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视频(共4篇)
气象视频 篇1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3G技术指的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在一起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2,3]。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3G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广泛应用将是必然趋势。原来的手机气象信息往往只包含简单的文字信息,它的表达形式比较单调,采用3G技术后,通过建设手机气象信息互联网站,3G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内置的浏览器直接浏览气象信息产品。气象信息产品既包括文字信息,还包括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更丰富,界面更友好,感觉更直观。下面将逐一介绍手机气象视频的设计与实现步骤。
1气象视频流媒体软件的搭建
流媒体软件采用DSS[4],DSS是苹果公司提供的开源跨平台流媒体服务器软件,DSS可以在Linux,Mac OSX 或 Windows 等上面部署。
(1) 从http:
//dss.macosforge.org/downloads/DarwinStreamingSrvr5.5.5-Windows.exe下载DSS for Windows版本,下载后解压,会看到一个Install.bat 的文件,直接运行它就会安装在C:Program FilesDarwin Streaming Server下,并且还会在系统服务里面增加Darwin Streaming Server的服务程序,这个就是DSS的RTSP服务器。
(2) 安装 Perl
解释器。在此可以从http://www.perl.org/get.html 处下载,然后安装。装好Perl 后就可以在CMD下面根据提示创建 WebAdmin的账号和密码。
(3) 打开
http://127.0.0.1:1220/对DSS服务器进行管理配置,在DSS WebAdmin里面修改General Settings -> Media Directory ,将它改为你的Media目录,当然也可以使用默认的,把自已的视频文件放到C:Program FilesDarwin Streaming ServerMovies里面。
(4) 使用QuickTime
或 VLC打开 rtsp://127.0.0.1:554/sample_100kbit.mp4来测试视频(注sample_100kbit.mp4是DSS 5.5.5自带的视频),如果出现视频画面,说明流媒体服务器(DSS)搭建成功。
2气象视频的采集与格式转换
气象视频节目首先经过气象影视人员编辑成MPG[5,6,7]格式的文件,由于文件尺寸比较大,考虑到手机客户端浏览速度和流量的因素,需要把MPG格式改成MP4和3GP两种格式。MP4格式主要供给iPhone手机使用;3GP主要提供给诺基亚等其他品牌的手机使用。转换软件用免费的FormatFactory,该软件支持命令行方式:
FormatFactory "All to MP4" "Low quality and size" " jm1.mpg"
为了能够让用户访问,还需要用mp4box软件把MP4和3GP文件进行流化,该软件也支持命令行的方式:
mp4box jm1.mp4 -hint
3气象网站的搭建
网站采用Tomcat建立HTTP服务,用JSP编写脚本程序[8,9,10]。网站的主要内容有气象视频、天气资讯、灾害预警、气象科普4个栏目。气象视频包括第一时间、专家访谈、天气新闻、天气预报、气象之声、谈天说地6个频道。3G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内置的浏览器直接浏览所有气象信息产品,2G用户可以访问除了气象视频以外的资料。
4结语
利用DSS流媒体软件建立的气象视频网站,拓展了气象服务领域,在社会和经济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九营.3G时代的气象科技服务思考[J].气象软科学,2009(3):96-98.
[2]谢辉.3G技术及其在电信领域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0(1):53-55.
[3]王蓓,王凡,罗建平.基于3G网的气象应急指挥车通信系统设计方案[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04):66-68.
[4]张延龙,庄玲玲.3G气象服务平台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0,34(24):43-44.
[5]常富玉.MICAPS中图形资料的编辑和保存[J].辽宁气象,1998(2):102-104.
[6]刘爱容.气象信息共享平台的开发技巧[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Z1):201-202.
[7]赵猛.第三代无线通信系统接入安全机制[J].信息网络安全,2010(2):105-107.
[8]王夕宁.JSP通用模块及典型系统开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9]陆凌牛.HTML5与CSS权威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10]张桂元,贾燕枫.征服AJAX[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气象视频 篇2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气候变化极端事件如干旱、热浪、洪涝、寒潮等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且发生频次和严重程度呈明显上升趋势, 气象灾害对武汉市的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能源和公共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等构成严重威胁。
视频会商系统是气象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整个气象业务体系提供可视化交互服务功能。目前, 视频会商系统已成为国家、省、市三级气象部门开展气象预报服务的重要平台, 在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这种先进的多媒体视讯手段, 天气预报专家们可开展各类实时预报会商, 可看到各地实时图像和气象数据, 上级可加强对下级的业务指导, 也可促进上、下交互协作, 有助于提高天气预报服务水平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此外, 视频会商系统也可作为日常行政会议、紧急工作部署、业务培训、技术交流等的重要工具。
2 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原则
随着IT技术特别是H.264视频编解码技术的发展, 高清视频已经成为新一代视频会议系统的一个标志性指标。视频会商系统设计应具有超前意识和较高的科技含量, 考虑到今后的扩容、安全及可靠性, 且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在武汉市气象视频会商系统的建设中, 满足以下原则。
1) 先进性:系统建设遵循国际、国家标准和国内通信行业的规范要求;技术上符合视频通信行业发展趋势;产品选型确保采用当前成熟技术, 确保技术不落伍。
2) 开放性:系统建设符合H.323和H.320标准协议;采用标准视音频编解码协议和开放式标准设计, 同时在设备选型上兼容标准的视讯系统和设备, 确保与任何其他厂家产品有效互通。
3) 可靠性:系统建设必须具备安全性, 软件系统不易感染病毒, 硬件系统不过分依赖对工作环境, 同时要求系统设备安装使用简单, 能够全时间段无人值守稳定工作。
4) 经济性:性价比和经济性是武汉市气象局天气会商系统综合平衡的要求, 建设中既要选择现金技术先进设备, 又要考虑到“够用就好”, 选择最经济最有效的建设方式, 尽量使得性价比在达到最优。
5) 业务兼容:除了基本视频会商功能之外, 该系统还需要根据武汉市气象局现有气象业务服务环境, 能够支持附加业务和功能扩展, 有效兼容, 适应武汉市气象局其他不同业务建设和使用需求。
3 武汉市气象视频会商系统建设
武汉市气象局2010年已建成省—市气象高清视频会商终端, 根据湖北省气象局要求开展省—市之间天气会商, 但是武汉市辖各区气象局无法参与全省或全市天气会商。
武汉市气象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的建设, 实现了省—市—区的天气会商与会议培训, 同时实现了武汉市气象局到武汉市应急办、市水务局的业务会商与工作交流。
3.1 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的结构
武汉市气象视频会商系统主要由MCU、会议控制平台、视频终端、音视频控制矩阵以及网络支撑系统组成。武汉市气象视频会商系统包括:1个市级高清视频会商系统控制中心, 1个市级会场 (控制中心) , 7个区级高清视频终端, 扩展建设延伸到武汉市政府应急办、武汉市水务局等部门。
武汉市气象视频会商系统建成市、区二级模式, 市局MCU对区局及有关单位视频终端进行管理, 召开市、区气象视频会商, 同时通过终端背靠背方式将省、市会商信息转发到各区气象局终端。该系统满足1080P30帧分辨率双向传输, 不仅主流视频源收发协议一致, 辅流协议也达到1080P30帧分辨率的要求。武汉市气象高清视频会商系统整体结构如图1。
3.2 视频会商控制中心
在武汉市气象局建立视频会商MCU和视频会商接入控制平台服务器, 用于终端接入管理和会商会议召集控制, 提供接入点音视频控制、状态监视、网络状况和设备状态监控等信息, 并对监测信息统一规划和集中管理。
高清视频会商系统控制中心依靠现有气象广域网将各区视频终端接入到市局MCU。
武汉市气象视频会商系统控制中心位于市气象台, 其结构如图2。
3.3 视频终端
在市局主会场和东西湖、蔡甸、黄陂、新洲、汉南、江夏6个区气象局配置高清视频终端设备, 通过点对点或多点的形式展示视频会议效果。各区气象局会场能同步收听收看省局或市局声音和图像, 市局主会场可任意选择观看区局音视频内容。
根据防灾减灾应急气象服务需求, 分别在武汉市政府应急办和武汉市水务局等相关单位建设了视频会商终端, 通过武汉市政府政务专网接入市气象局气象视频会商系统, 根据需要开展天气、水文、防汛会商以及应急服务调度。今后根据工作需要逐步接入武汉市环保、国土规划、园林林业等相关单位, 开展应急会商。
武汉市气象视频会商终端连接示意图如图3。
3.4 传输网络
武汉市—区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网络环境主要基于现有气象业务广域网络, 根据高清会商系统对网络传输时延、抖动敏感的特征, 区级高清会商视频终端网络接入应当尽量靠近广域网路由器, 以减少视频数据传输跳数, 简化传输路径, 从而降低网络传输时延。
4 武汉市气象视频会商系统关键技术
4.1 超强纠错技术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采用厂商研发的超强纠错2.0技术, 应用这一先进技术, 在武汉市气象局现有广域网基础上保证Qo S, 允许5%的网络丢包率视频会议流畅进行。
从武汉市高清视频会商系统运行半年多来看, 超强纠错技术让确保了Qos, 5%以下的网络丢包率, 图像基本正常, 几乎察觉不到;10%网络丢包率, 图像可接受, 图像有轻微卡顿;20%网络丢包率, 图像传输质量较差, 但是语音传输尚好, 可继续召开语音会议。
4.2 断线恢复技术
武汉市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采用了断线恢复技术。因为种种原因, 网络传输中断也会偶尔发生, 断线恢复技术确保在30秒内只要网络传输恢复正常, 天气视频会商或其他视频会议能够立即恢复继续进行。当然, 如果断线时间过长, 超过了30秒, 终端联系不上MCU, 将退出当前会议。当网络传输恢复正常后, 需要通过重新呼叫终端继续参加会议。
除了网络传输引起的断线之外, 因为设备异常或者断电等特殊情况也会造成会议中断, 当设备故障恢复或者供电恢复后, 不论是终端原因还是MCU原因, 会议均会自动恢复, 继续进行。
4.3 智能调速技术
武汉市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采用了智能调速技术, 应用这一技术, 在视频会议过程中, 相应的系统服务模块会实时统计当前网络传输和音视频传输的丢包情况, 当监测到丢包率大于此前根据网络情况和视频会商业务需求的设定条件时, 视频会商系统会立即启动相应的智能调速策略, 依据其策略方式进行调速, 确保在不稳定网络情况和少量丢包率的情况下达到最佳效果。此外, 只能调速技术也能自动侦测当前视频会商系统占用的网络带宽变化情况, 系统服务模块在后台自动选择最佳图像分辨率, 确保现有视频会议良好的视音频质量。
4.4 丢包重传技术
武汉市高清视频会议系统采用丢包重传技术, 其原理是使用确认和超时应答机制, 确保在不可靠网络和其他服务的基础上实现可靠的音视频的信息传输。发送方实时发送信息帧, 如果发送方在发送后一段时间后, 仍然没有及时收到确认帧, 发送方会认为有丢包发生, 于是会重新发送相关的音视频信息, 直到收到确认帧, 这样能够确保视频会议的高流畅性。
5 武汉市气象视频会商系统的应用
5.1 应用场合
武汉市气象视频会商系统主要应用于四个方面:
1) 省—市—区天气预报会商。武汉市气象会商系统终端背靠背方式将省—市 (或省局转发中国局) 会商信号通过MCU转发到各区气象局终端, 或是单独召开市—区气象会商, 加强上级预报指导。
2) 气象部门工作会议。视频会议系统相对于传统的电话、邮件等传输方式, 有着及时便捷的明显优势, 高清效果也能更准确更详尽地传达各种会议精神。
3) 远程视频培训。随着武汉市气象局的不断发展, 相关的新业务逐渐增加与扩展, 业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业务培训的频次和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培训方式费时费力, 高清视频会商系统恰恰能够满足当前的武汉市的业务培训需求, 且能大大降低培训成本。
4) 跨部门业务会商与工作交流。武汉市气象局气象视频会商系统不仅仅能实现气象部门内部天气会商, 同时可以实现与武汉市政府应急办和市水务局开展会商与工作交流。今后根据工作需要, 武汉市气象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终端将逐步接入武汉市环保、国土规划、园林林业等相关部门, 实现更多领域更大范围的业务应用。
5.2 会议控制
视频会议管理平台通常安装在机房, 通过机房的不间断电源供电, 配置好后, 无需对硬件进行操作, 平时召开会议都是通过WEB远程登录会控管理平台远程操作。
会控主要包括建会或预约会议, 会议特效控制、广播、终端控制等, 所有功能通过会控平台SMC来实现。会控平台根据视频会商要求提前配置相应会议模板。
6 结语
武汉市高清视频会商系统的建设, 实现了省—市—区气象数据和音视频交换, 加强了业务人员的上下沟通交流, 有助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同时, 视频会商系统作为日常行政会议、工作部署、业务培训、技术交流的重要工具, 降低了行政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
武汉市气象局利用气象视频会商系统在加强跨部门合作中进行了探索, 实现了与武汉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业务会商与工作交流, 今后将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应用, 这将进一步推动武汉市气象局信息化建设水平, 进一步提升气象业务服务与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孟春, 胡永亮, 马奇蔚.气象视频会商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1 (6) .
[2]刘燕, 郭文远, 刘勤娣, 等.视频会商系统的技术保障[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0 (6) .
[3]张明德, 王永东.视频会议系统原理与应用[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3 (7) .
[4]赖焕雄.基于政务网构建省-市-县远程可视会议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7 (9) .
[5]柏枫.市级气象多媒体视频会商系统建设[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1 (4) .
气象视频 篇3
视频会议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方的个人或群体,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体设备,将声音、影像及文件资料互传,进行即时互动的沟通,以实现会议目的的系统设备[1]。视频会议技术涉及音视频采集处理技术,卫星、光缆、微波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网络技术等[2]。视频会议系统可分为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和软件视频会议系统[3]。硬件视频会议系统一般基于H.320或H.323协议,采用多点控制单元(Multipoint Control Unit,MCU)调度管理会议,硬件架构主要包括视频终端、MCU、网闸、网关等组件。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的原理与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其MCU和视频终端都是利用计算机与服务器结合的软件来实现。
视频会议系统在气象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中国气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气象部门每天都有大量的图文数据需要进行交互以协同工作,基于视频会议技术的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在气象业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气象业务实时性和准确性的提高提供了基础保障。随着视频会议技术的快速发展,视频会议已成为天气会商最有效的形式之一。
现有的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主要为多点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可以为全国各省(市、区)、计划单列市的会议室型会场和会商室提供高稳定性的音视频和计算机信号通信服务。然而,硬件视频会议系统需要各会场建立专门的会商室,与会者必须到这个安装有硬件视频会议终端的会商室开会。这种应用方式给天气预报员的使用带来了不便,不利于天气预报员的及时交流。另外,硬件视频会商系统的数据共享功能有限,难于满足天气预报员对大量图文数据进行交互处理的需求。
随着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软件视频会议系统逐渐成熟,可为更多的个人用户提供便捷的视频交流平台。并且,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具有多种数据共享方式,如程序共享、电子白板、协同浏览、演讲稿同步、文字讨论等。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可作为硬件视频会商系统的有效补充和扩展,为各地的天气预报员提供更加灵活、自主的视频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天气会商的效率。今后,各种视频会议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融合应用将朝着个人桌面化、管理自主化、应用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1 视频会议系统
对于视频会议系统,如果终端采用软件形式,一般称之为软件视频会议,反之则称为硬件视频会议[3]。一般来说,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采用专用的音、视频设备,声音和图像效果好,稳定性高,且可以提供服务质量保证[4,5]。软件视频会议系统采用PC+Internet模式,除了传送图像和声音外,与会人员还可共享电子文档,对文档内容进行讨论和修改[6]。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的性能受到计算机CPU性能和网络带宽的影响,与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相比,音视频的稳定性较差,难以满足大型专业会议要求,一般面向低端小型会议、个人用户。但是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灵活的数据操作能力远远优于硬件视频会议系统[4,5]。表1详细比较了软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的功能和性能[1,3]。
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和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各有优缺点,适应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软件的视频会议系统由于其廉价和灵活的优势,得到了飞速发展[7]。另外,软件视频会议可以实现与硬件视频会议的互连互通,融合发挥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和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的优点。文献[8]提出了一种结合两者优点的第三代视频会议系统,该视频会议系统基于软交换架构,软件为主、硬件为辅,采用H.323(V4)协议,面向专业的大型视频会议,兼顾小型会议和桌面个人用户,无缝兼容传统的硬件视频会议系统。
在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中,软件视频会议系统也将作为硬件视频会商系统的有效补充和扩展,与硬件视频会商系统融合,为各地天气预报员提供更加灵活、自主、多样的视频交流平台,以进一步提高天气会商的效率。
2 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发展及现状介绍
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是视频会议技术在国内较早的大型应用,其整体格局为国家级、省级两级结构。2000年9月中国气象局即批复正式立项;2002年4月开始工程建设;2003年7月业务运行;2005年8月,全国31个省市区的建设任务完成并全面开通;2006年至2007年,又新增完成了4个计划单列市(大连,青岛,深圳,宁波)的建设任务。
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以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主站为国家级主控中心,承担着中央气象台、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等10余个国家局分会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4个计划单列市气象台间的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及电视会议的直播任务。经过多年的实际业务应用,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的主控中心和省级电视会商系统在原有系统建设的基础上,规模不断扩充、功能逐步完善,为各类日常天气会商、应急天气会商联线、电视会议、培训等多种业务提供了日益丰富的视频服务,在气象业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1 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的国家级主控中心
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初期业务运行主要采用卫星通信方式。随着全国地面宽带网络的建设和开通,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国家级主控中心MCU开始启用,省级会场逐渐过渡到可采用地面宽带网线路和卫星链路两种通信方式入会。通过地面方式接入的分会场由MCU集中进行控制,通过卫星方式接入的分会场通过卫星网管系统进行控制,两部分会场汇集于主控中心进行统一导播和调度。在全国气象宽带网全面开通后,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国家级主控中心采用MCU对全国各会场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大大提高了系统管理效能,会议调度更加方便。
随着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的业务化应用,其功能和规模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展。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国家级主控中心从建设初期仅能提供单路视频,提升为提供双流(1路主视频+1路计算机VGA信号)的能力。早期,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的MCU不支持双流,故采用了VGA信号转换设备,将发言会场的计算机VGA信号转为视频信号进行广播,清晰度较低。之后,为了解决计算机VGA信号清晰度低的问题,主控中心采用了能够支持Tandberg视频终端双流的MCU作为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的主用MCU。此MCU可为各参会会场提供1路主视频信号和1路计算机VGA信号(计算机VGA信号的分辨率可达1 024×768),并通过局大院内光纤网络为北京局和国家局各主会场提供计算机VGA信号的无损传输,使电视会商系统的计算机VGA信号显示效果有了很大改善。
目前已建成的国家级主控中心主要为硬件视频系统,包括核心处理子系统、监控子系统、视频分配切换子系统、音频分配切换子系统、辅助子系统,以及与国家级会场和省级会场的连接,如图1所示。
2.2 省局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
在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建设的同时,部分省也已经开始基于省内宽带网络,建设省内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
到目前为止,全国各省均建成有省内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省内会商系统大多已遍布省、地、县,规模都在10个点以上,有些省的系统规模达80多个点,涉及到MCU的二级至三级级联。除个别省的电视会商系统不支持双流或采用T.120数据会议以外,其他省级系统均具有提供分辨率达1 024×768的H.239双流功能。此外,部分省局已建设省内的软件视频会商系统,提供省局及地市县用户从桌面软件系统登录参加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的功能。
各省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建设情况如图2所示。
2.3 系统应用效益
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利用视频通信和远程协作两大功能,实现了跨地区的多方会商,不仅可用于日常的气象预报协商,还可实现对紧急天气状况的快速分析,大大提高了气象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日常气象部门的全国会议也可通过此系统召开,节约了各项会议经费支出。
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边建设边发挥效益。2002年4月3日,北京市气象局的电视会商系统安装完毕,中国气象局利用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召开气象部门的全国计财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首次将北京市局分会场的图像传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的主控中心,并广播到全国各分会场。2003年7月,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正式投入业务运行,承担着中央气象台与各省市气象台间每天的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和各类全国性或区域性电视会议及远程培训等任务。从最初仅为少量远程会商、会议和培训提供服务,到现在,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已成为气象系统预报会商、行政会议、技术交流和应急指挥等项工作必不可少的视频交互平台,尤其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广州亚运会、南方低温雨雪、干旱等重大事件的气象会商保障中作用显著。几年以来的工作证明,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在气象业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 视频会议技术在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的应用前景分析
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整体格局为国家级、省级两级结构,国家级主控中心负责整个电视会商系统的日常业务运行和服务保障工作,全部会议均由主控中心技术人员负责在MCU上召集,并全程进行会议控制。这种会议管理集中控制的模式可很好地保证会议效果和秩序,但降低了会议的灵活性,参会者自主互动交流的机会也大为缩减。例如,在日常天气会商或会议中,为保证会议的有序进行和会议效果,与会者必须依照会议主持人安排的顺序进行发言,主控中心仅开启主会场和发言会场声音,如果未安排的分会场希望发言,则要电话联系主控中心或会议主持人,由主控中心的技术人员将其声音打开之后才可以发言,这种会议模式影响了参会者相互交流的自主性。而在天气预报交流中,与会的天气预报员往往需要自由讨论,可能会需要随时发言。另外,天气预会商、天气预报人员之间进行的小范围技术讨论等需要在日常办公室进行更方便即时的交流,需要更丰富的数据互操作功能来处理大量的天气数据。而目前的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是基于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结构的,要求参会会场设在会商室、会议室等固定地点,若预报人员需要视频交流,必须要到有电视会商系统的会商场所,而且需要电视会商系统的技术人员开启会商系统,进行会商服务保障,给使用者带来很多不便。
从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应用整体来看,目前的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可以保证全国性的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和电视会议稳定有序地召开,但是系统缺乏天气预报员间的自主讨论交流功能。而软件视频会议系统以其特有的灵活性,必将成为现有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的有利补充。
3.1 个人桌面化
相比硬件视频会议系统而言,基于PC的纯软件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在应用方面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交互性。根据实际气象业务的需求,在现有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上,笔者定制开发了适合气象业务应用的软件、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如图3所示。该系统的硬件视频会议部分用来召开全国性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和电视会议,软件桌面视频会议部分主要面向的服务对象是天气预报员,将为更多的预报人员在各自办公场所提供自主会商交流的平台。通过气象宽带网或互联网,预报员可以方便地利用软件音视频终端参与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召开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并且,利用软件桌面视频会议终端的音视频交互及数据协作功能,各地预报员之间可随时随地进行视频交流和数据协同处理。软件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弥补了原来硬件视频会议系统会场形式相对固定、交互性差的弱点,是视频通信在气象业务应用中的有效扩充。
3.2 管理自主化
目前,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应用模式是集中控制管理,系统缺乏灵活自主性,在保障会议效果的同时却降低了系统应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经过7年多的实际气象业务应用,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召开的各类会商、培训、技术交流的数量逐年增加,系统使用日趋繁忙,而由主控中心进行会议集中控制管理的模式难于满足日益增长的会议需求。例如汛期或重大天气过程期间,受到天气过程影响的多个省市之间频繁需要进行临时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同时中央气象台等单位也需要经常参与这些会商。这类临时天气预报电视会商一般仅有少数省市参会,更适合由主持省市进行会议的自主调度和控制管理。如果能在现有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内提供一套可由各省、计划单列市气象部门使用的会议预约及控制系统,则多个省市气象局之间需要进行临时会商时,各相关省市就可以自主通过会议预约系统完成会议预约,由会议预约系统完成会议的按时调度,并由会议组织者(相关省、市)对会议进行全程的管理,从而既方便了各省市的使用又减少了控制中心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根据实际应用中不同的业务需求,为了更加灵活地管理召开小范围内的视频会议,笔者开发了自主会商系统平台(其系统结构如图4所示),将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主控中心的MCU操作权限适当下放给各省市的气象部门,由参加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的主持单位自行发起会议。各相关省市气象部门的会议申请单位通过Web方式登陆到主控中心的MCU管理界面,使用相应预定义的会议模板,召开小范围的天气预报电视会商并进行全程管理。在自主会商系统平台下,会议的申请单位通过网上预约提交会议申请,系统将自动完成会议预约、确认会议安排、会议调度等过程。这种自主会商的应用模式将促进各类小范围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的应用,大大提高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的使用效能。
3.3 应用多元化
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每年的使用时间、使用频次逐年增加,服务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包括全国会商、区域会商、流域会商、省内会商/会议,服务内容涉及每天的早间天气会商、气候会商、灾情会商、重大天气过程会商、应急现场连线、临时会商、汛期动员会、预报技术交流会、学习报告会等多种类别。对于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而言,其功能已不仅限于为天气预报会商提供服务,在应急指挥、气象防灾减灾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面对各类突发天气事件和重要社会活动时,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承担着应急视频通信服务保障的重要任务。
与视频会议相关的新技术的引入将为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带来新的应用,如与3G业务、办公系统融合,为更大范围的个人用户提供视频服务,将成为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业务应用新的增长点。此外,随着视频通信技术的发展,视讯相关产品编解码能力不断提升,视频会议系统将由标清系统向高清系统发展,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也将会进行系统的升级。
综上所述,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将不断深化和普及,系统的功能结构和规模将不断丰富和扩展,系统的应用模式将更加多样化。
4 小结
基于视频会议技术的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已在气象业务系统中连续运行了7年多,在天气预报会商、行政会议、技术交流、应急指挥、重大事件的气象会商保障等多种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比较了软件视频会议系统和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的功能,介绍了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的现状,分析了视频会议技术在天气会商系统中的应用前景,指出软件视频会议系统的应用将成为现有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的有效补充,并定制开发了适用于气象业务的软件桌面视频会议系统和自主会商系统平台。今后,视频会议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将朝着个人桌面化、管理自主化、应用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摘要:基于视频会议技术的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在气象业务系统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比较了软硬件视频会议技术的不同,介绍了应用于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的视频会议技术的现状,并重点分析了视频会议技术在天气会商系统中的应用前景,指出软件视频会商系统的应用将成为现有硬件视频会商系统的有利补充,视频会议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将朝着个人桌面化、管理自主化、应用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视频会议,全国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系统,硬件视频会议系统,软件视频会议系统
参考文献
[1]视频会议系统[EB/OL].[2010-08-20].http://baike.baidu.com/view/76531.htm.%202010.
[2]樊稚洋.浅谈视频会议系统的质量评价方法[J].电视技术,2010,34(3):99-100.
[3]视高科技.软、硬件视频会议比较[EB/OL].[2010-08-20].http://www.seegle.com/news_details_249.htm.
[4]杨高波,韩龙.视频会议系统综述[J].电视技术,2004,28(9):60-63.
[5]仲元昌,林永,蔡增增,等.视频会议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J].电视技术,2010,34(6):93-96.
[6]张兵,陈云志.基于通用桌面视频会议系统方案的研究和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28(9):2089-2091.
[7]肖强,申瑞民.天地互连视频会议系统视音频传输模块[J].计算机工程,2005,31(2):191-192.
气象视频 篇4
关键词:气象,视频会议系统,应用,发展
西藏地广人稀、幅员辽阔、交通不便, 气象条件复杂多变, 借助现代化的通讯网络系统, 开展气象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实现远程视频会议、会商、培训、设备维护等工作, 将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节约经济成本, 为我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多角度支撑。2008年6月我区气象专用宽带通讯网顺利建成, 为在全区范围内建设气象视频会议 (会商) 系统提供了基本的通讯网络保障。在中国气象局的高度重视下, 2008年6月至10月期间,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建设完成以自治区局为主会场、覆盖全区七个地市共十个分会场的气象视频会商系统, 并于2008年11月正式投入试运行。本文对已建成的我区气象视频会议 (会商) 系统建设及使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并对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
1 视频会议系统简介
1.1 视频会议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又称电视会议系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地方的个人或群体, 通过传输线路及多媒体设备, 将声音、影像及文件资料互传, 实现即时且互动的沟通, 以实现会议目的的系统设备。
1.2 视频会议系统从技术上主要分为基于硬件和软件两种系统
1.2.1 硬件视频会议系统
使用专用的设备来实现视频会议, 系统造价较高, 使用简单, 维护方便, 视频的质量非常好, 对网络要求高, 需要专线来保证。会议产品由视频终端、MCU (多点控制器, 是整个会议系统的“心脏”, 它为用户提供群组会议、多组会议的连接服务) 、网络平台通讯系统、管理工具和配件等组成。
1.2.2 基于软件的视频会议系统
完全使用软件来完成硬件的功能, 借助高性能的计算机实现硬件解码功能。特点是充分利用已有的计算机设备, 总体造价较低。基于软件的视频会议系统的原理与硬件视频会议系统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其MCU和终端都是利用高性能的PC机与服务器结合的软件来实现, 视频编码大部分采用MPEG-4标准。另外, 由于软件视频会议完全是依赖于PC, 因此在数据共享和应用方面比硬件视频会议灵活方便。
2 我区气象视频会议系统建设
2.1 系统的选择
该系统遵循国际标准, 在设备选型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并与全国气象部门视频会议系统相兼容, 在技术标准的应用上以ITU-TH.323为主, 在局域网视音频会议延伸中建立多媒体的视音频传输。
2.2 网络需求分析
视频会议要求实时的双向多点传输, 它需要高宽带的连接, 对网络资源的占有较大, 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 必须对现有网络进行合理的规划及管理。
我区已建成的气象宽带网是利用电信SDH传输网络构建的区内宽带广域网。涉及一个省级节点, 6个地市级节点和26个县级节点。线路全部为2MSDH专线。网络结构采用分级的星型结构, 各层节点与上一级节点都是单线点对点连接, 采用静态路由。网络访问、通信只在垂直方向被允许。当区局主会场与10个分会场通过中心MCU召开多点会议时, 通常召开768Kbps的会议, 采用交互式组播方式召开768Kbps会议, 所以网络只占用768Kbps的带宽。
2.3 视频会议系统结构
主会场一个, 设在区气象局预警楼二楼学术厅。分会场十个, 分别设在七个地 (市) 气象局、区气象台、区气象培训中心、区人影中心, 并实现了与中国气象局已建的全国电视天气预报视频会议系统的连接。总控制室设在区气象局预警楼四楼信息中心机房。具体如下。
(1) 以自治区气象局作为中心节点, 在中心节点设置一台电视会议系统核心设备多点控制器——MCU, 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 监控二楼主会场以及各个分会场画面。 (2) 在二楼主会议室 (学术厅) 、7个地 (市) 局分别配备一台视频终端。 (3) 在四楼气象台会商室配备一台视频终端, 与中国气象局省级视频会议设备进行连接, 将中国气象局视频会议内容传送到区局视频会议系统中。 (4) 系统共配置1台12口MCU和11套视频会议终端。见图1。
2.4 系统特点
系统设备具有先进技术、主流厂家、主流产品、性价比高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多点控制系统MCU选用以色列生产的RADVISION产品, 为目前市场主流产品,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容性、扩展性强, 可以融合各种子系统, 如多点处理单元、监控网关、桌面视频网关、录播网关、PSTN/ISDN网关、3G视频网关、IP电话网关。
视频终端设备选用挪威生产的TANDBERG, 该品牌为视频会议产品的高端产品。
2.5 系统功能
系统可实现点对点会议、多点会议、会商会议、多个多点视频会议、远程指挥调度会议、远程培训、研讨会议、下属机构、单位终端可自行发起会议等多功能、多模式的各种会议, 并可实现双流传输功能。
2.6 系统运行状况
系统于2008年11月投入试运行以来, 系统运行稳定, 无论是在天气会商还是会议中, 画面传输稳定、声音流畅、操作方便。
系统应用效果明显, 设计时的会商与会议功能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特别是在现在已形成为日常性常规会议的区-地两级天气预报会商会议中, 使用频率较高, 为指导各地级气象局开展灾害天气预报、防御、决策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2.7 系统发挥的效益
2.7.1 进一步提升了我区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
利用气象宽带网, 建立基于网络的数据信息、视频、音频信息传输系统, 是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该系统的建成大大缩小了我区气象通信建设与内地省市的差距。
2.7.2 经济效益明显
我区地域辽阔, 尤其是阿里、昌都分别距离拉萨上千公里, 区内视频会议系统的建立, 有效克服了空间、时间等限制, 大大节约了会议成本, 提高了工作效率。
2.7.3 有利于的促进各地 (市) 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的提高
系统的建立, 为各部门、各地 (市) 气象局联合开展天气预报会商、人影指挥作业、灾情监测以及业务指导、设备维护等提供了有利支撑。
2.7.4 为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创造了条件
利用本系统, 方便地开展跨地区技术交流、学术讲座、专题报告、新技术培训等, 为提高全区气象部门职工综合素质创造了基础条件。
3 未来发展初探
3.1 进一步进行地-县级会议系统的建设, 最终实现区-地-县三级视频会议
2008年我区已建成了的视频会议系统仅仅涉及区-地两级, 由于各种原因, 目前尚未开始地-县的建设。但已完成的全区气象宽带通讯网为下一步实现区-地-县三级视频会商系统提供了通讯保障。同时建设区-地-县三级视频会商系统对实现基层远程培训、远程设备维护、远程技术指导等具有重要意义。实现地-县级气象视频会议应综合考虑经济、实用、易维护等因素, 由于地-县级涉及的点较多, 如选用同区-地一样的硬件会议系统, 则经济投入较大。在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同时考察相关省市的建设及视频会议系统发展的未来趋势后, 笔者认为实现我区地-县级气象视频会商系统可采用基于软件的视频会议系统。
区-地 (采用硬件视频会议系统) 和地-县 (采用软件视频会议系统) 两套系统的连接是在设计前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建议可将区级已建的硬件视频终端作为一个转播节点进行处理, 利用它将硬件系统中的会议音、视频信号转播给软件会议系统, 同时也可通过该终端将软件视频会议中的音、视频信号转播到硬件视频会议中, 就可实现软硬件视频会议系统的无缝连接。这样采用软硬结合的方案, 可在坚持经济、实用的原则上满足我区区-地-县三级气象视频会议 (会商) 要求。
3.2 进一步优化现有视频会议系统
采用B/S模式开发基于web方式的视频会议系统的监控与管理平台, 实现通过网络对视频会议系统的硬件、运行状况的有效监管。
建立流媒体视频点播网站, 建立流媒体视频广播服务器, 引进相关的视频采集广播软件, 实现对重要会议及培训的视频存储、管理、点播功能, 这对提高我区气象政务、业务培训、技术指导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特别是对提高我区气象基层台站的信息服务、交流、学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西藏气象视频会商系统自建立以来运行稳定, 为气象部门之间的业务沟通、信息交流提供了平台, 在天气预报会商、远程培训、远程维护中发挥了很好的效果, 特别是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 该系统的建立也推动了我区气象事业信息化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