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多元化

2024-10-23

标准多元化(精选10篇)

标准多元化 篇1

在教学中,评价和考核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怎样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科学的考核,并把其积极的作用予以发挥,这需要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和研究。笔者认为,我们要勇于摒弃传统模式下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本文中笔者对其进行研究。

一、构建多元评价机制,鼓励个性化学习

(一)引导学生构建自我评价体系

积极推进“自我评价”体系建设,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设计自我评价表的时候从准备、发言、作业等多个方面进行,每一个表格栏都应该有多个评价标准,同时达标要求也不相同,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对自己进行评价,然后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拓宽纵向发展的动力。

(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层评价

结束每一模块后,我们需要测评学习效果,设置的试卷层次有三种———综合、提高、基础,让学生自行选择测试的试卷类型。这三类试卷并无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合,要是学生不满意,可以另行选择其他类型的测试,最终达到最佳的满意度,以便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实行多样化的过程评价

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受限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模式,要主动开展多元化评价,同时,要重视评级的主体:老师、学生、同学之间等,评价的内容不仅仅要体现最终的结果,更要突出过程。所以,我们要对多元化的评价过程加以重视,唯有如此,才能有效保护中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用好学分认定抓手,推动个性化学习

和旧课程相比,新课程最大的亮点是在中职中引进自我管理模式,实行学分制。各中职院校在完成国家教育行政机构规定的课程外,自主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研究性、综合性课程,让学生的学习更具自主性,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这让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得到满足,对学生的评价而言,学分认定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让个性化学习进一步提升,笔者认为要把学分认定抓紧、抓牢。

(一)开发多样化的课程

依托学分制度的管理要求,开设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个性化学习上的需求,从而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对不同的课程应该开发出符合课程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强化学习的兴趣。

(二)拓宽学分认定渠道

以学校的实际情况,让学分的认定渠道进一步拓宽,不能拘泥于现存的学习制度和模式,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可以对学校文化艺术节充分利用,对在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不仅要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针对这部分学生,可以推出免修艺术类选修课的政策。在体育运动会上成绩达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可以在体育选修课程上,针对性地免修部分课程,通过上述方式,不仅让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还能强化其个性化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三)优化实践渠道

综合实践课程在新课标中比较推崇,学分所占比例较高。很多中职院校在这方面所作所为有待提升,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中职院校应在在实践性课程上有针对性地变革,有相关特长的学生可以经过相关认定后予以加分奖励,如在中职教育经历之前,学生有勤工俭学、获奖经历等,开出证明后视实际情况,直接认定相关综合实践学分,此举有助于学生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三、创新班级评价方式

在班级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评价工作。缺乏评价的班级管理就缺乏活力。传统的评价方式对分等和选拔等比较重视,导致学生对自己这方面的潜能无法充分地认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动力极易丧失。在推进课程改革的时候,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需要个性化的发展,因为他们的发展水平确实存在差异。针对于此,在管理班级的时候,需要开发出在学生现有水平基础上的评价标准和机制,以提升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如,在班级内部建立“青春年华”成长档案袋并充分利用,对学生的成长资料加以收录和展示,学生完成学期教学任务后,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等足迹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学习的方法、成绩等充分的分析,查找不足,在下一阶段的学习中予以改正。“青春年华”档案袋的开发,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科学的项目。如照片、理想、目标、爱好、朋友、荣誉等等,有组织的保存学生的生活、学习档案资料,同时收录教师、同学等对自己的评价,保存活动相关视频、文字等资料,不断激励自我成长。

结束语: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得知当前学生对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极为渴求,这就要求我们立足实际,不断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摘要:进入新世纪后,国家对教育教学愈加重视,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是摆在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对学生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制定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多元化,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李春艳.基础教育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社会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8).

[2]谢利民,褚慧玲.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业评价:南澳洲中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业评价[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5).

标准多元化 篇2

善恶评价标准的一元与多元辩证

善恶评价标准是一个动态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善恶评价标准包含了主体性的因素,更是呈现出了变动性和复杂性,并表现出一元与多元的`矛盾与对立。善恶评价标准的一元与多元是与善恶评价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和主观性、普遍性和具体性相联系的。善恶标准的一元与多元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作 者:倪愫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 武汉 430072刊 名:浙江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ZHEJIANG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3)分类号:B82关键词:善恶评价标准 一元与多元 绝对与相对 客观与主观 普遍与具体

论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 篇3

【摘要】传统译学强调忠实,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翻译涵盖多个学科领域,涉及各种经济贸易活动,由于其文体、风格不同,必然要采用多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与标准。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商务英语翻译的标准多元化更合理、科学。

【关键词】商务英语 翻译 多元化标准

一、引言

国际商务英语是在国际商务的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共通语言。国际商务的丰富内容和繁杂活动决定了其翻译的复杂性、特殊性和多样性,它不仅涉及两种文字和文化的转换,更涉及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国际商务各个领域的专业语言特点和各种国际商务文体的行文和专门表达法。

二、多元化翻译标准的理论界说

西方文化学派的典型代表andre lefevere(1992)指出:翻译是对原文的重现,不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因为翻译总要受到poetics、ideology和patronage三要素的影响。这三要素为研究翻译标准和各种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文化参照系。翻译不是形式上单纯的文字转换,而是两套文化系统的相遇与冲击。原语系统和译语系统无论在风俗习惯、文化意识,还是语言风格、语篇文体、交际环境等各个层面上,都有各自独特的规范,译者面对不同的规范,必然要作出不同的反应与选择。

中国学者辜正坤教授(1989)指出:“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历代译家认识上的根本局限性在于他们老是下意识地追求唯一的、万能的、可以判断一切译作价值并指导翻译实践的终极性标准,须知这种标准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指出翻译标准是多元的而非一元的,即它是由若干标准组成的相辅相成的一个标准系统。

本文就是把不同商务文体的翻译置于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的具体文体进行审视,把以“信”为天职的译者从困惑中解放出来,重新认识作为译者的影响和作用。

三、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不同的商务英语语篇,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文以商务广告和外经贸报刊文章的标题作为翻译语料,对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进行进一步阐释。

1.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劝诱说服、创意新奇、富于感染力。国际商务广告是跨文化、跨语言的商品宣传形式,具有大众性、商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它既是语码的转换,又要做到深层结构上语义与功能的对等与相似,通过信息的传递与宣传感召,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如:

Fresh-up with seven-up. 饮七喜,精神爽。

Hi-fi,hi-fun,hi-fashion,only from sony. 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

Where there is a road,there is toyota. 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这些广告汉译明快有力,新奇独特,妙趣横生,充分体现了商务广告翻译中形式美与促销结合的语言特色。商务广告以情传意,其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只有遵循其独特的翻译标准,并通过语言的不断锤炼才能真正实现。

2.外经贸英语报刊文章标题的翻译:简练醒目、形象生动、具有吸引力。首先,在经贸文章标题中,大量使用短小词、创意词或简练短语,这是商务标题的一大特点,翻译时应依据相应的翻译标准,突出短小精悍、确切醒目的意境,以增强标题的语言色彩和表现力。如:deal—交易;think tank—智囊团;cut—减少;potpourri—一揽子计划;ban—禁止;ceiling prices 上限价格,等等。

其次,就标题句式结构来说,为了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形象感,标题中经常用动词的现在时态表达过去发生的事情,如(1)、(2);用动词不定式表达将来时,如(3);用现在分词表达正在进行的动作或事件,如(4)。

(1)gold prices hit record 黄金价格打破记录

(2)rising fuel costs to hit carriers hard 燃油价上涨,航空业重创

(3)america to import more oil 美国将进口更多石油

(4)oil sales surging up 石油销售猛涨

外经贸英语文章标题的翻译贵在灵活多样,使译文与原文一样言简意赅,形象生动,传神达意。

四、结束语

由于各种商务文体、语篇不同,商务英语翻译手法、译文风格、译文价值势必多样化,从而导致翻译策略的多重性、多视角和翻译标准的多元化。提倡多元化标准,其积极意义在于针对各种不同文体、风格的国际商务英语语篇,以特定的翻译功能、内容体例、语篇层次和体裁结构作为依据,为适应人们价值观、文化背景、认知习惯和审美情趣的多样性以及读者、译者的多层次,采用各种不同的具体、相应的翻译标准。这样就避免了翻译的束缚性与盲目性,真正做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效度与信度。

参考文献:

[1]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london:routledge,1992.

[2]newmark,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1982.

[3]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1).

[4]王义静.追求创新与多元[J].中国翻译,2005(5).

[5]朱志瑜.类型与策略:功能主义的翻译类型学[J].中国翻译,2004(3).

标准多元化 篇4

高等教育评价标准是高等教育评价活动的基本依据与参照。其本质问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高等教育价值判断问题和高等教育价值基准线问题。

(一) 高等教育价值判断问题

“所有标准都是判断问题。”在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选择与制定过程中, 判断的基础决定着标准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公共认可度。由于判断基础的不同, 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评价标准, 即相对标准与绝对标准。

1相对标准

以参照组的数据资料为基础而选择与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称为高等教育评价的相对标准。参照组一般与评价指标是一致的, 其数据资料是评价标准选择与制定的“硬”基础。如一所高校的生师比, 学生的毕业率、就业率,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博学位的比例, 获得的某项资格或资格证书等。

高等教育评价相对标准的选择与制定, 与处于同一教育层次、相同类型的国内外高校的某些数据资料相关。如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在通用标准中规定:“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 (含外语) 约为总学分安排的15%;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约为总学分安排的15%;工程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约为总学分安排的40%;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 (论文) 约为总学分安排的25%”。如果这种工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在课程结构与比例上被认为是科学合理的, 就可以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通用评价标准。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发现, 使用这一标准进行认证的专业课程来培养的毕业生, 在实践操作能力方面并不合格, 那么, 我们就要对课程设置的实践环节标准做适当调整。

在使用相对标准来评价高校的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水平时, 有时需要加以调整, 例如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 把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博学位比例大于或等于50%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A等级标准;这个标准在过去几年是比较合适的, 可是对于不断发展着的高校, 特别是对于实力雄厚的研究型大学来说, 这一标准也许只是B等级, 甚至是合格水平。

2绝对标准

在理性与经验的基础上选择与制定出来的评价标准称之为高等教育评价的绝对标准。长期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管理运营的学者或专家了解某类高校在某些方面能够做到的程度和水平, 并根据他们的经验对高等教育进行价值判断。

例如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 把“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 办学思路明确, 质量意识强”作为教育思想观念的A等级标准。再如特色项目中, 规定“特色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 本校特有的, 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 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特色可体现在不同方面:如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教育模式、人才特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方面”。这些标准是评价专家的经验判断, 带有主观性和描述性。

为获得关于绝对标准的一致性意见, 所有的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都应有机会参与到绝对标准制定过程中。表达绝对标准时应尽可能清楚和明确, 并且在情景发生变化时, 需要做出调整或修改。

(二) 高等教育价值基准线问题

1高等教育整体价值的基准线:政府的标准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评价逐渐成为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它也对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希望获取高等教育在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经济与科技、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最大价值。因此, 政府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综合性的, 体现了高等教育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融合与统一。

政府既是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又是各利益群体的协调者, 政府往往通过行政、经费、法律等手段, 控制高等教育资源, 其评价带有行政性特点。因此, 政府高等教育评价的标准具有强制性和诱导性特征, 其评价标准是高等教育整体价值要求的基准线。

2高等教育外在价值的基准线:市场的标准

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一方面为社会企事业单位输送所需要的人才, 另一方面为社会产业界提供科研成果与技术服务。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这种供需关系构成了高等教育市场。在经济市场中, 企业所追求的最终价值是“利润”。在高等教育市场中, 企业所关注的是高等教育机构为其提供的“产品”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它实现最终价值的需求。在这种场合, 市场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是功利性、工具性的, 体现了高等教育外在价值或社会价值的基本特征。

高等教育的外在价值取向重视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的需求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实现程度和水平。如在高等教育市场中, 评价一所高校是合格还是卓越, 主要根据这所高校为社会提供科研成果的多少、对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的高低、毕业生的就业率与用人单位的反馈等。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与水平是高等教育外在价值的基准线, 是高等教育市场对高等教育评价的标准。

3高等教育内在价值的基准线:高校的标准

在高等教育评价活动中, 高校既是评价客体又是评价主体。作为评价主体, 高校与其他评价组织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正如伯顿·克拉克所提出的:“广阔的知识领域是高等教育机构和系统的一个独特和主要的特征, 为这一特征所驱使而形成的高等教育特殊形态并非是习惯于其它社会部门组织生活的那些人所易理解的”。在高校里从事高深知识活动的人, 他们忠于自己的学科或专业, 服从于知识本身的内在规律, 这种服从往往比行政规定或市场规则更具自觉性。在高等教育评价活动中, 高校以高深知识为核心的各种活动, 满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程度是高等教育内在价值的基准线, 也是高校的自我评价标准。

4高等教育个体价值的基准线:学生的标准

高等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社会个体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个体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 以及实现个体价值打下坚实基础。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表现出高等教育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利益群体之一, 有着发展自己、实现个体价值的需求, 希望高等教育为满足他们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高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 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个体价值, 这是高等教育个体价值的基准线, 也是学生对高等教育评价的标准。

二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高等教育评价标准是高等教育价值判断问题, 是高等教育价值的基准线。由于评价主体不同, 其标准所体现出来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作为评价客体的高等教育, 其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多元, 主要表现在:实施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及其高等教育机构, 决定了标准在类型上的多元化;不同的评价手段及方法, 决定了标准在内部构造上的多元化;不同的评价目的与任务, 决定了标准在层级上的多元化。

(一) 标准类型的多元化

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 从教育内容上看, 基本形成三种价值取向, 一种是学术性的, 一种是职业性的, 一种是素质性的。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在课程上的不同体现, 形成了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以培养人才的类型、层次与规格等作为划分高等教育评价类型的依据, 就会形成相应的多元化评价标准, 如研究型大学评价标准、应用型院校评价标准、高等职业技术型院校评价标准。

16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01

如果把高校所含学科的多少作为划分高等教育评价类型的依据, 也会形成相应的多元化评价标准, 如学科门类在6个以上的综合性大学评价标准、学科门类在3-5个之间的多科性大学评价标准、学科门类在2个以下的单科性大学评价标准。

如果把学科专业作为划分高等教育评价类型的依据, 根据每一种学科专业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要求, 就会相应产生更多类型的评价标准, 如医学类专业评价标准、法律类专业评价标准、工程类专业评价标准等。

如果把高等教育的某个方面或领域作为划分高等教育评价类型的依据, 也会产生相应的多元化评价标准, 如科研水平评价标准、教学水平评价标准、课程评价标准、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标准等等。

(二) 标准构造的多元化

斯克里夫认为, “评价本身是一种方法论的实践……这一活动仅仅在于收集和综合用一套己被赋予权重的目的量表测出的成绩资料, 以便进行比较评定或数值评定, 以及在于证明 (a) 资料收集的工具; (b) 权重; (c) 目的等选择方面的合理性。”诚然, 评价的确需要选择合理的方法, 可是不应把评价专家等同于质量检查员, 把评价工作看成是验证性的。事实上, 在评价实践活动中, 评价标准的选择与制定是一种探究性的工作。

当今的许多评价活动很少使用单一的方法, 即便是“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与“绩效评价”等也是多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正因为评价方法的多元, 才决定了评价标准在其内部构造上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质化标准

质化评价是将事物现象进行本质化的判断过程, 在评价之前不能提出某些价值的假设, 也没有既定的理想价值状态作为参照, 完全根据评价者对资料的分析, 其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价值, 所以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我们把这种在质化评价中没有明确评价标准的“标准”称为质化标准。

虽然这种评价没有明确的标准, 但它不是纯主观的, 也不是定性评价。因为质化评价依据的是事实资料, 是第一手资料, 最具客观性, 会告诉评价者关于评价客体的一切, 评价者的判断确实带有主观性, 但这种判断不是“武断”, 而更接近于“发现”, 是建立在评价者理性和经验基础上的判断。质化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区别在于评价之前是否有既定的理想价值状态作为参照, 评价的目的是发现新价值还是判断与既定价值的契合程度。

2定性标准

“所谓定性评价, 是指在己有的价值理论指导下, 根据既定的价值结构, 运用非数学方法对评价对象的价值结构与既定价值结构的一致性作出判断的评价, 定性评价的直接目的是确认事物是否具有现有的某种价值。定性评价也是逻辑而系统的评价。”我们把这种定性评价中的既定价值结构, 即由评价主体事先设定好的理想价值状态称之为定性标准。

定性评价与质化评价的相同之处在于, 它们都是借助于表现事物价值的文字资料、行为体现和事实状态等评价客体, 不提倡使用数学方法。与质化标准相比, 定性标准是明确的, 并且是事先制定好的。

3量化标准

量化评价是评价主体在没有把握评价客体价值的前提下, 将评价客体所表现出来的现象视为特定数学系统中的“数”, 从而得到一些数据, 再利用这些数据对客体进行价值判断, 试图发现新价值的过程。由于量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证实价值创新的需要, 在收集资料时, 其范围与手段都是未知的, 所以不存在明确的评价标准。我们把这种在量化评价中没有明确评价标准的“标准”称之为量化标准。

由于量化标准的不明确性, 量化评价带有主观色彩, 这与定量评价的客观性形成鲜明的对比。量化评价是从量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了发现新价值的一种方法, 从开始就没有特定的价值理论体系作为指导, 只是用归纳的方法建立起一种普通的、与客体价值结构相对应的假设数学结构, 其评价结果多体现为量表, 评价结论存在着效度问题。

4定量标准

定量评价是运用定量数据对评价客体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是评价主体用已经建立起来的、与数学结构模式相对应的价值结构模式, 去判断评价客体当前的价值是否具有他们所需要的价值。我们把在定量评价中的既定价值结构, 即评价主体事先已经制定好的、与数学结构相对应的价值结构称之为定量标准。

定量评价与量化评价有相同之处, 它们都需要运用数学科学与技术, 二者的联系在于量化评价的结果通常是定量评价的前提, 定量评价强调按着量化评价所建立起来的、与价值结构相对应的数学结构进行评价。与量化标准相比, 定量标准是非常明确的, 事先制定好的, 并且具有客观性, 体现评价主体对评价客体现实价值的需求程度。

(三) 标准层级的多元化

在高等教育评价活动中, 根据评价的目的与任务, 对所要考察的高等教育某些领域或整体的价值要求程度不同, 其基准线水平也不一样, 如合格基准线、良好基准线、优秀基准线等。基于不同水平要求的基准线形成了评价标准的层级结构, 具体由不合格、合格、良好、优秀等构成。不同基准线之间是一个评价标准要求的范围空间, 合格是最基本要求, 作为评价标准的第一个层级, 其次是良好和优秀, 即第二层级和第三层级, 其程度逐步提高。

评价的目的和任务不同, 所选择的评价标准也不同, 产生评价标准的结构也不尽相同。如认证评价, 只选择与制定了一个最基本的评价标准, 即合格标准, 属于第一层级, 其评价结果只有通过与不通过。选优评估则是几个层级评价标准的综合应用, 即合格标准、良好标准和优秀标准, 评价结果也相应出现了合格、良好和优秀。评价标准的层级还具有潜在性, 如以排序为主要目的和任务的评价, 如大学排行, 在评价之前, 需要构建一套评价指标体系, 其评价标准的层级表现并不明显, 在评价结果产生之后, 其标准的层级才显现出来。从整体上看, 高等教育评价标准在层级上是多元化的。

三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选择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 是因为她具有与其他社会组织不同的固有属性。然而, 大学又没有停留在最初形态上, 其多样化发展又使今天的大学与过去的大学不可相提并论, 每所大学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大学的共性与个性, 给高等教育评价标准的选择带来了两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深入认识高校的共性与个性, 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 共性:通用标准

高等教育评价标准不是某一特定高校的标准, 它必须关注一个国家或地区、一个学科或专业的整体发展程度与水平。因此, 研究高校的共性, 选择与制定评价的通用标准, 是高等教育评价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

共性是通用标准的基础, 对于共性, 我们应该从两个维度上去认识它, 即评价客体本身和客体发展的程度。评价客体本身的共性, 是指评价对象的同一性与可比性, 如相同类型层次的院校、同类专业或学科等, 它是通用标准选择的前提;客体发展程度的共性, 是指评价对象的发展水平, 如合格、优秀、一流等, 它是通用标准选择的基准线。

(二) 个性:特色标准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是高等教育机构个性彰显的结果。个性是高校的内在品质与外显特色。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与众不同的内外环境, 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院校的文化积淀、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风格。它隐藏在高校的办学思想和目标之中, 孕育在教育实践活动之上, 最终体现为高校的个性。

有个性才有特色, 有特色才具生命力。个性是高校找到自我、增强信心的基础, 特色是高校树立品牌和形象的主要依托, 所以高等教育评价需要凸显高校特色, 关注高校的个性发展。个性是特色标准选择的基础, 特色标准完全是判断问题, 其基准线是模糊的, 也可理解为“无标准”的标准, 是评价专家的理性与经验的判断结果。特色标准通常是描述性的, 如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积淀、得到社会认可、独特性、创新性、指导性、稳定性等。

(三) 共性与个性的协调统一:解决评价标准选择两难问题的关键

共性体现为高等教育评价的通用标准, 关注的是评价客体的共同价值取向, 在评价标准选择中, 如果只强调通用标准, 会产生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高校的合理性等问题, 导致高校或学科专业发展趋同的危险。个性体现为高等教育评价的特色标准, 所关注的是评价客体的个体价值取向, 在评价标准的选择中, 如果过分强调特色标准而忽视通用标准, 也会导致高校或学科专业的发展失去最基本的质量要求。只有二者协调统一, 评价标准才能得到完善, 进而促进高等教育评价事业的健康发展。

浅析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 篇5

【关键词】翻译标准;多元互补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不断意识到各国必须包容开放,打开国门,不断地与其他国家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取长不短,才能更好地推进本国的发展。因此,翻译作为各国交流和沟通的主要手段,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古今中外,关于翻译标准的学说是层出不穷,众说纷纭,让人难以遵循。那么究竟哪家之言能够适应当前形势,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呢?

1988年,我国著名翻译家辜正坤在《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上提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辜正坤指出“用以指导翻译实践并判断译作价值的具体标准不但有,而且不止一个”。这些标准就构成了翻译标准的一个多元系统:绝对标准—最高标准—具体标准。每个标准在发挥自己的作用的同时,又和其他标准相辅相成,所以说这些标准又是互补的。翻译标准的多元互补原则的提出,给翻译实践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即翻译策略的多元互补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坚持一个主要的翻译策略,并辅之以多个翻译策略。正如辜正坤所说“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标准多元的思想使他们不至于固执一端,囿于成见,而能博采众家之长,从有意识地欣赏多样化的译风到有系统地实践多样化的翻译手法,全面发展自己的翻译才能。”这样才能保证译文的质量。

本文将在对翻译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和翻译标准多样化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认识。

1.翻译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很多前人在翻译实践中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重要的启示:翻译策略的使用直接影响着翻译的质量。因此要提高翻译的水平,译者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翻译过程中不断涌现的诸多制约因素。

例如,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西方文化认为思想观念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高度重视理性和逻辑推理,相信只有遵循正确的逻辑步骤就能求得真理。而在某些东方文化中,例如佛教认为求得真理最好的办法就是静默,沉思、等待,真理会自然而然的显现;而西方人则认为理性和逻辑步骤就能求得真理。况且,不同民族对外界事物的观察点和反应相差极大。

东西方价值观差异较大的另一个方面是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大多数东方国家中,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例如人们对离婚的态度,有些东方国家将离婚看作是一种违背道德伦理的做法。因为离婚不仅被视为对家庭稳定的威胁,而且离异的个人被视为没有尽到对家庭的责任。相反,西方文化中个性是极其重要的。西方国家的家长从小就很注重培养子女的独立自主的精神,因此人们也极少将个人的成败与家庭或自己所处的团体的荣辱联系起来。“美国梦”便是西方人个人价值观的最好的体现,即不依赖世袭的物质条件和社会地位、白手起家、通过个人的努力奋斗最后取得成功,实现个人的价值。不同文化信仰、价值和态度体现的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在语言和交际行为上表现出来,也是采取不同翻译策略的重要影响因素。例如,中西方的人们对龙的不同看法。龙被视为中国的神圣、吉祥之物,是中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人眼里却将龙看作是一个奇丑无比的怪物。中国人认为狗是一种贪婪、阿谀逢迎的动物,而在西方人眼里它却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这足以体会到中西方语言上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是深刻、全面而直接的。

2.翻译标准的多样化原因分析

辜正坤教授将翻译标准的多样化归因于:(1)翻译的多功能;(2)人类审美趣味的多样化;(3)译者、读者的多层次。这其中翻译的多功能可分为:1)模拟信息;2)揭示思维模式;3)翻译活动本身的审美娱乐性;4)丰富译入语和译入语国家文学和文化;5)缩小世界语言距离。对于翻译活动本身的审美娱乐性,很少有人论及。辜正坤教授认为,“翻译家也是人,要生活,要娱乐,并不一定一弄翻译就非抱有拯环球黎民于水火之心不可。”(辜正坤,2002:359)许多翻译理论家在译过许多作品之后才把翻译当作自己的事业干,“一切劳动,一切工作,在它的过程中及成就上都给人一种喜悦。人在自己所愿意从事的工作中也不例外......运用甚大匠心,把一个引起你共鸣的作品翻译出来,成为一件复制的工艺品,这工作……给你甚大的喜悦。”(唐人:《翻译是艺术》,翻译通报,1950年第1卷第4期)翻译标准多元化也可以从翻译的题材看,可以划分为专业翻译、一般翻译和文学翻译等。这也是翻译标准不能唯一的另一个原因。由此可见翻译标准多元化是客观事实的必然结果。

3.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特征

辜正坤先生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认真研究古今中外的翻译理论,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构建出全面的、科学的翻译标准理论系统,在国际翻译理论界为中国翻译界争得了话语权。“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堪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有中国特色的综合译论,其特征如下:

3.1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理论体系中,多元具体标准的设立体现出该理论有着很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说它具有包容性,是因为辜先生采取了宽容的态度,把具体的并行不悖的多个标准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从而使这个理论体系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古今中外几千年有关翻译标准的理论。不惟如此,这个理论体系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封闭的体系,而是可以在实际应用中被逐步补充、完善的标准体系。因此,可以说它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3.2对中外译论有继承性和互补性

辜正坤先生对中外译界长期有争议的翻译标准进行了极其客观的评价,科学地说明了其分别适应的翻译对象,并且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充实于通类基础标准系统之中。这些有争议的翻译标准优势互补、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不但弥和了译界的许多争端,而且构成了一个更加宽容的、实用的多元翻译标准系统群,在翻译理论的构建和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

3.3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具体标准可用于各种翻译实践,如论辩多种翻译理论命题,作为理论依据来指导诗歌、散文等的翻译和评价翻译作品等等,辜先生本人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其核心标准“最佳近似度”是一个科学的、量化的标准,它可以以明确的百分比数值的形式评价译作的质量。“最佳近似度”的实际操作性弥补了其他抽象的翻译标准的不具体性。

4.结论

辜正坤先生以重直觉、重感悟为主导形式的中国传统翻译标准为基础,借鉴西方文化习惯的思维模式,在中西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中找到切合点,从而发现了新的路径。他构建的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既重整体综合性,又重条分缕析,还有定量分析,与传统的标准比,在可操作性方面迈开了实质性的步伐。总之,辜先生的新论,并没有完全照搬古人,也没有拾别人的牙慧,而是有选择地与中国译论进行了某些方面融合,做出了自己有创见性的探索。不仅给译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阔视野,而且改变了中国传统理论重直觉重感悟的主导形式,并且为中国翻译理论在世界翻译理论界争得了地位。 [科]

【参考文献】

[1]季羡林.翻译的危机[A].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季羡林卷[C].北京:华文出版社,1998.

[2]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标准多元化 篇6

1多元化翻译标准的相关理论

国际英语翻译具有以下特点: (1) 文本复杂, 国际商务英语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不但涉及到各类法律英语, 还涉及到广告英语等等; (2) 实用性, 国际商务英语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不但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还能在实际的应用中符合商业活动的实际需求; (3) 不同文化的需求, 国际商务英语主要是在不同的国际间进行交流, 不同国际的文化和习俗也存在差异, 这就使得国际商务英语能够成为不同文化的载体, 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需要力争实现文化信息互等。

2翻译标准的多元划分

(1) 广告营销标准

广告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促进商品能够获得有效的认可,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体现广告的实际用途, 考虑广告的功能, 展示广告的目的。因此, 在实际的广告翻译过程中, 需要遵循广告营销标准:简单明了、清晰直白, 体现产品功能和极强劝说能力。例如:Always CocaCola. 结合广告营销的标准可以将广告译为:永远是可口可乐。合理地对Always进行翻译, 采用简单直译的方式, 获得较好的翻译效果。

(2) 契约标准

契约是国际商务中经常使用的文本, 主要有各类合同、协议书、相关规章制度等等。契约的文本翻译关系到双方的直接利益。因此, 在实际的契约翻译过程中, 需要遵循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中的契约标准:翻译语言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契约的翻译需要严格遵循契约标准, 避免出现翻译歧义。例如:This contract shall become effective upon and from the date on which it is sighted. 可以译为:本合同应于签字之日开始生效。

(3) 教范与信函标准

所谓教范就是各种说明或指南, 是对相关工具、器械、设备等的安装、使用、维修等的说明和介绍。教范在翻译时要求语言简单干练、通俗易懂, 能够直观明确地展示器物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并能获得广泛的认可。国际商务英语中的信函, 主要是英语商业间的文字交流, 如:通知、公告等。信函具有正式和规范的特点, 尤其是公告和通知, 需要具有明确的目的。信函文体在实际的翻译中要求用词恰当得体、正式、客观、不带感情色彩, 确保措辞的严谨, 例如We are pleased to advise you that your ord er has been dispatched. 结合教范与信函的翻译特点, 可以译为 “:我们很高兴地通知您, 您的订单已经发货。”

3基于商务英语翻译多元化标准的翻译策略

(1) 劝诱说服, 创意新奇, 富有感染力

不同国际间在进行实际的商业活动中, 各种广告是必不可少的,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需要具有丰富感染力、考虑文化的差异、符合人们的审美标准。国际商务广告是对各类产品的宣传, 我国的国际英语翻译者在国外广告的翻译上, 不但要考虑语法等基础问题, 还要将国外的相关文化、美学等内容纳入到广告营销标准中, 从而使得翻译的广告能够获得良好的认可, 使人耳目一新。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丰田广告Where there is a road, there is Toyota. 这个广告可以译为:“车到山前必有路, 有路必有丰田车。”这样符合我国的文化特点, 能够使国人更加轻易认可和接受。又如:雪碧的广告Obey your thirst. 结合我国的语言特点可以将其译为“服从你的渴望。”

(2) 简练醒目, 形象生动, 具有吸引力

基于商务英语翻译多元化标准的翻译工作, 需要确保语言简单明了、生动形象, 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使人在观看时, 直接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 并激发阅读者的兴趣。标题的翻译需要进行合理的措辞, 确保符合多数人的审美标准, 吸引多数人的眼球。翻译标题时, 需要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 尽可能将标题译成简短的句子, 促使标题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例如:the buildingest city可以简短地译为:“建筑最多的城市。”又如:think tank. 可以充分使用简练醒目的标题形式译为“智囊团”。这种简练醒目、形象生动、具有吸引力的翻译策略能够有效提高人们对商务英语翻译的解读。

(3) 文化差异与思维方式的融合

国际商务英语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 受到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因此,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 严格遵循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 从而有效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接受度。文化差异和思维方式的融合能够有效提高商品的销售能力, 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广告存在很大的差异, 西方国家的广告更加开放与直接, 这就使得国外的一些相关广告词在我国不能直接进行翻译, 需要结合我国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 采取更加温和的翻译方式, 从而提高对相关翻译的接受度。例如:我国对green的认识是积极乐观的, green象征春天, 但是在西方则将green视为经验缺少的,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green hand (新手) 。

4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 国际间的商务活动更加频繁, 对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实际的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 译者需要遵循国际商务英语的多元化标准, 充分考虑文化间的差异, 合理进行翻译, 从而为商务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本文通过对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的解读, 剖析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划分、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多元化标准的翻译策略, 从而有效提高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水平, 确保国际间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丘晓芬.试探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标准[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110-111.

[2]望小玲.浅谈商务英语翻译的标准[J].经营管理者, 2014:341-342.

标准多元化 篇7

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

1. 评估标准同质化。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采用的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在评估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在评估实践中不断根据各类反馈信息不断予以修正。例如, 考虑不同类型高校的特点, 对相关指标作了补充说明, 以体现其区别。然而, 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往往把办学条件作为教学水平评估的突出指标, 办学条件已成为十分重要的指挥“杠杆”, 评价标准仍然缺乏对各高等学校个性化特色的足够肯定与评价, 评价标准有同质化倾向。在全国700多所本科院校中, 不管是“985”、“211工程”院校高校还是一般高校, 不管是研究型高校还是教学型高校, 评价活动使用的基本上是同一套指标。其实, 即使一所历史悠久的高校被评为“良好”, 而一所新办高校被评为“优秀”, 社会一定仍然会认为后者不如前者。原因是这些历史悠久的高校的优势不是能够为社会培养所有类型的高级人才, 而是在某些领域培养了其他高等学校培养不出的专门人才。也就是说, 一所高等学校在基本办学条件达到要求的情况下, 学校的优劣决定于它的办学特色。如果长此以往地按照同一的标准评价所有高等学校, 既容易造成高校办学趋同化, 也难以为社会培养出个性化专门人才。这是有悖于本科教学评估的初衷的。因此, 本科教学评估应该强调基本办学条件和质量达标的定量评价与办学特色质性评价相结合, 真正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2. 评建过程功利化。

如今高校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评估结论事关学校发展, 造成高校压力过大, 这难免使评建工作出现功利性倾向, 从而导致部分高校盲目攀比、形式主义、违规公关或弄虚作假等现象的产生, 从而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评估的初衷。当然, 在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初期, 有些高校教学档案、规章制度等文本不符合要求, 在评建过程中采取整改措施, 建立和完善教学档案和规章制度, 对今后教学建设的规范和内部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必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 一所高等学校在接受评估之前就违背规定, 在有关统计数据或原始教学资料方面进行“技术处理”, 则显然是错误的。高校教学档案、规章制度等文本是基本办学条件的重要要素, 通过评估发现这些基本办学条件尚未达标并不可怕。只要通过整改后达到了要求, 而且其他基本办学条件和质量已经达标, 这所高等学校仍然是合格的。

二、构建多元化教学质量标准的基本思路

构建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既可以保证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 使高等教育不偏离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 引导高等学校按照高等教育的内在规律办学;也可以保证国家和各地区高等学校合理布局、整合资源, 满足社会对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制定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既可以保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又可以使精英人才脱颖而出。因此, 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是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1. 评估理念的先进性。

制定多元化质量标准、完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要体现评估理念的先进性。首先, 国家和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目前, 国家已经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及其质量, 但是, 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不少高校还依然存在, 导致高校忽视本科教学工作。国外高校一直认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本科生开始。大学生到了研究生层次后, 由于专门性很强, 如果在本科阶段没有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 一般存在一定的思维定式, 往往跟在导师后面, 按照导师的思路进行所谓科学研究。这一现象已经在许多高等学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表现出来了。本科生没有思想包袱, 他们从中学毕业都怀揣梦想来到大学殿堂, 常常能从某个独特角度提出问题, 为教师、同学带来新的启发。许多对文化和科学有贡献的人, 都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表现出超凡的创新能力, 因此, 高等学校应该普遍重视本科教学。第二, 要树立发展的质量观。国家和高等学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高等教育质量, 通过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质量问题。1998年巴黎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曾明确提出, 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 应避免用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1]因此, 要充分认识教育质量多元化这一自然属性,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办学目标的高校, 在师资队伍、图书设备、课程教学、管理体制上代之以多元化的评价标准。

2. 办学特色的鲜明性。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要求高等学校都能办出自身的特色, 以满足社会的不同需要。同时, 高等学校办出自身特色, 是提高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效益的要求, 更是学校的生存、发展之路。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波伊尔所说:“一所高质量的大学必定有一个明确的而且是生机勃勃的办学目标, 它不可能是满足所有人所有要求的大杂烩, 它需要在众多的要求下做出选择并确定哪些是应该考虑的重点。”[2]就人才培养来说, 其特色主要反映在规格的差异方面, 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培养途径的不同配置, 就构成不同质量规格的人才的培养模式。特色就是创新, 特色就是质量, 质量就是水平, 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 注重特色是教育质量观创新的重要内容。只有各个高校培养的人才都拥有自己的特色, 才能使不同高校的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各具个性, 并在个性化的活动中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世界。

3. 诊断反馈功能的实效性。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首先要建立评估诊断系统, 体现评估的诊断功能。教育教学质量保障, 涉及教育、教学、服务等各个系统, 包括办学方向、师资情况、管理制度、教学内容、教育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学生的发展与变化等。评估与诊断就是要对这些方面信息处理完毕后对结果做出分析, 这是进行质量评估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是帮助学校认清自我、改进不足, 促进高校各部门之间围绕学校的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 确立或提高学校的地位和层次, 在竞争中获得一定优势, 使评估与诊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精英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的质量以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衡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 则应建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质量观。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 并建立多元化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 是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之间, 就实现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相应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变化。美国的高等教育深受实用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强烈影响, 把不断满足广泛的、多样性的社会需求作为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 形成了高等教育的多样性。这不仅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 而且使大众化程度远远高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质量观是随不同时期的不同发展主题而变化发展的, 不同时期确立的质量标准应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 而不是背离和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教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构建政府宏观管理下高校自主办学的新体制, 高教质量保障体系应由高校自我保障、政府监控、社会保障三方面组成。为此应当建立起由学校、政府、社会共同组成的多元主体质量保障体系。

高等学校作为内部保障的唯一主体, 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管理、控制和自我评价负责, 所以高校要充分发挥其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面保障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学校自身实际, 全面建立起校内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自我评价的崭新机制。要关注学生成绩评价, 关注课程与学科专业评价、教学质量与效果评价, 密切教学过程监控, 加大教师工作考核力度。同时要定期听取社会对学校教学工作和毕业生质量的意见, 建立起毕业生社会评价信息库。政府保障的主要任务是, 制定高教质量体系保障的有关法规和政策, 建立作为评价依据的各类教育质量标准, 间接组织高等学校的评价活动, 进行质量保障的宏观管理和协调, 并逐步形成制度。就社会保障而言, 应大力推进非政府性的独立第三方中介评价机构的成长, 积极发展社会学术团体、专业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的教育评估, 通过立法对之进行引导和规范, 促进社会评价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自2003年实施以来, 对于高等院校建立、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从评估结果来看, 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也存在一个无法忽视的矛盾。2003年到2005年参加评估的171所本科院校, 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的院校数分别为93、66、12和0, 优秀和良好的比例高达93%;2006年参加评估的133所本科院校, 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的院校数分别为100、24、9和0, 优秀和良好的比例同样高达93%[4]。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特别是在高校招生规模大幅扩张而办学资源却没有同比增加的情况下, 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水平势必受到一定冲击。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 教育部才通过深入开展教学评估来保障高校的教学质量。然而评估结果却削弱了这一逻辑前提。为此, 笔者建议, 一是将基本办学条件和质量“水平性”评估调整为“认定性”评估。即将评“优”改为评“过”, 将结论分为“通过”与“不通过”或“达到”与“未达到”两种, 这样有利于减轻压力、平衡心态, 引导学校尊重教育教学规律, 避免急功近利、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二是分类办学特色评估仍然采用“水平性”评估, 结论仍然是“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结论, 这里关键是制定同类高校甚至同一地区同类高校的办学特色评估指标体系。这样, 高校就能够清楚自己在本领域、本地区的地位。对于那些“通过”或“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和质量的高校, 如果在分类办学特色评估中获得“合格”与“不合格”, 就说明这一高校有存在的危机, 弄不好就会被淘汰出局。三是定期公布高校教学状态数据。我国高校每年都要填写《基层报表》, 其中许多数据可向社会定期公布, 并在评估中充分利用。四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应以学校和院 (系) 的教学工作、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质量监控为主要内容。校、院两级教学工作监控包含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各项教学基本建设 (专业、课程、实验室、教材、师资队伍建设等) 情况以及管理制度与文件的制定、执行情况;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性环节教学质量、教风情况和教师学术水平等;学生学习质量监控主要包括能力、素质和学风状况等。

本科教学质量是大学发展的原发动力, 是大学效益的核心资源, 是大学规模的底线保证。高等教育最终完成的是对一个人的社会定型、能力定型、职业定型和人格定型的终极任务。科学的教学质量理念是高等教育管理和发展的根本观念和永恒追求, 讲究教学质量、注重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制定多元化教学质量标准, 完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则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最重要的保障。

摘要:针对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不足之处, 提出构建多元化质量标准的基本思路, 指出要以多元化质量标准为基础, 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评估,多元化

参考文献

[1]世界高等教育会议.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Z].1998.

[2][美]博耶.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M].复旦大学高教所, 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8:296.

[3]胡萍.我国高校教学评估二十年发展历程回顾[J].高等教育研究, 2008, 31 (1) :40-43.

标准多元化 篇8

1 中药化学实验考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1.1 课程设置的要求

中药化学实验是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通过中药化学实验课的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也为后续的中药药剂学、中药炮制学和中药鉴定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校, 中药化学实验是一门单独设立的课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提高教学质量, 达到此课程的教学要求, 合理设置课程, 建立一套系统、独立、健全的考核方法显得十分重要。

1.2 学生培养的要求

学生对于一门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学生对其重视程度有密切的联系。课程的考核制度在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 学生对于实验课的重视程度普遍低于理论课程, 主要原因在于实验课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 多根据学生实验报告完成质量和平时实验出勤率等课堂表现进行考核。这种以结果考核为主, 忽视过程考核的方法不能反映学生实验能力的真实水平, 难以发挥注重学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勇于探索的导向作用[2]。中药化学实验作为中药学专业的重要实践课, 必须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同时, 要体现其学科特点, 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

2 中药化学实验考核方法改革的思路

2.1 过程标准化考核

由于近年来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实验过程考核实施难度增大, 而目前主要采用结果考核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所以, 我们要加强过程考核, 从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操作和课后复习方面实施过程标准化考核, 使实验教学管理科学化、程序化。

2.2 多元化考核

多元化考核是指考核方式多样化,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 可以通过口头回答问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随机抽题笔试、考查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 提高学生的实验自觉性, 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与实验技巧。

2.3 量化考核[1]

将中药化学实验中每个实验项目的常规操作、主要环节及有序化管理内容归纳为具体考核指标, 并全部量化。结合学生期末实验操作 (设计性实验) 和试卷考核, 对各部分加以权重系数, 进行量化考核, 使考核更加规范、统一。

3 中药化学实验的考核方法

3.1 实验预习考核

实验前让学生首先完成实验预习报告, 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注意事项。要求预习报告不能只是简单地抄写实验内容, 而应根据具体实验用简单的化学反应式和简洁、清晰的流程图反映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 并写明注意事项。教师在实验课讲解之前或讲解过程中进行随机提问, 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并根据学生的预习报告和回答问题情况进行评分。

3.2 实验操作考核

实验操作考核是实验课考核中最重要的一环, 也是基于过程标准化考核和多元化考核的关键, 因此, 这部分考核在整个实验考核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具体操作就是将实验过程中重要的操作步骤进行细化, 并给予一定的分值比例, 通过学生的具体操作给每项打分。

3.3 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分为两部分, 包括设计性实验和期末卷面考核。

在实验结束前两周, 将设计性实验题目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方案, 最后按照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根据实验结果评分。

实验结束后, 通过对本学期实验课程的学习, 教师组织编写一份考试试卷, 使学生重视和回顾本学期的实验操作, 进一步掌握实验基本操作。

3.4 实验考核表[1,3] (见表1)

考核表的总分为实验预习考核×0.2+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考核×0.5+期末考核×0.3。

4 结语

基于过程标准化—多元化—量化的考核方法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并激发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有助于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并且, 这种方法也为教师反馈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 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要求, 改进教学方法。

摘要:在分析中药化学实验考核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 提出建立过程标准化—多元化—量化的中药化学实验考核方式,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实验教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关键词:中药化学实验,考核方法,过程标准化—多元化—量化,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淑慧, 纪耀华.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考核方法探讨[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1997, 13 (4) :4.

[2]赵钟祥, 熊天琴, 于洋, 等.药学类本科专业实验考核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医教育, 2010 (4) :28-30.

标准多元化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丰城市人民医院儿一科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接收的护生作为研究对象, 共100名。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50名, 均为女性。对照组本科3名, 大专47名, 年龄18~21岁, 平均 (18.1±0.6) 岁;观察组本科2名, 大专48名, 年龄18~20岁, 平均 (18.9±0.5)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管理模式干预, 观察组接受标准程序基础上的多元化培训管理模式干预。 (1) 明确护生带教21 d的标准程序以保质保量完成科室带教任务:护生入科第1天在晨会交班后参与床头交接班以了解病区基本情况, 之后观看科室自行制作的“儿一科护生入科教育”及“儿一科护生培训、考核安排”两个视频, 结束后针对视频内容进行提问并重点讲解实习注意事项, 最后安排相应带教老师。护生入科第13天至第17天自行安排时间在我院医学考试系统中完成出科考试。护生入科第18天至出科前, 根据护生出科考试试卷组织集体的讲解, 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问。护生在科室实习期间由带教老师负责按科室实习目标和要求完成教学任务, 护士长及带教组长负责严把教学质量。 (2) 采用多元化培训模式来不断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及护生的实习效果:我科在护生带教中率先使用了南京思周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医学考试系统及数字图书馆平台系统, 这两个系统采用开放、动态的系统框架, 将传统的考试培训模式与先进的网络应用相结合, 科室可根据自身应用特点快速构建考试培训平台系统, 实现对考试、培训、学习的高效管理。我科将专科知识按难易度不同在医学考试系统中分别组建了护生及不同层次护士的题库, 同时将各种知识点采用文档、幻灯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在数字图书馆平台系统中构建成我科的培训教材。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的评价结果。单项指标以0~100分评价, 评价结果高代表培训效果好, 评价结果低代表培训效果差。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经Excel表格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s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 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观察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丰城市人民医院是一所三级乙等综合教学医院, 其传统带教方法的不足之处已多有反馈和报道, 另外由于三级医院管理要求同质化, 所以教与学双赢且便于实施的科室护生培训模式一直是护理部不断探索的工作重点。现阶段, 实践积累的临床有关护生带教的工作模式经验包括:临床路径管理、双导师制、自制教材应用、Microsim医学模拟培训系统、PCMC与PBL联合教学、分层带教等。在临床实践中, 相关工作人员发现单一的培训方法不能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因此本研究以医院儿一科培训护生为研究对象, 以可拓展应用于本院其他临床科室护生培训为宗旨, 探究易于实施且培训效果理想的培训模式。课题组成员前期收集了大量医院各科室护生培训工作的临床资料, 同时做了相关方面文献研究, 发现以标准程序为基础进行多元化培训的管理模式符合研究的需要[2,3]。

其中, 标准程序是将受培训者在各科室的培训任务和目标进行系统化归纳整理, 培训者和受培训者均按照设定的程序在培训期内完成规范性基本培训, 确保培训工作的稳定质量。而多元化培训是指培训应按照不同层次培训人员的职能, 不同护的特点, 通过形式多样且便于理解的方式, 对护生完成进一步提高培训, 达到培训效果最佳化, 两者相辅相成组成一个稳固的培训模式。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各项评分 (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综合能力、病情观察能力、交流沟通能力)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证实在护生管理中采用基于标准程序的多元化培训模式对优化护生管理工作水平, 提高护生培训效果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分析该培训管理模式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够激发护生对学习和问题探索的浓厚兴趣。提高护生在具体护理岗位中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拓展个人四维空间, 提高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的能力。同时, 还可提高护生的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 (2) 有助于护生的个人成长, 提高对新护理人员培训的水平, 提高带教老师的知识以及带教水平。为适应多元化的培训模式要求, 带教老师必须阅读大量的文献, 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从带动了护生学习热情并提高了老师的带教水平, 在儿科科室中营造主动学习的浓厚氛围, 培养一批优秀的护理人才, 优化对儿科护理人员的梯队培养水平。 (3) 具有突出的社会效应。护生在患者及家属眼中不只是学生, 还是护理服务人员。一家医院教学水平高、态度严谨、教学相长才能建立一个稳定的、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医院整体护理水平越高, 就能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家属认可, 最终在社会上创出自己的服务品牌。

综上所述, 在儿科护生管理工作中采用基于标准程序的多元化培训模式对优化护生管理工作水平, 提高护生培训效果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值得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沈艳红, 练杰, 熊芸.儿科临床实习护生管理方法的研究[J].医学信息, 2013, 26 (23) :128-129.

[2]祁晓颖, 肖倩.危机管理计划在儿科急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26) :3196-3198.

单元化物流系统的相关标准建设 篇10

单元化物流与标准化

在单元化物流系统中,货物单元的形成依赖于集装单元器具,较为常见的集装器具包括集装箱、托盘、周转箱等。根据集装单元器具的类型,单元化物流可分为集装箱单元化物流和托盘单元化物流两种。

(1)集装箱单元化物流

集装箱单元化物流主要用于长距离的干线运输。在集装箱单元化物流的成功发展中,集装箱标准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集装箱标准的制定,统一了国际集装箱的尺寸、重量和形状,为各国集装箱码头的装卸起重设备以及集装箱专用铁道货车与卡车等运输设备选型提供了依据,提高了港口装卸作业效率,为顺利实现海陆联运奠定了基础。

(2)托盘单元化物流

托盘单元化物流覆盖面以及应用领域更为广泛,通过托盘标准化,可以实现供应链物流系统内相关物流设备、设施乃至物流信息系统的整合与规范,为供应链各个环节推广使用物流器具及设备的选型提供依据。发展托盘单元化物流对于提高社会供应链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意义重大。

目前,集装箱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一致,在运输过程中有较好的连贯性,集装箱单元化物流已经较为成熟。相比之下,托盘单元化物流在标准的统一方面尚未完善,对托盘为基础的单元化物流系统的规范性要求仍较欠缺,需要借鉴集装箱单元化物流的经验。

大力发展托盘单元化物流

2008年我国颁布执行了新的托盘国家标准《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GB/T 2934-2007),将标准托盘规格减少至两种,分别是1200mm*1000mm和1100mm*100mm。该标准经过大力宣贯和推行,使得我国标准托盘的使用率由此前不足10%提高至现在的25%。

据悉,在我国生产制造企业中,使用物流单元化容器的企业占31%,使用工位器具的企业占67%,使用叉车、拖车等搬运设备的企业占76%,采用吊车、起重机的企业占27%,生产线采用了连续自动输送线的企业占19%。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企业为了提高运作管理水平,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化物流技术与装备。企业在装备设施的自动化改造和建设的成果,为我国今后发展托盘单元化物流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发展托盘单元化物流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包括:

首先,托盘单元化物流涉及物流设施、机械装备、专用工具等的技术标准,包装、仓储、装卸、运输等各类作业标准,以及物流信息标准等,标准类别多且层次结构关系复杂。

其次,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各企业使用的机械装备与设施不成体系,难以配套。

第三,物流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企业物流的非标准化装备、非标准化设施和非标准化行为相当普遍。

第四,各种货物运输方式之间的运输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衔接。

第五,我国有近百万家物流相关机构和企业,服务于汽车、家电、医药、化工等不同行业企业,涉及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不同运输部门,各有各的上级管理部门。各个部门奉行各自的物流标准,部门与部门之间界限明显,缺乏沟通。

托盘单元化物流的相关技术标准情况

托盘单元化物流中涉及的相关标准包括:物流器具相关技术标准、单元货载包装相关技术标准、装卸和搬运设备相关技术标准、仓储设备相关技术标准、运输车辆相关技术标准、物流信息化管理相关技术标准。

目前我国上述标准的制定情况如下:

(一)物流器具相关技术标准

1. 托盘标准

托盘相关标准如表1所示。

由表可看出,目前我国最基本的托盘国家标准是《联运通用平托盘》系列标准: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及公差》(GB/T 2934-2007)、《联运通用平托盘性能要求和试验选择》(C.B/T 4995-2104)、《联运通用平托盘试验方法》(GB/T4996-2014),规定了联运通用平托盘的种类、尺寸规格、试验方法和性能要求,为托盘单元化物流系统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但在不同材质、不同结构的托盘标准,由标准号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标准制定年代参差不齐,并且有些标准仍遵循已作废的托盘尺寸标准制定,并且在试验方法和性能要求上也达不到新标准的要求。同时,我国还缺乏完善的系统设计规范。目前世界范围内仅有日本的《托盘系统设计准则》(JIsZ 0651-2002)涉及统一和协调托盘相关标准的内容。

2. 周转箱标准

目前我国周转箱相关标准如表2所示。

单元化物流系统中周转箱码放在托盘上成为集装单元。目前国内周转箱标准主要问题是周转箱要与托盘匹配问题。

不同材质的周转箱标准之间的一致性、周转箱与托盘组合形成托盘单元货物及其与单元化物流系统设备的匹配性问题依然存在:除了塑料物流周转箱以外,其它塑料、木质及瓦楞纸箱的规格与托盘规格不匹配。

周转箱性能要求是否达到循环利用要求的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塑料物流周转箱》(BB/T 0043-2007)中的压力试验、常温与低温跌落,采标ISTA 7B-2008《载重量68kg以下闭合物流周转箱》。这种周转箱不适合人工搬运,仅是托盘单元货载中的一种应用。物流系统中有大量货物,如食品、蔬菜等需要放在周转箱上并且进行人工搬运。

(二)单元货载包装的相关技术标准

单元货载包装的相关技术标准及其主要内容参见表3。

《硬质直方体运输包装尺寸系列》(GB/T 4892-2008)和《包装单元货物尺寸(GB/T 15233-2008)、《托盘单元货载》(GB/T 16470-2008)两个标准均在《联运通用平托盘主要尺寸与公差》(GB/T2934-2007)发布之后进行了修订,因此,硬质直方体运输包装尺寸及托盘单元货载与标准托盘匹配。但是,还要解决圆柱体以及袋类运输包装尺寸与托盘匹配问题。

(三)装卸和搬运设备相关技术标准

装卸和搬运设备相关技术标准参见表4。

装卸和搬运设备主要有叉车、托盘搬运车、堆垛机、输送机等,现有标准对叉车、托盘搬运车上的货叉尺寸有较为完善的标准(如《叉车货叉尺寸》(GB/T 5183-2005))这类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实现托盘单元货载与叉车或托盘搬运车的高效率匹配。在装卸和搬运的载重量和稳定性方面,各种类型的搬运设备均有相关标准。

(四)仓储设备相关技术标准

仓储设备相关技术标准参见表5。

其他与之相关的技术标准还有《通用仓库及库区规划设计参数》(GB/T 28581-2012)、《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安装与维护规范》(GB/T30673-2014)、《自动化立体仓库设计通则》(JB/T 10822-2008)。

(五)运输车辆相关技术标准

运输车辆相关技术标准参见表6。

面临困难:托盘单元化物流的顺畅流通,要求输包装件尺寸与质量界限要与我国公路货车车厢、铁路货车车厢、水路船舶货舱以及航空集装箱尺寸匹配。该要求也明确写在了《运输包装件尺寸与质量界限》(GB/T 16471-2008)中。但实际的情况是:我国对于运输车辆尺寸、承载量相关标准与托盘单元之间不具有相互匹配关系。在带托运输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空间利用率降低。对长途来说,车厢内部尺寸与托盘尺寸不匹配,会带来空间的浪费。因而导致带托运输的积极性降低,使我国托盘单元化物流不能有效、顺畅地发展。由于此顾虑,我国运输环节的托盘应用比例仅为10%。

(六)物流信息化管理相关技术标准

物流信息管理相关标准参见表7。

目前我国最新制定的托盘编码标准《托盘编码及条码表示》((GBT31005-2014)是参照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制定的《GS1通用规范》(10.0版),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起草的。该标准在技术内容上与国际规范的技术要求一致。制定托盘编码的意义在于实现单品管理与监控,有助于带托运输及托盘循环使用的顺利进行。

相关标准立项计划有:2010年度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2年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立项项目:《共用系统用托盘电子标签应用规范》、《托盘共用系统管理规范》、《托盘共用系统信息化管理规范》等;商务部2014年流通行业标准项目计划:《联运通用平托盘运营管理规范》,

应对之策

从上述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物流系统中使用的物流器具、设备及设施品种复杂、型号规格多,各种货物运输方式之间物流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缺乏基本器具及设备的统一规范。同时,现有标准多是各个物流环节设备设施及器具的相关标准,相互之间缺乏匹配性,标准要求不一致。

因此,制定一套完整的托盘单元物流系统规范,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性技术支撑作用,确立供应链物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共同遵循的准则,建立稳定的秩序,对于实现物流各环节无缝对接、贯通供应链始末,从而提高物流运行效率、降低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网络数据通信安全技术下一篇:整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