升阅读视野的过程中学生应侧重训练

1. 打下扎实的基础,抓住阅读视野中的语文基础知识加以理解与训练,语文是一门沟通性与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把基础知识打牢靠才能阅读更多的作品,从而开阔阅读视野。

基础知识是语文学科的精髓,既不能单纯地只学习基础知识,也不能弱化基础知识。将基础知识摆在一个平衡的位置上,互为补充又互为所用。

2. 挑出文章中的精髓,阅读文章时要把文章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句子剖析清楚,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便于第二天咨询老师,也不要钻牛角尖只是单单地观察文章中的只言片语而忽略了整篇文章的整体感悟。

学生还可以准备一本阅读笔记,把精髓记录下来用自己的语言为自己所用,成为自己的知识库。

3. 注意朗读,学生在阅读文章初期应该大声朗读,大声的朗读是对以后演讲或与人交流,谈话的艺术的提升,在大声朗读的时候就会积累出大量的好词好句、词语的扩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朗读的时候思维一定要跟上,如果没有思维的阅读就只是单纯的阅读,会产生机械感,只是视觉与嘴的单纯机械配合,每天要控制阅读量不要过量,阅读的时候要带着感情去品读,要有真情流露,这样更容易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读出别人体会不到的感悟,每天要控制阅读量,要不会给学生加重负担。

语文是工具性与文学性的统一,语文是很有美感的,包括很多建筑美、音韵美和意蕴美,不是所有的语言都有意蕴美的。因为我们华夏的语言是有更高的深层次的含义,不是单纯学会如何发音就算是学会了,是有历史、文明、政治多方面因素,所以我们必须弘扬传承我们的中华文化,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第一步就是阅读视野宽广才能谈得上感悟。简而言之,我们应该科学地审视语文阅读,让我国小学生的文学涵养越来越高,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光彩。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既看到了成效,但在成效背后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小学生的阅读量还是相对薄弱,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扬带头人的作用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方式,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开阔小学生的阅读视野,每节课的课时限制与小学生的好动性都是不小的困难。主要选择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生的阅读视野更加宽广,培养学生从小读书的良好习惯,要学会读书,读好书,为中国美好明天的建设贡献出力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视野,效率性,自主阅读

参考文献

[1]王斌.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教育探索,2015(10).

语文论文的研究视野 篇11

【关键词】生命视野  高中语文  课程建设

人的生命可以分为生物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精神性生命就在于人有高于动物的意识活动,有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不但要思考如何活下来,还要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传统教育关注的是知识,知识的价值,一是在于让自然生命生存得更好,二是在于点化智慧、丰盈精神,从而达到滋养精神生命的成长。知识是为生命的成长服务的,生命的成长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高中语文同样应在生命视野下展开课程建设。

一、生命视野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构建基础

1.哲学基础

(1)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类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精神上的无家可归。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没有了归宿感,找不到自己的精神世界。存在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看看现在的高科技世界,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而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是那样的贫瘠。存在主义的产生背景与现在的时代,是何其的相似!

(2)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2.实践基础

早在1968年,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就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在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实践生命教育思想,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此后关注生命的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到1976年,美国有1500所中小学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澳洲于1979年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日本于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20世纪90年代初,生命教育在台湾一些学校和个别地区推行。21世纪初,香港也开始重视生命教育。关注生命的教育,逐渐得到各国的重视。

3.现实基础

在生命视野下构建课程,也有它厚实的现实基础。中国教育有一个寻“家”的历程:从为了“社会”到为了“人”;从关注“局部的”“抽象的”人到关注“完整的”“具体的”人。生命,作为鲜活的个体,成了教育真正的“家”。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8号文件和16号文件,将生命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内容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整个生命,要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正式提出“生命教育”这一理念。

所以,如何在生命视野下去构建语文课程,应是当下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生命视野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演绎理路

1.教育的元点是人的生命

存在主义的先驱让·保罗·萨特最著名的一句格言是:“存在先于本质”。意思是说,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是所有一切的元点。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海德格尔也明确地提出:哲学不应先从“知识”入手,而应先从“此在”入手,“此在”不只涵盖传统理性,他是全人,是有情感、有时间、有历史的主体。也就是说,哲学开始研究“人生”,人生是“此在”的自我表现。

存在主义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雅斯贝尔斯也明确地指出:哲学应从“存在者”——“人”出发,关心其在危机中的生存问题。

基于哲学的教育,同样也应从哲学应从“存在者”——“人”出发,去关心他的生存问题,去关心他的生命。存在主义的哲学告诉我们:教育的元点是人,是人的生命。

2.教育的目的是生命的发展

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存在”是指生命的存在,“说明自身”从教育的角度理解是“生命的发展”。先驱让·保罗·萨特说,如果人生中没有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唯一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从这一角度来说,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去寻找他想选择的那一条路,去寻找生命的发展。

生命的发展应是生物自身唯一的目的,也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所以叶澜教授也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3.教育的过程是化育的过程

存在主义哲学基本原则之三是“自由选择”,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指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萨特指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所以,学生的生命发展方向,应该是由学生自己选择的,教育并不应是把某一经验某一意志强加给学生。

所以张华先生就说:(教育是)旨在帮助儿童最充分地发展自己、实现自己,而不是从外部对儿童施加压抑和限制。这种帮助的过程,就如帮助万物生长一样,是“育”的过程,而不是灌的过程,更不是强加的过程。

4.语文的教学是以文“化”人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和生命的条件。“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问题是,教育又用什么来保证儿童的生长呢?语文特点之“文”,正为儿童的精神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所以,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教育的元点是人的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人生命的发展,如何通过教育让人的生命得以发展呢?途径是“化育”。而语文特点之“文”,正为生命的“化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养料。所以生命视野下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建设,即是以文字、文学、文化来化育学生生命的成长,即为文“化”。

三、生命视野下的高中语文课程建设的实施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板块:语言、阅读、写作。

1.语言教学

上世纪末,有人曾对中学英语教学进行过反思:从初一开始学英语到高三,如果考不取大学,六年英语学习的价值几乎是零。因为六年中所学的英语是哑巴英语,是生活中无活使用的英语。从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命题来讲,现在的语言教学,也是对学生的生活、生命无多大作用的教学。从语言的起源来看,语言就是先人为了劳动中的交流与和谐而产生的。杜威教育哲学两个基本点之一是“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所以语言教学的内容就是学生的生活语言。因为学习了语文,而使学生的生活语言带有了“文”,漂亮而得体的语言让生命生存得更自然、更圆润、更流畅,这才是我们语言教学的目的。

2.阅读教学

传统的阅读教学,只让学生记住了文本,记住了别人的内容,却没有生成自己的感想、体验;只让学生生活在别人营造的文本世界中,未能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的阅读教学并不能化育学生的生命成长。

阅读,是让文本走进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人的精神底蕴,还是让人走进文本世界,去记住文本的内容?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促进人的发展,还是通过人的阅读去理解文本、接受文本?传统阅读教学,正是以文为本的阅读教学,所以传统阅读教学往往要求学生走进作品的时代背景中去,去接受作品的内容。后果是一直行走在别人的世界里,而没有生成自己的世界。阅读的立足点不应是文本,而应是人本。文本只是化育学生生命发展的载体或是养料。阅读的过程不应只是读懂作者的过程,而应是学生的情感、体验、思想、智慧等碰撞作者的情感、体验、思想、智慧的过程,是碰撞的过程。在碰撞的过程中生成情感共鸣、思想火花、智慧提升,这才是生命成长的阅读。

如在执教《屈原列传》一文时,我们梳理了字词后请学生思考:“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众人”,你看了之后会有什么想法?你阅读了全文,认为屈原的失败还有哪些原因?第二天讨论时,有的学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让人躺着也中枪,把同情屈原的人也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有学生说:屈原的心态太孤傲,没有沟通的姿态。例如,流放之后,当渔父劝慰他应明哲保身待机而行时,屈原的回答是“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硬梆梆的两句,还有对话的余地吗?屈原的另一个失误是以怨愤代替沟通,当被楚怀王疏远的时候,他不是努力与怀王沟通,而是“疾王听之不聪也”。仅仅只是“疾”,如何能改变现状呢?学生的解读,正是生命成长的体现。这一例说明文本只是一方肥沃的土壤,阅读就是让学生在这肥沃的土壤上耕耘,产生精神世界的碰撞,从而形成新的精神世界。这就是让古代的作品为今天的学生成长服务,让文本为人生服务。今天我们阅读几千年前的典籍,不是为了记住这些典籍,而是为了让这些典籍为今天的生命成长服务。

3.写作教学

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个构建的过程,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表达生命内涵,构建生命形态。我的生命形态应该是怎样的?我希望过怎样的生活?我应该具有怎样的世界观?怎样的人生观?写作的过程,应该是在这样的思考基础上表达的过程。而这一反复思考与表述锤炼的过程,就是锻造生命的过程。

课程视野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变化 篇12

一、课外导入,拓展知识

许多写人的课文,在时代背景、生活内容以及人物观念上都与现在的学生相去甚远,如《西门豹》《晏子使楚》《黄继光》《毕昇》 等。如果仅靠简单的预习和短暂的课堂交流,很难让人物的形象丰满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的。让课堂上的学生和文本中的人物“交流”起来,以实效促发展。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从课外有目的地大量地补充相关信息。

我在教学《李时珍》时,学生预习课文后,提出了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如:行医在当时为什么受鄙视?李时珍有什么缺点?想看看《本草纲目》这本书。湖北蕲春在哪里?想去那儿旅游。是怎样编书的? 结合这些问题与学生分类归纳成李时珍生平简历、家庭背景、社会背景、思想性格、编书逸事、本草纲目等内容,作为广泛收集信息的纲。 之后开展“寻找李时珍”的竞赛活动。有的学生钻进书屋,有的学生搭上网络快车,有的学生投入影坛资讯。一个星期后,一个个反映不同侧面的李时珍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学生在成功欲望的刺激下, 处于欲罢不能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不就是新课程追求和倡导的吗?

二、学科融入,激活思维

学科教学走向综合化,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改革基本走向之一。这意味着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系统整合的观念,寻找学科整合的切入点,促使学生理解文本人物的言语特征、动作特征、心理活动特征等,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文本人物活现在课堂中,最终使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得到释放。如教学《毕昇》一课,学生理解活字印刷对后代书籍印刷产生深远的影响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从竹简到全息胶片》结合数学学习:

师: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前,人们把字写在竹签上,叫竹简。大家按每根竹简写20个字计算,一本语文,40本语文,4000本语文书分别需要多少根竹简?

生:我们的语文书有24万字,要12000根竹简。(板书:12000)

生:哇,我这不是很浪费竹子吗?

生:40本就要48万根竹简。(板书:480000)

生:4000本就要4800万根。(板书:48000000)

(同学们一下子被这些天文数字给惊讶住了。)

师:刚才有同学说浪费竹子。浪费多少呢?我们可以按每10根竹简重一斤来计算它们的重量。

学生埋头细算,在语文天地中感受着数学世界的乐趣,更在接受着一种教育。通过这样的细算,一方面让文本之人——毕昇的形象, 跃然于纸上;另一方面激活了课堂之人——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深刻理解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的历史意义。当然,随着学科教学综合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科将会在课堂上“联姻”,如语文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实现了视觉上的升级;语文与音乐的整合,实现了听觉上的升级;语文与实践活动的整合,实现了知觉上的升级。这些都为文本之人的活现提供了立体化的条件,从而为语文在实现人文精神旨归的道路上添砖加瓦。

三、学具介入,动手操作

写人的课文,往往通过一两件事,甚至某一个细节来反映人物某一方面的品质或特点,教学时,就要善于抓住这些细微处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例如,《苦柚》一文可抓住小姑娘和伯父的语言、外貌描写, 体会人物所思所想;《鲁班造伞》一文则可以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感悟。但有些课文的细节,因其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毕昇》一课,理解“活字印刷”的制作过程是理解人物的关键。教学时我没有运用电教手段,而是准备了一盒军棋。

师:同学们看老师手上的这盒军棋,它和毕昇的活字板有哪些相象之处?

生:一个棋子儿就像一块胶泥,盒子就像铁框。

师:没错,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念活字板的制作过程,老师来演示这个过程。同学们认真看。(生念,师演示)

师:现在你能用上这盒军棋来当一回毕昇吗?

学生十分踊跃,有的举着活字印刷术的招牌,有的打着毕昇的名号,有的冠上四大发明之一的美誉,将活字印刷的过程说得既清楚又有个性。例如:

“Hello,我就是北宋的毕昇,活字印刷是我的独门绝活,一般人我是不相传的,你们都是我的儿子儿孙嘛,说说也不要紧。(举起棋子)先请刻字先生在这块胶泥上刻字,一个字一块胶泥,碰到常用字,还要多刻几个。然后把字模按文章有顺序地排入铁框(指着盒的边缘)。用板压平,上腊,烤火,等硬了以后就上墨印刷了。”

“今天是世界文明博览会在中国开幕的日子,我带着我的活字印刷术,代表中国的文明赶赴北京做报告呢!我的报告是这样开始的: 尊敬的世界朋友们,当你们还在羊皮上写字、在石头上刻字的时候, 我们中国,是中国,已经有了活字印刷术……”

在学具的帮助下,学生乐学,不断溅出智慧和灵感的火花。他们的切身体验在无声而又真切地告诉自己,活字印刷的文明所在,意义所在;毕昇及其工匠的艰难所在,聪慧所在。这样的情感共鸣跨越了千年的时空,超越了时代的界限。这种“军棋效应”告诉我们,得体地运用学具组织教学是语文课堂的一支兴奋剂。

四、课内深入,学会做人

沈大安老师曾多次讲到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感的培养。因此在使用写人课文的教材时,如果学生的思维情感能与文本人物的精神内核接轨,从深层次上产生共鸣,则语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精神和语言同构共生的过程。如教学《李时珍》时,我引导学生研读“万里路”这个词:

(生读第四自然段,抓重点词研读体会李时珍研究药物付出的艰辛。)

生:我从“万里路”这个词看出李时珍当时走的路又长又多。

师:这个词找得好,李时珍采药时走的是什么路?

生:是山路。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课文说他经常在山上过夜,而且山高路远。

师:山上过夜,又常走山路,有哪些危险?所以又是什么路?

生:(略)长路、水路、夜路、险路。

师:用上“是……是……还是……”说一句话。

(请学生把句子写在黑板上,再反复朗读。)

师:现在你还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还从这个词读懂了李时珍研究药物碰到的困难就像万里路那么长,那么多。

生:我觉得李时珍十分勇敢,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

生:李时珍的大半生都是这样度过的,相比之下,我要克服一点小缺点都坚持不了,我心里无比敬佩他。

师:不错的。所以这条万里路还是一条什么路?

生:克服困难之路;持之以恒之路;人生之路……

师:是啊!生活中难免碰上挫折,要是都像李时珍那样坚强勇敢, 再大的理想也能实现。用上“是……是……又是……还是”按总分顺序说一段话。

生:(略)

李时珍走了,却有更多的“李时珍”悄悄地来了,他们坐的不是汽车,不是飞机,而是感悟一个人,感悟一篇文章,感悟一个词。是他们用心造就了一个鲜活、感人、极富深度的课堂。这就是挖掘教材, 品读感悟使人物“站”起来说话的美妙所在吧!

上一篇:用电监察下一篇:医疗责任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