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的艺术内涵(共8篇)
美声唱法的艺术内涵 篇1
摘要: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 五四运动以后, 美声唱法传入中国。改革开发后, 中国的美声唱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着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 国外歌剧在中国的大量演出, 以及中国原创美声歌曲的大量涌现, 美声唱法在中国也越来越成熟。本文针对中国的美声唱法的艺术内涵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声唱法,咬字,吐字
美声唱法传入我国, 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 并逐渐的在我国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无疑是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老一辈歌唱家最初在向外国人学习美声唱法时, 学习了美声的发生、技巧、共鸣和外国语言的唱法, 他们学习的大多都是外文歌曲, 因为外国人不会中国语言, 更不懂中国语言的讲究。因此, 有一些老歌唱家唱中文歌曲往往都是咬字不够好, 吐字也不清楚。在解放以后, 声乐学者在探讨美声唱法的过程中, 有人提出了美声唱法的咬字和吐字问题, 因此, 美声唱法开始研究中国语言的唱法。
美声唱法在中国仍然面临着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正需要人们去解决。中国的美声唱法源于西方的美声唱法, 换一种说法, 美声唱法对于中国人来说, 是“进口品种”、“拿来主义”。
我们所谓的美声唱法, 本身起源于意大利, 追求的是声音效果, 讲究的是科学的发生方法, 注重的是华彩和装饰。提到美声唱法, 大家都会想到世界著名的“三大男高音”——帕瓦罗蒂、多明戈、卡拉雷斯, 他们都是美声唱法的最鲜明的代表。但是我们所理解的世界的美声唱法跟中国的美声唱法是有一定区别的。
一、中国美声唱法向传统艺术的学习与借鉴
中国的美声唱法开始时, 基本上是完全学习西方美声唱法的, 但是又由于汉字发音的特点进一步有了新的研究和变化。中国语言的四声问题, 戏曲里的咬字和吐字方法等等, 必然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美声的唱法。实际上, 很多名为“民族唱法”的歌唱家, 美声占有了相当大的成分。
美声唱法在咬字和吐字方面, 特别需要向民族的传统吐字学习, 尤其是向说唱音乐学习。当时的说唱艺术大多都是单弦或者京韵大鼓这些, 这些说唱艺术的吐字方面完全可以适用于美声唱法的语言中。北京的单弦都不离说话的成分, 不论怎么唱都还在说话的范围。相比之下, 京韵大鼓相对共鸣更多一些, 声音更不像是在说话了。京韵大鼓比单弦稍微夸张些, 而我国的国粹京剧相比前两种就更夸张了。语言夸张到什么程度, 或扩展到什么程度, 也决定于方法的不同。在美声唱法中, 男生的唱法不像老生那样的唱法, 老生大部分用真声的比较多。女声的唱法是真声假声混合, 主要的区别还是在共鸣的运用上。
共鸣还是要尽量的运用有度, 用太多的共鸣就不自然了, 想要用好共鸣, 用的自然, 就要有适当的分寸, 可是艺术中又很难用尺度来衡量。各种不同的类别、不同的时代, 风格和形式也会不一样。歌剧和艺术歌曲在美声唱法中也有不同的表现, 这是需要用歌唱的感觉和很好的听觉能力去辨别的。总而言之, 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 在真声的基础上, 随着音高的升高, 假声的成分逐渐增多, 从而变得以假声为主。想要更全的共鸣, 男声和女声、唱的高低等都是统一的, 这是美声唱法的最大特点。
二、中国的传统剧种和民族唱法
中国的民族唱法广义地讲可以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带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唱法。在这里主要是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所用的技术方法及一些规律。它们既是从戏曲、曲艺、民歌这些民族传统唱法中提炼和继承下来的, 同时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优秀的结果。
我国戏曲声部的划分不是按照男高、女高、中音、低音;而是按照行当来分的, 各个行当有各个行当的唱法, 同一样的人物和行当, 唱法也是不一样的。在戏曲中的人物划分是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丑角人物等等, 他们的唱法都是不一样的。而美声唱法表现各种人物, 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在唱法上都是一样的, 但是唱出来的人物性格是不一样的。美声唱法是声部的高低不同, 戏曲唱法是行当不同, 高低差不多。我国的传统戏曲, 特别是水平发展较高的剧种, 比如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等都有自己的一套发声方法。相对于“美声唱法”来说, 中国传统的戏曲中高音用的比较普遍, 随着音的升高, 喉位也向上移, 声道变短, 于是共振频率提高, 这样有利于提高汉字的发声清晰度。因此, 戏曲唱法起来往往要比一些没有掌握好的美声唱法来的清晰、明亮。
在中国民间, 许多民歌的唱法的特点是直声唱法, 口语化, 多数地区以真声为主。关于唱法, 可以从各种角度来说, 嗓子的用法也可以有各种各样, 共鸣状态也可以不同, 从语言的状态, 加上带共鸣的语言状态, 就能区分出是什么唱法。
民间唱法也有多种分类法按体裁形式分类, 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也可以按民族和区域的风格分类, 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语言特点、生活风俗等的差异, 致使各民族民歌的风格都有大致的区别, 但是都有各自的特点。在风格处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一些, 南方民歌则要委婉灵巧一些, 高原山区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 平原地区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
民歌也好, 戏曲也好, 都有唱法上的区别。对于美声和民族, 如果人们同时都学, 在唱法上的关系都是一样的, 但是共鸣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唱出来的音响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1]N.K那查连科.歌唱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
[2]赵震民.声乐理论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3]汤雪耕, 著.怎样练习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4]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6.
[5]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美声唱法的艺术内涵 篇2
关键词:美声唱法 花腔演唱 艺术体现 审美价值
美声唱法最早起源于意大利,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美声唱法逐渐的融入到了我国的音乐当中。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因此,演唱作为声乐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和天生的嗓子状况有关,而且还要在一定条件下与相关的后天训练和修养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因此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拥有动听的歌喉,在训练的过程中还要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艺术技巧,从而在我国汉语基础上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花腔演唱艺术。大量的美声华彩咏叹调、花腔艺术歌曲以及动人的美声花腔演唱带给我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之美。简言之,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演唱是一种美的声音形式与情感内容融合的艺术,花腔学习及演唱在不断的深化发展,且过程变幻莫测,在创作表演中获取灵感及美的魅力。从这个方面来讲,美声花腔的演唱是值得让人广泛而深入地探讨的。
一、美声唱法的形成与特点
美声唱法(意大利文:Bel canto)又称“柔声唱法”。它要求歌者用半分力量来演唱。当高音时,不用强烈的气息来冲击,而用非常自然、柔美的发声方法,从深下腹(丹田)的位置发出气息,经过一条顺畅的通道,使声音从头的上部自由地放送出来。美声唱法最早是从意大利开始的,其愿意是指歌唱效果的动听和美好,现在是指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优美的音乐、优质的演唱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音乐学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并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和当时思想状态的有效冲击条件从而促使美声唱法得以形成和发展。在美声唱法的影响下早就了我国几代的声乐艺术家,我国声乐艺术家们融入相关的美声唱法,培养出了像张权、沈湘等一批优秀的声乐艺术家,从而有效的推动了我国声乐的发展。我国作为音乐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国,从唐朝开始就有专门的歌唱家对声乐历史进行记载,在14世纪和15世纪的时候就有了相关的声乐理论方面的著作。
发展至今,美声唱法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声方法,主要包括胸腹式联合发声方法、混合共鸣发声方法、打开喉结发声方法等。其中混合共鸣发声方法、打开喉结发声方法较为常用的发声方法。混合共鸣发声方法是美声唱法中综合运用各个发声器官产生共鸣的方式,来进行发声的一种基本发声方法。在进行歌唱活动中,参与发声的器官有很多,但是,实际情况下,声波的传播与振动是在同一个发声管道中进行的。打开喉结发声方法是美声唱法主要的发声技巧之一,是美声唱法中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意大利美声唱法留学者吴其辉先生总结说:“意大利的美声唱法最基本的就是将气吸足、吸饱,之后打开喉结来歌唱。”因此,在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中,打开喉结是最重要的一步。打开喉结的方式有很多,通常的、最简单的方式是找到打呵欠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自然而然地就打开了喉结。
二、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艺术的体现
谈到美声唱法,自然而然就能够想到著名的美声唱法代表家,即多明戈、卡鲁索、瓦罗蒂等。听其演唱,使人陶醉。通過综合分析,可将美声唱法中的演唱特征分为“通、纯、圆、松、实、活及亮等。
1.通。若从单一的美学角度来讲,通畅的声音可给人带来心情舒畅之感。通过增加歌唱旋律的律动感,能够时人陶醉及其激动。当然,声音通畅的前提则是气息通畅,只有气息通畅了,才能够唱出动听的旋律,为之而动容。一般情况下,这种音乐律动的美感能够让人激动与陶醉,为之而倾倒。声音是发声器官各个部位运动得以协调的产物,可引起人的共鸣腔体。通过确保声音通畅,演唱出优美的歌曲。若声音不能扩展成音域,就会增加在作品演唱时的难度,一旦气息不通,则难以在全声区形成共鸣泛音音色。
2.纯。所谓纯则是指音色纯净,如同吹净水一样毫无杂志,给人一种声音干净之感。当音色越纯净,声音也就越清晰且透明。当台下的听众听到这种明亮、清透的音色时,往往心灵一震,是令人陶醉的。相反,若听众听到演唱者演唱时,声音中夹杂一些杂志,难免感觉到不适。我国沈湘教授曾说过音色不纯的根本原则是基音不纯,因此,要想达到纯净的音色,应使下巴、前颈、喉结等部位处于松弛状态,且使“声门适度”感更加随意。
3.圆。所谓圆则是指声音圆润,是演唱时自身发出的美。由于人的听觉是非常灵敏的,能够清晰的辨认出声音是否圆润。圆润的声音是从圆的共鸣腔体所发出的,而这些共鸣腔体如同声音的模子。圆润的歌声能够打动人,而尖锐的声音往往使人厌烦,且是难以忍受的。圆润的声音能够抹去自身声带的尖锐性,使声音更加具有美感。当演唱者的声音具有较强圆润性,能够吸引更多的听众。尤其在美声唱法中,特别注重声音的圆润性及连贯性。因为,美声唱法主要是通过声音的圆润性来表达美声音乐的美感。在西方美声唱法中,意大利的美声派别与其他派别则不同,圆润是其主要特点。
4.松。所谓松则是指声音松弛,声音的松弛与声音紧绷是相对的,松弛的声音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快之感。当听众听到松弛的声音,能够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当前,心理学家认为,愉陕的心情是个人需求的满足,且能够反映演唱者的情绪性。这就需要演唱者保持愉快的心态,使声音也富有轻松感,进而传达这种感情,让听众获得美的享受,满足其需求。
5.实。美声唱法中结实的声音富有持久力及穿透力,有力度及有音量的声音能够感染更多的听者。一般情况下,声音在腹腔里振动,则往往可表现结实的声音。当然,若一味的强调声音具有通畅性、松弛性,而不注重结实性,也不能够唱出听众所需要的歌曲。因此,演唱者应正确处理好声音的特性,合理把握声音的通畅、力度,更好的展现作品主题。
6.活。所谓活是指声音灵活,放任自如,能够感觉到你的声音是自然的,而不是造作的。当演唱者表现出灵活的声音时,才能够自如的展现作品内容,引起听众的共鸣。声音的灵活性是需要不断练习的,灵活掌握演唱技巧,才能够演绎出多变的声音。
7.亮。所谓亮则是指声音明亮,代表着朝气蓬勃,光明。当听众听完演唱者的歌曲后,能够给人一种灿烂的感觉,能够带人到一个光明及美好的世界里,就表明该演唱者的演唱是成功的,能够感觉到作者无限欢喜之情。
三、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价值
花腔演唱中每一个字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简单的一个“啊”字就能够给人产生一种律动感,让人感受到其中的韵味。由此可见,声音技巧定能够引起较丰富的形式美。据《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其哀心感者,其声憔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啤以缓…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由此可看出:人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声憔、声啤声和来表现,进而达到以情带音、以音传情。美声唱法中花腔演唱的审美价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花腔演唱的风格美
一首成功的花腔声乐作品在歌谱上都会成为某一个作曲家或作家的代表性作品,且已被固定呈现出较恒定的外貌形象.并且这种结构内部都存在着较丰富的精神气质,体现在艺术作品中所要传达的精神风貌与思想气质。对于花腔声乐作品,往往在声音技巧上属于“形似”,且风格方面属于传神,而这种传神则是音乐的实质和目的所在,为欣赏者展现歌唱艺术境界。由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性格及不同年龄则会造成人审美意识的不同,并且给人带来一种感觉、意念、想象及幻象的效果,给人一种美感差异。如:乔治乌是一位火车司机的女儿,在重唱方面发挥出较强的光彩。在第一幕中的咏叹调《我永远记得那一天》中她用与比人截然不同的语调、音色及其变化来展现主人公复杂微妙的心理特点。
2.“心”与“声”的融合美
任何优美的歌唱艺术人都拥有表意的诗文、感性的声腔、表情的曲调,并协调人“情知”、“自知”等,可认为是“志美”、“声美”、“情美”的完美展现。对于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演唱,“心”与“声”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密切,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当“心”与“声”不通时,则往往是无情美其声,可以说是失败的延长。因此,美声唱法中“心”与“声”是相通的。只有融合的美声,如同春风拂面,给人美感。当“心”与“声”两种美融合在一起时,才能够使听众感觉到荡气回肠、声情并茂。
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演唱是一种艺术追求,追求美的声音形式及美的情感内容,在美声唱法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声唱法的关键在于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的方法也是其演唱要求的共性特征,各种唱法都与属于其自身的个性,在对其共性进行良好掌握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对其个性进行有效突出。在今后的声乐艺术发展中,要学会建立比较全面、科学的发声方法,善于遵循声乐艺术所特有的规律和特征,这也是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艺术所造成的重要影响,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有效的运用科学的美声唱法进行训练,并对美声花腔唱法进行创新和完善,从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艺术形式和美声唱法,不但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也是不断推进我国声乐艺术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责任。
结语
美声唱法基础内涵与科学性理解 篇3
一、歌唱的呼吸与发声的基础内涵
歌唱的呼吸与发声是美声唱法的基础, 美声唱法自诞生之日至今已历时几百年, 已形成较为科学的发声体系和不同国家的美声学派。尽管不同的美声学派所形成的风格不同, 但呼吸与发声却是其强调的共同基础, 那么, 呼吸与发声的基础内涵是什么呢?笔者认为, 呼吸与发声的基础内涵主要包含生理基础和心里基础两个部分。
美丽的歌声离不开科学正确的呼吸方法, 没有呼吸就没有歌声, 没有正确的呼吸就没有美妙的歌声。从人体生理学层面讲, 吸气和呼气是两个不同的运动, 吸气时, 肺叶充满了气息而致使横膈膜下降, 同时下部两侧肋骨扩张, 胸部也会扩张;呼气时, 肺叶气息呼出, 下部两侧肋骨内缩, 胸部同时也向内收缩。而歌唱时的呼吸则需要人为的控制, 吸气时, 横膈膜下降, 同时扩张下部两侧肋骨, 并有意识地挺起胸部;呼气时, 下部两侧肋骨保持扩张状态, 挺起的胸部不能塌下去,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支持的呼气”。在正常状态下说话发声时, 气息是从肺部呼出, 碰击声带, 同时肋骨和胸腔收缩;而歌唱发声时, 空气从肺部出发, 经过气管使声带产生波, 再通过喉, 咽, 口, 鼻各腔获得共鸣完成发声。歌唱的呼吸与发声需要人为的控制气息和发声, 即在保持吸气的状态下发声并运用于歌唱, 并根据不同发声练习曲和歌曲的要求调整气息对声带的冲击力, 以适应演唱的要求。
我们知道, 歌声一刻也离不开呼吸, 正确呼吸、美好的声音、投入的感情连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穿透力、感染力、震撼力的歌唱艺术。那么什么才算是正确的呼吸与发声, 怎样才能训练正确呼吸发声, 如何把呼吸和发声正确自如的糅合在一起, 达到呼吸自如歌声优美的效果呢?这便是我们要论及的歌唱呼吸与发声的另一个基础内涵——心理基础。实际上, 心理基础 (或心理因素) 在声乐教学和演唱往往能起到更关键的作用。如:有很多声乐著述、声乐教师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常常会有“丹田 (肚脐眼以下三四指处) 气”、“气沉丹田”等说法, 作为生理常识来讲, 气息根本就不能吸到“丹田”处, 所谓的“丹田气”实则为“丹田力”, 即气息力度的控制离不开“丹田”的力量。在歌唱中用上“丹田力”则气息就会更有力度。[2]又如, 金铁霖声乐教学体系中的发声“支点”论述、声乐演唱中的“脑后音”等等。这些基于生理基础的声乐教学术语及演唱者的自我感觉, 其实都属于歌唱的心理调控, 而这样的启发式的术语和提示在运用与声乐教学时又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二、呼吸与发声作为歌唱元理论的重要性与科学性
(一) 呼吸与发声作为歌唱元理论的重要性
歌唱的呼吸与发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歌唱和声乐教学领域不断讨论与争论的问题, 这些讨论和争论同时又促进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不同维度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毕竟, 这是声乐学的元理论问题。对于这一元理论问题,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传统乐论中都有关于歌唱气息与发声的记载, 如《礼记-乐记》载:“故歌者, 上如抗, 下如坠, 曲如折, 止如槁木………累累乎端如贯珠”[3];《乐府杂录》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 氤氲自脐间出, 至喉乃噫其词, 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 即可得遏云响谷之妙也”[4], 等等。这些文献记述了歌唱的气息重要性、气息对发声的基础性作用及所达到的歌唱效果。经过长期的歌唱实践和经验总结, 特别是二十世纪以后西洋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以及与中国语言的结合, 逐步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美声唱法, 也让今人对这一元理论问题有着更深的体会和综合的认识:已逝声乐大师沈湘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气息是歌声的动力”对呼吸方法的正确领悟及进行呼吸器官发声基础训练是歌唱者正确的基本功。在歌唱活动中, 呼吸、发声、共鸣三者是有机的结合体, 这三个部分有一个部分不对, 其他的也好不了”[5];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编著的《声乐基础》记述了歌唱呼吸的上胸式、腹式和胸腹联合式三种类型[6];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的宋一教授在“歌唱呼吸新探”一文中充分论述了“心理因素对歌唱气息的影响”[7]。关于这一问题, 国外的一些声乐专著如《歌唱——机理与技巧》[8] (第二、第三章) 、《歌唱动力学》[9] (第三、第四章) 、《挖掘嗓音的潜力》[10] (第一部分三、四章) 等多部专著也都对呼吸和发声进行了单独的剖析和综合的研究, 甚至当今声乐界有“谁懂得歌唱的呼吸, 谁就会歌唱”之说[11]。因此, 呼吸、发声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 是歌唱中的元理论。那么, 呼吸、发声的科学性在歌唱中应该作何理解呢?
(二) 呼吸与发声在美声唱法中科学性的理解
科学一词发展到今天, 已经远远超越了自然科学的范畴, 其内涵已深涉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领域, 并取得了不同的理解和意义。而“科学性”这一在社会人文科学领域已经泛华的概念和其所发展形成的如此宽泛的外延, 使我们在不同音乐学科内容和形式当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解范式。在我国声乐界, 科学的发声、科学的唱法成为探讨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一度成为声乐界学术讨论和争论的热点话题。在诸多演唱 (甚至包含说唱、朗诵、播音等) 形式中, 科学的运用气息、科学的练习发声几乎成为声乐教师和声乐学习者常挂在嘴角的说法。实际上, 在很多讨论在泛华了的对科学性的理解中, “科学性”一词的含义是“合适”、“适度、适中”等意义, 而字面本身引发了我们的争论。如声乐教学中的常用术语“气沉丹田、气行于背、声灌于顶、眉心摘音、脑后摘音、咽壁着力”等等, 从生理学和发声学角度讲, 这都是不具有“科学性“的, 但从心里学层面看, 这在因材施教、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方面又是科学的。歌唱中的气息运用, 是以人体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 吸气时, 气息只能从口鼻吸入, 最深达到肺叶底部, 而不能像声乐教师所说的达到“气沉丹田”;发生时, 声带闭合, 气息以不断的冲击力形成对声带的冲击, 迫使其振动发声。那么, 声乐教师的这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提法错误了吗?当然不是。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科学和社会》中指出:“科学对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科学直接地、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其二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从科学的教育性质和心里层面来讲, 不论这些提法从科学的生理学、发声学层面讲多么的不具有“科学性”, 甚至在其他不同音乐学科的学者眼中是多么的唯心和荒唐可笑但从声乐教学方法论维度讲, 它也是科学的教学方法, 而自然科学层面的人体生理学和发声学却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歌唱中气息、发声及其相关声乐教学术语的运用, 是以人体生理学、发声学的真正认识为基础, 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科学而共同实现气息与发声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所以我们认为, 在声乐教学和演唱领域中, 科学、有效的气息和发声是歌唱科学性的基础, 只要是基于人体生理基础的各种教学术语的使用和各种演唱感觉的提出都是有效的, 都是具有美声唱法“科学性”的。
在声乐领域中, 关于美声唱法的呼吸、发声与演唱的“科学性”, 是一个比较深入的学术话题, 音乐学理论研究者、声乐教授、歌唱家等都从不同角度谈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从作为“有限主体”的人的层面看, 这些循环交流是正常的, 是能够进一步促进声乐理论和演唱实践探索的。如上所述, 科学性的呼吸发声有其生理学层面的元理论性, 这是以嗓音为职业的任何工作种类所认同的, 关于以呼吸发声为基础的唱法的“科学性”的各种论调, 而应取生理学科学的“科学性”的外延之义, 即具体唱法具体分析, 具体曲目具体对待, 辩证的、全面的、综合的进行鉴赏和评析。
三、结语
呼吸和发声是人的本能, 歌唱中呼吸与发声的运用需要人为的加以训练, 以此来声情并茂的完成不同要求的声乐作品, 不同的作品具有不同的演唱风格要求, 对气息和声音的运用也具有不同的要求。美声唱法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体系, 已经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美声学派, 但不论其风格如何相异, 对歌唱的气息与声音的完美结合, 基于生理基础的“科学性”的演唱和教学, 却是我们一直所努力实践和追求的。
参考文献
[1]杨兆祯.歌唱的理论与实践[M].台湾台北:全音乐谱出版社, 1980年:61.
[2]郭志山.美声唱法技术训练三要素:力度、密度与方向.宿州学院学报, 2011, 07.
[3]《礼记-乐记-师乙篇》转引自修海林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0:168.
[4][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转引自修海林编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2000:204.
[5]沈湘著, 李晋玮李晋瑗整理.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8:14.
[6]周小燕.声乐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1:5.
[7]宋一.歌唱呼吸新探[J].中国音乐, 2005, 03.
[8]威廉·文纳.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M].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0.
[9]梅丽贝丝·邦奇著, 韩丽艳, 蒋世雄译.歌唱动力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10]梅里贝斯·德姆著, 周音怡译.挖掘嗓音的潜力[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
谈美声唱法的艺术魅力 篇4
关键词:美声唱法,艺术魅力,浅谈
一、对于歌唱起源的探讨
(一)源于鸟的声音。我们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们的听觉也受到了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刺激,使得我们逐渐地去模仿和学习。有种观点认为人类的歌声是来源于鸟类,因为鸟类的鸣叫非常得优美,并且在优美中蕴含着音色的变化和音程的高低起伏,而人类的歌唱正是非常有可能来源于此。
(二)源于劳动过程。人类对于节奏的发现是来源于劳动和耕作的,在劳动中人类通过呐喊的方式来互相交流,而慢慢地,这种呐喊的交流方式也演变成了歌唱的表现形式。 比如中国瑶族的《盘王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出来的歌曲,这也充分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中的体验,来源于对生活的理解[1]。
(三)源于语言的表达。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还不是特别完善时,很多情绪的表达和释放都是通过歌唱来处理的。一些哲学家认为所有的情感表现和发生都是在旋律的范围之内的,旋律不但蕴含在歌唱之中,也蕴含在人类正常的说话当中[2]。
二、美声唱法的艺术魅力
(一)美声唱法的起源。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美声唱法是在意大利歌剧中出现的,并且这种唱法是由阉人歌唱家来完成的。这种阉人歌唱家同时拥有了男人强壮有力的身体基础以及女人音高明亮的特点,把歌曲表现得更为明亮优美和轻巧自如,受到了当时观众的追捧。后来这种音乐流传至欧洲各国,在欧洲广为盛行,在欧洲风靡了近百年后,其表演者也从阉人歌手发展成了男女共同演唱的形式,从而使这种演唱更加具有科学性,也增加了这种歌唱表现形式的魅力和表现力[3]。
(二)美声唱法的艺术表现形式。美声唱法刚刚起源时,意大利是把它定义为一种音乐演唱风格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唱法。美声唱法从起源至今已经发展了好几百年, 在几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很多的声乐艺术大师对美声唱法进行了钻研和发展,成就了今天独具了一种一格的演唱方式。 美声唱法的主要基础是与众不同的呼吸方式,这种与众不同的呼吸方式主要强调胸部和腹部进行联动的呼吸,使得唱歌时的声音可以在强大气息的支撑下进行。在胸部和腹部进行联动呼吸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喉部肌肉的松弛,以保持喉部发声的稳定度,这样一来才能在歌唱的时候发出自然优美的声音。完美的美声唱法是应该由清晰的吐字方法、柔美的音色表现、纯净的音质特点以及完美的呼吸配合来让自己的歌唱和发声控制得无比自如。美声的歌唱也在于情绪与演唱的完美配合,在歌唱的时候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用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歌声。
同时在歌唱时也要把真假音进行完美的配合,把美声唱法的这种混声特点发挥到极致,让歌声的发出带着共鸣的方式,来保证歌唱的声音与具体的位置相符合。美声唱法根据艺术特点的不同也在音域和音色上分为男高音和男中音以及男低音、女高音以及女中音,男高音和女高音的特点在于所有的声音都在高声部,发出的声音明亮透彻,而男中音和女中音的特点是声音铿锵有力,发出的声音宽厚结实,穿透力非常的强[4]。
三、结束语
简述美声唱法的艺术特点 篇5
歌唱在人类社会中历史悠久, 甚至语言文字都没有歌唱的起源早。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 由于文化不同、音乐的演唱风格与形式不同, 导致不同剧种有其不同的唱法。唱歌作为一种音乐形式, 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 沈湘先生曾说:“要使歌唱艺术健康地发展, 必须重视、遵循歌唱艺术规律。”对于歌唱的起源有多种学说。
1、模仿鸟鸣说
我们在一个有声的世界中生存, 人们的感官被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声音如雷声、雨声、鸟鸣声等所刺激。因此音乐的创造正是表现为人类通过模仿这些动听的声音。这是达尔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 曾主张的学说。而古希腊哲学家德莫克利特 (Demokritos, 约公元前460—前370) 早已提出, 他提出“以禽兽为师的观点”, 认为人类从天鹅和黄莺等会唱歌的鸟类学会了歌唱。笔者认为, 音乐来自模仿大自然的声音, 尤其是各类鸟的鸣叫声。鸟鸣中音的高低变化, 正犹如音乐中音程的起伏变化。因此推断歌唱则源于模仿鸟鸣声。
2、劳动节奏说
恩格斯曾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 当然音乐也在劳动中产生。劳动的动作与呼声可以体现音乐或舞蹈中的节奏与音调的变化。当人们想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而还未产生人类语言时, 便知道如何通过语音的高与低、强与弱来传达。随着人类劳动, 人们以呐喊的方式来来传递信息, 劳动号子便油然而生。很多音乐的创作源于劳动, 如《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曲》, 描绘出纤夫们在有节奏的呼声中拉纤。因此总结为音乐源于劳动、源于生活、源于实践。
3、语言扩展说
该学说认为, 当语言不能够形象的表达情感时, 歌唱便能够扩大语言的表现范围, 从而更加生动形象的宣泄出人的情感。法国哲学家卢梭 (Joan Jacques Roussean) 认为旋律表现的范围涵盖着一切情感的发生与表现, 语言的声调是通过旋律来模仿出来的。他认为旋律不只是在模仿, 还是在说话, 这种语言要比日常语言更加生动热情。正如歌剧中的宣叙调与咏叹调, 正是表现人们的语言语气。
总之对于音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而关于音乐的起源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由于音乐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的不同, 音乐便有了不同的差异。对于音乐起源的各种学说也都是源于实践、源于生活, 因此音乐的发展是无比广阔的。
二、美声唱法的特点
1、美声唱法的渊源
美声唱法源于意大利, 是从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唱法。美声唱法在歌剧中得以体现, 最早的歌剧是由阉人歌手来演唱的, 阉人歌手以自身独特的女生声带嗓音条件伴随男生的强壮身躯, 他们所表达出来的女生音高是没有利用假声的。使得观众们被他们这种明亮优美、轻巧自如的音乐所折服。这种歌唱艺术当时在欧洲盛行了近200年, 后来随着歌剧剧情的进一步发展, 阉人歌手很难生动的表达歌剧中剧情激烈的部分, 为了适应歌剧剧情, 同时封建制度的不稳定性, 人们强烈抵制这种不人道的做法, 歌唱家们经过刻苦钻研, 改进自身存在问题, 男子的歌唱技术也不断提高, 从而产生了男女共同演唱的富有科学性的且具有表现力的美声唱法。
2、美声唱法的含义与特点
美声, 意大利文为“Bel canto”, 原意为“美妙的歌唱”, 而我们所说的美声唱法是由于最初翻译上的失误造成的。在意大利它所指代的是一种歌唱风格而不是一种唱法。美声唱法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经过众多声乐大师们的研究与钻研, 美声唱法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艺术特色。美声唱法以呼吸作为基础, 同时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式使得声音在气息的支撑下歌唱。它强调喉部肌肉的松弛与稳定性, 以求得自然优美的声音。总之美声歌唱应具备柔美的音色、纯净的音质、清晰的吐字、良好的呼吸以及自如的发声, 美声歌唱讲究“声情并茂”, 以情带声, 声情相辅相成。美声唱法是一种混声唱法, 真声与假声并用。在歌唱过程中还需调动所有歌唱中所能用的共鸣腔体, 以确保歌唱位置与声音的统一。美声唱法根据歌唱者音域与音色的特点, 分为女高音与女中音。女高音声音的亮点是在高声区, 表达出明亮自如的歌唱效果。而相比之下, 中低声区是其薄弱的地方。女中音则在中低声区坚实有力, 所表达出的音色要比女高音宽厚结实, 具有极大的穿透力。然而女中音在高声区上的练习却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美声唱法的艺术内涵 篇6
关键词:美声唱法,国内声乐艺术,影响,发展
美声唱法是从宗教音乐的背景中诞生的, 最早源自“阉人歌手”。“阉人歌手”所创造的一整套歌唱方法被保留下来, 整理改良并发扬光大, 逐渐成为意大利古典唱法的一种特殊发声方法和声音形式, 即美声唱法。远在明代万历八年 (公元1580年)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将天主教及教堂音乐传入中国, 但那时并没有被中国人完全接受。直至近代, 特别是20世纪初, 西方教会音乐大量输入, 才对中国音乐和歌唱形式产生了影响。首先通过教会的圣咏, 其后通过西方教育体制的中小学音乐课, 使欧洲声乐艺术在中国逐步得到流传。
一、美声唱法的定义
美声唱法是产生于17世纪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 属于西方的歌唱表现形式, 它以传统欧洲声乐技术、尤其是以意大利声乐技术为主体。同时, 它以歌剧和艺术歌曲这两种题材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最初, 歌剧以阉人代替女声来唱, 由女中音代替男青年来唱, 这种演唱方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但是随着歌剧剧情的发展, 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即阉人的唱歌满足不了剧情激烈发展的需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的存在, 经过歌唱家们不懈的探索、钻研、创新, 最终摸索出了富有丰富表现力的演唱方式, 这便是美声唱法。
1. 中国人眼里的美声唱法
意大利文中称美声唱法为Bel canto。我国在引进这种唱法时将其翻译成为“美声唱法”。远在明代万历八年,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将天主教及教堂音乐传入中国, 但那时并没有被中国人完全接受。直至“五四”之后才逐渐发展、成熟起来。但在我国美声唱法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 比较突出的便是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把美声唱法理解为只重视声音, 声音高于一切, 由此忽略了其它方面比如音色、咬字、气息等方面的学习, 导致我们唱出来的“美声”不那么感人、不那么引人入胜。
2. 怎样正确接受美声唱法
中国的美声唱法, 要根据中国音乐发展的实际状况并结合我国的民族文化进行艺术再造, 一方面, 可以使大家更准确地认识美声唱法的含义, 避免在理解上出现偏差。另一方面, 通过美声唱法与我国的歌唱语言、与我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 使中文歌曲和中国文化也能够发扬光大。同时, 我们接受美声的传统是主张声情并茂地歌唱, 不主张为声音而歌唱, 只要求“情”而没有适应歌剧音乐会所需要的声音, 观众也是不喜欢的。除此之外, 在通俗音乐流行的时代, 美声唱法在中国显然还未真正普及, 受众人群范围比较狭窄,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 使美声唱法在中国获得更好的普及, 不断扩大美声唱法的受众群体。
二、美声唱法在中国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代表人物
1.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国外引入。当时的美声唱法传入我国有两条主要途径:其一, 我国公派国外的留学生, 主要是赴美、法、德、意、比利时等国的声乐留学生, 他们回国后, 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美声唱法”, 这种艺术方式对当时的国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其二, 十月革命后, 一些俄籍歌唱家、声乐教师来到我国从事文化交流和相关的教育工作, 同时引入“美声唱法”的艺术模式, 为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50年代:以保加利亚声乐专家契尔金为代表。1956年12月, 保加利亚声乐教授契尔金 (我国许多知名歌唱家都曾师从于他) 来到中国, 在中国进行了两次讲座和一次示范性教学, 主要的讲座内容是发声方法、发声练习以及发声技巧等内容, 这对我国歌唱技巧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60年代:以意大利声乐教授伊莉丝·科拉岱蒂为代表。伊莉丝·科拉岱蒂教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唱法, 即他在广泛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强调关闭的唱法, 在换声区之前就要处于掩蔽位置了。这种提法引发了当时国人的学习热潮, 尤其在男高音的训练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当时的声乐艺术发展。
4.70年代:以美籍男低音歌唱家斯义桂为代表。斯义桂是70年代美声唱法传入我国的代表人物。斯义桂, 被国人称之为“独一无二的男低音”, 他走红于美国主要城市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等多个国家, 在国际声乐界的崇高地位。斯义桂是上海人, 1947赴美深造, 70年代斯义桂来华讲学, 这掀起了一股向美声唱法学习的热潮, 他把积累了40多年艺术实践的精华, 毫无保留地回报给祖国, 推动了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
5.80年代:以意大利声乐大师吉诺·贝基为代表。80年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扩大了范围和途径。1981—1985年间, 世界著名的歌剧大师、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曾4次来华讲学, 他概括了声乐教学的方方面面, 传授了歌唱肌能、技能与技巧, 使我们的声音训练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6.90年代:以荷兰女高音阿米玲 (阿美玲, Ameling) 为代表。阿米玲是20世纪世界著名歌唱家, 以擅唱艺术歌曲著称, 被誉为“歌曲皇后”, 她曾于1989、1993年两次来华讲学授课, 主要讲述了歌曲演唱的技巧, 并针对许多作品给予了具体的、针对性的提示。
三、美声唱法与国内声乐艺术的比较看中国声乐的发展
中国的民族声乐与欧洲的传统声乐在发声方法上具有一些共同的规律, 同时二者也存在着许多不同, 如:语言、风格、地域、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审美习惯及音乐中的调式调性、风格特点等。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两种唱法艺术体系, 有助于吸取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与成功经验, 在继承和发扬美声唱法传统的同时, 努力形成具有中国风韵的美声唱法。
1. 中国民族声乐与美声唱法的共性
两种唱法在气息的运用、发声的统一以及情感的表达上都存在共性。
(1) 呼吸位置的共同性。呼吸是歌唱的基础、发声的原动力。两者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都要求深呼吸, 因为呼吸的顺畅是发声的最有力的保证;而且二者都讲究声音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以及气息的持久性。除此以外, 吐字的清晰程度和音量的强弱控制, 都要求做到完美水平。
(2) 高位置声音安放的共同性。我国的民族声乐借鉴了京剧唱腔, 而美声唱法也借鉴了西洋歌剧唱法的很多技巧, 这种高位置声音安放的共同性不谋而合, 这也增强了声音内在的感染力, 达到了感染观众的目的。
(3) 喉头放松声音流畅贯通的共同性。民族声乐讲究声音上下贯通、流畅、自如, 不能用挤塞喉咙的方法歌唱, 美声唱法要求打开喉咙, 这一点二者有相通之处, 如能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吸取美声唱法的优势, 则可以使我们的民族发声更圆润、更柔和、更通透。
2. 我国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差异
(1) 共鸣器官运用的差异
美声唱法需要注重整体共鸣:即头腔共鸣、喉咽腔共鸣、口腔共鸣、鼻腔共鸣、胸腔共鸣等所有共鸣腔体, 达到同时并用、充分发挥各腔体共鸣优势。在发音清晰基础上讲究宽、洪、粗、大, 从而形成上下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的发声方法。而民族唱法所需共鸣效果则不同, 较单一、清淡, 共鸣器官主要运动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胸腔共鸣和咽喉腔共鸣几乎不用。这是由于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使用与美声唱法有所不同造成的。美声唱法常在换声点上采用混合共鸣方法, 在高音处发a音时加入o音的成份, 达到声音更集中更富穿透力。而民族唱法共鸣腔管短且细, 较少使用混合声, 经常用真声或假声, 相比美声唱法声区要求不是很严格, 更多注重风格以及演唱时的声情并茂。
(2) 演唱艺术追求的差异
音色的丰实性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是声音造型得以塑造形象的表现工具。美声唱法十分强调声音的美感, 陶醉于技巧性的突破。在歌唱技巧娴熟的情况下, 使音质清纯饱满, 气息控制持久, 达到声音宽阔柔韧的演唱风格。美声唱法音色不同, 魅力就不同, 犹如绘画的调色板, 五彩纷呈各具特色。我国的民族唱法保持了传统的美德, 具有甜美、委婉、清灵、飘逸、明亮水润的嗓音色彩, 就如果中国传统的水彩画;而美声唱法追求繁复与华丽的西方审美取向, 嗓音效果略带柔和饱满的掩盖色彩, 仿佛西方的传统油画。
美声唱法的艺术内涵 篇7
一、美声唱法对传统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下,所有传统的事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美声唱法兴起于西方,其可称得上是西方音乐文化的精华与缩影。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剧,美声唱法在我国也得以广泛传播,并对我国传统的歌剧演唱艺术产生了多层面、多元化的渗透与影响,为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找到了新的契机。与我国传统歌剧字正腔圆的表现形式相比,源自于西方歌剧的美声唱法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标准,其重视声音的优美、嘹亮,追求发声的科学性与技巧性。在两种差异性很大的音乐形式下,随着审美特点的变化与发展,国人普遍对嘹亮、激昂、高亢的美声唱法形式表现出了深深的喜爱之情与浓厚的兴趣。在这种经济文化发展背景下,作为一种全新的音乐文化形式,美声唱法更新了我国人民的审美标准,激励他们对中国传统歌剧演唱艺术进行反思与创新,并促使他们主动借鉴与吸收美声唱法的各种特点,最终使得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具有了新的特点。
二、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丰富性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歌剧演唱需要演唱者具有甜美、明亮的音色,而美声唱法重视演唱者音素的嘹亮与饱满,这种有穿透力的音色创新了中国歌剧演唱者对音色的认识深度,促使他们对唱法科学性进行追求。中国传统歌剧演唱艺术追求的是“字正腔圆”的表现形式,而美声唱法重视将音乐作品中丰富的感情渗透到歌声之中,从而赋予声音更生动的内涵,虽然在演唱形式上提倡简单,但是演唱艺术简约而不简单。在将美声唱法应用到中国歌剧演唱中时,演唱者可借助自己的肢体语言与声音将歌剧作品的内容传递给观众,并且还可将蕴含在歌剧作品中的丰富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原本依靠悠扬婉转、动听优美的音色吸引观众,但是随着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审美也更具层次化与个性化,中国传统歌剧演唱艺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将美声唱法引入到中国歌剧演唱艺术中,可促使本土音乐与西方音乐有机融合,并逐步向激昂、高亢、嘹亮的美声唱法发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美声唱法不仅拓宽了我们的音乐视野,而且还赋予了中国歌剧演唱艺术更丰富的内涵,有利于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向人们需求的新方向快速发展。
三、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技巧性的影响
美声唱法独特性、科学性的特点为中国歌剧演唱提供了新的借鉴蓝本,可促使其更好地符合人们对歌剧艺术的多元化需求。在美声唱法中,“混声唱法”是其最突出的特点,这种唱法技巧可较好地将高中低声唱法的转换痕迹掩盖起来,从而使得演唱者的发声更加自然、协调,歌声也会显得更加悠长、舒缓,并且还能显著提高演唱者的声音质量。另一方面,美声唱法的科学性可使演唱者的发声器官始终处于良好、自然的状态,从而使得演唱者在整个演唱过程中都较为放松,并且还可提高歌声的穿透力。在美声演唱中,演唱者运用胸腹混合式呼吸法是十分科学的,不仅可让演唱者具有饱满的气息,而且还可确保其呼吸自如。与传统中国歌剧演唱中的胸式呼吸法相比,演唱者的呼吸过程更为轻松、流畅,演唱力量更持久。诸多应用实践表明,将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应用到中国歌剧演唱中,可较好地改善传统唱法声音单薄、气息较短的弱点。在现代的中国歌剧演唱中,很多歌唱家之所以能唱出颇有民族特色且大气的歌剧,就是充分借鉴了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因此,才使得演唱中声音更加圆润、转换更加自然、吸气更加饱满、肌能持久力强。美声唱法的共鸣性也是中国歌剧可积极借鉴的演唱技巧。美声唱法十分重视作品的整体共鸣性,其混合性的共鸣发声法可让演唱者的声音变得富有质感且悠长浑厚,并且美声唱法的咬字、吐字方法可优化演唱者的音色,还使得演唱者的声音力量最大化地展示出来。将美声的唱法技巧应用到中国歌剧演唱中,可提高演唱者声音的嘹亮度和张力,还使其演唱更加自如、投入。能更好地诠释作品,使中国歌剧演唱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在精神方面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得人们对中国歌剧演唱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而美声唱法作为十分优美的一种演唱方法,可为听众带来心灵与听觉上的享受,还可在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发展中发挥重大推动作用,以促进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在演唱风格方面有更大突破。本文就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影响
参考文献
[1]范旭青.试论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6(04).
美声唱法的艺术性和情感性分析 篇8
美声唱法缘起于17世纪意大利的“柔声唱法”, 在音乐历史的发展中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 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保证了真正以感情带动声音, 以艺术性原则深刻诠释美声演唱作品。因此, 对于美声唱法来说, 情感与艺术特性是演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只有演唱者保证对于声音的超强控制能力进行情感的处理和把控, 从多个角度提升美声唱法的艺术风格, 才能够从根本上塑造完善的美声音乐艺术形象, 保证美声唱法的艺术表现能力能够与演唱作品进行充分的融合, 从而引起聆听者的充分共鸣。
二、美声演唱的情感性与艺术性诠释
美声演唱融情感性与艺术性于一体, 因此想要充分提升美声演唱效果, 就需要针对性的解决演唱者的基本情感表达问题, 充分提升情感性与艺术性的融合, 保证其声情并茂的美声唱法能吸引聆听者的注意力。
(一) 熟练掌握美声演唱发声方式。对于美声演唱者来说, 熟练的掌握基本美声唱法的发音技巧和系统发声方法, 能够帮助其快速有效的进入歌曲情感之中展现美声唱法的独特艺术特点。所以, 在进行情感性和艺术性的融合过程中, 首先就需要演唱者能够以意大利语为基础形成一定的发声系统, 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性的提升自我发声系统的水平, 在美声演唱的过程中能够利用自我声色变化来展现不同曲目中的不同艺术感情。对于美声唱法来说, 演唱者只有在构建自我发声系统之后才能够以良好的声音驾驭能力来传达美声唱法的艺术性, 以此来带给聆听者美声唱法的极致听觉享受。
(二) 深度理解演唱作品。美声唱法是以其独特的艺术演唱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但是美声唱法的演唱作品在极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演唱者的艺术演唱效果和情感性深度。对于不同国家来说, 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交流障碍, 但是美声演唱者想要完美地诠释作品内涵, 就需要深度的理解和认识演唱作品。只有通过长时间学习西方语言, 才能够帮助演唱者快速进入美声唱法的情景中, 保证可以将歌曲的理解内涵扩展到思想、情感等多个层次, 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文字形式。除此之外, 还需要对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发展进行一定的认知, 这样有利于演唱者在歌曲演唱中将自我情感带入到作品创作的时代, 能够以更为真挚的情感将作曲者当时的艺术心境表达出来。
(三) 强化情感把握。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 其必然拥有细腻的情感变化以及艺术性转折, 想要将美声唱法中的艺术情感表现出来, 就需要演唱者对于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 以原有的艺术曲目内容为基础, 利用自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构建出曲目的基本故事或者情感框架, 再利用自我美声唱法技巧控制美声唱法声音演唱的速度、力量或者音色。这样就能够以强有效的控制能力将原有的曲目艺术框架补充完整, 不仅能够真实的展现出原有的曲目内涵, 将艺术性和情感性与自我美声演唱融合起来, 还能够保证形成自我演唱风格和特色, 在演唱曲目的基础上完成自我思想融合, 完成歌曲的再创作。
(四) 注重个性诠释。对于美声唱法来说, 艺术性和情感性的融合不仅仅是停留在作品的表现和感染力的展示之上, 还需要利用美声唱法的特殊技巧来诠释艺术作品的不同个性, 这样就能够使每一首歌曲的演唱都具有其独特的灵魂, 从而增加美声唱法的多样性。
在进行音乐表演的过程中, 演唱者需要以自我的理解加入美声唱法的技巧, 利用音色的不同, 音量的变化来进行艺术的个性化提升, 这样的艺术作品才具有艺术活力, 能够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出曲目中潜在的情感特性, 保证美声演唱能够与曲目浑然一体, 完美的音乐演唱和音乐旋律能够在自然地演唱方式和个性化的内涵展现中被修饰起来。
三、总结
美声唱法作为西方主流的演唱模式, 情感的表达和艺术性的展示是当前美声演唱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对于美声演唱者来说, 只有从声音、情感、艺术、文化等多个角度深刻体会美声唱法的特点和需求, 才能够真正保证作品本身能够与美声唱法达成声情并茂的感染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小懿.南北民歌的歌曲风格与演唱方法四大相异特点[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5 (04) .
[2]姜亦亭.头声唱法在民声教学中的重要性[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05 (03) .
[3]彭素琴.美声唱法的演唱方法和风格[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
【美声唱法的艺术内涵】推荐阅读:
美声唱法的呼吸08-20
美妙的歌声--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歌曲赏析05-11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07-16
美声唱法在中国的传播08-08
学习美声唱法08-23
美声唱法共鸣10-27
美声唱法教学12-31
美声唱法中的技巧刍议10-29
音乐教学中的美声唱法11-26
美声唱法中国化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