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2024-08-07

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精选6篇)

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篇1

加快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着眼, 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为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提升辽宁省传统产业、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是辽宁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必然选择。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举措保障, 是21世纪我国十分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高新技术是指以最新科学成就为基础, 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知识密集型技术, 或者说是基于科学的发现和创新而产生的技术。高新技术具有战略性、更新快、高投入、高风险、高竞争性、高增值、渗透性等特点。

“十五”以来,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品产值由2 0 0 0年的1006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3350亿元, 年均增长27%以上, 产业规模是“九五”末期的3.3倍。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5.4%增长到2005年的10.3%, 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2 6亿美元, 占全部出口的11.6%。辽宁省高技术各具特色的区域增长优势已经形成, 沈阳、大连已经发展成为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占全省的7 8%。沈阳的软件、新型装备、生物工程与制药等产业已初具规模, 东软等销售收入超过2 0亿元的企业就达1 0家;大连的光电子、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五大主导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大连软件园已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化和全国一流水平的软件研发和生产集散地。“十五”期间, 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效果显著。到目前为止, 辽宁省应用C A D、C A M、C A P P技术的企业约占76%, 应用过程控制技术的企业约占58%, 在财务、销售、供应等单项业务应用信息管理技术的企业约占9 2%, 应用ERP系统技术的企业约占15%, 分别比“九五”末期提高了26%, 4 5%, 2 2%和5 0%。

综合上述分析, 本着发挥好原有优势, 在业已形成产业优势和具备相当基础的辽宁省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及先进装备制造等领域, 大力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加速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用先进适用高新技术优化和提升传统产业, 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中培育自主开发能力,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逐步构建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区的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带。从战略上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振兴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进一步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与制药、新材料等我省具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领域, 重点抓好3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条产业链、10个国家级工程 (技术) 中心、50个重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 逐步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成优势和特色优势。

1. 重点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起点高、辐射和渗透力强、带动面广的特点, 实现产业向技术水平更高、市场竞争力更强、经济效益更佳的层次转移, 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提高辽宁省在全国成长链的地位。

(1) 软件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应用软件, 关系到网络建设与安全的支撑软件, 以及与数字化设备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以日本、韩国市场为突破口, 面向全球开拓国际市场, 逐步形成软件产业的国际化格局。重点把沈阳、大连、鞍山的软件产业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软件研发、生产、人才培养和出口基地。其中, 沈阳软件园重点建设成为以提升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软件示范园区;大连软件园重点建设成为以软件产业国际化及软件出口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软件示范园区, 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软件出口基地和中国最大的软件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2)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要以沈阳、大连为产业区域中心, 以优势产品为龙头,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依托大连大显、中国华录、沈阳长白、沈阳三宝、沈阳LG、辽宁无线电二厂、大连环宇等骨干企业, 发展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数字电视、通信及网络产品、汽车电子、集成电路等电子信息产品, 使其规模和水平进入全国前列。一是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成套生产线及技术, 重点发展TFT (薄膜晶体管) 、小尺寸硬盘及可擦写DVD驱动器等计算机及零部件;二是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网络设备研发, 重点发展第三代复合移动通信系统;三是以合资合作方式, 建立集成电路设计、加工、封装产业链, 重点抓好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制造;四是继续保持汽车电子、数字电视等消费类产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积极扩大手机等产品的市场份额, 重点发展数字电视发射机、卫星导航设备等产品, 把辽宁建成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基地之一。

(3) 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基地。要重点依托沈阳三生制药、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生态所、本溪华源制药、大连美罗等骨干企业, 进一步加大创新类药物的研发和具有市场前景的仿制类药物的生产。加大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海洋生物、环保生物、生物能源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在发酵、制药、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 大力向生态农业、现代中药、医药中间体、生物制药等领域拓展。重点推进高效人用、兽用重组疫苗、基因药物及制剂、抗爱滋病系列药物、要农作物优质、抗逆新品种种子、优良林木种苗、生物肥料及饲料等产品的产业化, 使辽宁省生物工程与制药产业步入全国前列。

2. 加快推进产业链建设,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利用辽宁省特有的资源优势和业已形成的高新技术产品优势, 按照产品内在联系和上下游产品发展的要求, 纵向延伸和集聚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8条产业链 (即汽车电子产业链、现代中药产业链、I C装备产业链、第三代移动通信 (3G) 系统整机及终端配套产业链、光电通信产业链、机床数控系统产业链、传感器及智能仪表产业链、镁制品产业链等) , 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3. 重点建设10个国家级中心, 强化创新和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建设。

以科技成果产业化、运行机制企业化、发展方向市场化为核心, 以优势科研机构和强势企业为主体, 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 在原有国家级中心基础上, 新建10个国家级工程 (技术) 中心 (即燃气轮机中心、燃料电池中心、工业通讯与控制系统中心、数字化智能建筑中心、钢铁工业自动化中心、功能聚合物中心、大型压缩机中心、铁矿石资源综合利用中心、软件验证与评测条件中心、模具钢中心等) , 搭建技术研发与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建设的公用平台, 促进科技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 重点突破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能够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 在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中培育自主开发能力,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产品, 为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更多更好的项目源。

4. 实施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坚持用项目来带动产业的发展。

围绕国家确定的生物与新医药、先进制造、软件行动计划、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汽车电子、信息化重大装备、信息产品制造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升级、现代农业以及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重大产业技术与装备研制开发等重大专项, 滚动实施“复合移动通信系统”、“数字视听系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通用飞机”、“新型电池隔膜”等50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 争取新增销售收入1000亿元。

5. 加强高新区特色建设, 促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

充分发挥高新区的集聚、示范和辐射效应。初步形成以3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主体、以4个省级高新区为辅助的较为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 完善产业定位和功能定位, 逐步从政策招商转向产业招商, 带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全面发展。重点建设沈阳先进制造、数字医疗设备、大连生物与医药、光电通信等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产业格局。同时, 加强阜新、大连金州和沈阳农业等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强化技术支撑和特色产业积聚、扩张, 促进智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6. 加强产学研联合, 强化高新技术为“两大基地服务”, 尽快将辽宁省的科研和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和市场优势。

要逐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营造科技发展良好环境。一是实施海外学子创业工程, 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引进国外高层次科研团队、先进技术和投资资本, 推动辽宁省在信息、管理等方面与世界全面接轨和同步;二是加强省院校合作, 建立以人为本的科技新体制。积极鼓励源头科技创新, 聚合技术、智力要素激活资本要素, 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 促进科技人才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人才结构的调整;三是开展民间资本与科技项目的对接活动, 引导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促进科技项目的融资与产业化。通过资本市场化运作, 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引导资金和风险资金的投入, 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银行金融信贷为支撑、跨地区、跨国家合作等多元化高技术投入体系;四是重点突破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显著推动作用的嵌入式软件、基于IP交换第三代移动通信、燃气轮机设计制造、大型船轴的制造、生物能源、海洋资源利用、节能降耗、纳米材料制备、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树脂合成、煤清洁燃烧、镁质材料深加工、农作物转基因育种、现代中药等重大关键技术,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及产品。同时加强高新技术向石化、冶金、轻工、纺织、医药、建材等产业的渗透, 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篇2

一、吸收引进民间资本进入库区工作开展情况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三峡库区各级党委、政府抓住三峡工程建设与对口支援的机遇,在引进民间资本投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做了大量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一)优化发展环境,营造民间资本投资的良好氛围万州区委、区政府一是利用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区政府、区招商局及区级部门利用国家西部开发政策、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及后期扶持政策,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了一企一策,一事一议,为投资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与机关作风。按照中央部署开展了“三个一批”政务环境整治工作,认真清理不利于投资环境的地方性文件,着力维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从改革项目审批制度入手,制定了“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拓宽企业投资的自主权,调动民间资本投资。

(二)借助三峡移民政策,为民间资本投资搭建平台在国务院、三建委、重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万州区成功举办了两届“三峡库区对口支援暨经贸洽谈会“,为民间资本进入库区经济社会建设搭建平台,区政府为引入民间资本投资,着重强化了三大措施。一是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利用国家出台政策,主动“走出去”循求对口支援;凭借对口支援和光彩事业两大平台,“引进”项目与资金。二是建立健全了招商引资评价与成果考核体系,完善对外窗口工作机制。强化各目标责任单位的奖惩激励机制。三是对投资企业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和区级领导联系外来投资企业制度,设立重大投资项目“绿色通道”,优化投资服务。2004年,引进到位区外经济合作资金20.5亿元,2005年签约区外经济合作资金89.5亿元。

(三)、强化产业项目前期工作,促进民间资本投资快捷项目是民间资本投资取舍的载体。为了抓住国家支持三峡库区产业发展,解决产业“空虚化”和就业难题而专门设立3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投资机遇,区政府专题部署区级各部门作好产业发展项目策划、申报工作,通过筛选上报财政部。2004年获得核定产业发展基金预算项目35个,争取资金投资8437万元,带动民间资本投资214489万元,其结果是:国家投资1元带动民间资本投入30元,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四)、通过光彩事业渠道,聚集民间资本参与库区经济建设光彩事业是一项政治性、群众性、社会性很强的统战工作,它不仅统一了民营企业主的道德行为,而且也规范了民营企业的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万州区光彩事业促进会1996年成立,2004年3月被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确定为重点联系地区。同年7月,中国光彩事业万州园奠基实施建设,一批民营企业陆续落户万州,为万州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移民“安稳致富”奔小康增添了新的动力。现已有会员1600余户,涉及企业2240家,累计实施光彩项目1062个。收效是带动万州经济总量提升,移民迁建任务完成、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企业机制转换、上岗就业,农民脱贫致富。2003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和光彩事业所占经济总量,投资总量和实现税收都达50%以上,撑起了万州经济的半壁江山。2004年末,全区个体工商户27007户,注册资金25877万元;私营企业2222户,占登记企业数的37%;注册资金237903万元,占登记企业注册资金40%;私营个体经济从业人员达17.22万人,占当年从业人员的23%。本地民营经济和外来投资企业中的50户光彩企业通过兼并、合资、收购等方式促进了移民企业资本存量盘活。

二、引进民间资本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水平制约了民间资本的引进和投入从万州三次产业发展总体上看,总量偏小,产业竞争力弱,呈现小型化与分散化的特点。从产业看:工业企业虽然门类比较齐全,但规模较小,科技水平低,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尚未形成;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二元结构”特点较突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优势尚不明显;商贸服务业传统型比重大,辐射聚集等功能尚不十分显现,现代服务业仍处于孕育启步阶段。由于受上述因素及产业发展现状左右,低水平产业结构及较低效益回报,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感召力不强。

(二)、现行政策与配套服务水平,阻碍了民间资本合理流动当前,库区民间资本引进投资格局主要局限于政府主导的投资项目洽谈,项目建设审批所提供的服务。而培育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以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技术支持、信用担保、资金融通、产权交易、市场开拓、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资本投资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够,一定程度阻碍了民间资本的合理流动。

(三)、市场准入与融资渠道不畅,导致民间资本供求错位目前,民间资本供求存在错位现象:一方面民间资本供应充足,却处于“闲置”和“游离”状态,2004年末,万州金融机构存贷款差达75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区生产总值的69%,大量资金滞留银行,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多数中小民营企业因融资不畅,资金短缺而陷入经营困境。其主要原因是受自上而下的行业垄断,市场准入和融资体制的影响。

(四)、民营企业管理弊端,有碍于持续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往往沿袭了作坊式生产,家长式决策的传统管理方式,相当一部分企业主科技文化知识和管理水平不高,不善于挖掘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发展潜力,不能自主、灵活地驾驭市场,其规模、质量、档次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与现代市场经济极不相称。从万州区看,产业分布以房地产、服务业为主,生产型企业相对缺少;规模以个体、私营中小企业居多,而大型集团公司企业甚少;质量档次低,高新技术产业缺乏。因此,民营企业发展波动幅度也较大。

(五)、库区受淹没搬迁影响,信贷业务严重受挫一是库区受淹没搬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建立影响,部分企业生存发展处于优胜劣汰的抉择,给金融部门造成了一定数额的不良贷款。二是部分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信用观念淡薄,逃、废、赖贷款现象屡见不鲜,造成银行慎贷。三是库区部分银行受淹没搬迁牵制,内部垫付基础建设资金数额较大,自行消化难度大,授贷等级受到一度影响。四是地方政府乱开口子,不兑现承诺优惠税收政策或挪用银行信贷资金,造成部分还贷悬空。五是库区银政银企制度创新机制尚未健全,中小企业融资难度仍然较大。

三、吸收引进民间资本进入库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建议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及民营企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是要靠发展,要深刻认识国家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地方经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调控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一)、建立公开、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

1、统一准入原则。建议国家放宽市场准入,凡属竞争产业,只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和条件,都应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凡属已经或将要对外开放的产业,对内也应开放民营资本进入,以达到国有、外资、民营资本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

2、统一准入办法。国家应明确制定和定期颁布投资方向的指南,规定哪些领域允许进入,哪些领域禁止进入,以此对民营资本提供可供投资决策参考,及其比有权威性的准入依据,这对于启动民间投资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3、统一准入条件。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要逐步规范国有经济、民营经济与外资经济进入同一竞争性领域的标准,重点放在规模效益、技术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实行统一的标准。

(二)、建立符合市场规则的公平投资服务体系

1、建立统一的金融服务待遇。国家及地方政府要加强银政银企的协作,推广合作典范,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管理模式,引导金融机构要在融资、结算、汇兑、转帐、资本运营等方面提供无差别服务。在贷款审批、利率计算上应实行同等条件平等待遇;在贷款担保上采取统一的衡量标准;在确定股票债卷发行额度和选择上市企业上,坚持统一的价值标准。使各种经济成分都能享受市场经济准入条件下的合法服务。

2、建立统一的产业服务管理待遇。国家及地方政府在企业开办、项目招标、税费征收、土地使用、财政贴息、技术改造、资金投融资、信息技术、产品进出口、对外投资、招工等方面的政策,应不分所有制都能享受同等的服务待遇。对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应当以效率作为考核的先决前置条件。

3、建立统一的企业资本营运待遇。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在民营企业兼并、参股、整体收购国有中小企业的具体工作中,要在审批手续、资产评估、债务处理、职工安置、退休职工待遇等方面,给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的平等地位。使民间资本投资能充分享受“国民待遇”,以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三)、建立保护民间资本投资的发展环境

1、切实改善法制环境。加快民营投资保护性法制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有效保护民间投资的法律保障,是创造平等法制地位、统一执法标准,营造良好法制环境的重要保证。建议国家细化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增强可操作性,用法律手段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严厉打击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切实解决由于历史和观念的原因而造成民营投资者得不到法律有效保护的弊端,加快法制社会建设,为民营企业家投资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2、改善投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要加快现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变行政审批为备案制。对确需审批的,也要规范其审批程序和时限,并实行“一站式”服务。各级政府要支持、鼓励中介机构的发展,对那些既不宜由政府承办而企业又不好办的事,通过中介机构解决;要逐步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消除不公平竞争;要逐步调整完善税收政策,对民营企业反映的某些歧视性税收政策要认真研究,并做好政策修定工作。

3、改善机关办事环境。政府各组成单位,要切实转换职能,认真解决政府角色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的问题。增加办事机关的透明度,公示收费项目和单位,彻底根治“三乱”;加强收费管理,严禁搭车收费,用国家的税收政策逐步规范各种收费。

4、改善融资环境。地方政府要作好银政银企协调服务工作,建立政府、企业、银行多方相互促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快中小企业信用制度、体系建设,健全财务制度,规范经营管理;整合相关担保机构,创造条件建立实力较强,运作规范,信誉良好的担保机构,切实解决部分产品结构优良,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通过税收、利率等政策导向,调整地方金融机构的业务定位,规范民营企业与银行诚信信贷往来。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所有制歧视,按照国家政策,在企业股票上市、兼并收购资产等直接融资方面给予支持。

(四)、多渠道启动吸纳民间资金投入

1、创造产权多元化格局。产权单一不利于实现人才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有效结合。要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投资,政府必须遵循国家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优化产权结构,发展股份制经济,使企业股东多元化、社会化,形成新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资。

2、开创融资渠道领域多元化。要突破库区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必须借助外力谋发展。政府要利用对口支援的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一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合作、合资,或采取兼并、收购和资产重组等方式,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的路子。二是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参股、控股或买断国有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吸引民间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拓展投资领域。四是支持民营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现代物流业,发展产业集群。

3、发挥地方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是地方性金融机构。政府要按照国家出台的有关改革的指导文件,引导地方性金融机构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建立和完善小企业信贷审批制度,小企业贷款定价体系,企业贷款考核体制,贷款风险化解与补偿的良性循环机制,根据小企业资金需求特点,进一步拓宽担保渠道。

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篇3

重通集团作为一家传统装备制造型企业,拥有50多年设计制造透平机械的历史,其产品以技术领先、质量可靠、性能稳定在行业中拥有良好信誉,曾研制了中国第一台离心式制冷机和第一台高温通风机,其中为北京燕山石化总厂研制的离心式制冷机组至今已安全运行40余年。公司生产的离心式制冷机组在国内核电市场的占有率高达79%,高温风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进入21世纪以来,传统装备制造业遭遇了发展瓶颈,而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新兴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重通集团按照重庆机电集团打造“千亿集团”的目标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外部环境,精心制定了以节能、低碳、环保为发展方向,以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和经营模式调整”三个调整为举措的“十二五”发展战略,其中进军风力发电新能源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三个调整的重中之重。

通过调结构实现保增长

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更是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挑战。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成为了我国可持续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其中发展风电已成为近期我国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为此,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各项法规办法,为推动国内风电建设和产业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政策环境。

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早在2007年,在重庆机电集团的大力支持下,重通集团投资8 000万元,进军风电行业。一方面,从荷兰NGup公司引入850千瓦风电叶片专有技术开始制造风力发电叶片。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兆瓦级风电叶片设计和制造工艺技术。另一方面,利用企业实施环保搬迁的有利时机,在重庆迅速建成了年产300套风电叶片的制造基地。2008年重通集团制造的风电叶片实现挂机运行试验,第二年通过德国GL质量认证并取得设计制造许可证,同年与重庆海装、西安玖和能源等风电主机制造企业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0年风电叶片产品迅速实现了产业化,批量进入市场,成为重通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风电叶片的批量投产,对于重通集团的意义不仅仅是获得了新的增长点,更重要的是使得重通集团进入了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新能源行业,平衡了重通集团主业易受宏观调控影响的风险,实现了调结构、保增长的有机结合。

通过收购联合迅速发展壮大

然而,正当重通集团风电叶片产业刚刚起步、进入市场时,中国风电产业却在经过近四年的快速发展后,因过度和盲目的投资导致产能过剩,整个行业进入了一个调整期。

面对风电行业因产能过剩出现的调整局面,重通集团却发现了发展机会:一是当前的产能过剩是规划产能过剩,企业实际形成的产能远远小于规划产能,且大部分企业根本就没有形成实际产能。二是当前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过剩,只是个别型号产品出现了过剩。随着技术进步,这部分落后产能逐步被市场淘汰,为新规格叶片产品提供更多空间。三是当前风电叶片产能地域分布严重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而蒙东蒙西、东北等风资源富集区风电叶片企业却非常少。经过充分分析论证后,重通集团确定了进入东北、内蒙古等前期风电发展滞后、叶片厂家少、风资源富集区的发展思路。2011年9月8日,重通集团投资7 500万元收购了吉林省大安晨飞风电设备有限公司100%股权,不仅使公司低价获得了现成的生产厂房和成熟的风电叶片技术,同时获得了大安市政府大力支持。2011年11月,重通集团以大安晨飞风电设备有限公司为载体,投资近亿元在锡林浩特市建立锡林浩特晨飞风电设备有限公司。锡林浩特市政府承诺,在大安晨飞进入锡林浩特后不再引入第二家风电叶片厂,并协调其境内风电主机企业优先使用公司生产的产品,为公司提供了可靠的市场保障。2012年1月,大安晨飞又与西安玖和能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鄂尔多斯生产基地。至此,重通集团完成了风电产业发展布局,形成了对蒙中、蒙东及整个东三省平原风场以及西南地区山区风场有效覆盖的区域联动竞争优势。

通过技术创新确保竞争优势

重通集团不仅在经营思路上积极创新,而且在技术上也大胆创新,发明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叶片壳体一次成型工艺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有效缩短了叶片成型时间、提高了工效。在材料替代方面,与国际同步完成了环氧乙烯基酯树脂叶片的研发并率先批量供应市场。领先的技术优势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制造成本,还有效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

2012年,公司与荷兰We4Ce公司联合设计、联合攻关开发的“2.0MW加长型风力发电机组叶片”项目,采用“一拖一跨”(两种规格产品共用一套模具)的设计方案,相对于单一开发某型号叶片的技术方案,将对Ⅲ类及以下风区更有效的覆盖,适用范围广,同时也对2.5MW形成了有效的延伸。此技术方案大大降低了开发成本,有效规避了投资风险。其中“一拖一跨”的组合式模具制造技术更是属国内首创,对于风电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技术和工艺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地位。

综合优势助力跨越式发展

通过不断的经营创新和技术创新,重通集团在风电产业形成的综合优势正不断得到显现。

地域优势:由于风电叶片的特殊性,运输成本极高,各大主机厂均在同条件下选取离风场较近的叶片厂家,以降低采购成本,而在吉林、蒙西及蒙东三大风电基地区域其他叶片企业较少,因此,与当地及周边的主要风场配套,具有良好的运距优势。

市场优势:重通集团风电产业落户大安和锡林浩特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均承诺不再引进其他风机叶片生产企业,并协调境内风电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重通风电叶片产品,市场优势明显。

产品优势:重通集团已经成为国内风电叶片规格最为齐全的主流叶片配套企业之一,产品规格覆盖850千瓦到2.5兆瓦全系列陆上产品,同时,产品具有良好的技术匹配性,可与国内众多主流风电机组整机配套。

技术优势:重通集团独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叶片壳体一次成型工艺技术和组合式模具制造技术,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协同优势:重通集团与大批风电主机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作为专业的风电叶片制造商的地位得到业内广泛认可,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口碑,良好的风电产业布局将发挥更好的协同作用。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进军风电产业。重通集团自2007年步入风电领域,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完善了风电产业布局,培育了产业竞争优势,预计2012年可实现产销15 000万元,为2015年进入国内前五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重通集团在成功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成功地进行了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创新,一方面开展“工业保姆”服务,在为用户提供周到的系统装备保运服务的同时促进自身技术创新和进步;另一方面在环保产业上凭借雄厚的装备制造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大力开展BT和BOT业务。现在重通集团已经从过去产品制造销售的单一经营模式,逐渐向产品制造、系统集成、项目建设营运相互结合、相辅相成的综合经营模式发展。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重通集团坚持“坚韧坚定,创新创造”的企业精神,时刻践行着“向用户提供性价比更高,资源消耗更少的精良装备和优质服务”的崇高使命,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努力为机电集团“321”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大的贡献。(执笔人:何丹)

(责任编辑:罗志荣)

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篇4

一、 美 元 的 逻 辑: 我国经济正直面“输入性通缩”的风险

从2014年初开始,随着美国货币政策转向,“输入性通缩”正沿着“美国退出量宽→美国进入加息周期→美元升值→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全球资金回流美国”的路径在影响我国物价总水平。

从近期看,美国退出量宽,美联储加息导致美元走强。美国经济持续向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改善的主要动力,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在2015年年中开始加息。由于欧洲和日本倍受通货紧缩之苦,仍然推行量宽货币政策,欧洲和日本央行的反向操作会推动美元对欧元和日元升值,从而使美元强势周期进一步强化。近两年,美元指数走出一波强势行情,从2012年2月至2014年11月累计攀升12.6%,这与我国PPI出现负增长几乎同步。

从长期看,美国经济趋势向好,美元将进入上升长周期。美元指数呈周期性波动,一般会经历10年左右下跌周期,然后就会进入5至7年的上升周期。美元上升周期与美国的新经济高度相关。过去30多年来,美元经历了两轮上涨周期。第一轮是1980-1985年,当时推动美元走强,是里根政府的个人电脑革命;第二轮是1995-2002年,推动这一轮美元走强的是美国网络经济的大繁荣。据预测,2014-2019年,美元有可能进入第三轮上升周期。推动这新一轮美元走强的动力,是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革命与页岩气革命。

与美元走强相呼应的是,短期跨境资金转为“净流出”,人民币呈贬值态势。2014年1-10月,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累计贬值0.7%。如果人民币贬值压力是长期的,热钱撤离中国也将是个长期趋势。据测算,从今年5月份开始,国际资本流动“急剧逆转”,5-9月热钱将撤离我国,从每月396.9亿美元增加到1211.8亿美元。

二、经济基本面的逻辑 :国内经济系统性风险加剧

(一)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2012年2月至2014年11月,我国PPI已经出现了连续34个月的负增长,创下了近30年最长工业领域通缩时间。12月16日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PMI) 显示,当月我国制造业PMI预览值创七个月低点,降至49.5,低于50的枯荣线。虽然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转负为正,但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制造业投资的大幅下降也对出口形成了一些中期制约。

(二)制造业处于绝对的、持续的过剩局面,“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特征明显

通货紧缩分为“需求不足型”通货紧缩和“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相比,本轮通货紧缩属于“供给过剩型”通货紧缩。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是价格全面下降(包括居民消费价格在内);而本次只是工业品价格连续下降,这表明这次通货紧缩不是需求不足引发的,而是供给过剩引起的。

(三)房地产周期濒临拐点

从2013年12月开始,我国大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进入调整期。“国房景气指数”从2013年的97.21下调到2014年10月的94.3,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库存量创新高,为近5年来最高。根据国际经验和房地产周期变化规律,房地产调整期一般需要3-5年。

(四)实体经济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

根据央行调统司问卷调查,当前企业融资难度感受指数为55.8%,较上季和去年同期分别提高0.3和1.6个百分点,连续6个季度上升。银行贷款获得难度为55.1%,较上季下降0.4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上升0.8个百分点。

(五)实体经济风险开始向财政金融领域传导

高度依赖宏观经济周期的中国金融业,面临不良资产大幅度攀升的新形势,峰值可能在2015年年中或年底出现。据国开行调研分析,全国不良贷款重灾区已经从长三角、珠三角向中西部扩散,东部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高于中西部,中西部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也出现“双升”局面。从行业分布看,中小企业经营困境重重,风险变化主要呈现为小微企业风险扩散加速。钢贸、光伏、船舶等产能过剩行业风险向上下游蔓延。贸易融资风险由传统钢贸行业扩展到大宗商品贸易领域。

三、推出“四个一批”工程培育新的增长点

比起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一旦成真,对经济的杀伤力与危害性会更大更广。要防止经济陷入“通缩”风险,关键是要打好政策组合拳:

(一)从国际层面看,要从两个方面防范风险

一是要客观评估美元升值的正负效应。要充分估计到美元升值的负面影响。目前,全球资金流动要放在“美元升贬与新兴市场流动性减增”这个结构框架下来理解。美元一旦由贬值进入升值周期,大量资金将回流美国,导致新兴市场国家本币贬值,资金不断流出。经济基本面和政局较稳定的经济体受冲击小,经济基本面和政局较差的经济体受冲击较大。同时也要看到美元升值的积极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是我国加大能源、黄金、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战略储备的极好机会。建议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时,以信托理财产品方式吸引个人储蓄资金投资大宗商品现货。

二是如果出现大规模资本流出,我国可启动“盯住美元”策略。“盯住美元”策略是在国际资本出现大量外流情况下的特殊政策,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以及2008年下半年次贷危机期间,我国都采取过这样的策略,较好地保证了汇率稳定,防止资本外流。此时,保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稳定是防止资金外逃的最佳选择。

(二)从国内层面看,推出“四个一批”工程,培育新的增长点

一是建设一批。加大政府公共投资,将“城市下水道”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说过去30多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来自“地上工程”,那么,未来的经济增长应该是来自“地下工程”。这是历史的欠账,必须要还的。日本当年在产能过剩最严重时期,政府通过加大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增长。在1955-1973年间 , 日本政府的公共事业费增长了8倍。其中,“共同沟”的建设是公共投资很重要的部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在城镇化建设中,科学规划,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排水等统筹建设。据专家测算,一座城市地下建筑的投资,大约与地面建筑等量齐观,如果是建球场广场的话,地下管网的投入可以3倍于地面。

二是帮扶一批。对中小企业实行“一揽子”支持政策。应“定向”向小微企业和县域三农提供“抵押补充贷款”,为他们提供低成本融资。为有发展前景只是暂时陷入资金困难的企业发放“援助式贷款”。通过降低非税收入(共4项)和政府性基金(共45项),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在社会分工体系上,确立国有大企业有帮助小企业的责任,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将中小企业纳入产业链中,让大、中、小企业形成相互配合的社会分工体系。

三是转移一批。通过“区域一体化”战略转移部分产能,在全球范围内解决中国外汇储备和产能“双过剩”问题。其基本路线图是:第一步,要想富先修“路”。这里的“路”指的是广义上的基础设施,也就是“互联互通”,以此带动中国的交通、港口、建筑、铁路、电力、通信等产业“走出去”。但修路没有钱怎么办,由金砖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来帮忙,这又很好地运用了中国的外汇储备。第二步,修好路开“工厂”。这里的“工厂”,指的是产能转移,包括过剩产能和污染产能的国际转移,由此带动中国的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光伏、纺织服装“走出去”。第三步,开工厂“钱庄”帮。这里的“钱庄”,指的是广义上的银行、保险、券商、信托等金融业,从而达到金融企业全球布局的目的。第四步,人民币国际化。当年,美元、欧元、日元国际化,都是从区域一体化入手的。转移产能应加强区域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南亚、非洲、南美、东欧;“自然资源寻求型”产业结合。“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一同推进,使之成为我国战略资源、能源稳定的供给带。加强“避税型”区位选择,将出口依赖度较高的产业向那些拥有出口免税区的国家转移。

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篇5

一、黑龙东省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及优势

截至2011年底, 全省已发现矿产134种, 其中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77种, 与全国同类矿产相比, 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42种, 其中石油、石墨、颜料用黄粘土、硅线石、含钾岩石、水泥用大理岩、玻璃用大理岩、铸石用玄武岩、岩棉用玄武岩、火山灰等居全国之首。

(一) 矿产资源优势

一是资源禀赋条件好, 资源潜力大。黑龙江省处于内蒙———兴安和滨太平洋区域成矿构造复合部位, 地层发育较齐全, 岩浆活动频繁, 变质变形复杂, 多期性、多样性的成矿作用生成了石油、煤、金、铜、铅、锌、钼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由于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覆盖层厚、冬季寒冷漫长、夏季防火期长、野外工作时间短, 加之多年来地质勘查投入不足, 致使基础性地质调查和研究程度总体偏低, 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二是能源矿产地位显著。黑龙江省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和保有可采储量均居全国第1位。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11位, 种类齐全, 煤质较好, 多为低硫、低磷, 在东北三省具有煤种优势和区位优势。三是重要矿产分布相对集中。石油和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煤炭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宝清、集贤等煤田。上述主体矿区煤炭资源储量约占全省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的92%;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黑河市、伊春市、佳木斯市、绥化市、哈尔滨市等地;岩金矿主要产于伊春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双鸭山市、七台河市、牡丹江市等地;砂金矿主要产于黑龙江流域, 包括大兴安岭地区、黑河市、伊春市等地;石墨、水泥用大理岩、硅线石等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二) 矿产资源特点

小矿多、大矿少, 贫矿多、富矿少, 共伴生矿多、单一矿少是黑龙江省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全省已探明的828处矿产地中, 大型 (包括共伴生矿, 下同) 89处, 占全省矿产地数的10.75%;中型203处, 占24.52%;小型及小型以下536处, 占64.73%。富铁矿保有资源储量 (矿石) 0.25亿吨, 占铁矿保有资源储量的6.9%;富铜矿保有资源储量 (铜) 4.59万吨, 仅占铜矿保有资源储量的1.28%。嫩江县多宝山铜矿中共伴生矿产有钼、金、银、铂、钯、铱、锇、铼、硒等9种;铁力市二股铁多金属矿中共伴生矿产有铜、铅、锌、钨、锡、铋、钼、银、钽、铟、镉、砷、硼、硫铁矿等14种。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省政府决定实施“产业项目建设年”以来, 全省矿产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截至2011年底, 黑龙江省矿业经济总产值达1050多亿元, 超出全年总产值目标的5%。43个省重点推进矿产经济产业项目已开复工39个, 完成投资87.23亿元, 占全年计划投资的90.29%。矿业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 产业集中度、企业规模化程度、产品加工深度都还存在较大差距, 技术水平不高、龙头企业不多、产业链条较短等严重制约了矿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一) 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亟待加强

目前, 随着地勘投资体制的改革, 国家只承担基础性、公益性地勘工作, 商业性、开发性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由企业和地方承担, 而黑龙江省的矿山企业因经济效益普遍较差, 资金投人严重不足, 地勘工作资金投入、重点工程项目明显不足, 只能安排一些“小而快”的项目, 或工作程度较低的项目。对于耗用资金较多, 工作周期较长的勘查项目, 长期无法安排, 导致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勘查程度较低, 大宗支柱性矿产资源储量增长迟缓, 不能适应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亟待提升

黑龙江省大部分矿山经营粗放, 浪费和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仍比较严重, 尤其是个体采矿者, 采矿、运输、选冶所使用的方法原始、落后, 采矿经营者采富弃贫、采厚弃薄、采表弃里等现象屡见不鲜, 资源回收率很低, 浪费严重。一些多元素共伴生的综合矿床、企业只能开发利用其主要成份, 其它成份则无法回收而浪费。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低下, 加上矿山所在自然地理、气候及基础设施等条件都很差, 使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很多企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使黑龙江省很多己探明有价值的矿产资源至今得不到开发。

(三) 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

多年来, 黑龙江省矿山走的是依托矿产资源开发, 建立资源开发产业的传统发展路子, 对“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体现得还不够, 过多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 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 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很低, 导致“三废”污染, 生态破坏, 诱发崩塌、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经济损失惨重。

(四) 矿产供需总量失衡, 布局不够合理

黑龙江省目前可供开发利用的大型或超大型矿产地较少, 仅有多宝山铜钥矿区和逊克县翠宏山铁多金属矿区。全省矿山企业中, 小型矿山占94.4%。由于矿山企业规模小, 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落后, 导致矿产资源的开发布局不合理, 重复建设问题较突出, 生产结构不协调, 资源利用水平低。目前, 已有数家骨干金矿山企业因资源枯竭而关闭, 个别铜开采矿山和大部分铁开采矿山, 也将面临闭坑危险, 接续资源严重不足。

三、加快黑龙江省矿产经济发展的建议

加快推动黑龙江省矿产经济科学发展, 是实现“转方式、调结构”战略目标的重要方面。要坚持从国情、省情、矿情出发, 深入贯彻“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的总方针, 围绕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这条主线, 加快构建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集约化开发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机制, 努力推动核心技术、市场需求、战略投资者、产业链条等生产要素的“四方聚集”, 统筹安排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任务, 确保矿业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 全面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力度

要围绕黑龙江省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 以国家急缺和战略性矿产为主攻矿种, 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 以找大矿、找好矿和促进全省矿业经济加快发展为核心, 切实加大地质勘查工作力度, 科学有序适度开发利用资源。同时, 重点安排在重要成矿区 (带) 和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地区进行勘查。同时, 加大对已有矿山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力度, 以期实现地质找矿工作的重大突破。鼓励并积极引导企业, 个人和外商投资勘查矿产资源。在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发现矿产后, 及时向社会发布地质调查成果信息, 积极组织探矿权招标, 鼓励国内、外投资者通过市场竞争方式获取探矿权, 鼓励矿山企业建立资源耗竭补偿机制, 进行后备基地勘查, 扩大资源储量, 提高资源保证程度。

(二) 整体优化全省矿产经济布局

一是构建矿产经济区。地质成矿规律造成了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具有分布广泛和相对集中的特点。对此, 要从黑龙江省不同成矿带上的矿产资源状况及其特点人手, 突破行政区划限制, 在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 构建矿产资源经济区, 整体规划出各经济区矿业产业布局, 形成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矿产产业布局, 科学合理地利用矿产资源, 促进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当前, 黑龙江省矿业经济布局小、散、多、乱、弱的现状仍然十分突出, 如何优化矿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 是有效提升全省矿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核心任务。首先, 要认真分析全省矿产资源经济区的特征, 制定符合矿产经济区发展要求的资源开发目标, 对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有重大影响的矿产开发项目, 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严格按规划建设和管理, 逐步关闭、取缔和改造那些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矿山, 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增大企业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

(三) 加快推进矿产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

一是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研究与推广应用, 对黑龙江省银、铂、钨、铝、磷、钾等矿产资源的选矿工艺和一些重要非金属矿产的开发利用问题, 要进一步加大重点项目科技攻关力度。二是提高工艺和装备水平, 提高产品质量, 发展深精整体加工, 延长产业链, 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能力。三是制定优惠的矿产资源经济区开发政策, 吸引各方面的资金力量, 以矿产资源经济区开发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矿产业要延长产业链, 提升附加值, 多生产终端产品, 占领高端市场。改变目前粗加工现状, 加大资源开发深度, 力求“吃干榨尽”, 拉长产业链, 多搞深加工, 产品要高端化、品牌化。

(四) 有计划实施尾矿资源二次开发和环境整治

黑龙江省是矿产资源大省, 从开发中东铁路开始, 已有百年历史。长时期的粗放采矿经营方式, 累积了大量尾矿, 其中漏采剩余资源具备一定存量。此外, 部分尾矿也造成了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浪费等遗留问题。鉴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稀缺性和土地资源有限的现状, 各级政府要统筹安排尾矿剩余资源清查和摸底工作, 对于储量可观且具备小规模开采条件的尾矿, 建议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 鼓励具备尾矿续采能力的企业, 在满足安全生产条件的前提下, 二次开发利用尾矿资源。此间, 可以考虑把尾矿资源开采权与尾矿二次开发后的环境治理、土地恢复等权利与义务捆绑式招标。此举, 不仅可以提高矿产资源再利用率, 同时也可以有效治理矿区环境, 新增大面积可用耕地。

(五) 不断拓展国内外资金、资源, 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利用外资和南方资金勘查、开发省内矿产资源, 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完善矿业权市场, 鼓励省外、国外投资者来黑龙江省勘查、开发矿产资源, 并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 利用省外、国外矿产资源, 鼓励和支持地勘单位和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到内蒙古、蒙古国和俄罗斯勘查、开发矿产资源, 开辟紧缺矿产的稳定供应渠道。采取多种方式, 建立多元化的矿产资源供应保障体系, 以优化省内的矿产资源配置。

(六) 切实加强和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发展“绿色矿业”, 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 黑龙江省矿区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浪费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恢复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一是要迅速建立矿山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明确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指标体系, 以此完善矿山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把矿山开发引发生态环境改变而产生的负效益及恢复生态环境所产生的支出, 统筹作为矿山开发的总体规划之中, 预留环境保护费用, 使矿山开发与环保同步设计、施工。二是对现有的矿山业, 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改进生产工艺、调整产品结构等方法来治理污染, 减少环境破坏现象发生。三是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的规定, 一开始就把环境目标纳人计划统一考虑并认真实施,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七) 加快完善矿产资源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目前, 黑龙江省矿业法规、政策、规划、标准体系尚不完善, 监督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对破坏浪费矿产资源现象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手段, 对由于矿山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未能进行有效的监督;矿产监察、督察等监督管理机构尚不健全, 难以及时查处破坏浪费资源的违法行为;矿业权市场尚未健全完善, 采矿权人保护和节约矿产资源自我约束意识尚未形成。对此, 要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逐步形成满足全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实际需要的政策法规体系。

[责任编辑:高治平]

摘要:黑龙江省矿产资源丰富, 发挥其优势, 必须全面加强矿产资源勘查, 优化矿产经济布局, 加快产业技术改进和结构调整, 有计划地实施尾矿二次开发, 加大市场开发力度, 加快完善矿产资源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着力培育新的工业增长点 篇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地将“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作为2015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中长期来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业强国,关键也在于发现培育新的增长点。

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艰巨任务。完成好这项任务,需要我们主动作为,形成合力。

一要在“盘活存量”上挖掘潜力,努力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科技重大基础设施等创新载体,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技术改造,鼓励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和工艺条件进行改造提升,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附加值。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广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按照“四个一批”要求,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保、安全、技术等准入条件,着力化解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的过剩产能。

二要在“做大增量”上下足功夫,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培育新增长点的主要着力点。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以重大发展需求为牵引,力争实现若干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打破长期以来我国跟随发展的被动局面。适应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趋势,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组织管理、营销服务等环节变革,探索和发展新型制造方式。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特别是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源源不断地迸发涌流。

三要在“创业创新”上释放活力,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中小企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孕育新增长点的最佳土壤。要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把更多的创新资源配置给中小企业,发挥其在产业创新链和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种子作用。依法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社会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发展的基金,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创新。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减少审批、简化流程,清理整顿涉及中小企业的收费,为其创造宽松发展环境。

四要在“智能制造”上寻求突破,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要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把智能制造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推动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为推行智能制造提供关键支撑。着力创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在线监控诊断、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等新业务发展。积极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可穿戴设备,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高度重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提高智能制造发展中数据、重要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水平。

五要在“价值链提升”上明确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处于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两端,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是制造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方向。要推动制造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化,鼓励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发展个性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融资租赁、工程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工业设计、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互联网金融、管理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在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率。围绕制造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和公共服务平台。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肩负着发现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使命。面向新常态,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重,优化市场环境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并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建立一套发现培育新增长点的有效机制。

坚持创新供给与消费升级相结合。要把供给侧的创新作为培育新增长点的重要着力点,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研发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新产品、新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坚持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继续发挥技术创新的引擎作用,围绕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一轮消费热点,整合相关科研计划和创新资源,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促进成果转化。完善鼓励商业模式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支撑平台,鼓励各类商业模式创新,特别是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创新,引导企业大力发展网络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服务,打造包含制造企业、服务企业、内容提供商和应用开发商的全产业链价值共赢体系。

坚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新增长点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必须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贸易与投资协调发展。一方面发挥我国人口众多,消费市场空间广阔的优势,着力打破阻碍新兴领域成果转化和市场培育的种种壁垒,深挖国内市场潜力。另一方面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高铁装备、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等重大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支持新能源汽车、光伏、节能环保、风电等新兴产业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坚持创新管理与依法行政相结合。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引导民间资本和各类市场主体向新兴领域拓展。为适应产业变革的趋势要求,提早制定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产品安全、质量、节能、环保等相关规定,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障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坚持政策支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采取合理的、差别化的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加大财税政策对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用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着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改善新兴产业的金融扶持政策,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进入新兴领域。推动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衔接配合,为创业创新提供更多元、更完善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服务。

上一篇:秘书职能下一篇:室内设计中家具的作用