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和解决

2024-06-19

研究和解决(共12篇)

研究和解决 篇1

现代企业不断发展的今天, 企业的会计信息十分重要, 已经成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经营管理者进行投资决策和风险防范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微观和宏观调控最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但是伴随着近年来我国会计制度不断的改革和发展, 在一些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严重地损害了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 也给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容易导致会计的信息的信任危机, 从而危及到会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的健康发展, 因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主要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 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进而提出了相关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策略, 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 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探讨

1.1 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

1.1.1 对于会计违规的执法不力

目前对于违反会计法规进行操作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 从而使得会计违规的成本较小, 这容易使得一些人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之下铤而走险进行会计信息造假,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不断发生, 这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1.1.2 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长期以来, 在一些行业的企业业绩评价的过程中, 仅仅重视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 而对于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是否合理, 没有进行科学的评价。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 重视经营的结果是否获得了既定的目标, 和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或者是同行业的一些企业进行比较, 但是这却忽略了是通过哪些程序获得了这种结果。一些企业迫于业绩增长的压力, 为了能够使得会计数据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 不惜通过更改、粉饰会计数据进行造假, 这是目前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1.1.3 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一些业务素质比较差的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的职业判断局限性的原因, 经常会使得会计信息的判断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 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企业的会计信息的质量造成影响。还有一些企业的会计人员因为自身的思想素质比较低, 加上职业道德和法治观念较为淡薄, 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一味地进行会计信息的造假, 这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给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

1.1.4 一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弱化

一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重视会计工作, 仅仅认为销售部门也是企业的重要部门。对于会计工作不够重视, 会计人员配备的不够合理, 会计机构设置的不够科学, 且存在着岗位职责不清的情况。这样容易造成会计工作的混乱, 如交接手续不够规范, 缺少企业应有的内部控制和会计监督的有效机制。会计基础工作的弱化还表现在企业自身的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不够高等, 这些都不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不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 也是导致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1.1.5 一些企业的产权制度不够清晰

一些企业, 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不具体、不清楚的情况也会影响到会计工作的开展。产权不清晰的主要问题会导致企业内部难以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 岗位之间缺少应有的制衡与监督, 这样容易给会计信息的失真造成机会。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受到各方的压力, 使得所提供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1.2 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观原因

1.2.1 会计法规还不够完善

目前虽然《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一些会计法规可以初步地克服无法可依的情况, 但是目前对于会计造假犯法的法治环境还没有健全, 对于企业责任人在会计造假方面的处罚力度还比较轻, 企业会计信息造假违法的成本较低, 这使得一些会计人员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惜触犯法律进行会计信息造假。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对会计信息失真造成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一些费用已经超过了会计核算的范畴, 依据正常情况已经无法入账, 所以就采取了做假账的做法。另外一方面, 现有的会计理论虽然已经比较完善, 但是还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济业务, 即使是会计法律和会计准则也难免会有一些漏洞, 这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1.2.2 一些企业负责人自身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

企业发展的业绩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负责人的利益。一些企业的责任人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之下, 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小集体的不正当经济利益或者个人利益, 指使企业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信息造假。会计人员为了进行自我保护, 不得不屈服自己的领导, 所以很难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而最终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2 应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分析

2.1 在企业中建立明确的监督体系

现代企业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就是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 受托的经营者因为自身的利益和企业的所有者利益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差异, 因此很有可能对会计信息进行造假, 所以作为企业的所有者必然要强化对于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力度。另外, 国家的工商、税务和财政等行政部门不仅仅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同时也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监督者, 各个部门都应当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职责, 切实履行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监督职责, 对监督的结果进行公布, 企业也应当完善自身的内部监督体系, 将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以及国家政府的监督进行有效的结合, 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

2.2 建立明确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依据会计的有关法律规定, 会计不相容的岗位要进行分类, 建立和完善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 严格会计核算的程序, 对会计的相关岗位要明确相关的职责权限;实行会计人员不定期和定期的岗位轮换制度, 对企业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进行完善;将会计不相容的岗位进行分离, 形成相关监督和制约的机制, 从而最大限度的规范各种会计行为, 使得会计资料合法、真实以及完整, 避免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2.3 提升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是提升企业会计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会计人员所从事的是一项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 这需要会计人员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 只有熟练掌握各项专业知识, 熟悉各项会计法律法规, 才能够依据会计准则进行办事, 也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所以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必须要加强学习, 不断地进行知识的更新, 掌握各种会计准则和其他的法律法规, 会计主管部门也应该做好会计人员的各项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另外是提升会计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水平。在履行会计职业职责的过程中遵守法律, 不谋私立, 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职业观念。如果作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较差, 很有可能因为要谋取私利, 而对会计数据进行篡改, 因而会造成各种会计信息失真, 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4 对于制造虚假会计信息的行为要加大打击的力度

在工作中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对会计行为进行约束, 进而有效地推进会计信息的诚信建设。同时注意对会计法律法规进行健全, 做到有法可依, 对各种违法违纪的行为进行惩处, 加大打击会计信息造假的力度。另外要将会计违规行为纳入到民事赔偿之中, 对经济赔偿的责任进行明确。最后要强化对于企业领导和会计管理人员的查处力度, 将所查出的结果通过媒体进行曝光, 从而最大限度地强化社会舆论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作用。

3 结语

总而言之, 要强化对于企业的会计法律法规建设, 健全各种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机制, 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大对于会计信息违法的打击力度, 这对于减少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武晓成.浅谈会计信息失真根源与治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 (35) .

[2]唐东柏.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思考[J].现代会计, 2003 (03) .

[3]李雪, 王凤.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与治理对策[J].农场经济管理, 2008 (04) .

[4]吴娟.谈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J].企业家天地, 2010 (07) .

[5]孟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J].会计师, 2010 (06) .

研究和解决 篇2

夏季云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211300

摘要: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的开放性、广延性、自主性为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了可行性,结合实际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的方法与技巧,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可行性分析。

1.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理论依据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通过知识与经验并存的主体性探究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以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和施瓦布的探究教学思想为重要支撑。应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是: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探究的要求,明确发现的目标或中心,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指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并推测出各种答案,创设特定的问题的解答,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有关资料,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捍卫自己的观点,提出论据和论证,对争论和证明作总结,最后得出共同的结论。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是这样一种过程:学生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发展他们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概念,这是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前提。

1.2.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问题性

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在显现方式上的特点,区别于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更多的不是预定性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组织的,教师不是直接给学生提供素材,而是给学生提出问题或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整个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围绕问题展开的。

1.3.研究性学习课程主体性

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的行为具有明显的包办性,即教师代替学生决定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师的讲解、演示代替了学生的表达与练习。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内容的点拔与研究结果的评价上,在课程的运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可以分离的,学生可以离开教师独立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是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真正主体,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是保证这种课程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②研究方案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自己的思考来确定;③研究过程的进行由学生决定;④合作对象由学生自己选择,自由组合;⑤研究报告由学生自行撰写。

二、结合我校的教育教学及学生实际,研究性学习呈现出三大特色。

2.1.高淳的乡土特色。

如:高淳螃触业的调查研究、高淳方言的研究、高淳老街文化的研究、高淳个体水运业的研究(中华水运第一村)、保圣寺塔及碑林文化的研究等。

2.2.贴近学生生活的特色

如:中小学生压岁钱去向的研究、中学生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学生课外读书研究、中学生与父母矛盾与分析等。

2.3.关爱自然的特色。

如:拯救生命的源泉——关于高淳水质污染的研究

干电池的污染研究、城市垃圾的回收研究等。

一个科学合理的选题确定后,对今后学生由操作兴趣转变为探索兴趣及可持续研究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基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殊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问题能力。

3.1.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心理障碍是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培养方法是:当学生问“问题”时不能轻视,不能嘲笑,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进行合理地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份,要充分肯定,对不合理的成份要用积极的态度进行指正。对问题指正时要尽量让学生相互讨论。

其次要给学生有足够的问“问题”的空间,不能对问题草草了场就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间充分争论,尽量让学生有讨论问题的体验,使他们在讨论中不断修正对问题的看法,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事实上在争论中又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

再次,要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的示范,教师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示范性地题问,再引导学生模仿创造性地提问,学生对同学们自己提出的问题讨论更加激烈,而且兴趣始终不减。

3.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一切的科学态度

一、加强科学史的教育,激发学生兴趣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关系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否定了影响物理学发展的这一错误现象,更重要的他敢于对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信以为真的理论敢于怀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1.联系实际引发质疑

联系实际引发质疑就是通过分析,比较某种观点看法和已知事实现象或新的实验事实是否矛盾,从而提出质疑。例如人类对电子模型建立的逐步完善。

2.逻辑推理产生质疑

揭示观点间的逻辑困难。矛盾是进行质疑的又一途径。伽利略运用科学推理否定了亚里多德的重的物体下落快的错误论断。

3.追因求果进行质疑

鼓励学生要有“钉子”精神,对什么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有循根究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科学精神。甚至可以开展“钉子”比尖的问问题比赛。

4.逆向思考提出质疑

它是通过从相反的方向展开思维,提出问题的一种质疑方法,例如海王星的发现及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就是很好的事例。

3.3.在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提问

观察一般是指研究在自然情境之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各种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的方法。现代的观察借助科学设备使观察时间和空间大为拓展。常见的观察方法有:①顺序观察法;②特征观察法;③对比观察法;④全面观察法;⑤抽样观察法(时间抽样法,场面抽样法,阶段抽样法)观察现象时,要求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的方面全面观察,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引导用不同方法叙述问题。学生在真正深入观察后,将会发现始料未及的许多问题,发现问题后,就会有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欲望,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4.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对学生适时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由于课题的选择是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特长来确定,兴趣浓厚,学习过程中很能彰显学生的个性,又由于它和基础文化课不一样,它没有一个模式,没有同一个标准,因而只要认真研究的同学都会有收获、有成果。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不仅有知识的积累,更有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适时适度评价有利

于激励学生,激发学习的欲望,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去认真对待每一位可爱的同学。

3.5.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浓浓师生情

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考方法。当学生的思维结果正确或有创新时,必须适时表扬与肯定,当学生的思维结果是错误的时候,要能容忍学生,并鼓励大胆再思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了土壤。

研究和解决 篇3

关键词:科学推理能力;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对比研究

要对比研究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我们首先就要了解其概念,就其各方面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再依据探讨对比的结论及问题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下面,我们就从这四个方面着手,对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对比研究。

一、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概念分析

1.科学推理能力的概念分析。所谓科学推理能力就是指依据科学事实,通过一定逻辑思维的应用所做解释并得出结论的能力。其包括假设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类比推理能力和概率推理能力等一系列的推理能力。它不依赖于某个专门的领域,只是个体一般能力的一种。

2.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概念分析。所谓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就是指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它是学生根据所得信息对新问题提出的新解决策略,是物理课程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之一,具有复杂的综合性。

二、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对比及结论

分析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概念之后,我们就要对其进行对比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之间整体相关性的对比研究。要对比研究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整体相关性,我们就要利用统一的百分制分数,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我们发现,科学推理能力和学生的物理成绩即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呈弱相关的关联趋势。

2.科学推理能力的各个维度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对比研究。科学推理的各个维度不仅包括质量和体积的守恒推理,还包括各个比例间的推理。实验证明,不管是质量和体积间的科学守恒推理,还是各个比例间的科学推理,都与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呈现极弱的相关性。

3.控制变量及概率的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对比研究。为探究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关系,我们还通过百分制的方式,探究控制变量推理能力和概率推理能力与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关系,实验都证明它们之间呈现极弱的相关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4.假设、演绎推理和相关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对比研究。和上面几点对比一样,假设推理、演绎推理和相关推理能力与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也是呈极弱的相关性,可以忽略不计。

三、基于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对比结论引发出来的问题思考

通过对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之间的对比研究,我们得出了两者几乎不相关的结论:不管我们怎样强调理解物理理论的推理过程,都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进而引发出目前高校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都不足的窘状。第一,由于“填鸭式”和“满堂灌式”教学理念的形成,以往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的机械记忆和对学生实施的题海战术,不对物理理论进行科学推理的过程进行讲解,造成学生科学推理能力低下的窘状。第二,从事高校物理学习的学生都应具备8年及以上的物理学习时间,都具有丰富的物理理论知识和解决物理习题的能力,但不足以培养学生的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所以学生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也不足。

四、基于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对比结论,对引发问题的应对策略

要改变原有基于两者相关性学习的理论,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探讨其解决策略。

1.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措施。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推理过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其次,要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通过精挑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2.培养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措施。要培养学生物理问题的解决能力,我们就要从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效果考察方式两方面着手,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建立物理模型,逐步分解物理现象,转变死记硬背的知识性考试模式。

3.纠正基于两者相关性错误理论的措施。尽管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但由于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不相关性,所以也不能提高学生的物理问题解决能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以找到更好的方式促进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双重提高。

本文通过对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概念的分析,加强两者之间的对比研究。再根据两者之间的对比结果,分析出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促进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双重提高,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对两者之间管理的探讨,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社会提供双向能力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艾彤.科学推理能力和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对比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2]魏昕,郭玉英,徐燕.中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发展现状研究——以北京市中小学生为样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旧住区停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法 篇4

1 旧居住区“停车难”问题产生的背景

我国居民的日常出行方式经历了以步行为主、以自行车为主的两个阶段, 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 小汽车开始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的各种需求接踵而至。除了崇尚绿色的居住空间外, 对于“行”, 人们也逐渐厌倦公交地铁般毫无舒适度的乘车环境,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曾几何时小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炫耀身份、展现财力的“代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 越来越多经济条件尚可的家庭开始将购置私人小轿车提到日程上来, 由此也增加了汽车这一高档消费品的需求。

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居住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都比较大, 在当初规划设计时, 大多数场所没有深入考虑私人小汽车的停放问题, 有的小区甚至没有规划过停车场。小区内停车设施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如何更好的解决自行车的停放, 对小汽车的停放缺乏超前和系统的规划, 即使对其有所考虑也是对小汽车的发展和人均拥有量估计不足, 停车问题较其他年代修建的居住区更为严重。

2 改善旧居住区“停车难”问题的原则——有机发展

对于旧居住区内深深困扰有车一族的“停车难”现象, 我们需要思考、讨论、建议的并不是要不要拥有私家车、要不要追求这种更为舒适便捷的出行, 而是应该在充分认识到解决旧居住区“停车难”问题的重要意义之后, 研究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解决私家车的出现给社会、给旧亦或是新住宅区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在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 小汽车进入家庭是一种必然, 我们也可以预想在未来的几十年中, 在有限的城市居住空间和交通组织方式的情况下, 如果停车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势必将影响城市的整体环境, 势必会阻碍城市向着更为人居化的目标发展。

“有机发展”, 在此是指在旧居住区中严重缺乏停车位的客观条件下, 通过各种不破坏居住区现有环境的方式而使更多的小汽车有位可停, 进一步改善居住区内“停车难”的现象。

而改善旧居住区“停车难”现象, 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还有很多。无论是对于住区内越来越拥挤的交通空间, 还是越来越多的居民未来的购车意识, 我们都很难在现有的时间、空间下, 迅速改变这种停车环境。我们只能通过“有机发展”的形式, 来逐步改善这种有车无位的难堪局面。例如, 某些小区, 通过减少绿化面积来增加停车位, 用铺设草坪砖来“弥补”丢失的绿化, 这种做法的确可以为多增的少量停车位做些贡献, 但长此以往, 通过这种方式来为小区越来越差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大的噪声买单, 很是得不偿失。

3 解决停车问题有机发展的几种适宜途径

3.1 改建旧住区附近的厂房

在现有旧居住区的附近, 如有一些小的企业需搬迁或是因不景气被迫停产, 政府部门可以将部分厂房改建成为周边小区居民专用的简易停车库, 适当收取费用, 有偿为居民服务。采用停车库停车能极大改善居住区的环境质量, 但在经济上需付出较地面停车和住宅底层停车更大的代价。不仅需要资金筹建车库, 还需雇用管理人员对车库进行有效的管理, 以期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 要注意车库的停车距离是否在合理的住区服务半径之内。如果以步行距离来评判, 停车处距离家门100 m~200 m左右为宜。人们可以在步行回家途中参与社区交往, 有利于提高社区活力。否则由车库至住宅的步行距离过远, 将使车主对使用车库停车产生抵制情绪。

3.2 旧住区内公共建筑首层部分架空

居住区内的公共建筑是为了满足居民日常生活而设, 但是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形式、交通工具等近年来发生很大变化, 部分旧居住区的配套公建其使用要求已经达不到小区居民日常所需, 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有的甚至已经闲置。那么将这部分“留之无用, 弃之可惜”的底层使用功能做个转换, 用来增加旧住区内的停车位, 即是有效的解决居住区停车矛盾的方法。因此, 在对已有的居住区公建在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 征用底层没有完全发挥功用的部分用房, 架空用以停车, 以满足居民日常停车所需。不仅丰富了立面效果, 美化了住区环境, 而且增加了住区内的停车位, 缓解了住区内紧张的停车问题, 可谓一举多得。

3.3 利用旧住区周边企业晚上闲置的停车场

目前, 我国很多旧居住区建在城市的中心区域, 公共配套设施落后, 路面狭窄,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致使小区缺少足够可供开发的城市用地建设停车场, 停放骤然增加的车辆。越来越多的私人轿车晚间在住区内穿梭, 寻找可供停车的空间, 不仅给车主带来了无尽的烦恼, 也影响了居民的安全出行。对旧居住区而言, 仅依靠居住区内部有限的停车位势必不能弥补严重的停车缺口。因此, 如果能结合小区周边晚间闲置的公共建筑、企事业单位的停车场, 收取合理费用, 用于下班后附近居住区居民的私人汽车停放, 那么既能解决这类住区的停车供需矛盾, 适时解决高峰时段私人轿车的停放问题, 也能有效利用城市的每一块土地。

3.4旧住区周边道路分时段路边停车

面对汽车消费不断扩大的必然趋势和其带给城市交通、环境的压力, 我们要积极地引导小汽车交通, 采取各种措施和保证体系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城市的道路空间。在人车混行的交通组织方式中, 路边停放可以解决进入居住区临时性车辆的停放问题路边停放, 是指机动车辆停放在道路路沿附近停车行为的总称一般情况下, 是在规定的道路路沿, 画好停车位的范围之内。路边停车具有充分利用道路空间资源, 满足短时停车之需;对路外停车进行有效补充;占用空间少等优点, 可有效地避免汽车对行人和儿童的安全影响, 把汽车带来的各种污染屏蔽在住宅单元外。根据一些发达国家大城市的经验, 一般路边停车率占总车辆的15%~20%。所以说, 为缓解旧住区内“停车难”问题, 我们要积极开发小区周边的道路, 在旧居住区附近的非主干道和夜间车流量小的道路两侧设置夜间停车泊位, 进行路边停放, 缓解旧居住区内部停车难的问题。

4结语

当前, 小汽车进入居民家庭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必须针对小汽车进入家庭的现实情况, 解决城市旧居住区的停车问题。这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却反映了一个城市的规划发展水平和形象, 只有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充分发挥各方有利条件, 才能很好地缓解或解决小区停车问题。不仅要依具体情况进行细致的调查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采取多种手段综合治理, 还要以人为本, 充分考虑到无车居民和有车居民的各方面利益, 尤其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充分考虑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给旧居住区居民的利弊影响。总之, 改善旧住区的“停车难”问题, 虽然难度很大, 但的确是一件有利于民众、有利于社会和谐的重大举措, 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胡纹, 杨玲.居住区停车配建指标的多因子设计方式[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6 (4) :127-131.

[2]陈燕萍.居住区停车方式的选择[J].建筑学报, 1998 (7) :46-47.

[3]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4]白德懋.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研究和解决 篇5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不断增多,在进行工程管理时,工程造价的预决算审核是对工程进行整体合理管控的必要手段及重要措施,能够在有限的投资下获得最大的收益,基于此,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需要对预决算和结算进行细致、认真、全面的检测及审核,并及时的将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和管理,以确保工程造价的科学有效性,进而最大化的控制工程建设成本。

关键词:建筑项目;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结算;解决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建设工程也在不断增多,基于此,做好预决算和结算审核工作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能够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应用,所以,在现代化的管理运行环境下,工程投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就具体管理实际来看,建筑工程的预算审核是根据施工图来确定工程量的,对具体工程所编制的造价进行管理及审核,以为建筑方进行工程施工及施工合同的签订提供可参考依据,而建筑工程的结算审核则是在决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对具体项目执行中所涉及的情况进行管理和分析。

研究和解决 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问题;策略

生物实验教学在整体生物学科范畴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是形成发展生物科学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因此,广大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阶段中应将自身工作思路、具体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环节以及实践方案有目标的转移至实验教学之上,丰富教学思路,使实验教学更加多样化,充满趣味性,通过引人入胜的实验环节使学生充满了主动参与实验活动的热情,进而真正提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效率,为激励学生形成积极探究、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组织初中生物实验活动的科学重要性

初中生物教学组织丰富的实验学习活动具有极具重要的意义,可以全面提升生物教学整体质量,并激发学生内在的价值潜能。打造高效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可以进一步推进初中生物教学向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并增强初中生内在的创新意识,提升其综合实践技能。通过丰富的生物实验活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将得到进一步锻炼,在不断的小组竞争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如何协同合作,并在积极的合作中实现良性竞争,以全面优化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效果,进而确保整体教学质量的水平。

二、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环节不难看出,其仍旧包含一些不足问题,需要教师积极应对与不断完善。具体来讲,首要问题是,教师仍旧深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因此没能将精力更多的投入到生物实验教学环节之中,使得生物实验教学应有的功能与价值无法全面的激发出来。伴随素质教育、新课改步伐的持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具体内容虽进行了一定调节变化,使得实验教学的比例有所增加,然而教师从根本层面来讲没有真正的转变,教学重点仍旧选定为对生物基础知识的教育学习上,无法重视培养提升学生的生物实验技能水平。另外,初中实验教学阶段中,组织的各项实验活动还欠缺一定的探究性,经常是在学生已知实验结论后方组织验证性实验,没能令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总结具体的结论,这样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究技能极为不利。

三、组织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

新课改背景下,采用开放式教学手段主要是引入充满差异性、体现动态性以及开放化的模式组织生物课堂教学,这样一来可全面激发教育工作者创新思维,积极更新教学思路,跟上新课改的步伐,组织生动丰富的生物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实践教育质量。开放式教学具体来说是将初中生物教学的具体目标、现有资源、课程时间以及空间等各层面进行开放。例如,在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中“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以及湿度”这一课,教师可组织开放的教学课堂,带领学生们来到校外进行观察,也可走进森林公园,使学生们可自由的寻找不同植被进行观察分析,进而全面激发其对大自然的探究观察热情。从此他们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课程,并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

四、激发学生实验兴趣,使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演示性实验、观察性实验或是制作性活动等。开展该类实验活动,教师应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放在首位,唯有如此方能激发去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利于全面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极为有利。新时期,生物教师应全面摒弃单一层面的演示实验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核心主体,使教学课堂真正的回归到学生之中,促进演示性实验教学逐步过度到制作实验等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彻底的参与进来,形成良好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一课中,教师可事先令学生在家中尝试种植花生、玉米等作物,对其生长变化做日常记录并进行细心观察。另外,可要求家长积极与学生配合共同完成这项实验。这样不但可锻炼学生动手观察、实践操作的技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物科学,另外,还可加强学生同家长的配合协作,使得亲子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增进情感。

五、组织丰富课外生物活动,提升教学效率

为全面提升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在完成任务目标的基础上,多为学生布置一些新颖、生动、力所能及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提升学习热情,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课外活动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作业,可扩充学生视野,对教材知识形成良好的补充。例如,在学习观察叶片结构的课程内容后,教师可为学生设置制作植物标本的课外活动,此活动则需要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到大自然采集不同的植物叶片标本。通过查询资料、动手制作等环节,可接触到更加丰富的生物知识,进而提升亲自动手以及制作观察的综合实力,同时可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六、通过边学边实验,巩固学生生物知识以及实践技能

通过边学边实验,可促进讲授知识、演示实验以及分组实验的全面融合,在激励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可使他们掌握的知识更为牢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之中,生物教师可组织学生先完成自主实验,并得出同教材相近的结论。在操作阶段中,通常学生会对酒精为何仅能隔水加热提出疑问,教师则可在实验环节穿插答疑解释,使学生一边做实验一边学习,促进掌握理论知识同实践过程的全面融合,进而真正掌握丰富的生物知识以及科学技能。

七、积极进行实验结果反思,提升学生综合实力

有效的开展生物实验教学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实力。该阶段中,针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各类实验材料的不同,会得出不一样的实验结果。为此,教师应对学生形成合理的引导,促进他们主动反思实验结果。例如,在探究蚯蚓运动方式的课程中,学生们预判的结果是蚯蚓在光滑的玻璃表面会爬行的很慢,相反在硬纸板上蚯蚓会爬的更快,然而最终得出的实验结果却恰恰相反。导致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会带着问题进行研究,充满了浓厚的实验分析兴趣,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研究,积极反思,学生们会意识到,硬纸板外表对蚯蚓体液将形成一定的吸附作用,预判结果同现实结果的出入最关键的因素在于硬纸板。而将这个实验材料换成不具备吸附作用的毛玻璃后,学生通过再次实验分析,将得出同预期结果相同的最终实验结果。通过上述实验过程学生对于结果的反思、分析、再验证,将锻炼形成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课堂教学效率将全面提升。

八、结语

总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教师跟上时代步伐,把握新课改需求,更新教学思路,积极通过开放教学模式,尽可能的组织丰富生动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生物实验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阶段中,应充分肯定学生主体性,使他们通过边学边实验,掌握更强的综合能力,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进,陈士元.对待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要规范更要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2]劉东亚初探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新亮点[J}.考试:教研版,2009

[3]祁小春初中生物实验探究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研),2011

研究和解决 篇7

关键词:音准控制,气息,咬字吐字,情感表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很多声乐爱好者也不再只是听歌,他们开始愿意展现自己的歌喉,表达自己的风采,同时也对身心健康起到一定的作用。面对这些初学声乐的群众爱好者,会遇到一些问题,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准的控制

对于初学声乐者来说,不管接触音乐多少,都应该有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不仅对音乐的音准要有概念,还应学习基础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这样可以培养对音准、节奏的音乐听觉能力,从而熟练掌握识谱的技能,并认知丰富的音乐语汇和表情记号,以用于完成对声乐作品的学唱和理解。在练习时,要进行准确的音阶和模唱训练,也可以在发声时,把音阶上下行“哆、来、咪、发、嗦”融入进去,结合发声方法进行音准的控制。由慢速开始进行训练,这样不仅能训练开口音与闭口音的发声,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控制音准的能力。进入到学习歌曲部分,也要先唱谱子。加强旋律视唱的练习,培养节拍、节奏型的练习,可以提高学习歌曲的效率。注重学习基础的乐理,把单个的音符和表情记号构成的乐谱准确进行分析,才能良好地把握音准处理音与音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强弱、轻重、断连等变化,才会完整地把一首声乐作品表达出来。

二、歌唱中的气息

声音是按照体内的气息震动声带,按照要求的“音高”的高低来调节气息的密度而形成的。听到音不准或音不稳,常常是没有一个稳定的气息作为依托,从而出现偏低或气息过猛而导致偏高的声音。因此,好的气息控制是音准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是歌唱的支持力。呼吸中的一项重要技巧便是控制,它与吸气、换气同等重要。正确的控制气息是吸了气马上就唱,唱时对气流呼出的流量要加以控制,不控制很快就用光了,唱长音时就不够用了。要做到深吸气、慢呼气,即吸气饱满、气沉丹田,腰部出现轻微的有弹性的膨胀感,慢慢地放松胸肋,使气息像细水长流般慢慢呼出,呼得均匀,像打着哈欠唱歌的感觉,以很好地控制气息,使声音流动起来。歌唱时根据作品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有控制地输送气息,是一项技术性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出来的。

三、咬字和吐字

声乐是用语言和旋律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初学者在演唱歌曲时,往往不能准确地咬字和吐字,造成吐字不清。我国语言的单词大都是一字一音一意。一个字音包含着声母、韵母与复合韵母;同韵母的词又有高低抑扬不同的声调,这种字音的声、韵、调的特点,既表现了我国语言自然而又丰富的音乐美,又增加了发音时咬字清晰纯正的难度。字的喉、舌、齿、唇的口型要准。如果咬字不清,吐词含混,听者不明词意曲意;或者语言虽清楚,而语意表现得平淡乏味,仍然不能打动人心。这就需要掌握更多的歌唱技巧,全面掌握咬字、吐字的方法。如字头要准确、清晰、真切;字腹要保持不变;字尾归韵收音要分明、到位等……只有掌握了字音的结合规律,演唱时辩证地处理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作出相应的变化,完整地表现出每个字,才能表现声音的魅力。

四、情感的表达

有许多初学者,尽管自身嗓音条件很好,但唱起歌来声音直白,做不到把声乐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情感的培养与投入。歌唱者在刚刚拿到谱子的时候,往往不太注重作品中所标注的一些元素符号,如呼吸点、装饰音、力度记号、表情术语等。如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第一句的“我爱你”中的“你”字带倚音记号,应唱为“23”音,这首歌有很多倚音,如果都去掉或含糊其词,那么听起来就会感觉平淡无味,更无任何艺术性和美感而言。因此,作为初学演唱者必须细心揣摩这些作品中蕴含的细致性材料,这是获得良好情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要想很好地进行情感处理与表达,平时还应多听多借鉴和模仿,多分析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情绪。也可以用录音机把自己演唱的作品录下来,反复听并细心琢磨,再参照原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提高的部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好情感的处理。

五、结束语

总之,初学声乐者即使有再好的声音条件,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因此,初学声乐者不应急于求成,应坚定信念,克服消极的心理情绪,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练习,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歌唱者。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宁洪梅.在歌唱中如何运用形象思维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J].艺术教育,2010(06).

[3]刘丽丽.浅谈学习声乐应必备的基本素养[J].赤峰学院学报,2011(06).

研究和解决 篇8

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和全局性、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决定了我们要切实加强高校的党建工作,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对培养具备高素质的跨世纪合格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在党建工作上的历史经验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高校, 以人为本就是在学校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为广大师生谋取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为广大师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2、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指针, 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导。

3、坚持党的领导, 实施依法治校:

高等学校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 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经验。

4、坚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建设和谐校园: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基础。

5、化解矛盾, 改进方法, 创先争优:

“创先争优”活动是是在基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并富有成效的一种活动形式, 是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体现, 因此必须形成一种制度坚持下去。

三、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验

问题:

1、党建工作缺少明显特色大多

数学生党支部能够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开展民主生活会,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缺少特色鲜明、标新立异的创新活动。

2、缺少专职学生党建工作者随

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 教师数量的增加与学生数量的增加不成比例, 党建工作量增加, 缺少专职的学生党建工作者。

3、学生党建工作层次不明晰目

前, 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重心多放在学生党员的入党工作上, 对于广大学生和党外积极分子的教育与培养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基础性。

对策:

1、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党建工作体系创立一个以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党建平台, 设立办公室、学习部、宣传部、策划部等职能部门, 从优秀的学生党员中选拔生党小组的组长担任组织和协调工作。

2、转变党建工作观念让优秀的学生党员以管理者、组织者的“特殊主体”身份深入到学生中去, 承担具体的工作, 使他们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客体成为主体, 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桥梁和纽带。

3、建立以现代网络为纽带的学生党员联系机制开发更多的数据信息平台, 如建立专门的学生党建网, 成立党建网络平台工作小组, 指派专门学生干部协助负责党建工作的教师完成信息更新和网络维护等工作。

4、在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培养上

增大投入与支持通过聘任、考核、再聘任的方式保持学生党建工作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考核结果与奖金、补贴、职称和晋升相关联, 通过监督与鼓励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机制, 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工作者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004年。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2005年。

研究和解决 篇9

一、新时期基层社会矛盾的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根据基层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我们可以把基层社会矛盾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民间纠纷性质的公民个人或集体 (群体) 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平等主体之间矛盾。2007年江苏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比2003年增长26.13%。其中, 一审新收刑事案件增长32.58%;一审新收民事案件增长36.94%;一审新收行政案件增长18.04%。在民事案件中, 建设工程合同纠纷、公司纠纷、保险合同纠纷、担保合同纠纷等案件增长迅猛。2007年江苏法院一审新收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件比2003年增长82.26%, 公司纠纷案件增长228.74%, 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增长554.46%, 担保合同纠纷案件增长172.89%, 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增长143.12%。在行政案件中, 资源类、环保类案件增长最为显著。第二类是公民个人或集体同基层政府之间的人民内部矛盾。2007年, 江苏法院一审新收资源类行政案件比2003年增长43.20%, 一审新收环保类行政案件增长91.30%。2008年, 共收到向省政府申请的行政复议案件177件, 比2007年增长10.6%, 依法受理145件, 比上年增长11.5%。177件行政复议申请中, 涉及土地管理71件, 占40.11%, 同比下降5.33%;建设21件, 同比上升23.52%;民政15件, 同比上升25%;劳动和社会保障10件, 同比上升11.11%;公安8件, 同比上升14.28%;水利7件, 质量技术监督6件, 财政金融2件, 其他37件。

从当前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和成因来看, 基层社会矛盾纠纷涉及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多样化的矛盾主体、多领域的利益冲突, 以及体制、机制、政策、法律、观念等多方面的因素。应该说, 现阶段的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及其所呈现的特点, 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密不可分的, 也是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急剧变革与转型的必然产物。

目前以诉讼为主导的矛盾纠纷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社会纠纷方面显然有些力不从心, 我们要树立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新思路———构建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二、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

关于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 学界有两种看法, 一类将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理解为“多方面、多元化、多层次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在此理念基础上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包括诉讼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支持此类观点的主要有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肖扬认为, 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也就是“人民调解与司法裁判良性互动的机制”。与此相对应的另一种理解是将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理解为诉讼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这种理解是以对美国的ADR (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 为研究基础的, 所谓ADR, 意为“解决争议的替代方式”, 或者翻译为“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对ADR比较早进行研究的学者范愉在《当代中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一文中明确地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理解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刘晓芬在《谈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一文中也明确地指出, 所谓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是指对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的、民事诉讼制度以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和机制的总称。

作为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一种创新解决机制, 笔者建议对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内涵应作第一类解释。因为, 一是将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理解为“多方面、多元化、多层次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对于我国当前着力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和谐社会, 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类社会资源互相促进而又互相制衡的经纬交织的公民社会。二是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理解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不能全面理解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是建立在ADR基础之上的, 这很容易造成在构建多元化的矛盾纠纷机制的过程中直接借鉴国外ADR, 而忽略了我国基层社会矛盾的特点, 这不利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三是如果片面地将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诉讼以外的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容易将所谓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和诉讼对立起来, 这样会削弱诉讼的价值和造成民众多诉讼价值的误解。所以, 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应当包括诉讼在内的司法解决方式, 也包括非诉讼解决方式, 既包括官方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 也包括民间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因此, 关于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可以这样理解, 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必须是一个社会中多样的纠纷解决方式以其特定的功能相互协调、共同存在, 所构成的一种满足社会主体多种需求的程序体系和动态调整体系。

三、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路径思考

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应当是一个以诉讼机制为核心和后盾, 以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为依托和基础, 公力救济、社会型救济、自力救济并存的解纷机制。

(一) 完善诉讼制度, 提高司法效率

目前, 我国的诉讼程序相对单一和繁琐, 诉讼程序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笔者建议, 第一, 加强对简易程序的立法规范。使部分属于事实清楚、争议不大、案情简单的纠纷通过简易程序进行化解。第二, 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和繁简程度, 结合当事人的诉求, 可以设置多种可供选择的程序, 实现繁简案件的分流, 这样既可以减轻法院的负担, 也能最大限度地契合当事人的自身利益,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程序都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不能妨碍当事人权利的行使。

(二) 进一步完善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目前, 除仲裁和行政复议外, 绝大多数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都因为没有明确、详细的法律依据, 其操作缺乏规范性。因此, 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加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制化将成为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重点。具体来说, 第一, 明确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权威性。除了仲裁、劳动仲裁和行政复议之外, 民间调解在基层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中占据着很重要的部分。但是, 目前经由民间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由于缺乏法律约束力,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种调解方式的效果。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对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协议的合同效力予以承认。此解释试图加强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约束力。笔者认为, 对调解协议效力的确认应当进一步加强, 当当事人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时, 另一方当事人有权向法院提出申请强制申请执行, 对调解协议有异议的, 可以诉求法院对调解协议的效力进行审查。在此要强调的是, 法院审查的是调解协议的形式, 而不涉及实体部分, 否则各种非诉讼调解机制形同虚设。第二, 大力完善民间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根据矛盾纠纷的种类、性质、数量、以及各种纠纷解决机制自身的优缺点, 完善各种纠纷解决机制, 优化资源配置, 形成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网络格局。例如, 在证券、保险、期货、体育、医疗、建筑等行业设立专业的行业协会调解或者仲裁制度,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在专业方面的优势;对于涉及征地补偿安置、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税收等与行政管理有关的民事争议, 均可以建立相应的行政裁判调解制度等等。

(三) 理顺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关系, 建立科学的衔接机制

非纠纷解决机制与诉讼一样属于程序的范畴, 它们同为社会主体提供程序正义的框架, 其宗旨是为当事人提供一种在公平程序中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纠纷的渠道。现实生活中案件纷繁复杂、千奇百怪, 相应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也要求多样化, 才能针对不同的案件适用不同的纠纷解决方式以提高纠纷解决效率, 这就必然产生了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如何衔接的问题。因此, 怎样处理好诉讼与非诉讼方式的衔接问题成为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 诉讼内外的衔接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第一, 理顺诉讼与非诉讼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关系。诉讼可以不是解决纠纷的第一选择, 但是, 司法作为维护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诉讼是解决矛盾纠纷的最终方式, 也是最权威的方式。因此, 在整个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中, 诉讼应当在整个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在这样的前提下, 应充分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优势, 化解基层社会矛盾, 实现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互动衔接。第二, 明确司法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审查范围。上文笔者曾经提到, 对于民间调解,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时, 另一方当事人有权向法院提出申请强制申请执行, 对调解协议有异议的, 可以诉求法院对调解协议的效力进行审查, 法院审查的是调解协议的形式, 而不涉及实体部分。诉讼机制对非诉讼机制的支持与监督, 应以尊重前端处理结果为基点。因此, 法院在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审查只能是程序上的、形式上的审查。第三, 加大司法ADR的发展。司法ADR是纠纷进入法院后的非审判解决方式, 由于有法院这种公共权力作为解决纠纷的主体, 使司法ADR有别与其他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具有准司法的性质。这种程序简化、便捷的纠纷解决机制成为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相互衔接的重要体现。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原有的诉讼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矛盾纠纷解决方式改革的基本趋势之一就是实行多元化的程序设计和运作, 以适应多层次的法律需求。在不断完善司法体制的同时, 充分发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功能, 构建与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扬.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推动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中国司法.2007, 8.

[2].范愉.非诉讼程序 (ADR) 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

研究和解决 篇10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务工作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电子税务不仅大大提高了政府税收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全社会的完税率。政网合一在降低征税成本、杜绝税源流失、方便企业纳税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税务系统网络包括业务内网、外联网、互联网等(如图1所示)。

税务通过与市委、工商、银行、房产、供电、社保等单位部门的信息交换,在涉税数据交换、涉税数据比对分析、税源监控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传输数据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采用人工拷盘的方式,把数据从一个单位拷贝到另一个单位,如最早的税库银比对,银行按月把相关信息的盘片提供给税务。第二阶段,通过VPN建立了一个专业网,但这个专网仅包含各个单位的个别机器,并没有同税务内网相连接。数据不需要拷贝到对方单位,仅拷贝到VPN中本单位的机器中。由于没有实际的联网,能提供的应用仍然有限。第三阶段,采用外联网的方式,与税务业务内网相连接,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实现更丰富的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当然,由于税务业务内网数据的重要性和特殊型,必然引起多方关注,虽然外联网没有连接到互联网上,仍然产生了诸多新问题。

在税务外联网中,对如何保证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应用服务和信息内容具有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可控性,有如表1所示几个关键问题。

本文结合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共享业务系统,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1 税务外联网基础设置

外联网既要保证信息互通,又要保证信息安全,需要一套完整的技术架构,从物理到逻辑,从存储到网路,全方位的保证来支持,如图2与表2所示。

1.1 物理隔离

物理隔离是指内部网不直接或间接地连接外部网。物理安全的目的是保护路由器、工作站、网络服务器等硬件实体和通信链路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和搭线窃听攻击。只有使内部网和外部网物理隔离,才能真正保证内部信息网络不受来自外部的黑客攻击。此外,物理隔离也为政府内部网划定了明确的安全边界,使得网络的可控性增强,便于内部管理。

物理隔离有以下几种:

(1) 摆渡电子开关

为了保持内外网的物理隔离,数据交换区在与内网连接的时候,必须与外网断开,而与外网连接的时候,必须与内网断开。这里断开是指物理通讯的断开状态,如网线不再连接。

(2) 隔离网闸

隔离网闸基于协议的剥离和重建技术,创建一个这样的环境,内、外网物理断开,但逻辑地相连。网络数据包不仅能从一个网络流向另外一个网络,并且可信网络上的计算机和不可信网络上的计算机从不会有实际的连接。

(3) 物理隔离卡

在每台电脑中通过主板插槽安装物理隔离卡,把一台普通计算机分成两台虚拟计算机。

税务的数据相当重要,而网上攻击手段越来越多。摆渡电子开关相当于原来的手工拷盘方式,也就是手工拷盘的自动化而已,提供了最高的通讯安全。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共享业务系统中,由于数据的批量的特点,采用摆渡电子开关来实现物理隔离,同时限制数据传输的方向,即仅从税务内网流出。对于其他实时要求较高的系统,也可以使用网闸,达到同等的效果。

1.2 逻辑隔离

逻辑隔离主要通过逻辑隔离器实现,逻辑隔离器是一种不同网络间的隔离部件,被隔离的两端仍然存在物理上数据通道连线,但通过技术手段保证被隔离的两端没有数据通道,即逻辑上隔离。一般使用协议转换、数据格式剥离和数据流控制的方法,在两个逻辑隔离区域中传输数据。并且传输的方向是可控状态下的单向,不能在两个网络之间直接进行数据交换。逻辑隔离最常用的方式是使用防火墙。

防火墙从网络协议分层的角度,可以归为以下三类:

(1) 包过滤防火墙;

(2) 基于状态检测技术的防火墙;

(3) 应用层防火墙。

包过滤是在IP层实现的,包过滤根据数据包的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协议类型(TCP包、UDP包、ICMP包)、源端口、目的端口等报头信息及数据包传输方向等信息来判断是否允许数据包通过。包过滤也包括与服务相关的过滤,这是指基于特定的服务进行包过滤,由于绝大多数服务的监听都驻留在特定TCP/UDP端口,因此,为阻断所有进入特定服务的链接,防火墙只需将所有包含特定TCP/UDP目的端口的包丢弃即可。

状态检测防火墙采用了状态检测包过滤的技术,是传统包过滤上的功能扩展。状态检测防火墙在网络层有一个检查引擎截获数据包并抽取出与应用层状态有关的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决定对该连接是接受还是拒绝。这样提供了高度安全的解决方案,同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扩展性。

应用层防火墙是在 TCP/IP 堆栈的“应用层”上运作,使用浏览器时所产生的数据流或是使用 FTP 时的数据流都是属于这一层。应用层防火墙可以拦截进出某应用程序的所有封包,并且封锁其他的封包(通常是直接将封包丢弃)。理论上可以完全阻绝外部的数据流进到受保护的机器里。

在与外部单位连接中,采用防火墙来实现逻辑隔离的方式。这里使用应用层防火墙,有效地防止了内部信息外泄和预防外部攻击。

1.3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IDS按照一定的安全策略,通过软、硬件,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入侵检测可分为实时入侵检测和事后入侵检测两种。实时入侵检测在网络连接过程中进行,系统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模型、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专家知识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对用户当前的操作进行判断,一旦发现入侵迹象立即断开入侵者与主机的连接,并收集证据和实施数据恢复。这个检测过程是不断循环进行的。而事后入侵检测则是由具有网络安全专业知识的网络管理人员来进行的,是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的,不具有实时性,因此防御入侵的能力不如实时入侵检测系统。

1.4 克服单点故障

在外联网架构中,从物理隔离的电子开关,到内部交换机、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防火墙、入侵检测设备,以及网络,电源等,全部采用冗余备份机制,从而杜绝了单点故障。

2 税务外联网应用

平台安全为我们的应用提供了安全的外部条件,但我们对数据的使用,会归结到一个个单个的应用。从应用的角度,我们也需要为数据提供一系列安全措施,从而解决安全问题,如表3所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PKI体系的应用,和数据库加密技术。

我们以政务公开信息共享业务系统为例。数据由税务内网生成,通过物理隔离电子开关,单向流转到外联网前置机;外联网前置机将数据转发到市委的外联网前置机;市委共享的数据,从市委发送到税务外联网,存储在外联网的磁盘中,不进入税务内网;税务内网共享的数据,也存储在税务外联网磁盘中,用于相关应用开发。

2.1 CA加密认证

CA加密认证是PKI的一部分。PKI即“公钥基础设施”,是一种遵循既定标准的密钥管理平台,它能够为所有网络应用提供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密码服务及所必需的密钥和证书管理体系,简单来说,PKI就是利用公钥理论和技术建立的提供安全服务的基础设施。PKI技术是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也是电子商务的关键和基础技术。PKI的基础技术包括加密、数字签名、数据完整性机制、数字信封、双重数字签名等。我们在应用中,采用第3方提供的PKI架构,使用CA证书,来保证数据流的安全。

CA加密中,数据源可以是各种类型的数据,所以采用XML来表示。下面是在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共享业务系统中的一个例子。

CA加密认证对于数据安全主要有2个方面。用对方公钥加密数据,保证了数据的通信安全;用自己的私钥对数据进行签名,可以对数据进行身份认证。尤其是《电子签名法》颁布以来,CA数字签名具有与纸张签名一样的法律效应,是CA加密认证能更好的保证业务的安全。

在系统数据流中,共用到3个CA证书。内网CA证书C1,市委CA证书C2,外联网CA证书C3。数据流有2类:

(1) 上报市委的数据

数据仅采用(C1 C2)证书对。原始数据从内网发布到外网时,先用C2的公钥进行加密,然后用C1的私钥进行签名;发送到外联网前置机后,使用C1的公钥进行验证,如果属于C1的数据,接收,否则转入侵检测流程;然后将数据发送到市委,对方同样使用C1的公钥进行验证,验证通过后,对数据使用自己的证书C2的私钥解密数据。从而保证整个过程中,数据均能确认是谁发出,谁能接收。

(2) 共享应用的数据

这部分数据包括从税务内网发过来的共享数据,也包括从市委前置机发过来的共享数据。这部分数据就要采用(C1 C3)、(C2 C3)2个证书对。

2.2 数据库加密

税务系统可以说是一个数据密集型的单位。外部攻击者,如果攻破网络,就可能获取数据库中的数据;而内部人员,如果有一定权限,更可能有意或无意的获取或破坏数据。因此,对数据库进行加密,以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很有必要。

对数据库数据的加密,有3种级别的加密,分别是OS、DBMS内核层和DBMS外围层。基于OS的加密,无法了解关系型数据的内部数据关系,仅能从文件的角度来加解密,无法适应较大的数据量。DBMS内核层实现加解密,对应用系统影响最小,但需要DBMS开发商的支持,同时,加重数据库服务器负载。DBMS外围层加密,就是在DBMS外做一个数据库加密层,可以在服务器上,也可以在客户机上实现加解密。

政府信息公开信息共享业务系统中,采用DBMS外围层加密方式。

(1) 基于字段的加密。

根据关系型数据库的特点,对关键的字段进行加密。

(2) 密钥存储采用2级加密机制。

用户使用u棒或者加密卡对密钥做加密后存储在数据库表中。这样,只有正确的用户,才能解密得到密钥,然后,使用这个密钥对数据进行存取操作。

(3) 数据存储采用按时间的分区表。

如tjsj_201003,tjsj_201004等。每月采用不同的密钥。同时,数据保留设置期限,仅保留2年的数据,以防止密钥过期。

3 结 语

对于税务外联网,我们首先通过部署基础设置,为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管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通过在具体应用中使用CA加密签名技术和数据库加密技术,实现税务信息利用的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可用性和可控性。

参考文献

[1]斯托林斯.网络安全基础应用与标准[M].白国强,等译.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麦伍德.网络安全实用教程[M].李庆荣,等译.2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王志明,李涛,胡晓勤,等.一种基于Internet的电子政务安全解决方案[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3).

研究和解决 篇11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与接续;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一、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研究背景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新的社会群体。目前每年离家外出务工或经商3个月以上的农民已达1.5亿,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他们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因为身份的特殊性(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居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居民),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长期处于整个城市生活的最底层。因此,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成为目前党和政府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之一。

二、农民工养老保险影响因素分析

1.制度有缺陷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统筹层次低。二是转移办法滞后。三是省际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遇到问题,迁出地省社保机构解决不了,迁入地省社保机构也不管,农民工不知找谁才能解决问题。

2.立法滞后,执法不严

我国现阶段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低“硬度”使维权工作缺乏力度,其存在的不少漏洞和操作性不强,以及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条款等问题,使该部法律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问题上显得软弱无力。对于涉及农民工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问题,大多都是出现了问题或投诉举报才进行检查处罚,主动监督不足。由于我国相关法律立法滞后、行政管理和执法的缺位,导致企业在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等社保费用时,是逃费的多,纳费的少,主动纳费的更是微乎其微。

3.企业不愿参保

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不给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农民工在就业市场上是弱者,只耍能找到一份活干就行,几乎没有可能考虑是否参加养老保险等事项,农民工生存压力大,他们只能考虑当前的生存问题,因而产生部分收入低的农民工愿意企业不参加养老保险而给予一定的补贴,导致许多企业根本不给农民工参加任何社会保险。

4.农民工自身缺乏保障意识

农民工自身方面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认识问题。虽然农民工普遍意识到以后养老是一个存在的问题,但认为自己现在还年轻养老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二是生存压力。目前农民工工资收入一般不足1000元,在西部地区只有600元。三是就业压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劳动力供大于求,农民工为生计满足于有活干,只能放弃养老保险等权力。四是法律意识淡薄。对不签劳动合同,克扣拖欠工资,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侵权行为,往往持克制,忍耐的态度,没有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民工中推行不力的原因之一。

三、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中存在的问题

1.转移接续制度基础日趋良好,但实施效果较差

首先,“城保模式”的转移接续制度较为完备,为转移接续提供转移接续标准。“城保模式”不仅给出了转移接续基金比例、转移接续办事流程,还率先提出了全国转移接续流动的理念,为转移接续机制全国运行提供了参考。其次,“独立模式”为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提供了制度支持。北京市农民工发生流动时,可选择就地封存和转移回村两种处理办法,為其他省市区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提供了参考。

2. 转移接续责任分配界限模糊

一方面,转移接续政策各异,责任的划分缺乏法律保障。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规范其具体操作的法律性文件,现行规定都属于政策规范性文件,各级主体转移接续责任规定不明确。而且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具体操作性文件多数为地方政府在中央指导意见下出台的试行办法,缺乏权威性,只能在所在地起作用,而且这些办法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缺乏长远规划,致使这些各自为政的法规政策根本无法去明确划分各自的责任。另一方面,转移接续的组织管理薄弱,责任模糊。转移接续尚未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现在主要由各级社保机构完成,但其中也有很多相关部门参与,实施过程中这些不同级别和类型的管理机构之间的责权划分模糊,各地区管理经办机构设置也不尽相同,不利于转移接续的顺利实现。

3.现行转移接续政策损害了农民工个人利益

首先,地方利益冲突造成保险金滞留,严重损害农民工个人利益。现行转移接续政策下,农民工只能转移属于个人账户的养老金,统筹账户保留在当地,面对巨大的保费利益吸引,转出地更愿意农民工退保而不转保。其次,苛刻的转移接续辅助制度,也损害了农民工的个人权益。各地现行政策下,虽有相关制度可依,但都设置了转入附加条件,如年龄、工作年限、缴费年限,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转移接续的顺利实施。再次,农民工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统筹范围小,调剂力度小,限制了养老保险的互济性,降低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的能力。

四、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与接续机制对策

1.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

如前所述,在没有一个明确的强制为农民工建立养老保险的法律制度时,一些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并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并制定了适用于本地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办法,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立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没有一个统一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也导致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通道被堵塞。农民工是一个高度流动的群体,要使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永续,就必须使农民工在劳动地点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转移养老保险关系。

2.将农民工养老保险金纳入全国统筹

首先应该提高社会统筹的层次,努力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通过全国范围的统筹,意味着用人单位为员工交纳的那部分养老保险金直接进入国家统筹基金,原来的地方社会统筹基金不再各自孤立存在,而由国家社会保障机构承担起责任,统一调度、使用这部分资金。这样,无论一个地方有多少农民工参保者进入就业并继续参保,也不会给原来意义上的地方的社会统筹基金带来紧张。各个地方政府也就没有必要更没有动力来设置种种的障碍以阻碍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顺利流转。笔者之所以认为要把统筹提高到国家层次,而不是省级,是因为省级层次的统筹依然无法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3.分区分级确定缴费基数和缴费费率

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域,分别确定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和缴费费率。这样将全国划分为若干区域,并且实行“高收入,高负担”,可以方便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与接续,也有利于社会保障部门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权益的核算,更有利于全国的统一。

4.设置统一、高效的转移与接续程序

将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由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权益结算中心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民工实行一人一卡,每个农民工都只能拥有一个社会保险登记号,可以随时在其所在省、县、市进行登记。并以此保险关系为依据,进行缴费、转移与接续等。无论该农民工走到哪里,凭此卡、身份证及有关迁移证明,即可办理转移与接续手续。

参考文献

[1]华迎放、徐红勤.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新情况新问题、上海的实地调研[J].研究探索,2008,(1)

[2]刘传江、程建林.养老保险“便携性损失”与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4)

[3]王英明.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研究[J].沈阳: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2009(1)

[4]陈晓安.建立全国统筹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9(2)

研究和解决 篇12

为了解决图纸坐标和AUTO-CAD2004系统坐标一致性问题,需要在AUTOCAD2004平面图形里重新建立新的地理坐标系统。

1)打开AUTOCAD2004平面图形→在AUTOCAD2004菜单栏中→选择“工具”菜单→新建UCS→三点→点击左键确定(如图1所示)。

2)点击确定后,在AUTOCAD2004命令行中“出现选择新原点<0,0,0>”的命令(如图2所示)。

3)将鼠标指定到新原点A,在此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时新原点时要将CAD命令中对象捕捉命令打开,以保证所选原点的准确性。

4)选择新原点A后,则需要按照图形实际地理坐标确定坐标增方向,如图上为398增方向,右为51增方向,则用鼠标分别向上、向右沿坐标增方向移动,以确定图纸坐标原点。如图3所示。

5)选择“工具”(菜单)中(移动UCS)命令,点击左键确定。如图4所示。

6)点击左键确定后在命令栏中输入A点的图纸坐标的负原点坐标,如选定原心实际坐标为(3986800,514000),则需要在命令栏输入(-3986000,-514000)后,点击回车。如图5所示。

此时坐标系已由AUTOCAD2004平面坐标系统改为地理坐标系统,为方便以后使用,需进行保存。

选择“工具”(菜单)中(命名UCS)命令,如图6所示。

点击左键确定后,则需要进行坐标系统的重命名与保存,如图7所示。

综上所述,经过以上六个步骤,将AUTOCAD2004平面图形里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地理坐标系统,使其与图纸平面坐标一致,从而实现利用计算机进行矿井图纸新增内容的填充。

上一篇:管线布置下一篇:土地管理基础业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