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法

2024-07-01

数学教学法(精选12篇)

数学教学法 篇1

“优化”是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的过程, 对于教学来说,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不断将新的、 有效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确保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同时也为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因此, 教师要用“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 确保学生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文就从以下方面入手对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如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进行论述, 以期能够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1.优化教学方法选择的思想

在各种考试的压力下, 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 也为了让学生能够取得高分, 在平时教学方法选择的过程中, 我们一直选择的是“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因为我们一直坚持的是“以师为本”的教学理念, 目的就是在“教授—练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导致课堂沉闷、缺少生机,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所以, 为了改变课堂的枯燥和沉闷, 也为了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积极性, 更为了构建出高效的数学课堂, 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 要通过贯彻落实“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选择教学方法, 确保每种新的教学方法都能有效贯彻落实到课堂活动中, 同时也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学生在教师开展的多种教学活动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提高课堂参与度, 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因此, 在优化教学方法的选择思想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注意落实课改基本理念, 这样才能在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 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2.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

优化教学方法是数学教学优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 也是直接影响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环节。 所以, 在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多种教学方法应用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构建出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 同时也为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因此, 本文从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为例对如何构建课改下的高效初中数学课堂进行论述, 以期能够为优化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提供论证依据。

2.1学导式教学法的应用

学导式教学法是指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 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使学生在自主求知、主动探究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同时也能有效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时, 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也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 在本节课的授课时, 我选择了“学导式教学法”, 组织学生按照“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环节有效发挥学导式教学法的作用, 促使学生主动求知, 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首先,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过程。 组织学生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即: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和应用等, 之后, 组织学生带着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学生在主动求知中掌握知识, 并将整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思考, 为学导式教学法的应用迈好第一步。

其次, 解疑环节。 在自主学习环节结束时, 我组织学生将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 如:有学生提出:在2x2-2x+6这个式子中, x的系数是2还是-2?

还有学生提出:abc和bca是同类项吗?

还有学生提出:ab与abc是同类项吗?

更有学生提出:3xy与-3xy是同类项吗?

……

组织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这样一来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二与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以及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有着密切联系。 所以, 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 使学生在解疑环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 精讲演练环节。 在该环节, 我首先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帮助学生突破课堂的重难点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 在本节课的授课时, 我引导学生对下面几道练习题进行解答, 检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

(1) 4x2y-8xy2+2x2y=___________;

(2) 5xy+2x2y-3yx+4xy-x2y+xy2=_________;

(3) 3x2y2+2xy-7x2y2-xy+2=_________;

(4) 4x2y-5y2x+x2y=__________

……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对上述的练习题进行解答, 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知识解题能力, 而且与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有着密切联系, 进而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作出相应的贡献, 同时也能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2.2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形成创新精神的基础, 也是学生形成一定数学素养的保障。 所以, 在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 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这样不仅能够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而且对学生理解能力的锻炼及数学思维的拓展都有着密切联系。因此,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确保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课堂中轻松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同时也能确保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的图像》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 也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更为了保护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在本节课的授课时, 我首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五点作图法”, 对“y=x2+2x+4”这一函数的图像进行制作, 并结合图像对相关内容进行思考, 如:1在这一图像中的对称轴是什么? 2在该函数图像中, 顶点坐标是什么? 最大值是多少?3函数开口方向与哪个因素有关系? 4在一般的二次函数中, 函数图像的“胖瘦”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组织学生结合图像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 帮助学生在图形结合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能够为学生探究能力及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工作。

当然, 除了上述的两种方法的应用之外, 我们还可以应用“茶馆式教学法”“小组学习法”“直观教学法”等, 这些都是课改下所倡导的新型教学方法, 也是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的保障。 所以, 在优化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我们要认真学习每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思想, 确保每种教学方法都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其魅力, 进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3.优化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是改进的前提和方向, 更是确保高效初中数学课堂顺利实现的基本。 那么, 在优化数学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3.1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构建“以生为本”的数学课堂是课改下所倡导的, 也是保障学生健全发展的基础。 所以, 在优化数学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教与学的时间安排, 切记不能追求形式上的相似而实质还是传统的教师一言堂, 这样不利于新教学方法的应用, 也不利于高效数学课堂的顺利实现。 所以, 一线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 锻炼能力。

3.2教学方法之间的融合

从上文导式教学法的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出, 不仅应用了学导式教学法, 还融合了小组学习法和问题讨论法等, 这样才能确保课程价值的实现。 所以, 在优化过程中, 我们要注意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糅合, 才能保障该方法的价值最大化实现, 才能确保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也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目标最大化实现。

当然,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之外, 还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有效应用等, 这些问题都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 也是我们优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总之, 教学方法的优化是课改下数学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保障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更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 因此, 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进行优化, 确保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洪丽.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3) .

[2]任彬.探讨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对策[J].新课程学习 (中) , 2015 (02) .

数学教学法 篇2

二、指导思想:

1、深入推进和贯彻“二期课改”的精神,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

2、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收集试卷,精选习题,建立题库,努力把握中考方向,积极探索高效复习途径,力求达到减负加压增效。

三、教学目标:

1、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

掌握到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方程的方法,掌握相似形的`性质、判定。掌握锐角的三角比及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3、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探索——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2]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

四、学习时间及内容安排:

9月~10月: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11月~12月:

相似形。

20××年1月:

期终考试。

五、学习资料:

《一课一练》、《周周练》。

六、考试备忘录:

10月下旬期中考试,1月上旬期终考试。

【初三年级数学备课组教学计划-数学计划-数学教学计划】相关文章:

1.教学计划数学

2.初三年级数学备课组教学计划

3.数学教学计划教案

4.中班的数学教学计划

5.数学学期教学计划

6.2020数学教学计划

7.大班的数学教学计划

8.数学教学计划2020

数学教学法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质量;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23-01

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就其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中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长期存在着老师教的苦,学生学的累的现象,存在着学生数学心理素质不佳,害怕学数学,不会学数学现象。在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地开展数学教学,有赖于教师在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更新,在新的教育教学的理念指导下,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去创设一种新型的、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模式。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的独立思维方式

创新意识和能力在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想,才会有新,才会有结果,正如牛顿从苹果树上掉下苹果这一现象想起,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形成高效的、统一的、固定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法,让所有同学都能积极参加讨论,让学生敢想、多想、敢说,在想和说的过程中,激发同学的思维,并注意传授学生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真正让数学学科成为理性沟通与思考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加强数学教学与现实的联系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低下跟数学的抽象性和数学的应用性得不到体现有关,学生学习数学普遍感到枯燥、无味、机械,这是长期的数学教学离开了数学生存的现实世界,学数学为数学造成的。因此,学生学习数学应当使数学具备他们感兴趣的实际背景,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数学教学中充分贯彻联系生活和数学实践的思想,通过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实际问题来教数学。可在游乐场中寻找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三、提倡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一般是由教师讲授,学生练习为主,数学学习与做练习等同,这对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机械性的、重复性的比较多,长期以往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是不利的,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积极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不是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应树立做数学的理念。此外数学作业也应从单纯的解题中走出来,让学生多作一些调查、实践、课题研究等大作业,以配合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四、关注数学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和差别化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的目标都是统一的,都要求学生人人学数学,人人学好数学,人人会学好数学。但事实上数学成绩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素养有很大的差异,这也可以从心理学研究成果中得以解释。那种认为数学学习无“差生”(应称为困难生)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有很多学生在各门学科中都有亮点,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怎么成功,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就是佼佼者,所以我们要在数学教学的目标定位上要关注到这一点,要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都有进步,教能提高自己的素养,而不是“齐步走”或是“小部队的走”,要研究学生的差异,要给每一位学生定一个目标,走在前面的继续领先,走在后面的努力跟上,以达到更高的目标,这也是新课改所提出的新要求,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要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五、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偶尔学生想的也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思路来想的,老师仅仅是一个传道者,学生仅仅是一个受业者,数学课堂只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地方。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教材、新课堂、新角色等一系列新理念正在逐步得到强化,强调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学习数学是一个让学生自己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数学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接受课本上和老师传授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活动。要多一些问题少一些现成的结论,要多一些探索和思考,少一些机械和模仿,教师在活动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老师在活动中对待学生好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去“享受”,对待学生不科学的错误的解题方法要引导学生去“批判”,对有疑问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去大胆的猜想。教师的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要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

六、让学生会学数学,乐学数学

数学教师在数学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努力构建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学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数学的态度。学生怎样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甚至比学习何种数学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习结果更重要,学生合理的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会让学生受益匪浅终生享用。传统的数学教学都要是为了数学而学习数学,往往脱离了数学本身所隐含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的内容,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的无用性,长此下去原本生动活泼的數学就会让学生失去了兴趣,也就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而现在我们要提倡在做中学数学,学数学是为了解决我们日常生活和实践中的问题而学习数学,让学生领略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可用性,多开展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户外活动、制作活动、综合知识的应用活动、调查活动,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活动,强调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数学,发展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维的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浅议 篇4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 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 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 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 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 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 总结规律, 归纳为一个系统, 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 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 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 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时, 讨论它的解, 须用到配方法, 或因式分解法等等, 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 掌握程度如何, 这样, 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心理学早已证明, 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 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 在这五个阶段上, 学生掌握知识, 思考方式、方法, 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 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 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 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 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 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 处于形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 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 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 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 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 高中之后, 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 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 整个中学阶段,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 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 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 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 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 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 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 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 到高中一、二年级, 这种转化初步完成, 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 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 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 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 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 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 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 给一个浓度问题, 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 给一个方程, 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 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 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 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 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 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 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 试验, 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 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 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 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 x的图象, 说出它的主要性质, 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 在教学中, 结合教材的特点,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 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 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 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 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 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 在讲解时, 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 使他们得到统一, 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 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 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 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 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 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 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 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 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 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 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 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 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 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 抽象程度不深, 离开现实不远, 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 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 它数形并举, 内容多种多样, 方法应有尽有, 自然分成几个部分, 各部分又相互渗透, 相互为用.

3. 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 总离不开四则运算, 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 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 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 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 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 相互为用.一方面, 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 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 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 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 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 特点1, 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 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 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 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 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 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 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 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 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 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 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 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 对某部分学生, 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 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 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 兴趣的不同, 教材内容的变化, 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 采用积极的教学法, 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 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 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 因此, 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 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 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 学习成绩的好坏, 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 提高积极性.另外, 如课外活动, 参观工厂、机房, 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 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 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 丰富知识, 增进技能, 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 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 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 从学习方法上看, 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 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 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 创设问题情境, 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 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 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 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 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 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 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 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 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 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 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 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 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 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其次, 是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她认为:数学有着严密的体系, 学生揭示数学知识之间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 是学生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 可引导学生按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关系或逻辑关系整理出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的研究方法, 进行知识的引申、串变, 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三, 是注重数学语言的表达.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篇5

杏陈中学何亚东

一、课题的确立

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后,数学教学要求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的学生感到不适应。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呢?这就得研究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来培养数学习惯、知识、兴趣、品质等方面的良好素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头脑去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让学生能轻松自如地学习数学,避免走弯路,并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在教师教学上,实现四个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教学中,在知识衔接时,注意确定适合于教与学两方面的坡度,使教与学的步伐缩小一点,进行小跨步转化。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处理要恰当。在学习新知识时,七年级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逐步消除负迁移,这是解决初一数学教学与小学的衔接的有效途径。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的内容要认真剖析。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采用比较的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

联系和区别,这是解决七年级数学教学与小学衔接的又一途径。七年级数学应用题解法与小学比较,要转变。学生从小学进入七年级,面临“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种过渡,也通过列方程应用题明显体现出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设计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转变,是很有必要的。

2、教学方法的衔接。

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教学中去。努力摸清各阶段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切磋衔接教育的方法,探索搞好衔接教育的路子,着手从两个方面进行衔接:A从学生本身特点的变化进行衔接。B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角度进行衔

接。

3、学习评价的衔接。

小学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年级教学同样应注意到这些,并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正确性。

4、师生交往的衔接。

小学教师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交往,像慈母般关心学生,与学生同活动,同学习,寓教于活动实践之中,寓教于娱乐之中;中学教师则注重师生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掌握规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为衔接教育铺好路。

(二)在学生学习上,实行三个衔接

1、学习动机的衔接。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

2、学习惯的衔接。

学习习惯包括听课、笔记、作业演算、识记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教育;初中则要求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趋势。七年级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

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七年级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四、课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在埕英小学、前何小学六年级各取一个班分别作为数学教学研究实验班,进行小学六年级和中学七级的循环教学,以便展开衔接教学纵向联系序列研究,又能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花三年完成第一轮实验,形成初步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分四方面进行:针对我校生源区中小学现状,采用“研读--测试--切磋--实践”的模式,对中小学衔接数学教学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对目前存在问题作出科学评估,并根据教学大纲、教材,为初中教育摸清起点情况,为以后的初中教育提供客观依据,并打下坚

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与程序

1、第一年(2005.9~2006.2)确定课题负责人员,开展前期观察、调查、积累有关资料等。

2、第二年(2006.2~2007.2)建立实验课题组,形成研究网络,初步形成教研常态模式,落实配套措施,中期评估。

3、第三年(2007.2~2007.7)在中期评估的基础上,调整研究策略,修改有关措施,开展深入研究。

4、第四年(2007.9~2008.7)全面总结实验成果,形成实验报告,参与实验成果展示活动。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分工

1、何亚东、彭国亮负责教学内容的衔接。

2、何顺武、杨龙光负责教学方法的衔接。

3、何荫华、何玉芬负责思维能力培养的衔接。

数学教学法 篇6

一、引导提问,培养意识

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不可忽视的环节。在新知导入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1.可借助揭题,引导学生提问,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在揭题后设问:“关于圆的认识,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会脱口提出:“怎样画圆?”“能求圆的周长和面积吗?”“圆有什么特征?”“圆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等等。这样借助揭题让学生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2.利用自学机会,鼓励学生提问。学生自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以免出现应付式、盲目性的自学。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小华也是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让学生略加讨论)这时学生情绪高涨,疑问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这一课后就知道了(出示课题)。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对此,教师不急于直接告知他们答案,而抓住重点知识讲解,再让他们讨论、计算、释疑。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了训练。

二、留时思考,增强自信

目前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由于一些老师偏解了新课程的理念,学生一提出问题或教师出示思考题后,就立即组织学生讨论,不是同桌讨论就是小组合作,气氛显得异常热烈。有些思维敏捷的同学很快便要举手欲答,而绝大部分反应慢的同学还未来得及深思,脑中就灌满了别人的意见,久而久之,再遇难题时,他们便会附和于人,只听别人分析讲解或干脆不假思索,养成懒惰的习惯,以致思维缓顿,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有让学生独立思考的余地,然后再相机组织他们讨论。这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得到答案,或达到答案的“边缘”,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快乐感,从而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三、调动情感,焕发激情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烈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的本身除了认知因素之外,情感因素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每一次亲切的微笑,每一个鼓励的眼神,每一句温和的话语,每一个明确的手势……都会触及学生学习的情绪,都可以促使学生放开胆子、亮开嗓子,都会诱发学生情感的积极投入。这一切又能促使教師与学生之间关系融洽、民主和谐,使大家无拘无束,尽情发挥主动作用,激起学习热情。

四、加强指导,掌握方法

培养现代学生的数学素质,不仅要求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有会学的能力。怎样指导学生的学习呢?

1.指导学生领会例题编排意图,掌握学习方法。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教学基本上都有相应的例题,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掌握自学例题的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渗透、迁移规律学习新知识的方法。数学教材的编排,前后知识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一个新知识点的学习都是运用旧知迁移过来的。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训练学生养成利用渗透迁移规律学习新知的习惯。如:“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可要求学生根据长方形和圆的面积公式组合推导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如学过“通分”和“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之后,可要求学生尝试计算:1/2(±)1/5(异分母分数加减),学生则能主动利用旧知,变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进行计算。

五、重视操作,引导探索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上多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不仅能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需要,更能促使学生于快乐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课前可让学生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课上让学生把其中一张沿着任意一条高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图形(长方形)。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测量、比较,并讨论,最终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我认为重在灵活把握。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来灵活设计教学软件,注重各种媒体的有机组合,结合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力争不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数学教学法 篇7

1. 生活数学, 强化学生数学实践

数学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选择大部分都是带有生活情境在里面的, 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数学教学时, 要先弄清楚哪些数学知识要融到生活中来完成, 哪些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来完成的数学技能, 就不能把学生禁锢在教室内, 要让学生走进生活, 来完成数学任务,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数学知识, 形成数学技能。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一课时, 教材中只是形象地出示了几个情境图来让学生学习哪个长、哪个短, 哪个高、哪个矮,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弱, 通过教材中的图案很难让学生体验长短、高矮的概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我有意地把一支粉笔放在窗户边上, 让学生来拿。结果有的学生可以拿到粉笔, 但是有的学生无论怎么踮起脚就是够不着, 这时, 我就问学生:“同学们, 为什么刚才有的同学可以拿到粉笔, 而有的同学拿不到?”这时, 学生由于有了自己的体验, 很快就能说出拿到粉笔的同学是因为他们的个子高。所有的这些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找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切合点, 把数学教学融入到生活中, 让学生自己去实践, 自己去感悟。这样得来的数学知识比我们单纯地以本为本的教学要牢固得多。

2. 体验数学, 丰富学生数学情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重视的往往是小学生数学技能的形成, 关注的只是学生对数学知识掌握了多少, 而很少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的过程中来丰富自己的情感。小学生的数学情感带有深厚的直观情感色彩, 只有让学生自己来体验数学, 才能感觉到数学的亲切和数学的趣味, 才能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才会步入数学的学习殿堂, 真正体验与感受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一课时, 由于学生对七巧板的来历以及它的功能奥妙不了解, 我就先让学生观看七巧板的来历、如何运用七巧板来拼图案, 以及历史上运用七巧板的故事。这样, 学生由于在观看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体验到了七巧板的奥妙, 加深了对七巧板的认识, 同时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 也丰富了对祖国数学文化的情感。在具体的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3. 情境数学, 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翻开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 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些七彩的图画, 这给逻辑性很强的数学教学内容赋予了生命, 让学生可以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教材中多数的例题都设置了一定的情境图, 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完美的资源。这些情境图既是编者对数学知识的呈现, 同时也是他们对人生的理解与看法,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形成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品质。所以, 我们要用好这些情境图, 让这些情境图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教学中, 我们要组织学生看图, 要学会用图、解图。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除法》一课时, 教材中是“把6个桃子分成几堆, 可以怎样分?”它的情境图中有三种分法, 这时, 因为学生对情境图的直观理解还不到位, 所以, 我就在教学前先拿出真实桃子来让学生分, 先让学生分成2堆, 再让学生分成3堆, 由于学生是用真实的桃子来学习“平均分”的, 学生对于平均分是看得清、摸得着的, 兴趣非常高, 很快就进入到了学习的角色当中来。

数学教学法 篇8

一、学习多种教学模式,博采众长,提高教学能力

当前,我国数学教学主要有下面几种基本模式:

1. 讲授模式。

它属于传统模式,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的基本程序是: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它是当前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广泛推行的前苏联凯洛夫五环节教学,即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也属于这个模式。

2. 发现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不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在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课例上运用发现模式进行教学,其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但是相对来说其教学进度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种教学模式目前整体或部分地在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3. 自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地创造了多种自学模式,它的基本程序是:布置提纲—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自评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阅读、理解、交流、运用能力。对于阅读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自学模式十分有利,电视大学开设的自考专业和开放本科课程主要采用这种学习模式。

4. 掌握模式。

它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理论,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当前,不少地区使用的目标教学模式属于此类,基本程序是: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目标和评价,注重将教学过程分解,有利于加强基础,防止分化,在师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适应性极强。

这些基本的教学模式反映了国内教育心理学、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多年来数学教学经验和教改的结晶。对它们的学习和研究,是教师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看到,当前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多数是由上述基本教学模式交叉或变形组合成的。我们抓住对基本教学模式的学习,就可以更加深刻和主动地理解和学习其它教学模式。

二、综合、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可循,但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也不能仅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而后针对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

为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教师应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然,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要从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比如,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发现模式。同时教师可选定几节便于学生阅读、讨论的内容,安排学生自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般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模式,以保证教学进度。这样在一章教学中,几种教学模式分别发挥其优势,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

再如,对平面几何“四边形”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采用结构教学模式,贯彻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体系,这对于开阔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是有益的。但如果每章教学都采用这种模式,不仅教学困难,而且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教师可以更多地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教师应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教师要在原来熟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吸收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势,开拓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对比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的情况下,针对教学实际,吸收几种教学模式特点,重新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比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知识引用阶段采用发现模式,在例题教学时采用讲授模式,在小结时运用自学模式。当然,这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认识水平是不断发展的,一般来说,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比如发现模式比掌握模式在认识水平上要求更高,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相应地不断变化,以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向高层次发展。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要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体现“教学是为了发展”这一规律。比如,在较高层次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更多地体现知识结构特征,突出讨论交流的形式。

三、了解发展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开拓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从教学改革的方向出发,当前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为:

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相长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尤其是学生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识结构,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关键。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把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2. 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有序、反馈”原理指导组织教学过程。

教师一方面要从整体效益和结构考虑优化过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反馈和矫正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教学系统的开放与发展。教师要把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具体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发展上来。

3.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注重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教师应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学模式中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教师要注重学法指导,突出从“学”的视角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4.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改进教学模式。

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的开发,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有着相当大的作用,为教学过程现代化创造了条件。教师怎样有效地发挥它们在教学中的作用,指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探索式学习,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当前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无定法, 但是教学是有章可循的, 研究数学教学模式即研究数学教学的规律, 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曹一鸣.中国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发展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数学教学法 篇9

首先, 教师应将数学看作探索性的、动态的、进展的科学, 而不是看作僵死的、绝对的、封闭的一组组难以记住的定理去学习。也就是说, 将数学看作一门科学, 而不是教规。数学是研究关系的科学, 是研究关于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数、形、关系、可能性、最大值或最小值、数据处理等, 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数学把握的最基本的反映。数学对象没有任何实物和能量的特征, 它们都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之中, 处于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等类似于这些关系的关系之中。数学思想体现了对一定质的量和一定量的质以及相互转化关系的把握。数学作为普遍的技术, 可以帮助人们在搜索、整理、描述、探索和创造中建立模型, 研究模型, 从而解决问题, 进行判断, 它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数学是研究方法的科学, 它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 逐步抽象、概括, 形成模型、方法和理论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如今, 观察、实验、猜测、调控等学习模式, 已成为人们发展数学和应用数学的重要策略。

其次, 应认识到数学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从建构主义的角度看, 数学学习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之间产生相互作用, 形成了数学知识结构、技能和能力, 发展了情感和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开展动态的交流与对话活动, 其内容包括知识信息、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应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产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再次, 教师还应认识到尊重学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要求教师做到“关注、尊重、理解”。首先是“关注”, 即关注学生的发展, 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和长期发展。对学生的关注来源于“尊重”。“尊重”有着十分广泛的内容, 即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做到尊重自己, 强调自立自强;尊重他人, 强调平等;尊重社会, 强调规则;尊重自然, 强调和谐。

最后, 教师要认识到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 高中数学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以及参与教学研讨等方面, 都应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己任, 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把数学教学体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同化新知识, 并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从而达到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

总之,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不断地积累经验, 切实加深对数学教学本质的认识, 并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同时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数学教学模式, 在不断反思与探索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数学教学法 篇10

一、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消除害怕的学习心理、在提高学习兴趣上作文章, 以数学的趣味性给学生以感染.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根据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一般心理,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 抓住教材, 培养兴趣.初中数学新教材的建设抓住了初中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 体现了“用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的编排策略, 以维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所以新教材下的数学教学内容比较贴进生活实际,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 并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对此, 教学中我们要因势利导, 设计各种教学形式,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其次, 注重实践, 培养兴趣.初中数学新教材还针对初中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 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我们认为数学教学中自制教具过程既有利于优化课堂结构, 也有助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在教具制作过程中, 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让他们做教师的助手, 一道参与教具制作活动, 并启发学生在教具制作活动中积极开动脑筋, 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设计, 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教具制作, 不仅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 还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了自我, 产生了兴趣和求知欲.

二、数学教学中生活实际的体现

数学教学中, 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 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应该说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实践.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 将知识性与应用性和谐地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教学思想呢?首先, 激活思维活动, 调控学习状态.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的知识引起的, 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 以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 也有助于教师把学生的情绪及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 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学生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其次, 迎合主体心理, 突显认知冲突.在数学概念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 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 理解它本身的价值.在公式、法则的教学中, 可结合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模型, 对其既作出通俗的解释, 又作出本质的揭示, 阐明条件与结论的逻辑联系, 加深正确理解.在定理的教学中, 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 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

三、数学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运用

提起数学语言, 很多教师会认为无非就是与数学计算有关的说明、与数学解题有关的步骤讲解之类等, 这种理解是狭隘的.应该承认数学解题的详尽讲解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除此之外, 数学语言还包括教师对数学概念的阐述, 对数学符号运用的解释等等.数学教学中, 数学概念和数学符号的形成离不开学生的心理认识过程和教师的教学体现过程.心理认识过程是学生从学习数学语言到掌握数学语言的过程.同时, 数学符号和规则从现实世界得到其意义, 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作用于现实.学生只有在理解数学语言的来龙去脉及意义的基础上, 才能灵活地对它们进行各种等价叙述, 并在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中正确应用.教学体现过程则是教师具体对某个数学符号进行讲解、分析、举例、考查的过程.显然, 教师在教学中善于驾驭数学语言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例如, 在教学有理数内容时, 我们可以运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数学语言把这部分内容进行适当分类, 如可分为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 在限定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 找出每个“关口”的知识点.如“概念关”里的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意义;“法则关”里的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在“运算关”强调一步算错, 全题皆错, 等等.学生讨论完毕后, 教师运用数学语言总结.通过这一活动, 不仅使旧知识得以巩固, 而且由于运用了学生容易接受的数学语言而使学生一直处于听得懂, 做得来的状态.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待我们数学教师作更广泛、更深入地探索与研究, 文中所论的方法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我们认为, 新形势和新背景下, 我们所有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不断加强新课程基本指导思想的学习, 通过对课程标准和数学教材的学习掌握其基本精神实质, 我们深信通过广大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真正提高将指日可待.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 发展数学能力, 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对于践行新课程标准理念,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教学过程,生活实际,引入,动机

参考文献

[1]李志敏.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原则.数学通讯.1999 (8) .

数学教学法 篇11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史 教学

数学一直以来都会学生认为是抽象、难懂的学科,学生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数学学习,但是效果并不好。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指出,应该将数学发展史中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完全掌握数学内容。近年来我国也开始注重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结合。下面我们就来论述数学史是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应用的。

一、介绍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总结也是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得来的,随着数和型的概念的诞生,数学才真正开始发展起来。因此在进行概念学习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将数学概念形成过程讲给学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中“正数和负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计数的发展历程讲给学生。人类最早出现的时候并没有数的概念,但是随着的人类的发展,便于生活和劳动,人们就需要对数进行记录,最早的时候是使用手指来进行匹配记数的,但是人们发现手指不能记录较大的数,人们就开始使用石头来进行记数,后来人们又使用分数来进行记数,再后来人们发现有比海平面更低的位置,有比水的冰点更低的温度,为了便于记录这些数字,人们就提出了负数,这样就产生了负数的概念。这样的过程,学生就了解数学概念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而发展起来的,理解也比较容易。再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中“图形的变化”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几何学的起源讲给学生,古埃及人们为了解决河水泛滥的问题,就开始对土地进行丈量,古印度人为了便于进行宗教实践就开始对几何图形进行研究,金字塔完美的结构就是对古埃及几何学的最高成就,通过数学史的讲解,学生就会了解数学和自然变化、人类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二、介绍数学定理的发现过程

在学习初中一些定理的时候,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也可以将数学史融入到其中,让学生自己来对数学定理进行证明,然后和古人证明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学生的数学素养就能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自从毕达哥拉斯发明了勾股定理,数学家千百年来就在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对这个定理进行证明。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时候,是在朋友家做客,然后开始对地板上的图形进行观察,然后对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猜想,进而就引发了千百年来的勾股定理的证明。这样学生就会对勾股定理的产生过程进行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勾股定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在进行勾股定理讲解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将中国古代的《周髀算经》中关于勾股定理的描述讲给学生,也就是“勾三股四弦五”的说法,学生就会了解我国比西方早一年年就发现了勾股定理,这样就便于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努力学习科学技术赶超西方。在进行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中,会用到割补法、转化法等数学思想方法,这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介绍数学史中的思想方法

在数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反映了数学知识的本质,是数学理性思维的体现。数学思想方法具备一定的行为准则,能够启迪学生的地位,有意识地将数学史料中的数学思维方法讲给学生,就方便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提升数学解决能力。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归纳推理的数学思想蕴含在其中。教师让学生在纸上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对两个底角的大小进行测量,学生就会看到这两个三角形的底角是相等的,教师就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等角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对折等腰三角形来进行验证,这就是归纳猜想证明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费马猜想”来让学生理解猜想证明的数学思想对于数学发展的重要性,毕达哥拉斯方式在证明的时候,就是通过著名的费马猜想来得以证明和解决。教师对学生引入“直角坐标系”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对学生讲解华罗庚关于属性结合的描述,尤其是到解析结合的学习中,更需要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教师给学生渗透笛卡尔关于几何数学的贡献,让学生了解结合思想。在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九章算术注》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机械计算也是一种数学思想,机械计算大大推动了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数学史数学教育的结合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史思维,有意识地将数学史渗透到教学中,这样就帮助学生更透彻理解数学,了解数学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学生自身的数学文化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冯振举.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整合的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汪晓勤、主苗. 法国数学教材中的勾股定理:文化视角,《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1(1-2).

[3] 刘咏梅、刘军、廖云尔. 关于数学文化的几个问题的哲学思考,《数学教育学报》,2009(4).

数学教学法 篇12

一、采用阅读教学法, 增强初中生对关键要点的有效理 解

阅读是学生获取外界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因学生未能掌握和领悟教学要义, 导致学生不能正确高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这就要求,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将教学内容要义的讲解作为克服教学难点的重要条件, 与学生进行共同互动,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概念、性质、定理等教材内容的关键字词, 实现“由点及面”, 逐个击破, 对教学重难点内容的有效理解和掌握。

如在“平行四边形”第一课时的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平行四边形知识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教者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讲解作为教学的重点, 采用阅读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平行四边形概念”的相关内容, 并试着找出平行四边形概念表述中的关键字词, 然后, 要求学生对找出的关键字词进行分析, 体会领悟这些字词对表述平行四边形概念的作用, 从而提升初中生对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掌握和认知程度, 为更加深入地学习平行四边形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二、实施探究教学法, 强化初中生对解题策略的深入掌 握

探究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在传统教学活动中, 初中数学教师重视“结果”的传授, 直接灌输给学生解题方法, 忽视“过程”的教学, 致使初中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效果低下。学生动手实践成为学习活动的“软肋”。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初中数学教师应将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解决有效教学活动难点的方略之一, 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练”, 让学生在探究、分析知识内涵或解题方法活动中, 实现解题策略的有效掌握, 解题技能的有效提升。

如在“如图, 梯形ABCD中, AD∥BC, ∠B=90°, AB=14cm, AD=18cm.BC=21cm.点P从A点开始沿AD边向点D以1厘米 / 秒的速度移动, 点Q从点C开始沿CB向点B以2厘米 / 秒的速度移动, 如果P, Q分别从A, C同时出发, 设移动时间为t秒求: (1) t为何值时梯形PQCD是等腰梯形? (2) t为何值时, AB的中点E到线段PQ的距离为7cm?”问题案例讲解过程中, 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将解题过程的开展作为问题讲解的重要内容, 要求学生对该问题案例进行初步的感知和分析活动, 学生意识到该问题运用到“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知识点内容, 并且初步掌握了该问题条件内容之间的关系。此时, 教师向学生提出“通过该问题的初步研析, 我们能否找出该问题案例解答的策略和方法什么?”探究任务, 让学生进行解题策略和方法的探析活动,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 思考分析, 认为该问题解答关键是“t的取值范围”, 利用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最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解题经验, 总结归纳问题解答方法。这一过程中, 教师通过引导和指导学生的探究实践、解答问题活动, 逐步掌握了进行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 形成了问题解答的根本技能, 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重结果, 轻过程”现象的有效“纠偏”。

三、开展合作教学法, 提升初中生对解题思想的综合运 用

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经常会运用到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函数或方程思想等解题思想策略。这些解题思想策略的形成, 有助于学生良好解题技能的提升, 更有助于学生数学思想的有效养成。众所周知, 初中生在学习认知的发展进程中, 逐步积累和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但解题思想的掌握和运用, 仍是学习的薄弱之处。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解题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渗透和运用, 实时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解题策略的运用, 并对解题策略进行归纳和总结, 使学生逐步明晰和掌握解题思想策略有效运用的方法和注意点。

问题: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3和6, 第三边的长是方程x2-6x+8=0的根, 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等于多少?

分析:首先从方程x2-6x+8=0中, 确定第三边的 边长为2或4;其次考查2, 3, 6或4, 3, 6能否构成三 角形 , 从而求出三角形的周长。

解题过程:解:由方程x2-6x+8=0, 得:

解得x1=2或x2=4,

当第三边是2时, 2+3<6, 不能构成三角形, 应舍去;

当第三边是4时, 三角形的周长为4+3+6=13。

总结: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 求三角形的周长, 不能盲目地将三边长相加起来, 而应养成检验三边长能否成三角形的好习惯, 不符合题意的应弃之。

上一篇:内控设计下一篇:锚网支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