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法改革

2024-07-06

数学教学法改革(通用12篇)

数学教学法改革 篇1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和其实施方法的简要描述。它是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在数学教学中,国内外有几十种教学模式,对数学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学习多种教学模式,博采众长,提高教学能力

当前,我国数学教学主要有下面几种基本模式:

1. 讲授模式。

它属于传统模式,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的基本程序是: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它是当前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广泛推行的前苏联凯洛夫五环节教学,即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也属于这个模式。

2. 发现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不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在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课例上运用发现模式进行教学,其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但是相对来说其教学进度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种教学模式目前整体或部分地在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3. 自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地创造了多种自学模式,它的基本程序是:布置提纲—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自评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阅读、理解、交流、运用能力。对于阅读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自学模式十分有利,电视大学开设的自考专业和开放本科课程主要采用这种学习模式。

4. 掌握模式。

它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理论,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当前,不少地区使用的目标教学模式属于此类,基本程序是: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目标和评价,注重将教学过程分解,有利于加强基础,防止分化,在师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适应性极强。

这些基本的教学模式反映了国内教育心理学、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多年来数学教学经验和教改的结晶。对它们的学习和研究,是教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多数是由上述基本教学模式交叉或变形组合成的。我们抓住对基本教学模式的学习,就可以更加深刻和主动地理解和学习其它教学模式。

二、综合、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可循,但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也不能仅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而后针对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

为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教师应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然,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要从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比如,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发现模式。同时教师可选定几节便于学生阅读、讨论的内容,安排学生自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般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模式,以保证教学进度。这样在一章教学中,几种教学模式分别发挥其优势,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

再如,对平面几何“四边形”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采用结构教学模式,贯彻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体系,这对于开阔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是有益的。但如果每章教学都采用这种模式,不仅教学困难,而且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教师应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教师要在原来熟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吸收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势,开拓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对比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的情况下,针对教学实际,吸收几种教学模式特点,重新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比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知识引用阶段采用发现模式,在例题教学时采用讲授模式,在小结时运用自学模式。当然,这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认识水平是不断发展的,一般来说,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比如发现模式比掌握模式在认识水平上要求更高,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相应地不断变化,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向高层次发展。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要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体现“教学是为了发展”这一规律。比如,在较高层次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更多地体现知识结构特征,突出讨论交流的形式。

三、了解发展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开拓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从教学改革的方向出发,当前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为: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相长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尤其是学生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关键。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2. 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有序、反馈”原理指导组织教学过程。

教师一方面要从整体效益和结构考虑优化过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反馈和矫正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教学系统的开放与发展。教师要把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具体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发展上来。

3.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注重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教师应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学模式中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突出从“学”的视角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4.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改进教学模式。

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开发,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有着相当大的作用,为教学过程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教师怎样有效地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探索式学习,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无定法, 但是教学是有章可循的, 研究数学教学模式即研究数学教学的规律, 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章建跃.数学教育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续) .数学通报, 2005.

数学教学法改革 篇2

高中数学新大纲、新教材培训材料之一

一、与修订大纲的有关背景

1、我国基础教育经历几个阶段的简要回顾

2、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沿革

5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大致经历了6个不同发展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制定实施了不尽相同的课程发展政策,对课程的理论建设与实践产生了不同作用。⑪1949年-1956年:改造旧教育、学习苏联经验时期

这段时期的课程政策经历了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课程到建设新课程的过程,确定了统一性的课程政策。

①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经验,发展新课程。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借助苏联的经验来建设中国的教育。此后,各地先后开展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活动,在普通中小学普遍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1951年1月,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参考苏联的教科书,改编了数学、物理、化学等教材。1954-1956年,正处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的第一个时期,学习苏联达到了高潮。1956年2月,教育部作出决定,要把苏联的经验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根据苏联的教育经验,教育部改革制定了新的学制。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制作出了新的规定。小学部分,缩短了修业年限,改“四·二”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为7岁;中学部分,也明确了要求。此外,所颁发的中小学几个规程,就是借鉴苏联经验制定的。经过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为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0-1952年,国家改造制定了第一套教学大纲。1951年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就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当时比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改编而成的。

②课程教材由国家制定,全国推行基本统一的课程教材。

这个时期,新中国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其主要标志是:

(A)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1950年8月颁发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并通过了《中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以及中学政治等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草案。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小学暂行规程》(1952年颁布),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教学计划》。

(B)确定了全国统一供应中小学教材的方针。195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国出版会议,会上确定了这一方针。

(C)决定成立了国家统一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专门机构。1950年12月,由出版总署和中央教育部共同组建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承担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任务。经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的《1951年出版工作计划大纲》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于年内建立全国中小学课本统一供应的基础。”

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教育部于1950-1952年和1956年分别颁发了第一、第二套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和1956年出版了第一、第二套教材。

③课程政策的政治性很强。

用心

爱心

专心

④学习苏联经验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离实际和绝对化现象。

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教育部门在实行改革的时候也发生若干偏差,主要是否定了旧教育的某些合理的部分,对解放区革命教育的经验没有作出系统的总结,加以继承,并且在学习苏联经验的时候同我国实际情况结合不够。” ⑫1957年-1965年:全面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1957年-1966年,是中国开始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在教育上,也开始了自我探索时期。这十年的课程探索,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可划分为特点不同的小阶段。

①调整放权,允许自编教材(1957-1958)

② 再调整,再统一(1958-1960)。③ 继续调整,成效显著(1961-1963)。

1960年下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张磐石领导下,赶编十年制中小学教材 1963年3月,中央正式颁布《全日制小学工作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小学四十条》);教育部在这一年颁布了十二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第三套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相应的第四套教材。这套教学大纲和教材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受到个方面好评,并成为以后30多年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⑬1966年-1976年: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时期

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草到严重破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处于无政府状态,中小学教学片面突出政治和联系实际,大幅度削减基础知识,教育质量严重降低。

其一,以前的国家统编通用教材被视为“封资修大杂烩”加以批判;国家不设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也不使用统一的教材,组织了“革命委员会”的省、市,自定课程,自编教材;课程教材建设因“大革命”而一片混乱。其二,教育教学内容方面,过分强调政治性、“革命性”,几乎所有的教材都“穿帽戴靴”,充斥着同学科知识根本无关的内容;片面地强调联系实际,如上海、辽宁等地取消了物理、化学、生物课程,改成了“工业生产知识”和“农业生产知识”等;物理教材简化为“三机一泵(拖拉机、柴油机、电动机、水泵)”,生物教材简化为“三大作物”(稻、麦、棉)等。教材的编写成了任意行为。

自1972年开始,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虽然又做了一些努力,但由于教育部的领导权被夺等原因,根本无法进行课程规划和教材编写。

⑭1977年-1985年: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和初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1977-1985年,中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进入了第三个改革发展时期。这8年,根据课程教材工作任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个小阶段。

①第一阶段(1977-1980):恢复重建,再度统一,继续实行课程教材国定制。

教育部根据小平的指示,制定了中小学课程教材工作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成立“教材编审领导小组”,教育部副部长浦通修为组长,领导教材编写工作;

--重建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编写中小学各科教材;

--确定中小学十年制为基本学制,制定颁布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全日制中小学教材;

用心

爱心

专心

--确定1978年秋,开始使用新教材,即第五套全国通用中小学教材。

教育部于1978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是第四套教学大纲),1978年秋季,小学、初中、高中的起始年级用上了新教材,1980年这套(第五套)教材全部编写完毕。

②第二阶段(1981-1985):调整修订课程大纲,酝酿课程多样化和教材审定制。

⑮1986年-1999年:实施义务教育和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时期

1986年4月,经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提出:“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根据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统一基本要求,统一审定,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需要。用四五年时间,编写四种不同类型的教材:教材内容要求达到大纲规定,面向全国大多数地区适合一般水平学校的六·三制和五·四制,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此两类教材,北师大编写五·四制教材;教材内容要求程度,适当高于大纲,主要面向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和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由广东省教育厅和华南师大编写;教材内容基本达到大纲规定,面向经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地区和学校,由四川教委和西南师大编写;八所高师出版社协作委员会编写一套。

1986年9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和各学科教材审查委员会正式成立,聘任了20名审定委员和200多名审查委员,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材由国定制变为审定制。这是我国教材建设史上的重大变革。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审查委员会成立后,1986年11月,首次审查通过了中小学18个学科的教学大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和新的高中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全面实施前的过渡性大纲;1992年审查通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各学科教学大纲(试行),1993年在全国实施;1996年审议通过了新的同义务教育教学大纲相衔接的高中各学科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7年开始在山西、江西和天津试验。

2、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沿革

3、新课改的背景和意义 ⑪新课改的背景

背景一:社会背景(从外部看)经济社会发展,使课改势在必行。新理念(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对学科的影响; 七大科学领域:

①数学系统科学(工程科学、信息技术)

②物质科学(极端条件下物性;创造新材料、新能源)③生命科学(农业、健康、医疗)④信息科学(电信部门)

⑤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

⑥宇宙科学(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认识宇宙的起源、演化 ⑦地球科学(生态环境;合理资源开发)

背景二:教学相关(从内部看)国家意识:课程必改 旧教材:“繁、难、窄、旧”

A:从教学内容看:高考改革与课改紧结合 B:为学生减负:第一个切入口应是课程改革

用心

爱心

专心

C: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⑫新课改的意义

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口

②将决定我国国民21世纪的素质,关系到我国的未来

4、《新大纲》制定过程的简要回顾

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从2002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开始,全国使用《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需要将教材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且工作量较大的省、自治区可延迟到2003年。届时,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将停止使用。

1996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制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和12个学科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课程方案”),并于1997年秋季在江西、山西和天津市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7年开始,山西、江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国家教委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包括新课程计划、各科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这项国家级课程改革试验,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的,又是第一次把普通高中作为不同于义务教育的学段进行试验的。这项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受到普遍好评。这项改革构建了学科类课程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的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体制。人民教育出版社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出版的普通高中各科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人教社不仅为这套新教材的研究编写出版,而且为这套新教材的试教培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试验中有充分的数据可以作为科学结论的依据。正因为试验的方向是正确的,试验的过程是科学的,试验的成效是显著的,课程计划、大纲、教材经教育部组织修订,从2000年秋起扩大到10省市进一步试验推广。高中语文新教材将在全国推广。

1999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有关文件的精神,针对试验中反映出的问题,对“新课程方案”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于2000年印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语文等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原两省一市的基础上,江苏、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安徽、青海等地也于2000年秋季开始使用这套课程方案,同时,全国统一使用了普通高中语文、思想政治两个学科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版;2001年全国统一使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试验修订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教育部决定从2002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全国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和各学科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二、大纲修订的基本依据

1、建国以来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 ⑪双基扎实

优势: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题技巧较好;勤奋和刻苦的精神。⑫教材和教学反映出:“繁、难、窄、旧”

从国内数学课程的现状看,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数学课程从内容到形式,较实施

用心

爱心

专心

义务教育前,要求有所降低,知识面有所扩大,而原有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存在比较多的缺陷,不但难以与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教材相衔接,更难应对新世纪对高中数学教育的挑战,概括起来讲,原有的数学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内容陈旧。与国外相比,我国高中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陈旧的。如在传统教材中,除集合思想有所渗透外,其他内容基本上只包括17世纪以前的代数、几何内容,而在其他一些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的概率统计、向量、微积分初步等很有实用价值的内容均无所涉及。有些价值不大的内容又贪多求全,如幂函数,在很多国家的中学,甚至在我国的大学的高等数学中也只是形式化的给出定义,而在我国的教材中不仅分情况进行讨论,而且对它的性质及其证明追求全面与“严谨”,这是不适当的。

2.知识层面狭窄。由于传统《大纲》的局限性,再加上1983年以来数次删减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造成原有的高中教学内容偏少,知识层面狭窄,与解放后的几个主要《大纲》相比,其规定的内容是最少的,以致于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三年课程两年学完,用一年时间去复习,在知识层面上搞“深挖洞”,造成了一种“学了的不一定有用,有用的又没学”的畸形数学教育局面,这对实施素质教育是极为不利的。

3.课程结构单一。根据教育部1990年高中教学计划调整意见,在高中实行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但是由于高考制度没有相应地进行改革,评价学校的观念没有转变,选修课实际上变成了以“应考”为目标的必修课的延伸,选修课形同虚设。

4.应用意识不强。由于传统的教材中偏重“掐头去尾烧中段”,没有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致于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及创新能力是不利的。

2、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设想

⑪课程计划改革的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②突出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③突出地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哪里? 问题二: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得到什么? 问题三: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是什么?

问题四:终身可持续发展靠什么?

答三: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能力得到培养,得以养成尽可能健全的人格,这就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功能。

用心

爱心

专心

答四:与各方面(健全的人格;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都有关系 具体目标是:

①改革数学结构(学科与学科缺乏联系)②改变旧书现有结构:“繁、难、窄、旧”

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已探索的学习

④改变现有的评价体系:建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多样化;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进步。

⑤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

⑫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① 关于知识技能的目标;人格、个性心理品质的目标

发展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目标要靠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能力和情感态度个性品质目标的实现。

② 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三要素:要有现实意义(与现实联系);要有趣;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③ 学习方式的改变

倡导自主的学习,合作交流(学生与老师)实践创新 ④ 教学方式的改变(对象:老师)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 师: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生:学习成为付予个性的过程

⑤ 教育的民主化

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课堂教学的民主性 ⑥ 教育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的公平性,教学过程中的公平性(关注学生的参与)

三、课堂教学的认识(转变教学观念)

⑪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本质因素

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的实施;情感体现;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形成:

横坐标:构成性要素:主体作用;情感体现;教师行为;教材处理

纵向坐标: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组织;教法的应用;教学效果及评价 ⑫对课堂教学的认识

什么是课堂教学?

在教师组织引导下,指向多元目标的学生主动地、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

四个要素:

①课堂教学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主体性 ②教师的作用定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③教学目标(体现素质教育的追求目标)④情感

⒈为什么课堂教学是学生的活动?为什么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人学习的三种水平:懂、会、悟 懂得教书-----会教书------悟

用心

爱心

专心

仅仅要懂---不需要学生的主体性;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学生想得太少,老师讲得太多)我们是把悟降格为会,把思维降格为技能。

我们应这样想:学生怎么学?学什么?学好了没有?不想我怎么教?教什么?教好了没有?教完了没有?

⒉教师的作用定位(组织引导作用)

集中反映在是否能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好教案的几个要素:

① 知识教学上注意知识的结构(知识的内在联系)

易记的知识是有序的,分类的。

② 设计一个好的过程(起点:学生已有知识 终点: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是用一串问题来设计(利用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许多老师的课堂提问起什么作用呢?“说老师想说又不说的话”。

好问题:学生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

例: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

问:先学什么方法?为什么先学加法?(渗透从易到难的思想方法)

问:(+2)+(-4)等于多少?足球实例(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掌握新知识)

问:观察这些式子,谁能告诉我有理数学怎么加?(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来归纳一般规律)

问: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与小学学的一样吗?

③ 要研究学生

研究学生学这堂课可能发生的困难,以及引起的原因。如何找原因?问问学生,搞调查。

④ 备情感(问题要有更多的引导性,思考性)

⒊目标的多元化的问题

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学生人格的问题:后进生不仅仅缺的是知识,更重要缺乏责任心,对一切事缺乏责任心,做能做的事,对所作的事要负责。

⒋情感的问题

①学生是不是有学习的积极性;愿意去学

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成功的体验

“我要把我对学生的爱转化为学生对我的爱;我要把学生对我的爱转化为学生对我所教的学科的爱”

四、关于新大纲内容介绍和学习体会

1、前言

⑪数学研究的对象

⑫数学的地位和作用 数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重要基础学科。数学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文化力量。

⑬高中数学课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数学课是高中阶段一门主要课程。高中数学课的重要性:基础、工具、育人。

用心

爱心

专心

2、教学目的

⑪制定依据 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制定的培养目标。⑫教学目的是教学大纲的核心

⑬高中数学的教学目的 三层含义和九个要点。第一层 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第二层 培养五种: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相互关系。

第三层 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要求、个性品质的具体阐述。

3、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

⑪教学内容的确定的原则 有用、基本、能接受。即精减、淡化、增加、渗透。⑫体系安排的四个注意 系统编排,横向配合,符合认知,纵向衔接。⑬高中数字设综合数学课

⑭必修课与选修课 意义。总量。⑮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研究性课题应以所学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新教材将按《新大纲》的要求编入以下课题,当然教学时也可以由师生自拟课题。要提倡教师和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以上必修);杨辉三角,定积分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以上选修)。教学目标是:(1)学会提出问题和明确探究方向;(2)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3)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4)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学会交流。

怎样开好研究性学习课?

Ⅰ、首先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

①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得到发展,而且是使学生得到的是可持续发展(发展性)②学生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性(主体性)

Ⅱ、教师要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现象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社会现象,观察生活,从而从中找到可以供学生研究的问题,成为研究专题,在研究专题中要给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

例:复印店的广告:“本店可以复印A页的复印纸”A页复印纸是多大的纸? 例:产品有效率60%、70%数据如何得来?

例:“我的写作风格与矛盾先生的写作风格一致”

常用词、常用标点-----曲线图-----分析曲线图-----结论

例:调查南市多少人横闯马路,翻隔离带,为什么翻隔离带,横穿马路? 例:城市的光污染

作用:不在于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参与活动,增加体验 Ⅲ、应勇于实践(只有作了才能有进步)

用心

爱心

专心

研究性课程如何备课,如何写教案?

①课题名称(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②主题(是子课题)③科目(高中数学)④年级(高一年段)⑤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⑥时间(2001/8/24)⑦地点(学校)⑧材料⑨教学步骤⑩参考资料⑾教学评价⑿课题的变例(可用在买房子上、买车上)

教法:5分钟(设问,提问)--------分材料--------学生分组(随机的,匀称的)(由他们自选组长)

4、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⑪关于教学目标的四个能级: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

⑫必修课 高

一、高二开设。《课程计划》规定课时280课时,其中,《新大纲》安排课时242课时,研究性课题安排课时12课时,机动课时26课时。

必修课内容12部分,其中第9部分分9(A)、(B)供选择。12部分内容是:集合、简易逻辑;函数;不等式;平面向量;三角函数;数列;直线和圆的方程;圆锥曲线方程;直线、平面、简单几何体;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概率;研究性课题。

⑬选修课 高三开设 学生自主选择。选修课分选修Ⅰ和选修Ⅱ两种水平。

选修Ⅰ《课程计划》安排课时2×38=76课时,其中,《新大纲》排课时32课时,研究性学习安排课时3课时,机动课时17课时,复习考试时间2×12=24课时。选修Ⅰ供文科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有2个部分;统计;极限与导数。

选修Ⅱ《课程计划》安排课时4×38=152课时,其中,《新大纲》排课时82课时,研究性学习安排课时6课时,机动课时16课时,复习考试时间4×12=48课时。选修Ⅱ供理科学生选择,教学内容有5个部分;概率与统计;极限;导数与微分;积分;复数。

5、教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⑪总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变化:

有计量单位用字母表示的一律用字母如kg、T时间,t时间,τ吨 2000元/人 字母用正体不用斜体 例如:л 国家规定:0是自然数 不提查表(除正态分布表外)tg---tan;ctg---cot;

⑫应该注意的七个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正确组织练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6、教学测试和评估

⑪教学测试和评估的依据和原则 ⑫教学测试和评估的目的 ⑬教学测试和评估的重点 ⑭教学测试和评估的方式

⑮教学测试和评估的结果的报告形式

四、《新大纲》的特点

1、精选内容

2、更新部分知识、讲法和教学手段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3、增加灵活性

4、重视数学应用

数学教学法改革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做数学 改革 措施

一、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初中数学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迎来了更严峻的挑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所谓“做数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的特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因素,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开展“做数学”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够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相连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做数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1.有效运用“做数学”开展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好老师。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探索和发现,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而“做数学”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者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和收获知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巧妙借助“做数学”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时,对于(X-1)(X+2)=70的求解讲解过程,很多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先将方程式去括号,得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形式的式子,然后再用常规方法解答。这种教学方式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仅仅只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解和思考,学生只是被动地跟随老师的步伐解题,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这样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其实,老师可以运用“做数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首先,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大概四个人,让小组的组员互相讨论和探索,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并且比一比哪种方法最简便高效,最后找一位代表将小组的想法和意见分享给大家,看看哪个小组找的方法最好。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投入到小组讨论中。老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要留心学生的表现,并且对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及时地给予讲解和引导。最后,老师要对每一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做得好的地方要表扬和鼓励,不对的地方要及时纠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为思维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的养成。

2.借助“做数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科教学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运用“做数学”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拆项消元法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拆项消元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应用,老师可以采取“做数学”的方式展开教学。先在黑板中给出一个较为复杂的分式,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发现式子当中隐藏的规律或拥有的共同的分式,然后将其改写成拥有相同分式的式子再进行约分简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

3.借助“做数学”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做数学”的学习方式,就是注重实践的过程。老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做数学”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自身思维能力,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比如,老师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点,设计一些课外实践活動,让学生独立或者分组合作完成。例如学习数据的收集和表示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收集一些数据,如车流量等,并且尝试对数据进行整理。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做数学”的学习方式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的有效实现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学工作者对相关理念正确解读和理解,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和探索,不断尝试和总结,从而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将“做数学”和教学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黄加亮.浅议“动手做数学”的优点及在教学中的实施[J].语数外学习.2013.(12):73

[2]王营军.“动手做数学”的优点及在教学中的实施[J].教学实践.2013.(6):52

数学教学改革 篇4

关键词:数学,改革,效果

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21世纪将要求更多的技术应用型的人才。因为随着大型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壮大,他们更需求一大批一线熟练技术工人和操作能手,而此种类型人才恰是技术院校的培养对象。因此,我们要培训出适应市场的人才,首先,就需要制定新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在明确各课程的改革方向后,更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有用人才。

目前数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出要归纳为两个方面:

第一,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按技校专业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然后按制定的计划进行授课,每个内容的讲授思路是由教师事先备好的,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通常采用教师讲解、举例、学生练习、分析错误、改正错误、总结为主线的教学组织方式。

每堂课都按计划完成,造成了学生没有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缺少同学与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环境、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并且学生之所以选择在技校上学,处于社会的影响,一般都存在自暴自弃的想法,对于学习上不负责任,更有甚者出现了不学、厌学等现象。对于在这种只管教不管懂的“灌”与“练”的教学方法,更使得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自觉性较差,从而导致所学的知识也不牢,慢慢地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厌倦[1]。

第二,教学改革实践存在的问题。

旧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连贯起来,学生知识结构面窄,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情况与未来的发展很不适应。如:指数、对数函数及图象性质等内容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很不协调;也有一部分内容出现了较大的超前性,如: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数列等章节,这些内容如果在使用前讲授产生的效果会更好,也不会造成前后知识连贯不起来的现象。

面对当前生源萎缩,竞争激烈,毕业生就业难的市场,欲要在艰难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的话,唯一出路是:技术院校必须深化改革,抓住机遇,根据社会的需求,办出自己的特色来,为学校创造一个广阔的生存空间。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办出自己特色的数学教学,应采用以下几个方面:

1 更新观念、改革数学教学大纲

教育观念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和时代的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个体和群体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的看法,以各种教育观点为表现形态[2]。

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要求技术院校的教育必须进行大的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以教材为主,不论其内容适合不适合,内容是否超前等情况,均以已制定的方式要求学生,这种教育观念显然已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更新这种旧的教育观念,以适应社会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

指导教学大纲的改革:首先,删除不实用的内容,如:指数、对数函数及图象性质;调整章节的教学顺序。然后,将教材中同类的数学理论内容总结归类,建立知识点模块,每个块都列有要求掌握、理解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内容、要求了解的内容、选学的内容三个方面,原则是以够用为度。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习题也进行了分类,必做题(属于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应用发挥题(属于举一反三类型题),了解题,选做题(属于潜力题)。最后,增加对不同专业数学教学的要求,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课程和课时安排,目的要学生分专业掌握数学的不同层次。

2 改革数学教学的方法

改革旧的教学方法,探索与社会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

首先,增强学生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就是要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身试法的形式,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它是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前途的大事;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并不是学会做题,是学会一种数学思维,数学思维一旦形成,用它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就会大大增强,有利于专业课的学习,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以学生为中心,多种形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即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因为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由教师单方面地灌输知识的凝固死板的简单过程,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携手完成教学计划,并不断创新的合作活动过程。

3 改革数学考试的方式

以往数学考试基本上是闭卷试,因为教学计划中将数学定为考试课,作为技校数学教学考查的内容很少,且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这种考核方式,对于既要培养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会运用其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发挥其潜在能力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且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来说,显然很落后了,它达不到考核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现在的闭卷考试中,存在大量的作弊现象,有些学生平时基本不学,不看教材根本不会答题。

因此,应该改革数学原有的考核形式,采用闭卷试、开卷试、大作业等综合形式,必要时也可以使用计算器。不同的考核方式,考核的目的不同,能够达到满意的效果,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4 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学效果的好与差,同教师的素质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具有很高的理论专业知识,不断进行知识更新,良好的心态和钻研的精神;另一方面,教师要有崇高的思想品德,教书育人的思想,能严格要求自己,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教师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并在教学中认真负责,不断地总结经验,将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5 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

教师要抓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状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随时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好学生的工作,将犯错误的可能性扼杀在萌芽中,教师要充分爱护和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营造一个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另外,学校的图书馆面向广大学生开放,学生可以从这里既学到本专业的知识又学到其它更多的东西;学校的微机室也进行开放,便于学生学习电脑操作,这是当今社会必备的一项技能。我们的教学计划中针对各专业设计了多项学生必须完成的技能等级证,一专多能,便于就业,学校为各技能培训创造了充分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的改革应当考虑到数学教学的实际效果,只要通过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和不断完善,将会得到完整的改革方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S

参考文献

[1]郭东岐.教师的适应与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唐丽.中等专科数学教学改革探讨[N].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总结 篇5

平安学校小学部高年级数学组

一、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这一学期,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二、注重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生活化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注重反馈,加强课后的练习与巩固。

所学知识要想牢固掌握,光靠一节课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课后的联系与巩固才能检验出来。我在练习巩固时注重个别辅导,寻找特定群体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练习。布置的作业不求多、杂,而力求精、细,要求学生能按质按量的完成,对于没有很好掌握的同学及时辅导,找出不足与疏漏,及时补救。注意布置分层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难易不同的作业。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开展轰轰烈烈的家长助学生、好学生帮助差学生的活动,使得课后的练习与巩固得以有效的实施。

四、注重个别辅导,及时转化潜能生。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探究 篇6

【关键词】高职数学 教学改革 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140-01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省各种促进高职发展的文件出台,高职教育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各项高职改革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遗憾的是,高职基础文化课程特别是高职数学课程并没有得到相应发展,不能适应当今高职学生实际,不能适应当今的高职教育的需求。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目前高职学生实际,也适应高职教育的需求,我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方式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要么是本科数学的压缩版,不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么打着为专业课服务的口号,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实用主义泛滥;要么以“必需、够用”的原则,但是又不能说明什么知识是必需的,多少知识够用。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首先要培养人。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反映社会对学生数学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反映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需要,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上,除了依据学生专业方向施行模块化教学,依据学生目标不同施行分级教学外,还进行了融入科学史、数学建模以及软件等方面的尝试。微积分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科技史,能够串起当今科技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根据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科技史,能够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例如,微分中值定理这一节中,出现了很多外国数学家的名字,但是没有中国数学家,就自然地提到“李约瑟问题”;在讲解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时,讲解科技史上一些争论。数学建模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高深,目前也没有合适的教材供高职学生使用,但是数学建模的思想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讲解具体实例中,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进来。例如,在讲解最大值最小值的例子,就可以采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启发学生。面对复杂的数学计算,高职学生在很多时候不需要了解原理,只会计算就可以,数学软件恰好起到比较好的推动作用。在教学中,把Mathcad软件融入到教学中,建立了数学实验室。在每章课的最后,向学生演示数学软件,来提升学生的兴趣。

二、改革高职数学教学模式。

高职学生数学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差异很大,例如:高考成绩以150分计算,大部分同学在80分的水平,但是有一部分同学只有四五十分的水平;在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高等数学不感兴趣;有的学生认为教材太深,进度太快,上课感到吃力,所学内容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而另外还有学生又认为教材较浅,教学进度慢,觉得所学内容缺乏思考余地;即出现了“吃不了与“吃不饱”并存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解决高等数学学习中,学生差异性的问题,实行分级教学。按学生的实际文化基础水平的高低和素质潜力、兴趣目标等将学生“分层次、分级别”教学,对各类学生分别制定切合他们实际的目标,分类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按照能力水平的高低将学生群体划分成不同的级别或者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班教学。分级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分层优化、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分级教学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发展,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在分级时,摒弃了纯粹按高考或者摸底成绩分班的做法,而是以高考成绩为依据,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分A、B、C两级,这种分法既分出了层次,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一些学习认真但是考试不理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绩的统计分析显示,未分级的班级高等数学成绩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形状,这说明学生成绩呈现两级分化趋势严重,基础较差的缺乏学习高等数学的动力和积极性。分级后,成绩都显现出符合类似正态分布,这说明有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有较大进步。这种中间水平回归的现象表明,分级教学有助于学生挖掘自身潜力,增强竞争意识。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而已,有压力,也产生了动力。

三、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由于目前的高职教师要么是从中专升格来的,教学方法沿袭中专模式;要么是招聘来的硕士或者博士毕业生,这些教师对高职学生和高职目标不了解,导致上课过程中沿袭本科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模式都已经不适应目前高职学生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忽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和教育性价值,不能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生动的形成过程,造成数学课堂的死气沉沉、枯燥无趣,更重要的是不能扎扎实实的形成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束缚了学生个性,压抑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挥,也抹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目前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主要还是采用“填鸭式”、“注入式”传统的方法。在部分教学中,尝试采取启发式教学。例如,在讲解极限概念时,学生首先找生活中的关于极限的实例来理解概念,然后得出概念。针对高职数学存在的“内容多与课时少”矛盾,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增强教学效果、增大课堂信息量;教学中注意“应用性”,开展“数学建模”活动,采用的的“案例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改革教学评估方式。

单一的书面考试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数学教学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实施多元评价,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要改变片面的以成绩为唯一目标的考核方式,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多少,让考核变成一个动态考核。

尝试施行“3+2+5”动态考核机制:30%是学生平时表现;20%主要是考核学生动态变化,即考核学生不管基础如何,是否在进步;50%是数学和科学素养知识综合,摒弃为数学考试而考试的问题,融入综合能力的测试。

五、教师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相对于普通高校,高职学生基础、兴趣以及目标更不完善,这就需要高职教师在教学改革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在高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从自身着手,研究高职学生特点,而不是一味的说教。现在在高职院校提倡“双师证”,应该逐步提高为“三师证”,在双证的基础上加上职业教育证。这样才可能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由于生源来源的不同,差异性是高职学生重要的特征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该下更多的功夫。在教学过程中,相对于普通高校,更要学会与学生交流沟通。仔细询问每一位学生对高等数学这门学科的看法,然后针对学生的动态,巧妙地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成果相联系,并且做好随时为学生指导和帮助。

六、思考

近几年来,很多高职院校都在为高职数学的改革进行着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高职数学的地位一直没有明确。摇旗呐喊地位重要的只有基础课教师,而大部分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课时在逐年递减,甚至有些高职院校完全取消了数学课。二是高等数学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体现出来。三是目前高职学生基础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对基础课的兴趣也在逐步下降,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数学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姜玉娟等.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分析,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李俊.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探析,黄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数学教学改革探讨 篇7

一、职中数学教学目的

职中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 职中培养的是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劳动者, 这一培养目标就决定了它的教学目的的一些特性。对于数学教学目的的不同类型的学校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提法, 强调不同的重点, 但是基本上离不开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功利方面, 其中包括社会一般需要、个人就业需要等方面, 强调知识的实用性, 重视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对其它学科发展的影响。第二, 素质方面, 其中涉及数学思想品质的养成、科学方法的训练、公民心智素质的提高以及数学对其在形成世界观、伦理道德方面的作用。

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能力, 但这些知识和能力不具有遗传性。帮助人们掌握前人认识的成果, 并学习改造世界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中国古代的数学教育, 就其内容来说, 传授的是与农业、手工业、建筑、生产、生活直接相联系的数学知识。如作为教科书的《九章算术》, 所收入的246个问题都是生产、生活中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界最流行的口号是“问题解决”, 也就是要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这表明数学教育的功利性目的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现在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 现代生产直接依赖于科学技术和劳动者的素质。数学教育肩负着为科技服务和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使命。通过数学教育使学生会用数学思想去观察、分析、处理现实中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对职中的学生来说这些个性品质比数学知识更为重要。日本学者米山国藏认为:人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很快就会忘记, 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精神、数学的思想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 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受益终生。

综上所述, 职中的数学教学目的应该是:按照学生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征, 使学生掌握代数、几何、概率统计、微积分的基础知识, 并形成基本技能, 学会用数学的观点、方法去观察和处理问题, 训练学生的思维方法、运算能力和图形识别能力,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职中的数学教学内容

根据上述职中的数学教学目的, 在职中的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注重实用性, 增加灵活性, 提倡“问题解决”。

现行职中的数学教材, 基本上是采用了普通高中数学教材的乙种本或由普通高中数学教材改编而成。这样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学不好, 学了也没多少用的局面, 而现实生产和生活所要求的许多有用的数学知识教材中又没有, 应当通过数学学习和应用培养起来的数学意识和相关素质也没得到培养, 学生的许多宝贵时间被用在大量人为编造的数学问题和繁杂的数学运算与证明技巧上。以至于职中数学教育效益低下。

改革职中的数学教学内容, 应打破传统的初等数学体系, 要大幅度地删减那些人为编造的数学问题和繁、难而用处不大的数学内容, 增加概率、统计、向量、矩阵等用处广泛的数学内容以及与计算机科学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总之要注重内容的实用性。

增加灵活性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灵活安排所学内容, 还要在教学中留出机动时间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毕业后的去向灵活选择教学内容。职中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社会生活的工作实践, 他们需要的是为解决生活及生产中的问题而必备的数学知识, 因而没有必要让学生学习那些只有数学家才需要的数学内容和偏题、难题。在生产及生活中, 成本、利润、投入、产出、效益、储蓄、货款等名词已成为人们频繁使用的词汇;住房体制的改革, 使买房不再是陌生的事情, 其中所涉及的买还是不买, 分期付款还是一次付款等都需要权衡利弊, 作出决策。以上所说的各种活动, 无一不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各行各业中用到的数学知识就更多了, 只要熟悉我们的工作过程和内容, 就一定会挖掘出与数学活动有关的内容, 充实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的口号是美国1980年提出来的, 从80年代到90年代始终是数学教育的中心问题。有的问题具有启发性, 甚至是无唯一解答的开放题, 它反对“单纯模仿”, 更多的是从问题情景出发, 构造数学模型, 提供数学想象, 伴以实际操作, 鼓励发散思维, 诱发创造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补充和编制一些能引起讨论和有实际背景的题目。例如在讲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可补充已知m0, 使它的解集为 (1) (—∞, m) ∪ (n, +∞) ; (2) (m, n) 。这样的不等式是否唯一?要使不等式唯一可以添加什么条件?又如在讲平均数时加进下面的例子, 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大奖赛时评委亮分后裁判总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用余下的平均值作为最后得分, 这是为什么?理论联系实际, 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 中国古代数学教育是很讲究实际应用的, 我们应发扬中国古代数学教育的长处, 适应时代的要求, 使数学教育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

三、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就是要把数学教学从“教师以板书、讲解为主, 学生以听讲、做题为主”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 按照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模式来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 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规律并用以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要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现代教育思想, 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求数学教师充分了解数学教育与发展, 学生的学习心理, 树立起数学教育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思想。数学教师还应学习、研究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 了解国内外教改实验已证明为有效的各种现代教学方法。掌握电化教学、计算机编程与操作的技能。

数学建模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篇8

一、高等数学对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已经渗透到机械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高等数学作为高职院校理工和经济学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 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掌握专门技能、解决工作实际中的问题提供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同时掌握一门专门的技能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唯一目的, 高职学生应该具有相应学历层次的文化素养。高等数学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分析能力、综合与推理能力, 为高职院校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培养继续学习能力打下重要基础。

二、数学建模及其特点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符号、数学关系式、数学命题、图形、图表等来抽象和简化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数学建模主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接受实际的检验, 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20世纪60和70年代数学建模开始进入一些西方国家大学, 我国在80年代初将数学建模引入课堂。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现在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各种形式的数学建模讲座。数学建模的题目一般来自于工程或管理科学经过简化的实际问题, 题目并没有要求参赛者有很深的数学知识, 也没有严格的标准答案。参赛选手需要熟悉常用的几种数学软件包, 具有较强的数学翻译和计算能力, 创造性的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数学建模与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越来越高, 担负着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的高级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正在加大专业洗牌力度。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不仅要体现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发展需要, 还要注重学生接受未来延伸教育的能力培养。即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授学生专业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 还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的培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 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不单是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 更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然而, 职业教育的数学教材多是参照本、专科数学课程设计, 数学知识与实践应用脱节, 缺乏高职院校鲜明的“应用型”特色。不少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 有的还局限把数学看成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工具, 忽略数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至于高职数学教学方法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方法, 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抑制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是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现象和事件相结合, 是一个创造解决问题的过程, 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数学建模可以最大限度的测试学生数学理论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从而找出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有利于进行数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改革, 找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和专业发展需要的数学教学改革模式。鉴于此, 许多的高校将数学建模课作为必修课, 并组建数学兴趣小组, 建立了大学数学建模室。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数学建模的创新性符合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因此, 可以借鉴数学建模的思维方法, 把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到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之中。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讲授方式,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组建数学建模小组。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将数学知识理论体系划分为各个不同的教学模块, 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找出实际应用案例, 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生动的案例潜移默化的传授数学知识。案例教学法主要分为案例讲授法、案例讨论法、案例辩论法和案例练习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 使案例与数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 构成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参与意识, 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提出, 标志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被提到一个国家战略高度, 职业教育也越来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学校, 在专业教学改革等各方面仍需为适应市场需求为进行不断的探索和优化。

参考文献

[1]陆峰.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及改革方向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0, 23 (2) .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篇9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在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 就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就应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不能一贯地用老的传统教学模式。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笔者对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 教师是实施改革的关键

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就要抓教师的自身素质。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 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素质提高的直接实施者, 教师的品德、思想、观念、能力, 都起着关键作用。数学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就必须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 要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 形成知识框架, 做到在课堂教学方法上胸有成竹, 深入浅出, 讲解才游刃有余。

数学教师应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 熟练的教学基本功, 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

二、教学中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强化学生参与意识

传统教育模式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 其课堂教学是以“教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为主要形式。学生不情愿地听, 被动地记, 有时教师讲解多了还会成为学生的催眠曲。使学生主动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这样不利于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因此, 造成的恶果是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不喜欢学数学, 对数学失去兴趣, 表现为老师讲了多遍知识, 学生还是一点不会。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上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课上不再是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 而是由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有足够时间想, 学生之间相互争论、探究, 上讲台演讲, 各抒己见,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争论、探究中的表情、眼神,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课程进度, 顺应学生思维发展, 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一个知识点, 一次能掌握, 没必要用多次去学, 花时不多, 效率较高, 何乐而不为呢?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可吸引更多学生喜欢数学,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确定好的教法,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针对教学内容, 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教材不同, 教学对象不同, 教学要求不同, 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同。对不同教材, 不同年龄学生所用教法也不同。

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把新知识与已经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 总结出规律, 为学习新知识打下基础。有时可选用讨论法, 结合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展开讨论, 让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确定好的教法?怎样优化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 则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和练习题, 探讨新知识是学生对知识内化的过程, 老师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能力是对学生掌握知识外化过程。学数学要多做练习题, 通过做题起到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安排不同层次练习题, 确定不同目标, 完成不同内容, 让不同学生有不同收获。

四、课堂教学要突显“学”、“思”、“乐”

教学中本着一切从学生出发, 实行教学民主, 营造宽松教学环境, 教师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充分思考和大胆想象的空间, 大胆创新教学方式, 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 突显学生的“学”。“思”字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思维, 从让学生“学答”转到培养学生“学问”上来, 思的根本是一切从学生思维训练出发, 传统教学恰恰忽视这个思字。“乐”使学生产生一种学的兴趣和欲望, 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上来, 课堂教学中突出乐, 就是以兴趣引导学生, 自觉主动求知, 寓教于乐。课堂教学中体现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则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高。

高职数学教学改革探索 篇10

1.学生数学基础不同。高职院校属于专科学校, 大部分学生入学的时候, 数学成绩都较低。有的高职院校不仅招收经过高考的不同基础水平的高中毕业生, 还招收经过升学考试的中职学校的毕业生, 这些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 其数学成绩和水平一般比较差。还有的高职院校不仅招收理科毕业生, 还招收文科毕业生, 这种文科和理科生都招收的院校, 学生数学水平也相差很大, 同时也不利于对于学生的管理。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 导致高职数学教学效果一直不理想。这也是目前需要对高职数学教学进行改革的原因之一。

2.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以教师为主讲, 以教师为主体, 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对高职数学教学的发展十分不利。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高职数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还是决定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作为教师, 应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更加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注重对数学系统性和逻辑性的讲解。但现实是有些高职院校并没有充分考虑高职数学教学的特点和任务, 也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化要求, 只是一味地将所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以及对资源配置的合理应用。高职数学教学的资源配置不足, 导致数学教学手段落后, 应注意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数学教学。

3.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职数学教学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师资力量过于薄弱, 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中专教师, 其对高职教育的模式还比较陌生, 教学经验不足, 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实际情况并不是很了解, 同时也不了解高职学生对于数学的实际需求。还有一些教师只注重对数学知识的灌输和传授, 而忽略与学生专业性的联系, 由于教师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导致很多学生错误地认为数学与专业课的学习无关, 因而忽略了对数学的学习。还有部分教师刚接触高职教学, 缺乏对高职教学特殊性的了解和教学实践经验。

二、高职数学教学需要改革的主要方面

1.教学内容改革。高职数学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为学生的专业课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加以辅助。所以首先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删除没有必要的教学内容, 以节省教学时间,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对所使用的教材加以筛选, 严格控制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专业, 调整教学内容, 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授课。如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高职学生, 要加强对经济数学的讲解,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数学来解决电子商务问题的能力。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数学的应用性, 将数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或运用于所学专业中, 使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化和生动化。

2.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法, 教师以讲为主, 学生以听为主, 但这种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目前高职数学教学的要求, 没有体现数学教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要求, 教学效果十分不理想。因此, 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使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革教学方式, 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革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与趣味性, 使学生有兴趣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

3.评价方式改革。目前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评价方式大多是以考试为主, 这种单纯的以具体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不能做到对学生数学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准确的考核。这种只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而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对学生的发展十分不利。要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可以应用多元化的评价体制, 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 评价方式不仅要包括课堂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平时及期末考试成绩, 还要包括对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数学建模小应用等, 以多种方式来综合评价学生, 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作为教师必须公正、公平、合理地评价学生。

三、结语

改革高职数学教学, 探索合适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对于提高高职数学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洁, 程娟.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5) :184+35.

[2]杨继德, 沈艳琳.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9 (23) :111-112.

如何改革数学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改革 减轻负担 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6-042

教学方法的改革,一直是小学研究改革的主要课题。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由经济竞争转向科技竞争,人才竞争转向教育竞争,都促使教育全面改革。谁掌握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先进的教学方法,谁就拥有明天。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这对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简要谈谈改革教学方法的几点做法。

一、采用讨论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教材中的主要问题发表见解,并进行讨论、研究,可发散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勤于动脑、动口,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道题:“有三个学生乘出租车,一个同学坐了全程的■下了车,一个同学坐了全程的■下了车,最后一个同学到终点。共付90元钱,问三人应该怎样付钱?”首先,教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通过热烈的讨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一种是把全程分成三等份,每坐一段应付车费30元,每人付10元,也就是说第一个同学应付10元,第二个同学应付25元,第三个同学应付55元;一种是按比例分配,第一个同学应付15元,第二个同学应付30元,第三个同学应付45元;还有学生说最后的那个同学一人付完也可以,因为他们是好朋友。听了学生讨论后的发言,教师纷纷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学生体验到思考的乐趣,在活跃的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采用发散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负担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应不断更新观念,研究教学方法,采用发散式教学,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教数学应用题时,教师首先出示应用题:“有一个修路队准备修一条公路,计划每天修320米,修35天,实际每天修了400米。实际修了多少天?”教师可让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让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分组发言,看哪一组的学生分析得准确。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教学活动达到了高潮。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很快接受了新知识,然后教师让每个小组根据例题自编一道变式应用题,学生进行分析、解答,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推选代表,说出所编题目的分析过程和解题过程。这种发散式教学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三、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不能机械地采用专一的教学方式,要做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否则会扼制学生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教师可采用观察、讨论、发散等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出示教材中的例题:(1)24÷4;(2)120÷20;(3)240÷40;(4)2400÷400。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组讨论,比较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这时学生普遍动脑、动口,积极地发散思维,互相启发,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讨论,很快得出结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反向观察,将(3)(2)(1)与(4)进行比较,观察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学生很快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商不变的规律。教师采用了综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然后再采用发散式教学,要求同桌互相编写三、四道被除数、除数末尾都有零的除法计算题,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运算,同桌检查计算结果,教师巡视。综合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高校数学教学改革探究 篇12

一、更新教学理念, 提倡素质教育

数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 学习数学不仅要学到许多数学概念、方法和结论, 重要的是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说:“我搞了多年的数学教育, 发现学生们在学校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毕业进入社会后, 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些作为知识的数学, 所以通常是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很快忘掉了。然而, 不管从事什么业务工作, 惟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 都随时随地发挥作用, 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 让学生领会数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 不能将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学会书本知识的层面上, 而要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思维惯性, 实行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素质教育”。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体现数学的发现过程有助于加强数学各分支间的融合及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抽象性抓住事物的本质, 并且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渗透到教学课程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世界, 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 用数学的方法改造世界。

二、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充分地表现出自己对数学的追求, 以此感染学生, 使学生乐于沉浸在数学的海洋里,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这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情”作用。教师应在课前对相应的数学学科作一个评价说明, 将本课程的价值、应用及相关的名人轶事讲给学生听, 让学生有种想学数学的渴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对学生充满热忱, 尤其是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 要关心他们的进步, 注意发掘他们的优点, 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及时给予纠正, 切忌冷嘲热讽, 打击学生的信心;教师站在讲台上, 要充满激情, 全身心地融入所进行的讲授, 不是一种应付式的照本宣科, 而是一种探讨问题、追求真知的态度。讲述中随着问题的深入解决迸发出内心的感慨和由衷的喜悦, 让学生随着教师情感的变化, 迸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课下教师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 给予帮助, 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又能让学生体验到温暖, 身心受益。

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要强调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巩固, 这三者在高校数学学习中是缺一不可的过程, 它们不再像中学那样可有可无。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因为提前把知识点看过后, 教师在讲新内容, 学生就可以跟得上老师的思路, 不至于遇到稍不理解的地方时, 就对继续听讲产生障碍, 从而使不明白的问题越来越多, 需要业余时间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理解、消化。要带着问题听课, 可以集中精神, 把主要精力用在“刀刃”上。上课时一定要精神饱满、专心听讲, 紧跟老师的思路, 积极思考老师上课时提出的问题,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 一定要多和老师交流, 及时解决问题, 以免问题越积越多, 影响后续学习。课后要先复习, 后做练习题, 因为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教学相比, 课时明显减少, 一节课讲的内容较多, 要想做到当堂消化实在不易, 几乎是不可能的。做练习应尽量独立完成, 因为通过做练习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使所学知识更加牢固, 而且做练习题还可以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也要提前告诉学生, 即使消化了课堂知识, 但作业有可能仍不能顺利完成, 主要是高等数学解题有时需采用构造的方法去解题, 而函数的构造需反复试验才能完成, 花费的时间多了些, 这时千万不能产生弃学念头, 可转换观念, 通过询问老师、学生间相互讨论、看相关高等数学学习辅导书等方法来学习并完成作业。

四、因材施教, 奖励促优

进行数学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是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此, 我们要采取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保证全体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对于学困生, 教师要加强辅导, 努力完成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学习任务,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考试及格率;对于优等生, 教师要拓宽知识面, 加深知识点, 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与考研中的“数学三”相适应;对于中等生, 教学重点应放在落实教学环节上, 督促学生学习, 培养学生的数学修养, 激励学生向优等生发展。

为了促进和激励学生的学习,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 主要依据考试成绩, 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 (1) 依照该课程的学分数, 优等生前10%的学生, 可以给予学分奖励, 以使学生可以免修不感兴趣的课程, 鼓励学生向感兴趣、有特长的课程加深和加广, 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或在奖学金评定中加分奖励。 (2) 对中等生、学困生中在后一门课程学习中升级的学生给予进步奖, 以表扬和适当的物质奖励方式进行。

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任务、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高校数学教学不但要面对学生的现在, 也要面对学生的将来, 既要考虑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后续课程知识的基本需求, 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后续发展。由于教学时数的限制, 课堂上不可能将所有高等数学全部内容一一讲解, 对于考研大纲里的内容如傅里叶级数、曲线与曲面积分等内容作为课后自学内容, 因此, 在高等数学课上, 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可先选择一些理论性较简单、计算方法规范的章节, 或是对一些关联性较强的知识, 可采用提前自学、课堂讨论的方法, 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信心。把下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要掌握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自学, 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提出新问题, 这样做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求知欲, 让其主动去学习。然后在下次课上要先针对问题进行随机个别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对有误解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学, 完成自学任务要求。例如, 可将一元函数的单调性的判断、二重积分的概念及性质、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等章节内容作为自学内容, 先让学生借助已学过的知识, 通过自学解决教师留下的几个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并对此部分作总结性讲授, 用这样的方法可以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减少课时, 通过一段时间自学任务驱动的学习, 达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以上是笔者对高校数学教学的学习和认识。社会在不断进步, 知识在飞速增加, 高校数学教育也在快速向前发展, 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不断地创新和改革, 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并付诸于实践,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青, 刘建平, 徐崇志.高校数学教法的几点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2) .

[2].马德炎.《谈创新与大学数学教学》[J].大学数学, 2003 (1) .

上一篇:消费者风险感知下一篇:税收风险管理及其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