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的德育渗透

2024-10-24

幼儿园教育的德育渗透(共12篇)

幼儿园教育的德育渗透 篇1

幼儿教育关注生活世界, 回归生活, 注重生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对儿童生活方式的建构, 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特征。道德教育以生活为取向, 就要为幼儿创造一种健康、愉快、安全、开朗、会自制、能分享、乐于合作, 既有自信心, 又有责任感、成就感的生活氛围;就要关注儿童的生存环境、所见所闻, 使道德教育充满亲和力、感染力和真实性。“五个融入”是我们幼儿园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重视环境创设, 把德育融入到环境创设中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即充满着爱、信任、同情及民主的人际交往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可给幼儿带来愉快的情绪, 并培养幼儿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感, 从而促使幼儿品德得到健康发展。德育环境一般分为明显的环境和隐蔽的环境。我认为隐蔽的环境能更好地培养幼儿, 因为这能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幼儿园隐蔽的德育环境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 其中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在德育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爱是开启幼儿心灵的钥匙, 而良好的师幼关系必须是以真实的爱为基础的。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和谐愉快的德育环境。《纲要》指出:“幼儿园中的德育教育应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进行点点滴滴的随时教育。”如经常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如小朋友出现推人、打人的现象我们会告诉他:“喜欢小朋友应该去抱抱他、亲亲他, 让对方知道你喜欢他, 这才是正确的方法。”早晨来园早的幼儿, 我们会让他帮助老师把小朋友的椅子搬到餐桌旁, 这样做既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 又培养幼儿关心集体的行为。每当有小朋友过生日时, 我们会让小朋友们帮小寿星准备生日礼物, 可以是一幅画, 可以是一个折纸, 还可以是自己唱的歌、跳的舞。这些我们都帮他们记录下来, 给他们留作美好的回忆。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和谐愉快的德育环境, 把德育融入到生活之中, 并渗透到幼儿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失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 为幼儿良好品性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重视活动设计, 把德育融入到活动开展中

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体育游戏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这就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 幼儿要参与进来、玩下去, 就必须遵守这些规则。体育游戏对幼儿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为了能够参加游戏, 幼儿就必须学会相互协调、合作, 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学会理解和照顾他人、平等待人等。这就促使幼儿初步形成分享、合作、助人、谦让、遵从等社会性行为。

在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中, 幼儿要与其他伙伴发生联系, 逐渐地发现和了解自我和他人, 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 并通过努力, 使自己的行为能为同伴接受。户外活动和体育游戏大都是群体性游戏, 需要个人作为集体成员要彼此相互适应, 服从共同的行为准则, 掌握和学习轮流、协商和合作等社会行为规范。如大家熟知的“挤油渣”游戏, 参加人数为5~10 人, 游戏目的为集体协调地用肩部力量挤动。在游戏过程中, 参加者靠墙而立, 边念儿歌边用肩部力量集体协调而有节奏地挤出一人, 被挤出的人向旁边跑去, 再向中间挤, 如此往复。在这个游戏中, 每个游戏者都要遵守集体规则, 团结一致, 友好合作, 才能使游戏顺利进行。而游戏“老鹰捉小鸡”, “母鸡”和“小鸡”只有团结协作, 才能保证不被捉。游戏中, 每个幼儿若能轮流担任角色, 更能锻炼责任心, 提高组织能力, 促进积极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重视自理能力培养, 把德育知识融入到实践中

日常生活对幼儿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响。生活是教育的根, 正因为人在生活中受教育, 教育才有意义, 才能发挥它的价值。《纲要》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 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教育, 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从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入手, 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在生活自理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独立盥洗、穿脱、进餐、入厕, 独立整理、打扫和美化环境及独立思考与决策等生存能力和独立性;在值日生工作和种植、饲养劳动中, 可以培养幼儿的勤劳朴素、生态观念和责任意识。实际上, 在为别人服务当值日生的过程中, 孩子们可以得到很好的情绪体验, 发现帮助别人的乐趣和合作的成就感, 还利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责任感等。

四、重视德育的无意渗透, 把德育融入到游戏中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 在游戏中通过不断地尝试、体验和感知, 使幼儿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情感, 获得最大的满足。以游戏为切入口, 把德育目标渗透在具体的游戏情节中;在游戏中, 通过同伴间的不断的对话、协商、分享, 幼儿积累和获得宝贵的社会经验和独自解决人际矛盾的能力, 掌握换位思维和社会交往的策略、技能。

记得在一次角色游戏中, 娃娃家的“爸爸”“妈妈”都出门买东西去了, 这时两个孩子因为一碗水饺而发生了争执。其中一个孩子说:“这个碗里有五个水饺, 你吃两个我吃三个。”可另一个孩子说什么也不同意, 说:“不行, 我比你大, 我要吃三个, 你吃两个就够啦。”就这样两个孩子在那儿僵持了很久也没商量出一个很好的办法。这时, 我以阿姨的身份到娃娃家去做客, 一进门他们就争着向我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听完以后我请他们先把手中的水饺放下, 说:“阿姨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听完故事以后我们再想办法来解决这件事好吗?”我讲了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 听完故事后, 两个孩子似乎是听明白了故事里的道理, 接着一个小一点儿的孩子对另一个孩子说:“那这碗水饺你多吃一个吧, 因为你个子比我高, 应该比我多吃点儿。”另一个孩子听了后也不好意思地很小声地说:“不, 还是你多吃一个吧, 多吃点儿才能长得高。”通过这件事, 孩子们学会了互相谦让, 也学会了关心他人。

五、注重德育的全面渗透, 把德育融入到领域教学中

在幼儿园中, 幼儿良好的个性品德培养是通过幼儿园的全部教育活动实现的。在各种教学、散步、娱乐和区域活动中, 可以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多元兴趣、同伴友情、纪律性和坚持性。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各教学领域和游戏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中的弱小生灵交往, 心灵上引起共鸣, 产生了要呵护它们的想法;在照顾小花小草、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 培养人和自然之间相互珍惜的一种感情, 体验付出爱的快乐情绪。因此, 当与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 幼儿就会自然流露出“爱心”, 并付诸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 教师要及时地进行顺势强化巩固。运用感官进行教育是道德教育的辅助手段, 孩子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 去辨别施与舍,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寓教于乐”的方式, 把道德教育的内容自然纳入各种活动中, 充分调动着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 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加深着幼儿对品德的认识和态度倾向。英国教育家洛克在 《教育漫话》中写道:“幼小时所得的印象, 哪怕是极微小, 小到几乎察觉不出, 都有极重大长久的影响, 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 水性很柔弱, 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 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 最后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良好的性格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 便用不着借助记忆, 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幼儿园教育的德育渗透 篇2

张俊英

【摘要】幼儿园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发现幼儿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各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

【关键字】幼儿德育

渗透

一日活动 【正文】

对3-6岁的幼儿实施德育,其德育的内容和途径是什么?《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游戏活动之中。”也就是说,幼儿园的德育内容主要是发现幼儿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一日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认为对幼儿实施德育活动是贯穿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的整各过程之中的,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的。简而言之,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其各个环节都可以用来对幼儿实施德育。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

那么,怎样才能有机的和谐的将德育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及其各个环节中去呢?

第一,要有强烈的渗透意识。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就该树立这样的观念: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以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的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例如在美术活动中,老师有了德育的意识,就会不但注重对幼儿构图技能技巧的培养,更要注重培养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团结协作的品德和良好习惯,如果没有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的水平也就难以提高。

第二,要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进行渗透。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怎样才能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去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应当结合每个活动的特点。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我们班上有几位小朋友用餐时经常鞭笞变掉饭菜。我利用食堂需要帮忙摘菜的机会,组织全班幼儿去摘豆角。小朋友们很投入,可是时间一久,他们就没有耐心了,有的小朋友喊脚酸,有的喊脚痛。通过这次劳动,让幼儿认识了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

第三,要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利用环境来教育儿童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项革命。《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应的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有两方面:一是指物质环境。二是指精神环境。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在活动时中创设了一个以爱祖国,爱家乡,为内容的活动角,并随着活动的变化,更换不同的内容,是幼儿一进活动室就感受到了五爱教育的气息。我们的环境不能作为一个摆设而是应该与教育教学的内容息息相关。另外,我们除了为诱饵创造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我们的肩上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之才的责任,因此,我们应该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俗话说:“身教胜于眼角”,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幼儿影响最大。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如有一次,我在上厕所时不小心踩到一位小朋友的脚,我连忙扶起那位小朋友,赶紧跟他赔礼道歉,或许,这种无声的行动要比你在课堂上讲十次、二十次要凑笑得多。

第四,家、园同步做好德育工作。

3-6岁的幼儿,其道德意识正处于一种朦胧阶段,家长是幼儿第一人教师,家长的品德行为,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应此,我们要做好家、园联系工作。要求家长配合做到同步教育。如我班有一位小朋友,把小朋友用的橡皮拿回家去了,老师找她谈话时,她也勇敢的承认了错误,并表示明天回园时,把橡皮带回。可当我们把这件事向她妈妈反映时,她妈妈生气的指责老师说,我相信我的女儿,她从来不偷东西的。后来通过我们促膝相谈,消除了她的误会,她也愿意配合老师共同帮助女儿改正缺点。

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与研究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教育;渗透;素质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行教育应以情感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认为:怎样的环境幼儿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在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我们始终坚持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德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之中,显得更为重要。作为启蒙教师应从小处着手,细心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采取最适合幼儿特点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个性的培养,发展个性倾向提供锻炼的好机会。

一、在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德育观念

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小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幼儿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服务,当幼儿学会了正确的关心行动以后,及时地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点名、或发小礼物、奖品等对有点滴良好行为的幼儿及时表扬,使幼儿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

二、在幼儿生活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须经历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儿童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合作中通过承担和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各种关系,从而习得某些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由此可见,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和亲身的体会,将有助于幼儿道德品质的形成。而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中的“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教学原则正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其含义是要重视学习直接经验,强调以“做”为中心,主张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由此我们感到“做中学”的思想是符合幼儿道德形成规律的,是能够运用于幼儿园德育的实施。“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方法原则能充分发挥幼儿在德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提高幼儿园德育的实效性是有价值的。

三、利用节日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每年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都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爱奶奶的教育:节前,老师向幼儿介绍节日的名称,日期,同时,要求每个幼儿在家了解妈妈、阿姨、奶奶的辛苦,从中使幼儿萌发尊敬妈妈、尊敬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阿姨們的情感。节日当天,小朋友把亲手做的大红花献给妈妈,还与老师一起制作展板“妈妈,您辛苦了”。节后,教师要求幼儿在家为妈妈,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请家长把孩子做的好事记录下来,大家拿回来一起交流,在孩子之间起到榜样和鼓励的作用。在活动过程中,使幼儿懂得了尊敬妈妈等长辈,并且明白了表达感情要付之行动的道理。“十一”国庆节来临之际,我们结合亲子活动,设计了“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活动。通过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使幼儿萌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敬老节”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强化幼儿对老人的敬爱之情。

四、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各种游戏活动时,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游戏结束,要提醒幼儿整理好玩具,逐步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另外,要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制定必要的游戏规则,使游戏活动在宽松、友好、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通过自由、自主、开放的游戏活动,既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能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其次,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手脑并用,亲自感受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团结友爱,相互合作,有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

五、在家园共育中进行德育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取得家长的配合。俗话说的好:“独龙下不了雨!”以上各类情况的教育,还必须有幼儿家长的密切配合。好的习惯需要教师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的教育和培养。还是那句老话:“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方面,孩子从小不培养好习惯,就必然形成坏习惯,坏习惯形成了,再改就很难;另一方面,在孩子小时候加强德育教育,与孩子天真无邪表现并不矛盾,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空,因为他是受人们欢迎的。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六、结语

树木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开花结果。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

德育在幼儿生活中的渗透 篇4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德育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 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 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长期以来, 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坚持以德为重的原则, 承担道德启蒙的任务。然而, 如今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 存在着“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 从而使子女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如不爱劳动;只知索取, 而不懂得爱别人;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等。面对现状, 我们必须将品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 使幼儿在生活中养成好的习惯, 形成健全的人格, 为他们的一生奠定品德基础。笔者结合教育实践, 谈谈如何在幼儿生活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寻找生活素材, 力求德育内容和形式的生活化

1. 进行爱的教育, 学会关心父母和尊敬长辈

新《纲要》的社会领域目标中指出:“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 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活动。如“三八”节, 开展“我的好妈妈”主题教育:语言活动——夸夸我的好妈妈、音乐活动——不再麻烦好妈妈和美术活动——画妈妈, 这一系列活动, 使幼儿对自己的妈妈有了较全面、完整的了解, 认识到妈妈工作的辛苦, 一种爱妈妈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时从爱妈妈的角度出发, 引导其热爱爸爸、爷爷、奶奶等其他家庭成员, 如活动“我帮爷爷、奶奶找快乐”、“我们是快乐的一家”等。

2. 从游戏入手, 学习正确交往和友好合作

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 以游戏为切入口, 把德育目标渗透在具体的游戏情节中。如手工活动“新楼房”、“博士帽”;游戏“二人三足走”、“有趣的滑板车”;以及美工“我们的画”等, 引导幼儿两两合作或更多的人一起合作, 从中帮助其学习和获得正确的交往技能, 引发他们主动与人合作, 并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而教师此时所需要的是: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合作、交往环境。又如建构游戏“美丽的家园”, 以小组为单位, 6、7人一组成立“小小建筑队”, 大家共商家园布局, 各自分工, 遇到困难相互帮助;同时, 互相因争抢材料而产生的矛盾明显减少, 即使发生了, 大家也能自行解决。

3. 开展主题活动, 学会关心集体和热爱生活

过去班上的图书破了, 无人主动去修补, 自从组织开展了“修补图书”活动后, 幼儿对班级的图书架更加关心, 一旦发现书角或封面有点破损, 大家都抢着带回家修补。也控制了个别顽皮幼儿的撕书行为;平时阅读活动中, 孩子们都能互相叮嘱:“你翻书得轻轻翻, 不然书会破的。”又如开展“今天我是值日生”的主题活动, 让班上的小值日生负责整理柜子上的幼儿用书、学习用具;最后还要评比每日的最佳值日生1~2名, 并用五角星来加以鼓励。这样, 一种热爱班级的情感在幼儿的心中得到良好的建立。课外还开展了“我是环保小卫士”活动, 检查幼儿园的卫生, 到附近公园捡垃圾;针对环保教育, 引导孩子开展了“人类的朋友——树”系列专题活动, 鼓励他们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树, 了解树对人类的作用, 开展植树节知识问答竞赛、到公园种植小树苗等活动。通过活动, 幼儿认识到了树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懂得要关心保护树的健康成长。

4. 进行生活实践, 树立劳动意识和服务意识

平时我让孩子们在父母的带领下, 观察、记录在不同岗位上工作的劳动人民, 以他们的工作热情感化幼儿, 使幼儿树立为大家服务的意识, 如分筷子、擦桌椅、扫地等力所能及的小事。组织幼儿到社区老人会为爷爷奶奶扫地擦桌椅, 体验劳动的快乐。

二家园合力教育, 共同培育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

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 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 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这也正如《纲要》中所指出的: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1. 积极转变传统“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 帮助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塑造新一代影响巨大而深刻。通过召开了系列家长座谈会, 在教育理念上与家长达成共识。渐渐地, 家长们也意识到:在给孩子付出爱的同时, 更要让孩子回报爱, 必须让孩子懂得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在家要求孩子礼貌地与家人、邻里朋友相处。

2. 通过定期家访, 及时沟通、了解、反馈幼儿学习品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得到及时解决

高中数学德育教育的渗透论文 篇5

首先,高中数学规律认知过程中的辩证思想内涵领悟.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其本身是运动的、变化的,甚至矛盾的,其中的很多数学方法都体现出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例如,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待定系数,体现的就是已知、未知之间的相互矛盾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再如,数形结合所反映的是直观、抽象之间的关系,而数学归纳法则对事物从特殊到一般发展规律的认知.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加强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培养,这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高中数学图形感受过程中的人文情怀体验.高中数学中的美,在于其和谐性、对称性以及逻辑性.例如,正四面体顶点的射影在底面中心位置,而且其所有的面都为标准的正三角形,四心合一的美感是无与伦比的.正四面体的任何面都可以是底面,而且无论怎么变化,都是一个标准的三棱锥结构;再如,反证法由于其探究的特点,无中生有、否定假设以及制造矛盾等等,都是其魅力的一种体现.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对此进行延伸,从另一侧面教育学生应当保持人民内部的安定与团结,不要无中生有地制造矛盾、或者扩大离心率,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最后,利用数学定理的论证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定理,这些都是前人的实践经验总结,引导学生应当先对这些定理彻底的理解,经反复练习后完全掌握.然而要做好这一点并非易事,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且要求学生要有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要有科学的态度、自律的心志以及自强不息的自主探索精神,而这正是德育教育的要求.

3利用创设教学情境来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在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想渗透德育教育,也要利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来实现.比如,概率中随机事件、小概率事件教学过程中,可引入学生们都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的故事,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调查显示,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宋国那位农民的“傻行为”更多的是讥笑.此时,可引导学生从概率的视角,对该故事进行重新审视,随后学生陷入了沉思状态.借此机会,可以向学生发问:“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若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会像农民那样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再教育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成绩,是不能靠运气的,也许一次可以成功,但却不能每次都能成功,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儿,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实践中,人们更多地认为文科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对于理科,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思维缜密、严谨.但德育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实践中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方式方法创新,这是一个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来自于《高中数理化》杂志。《高中数理化》杂志简介详见.)

幼儿园教育的德育渗透 篇6

【关键词】藏区;幼儿;教学;德育;方法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的深入改革,我国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德育教育工作,更是成为各个学校关注的重点。德育教育不仅仅是政治教师的工作,更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都知道,幼儿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启蒙阶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二、在藏区幼儿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一)德育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的提升,各行各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不仅仅需要成绩好的人才,更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学生的综合教育,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其中,德育教育关乎着学生的人生观的建立,因此,教师应该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展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现新时期的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幼儿阶段的学习属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的启蒙阶段,是幼儿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对于幼儿阶段的课堂教学来说,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帮助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合作精神以及帮助他人的精神,可谓一举多得。

三、在藏区幼儿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实现言传身教

虽然幼儿思想不是很成熟,但这并不代表幼儿本身的认知能力不足,他们仍然拥有很好的认知能力,对事物能够进行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幼儿,让幼儿进行学习以及模仿。例如,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一定要书写规范,这样一来,幼儿看教师书写规范,自己自然就会严格要求自己,也跟着教师学习起来。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础以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教风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例如,教师一定不能迟到、早退,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不能出现辱骂孩子的现象,要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要以幼儿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尽最大可能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给幼儿提供舒适、愉悦的教学环境,进而提升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同时也感染幼儿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的高尚品格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升,社会已经逐渐衍变成一个信息化的大学堂,很多教师更是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形成多媒体教学法。在幼儿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渗透德育的教育。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利用多媒体软件播放一些励志的故事,借用这些励志故事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另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软件为幼儿播放一些抗震救灾的图片或者是战争的图片,进而让孩子们从小就意识到应该爱戴我们的国家。同时,也让幼儿理解到,长大以后一定要学会多多帮助他人。

(三)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实践教育也是幼儿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师也可以利用实践活动渗透一定的德育教育。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幼儿设置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将幼儿每两个人分为一个小组,一个人扮演妈妈,另外一个人扮演孩子。然后设置这样的教学情节:妈妈由于淋雨而患了感冒,爸爸出差不在家,妈妈现在还在发烧,这时,作为妈妈的宝贝,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一来,幼儿便会想象自己生病的情况下,父母是如何照顾自己的,然后进行模仿,采用同样的方法照顾母亲,且教师要对其进行恰当的指导,实现对于幼儿的德育教育。让幼儿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了解到父母照顾他们不容易,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学会一些照顾病人的方法以及手段,以至于将来如果真的遇到这样的状况,他们可以很好地照顾自己的父母,同时,在小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而实现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发展以及提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幼儿阶段的学生本身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形成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促进正确的三观的形成,使幼儿得到健康的成长。最后,希望在本文相关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建议的帮助下,藏区幼儿教学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都能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薛林芳.农村幼儿教育中德育教学的渗透路径[J].好家长,2016,12:45.

[2]秦继芳.幼儿园德育教育的渗透[A]..新教育时代(2015年11月总第4辑)[C].:,2015:1.

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渗透教育 篇7

一、挖掘教材, 自然渗透

1.数据渗透

数学是一门数据科学,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据渗透德育。

如,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 可以告诉学生: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发现的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比欧洲数学家要早一千多年, 从而对学生进行祖国灿烂的文明史教育, 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自豪感。又如, 在三年级数学《年、月、日》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_年_月_日, 到_年_月_日正好成立100周年。教学时, 教师适当讲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 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和历史使命感, 教育学生好好学习, 为祖国发展而努力。

2.数学应用题的渗透

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应用题中, 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如, 在教学利息问题时, 我让学生通过解题明白:“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纳税是用来支援国家建设, 从小培养纳税意识。又如,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再生纸800千克, 相当于少砍17棵大树。 (1) 如果每人每月回收2千克废纸, 一年每人可以回收废纸多少千克?照这样计算, 你们全班学生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有1吨吗? (2) 如果照一个班级的学生一年回收1吨废纸计算, 你们全校学生一年回收的废纸大约相当于少砍多少棵大树?通过计算, 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节约木材、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培养, 而这效果却远非空泛的语言说教所能达到的。

二、自创资源, 适时渗透

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把反应我国成就、家乡变化的数据及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有意义的事例编成相应的习题, 让学生从数学实际应用中了解祖国发展的巨大成就, 认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和任务,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历史使命感。

我们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向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找出我国工农业、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数据, 编成应用题。如:

(1) 我国2000年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有3000多万人, 2007年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是2000年的2.4倍, 2007年全国总人口中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多少人?

(2) 2006年末, 一个城市储蓄存款余额达347亿元, 比2007年末增加62亿元, 增长百分之几?

此外, 我们数学教师平时要对有关德育素材积极积累, 做数学德育的有心人, 要注意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发掘,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适时相机引申文本资料, 补充课外数学德育资源。如, 在教学利息问题时, 我让学生通过解题明白:“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纳税是用来支援国家建设, 从小培养纳税意识。而这效果却远非空泛的语言说教所能达到的。

三、拓展活动, 有机渗透

思想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 也可以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 如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课外活动课进行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

1.推荐数学课外阅读书目

推荐数学课外阅读书目, 这些书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课外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一学段, 《数学帮帮忙》 (全25册) 《我是数学迷》 (全22册) 《数学故事专辑》;第二学段, 《可怕的科学经典数学系列》 (全12册) 《奥德赛数学大冒险》 (全4册) 《数学真好玩》 (全2册) 等等。

2.办数学小报

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开展编数学小报活动。数学小报制作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手, 绘制一份“我的数学小报”, 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搜集资料, 采集信息, 运用各种形式, 将报纸作为载体, 将自己所知所晓的数学有关内容呈现出来。学生用一张张精致的小报展示出童真, 并通过办数学小报来改变以往单一的作业评价模式, 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真正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身边。

3.玩数学游戏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通过玩数学游戏, 使学生充分了解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 感受数学知识中的德育元素。既好玩、又有挑战的数学游戏活动有古典智力游戏, 如, 《智过华容道》《巧拼七巧板》等, 此外, 还有《观面成型》《数字走方格》等现代数学游戏, 让孩子们在玩游戏中体验那种美好的神秘玄妙感。“数学游戏”就是让儿童玩数学, 感受着数学的无穷魅力。“数学游戏直通车”还将一路前行, 开入更多更远的校园里, 为孩子们带去智慧和欢乐及良好的道德情操。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渗透德育的策略性, 不要喧宾夺主, 而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 把握渗透的可行性, 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古诗写得好,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真正好的德育教育就应该是这润物无声的细雨。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小学教师, 就是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现阶段我国面临文化相对落后和人口素质有待提高的严峻挑战。就挖掘教材、自创资源、拓展活动三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最终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浅析高校德育渗透教育的必要性 篇8

1 应对高校德育工作环境变化的需要

第一,我国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等原因,导致一部分人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并产生了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现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使高校这块净土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在过去,我们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我们的政治、文化体制也相对集中,所以传统的德育教育一般通过开会、座谈等方式进行理论灌输,但现在,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在汲取传统理论说教优势的同时,还需要引入多渠道、多方位、间接、隐蔽、长效的渗透教育。

第二,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让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政权的颠覆和演变,他们凭借自己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各种方式散布有害言论,企图对我国进行“西化”,这使我国一些政治信念不坚定的大学生对共产主义是否能够实现产生怀疑,并盲目追随西方国家言称的所谓“自由、平等、民主”。因此我们应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利用德育渗透教育隐蔽、长久、易接受等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个体能动性,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感知人生的真谛,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第三,网络新型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德育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网络新型媒体发展迅速,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的同时,由于它的不可控,也给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微博和微信等新型媒体广受青年学生的宠爱,但由于网络媒体上的信息良莠互现、鱼龙混杂,使我们的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受到极大挑战。另外,网络的虚拟性使很多自制力不强的青年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恋等,导致性格孤僻、冷漠,这些都成为全社会关注和令德育教育工作者头疼的问题。对网络新生代的德育教育不但应该进行说服教育,而且要通过人性化、平等化的渗透教育,以平等交流的方式展开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在享受网络新型媒体给我们生活带来各种方便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辨别力和自控力。

2 应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需要

第一,社会理想淡化,政治信仰不坚定。当代青少年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还不够深刻,还存在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特别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由于一些配套的制度没有跟上,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贪污腐败等问题,这些都使他们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信心不足,对党和政府灰心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只靠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德育渗透式教育,能充分利用新型媒体、实践活动等载体所特有的渗透力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力,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目前我国所走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自觉担负起党和国家给予的重任,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进而实现个体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渗透。

第二,崇尚自我,集体观念减弱。当代的大部分青少年是独生子女,他们自小在父母、祖辈的蜜罐中长大,他们崇尚自我,过于重视自身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对他人、对集体的理解,团结意识、互助意识较弱。他们在接受知识时,不喜欢传统的灌输教育,他们独立批判的思维增强,对于简单的说服教育有时会出现严重的逆反心理,服从塑造的意识减弱。而德育渗透性教育既能尊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同时又能对自主性加以适当引导和渗入,不让其过分膨胀和蔓延,把教育、关怀、尊重、理解融为一体,借助各种载体让受教(下转第134页)(上接第80页)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达到净化灵魂、升华自我的教育效果。

第三,道德上采取双重标准,知行不一。当代大学生大部人道德认知水平较高,有明确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存在严重脱节,很多人只是口头上头头是道,行动上并不一致。而道德评价标准是在与人相处和交往的时候慢慢体会形成的,德育渗透性教育正是充分重视与人相处中对个体的渗透和影响,通过与人相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个体对道德标准的认知和判断,将其渐渐形成为自己内心的一种力量,最终培养成行为习惯,从而实现认知和行为的真正统一。

第四,自我封闭,自我调控能力差。在如今复杂的社会,人们的心理困惑明显增多,特别是当代的青少年,他们喜欢网络,不喜欢面对复杂的现实社会,他们喜欢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结交更多的朋友,喜欢被认可,不喜欢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遇到问题不习惯自己动脑解决,习惯用谩骂、自暴自弃等不正确的方式去发泄,因此很多人感到生活枯燥、紧张、空虚、苦恼和压抑。德育渗透性教育注重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它不是简单地将理想化的思想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潜移默化中、点点滴滴中、逐渐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真与假、善与恶的辨别能力。正确对待自身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用合理的方式发泄和调节自我行为,乐观面对人生。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作为和谐文化根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这些内容正是德育教育工作涉及的内容,但在新形势下不能单纯靠传统的灌输教育来进行,而是需要以学生为本,要淡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意识,让老师从台上走下来,走到学生中间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以亲和朋友的身份出现,通过坦诚平等的交流,了解学生需求,借助各种载体,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德育的内容,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新形势下,渗透式教育显示了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它已是高校教育者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实行教育的必不可少的方式。因此有针对性地提高渗透式教育的自觉性和实效性,在现有的实施形式与途径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与灌输式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互补作用,扬长避短,可进一步完善高校德育工作的教育体系,使高校的德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使德育教育真正为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

信息技术课堂渗透德育教育的探索 篇9

(一) 以身示范,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般电脑室里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学生行为管理规范, 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也都反复强调课堂的纪律, 让学生明确电脑室作为专用教室, 与普通的课室不同, 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然而,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 感觉简单的说教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电脑室管理规章制度中的各种冷冰冰的禁止词语, 不仅不能约束学生的行为, 反而激起个别学生的逆反心理, 你禁止什么我偏要做什么, 课堂纪律和课室的卫生情况每况愈下。于是笔者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中《计算机的保养与维护》这一部分内容, 对电脑室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重新解读, 首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家中的电脑是怎样保养和维护的, 然后总结出课本上的六点内容, 即稳定可靠的电源系统、避免敲击和拍打、避免水、避免过热、注意防尘和注意防毒, 再结合电脑室的管理规范, 让学生对其进行讨论和修改, 同学们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 把规章制度中的“禁止”等生硬的词语用“避免”、“注意”等词语进行了替换和修改, 使规章制度更具有人情味, 更加易于学生接受。通过每一位学生的参与讨论, 让学生感受到机房秩序的维持, 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此后的课堂纪律和卫生情况大有改观。

此外在教学中, 教师规范的计算机语言、娴熟的操作, 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讲到对计算机中文件的整理和命名时, 告诉学生要对文件进行分类整理存放, 并对文件重新命名, 便于日后文件的管理和查找。而在平时上课时, 往往为了节省时间和便于操作, 随意存放一些文件或随意命名某个文件, 以至于学生也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随意存放文件。如果教师在平时课堂演示的时候, 注意到将用户文件分目录有序存放, 文件名命名的时候, 注意到细心修改、便于识别, 学生就会慢慢的养成信息整理的好习惯。

(二) 结合实例, 树立学生法制道德观念

据有关资料显示, 当前利用计算机犯罪的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并且犯罪年龄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中学生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比率日益升高, 犯罪种类也日益增多, 从传播病毒到制造病毒到窃取信息, 手段与方式层出不穷。而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仅仅是好奇或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技术, 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引起别人的注意等等。中央电视台的《社会经纬》栏目曾经播报过一期关于17岁少年黑客的节目, 这名少年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知识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 使登陆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 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而面对警察的询问, 他竟然轻松的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 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 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 能造成多大损失呢?”这一事例说明中学生计算机犯罪率的上升,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 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不强。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社会实例, 例如在网上传播盗版影片而受到法律制裁的例子等, 将青少年犯罪的惨痛教训展现在学生面前, 用真实的情景感染和帮助学生得到一个清晰的认识, 增强法制观念, 让学生认识到不论出于何种目的, 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社会所不容许的, 都是要受到谴责的。

(三) 挖掘教材, 增强学生心理品质

利用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现状, 激发学生学习志向。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对世界的发展和进步都曾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当前我国的信息产业中, 国外的洋品牌充斥着市场, 从CPU到操作系统, 从网络产品到应用软件, 国产品牌的产品少之又少, 而且大多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这些因素成了制约我国IT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需要我们在课本上挖掘出另外的信息, 如讲到计算机的硬件组成一课时就应该介绍核心部件CPU的生产技术几乎一直被美国的Intel公司和AMD公司所垄断, 我国在2002年8月, “龙芯一号”测试成功, 结束了我国IT业“无芯”的历史, 不过在技术水平上仅仅达到现在市场上INTEL和AMD的低端CPU的水平。另外在学习网页制作时, 八年级下册第24页课本上赫然的写着注意事项:“网站中所有的文件和文件夹都不要使用中文命名”, 在信息技术课上让同学们讨论这句话的含义, 读出中国没有自己的网页设计软件的无奈。使学生认识到, 我国的信息产业在建国以后虽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 有些方面已趋于世界先进水平, 但整体上还比较落后, 而且差距还很大, 希望同学们树立起远大的志向, 长大后通过自己的努力, 使我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力争赶超发达国家。

渗透性德育的开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单凭信息技术课进行渗透性德育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学校中各个学科联合起来, 充分发挥学科特长, 深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进行渗透性德育教育。同时德育教育也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合作, 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德育教育的渗透, 不断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在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还需要我们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 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

摘要: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而且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在教学过程中, 不应仅仅依靠政治或语文等某一学科来进行德育教育, 而是应该让德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科当中, 并且让德育教育帮助支撑学科课程的教与学, 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渗透性德育是新课改的要求, 本文就信息技术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信息技术课堂渗透德育的实践探索进行论述, 并对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篇10

新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对小学生加强英语文化的教育, 特别是让小学生从英语本土的文化背景中去挖掘英语中的文明文化, 这样更有助于小学生对英语深层次地把握。而英语教学教材中包含了很多英语本土国家的文明礼仪, 这样不仅能让小学生学会规范自己的言行, 培育自己的教养, 而且也有助于加强学生间的交流。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Welcome to China的教学活动时, 教师先利用互联网平台展示了一个中国小学生和一个英国小学生的视频, 同时还伴随着英语hello、hi等语句。这样的视频很快能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引发联想:这两个小朋友怎么见面, 以后会怎么样呢?教师适时地给学生讲解将要进行的英语课题就是中国小学生如何与英国小学生交流并成为好朋友。然后, 教师继续播放视频, 展示两个小学生见面以后的问候, 这样小学生就会对此充满好奇, 教师此时就可以介绍这些英语的表示方法:“This is... How do you do? That is... Nice to meet you. Thank you. That’s all right.”等等。特别提出在英语国家的文化中, 初次见面要用“How do you do?”与熟悉人之间的“How are you?”不同。以及中国人一般对别人的谢谢回答用“不用谢”, 而英语国家其实不然, 而是很欣然地接受别人的谢谢, 回答“That is all right.”表示对别人的尊重。通过Welcome to China英语教学课堂的学习, 学生对英语本土国家的文化很惊奇, 明白原来每个国家不仅语言不一样, 其文化底蕴也会有很大差别, 并不是懂得了中国的礼貌就一定能够和其他国家的朋友沟通得很好, 这就要求小学生要认真学习英语,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明礼仪, 从而更加让小学生明白了学习文化礼仪的重要性, 只有互相了解才能够打开与对方交流的隔阂, 形成不同文化交流的纽带。

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德育因素

小学英语教学活动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很多生活化的语句会大量涌现出来, 这里面就穿插了很多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知识, 因此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要用心备课, 把英语教学活动中涉及的德育方面的词语和话语总结和挖掘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小学生德育培育。

例如:在进行七年级英语教学活动时, 会遇到很多文明用语“how are you, fine, very good”等, 这些提醒着小学生在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要用礼貌用语对待别人, 让对方在与自己的交往过程中感觉到很温馨, 从而与对方交好。在体现互助友爱、关爱集体方面的用语有“What can I do for you?Let us help you.It ismy pleasure.”这些都告诉了小学生要主动去帮助别人, 这样别人才会帮助我们, 这个世界才会变得很美好。在学习方面有“What is that?We should do well in our homework.”这些启发了小学生要具有探索和求实精神, 只有这样, 才会学得越来越好。这些都要求小学英语教学在备课方案上要统筹规划, 认真分析里面包含的内容并能够与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从而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开展英语语言情景教学, 让德育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例如, 教师把全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小组分配的时候一定兼顾男女学生的比例, 教师可以创建一个问路的情景教学模式, 对小组成员的进行角色分配, 里面有交通警察、小学生、过路人、游客, 教师设置的情景是旅客迷路了, 一路问这个城市里的小学生、过路人、交通警察等, 这样小学生在此情景中就会学会“Excuse me, Can you help me, turn to right, turn to left, good bye, thank you very much”等用语, 同时他们也会明白在求助于别人的时候一定要很有礼貌地询问别人, 而且语气一定要委婉, 这样礼貌地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联系后, 也会使别人乐意帮助自己。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 小学生在潜意识地形成了文明习惯, 会有意识地去实践, 最终也使小学英语课堂形成了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挖掘教材中的爱国情愫

英语教学活动不但让我们感受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彩的领域, 而且在英语教学活动背后还隐藏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Where are you from?的教学活动时, 教师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平台, 把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国旗展示在屏幕上, 让学生们去辨识, 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他们会很积极地去认识, 而后教师继续点击屏幕将国旗后面的英语单词展现出来并配上语音, 这样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读出来并记在心里。最后教师把中国的国旗以最大的面积展示出来, 询问学生其国家后, 大声地告诉学生说“This is our country, China.”然后再让学生朗读“I am a Chinese student, I am from China.”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对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然后趁机教师可以提问这个国旗的颜色, “What color is it?”然后告诉学生“There are five yellow stars on it. It is yellow and red.”接着教师又介绍了中国国旗的由来, 特别强调这个国旗包含了很多革命前辈的献血和汗水, 正是他们的付出, 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的情景就给学生灌输了爱国情愫, 使学生从此以后更加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结语

幼儿德育在音乐活动中的自然渗透 篇11

一、改编歌曲内容,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

当前流行歌曲的内容多为情与怨、爱与恨,对幼儿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优势存在: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于是,我便挑选一些曲调简单的流行歌曲,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让幼儿去欣赏,去创编歌词,挖掘内在的积极元素,并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例如:我将网络歌曲《两只蝴蝶》改成《两个好朋友》,进行创编活动,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点滴情景作为创作的源泉,将与好朋友一起做的开心的事编唱到新歌里:“亲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来把手儿牵;亲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来把歌儿唱;亲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去逛公园;亲爱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去呀去春游;(齐唱)我和你拉拉手儿点点头,一起呀游戏真快乐;两个好朋友,小手拉小手,永远永远都是好朋友……”孩子们在宽松、自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下,思维活跃,创编出多种不同的歌词,让幼儿体验到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增进了他们相互间的友谊。

二、善用音乐欣赏,冶炼幼儿的道德情感

音乐欣赏是通过听觉来感受音乐的,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曲调,会引起幼儿积极的情绪反应。道德情感的养成,有赖于对幼儿对真善美分辨程度的提升。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在风格、情绪等表现手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要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合理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供幼儿欣赏。对于小、中班幼儿来说,我们选择如《李小多分果果》《山羊踩痛小公鸡》《小乌鸦爱妈妈》等音乐供幼儿欣赏,浅显易懂的音乐形象在给幼儿美感的同时,进行着礼貌教育、培养了幼儿爱父母、爱劳动、爱老师、爱同伴的情感。对于大班幼儿的培养,则从爱父母、爱同伴,发展到爱家乡,延伸到爱祖国的教育。我会有选择地组织他们欣赏《赛马》《彩云追月》《喜洋洋》等传统民乐,让他们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学唱《说唱脸谱》《我是一个中国人》等,激发幼儿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萌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让幼儿欣赏《国歌》,知道国歌代表了国家与民族,应对它尊重与爱护,并要求幼儿联系自身谈感受、说想法。

另外,针对一些幼儿睡觉时喜欢自言自语、打扰别人入睡的特点,我在组织幼儿欣赏《摇篮》的时候,将布娃娃放在摇篮中,一边轻轻摇着摇篮,一边温柔轻唱。之后我问:“我在干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由此引出歌曲的名称和摇篮的特性。在这里,我要求幼儿注意歌词里说了些什么,为什么动作和声音要轻轻的,引导幼儿有目的地去欣赏,渐渐地进入音乐的意境。在活动结尾部分,我问:《摇篮》的音乐为什么是轻柔的?引导幼儿懂得别人睡觉时需要安静的道理,并进一步提出问题:你醒后看到别人还在睡,会怎么做?幼儿通过讨论知道了睡觉时要保持安静,从而激发他们关心同伴、能处处为别人着想的良好品质。

三、凭借打击乐活动,塑造幼儿的精神品质

以前一到新学期,幼儿园就需添置或自制许多的打击乐器,造成了资源浪费。如何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是一对矛盾。我一改以往的做法,在音乐角摆放一些乐器,教会孩子有序地进行取、放和正确使用,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自己学会整理乐器材料,教师观察、指导即可;并逐步改变观念,意识到“准备”也是活动中的一个环节,让幼儿共同参与课前环境创设。如课前便出示图谱,让他们观察、了解“场地分配图”后,自己动手将椅子移到合适的位置;并根据相应的乐器符号,按自己的意愿取、放乐器;也还可以和同伴商量,拿什么乐器,坐什么位置;如果乐器已被别人取走,便需要自己试着调整。这样,幼儿由被动的分配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变“老师要我这样做”为“我应该这样做”,而我则可以抽出更多的机会和时间,指导那些需要帮助的幼儿,乐器损坏现象也越发变少了。

如今的独生子女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但通过集体的打击乐活动,幼儿尝试了与同伴间的分工与合作:你拿小铃,我拿大鼓,你敲一段,我打一段,共同来完成一个作品。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讲故事、情境创设等手段逐渐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使他们学会克制自我、尊重同伴、服从集体要求,让他们自己感觉到突出的声音不好听,大家和起来的声音听起来才舒服。自由交换乐器的环节,也促进了同伴间的友好关系,使他们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培养了同伴间的默契与协调等友好合作的良好品质。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价值 篇12

一、身先士卒, 坦诚教育, 提升德育价值

(一) 踏实教学, 加强德育

由于经济的迅猛腾飞, 社会的进步和就业制度的改革, 人们对知识也非常重视, 在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迫切心情下, 给自己的子女买来不少教辅资料, 而学生们有了教辅资料, 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心理, 用不同的理由把资料带进课堂, 如果教师不加阻止, 资料就摆上了课桌, 替代了课本, 替代了教师。有的教师认为, 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也是应付家长和学生的最佳办法, 就听之任之。我认为, 教师不应采取应付式的教学态度, 应坦诚地对待学生, 踏踏实实地教学。让学生收起教辅资料,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弥补学生的不足, 发挥学生的特长, 发扬学生的优点,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孔夫子老先生说得好:“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作为教师应当延续这一传统而又优秀的教学方法, 以提高学生的诚信度。

(二) 坦率、诚挚地教学, 熔化德育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 教师们纷纷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是, 有部分教师在公开课上为了体现教法, 彰显效果, 在课堂上摆“花架子”搞“形式主义”。不用坦率、诚挚的信念教学, 对学生缺乏责任感。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不是限制, 而是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部分教师误认为只要在教学中设置情境, 用上教具, 就能使课上得有声有色, 就能对学生作诚信教育。殊不知, 这只做到“买椟还珠”, 不但对教学无助, 而且还影响了教学效果。有这样一则笑话:一次, 一个学校组织公开课活动, 在开展活动前, 教务主任指出:“这是一次体验教法, 提高教学艺术的活动, 希望大家认真研究, 搞好活动。”会后, 教师们都分别准备。当某教师上《麻雀》这篇外国名著时, 他先用《古井》导出爱的力量, 接着播放了《世上只有妈妈好》的音乐, 十分钟后才正式上课。在讲课中, 幻灯放了一遍又一遍, 表演的同学一批接着一批, 教学挂图一张连着一张, 同学们都还未来得及阅读课文内容是什么, 执教者就走下了讲台。课后, 这位执教教师还认为他的这堂课是教法灵活多样、教具使用适当、设置情境良好的好课。我发现, 这位教师由于过分花哨, 不仅在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上难以达标, 而且也没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品德上的陶冶。

当前, 在德育教育的当务之急, 应该将价值取向从功利主义转移到人文主义, 从利益考量转移到人文诉求。上述两位教师, 他们不是从成人诚信的角度出发, 而是从成事的角度出发。也许他们想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一点不诚实, 不一定会带来麻烦和消极的不良后果。如果这一行为不被发现, 还会得到许多不应该得到的好处。可是, 年幼的学生已通过耳濡目染, 把教师的言行吸入体内, 以后也会变得像这些教师一样, 做花哨, 求应付, 爱虚荣。要知道, 为人师表, 率先垂范, 是我们教师做人的准则。我们要带头讲诚实, 做到“言必行, 行必果”,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 在我们教师身上决不能发生。以教师高尚的品行, 人格的魅力, 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家长和社会, 提高公信力, 做诚信的表率。

二、奉献爱心, 传播德育

部分教师爱美之心太强, 凡事都要求完美, 就连上课提问也要找美的或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回避差生或身体带残疾的学生。他们认为, 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完美的教学。他们不知道如果做好了这一环节, 更能体现教学艺术的高尚, 在学生的德育诚信方面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次, 我和同事聊天的过程中就提到这一问题。同事是这样说的:“叫起差生, 回答不出问题, 使课堂出现冷堂, 显得课不完美。如果叫起身体带残疾的学生, 有可能会节外生枝, 产生与本堂课无关的内容。这样, 就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 达不到教学目的。”听了同事这一席话, 使我陷入深思:这样转化差生和培养学生真诚相待的美好时机, 为什么会被称之为不完美的课呢?同时, 我认为, 一堂完美的好课, 应该把知识与品德教育融合为一体, 不能把它们“油水分离”。如果教师能用“情通”“心通”“理通”的三通方法教育学生, 向全部学生奉献爱心, 伸出援助之手。那么, 我相信, 这样的班级一定是团结、友爱、真诚、和睦的优秀班级。这些同学的德育情节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阅读教学中体现德育价值

在很多的阅读教学中, 执教者把语文教学定位于理解内容。不但不把品德教育融合到教学中, 而且还放弃阅读, 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 造成一种“深挖洞”的说理教育讲座。不但学生不能得到美的熏陶, 而且, 还不能在课文中体会品德教育的价值。《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文化”学生, 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过程。而“文化”学生, 只能在读中“文化”, 教师的讲解、点拨激励只能起“催化”作用。

上一篇:监理认识下一篇:主体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