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背景知识

2024-08-13

英语背景知识(共12篇)

英语背景知识 篇1

学好一门外国语, 不只是在学习过程中同语言本身打交道的问题, 还牵涉背景知识。地理、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制度、信仰等, 都构成这种背景知识, 不同民族对事物的分析方法和特殊观点, 同样也是值得参考的。

例如关于方位次序, 汉语是“东南西北”, 英语常是north (北) , south (南) , east (东) , west (西) 。在汉语中, “北”居末位, 英语“north”居首位。汉语尊“东”, 放在首位;英语“east”排第三, 还在“south”后。汉语和英语对于方位次序之争, 又可见于:东北 (northeast) , 西北 (northwest) , 东南 (southeast) , 西南 (southwest) 。

语言表达的差异, 源于看问题的角度的差异。汉语尊东, 因为日出于东。英国人和航海渊源很深, 以北为方位之首。听说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青年人陪美国游客到一所绿化很好的大学校园时说:“This campus is filled with trees.”这位美国人却补充:“Yes, filled with trees and shrubs.”因为呈现在眼前的, 不只是trees (树) , 还有shrubs (灌木) , 二者在英语中有别。然而某种灌木达到一定的高度, 具有通常所说的“树”的外形时, 他们往往混称。如一棵直立的蔷薇, 既称为rose bush, 也可称为rose tree;甚至香蕉是草本植物, 由于外形似树, 英美人也叫它banana tree。这样, 既有一般的习惯, 又有偶然的例外。

可再举一例:“葡萄树”在汉语是现成的说法, 所以英语vine在一些英汉词典中就有“葡萄树”的译法。不要以为“葡萄树”的“树”相当于tree, 在英美人看来, 任何植物尽管有相当的高度, 但如果需要攀缘而上, 不能自己直立, 终究不能成为tree。葡萄藤正是这类植物, 因此不应进入tree的行列。

撇开自然, 谈到社会关系, 另有许多值得注意之处。现举几个例子说明。

先说关于亲属的称呼。众所周知, 中国历史上封建时期特别长, 形成了浓厚的“家族”的观念, 因而亲情称呼较为繁复, 分得比较细致。汉语有姨母、姑母、婶母、舅舅, 英语则笼统称之为aunt。汉语中各有所指的伯父、叔父、舅你、姑丈、姨丈, 又都可译成英语的uncle。问题在于, 当我们在英语作品中遇到aunt或uncle这两个词要译成汉语时, 如不查清在原书中二者和当事人是什么样的亲属关系, 就可能错译。

从家庭进入广大的社会, 是另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 不妨先举一个常用词作说明。在涉及人和人的关系时, 我们如用considerate这个词形容某人, 在英美人听来, 这是有浓厚的涵义的, 诸如善于体贴、关怀等意义都在其中了, 其他国家的人却未必体会如此深刻。

再则, 社会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去英国人认为美国人把家庭女工或非全日帮工称为ladyhelp或help之类不妥当。今天, 英国人也把help用于这个意义了。原来, 英国人喜欢在信封上男性收信者姓名后用Esq.这个尊称略语, 现在则很少用到。若不对时刻演变的风俗习惯多多留心, 将会墨守成规, 难以适应新情况, 而造成用语不当, 甚至有误。

总之, 学习英语, 应该至少对英国、美国这两个主要使用英语国家的自然环境、制度、信仰、生活方式、主要风俗习惯等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应该扩大阅读范围, 广泛地涉猎历史、传记、政治、经济、教育、地理、游记、通俗科技等各种书刊, 留心英语报章上五花八门的广告。长期坚持, 必定能够更为准确地了解、体会英美文化的背景特征, 以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

英语背景知识 篇2

【例1】 Television has changed the importance of issues. It can be argued that since the 1960 presidential debates we have elected people, not platforms.

【译文】电视已经改变了政治见解的重要性。可以证明,自从1960年以来的总统选举中,我们选择的是人,而不是政治纲领。

【分析】Platform一词的原意是“讲台、讲坛”,但经常被引申用来指美国各党的“竞选纲领”,这是因为在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代表美国两大党派竞选的候选人都要在讲坛上阐述各党的竞选纲领。如果将这里的platform简单地译为“讲台”,就会产生误译,表明对美国大选缺乏一定的了解。

【例2】 The blue chip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too, although down 12% form its all time high, was broadly back to its November value.

【译文】汇集绩优股的道琼斯工业指数虽然从历史高点下跌了12%,也大幅回升到了去年11月份的价位。

【分析】原文中的blue chip字面意思是“蓝色的筹码”,源自扑克牌游戏;在证券市场上,它是指股市中那些业绩优良的绩优股,比如IBM、GM等在股市上表现良好的上市企业,他们的股票通常都是投资者所青睐的。尽管可以按照字面意思直译成“蓝筹股”,但意译成“绩优股”意义更为明显。

【例3】 Suddenly, being wined and dined was considered insulting, part of the male conspiracy to keep us (female) in our places, so we got out our chequebooks and went Dutch.

【译文】突然间,让男人请去饮酒进餐被认为是一种侮辱,认为这是男人们让我们安分守己的阴谋,所以我们拿出自己的支票簿,各付各的账。

【分析】go Dutch是指美国社会中的一种付账现象,也就是在越来越多的社交活动中,人们在付账的时候通常采用各自付账(AA制)的形式。这主要是受妇女解放运动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女性追求独立,不再依赖男性付账,而采取各种付账的形式。

所以,了解英美语言国家的文化,是一个英汉翻译者的必修课。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出国体验这种文化是不现实的,但不能因此就因噎废食,相反,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各种现实途径,通过报纸、网络、书刊杂志来积极了解英美文化,在努力实现考研奋斗目标的同时,切实提高自己的翻译、表达和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篇3

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相应的文化。尤其在英语写作中。近年来国内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和考试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写作成绩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提高,基本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状态。究其原因,除了英语语言知识未掌握之外,不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也是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学生是在掌握了母语的情况下才开始学习外语的。汉族和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分属东西两大不同文化体系,加上各自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结构迥然不同,因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模式。英语写作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模式转换的行为。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母语文化模式的干扰。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就是从汉语的文化思维模式向英语的文化思维模式过渡,一般的讲,学生习惯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来代替目的语,这就可能形成文化负迁移,以至同一个信息用母语表达和用目的语表达出入很大。要想避免这种出入的产生,就必然要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

一、了解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中交际语言的具体表达内容是不一样的。跨文化交际时,交际者常常用自己已有的语言模式和与之相应的文化观念系统来对对方的语言和文化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比、评价和筛选。相同的就顺利接受,对相异或部分相异的就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抵制情绪,在运用时,又将自己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模式套入到新的语言文化中去,用旧的框框套新东西,套不进去的地方,就按自己原有尺度对新东西进行“削足适履”式的改造,这就难免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文化上的误解,或两者兼而有之。英汉词汇中关于牛、马的文化伴随意义的不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牛”在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中一直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因此汉民族赋予“牛”许多文化伴随意义。健壮、力大,任劳任怨等,因而有“健壮如牛、老黄牛”之说;而在英国,古代英语民族以游牧业为主的生活方式决定了“马”在他们生活中的地位。在英语里“马”被赋予了类似于汉语中“牛”的文化伴随意义,产生了“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a willing horse(老黄牛)”等一系列的表达。可是中国学生对类似如“牛”、“马”的词语文化伴随意义不了解,在进行英语写作时仍套用汉语的文化规约,写出“He is as strong as a bull.”的句子。此外,英汉的语序也有很大的差别,如:“我昨天下午在教室学习。”把时间,地点放句首,而英语的语序却是:I studied in the classroom yesterday afternoon.时间地点放在后边。在语言表达习惯中,英语一般把主要论据先提出来,连接词引导的句子放后边,而汉语刚好相反。比如在篇章结构安排中根据Kaplan的研究与调查,英语篇章的组织与发展主要成直线型,显得直观。即英语段落通常以一个主题句开头,然后按一条直线展开,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意思。这种思维过程是演绎式的,抽象的。汉语篇章受汉文化影响,呈螺线型。文章追求含蓄,不言而喻。先绕圈子,最后点题。

著名的语言学家Lado曾指出,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学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对中国学生而言,英语写作时如果不进行文化思维模式的转换,就不可能排除汉语文化的干扰,达不到书面交际的目的。所以在进行英文写作时,要顺利传递、接受信息,非揭示隐含在语言背后的、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不可,让作者了解双方的文化特点,自觉地改变和调整自己固有的框框,超越“自我疆界”,消除两种文化接触时所产生的障碍,使作者自己处于目的语国家人们的位置和思路上,达到移情的理想境界,就可以减少或者避免文化负迁移现象。

二、了解文化背景的有效途径

在从一种文化进入到另一种文化,用另一种语言文化进行写作时,不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完全适应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从这一点说,英语写作本身就是一个了解与适应另类文化的过程。所以怎样扩大文化获取的渠道,全面了解异文化,尽快缩小对目的语文化适应的时间,是减少或预防写作中文化负迁移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了解异国文化,扩充知识面。

1.阅读文学作品。对中国人来说,要想高强度地获得西方的文化信息,阅读外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是一个很好的文化来源渠道。对此,胡文仲先生曾有一段全面的论述,文学作品往往能够提供最生动、最具体的材料,使读者从中得到对于西方文化有血有肉的了解。文学作品之所以生动具体,是因为它提供了事情发生的背景和场合,每个人都存在他(她)的身份以及他(她)与其他人的关系。所以说它深入是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人物的感情和心理状态中去。之所以说它全面是因为文学作品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社会的最底层到达官贵族、富商大贾,从历史到现代,从主流文化到多种亚文化,从白人社会到少数民族社会。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没有任何其他材料可以替代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读者的感情与书中人物融合在一起,亲身体会人物的喜怒哀乐,完全进入作者所制造的氛围,在不自觉中汲取了文化营养。由此可见,阅读文学作品能给人种种间接的生活体验,接触到许多文化信息,其生动性与深刻性使人经久不忘。

2.听唱英语歌曲。英语歌曲是西方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正如中文歌曲有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英文歌曲同样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选择一些英文歌曲穿插在课堂上进行,并讲解其中的文化信息和前后背景,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了解西方文化。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风格,酒吧音乐粗犷,民谣轻柔,乡村音乐传统,摇滚强硬,不同风格的音乐传递着不同的文化信息。通过这些歌曲,我们了解了美国中产阶级的中庸与虚幻,他们对宁静与闲适生活的渴望,他们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以及所提倡的民主自由,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信仰等。

在歌词中还可以学到地道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所赋予的区别。如Blue Boy中的“blue”表示“忧郁”,不同于字面意思的“蓝色”;“be blue about the prospects”表示对前景悲观;“He was blue.”即“他的情绪低落”。英语中的“cow boys”是西方国家特有的人群,如Mama,Don't Let Your Babies Grow Up To Be Cowboys.(妈妈,别让你的孩子长大去做牛仔)这首歌描述了牛仔孤单、贫穷、流浪四方却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与众不同;My Heroes Have Always Been Cowboys.这首歌直接赞美牛仔的生活勇敢无畏,超凡脱俗。美国歌谣1929讲述了美国大萧条,A dollar bill isn't worth one thin dime(一美元钞票不值一角银币);Somehow we've gone to drugs instead of wine。(不知不觉爱上了魔鬼毒品),这两句最典型地描述了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社会现状。

3.加强对比。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在保证多渠道获取文化的前提下,还要及时地对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进行概括归纳,积极引导汉语为英语写作服务。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时导入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内容,并与中式文化思维进行比较,使学生意识到英汉两种思维对语言的不同影响,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并善于发现总结其特点,克服汉文化负迁移心理,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因为学生的最终目标是把握地道的英语,而不是Chinglish——中文框架下的英文词句。因此,要训练学生逐步把母语的词汇、句法和句子构造统统抛到脑后,用第二语言取而代之。在英语写作中,一对一式的对号入座的语义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总是以自己的母语来界定第二语言中的句式,不但会抹去新语言的丰富性,还会曲解它的原意。在表达时,不忘记母语,就很难写出地道的符合英语文化的句子。在广泛接触英美国家文化的同时,还要潜心体验两种文化的异同,这样才能逐步深入,逐步摆脱母语文化的影响,最终达到明晰的交流。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写作技能。在精读课上同学们要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除了字、词、句、篇章结构外,老师还要介绍文化背景等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信息的分析,结合该课文的写作手法,向学生传递一定的英语写作知识和技巧,了解特定体裁的社会功能和交际目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Young Linda W.L.Cross--talk and culture in Sino——American Communi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 Stewart,E.C,American cultural patterns: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press,Inc,Chicago,1981:P82-85.

[3] 刘建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外语教学与翻译 2003.

[4] 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5]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 何安平.文化差异与语用失误.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

论英语学习者学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篇4

关键词:英语学习者,学英语,文化背景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外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语言本身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不能仅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系统来传授,还应该注意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除了教授英语的基础知识,还应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来传授背景知识。

英语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以特定的文化背景为依据,语言的这种文化载体特征决定了英语学习的过程必然会涉及到所学语言的文化。在教学中,即将所学教材内容包括句子、语篇、日常交际方式与文化背景知识综合地导入。

一、英语学习者所学文化背景知识的表现

学习者学习英语时,经常说出一些使英美国家的人难以理解的中国式英语,这是因为他们在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套用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交际规则。由于文化的差异,有时用汉语理解的方式去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是不正确的。以下是笔者在教学活动中,一些学生遇到的实例,可以体现出他们需要注意英语背景知识。

1. 衣食住行。

快餐店在英语国家极为普遍,走到哪都会看到超级市场、火车站、娱乐场所、商业区、大学校园,在快餐店一般不必付小费,衣着趋向简单随便。但在许多场合有规矩可循,在正式的场合要求穿戴白领结的夜礼服,一般是在正式的舞会或特殊的宴会。付小费的风气在英语国家服务行业很流行。美国人喜欢庭院售物,每隔几年要处理一次家中多余的物品,为了方便买主,主人都用标签注明物品的价钱。

2. 社交往来。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的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很大,中国人称呼家庭成员、亲戚或邻居时,用“大哥”、“大妈”、“大爷”之类。这些称呼不适用于英语,用英语称呼时不论男人还是女人,一般直呼其名就行了,他们通常在问候时问及天气,有时只需通过点头微笑或挥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就称赞的内容来说,话题很多,包括人的才智、表现、技能、仪表、装饰、家具等。英语国家中,客人一提出告别便马上离开显得唐突,如是宴请活动,客人吃完饭后马上告别更是不礼貌的。

3. 非语言交际。

比如女士优先;外国人礼貌式的亲吻或拥抱;英语国家的人常用扬头动作招呼人过来;他们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围观”会使他们感到反感;在中英交往中,他们感到很不习惯中国人往往采取沉默态度;有戴戒指的习俗,等等。另外,中国人到英语国家后,总是感到人员稀少、地域空广,而他们在我国会感到住宅拥挤,他们非常注重领地观念,维护自己的隐私。

4. 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他们把“龙”视为罪恶的象征,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在西方文化中,“狮子”(lion)被尊为百兽之王,“猫头鹰”(owl)却是表示智慧的鸟;在欧洲,“蝙蝠”(bat)是一种邪恶的动物,与罪恶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肥胖”(fat, stout),在我国,人们认为是富态、发福,但在西方,人们认为肥胖是不可取的,所以,肥胖作为形容词在英语中含有明显的贬义,在交往中应注意避免。

5. 文学典故。

例如:伊甸园(The Garden of Eden)来源于《圣经》,是令人向往的乐土;阿基利斯脚肿(Achilles’heel)来源于希腊神话,指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致命弱点;希腊神话中有希神赫拉克勒斯(Hercules)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大力无比的英雄形象;戈尔迪结(Gordian knot)也是希腊传说,在英语中是棘手问题的意思;扑剑而亡(to fall on one’s sword)来源于罗马,古罗马人尚武,一旦斗争失败,很多人就触剑而死,现在比喻某人在灾难来临之时,勇于承担全部责任的意思;在希腊语中,尤利卡(Eureka)一词表示与创造发明者有关的事物,现在西方人仍喜欢使用此词;挪亚方舟(Noah’s ark)故事源于《圣经·旧约全书》,现在指避难所。当在教学中遇到这些典故,教师应该查阅资料,丰富授课内容,在讲解时有必要告诉学生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知识学“活”,而不是死记硬背。

以上几点是在英语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在讲课时如果能够以一定的方式传达西方文化,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文章。

二、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英语课堂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安排好教、学双向交流的每一个步骤,精心设计活动,这样,教师就会对班级的情况一目了然,对学生的差异心中也会有数。教学中,教师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计划一堂课应该进行一些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以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 教师要处理好教学内容、方法和技术手段。

教师本人应注重提高个人的西方文化知识的素养;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科学文化素养、能力素养;要把教学活动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知识传授能力有机地相结合;以及要更新拓宽知识体系,扩展教学视野,扩充信息储存量,更新知识和教育观念;必须掌握所教课程的相关知识,及时洞悉新信息,指引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

2.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文化背景知识分门别类,围绕教学核心内容授课。

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式把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分为几大类。衣食住行方面,包括:用餐、租房、吃饭礼仪、交通、学校、衣着、购物等;社会交际方面,包括:问候、介绍、致谢、宴请、送礼、约会、告别、交友等;节日庆祝方面、有文化内涵的词汇、非语言交际方面等也可以给学生作总结,使学生在习得背景知识时具有目的性。

3. 外语习得中背景知识与共有知识的互动。

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学生需要重视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应借助共有知识的帮助,而背景知识和共有知识可以通过母语的积极介入发挥作用。当最初见到一个句子时,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工具书、翻阅有关参考资料等,背景知识的习得是学生所接触课本时必然碰到且必须掌握的知识,这就要培养学生有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能够借助已有的英语知识解决学习中的新问题。

4. 教师在授课时应寓教于乐。

学习英语语言的目的在于应用英语,而在我国学习英语的难题之一是缺乏语言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竭尽全力为学生创造英语氛围,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其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并加强记忆。我们可以利用课内或课外活动时间采取几人对话、歌舞表演、英语竞赛、看英语录像、猜词句游戏、模仿名人演讲、学习西方成语、谚语、文学典故等多种形式,为他们创造学习环境,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英语环境,营造英语气氛,使学生能够感到他们的确处在真实的英语环境之中,能够尽量在此环境中用英文进行思考、学习。营造文化背景知识氛围包括外部氛围和活动内的语言氛围两方面。外部氛围包括在教室内外张贴英美学生的照片、外国风景画,经常放英文歌曲,常让学生观看外国人生活及活动的影碟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外国专家、学生与本校学生进行联欢。活动内的语言氛围,包括给每个学生起一个英文名,可以让他们在英语活动中体验到自己“确实”在扮演外国学生;在安排英语活动时,充分考虑英国、美国的风土人情等文化特点;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应更多地、大胆地、流利地使用英语。

5. 教师要激发学生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兴趣。

激发兴趣有助于培养良好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学英语时,大多数学生出于新鲜好奇,对这门课颇感兴趣,愿意了解很多国外的新鲜事物,此时教师若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利用图片、幻灯、多媒体、实物、影片等作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教唱英语歌曲、讲解西方文学典故的小故事,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使学生觉得英语不是完全靠死记硬背,则教学效果显著。

东西方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应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使基础知识掌握得更扎实,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学会用英语来思考问题,把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有效结合,互相联系、彼此促进,以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综上所述,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为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价值观念等,把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与自身文化中的相应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对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2]李建夫.外语习得中背景知识和共有知识的互动.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3]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英语背景知识 篇5

[作者] 丁严

[内容]

一、必须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约定俗

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 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

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 时期所特有的文

化现象。例如:英语中的“Ladies first,Thanksgiving,Homecoming,Girls

LeagueDance,san dwich”等等;汉语中的.“少先队、黑五类、臭老九、一国两

制、跃上新台阶”等等,这些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 史环境中产生的。如果把汉

语中的“少先队、警察叔叔、月饼”译成英语就是:“Young Pioneer,Uncle Poli

ceman,mooncake”。这些词都很简单、常见,可是外国人却很难懂,因为他们不

了解有关的文化背景。同样, 我们学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例如:“You

are,indeed,a lucky dog”这句话,如果按字面翻译成汉语 就是:“你真是一

条幸运的狗。”这在汉语中完全是一句骂人的话。“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是

贬义的,如 我们常说“走狗”,“癞皮狗”,“狗崽子”,“狗头军师”等等,

用来描绘所厌恶的人。可是,在英语中这 句话是说,”你真是个幸运儿。“”狗“

在这儿用来指人不但没有骂人的意思,而且还表示一种亲昵的关系。 在美国

”狗“是家庭成员。人们认为它往往含有褒情善意。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

化背景中意义不同。我 们要想掌握和运用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产生这种语言

的社会,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和运用这种语言。

英语背景知识 篇6

关键词 背景知识 教材 激发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作用似乎被发挥的越来越少,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怎样在英语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怎样让学生多做对一道题,因此在相应的教材的讲授过程中,老师们过多的侧重知识点的讲解,使原有的生动教材失去了生动的意义,使原本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中失去了兴趣,如果这样日复一日的延续下去,学生怎么会有企盼英语课,渴望在英语文章中寻求知识的动力呢?所以现在要说的就是从教材的意愿出发,使学生在学习语法单词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下相关的背景知识,融会贯通,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也能够使他们喜欢英语,向往英语,从而更好地学习英语。

1 加强教师自身修养,阅读并掌握大量的信息

由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所以英语教师仅有专业的英语知识是不够的。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还需要有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等作为教学的背景知识来支撑。背景知识丰富的教师往往教学手段灵活,教学内容丰富。

2 注重生活实践与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

传统的专业学习过分强调“读书”产生的文本知识而忽略了实践事件。教师视野狭窄,课堂教学缺乏生活气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教师还英语作为思想交流工具的属性,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与学生对话的基础。同时,教师的背景知识对教师的职业理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背景知识中有关于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的教师往往更乐意从事教学,兴趣作为最大的动力,也就成了教师能否敬业乐业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在讲解高一上册A CITY OF HEROES一文时,我们就可以对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进行一下背景说明:彼得大帝一般被认为是俄国最杰出的沙皇,他制定的西方化政策是使俄国变成一个列强国的主要因素。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派遣许多年轻人到东欧去学习。还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

当代教师要做开放性的教师,要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摆脱传统对教师职业的习惯定位,要听取和吸纳各种意见,不断向教师群体学习,开拓自己的事业和胸襟。教师要突破教学局限,打开自己的课堂之门,将其他英语教师请进自己的“小王国”,在虚心走近他们的课堂,客观评价他人的教学,反思自己教学过程,分享教学感悟,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还可以向其他学科教师学习,听取他们的观点来完善自己的课堂。

3 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英语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交际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将生动活泼的气氛和严谨认真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英语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用来模仿与记忆,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查阅资料,总结积累,自主探索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的方式,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积极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要给学生机会,要让他们在自我参与中展示、矫正、发展。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课前五分钟的“谈天说地”英语实践活动,每天选定一位同学,内容自由选择,越广泛越好,既开阔了视野又培养了能力。例如一位同学就选中了我们英语教材warming up 中Howard Carter/1922/the man/find King Tut`s tomb 这一题材,向大家讲述了一段文字。世界瞩目的金字塔曾遭受疯狂的盗墓者的偷袭,然而霍德华卡特认为肯定有尚未出土的完好墓穴,在他六度考查时一位给他们找水的男孩在敲打中惊奇的发现一块巨大的岩石,图特王的坟墓终于找到了。

4 寻求多种知识背景的表现形式

教学手段不是单一的,在英语教学设计中,要考虑进行有趣的容易理解的输入。我们在课件制作、讲解中可以加入动感效果的电影片段、歌曲等,使之大大调动学生兴趣,紧跟课堂内容,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理解,在理解中完善,使学生产生自己的想法,总结观点,感悟内涵。如在Chuck`s friend 这篇文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们播放一下Chuck是如何找到了一只排球及他是如何与排球相处的片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没有朋友的孤独凄惨,从而唤起他们内心对友谊的珍视。通过这些形象直观的方式,不仅使学生非常感兴趣,还能引发他们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效果是单纯的讲课所无法比拟的,事半而功倍。所以在英语教材的讲解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求更多的知识背景的表现形式,在紧密联系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

参考文献

[1] 贺卫东,魏再江.中学外语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资料中心,2007(6).

[2] 杨恒广.教育艺术.首都师范大学,2008(10).

[3] 周建华.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3(6).

背景知识图式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篇7

阅读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何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一直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研究只是把重点放在阅读材料本身或者阅读技巧上, 而完全忽视了其他的因素。语言学家W.S.葛雷教授指出:“阅读是一种具有四方面意义的复杂的脑力劳动, 那就是认字、释义、思考和贯通。”W.S.葛雷教授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表明:阅读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心理语言活动, 通过赋予文字符号以意义来表达到理解作者思想的目的。而语言学家Goodman也认为:阅读是思维和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语言活动, 是作者、语言信息和读者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并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心理语言阅读模式”。Goodman将阅读行为描述为“心理语言学的猜意游戏”, 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 (1) 从文本中取样; (2) 根据取样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预测; (3) 以文本信息对语言结果进行连续不断, 循环往复, 直至读者的预测与隐含在阅读材料中的作者的意图完全协调一致, 这个阅读过程便告知结束。

Coady (1979) 在此模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背景知识﹑总体能力理解及阅读技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发现, 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学生一般来说学习英语比其他学生快。他还指出, 背景知识可以弥补某些语言知识的不足。

由此,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可以看出阅读并不只是一种信息传到大脑的单向移动过程, 而是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但是上述理论模式并未强调背景信息。本文将以心理语言学的“背景知识图式理论”为基础, 探讨背景知识对阅读的作用。

二、背景知识图式理论 (schema theory)

图式的概念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的著作。1932年, 英国心理学家Barlett把它应用到心理学研究当中。直到70年代后期图式的概念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而被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理论。所谓图式, 就是储存在人记忆中的有系统、有组织的知识网络, 它是建立在个体经验基础上的、有层次的动态结构。“背景知识图式理论”就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 更多更为广泛的、深刻的有效信息是来自于读者而不是来自于阅读材料。背景知识图式理论 (Bartlett, 1932; Rumelhart & Ortony, 1977; Rumelhart, 1980) 认为, 任何本文本身并无意义, 它只是为读者提供指令, 使其从自己的旧有知识中调出意义, 这个旧有知识称为背景知识, 而整个旧有知识体系就叫做“背景知识图式”。

根据图式理论, 每一条文字信息都寓意着某个背景知识构件, 而该构件的各个方面特征也必定与该文字信息相一致, 这是指导阅读的基本原则。据此产生了三个处理信息的基本模式:一是自下而上模型 (即遵循从音、词、句到文章的信息处理过程) ;二是自上而下模型 (读者先假设将要阅读的内容, 边读边检验预测是否正确, 证实之后再进行新的预测、检验) ;三是相互作用模型 (即阅读理解既是语言文字的处理过程, 又是读者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 这几种信息处理方式总是同时进行, 起到互相弥补的作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帮助读者发现新信息以及与其假设相悖的信息;而自上而下的方式帮助读者消除歧义, 作出抉择。下面我们以Rumelhart提供的实例来探讨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Mary heard the ice cream man coming down the street.

She remembered her birthday money and rushed into the house... (1977)

读了以上的文字, 大多数读者会有一个较完整的理解:Mary或许是一个小女孩, 她得知卖冰淇淋的人来了便想买冰淇淋, 买东西得花钱, 所以她马上想起了钱的问题。她记得过生日的时候得到的那笔钱, 那笔钱可能放在家里, 于是便跑回家里取钱。上述文本并未详述这些, 这是我们读者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作出的预测。当然, 其他理解也是可能的, 但大多数人都会作出类似以上的预测, 除非本文中有相悖的信息出现。如果短文接下去的句子的是… and locked the door, 意思便大不一样了, 原来的理解要被推翻, 激活另一种图式, 以便使短文的意思前后一致。重新激活的图式很可能是Mary怕买冰淇淋的人偷她的钱。

上述例子生动地展示了阅读理解过程存在着背景知识图式因素及其所产生的重大作用。该知识图式一般分为三大类:形式图式, 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包含语法知识或文章体裁结构的知识图式;内容图式主要储存有关事物事件内容的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对构成阅读材料语言的掌握程度。

三、背景知识图式对学生阅读的作用

英语阅读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处理过程。读者根据已知信息、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体验、预测、验证和确认的思维过程, 也是读者通过语篇这一媒介与作者相互作用的信息交际行为。读者从对词的感知、理解到获取信息要经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 这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又是一个完成多种心理反映的认知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读者对视觉输入信息、激活背景知识, 对未输入视觉的信息的预测, 对输入信息的理解, 对未明确表达的概念、命题的推论, 对段落、篇章大意的归纳等等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图式。

上面已经提到, 读者头脑中的图式分为两类:内容上的和形式上的。阅读文章的内容可以有许多主题, 如科技、法律、医学、旅游、时事等。因此, 广泛的背景知识有利于增进理解。形式图式指文章的体裁特点, 如议论文、说明文、传记、书信、广告、新闻等。不同体裁的文章会选用不同的词汇范围、句法乃至篇章结构。所以, 不熟悉文体风格特征也可能导致理解的困难。

有人认为, 所谓背景知识, 其实是指“特定社会成员由于背景或出身相同而具有的信息” (Lee, 2001:24) 。显然, 这里的所谓背景知识, 指的是来自语言使用者自身背景的知识, 因而背景知识也就相同。

然而这里所说的背景知识并不是指以上与语言使用者﹑语言学习者自身背景或出身相关的知识, 而是指与被学习或者被使用语言背景情况相关的知识, 指隐藏在特定言语表达形式背后的信息。换言之, 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对于某个语句意思的理解, 除了要看这个语句中词汇和句法意义外, 往往还要看这个语句的“谋篇特征”, 以及这个语句由谁产生、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产生、有何特殊含义等方面的附加信息。

背景知识可以分为“与语言本身相关的”背景知识和“与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与语言相关的”背景知识, 其实是一种语境知识或言语结构知识, 它可以包括语言学习者对于语篇内部结构和语篇外部结构、言语风格、语域层次等方面的知识。

从下面的几段文字中, 我们能感受到不同的体裁风格:

1) I was born on 16 April, 1889 in East Lane, Walworth. Soon after, we moved to London...

2)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little girl called Maria. Her mother was dead and she lived with her father and two sisters.

3) Mrs. Ferrars died on the night of the 16 th-17 th September —— a Thursday. I was sent for at eight o'clock on Friday morning. There was nothing to be done. She had been dead some hours. There was no signs of fighting or killing...

上述三段文字虽然都是记叙文, 但是风格不同, 分别采用了自传、童话、报告等体裁。

“与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 则是“背景知识”一词的最常所指。

第一, 所谓社会文化方面的背景知识, 其实也同样是一种语境知识, 只不过它涉及的是影响特定言语及其意义形成的、语言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 而非语言内部的、语言本体的因素。任何言语及其意义的形成, 都离不开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脱离了言语得以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 言语就不再有意义。例如,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这个英语句子, 看上去并不复杂, 但是却包含了一层特别的文化意义。如果不了解这层文化上的蕴涵, 读者就不能真正掌握这个句子的意义。

第二, “与社会文化相关”是一个广义的范畴。所谓社会文化并不仅仅指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与文化如地域历史、政治经济、风土人情等因素, 而且也指语言本体以外的所有其他因素如有关语句、语篇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等。要学习、理解某个句子或者语篇, 如果读者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 对所学文字的内容、专业背景较为熟悉, 那么要掌握这个句子或者语篇, 就会事半功倍。例如:

By voting against mass transportation, voters have chosen to continue on a road to ruin. Our interstate highways, those much praised golden avenues built to whisk suburban travelers in and out of downtown have turned into 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parking lots. That expense is not only economic —— it is social. These highways have created great walls separating neighborhood from neighborhood, disrupting the complex social connections that help make a city livable. (Baudion et al., 1977)

理解上下文的关键是弄清楚mass transportation 和highways之间的关系。在美国, 由于人们大量拥有私家车而导致高速公路泛滥以及公共交通的萎缩。了解这一情况, 上下文就不难理解了。由此可见, 建立一个“私家车与公共交通格格不入”的图式是正确理解上下文的前提。有了这个图式, 语义联想便自然形成了:文中的“interstate highways”使我们想到“高峰期的交通情况和拥挤不堪的交通堵塞”。建立起这个次图式, 文中的“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parking lots”也就理解了, 这样这个阅读过程就完成了。

第三, 对于某些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 读者可以借助母语的帮助来获取。虽然到了较为高级的学习阶段, 读者能够通过使用所学外语去了解和掌握有关背景知识, 就可收到既学语言又学知识的双重效果。但由于在初级水平的情况下, 读者尚未达到完全用外语能看懂弄通相关背景知识的程度, 因此这时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借用和发挥母语提供背景说明。

图式理论对英语阅读的影响很大。由于读者已有的知识在阅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那么教学活动就要以唤起学习者头脑中的图式为目的, 通过对文章题目、插图、关键词等线索的讨论, 激发学生搜寻已有的背景知识并进行积极的预测。这样, 就可以弥补词汇语法层次上的不足, 突破逐字逐句所造成的阅读速度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背景知识在英语阅读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为了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者需要有意识地排除非语言障碍, 利用各种途径, 充实自己的背景知识。对于外语初学者来说, 使用内容较为熟悉的阅读材料有助于外语知识的吸收, 因为学习者或多或少已具备相关的图式, 容易理解文章, 可以集中注意力学习语言表达法和语法知识。

当然, 背景知识图式理论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在阅读中根据已有的知识一味强调推测, 使学习者容易满足大致的理解而忽略语言知识的积累。因此, 在阅读的训练过程中, 既要充分利用学习者头脑中图式的优势, 又要重视语言知识的积累;鼓励学习者充分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 真正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语言知识与背景信息互为补充, 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Goodman, Kenneth S.On the Psycholinguistic Method ofTeaching Reading.In Psycholinguistic and Reading.FrankSmith (ed.) , 1973, 177-182.NewYork:Holt, Rinehartand Winston.

[2]Goodman, Kenneth 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1967, 6 (1) :126-135.

[3]Coady, James.1979.A Psycholinguistic Model of the ESLReader.In Reading Second Language, 5-12, Rowley, MA: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79.

[4]Barlett, Frederic C.Remembering:AStudy in Experimentaland Social Psycholog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32.

[5]Rumelhart, David E.Understanding and Summarizing BriefStories.In Basic Process in Reading:Preception and Com-prehension, David LaBerge and S.Jay Samuels (eds.) , 1977, 265-303, 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6]Mark A.Clarde and Sandra Silberstein.Toward a Realiza-tion of Psycholinguistic Principles in the ESLReading Class.

[7]Patricia L.Carrell and Josn C.Eisterhole.Schema Theoryand ESL Reading Pedagogy.

[8]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0.

背景文化知识与英语专业听力教学 篇8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皮尔 (Edward Sapir) 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 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语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要学习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所属的文化背景。反过来说, 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 就越能够正确理解和准确使用这一语言。

从一定意义上说, 语言就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语言既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而文化则制约着语言形式, 成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因此, 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如果忽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只注重语言学习, 则非常不利于语言学习的进步, 从而在实际使用中引起误解或矛盾。例如, 中西方对“感谢”这一礼貌行为的态度和使用存在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说一声“Thank you”在美国生活中已成为一种公式化的习惯性行为, 而中国人只是在感到受恩或受惠之后才使用“Thank you”这一礼貌用语。[1]

由此可见, 文化在交际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制约着人们的一切行为, 包括人们的语言行为。离开对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的了解, 人们很难学到真正地道的英语。因此, 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文化对听力教学的影响

这里所说的听力并非简单地辨别声音的能力, 而是理解所听内容的能力。尽管一个人有着大量的词汇, 很好地掌握了英语的语法结构, 但不能就此断定他的听力很好, 因为除了语言和听觉本身, 还有其它重要的因素决定听力的优劣。

Piaget提出了认知理论, 认为语言能力的习得过程停驶又是向周围环境学习并与之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有四种机制在起作用, 其中主要机制之一是“图式”理论[2], 它是人们向环境学习的结果, 这一理论表明了背景知识的重要性。“图式” (schema) 一词用于描绘外界知识是如何在人的记忆中被组织起来并在理解过程中的。它所指的是在人的记忆中有一个囊括一个人全部知识的储蓄库。当遇到新情况时, 它就会从中挑选出有关的信息并用以确定新情况的意义。有这样的一个句子:“We had lunch at a drive-in.”许多学生在听到“drive-in”时, 大脑中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存, 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事实上。“drive-in”是一种顾客们不必下车就可买到食物的“汽车饭店”。美国被称作是车轮上的国家, 自动化发展程度较高, 人们生活的节奏也较快, 因此许多便利的设施也应运而生了。[3]如果学生不了解这方面的文化, 就很难结合上下文作出合理的猜测。

在我们平常的听力教学中, 常常碰到一些学生对听力材料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没有任何困难, 但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不能正确理解的例子。下面选自BBC的材料就是典型一例:As you know, the general election left no party able to command a majority in the House of Commons.这是前英国首相布朗在其辞职演讲中提到的一句话, 意为:“正如你们所知道的, 在此次大选中没有哪个政党能够在下议院中拥有多数席位。”一些学生听到这里会有疑惑, 即为什么下议院能够直接影响首相选举的结果呢?英国国会的首领为英国君主, 它还包括上议院 (The House of Lords) 和下议院 (The House of Commons) 。上议院议员分为两种:上议院神职议员 (Lords Spiritual) [即英国国教 (Church of England) 中的高级神职人员]和上议院世俗议员 (Lords Temporal) (即贵族成员) 。上议院议员大部分是以指派方式产生。下议院则恰恰相反, 是由民主选举产生。在一个民主国家, 民主选举出来的民意代表通常比指派的贵族权力大, 因而对选举结果有决定性的影响。

上述例子告诉我们, 要想进一步提高听力水平, 单纯地依靠扩大词汇量、延长练习听力的时间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树立新的语言观,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把文化教学引入到听力教学中去, 引导学生了解英美文化, 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

三、英语专业听力课堂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人们常说:“To be bilingual, one must be bicultural. (要掌握两种语言, 必须掌握两种文化。) ”[4]学习一种语言, 不单单是学会其语音、词汇与语法知识, 而且必须同时学习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 这样才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 才能保证正确理解和运用这种语言。[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当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把文化教学引入到听力课上, 指导学生在听的同时, 有意识地学习英美文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重词语文化内涵的教学

英语词汇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英语中许多词汇除了概念意义外, 还有它特定的文化内涵。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民族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艺术和风俗民情。如果我们望文生义或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加以理解, 要么迷惑不解, 要么闹出笑话。对那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 在听教材之前,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字面意义, 而且还要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例如, 在学到“part-time student”一词时, 教师不仅告诉学生这个词的汉语意思是“半工半读的学生”, 而且还应该进一步指出这个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一边读书一边工作是美国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 用自己赚来的钱支付学费在美国大学生中十分普遍, 这表达了美国青年不靠父母的愿望, 体现着美国人“自立” (independence) 的价值观念。

对于那些在两国语言中字面意思对等而含义不同的词汇, 教师也需要加以说明, 引导学生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如汉语中的“猫头鹰”和英语中的“owl”直接意义是相同的, 但附着在这个词语中的民族文化、色彩却是不同的。在英语国家, 人们把猫头鹰当作智慧的象征, 因此, 英语中有as wise as an owl (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这样的说法;而在我国, 不少人把猫头鹰看作是一种不祥之兆, 认为看见它就要倒霉。因此, 如果你称赞一个中国人像猫头鹰一样聪明, 他肯定感到不舒服, 进而引起误解。

2. 结合修饰手段强化背景知识

在语言修饰手段方面, 不同民族对喻体的选择受到文化各个层次的制约, 而表现出各自的鲜明个性。例如:He is so hungry now.He is eating like a horse.由于喻体的差异, 中国学生在听懂这句话后, 基本能推测出“他很饿, 现在正在狼吞虎咽”, 而对用“马”来作喻体产生疑惑。在任何语言的修辞手段中, 喻体的选择时常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息息相关, 英语还有to drink like a fish (如牛饮水) 。听力理解与阅读理解不同, 听到的话语转瞬即逝。因此在听力中要求听者对一些习惯表达及修辞手段, 作出迅速反应, 特别是与文化习俗相关的句子。

3. 结合影视欣赏强化文化认知

在听力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推荐英语国家不同时期的影视作品, 让文化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 更好地体验原汁原味的英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 培养他们对英语的感性认识, 从而尽可能地避免语用失误现象,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经常看美剧, 学生可以发现, 在美国, 媳妇通常会对婆婆直呼其名;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国家, 这种现象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英语国家影视作品的耳濡目染, 可以让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在潜意识中培养语言学习的文化氛围。

4. 营造轻松的语言学习环境

笔者在听力教学中, 经常从网上下载一些学生们喜欢的英文歌曲, 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乐队或歌手的背景及创作背景, 并在课堂上利用小部分时间与他们一同欣赏学习。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品味到折射英语国家文化的音乐大餐, 在进入听力教学主题前进行“热身” (warm-up) 运动, 还可以在听力课堂上营造一个既轻松又非常英语化的文化氛围。

每一门语言都深深植根于其所属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中, 文化以语言为外显的载体, 脱离了文化的语言或抛弃了语言的文化都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总之, 文化是语言中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中的语言。专业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听力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重语言教学, 必须要加强文化教学。

摘要:文章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入手, 讨论了背景文化知识对英语专业听力教学的影响, 进而提出了听力课堂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和具体方法。旨在引起老师和学生对文化知识授课和学习的重视, 丰富英语听力教师的教学技巧, 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意识, 真正提高听力水平。

关键词:背景文化知识,英语专业,听力教学

参考文献

[1]赵玉敏.听力教学中的文化延伸[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151.

[2]马辉, 岳成.英语专业听力教学中的文化缺失[J].绥化学院学报, 2009:162.

[3]王越智.文化差异与听力教学[J].外语学刊, 1997:67-68.

初中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方法谈 篇9

一、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意义

1.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

现用的初中英语教材内容广泛,课文的内容涉及自然、经济、美术、地理、历史等诸多领域。教学时,教师必须将上述领域的知识巧妙渗透于相关的背景知识之中, 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2.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有学者认为,下列两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学生大脑对英语文字符号的感知速度与感知程度,此为其一;其二,学生“眼球背后的东西” 作用巨大。此处所言的“眼球背后的东西”,指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如果非常丰富,那么,在阅读英语课文时,就会加快理解的速度, 加深理解的程度,反之亦然。学生要理解某篇课文的丰富内涵,揣摩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那么,了解与这篇文章相关的背景知识则至关重要。

3.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就是引导学生在与对方的交流过程中,根据文化背景、语境、话题等说出恰当且得体的语言。不过,学生交际语言的恰当性和得体性与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息息相关。很多学生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生错误,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英语语言的交际错误分为文化错误与语言错误两种。现代外语教学论认为:学生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所犯的文化错误往往严重于语言错误。因为学生在与英语本族人交际时,英语本族人一般比较宽容外族人在语法、语言层面的错误,而比较在意外族人在文化背景层面所犯的错误:认为外族人说话不礼貌,抑或冒犯自己。

二、初中英语教学如何注重文化差异,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1.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英语词汇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多维度地评价英语词汇。以单词“dog”为例,在语言意义层面上,英美国家的“狗”与中国的“狗”不存在任何区别, 然而,在中西方两个不同的文化体系中,“狗”的文化意义却差别迥异。可见,在英语教学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在文化背景意义上以及在中国与西方文化背景中截然不同的词汇。这时,我们就必须向学生介绍该单词的文化背景意义。

2.激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

学生错用、误用英语的重要原因,常常在于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对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之间的区别缺乏必要的了解。中英文化差异普遍存在于人们的交谈与交流之中,如道歉、称赞、问候、致谢、 身势语言、禁忌语、委婉语等。为此,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激活英语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比较、感知中西方文化的异同现象。

3.通过广泛阅读,感受文化气息,渗透文化

某语言学专家曾说,在阅读理解英语课文时,阅读者的语言因素作用巨大。学生只有借助文化知识背景的帮助,才有可能读懂单词与语句的含义。因为英语单词中的含义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逐渐形成的。学生倘若对英语价值、英语历史、英语文化、英语思维模式、 英国人的生活方式、英国风俗习惯、英国宗教等缺乏应有的了解,就不可能读懂英语课文中的丰富含义。

众所周知,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取正确的信息。然而,阅读英语课文时,学生常常因为缺乏跨文化意识,导致百思不得其解英语课文中的某些内容,甚至出现误读误解英语课文中文化知识的现象。我们建议学生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减少误解,更好地欣赏英语文章,平时就必须处处留心,用心积累,努力加强自身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篇10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人们都知道,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可以说是文化的一部分。从动态的观点来看,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反过来文化也是语言的内容。大量的文化信息都是语言的载体, 如:历史、地理、宗教、习俗、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等。事实上,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媒介, 还是文化的一部分。

简言之,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是镜子, 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文化体现语言的含义, 因此把语言放在不同的语境中, 它就会有不同的含义。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因此, 语言学习也是文化学习。

2、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学习

语言学习应该包含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 这点已被一些学者付诸实践中有很长时间了。例如, Brown在她的一篇文章On Discourse (1990, p13) 中曾提出过“语言能独立存在于文化背景之外吗?”她总结道:“在任何正常的语言使用中, 文化背景都有着它的价值、预设的含义、生命的本质及好坏的标准等。”能够规范的使用语言, 才是大多数第二语言及外语学习者想要达到的目标。

英语文化的习得在很多方面都不同。没有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之间的编码就不能通畅地转换。很显然, 文化 (而不只是语言知识) 也应在语言学习的范畴这内。为了进一步解释文化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需要知道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程度有多深, 并且知道如何来利用这些影响。要解释文化在语言中发挥的作用的话, 有必要向读者展示它在英语语言学习的不同部分中所起的影响。

2.1 文化对词汇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而词汇则是语言的基本元素。文化的不同将不可避免地展现在词汇中。对于词汇的解释也将反映民族或文化的不同。例如, 在中国“猫头鹰”被赋予不吉祥的色彩, 而在西方国家, 它却是“智慧”的象征!再拿“颜色”还说吧, 在中国“蓝色”和“肃穆, 美好”相联系;而在英语中, 它却含有“沮丧”的意思, 如:“in a blue mode” (情绪低落) ;在汉语中, “绿色”代表着“春天、希望”, 但在英语中“Greenhorn”却指“无经验的新手”.;在汉语中“红茶、红糖、红眼病”这些词语中都用“红”, 但是在英语中, 却用对就的词却用了不同颜色的词, 如“black tea, brown sugar, green-eyed.”。

一句话, 文化是一种有着丰富含义的综合体, 每一种因素在词汇上都可能会有所展现。因此, 学习词汇时, 要多注意文化因素。

2.2 文化对听力的影响

在英语学习中, 尤其是在听力中, 读者常抱怨说尽管他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来练习听力, 但是进展却不太明显。为了达到他们的目的, 他们似乎已经尽其所能了。比如, 有的买了磁带录音机来帮助自己提高听力, 每天都会花上几个小时去听。但是当他们遇到新的听力材料时, 他们仍理解不了。原因也许很明显, 但是有些原因是确定的, 比如:词汇量小, 语法学得不好, 模糊的发音等。但是相对比较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少必要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听力和目标语言的文化、政治及经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所听的内容和我们的文化背景相似时 (无论是什么材料, 如:新闻、报导、故事、演讲或者是艺术、科学、运动、经济等) , 对于我们来说都相对比较容易理解。即使里面有些生词, 我们也能根据语境猜测出来。相反, 如果所听材料的文化背景我们不熟悉, 就会比较难理解。有时材料可能容易, 我们也可以听清每个单词的发音, 但是却因为缺少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不能透彻地理解材料内容。综上所述, 我们会明白文化在学习者的听力能力的提高中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可能会阻碍我们的听力进展, 也可以有助于听力理解。因此我们应注意文化的存在并充分利用它。

2.3 文化对说的影响

就像听力一样, 说的能力不只是和语音语调有关。人们需要阅读很多材料来了解目标语言的背景知识。他们才能成功地和他人进行交流。因此, 在训练英语口语时, 学习者总是强调他们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人们在适当的场合下用适当语句。否者, 即使一个人受过了良好的语言学方面知识的训练, 他也可能因为缺少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在交流中犯错或者发生误解。对于这种情况, 一个年轻的翻译工作者的经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一个年轻的口译者, 他的英语发音非常的标准、自然。他第一次被安排去陪同一个外宾, 他尽其所能来表现他的热情, 体贴和能干。他无微不至地关心并提醒道:“You come this way.”, “You sit here.”, “Don’t go too fast.”, “Follow me.”, “Don’t be late.”但是到了第二天, 让他震惊的是那个外宾不愿再和他一起去了, 因为外宾认为这个年轻的翻译不礼貌。这外国人眼里, 那个翻译不是在帮助他而是在像责备小孩一样在不停地责备他。那位翻译的英语并没有问题, 但是却因为缺少文化背景知识而让他没法胜任这项工作。这个故事很简单, 但是却道出了重要的事实。在口语交流的过程中, 说话者应多加注意语境, 那就是:你是说什么?在和谁说?在何时何地说?等…

2.4 文化对阅读的影响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掌握一些英语知识是基本的要求。但是这些知识并不是判断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唯一标准。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阅读过程中, 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其他的专业知识一起发挥着作用;它也是一个在语言材料、文化背景知识和逻辑推论的基础上进行预设和修正的一个过程。一般来说, 当我们学习汉语时, 我们很少遇到文化阻碍。但是在读英文时, 文化的差异总是给我们带来这样那样的麻烦。

因此, 我们会明白单纯地靠语言知识是不能解决所有阅读中的问题的。人们的工作总是和他们民族的文化相关, 尤其是一些其他民族所不熟悉的相关的典故, 这提醒我们应该多注意阅读中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3、结论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文化的学习。文化和交际是不可分割的, 因为文化不仅决定谁和谁说、说什么、谈话如何进展, 它还帮助决定人们如何编译信息, 得到信息的意思, 及各种信息在一些场景下是否会被传递、注意、或解读。事实上, 文化是交际的基础。所以, 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学习一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摘要:当今, 越来越多的英语学习者发现如果只是单纯地获得英语知识本身的话, 如:语法规则、词汇、发音等, 很难掌握真正的英语语言。在他们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可能会因为忽略了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而犯很多错误。可以说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只有当文化被融入到英语学习中后, 整个的英语语言学习过程才是完整的。因此, 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本身, 还要学习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关键词:英语学习,文化背景知识,影响

参考文献

[1]、Brooks, G.L. (1964) .Varieties of English.London:Macmillan, 45, 39-54.

[2]、Brown, G. (1990) .Cultural values:The interpretation ofdiscourse.ELT, 1, 11-17.

[3]、Buttjes, D. (1990)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culture:Social impact and political significance.Language LearningJournal, 2, 55-57.

英语背景知识 篇11

在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中英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很多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介绍

教材中出现了“What’s your name?”但它在西方人看来有一种被审问的感觉。西方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 ...”, 对方自然会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 或“May I know your name?”

2. 打招呼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问:“你吃饭了吗?” (Have you had your dinner?)、 “你上哪儿去?” (Where are you going?)等来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而西方国家的人打招呼朋友之间通常用“Hello!”、 “How are you?”等进行简单的问候。有时也以兴趣爱好为话题,如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等。

3. 称呼语

我们称一位工人为“Uncle Wang”, 这其实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如果我们称长辈“Uncle Smith”、 “Aunt Brown”, 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 Mrs.等。

4. 感谢

我们在家庭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怪怪的。而西方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 “Thank you”除表示感谢外还可以表示礼貌。当一个人传递一样东西给另一个人时,那个人会习以为常地说声“Thank you”。

5. 赞美

在西方国家,赞美也常用来作为交谈的引子,同时也是得到别人赞美后要说的一句话。西方人会说:“听了您的赞美我非常高兴,谢谢!”,而中国人则说:“一般,一般。”如果是西方人赞美我们,我们这样回答他们会感到惊讶,并认为对方不友好,露出一副不理解的神情。

6. 个人隐私

中国人初次见面经常问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西方国家的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Where are you going? 和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语中就疑为刺探个人隐私,审问、监视别人。

二、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知识的方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过程。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得体地应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是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吸收并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

1. 通过比较,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将中英文化在介绍、打招呼、称呼语、感谢、谦虚、赞美、表示关心、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然地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采用英语同母语对比的办法。”越来越多的初中英语教师意识到中英文化差异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初学英语的学生总喜欢把英语和母语等同起来,这种学习方法往往成为以后运用英语的潜在障碍。英语学习如在比较中进行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利用直观化教学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

再好的教学方法也不宜长时间使用,要不断地进行变化,使学生有新鲜感。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手段,创造一个文化语言环境,使学生自觉地体验异国的文化氛围。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图片或者报刊,让學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录像等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这样富有情趣的观察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西方国家的文化,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以期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讲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耳濡目染。

3. 结合课本介绍词汇的文化内涵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出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以“dog”为例,在语言意义上,中国的“狗”与英美国家的“狗”没有区别,但两种文化群体里的“狗”意义相差甚远。“狗”在中国看来是贬义的,汉语中常用“走狗”、“丧家犬”、“狗仗人势”等形容所厌恶的人。但西方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认为“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忠诚可靠。故“dog”在英语中往往含有褒义,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a lucky dog(一个幸运儿)。

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策略 篇12

文化与语言的联系

语言是人类用来交流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背景的实际反映。而英语作为欧美国家的官方语言,它也是承载这些国家文化的内涵。语言带有文化的明显特征,是文化用来表达的形式。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英语国家的生活方式、思维理念这类文化元素。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国内专业的限制,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背景化知识训练。在面对英语对话时,经常会出现低级的错误,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他们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一直有着极度的渴望。

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的介绍,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中存在的一些要我学习、被迫学习转变为我想学习的积极心态。由于各自的形成带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在表述当中有许多的衍生成分在其中,不能靠直接的意译来理解,必须了解它的产生原因和现代的扩展。而这些单纯的依靠字典是很难学习和掌握的。如关于“龙”这个概念,在中西方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中国,龙是作为一神物,意义是尊贵、神圣的,长期以为在中国的位置是极高的,是正面的。而在西方,却是邪恶的、黑暗的。从这个方面,就能看出,同一类概念在中西方的印象中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含义。

2.提高英语的理解能力

英语作为一种外语,对其的理解大多是依靠词语的意思加上语法结构来完成的,而对于其衍生意义和现代拓展却掌握不够。而通过对于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的学习,可以学习用语,尤其是习惯用语的真正内涵,以及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表达含义。这使得英语学习者在熟练掌握这些文化背景知识后,无论是在与人交流,阅读文章还是翻译英语著作时,都能有清晰的把握,避免了由于此类知识缺乏而出现的盲目理解,甚至于瞎猜的情形发生。

3.提高交际能力

语言的产生就是为了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沟通能力,而在交际过程中,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不了解语句后面所包含的深意,不能够彻底掌握一些约定俗成的含义,就会导致无法沟通甚至于会出现误解。如,不同的时间对于礼貌用语的不同用法,同样的短语,在不同的语境下和不同的身份人说出来所表达的不同意思。而由于语言习惯,人文观念的差异,使得中国学生在用英语交流时会不由自主地将本国的思维模式带入其中,形成所谓的“中国式英语”。随着中外交流的增加,这种因为文化背景知识缺乏而产生的沟通障碍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背景知识教学中的要点

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避免突兀,基本原则就是平缓地输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最大限度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且了解学习的途径。这对于英语教师来讲是个极具难度的挑战,具体的可以从下几步入手。

1.分阶段性教学

中国学生对于对国外的文化知识虽然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相对来讲,还是比较低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把握由浅入深,由基本到专项,由学生更为熟悉的方面到相对专业的领域这一路线来进行,这也就要求英语教学的大纲制定上也更为人性化和实用化。从比较吸引学生的西方民俗、饮食起居、传统娱乐、经典的建筑开始,当学生已经有足够的兴趣,并表现出继续学习此类知识时,再慢慢过渡。

2.强调实用性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从中获得必要的英语语言使用技能,因此,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内容必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密切相关,切不可脱离实际,盲目求深求全。所以,背景知识内容主要围绕学生的就业需求,对于大学的英语可以根据专业方向,有针对性增加不同类的内容,可以根据“理工文经”来选择具体的内容。如机械材料类工科专业,可以增加如西方工业史、制造类专业词语的来源和现代的用法。对于理科类,可以介绍下学生所熟悉的西方知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等,如可以介绍数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和现代的发展方向。文科类则可以加入如西方文学史,知名的公众人物传记这类英语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学习一种文化知识,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学生它是一项实用性工具,也是学生在以后工作生涯中的工具和阶梯。

3.重视启发性

在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着重体现启发的作用。不能只是由教师单独传授事先制定好的内容,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对于学习文化背景知识是非常不利的。英语教学的一大特点是在非英语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讲解要点,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理解英语学习的脉络。英语老师应该首先活跃课堂的气氛,鼓励学生踊跃的发言,提出自身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认识。在知识点上,侧重于经典的内容,尤其是具有影响力,更易为学生所接受的内容。启发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突破原有的束缚,以平常心来面对知识的学习。在启发教学过程中,可以借用汉语产生的路径与英语类比,减轻学习中的困惑和心理负担,还能实现所谓的“一通百通”,使学习效果成放射性的扩大。

背景知识的传授方法

1.比较中西文的文化背景法

虽然中西文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大相径庭,但是它们在产生和发展上有着共性。这使得在学习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可以借鉴我国的历史,通过比较和联系产生的根源,历史条件和发展走向,重要的历史事件等了解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把握发展的脉络。具体的做法可以以高频词汇和短句为主要范例,可以选择每天的问候词语,对于不同地位的人采用何种招呼词语,姓氏的由来,背后所包含的深刻含义,日常的饮食习惯等。适当增加外国作品的数量,甚至可以将国外的经典都引入进来加以学习。老师可以通过此类教材的讲解分析,对涉及到的知识点与文化背景的知识关键作出分析,并折分出要点,对要点后面文化背景知识要重点铺展。

2.教师与学生加强交流法

在整个交流过程当中,学生是交流的主角,而老师只是充当指导者和扮演评价的角色。要把握学生在英语使用中的细节,对于出现的语法错误,涉及到的语言关键点,背后的文化知识要记录下来,并作出分类汇总。在理解的同时还要进行实践来检验学习的成果,例如在英语的写作练习当中,根据不同的场景设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假定为英语本土人,进行写作练习。

3.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背景知识

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很多母语为英语的人士来到中国旅游、工作、求学等,这都给学生学习背景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自主的学习背景知识并不是漫无目的随心学习,老师在这其中要担当重要的指导角色,学习的主线是学生的爱好和专业方向,保证学生在整个自主过程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并能长期坚持下去。这种要求能够保证学生学习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固定正确的方向,能够让学生在相对有限的时间掌握足够的理论深度,成为某一个方向英语“专才”。学习的媒介可以是书籍,网络教材还可以专业的如英语历史之类的课程。

摘要:频繁的国际间交流使英语这门国际语言的学习更加深入,文化背景知识也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以提高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工作为出发点,分别从文化与语言的联系、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背景知识教学的要点和具体的传授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背景,传授策略

参考文献

[1]高丽,周晓梅.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导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1):112-113.

[2]傅睿.利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效率[J].双语学习,2011,3(6):36-38.

[3]王晓珊.文化背景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11,(11):102-102.

[4]李丽,白惠.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探讨[J].才智,2011,23:214.

[5]李盈慧.论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和渗透的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118-119.

[6]何娜,张琳.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0):209-209.

[7]杨丽萍.文化背景知识与英语听力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0,(6):86-87.

[8]王丽娟.英文电影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电影文学,2011,(21):143-144.

上一篇:土建专业技术下一篇:生态主体功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